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影响因素及激励机制研究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地方高校学生高考录取分数虽不如“985”“211”高校, 但从这类高校的数量和在校生规模上不难看出, 地方高校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受教育的主体, 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是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保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 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坚持因材施教, 建立高等学校优秀学生重点培养制度, 实行特殊人才特殊培养。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建立健全多元招生录取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 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 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学习问题一直是高校乃至社会的关注热点。通识课不愿上, 选修课不想上, 专业课坐在教室刷手机;交作业、写论文, 不挨到最后一晚不动笔, 复制粘贴、应付了事等学习陋习在高校并不少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有生力量, 这样的校园学习习惯、学习状态必然无法满足建设学习型社会, 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高校管理者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内在源泉[1]。如果没有强烈的学习动力, 将很难在相对宽松的校园生活中依靠坚强的意志坚持下来而最终获得成长。找到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就可以从根源上采取激励措施, 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动机[2]。

二、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能适应中国现代产业体系、能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是高校管理者乃至国家的共识。虽然各校的招生录取情况不尽相同, 但与“985”“211”等老牌高校相比, 地方本科高校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建设层面上, 普遍存在着多方面矛盾和问题, 导致在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一) 学生基础较差

随着地方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招生录取分数越来越低, 大多数压线录取的学生在高中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数学、英语等学科基础较差。以地方高校Z学院金融类专业为例, 其2016届业理科招生中, 语文100分以上占比37.7%;数学100分以上占比55.1%, 110分以上占比21.7%;英语及格率为63.8%, 100分以上占比39.1%;理综及格率仅为27.5%, 190分以上占比8.7%。由此看出录取学生的成绩大多数在及格附近, 反映出所录取学生在高中期间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上有所欠缺。随着专业知识程度的不断深入, 这部分学生会觉得学习越来越吃力, 专业知识越来越枯燥, 导致对自身专业产生厌烦和厌学情绪, 进而失去学习动力, 浑浑噩噩度过最宝贵的大学时光。

(二) 授课教师和辅导员人数严重不足

授课教师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 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知识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大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统讲课式教学往往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3]。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善、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 采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辅导员是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 通过高屋建瓴地介绍专业未来发展和规划大学生学习生涯, 激励大学生向更好地人生道路迈进。部分教师几年下来带十几门专业课、部分辅导员四年认不全所带学生的情况在地方高校时有发生, 有些辅导员的专业与所带学生的专业并不相同, 很难给到学生贴切的学业指导和学习规划。另外加上大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的认知偏颇导致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专业知识的魅力, 无法在“第二课堂”中感受到专业的前景和人生的规划, 进而缺乏上进的动力。

(三) 奖、助学金激励措施不全面

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 对其优秀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只进行口头的表扬无法满足其内心希望被社会认可的需求。需要从名誉上和资金上进行双重的激励, 才能使更多大学生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普通地方高校普遍存在财政资金不足, 校友捐助较少的现实状况, 难以出台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全方位激励措施。一方面奖、助学金名额有限, 受奖励和资助的范围有限, 部分同学虽然表现的也很优秀, 但是受制于名额原因没有受到奖励或资助, 很可能会影响到其后续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现行学习激励制度滞后, 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绝对的比重, 而学生课后学习能力的表现往往很少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部分学生对现行评价体系的抵触也使得激励措施难以发挥作用。

(四) 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入学新生往往是第一次远离家乡父母, 对陌生环境的心理准备不足, 部分处于无目标、无学习方向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 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 有自己独立认知, 但是有些学生面对迷乱的多元化社会环境无法识别脚下的路, 处于无动力、无求知欲、无学习积极性的状态。尤其是部分中学教师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向学生灌输考上大学就轻松了的错误观念, 导致高校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学业轻松、学习放纵是理所当然的事实, 是对自己高中三年辛苦的回报。

三、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机制探索

(一) 建立公正、公平的学生评价体系

建立公正、公平的学生评价体系, 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二) 形成“终生学习”“与时俱进”的共识, 营造高校正确的“学习文化”

培养大学生认识到个人前途与其校园学习紧密相连的意识, 使学生形成“终生学习”“与时俱进”的共识, 营造高校正确的“学习文化”。首先地方高校要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修正他们早已被灌输的考上大学就可以放松的思想, 强调在大学四年期间所要学习的知识比前十二年校园所学的知识要更丰富、更深刻。其次要强化思想教育, 通过聘请优秀校友返校讲学的形式让高校大学生正确意识到校园学习过程与个人事业前途休戚相关, 增强学生学习责任感和紧迫感。最后要深入探索高校的“学习文化”建设, 营造“大学不是象牙塔, 而是练功房”的共识。

(三) 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课程和教师对学生积极性的形成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课程的实用性、教师的教学方法、育人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校应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 强化学生学习动力。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选修课程设置上以学生兴趣需求为导向, 构建一批与时俱进的网络公开课供学生拓展知识领域和培养自学能力, 比如office办公软件应用、基础会计实操、金融理财大讲堂等等;其二, 鼓励教师不断探索讲课的新方法,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借鉴成熟的教学理念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其三, 重视师德建设, 制定相应优惠政策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使“学生发展—教师个人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论

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个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既有录取学生本身学习素养原因, 也有高校内部管理的原因。通过建立公正、公平的学生评价体系和学生全方位学习的激励制度, 配合以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以及相关激励保障机制的设立, 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 进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摘要: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是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保障。随着大众教育的普及,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受制于所招学生质量、教学管理体制、师资队伍、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原因, 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发展需要从建立公正、公平的学生评价体系、营造高校正确的“学习文化”、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学生全方位学习的激励制度等层面出发彻底改变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大众教育,学习动力,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燕, 高艳, 孙冬梅等.大学生学习动力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4) :69-72.

[2] 范迎波.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激励机制分析[J].亚太教育, 2016 (5) :243-244.

上一篇:分析工程项目管理之工程造价管理下一篇: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做法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