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是什么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祖国是什么(精选7篇)

祖国是什么 篇1

什么是字母?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②

语音学就是根据语音的定义建立的, 语音学只研究语音, 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不研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音学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因此, 语音学是通过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语音并用字母来描述语音系统的构成。上述语音和字母的定义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语音学也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

语音的定义正确吗?字母的定义正确吗?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研究语音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五个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分析西方语音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

我认为这样定义语音是不正确的, 不能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因为根据这个定义, 语言还有一个精神内核, 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的, 这样, 语音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 语音和语言就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实际上, 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也就是说, 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 二者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 语言的声音是表达意义的声音, 如果认为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构成的, 这样,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了可以分开的两部分。而实际上, 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 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 也就是说,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语言。

因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所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来说, 就不应孤立地研究语音。研究语言应该从听觉认知的角度研究语音是如何表达语义的, 如果孤立地研究语音, 也就是说, 把语音和语义分开来研究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既然孤立地研究语音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那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

西方人是为了创造文字。西方的字母文字, 如最早出现的腓尼基字母以及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是西方人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分析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一些不同的音素构成的, 认为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不同的视觉图形来代表这些音素, 这些视觉图形就是字母, 如“A”“B”“C”“D”“E”等。但字母不表示意义, 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只孤立地分析语音, 还分析语音是如何表示意义的。他们发现由几个音素拼合的语音片段表示一定的意义, 于是就把几个代表音素的字母拼写在一起, 从而就用字母创造出了表示意义的文字单位——词 (英文叫word)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代表音素, 字母表示音素, 用字母拼合的文字就是语音的符号, 文字代表语音, 文字表示语音,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他们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的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代表语言单位, 表示语言单位,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语言是心境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③, 而文字是用于书写的, 既然字母是记录音素的,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是记录语言单位的,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应通过书写的文字材料来认识语言。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有否定西方人对文字的传统看法, 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文字表现语言”④。也就是说, 字母表现音素, 文字表现语音, 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根据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 字母就是音素, 文字单位就是语言单位, 文字也是语言, 是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表现口说语言, 文法 (grammar) 就是语法。因此, 索绪尔主张语言学只研究语言, 不研究文字, 因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 文字是由语言决定的, 是从属于语言的。也就是说, 索绪尔把文字当作了语言。

因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西方人一直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他们认为文字是由语音决定的, 根据音素创造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不是根据音素创造的文字, 因此, 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文字。于是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就用根据音素创造字母的方法来学习他们不懂的语言, 还用这种方法帮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或者用这种方法把非字母文字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字母文字, 如现代越南文。

通过分析语音来创造文字的结果使西方人认为研究语音就是研究语言, 研究语音就是分析语音的音素并用字母来描写语音的构成, 也就是说, 最初西方人把研究语音看作是研究语言的一部分。直到近代, 西方各国学者才建立了以专门研究语音为对象的普通语音学。普通语音学采用现代研究声学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因为语音是一种声音, 从研究声音的角度说, 各种声音都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语音也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从声音的物理属性, 如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 人发出语音是人体器官运动的结果, 因此,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 还可以对人体器官的发音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术交流, 西方研究语音的学者于1886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为了把各种语言的音素精确地标注出来, 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和公布了一个《国际音标》。

中国的普通语音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是根据西方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语音学的, 中国的音韵学过去是为学习使用汉字服务的。中国古代是诗、文并重, 诗词不仅要抒情达意, 而且朗读出来还要合辙押韵, 富有音乐美, 于是中国历代学者为了写诗填词的方便就根据当时汉字的读音编写了大量的韵书。明清两代, 西方人来到了中国, 是高本汉等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将西方人研究语音的原则和方法引进了中国, ⑤于是中国的不少学者也就开始把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看成是语言学, 也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就把中国的音韵学改造成了西方的语音学。他们利用中国古代的韵书和字书, 开始了“古音重建”, 开始用西方的字母来描写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根据语音学的理论, 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语音的符号, 中国的语音学家自然也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因此, 中国的语音学家是主张汉字拉丁化的, 是在理论上支持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 认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须在语音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 才会是科学的, 完善的文字”⑥, 也就是说, 汉字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于是中国的语音学家就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创造出了一个西方字母文字方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个文字方案, 创造这个文字方案的人是想用它来替代汉字的, 目前是暂被用作辅助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 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应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起, 一个是音素, 一个是字母。音素是什么?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什么?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西方语音学家认为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元素, 也就是说,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

我认为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为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语流, 人说话时是会出现停顿, 也就是说, 语流是一段一段连成的, 但一段语流是不可以切分的, 是不能从语流中切分出音素的。因为语流不是静止的, 是流动的。认为语流可以切分, 就像是认为水流可以切分一样可笑。另外, 人在发出最小的语音片段时口腔的运动也不是几个割裂的动作, 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语音看不见, 没有形象, 人们使用电子仪器可以把语流转化成电流的脉冲信号图形。尽管这种图形不是语音的形象, 但就是这样的图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是由一个一个有明显界限的小图形拼合的, 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形, 由此也可以证明: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 语音是一个整体, 部分和整体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语流中的音素是分不开的, 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 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 音素是人们从语流中分析出来的, 或者说, 是人为分离出来的。

因为语流不能切分, 但人的口腔却能单独发出最小的声音片段, 人也可以听到这最小的声音片段, 语音学家把这最小的声音片段称为音节。而音节的声音是有差异的, 如∕ba∕和∕ma∕, 于是语音学家就根据这些差异认为音节是由比音节更小的元素构成的并把这最小的元素称为音素。也就是说,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有人会说, 既然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那为什么人们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成两部分, 还能把每一部分单独发出来呢?如“ma”这个音节可以分成“m”“a”两个单音, 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这两个单音发出来, 这单独发出的音不就是音素吗?

单独发出的音不是音素, 或者说, 也不是单音。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 如口技演员可以模仿火车和飞机以及各种鸟叫的声音, 但发出的声音不都是语音。也就是说, 人的发音器官可以把从语流中人为分离出来的声音发出来, 但这些孤立的声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 因为这些声音已经失去了和其他音素的联系。也就是说, “m”和“a”的发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打个比方说, 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 但人体的心脏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的。人体是个整体, 人们可以把心脏从人体中切下来, 但切下的心脏就不是人体的心脏了, 而是一块死肉了, 切下的心脏失去了和人体其他器官的联系, 已经不具有心脏的功能了。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我认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因为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前提是符号所指的事物应该是独立存在的, 而实际上,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就是说, 符号所指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字母就不能说是音素的符号。其实, 西方字母文字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如英文中拼写“write”和“right”的字母是不同的, 如果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话, 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不同的, 但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

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那字母是什么呢?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也就不是语言的符号了, 那文字是什么呢?

我认为字母不是符号, 而是符号的构件, 字母只是西方人根据语音的差异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图形, 西方人拼写这些视觉图形才创造出了大量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文字单位 (word) 。也就是说, 西方人分析的是语音, 但创造出的却是视觉表意符号。字母是“字”之“母”, 是文字单位之母, 而不是语音之母, A、B、C、D等西方人创造的字母就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规则的碎片, 这些碎片本身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才知道这个图表示的是什么。拿英文的文字单位来说, book这个文字单位是由四个字母拼合成的, 单个字母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拼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 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 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而是用来书写文章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因为文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创造什么样的字形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 所以语言不决定文字, 文字不是从属于语言的,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听懂的, 是听觉符号, 是以“音”示“义”, 文字是看懂的, 是视觉符号, 是以“形”示“义”。因为西方文字是根据语音创造的, 文字是要学习的, 通过学习文字, 字形和语音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 所以文字可以读出音来。但是字音不是文字的本质, 因为人只要知道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就是不读出字音 (默读) , 或者读不出字音 (聋哑人) , 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 但即使能读出字音, 却不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 也还是看不懂文章, 所以文字的本质不是字音, 而是字形, 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⑦另外, 语言可以写成文字, 但写成的已经不是语言了, 文字也可以读成语言, 但读成的已经不是文字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人的大脑和器官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区分语言和文字, 不应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

因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是表音文字, 而是表意文字。因为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用独立的字母, 就是用国际音标描写的也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

因为字母是有形的, 把字母和字母拼写在一起是拼形, 不是拼音,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能叫拼音文字, 而应叫拼形文字。也就是说, 一切文字都是“拼形表意”。文字的本质是一样的, 文字的字形都是由人创造的, 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拼形表意文字, 只是中国人创造字形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 也就是说, 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字形不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而是独特的。中国方言众多, 说不同语言的人能使用同一种文字, 几千年不衰, 这是中国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应该承认西方人通过分析语音创造字母文字也是一种智慧, 但这种创造文字的方式使研究语言文字的西方学者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这就是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把书写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了, 而没认识到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虽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但他没有指出这两种符号系统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对符号认识有问题, 把符号只看作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的类型是由人的感官决定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必须是表示意义的, 所以他没有认识到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 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因此, 他才提出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错误理论。其实, 语言是无形的, 是听觉符号, 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人创造出的文字是有形的, 是视觉符号, 是看得见的, 而有形的文字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语言的。实际上, 索绪尔根据西方字母文字的现象也发现“文字表现语言”的提法有问题, 他也指出“口说的词中没有一个音是用固有的符号表示的, 这可连那语言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了。”他也警告人们“文字遮掩了语言的面貌, 文字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假装。”⑧总之, 索绪尔始终没有走出“文字表现语言”的思维。其实, 文字连语言的假装也不是, 文字就是文字本身, 文字是用本身的形体来表示意义的, 因为人不仅有听觉认知能力, 还有视觉认知能力。也就是说,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字母表现的不是音素, 字母的拼合表现的也不是音节, 文字单位表现的更不是语言单位, 文字单位是用于书写文章的单位。因为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 把文字当成了语言, 所以他就用文字材料来研究语言, 于是就把文字单位当成了语言单位, 把“文法”当成了“语法”。也就是说, 索绪尔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听觉的语言, 他的所谓现代语言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真正研究语言的基础上的, 还是建立在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的。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而文字是人为创造的,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 语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 而文字的产生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人类创造的能够超越时空的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一发即逝的语言要大得多。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汉字, 中国会是今天的中国吗?如果世界没有文字, 世界会是今天的世界吗?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 认为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相同的, 认为写文章要“我笔写我口”。其实, 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不同的, 人听说语言的“语法”和读写文章的“文法”是不一样的, 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也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实, 世界各国都有文盲, 文盲的现象说明人听说语言的能力自然可以获得, 是不用教的, 应该教的是读写文字的能力。因为人读写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 也就是说, 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教儿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 而不是教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综上所述, 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识, 不论是“符号说”, 还是“表现说”都是错误的, 而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 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错误的, 而中国的语音学和语言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教改屡遭诟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及与方言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式微等诸多文化教育问题, 从学术层面分析, 都与引进西方语音学和语言学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

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理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教学理念也不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 不仅认为教文字就是教语言;而且还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汇, 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说, 语言是合成的, 而语言的合成论源于语音的合成论。

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语言是合成的吗?

我认为语音不是由音素合成的。如果是由音素合成的, 就是认为音素产生在语音之前, 是先有音素, 后有语音, 有了音素才能合成语音。而实际上, 并不是先有音素,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我们不能根据人为可以分析出音素就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一棵大树可以分析出树干、树枝和树叶, 能说大树是由树干、树枝和树叶合成的吗?显然不行。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是由种子生长成的, 而不是合成的;人体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器官, 但人体也不是由器官合成的, 而是受精卵在母体中由小到大生长成的。所以不能说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语音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也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的“合成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就是“合成法”。合成法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 词合成句子, 合成法认为是先有砖头, 后有房子, 盖房子, 要先准备好砖头, 然后用砖头盖房子。因此, 合成法的教学过程是先用字母教音素, 然后用字母的拼合教音节和词汇, 最后用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讲解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合成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具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 学生可以准确地发出字母的读音, 也可以准确地发出词的音, 但一说话,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 整个语流就是不像标准的语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语音不能合成, “合成法”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音的方法。另外, 教了词汇, 也讲解了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 学生可以读懂文字, 但是不会说话, 成了“哑巴英语”。如果语言是合成的, 为什么我们给了词汇和语法规则, 学生却听不懂和说不出句子呢?语言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吗?“哑巴英语”的现象证明语言是先有的房子, 不是先有的砖头, 语言是不能合成的, “合成法”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言的方法。其实, 教师并没有教“第二语言” (英语) , 教的是“第二文字” (英文) , 所以学生只获得了读写文字的能力, 但没有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儿童自然获得语言的现象证明语言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儿童生活在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 儿童学语言是从听人说话开始的, 儿童听到的不是音素, 而是语流。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儿童听到的也不是孤立的词, 而是一个一个表达意义的句子, 儿童是先听懂的句子, 所以儿童不是先发出音素, 而是先发出语流, 不是获得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把句子造出来的, 而是先模仿句子, 后仿造句子。儿童的认知是先整体后部分, 也就是说, 语言不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 而是先有的房子。儿童是在大量听说句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听说语言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由音素、词汇合成的, 而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 由人体的语言器官自然生成的。

因此, 我们不仅要区分母语和母文, 还要区分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 应该根据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根据母文的学习规律来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是语言, 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第二语言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来培养, 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 但是人工培养应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因为母语的听说能力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所以教第二语言不应采用合成法, 而应采用生成法。语音是人听到和发出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所以教语音就是教学生获得听懂和发出表达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 教语言就是教语音, 不应把语言教学和语音教学截然分开, 应在课堂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学过程不应从教音素到教词汇, 从教词汇到教句子, 而应该从听句子入手,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 从模仿句子到仿造句子, 只有在大量的听说句子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

母文是通过教学获得的, 第二文字也要通过教学获得, 因此, 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母文教学的规律。因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不需要教, 而母文需要教, 所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母文教学。语言是当下现时的, 人们只能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而文字是超时的, 人们能学习历史上的经典古文, 可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因此, 文字的历史越长, 母文的文献积累得越多, 教师教授母文的经验就越丰富, 教师也就越了解母文教学的规律。

自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汉字, 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母文教学——汉文教学, 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 中国的教育家已经认识了汉文教学的规律, 已经找到了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之所以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什么是语音和什么是字母以及语音和字母之间的关系。

本节要讨论的是西方人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呢?为什么会认为语言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呢?为什么会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合成的呢?也就是说, 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的呢?

我认为这与西方的哲学有关, 西方的科学源于西方的哲学,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一种认为整体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为什么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呢?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可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整体是可分为部分的, 只不过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形而上学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是认为整体不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是“阴阳观”。中国人认为“阴”与“阳”构成了一个整体, “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 “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 中国人还认为“阴阳者, 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所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也就是说, 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没有物质世界, 哪儿来的精神世界呀!因此, 用“阴阳观”观察万物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截然分开的概念, 也不会用这种认识论来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

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被黑格尔称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 也被西方科学界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因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笛卡儿哲学是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是还原论 (reductionism) 和合成论, 还原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 事物的整体都可分为基础部分, 整体是由基础部分构成的, 部分代表整体, 部分反映了事物的结构和属性, 是部分合成了整体。因此, 还原论认为不了解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 因此, 有必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单独地、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根据还原论来认识语言, 西方人认为语言也是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根据合成论来研究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的构成反映语音的结构和属性, 是音素合成了语音, 所以就认为人为分析出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并用人造的视觉图形来代表它。结果, 不仅用文字来描写语言, 形成了错误的合成论的语言观, 而且还把视觉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 又形成了错误的文字观。也就是说, 西方学者提出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一概念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错误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哲学和笛卡儿所倡导的还原论和合成论在语言和文字研究上的反映。

近400年来, 西方的近代科学是一个以还原论和合成论为主导的世界。其实, 还原论和合成论是有局限性的, 特别是自然产生的有机物是不能还原和合成的, 如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等。而且这种科学方法论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的危机, 如环境问题, 这一点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 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 希望从中国哲学中获取智慧, 以使全球走出危机。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论哲学, 认为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 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 部分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 部分不反映整体, 不能代表整体, 整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 首先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 从整体来认识和分析局部, 否则, 那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是“盲人摸象”, 就是把象的局部摸得再清楚, 也不可能得到对大象的整体认识, 反而会对大象得出错误认识。中医理论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不能分成部分的, 人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 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 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来认识自然产生的语言, 不会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分开进行单独的研究, 也不会用还原论和合成论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和语言, 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语言是由词汇合成的, 当然更不会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 把学习文字当成学习语言。

人的语言和人体一样不是合成的, 是自然生成的。这一点, 西方人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但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没有转变, 还继续相信还原论, 而不是整体论, 还继续使用合成论, 而不是生成论, 因此, 还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还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来建立所谓的“普遍语法”, 我认为这是西方语言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 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现象已经证明还原论和合成论不是普遍真理。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哲学中没有类似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 但却发展出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而感到困惑, 觉得这是个迷。今天谜底已经揭开, 这就是中国的整体论哲学。自西学东渐以来, 我们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学科, 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因此, 现在不是继续思考我们如何与西方的学术接轨的问题, 而是到了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 研究语言, 我们不仅要纠正西方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错误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转向, 应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 从合成论转向生成论。怎么转向呢?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 区分自然产生的语言和人为创造的文字, 不能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⑨也就是说, 不能把人造之物当成自然之物, 应建立生成论的语言观和合成论的文字观, 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使自然的语言和人造的文字和谐相处, 人类是要创造和使用文字, 但不应以破坏自然的语言环境为代价, 应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自然的语言环境。另外, 区分两种不同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自然产生的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系统, 人为创造的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符号都是由人的感官接收, 由大脑认知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研究的方法, 不应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而应对语言和文字分别进行研究,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 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也就是说, 要区分语言的听觉材料和文字的视觉材料, 不能把文料当作语料, 不能把研究视觉的文字当作研究听觉的语言。其次是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自然获得的, 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的文字能力是如何学习获得的。另外, 语言的听觉符号和文字的视觉符号都是存储在人脑中并由神经网络连接起来的, 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人脑是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所以我们还要结合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来研究人听说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自中国引进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以来, 中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认为“为什么直到大约七八十年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 笔底下写的是文言, 两不相干?”⑩于是他就主张消灭方言和废除文言文。这显然是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等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来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 是要用西方的错误理论来改造中国。其实正相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和使用文字的现象不是畸形的, 而是正常的, 中国人“说方言”和“书同文”不是两不相干, 而是密切相关, 因为只有这样,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和谐相处。

中国人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人研究和教授用汉字写的古文当作是研究和教授语言, 不应废除古文教学, 而应继承中国人研究和教授古文的传统, 因为这些不是糟粕, 而是精华。“文法”不是“语法”, “文法”是人类创造文字、传承文化之法, 不是语言自然产生之法。“文法”是字形的构造和组合之法, 不是语音的构造和组合之法。“文法”是学习读写文章之法, 不是学习听说语言之法。

中国方言众多, 方言的存在并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 而是国家宝贵的语言资源。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不同的语言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消灭方言, 不是为创造西方的字母文字以利早日实现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保护中国人生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免遭人为的破坏, 是为正确认识方言 (母语) 和通用语 (第二语言) 的关系, 为使方言和通用语和谐共存。因此, 我们研究语言应由分析语言的构成元素转向对语言的生成环境和生成过程的研究, 为需要学习通用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给予理论的指导, 为如何保护中国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几百年后……如果方言消失了, 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 那将是中国巨大的智力灾难!

注释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商务印书馆, 1981

2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方书春译, 商务印书馆, 1959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2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0

5张朋朋《论文字的本质》, 见《文字论》,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6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 见《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篇2

身边的“群英榜”

在尼玛县甲谷乡,人们传诵着一位好教师,他教书育人、扶贫济困,为周围群众慷慨解囊,热情帮助,急学生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为党的教育事业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就是尼玛县甲谷乡完小索达同志。

尼玛县甲谷乡距那曲镇800多公里,平均海拔4700米,1987年尼玛县甲谷乡小学只有15名学生,一年四季风沙肆虐,生活条件特别艰苦。索达同志从那曲地区中学藏文班毕业后,带着简单的行装,来到了尼玛县甲谷乡完小。十八年弹指一挥间,索达同志始终坚守在教学岗位上……

以上这段文字,讲的是藏区老师索达。他的名字第一次为全国青年所知,是在团中央开展的我与祖国共奋进——新时代年轻人群英榜上。

这次推选活动,广泛发动了广大青年和各级团组织,以“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我们企业的年轻人”、“我们学校的年轻人”、“我们部队的年轻人”、“我们机关的年轻人”、“我们社区的年轻人”等为题,推荐身边的优秀普通青年人物,展现各行各业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倡树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普通青年典型。

在“新时代的年轻人”群英榜推选中,青少年推选出农村、企业、学校、部队、机关、社区等领域的优秀普通青年人物1400多人,索达只是其中一位。

随着新时代年轻人群英榜活动的开展,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在平凡岗位上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普通青年典型。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济宁供电公司青年张海波15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甘于奉献、精业敬业,展现了一名光明使者的风采。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堡乡铁厂村团支部书记周春萍靠科技引领当地农民走上致富路,她说:“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我觉得非常幸福和快乐。”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房产管理处青年志愿者李明辉用爱心、诚心、赤心为用户办实事、办好事,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8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间3200小时……

寻访“青春中国”

2006年 7月29日,由甘肃省河西学院副院长张晓舟带队,共20名师生来到离民勤县城10公里的国营勤锋农场,参观民勤沙生植物园、沙产业试验示范基地。

民勤县横亘在两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是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四大发源地之一。民勤的生态问题曾引起海内外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多次批示:“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正是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就是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因为引入沙产业开始诞生出“绿色的希望”。

这里过去是民勤西线最大的风沙口,最近20年来,通过沙产业开发存活了6万亩人工林和15万亩野生白刺,保护着周边5万亩耕地,让3万多人口丰衣足食、林茂粮丰。既控制了沙漠化的蔓延,又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是沙漠地区防沙治沙事业的一种延续和开拓。

看到这些,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风沙线上的民勤人民百折不挠、冲锋陷阵、抗击风沙、节水兴水、守卫家园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同学。

这是一次普通的主题为“青春中国”寻访实践活动。在全国各地,青少年都在参加“青春中国”的寻访实践,通过亲身实践寻访历史,感受国家和社会进步、时代变革的勃勃生机。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青年学生寻访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了解新疆的石油生产历史及现状,增强能源节约和安全意识。同学们说,今天,年轻的我们走出去,用自己的眼晴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明天,我们必将带着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如火如荼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浙江新安江水力发电厂团员青年寻访电站的老一辈建设者,了解他们为电站的发展建设奋斗的历程。团员青年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国家进步和企业发展奉献青春年华……

支持青春梦想

从全世界最大的高原泥炭湿地——四川若尔盖湿地传来消息,自若尔盖花湖湿地生态恢复试点工程开工建设以来,花湖湖泊水位较过去新增45厘米,湖泊面积由215公顷扩大到现在的650公顷。恢复湖泊周边半沼泽和干沼泽13382亩,在此栖息的鸟类增加了1倍,生态恢复效果明显。

其实,若尔盖湿地恢复,曾是2008年团中央征集的十个“青春梦想”中的一个。我与祖国共奋进——青春梦想征集活动,由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和团中央宣传部主办。这项活有三个具体内容:寻找“青春梦想”, 动员各行各业正在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普通青年积极参与本次活动,着重发现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普通青年典型,让青年感到可信可亲可学,拉近典型人物与青年的距离;展示“青春梦想”,展示各行各业普通青年为之不懈奋斗并希望得到社会支持的可实施性项目,宣传他们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实践;支持“青春梦想”,对优秀普通青年的具体梦想给予支持,倡议社会上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为他们实现梦想提供必要的帮助。

2008年11月12日,“我与祖国共奋进”青春梦想征集活动在京揭晓,河北孔媛媛等10名青年及其梦想榜上有名。主办单位将通过资金、项目和平台帮助10名获奖者实现梦想。

10名获奖青年都是来自中国基层的代表,不仅有乡村教师和医生、普通工人和农民,还有青年志愿者、新闻记者。他们虽然是基层的平凡青年代表,但他们的梦想都是一样的伟大。有的是自制教学工具教书育人,践行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有的推广环保养猪技术,帮助农民发展致富。有的是建立聋人手语文化推广中心,帮助智障人士与健全人顺畅沟通。有的坚持拯救湿地、致力保护环境。有的建立卫生室,帮助农民解决看病就医。有的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抗震救灾”等志愿服务。有的是直接帮助他人,有的是通过提高技能再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他们不仅有梦想,而且一直坚持为梦想不懈奋斗,事迹平凡伟大,精神感人至深。充分展示了当代青年心系人民、胸怀祖国的报国之志,彰显了他们与人民齐奋斗、与祖国共进奋的精神风貌。

形势政策教育

2011年8月13日,共青团新疆区委书记阿依努尔·买合赛提一行深入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乡村——和田县塔瓦库勒乡。

在英巴格村的葡萄架下,阿依努尔·买合赛提书记席地而坐,和到场的青少年们亲切攀谈起来,了解生产生活现状。宣讲从中国历史朝代的变迁、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管理讲起,像讲故事一样给大家详细讲解了维吾尔族的历史发展变化、维吾尔族服饰等,还向大家说明了自治区党委2011年重点实施的22项惠民政策。

2011年2月24日上午,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我与祖国共奋进”形势政策报告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王一鸣为首都高校500余名大学生作了形势政策报告。

同日,上海、湖北、江苏、湖南、浙江、辽宁、重庆、山东、贵州等地的团组织也分别在大学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中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报告会、宣讲会,启动了“我与祖国共奋进”形势政策教育系列活动。

在北京重庆饭店,重庆驻京团工委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朱启臻,为120多名来京务工青年宣讲党和国家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的方针政策,并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在山东淄博,张店区委党校副校长王华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宣讲,深入浅出地介绍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在贵州清镇市麦格乡,省委讲师团团长龚晓宽深入青年农民中,面对面地宣讲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展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团员青年中进一步唱响“我与祖国共奋进”的主旋律,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共青团中央作出部署,要求各级团组织广泛组织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活动。活动将紧密结合青年思想实际和成长发展需求,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优秀青年等,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引导团员青年更好地了解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势,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活动期间,全团重点举办了4000场左右的形势政策宣讲活动。

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广大团员青年思想素质有新提高、精神面貌有新转变、道德观念有新增强。

6年来,“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正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越来越多的当代有志青年心中满怀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投入到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

责任编辑 刘之昆

我为祖国做什么记叙文 篇3

人类的精神世界好比是一座座高不可攀的高山,我们每个人就是做一个攀登者去攀登这座高山,因为山的顶峰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长期的奋斗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团结一致,勤奋勇敢,自强不息,我们要时刻牢记。

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一员,热爱祖国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从小树立起爱国精神。毛主席主张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目标。他曾经说过,有的人学习起来看起来是努力的,但是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将来的穿衣吃饭,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为了谋取个人的功名利碌,这是很没有出息的人,我们应该时刻寻求救国救名的真理,为了改造国家而发奋学习,为自己的国家的民族做贡献。

如何爱我们的祖国呢?曾经有一个男孩,他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上学,玩耍…他不能做一些任何他快乐的事情,因为他活在白色的世界里,每天面对的是瓶瓶罐罐,和刺鼻的名种各样的药味,他很痛苦。时日不多了,他要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了,因为他患有白血病,已经没有几天时间了。他的父母因为他做好了后事,伤心得让儿子打完最后一针……男孩的嘴吧动了,他说出了最后一个愿望;去北京,去看什起的国旗…他说了之后,笑了。父母的心被愣住了,被抓住了,只有一个念头;不管要多少路费,多少精立,他们必须做到,经过几番的波折,到了。但是,那天并不是什国旗的日子,父母把一切告诉了那官员,流过泪,他找来最顶尖的对员,把国旗拉下来了,让他的对员重新穿好的服装。国歌凑响了…红旗在蔚蓝的天空开始飘动,一切是那么的庄严,那么的敬肃!男孩一直就那么躺在病床上抬着右手,直到国歌凑完,他便幸福的笑了,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在场的所有人都已红眼搽泪了。那时,男孩仅有8岁!

如此小男孩都那么的体现自己的爱国意思。爱国其实要确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要立志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把祖国建设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国家。为祖国建设,振兴中华做准备。

祖国是什么 篇4

《“祖国发展我成长”:我是祖国小苗苗》活动案例参考

一、活动目标:

认识国旗、国徽,学唱国歌,知道我国的基本概况,感受祖国的伟大,培养对祖国的崇敬感。

二、活动内容:

1.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国庆节,认识祖国的版图,了解家乡在祖国的地理位置;学习保护生态环境;

2.知道国旗、国徽上五星的含义,知道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新中国。

三、活动地点:教室

四、活动准备:PPT、歌曲、视频

五、活动课时:二课时

六、活动过程: 少先队仪式略

(一)认识国旗(由第一小队主持完成)1.播放图片,引入中心(课件出示五星红旗图片)

主持人甲:你们认识图中的这面旗子吗?对,它是五星红旗。请再看几张图片。

主持人甲:为什么刘翔叔叔在领奖台上,背后要升起五星红旗?为什么每周一早晨我们要举行升旗仪式?(队员畅所欲言)

主持人甲:是的,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祖国的标志。那么,你们都了解有关国旗的哪些知识?

第二小队:旗面是红颜色的,上面有五颗星星,一颗大星星,四颗小星星。

第三小队:一颗大星星和四颗小星星是黄色的。

第四小队:国旗是一个一个国家的标志,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国旗!

第一小队队员:大家说的都很好,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面旗帜的含义。五星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大五角星,代表着伟大的共产党,围绕着它的四颗小星,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紧紧簇拥在党的周围。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底上

河北省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包活动案例参考

显出光明,黄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象征着中国人民对党的拥护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创立于1921年7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跑了日本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为我们创造了和平幸福的生活环境,我们要珍惜,热爱我们的祖国,尊敬我们的国旗。

(二)“国旗国旗我爱你”活动(本环节由第二小队主持完成)主持人乙:你们爱国旗吗?(爱!)下面我们进入“国旗国旗我爱你”活动

1.抢答题:

①五星红旗中间一颗大的五角星代表什么?四颗小的代表什么?

②为什么我国的国旗叫五星红旗? ③我们应该怎样热爱国旗?

主持人乙:请欣赏我们第二小队带来的诗歌朗诵《我们爱国旗》

国旗国旗红又红,国旗上面五颗星,一颗大,四颗小,五颗黄星亮晶晶,国旗国旗我爱你,我们向你敬个礼。

2.国旗张贴大赛

主持人乙:请每小队各派3名队员参加,先贴好五颗五角星的一组获胜。(评出获胜组,给予奖励)

辅导员总结:国旗在蓝蓝的天空中飘扬,多么美丽,多么鲜艳,我们成长在国旗下多么幸福!队员们,希望你们热爱、尊敬国旗,用实际行动维护它的尊严,为国旗增添光辉!

(三)认识国徽(出示国徽图片)(本环节由第三小队主持完成)1.交流

主持人丙:你认识这个标志吗?这是我国的国徽,你都看到了什么?你都了解有关国徽的哪些知识?国徽你在哪里见过?(队员们畅所欲言)(出示图片)

河北省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包活动案例参考

队员甲:有的帽徽上面有,法院、公安局等政府机关、人民币上也有。

队员乙:国徽上有五颗星、天安门城楼、麦穗和齿轮

主持人丙:五颗星、天安门城楼、麦穗和齿轮各象征什么?队员们说一说

辅导员补充总结:天安门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齿轮和谷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2.画一画

主持人丙:通过前面的活动,队员们已经认识了国旗与国徽,现在我们四个小队给各自手中的国旗、国徽的图案涂上颜色,然后展示

(四)学唱国歌(播放国歌音乐)

1.辅导员:你知道这是哪首歌曲吗?有谁知道国歌的相关知识。队员讲解:我国的国歌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辅导员:每周升国旗的时候伴着国旗的徐徐上升,我们都要大声的唱国歌,下面我们共同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辅导员和队员面向国旗行注目礼,齐唱国歌)

(五)认识中国地图,感受家乡(本环节由第四小队主持完成)主持人丁:你们认识这幅地图吗?谁来说说?(出示中国地图图片)主持人丁: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是我们的家!看,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家!谁来说一说,我国的地图有什么特点?

第一小队:我国的地图是彩色的很漂亮,每种颜色代表不同的省,这么多的省看来我们祖国很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领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我国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全长6300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

河北省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包活动案例参考

第二小队:祖国地图的形状像一只 精神抖擞的雄鸡,东部地区地形像雄鸡的鸡头,中部地区的地形像雄鸡的身体,西部地区地形像雄鸡的尾巴。

第三小队:地图上共显示了30多个省级行政区,我们地图上可以看到我们的首都北京。

主持人丁:谁能在地图上找到我们现在的省市呢?(找队员来指一指)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我们每一个队员也是来自于五湖四海,那么让我们找一找自己的家乡在地图上所在的位置吧!(每小队派代表到前面指一指,说一说)

2.巧动手,拼地图

主持人丁:请每小队选出3人手持各省图片共同拼出中国地图,然后在实物投影中展示。

主持人丁:下面请听第三小队带来的诗朗诵《彩色的中国》

我第一眼看到了彩色的中国,轻轻打开地图,碧绿的是草原,金色的是沙漠,蓝蓝的是大海,弯弯的是江河。

在我们祖国的版图上,一片五颜六色,就像盛开的鲜艳花朵,面对这美丽的图画,我们放声歌唱:

我爱您——中国!

(六)观看习近平爷爷“六一”参加主题队日活动视频(本环节由第五小队主持完成)

主持人5:你们知道这是谁吗?请队员说一说。第一小队:这是我国国家主席习爷爷。第二小队:是我国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爷爷。

河北省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包活动案例参考

主持人5:是啊,在2014年5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爷爷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这是习近平爷爷在参加少先队入队仪式时,向少先队员们致以节日问候。大家还想知道习爷爷给我们每个少先队员带来了什么吗?

全体队员:齐说:(想)

主持人5:请队员们观看习爷爷参加活动的视频

万年高歌是祖国 篇5

湖南长沙南雅中学初156班 黄昕羽指导老师 陈宏资

——题记:看中华勤劳智慧、朝气喷薄,看中华气势磅礴、奋勇开拓!

沿历史源头漂流,从孔子的“逝者如斯”的江边,到老子的“上善若水”的湖面;从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到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从文天祥的“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无奈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的喜悦„„我听到了五千年滔滔吟颂和九万行热血诉说,声声都是家国的美丽,行行都是丹心的激越!今天,面对繁花似锦的伟大祖国,我以欣喜的视线看祖国,看青藏高原昂首挺立起世界屋脊,看烟波浩渺、千帆竞发,看草原青翠、万马奔腾,看长城内外缀满诗歌与欢乐„„

我不禁感慨万千:为什么不同的年代,看祖国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情景? 周公眼中的祖国是百废待兴、危机四伏的,他励精图治,勤勤恳恳,成就了后世为政的典范;屈原眼中的祖国是国将不保、山河破碎的,他高歌《离骚》,与劳苦人民同甘共苦,成就了几千年爱国的传说;诸葛亮眼中的祖国是战火纷纷,中原不统的,他出师未捷,呕心沥血,成就了智慧的化身和叹不尽的遗憾;李世民眼中的祖国是博大精深、经济繁荣的,他以人为镜,以民为重,成就了大国的胸怀和诗歌的传诵。陆游眼中的祖国是“中原北望气如山”,“南望王师又一年”的,他一生才华横溢却流离失所,致死也不忘恢复中原,成就了爱国诗人的落魄;林则徐眼中的祖国是狼烟四起、风雨飘摇的,外族侵略,民不聊生,祖国在痛苦地呻吟;毛泽东眼中的祖国是“江山如此多娇”,他带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涌现出了无数“风云人物”„„

可以看出:国家强是因为有无私奉献的国家政权和团结进取、奋发图强的人民。这时看祖国,祖国是那么的风华正茂,江山如画;国家弱是因为政治阶层腐败,贪污腐化盛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时看祖国,祖国是那么的凄惨暗淡,让人揪心。但是,不管是什么时候看祖国,祖国都是我们的祖国,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祖**亲必须要由我们自己来美化!我们的母亲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积淀,有960万平方公里博大的胸怀,有13亿人的力量,我们还有什么道理不让我们的“祖**亲”蓬勃生春,辉煌灿烂!

祖**亲,我是你怀抱里静静的小花,我是你酒窝里怒放的微霞,我是你心头永远的宝贝,我是你眼中奋长的孩子!

祖**亲,中华是您的家,中华是13亿人的家。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花,有花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我们世世代代的万年高歌:

阅读是什么 篇6

一、阅读是一种智育。

阅读的第一要义是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准确获取文章信息。这是阅读的本质, 也是阅读教学必须坚守的一项基本原则。阅读是一项思维训练, 训练大脑如何从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事实上, 我们如果把大脑比喻成电脑, 阅读过程就是把文本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之为“信息的输入”。基于这个理念, 我认为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有些东西是不可丢掉的, 比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的感情等。个性化阅读标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以为这句话值得商榷, 虽然它正确地道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感受, 但是没能真正把握阅读教学的本质。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但并不是说个性化阅读就可以歪曲文本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个性化阅读必须旗帜分明地反对“自由化”阅读、脱离文本的阅读。比如有学生读朱自清的《背影》说“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违反交通规则”;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说“她拥有那么多珍宝, 为什么不另选夫婿”;读《愚公移山》说:“愚公破坏生态环境”;读《六国论》说:“秦灭六国是历史的进步”;读《陈情表》说“忠孝思想的现实意义”。这些都是脱离文本的评论。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建立在普遍读者对文本共同理解的基础上, 对文本某一方面内容的思维的自由生发。简言之, 个性化阅读是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前提下的创新阅读。

二、阅读是一种美育。

阅读的第二要义是给学生美的熏陶、美的体验, 以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文学作品中, 诸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因素。就内容而言, 主题思想的健康深刻本身就是美, 比如《小狗包弟》显示出老年的巴金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老人与海》中, 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 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永远激励处在困境中的人们。就语言来说, 流畅的散文语言也是一种美。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就显得格外美。“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辅以“静静地”修饰, 极为形象贴切地写出月光如水的特点——无声幽静而又富有动感。比如《故都的秋》中有许多并列句子或短语, 具有工整、雅致之美, 抒情味很浓厚, 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 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如“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 既有顺畅的气势, 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就人物形象而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让我们铭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人格美。

三、阅读的第三要义是读者应从文本中吸取写作方法和技巧。

是报纸,还是祖国的召唤 篇7

这张报纸记录了时代的足音。田汉曾经形象地揭示了《救亡日报》的作风——“上海时代是活泼多彩,广州是热烈而嫌驳杂,桂林时代是渐趋沉着醇厚了”;然而最重要的是,《救亡日报》在它存在全过程中,从各个侧面忠实地记录了时代的足音。

只须举出一个事实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几乎没有一个“文化人”不同这张小小的报纸发生过关系,支持、捐助、介绍、写稿。几乎所有在国民党统治区或者说在“大后方”生活的爱国者,都是《救亡日报》的广义的“同人”。创刊第二天(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报头揭出的编委会名单,是虚的,也是实的。虚者指其并非人人都参加了具体工作,实者指其成员当时确实从各个方面支撑这张报纸。

编委会名单:

巴金 王芸生 王任叔 阿英 汪馥泉 邵宗汉 金仲华

茅盾 长江 柯灵胡仲持 胡愈之 陈子展 郭沫若夏

丐尊 夏衍 章乃器 张天翼 邹韬奋 傅东华 曾虚白

叶灵凤 鲁少飞 樊仲云 郑伯奇 郑振铎 钱亦石 谢六

逸 萨空了 顾执中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大团结名单。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担任总编辑。因为是一开始谈判就被确认为国共合作的报纸,所以国民党派了樊仲云为彼方的总编辑(因而有两个总编辑),汪馥泉为编辑主任——不必说这两个人根本没有作过什么工作,南迁后樊没有去广州,汪到广州后遇到日寇轰炸吓破了胆,仓惶逃回香港——可笑的是国民党派出的这两个“文人”,都落了水,做了汉奸!历史的嘲笑可真无情啊!

这个名单里面的人物,都是当时文化艺术界的“头面人物”,现在多半已辞世,只是夏公、巴金和柯灵仍健在。他们当中大多数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其中也包括对这张不是报纸的报纸所作的贡献。

记录了时代的足音通常是以“特稿”或专论,时论,专访,和特写等等不同的形式出现的——“本报特稿”,不仅是一种吸引读者的“噱头”,而确实为中间报纸所不敢讲,左派报纸不便讲,右派报纸不愿讲的东西,读者从这里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这张报纸的“特稿”常常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在上海时期,日寇的航空母舰“出云号”开到吴淞口,派机轰炸市区,它发表了田汉写的特稿(一九三七年十月二日),指明出云舰为日寇第二舰队司令官的旗舰,历陈其沿革及装备,提出如何集中火力击其弱点的建议。这篇特写为沪上各报所无,写来有事实有卓见,气势磅礴,感人心肺。淞沪之战有八百壮士雄踞闸北四行的壮烈插曲,《救亡日报》发表了特讯《国旗招展在闸北焦土上》(一九三七年十月三十日),益以郭老、田汉、赵景深、艾芜的诗文,歌颂沪战最感人的英雄史迹,赢得了万千读者的心。也在这时,人们翘首北望,向往着陕北——报纸的特稿《初入延安的印象》(李初黎作,一九三七年十月九日),给抗战军民介绍了边区的新天地。文末说:“此间的生活,一句话说完,就是朴质、愉快、紧张、亲爱。”没有说教,没有夸张,却传递了老百姓最关注的“新闻”。

《救亡日报》在广州经历了十个月缺一旬,从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到十月二十一日(最后一天的报纸排了版没有能印出来)。这是艰难而又激动人心的十个月。我以读者和作者的身份,同报纸经历了那令人毕生难忘的十个月。保卫武汉,保卫华南成为那个时代人们(不论是广东人还是从外省来的“外江佬”)喊出的最强音!武汉那里我不知道;广州这边天天在唱着欧阳山(他也是《救亡日报》的大记者)作词的悲歌:“保卫华南!保卫华南!武装保卫华南!这是我们对祖宗的重大负担!”从此时起,我才有机会结识了夏公,林林,华嘉,高灏,高汾以及其他报人。他们把我这个刚出校门的青年引导到火热的救亡工作去。一九三八年,《救亡日报》欢呼过台儿庄的胜利(三月),报道过武汉宣战的英姿(四月),评述过世界学联代表们到广州对抗战的支持(五月),斥责过日本对广州的大轰炸(六月),透露过中共代表团在外国人渲染的所谓第二次国共合作“蜜月”期中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声明(七月),鼓吹过为抗战的献金盛举(八月)……然后是儿戏般的广州之战,当局没有“保卫战”的决心,没有动员,甚至于用前线胜利的假消息来欺骗群众。广州几十家报纸中,只有小小的《救亡日报》,才派出欧阳山,草明,胡危舟作为战地记者到前线去;也只有这个报纸在这表面上平静,实际上日寇的铁蹄已迫近广州时(十月十五日),发表了木刻家刘仑、画家黄茅和作家陈伊范的战地素描。“对于战事,任何机关都守口如瓶地不发表一点消息,而一切公用机关,邮政、电报、银行,都已经自动地停止了工作。整个广州像被抛弃了的婴孩似的,再也没有人出来过问。‘保卫大广州’的口号也悄悄地从那些忙着搬家眷的人们嘴里咽下去了。”(摘自夏公给香港廖承志的信)

十月二十日,城市平静。不是战争的战争。夏公后来回忆说:

正午,一切消息隔绝,闷慌了。我到战区民众动员会去打听一下,遇见了钟天心先生、谌小岑先生,他们还很镇定地在布置办公室的桌椅;姜君辰兄伏在桌上写一个计划草案,门口,成群的青年在探问参加服务队的手续。谁也没有一点惊惶的样子……

这一切都是真的,但这一切却又是假象。不是存心要骗人,而是被人骗了。那一天我也在那里,不过我在另一个办公室“布置桌椅”和抄录整理战时工作队的分队名册。一切好像井然有序,前线好像平静无事。突然,下午七时左右,我还在净慧公园(第四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临时办公处)里抄录名册时,霹雳一声,战区命令来了:当夜立即撤退。这个命令当然不会传到《救亡日报》。但我甚至连打个电话的余暇也没有。我急忙把文件名册收拾好,已快到子夜时分。我被命令登上珠江停着的一条木船,大约凌晨一时左右离开了广州——《救亡日报》也是这天凌晨撤离的,不过这些可敬的勇士们却走着艰难的旱路。日本侵略军当日下午占领了广州!

当《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一九三九)的时候,我也从粤西和粤北辗转到了桂林。在桂林,在这个被誉为战时文化城的桂林,报纸度过了不平静的两年,它比在上海和在广州时期成熟了。更多的“文化人”团结在它的周围,更多的读者,“大后方”更多的青年,把它当作自己最喜爱的传媒。泼辣精悍的社论——多半是夏公半夜一挥而就的——一扫历来报纸社评那种高不可攀的“八股”调调,我爱读它,我周围的人们都爱读它,这是我同时代人所能得到的最容易吸收的营养。有一个时期我曾在粤北生活过和工作过,我经验到周围的进步人群如何贪婪地读着这张报纸,它的社论,它的压缩了并且过滤了的新闻报道,它的关于北方(边区!)的人们和活动的纪事,它的丰满多姿的副刊,以至于它中缝有时刊登的吸引人的广告。

一九三九年十月为《救亡日报》筹集经费而上演夏衍的话剧《一年间》,是桂林文化艺术界抗战大团结的象征,也是一次大检阅。《一年间》的演出,轰动了桂林城,在粤、湘、黔、滇也引起了出乎意料的效应。甚至可以说这完全不是募捐义演,不单纯是戏剧活动,而是召唤爱国者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反对投降坚持抗战而斗争。这次演出得到的经济实绩可能不那么理想,但它所起的激励人心的作用可是不能低估的。

《一年间》在桂林的演出有普通话,粤语,桂语四个剧组(普通话两个剧组)——那时“国语”(普通话)不像如今那么流行,方言话剧却能起特殊作用,因为方言对特定群体带有亲切的感情成分。导演团包括那时一流的知名戏剧家,如欧阳予倩、田汉、夏衍,连马君武也参加了,执行导演是从法国回来不久的焦菊隐。舞台的设计、布景、美术、监督都荟集了最“显赫”的人物,例如孙师毅(施谊),张云乔,宗维赓,黄新波,周令钊等等。《救亡日报》的女记者高灏高汾姊妹都上了“阵”。——姊姊饰一个空军的新婚妻子,妹妹饰一个革命青年。方言脚本是用汉字写定的,不是随便改动的活脚本,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演出,同焦菊隐相识日夜相处,结成朋友,并且得到很多教益。四十年后,我写过一段回忆文字,我说当时是不自量力,而且多少有些狂妄,竟然答应了林林的诱惑性的要求,担任什么“语言顾问”。(甚至此刻我一想到海报上赫然把这“衔头”和我的名字连在一起,就面红耳赤。)我写过焦菊隐,我说“从他那从容不迫的、男低音的论述中,我发现了一个真诚的艺术家沉着而肺腑甚深的形象。”我说“他对待别人是那么诚恳,没有一点架子,永远诲人不倦。”我说“他排戏一丝不苟,稍为不满意,重来。有时他示范,有时他没有示范,只不过讲几句话,启发演员自己来创造。”我说,“我记得,每排完一段戏,我们都被这位导演严格的要求弄得筋疲力竭。”……

我不厌其烦地描述了这样一次演出活动,是为了证明:这张报纸确实扮演了救亡运动(坚持抗战的别名)的鼓吹者,宣传者和部分组织者的特殊“角色”。

如果不提《救亡日报》派生出来的《十日文萃》和“南方出版社”,那就显得围绕报纸的文化活动不完整了。《十日文萃》创刊于广州,林林说它在广州只出过一期,王仿子说出过三期;后来在桂林才吸引了大量读者。在广州实际做编辑工作的是肖聪,而在桂林则是王仿子。肖聪前几年辞世了,他原名肖从云,是有名的世界语学者,我记得他在上海杂志公司迁到广州的机构工作,我常到他办公室去看他,屋子里总是烟雾腾腾,文稿书籍也是到处乱放,我不记得也不知道他如何还能在忙乱中编《十日文萃》——不过干这一份工作,他是个“里手”,也许最初夏公提议出《十日文萃》只是想把《救亡日报》的精采文章编为一起,以广流传;但它后来却以每期的“特稿”,吸引许多读者。我记得受益最多,印象最深刻的当推英国杜德(P.Dutt)论著的译文和乔木(即乔冠华,那时在香港工作)的国际展望文章。

杜德当年在英共的机关刊物《劳工月刊》写国际述评,笔锋犀利,旁征博引,既有专门家的深度,又有宣传鼓动家的文采。我至今认为他的《世界政治》一书是分析两次大战之间国际政治局势最通俗又最深刻的读物,此书早有邵宗汉、宾符的译本(一九三六或三七年生活书店版)。这部著作把当时的列强分为“有”的国家和“无”的国家——“有”即有殖民地有势力范围,“无”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一切的国家,“有”与“无”的冲突孕育着重新分割世界的二次大战。到一九四一年纳粹发起侵苏战争以前的国际局势,基本上如杜德所指出的“有”“无”之争那样发展的,只是德苏之战爆发才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发展而为民主与法西斯的决战。

至于乔冠华的国际问题文章,尽人皆知,无需多说。他的特点是观察敏锐,才华毕露,益之以文学语言,确能打动人心。《十日文萃》约他写的评论,在闭塞的“大后方”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那是不言而喻的。乔公哲学文学根柢深厚,文如其人,同他接触中听他那滔滔不绝的雄辩言词,是一种最令人神往的享受。《十日文萃》发表这样的文章,当然是受人爱戴的,可惜这刊物时常脱期,真令人“望眼欲穿”!

《救亡日报》还有一个出书机构,即南方出版社。这家出版社在广州以它所出的第一部书闻名于世。这部书就是日本作家石川达三作的《未死的兵》,夏衍译的。这部书赤裸裸地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是一部读来令人发指的报告文学。在广州初版后一直是畅销书,印过四五版。王仿子的回忆文章提到这家出版社最后一本是郭老的《民族形式商兑》——这部书的封面很别致,是一幅剪纸风味的木刻画,经历了四十年我还没有忘记。那篇回忆还列举了《南方文艺丛刊》的书目,有司马文森的《天才的悲剧》,周行译的《人物创造与世界观》,还有我译的《波兰烽火抒情》。这三本书我都未见过,可能在内地根本没有印行过,现今司马文森和周行都已离开了我们,问也无从问了。至于那本《波兰烽火抒情》,我记得内容主要是女作家华希列芙斯卡的散文,很多篇曾在《救亡日报》的副刊发表过。这一组散文写的是第二次大战中波兰人在纳粹攻入国境后的遭遇,我只记得有一篇《到东方去》,写人群从华沙纷纷往东逃亡,企图逃脱魔掌,到达红军占领区的情景,感情充沛,细腻动人。作者原是波兰女作家,波兰亡后嫁给乌克兰剧作家柯尔内楚克(就是我国读者熟悉的著名剧本《前线》的作者);她的长篇小说《虹》在战争时期出版,得了苏联文学的最高奖——虹是胜利的象征,这部小说也为战时我国读书界所欢迎。《波兰烽火抒情》的原稿由被查封的《救亡日报》同人(也许就是王仿子)带到香港,一九四一年香港沦陷前用华夏出版社的名义印过一版,不过我始终没有看到,也许在战火中它根本就没能发行过。非常值得感谢的是出书后香港(《救亡日报》的同人?)给我寄来一笔稿费,解救了我那时生下第一个女孩所遇到的经济困境。

上一篇:交接仪式简报下一篇:最后一课的续写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