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022-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云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迅速发展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专业合作社,对加快现代农业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创新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入法制化阶段。对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尤其是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寻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和趋势。

关键词: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云南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和实施的背景下,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大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但在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过程中,一些专业合作社仍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初期,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在入户农户的数量、入社社员、产业分布和服务内容方面需要合作社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调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2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既不同于公司等企业法人,也不同于不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社会团体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服务成员为宗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互助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组织,是农民为获取良好的服务,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界定上看,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性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4条第1款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由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和实践情况来看,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依法向有关部门申请登记设立;有符合章程规定的成员出资;具备由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构成的治理结构;制定合作社章程,并在其中规定自己的名称和住所;对由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财产所形成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外承担责任。

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历程

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促进农业增长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林毅夫),这一制度的提出重塑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微观基础。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8条第1款“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其他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修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宪法第15条“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4—2010年七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做了具体部署。

在此条件下,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使其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为此,从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出现,就为其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为支持其发展,做了大量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工作。

2006年10月31日通过了中国第一部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社会稳定方面将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自觉依法履行好职责,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工作,进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09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呈现出数量增长快、带动农户多、产业分布广、服务内容宽等特征。从产业分布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植保、技术信息、手工编织、农家乐等农村各个产业,主要分布在种植业、畜牧业;从服务内容看,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从起步时的技术互助、信息传播,扩展到资金、技术、劳动等多方面的合作,从生产领域逐步向生产、流通、加工一体化经营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呈现良好发展趋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仍处于不够发达、不够规范的初始阶段,无论是组织规模、业务内容、经济实力,还是服务功能、合作程度、社会地位等,同发达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需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云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出现,但数量十分稀少,仅是一些组织程度低和管理分散的专业协会,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显现和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推进,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和实施,加之各级政府培育、扶持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下,以本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期,数量在不断增加。据农业部门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 645个,成员77.73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31.33万户;经依法登记的合作社3 899个,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259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269个,产品通过地理标志认定注册登记管理的合作社28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比上年增加了1 605个,增长了39.7%。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壮大,发展形势呈现多样化趋势。

表1近五年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云南省农业厅经管站相关统计资料整理所得。

三、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特点与趋势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推动和影响,云南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创新了融资模式

为解决资金缺乏的难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创新融资模式,缓解了资金压力。丘北县康达辣椒专业合作社为解决社员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大胆创新服务模式,由合作社与县农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实施“银社”信用对接,合作社负责落实社员“三户联保”名单和社员贷款金额后上报银行,银行将资金放到合作社并由合作社托管贷给农民。社员可较容易地贷到3 000元~30 000元的急需资金,用于购买化肥、农药、种子和耕牛,手续简便,利息参照县农行小额贷款利息;合作社收取贷款本金的3‰作为管理费用,解决了资金难题。云南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探索开展了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业务,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资金困难。

(二)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越来越趋向农民专业合作社

目前,云南合作经济组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联合组织等多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表2可以看出,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类型的组织在2009年分别达到59.7%和39.5%,占到总数的99.2%,专业联合组织数量相对稳定,控制在1%左右。自2009年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类型由专业协会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标相一致。随着合作社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发展趋势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种植业为主,组建领域在不断拓宽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分布以蔬菜、瓜果等种植业为主,但范围扩展到畜牧、林业、渔业、农机、科技服务等各行业,合作的深度也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展到加工、销售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优势产业的依托性增强。一些合作社突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品,较好地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一些合作社从服务农民生活出发,突出综合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也启动了农村消费市场。

(四)云南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受经济条件限制发展不均衡

云南省各地州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当地经济条件、资源条件、接受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数量和规模呈现出不均衡态势。

2008年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和农户参与较多的有昆明、楚雄、文山、大理、红河、曲靖、玉溪、临沧等州市,其他州市的农民合作组织数和会员数相对较少。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楚雄、临沧、昆明、红河和保山;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规模和经营与各州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一般来说,人口较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如,昆明、玉溪、曲靖、楚雄等地。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组织化产业化经营形成利益链接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将单打独斗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我们从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期望在基础上继续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和对策。

参考文献:

[1]国际合作社联盟(ICA)关于合作社的原则[J].农村经营管理,2007,(7):15.

[2]林毅夫.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J].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1990,(12).

[3]牛若峰,夏英.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5-48.

[4]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100.

[5]缪建平.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推进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J].发展农村经营管理,2008,(3).

[6]孔祥智,何秀荣,白南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7]徐旭初.走向供应链管理:农业合作社的困境与创新[J].农村经营管理,2007,(1).

[8]黄光康.农村合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5).[责任编辑 王玉妹]

作者:李皎,袁龑,何云芬

第2篇:云南会展经济发展政策建议研究

【摘要】会展业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效应。本文主要探讨了云南会展经济发展的现在及存在问题,分析了云南会展经济发展面临的优势,提出云南会展经济发展应从发展特色出发,加强会展业与旅游业、体育业的融合度,高度重视会展行业制度环境的建设,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大招展、出展组织力度,全面推动会展与内外贸交易共同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区域会展合作,形成以中国—南亚博览会为龙头的“大会展”格局。

【关键词】会展经济 会展业 南博会暨昆交会

会展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是集商品展览展示、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交流为一体,兼具信息传播、商贸流通、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新兴产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

会展经济是指因会展活动的存在和会展产品的交易而引发的经济活动以及为促进会展业的发展和促进会展产品交易而引发的经济活动。从1890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世界上第一个样品展会莱比锡样品展览会开始,会展业已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全世界的大型会展总数超过15万个,会展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了3000亿美元,形成了欧洲、美洲、亚洲三大板块会展板块。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区域经济集群化、现代科技进步,全球会展产业的需求市场空间无限广大,会展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

我国会展最早始于1950年的首届广交会,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会展经济迅速发展。1990年末在云南成功举办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则是会展经济大发展的里程碑。进入21世纪,我国各级政府与企业纷纷加大对会展业的投入,会展业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从机械、电子、汽车、建筑,到纺织、花卉、食品、家具,会展经济开始驶入快车道,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递增,展馆面积成倍增加,办展规模和参展范围急剧扩大,在北京、上海、大连、珠海等城市正在涌现出诸如“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国际机床展览会”、“国际汽车展览会”、“大连时装博览会”、“珠海航空博览会”等一批在亚洲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影响的名牌展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选择在中国召开,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城市建设和会展水平的提高。国际商会年会、环太平洋论坛年会、亚太法官会议、国际引航员大会、APEC会议等700多个国际性会议在上海举行,为上海赢得了国际会议中心的美誉,会展业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有会展场馆269个,室内展览面积超过715.14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403.75万平方米,总展览面积1118.89万平方米。2011年新建成会展场馆17个,室内总展览面积为56.2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9.67万平方米。刚刚过去的2012年,全国约举办了8000场展会,展会面积达9千万平方米,展会的数量及展会面积约比2011年增长了20%,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3年8月,由云南、重庆、四川、贵州、广西、西藏和成都六省区市七方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成为云南现代展会业转型发展的标志。云南会展业同全国会展业发展齐头并进,会展业成为云南省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1届昆交会、南亚国家商品展、首届南博会各项交易额累计达664.02亿美元元,外经贸成交累计达339.08亿美元,年均增长18.2%。经过21届的发展,昆交会规模不断扩大,内涵日益丰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集经贸洽谈、商品展览、招商引资、经济合作等为一体的区域性国际商务平台,为中国西南各省(区、市)加强交流、深化合作,携手走向东盟、走向南亚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中国南亚国际商品展交易会升格为中国南亚博览会,从国家层面全新界定了云南会展业发展的规模、层次和水平,为云南加强平台建设,加速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一、云南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南展会数量逐年上升,会展规模逐年扩大,会展业收入逐年提高。中国一南亚博览会暨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南博会暨昆交会”)、中国一南亚商务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领导人会议”、“昆明新春欢乐购物节”、“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云南昆明国际汽车展”、“中国昆明泛亚石博览会”、“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西部(昆明)酒业博览会”等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展会在国际和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下面主要以我省举办的最重要的展会——南博会和昆交会(以下简称“昆交会”)为例分析云南会展现状。

(一)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不论是93年始办的首届出口商品交易会,还是2004年以后更名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及从2009年开始主办的南亚国家商品展,或是2013年的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我们都能从名称和职能上明确了展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和轨迹。同时,南博会暨昆交会既是我国西南地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深化经济技术合作的平台,又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国际化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必然选择。据统计,21届昆交会、南亚国家商品展、首届南博会各项外经贸成交累计达339.08亿美元,年均增长18.2%。2013年首届南博会暨21届昆交会境外赴会客商突破20000人次,是首届昆交会境外参会客商数量的3.9倍,安排境外展位数859个,是首届的7.2倍,第三届南亚展参加企业313家,比第二届增加68家。此外,办展机制不断凸现国际化特色。2001年全国工商联、香港贸发局、香港中华总商会、澳门中华总商会、泰国中华总商会、马亚西亚马中经贸商会6个海内外机构参与协办昆交会,2007年又增加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南亚联盟工商会、印度电子产业协会、印度中小企业协会、印度-中国工商联合会等11个海外协办机构。目前,昆交会、南亚展的境外协办单位已超过20家。

(二)专业化和系统化特色不断突出

近年来,国际国内展会业市场细分、行业细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专业化成为展会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展览会只有具有明确的展览主题和市场定位,才会对参展商或与会者有足够的吸引力,才会赢得采购商和参展商的热情参与。展馆设置在昆交会举办之初主要以各交易团为单位进行布局,展馆总体设置呈现区域化和综合化。2004年,昆交会取消综合馆、设立与国际接轨的烟草馆、信息产业馆、机电馆、五矿化工馆、医药及医疗器械馆、农业及食品馆、包装印刷馆、轻工纺织馆和光电科技馆9大专业馆和东盟国家展馆,南亚国家展馆,招商引资和边境贸易4个专题馆,更加突出专业特色。使本届昆交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1300多家参展企业,其中,来自东盟10国及南亚的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以及瑞典,新西兰,和我国香港地区的参展企业共250多家。国内除联办六省市区七方外,浙江,江苏,广东,武汉,河北,山东,深圳,湖南,新疆,厦门,安徽,天津,福建,辽宁,上海,陕西,河南等24个省区市1100多家企业参展。

现在只设置专业馆和专题馆,展馆以专业划分,商品按类别参展,并且每一届专业馆和专题馆的内容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尽量突出云南及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如2011年的19届昆交会和第4届南亚国家商品展,按照“国际化、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总体办会要求和“稳定规模、提质增效、突出特色、强化服务”的工作目标,设立了机电馆、生物资源产品馆、化工矿业馆、家居建材馆4个商品专业馆,东盟馆、投资促进馆2个专题馆,提高了展馆设置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与西南地区产业特色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市场定位结合更加紧密。再如,首届南博会暨21界昆交会仅设置了机电馆、生物资源馆、投资促进馆3个商品专业馆,东盟国家馆、南亚国家馆2个专题馆。2013年在南博会暨昆交会期间举办的首届商品采购大会也采用分专区的方式,进行服务。

随着展馆设置更具专业化和系统化,昆交会、南亚国家商品展、南博会交易额、各项外经贸成交额累计分别从2004年初的20.66亿元、9.39亿美元到2013年的174.66亿元、51.83亿美元,分别增长了8.45倍、5.52倍。同时,展会作为我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其发展,使得全省外贸进出口额从2004年的37.4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219.41亿美元,期间增长了5.85倍。昆交会、南亚国家商品展、南博会的举办,全面促进了我省与东盟、南亚国家的双边贸易,2004年至2013年,云南与东盟国家进出口总额从12.7亿美元扩大到108.95亿美元,增长8.6倍。2012年云南与南亚国家的贸易额达7.8亿美元,是2004年1.91亿美元的4.1倍。从以上数据看出,展会的举办促进了全省对外开放水平提高。

二、云南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云南会展业起步早,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云南属西部欠发达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产业面窄,总体发展水平同会展业发达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会展业整体规模小,专业化程度较低。云南的国际性、国家级展会不多,品牌展会少,辐射能力弱。除中国—南亚博览会暨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外,其他会展项目的规模相对较小,国际化程度较低。大多数展会以展销零售为主,主要面向当地市民,缺少专业观众,展览项目内容与当地产业的关联度相对较低。

其次,专业采购商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如果在一个城市举办一次会展活动,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的上空撒钱”,这是业内一句广为传送的经典行话,它形象地描述了会展业对于城市经济1:9的拉动作用。如果会展业本身效益收入为“1”的话,那么它所带动的交通、旅游、商业、餐饮乃至创造的就业机会、社会效益收入将达到“9-10”。会展经济作为第三产业群体中的边缘产业,其发展对交通、通讯、住宿、餐饮、购物、贸易、广告、印刷、物流、旅游等行业都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经济的关联度高达1:9。在我国会展经济最发达的京、沪、穗三地区,这种经济的关联度也只有1:6。云南专业采购商数量较少、质量偏低成为制约南博会暨昆交会发展和提升的短板,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

第三,展览场馆面积有限,不能满足规模日益增多的会展活动需要。世界展览强国德国最大的汉诺威展览中心室内展览面积49.7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5.8万平方米。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琶州展馆)室内展览面积约13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2.2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是展览业的各项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条件,展览会选址倾向于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或地区。昆明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仅有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且场地展示面积有限,室内展览面积只有6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2万平方米,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场馆周边环境、交通状况等亟待改善。同时,随着每年到昆明参加各类展会的企业不断增多,展位长期供不应求,现有展馆难以满足需要。

第四,会展业配套服务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云南与会展业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会展业配套服务如口岸、宾馆、交通、物流等服务水平相对较弱。会展人才、管理人才较为缺乏,会展业整体素质不高,造成部分展览业资源较低,导致展览业国际化水平总体不高,在设计、创意、服务等方面都与国内外的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第五,会展运作管理模式跟不上会展业变化,办会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云南会展业在行业规划、管理、协调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统筹,还没有全省性的会展管理办法,完整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会展市场存在一定的混乱,会展经济辐射范围受限。

三、云南会展经济发展面临的优势

(一)桥头堡建设背景下云南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

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云南省全力推进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建设,全力拓展东南亚、南亚文化产品、文化要素和文化消费,目前,云南已在海外建成4所孔子学院、1所孔子课堂、13个汉语培训中心,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主的在滇外国留学生已达1.5万人,云南与毗邻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如今正成为开放前沿,这些将为云南会展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旅游环境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不冷不热的“天然空调”气温令人十分舒适,素有“春城”之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之一,天天都能办会展,成为了国内办展办会的首选城市之列。据《会展财富》杂志对“中国会展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公布,昆明市名列第六,已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会展业最佳展览城市。

(三)日趋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和通讯设施

昆明位于祖国大西南,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和南亚经济圈域交汇的中心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是全球百强机场之一,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继北京、上海和广州之后的第四个国家门户机场,是全国五大航空港之一,已开通国内外航线300多条,国内航线275条,国际航线38条与周边许多国家架起了空中桥梁。全省境内铁路里程约3000公里,公路里程达15万公里,是全国公路里程最长的省份。邮电通讯设施已形成了可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00多个大中城市的长途直拨、有线、无线、光缆和通讯卫星并用的现代化通讯网络。

(四)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

云南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对海内外旅游者有强大的吸引力。可以说,昆明和云南独特的旅游资源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长足的动力。

(五)较完善的会展设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昆明结合城市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城市基础建设和会展旅游的软、硬件建设,现已拥有接待大型会展活动的能力。昆明国际会展中心经过三期改扩建后,展览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拥有国际标准展位约5500个,新落成的6个单体无柱大空间展厅,使云南的展览设施始终保持“国内先进、西部一流”的水平。目前,昆明星级饭店众多,日接待能力达12万人次。

(六)具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办展办会队伍

已先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29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暨第6届亚洲民间艺术节、’99世博会、21届昆交会、5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3届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首届中国舞蹈节、首届马铃薯大会、世界烟草展、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展、东亚城市市长论坛、中国—东盟商务论坛、中国—南亚商务论坛等数百个国际性、全国性活动,极大地锤炼和提高了昆明举办大型展会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举(承)办各级各类大型展会的专门人才,也更增添了举办展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特别是2005年7月举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六国首脑及亚行行长聚首昆明,这是云南历史上最高规模的一次盛会,我们交出了合格的答卷。2013年的举办的首届南博会暨21届昆交会,来宾规格高、规模大,但是各项外经贸成交额累计17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16.5%;展会期间,共有220家中外新闻媒体的885名记者参加报道,创造了继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云南大型活动采访报道人数的新高,充分展示了云南办展办会的高水平。

(七)形成了一批区域和地方特色的品牌展会

除去每年流动到昆举办的国际展会和全国性展会外,通过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云南的会展市场培养壮大形成了如南博会暨昆交会、昆明国际旅游文化节、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昆明房地产交易会、昆明汽车文化节、云南医疗器械博览会、昆明国际花卉展等一批自主创新的知名展会,为云南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发展空间。

四、云南会展经济发展相关建议

为使云南会展经济实现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会展行业制度环境的建设

加强全省展览工作的综合规划,夯实南亚博览会的举办基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贸易投资和对外开放,培植面向南亚的会展城市。商务、旅游、工商、税务、物价、建设、海关等有关部门树立会展经济观念,充分认识会展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目标和措施。精心策划每届展会主题,给予展会准确的行业定位,使该展会从众多同题材展会中脱颖而出无疑又成为塑造品牌展会的核心工作。德国展会从消费品展到工业展,从教育展到旅游展,无不注意确定鲜明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展会主题,给业内及观众以深刻的印象。

(二)积极发展特色展会

促进发展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高品质化的特色展会,德国慕尼黑每年要举办40多个重要展览会,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行业领导性展会,高档次的展会为慕尼黑赢得了大批参展商。再如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就是以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为基础举办的,在瑞士和西欧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全球一半以上的圣诞礼品来自义乌小商品市场。云南具有普洱茶、文山三七、花卉等特色产品,积极推动其品牌建设及参展水平,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

(三)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交易场馆建设

基础设施是展览业的各项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条件,展览会选址倾向于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或地区。德国堪称世界展览强国,其展览场馆的建设规模居世界前列。德国最大的汉诺威展览中心,室内展览面积49.7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5.8万平方米。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琶州展馆)室内展览面积约13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2.2万平方米。而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只有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余万平米,展场面积达7万平方米。云南与会展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相比,在交通、物流、通讯、宾馆等方面也有较大差距。要抓住桥头堡建设的机遇,积极实施项目带动;要注意搞好相应的环境建设,努力改善交通、商贸、旅游、金融以及商检、海关等配套设施。

(四)整合会展资源,形成以中国南亚博览会为龙头的“大会展”格局

“大会展”就是在商务会展的基础上,整合优势会展资源,形成“商务会展+政府沟通+公关传播+营销成交”的模式,使展会所属行业增值链上的所有相关者参与交流,互动合作,共享资源,最终促使会展业“以展促贸,以展引资,以展会友,以展兴省,以展扬名”,从而推动各行业共同发展。新形势下,与南亚各国的合作范围将向更广阔领域拓展,力争将南博会办成中国与南亚国家间的商品交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合作的窗口及平台,成为南亚国家商品走向中国,中国商品走向南亚乃至环印度洋国家和地区的特色精品展会。

(五)更多地参与国际国内区域会展合作

让云南的展会到其他展会上宣传,或与其他展会形成良好互动关系,或相互参展靠。区位优势对会展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瑞士把钟表珠宝展设在位于莱茵河畔,瑞士、法国和德国三国交界处的巴塞尔。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及政治联系的陆路枢纽。在南博会暨昆交会带动下,推动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昆河经济走廊、昆皎经济走廊、昆曼经济走廊、孟中缅印经济走廊、沿边经济带、昆明-文山-广西北部湾-广东珠三角、昆明-昭通-成渝、昆明-丽江-香格里拉-西藏昌都三个经济走廊纽等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把云南打造成为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

(六)全面推动会展与内外贸交易共同发展

会展业,尤其是国际性的会展活动,作为对外经贸交流合作的窗口、桥梁和纽带,可以有力地促进中外的技术合作、信息沟通、贸易往来等。据统计,有“中国第一展”美誉的广交会,每年两届的出口成交额,相当于全国一般贸易出口额的1/3左右。截至2012年底,昆交会举办了20年,交易额成交增长了近4.6倍,带动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2.7倍。着重在招商招展、广告宣传、大会论坛、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组织开展多层次贸易投资展洽活动,积极在境内举办或参加“南博会暨昆交会”、“酒博会”、“美食节”、广交会、京交会、东博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洽活动,积极宣传云南名优企业和优势特色产品,为扩大消费、深化经贸合作,开拓国内外市场发挥很好的作用,促进全省经济实现科学和谐跨越发展。

(七)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大招展、出展组织力度

出国参展、招展,是促进对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获得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推广展会,提高质量,建议增加高层互访活动。

(八)加强会展业与旅游业、体育业的融合度

旅游资源优势可以增强城市办展吸引力,同时通过会展活动的举办丰富和开拓旅游的业务范围,达沃斯、拉斯维加斯等著名会展城市都是凭借特色的旅游资源发展起来。此外,香港以促进贸易投资吸引旅游为目的,大力发展会展业,成为世界著名的展览中心。云南有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资源,昆明建有多个国际一流的高尔夫球场和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政府在推进会展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协调管理,注重发挥综合优势,提高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前沿的聚集力和辐射力。会展部门和旅游部门、体育部门要充分协作,形成互动,组织开展联合营销,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和会展健身服务,增强综合竞争力。

(九)实现发展方式由求数量到保质量的转变

云南省具有发展会展产业的优良基础条件,得天独厚的气候、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较完善配套的会展硬件、便利的旅游交通网络和通讯设施、经验丰富的展会队伍等等,这些优势条件使我省会展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和地方特色的品牌展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10多亿元人民币,拉动包括旅游业在内的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省更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理清思路,出台相关政策规定,规范展会,力求实现会展业的发展方式由依靠展会数量扩张的粗放型方式向依靠会展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提高展会质量的集约型方式转变。

(十)提高展会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提高展会业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在展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信息化基础建设,解决网络展会的安全保密、认证、支付等关键问题,维护网络展会的秩序。二是要切实提高展会业电子管理运营水平,建立包括专业观众数据库在内的展会资源数据库和展会信息收集、发布和统计平台,实现展会资源的充分共享。三是要加强电子商务应用,要充分借助互联网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优势,加强与中国-东盟商务门户网站及其他知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展会。四是鼓励一些信誉好、富有管理经验的展览馆或展览公司,开展网上展览业务。目前在国际上,网上展览成为展览业的新亮点,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举办永不落幕的网上交易会,实现网上常年招商、常年办会,使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交易之间相互补充,提高云南在统筹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指导企业开拓市场的水平。五是打造“云南会展服务平台”,建立会展商品交易追溯体系,提升展会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组展招商的科学规范和管理水平。开发建设功能齐全、信息量丰富的专业会展信息服务平台“云南会展业服务平台”,采取官助民办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各自优势,该平台可提供会展企业详细信息,及时、准确跟踪新闻动态,并为企业建立追溯机制及诚信档案,便于主管部门抓好各类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有效提升办会水平。

(十一)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展会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拓展会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专业人才是影响会展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缺乏会展专业人才目前是制约云南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积极争取国家经费的支持和强化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调动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以各种形式投资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树立会展经济观念为目标,鼓励高校与知名会展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加技能型人才,支持在资质认证培训、短期业务培训以及研究生教育等不同领域开展会展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尽快出台《云南会展业行业规范》、《云南会展业行业服务标准化手册》等行业规范和标准,规范上岗人员的职业行为。

参考文献

[1]郑军健.做大会展业带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1-09.

[2]陈玲飞.产业转型条件下会展业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开放导报,2012-06.

[3]胡骠译.云南旅游业产业升级路径——基于云南与海南旅游业对比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02.

[4]高欣,大连会展业发展成功经验探析[J],商业研究,2010-05.

作者简介:李恒杰(1985-),女,汉族,云南省商务研究院,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国内贸易及口岸研究。

作者:李恒杰

第3篇:云南省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南省经济责任审计现状的分析,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滞后性、审计质量不高、审计力量和审计经费严重不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难等问题,提出了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措施,即认清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以人为本,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现状;独立性;审计体制

近年来,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少数审计人员忽视了责任的划分,往往将各种责任相混淆,使得审计评价有失公允。此类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公正性,也影响了审计机关的形象,甚至失去了社会公信力。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云南省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199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云南省按照两个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制定了《云南省行政事业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规范了审计内容、权限、程序,从2000年起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2000年机构改革中,省审计厅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处,2001年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全省16个地(州、市),129个县(市、区)审计机关机构改革中都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

2001年3月,云南省审计厅根据有关规定,结合云南省工作实际,制定了《云南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及时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2004年, 中共云南省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云南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暂行)》和《云南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及协调配合制度》,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管辖范围,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工作方针,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工作。

2006年1月,为规范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云南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云南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试行办法》。

省审计厅在边实践、边总结的基础上,先后制订了《云南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规范化的意见(试行)》、《云南省审计厅关于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聘请专业人员进行项目审计的试行办法》,《云南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规范了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程序、内容、方法、评价、处理及文书格式,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为相关部门准确、充分运用审计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9月,云南省经济责任审计局的成立,是云南审计工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全省审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本省有关部署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日益完善,审计对象从县处级扩大到地厅级领导干部,审计依据从“两办”通知发展到具体审计结果运用试行办法,审计模式从离任审计转变为任中审计,审计重点从真实合法审计过渡到绩效审计,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发挥了审计工作的预防性和建设性作用。

二、目前云南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普遍加强组织领导,保证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稳步发展

1、为加强对经济责任工作的领导,建立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全省16个地(州、市)、129个县(市、区)按照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领导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我省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转,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为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云南省专门设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局,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建立健全协作机制,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根据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有关部门协调与配合的意见》精神,云南省建立了由纪检、组织、监察、人事、审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指导和协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交流和通报审计情况,研究和解決审计中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地方通过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暂行规定”、“实施意见”、“指导意见”、“条例”等规章制度,明确和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建立制度,规范审计内部操作,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工作逐步加强

各地根据中央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操作指南,形成了一些专门制度和范本,既规范了审计行为,又提高了审计质量,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云南省2003年制订了《云南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用于指导本省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云南省楚雄市制订了《楚雄市乡科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施意见》,具体规定了如何开展乡科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层次不断提高,审计的内容不断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查处了大量涉及领导干部责任范围内的违法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截至2007年,全省共审计了8142名领导干部,查出违规金额78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98亿元,损失浪费金额6亿元。同时,各地加大了执纪执法力度,在被审计领导干部中,给予免职处分589人,降职102人,撤职49人,移送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处理84人,移送司法机关调查处理40人。在维护财经秩序、促进政府和企业规范管理和提高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成为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都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察、选用和奖惩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手段,在惩治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目前云南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

(一)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方式

14个州市、120个县由有关部门协商确定,2个州市、9个县由组织部等有关部门随时委托,没有计划。

(二)经济责任审计力量

目前,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共有经济责任审计专职人员400人。各地普遍反映,现有审计力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任务繁重与人员不足的矛盾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尤其突出。

(三)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政府领导干部主要审计内容包括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包括行使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监督权的情况,完成相关经济指标和工作目标情况等;

任期内政府负债情况;任期内重大投资情任期内地方财政收支及管理情况;任期内个人廉政情况及个人收入情况。

部门领导干部主要审计内容包括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包括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完成相关经济指标和工作目标情况等;

任期内个人廉政情况及个人收入情况;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任期内单位内部控制情况;任期内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企业领导人员主要审计内容包括任期内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情况;任期内企业内部控制情况;任期内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的情况;任期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任期内企业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任期内个人廉政情况及个人收入情况。

(四)经济责任评价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评价等方面仍然不够规范。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就是缺乏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

(五)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使用情况

组织部在讨论干部时直接参考,组织部等有关部门找本人谈话。未统一实行审计结果公告,没有将审计结果报告汇总成综合报告并通报。

四、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经济责任审计存在滞后性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初始阶段,由于受审计经验、审计力量和审计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审计时间一般选择在领导干部离任期间,而且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这样做虽然可以一次审计全过程,增强审计的威慑力,但却使经济责任审计丧失了预警功能,实效性也大打折扣,为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提供的服务不够及时,延长审计时间,加大审计工作的负担和难度,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建议:先审后离,合理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有计划的开展任中审计。

(二)审计力量严重不足

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已占到审计机关年度项目计划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基层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已经占到整个审计业务工作总量的一半,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地方党委、政府换届时,批量委托的问题更为突出,有的一个县局仅十几个人,一次委托审计项目就达三十多个。审计人员负荷沉重,工作压力很大。个别地方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突击式”的办法,审计质量无法保障,潜在风险令人担忧。

建议:适当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参与工作,向财政申请专项经费,公开聘请社会中介组织,签定有效合同。加大审计人员的学习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提高审计质量。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评价难

在对领导干部的审计评价和经济责任界定方面,没有具体、量化的指标体系可以遵循,各地审计机关大多凭自己的理解去把握,审计评价存在“越位”、“缺位”、“责任界定不当”等问题,造成一定的审计风险。界定经济责任由谁来承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经济责任属于集体行为,要将其具体分解到每个人头上,很难划分得清楚,而有些领导人员就从经济责任审计的这一不足之处入手,将自己的违规行为纳入集体行为之列,即使查出问题,也无法界定由谁来承担,还有如何区分前任和后任责任,也是难点问题。

建议:积极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审计成果运用价值低

目前审计成果的运用与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之间,还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地方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重视不够,还没有将审计结果列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参考依据之一;二是在责任追究方面,对触犯法律的行为,追究起责任来依据充分处理规范,但对于审计查出的大量一般性违规问题,由于在责任追究上缺乏具体标准和适用规定,有关部门无法作出相应后续处理,审计成果运用也就难以落到实处;三是由于审计质量不高,多反映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所提的审计建议也流于空泛,以及审计时效性不够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审计成果的运用。

建议:贯彻落实行政问责制等四项制度,将贯彻四项制度情况列入行政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審计内容,将审计结果作为行政问责的依据之一,尝试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内部公告等。

参考文献

[1]在云南省经济责任审计局成立仪式上的讲话.2008年审计情况通报第18期.

[2]刘静,赵艳.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淮海工学院学报[J].2008,6:

76-77.

[3]蔡春,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2007,1:12-13.

[4]2005年全国经济责任审计情况,2006年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第1号.

[5]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调研报告,2006年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第6号.

[6]翁国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研究.学位论文,2006.

[7]王金华,殷爽.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J].商业研究,2005,16.

[8]崔孟修.经济责任审计对国家审计的丰富和发展[J].审计研究,2007,6.

作者简介:苏慧,硕士研究生,山东英才学院助教。

作者:苏慧

第4篇:陈豪: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云南省代表团媒体开放日答记者问实录既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更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新华社记者:去年云南GDP增长达到了9.5%,位居全国前列,跨越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18年,云南提出要全力推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交出新时代合格答卷,请问这是一份什么样的云南答卷?陈豪: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也是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提出的要求。总书记2015年初考察云南时要求我们“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同时要求云南“加大产业优化升级力度,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云南经济基础薄弱、短板突出、结构不优、质量效益偏低,既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更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提质增效方面出现积极变化,但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任务依然繁重,还要付出艰苦努力。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全面建成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打下跨越式发展扎实基础;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现代化强省。具体来说,就是要扎扎实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补短板、调结构、添动力、强动能,交出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合格答卷。一是打好“三大攻坚战”。居安思危打好主动仗,确保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边境安全。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今年27个贫困县摘帽、1841个贫困村出列、145万贫困人口脱贫。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实施清水、净土、蓝天、国土绿化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强森林云南建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田沃土。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动能上有新突破,加快集聚一批高效益、高技术、高成长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比如,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环保、现代服务业等。继续抓好综合交通网、水利网、能源保障网、互联网、现代物流网等“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县城、特色小镇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水平和发展质量。三是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今年要在创建自主创新示范中心,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内外先进企业研究机构和科技创新专业人才上取得新突破,在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军民融合通道上取得新突破,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四是在改革开放上迈出新步伐。重点是要不折不扣落实总书记作出的“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的重要指示,落实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激发内生活力和发展动力。积极主动参与中缅、中老、中越经济走廊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澜湄合作机制建设,全力抓好“五通”和会展平台、公共事务平台、“走出去”平台、开放型经济载体建设,办好第5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5届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组织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展工作。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把教育、就业、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城乡管理等民生实事办好,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增强全省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还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我们将一件一件抓好落实。让“绿色”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人民日报记者:在今年云南省两会上,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云南要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作为媒体人中的资深“吃货”和“驴友”,我们特别关注吃得放心、玩得舒心,因此对“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两张牌尤为关注,请省长作具体介绍。阮成发:谢谢人民日报对云南打造“三张牌”的关注。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有一个历史性的判断,就是高瞻远瞩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云南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这一代云南人必须审慎回答的问题。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分析省情,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彰显特色,瞄准世界一流,提出了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这“三张牌”的共同特点,是让“绿色”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首先,打造“绿色能源牌”,就是要把云南的水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绿色能源强省。云南的水电资源丰富,水电装机量已达6076万千瓦、居全国第2位。但是我们的绿色能源利用得不充分,近年每年“弃水”300亿千瓦时。如何把这么好的绿色能源利用好,是我们必须切实解决的大问题。所以,我们提出,要立足用好云南绿色能源优势,打造“绿色能源牌”,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年产100万辆产能;同时,大力推进水电铝材、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把绿色能源打造成为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第二,打造“绿色食品牌”,主要是依托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云南好吃的东西很多、好东西不少,农产品出口额多年稳居西部省区第一,国家驰名商标农产品有21个,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2000多个,花卉、普洱茶、三七等区域性品牌已经闻名海内外。比如鲜花,国内市场上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来自云南。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存在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不大、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所以,我们要打造“绿色食品牌”,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推动云南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革命性转变;要大力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培育和壮大省内农业“小巨人”企业,聚焦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产业,打造“拳头产品”;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按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推进“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具有云南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我们希望用几年时间让“绿色食品”这张牌在国内外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到那时,我们可以自信、自豪地告诉大家:请放心品尝云南的食品,云南的食品是有机的、健康的、安全的。第三,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就是要充分发挥云南的丰富生物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优势,致力于打造世人健康生活的向往之地。今天的云南,拥有世界一流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处处好山、好水、好空气,更有“南天春不老,繁花四时香”的美景,生态环境优越,让人们流连忘返,是休闲的胜地、养生的天堂、心灵的驿站。我们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发展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重点建设集医疗、研发、教育、康养为一体的医疗产业综合体,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大力吸引海内外朋友到云南来旅游、定居、生活,“让云南人健康起来、让想健康的人到云南来”。总之,云南的这“三张牌”涵盖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它的特征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路径是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迭代产业体系,目标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这里,我也代表云南人民诚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经常到云南来品尝绿色食品、享受健康生活。有决心有信心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香港大公报、文汇报记者:陈豪书记,十九大刚刚闭幕,您就提出了要打赢新时代第一场硬仗精准脱贫攻坚战,我们也注意到您调研次数最多的就是脱贫攻坚工作。今年春节假期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您就率队到扶贫部门布置脱贫工作,从中我们体会到一种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请问云南将如何拿出决战决胜的勇气和措施来打赢这场硬仗?陈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云南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从804万人下降到27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7%下降到7.5%。目前,云南仍然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目标,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坚信,有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有国家部委、中央单位、兄弟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新时代第一场硬仗全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一是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认真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制,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实行省级挂包部门、行业扶贫部门与贫困县捆绑考核,一层一层、一级一级把责任压实,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将云南迪庆州与怒江州纳入了“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为加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和帮扶力量,我和阮成发省长分别挂钩联系迪庆州、怒江州,27个深度贫困县每个县安排1名省级领导、3个省级单位、1户省属企业结对帮扶,派驻1支由厅级领导干部任组长的省级工作组,坚决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二是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聚焦迪庆州、怒江州,以及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3539个深度贫困村,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素质提升、农村危房改造、贫困村提升、守边强基、迪庆怒江脱贫攻坚“十大攻坚战”,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三是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干劲、能力。总书记反复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牢牢抓住人这个关键,从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脱贫攻坚能力、激发工作干劲入手,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对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扶贫战线干部持续进行分级培训,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针对基层缺乏能人的问题,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建强基层组织,配强第一书记和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员,鼓励外出能人返乡担任村干部,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打造“不走的工作队”。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消除“等靠要”思想,艰苦奋斗、自强自立,依靠勤劳致富脱贫,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四是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认真落实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的安排部署,把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大问责惩处力度,加强先进激励,促进真抓实干,让脱贫攻坚战场充盈正能量。“云南景区”将以崭新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去年全国两会的时候,也是我在这个会场问了阮成发省长有关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的问题,当时您说将用一年的时间出台最为严厉的措施来整治云南的旅游市场,并且提升云南的旅游品质。去年以来,我也去了云南几次,确实感受到了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很大。我想问一下,这一年来您觉得整治的成果怎么样,云南的旅游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还有云南旅游未来出路以及转型升级之路在哪里?阮成发:感谢中央电视台和各媒体对云南旅游的长期关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承诺,我们要重拳整治旅游市场乱象,从此我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以“壮士断腕”之决心、“刮骨疗毒”之毅力,全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我们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不少,一年来,我们坚决按照“宁可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大幅下降,也要坚决改变旅游市场乱象”的要求,已经出台了史上最严的22条整治措施,做到了整治态度“严”肃、整治措施“严”厉、落实责任“严”格。从工作层面上看,我们做到了三个“坚决”:第一,坚决斩断旅游业灰色利益链条。取消了全省所有旅游定点购物场所,让旅游购物回归正常市场行为;严格禁止暗藏陷阱的不合理低价游,严厉打击强迫消费、欺诈消费、商业贿赂等行为,查处了一大批案件,震慑了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第二,坚决查处景区、旅行社、导游违法违规行为。对景区、旅行社、导游实施“负面清单”“一票否决”,坚决把旅游行业的“害群之马”清除出去。一年来共查处173家旅行社、占全省总量的1/5,吊销36家旅行社经营许可证、是2016年的12倍,吊销经营许可证旅行社的法人和实际控制人实行终身行业禁入,公布69家旅行社193条不良经营行为记录;对问题严重的7家旅行社重点监管并向社会公示;查处93家A级景区,取消2家4A、6家3A级景区资质;查处134名导游、吊销10名导游资质。当前,我们正进一步加大依法整治力度,对涉嫌违法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三,坚决压实管理责任。针对省、州市、县各级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不想管、不愿管、管不了、管不好”等畏难情绪,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责任和措施落实。省政府基本上每个月都专题研究旅游工作,分管副省长做到每周安排调度,及时研究解决旅游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不断强化州市、县政府旅游市场秩序属地监管责任,严格综合考评,对考评处于末位的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进行约谈、问责,一年来问责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40多人。经过一年努力,从总体上看,云南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效果是明显的,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具体表现为“两个基本没有、一个大幅下降”:原来铺天盖地、恶性竞争的低价游基本没有了,原来普遍存在、明目张胆的强制购物现象基本没有了,原来居高不下、此起彼伏的旅游投诉大幅下降。据全国旅游投诉平台统计,从去年4月到今年2月,云南旅游有效投诉同比下降76.8%。与此同时,2017年云南接待海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2%、47%。整治工作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有的企业经营模式还没有改变,诚信经营制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由“地上”转入“地下”、由“明目张胆”转为“乔装打扮”。同时,我们也不断加大力度,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叫云南”的理念打造“全域旅游”,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平台打造“智慧旅游”,以“游客旅游自由自在”“政府管理服务无处不在”为目标打造世界“一流旅游”。我们相信,“云南”这个“景区”将以凤凰涅槃的崭新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这里,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刚刚上线试运行的“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办游客之所需、行政府之所为”。首先,办游客之所需。“一部手机游云南”这个平台不是一个一般的APP和门户网站,而是集各种先进技术之大成,推动旅游产业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高度融合,采用了智能搜索、多终端融合、异构大数据、AR、VR、AI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一键订单、一码通行、一键投诉等,基本覆盖了游前、游中、游后全过程、全方位、全景式的服务,大家可以去亲身体验。其次,行政府之所为。“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后台和核心是“一中心、两平台”,“一中心”即旅游大数据中心,“两平台”即游客服务平台和旅游管理平台。我们要通过这个平台,做到“三个重”。一是重整旅游资源,在“一部手机游云南”上线的所有资源,都要改变原来的低门槛,提高门槛标准,做到有标准、有资质、有信誉;二是重构诚信体系,在“一部手机游云南”上线的每一个商家,都有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游客给予的综合评价诚信指数;三是重构投诉处理机制,游客可以通过发信息、语音留言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诉,投诉办理就像电商购物可以查物流信息一样,所有办理过程全部向游客公开,做到一键投诉、及时响应、分级受理、联动处置、实时反馈、限时办结。谱写新时代云南乡村振兴新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陈豪书记曾经说过,云南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云南发展最大的不充分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请问,面对乡村教育、医疗卫生等落后局面,云南下一步将如何补齐短板?陈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促进新时代“三农”工作,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云南农村人口占比较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发展最不充分的也是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方面短板亟待补齐。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冰花男孩”,反映了云南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和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条件落后的情况。同时,云南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重大时代命题,也是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认真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云南乡村振兴新篇章。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医疗补短板工作,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努力提升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水平。一是落实教育优先战略。把农村基础教育放在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优先位置,健全各级财政投入机制,加大教育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大力实施“全面改薄”项目,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水平,吸引优秀教育人才,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打下人才基础。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边远地区,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用好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云南医疗卫生事业补短板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远程医疗“乡乡通”工程、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育,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贫困地区下移,确保到2020年,每个州(市)至少有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县(市、区)综合医院达标,贫困地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加强州(市)和人口大县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建设,坚决打好健康扶贫攻坚战,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当前,我们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城市医院与下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联体,引导县级以上医院医生派驻基层卫生院,吸引更多医学大学毕业生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工作。让九颗高原明珠还原亮丽本色、重放璀璨光彩凤凰卫视记者:3年前,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曾在洱海边“立此存照”,并叮嘱当地一定要保护好洱海的自然环境,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留住。请问阮省长,作为洱海的河长,您感受到一份什么样的责任?云南九湖保护和洱海治理的前景如何?阮成发:谢谢凤凰卫视记者对洱海保护治理的关注。保护治理好洱海是总书记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嘱托,也是云南各族人民的愿望。云南省委省政府、大理州委州政府、大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敢懈怠。近年来,我们采取了断然措施,开启了抢救模式,打响了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在治理措施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实现责任落实全覆盖,推动“九龙治水”向“合力治水”转变。组建一线指挥部,派驻一线工作队,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形成了覆盖所有入湖河道、高效有力的保护治理机制和网络化管理体系。二是强化源头管控,推动“末端治理”向“全流域治理”转变。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餐饮客栈2000多家,实施水资源综合调度、生态塘库、农村庭院雨污分流和蓝藻处置等应急措施,大力推进流域“两违”整治和村镇“两污”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和环湖截污,污染负荷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消减。三是坚持标本兼治,推动“污染防治”向“生态治理”转变。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领洱海保护治理,坚持流域治理、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着力解决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等深层次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以水质改善为核心,突出标本兼治,坚持“三个并重”,坚决打好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和持久战。一是坚持依法治湖与科学治湖并重,既要严格执行《洱海保护条例》,以“零容忍”态度整治环境污染问题,也要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和环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划定,强化空间管控,调优产业布局和结构。二是坚持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并重,既要大力推进环湖截污治污,确保今年6月30日前实现环湖周边生产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做到没有一滴污水直接入湖,也要实施好新一轮退房退田退塘工作,加快湖内水生植物的恢复,促进洱海水生态良性循环。三是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既要加快治污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入湖河道整治,也要强化工程和河网的管理,严格落实河长制,确保流域生态环境更加健康稳定。洱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一面镜子。我们深信,只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保持久久为功的精神和毅力,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坚持“一湖一策”精准治理,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就一定能够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就一定能够让九颗高原明珠还原亮丽本色、重放璀璨光彩。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记者:请问阮省长,云南在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降成本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阮成发: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把“三去一降一补”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等要求,特别是在降成本上狠下功夫,今年再为企业降成本780亿元左右,让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发展。具体来讲,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对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合理的坚决取消,可以取消的全部取消,过高的坚决降下来,降低非税收入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比重,省、州市两级降到30%以下,县级至少降到50%以下。二是突出降低用地用能成本。通过降低工业用地成本,力争减少企业用地支出100亿元左右;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用能方案,力争降低用能成本40亿元以上。三是突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一颗印章管审批”等政府服务新机制,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同时,持续降低融资、物流等成本,不断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活力。陈豪:我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多到“彩云之南”走走看看,实地感受云南发展的日新月异、云南人民的纯朴热情、云南风光的雄奇秀美,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云南,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加喜欢云南、宣传“点赞”云南!

第5篇:云南桥头堡建设促进西南经济快速发展

一 桥头堡建设的规划

桥头堡是“桥”与“堡”的统一体,“桥”是内联外通、高效便捷的通道,“堡”是里应外合、进退自如的基地。“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简称“桥头堡战略”),是指我国以和谐共赢、科学发展为指南、云南为主体、缅老越为桥梁、南亚次大陆为核心、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基础,以实施西南周边区域性国际交通便捷化、出入境便利化、进出口规模效益化、产业实体化、市场多元化、合作规范化、发展科学化为目标,面向广大印度洋周边区域的区域性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大和谐的战略部署。是党中央国务院高位推动沿边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对云南战略地位的最新定位,是省委省政府统筹云南开放发展全局的关键举措,事关国家战略、西部大开发、云南小康、沿边腾飞、西南周边和谐。内容包括:内联外通的中国—印度洋的综合性国际大通道、国际贸易与相互投资合作机制体制、旅游文化交流窗口、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出入境便利化通关体系。区域范围涵盖中国、东盟、南亚乃至西亚、东非。重点是深化与缅老越三国的合作,借道进入印度洋及其周边国家。

云南桥头堡建设将是一个为期十年的中长期规划,分为两个阶段,2011---2015年是云南桥头堡战略重点的突破阶段,云南将加快实施互联互通的通道路网建设、加快通关便利、综合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缅甸皎漂到昆明油气管道建设、国际物流体系的建设,连通云南到印度洋的口岸建设。2016-2020年则是重点突破,建成昆明、曲靖、大理、蒙自四大枢纽为核心的公路、铁道、航空、水运对内对外运输网络运输体系的建设;建设石油、化工天然气、新能源、特色农业、矿产加工、生物制药、旅游文化、金融交通运输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构建南北方向的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包括泛亚铁路、泛亚公路,从深圳到广州、到南宁到昆明,到缅甸、孟加拉、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亚洲大陆桥,是支撑“桥头堡”的重要骨架。其中连接云南与缅甸的,主要包括经德宏从瑞丽出境的滇缅陆水联运通道、昆明—仰光高等级公路和泛亚铁路西线。

二、桥头堡建设的要求

云南实施桥头堡建设应遵循“统筹内外,互利双赢,以外促内,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我国沿边开放开发的合作试验区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外向型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示范区,以及西南重要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到2020年,力争实现GDP总量是2010年的3倍、财政收入翻两番、农民纯收入和人均GDP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或更高水平的目标。桥头堡建设的过程,同时也应是逐步消除交通、水利、教育、生态脆弱等瓶颈制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云南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是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惠及各族群众的过程;是不断改革创新,最终形成符合桥头堡建设需要的体制机制的过程。

云南桥头堡的建设给云南人民乃至西南人民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我们团结一心、与时俱进、共克时艰、继续解放思想、积极为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继续积极主动,密切配合,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的沟通、协调,努力提供良好服务,保证桥头堡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全省上下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扎实抓好当前各项工作,不断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负国家各部委的关心和支持,不负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与厚爱。

三、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意义

“桥头堡”建设不同于我国其他的区域发展规划,其在国家战略、地缘政治与周边外交、沿边开放与能源安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和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等方面,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周边是首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重要外交方针,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深化我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互利合作。推进这项战略,有利于深化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和友好合作,确保国家的长远战略利益。

二是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开辟新的从陆路连接印度洋的贸易和能源资源通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边地区的开放和发展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打通从云南到缅甸的交通和油气管道,可从缅甸西南海岸直通印度洋,有利于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三是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推进,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将由内陆边远地区变为开放前沿,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改变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封闭落后的面貌。

因此,云南桥头堡的建设不只是为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打通南亚大通道的建设,有利于托起西南经济建设的高地,加速西南地区经济融合,提升彼此互补的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各省区的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进一步由边沿地区的快速发展延伸至内陆,统领整个西南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经济又好又快协调地发展。

四 桥头堡建设促进西南经济快速发展 1.加速农业贸易发展

云南桥头堡的建设,首先最突出的是加速通往南亚大通道的建设,这为西南地区特色农业出口奠定了物流基础,其次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增强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按照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解决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规模化、市场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经营组织规模小,风险承受能力低,对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和能力弱,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产品流通困难等问题。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断注入现代化元素,使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而云南桥头堡的建设不但得到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而且更好地引领着市场的良性发展,带动市场的活跃程度,充分发挥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得西南地区农业发展有了更大的市场潜力。

同时,西南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因此,将以农业作为“桥头堡”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以农业产业化统领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抓住培育龙头这个重点,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引进大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带动产业转型提升,另一方面,重视支持市内有实力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理念促进新发展。以新理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高度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业贸易的发展。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云南桥头堡的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首先是面向西南开放的经济前沿,同时是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前沿,也是祖国边疆和谐安宁的前沿。从经济意义上看“桥头堡”首先要有产业支撑,产业是“桥头堡”的经济基础,开放的经济前沿要有现代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因此,优化的产业结构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对于桥头堡的建设至关重要。

第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使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加快农业产业链再造,提升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业附加值。

第二,调整第二产业结构,走开放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快对外互动。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要与周边国家的收入水平、消费习俗、资源状况、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云南形成面向周边国家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二五”要按照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发展轻工业。使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二是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三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显著增强,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形成一批先导性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第三,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发展服务业是云南建设桥头堡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一是大力发展物流、商业等服务业。二是提升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如娱乐、休闲、养生和体育服务。三是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四是发展文化、会展、创意等服务业。五是提升电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六是努力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服务,环境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七是增强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的能力,积极拓展面向西南的周边市场。

第四,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能源资源、生态环保、信息网络、医药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五、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云南桥头堡的建设有利于加快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市场环境,云南桥头堡的建设正好为云南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同时以为整个西南地区在加快改善民生方面提供交流与合作,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首先,面对与国际的合作,我们在政治方面要让国际市场信任:我们是一个开放、稳定、民主的政治环境,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完善的,我们的法制环境是健全的,我们的合作是有诚意的,而且是公开,透明、平等、双赢的过程。同时通过与国际的合作反作用于我们的政治的建设,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其次,在经济方面,通过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为我们的企业走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能够进一步发挥地区特色产业的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顺应转型潮流,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地区成功转型的经验,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坚持把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作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明晰方向、探索路径、完善政策措施,力求尽快实现重大突破;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就业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云南桥头堡的建设势必为新一轮西部大开拉开了序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既为云南的社会事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也为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也对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桥头堡的过程,本身就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过程,是以开发促进云南社会事业发展的过程。桥头堡建设为西南各地区社会事业的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各地区的人文交流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为云南及周边省份的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在新世纪更好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第6篇:云南桥头堡建设促进西南经济快速发展

桥头堡建设的规划

桥头堡是“桥”与“堡”的统一体,“桥”是内联外通、高效便捷的通道,“堡”是里应外合、进退自如的基地。“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简称“桥头堡战略”),是指我国以和谐共赢、科学发展为指南、云南为主体、缅老越为桥梁、南亚次大陆为核心、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基础,以实施西南周边区域性国际交通便捷化、出入境便利化、进出口规模效益化、产业实体化、市场多元化、合作规范化、发展科学化为目标,面向广大印度洋周边区域的区域性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大和谐的战略部署。是党中央国务院高位推动沿边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对云南战略地位的最新定位,是省委省政府统筹云南开放发展全局的关键举措,事关国家战略、西部大开发、云南小康、沿边腾飞、西南周边和谐。内容包括:内联外通的中国—印度洋的综合性国际大通道、国际贸易与相互投资合作机制体制、旅游文化交流窗口、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出入境便利化通关体系。区域范围涵盖中国、东盟、南亚乃至西亚、东非。重点是深化与缅老越三国的合作,借道进入印度洋及其周边国家。

云南桥头堡建设将是一个为期十年的中长期规划,分为两个阶段,2011---2015年是云南桥头堡战略重点的突破阶段,云南将加快实施互联互通的通道路网建设、加快通关便利、综合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缅甸皎漂到昆明油气管道建设、国际物流体系的建设,连通云南到印度洋的口岸建设。2016-2020年则是重点突破,建成昆明、曲靖、大理、蒙自四大枢纽为核心的公路、铁道、航空、水运对内对外运输网络运输体系的建设;建设石油、化工天然气、新能源、特色农业、矿产加工、生物制药、旅游文化、金融交通运输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构建南北方向的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包括泛亚铁路、泛亚公路,从深圳到广州、到南宁到昆明,到缅甸、孟加拉、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亚洲大陆桥,是支撑“桥头堡”的重要骨架。其中连接云南与缅甸的,主要包括经德宏从瑞丽出境的滇缅陆水联运通道、昆明—仰光高等级公路和泛亚铁路西线。

桥头堡建设的要求

云南实施桥头堡建设应遵循“统筹内外,互利双赢,以外促内,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我国沿边开放开发的合作试验区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外向型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示范区,以及西南重要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到2020年,力争实现GDP总量是2010年的3倍、财政收入翻两番、农民纯收入和人均GDP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或更高水平的目标。桥头堡建设的过程,同时也应是逐步消除交通、水利、教育、生态脆弱等瓶颈制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云南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是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惠及各族群众的过程;是不断改革创新,最终形成符合桥头堡建设需要的体制机制的过程。

云南桥头堡的建设给云南人民乃至西南人民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我们团结一心、与时俱进、共克时艰、继续解放思想、积极为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继续积极主动,密切配合,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的沟通、协调,努力提供良好服务,保证桥头堡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全省上下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扎实抓好当前各项工作,不断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负国家各部委的关心和支持,不负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与厚爱。

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意义

“桥头堡”建设不同于我国其他的区域发展规划,其在国家战略、地缘政治与周边外交、沿边开放与能源安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和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等方面,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周边是首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重要外交方针,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深化我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互利合作。推进这项战略,有利于深化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和友好合作,确保国家的长远战略利益。

二是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开辟新的从陆路连接印度洋的贸易和能源资源通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边地区的开放和发展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打通从云南到缅甸的交通和油气管道,可从缅甸西南海岸直通印度洋,有利于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三是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推进,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将由内陆边远地区变为开放前沿,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改变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封闭落后的面貌。

因此,云南桥头堡的建设不只是为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打通南亚大通道的建设,有利于托起西南经济建设的高地,加速西南地区经济融合,提升彼此互补的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各省区的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进一步由边沿地区的快速发展延伸至内陆,统领整个西南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经济又好又快协调地发展。

桥头堡建设促进西南经济快速发展

1,加速农业贸易发展

云南桥头堡的建设,首先最突出的是加速通往南亚大通道的建设,这为西南地区特色农业出口奠定了物流基础,其次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增强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按照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解决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规模化、市场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经营组织规模小,风险承受能力低,对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和能力弱,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产品流通困难等问题。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断注入现代化元素,使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而云南桥头堡的建设不但得到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而且更好地引领着市场的良性发展,带动市场的活跃程度,充分发挥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得西南地区农业发展有了更大的市场潜力。

同时,西南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因此,将以农业作为“桥头堡”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以农业产业化统领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抓住培育龙头这个重点,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引进大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带动产业转型提升,另一方面,重视支持市内有实力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理念促进新发展。以新理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高度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业贸易的发展。

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云南桥头堡的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首先是面向西南开放的经济前沿,同时是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前沿,也是祖国边疆和谐安宁的前沿。从经济意义上看“桥头堡”首先要有产业支撑,产业是“桥头堡”的经济基础,开放的经济前沿要有现代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因此,优化的产业结构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对于桥头堡的建设至关重要。

第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使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加快农业产业链再造,提升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业附加值。

第二,调整第二产业结构,走开放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快对外互动。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要与周边国家的收入水平、消费习俗、资源状况、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云南形成面向周边国家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二五”要按照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发展轻工业。使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二是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三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显著增强,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形成一批先导性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第三,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发展服务业是云南建设桥头堡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一是大力发展物流、商业等服务业。二是提升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如娱乐、休闲、养生和体育服务。三是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四是发展文化、会展、创意等服务业。五是提升电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六是努力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服务,环境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七是增强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的能力,积极拓展面向西南的周边市场。

第四,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能源资源、生态环保、信息网络、医药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云南桥头堡的建设有利于加快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市场环境,云南桥头堡的建设正好为云南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同时以为整个西南地区在加快改善民生方面提供交流与合作,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首先,面对与国际的合作,我们在政治方面要让国际市场信任:我们是一个开放、稳定、民主的政治环境,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完善的,我们的法制环境是健全的,我们的合作是有诚意的,而且是公开,透明、平等、双赢的过程。同时通过与国际的合作反作用于我们的政治的建设,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其次,在经济方面,通过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为我们的企业走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能够进一步发挥地区特色产业的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顺应转型潮流,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地区成功转型的经验,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坚持把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作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明晰方向、探索路径、完善政策措施,力求尽快实现重大突破;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就业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云南桥头堡的建设势必为新一轮西部大开拉开了序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既为云南的社会事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也为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也对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桥头堡的过程,本身就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过程,是以开发促进云南社会事业发展的过程。桥头堡建设为西南各地区社会事业的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各地区的人文交流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为云南及周边省份的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在新世纪更好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桥头堡战略对云南具有划时代意义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不久前正式出台,这不仅是云南全省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喜事,也标志着国家对桥头堡建设的部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云南省省长秦光荣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对云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云南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据秦光荣省长介绍,国务院在上述“意见”中,提出了云南加快建设桥头堡的16大战略目标:1.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从陆上通往印度洋的战略大通道;2.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3.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4.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5.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6.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7.国家重要的锗、铟金稀贵金属和铜、铅、锌、磷等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区;8.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新材料、清洁载能基地;9.我国重要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和出口加工贸易基地;10.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11.以水电为主的绿色能源基地;12.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13.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14.面向东南亚的农业技术推广枢纽;15.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16.将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培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昆明建设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医疗和技术、人才交流区域中心。

秦光荣阐述道:“这16大战略目标,分别从区位、通道、开放、产业、生态等方面明确了云南在全国的地位,凸显了云南的优势和特色。国务院文件还明确了鼓励和引导外资银行到云南设立机构、开办业务,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周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优势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和发行债券;鼓励先行先试,形成有利于桥头堡建设的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特别是提出30条的突破性政策。”

秦光荣说:“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涵盖了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坚决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争取早日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第7篇: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云南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紧抓难得机遇,增强科学发展的信心

(1)“十一五”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时期是云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严重影响,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严峻考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省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奋力克难攻坚,不断开拓创新,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全省生产总值实现翻番,人均生产总值接近翻番,粮食连续8年丰收,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旅游等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8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2倍,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左右,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改善民生取得重大成效。城乡居民就业不断扩大、收入持续增加,城镇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面加强,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加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10万人,全省各族人民居住、生活、交通、通讯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重大成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深入实施,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和重点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云南”建设有序开展,森林覆盖率达到53%,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今天的云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年来,在推进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始终坚持增强后劲提高质量,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维护稳定。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2)“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我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促进生产要素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云南发展,作出了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大部署,为我省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全面发展、实现跨越提供了重大契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重视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为我省进一步打牢基础、培育产业、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增长动力更加重视内需拉动,生产要素更加突出技术创新,为我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营造了良好环境。尤其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云南进入了厚积薄发新时期,支撑发展的产业平台更加扎实,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各族人民群众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内在要求不断增强,为我省加速发展积蓄了强大能量。

(3)全面做好“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省加速发展、进一步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时期。必须认清形势,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建和谐,使云南丰富的资源优势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优越的区位条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多年积累的基础条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激情和干劲迸发出巨大的活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着力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

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特殊省情,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集中表现为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支撑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少数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等。必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更加准确地把握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富集、市场广阔等潜在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加快改革创新,加大开放步伐,加强统筹协调,强基础、快发展,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促和谐,不断推进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迈上新台阶。

——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发展是解决云南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在新形势新阶段条件下,我们要争取一个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发展,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使云南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走得更好更快,走出一条更有效率和更富活力的科学发展之路。

——必须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我省经济发展层次不高、环境约束较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尤为迫切、尤为重要。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任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要下更大决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解决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突出问题,着力提升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必须突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这个抓手。云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是因为“四化”进程缓慢。要更加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努力形成“四轮驱动”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必须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 23 -

第8篇:刘孙丹——低碳经济背景下云南矿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修改稿)

低碳经济背景下云南矿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刘孙丹,雷冬梅,杨伟伟

(云南财经大学 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1)

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对矿业而论,低碳型矿业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云南矿业是“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基于云南矿业的特点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其可持续发展对策,包括寻求最优开采率、发展矿产资源的深加工、进行企业结构调整、增加集约程度、促进矿产资源多元化利用、促进废物资源化等方面。其中,要特别关注尾矿的资源化利用、矿山生态环境的植物修复及煤炭资源的清洁生产。

关键词:低碳经济;矿业;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云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141(2012)02-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Mining Industry

in Yunnan under Low-carbon Economy

LIU Sun-dan, LEI Dong-mei1,YANG Wei-wei

(Institute of Land and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China)

Abstract: Low-carbon economy was a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with low energy, low pollution,and low emission as its main features.On this background,the development of low-mining wa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current mining industry.But at present,Yunnan mining industry was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high consumption,high emissions,and low utilization".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limiting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Yunnan mining industry,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unnan low-mining werr put forward, such as finding the optimal exploitation rate, developing the deep processing of mineral resources,adjusting enterprises structure,increasing the intensive level,promoting diversified usage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waste recycling.Among them,special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mine tailings, phytoremediation, and clean production of coal.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 mining industry; limiting fact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unnan **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更倾向于低碳经济的竞争,即环保、节能、

[1]低排放、可持续的经济竞争。矿业是指提供矿产资源保障的地质勘查业和提供矿产资源原

料的矿产业。而低碳型矿业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在低碳经济背景

[2]下发展低碳型矿业,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及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部分

学者对低碳经济背景下相关产业的转型进行了研究。如余新华等提出发展低碳型农业的措施,

[3]但只是发展低碳型农业的一部分,还需深入研究;杨继贤等探讨了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

[4]的发展趋势及煤炭企业发展的相应对策,但仅重点讲述了煤的发展情况,未涉及其它能源;

[5]龚兴祥针对整个中国的矿业发展,论述了目前矿业发展的问题及发展低碳型矿业的措施,

但针对性不强。低碳型矿业发展措施应结合特定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目前,以省域为尺度的低碳型矿业研究还较少。

[6]云南作为矿业大省,矿业在云南省年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已达到30%-40%,并已成为

云南省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云南消费需求、创造就业机会及发展相关产业起着十分重要的收稿日期:2011-12-11;修订日期:2012-01-1

2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08ZC065M);云南财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云南典型矿区健康与管理分析”。

第一作者简介:刘孙丹(1986-),女,四川省宜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生态学。

通讯作者:雷冬梅(1979-),女,福建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染及恢复生态学,土地生态学。

作用。但目前云南矿业的发展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理念相悖,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试图在总结低碳经济特征的基础上,以省域为尺度分析云南矿业的现状,针对云南低碳型矿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云南低碳型矿业的转型提供参考意见。

1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低碳型矿业的必要性

1.1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一词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保护全球气候的背景下提出的,围绕二氧化碳(CO2)减排问题而出现。1997年《京都协议书》指出,CO2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占70%。此外,还包括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系统讨论低碳经济;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率先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低碳经济”

[7]概念。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即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1.2 发展低碳型矿业的必要性

全球及我国矿业发展概况:矿业包括矿产勘查(找矿)、开采(矿山)、选矿(选厂)、冶炼(冶

[2]炼厂)和加工(材料厂)5个环节。选冶过程是产生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加工过程是矿业末

梢污染来源。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10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CO2排放量再创新高,达到306亿t,比2008年(293亿t)增长了约5%;煤炭仍是碳排放量最大的来源,占总量的44%;发

[8]达国家的碳排放量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矿业的不断发展,因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与利

[9]用,使CO2的排放量在不断增加,2010年全球矿业总体上处于快速反弹后的剧烈震荡期。主

要表现在:勘查开发投入增加;矿产品生产快速恢复后增长趋缓;矿产品贸易增长;相关能源原材料价格反复震荡,铜、金价格创历史新高;资源消耗量大;矿山重大、特大安全事故频发;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矿产资源开采的价值远低于环境价值。目前,我国矿业发展仍依赖于资源的过度消耗。早在2005年我国就已成为第一个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个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消耗世界约50%的水泥、35%的铁矿石、20%的氧化铝和铜,但创造的GDP却仅占世界的4%。这种粗放型增长模式,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也会威胁到资源、生态和环境安全。2009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343857万t、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277.5万t、工业废

3气排放总量436064亿m、SO2排放量2214.4万t、粉尘523.6万t、固体废弃物203943.

4[10]万t,发展低碳型矿业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矿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发展低碳型矿业的必要性:1)减少环境污染需要发展低碳型矿业。矿产资源的开采,不论是露天还是井下开采都会在选矿和冶炼等过程中排放大量液态、固态和气态废弃物(“三

[11]废”)。与传统矿业相比,低碳型矿业能有效减少“三废”的排放量,改善矿区环境状况。

2)实现资源最优利用需要发展低碳型矿业。传统矿业发展模式主要以过量消耗资源为依托,使资源基础被不断削弱。低碳型矿业有利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循环利用率,减少资源消

[12]耗。3)提高环境-经济效益需要发展低碳型矿业。传统矿业环境成本大、经济效益低,低碳型矿业发展可减少因环境破坏而导致的修复与维护成本,提高因减少消耗、充分利用资源

[13]而带来的经济利益。

2 云南发展低碳型矿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云南矿业概况

[11]云南矿业的主要特点为:1)矿产企业多。矿产企业情况见表1。全省矿业职工约31.90

万人,从业人员达100万人;2)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云南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种类丰富,

[14]保有储存量在全国乃至世界矿业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云南主要矿产资源统计见表2;3)矿

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大。2009年云南有色金属矿业总资产投资826.3亿元,主营业

务收入630.5亿元,利税44.2亿元,利润16.5亿元

规模分级

企业数量(家)

所占比例(%) 大型 12 0.18 中型 30 0.46 [14]。 小型 6500 99.36 合计 6542 100 表1 云南省矿业企业规模结构

表2 云南省主要矿产资源统计

矿种

铅矿

锌矿

锡矿

铂族金属

银矿

铜矿

镍矿

锑矿

锰矿

煤炭

磷矿

金矿

铁矿 分布位置 滇西、滇南 滇西、滇南 滇西 滇中、滇西 滇南、滇东北 几乎全省 滇南 滇东南、滇西 滇东南、滇西北 滇东、滇南、滇东北 滇中 滇西、滇南 滇中及昆钢附近 保有储存量 531.94万t 1899.49 万t 125.24万t 77.85t 1.16亿t 695.05万t 69.58万t 27.09万t 3600万t 239.28亿t 31.86亿t 52.99亿t 21.76亿t

2.2 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云南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矿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低碳型矿业的发

[5]展。主要制约因素有:1)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包括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规模结构

等。从产业结构看,云南矿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结构不合理。大型企业12家,中型

[14]企业30家,小型企业6500家(表1);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有色金属产量达215.8万t,而深加

工部分约只为有色金属产量的27%,其余以金属锭产品出售;三是规模结构不合理。交通便利、开发较早的滇中、滇东地区勘查程度较高,滇西勘查程度低,甚至有空白区;供早期开发利用

[15]的铜、铁、锰、煤、磷等勘查程度较高,近期发现的铅、锌、银、铜、稀土等勘查程度低。

2)资源回收率、综合利用率较低。目前,云南多数有色金属矿山采矿回收率60%-70%、选矿回收率约70%-80%、冶炼回收率约90%-95%,采、选、冶综合回收率仅40%-50%;综合利用率平均约为55.8%,部分不足10%。一些难处理矿物综合回收率多在10%-30%,如兰坪金鼎锌业公

[6]司目前的铅锌矿采、选、冶综合回收率仅为25%。3)环境污染严重。全省有色金属在采、

选、冶过程中有50%-60%的废渣、废水进入环境。如澜沧江水系的主要支流沘江,由于上游兰坪铅锌矿无组织开采、堆放,使其水质严重恶化,总铅平均浓度0.077mg/L,最高浓度达

[16]0.177mg/L;总镉平均浓度0.0154mg/L,最高浓度0.0409mg/L,严重超标。

3 以低碳经济为导向促进云南矿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优化产业结构

寻求最优开采率:最优开采率是为了保证矿山开采规模与矿产储量规划相适应,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原矿开采不足会影响后续加工,所以应对原矿开采进行合理预计,寻求最

[17]优开采率,实现矿业持续发展。最优开采系统为:H=PYt-c(Yt,Xt)-WYt。式中,H为净效益现

值;P为资源单位价格;Yt为t时的资源开采量;Xt为t时之前的资源开采量(存量);c(Yt,Xt)为t时的资源开采量与t时之前的资源开采量(存量)总成本;W为资源开采量变化单位的租金或使用费。

发展矿产资源深加工:深加工指已形成的商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再次制造,使其更具价

值。云南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尤以锌、铅、锡、铜、锗及稀贵金属资源优势显著,产量年年上升但深加工程度低。如锰矿开发中加工成锰粉的仅18 %左右,加工成锰铁的约2%,其余

[6]80%锰矿均以矿石销售。初步统计,金属只要加工成常规材料,即板、棒、管、线、型材即

444可增值30%-50%,即100×10元的金属可增值130×10-150×10元,同样吨位的金属其价

值较高。如果不采用此法,要增30%-50%的销售收入就要相应增产金属量30%-50% ,这是不

[18]容易办到的。

调整企业结构,加强集约程度:1)企业内部整合,走集团化经营道路。以母公司为基础,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或股权投资等方式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独立企业法人联系在一起。集团化经营能实现资源共享,节省成本和费用;优劣互补,提升企业运作和管理效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2)强强联手,实现矿业战略合作。强强联手包括跨行合作和行内合作。跨行业合作是云南矿产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有效途径。如昆钢集团与红塔集团联合组建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以期建成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一流的年产400万t铁矿的云南第一铁矿厂。行内合作可改变云南地矿企业多,但分属多个系统的现象,以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公司,可分担风险,实现资源、人才、资料、利益共享。如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华西矿产资源有限公司和迪庆藏族自治州投资公司联合勘查开发迪庆普朗铜矿,打造大型矿业基地。

3.2提高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促进资源多元化利用:1)改变资源利用的单一性。目前云南资源利用以煤为主,应大力发展油、气等燃料的利用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东南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及开发可

[19]替代的清洁燃料。2)“贫富矿”合理搭配利用。一是按时期规划。在前、中期对富矿进行

开采,后期对贫矿进行开采;二是按开采量规划。规定某一时期的贫、富矿采矿量比例,同时积极探索鼓励贫矿资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性政策,研究探索开发利用贫矿资源的投融资新体制、经营管理新机制和有关经济政策。

促进废物资源化:废物资源化是指利用现代综合技术,使矿业开发过程中的传统废物成为新的资源。废物资源化一般包括以下情况:1)从废物中回收有用物质,如从粉煤灰中提取微量黄金;2)使废物产生能量,如用废弃的煤矸石发电或造气;3)将废物作为某种替代材料,直接或间接被利用。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6家中型以上国有矿山固体废弃物历年累计产生量

22为35564.8万t,土壤侵蚀总量2160万t,侵蚀面积11265.1hm;矿山占地总面积19733.2hm,

2222[16]其中占耕用地1344.8hm、林地1520.3hm、草地2473.1hm、其它土地14395hm。尾矿资

源化利用是实现云南低碳型矿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尾矿中含有如石英、云母、金属氧化

[20]物、贵金属、稀有金属等多种矿物,以及锌、锰、铜、铁、磷等微量元素。云南个旧是我

国最大的锡矿基地,仅其20多个尾矿库中的尾矿就达2亿多t,其中含锡20多万t、铅200

[20]多万t、铁3000多万t,所以尾矿的利用会直接影响矿业的发展。其主要措施有:回收尾矿

[21]中的石英砂,尾砂可制备胶凝材料,部分替代水泥,提高水泥的应用性能;对尾矿进行再选、

[22,23]用尾矿做建筑材料或采空区填充料以及开发尾矿综合利用的高附加值产品等。

3.3 恢复及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目前很多矿山企业将未经处理的废水、尾矿直接排入河流、水库、湖泊等,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造成了土壤不同程度的盐碱化或酸化,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云南低碳型

[24][17]矿业的发展。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以植物修复技术为最佳,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生

态环境、不会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修复方法。植物修复既可净化空气和水体,又可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其原理是利用植物及其根系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吸收、积累或降解和转化环境中的污染物。此外,矿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相关部门完善其法制建设。针对严峻的矿业环境现状,云南省应结合本省实际,在已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基础上,抓紧制定专门针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同时,设立专门的矿业环境监督管理部门,明确

责任,加强矿业环境保护监管力度。

3.4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要求对各个环节

[26]实行全程控制,以减少资源浪费,促进资源利用,控制污染产生。发展低碳型矿业,清洁生产

[16]尤为重要。云南矿业因资源结构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依赖煤的使用,所以煤的清洁生产对

其发展低碳型矿业至关重要。煤清洁生产的主要措施为:1)提高原煤入洗量。入洗量的增加能改善煤的质量、节省运力,提高减排效益;2)将煤制合成天然气。天然气是低碳优质能源,最终利用率高;3)煤基多联产。该方法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且具有长远发展战略方向的新能源概念。以煤气化为龙头,煤气净化后用于电力、化工产品、供热、供气的联合生产。煤基多联产最大特点是可实现能量、物流量的梯级利用,如将CO2捕集技术汇入其中,则基本上可

[27]实现零排放。

参考文献:

[1]徐亚同,刘伟,张秋卓.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杂志,2011,33(2):81-85.[2]马志科.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0,(4):27-29.

[3]余新华,乌东峰.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探讨[J].作物研究,2010,24(4):232-236.

[4]杨继贤,何迎庆,张秀云,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发展趋势及煤炭企业对策[J].中国矿

业,2010,19(8):54-57.

[5]龚兴祥.发展低碳矿业之我见[J].中国矿业,2010,19(5):5-6.

[6]陈云,周平.云南矿业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中国矿业,2007,16(5):29-32.

[7]崔淑娜.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10,(6):34-35.

[8]中国能源网.2010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新高[EB/OL].http:///show.php?contentid=178732,2011-06-01.

[9]闫卫东.2011年全球矿业展望[J].中国矿业,2011,20(1):1-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1]宋焕斌,张兵,朱杰勇.云南矿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39.

[12]牛晓冬,于克信.基于循环经济下的云南矿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8):2.

[13]欧玲,沙景华.云南矿业产业经济发展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8,10(1):50-53.

[14]云南省人民政府.2010年云南年鉴[M].昆明:云南年鉴出版社,2010.

[15]薛顺荣,肖克炎,丁建华.云南矿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6,8(6):19-24.

[16]王红.云南省矿区生态环境保护[J].云南环境科学,1998,17(2):41-42.

[17]董世魁,刘世梁,邵新庆,等.恢复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9-146.

[18]于磊,马敏象.云南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5,7:15-18.

[19]刘益,朱志勇,张云霞.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云南矿业[J].矿业快报,2005,(2):6-9.

[20]鞠建华.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领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解百纳思路[A].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矿业循

环经济论坛(2007)[C].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5-13.[21]刘志鹏,韦栋梁,王光洪.北部湾经济区矿产资源可持续研究[J].中国矿业,2011,20(2):17-21.

[22]张克仁,赵军伟,郝美英.矿产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A].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矿业循环经济论坛

(2007)[C].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20-30.

[23]朱胜元.尾矿综合利用是实现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

报,2002,(1):38-40.

[24]张树兴,李希昆.云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中的若干法律问题及对策[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25]

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

[25]刘芳.湘西州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7):655-659.

[26]陈尚本.实施清洁生产建设生态矿区[J].科学与管理,2006,(6):107-108.

[27]杨明.低碳经济与煤的清洁高效利用[J].洁净煤技术,2011,17(2):1-3.

联系电话:15288430537电子信箱:liusundan633@163.com

第9篇:云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报告

2006-11-19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我国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为了适应农业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组织化需求,由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织成立的一种“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群众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组织是我国农民在实践中的又一伟大创举,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架起了农户与龙头产业、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对于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概况

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各级科协的引导帮助下开始建立,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初始发展(1982年至1985年)、蓬勃发展(1986年至1991年)、持续发展(1992年至1999年)、创新发展(2000年至今)等四个发展阶段。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以及各级党政领导和科协、农业、供销、民政、工商联等有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长足有效的发展。目前,云南省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7000个,会员总数达344833人(户),广泛分布于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会员覆盖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涉及农作物、养殖业、林果业、花卉业、蔬菜、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多种专业。这一组织的发展壮大,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分散的小经营、小生产方式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矛盾,对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2003年全省5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创农业产值30.3亿元,占全省农业产业增加值469.9亿元的6.4%。比较突出的元谋,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3.35万顷,年总产值1.84亿元,其中6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面积就达8.85万顷,年产值1.23亿元,占全县蔬菜水果年总产值的66.8%,带动了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二、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经验

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体发展较好,不仅为我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活力,而且在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经验有:

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各级党委、政府,科协以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离开了党委、政府的支持、扶持和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就是一句空话。

例如楚雄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工作,把大力培育扶持、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摆在突出位置,召开了全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题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如制定了《关于加大扶持农民专业协会推进发展的意见》,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加上各级各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全州上下共同努力,楚雄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农民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在楚雄彝州大地上迅速健康地发展起来。截至2006年4月底止,全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922个,发展人数达102610人,已成为彝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文山州结合县、乡机构改革和实施“云岭先锋工程”,转变政府职能,鼓励党政干部、

龙头企业、农村能人领办、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发展。

宾川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长,成效好,县委在调查总结后提出了较好的发展思路:一是创建四种模式,即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大户领办型、涉农部门协办型、农民经纪人创办型;二是完善四大机制,即政府引导机制、协会内部运行机制、政策激励机制、社会服务机制;三是突出三个结合,即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培育优势产业相结合、与打造农业品牌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蔬菜大县的通海,为了进一步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强化农资经营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农资经营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服务,由通海县工商联牵头组建了通海农资商会,这是我省农资行业首家挂牌的民间性行业商会,这一商会的成立和运行为通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昆明、曲靖、玉溪等地先后以市委、市政府办公厅文件下发了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红河、大理、临沧、保山等地党委政府也提出了一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措施。元谋县委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工作非常重视,按照“创建一个协会,发展一项产业,打造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做法,先后出台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在全省起到了较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㈡我省目前发展较好的,具有一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

一是能人大户创办型。由能人大户、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牵头,组织同类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共同组建,这类协会能充分依托能人大户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农户发展,形成批量商品进入市场。二是农民经纪人领办型。由农民经纪人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户创办,这类协会能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市场信息灵通,联系群众紧密,产品销售经验丰富的优势,组织农户生产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进行销售,一些农产品销售协会就属于此种类型。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农户创办,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或者是由协会创办公司带动发展,这类协会机制好、生命力强,能够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形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管理服务水平高、生产经营规模大,充分表现出合作上的志愿性、生产上的专业性、组织管理上的民主性、利益分配上的共享性,具有明显的运行优势。四是支部促进型。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近年来,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当地党委的指导帮助下建立了党支部,这种形式有利于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协会民主管理,同时也能发挥党员在协会内部带动会员农户、促进协会发展的作用。

如彝良县天麻科技协会就是在宜良县农副产品加工厂法人代表徐美德的组织下,依托农副产品加工厂创办的。在彝良县科协的指导下,由徐美德牵头到适宜发展天麻的乡镇,与当地农户组织筹建了彝良县天麻科技协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麻农的方式,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协会依托农副产品加工厂,拓展了营销市场,使自己的产品产销两旺,发展壮大了天麻科技协会,促进了彝良县天麻产业稳步发展。

宾川县农民蔬菜水果协会从1992年3月成立以来,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后盾,兴办科技咨询服务站和农产品联贸公司,融“农、科、贸”为一体,“产、供、销”一条龙全程服务,为农民统一供应籽种及各种生产资料,仅两年来,就为菜农提供蔬菜良种280余吨,各类化肥1800余吨,农药50吨,农膜25吨,总价值达500万元,切实为农民节约了生产成本。在产品销售方面,通过协会的努力,冬早蔬菜已远销到东北、西北、华北、华南的34个大中城市,部分产品还通过边境贸易,流向独联体、泰国、缅甸、朝鲜、韩国和日本

等周边国家。两年来,共向省内市场提供各类蔬菜1.2亿公斤,向省外市场运销986.32万公斤,产值992.94万元,共向国家上缴税金22.3万元。

元江县花卉协会于2004年在臧健公司、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在元江县臧健花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这个产业龙头的带动下,元江县花卉协会积极引进和研发花卉名特优新品种,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疏通和拓宽销售渠道,引导农民闯市场,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了公司和农户的双赢。截止2005年协会有个人会员318户,单位会员2个。2005年带动农户种植面积达1800亩,实现产值680.4万元,农民户均收入达1.8万元,年平均亩产值达3780元。花卉协会成立以来,花卉产业的比较效益逐步显现出来,比当地大面积种植的水稻、甘蔗等亩纯收入高出2000元以上。

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加强组织内部管理,提高组织的民主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群众性合作组织,必须建立规范的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做到规章制度健全、活动内容丰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这样才能保证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促进组织生存发展。

如通海县十街玫瑰专业合作社选择了“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严格坚持按合作原则办社,坚持民办、民管原则,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实行社员大会和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并且理事会、监事会班子成员均为本村村民;坚持民享原则,种苗由合作社培育,农用物资均由合作社批量采购且以批发价供给社员,鲜切花销售方面由合作社统一分级包装后送斗南国际花卉拍卖市场拍卖并按拍卖价返还社员,这样从种苗供应到农用物资,再到销售,合作社最大限度地为社员节约了成本,直接面对市场,避免了以往花卉公司鲜切花收购存在的压级压价现象,实现了花农利益的最大化。

龙陵县龙山镇于2003年5月在农户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成立了石斛协会,注册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陵县云河石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打虎牌”商标,并从浙江省乐清市聘请了专业技术员指导生产加工。目前,公司已推出30多个不同品种的石斛产品,产品覆盖整个保山市,远销浙江、广州、深圳等地。石斛协会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为协会会员及广大农户带来了较好的回报。在石斛协会的组织发动下,龙山镇石斛种植从2003年前的7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3120亩,石斛销售总额达1248万元,仅此一项农民就增收735万元,人均达500元,会员户平均年纯收入5282元。公司还招收了50多名农村青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了一条致富路。

㈣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山区面积占97%,经济不发达,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我省近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专业技术水平低造成的。因此,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键。如云县茶房乡响水村中草药种植协会,就是以科技服务会员、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协会一是帮助会员和群众努力提高科技素质,因为会员分布在各个乡镇,所以协会结合农函大、农广校办学成立协会农民技术学校4所,每年都举办会员农函大培训班,开设专业达16个,学习人数达3000余人次;二是聘请专家、科技人员开展科普知识讲座,举办科普讲座12场/次,受益人数达12300人;三是广泛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开通科技咨询热线电话;四是为会员征订科技书刊,共订阅各类科技书刊5种60多份;五是无偿为会员和群众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先后到2个州18个乡镇56个村委会128户指导中草药种植,受益人数达640人;六是组织46位会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会员视野。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培养和建立了一支懂生产技术的种植中草药的农户,使云县茶房响水村中草药种植协会的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致富能手,并且促进了云县经济的发展。

蒙自新安所生态农业研究会从1988年建会以来十多年,在推广良种、科学养猪、沼气

建设和石榴高产技术中带领农户采用“沼、猪、果、菜、粮”良性循环的生产模式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在良种推广方面,协会先后从农业科研单位、外地引入玉米、水稻、籽粒苋、大荸荠等作物良种进行试验示范,在全县推广上万亩,使作物产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在普及科学养猪技术方面,协会用自配饲料养猪的经验,到各村寨为农民办科学养猪讲座培训,仅一年时间,就使全镇90%以上的农户采用了科学方法养猪,肥猪出栏数翻了一番;在推广农村沼气能源中,协会组成专业队,帮助450户农户建设了沼气池,推广农村生态能源;在石榴的种植上,协会通过科技部门和技术顾问的帮助指导,进行了一系列的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修枝打杈,病虫害防治和减少落果、裂果的高产技术,并组织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了这套技术。目前,石榴已成为蒙自的一大支柱产业。

宾川县金甸柑桔研究会近年来购买了《果树科学》、《中国柑桔》、《柑桔病虫害图册》、《柑桔科技市场信息》等二十余种科技书籍,并聘请专业科技人员,从课堂到田间开展培训30多次,受训人数达1000多人次,使大部分桔农掌握了柑桔的栽培、修剪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凤庆县食用菌协会从1993年成立到现在,共组织会员和菌农60人参加了中国农函大食用菌专业学习,现场培训500多人,并由会长主持编写了《香菇生产技术》500册,购买资料500多份发送给求学者。近三年来,协会为本县11个乡镇和外专州的保山、昌宁、腾冲、思茅、建水、大理、耿马、双江等县(市)的366户菌农提供菌种11000多瓶和有关技术资料,帮助他们走上了脱贫路。

富民县鸵鸟协会在扶持会员扩大养殖的同时,定期请专家传授技术,办培训班,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鸵鸟养殖乡土人才。呈贡县梅子村高效农业研究会针对该村蔬菜生产、植物保护、土壤改良、农业环保等,推广新型生物农药及生物菌肥等科普知识,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思茅市翠云区半坡村柑桔协会为规范果园科学管理,2005年在组织会员参加农函大学习的同时,集中举办培训班4次,受训800多人,促进了柑桔生产。建水县马军村果蔬协会在组织开办农函大培训、设立科普宣传栏的同时,组织会员农户外出考察学习,引进新品种,推广高接换种、无公害栽培等6项实用新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水果蔬菜生产。怒江州贡山县蜡早村玉米研究会从1988年成立到现在一直不间断地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农民技术乡土人才80多人,农民的科学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实现了农业由传统粗放耕作到现代科学种植的大转变。

三、滇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合作前景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山区面积占97%,经济不发达,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缺乏种植技术、经营管理、成本观念、效益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山区、坝区经济发展差异大,由于区域经济的影响,各地创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层次水平,运行能力、效益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是,云南省土地宽广,劳动力资源丰富,日益发展的经济实力背后潜藏着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相比之下,台湾地区则地少人工贵,销售市场狭小,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台湾农业在种植技术、组织方式和市场理念等方面具有优势,完全可以以云南为农业基地,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滇台在农业合作方面有着广泛而良好的前景。

在全国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云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更应抓住这个契机,在新的形式下,通过借鉴台湾农业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引入台湾农业产销组织模式、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模式、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等进行试验推广。吸引台湾农业组织、农业企业、农业界人士参与到云南省的新农村建设中,既为台湾相关农业单位和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又支持了云南的新农村建设,促进云南农民增收致富。

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展开。随着两岸农业交流的不断深入,大

陆涉农的民间机构与岛内各级农民组织、农业专业协会、农业研究机构、农学院、重点农业企业等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两岸农业交流已经逐步发展到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动物疫情、农业信息交流等多方面开展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建立起稳定的沟通、交流渠道。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云南省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也在积极努力,出台更多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台资企业到云南投资兴办农业。

总之,滇台农业交流合作,为台湾农业的转型升级拓展了空间,也能促进云南农业的现代化步伐,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在密切沟通与合作中,滇台互为依存、合作双赢的前景可以为构建两岸农业合作长效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全园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烹饪大赛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