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什么散文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是什么散文

美是什么散文 篇1

青年时,美是情郎嘴里悠扬的情歌。目光灼灼,红唇轻启,饱含热情的嗓音宛转而甜蜜,吹皱了少女心中的一池春水,涟漪里层层叠叠蔓延着无尽的相思。

成家后,美是丈夫轻抚发丝的手。伴着晨光,厨房里忙里忙外的身影和热气腾腾的早餐,驻足了你多少顾盼和留恋。细细的一碗面条,揉进了多少爱意在里头。电话响起,一声轻嘱,“回家,吃饭。”简单家常里满是幸福。

走在街头,美是伏在墙头打盹的猫咪。那副慵懒的模样,实在憨态可掬,让人不由放慢匆匆的脚步。旁边新开的花店里,紫百合康乃馨,绿从中开得抢眼。岁月静好不过如此。

春日里,美是岸边低垂的柳林。一夜间,鹅黄变新绿,只把倒影留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柳藤仿佛丝绦,和着暖风,轻轻招摇着,宛若少女头上精心打理的发辫。

夏日里,美是奶奶手上轻摇的蒲扇。一摇一晃中,凉风掠过汗湿的脊背,烦闷不觉消失不见。午后的阳光碎在屋前的槐树下,片片透着无尽的诗意。

秋日里,美是漫山遍野的红枫林,还有挂满枝头的红柿子。大片大片的火红,将北方的山坳装扮得喜庆而热闹,伴着阵阵欢呼,迎来行人喜悦的目光。

冬日里,美是随风起舞的雪花,将整个世界雕琢得冰清玉洁。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释放着对年的渴望。阵容庞大的扫雪场面,雪后干爽整洁的路面,轻盈了市民出行的脚步,震撼着平头百姓的心房。

美是什么?美是专注的神情。美是会心的笑容。

美是什么?美是婴儿新学的本领。美是苦难者舒展的眉头。

美是什么?美是摔倒时有人伸出的援手。美是痛哭时可以倚靠的肩膀。

美是什么?美是善良,美是宽容,美是仁慈,美是面对弱者你心底流淌的爱意。

美是什么?美是上进,美是追求,美是阳光,美是艰难中依然选择前行的坚持。

美是什么散文 篇2

—、导入(多媒体显示)

朱自清(1898—1949),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以独特的美文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散文核心讲究“真”,很少发议论,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白语美文的模范”。名篇有《背影》《春》《踪迹》《荷塘月色》《匆匆》……

二、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美

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而且有助于体会到语言的韵味,是最容易感受到文章美的手段。当然,教师要先教会学生朗读技巧。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花样翻新。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笔者先让他们自由读、反复读、读出感觉来,随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找到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作品美感来。并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段落。于是教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读书声。几分钟后,笔者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他们争先恐后,答案每段都有,这也是笔者期待的答案。笔者让学生开始展示,先指定最有朗读天赋的学生,带头读他认为好的段落。好一个声情并茂,起到了示范作用。接下来的段落都有高手抢读了,个个使出浑身解数,读得有滋有味,笔者作了肯定, 使他们产生足够的成就感。接下来,笔者放录音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美丽的画面,陶醉在美丽的意境中。

三、在感悟中欣赏春天美

听读后,笔者让学生思考,春天美在哪里。学生七嘴八舌:“春草美”“春风美”“春花美”“春雨美”……答案靠谱,但有点乱,笔者示意他们安静,稍作点拨,按顺序说:“春草美”、“春花美”、“春分美”、“春雨美”、“春天人也美”。笔者接着问:“作者是怎样把春天写得这样美的? ”笔者的用意是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美,而且能从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分析它何以产生美的效果。这是高层次要求,学生一下子不知从何说起。于是,笔者把问题具体化:“我们先看开头段,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 哪个句子写得美? 美在哪里? ”这回学生又活跃起来,各抒己见。大多数学生都想到了修辞、好词。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

(1)好词巧用:“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足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急切;“来了”,借东风报喜讯,宣告春天的消息;“近了”, 告知我们就在眼前。“盼”“来”“近”三个词按着顺序依次登场,把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修辞连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一切”起笔,大处着眼,宏观勾勒。紧接着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 三个“起来句”,运用排比、拟人的手法,整体描绘了春天的轮廓图,为下文细致描写张本蓄势,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向往—春天,该是怎样的美妙呢?

我们来赏析第五段,笔者从中心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开始,让学生说一说春风妙在何处? “妙在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个学生抢先回答。“很好。”笔者进一步问:“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风的? ”讨论回答。“从人们的感受……”“从风的味道……”“从乐音……”“从触觉……”“从嗅觉……”“从听觉……”学生纷纷抢答。 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等到时机成熟,笔者再予以了归纳。

四、在体味中领悟情感美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笔者让学生讨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喜欢、热爱、赞颂……”“最后三句话,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亢高歌。”学生答道。

很好,这个结尾奇崛,颇俏。作者在完美地制造了春天五幅画卷后,奇峰突起,纵情地赞美了春天。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作者独具慧眼,敏锐捕捉到了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赋予了“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青年”, 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力量上从小到大,耐人寻味,气势跌宕,最后一句“领着我们向前去”与开头“东风来了”相呼应 ,一来一去 ,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戛然有力,收束全文。

无月亦美是荷塘散文 篇3

在我心里,荷塘定然是美丽的,但这份美丽,却一定是要在月色下才能完整地显示出来。是的,也许是朱自清先生那篇《荷塘月色》的影 响太大了,少年时读到的那些美妙的有关荷塘与月色的文字,已经形成了“记忆钢印”,任凭时光磋磨,兀自熠熠生辉。于是,在心里就觉得 荷塘天然就应该是月色最佳的绝配了。至于白天去看荷塘,却是从没做过的事情。

这一日,却因为一个意外的机会,与几位朋友来到了五马镇上。于是,沿着五马河,我们漫步河岸,走向那早已闻名遐迩的“月色荷 塘”。不得不说,给荷塘起名的这位雅士是极有心机的。“月色荷塘”,凡是读过朱自清先生那篇名作的,都会在第一时间将这两者联系起 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 梦。”明知道两者不是一回事,但谁能不会把这美丽的“荷塘月色”文字与“月色荷塘”联系起来呢?

那么,在这没有月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天色中,我们能见到怎样的荷塘呢?

群山脚下,五马河畔,微热的风从远处吹来,荷塘从这边的山脚一直延伸到五马河边。山脚下散落着精致的三四层白色农家小院,就像是 荷塘忠诚的卫士。回目四顾,满塘荷叶,巨大的`荷叶上有清澈透明的几滴水珠,随手轻轻一拨荷叶,水珠立时在荷叶上摇摆起来,仿佛那荷叶 上涂抹了一层油,那水珠在荷叶上立脚不住,眼看着就要从荷叶上跌落下来,却在最后一刻在荷叶边停了下来,又滚动着回到了荷叶中间,仿 佛一个调皮的孩子,虽然时刻吵闹着要离家出走,却还是依恋着温暖的家。

同行的朋友中忽然有人激动起来,拿出手机拍照。仔细看,原来就在不远处,几株荷花从荷叶中探出头来,花苞在荷叶中似放未放,似乎 是美丽的女孩儿见到了外来的客人,欲走还留,欲语还羞。原以为,时辰未到,所以只有这几朵花儿,待放眼四望,才发现大错特错---目光所 及之处,就有不少的花儿竞相开放,而且,不光是白色,还有着更加诱人的粉红色。只是那那花儿往往躲在荷叶深处,而那荷叶,委实太巨大 了些,所以,游人目光不及时,自然见不到那些娇艳的花朵了---又或许,那些花朵本在眼前,只是游人目光短浅了呢?

荷塘之中,既有令人瞩目的荷花,也有面积不小的广场可供游人休憩。休息够了,游人便可沿着脚下长长的木质步道,在荷塘中曲折蜿 蜒,走向远方。走着走着,不知不觉,耳边又响起了五马河那熟悉的流水声。石头砌成的河岸上,钓鱼人慢条斯理地整理好鱼竿,手一动,鱼 竿画出一道弧线,轻轻一声挥入河中,钓鱼人寻块石头坐下,平心静气地盯着河面,只等鱼儿上钩。

那么,五马最好的风景就只有荷塘了吗?

回答是:还有一处风景。

这处风景,就在三洞桥边的杨柳岸。

杨柳岸是我给这处风景起的名字。“杨柳岸,晓风残月。”你看,又与月亮拉上了关系,可是,这白天依旧是没有月亮的啊!没关系,没 有月亮的杨柳岸,也照样是一处迷人的风景。

从三洞桥边出发,沿着五马河上行几公里,一路上的河边,都是生长了十几二十年、高二三十米的杨柳树。伴随着五马河吟唱了不知多少 岁月的流水声,杨柳长长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舞,偶尔会有一条枝条拂到游人的脸上,让正沉醉于风景中的游人微微一惊,待看清楚那在眼前温 柔飞舞的柳枝,游人也不由得微微一笑。河岸下,五马河从河中的滚水坝上翻流而下,水声急切,浪花如雪。河对岸,一群孩子在浓密的树荫 中欢快地喊叫着,最终又消失在树荫中。就在满眼的柳树中,一颗桃树吸引了游人的目光。摘下一颗还未完全成熟的桃子,游人细细品尝起 来。

美是什么为主题议论文作文 篇4

冬天的早晨,我醒了。此时的晨是清冷的,明明是白天,房间里却是淡淡的黑暗。晨可以算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候了,钻出被子,还真情愿再钻回去。

出门以后,裸露在外面的脸和手,一下子冰凉起来。天刻意地亮着,照出的叶子却显现出清新的绿。几只鸟儿不甘心在叫着,清脆的声音僵冻在风里。风是独有干净,没有飘动的痕迹,无形中却暗暗缠绕着人们。天上找不到太阳,我哈一口气,便漫出一片迷茫的雾,随而不知去向。也看到上班的人,眼睛里闪烁着清澈的光,精神饱满,这和傍晚归来的目光是不一样的。因为风小,周围的景象没有那么生动,却有一种宁静的美。清冷而干净的早晨,一切都是单纯的开始,相信还来不及酝酿出一丝复杂吧。或者由于一个夜晚的静止,僵冻还没有被温暖解除。

不经意间,眼神落到了路边的小雏菊上。才发觉,它也是一种美。这小小的花儿,黄色的花蕊,白色的花瓣。但却是密密麻麻一大片,也有一些紫色的,衬在绿色的叶子里,煞是好看。它虽然没有别的菊花那样千姿百态,那样五颜六色,却有蓬勃的生命力。高山上,没有太多好看的花,却有小雏菊斑斓的风景。可它又不同于那些不知名的小野花,它有自身独有的清新,独有的淡淡的花香,独有的小而繁。能说它不美么?它虽然没有那么些孤傲的雪莲珍稀,没有牡丹华贵,没有玫瑰芳香,但它是纯洁的、朴素的,用微薄的力量装点着不够优美的地方。

从而,单纯又清新的人,也是美的。纷乱的化妆品,贵重的装饰品,打造出的人,表面妖艳、时尚,而背后,是虚伪。为什么要掩饰自己本来的面貌,为了追求他人眼中的美,放弃真实的自己?真正的美,不需要任何修饰,就会自然而然地透出你的干净,不带任何杂质的。越是丑恶,才越会费尽心机地掩盖。那丧失的,恰恰就是美,就是自我。没有人愿意让自己追求的一切丧失。所以,我们就顺其自然,放弃那些掩饰,展现出最真,最清新的自己。这更是一个崇高的心境。

美是做自己作文 篇5

中国人有很多美的实践,但无可否认,最早让美成为一门学问的是西方人。“美学”这个词是后来日本人翻译的,翻译产生了很大的问题,仿佛美学就是研究美和丑的学问。然而事实上,美学的拉丁文原意是“感觉学”。

也许我们可以闭起眼睛,感觉一下自己的口腔里有多少味觉的记忆,自己的鼻腔里有多少嗅觉的记忆?

我曾把学生带到菜市场,台湾的菜市场收工之后,会打扫得很干净。我拿布蒙住学生的眼睛,让他们猜白天哪一个摊卖什么。结果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卖鱼、卖葱、卖姜、卖牛羊肉的摊子。

那么,气味到底是什么?它是肉体生命已经不在了,还在空气里流动着的东西。

母亲过世以后,我常常闻到她的味道,我一直觉得是我的幻想,因为我跟她太亲。做了菜市场的实验,我才发现:鼻腔的记忆体是这么灵敏,最爱你的人已经离你而去,她的味道却挥之不去。

几年前,发现鼻腔里记忆腺体的科学家已经得了诺贝尔奖,他发现人能分辨一万多种嗅觉。你能闻出这么多的味道吗?你是否记得春天从北方吹过来的风沙的味道?去香山的时候,你是否闻到过松树的清香和苔藓的潮湿?收割后的田野、大汗淋漓的爱人,是否在你的鼻腔里留下记忆?

年轻的时候,我在巴黎读书,读到第四年突然很想家。在香榭丽舍华丽的街道上,蓦然觉得秋天的荒凉。忽然,我的鼻腔释放了一种味道,让我一下子热泪盈眶。那是台湾夏天七八月间,太阳晒了一整天,晒到土都发烫,忽然来了一阵暴雨,土壤泛起的味道。我才发现乡愁是气味。你想家的时候,想的可能是某种奇怪的小吃,它一下子把你底层所有的东西都唤起。

你的眼睛能看到多少种颜色?科学家说,我们的视网膜能分辨两千多种颜色。大家会不会觉得很奇怪,有那么多吗?红、蓝、紫……你数几个就数不下去。

刚才我们讲到,汝窑是世界第一瓷器品牌,有名“雨过天青”,最早是五代后周世宗创造的。别人问世宗:你喝茶的茶杯是要蓝色的.还是绿色的。他看着天说:给我烧一个雨过天晴的颜色。工匠很犯难,因为他要等下雨,等雨停,要看天空很久,观察到天光在蓝跟绿之间变幻,其间又透露出太阳将要出来的淡淡的粉红色。聪明的皇帝宋徽宗把它沿用下来了。康德说“美的判断力”,把这样的色彩固定在瓷器上,需要多么高超的“美的判断力”!

我们在做美的判断的时候,视觉通道打开了、听觉通道也打开了。

听觉并不只是听贝多芬、巴赫。今天是寒露,入夜以后,如果你仔细听,应该可以听到树叶的沙沙的声音,伴随秋天最早到来的是声音。我们的古人写过多少关于“秋声”的诗,古代文学里有多么好的敏感度!如果我们只知道让孩子背唐诗宋词,而忘了让他聆听秋天的声音,那没有太大意义。

秋声一来,过不了几天,香山满山的银杏都会变黄,洒落一地。

今天我们讲竞争力,掉了还有什么竞争力?因为接下来的季节是一个艰难的季节,在纬度这么高的地方入秋入冬养分是不高的,只能把部分肌体牺牲掉,保存最好的水分和养分,来年春天重新发芽。如果你看到了秋天凋零的悲哀,那你恐怕不懂什么叫“看不见的竞争力”。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每一天都在做美的功课,可是他不讲话。

我最敬佩的老师佛陀,没有写过一本书,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佛经,不过是他学生的笔记,所以开头总是说“如是我闻”。有一天佛陀不想讲课了,就拿一朵花给大家看。他的意思是说:我一生讲的经,就在那朵花里,你懂得了那朵花,就懂得了生命本身。

美是何物作文600字 篇6

美丽有很多种,最让人心动的是发自内心的美,也就是俗话说的心灵美。曾几何时,人们似乎不再注重心灵美,似乎那以是一种很老套很过时的名词,不再有人提及。

但真正的美却不会因为无人提及而消亡,更不会因为人们所谓的时髦观念而改变,美的东西是恒久不变的。同样如此,不论任何时间地点,丑恶的东西终归是丑恶的,是不会因为环境、容貌而改变的。

你也许可以很容易拥有一个美丽的外表,因为那得益于遗传学,但你要拥有一颗美丽的心,却并非那么容易,虽然这颗心才是真实的你。而一个人生于天地间,最重要的就是这颗心,虽然这已经被很多人忽略了,虽然一颗美丽的心不见得会为自己换回同样美丽的生活,但当你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一颗美丽的心带给你的`感受却是无与伦比的,那不是山珍海味可以给予的,也不是锦衣玉食可以给予的,更不是金钱美女所能给予的,那是一种发自自然最纯洁的感受,一种超越的快乐,一种“人”的境界,而一个人有别于动物,不正是这种超越吗!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正是人类与最原始的动物本性抗争,不断精华灵魂和心灵的过程,不论是道德或是宗教,都是在探索追求人类灵魂与肉体完美结合的进程,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历史为何偏偏要加上文明的原因之一吧。

美是一种态度美文随笔 篇7

世间的人通常将美丽划分为内在美和外在美两种。肤浅的人觉得内在美无关紧要,最重要是外在美。有这种看法并不怪谁,因为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我觉得美是一种态度,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不分年龄。美丽的女人会自内而外地散发出个人的魅力,举手投足之间都投射出良好的教养。即便肤色不同,这种优雅是不会改变的。

年老色衰的女性看着韶华逝去,青春不复,凭什么能与少女相媲美?她们靠的就是岁月历练出来的从容和成熟女性的.韵味来赢得别人的尊重。相比之下,朱唇粉黛的少女也相形见绌。

真正的美是不做作的。很多女性为了美而奢侈地打扮自己,也有些女性为了美而改变自己的容貌,如此做作换来的是真的是美吗?你不觉得自己成为了奢侈品的展台吗?面对千篇 一律的容貌,你还有特色吗?

美是主观感受五分钟演讲稿 篇8

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轮到我为大家演讲,我是X班的XXX,我给大家演讲的是——美是一种主观感受。

美到底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这是一个千古无法解答的难题,很多大哲人的意见也都无法统一。

而我倒觉得美是人类对客观实体的一种主观选择的结果,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是一种主观感受。美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审美是个人的心理选择,是一种心理对物质的衡量,而审美的结果就是一种意识,不论是美或者丑或者非美非丑,都是一种意识。简单一点说,美就是心理选择之后的一种“应当如此”或者“恰好如此”。因此,美是一种主观感受。

举个例子说,你如果没有出生过,就没有你的意识存在,就不会知道什么是美。但,很多人就会反问:美不是照样存在吗,还说不是客观存在?——别急,再举一个例子说,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没有人的意识,所谓美又从何而来呢?在人类出现以前,物质存在于宇宙中,是以一种“无常”的形式存在的,物体只是物体,不能说这个是星星那个是月亮,因为这是人类认识它们之后才反映出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等状态,才有人类意识中的星星月亮太阳。在从来没有人认识过,也就是人的意识反映之前存在的物质,我个人称这种客观的存在的形式为“无常”,因为无可认辨它的状态功能或者特性等等。我个人认为,物质是以某一种状态、功能或者特性存在于宇宙而必须反映于人的意识中的,无可认辨的存在形式,简单的说就是存在也等同于不存在,给它一个名称“无常”,这样它才真正存在,因为有人意识到了这种存在的形式。有人会说我是唯心主义者,错了,我个人认为我的观点介于唯心与唯物之间。讨论这些跟美有什么关系呢?有,美正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在人的意识中的一种带有愉悦性的形式,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人知道花是美的而猪狗等低等一点的动物却不知道,为什么不同的人又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看待同一个事物的时候,所产生的愉悦性又不一样呢?显而易见,美是一种主观感受。现在回答前面被反问的问题,为什么你没出生过而美依然存在呢?那是因为有其他人类的意识存在。假如在人类意识出现之前,宇宙中所有物质包括宇宙本身都是一种“无常”状态,美又存在哪里呢?人类意识出现之后,物质才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美这一种形态。著名的美学家克罗奇就说过:如果没有人的想像活动的话,自然中没有哪一部分是美的。因此,美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主观感受。

我前面说不同的人看待同一样事物产生的愉悦性不一样,为什么基本上每个人都觉得花是美的呢?康德说,美具有主观的普遍性,正如意识有很多的共通性一样,很多人看待同一样事物都觉得美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说一块冰,很多人都知道它是冷的,就算没有摸过也没有见过冰的人,他也能通过其它途径知道。那冰为什么是冷的,花为什么是美的呢?这不是我要说的主题,但却能更好地说明美是一种主观感受,如同冷是通过触觉乃及感觉而形成的一种主观感受一样,像很多哲学家说的,美就是美感。

哲学家休谟说:美从来就不是物质的客观属性,根本没有客观的标准。我国传统文化也暗暗与之呼应。从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到柳宗元的“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都在说明着这个道理。因此,美是一种非功性而普遍带给人的一种精神愉悦,是一种意识存在的形式,是一种主观感受。

什么是散文呢 篇9

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及归属

杂文的概念及其归属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属于文学中的散文类。这类分法占绝大多数。如

(1)《文学概论自学辅导》(第135页)[1]把文学作品分为小说、诗、散文、戏剧四类,则明确把杂文归到散文。摘录如下:

“杂文:文艺性的论文,属于散文的一种,以抒情与政论相结合,不拘一格,迅速反映生活事变和人们思想感情为特点,熔逻辑力量与战斗激情于一体,把精辟论述寓于形象之中。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锐的战斗性和充分的艺术说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历代许多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古文,多是著名的杂文作品。在现代,由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提倡和实践,杂文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极为犀利的投枪和匕首,也是批评人民内部不良倾向的武器。杂文主要用于讽刺和暴露,亦可用来赞颂新思想、新品格、新风貌。”

(2)《20世纪中国杂文史》[2](第5页):

“杂文是以议论和批评为主的杂体文学散文;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主要内容,一般以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来肯定和赞美真善美;杂文格式笔法丰富多样,短小灵活,艺术上要求议论和批评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较鲜明的讽刺和幽默的喜剧色彩。”

(3)《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3]: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样式较多,如随笔、杂感、杂谈、笔记等。”

(4)《辞海》[4]: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

(5)《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5]: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

2、属于文学类,但不属于散文。如:

(1)《中国杂文史》[6](第8页):

“杂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一起登入文学大雅之堂的一种文学样式。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学。”

(2)刘锡庆《艺术散文:当代散文走向的审美规范》[7]:

“报告文学、史传文学和杂文、随笔,应从散文„母体‟中分离出去,„自立门户‟予以独立。新的„文学分类‟可采用十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报告文学;史传文学;杂文、随笔;艺术散文;民族、民间文学;儿童文学。”

(3)著名杂文编辑兼评论家刘成信的《杂文是什么》[8]:“简言之,(杂文)具有艺术性的短篇批判、讽剌文学作品,但又不是小说、散文。

3、属于“交叉型”文学体裁。

(1)《文学概论》[9]把杂文和报告文学都归于“交叉”型文学,亦称“边缘”型文学体裁,即具有文学属性,又具有非文学属性。(见P86、P87)

“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学的特点的„交叉‟型文学样式。”

4、属于“文艺性议论文”

(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0]对“杂文”定义如下:

“杂文,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议论文,特点是能迅速反映社会问题,生动活泼、富于战斗性。”

对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虽在内容上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有关杂文的归属方面,大部分人都一致认为杂文归类于文学体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杂文具有文艺性或文学性!导致教育领域也是把这一观点灌输给学生,导致全社会都接受这一杂文概念而产生许多错误认识与混乱发生。

论述杂文和散文区别的时候,也提及过这方面的内容:杂文在表述中要尽量避免情感的参与,情感介入过多,就成了了散文,语言也要尽量客观化,否则容易被看作有宣泄的倾向。这是文章对于杂文定位的解答,我们知道散文和杂文的形式逐渐明朗,但是在“大散文”范畴,传统的散文、随笔、小品、杂感、笔记等等都是散文,而随笔、小品、杂感等又界于散文杂文之间,很难进行确切的划分,上个世纪30年代文艺界习惯把小品文也同视为杂文。在《辞海》小品是随笔、杂感等短小的文章;而对杂文的解释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杂感、杂谈、随笔归入这一类;而张恨水在1946年5月23日的《新民报》上对小品文划了界限:小品文是一种含有诗意的散文,然而它不是诗,不是小说,也不是笔记,及一切杂文。我们先不去论谁对谁错,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杂文。个人认为,现在的“杂文”大概有三类,一是针砭时弊讽喻现实的文章;一类是通过日常生活琐事扩写而成的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的文章;三是一些笔记、札记、随笔、日记等等既有记的成分也有感的成分的文章,这里的感与杂文之感相同,所以也归在杂文。从杂文的三个种类回头看对杂文的定位,杂文和其他散文下的分支文体有个交叉点,我们所纠缠的也是在这里,假如对文体要求不太严格的话,有感的文章放在杂文是没有问题的,可以粗放一点;但是现在讨论的问题正是因为粗放而引出的,我在字母文章下所说的杂文定位,和达此文的某些观点相同,我需要细化杂文。当然细化之说针对的是子归杂文版并非对于杂文文体,所讨论的定位问题也是子归杂文版的定位问题。子归杂文版需要细化下的杂文,并非有感就行,时评和讽刺小品,人文随笔和人文杂感等等,而对于有感的日记、笔记、游记等之类的感如果偏向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的闲适飘逸的文体归在散文版。潘达要论述好这个问题首先是“要站好位置”是站在杂文文体上说杂文定位问题还是站在子归杂文版位置说杂文定位。在文里我看到达是站在杂

什么最重要散文 篇10

一切事物中,什么最重要?是没有答案,还是有答案?没有答案存在,有答案也存在;就像如果不存在黑暗,那么什么是光明?所以有最重要的事物。

最重要的事物是什么?当寒冷时,温暖最重要;当黑暗时,光明最重要。寒冷时的温暖、黑暗中的光明,这些共同名为利益,所以利益最重要。什么能帮助我们获得利益,什么就同等重要。潮湿的木头无法钻出火焰,而干燥的木头则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能获得利益。所以方法同等重要。

一切利益都对应着需求,一切需求都基于苦。如果没有苦的逼迫,为什么要去追求对应的利益?所以离开痛苦,就是获得一切利益。因此离开苦的方法最重要。

就像医药对于不再生病的人来说不再是利益,但是医药还可以用来治疗其他生病的人,自己虽然不再有苦,但是方法还可以用来帮助其他人离开痛苦,所以方法最重要。

上一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课时教案下一篇:游泳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