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征信体系

2024-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什么是征信体系(通用8篇)

什么是征信体系 篇1

作者:金投网

贷业协会和信用产业协会。这些协会的会员包括银行、信用卡公司、保证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商业公司以及零售店等。三大行业协会的信用信息服务基本能够满足会员对个人信用信息征集考查的需求。比如日本银行协会建立了非营利的银行会员制机构,就是日本个人信用信息中心。日本银行协会的第一个个人信用信息中心于1973年在东京建立,之后,各地的银行协会相继建立了25家地方性的个人信用信息中心,地方性的银行作为会员参加“信息中心”。到1988年,全国银行协会把日本国内的信息中心统一起来,建立了全国银行个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信息来源于会员银行,会员银行在与个人签订消费贷款的合同时,均要求个人义务提供真实的个人信用信息。这些个人信息中心负责对消费者个人或企业进行征信。该中心在收集与提供信息服务时要收费,以持续中心的运行与发展,然而不以营利为目的。

同时日本征信业还存在一些商业性的征信公司,如“帝国数据银行”,它拥有亚洲最大的企业资信数据库,有4000户上市公司和和230万户非上市企业资料,占领70%以上的日本征信市场份额。

征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篇2

关键词:征信系统 体系建设 制度设计征信机制

1、征信体系建设概述

1.1、征信的概念

征信的广义含义是指了解、调查、验证他人的信用;狭义含义是指征信机构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企业或者个人进行信用方面的调查、验证并开具信用报告的行为。在本文所论述的观点中,研究的是征信在狭义方面的内容。

具体来说,征信指的是征信机构对法人、自然人及其他组织机构在信用方面信息的采集、分析和整理,并且以此对外界提供信息查询、信用评估等方面的服务,用来帮助客户控制信用风险和判断价值,从而更好的进行管理活动,进行下一步的交易。

征信的功能体现在了解、调查、验证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活动真实情况,对此进行信用等级评价,让赊销或信贷过程中的授信方可以更充分地知道受信方的资产状况及还债能力,促使整个经济活动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经济市场正常经营运转。

1.2、征信的目的

是通过对征信对象的调研和审查分析,对其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价,掌握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机构相关的资信状况、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各方面信息,为授信方提供相关决策的帮助,减低授信方的风险,约束征信市场交易,强化各方意识,加强信用管理。生活中很多交易双方的信息都不能很好的被掌握,容易产生失信的行为让恶劣的信息流入市场。

征信工作的开展就是要克服在交易过程中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尽可能的提供交易主体的信用能力和隐藏的不利行为,最大限度的防范及避免出现失信行为。

2、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问题及举措

目前我国征信体系还是以公共征信体系为主,民营的征信市场规模偏小,不能更好的适应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第一,征信行业的规模较小,征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第二,征信的产品种类单一,市场需求不足;第三,征信行业缺少法律制约和机构监管,企业的经营散漫;第四,征信机构不具备完整的数据库,不能建成规模效应,不能达到信息共享。第五,征信行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小,数量少,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下,经验不丰富。征信体系的建设过程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2.1、征信法律不够健全

征信的相关管理没有健全的法律监督,导致征信行业的运行无法可依,企业和个人的征信都直接涉及到隐私或商业机密等敏感的问题,只要依靠法律的约束才能保证征信体系更安全、更优质的提供保障服务。

中国的征信立法工作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快征信数据的公开透明化,不能依旧延续政府部门对信用信息完全垄断的做法,要公开并且共享征信数据,降低征信机构资源成本;第二,要尽快完善保护隐私权的立法,不仅要对个人或企业进行隐私保护,还要令征信机构采集录入信息时做到有法可依;第三,加强约束能力和规范力度,通过失信惩戒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对不守信的个人或机构进行严惩,让违法违纪行为的个人或机构付出代价。

2.2、征信体系缺乏全国性统筹

征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庞大的工程,体系的建设牵连甚广,涵盖经济与社会各个领域,包括道德、法律、服务、管理、信息、市场等诸多方面,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统一协调和规范建设才能保证体系建设的安全性。但目前我国政府并没有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起到足够的作用,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组织成立征信管理局,专门负责管理和指导社会各个征信机构的体系建设,但是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只是国务院下属的一个职能机构,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所以很难在国务院各个部委之间与各省、市、自治县(区)之间起到指导统筹的作用。各个地区之间的政府机构也是按照各自的方案进行工作部署,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与其他省市进行协调兼顾,造成重复建设或多头建设。

银行、税务、工商、公安、海关、法院、药检、质检等多个部门都有自己特殊的“征信系统”,这些职能部门更直接的掌握着各个相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数据,但是他们之间却是呈现相互封闭的状态,并没有实现数据共享,信息透明,这将大大降低信用的使用效率,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3、征信行业缺乏正确的监管

我国的信用制度基础相对薄弱,法律制度的建设不是十分健全,监管制度也存在很大的缺陷,造成政府对社会上的征信行业监管不力。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市场上出现各种征信服务的中介组织,政府并没有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严格的遏制,企业的准入和退出程序机制也不健全,对信用监控行为起不到任何作用;第二,政府对征信行业进行不恰当的干预,各个征信机构即使采取商业化运作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经常会出现政府过多干预,甚至有时大包大揽的现象。政府虽然是相关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但是一定要在具体的实施中做到“职”“责”分开,这样才能让征信机构减少对政府的依赖性。

3、结语

我国征信系统的建设应当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推动,以投资者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路线,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制度,促使公共征信系统和私营征信系统和谐并存的发展趋势。中国人民银行要严格执行总体指导,控制总体建设,负责组织征信法律的建成和完善,推动征信体制的有效实施,为企业和个人更好的提供信用查询服务,公开信用信息,促使市场运行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贺研.从世界经验看我国征信业的发展模式[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03).

[2]蒋伟民.推进我国征信业科学发展的若干建议[J].浙江金融,2005(06).

[3]任兴洲.从中国征信业发展历程看未来模式选择[J].广东经济,2005(05).

[4]刘秀林,冯彦明.发展征信业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0).

姜明安:什么是法治体系 篇3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概念。什么是“法治体系”?在我们过去的法律文献和法学著述中只有“法律体系”或“法制体系”的提法,而很少有或几乎没有“法治体系”的提法。“法治体系”与“法律体系”、“法制体系”有什么区别?首先,法律体系、法制体系是相对静态的,而法治体系是相对动态的。法律是指载有法律规范的书面文件,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的总称,而法治则是指运用法律和制度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其次,法律体系、法制体系的“法”包括规范公民行为、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的法,也包括规范国家、政府、政党治理行为的法,但规范公民行为、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的法是其最大最主要的部分,而法治体系的“法”主要是指规范国家、政府、政党治理行为的法,也就是说,法治的“法”主要是指治官的法。再次,法律体系、法制体系相对于法治体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制体系是为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服务的。

法治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决定》列出了五个子体系或分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法律规范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都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完善的法律,一个国家不可能实现法治,没有完善的国法和党规,在我们中国不可能实现法治。在中国实现法治,之所以不仅要有完善的国法(法律规范体系),还要有完善的党规(党内法规体系),因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整个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领导地位,直接行使国家重大问题决策权以及“党管军队”、“党管干部”、“党管意识形态”等公权力。从而执政党既要依国法执政,也要依党规管党和执政。党规服从国法,补充国法,党规主要规范执政党内部的组织和活动。直接规范执政公权力行为的党规,在条件成熟时,应通过国家立法程序转化为国法。

法治实施体系对于法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而法律的实施关键在于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政府依法定职能、权限、程序行政。为此,必须完善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责任法。政府的机构、职能、权限必须由法律(组织法)规定而不是由政府自己制定的“三定方案”或“三定办法”规定,“权力清单”必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而不应由政府自己给自己授权。在法律实施体系中,政府依法定程序行政比依法定职能、权限行政更重要。为此,必须抓紧制定行政程序法,保证政府公正、公开、公平行使公权力,防止和扼制其滥用权力和腐败。

法治监督体系对于法治的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法治监督体系主要包括六大环节:首先是人大监督,这是最重要的监督。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最经常使用的监督方式应是对官员的质询。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很少使用它,刘志军这么腐败,把很多国家重大工程批给一个几乎没有文化的老太太去做,我们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竟没有质询过他一次。如果我们把质询这个方式用起来,加上电视转播,腐败分子还敢像现在这么嚣张么?法治监督体系的其他几个环节分别是纪委监察监督、审计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的督察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司法对公权力最重要的监督形式是行政诉讼。但行政诉讼这种监督的应有作用现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主要原因是地方当局的干预。地方政府违法征收、违法拆迁、对假冒伪劣食品、环境污染不闻不问,老百姓告到法院,法院不敢受理,不敢依法判决。由此可见,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加大步伐,加快步伐。

法治保障系统主要包括四大环节:一是法治人才队伍、二是法律纠纷、争议化解机制,三是国民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四是党的领导。关于法治人才队伍,《决定》提出要“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增强广大律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关于法律纠纷、争议化解机制,《决定》提出要“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关于国民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决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因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关于党对法治的领导,《决定》提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

什么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篇4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指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由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合格评定,并通过颁发体系认证证书,以证明某一组织有能力按规定的要求提供产品的活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亦称质量管理体系注册。这种认证是由美国军工企业的质量保证活动发展起来的。

1959年,美国国防部向国防部供应局下属的军工企业提出了质量保证要求,要求承包商应在实现合同要求的所有领域和过程(例如:设计、研制、制造、加工、装配、检验、试验、维护、装箱、储存和安装)中充分保证质量,并对质量保证体系规定了两种统一的模式:军标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和军标MIL-I-45208《检验系统要求》。承包商要根据这两个模式编制“质量保证手册”,并有效实施。政府要对照文件逐步检查、评定实施情况。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的第二方质量体系审核的雏形。后来,美国军工企业的这个经验很快被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军工部门所采用,并逐步推广到民用工业,在西方各国蓬勃发展起来。

什么是征信体系 篇5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持续改进并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的一种管理模式。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我国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的一种新的安全管理方法,它也采用了国际通用的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闭环管理模式。国家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必须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明确了达标期限。企业安全生产所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都必须遵循《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了不同的行业标准及考评办法和评分细则,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企业,规定了不同的达标等级和达标的时期。如工矿商贸、机械行业、氯碱行业、合成氨生产企业、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等。

EHS管理体系是环境管理体系(EMS)和EHS管理体系(OHSMS)两体系的整合。EHS是环境 Environment、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的缩写。EHS管理体系是为管理EHS风险服务的,体系只是EHS管理必须的一部分。

二者的区别

1、安全质量标准化采取强制原则,而建立EHS管理体系采取自愿原则。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已于200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推进各行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要求的重要体现。

EHS管理体系是通过周而复始地进行PDCA循环,即“计划、行动、监察、改进”活动,使体系功能不断加强。它要求组织在实施管理体系时始终保持持续改进意识,对体系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职业病及其损失的目标。组织是否实施该标准,是否进行EHS管理体系的认证,取决于组织自身的意愿。

2、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管理标准,而EHS管理体系是管理方法。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一个标准,根据各行业不同,它分为不同部分,如机械行业分为基础管理评价、设备设施安全评价、作业环境与职业健康评价三部分,危险化学品行业分为12个A级要素和55个B级要素,它对每一项管理活动、每一台设备设施、每一个作业环境的评价都有明确的量值规定,以此来判定企业是否达到安全质量标准。

EHS管理体系是一套企业管理的做法和程序,它表达了一种对组织职业健康安全进行管理的思想和规范,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即通过建立一整套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机制,旨在控制和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是与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并列的三大管理体系之一,这种体系是科学的、有效的、可行的,而且与组织的其它活动及整体的管理是相容的。

3、安全质量标准化有起点要求,而EHS管理体系并没有起点要求。

安全质量标准化适用于各类企业,分别有不同的考核标准,也就是说,考核分不到规定的分值就不能达到相应的安全质量等级。

EHS管理体系用于所有行业,旨在使用一个组织能够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改进其绩效,它并未提出具体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准则,也未作出设计管理体系的具体规定,也就是说不管这个企业是事故低发单位,还是事故高发、频发单位,都可以建立体系。

二者的联系

1、都是强调预防为主、持续改进以及动态管理

建立EHS管理体系是企业安全管理从传统的经验型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安全管理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利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科学方法和动态管理,可进一步明确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通过持续改进,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治理和整改,降低职业安全风险,不断改善生产现场作业环境。

安全质量标准化中通过“开展危险源辨识、评价与管理,以及对重要危险源制定应急预案”,从源头上加强了对职业风险的管理,采用动态管理方式,降低了事故事件的发生概率,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与EHS管理体系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2、都是强调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我国已建成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对于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障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标准中所列的考评条款是根据国家和行业法规、标准以及安全健康的有关规定编制的,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就是以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为底线,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是预测、度量系统的安全性、规范性、科学性的依据,是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的一条最基本的保障线。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也是建立EHS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组织通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等活动的实施确保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并对法律法规遵守情况进行监视检查。这与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精神完全吻合。

3、安全质量标准化是建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建立EHS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它相当于体系运行中的作业指导书,可以为危险源的辨识、运行控制、绩效改进提供方法和手段,它的产生使体系的具体化更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体系的有效运行。

安全质量标准化与EHS管理体系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两种必不可少、相辅相成的手段和管理标准。两者各有侧重,既不能偏废,也不能绝对化,要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EHS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来实现安全质量标准,最终达到降低职业风险,提高本质安全的目的。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将安全质量标准化和EHS管理体系融合起来,坚持落实管理体系不走样、坚持标准不放松,使公司建立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

二、EHS安全体系和ISO执安体系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联系? 公司实施的EHS体系就是ISO14001和OHSMS18000

三、安全标准化体系和ISO执安体系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联系? 见第一问

四、如何使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与EHS管理体系有效结合并能够得到具体的应用?

1、管理体系软件上的结合;

将标准化得要素及EHS的要素进行整合,将相近的文件档案进行整合,以EHS管理体系为指导框架进行查漏补缺融合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素,可以确保两个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的兼容性和互补,避免要素的冲突与不兼容,增强两者融合的系统性与管理效果,利用EHS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组织机构、人才队伍等资源,避免重复性工作及资源的浪费。

2、管理体系硬件上的结合;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对企业的设备、设施、作业现场有着严格的要求,它的依据是国家和有关部委出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作业现场的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安全装置、安全距离、用水、用电、用气等设备、设施及辅助设施的规范性有着具体细致的要求,作业现场设置各类警示标志、人员作业行为、物料的摆放、通道、各类危险作业审批也有严格衡量标准,融合了人、机、物、环、管理的全过程,EHS管理体系对设备设施、作业现场方面要求是通过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找出风险对风险实施管理过程的运行控制,更注重过程的管理,是一种框架式的管理,对各类设备设施与作业现场安全无具体的细化衡量标准。两者在硬件方面可以结合起来应用,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排查隐患、监控重大危险源,同时结合EHS管理体系作业文件中对的作业过程管理,将其转变为岗位操作规程,使操作规程对现场有效的控制,从人、机、物、环全方位的管理进行现场的硬件管理控制,从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3、企业在EHS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上,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使得两个管理体系在推行要素和软、硬件上进行相互结合应用,避免产生矛盾,使两个体系能够相辅相成,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实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企业达标,使之成为一套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系统。

五、贵司对这一个环节的介绍有何特别需求或建议?

1、建议对安全标准化分行业进行细化列表,并链接相关行业建设标准及最新考评标准及实施办法;

2、标准化建设方法及日常运行管理要素;

3、标准化考核全过程;

4、介绍EHS体系的具体最新内容,企业建立体系的必要性;

什么是征信体系 篇6

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一切法律现象可统称为法律现实。法律现实是一个综合性、概括性的概念,包括法的体系、法律实践、法律意识等方面。

法学的产生比法的产生要晚。当法律资料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立法和司法日益复杂化,产生一个职业法学者阶层以后,法学才随之产生。

法学研究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阶级性。具有同一阶级属性的法学,由于历史条件、研究方法、研究重心、概念体系等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法学流派。一切剥削阶级的法学流派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未能揭示出法的本质和法的发展规律,但是其中有不少反映人类法律文化发展的合理的、进步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诞生,是法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是法学发展的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在批判继承人类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上逐步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一切剥削阶级的法学的区别在于,它们的阶级基础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在一些重大的理论观点上也存在原则性分歧。只有马克思主主义法学才是惟一科学的法学,只有马克思主义法学才科学地提示了法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总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还包括若干具体的方法论。这些具体的方法论包括:(1)社会调查的方法;(2)历史考查的方法;(3)分析和比较的方法;(4)语义分析的方法;(5)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新的科学方法在法学中的应用;(6)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方法在法学中的应用。在各种方法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总的指导思想,总的方法论,具体的方法论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此外,在具体的研究中,要注意各种具体方法论的结合运用。

法学是一门学科群的总称,它包含若干分支学科。这些学科具体可以分为六类,即(1)理论法学;(2)法律史学;(3)国内部门法学;(4)外国法学;(5)国际法学;(6)法学与其他学科的边缘性技术科学。其中每一学科还可以继续再分。法理学属于理论法学。

二、学习法理学的意义何在?

法理学是整个庞大的法学的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支学科,但它和刑法学、民法学、诉讼法学等学科是不同的,它是从宏观上、整体上以法和法律现象的基本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由于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所以学习法理学可为学习部门法学乃至整个法律科学奠定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对学习和深入研究部门法学及法学其他分支学科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法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是从其他学科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所以,学好法理学,对于学好法学其他学科具有指导的意义和方法论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则又可以丰富和深化对法理学的理解。法理学是整个法学的基础,没有牢固的法理学的基础或功底,要想学好法学的其他学科是绝对不可能的,那就等于是空中楼阁,或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法理学是打开神圣的法学殿堂大门的一把钥匙,学习法学不仅应该首先学好法理学,而且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深化对法理学的理解和把握。

2、同时法理学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法律的入门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法律和法学工作者的见识和境界。

法理学学通过其理论特有的魅力,向人们展示法律的文化内蕴,解释法律的内在精神,原则、价值和理论,提高人们的法学境界,扩展法学研究的视野,使人们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来返视重大的一般法学问题和本学科的法学理论问题。因此,一个合格的法律学生应当是具备良好的法理学素养的学生,一个称职的法官应当是既精通法律又兼具法理学境界的法官。

3、训练人们的法律思维方式和能力。

法理学可以培养一个法律人所特有的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法律人通过法的基本概念、范畴和方法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法律判断和评价,在此点上,它的立场区别于一个政治学家、经济学家或道德学家的立场;在此还可以提成人们的理性认识能力和法律智慧,是人们不仅知法之然,而且知法之所以然。另外,法律学可以训练人们的法律推理能力和理论抽象能力。

法理学这门课程具有基础性、抽象性和概括性等特点。这对于初学法律的人而言,刚接触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总以为没有直接涉及到具体侦破、审判案件的部门法学适用,认为法理学虽然说起来重要,但实际意义不大。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适用主义,是绝对不可取的。

对于初学法律、法学的人,明确法理学在法学中的基础地位,进而明确学习它的重要意义是首先必须解决的头等重要的原则问题。没有一定的理论兴趣和修养,单凭好奇、猎奇去学习法学,结果法理学学不好,部门法学也不可能学好。这是初学法学的人特别应该引起注意的。

三、法理学的教材体系是怎样的?

本教材共21章,分为五大部分:绪论(第一章)、第一编(第二章至第五章)、第二编(第六章至第十二章)、第三编(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第四编(第十七章至第二十一章)。

导论概括介绍了什么是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法学体系,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法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等等。简而言之,导论阐明的就是法理学课程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学习有何意义。

第一编法的一般原理,包括四章,系统阐述了法的起源、法的概念、法的价值、法的作用、法的历史历史类型等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这一编的内容是全书的核心和基础,具有全书总论的性质,是学习的重点。

第二编是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理,它包括从第六章到第十章,共五章。它首先概要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法的产生以及本质和基本原则,接着又从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的关系等不同侧面阐释社会主义法在这些领域的具体体现,从全书看这一编是第一编法的一般原理的具体运用和进一步阐发。在这一编,大家重点把握的是法与经济、法与政治、法与科学技术、法与党的政策、法与道德、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第三编是法的制定,从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共四章。第十三章阐述了法的制定的概念、原理和知识,是本编的重点;第十四章阐述了法律规范,这是法的基本构成因素,也是在法的创制过程中尤为注意的基本因素。第十五章法律体系,是讲所立之法的表现形式的结构的。第十六章法的渊源和分类,是讲的所立之法的表现形式;这一编在全书中当然也是第一编法的一般原理的具体体现和阐发。

第四编是法的实现。这一编从第十七章至第二十一章,共五章。这一编具体阐述了法律的贯彻实行中的一系列操作层面上的原理和知识。它和第二编、第三编在全书的逻辑关系是一样的。这一编中的重点章是第十七章法的实现、第十九章法律关系。

综观全书,从逻辑上,第一编讲的法是什么,第二编讲的是法有何用,第二编讲的是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法在各个领域的作用,第四编讲的是法怎样实现。

四、如何学好法理学?

法理学是大家学习法学专业首先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因为以前对法学学科缺乏感性认识,加上本门课程与其他法学学科相比,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因此感觉比较难学是正常现象。我认为,要学好该课程需要掌握以下方法:

1、记忆和理解基本概念,比如法、法律规范、法律关系、法的渊源、法的体系、法的部门、法制、法治、法律文化等等。这些是作为基础,是必须要深刻记忆和理解的。

2、领会并理解基本理论,比如法的特征、法的本质、法制与法治的关系与区别、法律关系的要素、权利与义务等。这些基本理论是整个法学的理论,其他部门法都要涉及到的。

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切忌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掌握。

3、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现在的研究焦点。法理学是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涉及到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争论问题、甚至政策问题、社会改革问题。比如,现在的司法改革正在进行,公权力与私权利的问题讨论的比较多;三个代表的问题;受教育权利问题,等等。

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方法。

4、全面了解、重点把握。从学科体系来讲,学科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都要有所了解,否则知识结构是不完善的,但每门学科都有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牢固掌握。如法的起源问题,对于帮助我们了解法的本质有重要帮助作用,但对于法的起源的条件、时间及表现形式中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明确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就可以了,作为初学者没有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

5、注意和具体部门法结合起来理解法理学的内容。在初学时,不可能对法理学的基本理论都理解、掌握的非常好,如要加深理解,可以在学习具体部门法学时对法理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回顾。如可以结合刑法条文理解法律条文和法律规范的区别,结合婚姻法规定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理解权利义务的内容要素。

五、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法理学,也称法学基础理论,主要研究法的一般理论,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具体地说,法理学主要研究一般的法,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形式、发展以及法的制定和实施等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法理学包括法哲学、法社会学和实证法的一些理论,它把哲学的、社会学的、语义的、逻辑的方法结合起来,研究法的一般原理。

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占有基础理论的地位,它研究法学各分支学科的共同性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带有方针性、战略性和方法论的性质。要学好部门法,要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执行法律,就必须先学好法理学。反过来,部门法学又为法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只有结合部门法学,才能更准确、更切实际地理解法的一般原理。法理学与部门法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法理学与法律史学是论与史的关系。法理学从部门法学和法律史学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然后又运用这些一般原理来推动部门法学和法律史学研究的深入。

六、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剥削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是什么?

1、指导思想不同。剥削阶级法学的指导思想是唯心史观。所以他们都不可能对法律现象作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这就使如实地、科学地认识法律现象成为可能。

2、阶级基础不同。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和法律要求的体现,它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而一切剥削阶级法学都是有意或无意地为剥削阶级、剥削制度辩护的法学,是镇压和欺骗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

3、在法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上不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思主义法学的党性要求科学性,而科学性又是实现党性的保证。而一切剥削阶级法学,都竭力掩饰和否认自己的阶级倾向性,主张所谓“客观主义”。

什么是征信体系 篇7

一、当前辖内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失

征信体系建设涉及到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信息及相关活动记录,征信法规的缺失对征信活动的顺利开展将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征信体系建设的唯一依据是《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全国性的征信法规尚未出台,使得征信业无规可循。由于征信机构缺乏权威性及相应法律地位,导致信用数据征集困难。而且,经过5年的实践检验,《办法》中的有关规定还不够健全,亟待完善:

一是《办法》中的罚则规定不够细致,执行过程中容易引起争议。如罚则中只规定了对商业银行违规现象的处罚额度,而未考虑违规数量的因素;对于存在多种违规现象的金融机构能否并罚没有明确规定;由于工作失误造成错误信息的登记上报与“登记上报虚假信息”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对不参加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金融机构仅给予1至3万元处罚起不到强制其参与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对使用代理服务器报送数据的金融机构,其迟报责任在上下级行之间未做明确的界定等。

二是对借款人不具备强有力的约束手段。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是一个数据实时更新的系统,而《办法》中缺乏制约借款人基本概况信息更新的有效手段。如当借款的要素信息发生变更时,借款人应及时到人民银行进行变更处理,但是对不及时办理变更手续的借款人,《办法》中未规定应如何处理。贷款卡管理实行集中年审制度,当借款人不参与年审或年审不合格时,《办法》中规定可对借款人的贷款卡给予暂停,暂停期间金融机构不能给借款人办理信贷业务,但同时又规定借款人可申请贷款卡解停并未对解停手续及时间给予任何限制,如果借款人补办年审合格后即给予解停,则借款人可按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办理年补,集中年审制度将名存实亡。

三是《办法》的有关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如,没有明确规定除了宣告破产、解散、依法被撤销外,对于借款人的哪些“严重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可以注销贷款卡,也没有具体规定贷款卡注销暂停的时间及解停的标准。同时,征信体系中信用信息来源主要是各金融机构,且大多信息是在客户不知晓的情况下采集的,极易触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影响了征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金融机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由于一些基层金融机构对征信体系建设认识不足,在贷款时对企业有无贷款卡不予强调,致使借款人对办理贷款卡或年审贷款卡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观念淡薄,不少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办理贷款时才想起到人民银行办理贷款卡或年审贷款卡,而且,部分金融机构没有建立工作流程及贷款查询制度,也没有对与其发生信贷业务的企业通过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查询贷款卡状态及资信情况,从而出现了个别金融机构向持无效卡或无贷款卡的借款人发放贷款的现象。如,在检查中发现,所查金融机构共发生无效卡放贷109笔,金额1.82亿元。还有个别金融机构没有按照企业的原始凭证进行录入,所录贷款收回、发放的金额与原始凭证不符,存在错录、并笔录入企业贷款的情况,3、网络建设不完善,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一是各机构的信息平台之间缺乏兼容功能的转换接口程序。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各金融机构自成体系的“小系统”的基础上,各机构的信息平台之间缺乏兼容功能的转换接口程序,相关数据主要靠手工采集,需要各金融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极易形成迟报、漏报的现象。而《办法》作为约束各金融机构规范操作的配套措施,虽然规定了不少处罚条款,如对于迟报、漏报等现象,人民银行可依据《办法》第六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对其给予警告并责令改正,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该金融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但由于系统网络本身的缺陷,导致各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许多都是共性的,人民银行无法按《办法》规定进行严厉制裁,只能象征性进行处罚。而且,目前各金融机构中只有城乡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使用人民银行统一开发的程序版本,其余工、农、中、建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是使用各自开发的程序版本,给系统的统一升级和日常管理造成诸多困难。

二是系统上报的网络不畅通。基层人民银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因数据传输接口出现故障,企业在办理贷款卡时所录入的数据和资料不能及时写到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的数据库中,使得

人民银行上下级系统数据库所记录的信息不一致,其他金融机构查询、下载企业资信信息和贷款卡信息缺乏了时效性,造成所查询到的企业资信信息不完整。在这次检查中,所查金融机构数据迟报463笔,金额10.52亿元,占全部业务量的6.7;集中上报业务356笔,金额4.37亿元,占全部业务量的2.78。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由于在推广银行信贷登记咨询

系统过程中,考虑财力负担问题,没有建立内部网络系统,采用以县联社集中录入的办法,造成大量数据录入的迟报、漏报和集中上报。在这次检查中发现,农村信用社共漏报数据164笔,金额13166万元;迟报数据115笔,金额13129万元;集中上报数据83笔,金额9798万元。再如,农行县级支行所有数据上报均由二级分行统一上报,基层行不直接上报,对是否按时上报、上报成功与否均难以掌握,而二级分行由于接口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数据上报的准确性。

三是未建立县级金融机构查询企业贷款卡信息的渠道。目前,各县级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信贷管理系统(CMS),作为其地区机构的前台终端,通过内部网络实时上报贷款业务数据;然后由其地级金融机构汇总写入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的数据库。但是,县级金融机构只能查询到企业在本系统内的贷款信息,却不能利用银行信贷咨询系统查询某企业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信息。换句话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仅仅在地区一级金融机构使用,没有推广到县级金融机构。在办理信贷业务时,需要由其上级行查询人民银行信贷咨询数据库,这种情况下,基层金融机构不能及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情况,给贷前调查、贷后追踪检查带来众多不利影响,使得系统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4、系统服务面较窄,录入信息量不足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因而目前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主要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借款人的资信咨询服务,还未面向全社会,只完成了对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企业、事业单位信贷信息的登录,对银行发放的消费性贷款以及个人资信信息还未登录。从而使一部分贷款游离于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之外,如消费性贷款,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自然人贷款,致使基层各金融机构的个人贷款信息和贷款监督管理出现真空。而且,从当前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所录入信息内容看,多数只是录入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和资产负债情况,诸如企业破产、倒闭、纳税、诉讼等社会资信信息尚未全部纳入到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

5、系统所录入信息资料的真实性无法确认

企业在办理贷款卡时所提供的资料,除验资报告、开户许可证、贷款情况能提供出相关的发证部门以外,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负债情况以及有关企业的社会信用状况都难以确认其真实性,尤其是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没有一家认定部门能加以确认,这样就使得系统所录入信息资料的真实性“渗入”了水分,从而很难保证信息资料的真实、有效。

二、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征信法规建设

第一,尽快完善现有的法规。人民银行应根据法律条文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银行信贷咨询系统管理办法》,尽快出台《银行信贷登记咨询制度实施细则》,增强法规制度的可执行性。而从长远看,为配合整个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应组织经济专家、法律专家着手制定专门的信用登记咨询管理法律法规

第二,要突出立法先行的原则。一是要明确征信机构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规范信息提供、收集、保管、整理等相关操作;二是要规范化管理政府、企业、个人信息披露行为,界定国家安全信息、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以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界限,确保各类信息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

第三,法规要能体现信用等级及有关指标。一是用法规的形式确定企业信用分类标准,使征信与信息披露有法可依,同时可以方便公众对信用信息的识别;二是建立个人信息征用机制,用法律的形式强制个人信息征集,明确个人信用数据的层次,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隐私权;三是规范征信数据采集行为和信息加工标准,改变目前评估机构对企业评级结论差异较大的状况,真正建立一个客观、公正、严密、高效和服务周到的征信体系。

第四、确保征信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由于我国目前在个人信用信息等方面的记录还比较少,相对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我国发展征信业在征信信息的有效性方面,将在一段时期内表现为质量不高,信息量匮乏,信息的收集、传送、更新不及时,信用信息没有发挥出其效能等。这就使得我国在征信立法中,要对信息的采集等一系列环节做出严格的规定,避免由于信用信息的缺乏或不真实,而影响信用评估的效力。

2、进一步加强对接口行软件开发的管理

目前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采用接口方式向人民银行报送数据,这一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接口行入库的数据不规范,在人民银行端的检索过程中出现大量错误数据信息,需要与接口行反复协调修改;部分接口行由于自身系统存在问题,经常出现迟报情形。而当接口行程序出现问题时,由于人民银行业务、技术人员不掌握其信贷管理系统及接口软件情况,无法提供业务、技术上的支持与指导,只能督促其尽快解决问题并向上级行反映,导致问题解决速度缓慢,影响了整个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稳定运行。随着各商业银行业务拓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其系统升级步调会更为频繁,将给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设工作增加不稳定因素。建议总行加强对接口行接口软件开发的管理,要求接口软件必须始终符合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要求,如果接口行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则需要取消接口软件报送数据方式,统一使用人民银行开发的软件。

3、构建“三位”“一体”的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征信功能

什么是征信体系 篇8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从教条和理论上来说它是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形态。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思想观念开始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并为之奋斗。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介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过渡社会形态。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提出社会主义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所必需经历的阶段。我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学本质,即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由全体公民掌握国家的生产资料,而不是为社会的少数人所控制。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劳动成果由社会人民共同分享。这一思想也指导着世界各地受压迫的人民不断追求自身的解放。第二个方面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学本质,即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权利回归到全体公民的手中。当然,人民掌控国家权利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谁拥有社会生产资料,谁就拥有国家统治权力。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国家权利的拥有者是中国人民,而不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以上两点是我所认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1840年以来,经过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掌握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经过长期历史斗争,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已经发展较为成熟,于是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这些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表明了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决心。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中国社会的建设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止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我看来,我们更应当看到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弊端和诸多问题。在众多的社会问题中,官场腐败、社会的公平正义、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每一个都是社会震动的导火索。这些问题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也应当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主要论据之一,但是反观现在的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法治的公正和严明,似乎被一些特权阶层任意践踏着。公平正义,公正严明,不仅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问题,也是中国当前政治体制的问题。近来的***案和刘志军案,都表明中国似乎从来不缺少钱权交易,也表明中国的政治体制正在经受着巨大的挑战。这样看来,我们不能不说中国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法治的公正严明,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有相当的差距的。当然,我们知道要做到绝对的平等是绝对不可能的,甚至连做到相对的平等也是不可能的。中国的下层人民不会去追求绝对的平等,但是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的差异下实现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希望没有官压民的现象,希望出门的时候不会被李刚家的豪车撞掉,希望中下层也能有一个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谈到民生问题时指出:“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希望我们的人民政府可以真正做到这一点。社会主义中国加油。

上一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考试题下一篇:任丘市农村水环境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