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什么是什么造句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不是什么是什么造句(推荐8篇)

不是什么是什么造句 篇1

转折关系的复句,其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分句的意思说下来,而是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比如:“李老师虽然已经退休,但是还时刻挂念着学校的工作。”这个句子是说,李老师已经退休离岗了,就不必再挂念学校工作了,然而还在挂记着。前后分句转折,这就好比是水流,只是改变了水流方向,并无断流。

选择关系的复句,是表示对所表述的事情有所选择的。如:“或者你去,或者他去,或者你和他一起去。”表示或此或彼,任凭选择的意味。再如:跟“不是……而是……”极相似的“不是你去,就是他去”。表示非此即彼,非彼即此,强调“二者必居其一”。此也可,彼也可。又如;“宁可让你去,也不让他去。”表示取此舍彼,表明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有所抉择。

不是什么是什么造句 篇2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讨论可谓汗牛充栋, 但似乎没有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这一问题的答案。于我而言, 也存在这样的困惑。干脆, 我们逆向思考 (不知这算不算互联网思维) , 看看什么“不是”互联网思维?

一、优势打不败趋势, 不认为互联网会重塑一切业态的思维不是互联网思维

台风来了, 猪都会飞。反过来说, 猪跑得再快, 没有台风也是飞不起来的, 因此,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时代的企业, 是时代造就的企业, 优势是打不败趋势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最大趋势, 如果不承认互联网将最终改变所有的传统业态, 那么企业经营最终将会走进死胡同, 不管你已经积累起来的优势有多么强悍。

二、生意抵不过情谊, 不认为与用户的情谊将最终决定交易成败的思维不是互联网思维

谈钱伤感情, 谈感情伤钱。做生意的玩法已经变了, 不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原因是互联网提供了丰饶的信息, 商品本身不再是用户惟一的关注重点, 用户关注的重点变成了“交钱的感觉是不是够爽”。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交钱的感觉会够爽呢?表明态度或信仰、提供帮助、为朋友站台、为台上的演员送花篮、交钱后自己或自己的名字会被秀一下等等, 所有这些都建基于情感。所以, 多跟用户谈谈感情, 让用户爱上你至关重要!

三、产品离不开场景, 场景决定了体验, 不重视场景和体验的思维不是互联网思维

任何产品都有使用场景, 劳力士金表在海天盛筵的场景里是无可厚非的, 在视察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却会招来牢狱之灾。产品如不能关联场景、创造场景, 并且始终待在场景中的话, 就会毁掉用户体验。苹果在菜市场里只能卖5元/斤, 在树上待着可以卖到20元/斤, 由此, 产品设计如不能融入场景, 就不是互联网思维。

四、销售盖不过营销, 不重视“营”只追求“销”的思维不是互联网思维

数不清的企业把“营销”二字理解成了“销”, 或把精力过度偏向了“销”。殊不知, “营”是“销”的前提条件, 没有营, 何谈销?互联网时代, 需要重新调整企业投放在这两个字上的资源分配比例, 99%的精力“营”, 1%的精力“销”, 而不是反过来。营什么?营造社区、营造文化、营造品牌……营造归属感!所有快感都是控制的结果, 只有长时间的“营”, 才能酣畅淋漓的“销”!现在知道为什么小米只用2分钟就卖掉11万部手机了吧?

五、参与感压倒一切, 不提供参与感的思维不是互联网思维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窝陋。只要用户参与了产品设计、品牌塑造或活动推广, 那么用户对企业和产品的认同感就会提高很多, 即便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 大家也都愿意包容甚至帮着解释, 毕竟拿自己当“内部人”。当然, 此处所指的“参与感”不是被动参与, 而是主动参与, 大街上拉一票人去参加产品发布会那种不叫真正的参与感。所以, 学学孟尝君, 把你的用户发展成自家人、内部人, 而不是拒之门外, 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透明胜过粉饰, “买的不如卖的精”不是互联网思维

完美就是虚伪。互联网会让所有企图玩弄信息不对称的意图落空。用户愿意接受有缺点但诚恳的企业, 但不会接受看起来没有缺点但实际上虚伪的企业。从另一个视角来看,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不允许企业在“诚恳”与“虚伪”之间进行选择了, 不管主动还是被动, 必须“诚恳”!所以, 精不精已经不是买与卖的判断依据, 接地气、走心才是真生意!

七、虚拟强不过实体, 认为互联网思维一直会存在的思维不是互联网思维

绩效量化: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篇3

法之一,主要是通过一套细化的评分标准,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估,并由此来判定教师的工作成绩。其结果不仅成为绩效工资兑现的依据,还是学期末评优表模、年度考核、教师竞争上岗的主要依据。它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立足本职、勤奋敬业的工作热情,同时也打破了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体现奖勤罚懒、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因此,有必要厘清学校管理中绩效量化的特质,确定其到底是什么与不是什么,使其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的职业特点,起到激励教师、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绩效量化是量教师不是量技工

教师工作具有独特性,其劳动成果不能向一般技术工人那样可以直接计量。一般企业技工的直接对象要么是产品要么是顾客。一个售货员的绩效可以根据其营业额;操作工人的绩效可以根据其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管理人员的绩效可以是企业的经济指标。这些绩效都是外在的、可见的和客观的。教师的绩效无疑是学生的“成材”或“成人”,问题是什么样的学生才算“成材”或“成人”?至少在短期内无法看出。因此,我们在对教师工作量化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管理“管理”物的人和管理“管理”人的人之间的区别,不能把教师绩效简单等同于企业中的“劳动产品”。

绩效量化是量实绩不是量分数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育人,其实绩应该是他育出了什么样的人,是否受到了学生及其家长的认可与尊敬,绝非是考核中的各种“数字”。况且,大量事实也说明,某些教师表现出某种行为或约束某种行为,并不一定是基于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而更多的是立足于赢得分数。因此,绩效量化更多的是应该看育人的实绩而不应该是“分数”。实施绩效工资是为了激励教师更好地去教书育人,而不是刺激他们走向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捷径。实施绩效工资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下,鼓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它永远是为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教育负责,而不是维系什么“利益链条”的润滑剂。

绩效量化是量动力不是量等级

职称是教师等级的“明示”,而许多学校将对教师的考核结果分成等级,绩效工资、职称晋升等均与此挂钩,这是对教师等级的“暗示”。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暗示”对教师的影响更大。因为职称在某一段时期内是固定的,而绩效考核的结果是用一点一滴看得见的分数累加而成的,它每一天都在变化。从理论上讲,等级具有标签的作用。那么,低等级老师培养的是低等级学生还是高等级学生呢?这样的等级不仅伤害了老师也伤害了学生。绩效量化虽必然出现等级之别,根本上还是为了在学校内部遵循“奖勤罚懒”的原则,以保持教育教学工作的活力。量化的目的只能是在于通过及时赋分、随时反馈等措施发挥它的导向和监督作用,这是加强对教师教育过程管理,规范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绩效量化是量老师不是量学生

任何考核制度的直接对象虽然是教师,但是对教师的考核最终却落实在学生的身上。所以,有许多绩效量化或明或暗地变成了学生的负担。教师的绩效考核一般为为5大块:师德、工作量、成绩、岗位、考勤,除了考勤和工作量是纯形式化考核以外,一些教师将学校对自己的考核转嫁到学生的身上。学生必须遵守学校制定的控制其行为的规章制度,否则就会影响教师的成绩。一项项量化细则既是教师行为的准则,也成了对学生“秋后算账”的证据。我们说“对教师的考核最终落实在学生身上”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落实了什么和如何落实?众所周知,衡量教育的成败是看教育对人一生的全面发展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激发、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潜力与能力,还是限制、禁锢了人的发展潜质和能力?由此,我们应该警惕的是把对教师的考核变成限制学生健康成长的“镣铐”。

绩效量化是方法不是目的

一般来说,对教师的绩效量化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内容。而在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中,德、能、勤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十分复杂,不易量化。即使硬性规定一些标准,信度和效度何以保证?比如对师德量化,我们是否可以说获得一百分的教师就有师德,五十分或八十分的就“缺少师德”?“缺少师德”的人可以做老师吗?这种情况本身就说明评价内容的歧义性以及评价方式的随意性。况且,对一个人的思想状况、道德水平以及人格特质进行量化,至今仍然是社会科学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因此,绩效量化仅仅是学校管理的方法之一,不是唯一,更不能成为目的。如果把它视为目的,教师只要盯紧制度,照章办事即可,即使没有功,也不会有过。不仅教师的创造精神不复存在,而且行事也会庸俗下来。整个教师群体也陷入了集体平庸的状态。

生活是什么造句 篇4

1、生活是一条路,拥有着无数的曲折;生活是一本书,书中有着你与我;生活是一首歌,歌到情处泪双流;生活是一杯酒,酒将醉时笑语稠;生活是一首诗,诗言有尽意难尽。

2、生活是一幅画卷,让我着迷,它本是一张平凡的白纸,我便似名家大师在上面随意涂沫,或是五彩缤纷,或是阴沉忧郁。生活不像徐悲鸿画的马一样奔放,不像齐白石画的虾一样细致。它是奔放而又不失细致的杰作,是那样令人着迷。

3、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4、生活就像一片海洋,生活中的小故事就是一朵朵波澜壮阔的浪花;生活就像一片孤舟,在行驶的路上多了朋友的陪伴才不会孤单;生活就像一个五味瓶,装满了酸甜苦辣咸;生活就像一只风筝,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5、生活是一首歌,飘扬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6、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大弦琴,能弹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条小河,奔腾不息,淘尽人间善恶。人生同生活一样,一定要五彩缤纷,充满曲折和坎坷,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好好地体验生活。

7、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是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有着无穷的生命魅力。学会欣赏吧,这将让你的感情变得更加细腻,你的人生变得更加美丽。

8、生活是美好的,但它缺少形式,艺术的目标正是给生活某种形式。

9、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生活是一首歌,奏着高低不一的音符;生活是一首诗,充满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

10、生活是一片海,时而汹涌澎湃,时而风平浪静;生活是一盏灯,时而闪闪发光,时而默默无闻;生活是一棵树,时而青翠茂盛,时而枝叶稀疏;生活是一条路,时而崎岖蜿蜒,时而宽阔无阻。

11、生活是什么?是欢笑,是泪水,是美妙的花,是苦涩的酒,是轻松得不能再轻松的甜歌,是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脚印

12、生活是什么,是一杯咖啡,苦中有甜;生活是什么,是一份亲情,大爱无声;生活是什么,是一条山路,蜿蜒曲折;生活是什么,是一首豪歌,慷慨激昂;

13、生活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无字之书,它给予我们启迪、思考。在生活中,使我能感受到人间的真情,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到生命的意义……这些都是生活馈赠与我的一笔财富。

14、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给予我们智慧,给予我们欢愉,同时也给予我们启迪。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奇妙的事。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定会感受到其中的奥妙。

15、生活是一帆船,承载着人生的风雨雷电。

16、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是一条崎岖的路,生活是一首奋进的歌。

17、生活是一杯平淡无味白开水;生活是一篇悦耳动人的乐章;生活是汹涌澎湃的惊涛骇浪。

18、生活是每天都截然不同、多姿多彩的。让我们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品味人生的美丽吧!让我们的生命少一些黯淡,多一丝光彩。

19、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地前进,我们不要焦急我们三十岁的时候,不应该去急五十岁的事情,我们生的时候,不必去期望死的来临,这一切,总会来的。

20、生活是一碗汤,品尝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21、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对生活有了这样深入的观察和细腻的情感体验,写作就自然会成为简单和快乐的事,作品也自然就会生动、感人,这方面,本文的作者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22、生活,就是要用手去摸物体;用耳朵去听美妙的音乐;用鼻子去闻香甜的气味;用眼睛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用嘴巴去品尝食物的酸甜苦辣,这样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

23、生活就像是一扇门,只有你热爱它,这扇门就会为你打开。

24、生活就像碧螺春,清淡却有余香;生活就像葡萄酒,干醇却能回味;生活就像二锅头,浓烈却也刺激;生活就像白开水,无味却是必须。

25、生活是因理想而美丽的,理想,这一个梦我将努力地谱写下去,直到我成功的那一刻,我绝不会让理想化作彩虹,过去了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26、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充满趣味的,生活是最最美好的。

27、生活是一个大熔炉,在生活中我们获得锻炼,不断成长。就是这样,我们努力着,奋勇向前着,为自己的生活添上精彩一笔。

28、生活是一本书,蕴涵着无尽的知识;生活是一条路,拥有着无数的曲折;生活是一本书,书中有着你与我。

29、生活是这样,最近的路就摆在眼前,很多人却舍近求远,用麻烦的办法解开问题。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变往往就会让你发现更多,就会让你豁然开朗。

30、生活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朋友……我在生活中领悟到了许许多多书本上没有的道理和知识。我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成长。

31、生活是一弘彩虹,渲染着人生的风雨挫折。

32、生活是鲜绿的叶,吸收温暖制造养分;生活是遒劲的干,托举绿叶寄托未来;生活是牢固的根,支撑枝干汲取生机。

33、生活是一首歌,歌到情处泪双流;生活是一杯酒,酒将醉时笑语稠;生活是一首诗,诗言有尽意难尽。

34、生活,是初升太阳,红中带白,让人期待与希望;生活,是雨后春笋,绿意怏然,使人发奋与激动;生活,是阴云密布,漆黑一片,令人惶恐与不安;生活,是雪中梅花,雪白靓丽,促人顽强与拼搏。

35、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美妙的。在我们的身边总会有一些稀奇古怪,让人莫名其妙的事情;也会有一些让人愤怒的事情。

36、生活是一个宏伟的竞技场,大家尽可以在那里进行夺取胜利的较量,但必须老老实实地遵守比赛规则。

37、生活是一桌饭菜摆放着酸甜苦乐。

38、生活是风,温暖如春,虽然偶尔也有台风;生活是山,深沉挺拔,虽然偶尔也有滑坡;生活是水,优雅柔美,虽然偶尔也有洪水。

39、生活是我们的良师,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要学会了理解;在胸中怒火燃烧时,要学会了忍让;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要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学会了关心;在不利的环境中,要学会了沉着,应对才能给自己的生存留下一片空间。

40、生活是这样,有枯燥也有精彩,有挫折也有收获,无论别人如何质疑你的生活,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与不幸,都要相信黑夜过后就是黎明,永远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41、生活是孔明的灯,生活是美好未来的诠释。

42、生活是这样,往往你不可能一开始就获得成功。如果暂时得不到成功,那么就先站在离成功最近的位置,这样你就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机会。一旦机会到来,你就有可能第一个获得成功。

43、生活是一杯茶,茶香满口情悠悠;生活是一盏灯,闪烁出无尽的光明;生活是一汪水,透射出纯洁的心灵。

44、生活是一把雨伞遮挡着风风雨雨。

45、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你童年在走路跌倒时重新站起的勇气;生活是你少年在学习失败时继续前进的动力;生活是你青年在路途迷茫时走出误区的指针;生活是你成年在工作压力时放松身心的音乐!

46、生活是一方蓝天任我们尽情翱翔。

47、生活是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孤寂惆怅;生活是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向上;生活是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乐於奉献。

48、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是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个苦涩的瓜;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

49、生活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做事情时也会享受到别人为你做事情。如果人人都这样来做,我们的世界不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吗?

50、生活是一张白色的画纸,()爱则是那五颜六色的水彩;有了它,这张白纸将变得多姿多彩。喜欢画画的我,在这张纸上找到了爱,读懂了爱,感受了爱。

5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多写生活,面批细改,就像给了后进生一根作文之路的拐杖,是教师辅导后进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知识的造句是什么 知识怎么造句 篇5

学习要常备不懈,才能获得更多知识。

不读书不看报的人,知识面必然狭窄。

这项手艺不需要精深的理论知识。

我们上课,通常是先复习学过的知识,然后再讲新课。

学习知识应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学习是通向知识殿堂的唯一门道。

我们学习知识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

学习上我们应以集腋成裘的态度丰富知识。

在知识的田野上他正汲汲耕耘。

欢迎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安家落户。

做一名教师,须要有丰富的知识,更须要有高尚的品德。

小明勤学好问,懂得的知识比别人多。

他从课本上汲取了丰富的知识。

知识能够充实人们空虚的灵魂。

老师毫不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习知识要循序渐进,不能走“捷径”。

他的知识不多,已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

语文教学不能偏重知识而忽视能力。

生活常识是生活中常用的知识和经验。

知识的解释

相识的人;朋友。

《墨子·号令》:“其有知识兄弟欲见之,为召,勿令入里巷中。” 岑仲勉 注:“知识,友人也。”《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 会稽 盛孝章 尚存。” 唐 白居易 《感逝寄远》诗:“昨日闻甲死,今朝闻乙死。知识三分中,二分化为鬼。” 明 罗贯中 《风云会》楔子:“近奉圣旨,招募智勇之士……兄弟,但有知识,当为国引进咱。”

结识;交游。

主意的造句是什么 主意怎么造句 篇6

她越想越拿不定主意,心里乱七八糟的。

听到他的主意后,我怦然心动,立即表示赞同。

他是这个盗窃团伙的狗头军师,曾为他们出了许多坏主意。

他想了好久,终于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主意。

究竟去不去,还得你自己拿主意。

他越想越没主意,心里乱七八糟的。

全班同学都认为开展小组交流活动是个好主意。

这孩子就是如此优柔寡断,什么事情都得别人帮他拿主意。

小刚点子多,灵机一动就想出个好主意。

这个好主意全靠他的灵机一动。

金点子,顾名思义也就是好的主意。

向来足智多谋的他,现在也没主意了。

当心啊!这班人可不是善男信女,还是别打他们的主意为好。

这是一个愚蠢透顶的主意。

他考虑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个一箭双雕的好主意。

他的设计豪放不羁,他的主意如同迸射出的犷悍的火花。

他在那里千回百转,终于想出一个主意。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时不可失,希望你赶快拿定主意。

这种人口蜜腹剑,谁知道他内心裡打什么坏主意。

这件事,如果让别人来拿主意,就成了筑室道谋,不如咱们自己作决定。

主意的解释

君主的心意。

《韩非子·孤愤》:“以反主意与同好争,其数不胜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承风指以苟容,揆主意而扶非者,諂人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同开翰苑时名重,遍歷朝端主意深。”

主旨。

宋 唐庚 《文录》:“古乐府命题皆有主意。”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正统辩》:“而问之以《春秋》之大法,纲目之主意,则概乎其无以为言也。” 鲁迅 《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如《拗相公》开首虽说 王莽 ,但主意却只在引出 王安石 ,即其例。”

主见;主张。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三折:“兄弟这一去必有个主意。” 明 高攀龙 《讲义·中庸之为德章》:“譬如行路者,胸中必有个主意,要到何处去,方可上路走。”《红楼梦》第九一回:“﹝ 金桂 ﹞心里倒没了主意,只是怔怔的坐着。”

决定。

什么是语音?什么是字母? 篇7

什么是字母?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②

语音学就是根据语音的定义建立的, 语音学只研究语音, 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不研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音学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因此, 语音学是通过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语音并用字母来描述语音系统的构成。上述语音和字母的定义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语音学也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

语音的定义正确吗?字母的定义正确吗?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研究语音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五个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分析西方语音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

我认为这样定义语音是不正确的, 不能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因为根据这个定义, 语言还有一个精神内核, 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的, 这样, 语音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 语音和语言就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实际上, 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也就是说, 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 二者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 语言的声音是表达意义的声音, 如果认为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构成的, 这样,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了可以分开的两部分。而实际上, 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 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 也就是说,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语言。

因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所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来说, 就不应孤立地研究语音。研究语言应该从听觉认知的角度研究语音是如何表达语义的, 如果孤立地研究语音, 也就是说, 把语音和语义分开来研究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既然孤立地研究语音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那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

西方人是为了创造文字。西方的字母文字, 如最早出现的腓尼基字母以及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是西方人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分析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一些不同的音素构成的, 认为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不同的视觉图形来代表这些音素, 这些视觉图形就是字母, 如“A”“B”“C”“D”“E”等。但字母不表示意义, 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只孤立地分析语音, 还分析语音是如何表示意义的。他们发现由几个音素拼合的语音片段表示一定的意义, 于是就把几个代表音素的字母拼写在一起, 从而就用字母创造出了表示意义的文字单位——词 (英文叫word)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代表音素, 字母表示音素, 用字母拼合的文字就是语音的符号, 文字代表语音, 文字表示语音,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他们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的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代表语言单位, 表示语言单位,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语言是心境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③, 而文字是用于书写的, 既然字母是记录音素的,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是记录语言单位的,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应通过书写的文字材料来认识语言。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有否定西方人对文字的传统看法, 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文字表现语言”④。也就是说, 字母表现音素, 文字表现语音, 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根据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 字母就是音素, 文字单位就是语言单位, 文字也是语言, 是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表现口说语言, 文法 (grammar) 就是语法。因此, 索绪尔主张语言学只研究语言, 不研究文字, 因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 文字是由语言决定的, 是从属于语言的。也就是说, 索绪尔把文字当作了语言。

因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西方人一直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他们认为文字是由语音决定的, 根据音素创造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不是根据音素创造的文字, 因此, 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文字。于是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就用根据音素创造字母的方法来学习他们不懂的语言, 还用这种方法帮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或者用这种方法把非字母文字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字母文字, 如现代越南文。

通过分析语音来创造文字的结果使西方人认为研究语音就是研究语言, 研究语音就是分析语音的音素并用字母来描写语音的构成, 也就是说, 最初西方人把研究语音看作是研究语言的一部分。直到近代, 西方各国学者才建立了以专门研究语音为对象的普通语音学。普通语音学采用现代研究声学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因为语音是一种声音, 从研究声音的角度说, 各种声音都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语音也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从声音的物理属性, 如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 人发出语音是人体器官运动的结果, 因此,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 还可以对人体器官的发音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术交流, 西方研究语音的学者于1886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为了把各种语言的音素精确地标注出来, 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和公布了一个《国际音标》。

中国的普通语音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是根据西方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语音学的, 中国的音韵学过去是为学习使用汉字服务的。中国古代是诗、文并重, 诗词不仅要抒情达意, 而且朗读出来还要合辙押韵, 富有音乐美, 于是中国历代学者为了写诗填词的方便就根据当时汉字的读音编写了大量的韵书。明清两代, 西方人来到了中国, 是高本汉等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将西方人研究语音的原则和方法引进了中国, ⑤于是中国的不少学者也就开始把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看成是语言学, 也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就把中国的音韵学改造成了西方的语音学。他们利用中国古代的韵书和字书, 开始了“古音重建”, 开始用西方的字母来描写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根据语音学的理论, 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语音的符号, 中国的语音学家自然也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因此, 中国的语音学家是主张汉字拉丁化的, 是在理论上支持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 认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须在语音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 才会是科学的, 完善的文字”⑥, 也就是说, 汉字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于是中国的语音学家就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创造出了一个西方字母文字方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个文字方案, 创造这个文字方案的人是想用它来替代汉字的, 目前是暂被用作辅助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 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应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起, 一个是音素, 一个是字母。音素是什么?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什么?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西方语音学家认为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元素, 也就是说,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

我认为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为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语流, 人说话时是会出现停顿, 也就是说, 语流是一段一段连成的, 但一段语流是不可以切分的, 是不能从语流中切分出音素的。因为语流不是静止的, 是流动的。认为语流可以切分, 就像是认为水流可以切分一样可笑。另外, 人在发出最小的语音片段时口腔的运动也不是几个割裂的动作, 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语音看不见, 没有形象, 人们使用电子仪器可以把语流转化成电流的脉冲信号图形。尽管这种图形不是语音的形象, 但就是这样的图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是由一个一个有明显界限的小图形拼合的, 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形, 由此也可以证明: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 语音是一个整体, 部分和整体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语流中的音素是分不开的, 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 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 音素是人们从语流中分析出来的, 或者说, 是人为分离出来的。

因为语流不能切分, 但人的口腔却能单独发出最小的声音片段, 人也可以听到这最小的声音片段, 语音学家把这最小的声音片段称为音节。而音节的声音是有差异的, 如∕ba∕和∕ma∕, 于是语音学家就根据这些差异认为音节是由比音节更小的元素构成的并把这最小的元素称为音素。也就是说,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有人会说, 既然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那为什么人们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成两部分, 还能把每一部分单独发出来呢?如“ma”这个音节可以分成“m”“a”两个单音, 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这两个单音发出来, 这单独发出的音不就是音素吗?

单独发出的音不是音素, 或者说, 也不是单音。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 如口技演员可以模仿火车和飞机以及各种鸟叫的声音, 但发出的声音不都是语音。也就是说, 人的发音器官可以把从语流中人为分离出来的声音发出来, 但这些孤立的声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 因为这些声音已经失去了和其他音素的联系。也就是说, “m”和“a”的发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打个比方说, 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 但人体的心脏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的。人体是个整体, 人们可以把心脏从人体中切下来, 但切下的心脏就不是人体的心脏了, 而是一块死肉了, 切下的心脏失去了和人体其他器官的联系, 已经不具有心脏的功能了。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我认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因为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前提是符号所指的事物应该是独立存在的, 而实际上,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就是说, 符号所指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字母就不能说是音素的符号。其实, 西方字母文字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如英文中拼写“write”和“right”的字母是不同的, 如果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话, 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不同的, 但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

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那字母是什么呢?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也就不是语言的符号了, 那文字是什么呢?

我认为字母不是符号, 而是符号的构件, 字母只是西方人根据语音的差异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图形, 西方人拼写这些视觉图形才创造出了大量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文字单位 (word) 。也就是说, 西方人分析的是语音, 但创造出的却是视觉表意符号。字母是“字”之“母”, 是文字单位之母, 而不是语音之母, A、B、C、D等西方人创造的字母就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规则的碎片, 这些碎片本身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才知道这个图表示的是什么。拿英文的文字单位来说, book这个文字单位是由四个字母拼合成的, 单个字母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拼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 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 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而是用来书写文章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因为文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创造什么样的字形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 所以语言不决定文字, 文字不是从属于语言的,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听懂的, 是听觉符号, 是以“音”示“义”, 文字是看懂的, 是视觉符号, 是以“形”示“义”。因为西方文字是根据语音创造的, 文字是要学习的, 通过学习文字, 字形和语音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 所以文字可以读出音来。但是字音不是文字的本质, 因为人只要知道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就是不读出字音 (默读) , 或者读不出字音 (聋哑人) , 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 但即使能读出字音, 却不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 也还是看不懂文章, 所以文字的本质不是字音, 而是字形, 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⑦另外, 语言可以写成文字, 但写成的已经不是语言了, 文字也可以读成语言, 但读成的已经不是文字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人的大脑和器官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区分语言和文字, 不应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

因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是表音文字, 而是表意文字。因为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用独立的字母, 就是用国际音标描写的也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

因为字母是有形的, 把字母和字母拼写在一起是拼形, 不是拼音,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能叫拼音文字, 而应叫拼形文字。也就是说, 一切文字都是“拼形表意”。文字的本质是一样的, 文字的字形都是由人创造的, 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拼形表意文字, 只是中国人创造字形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 也就是说, 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字形不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而是独特的。中国方言众多, 说不同语言的人能使用同一种文字, 几千年不衰, 这是中国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应该承认西方人通过分析语音创造字母文字也是一种智慧, 但这种创造文字的方式使研究语言文字的西方学者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这就是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把书写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了, 而没认识到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虽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但他没有指出这两种符号系统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对符号认识有问题, 把符号只看作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的类型是由人的感官决定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必须是表示意义的, 所以他没有认识到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 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因此, 他才提出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错误理论。其实, 语言是无形的, 是听觉符号, 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人创造出的文字是有形的, 是视觉符号, 是看得见的, 而有形的文字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语言的。实际上, 索绪尔根据西方字母文字的现象也发现“文字表现语言”的提法有问题, 他也指出“口说的词中没有一个音是用固有的符号表示的, 这可连那语言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了。”他也警告人们“文字遮掩了语言的面貌, 文字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假装。”⑧总之, 索绪尔始终没有走出“文字表现语言”的思维。其实, 文字连语言的假装也不是, 文字就是文字本身, 文字是用本身的形体来表示意义的, 因为人不仅有听觉认知能力, 还有视觉认知能力。也就是说,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字母表现的不是音素, 字母的拼合表现的也不是音节, 文字单位表现的更不是语言单位, 文字单位是用于书写文章的单位。因为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 把文字当成了语言, 所以他就用文字材料来研究语言, 于是就把文字单位当成了语言单位, 把“文法”当成了“语法”。也就是说, 索绪尔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听觉的语言, 他的所谓现代语言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真正研究语言的基础上的, 还是建立在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的。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而文字是人为创造的,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 语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 而文字的产生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人类创造的能够超越时空的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一发即逝的语言要大得多。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汉字, 中国会是今天的中国吗?如果世界没有文字, 世界会是今天的世界吗?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 认为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相同的, 认为写文章要“我笔写我口”。其实, 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不同的, 人听说语言的“语法”和读写文章的“文法”是不一样的, 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也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实, 世界各国都有文盲, 文盲的现象说明人听说语言的能力自然可以获得, 是不用教的, 应该教的是读写文字的能力。因为人读写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 也就是说, 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教儿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 而不是教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综上所述, 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识, 不论是“符号说”, 还是“表现说”都是错误的, 而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 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错误的, 而中国的语音学和语言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教改屡遭诟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及与方言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式微等诸多文化教育问题, 从学术层面分析, 都与引进西方语音学和语言学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

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理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教学理念也不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 不仅认为教文字就是教语言;而且还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汇, 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说, 语言是合成的, 而语言的合成论源于语音的合成论。

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语言是合成的吗?

我认为语音不是由音素合成的。如果是由音素合成的, 就是认为音素产生在语音之前, 是先有音素, 后有语音, 有了音素才能合成语音。而实际上, 并不是先有音素,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我们不能根据人为可以分析出音素就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一棵大树可以分析出树干、树枝和树叶, 能说大树是由树干、树枝和树叶合成的吗?显然不行。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是由种子生长成的, 而不是合成的;人体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器官, 但人体也不是由器官合成的, 而是受精卵在母体中由小到大生长成的。所以不能说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语音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也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的“合成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就是“合成法”。合成法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 词合成句子, 合成法认为是先有砖头, 后有房子, 盖房子, 要先准备好砖头, 然后用砖头盖房子。因此, 合成法的教学过程是先用字母教音素, 然后用字母的拼合教音节和词汇, 最后用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讲解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合成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具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 学生可以准确地发出字母的读音, 也可以准确地发出词的音, 但一说话,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 整个语流就是不像标准的语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语音不能合成, “合成法”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音的方法。另外, 教了词汇, 也讲解了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 学生可以读懂文字, 但是不会说话, 成了“哑巴英语”。如果语言是合成的, 为什么我们给了词汇和语法规则, 学生却听不懂和说不出句子呢?语言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吗?“哑巴英语”的现象证明语言是先有的房子, 不是先有的砖头, 语言是不能合成的, “合成法”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言的方法。其实, 教师并没有教“第二语言” (英语) , 教的是“第二文字” (英文) , 所以学生只获得了读写文字的能力, 但没有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儿童自然获得语言的现象证明语言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儿童生活在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 儿童学语言是从听人说话开始的, 儿童听到的不是音素, 而是语流。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儿童听到的也不是孤立的词, 而是一个一个表达意义的句子, 儿童是先听懂的句子, 所以儿童不是先发出音素, 而是先发出语流, 不是获得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把句子造出来的, 而是先模仿句子, 后仿造句子。儿童的认知是先整体后部分, 也就是说, 语言不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 而是先有的房子。儿童是在大量听说句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听说语言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由音素、词汇合成的, 而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 由人体的语言器官自然生成的。

因此, 我们不仅要区分母语和母文, 还要区分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 应该根据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根据母文的学习规律来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是语言, 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第二语言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来培养, 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 但是人工培养应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因为母语的听说能力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所以教第二语言不应采用合成法, 而应采用生成法。语音是人听到和发出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所以教语音就是教学生获得听懂和发出表达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 教语言就是教语音, 不应把语言教学和语音教学截然分开, 应在课堂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学过程不应从教音素到教词汇, 从教词汇到教句子, 而应该从听句子入手,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 从模仿句子到仿造句子, 只有在大量的听说句子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

母文是通过教学获得的, 第二文字也要通过教学获得, 因此, 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母文教学的规律。因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不需要教, 而母文需要教, 所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母文教学。语言是当下现时的, 人们只能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而文字是超时的, 人们能学习历史上的经典古文, 可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因此, 文字的历史越长, 母文的文献积累得越多, 教师教授母文的经验就越丰富, 教师也就越了解母文教学的规律。

自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汉字, 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母文教学——汉文教学, 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 中国的教育家已经认识了汉文教学的规律, 已经找到了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之所以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什么是语音和什么是字母以及语音和字母之间的关系。

本节要讨论的是西方人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呢?为什么会认为语言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呢?为什么会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合成的呢?也就是说, 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的呢?

我认为这与西方的哲学有关, 西方的科学源于西方的哲学,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一种认为整体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为什么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呢?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可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整体是可分为部分的, 只不过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形而上学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是认为整体不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是“阴阳观”。中国人认为“阴”与“阳”构成了一个整体, “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 “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 中国人还认为“阴阳者, 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所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也就是说, 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没有物质世界, 哪儿来的精神世界呀!因此, 用“阴阳观”观察万物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截然分开的概念, 也不会用这种认识论来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

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被黑格尔称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 也被西方科学界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因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笛卡儿哲学是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是还原论 (reductionism) 和合成论, 还原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 事物的整体都可分为基础部分, 整体是由基础部分构成的, 部分代表整体, 部分反映了事物的结构和属性, 是部分合成了整体。因此, 还原论认为不了解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 因此, 有必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单独地、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根据还原论来认识语言, 西方人认为语言也是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根据合成论来研究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的构成反映语音的结构和属性, 是音素合成了语音, 所以就认为人为分析出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并用人造的视觉图形来代表它。结果, 不仅用文字来描写语言, 形成了错误的合成论的语言观, 而且还把视觉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 又形成了错误的文字观。也就是说, 西方学者提出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一概念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错误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哲学和笛卡儿所倡导的还原论和合成论在语言和文字研究上的反映。

近400年来, 西方的近代科学是一个以还原论和合成论为主导的世界。其实, 还原论和合成论是有局限性的, 特别是自然产生的有机物是不能还原和合成的, 如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等。而且这种科学方法论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的危机, 如环境问题, 这一点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 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 希望从中国哲学中获取智慧, 以使全球走出危机。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论哲学, 认为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 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 部分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 部分不反映整体, 不能代表整体, 整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 首先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 从整体来认识和分析局部, 否则, 那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是“盲人摸象”, 就是把象的局部摸得再清楚, 也不可能得到对大象的整体认识, 反而会对大象得出错误认识。中医理论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不能分成部分的, 人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 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 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来认识自然产生的语言, 不会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分开进行单独的研究, 也不会用还原论和合成论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和语言, 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语言是由词汇合成的, 当然更不会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 把学习文字当成学习语言。

人的语言和人体一样不是合成的, 是自然生成的。这一点, 西方人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但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没有转变, 还继续相信还原论, 而不是整体论, 还继续使用合成论, 而不是生成论, 因此, 还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还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来建立所谓的“普遍语法”, 我认为这是西方语言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 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现象已经证明还原论和合成论不是普遍真理。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哲学中没有类似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 但却发展出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而感到困惑, 觉得这是个迷。今天谜底已经揭开, 这就是中国的整体论哲学。自西学东渐以来, 我们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学科, 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因此, 现在不是继续思考我们如何与西方的学术接轨的问题, 而是到了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 研究语言, 我们不仅要纠正西方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错误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转向, 应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 从合成论转向生成论。怎么转向呢?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 区分自然产生的语言和人为创造的文字, 不能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⑨也就是说, 不能把人造之物当成自然之物, 应建立生成论的语言观和合成论的文字观, 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使自然的语言和人造的文字和谐相处, 人类是要创造和使用文字, 但不应以破坏自然的语言环境为代价, 应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自然的语言环境。另外, 区分两种不同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自然产生的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系统, 人为创造的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符号都是由人的感官接收, 由大脑认知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研究的方法, 不应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而应对语言和文字分别进行研究,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 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也就是说, 要区分语言的听觉材料和文字的视觉材料, 不能把文料当作语料, 不能把研究视觉的文字当作研究听觉的语言。其次是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自然获得的, 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的文字能力是如何学习获得的。另外, 语言的听觉符号和文字的视觉符号都是存储在人脑中并由神经网络连接起来的, 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人脑是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所以我们还要结合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来研究人听说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自中国引进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以来, 中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认为“为什么直到大约七八十年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 笔底下写的是文言, 两不相干?”⑩于是他就主张消灭方言和废除文言文。这显然是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等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来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 是要用西方的错误理论来改造中国。其实正相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和使用文字的现象不是畸形的, 而是正常的, 中国人“说方言”和“书同文”不是两不相干, 而是密切相关, 因为只有这样,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和谐相处。

中国人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人研究和教授用汉字写的古文当作是研究和教授语言, 不应废除古文教学, 而应继承中国人研究和教授古文的传统, 因为这些不是糟粕, 而是精华。“文法”不是“语法”, “文法”是人类创造文字、传承文化之法, 不是语言自然产生之法。“文法”是字形的构造和组合之法, 不是语音的构造和组合之法。“文法”是学习读写文章之法, 不是学习听说语言之法。

中国方言众多, 方言的存在并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 而是国家宝贵的语言资源。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不同的语言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消灭方言, 不是为创造西方的字母文字以利早日实现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保护中国人生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免遭人为的破坏, 是为正确认识方言 (母语) 和通用语 (第二语言) 的关系, 为使方言和通用语和谐共存。因此, 我们研究语言应由分析语言的构成元素转向对语言的生成环境和生成过程的研究, 为需要学习通用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给予理论的指导, 为如何保护中国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几百年后……如果方言消失了, 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 那将是中国巨大的智力灾难!

注释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商务印书馆, 1981

2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方书春译, 商务印书馆, 1959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2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0

5张朋朋《论文字的本质》, 见《文字论》,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6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 见《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为什么是夏洛克而不是包青天 篇8

而包青天则是事先预知的“上帝视角”……

或许出于读者对侦探小说天然的狂热,柯南道尔创作的福尔摩斯自诞生伊始便成了“娱乐圈”的宠儿,无论是话剧、电视还是电影,荧屏上福尔摩斯的身影从来没有停过——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统计,福尔摩斯先后出现在211部影片中,有75名演员饰演过他,其中艾尔·诺伍德一人便出演了47部福尔摩斯电影,也难怪西方会流传出“时代有福尔摩斯,福尔摩斯无时代”的感叹。

一个半世纪之后,顶着一头卷发的“神探夏洛克”又一次在观众的痴迷中横扫艾美奖,而并不算帅气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也因为饰演福尔摩斯这一角色而落得了“卷福”的昵称,世人对福尔摩斯这个大侦探的宠溺由此可见一斑。然而,掩卷之余,作为中国的观众难免又有一点遗憾: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塑造出这样一位侦探明星,与福尔摩斯一争长短呢?

侦探小说vs公案小说

有侦探明星的前提,自然是有优秀的侦探文学作品。然而将切入点放在“侦探圈”,却很容易发现在文学领域,自侦探小说的开山鼻祖爱伦·坡创造出奥基斯特·杜宾以来,最富盛名的侦探人物形象几乎尽数出于英美小说家之手:阿加莎·克里斯笔下的波洛与马普尔小姐、埃勒里·奎因兄弟笔下的埃勒里·奎因、威尔基·柯林斯笔下的克夫……

夏洛克·福尔摩斯自然是其中翘楚,但也只是众多优秀侦探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反观中国,除了“开封有个包青天”或是《大宋提刑官》外,千年来似乎没有过破案高手,而刚刚提到的那两个,似乎也是严格意义上的官员,根本算不上是侦探。没有好的侦探小说,自然没法打造福尔摩斯这样的侦探明星;那么问题出来了:为什么中国没有孕育出侦探文学呢?

中国传统文学确实没有孕育出侦探小说,中国孕育出的是与侦探小说相近但主基调完全不同的“公案小说”。

“公案”本指旧时官府审理案件时用的案牍,后引申为疑难案件之义,“公案小说”即指以这些“疑难案件”为主线的小说。公案小说渊源于宋话本公案类演义而盛行于明清两朝,代表作品便是“捧红”了包青天的《三侠五义》。《三侠五义》之前还有一部同样以包公为主角的《龙图公案》;而在其之后则有《彭公案》、《施公案》、《海公案》、《蓝公案》等一系列以公案为书名的作品,正是这些关于各种疑难案件的作品则构成了公案小说这一分支。

私家侦探vs朝廷官员

同样都是破案,中国的公案小说与西方的侦探小说有什么不同呢?最直观的不同便是主角的身份。——他们都是由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

朝廷官员与私家侦探的区别体现的其实是中西传统文化上的差异。虽然以疑难案件为主体,但公案小说所宣扬的主要是道德层面的惩恶扬善,并且“每以名臣大官,总领一切”,江湖人士(公民社会)所起的作用无非是帮助朝廷匡扶正义,还受冤屈的百姓一个清白。案件一旦被侦破,最终颂扬的也多是明君贤臣清官,侦破案件的手段无非是形而下的器或是无足轻重的“抖机灵”,而主事官员的品行与节操才是市井坊间的读者所关注的。

德行大于能力的传统惯性,使得侦探一词所包含的“侦缉探查”的意义被无形中忽视,而最终水落石出的真相又归于“皇恩浩荡”与“大人明察”式的封建纲常,这使得侦探这一职位的定位便不可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明星人物。

而区别于传统中国职能齐全的朝廷,在英美法系的背景下,英国法官是相对被动的职务,他往往要求案件的双方当事人“谁主张,谁举证”,而举证不足的一方承担败诉的后果。在这种背景下,各方当事人的“侦缉探查”能力便得到凸显。

相同的原因,中国的公案小说与西方的侦探小说也孕育出了不同模式的CP组合。包青天需要的是展昭、五鼠,是民间中的“侠”;而福尔摩斯要的是华生,是一个搭档、一个朋友。传统中国的期待投射到朝廷是清官,而投射到民间则是侠客;而西方人需要的似乎只是法律框架下的平凡人,福尔摩斯的刻薄口才与华生的呆萌木讷不但没有减分,反而给予了他们更多人情味。

形式正义vs实质正义

然而更深入挖掘,侦探身份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缺失还与另一个概念有关,这便是百姓的“正义观”。

从法学角度来看,正义分为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实质正义指正义的终极状态必须实现,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形式正义则相对简单直观,只要所适用的程序规则是公正的,具体案件的当事人之间是否实现了正义,则非所问。

传统中国所追求的正义是典型的实质正义,而这种伦理追求也深刻地影响了公案小说所表达的文学追求。在诸多公案小说中,含有冤屈的事实通常被事先告知给了读者,而之后的情节则是一个英明的官员与一群富有正义感的公民如何抽丝剥茧与恶人斗争,最终将真相大白于天下。“罪恶-揭露罪恶”的递进模式使得读者有了掌握事件来龙去脉的“上帝视角”,在这样的前提下还原事实真相就显得理所应当,就算在破案中用了一点“非常手段”,只要能沉冤得雪,谁还会在意这些细节?

而英国所在的英美法系及至于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更注重的则是形式正义。最出名的莫过于米兰达权利以及“毒树之果”:前者给了犯罪嫌疑人沉默的权利,而后者要求强制排除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所获得的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口供,并获得的第二手证据。这似乎很不合理——如果严守程序正义,那岂不是有很多罪犯会因为证据问题而逃脱法律的制裁?为了惩治罪犯,动用点“非常手段”有什么不可以?

问题便出在这里了。中国公案小说中不仅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开了“挂”,那就是读者一开始就知道事情的真像。既然确定了真相,“唯目的论”自然有它的道理,然而这个前提却是读者确实地知道真相。

然而现实却是,谁也不是上帝,谁也不会真的知道事情的真相。而“谁也不会真的知道事情的真相”的预设,不仅使得福尔摩斯赖以成名的逻辑推理术只能作为故事的推动因素而不能成为定罪量刑的依据,更让 “无罪推定”成为后世侦探文学的圭臬——在感动无数人的经典《肖申克的救赎中》中,因为唯一的证人已经被杀人灭口,安迪无法通过证据还自己清白,只能通过违法的方式自我救赎;而他报复监狱长的手段也并非传统中国的以牙还牙,而是通过一系列伪造的证据以另一个罪名将监狱长“绳之以法”。无论最后的事实是否真正达到了正义,以证据为立足点、拒绝“上帝视角”的叙述方式最终催生出了西方的侦探,而这种谨慎在现实中也的确对预防冤假错案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

上一篇:普通话再培训实施方案下一篇:安全用电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