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个地方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介绍一个地方(精选8篇)

介绍一个地方 篇1

吴金程,小学高级教师,河北省保定市高新区小学副校长。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辅导教师”、“保定市语文教学标兵”、“保定市名师”“ 保定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保定市师德标兵”、“保定市科研型教师”、“高新区优秀校长”等光荣称号。2002年参加工作至今,多年潜心探索,努力追求“灵动丰盈,师生融融”的课堂。在省、市各级语文教学大赛中作课,先后获得保定市小学语文年会特等奖,河北省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并多次在省市区上观摩课,受到好评;曾主持、参与研究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五个,撰写的教学论文、案例、反思分获全国、省、市奖,并在全国、省级刊物发表。

语文A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乐园二“语文生活”教学设计

介绍一个地方

河北省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吴金程

一、教材分析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提高生活质量,而学习语文的途径也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结合全国众多语文教师云集桂林的实际,依托语文A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乐园二“语文生活”中的“介绍一个地方”的教材内容,我们安排设计了具有语文实践活动性质的表达系列课:“介绍一个地方——让我带你游桂林”。

“让我带你游桂林”,对于广大来到桂林的老师来说是一种需要,对于桂林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责任与义务,更是一次展示、提升的机会。

这里,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调动他们介绍景物的一般能力“介绍一个地方”,还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在实际游览、调查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创意、动手绘画等才能,为家乡桂林设计景点名片,为与会老师实实在在设计旅游行程,把作文、口语交际融于鲜活的语文生活之中,使语文课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是真实的、有用的、有趣的。

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文生活是不够重视的,因而,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意识有待强化,能力有待提高。比如:指导学生大方自然、条理清楚地进行口语交际是小学高年段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真正达到语态自然大方、语意表达清楚条理的要求,则需要我们创设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我们设计“让我带你游桂林”的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介绍桂林风景名胜的快意中,初步体会口语交际需要语态、语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完美统一;在介绍桂林旅游方案的沟通交流中,初步体会好的语文就是符合实际需要的语文。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表述清楚明白。

1.清楚介绍景点名称、地点、特色以及如何游览、注意事项等。2.针对景点特色、自身特长选择合适的介绍方法。

(二)语态真诚大方。

1.能体现小主人的热情好客。2.能表达出对桂林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

(一)课前,组织学生对感兴趣的景点进行游览、观察、走访、查阅资料,了解某个景点的相关知识。

1.针对某一景点,设计一张旅游名片。

2.根据名片推介景点的特色,结合自身特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好向大家介绍的准备。

3.推荐相同景点的同学,自由结组,设计“桂林一日游方案”。(具体参见学生课前准备纸)

(二)准备数字多媒体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名片欣赏。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会场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大家都知道,桂林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会后大部分老师想去某一景点游览,你觉得哪里最值得一去,哪里最好玩呢? 2.欣赏名片

选取有特色的名片,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初步了解桂林有哪些可游览的景点。

(二)景点推介,汇报交流。

在座的各位老师,特别想清楚地知道这些景点到底怎么好看,怎么好玩?桂林的小主人们,给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介绍介绍吧。

1.尝试介绍景点

学生介绍,师生倾听,从内容、语态及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梳理,明确如何介绍好一个景点。

学情预设及策略:

【情境一】学生介绍没有对象感。如:介绍书面化,语态不够真诚大方,。【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其进入情境,面带微笑,目视介绍对象,真诚地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

【情境二】学生介绍得不清楚。

如:(1)介绍得概括——大家好!我给大家介绍的是象鼻山,它是桂林的城徽山、标志山,很神奇的一座山。

(2)介绍得不全面——大家好!我介绍的是芦笛岩。里面许多玲珑剔透的石笋、石幔、石花,琳琅满目,如同仙境,被誉为“ 大自然的艺术之宫 ”。它是89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取景地,看着里面石笋和石笋的倒影,似乎看到了地底下的桂林。

【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倾听、欣赏、评价、补充,明确如何清楚完整地介绍景点。

【情 境 三】学生介绍方式单一呆板。

【教学策略】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用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地介绍景点。参考内容——

大家好!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象鼻山。象鼻山就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交汇的地方。

从远处看呀,它的外形特别像一头站在江边伸长鼻子在漓江饮水巨象,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在象鼻和象腿之间有一个大圆洞,江水从洞中穿过,就好像明月浮在水面上,所以叫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121.tmp.png“水月洞”。如果在有月亮的晚上,荡舟漓江观赏水月洞,天上明月照,水底明月映,水上明月浮,三月争辉,景色绝妙。因此,象鼻成了桂林的城徽山,标志山,来桂林,象鼻山一定要去。

随机归纳感悟怎样把一个景点介绍得更好。2.提升介绍景点。

下面请同学们再做做准备,相信你们一会儿会介绍得更精彩。

(1)推荐相同景点的同学结为一组,在组长组织下确定介绍方式。(如:结合自身感受、图示、拟人、诗歌、合作、多媒体演示等)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学生分组展示介绍,师生共同欣赏、点评。

学情预设:

【情境一】设置悬念,增加神秘感。

如: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在桂林,有这样一座山,方圆几里都是平地,它却孤峰突起,登上山顶,桂林的奇山秀水一览无余„„请猜一猜,这是哪里?

【情 境 二】拟人化介绍,增加亲切感。

如:我是壮观的龙脊梯田,我住在„„ 【情 境 三】多媒体演示,增加真实感。老师们,大家好!我们向大家介绍的是漓江。

(手指第一张幻灯片)这是漓江游览线路图。漓江贯穿了整个桂林市,这就是我们所在的桂林,出了桂林向南大约20公里,可以在竹江码头乘游船游览漓江山水。其中著名景点有:望夫石、半边渡、石人推磨、杨堤风光、浪石揽胜、九马画山等。

(出示漓江风景图片)泛舟漓江之上,会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你看,两岸的山峰挺拔,形态万千,石峰上大多长有茸茸的灌木和野花,远远看去,就像美女身上的衣衫;这是江岸的堤坝,这里终年有碧绿的凤尾竹,好像少女的衣裙,随风摆动,婀娜多姿;最可爱是山峰倒影,大家看,它们有时朦胧,有时清晰。江面上渔舟从山峰倒影的画面上流过,真有“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

„„

(三)师生互动,完善方案。

听了你们的介绍,让我们觉得这些景点真是值得一看,部分老师只有一天时间,那么一天时间该去哪呢?怎么去?请拿出“桂林一日游”方案推荐给大家。

1.学生把方案放在实物投影上,进行介绍。师生互动对方案进行点评,明确方案设计要符合实际,温馨提示要周到细致。

2.请其他学生走入教师中间,教师以实际旅游者的身份,对学生方案进行质疑,和学生合作进行完善修改,让学生明白方案设计要切实可行。

3.把设计好的方案展示出来,供老师们参观借鉴。

谁的方案最佳?让在座的老师们评价吧!让实际去检验吧!下课后,把大家的旅游方案展示出来,供老师们参考。

【学生课前参考阅读】

《请到我的家乡来》 林海音 五洲传播出版社

《地图》手绘世界地图儿童百科绘本《地图》

蒲公英绘本馆 妹尾河童《窥视欧洲》《窥视印度》等随便一本

三联出版 中央电视台 “城市名片”广告

课文: 语文生活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随几位作者到黄果树听瀑,去看迷人的青海湖,去法国参观凡尔赛宫。回想一下,他们是怎样向我们清楚地介绍这些地方的。

请你写一篇习作,介绍一个地方。提示:

1.可以写你游览过的风景名胜、纪念场馆,也可以介绍一个村庄、集镇、城市,或者你的学校、你家的院落、住房„„

2.写游览的经历,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来写。介绍一个地方,可以按方位和布局来写。如能使用表示时间、地点的语句,会更容易使人明白。

3.除了眼前看到的,你还可以写跟这些地方有关的事情,可以是你听来的、从报纸上看到的、在互联网上查到的。参观景点、纪念场馆时,收集旅游手册也是获取信息的好办法。介绍一个地方(表达系列习作)教学实况介绍

河北

吴金程

课前谈话:

1、三背三诵

2、师生交流,互相介绍,打招呼。

3、介绍保定,出示张嘎子、狼牙山五壮士

4、猜字游戏(象形字:山、水、下、桂、林、甲)

连起来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一猜,听课老师除了听课,还来这里干什么?(游山玩水)

2、展示学生课前推荐的景点。出示图片,齐说名字。(龙脊、芦笛岩、独秀峰、印象刘三姐、日月双塔)欣赏名片的不同制作方法(图画、配诗文)

小结:图片很美,语言更美,没有什么师不能表达的,介绍桂林的景点。引出本节课学习任务。

二、介绍景点

1、指名上台口头介绍象鼻山。点评(传说,很有文化。)引导学生描述象鼻山的外形,指名说,相机点评。板书:形象。

指名介绍象鼻山《象山传奇》,日月洞。引导学生说出晚上月亮出来时候的情境,介绍关于水月洞的诗句。

2、提问:把象鼻山介绍更好一些,还需要注意什么?多样 板书:清楚 热情大方

小结:热情大方是语态要求;清楚形象是内容的要求。

3、调查学生中爱画、爱唱、爱跳的同学,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四人小组,用喜欢的方式介绍一个景点,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

叠彩山:引用名人感言的方式

独秀峰:运用诗歌的方式 桂林山水:唱歌谣的方式

漓江:画画、诗歌朗诵、文字介绍的方式

5、如果要带游客去景点,路线图,时间该怎样安排。展示(路线、时间、票价)

6、给现场老师介绍自己的一日游方案,听取意见和建议。

三、总结

介绍一个地方 篇2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解放后称“僮”。1 9 6 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壮族民歌,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

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壮乡民歌多,但传唱之时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是有规矩的。比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而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仪式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么,丧礼唱什么,都是绝对不能颠倒乱来的。连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其中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等等。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 000种以上。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除了单声部民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山歌调的演唱方法,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其中富宁皈朝山歌调,靖西马隘及汉隆山歌调、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尤其著名。

壮族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一百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 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应该看作是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它是壮族劳动人民生活经验、思想精神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壮族人爱唱歌,不仅平时唱,家里唱,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但在春节、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有时甚至在赶集的路上也形成临时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歌圩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历史上一直以青年男女通过公开聚唱来选择婚配为主。每到歌圩日,青年男女们便盛装艳服,三五成群地来到歌圩场,通过歌唱显示才能,披露心声,交流思想,找寻自己的意中人。歌圩上,对唱是主要的活动方式。对唱是一对一对进行的,当一对男女青年对唱的时候,双方的朋友都围在身旁相助,甚至还有歌师在旁出谋划策。对唱的程序是非常复杂而严格的。一般来说,从初交到初步确定恋爱关系,要经过下列对唱阶段:引歌、初会歌、大话歌,初问歌、盘歌、赞美歌,追求歌、初恋歌、结交歌、定情歌、赠礼歌、嘱别歌,等等。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紧密相联。每个环节的歌都很长,很丰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几天几夜。

陕北民歌

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上一块神奇的土地黄土高坡,窑洞、白毛肚子手巾、陕北腰鼓、皮影戏等构成那里独特的人文景观。那里的人民质朴、勤劳、男人厚重木讷,女人热烈似火。在那里无论是站在重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种类很多,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陕北民歌除了日常生活中群众自然流传外,还有两种流传方式:一是民间歌手和艺人们的流传;二是一些风俗活动中集体或个人的流传。如“过事情”、迎送嫁娶、祭奠、祈时、秧歌等活动.都得唱歌。又如《迎亲歌》中就有“落脚歌”、“走红毡”、“拜天地"“撒帐”、“上头歌”、“送儿女歌”等。

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陕北民歌是“信天游”。

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7字句或1 0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自然活泼,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信天游的音乐也非常丰富,唱起来清晰明快,奔放高亢,抒情色彩浓郁,透着朴实健康之美。在8 0 0 0首陕北民歌中,反映爱情生活,婚姻问题,或与这个内容有关的作品,占全部民歌的80%。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几乎全是这个内容。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

《赶牲灵》就是信天游中的一个曲目,表现一位妇女在路旁翘首盼望远出赶脚的情哥归来。旋律由上下对应的两个乐句构成。上句句幅宽长,跳进上行与级进下行的音调交替,加上带有滑音的自由延长音,听上去就像远方的道路那样悠远。下句句前加了“哎哟”这个感叹性的小衬腔,风味浓郁。全曲马蹄声似的节奏型显得略为紧促,反映了热切期待的神情。全曲手法凝炼,感情细腻,风格醇厚。

陕北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 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和反抗的如《蓝花花》;反映革命历史斗争的民歌如著名的《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刘志丹》、《翻身道情》等。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还有,石匠们用歌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来驱逐寂寞和忧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吐心中哀怨。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情的。此外,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酒歌来猜拳,用歌来进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谈情说爱,用歌来记叙新人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乃至丑闻千里,以歌传之;奇人怪事,以歌颂之。

其实,陕北人平时最爱唱的民歌还是情歌。旧社会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不能自主,他们只好用歌声来表达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追求。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从前陕北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男人成群结伙到外省给人揽工,即“走西口”。丈夫临走之前,妻子千叮咛,万嘱咐,“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泪蛋蛋流”,产生于陕北府谷的《走西口》唱出了丈夫离家时妻子悲苦、凄凉的心情。一声歌,一行泪,十分感人。

《三十里铺》是根据陕西绥德三十里铺村的真人真事编成。歌中的四妹子凤英冲破封建束缚与三哥哥邱双喜相爱。双喜参军离家,凤英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为他送行。歌曲有四个乐句,第一、二乐句相同,第三乐句略有变化,第四句与前三句形成对比,是点题之处。音调开阔舒展,速度悠缓,节奏有切分特点,抒情性较强,并运用调性的变化,集中抒发了年轻恋人的离别之情。

陕北人唱民歌的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农闲休息,茶余饭后,婚丧嫁娶,总能听到纯朴而充满感情的歌唱。外地人初到陕北,主人在宴请时会信口唱一支小曲,然后敬酒。也许刚开始时客人会显得拘谨,但很快就会融入到这种热烈而淳厚的气氛中。陕北民歌,不愧为黄土高坡上一道看似平凡,但又绚烂夺目的风景线。

陕北地区的民间歌唱形式,分传统民歌、新民歌(包括革命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有:劳动歌曲,如打夯歌、号子;山歌,主要是信天游,亦称顺天游;小调、秧歌:风俗歌,如酒曲、祭祀歌、巫歌叫唱等。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内容多反映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及反对统治者的压迫,如人们熟知的《兰花花》、《揽工调》,《走西口》,《赶牲灵》等;文字多以7、9、10字为基础采取分节形式。如“你在脑畔我在沟,探不上拉话招一招手”、“白羊肚子手巾包沙糖,哥哥你人穷好心肠”、“白格生生脸脸太阳晒,巧个溜溜手手挖苦菜”,“青天黄天老蓝天,老天杀人不长眼”、“巧口口说来毛眼眼照,满口口白牙你对哥哥笑”、“哥哥你参军闹革命,干妹子家里把你等”、“前沟里下雨后沟里晴,革命到底你记定”,“雪花打墙冰盖房,白军的狗命不久长”等。民歌创作产生在群众中,手法上常用月份、数字来抒情、叙事,如《十杯酒》、《十对花》、《十二月花》、《十月怀胎》、《十二英雄》、《五锈》、《十写》、《十盏灯》、《十八把扇子》等。

信天游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句式结构非常特别.一般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艺术手法上多用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曲调优美,琅琅上口。信天游的动人音调激发了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的灵感,创作出一批蜚声艺苑的佳作,被誉为艺术的母亲,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就是用信天游格式创作的。信天游的名段如“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那个容易拉话话难”、“上河里的鸭子下河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羊羔羔跌下前脑畔,哪个女人不想自己的汉”、“山丹丹花儿背洼洼开,你有这个心思慢慢价来,你妈妈打你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红鞋”等均通俗自然,脍炙人口,传唱了一代又一代。

信天游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是对爱情的颂歌,它恒久的生命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与爱。

中国民歌

民歌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提炼而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都各具风格和地方色彩。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歌是一种重要的歌曲体裁,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

劳动号子(也称“号子”)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题材广泛。由于劳动方式不同形成多种类型,如:打夯号子、车水号子、船夫号子等。号子的演唱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形式。通常,号子更为劳动人民流传,如《船夫曲》等。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劳动中表达内心情感的民歌。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舒展,演唱形式以独唱或对唱为主。山歌通常是对唱歌曲,如《小河趟水》,《敖包相会》等。

小调(也称“小曲”)是在乡镇中流行的民歌,多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和风俗活动中。曲调流利抒情,结构比较整齐,演唱时常加进表演和伴奏。小调一般为女性来演唱,如《紫竹调》、《知道不知道》等。

中国民歌是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它有3个基本特征:

(1)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情,美化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2)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创作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进行的。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脱胎为新的民歌: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3)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

温州民歌

在温州传统民歌中,山歌占了很大的比重。其音调优美,节奏平稳,旋律比较舒畅、悠扬,如乐清山歌《对鸟》,对比鲜明,曲调生动,通过歌唱美丽,自由的鸟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又如温州山歌《叮叮当》,曲调优美,节奏轻快,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和自豪。

温州的民间小调,流传面很广,这种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歌唱形式,文字质朴,曲调活泼,旋律流畅。大多数还伴随劳动演唱,更多的带有娱乐表演性质。一种是在农村节日活动中演唱的,如乐清的《马灯调》,来自民间跑马灯舞蹈;青田、永嘉一带的《采茶调》,来自民间采茶灯舞蹈等等。这种小调都兼有歌舞特点,节奏整齐,曲调欢快而优美,情绪热烈。一种是农民平时劳动之余来歌唱的,如《烟筒调》、《老来哥》等,这些小调,有的朴素而清新,有的诙谐而风趣,基本上还保持民间朴素健康的特色。

劳动号子是为了统一劳动节奏,指挥劳动等,并起着解除疲劳,调剂情绪的作用。大都是无字句的嘿呵的音调,有些亦插写简短歌词,作为过度。如温州的打桩号子.乐清的《船夫号子》,温州蛋行工人的《数蛋号子》等。

山西民歌

山西民歌,于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的,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

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一、山歌;二,号子:三,小调;四、套曲。

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也叫“烂席片”)等因地而异不同名称。“山曲”主要分布在晋西北高原或者称西山(吕梁山)地区,其中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卷席片”(烂席片)是五台县,定襄县、忻县,原平县一带对山歌的叫法。其含意是信口即唱无所拘束,如陕北人称山歌为“信天游”内蒙叫“爬山调”一样。

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夯硪号子,其中又分为“打夯号子”和“打硪号子”两种;二是黄河船工们唱的船工号子。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县。船工号子中又根据不同情况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推船号子”等。

山西小调的体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优美秀丽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十样景》等:也有轻松愉快表现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卢狗亲上寿》、《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等:有咏人述事的叙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伶仃》等;有热烈欢快适于节日或喜庆场合演唱的娱乐性歌曲,如《观灯》、《闹元宵》、《对花》、《打秋千》等;也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热菜汤》、《高高山上一骨嘟蒜》等;也有贬斥谗懒或其他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花儿开》、《抓跳蚤》,《不相配》等。小调的结构一股比较规整,以二句式(如《交城山》)、四句式(如临县《绣荷包》)乐段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而这种乐段结构的变化形态又是多种多样的。

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构比较严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突出的有:左权的“大腔”,兴县的“昆曲”,离石的“弹唱"。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北河曲、保德、偏关的民歌,高亢辽阔,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浑憨直;晋南的民歌感情热烈;晋中祁县、太谷、寿阳、太原地区的民歌,则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山西的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山西民歌的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生动歌词令专业作者都赞叹不已,许多音乐工作者都不辞劳苦地来山西采风,经过他们的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绣荷包》、《想亲亲》等民歌广为流传。

左权民歌

左权县本名辽县,位于山西省东部边缘,太行山脊中段,清,漳河贯穿南北,四季分明。地处晋、冀、豫三省之交,境内群山嵯峨,泉流众多。据《礼·月令》、《史记·楚世家》、《汉书·五行志》、《辽州志》史料所载,上古五帝颛顼之子祝融封于阳,即上古时的左权县。宋人张仲尹有诗《辽阳城》:“颛顼分封不计年,山河俯仰景依然。圣朝文教今沾被,弦诵家家礼乐全。”从中可知,民歌在宋元时期,已经被广泛传唱、家家弦诵了。从现在左权民歌·“大腔”的曲牌结构中,仍然可以找到宋代“唱赚”,元代“散套”的痕迹。迄及明清,民歌更是成为人们寄托情感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从《武军山诗抄》,《辽阳痴士诗抄》等文集,和流传至今的《绣荷包》、《闹五更》、《禁洋烟》等歌曲中,都可以看到明清民歌的印记。

左权民歌,有“万首民歌千出戏”之称,有“大腔”、“杂曲”、“小调”三种形式。大腔属套曲类民歌,曲调典雅,结构严谨,由序曲(“蒜圪瘩”)、正曲(“劈破玉”)、尾声(“打岔”)三部分组成,序曲和尾声固定不变,正曲部分则可以由唱者随意发挥,加以增减。大腔的唱词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唱法独特,难度较大。如《奇怪》、《大小姐下绣楼》等。

杂曲,又称山歌,是在山间、田野劳作时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格律自由,曲谱单一,适于即兴编唱,分为倒秧歌、丑秧歌,牧童歌、打夯歌等。比如《呆笨呆》:“高高山上一只鸡,啷啷飞在庙檐底。有心、给你唱两句,嘴又干来肚又饥。”

小调是左权民歌的主体部分,适合人们在从事较轻松劳作时哼唱,曲调简短,可以自行填改歌词,唱词内容极其丰富。如《洗衣裳》:“亲圪呆下河洗衣裳,双胳丁跪在石头上呀,小亲圪呆。小手手红来小手手白,搓一搓衣裳把小辫甩呀,小亲圪呆,小亲亲来小爱爱,把你的好脸扭过来呀,小亲圪呆。你说扭过就扭过,好脸要配好小伙呀,小亲圪呆。”再如《桃花红杏花白》:“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爬山越岭寻你来呀,啊格呀呀呆。榆树来你就开花,圪枝来你就多,你的心眼比俺多呀,啊格呀呀呆。锅儿来你就开花.下不上你就米,不想旁人光想你呀,啊格呀呀呆。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爬山越岭寻你来呀,啊格呀呀呆。金针针你就开花,六瓣瓣你就黄,盼望和哥哥结成双呀,啊格呀呀呆。”

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小调中派生出了一种独特的形式——“开花调”。在“开花调”中,不仅植物可以开花,其他东西也可以开花,石头.笤帚,门搭搭(门搭扣)、窗帘,玻璃……总之,一切用来作比喻的东西都可以开花。而这样的“开花”又与下句的主题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苦相思》:“山药蛋开花结疙瘩,圪蛋亲是俺知心人。半碗豆子半碗米,端起了饭碗就想起了你。……玻璃开花里外明,远远就照见俺圪瘩亲。”

左权民歌流传极广,大部分歌词是即兴创作的。在乡间田野,人们在春华秋实的自然中劳动,灵感所动,便放声而歌。

赣南客家民歌

赣南,宋明时又称南赣,其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居民构成,社会风土以及行政设施等方面都有相对完整的体系,因而有一定的独立性。赣南地处赣江流域,上通巴陵,下连吴越。此外,武夷山、南岭不但成为全区的东南屏障,而且余脉伸展,丘陵纵横,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该地紧靠北回归线,纬度较低,受亚热带森林气候的影响,林木茂密.是全国十三个主要林区之一。山高林密,田少坡地多,决定了这里的人们以农牧为主,兼及采伐林木,运送木材,垦殖茶园等园艺业。所以这里流行的山歌,田歌、茶歌、船歌无不与山,与水紧密相关。秦汉以来,由于战乱的影响和出于某一特定时期的政治需要,北方居民即开始向还处于“蛮夷之地”的越地移民。从此,大量的北方居民定居赣南,特别是唐宋之际大量离井背乡的中原居民的迁入,他们在此开垦荒地,传播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文化,使这一地区的经济有了飞跃发展。所以赣南民歌不论是行腔还是用语都有明显的客家特点。

古代赣南民歌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远古时期,时为秦汉以前。这时赣南居民多从事伐木和垦殖业。因此这时的民歌以山歌为多,伐木歌即是其代表;第二时期为唐宋时期。这一期间赣南的农业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种植业空前兴盛,居民以种五谷、桑麻为主。因此这时的民歌中,大多为田歌;第三时期为明清两代。这时,赣南由于茶叶生产日益发展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到了清朝不但生产“贡品茶”,而且还随着航海业的发展而远销国外。每年春茶上市时,海内外人士云集,十分热闹。居民从事茶叶生产的增多,茶歌便成了这时赣南民歌的突出代表。

近代,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赣南民歌,除了反映赣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一般民歌外,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随着钨矿的发展,增添了反映钨矿工人苦难生活的矿工歌。

当代,赣南民歌从远古的伐木歌,发展到茶歌以及从内容到形式都面目一新的红色山歌。这些新民歌是赣南劳动人民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的真实写照,是赣南社会发展的生动反映。

赣南客家山歌产生于客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山上砍柴,摘木梓、伐木放排、铲松油、挑担及田间劳动时,或为寻觅同伴,以驱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或泄愤懑;或表男女爱慕之情等等,都用山歌的形式来表达。“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而其中又以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富特色。正如山歌所唱:“自古山歌唱风流”,“山歌唔唱唔风流”。诸如爱慕,试探、追求、初恋,热恋、拒爱、送别、相思、断情等等,均用大量形式各异的山歌来表达。如上犹的一首山歌唱道:“高岭埂上打呼咒,细妹屋家吃晏昼;细妹听到呼咒响,筷子一扔碗一丢。”表现了细妹听到情哥唱山歌的哟嗬声,便无心吃饭的天真活泼形象。又如兴国的《生死缠》:“入山看到滕缠树;出山看到树缠藤;树死滕生缠到死,滕死树生死也缠。”歌随人走,这首表现爱情生死不渝的山歌,不仅广泛流传于赣南,且在粤东、闽西、广西和台湾都有传唱。

在音律艺术上,由于赣南地处山区,山歌常出现在深山密林或田野山坑,为求传得远听得清,一般音调高扬,声音绵长。其最高音往往在第一句中就出现,起到先声夺人或呼唤的艺术效果,然后逐渐下行至主音结束。在修辞手法上,从诗歌最基本的“赋、比、兴”,到双关、对偶、歇后、排比、顶针(尾驳尾、捡脚跟)、反复重叠等各种修辞手法都有应用。在唱法上,有假嗓、本嗓和细嗓三种。假嗓,包括真假嗓结合唱,主要用于高腔山歌;本嗓,为常见形型,它润腔复杂多变,擅长即兴编词对歌;细嗓,多为妇女单独自吟自唱,音量小,音调宁静细腻,委婉动听。前两种唱法,歌之头尾还常加歌号子“嗬一一喂”。在句法结构上,主要有二句体和四句体。前者运用上下句不断反复而成,一字一音,重在表达歌词内容;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而成,一般歌首有一长拖腔。

赣南客家山歌,最具地方风格的是“兴国山歌”有固定的“过山溜”。兴国山歌,有固定的歌头格式:“哎呀嘞一一哎”,音调既高且长,回荡山谷,意在引入注意。中间是字多腔少的数板性音调,然后又经过一个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苏区时期改为“同志哥”),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如:“哎呀嘞哎!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崖崖;行了几多石子路,心肝格,着烂几多禾草鞋。“过山溜,产生于龙南县扬村乡。过去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常有虎豹出没,人们走山路时,便唱起过山溜:“喔喂,打嗒一一啊喂……”声音激越高亢,可传数里。以此一则邀集同伴,二则惊散猛兽,故一般都用假嗓高腔或真假嗓结合唱,技巧性很高,难度较大。

哈萨克族的“安”类民歌

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我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伊犁,巴里坤、木垒以及甘肃省的阿克塞,青海的海西等地。哈萨克族民歌有“安”,“月令”,“吉尔”三类。“安”有固定的唱词,有曲名,旋律优美,气息宽广;“月令”为即兴填词,曲调质朴,简洁,速度较快;“吉尔”是一套伴随婚礼仪式全过程的婚礼歌曲,包括《怨嫁歌》、《哭嫁歌》、《劝嫁歌》、《送嫁歌》、《挑面纱》等,曲调情绪由哀怨发展到欢快热烈。

千百年来,哈萨克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哈萨克族民歌便带有很强的牧歌特点,曲调中普遍具有呼唤性的音调。呼唤声进入民歌旋律,使其具有宽广、豪迈的性格,这一点,在“安”类民歌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安”类民歌包括牧歌,渔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冬布拉弹唱和对唱三种。

独唱歌曲具有优美的旋律,宽广的气息,豪放而充满激情,结构比较整齐。

对唱在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在节日及婚礼上都要举行对唱活动。

弹唱歌曲是哈萨克族民歌演唱的形式之一,以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为伴奏,由歌唱者自弹自唱。弹唱歌曲无固定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唱。其曲调篇幅较长大,音乐结构不很规整,节奏比较复杂,常使用以3/8拍为主的混合节拍,曲调的语言性,叙述性较强。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的和说唱性的两种类型。前一类有固定唱词,旋律悠扬,宽广,人们把善于这一类弹唱的人称做“安玖”,即歌手;后一类旋律简洁、明快,人们把善于即席作词弹唱的人尊称为“阿肯”,即草原上的游唱诗人。每年夏季的“阿肯弹唱会”,是一种以对唱为主的比赛。在对唱中失败的歌手,要向胜利者赠送札品,小到手帕,大到羊只不等。

南阳民歌

南阳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其民歌尤为丰富多彩,故有“音乐之乡”之称。南阳民歌多是反映劳动、生活,爱情和劳动者对旧社会的反抗等内容的,有着浓厚纯朴的生活气息,曲调优美动听,唱腔圆滑流畅、灵活多样,且易记易学易传,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受地理地貌直接的强烈影响,各类民歌体裁首先得以发展的是山歌、田歌,劳动号子,其次是灯歌,小调等。

一、号子。南阳境内自西向东有丹江、白河、唐河,淮河四条水系,成为沟通南北水陆联运的天然桥梁。船工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创造出各自成套的行船号子,如丹江号子、白河号子、唐河号子等。丹江号子很多,著名的有《上水拖船号子》、《下水摇橹号子》、《湾船拖锚号子》、《起锚号子》、《扛船号子》,《撑篙号子》,《过街号子》等。唐河号子有《撑篙号子》、《摇橹号子》,《抖逢号子》,《拉纤号子》等。这些号子或表达河面风平浪静时船工们的愉悦心情,或表现江面起风暴或驶入险滩时船工们同心协力与风浪展开搏斗的激昂情景。无论上水,下水,船抛锚,起锚、撑篙,到处都有船夫们的歌声,处处都展现着他们的坚毅,勇敢,勤劳的品格。

二,山歌、田歌。南阳的山歌多分布在桐柏、西峡,淅川等山区。歌词多是五句,每句七字,同是五声徵调式。但桐柏山歌与西峡,淅川山歌风格迥然不同:前者高亢、挺拔,节奏自由;后者优美婉转,节奏舒展而规整。如:桐柏山歌《石榴开花叶儿稀》,《小小鲤鱼红口鳃》、《一轮红日照山河》、《唱个刘备卖草鞋》等,都是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桐柏山歌的加衬词起腔和运用喉头颤音的乐句落音,独具特色,耐人寻味。而西峡,淅川山歌的“加垛”即群众所说的“山歌带滚”更是别具一格。除五句山歌外,还有四句歌词的盘歌和对歌,是牧童在山坡上演唱的一种民歌体裁,如桐柏的《对歌》和西峡的《放牛娃山歌》。田歌是农民在从事车水、锄地等农事活动中演唱的民歌体裁,如桐柏的《口罗嗬调》,《车水歌》,淅川的《打喽吼》等,一人领唱,众人接腔衬字,领唱部分抒情,优美,接唱部分热烈红火,上下句式的乐段结构自由反复,颇有号子的特点。

三,灯歌。南阳古代已有玩花灯的传统习惯,灯歌流传广泛,遍及十三个县市,尤以南阳县(市)、镇平、淅川为甚。这部分民歌实际是歌、舞,乐三者溶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有《九莲灯》、《云彩舞》,《旱船》,《高跷》,《小车》、《竹马》等,演唱歌曲称《旱船调》或叫《竹马调》等,也是他们的基本曲调。此外还吸收众多的民间小调作为灯歌,如:《十想》、《十足》、《双叠翠》.《开门调》、《赶会》,《卖扁食》等。常当作旱船、竹马的曲牌使用。在灯歌流传的城镇,许多人都善于自编自唱,即兴高歌,歌词语会通俗朴实,风趣幽默。南阳的灯歌,以五声宫、徵调式为多,节奏也大体相仿,但由于旋律的变化,同一曲调色彩迥异,淅川的《大小姐回娘家》和镇平的《推小车》就是典型的例子。

四,小调。小调是在南阳地区数量最多的一个曲种,不仅形式多样,而且题材广泛。有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如《难民哭五更》,《穷人泪》:有表现农民与地主斗争的,如《跟着领袖打天下》;有反映旧社会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如《十想》,《十恨》、《闹五更》、《要嫁妆》;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如《送表哥》、《送郎》;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情趣的,如《懒婆娘骂鸡》、《王婆说媒》、《王大娘钉缸》、《打八条》等:有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如《推翻满清》、《十月抗战》,《东洋兵到我村》等。歌词多用“四季”、“五更”、“十二个月”等数量词作为线索而连结,把不同的事件、典故或历史人物安排在一首民歌里。使整首歌曲浑然一体。

随着历史的发展,南阳民歌有的消亡,有的发展变化。在时间和历史的磨炼与考验中,南阳民歌以其独特的风韵,成为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

荆楚民歌

荆州是楚国郢都的所在地,是楚文化的中心。“郢人善歌””闻名于世。据载,约在“唐虞之世”就产生“楚歌”的雏形了。相传帝舜南游时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歌中唱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到了周代初年,民歌更是在楚地盛行,仅《诗经》中记载的就有《汉广》、《江有汜》等篇。刘向《说苑》中的《越人歌》是楚民歌向“楚辞体”发展的标志。屈原在搜集,加工、改造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楚辞》,其《离骚》的骚体形式,是从民歌的“楚声”学来的,在艺术上开辟了民歌的发展道路,对荆楚民歌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时至今天,民歌在荆楚大地广为传唱,种类繁多,有田歌、号子、山歌、情歌、灯歌、风俗歌等数十种,内容十分丰富。

在荆州各县市,农民种田必唱山歌,自古以来,相沿成习。据《湖北通志》载:“楚国南郢之地一一,,杨歌,郢中田歌也。其别为三声子、五声子、曰樵声,通谓之杨歌,一人唱,和者以百数。”荆楚田歌非常丰富,有薅草歌、打麦歌,车水歌(车水锣鼓),载秧歌,扯草歌等等。每种歌在各地又有多种不同的曲牌和演唱形式。如钟祥的秧田锣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专业歌师傅在田边演唱,用锣鼓伴奏:另一种由劳动者自唱自乐,无锣鼓伴奏。又如天门,沔阳的《薅草歌》由主腔和号子组合而成,一领众和。领唱者主腔(高腔、悲腔、打锣鼓),众人接唱号子(阴阳火、拗驴子过桥等)。《薅草歌》的旋律高亢优美,富有江汉平原淳朴的田园风味。它的主要曲牌后来发展为荆州花鼓戏的主要唱腔,脍炙人口,流传全国。

荆楚民歌的内容相当广泛,有歌颂党和领袖的,有反映爱情生活,婚丧民俗的,也有调剂情绪逗乐的。楚纪南故城所在地及楚墓集中地的纪南、马山、八岭、川店等乡,民歌相当丰富。江陵民歌五大调即喇叭调,伙计调、嘚调、叮当调、啊吙调,乐曲声调高亢,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地方特色浓郁,在全国广为流传。有首江陵民歌道:“未曾开口喜在心,我唱个歌儿吐真情,唱个松柏万年青,唱个星星永远明,毛主席是我的大恩人。”

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民歌在荆州各地数量最多。如江陵传统民歌《火烧把》:“郎在高山薅粟苗,姐在家中把火烧,磨子推,箩筛摇,冷水调,猪油包,锅里焰,灶里烧,脚踏门槛手叉腰,口里喊,手又招,喊我的情哥回来吃火烧,看我的火烧泡不泡。”公安民歌《栽秧歌》:“泡种下秧一百一,手拿黄秧七十七,谷儿怀胎还要水,姐儿怀胎还要郎,郎是姐儿的救命王。“把生产劳动与男女爱情紧密结合起来了。在这类民歌中,既有反映小女婿的风俗给妇女带来痛苦的,也有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要求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公安有首民歌唱道:“桃花谢哒麦儿黄,男人没能女人长,搭起板凳亲个嘴,一声媳妇一声娘,我几时长得你这么大。”

荆州各地自古就有用民歌表现婚礼仪式的习俗。如江陵的《拜堂歌》,监利的《撒床歌》、石首的《闹洞房》等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松滋庆贺寺一带还流传着一种比较古老的《婚姻仪式歌》共3 0首,用民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婚姻仪式的全过程。此外,在荆州唱孝歌也很普遍。遇有丧事,歌师傅至丧家点灯设像,伴棺守夜,边跳边唱,称为“跳丧舞”。以后改为围桌坐唱,称为“坐丧鼓”。丧鼓孝歌由于曲调委婉、缠绵动听,歌师傅用来为长辈祝寿,称为“寿三鼓",以后又转向茶社酒楼,成为一种卖唱曲艺形式,称为·“跳三鼓”,其功能逐步向娱乐方向发展。

荆州民歌异彩纷呈,生命力是无限的。今天,荆楚民歌从内容和形式都融汇进了中国歌谣大合唱的音旋律中,为我们的现代生活增添着美丽的光彩。

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间歌曲,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民间则有“双音”、“双声”、“公母声”等俗称。很久以来,人们以为中国的民间声乐作品中没有“复音”现象存在。直到本世纪4 0年代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家在采录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陆续发见了大量的这类民歌,才扭转了世人的看法。事实上,某些历史文献早有记载,如广西《三江县志》云: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高而独低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类似的文字描述还有不少,说明以“多”声形态唱歌,一向是这一地带的一种传统。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仫佬族、佤、傈僳、纳西,景颇、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等。汉族地区的某些劳动号子由于领,合声部的交错而构成的多声现象,也可以划归于此类。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声部民歌常常在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中传唱,如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喉路"“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苗族的“赛咳”,土家族的“哭嫁歌”,瑶族的“蝴蝶歌”、“勒勒嘿”,壮,毛南族的“欢”、“比”,佤族的“玩调”,畲族的“双音”,高山族的“酒歌”、“丧葬歌”、“祭祀歌”,傈僳族的“木刮基”、“优叶”、“摆时”,彝族的“丫腔”,纳西族的“窝热热”,蒙古族的“潮尔”等。另一部分多声部民歌则主要是在生产劳动中传唱的号子,如东北的“林区号子”、四川的“川江船夫号子”、台湾高山族的“除草歌”、云南景颇族的“舂米歌”等。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织体结构即声部的结合方式有多种样态,归纳起来,共有以下五种:

1、轮唱织体,即高、低声部依次先后进入,构成纵向迭置关系。上述佤族的“玩调”,景颇族的“舂米歌”属此类。

2、模仿织体,即低声部以自由模仿上声部的旋律而构成双声的迭置。如壮族的“呵呃”、“啦了啦”,侗族的“嘎哨”“喉路”。

3、持续或固定低音织体,低声部采用陪衬性持续长音,节奏型持续音或固定旋律音型与上声部相并置对比,两声部一“动”—“静”,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如侗族的“叙事"”大歌和“声音”大歌,纳西族的“窝热热”等。

4、支声性织体,一种旋律声部与在它的基础上作装饰性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声部相互结合所构成的织体。它的主要特征是主调鲜明突出,支声仅起陪衬作用。如壮族的“上甲山歌”、“南北路山歌”,瑶族的“蝴蝶歌”等。

5、和声或对位织体,高低两声部各有自己的旋律进行状态,因此两声部处于同样的地位,但有时同步有时又交错进行,体现出很浓厚的和声性色彩。如傈僳族的“木刮基”。“摆时”,高山族的“丰收祭祀歌”等。

上述各织体的声部结合,大多采用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大二度音程的广泛运用。它频频出现于许多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中,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经过长期歌唱实践的自觉选择。它所独具的色彩,已成为中国多声部民歌的最鲜明的特征。

居住在我国北方地区的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也有多声部民歌。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有一种特殊的歌唱方法,蒙语叫“呼麦”,学者称之为喉音艺术,是由一个人唱出两个声部。其歌唱原理是.当声带持续发出实音时,通过气息的冲击再发出高声部泛音,以气息的调整使泛音构成旋律,同时强化泛音,弱化实音,使实音成为持续低音。蒙古族的呼麦有两类。其一为乌音根呼麦,旋律舒缓优美;其二为哈日黑热呼麦,旋律平直、简单。呼麦唱法常用于酒宴和节庆活动中的民歌演唱,有时也与蒙古说书相结合。

云南民歌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傈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云南的汉族人民与众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包括文化,音乐在内的许多方面有长期而广泛的交往。因此,云南的汉族山歌更带有山野的泥土气息,曲调上也比四川、贵川的山歌都要丰富多彩。除了少数民族的影响之外,历史上曾有大量江南人迁徙至云南,因此云南民歌中又有江南风格与西南风格的混合因素。

云南汉族民歌可概括为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和舞蹈歌曲四大类。汉族山歌在某些地区叫做“调”或“调子”,也有的叫做“腔”。山歌即所谓“山野之曲”。所以,这类民歌主要在山野、田间演唱,由于演唱的环境,就形成这类民歌大都比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这类民歌多采取对唱的形式,也可独唱。对唱时因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并激起对方感情上的反应,故往往开始先唱一个漫长的引腔,再唱主要内容。这类民歌是云南汉族民歌中地方特色最为鲜明的部分,而各地又有不同的风格,且大都无固定歌词,多系即兴演唱,故最能显示歌手的艺术才华。云南汉族山歌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如《耍山调》、《赶马调》、《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大河涨水沙浪沙》等早已脍炙人口。

云南汉族民歌中的小调可叫做生活小曲,数量较大,内容题材亦较广泛。这类民歌来源较复杂,既有不少明、清小曲,也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民歌,大都有较固定的传统唱词。其风格相对的不如云南山歌独特,但仍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

劳动歌曲大体包括三种类型。一类是伴随着特定的劳动生产唱的山歌:另一类是在集体劳动过程中,起鼓舞情绪,减轻疲劳、协调动作作用的劳动号子,通常是一歌众和,并且有鲜明的劳动节奏和强烈的劳动气氛;再一类则是一种由专职歌手在田间伴随劳动过程即兴演唱的形式,演唱曲调多由当地山歌、小调联缀而成。

舞蹈歌曲通常具有鲜明的舞蹈节奏,花灯歌舞中的曲调均属此类。其中,尤以《十大姐》在国内早已享有盛誉。

建国以来,著名民歌演唱家黄虹对云南汉族民歌的介绍、传播以及演唱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她演唱的《猜调》、《小河淌水》,《绣荷包》,《耍山调》等云南民歌,赢得了国内乐坛的赞誉。几十年来,她曾随各种艺术团体,先后访问了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日本、印度、印尼、缅甸等国,以她精湛而独具特色的民歌演唱艺术,为云南民族音乐绘上了浓重的一笔。

豫西民歌

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中州大地,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累,使民间艺术之花根深叶茂,艳丽多姿。豫西民歌作为中州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世代流传,经久不衰。

豫西民歌系指流传于河南省西部洛阳市、三门峡市及所辖1 5个县(市)民歌的总称。豫西民歌大致有如下几类:

1、劳动歌曲。包括工业、农业方面的劳动歌曲。工业劳动歌曲在豫西民歌中主要包括“船工号子”、“打夯号子·”等,如偃师县的《黄河拉篷号》、《黄河拉船号》,伊川县的《打夯歌》等。这类歌曲是人们在从事集体性的沉重劳动中所喊唱的,用它起到振奋精神、增强干劲、统一步伐的作用。多采用一唱众合的演唱形式,因而节奏鲜明,强拍突出。领唱时,有时节奏比较自由,众合时多用齐唱,以劳动呼声为主。农业劳动歌曲在豫西民歌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山歌”和“田歌”如灵宝县的《姐儿哥》,卢氏县的《望吾郎》、《采花》栾川县的《打獐子歌》等,这类歌曲是山区群众在田间劳动或在山坡放牧、打猎时所唱的歌曲,多采用对唱、独唱、齐唱式。无论是山歌还是白歌的节奏一般都比较自由,随个人兴致而即兴演唱,这类民族的曲调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还与河南地方戏曲(如豫剧或曲剧等)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2、灯歌。灯歌就是豫西人在逢年过节或喜庆时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它是一种表演性或娱乐性的歌曲。如灵宝的《闹元宵》、偃师的《串金扇》、《勤俭歌》、洛阳的《玩花船》等。这类民歌的曲调一般都比较欢快跳跃,热烈轩昂,优美动听,歌词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3,小调。小调是泛指流行于豫西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能够独立演唱的、反映群众各个方面生活、抒发人们各种思想感情及自我娱乐时所唱的小曲。如流传在伊川的《十二月采茶》、孟津的《小佳人》、《纺花经》及洛阳的《催眠曲》等,这类民歌在豫西民歌中占比重最大。它的曲、词大都比较完整、稳定,旋律委婉优美,动听,其中有些如叙事类民歌的歌词往往有四五十段之多。

4叫卖歌曲。叫卖歌曲在收集到的豫西民歌中只的几首。这类歌曲是由小商贩为招揽生意,从一声中发展而来的。货郎们走街串巷用这种带有歌性的喊声招揽生意,流传在洛宁县的《少针无线难做活动等。这种民歌节奏自由,旋律变化多端,生动活泼。简易上口。由于和当地的语言、音韵结合得密切,因此,与当地的戏曲及说唱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浏阳客家民歌

浏阳有1 8个讲客家话的山乡,广泛流传着一种客家民歌。客家民歌是客家人创作的口头咏唱文学,生活气息浓郁,内容丰富多彩。歌词比喻贴切,唱调高昂多变,富有山区文化特征。,

客家民歌,有引人行正的劝歌,有谈情说爱的情歌,有歌颂山乡风貌的赞歌,有测验智慧的考歌,也有揭露鞭挞旧社会的骂歌。其形式又分为赛歌,对歌、盘歌和儿歌。例如,惹人和歌的歌头有:“日头不出天不晴,月亮不出夜不明,画眉不叫山不旺,歌子不唱冷冰冰。”又如,描绘山区客家人生活艰难的,有用口代替锣鼓的客家锣鼓民歌:“担子好担且当且背难驼,大字好写叮当且当哐,且,冬罗墨难磨。布鞋好穿且当且底难打,白米好吃叮当且当哐,且,冬冬罗禾难作。”浏阳客家人能唱1 00首至500首民歌的,到处可以找到。

浏阳客家民歌已流传7 0 0余年了,在客家聚居的山区,男女老少都爱唱,都会唱民歌。正如有首歌所唱:“三山九岭十八坡,座座山上都有歌,那年白军来血洗,血染青山歌不落。”客家民歌营造着浓郁的山区文化氛围。这朵湘东原野的艺术之花,经受着伟大时代的生活洗礼,正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焕发新的光彩:“致富政策到山坡,客家人民唱新歌,荒山岭上变翠绿,家家户户钱粮多。”

湖南民歌

湖南省境内丘陵、土地广布,山歌流布广泛。当地人把湖南山歌归纳为“高腔”、“平腔”、“低腔”3种。高腔山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拖腔处常有“阿呜啊呜”等衬字,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假声歌唱,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低腔山歌优美,柔和,节奏性强,音量较小,多为妇女在室内歌唱。

春秋战国时代,湖南属楚国辖境,民俗信鬼而好祭祀,祭祀时必有歌乐鼓舞以娱神。从屈原根据这一带的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楚辞》中,可略知当时民间音乐的风格。《楚辞》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大胆的想象,追求和寄托。流传至今的湖南山歌,仍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延续。

爱上一个地方 篇3

我们爱着一个地方,就好比是爱着自己。我们快乐着,这个地方就充满了歌声,我们幸福着,这个地方就充满了欢笑。

三江,融水位于广西北部,与桂林,柳州垂直相望。这里是广西,湖南,贵州三省侗族的集中地,有着原始的山林,原生态的民俗。每一个假期,摄影师王中波都会与影友们一起开车来到这里进行摄影创作,用镜头记录这条楚楚侗人的风情走廊。

爱上攀岩,我们就去白河。在白河呆的时间越长,我们对它的感情就越深。2008年,国家攀岩队教练赵雷,自由攀登者康华、登协注册裁判老高在白河峡谷张家坟村合租下一处小院,成为继王大,晓东,晓明,孙平之后第二批入住白河峡谷的CLIMBER。本刊编辑采访时,赵雷,康老师,老高三个人正在小院里合计种上些植物让小院更加充满生气。

肥仔艇,一种由竞赛皮艇改装的业余皮艇。它与竞赛皮艇的区别在于船底由尖变平加大了触水面积,同时船体也加宽加高了,增强了稳定性。从没有接触过肥仔艇的求斯(原明骏女孩组合的队长),经过金帆水上运动中心教练的短暂点拨之后就已经划得有模有样了。

介绍一个好地方作文 篇4

暑假的一天,舅舅舅妈带我和妹妹去苕溪玩。车刚停稳,我便迫不及待地跳下车,远远地看到飞架在苕溪上的廊桥。廊桥上人影绰绰,有的在乘凉,有的在拉二胡,还有的在下棋。

绕过廊桥,我们沿着台阶到了桥下。微波粼粼的苕溪汩汩的流着,那声音一听就让人心旷神怡。妹妹抱住我的胳膊,说:“哥哥,去抓鱼了。”我才想起来我们来这里是来干嘛的。于是,我们卷起裤腿,拿起工具,准备捉鱼捉虾了。我边走边察看着脚下的动静,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块块石头。突然,一只大螃蟹从洞里爬了出来,它挥舞着蟹钳好像在威胁我:“这里是我的底盘,请你速速离开。”我看准它那凹凸不平的、冰凉的、坚硬的、粗糙的蟹盖,将它按住。它挣扎一番后,还是成了我的俘虏。舅舅就更加厉害了,他的桶里已经装了不少鱼虾了。

这时远处传来了清脆悦耳、婉转动听的音乐声。原来是临天桥的音乐喷泉开始了。音乐喷泉的水是跟着音量的高低喷射的,音量高时,水柱能有几层楼高,好像几条长龙冲向天空,音量低时,水柱只有几米高。

介绍一个好地方四年级作文 篇5

来到山脚下,我仰望山顶,只看见雪白的云围绕在山上,好似仙女的丝带。刚下车时,感觉天气真热,可我们进山没有多久,就感觉手脚冰凉,怪不得大家都说大山是天然的冰箱呀!

往上走,树木越来越多,这里除了树就没有别的了吗?噢,不!还有知了、蝴蝶、松鼠……许多小动物都来陪伴我们。

来到一片空地,我们停了下来,爸爸说这个地方不错,于是我们就一起搭起了帐篷。在这里休息片刻后,我们继续向上攀登。

介绍一个好地方四年级作文 篇6

是啥呢?就是人气很旺的人民公园了,好,那我们就开始了。

人民公园啥好呢,第一人好,人民公园的人们都很友好,每一个人的脸上都笑开了花,有活动了每个人都会告诉你,从不独吞好处。对待每一个人都像亲戚一样。

第二,山水好。人民公园里呀,用一句话,那就是人民公园像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人民公园里那是应有尽有啊,最多的就数人了,所以呢,去人民公园是越早越好,要是来晚了,那就是纯属的看人头了。

第三,玩好。一个接一个的游乐设施任你挑选。

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还有姐姐一起去坐了摩天轮,那个高度,啊呦,高的呀,哎……都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主题新解 篇7

显然把文章主题归结为人生是虚无的很难解释上述提出的问题。根据海明威冰山原则“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 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在这篇文章中所谓的“八分之一”便是年老侍者的自言自语发出的虚无感慨。那深藏在水面以下的“八分之七”我们可以通过重新阐释老人形象把它挖掘出来。

一.打不败的老人

文章开头交代时间是午夜之后, 只有一位老人还独自坐在餐馆里。无人空旷的餐馆, 老人唯独选择坐在树叶遮挡住的阴影里面。从老人的选择看, 他舍弃光明, 自己孤独地对抗着黑暗, 说明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享受而在于抗争。反抗命运给予他的贫困, 于是他不断努力, 待他年老时已腰缠万贯。反抗生命体的衰退, 他试图自己了却生命证明自然不能主宰他。我们可以看出老人像希腊神话人物西绪福斯那般孤独地与命运战斗着。文章借侍者之口描写这个老人“干干净净, 虽然他这会儿已经喝醉了, 可是他现在喝起酒来并没有像一般的醉汉那样滴滴答答地往外漏”, 在侍者眼里老人一般都邋里邋遢, 生命的暮年都是勉强度日, 谈不上尊严。可这位老人偏偏与命运作斗争, 即使上了年纪也应当像勇士一般活着。他走起路来, 脚步虽然不稳, 但是很有神气。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 老人要抗争的是不能主宰自己身体的衰老。在笔者看来, 老人奉行生命不息, 斗争不止的人生观。

作者把他塑造为一个聋子也是别有寓意的。先天赋予的残缺使老人关闭倾听世俗声音的窗子, 不必牺牲自我成为追逐名利的沧海一粟。餐馆里两位侍者代表着尘世中的人们, 他们以名利双收后的孤独感解释老人的自杀。道不同不相为谋, 像这样的声音只能弥灭自我, 听不到岂不是更好?

老人自杀不得后, 在寂静的夜晚喜欢到这有亮光、整洁、安静的餐馆里喝酒。这个餐馆分明就是老人形象的象征。在四周黑暗的环境中, 唯独它亮着, 老人体会到它的孤独和清高。整洁的环境映衬老人内心并不复杂的追求:追求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安静, 没有音乐的餐馆正如老人失去听觉的状态, 更易于倾听内心世界。

二.年轻侍者的疑问

年轻侍者认为老人自杀的原因是闲的没事干而且对生活充满绝望。在与年老侍者的对话中, 年轻侍者不解为何他腰缠万贯还会去自杀。可见, 在年轻侍者的意识里面拥有大量钱财就等于没有人生顾虑, 生活因此会变的美好, 没有理由去结束生命而失去享乐的机会。对于一个社会经历不深, 有青春和自信的年轻人来说, 不把金钱视为生活目标的想法难以做到。不光是这个年轻侍者, 就连老人年轻时也不一定经得起金钱的诱惑。只不过老人的本质里反抗的勇气是这位年轻侍者所缺乏的。

当年老侍者开玩笑的说年轻侍者怕发现妻子有外遇而不敢提前下班回家, 他却生气似的着急说自己有信心, 相信自己的魅力足以征服妻子。笔者认为他的言语未必能实现。两位侍者午夜之后在餐角边坐着, 看见大街上一位少女和一个大兵走过。年轻侍者认为大兵应该赶快逃走, 不要跟女孩在一起, 否则的话, 会被警卫队认为是流氓而逮走。联系到下文年老侍者开玩笑时他急忙争辩的行为, 笔者认为他其实已经知道自己妻子出轨。这件事压在他心中, 并且被无限放大, 使他变得非常敏感。所以会下意识认为午夜一男一女街上游荡肯定是不正当的恋爱关系。从他的回答上我们可以看出, 他希望妻子的情人应该在自己回家之前赶快逃走, 不要让自己看见。这种自欺欺人式的处理方式只能证明年轻侍者缺乏为自己尊严斗争的勇气。我们可以想象, 老人在年轻时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 绝不会采取息事宁人的办法, 委曲求全地生活。

人在年轻时往往视爱情为唯一, 被爱情背叛就等于生活抛弃了自己, 要么怒发冲冠, 与情敌决斗;要么死缠烂打, 苦苦哀求;再不济就是终日洗面, 痛苦涕零。这三点年轻侍者都没有选择。对金钱的追求使他失去人性, 为了提早下班, 竟破口大骂未离开餐馆的老人早该在上个星期自杀了。对于自己的妻子, 也只剩下肉体的兴趣。年老侍者解释老人因不喜欢睡觉才不睡觉, 年轻侍者却说老人因为孤单睡不成觉。自己却有妻子在床上等着, 还认为如果老人现在有老婆未必是好事。在他思想里面妻子是要在床上才有价值, 别人的妻子也是这样, 年老的老人如果有妻子会对自己的健康不利。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 年轻侍者思考人生的出发点是从满足物欲开始的, 对待所有事物都以是否满足物质生活为标准。而老人认为人只有反抗命运才能把握自我, 以企图自杀来反抗衰老的规律使自己交出生死大权。因此年轻侍者就不懂为何老人有那么多钱还选择结束生命。

年轻侍者的疑问也是追求世俗价值人的疑问, 正是在他不断的发问过程中才塑造出不平凡的追求反抗精神的老人形象。

三.年老侍者的哀叹

人们通常会认为年老侍者最懂老人, 他是我们理解老人思想的传达器。尤其是他那大篇幅的自言自语, 在不露感情的文章中更显刺眼和重要。他不断重复的虚无缥缈被常人认为是文章的主旨。笔者认为并非如此。人生是虚无的只是年老侍者的人生经历的总结, 年老侍者和老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因此这个观点并非老人的想法, 也不是文章的内涵。

年老侍者羡慕年轻侍者有青春、信心, 认为自己除了工作外什么都没有。他不再年轻, 甚至从没有自信过。随着年岁增长, 回顾自己的一生, 什么成果都没有取得, 这种虚无缥缈的感慨也就不由得显现出来。他哪里会懂得老人的一生以反抗作为座右铭, 也不会懂得获得名利后的老人还在向自然做着挑战。

当他看到这位老人孤独地坐在黑暗之中, 除了侄女身边再也没有亲。在老人身上如同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他认同年轻侍者所说的老人因为生命无所事事, 绝望自杀。年老侍者认为假如老人有一个老婆, 他的精神状况也许会好点。殊不知老人的痛苦并不是由于孤独带来的。老人自杀行为是以自我结束生命来向自然挑战, 证明自己是自我命运的主宰。

年老侍者不停地认为人生是虚无的。如果这是真的, 那他为什么又要哀叹自己没有青春、没有信心?笔者认为年老侍者所认为的人生是虚无缥缈的观点其实是生活失败者的托词借口。当少女和大兵在午夜的大街上匆匆走过, 年轻侍者担心警卫队会把大兵抓走, 可年老侍者回答“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他要找的东西他已经到手了”。笔者认为年老侍者的回答流露出他的人生观:如果人生活得有价值, 一生做出不凡的事迹, 死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年老侍者一生活得浑浑噩噩, 还没来得及做什么时间就溜走了, 因此他的关注点就放在有所收获上面。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 年老侍者因为自己一生一无所获, 才哀叹生命的虚无性, 如果他的人生有价值就如同那位向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生活反抗的老人, 就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中描写年老侍者关闭餐馆大门后自言自语一通, 在回家的路上对自己说:“大概又只是失眠, 许多人一定都失眠。”这句话反映出年老侍者否认自己之前所说的虚无缥缈的人生。他把自己的胡言乱语 (虚无缥缈的人生) 视为失眠后不正常的反映。以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 说明自己清醒时没有勇气面对失败的人生, 故想个托词。

四.总结

海明威以寥寥数笔描写老人形象, 虽然笔墨不多但让人难以忘怀。文中把大部分篇幅用在两位侍者的对话和动作上。年轻侍者的生疑反映他认为人活着是为了物质享受, 缺乏老人勇于反抗追求尊严的精神。由于缺乏这种勇气, 导致他对妻子出轨的事情采取自欺欺人的态度。年老侍者的哀叹是他一生没有作为, 而生命已逝的感慨。只有真正为反抗而生活的人才没有虚度人生。如那位老人, 年轻时反抗贫困的命运, 年老时反抗自然衰老的规律。海明威不仅正面描写老人坚强、反抗的精神, 而且还用两位侍者所作所为反衬出老人硬汉精神, 老人是作品最核心的人物, 体现海明威一如既往的硬汉精神的意蕴。

参考文献

[1]赵彦杰.孤独中的渴望——论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现代性主题[J].作家, 2009 (12) :60

[2]巩湘红.虚无世界里的心灵归宿——对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主题呈现的探讨[J].名作欣赏.2010 (11) :130-132

[3]王文琴.简约洗练, 蕴寓宏深——浅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J].外国文学研究.1998 (4) :35-37

[4]刘剑锋.海明威短篇小说《清洁、明亮的地方》主题新探——NADA, NOTHING, XUWU[J].社会纵横.1995 (6) :91-93

介绍两个地方鸡品种 篇8

寿光鸡原产于山东省寿光县稻田乡一带,以慈家村、伦家村饲养的鸡最好,所以又称慈伦鸡。属蛋肉兼用型鸡种。

【外貌特征】寿光鸡有大型和中型两种,还有少数是小型的。大型寿光鸡外貌雄伟,体躯高大,骨骼粗壮,体长胸深,胸部发达,胫高而粗,体形近似方形。成年鸡全身羽毛黑色,颈背面、前胸、背、腰、肩、翼羽、镰羽等部位呈深黑色,并有绿色光泽。其他部位羽毛略淡,呈黑灰色。单冠,公鸡冠大而直立,母鸡冠形有大小之分。喙、胫、趾灰黑色,皮肤白色。

大型寿光鸡头较大,脸粗糙,眼大稍凹陷。中型寿光鸡头大小适中,脸平滑清秀。喙略短而弯曲,呈灰黑色,喙尖色略淡。冠、肉垂、耳叶、脸部均呈鲜红色。

【生产性能】1.产肉性能:雏鸡早期的增重和长羽速度均较慢,特别是大型寿光鸡,是典型的慢羽鸡,常有背羽稀疏和秃尾等现象,约40日龄之后生长速度加快。据测定,大型成年鸡体重:公3610克,母3310克。中型成年鸡体重:公2880克,母2340克。大型鸡半净膛率:公83.7%,母80.3%;中型鸡半净膛率:公83.7%,母77.2%。大型鸡全净膛率:公72.3%,母65.6%;中型鸡全净膛率:公71.8%,母63.2%。

2.产蛋性能:大型母鸡开产日龄一般为240~270天,最早为150天左右;中型母鸡则较早。大型母鸡的开产体重为2550克,中型鸡的开产体重为2000克。大型鸡年产蛋117.5枚,中型鸡年产蛋122.5枚。大型鸡蛋重为65~75克,中型鸡为60克。蛋形指数大型鸡为1.32,中型鸡为1.31,蛋壳厚大型鸡为0.36毫米,中型鸡为0.358毫米。蛋壳褐色。(彩图参见81页图9)

二、德化黑鸡

【外貌特征】德化黑鸡是福建省优质乌骨鸡地方品种之一,有黑冠和红冠两种。

黑冠品系具有体型中等,黑色片羽,单片黑紫冠,乌皮、乌骨、乌肉、四趾、无胫羽等特征。公鸡体态雄健,头高昂,叫声哄亮;全身羽毛深黑,并有墨绿色金属光泽;冠形单片直立呈黑紫色,冠齿一般为5~8个;肉髯、脸及耳叶亦均呈黑紫色;喙、胫、趾、皮肤及爪呈乌黑色;瞳孔黑色,虹彩黑褐色。母鸡头小清秀,背长胸深,羽毛、冠、喙、胫、趾、皮肤等与公鸡相同,但体型及冠、肉垂等比公鸡小。

红冠品系具有体型中等,单片红冠,白皮、四趾、无胫羽等特征。全身羽毛深黑,并带墨绿色金属光泽;冠形单片直立呈红色,脸、耳叶、肉垂亦呈红色,冠齿一般为5~8个。全身皮肤及肉呈白色,爪亦呈白色;喙、胫、趾呈乌黑色。

【生长性能】德化黑鸡适应性强,耐粗饲,种鸡可以散养、平养或笼养。肉鸡在整个饲养期为自由采食,种鸡在8周龄后应适当限饲。在地面平养结合运动场放养,粗蛋白质为15%~19%的营养水平下,肉料比为1∶6.56。其初生、56日龄、300日龄的平均体重:黑冠品系的公鸡分别为31.7克、544.1克、2186.4克,黑冠品系的母鸡分别为29.7克、427.6克、1915.3克;红冠品系的公鸡分别为30.3克、598.2克、2316.7克,红冠品系的母鸡分别为28.3克、481.4克、2034.2克。

上一篇:基层管理者工作心得下一篇:儿童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