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间美术概念

2022-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什么是民间美术概念

美术课堂教学是传承优秀民间美术的天地

摘 要: 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之一,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因而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民间美术 教育资源 继承保护 传承发扬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中的艺术宝库,体现着民族的气魄和精神。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并且根植于民族生活土壤上的民间美术不仅表现了本民族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和审美理想,而且经千百年来民族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浸润,已经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与特征。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利用我国传统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偏颇,导致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理想与文化价值的失落。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民间美术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说:“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这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与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源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一定程度上有效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

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冲击着民间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下,已造成一种相当普遍的认识,认为过去的文化是落后的老土文化。令人感慨的是,这种思想在相当多的人群中,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占有相当市场。这正是作为民间文化重要一脉的民间美术逐渐消亡的社会背景和重要原因。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活动方式传递着人们的情感,表达着人们的审美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国家的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普遍存在。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当前学校的美术教育中,对逐渐衰微消亡中的民间艺术来说,无疑是必需的,它将对民间艺术的延续起到一定的传承作用。

二、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趋向——美术教育

1.利用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的大环境。

随着我国对民间艺术保护意识的增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培育了良好的人文大环境。第一,国家下发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的通知》等文件,并专门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心。第二,2000年教育部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教育中的民间美术内容要达到课时总量的10%~20%。”这个规定为民间美术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第三,教育部在新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这对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进行学校美术教育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第四,民间美术渐渐走进了主流文化研究的视野,研究者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把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和精神结构,使民间美术多元化、全方位地发展,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跨学科的态势。

2.编写具有本地特色的本土美术教材。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对本土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完整地把握民间美术的艺术精神,统筹地安排教学大纲与内容。现阶段教育部门虽没有一本完整的民间美术教材,但随着民间美术在现行美术教材中的比重加大,将会出现民间美术教材。我国已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提出编写美术教材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3.在优势教育环境中优先开展民间美术教育。

具有优势的教育环境主要指经济较发达和民族民间艺术浓厚的地区。抢救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合理开发它们的潜在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较发达的经济地区将民族民间美术渗透到美术教育中成为可能。另外,拥有民族民间艺术的地区,也为其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平台。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不能脱离文化情境的,特别是本土文化。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人们能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各种艺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人类所需要的,也会以宽容心来对待艺术,认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同样具有价值,不会厚此薄彼,不会极端排斥民间美术。

4.民间美术的新生命力。

当前,民间美术只有通过转化角度与通道,才能获得新生的可能。中国民协秘书长刘春香在一次授牌仪式上说:“在进行民族文化建设的今天,民间文艺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在这里,民间美术精神的传承与延续,美术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学习的激发者和信息的呈现者,教师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达到对民间美术整体、辩证、动态的综合把握,应具备一定的民俗学、艺术学、人类学与宗教学的知识,并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准确、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表述相关问题。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融合现代媒体技术(如电视广播、多媒体、互联网等)来推广优秀的民间文艺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实现民间美术的再创新。

参考文献:

[1]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J].造型艺术,2003(6):2-4.

[2]张伟.现代化浪潮下的年画走向[J].美术观察,2005(2):11-12.

[3]董春雷.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J].文艺研究,2005(5):146.

作者:车云飞

第2篇: 什么是民间借贷的抵押担保

民间借贷抵押担保的概念与特点

抵押担保,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偿付的一种担保形式。在民间借贷活动中,借款人向出借人借款,出借人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借款人或者第三人可以与出借人约定采取抵押方式提供财产担保。

抵押人是借款人或者第三人

在保证担保中,保证人只能是第三人,而借款人不可能成为自己借款的保证人。抵押担保则不痛,除出借人不能成为抵押人外,谁以自己的财产提供抵押担保,谁就是抵押人。当借贷合同以外的人以其财产为借款人的借款提供抵押担保时,第三人是抵押人。

抵押物必须是特定物

抵押物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财务,如提供房产质押,必须清晰到门牌号。种类物是不能作为抵押物的,但将种类物特定化后也可以用于抵押。与保证相比,保证人的所有财产都是担保责任财产,不具有特定性,而抵押物具有特定性。

不转移为出借人占有

这是抵押担保与质押担保的最重要区别。抵押人提供的抵押物仍为抵押人占有、使用、管理,不转移为出借人(抵押权人)占有。出借人在抵押合同生效和抵押物登记后,仅取得抵押权,而未取得抵押物的所有权、处分权和占有权。例如,抵押人用房屋作为民间借贷的抵押物,该抵押房产仍为抵押人所有和居住,而不交付出借人。质押则不同,质物须交付出借人占有和管理。

民间借贷采用抵押方式担保的好处在于抵押人不转移抵押物为出借人占有,可以继续利用抵押的财产,对出借人来说,因不占有抵押物,不负保管抵押物的义务,却能取得完全的担保物权,既比保证安全可靠,又比质押担保的负担要轻。

文章来源投融贷

第3篇:什么是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主要特点

什么是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主要特点 什么是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的主要特点

摘要:“概念设计” 不仅在当代设计领域是被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甚至在其他许多以 创新为目标的行业(IT 行业、企业经营管理、商业销售、广告、演艺活动、影视创作等等) , 人们都在谈论“概念设计”在推动一个产品、一个工程、一项活动、一个事件的过程中所起到 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来说,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概念设计,如何进行概 念设计,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 关键词:概念设计;应用范围;主要特点;误区;塑造 1什么是概念设计 所谓“概念”指的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 多属性中,抽出其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的。人对世界的认识、人类的全部文化、科学知识以 及思想

设计) ,内容是针对平面设计中如何组织创意,如何赋予设计对象某种理念或思想,更好地 推广企业和产品, 引导消费者。 当时国内很少有人从“概念设计”的角度理解、 重视这个问题。 在设计领域始终倡导并努力实践“概念设计”的是工业设计,由于工业产品具有批量化、自动 化和时尚性等特点,设计对生产领域带来的影响更直接,对市场信息做出的反映更迅速、更 灵敏,在推广一个新产品之前,概念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汽车工业,概念设计成为 推动汽车工业不断创新的发动机。 厂家对新的时尚、 技术和功能的探索往往首先通过概念设 计来完成,同时,概念车也成为引领时尚的风向标。 3概念设计的主要特点 (1)独创性。概念设计更强调设计的独创性和原创性,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排斥业已存 在的东西。当然,这不是说不能使用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形式符号和材料做法,而是必须以新 的手法、新的视角加以运用。 (2)抽象性。概念的形成是对纷然陈杂的生活现象提炼、概括、抽象的结果。任何概

念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它来源于我们提炼出的某种理念或思想,我们欲倡导、传扬的主张以 及我们欲表达的某种意象。例如:柯布西埃设计的郎香教堂、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密斯设 计的法恩斯沃斯住宅等等,不管它们是否经历过我们所称的“概念设计”阶段,但它们都表现 出了概念设计所具有的全部特征。这几位现代建筑的开创者都曾经确立了他们的新建筑概 念,没有这些理念的引导,没有对这些主张坚定不移的实践,他们的作品就不可能对后世产 生如此大的影响力。 (3)探索性。概念设计可以不过多地涉及具体的功能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在方案设计 阶段进行修正) ,即使考虑功能问题,也是概念性的,原理性的或逻辑推论性的、说得更直 接一点就是纸上谈兵。它更像一个探索性的科学实验,与实际生活保持一定距离,可以保证 思维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4)先进性。概念设计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意识,有足够的勇气 去尝试最新的东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活观念) ,凝聚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成 果,使其处于时代的前端,否则就谈不上是什么“概念设计”。 4概念的误区 (1)概念虚无。有人认为,所谓的概念不过是广告人或策划人“编”出来的光环,未必 是骗人的,但却离实际很远,至少是有误导的嫌疑。社会上也的确有一些夸大其辞或空穴来 风式的概念炒作,这反过来又加深了人们对概念的误解。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概念或 者是对设计对象所固有

第4篇:小学教育学是什么概念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教学活动永远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原则要能够指导教学工作,必须与国家所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一致,必须是有利于这些目的实现的。

同时,教学原则的概念还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规律性。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需要通过人们的认识才干获得,而人们在认识规律时,并不总是能够得到与之相符的结果,由人们提出的教学原则既可能是符合规律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规律甚至完全与规律相悖的。只有那些经过长期实践证实确实能给予教学工作准确指导的原则,才可能是真正反映了教学规律的。历史上的教育家提出了无数的教学原则,而真正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是极少数。

一般地说,教学活动越是能够符合教学原则,教学活动就越是轻易成功;反之,教学活动越是脱离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学活动就越是可能失败。但由于教学活动是在不断发展的,并且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学原则与之相适应,因而教学原则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内容已由我国教学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有所发展,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原则。特殊应当指出,这一原则体系是针对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假如教学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例如活动课程),则这一原则体系并不适用。

(一)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前所述,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学生在教学中是以学习前人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的。这些书本知识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存在相称的差距,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而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详细过渡到抽象,完全没有感性认识和详细形象做基础和支撑,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纯粹理论知识的。由于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距离,学生们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直观性原则的意义在于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通过提供应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陌生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说,直观的详细手段有以下三种。

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是通过实物进行的,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儿童生活中比较陌生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最为真实有效和充足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须的感性经验。

2.模像直观。模像直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对实物的模仿,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实物直观虽然具有真实有效的特点,但往往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使用;模像直观则能够有效地弥补实物直观的缺憾,特殊是现代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模像直观的范围更加广阔,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结构,都能够借助某种技术手段达到直观的效果。

3.语言直观。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效果。与前两种直观相比,语言直观可以最大限度地挣脱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是最为便利和最为经济的。语言直观的运用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地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陌生,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碰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观时留意指导,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索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

(二)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足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有领导的认识”是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生是不可能自行达到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的,教师对于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和教学效果的优劣都负有主要责任。然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离开了这一点,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真正掌握、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态度感情的成熟和提高都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启发应当能够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因此,启发应当选择那些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又是他们通过自觉积极的思索能够得到基本准确结果的问题来进行。简朴的事实和记忆性的知识,即使顺利地“启发”出结果,价值也是有限的。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

3.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学术权威,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由地、充足地提问和思索。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将自己当做人格上与之完全平等的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可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置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上述几个方面都对教学活动的进行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学科课程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的顺序必须以这两方面为依据,按照这两方面的要求持续、连贯地进行。同时,教师也要了解作为课程基础的科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变化,从而能够更自觉地安排、处置教学,使教学活动的顺序更加科学、合理。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各门课程的内在逻辑系统的反映,并且树立在小学生发展一般规律之上,各种教材是以此为依据编写的,教学活动从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展开的。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充足了解和掌握课程的逻辑以及对学生的要求,这是教学系统性的基本保证。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虽然考虑了学生的认识发展,但主要是按照内容编排、制定的,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针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需要和特点处置好近与远、浅与深、简与繁等问题。

3.根据详细情况进行调整。系统性原则并非要求教师刻板、僵化地执行大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按照一般和普遍规律制定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在基本听从大纲顺序的前提下,教师要善于从自己面对的实际出发,适当地调整速度,增删内容。

(四)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置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是不间断地、连续地进行的。学生要不断地学习、记忆新知识,而人的记忆和遗忘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对旧知识的遗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进行不断的巩固工作,通过训练、复习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巩固的意义不仅在于强化旧知识,也有助于学习新知识,因为知识是有内在联系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人类早已留意到巩固对于学习的价值,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巩固的前提,没有学会的东西,是不可能真正巩固的。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学生学懂学会,才有可能获得巩固的良好效果。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关于记忆和遗忘的一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组织安排巩固,可以提高巩固的效率。教师应当认识并且善于运用这些规律。

3.巩固的详细方式要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各种书面作业外,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比如调查、制作、实践等,都能够使学生通过将知识运用于实际有效地达到巩固的目的,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海内若干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睡眠不足是相称普遍的现象,原因之一是作业量偏多。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对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当本着对儿童和社会负责的精神,合理地安排巩固工作,将学生的作业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国家对小学生的作业时间和睡眠时间都有正式规定)。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要讲究效率,在同样的时间内,学生所学越多则教学效率就越高。但是,教学效率的获取必须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不仅教学效率本身是不可靠的,还会对小学生的发展造成消极的结果。教学难度超过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各种心理机能也不可能得到恰当的运用和提高;教学难度低于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会因为缺少必要的留意和紧张而难以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由于无法进行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而使各方面的发展失去机会。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学素养,及时掌握心理学的新进展。20世纪以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教师准确理解和贯彻量力性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了解学生发展的详细特点。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主要是揭示个体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些普遍规律体现在小学生的发展各个方面,而且是极为多样化的。教师要详细地研究学生的发展特点:例如,在学习某种新知识的时候,他们原有的知识预备情况如何?他们的思维或记忆水平是否能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可能发生什么困难?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做到“量力”。

3.恰当地掌握教学难度。什么样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量力性的要求,很难有稳定、确切的详细标准,需要根据心理学揭示的普遍规律和对学生的详细研究,由教师自己来掌握,这是教师劳动发明性的体现,是需要教师不断思索、不断解决的问题。

(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是按照教育的基本目标选择安排的,一般地说,在科学性和真理性上是有保证的,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作用必然是积极的和肯定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完全凭借科学真理的思想品德教育价值去直接、自动地发挥作用是不够的,需要教育者引导和挖掘,使之充足地对受教育者产生熏陶作用,对于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十分稚嫩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另外,教育者本人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总是会投射到教学活动中,假如教育者在这方面与课程所体现的方向存在差异,就有可能扭曲其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价值,因此需要通过这一原则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坚持准确的方向。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分辨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师要主动、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和提高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公民,教师享有思想和信奉自由,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教学,坚持和维护社会基本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不能用带有个人色彩的思想观点随意地影响学生。这是由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的,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

3.实事求是。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特殊要防止形而上学,不能穿凿附会、生拉硬扯。那种“穿靴戴帽式”的思想性,本身就是违反这一原则的,从长远看其效果更是适得其反。

4.讲究教学艺术。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任务的详细特点,自然地将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许多优秀教师在这方面发明了宝贵经验,广大教师应当善于从中学习。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问题而提出的。

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是在相对封闭的学校和课堂里通过教师的讲授和书本学习的。这种状况很轻易导致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其来源和去向脱节:既不了解概念和原理是如何产生的,又不能够运用它们去阐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提供和发明机会,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和形式使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体会思想观点、态度信念等的形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意义。

在当前,贯彻这一原则还特殊应当强调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加速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在二十年来所产生的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要超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因此,今天的小学生是在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母和教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有许多新的特点。教师对此要有足够苏醒和自觉的意识,而不能够简朴地以自己的经历套用到对学生的教学中。教师应明白哪些知识在过去是生活常识,而对于今天的小学生则完全陌生,哪些知识在过去是专业性很强的,而对于今天的小学生则非常认识。与此相应,在教学中应当选择什么事例,应当设计哪些实践环节,都需要教师认真思索,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实际进行安排。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实际是相对理论而言的,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就降低到了儿童自然生活的水平,失去了学校教育的优势和意义。

2.留意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与课堂学习相比,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去尝试和探索,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发展。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与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再次,应当留意

小学生发展的实际。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小学生的行为自觉水平和反思水平还比较欠缺,不大善于分析、总结在联系实际过程中的收获,联系实际轻易流于形式化。教师要加以引导,提供机会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及时交流体验,表示感受。特殊应当提出的是,总结收获留意的是学生的真情实感,不能够人为地拔高小学生的思想和认识。

(八)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置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

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同一班级中的小学生,虽然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但是在学习的成绩、学习态度和方法、兴趣和兴趣、气质和性格、禀赋和潜能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是对由个性完全不同的学生组成的集体教学,因此因材施教要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孔子的教学实践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如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老是退缩,因此我要鼓励他上前;仲由呢,他胆子大,敢作敢为,因此我要压压他”。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普遍班级大,学生人数多,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毫无疑问,教师应当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将这一原则最大限度地付诸实践。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充足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存在差异。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足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学习成绩以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

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小学阶段的课程和教学以所有正常儿童可以达到的程度为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答应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详细条件帮助他获得最相宜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难度和深度。良好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大批个性充足发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标准件”。正如杜威所说,“假如从个人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假如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

3.面向每一个学生。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必须接受的,完成小学教育是中国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基本权利。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不能够要求儿童适应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适应儿童。

第5篇:旅游规划人本主义原则的概念是什么

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原则是在旅游规划中尊重人为人,使人成为人的原则。这是人的各种属性的内在要求。这对旅游有重要影响。决定了我们旅游规划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应从生物性、社会性、意识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等各方面尊重和促进旅游者的人性发展,促进旅游业的人性化发展,我们常说旅游和旅游规划要以人为本,但对于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人们却不太清楚。本文试对此做一个简要分析。

人本主义原则与“把人当人有本质”的观点有本质的区别。人们习惯于“把人当作为人”称为人本主义或以人为本的原则。但把人当人,就是社会的一些人把另一些人当作人,把别人当作人看的人是什么人?人上人?还有一些人是不是可以不被当作人?谁给了这些人权力把别人当作人看?把人当人就存在权力异化,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有支配权。其实这是资本力量。资本将人作为实现其价值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以“把人当作人“作为人本主义的诠释。这表明资本把人分成了不同的等级,有的人可以当作人,有的人可以不当作人。其实就是在资本化的经营者心目中,可以经他带来利润的人才进入他的视野,成为他认可的人。

旅游是一种奢侈性的活动,是人在生存性需要满足后的活动。奢侈性活动比生存性活动更具有人性。通常人们所说的“这才是人玩的”就是指这个意思。反过来说,娱乐、游戏、旅游等更具有纯粹的人性或属人性。旅游规划就是为人提供具有人性化的旅游环境和活动,尊重人性,促进人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原则要求人作为人,使人有人性。人性从广义上来说是人的属性。旅游以人为本就是要有利于人和人类的成长,由不完善的个人和人类走向较完善的个人和人类。从理论上讲,人至少有五种基本的属性:生物性、意识性、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

第6篇:什么是求职信?求职信的概念解说

求职信是求职者写给招聘单位的信函。它与普通的信函没有多少区别,但它与朋友的信函又有所不同,当然也不同于"公事公办"的公文函。求职信所给的对象很难明确,也许是人事部一般职员,也许是经理,如果你对老板比较了解的话可以直接给老板。当然,如果你根本就不认识招聘公司的任何人,求职信最好写上"人事部负责人收"较妥。如果直接写人事部经理或"老总"收可能不妥,如果该信落到一般职员手中的话,可能使得这些人不高兴。

求职信起到毛遂自荐的作用,好的求职信可以拉近求职者与人事主管(负责人)之间的距离,获得面试机会多一些。

求职信是自我表白,其目的和作用要是让人事主管看,因人事主管有太多的求职信函要看,因此要简明扼要。

第7篇:美术是什么

美术的意义?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2.学习美术有什么用?

通过用我们的手,和别人不同的思维,表现出来的就是不一样(这就象不同画派画家的感觉不同)。表现得好,这就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美感。我们是在创造一样东西。

且通过学习美术(音乐等),可以提高个人审美感,修养等

如果人类没有这种追求美的自觉,世界会是怎样一个景况?? 2)为什么要学习美术?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从升学与就业两个方面来分析: 升学——学习美术是进入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的捷径

全国每年美术专业的招生情况

全国设置美术专业的美术院校超过了 1000 所(包括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南开等名牌大学,并且美术专业是极其受到重视的),美术类所设置的专业也越来越多。每年的招生数量达到了 20 万,而且,越是重点大学对美术专业越是重视。

进入同样的重点大学,文化课要求极低,这是美术专业的高考优势之一

文化课 470 分可以上清华、北大; 360 分可以上人大、复旦、南开。去年几所大学美术专业的文化课分数线和普文普理的分数线比较(分数高的大学):美术专业文化课 470 分左右,普文普理需要 630 分以上;中央美院: 400 分;中国人民大学:美术专业文化课 360 分左右,文科需要 620 以上;复旦大学:美术专业文化课 350 左右,文科需要 620 分以上,可以进入一流的名牌大学,如果文化课考 320 分可以进入传统的美院(美术院校中的名牌)。如果进入相同的一本及 211 大学美术专业的文化课分数线比文理学生总低 200 多分,这为学美术的学生进入名牌大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会 .

一个事实,对于高中生来讲,文化课达到 400 多分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突破 600 分是极为困难的,所以对于文化课相对低一点的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一样能进入名牌大学。

很多人误解考美术只能进不好的大学,这是错误的,美术在大学里是一级学院,与其他专业一样。而且,在更多的名牌大学里美术专业优于其它专业 。

就业——美术(造型和设计)大学生毕业就业机会远远优于文理科毕业生,学习美术具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有的家长听别人讲:“学习美术将来只会画画,其他什么都干不了”。这是 10 年前的片面理解。具体分析如下:

据统计,仅北京市近几年每年就消化掉 15 万美术类大学生,而且就业方向非常好,包括影视、建筑、装修、服装、印刷、杂志社、电视台、报社、广告策划、动漫、网络设计行业、拍卖行业和各大企事业单位等,都需要大量的美术人才。最近几年,韩国和日本的动画和游戏设计行业纷纷向中国的大学预定毕业生,年薪基本都在 10 万元以上。

生活中接触的很多事物都和美术专业密切相关,建筑、装修、产品广告、服装、影视、家具、展览、报纸、杂志、网络、动画及国画、油画、雕塑、壁画等。

通过学习美术可以使学生拓宽就业路子,扩大就业选择的机会,即使将来毕业不从事美术工作,更多的单位还是愿意接受那些有美术基础和一技之长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整体素质、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比一般学生思路开阔,思想活跃,更有力于将来的发展。

通过学习美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立能力,减轻家庭的负担。学习造型的学生很多在大二就开始卖画,并且价格颇高,完全能够解决大学的费用问题;学习设计的学生大二开始不断的接到设计的项目,做到了边学习边工作,也很好的解决了费用问题,并且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术是实践性学科,学校提倡走出去,不会影响学习,而是利于学习

孩子为什么要学习美术?

一、美术教育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从人脑的生理发育规律来看,幼儿期是人的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大脑在学龄前发育完成大约80%。到18岁前,会完全发育成熟。脑科学研究证明:儿童空间知觉的关键期在2岁左右,形状知觉关键期是2-5岁,颜色视觉的关键期是4-5岁这个时间段。

美术活动是人们观察生活后,经过大脑形象的加工,用双手表现出自我感受的过程。是手、眼、脑协调并用的创造活动,儿童美术教育主要让孩子画画和手工,儿童需要双手参与,需要手脑的充分协调。这完全有利于促进左右脑发育。

可见,美术教育,是儿童开发智力,开发右脑形象思维最为有利、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手段。其效果是任何其他的途径方法所无法企及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总之,早期开发儿童大脑,早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早期训练孩子的空间、视知觉,对孩子的成长是百利而无一害,这样容易培养出一个优秀完整的大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二、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开发潜在的能力。

我们之所以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开始学美术,最重要的一点,是想让孩子通过美感的学习和造型经验的积累,刺激想象力,刺激思考,综合的开发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各种潜在的能力,使他成为一个有高创造力的人,将来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自如地发挥这些能力,感受因创造而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三、美术教育能形成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美术教育能让儿童感受美和表现美。培养孩子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素质和人格素质。艺术能够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欣赏,使孩子更能够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去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和别人交流,协作,工作生活都将自信、愉快和成功。这些对于孩子将来的生活、学习,甚至他成人后的事业、家庭,人际关系等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通过绘画创作能够很好的让孩子抒发内心情感,释放情绪,建立信心。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儿童美术教育应该强调素质的培养,是打基础的教育,而不是成家、成星的教育,所以切不可追求一时的教育效果,要有长远的目光。

上一篇:复产复工工作方案下一篇:现代企业物流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