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民风民俗作文(共12篇)
每年清明节,我们都要带上野炊的家什。我们与其说是去上坟,不如说是野炊。各家各户都带上食物,有的带火鸡,有的带鸭子,还有的会拉一只羊去。
那次,外婆拿着饮料和鞭炮,把一只大公鸡让我提着。上山很累的,山路很长,绕着山梁弯来弯去。
到了外公的坟前,就在石灶上架好了锅,我们分头去收集枯枝叶,我拖了一个枯树枝放在锅灶旁边。不一会儿,大舅赶着几头驴来了,每头驴驮着两桶水,驴脖子上的铃铛叮叮当当响着。
外婆开始烧水,我们就要插香了,关系亲近的就插三根,稍微疏远一点的就插一根的。
插完香,外婆让我们放鞭炮,纸壳弹到了我身上,待烟雾散尽,纸壳满地都是。我们在一圈石块外面跪着,开始烧纸钱,外婆念念有词,说:“在下面不要舍不得花钱,去买酒喝,再买几套衣服穿……”
红红的火焰窜起,香灰四处飘扬,我的脸变得很烫,衣服也特别烫。烧完了,我拍了拍膝盖上的土,去放炮玩。而大人必须忙着张罗炊事了。
大舅和二舅杀了鸡,叫我拔鸡毛,然后他们把鸡开膛破肚,清理内脏,切成碎块,开始煮了。
无数炊烟升起,风吹树叶沙沙的响,放眼大山上下,人们这里一群,那里一窝,都在忙碌着,传来了人语声,鸡叫声,放炮声。
不久,汤沸腾了,锅盖一上一下碰撞着,飘出一阵肉香。
这时,外婆在墓碑前摆了九个碗,摆出一个正方形,第一排倒酒,第二排放鸡,第三排盛饭,每个碗上放一双筷子。
外婆对外公喊道:“菜做好了,赶快来吃。”过了一两分钟,以为外公吃饱了,就把九个碗放到不远的草地上,外婆向着四周喊道:“野鬼快来吃饭,不要跟别人抢东西吃呵。”
然后,倒了酒,倒了饭,而菜倒到一个碗里。我们也开饭了,大人碗里倒了酒,一边喝酒一边划拳,外婆跟来的亲戚说这话,而我们小孩子大口地喝饮料,咬着鸡腿,大家都累坏了,胃口很好……
一、什么是民俗
汉代史学家曾说:“为政之要, 辨风正俗, 最其上也。”[1]那么, 什么是风俗?实际上, 风俗就是民俗学意义上的民俗。从生活层面看, 民俗是一种生活相, 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 但我们会不自觉的进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大家熟悉的传统民俗譬如春节, 春节怎么过, 除夕怎么过等。从文化层面来讲, 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往往是无形的、口头的、和非物质的, 但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民俗是民众群体反复积淀构成的, 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共同感, 是无意识和有意识、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织, 是国家思想和文化的原型和起点。民俗行为规范背后的思考原型, 对人类的思想和民族的发展影响很大。民俗说到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一个人的生命有两种, 一个是生物生命DNA, 另一个是文化的DNA。我们研究民俗一定要研究到深层的层面, 考虑到他们的差异性, 特别是我们在改革开放、走向国际的阶段。我们也要了解人家是怎样的文化模式、文化心理, 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民俗, 了解民族, 了解我们自己, 也可以更好地走向世界。[2]
民俗包罗万象, 如农耕节气、人生仪礼、岁时节令民俗、建筑民俗、饮食民俗、婚丧民俗等, 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原始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 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 而且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物质生产活动中, 春祈、秋报、求雨、禳灾、用占卜来预测气候和年成, 以及围绕农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 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传统习俗。其后, 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 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信仰习俗。据《礼记·月令》的记载, 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 十个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来年”等固定的祭祀农业诸神的活动。实际上, 许多农事节日就是由此形成的。此类农事信仰习俗在后世堪称长盛不衰, 时至今日也远没有绝迹。就猎、牧、渔、林、交通、运输、贸易等行业及各项手工业而言, 举行某些巫术性仪式, 祭祀有关的神灵, 恪守一定的禁忌等, 这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在衣食住行中, 原始信仰习俗也常有反映, 如造房建坟便与堪舆术紧紧连在一起。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宅地是动工前的第一步。从破土开工到建成进宅, 每个重要环节都要选择吉日良辰, 整个过程都包含有一系列的巫术、祭祀和禁忌活动。
二、与纸马有联系的民俗活动
纸马不仅在祭祀上用于祭拜和焚化, 也见贴于农家的墙壁和门户, 尤其是增幅财神一类的喜神往往常年贴挂, 其文化象征和艺术审美已在时空上得到了一定的强化。现存纸马在形制与功用上部分显示非宗教的趋向, 即在图形上向年画靠拢, 不仅用色力求五彩缤纷, 与年画相类似, 而且有的还增加了生活场景、吉祥纹饰和喜庆文字等。
与纸马有联系的民俗活动有以下几类:[3]
1、节庆活动
节庆活动是最能体现民族风情的载体。它伴随着各民族生产劳动、繁衍生息、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产生, 以情景交融的活动叙述着各民族的悲欢。云南各民族节日除与汉族大同小异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元宵节、重阳、冬至外, 最富民族特色的有彝、白、哈尼、纳西等族的火把节, 傣、德昂、布朗、阿昌、佤族等的泼水节, 白族的绕三灵、苗族的花山节、彝族的插花节、景颇族的木瑙纵歌、傈僳族的刀杆节等, 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至于白族村村寨寨的本主节, 更是热闹。在节庆期间, 人们会进行各种宗教活动, 其中, 巫师会通过焚烧各种各样的纸马来通神、降妖、驱鬼、辟邪。
2、祈祥禳灾
人有七魂六魄, 人死后要变成鬼, 这都是中华民族远古的共同信仰。人生时, 魂魄与人的健康、祸福息息相关, 生病、破财是魂丢失或被石头树枝压着, 此时要“招生魂”。死后, 魂若得不到好的归宿会给活着的家人带来麻烦, 此时要“招生魂”。云南纸马中有的神实则是鬼, 如“男女客之神”、“虚空过往之神”。用神来称鬼, 使祭祀者手中的纸马非常有效地改变鬼的可恶, 那些被称之为神的鬼便不会再来侵扰人们平安的生活。由于缺药少药, 人们从出生起就会面临各种疾病和灾难的考验, 所以纸马中有几十种代表生活中会遭到磨难的关隘, 焚烧这些纸马可以遇难成祥, 如汤火关、天狗关、四季关、夜哭关等。生产生活里需要什么样的神, 纸马就能造出什么样的神, 这是纸马中最古朴、原始、丰富多彩的部分。
三、纸马是一种民俗用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包括服装、饮食、住宅、婚姻、节日、礼俗、丧葬等。各处风俗习惯的产生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往往最能形象地体现民族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质。正像钟敬文先生说的,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4]
民间工艺品在各种民俗活动中起着表现和丰富“生活文化”的作用。比如, 老北京每到十二月初十以后都要卖杨柳青年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马子……请《十八佛天地白分》。“十八佛”乃中国民间信仰的佛、道及民间宗教各神灵中为主者。十八位神佛分作天地两部分, 外有陪祀者共七十六位。除夕, 列案焚香, 将百分焚化。这是老北京年俗中的一种民俗活动, 但活动中都是祭祀宗教信仰中的神佛, 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民俗活动。
香港民俗活动较多的是拜神。拜神举动虽简, 但焚烧给神鬼的衣纸很繁, 不止一张两张。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是香港一年一度“打小人祭白虎”的禳灾之日。焚烧各种衣纸最多, 还有剪纸数种。“打小人祭白虎”有固定的地点, 香港是在间拿道天桥底或湾仔鹅颈桥、宝云道一带, 那里有石、木雕刻的几只虎形, 供人祭打。“打小人”较繁琐, 用品有祭纸、香烛、银箔、冥钱和糖果、红豆、花生、大米等, 祭纸则有贵人符、贵人禄马、天解消灾符, 以纸剪的白虎、小人、贵人、枷锁等为一组。“打小人”的仪式分为:奉神、禀告、打小人、化解、祈福、进宝、打杯几道程序。香港、澳门的“打小人祭白虎”民俗活动, 带有古代埋蛊咒人速死, 以解心头怨恨的心理作用。[5]
云南在本主会或村社举行重大典礼活动中, 表演“上刀山”、“下火海”时更是离不开纸马。用砍刀架起的刀梯上插满各色纸旗, 每一级横放的砍刀两头贴两张纸马, 梯顶上插一把三戟铁叉, 叉尖上插叠在一起的纸马, 纸马内容都为喜庆祝福之类。表演者在梯头挥舞铁叉时, 纸马随风飘落。围观群众争先去抢, 抢到的纸马回家贴在墙上能得到神灵的保佑。表演结束后, 贴在刀梯上的纸马同样被群众抢夺一空。表演者腿上也扎有用黄纸印刷的“纸马神”。这些已经附了魂的“纸马神”, 表演完毕还要在半夜举行“送魂”仪式, 纸马被非常严肃的焚烧。同样, 在表演前也要举行神秘的请神仪式, 各种神的纸马在请神时焚烧。
总之, 从上述民俗活动来看, 纸马主要是一种刷印有各种俗信形象的, 用于民间百姓祈福禳灾的民俗用品。
参考文献
[1] (汉) 应劭:《风俗通义》。
[2]以上内容根据陈勤建教授本月在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的演讲整理而成。
[3]冯骥才主编的:《云南纸马卷》的分类方式比较科学合理, 将云南纸马大致分为节庆活动和祈祥禳灾两大类, 下分六小类。
[4]钟敬文:《民俗学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及其他》, http://www.ttread.net/Html/?553.html。
关键词 大理白族 民俗节日 传统体育 文化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色彩。白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主要存在其民俗传统节日中;且内容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白族的社会历史、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
云南大理白族的发展是中国白族文化发展的缩影,根据2000年中国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全国有白族185806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105644人),其中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就占总人口的60%以上,是其主要聚居地区[1]。对云南大理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能揭示传统体育活动与民俗节日的关系和文化内涵,有利于对白族民俗节日进行保护和开发。
一、大理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
(一)“绕三灵”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大理、洱源、宾川、巍山的白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地来到苍山洱海之间,参加狂欢节日“绕三灵”。白族“绕三灵”又称“绕山林”、“绕桑林”、“祈雨会”,意思是游逛山林或园林,“三灵”指的是“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相传“绕三灵”起源于南诏国[2]。
在“绕三灵”过程中始终贯穿“霸王鞭舞”这项最具白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活动中女性使用霸王鞭,男性则用八角鼓,男女人数均为偶数。活动行进过程中,队形可随意变化,人们有时单个表演,有时男女对舞或集体表演,还有的人则边唱边舞。活动时舞姿既柔和轻盈又刚劲有力,带有鲜明的节奏感,能表达欢快的情感。表演中夹有屈膝和双方仰俯屈伸、辗转反侧,按各种规律在肩、胸、腿、脚上进行敲击,节奏鲜明而欢快,节拍由慢到快,形成高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绕三灵”形成热烈、欢快的气氛。
(二)“三月街”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三月街”也称“观音街”,是白族的盛大节日;是白族传统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化娱乐活动的盛会。赛马是“三月街”期间最吸引人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赛马会”为期4天,比赛形式分为速度赛马、走马和马术表演,近年来,大理政府以“大理三月街赛马会”为品牌,邀请国内外马术高手参加,力求将“三月街”赛马办成闻名国内外的民族体育项目,使其成为大理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2009年“三月街”民族节的赛马会上,不但开展了白族原有的赛马项目,还增设了民族组速度赛马比赛。由此,三月街赛马活动项目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的项目相同。
(三)“耍海会”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耍海会”又叫“捞尸会”,每年农历八月初八,大理洱海沿岸白族人民要在洱海东岸的洱海神祠(龙王庙)祭拜斩蟒英雄段赤诚。在“耍海会”中除举行“耍海”、“对歌”活动外,还要举办规模盛大的龙舟比赛。龙舟赛一般以村为单位,在赛前参赛的各村都要在舷上画有黄龙、黑龙或青龙图来装饰龙船,龙船挂着用彩绸扎成的绣球花,船的四周插着各色彩旗,吊着响铃,十分漂亮。白族的龙舟赛在当地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耍海会”这一天白族人民为了祭祀“本主”,都会自发的来到洱海边,进行烧香、“耍海”和观看龙舟比赛。使得整个赛龙船场面,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四)“火把节”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火把节”是白族古老的宗教祭祀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日当天,白族人民聚集在一起祭祖,通过竖火把、点火把、拜火把、打歌、耍火把等活动祈求早日生育、祛病消灾,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同时,“耍火把”是白族火把节中一种特殊的娱乐祭祀活动。人们会手持“小火把”在田间、旷野、自家院子里奔跑玩耍,一般由“照穗”、绕火把、跳火把等活动组成,一直以来“耍火把”在白族火把节中都有广泛的开展。
(五)“谢水节”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白族人民都要举行“谢水节”。“谢水节”又叫“送龙船”,节日这天白族人民要举行传统的祭龙王、送龙船、舞龙等活动。舞龙是“谢水节”中最重要的传统体育活动,白族舞龙又叫“耍龙”,顾名思义就是娱乐玩耍的意思,它是白族一种传统的祭祀仪式,现在在春节和各种喜庆节日中也会举行舞龙,而以“谢水节”求雨仪式中的舞龙最为隆重,规模也最大。
二、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一)宗教性
民族体育文化以一种依附的、不独立的状态存在于宗教活动、生产劳动等社会活动之中,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也不能够明显地呈现出来,而是依赖其他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如祭祀、娱神中的舞蹈和竞赛活动,没有宗教文化显然就失去了文化存在的载体和基础[4]。白族民俗节日中的传统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从这些传统体育的起源和开展情况来看,它们大都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并体现出严肃的宗教特性。
首先,体现“本主崇拜”。本主是白族“本境福主”的简称,白族认为本主是村社的保护神。人们认为“本主”保佑风调雨顺,以白族人民通过在“绕三灵”中开展“霸王鞭舞”,来“娱神”祭祀,祈求“本主”赐予全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表达白族人民对“本主”极高的崇拜之情。
其次,体现了“图腾崇拜”。大理白族地区主要以龙为对象的图腾崇拜,《九隆神话》是云南最古老的关于龙的神话之一,也是现知云南古老神话最早见于文献记录者之一。白族人很早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以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
最后,体现了“自然崇拜”。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先民与自然界的抗争能力有限,各种自然灾害,瘟疫、疾病等给白族先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人们无力控制和应对这些自然现象,于是就归咎于自然神秘力量,就产生了崇拜自然的观念。在白族的火把节看到,白族人通过在“大火把”中举行“打歌”活动来祈求生育;在“小火把”中通过“耍火把”活动来祈求祛病消灾、人畜平安;通过用火把“照穗”来驱赶虫害,以祈求来年的粮食丰收,这些现象表明白族人强烈的对火的崇拜。大理白族民居的特点是“家家门前有流水”,可以看出白族人民对水的喜爱之情。从白族“谢水节”中舞龙运动的开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白族人民对水有极高的崇拜之情,白族龙文化是白族水文化的另一种展现。
(二)具有独特的民俗性
白族民俗节日所进行的传统体育活动是不同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对应的民俗节日中举行。如赛马活动在“三月街”;赛龙舟在“耍海会”中举行。白族的“打歌”、“耍火把”在“火把节”中举行。由此可见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有明显的民俗性和独特的民俗指向性。
(三)娱乐性
史料记载,民族娱乐先于民族体育,从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看白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原始的祭祀活动中这种娱乐性体现在“娱神”上,就是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使白族人民所崇拜的“本主”开心,就因这目的形成了白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娱乐性。从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看:“绕三灵”中的“霸王鞭舞”、“火把节”中的“打歌”,“谢水节”中的“舞龙”等这些传统体育活动都带有明显的娱乐性,参加者、观众都被活动浓浓的娱乐气氛所感染。人们用自己身体的语言表达出内心激情而达娱乐消遣之目的。由此白族民俗节日与传统体育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今天看到的这技巧性和艺术性相互交织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三、结语
传统节日是白族民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白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源自古代的民俗习惯,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的来自宗教,充满神秘色彩;有的源于重大历史事件,有纪念价值;有的出自对英雄的崇敬和缅怀,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可表达民族感情,有民俗节日这块沃土将会传承下去,同时继承其文化内涵、精神信仰和寄托。因此国家应科学的保护和开发民俗节日,促进民俗节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花草茶
广东人喜欢喝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如果有医疗服务,它可以治愈疾病,没有医疗服务也可以预防疾病。如果成年人在一个月内不喝几杯凉茶(主要是王老吉),婴幼儿对七星茶不满2—3天,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
竹藤根水是广东的一种草本茶。具有热、热、渴、肺解毒的作用。
清明时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家乡对祭祖这方面还是很重视的,即使年龄小也仍然要去。我家的祖庙在山上,山虽不算高,但往下看,在升起白蒙蒙的薄雾中隐隐约约的能看见翠绿的树蔓。爬一段坑坑洼洼的山路,淌过一条潺潺小溪,不远处有一座庙——朝廷庙:庙是六角型的,灰尘、蛛网甚多,不知它究竟经历了多少春秋,这便是家乡的祖庙。扫墓祭祖主要是感恩怀念先祖的恩泽,在坟林除杂草灌木、坟背培土、整理坟地散落碑石、植四季青的树木等等,以展现后代人丁兴旺。事毕燃个鞭炮、先站着三鞠躬、再跪着拜三拜、最后许下自己的愿望,祈祷先祖保佑后人健康平安、发财致富、人丁兴旺!
看见村庄池塘边上的杨柳,油然而吟“二月春风似剪刀”。随手折条柳枝,便插在自己的头上、家的大门上,这就是插柳,兴许与端午门前插艾叶是一样的意义——求个吉利。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于是人们在野外踏青时,随手折柳、戴柳、插柳——宋元以后就用这样的方式辟邪。在屋檐下插柳,不仅纪念了神农氏,还当了一个“天气预报员”。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之前总听长辈们说:“柳树留树。”原来柳树还代表了对晋代介子推的留念之情。那时,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清明时节,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曾提及“清明放断鹞”。古时候,孩子们喜欢放纸鸢,这是一种游戏活动,还是一种巫术行为。春风吹拂,纸鸢飞得高高,大人帮孩子一剪,纸鸢飞走的同时,把一切的不愉快,身上的疾病、秽气都带走了。现在,又在哪儿能见到放风筝、剪风筝呢?顶多在春天、秋天风大的时候,放风筝得个乐趣,还有谁相信所谓“歪门邪道”的巫术——放断鹞呢?
洛舍鱼圆美味爽滑,柔绵而有弹性,白嫩宛若凝脂,但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相传于楚文王时代,文王第一次吃鱼时,被鱼刺卡住了喉咙,当即怒斩厨师。此后文王吃鱼,厨师必先斩鱼头,剥鱼皮,剔鱼刺,剁细制成鱼圆,文王吃来觉得香鲜可口,完全不用担心鱼刺会卡在喉咙里,连连叫好。从此,将鱼肉制成鱼圆成了荆楚一带的风气,慢慢蔓延至了江浙一带。
我的外婆是一个洛舍人,我有幸看到了鱼圆制作的全部过程。
外婆先从菜市场买来一条鲢鱼,外婆说:“买鱼可考究了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约四斤左右的鲢鱼最适合做鱼圆。太大了肉质粗糙,做出的鱼圆不够鲜美,不细腻;而太小了,可以做鱼圆的肉就很少,肉质太嫩,粘稠度不够,做出的鱼圆数量太少。”鱼买来了,外婆沿着鱼背切开,将鱼分成两半,把其中一半固定在木板上,再用锋利的刀,把鱼背和鱼尾上的刺剔下来,把肉刮下来,剁成肉泥状。肉泥装在一个大容器里,慢慢分批次地倒入1。5倍的水,用手搅打成粘稠状,再把它捏成圆形,冷水入锅烧熟,这样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鱼圆就出锅啦。
它们白嫩宛若豆腐,口感如凝脂般丝滑,轻盈如浮萍般漂浮于锅中,垂涎三尺的我连忙捞起一个放入碗中,一阵阵鱼香萦绕在鼻尖,一口咬下去,极富弹性,略微咀嚼即化,我禁不住诱惑,一口气吃了六七个。
现在,我们先介绍一下满族的民族风俗。满族人男女老少日常穿的服装主要是旗袍(即旗人的袍子,在满语称作“介衣”)。旗袍在清朝曾作为国服在全国推行,它的特点是圆领、大襟,四面开,右边大襟上缝有扣绊。女式旗袍的禊开得大而宽,便于做激烈活动和马上动作。袖口上配有箭袖(亦称马蹄袖),很适合于游牧骑射民族的生活。满族妇女不裹脚,清朝时妇女都穿一种高跟木底的“旗鞋”。因底跟安放的部位不同,又分为“花盆底”和“马蹄底”两种。鞋面上用彩线绣着各种花鸟图案,走起路来让人感到飘飘摇颤摆,如同风摆杨柳和水上浮萍一般。
满族也是一人酷爱歌舞的民族,有许多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歌、民谣和民间舞蹈,例如男子常跳的动作大情绪激昂的蟒式舞,女子喜欢跳的软柔洒脱的笊篱姑姑舞等。关于笊篱姑姑,民间还留传一个传说,说有一个年轻貎美、心地善良的笊篱姑娘,在邻里之间普行善事,深受人们喜爱。有一天,她进山里采蘑菇,不幸走麻达了(即迷了路),七天七夜没有能够从大山林里走出来,终于冻饿而死。死后,哪个女子有了不幸遭遇,都要烧香向她祷吿,从苦海之中给指出一条能够生活下来的路。
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萨满,在满语中含“激动不安”和“狂怒之人”的意思,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所形成的一种多神崇拜。萨满教没有庙宇和神祠,也没有专职的掌教和祭主等神职人员。信奉此教的人们,在族人中自发形成一位“察玛”,主管每次祭祀天地、山神、土地和祭祖、许愿等重大活动。谁家有了难有了病,便请“察玛”到家里来跳神,以驱邪除气色鬼。因为,人们相信察玛是可以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使者,具有天神附体的能力。
萨满教,有自己独特样式的法衣、法具。法衣中最重要的是神帽。帽为圆形,四周套有黄色乡花布罩,顶端是用铁丝弯成为九个序列排开的圆形帽顶,上边是用铁镶着铜铃和飘带,帽沿上缀着串珠和穗子。而神袍,则是用犴皮或鹿皮做成的大袍子,袍身长可过膝,身上披挂着赭黄色腰带,腰带下垂到脚面上,在前胸和后背处挂着铜镜,在领口和袖口之处镶有云纹图案的花边以及小锒铛等饰物。神鼓,是椭圆形的单单面皮鼓,鼓面多用狍皮和鹿皮制成,鼓槌长约尺把,是用鹿大腿骨包裹狍皮制成的。
每逢有祭祀和治病等活动时,察玛便要穿上法衣,手拿神鼓为人表演跳神活动。一般来说跳神都 在晚上举行,人们围着一堆筹火,察玛手击神鼓全身抖动,为们表演各种精彩的动作。由于鼓声激昂,再配以法衣上各种锒铛的响声,造成一种相当的神秘的氛围。察玛饰演大神,他一边跳一边唱着词语,或是诉说天神的威灵,祖先的品德、功绩,或者是诉说病人贡献遭遇的邪祟。这时,还要配以一个“二大神”,要在一旁帮腔回话,与大神有问有答,把氛围渲染得更加浓郁,把情绪更加推向激烈。有的大神还要当场表演一些绝技,或是呑剑,或是赤脚走铡刀,或是吃火炭等等,以示神的威力。最后,是飞快急速的旋转,鼓声疾如暴雨同,法衣挥舞得让人头晕目眩,最终是在一片让人惊心动魄的“哩哩”声中,大神昏迷晕倒在七八个大汉的手臂中,然后再慢慢地苏醒过来。这意味着神已从察玛的凡身肉体中离去,跳神活动至此结束。
满族人还有尊老敬祖的风俗,家里边每有重大的喜事,例如结婚、生子、升官等等,都要把祖先牌位请出来放到祭坛上烧香上供,并把族里老人请过来设宴款待。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因罪流放到黑龙江古塔的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中对满族的这种宗教风俗早有详细记载,曰:“俗尚鬼,有疾必跳神祈禳,名曰插马,头带铁马,衣彩衣,腰围锒铛,手摇扇鼓,跳跃转折,神来则口呑火,胸穿箭,足履刀刃,全不畏怯,疾亦每每得愈。乌喇插马,虎头熊皮,其形更怪。又家中顶神,以绸帛细条扎如佛手状,名曰祖宗,凡岁时荐新,必以跳神祭之,有好事则还愿。”
藏族的人们的服饰特征主要为肥腰、长袖、大襟等。他们戴的帽子种类很多,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藏族发饰繁多,尤以妇女为最。中青年妇女喜用红绿丝线与头发混编。藏族佩饰主要有耳环、胸饰、腰饰和手饰。多以金、银、铜和珠宝、石器制成。耳饰,均为互环和耳坠。胸饰包括项链、护身盒“卡乌”。腰饰主件是一条丝绸或牛皮腰带,上面悬挂各种主人喜欢的饰品,男子有腰刀、打火镰、鼻烟壶等,妇女有银器、铜牌等。
在藏族的节日中,雪顿节是藏族著名的三个节日之一。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除夕到了,我随爸妈一起到奶奶家吃年夜饭。途中,我的心被一种不知名的喜悦包裹着。
还没进门,我就听到了厨房里炒菜的声音,家家户户传出的笑声,以及碗筷敲打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构成了除夕特有的祥和气氛。
首先,要祭拜祖先。我一进入客厅,就看到祭拜祖先的准备已经做好了:桌子的前方,摆着一张大椅子,两侧分别摆着一排小凳子,经过认真的擦洗,透出点点光泽。桌子的后上方,放着两支蜡烛,后方放着一个大锅,里面放满了纸钱。祭祖开始了,蜡烛点起来,黄酒斟起来,纸钱烧起来,我们按辈分依次祭拜,大人嘴里还念念有词,说的都是一些祝福和保佑来年平安幸福的话。
期待已久的年夜饭终于拉开了序幕。
厨房里又忙得热火朝天:炒菜声、煲汤声、烧火声一直停不下来。我的嘴也停不下来。一碗碗菜不断地被端上桌,那各种各样的诱人的香气令人胃口大开。我的胃仿佛失去了知觉,永远感觉不到饱。也难怪,桌上全是我爱吃的菜:甲鱼、菠菜、娃娃菜、三鲜、扣肉、螃蟹……桌上的菜早已放不下了,厨房里传来的响声也渐渐平息了。此时,熟悉的脚步声再次响起,却无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忽然,客厅的门被打开,伴随着一阵风拂面而来,风中蕴含着一种熟悉的、特殊的味道。紧随着,我的鼻子、头、眼睛、耳朵也纷纷启动:头扭了过去,眼睛盯住了那碗菜,耳朵听见了一句话:“八宝饭来喽!”那碗里的八宝饭:每颗饭粒都十分地饱满,颜色不深不浅,就是那种紫色。放一点儿到口中,细细地咀嚼。那种感觉,称得上是香、软、弹、滑。
伴随着年夜饭的进行,我的口袋也撑起来了,一个个压岁红包从长辈那里传递到我的手里,我说着一些祝福的话,恭喜长辈们健康长寿,新年发财!在欢声笑语中,年夜饭接近了尾声,摸摸自己的肚子,已经撑得滚圆了;摸摸自己的口袋,全都塞满了红包。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六月初四开始。“那达慕”有着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20xx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比如:德昂族,原来叫“崩龙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德昂族有自已的语言,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语文、汉语文。德昂族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这个习俗有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心中有所感悟,决心好好伺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他们的习俗也有很多,比如,德昂族人大部分信奉佛教,其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受傣族影响较大。在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云南的民风民俗作文】推荐阅读:
六年级写民风民俗的作文:苗族的民风民俗11-20
云南民俗文化旅游浅谈12-10
湖南的民风民俗作文07-06
介绍苗族民风民俗的作文09-25
有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12-13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400字09-16
民风民俗初中作文10-08
回族民风民俗作文11-27
传统节日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07-22
衡阳民风民俗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