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行业类高校精准扶贫模式探究——基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蒲城县扶贫案例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精准扶贫”理念, 精准的内涵既求真务实, 靶向施策, 就是要求在工作过程中精准定位, 深入了解扶贫点的客观情况, 做到因时而化, 顺势而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 要因地制宜, 针对风土人情、乡产农特、教育水平等不同, 分步骤、有层次的开展精准帮扶, 力求脱贫致富实效。

高等学校是各类人才的蓄水池、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教育资源的集散地, 是精准扶贫的中坚力量。教育部为响应国家意志, 助力脱贫攻坚, 于2016年6月出台《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 至此吹响了部属高校定点扶贫的集结号;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指导下, 多个高校发起了《高校参与脱贫攻坚倡议书》, 高校扶贫“比、学、赶、帮、超”的良性氛围初步形成。

一、电子信息类高校精准扶贫的内涵意义

新时代, 新起点, 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电子信息行业高校为精准扶贫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高校应当协同联动校工会、科研院、校友会、网络教育学院等职能部门, 打破技术壁垒, 发挥创新优势, 调动校友资源, 跳出地域局限, 发挥好“指挥棒”“智囊团”“推进剂”的作用, 打出定点脱贫攻坚的“组合拳”。

以协调、创新、共为、共成、共赢、共享为遵循和指南, 将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建立相应数据库, 精准识贫, 找准切入点, 对症施策, 依托自身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 借力互联网思维, 在教育培训、科技帮扶、电商推广方面多措并举, 有地域条件和人才积累的可以走“双创”脱贫道路, 有农产特色、山水风光的可以走“互联网+农产品+乡村游”路线, 探寻一套成果可量化、模式可推广、经验可复制的特色扶贫方案。

畅通网络平台, 利用全媒体融合平台, 加强高校和帮扶地区的信息双向互动, 及时宣传高校扶贫计划以及地方脱贫需求, 帮助在校师生及毕业校友了解帮扶地区真实情况和发展诉求, 发挥“智囊”和“桥梁”作用, 以高校公会为节点连接学校、企业、政府、校友等多方资源, 聚焦优势互补, 强化比较优势, 多方聚力为贫困地区“会诊”。

推进数据扶贫, 利用大数据建立贫困模型, 在脱贫过程中真正做到“挖穷根”, 根据贫困户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要素等进行全要素分析, 找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牛鼻子”, 进一步优化扶贫资源配置, 提高帮扶精准度, 强化扶贫支持的供给侧实效性。

强化信息教育, 借助电子信息类高校优质网络资源, 为贫困户提供针对性技能培训, 例如利用网络为农户开设相应的农耕果木的种植课程, 提高贫困人群的互联网思维, 开阔视野, 在专注农产品种植的同时逐渐培养其网络商业模式, 扩大农产品宣传, 快速脱贫。

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陕西蒲城县扶贫案例

渭南蒲城县位于关中平原, 出产鸭梨、香菇等农特产品, 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3年9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展开蒲城县对口帮扶。5年来, 西电棋落关键处, 资源用在刀刃上, 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在2017年国务院组织的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年度考核中, 获评最高等次。

(一) 多级联动, 精准施策

由学校工会牵头, 遵循“全员动员、多方参与、综合施策、精准实施”的工作思路, 精准帮扶陕西省蒲城县脱贫攻坚事业。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把脱贫攻坚、对口帮扶作为一把手工程, 思想同心, 行动同频。层层传导压力, 把扶贫任务分解到各二级部门, 把扶贫成效作为年终考核重要指标。加强校地双向互访机制, 学校党政领导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交流、互访, 院部与县相关局室、乡镇加强工作对接。挑选优秀管理干部担任挂职副县长和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校内二级单位优势特色, 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等工作。

(二) 扶贫扶智, 教育先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托丰富的教育资源, 聚焦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 一方面是面向基础义务教育, 利用网络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向农村基础教育传递现代教育培养管理理念和方式, 推进“一院一校一品”帮扶行动计划, 全校所有二级单位分别对接蒲城县一所乡镇中小学, 每年开展多次特色教育扶贫活动, 打造了“机器人进校园”、无人机展示、国学经典诵读、中小学创客实验等品牌活动, 捐建了12间“筑梦”多媒体网络教室和1个梦想教室;同时加强对蒲城县中、小、幼师资开展系列教育培训, 拓展教育视野, 提升育人理念, 提高综合素质, 为蒲城当地基础教育进一步夯实基础, 积极推行“基础教育师资能力提升计划”, 采取“跟岗挂职”的方式, 累计培训蒲城县教师12批261名。

另一方面, 依托学校网络教育学院, 设立西电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蒲城学习中心, 借助互联网终端把各类网教资源输出给贫苦户, 提供套餐可选、内容可调、受益客观的网教课程, 为蒲城当地各类中指技术人才提供再深造、再起航的平台。

(三) 聚焦乡特, 科技帮扶

西电深度挖掘蒲城地区乡产特色, 乡村旅游、地方文化背后的内涵和故事, 利用“两微多端”自媒体平台为特色农产品搭平台、找销路、传起来、卖出去。发挥矩阵效应, 将微媒营销发挥到极致, 推进农副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西电毕业生张旺组建的“小满良仓”团队聚焦蒲城电商平台的搭建及相关人才的培养, 构建网络平台推广香菇酱、酥梨等地域性农特产品, 并在西电开设直销点, 扩大了农特产品在西电的影响力。

西电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对地方传统特色产业进行升级改造, 着力打造智慧农业, 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为农户提供实时资讯信息;结合地方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 及时利用大数据等手段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提高市场敏锐度, 更快更好地满足市场化发展需求。2016年, 计算机学院刘志镜教授团队开发了“互联网+扶贫”科技惠农服务应用平台——“农掌门”, 让农业专家与农户在线上实现“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授, 目前该平台已帮助农户解决各类农业问题21万多个[1]。依托“农掌门”科技惠农服务应用平台, “农掌门”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在蒲城县已经建成, 在精准扶贫、农民科学种养殖、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效。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中, 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爆款”农副产品, 利用官微、微媒一主题深度点击, 矩阵效应, 将微媒营销发挥到极致, 推进农副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借助数据分析, 帮助闫家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确立了以金银花种植为主, 打造金银花采摘文化旅游品牌的发展路子。目前, 该园区的规模已扩大至3700亩, 带动闫家村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金银花产业已成为蒲城县三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全县计划金银花种植面积超万亩。

(四) 强化培训, 输出智慧

针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 借助社会力量, 积极邀请产业专家, 对乡镇干部、贫困农户等开展针对的培训, 传输新的产业发展理念, 进行产业提升辅导。发挥好学校的智库作用, 定位适合蒲城区位特点的科研成果转化, 促进校地融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构建蒲城创业脱贫的“全链条”, 打开贫困地区致富局面。

开展“智力扶贫人才培养帮扶计划”, 量身定制多层次、多元化培训。针对基层干部, 邀请省内和学校知名专家, 采用住校封闭集中培训和参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连续三年累计组织6期蒲城县科级干部素质提升班。针对致富带头人, 以“企业管理”为主题, 组织开展蒲城县中小企业负责人培训[2]。针对普通农户, 采用“上门授课”和“实操实训”相结合的方式, 组织多期电子商务特色产业扶贫培训班。组织专家团队参与编制蒲城县“十三五”发展规划, 共同主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三、电子信息类高校精准扶贫的思考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 高校应当提高政治站位,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在脱贫攻坚中的各项决策部署, 依托教育资源, 建章立制、夯实基础、统筹谋划、不打折扣, 稳步推进。电子信息行业类高校更应该立足自身优势, 利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电商”的新方法新平台, 做好贫困地区的智库, 当好政府、企业、校友、资金之间的桥梁纽带, 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启迪农户脱贫智慧, 提升人员综合素养, 优化基础教育水平, 搭建互助合作平台。为精准扶贫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汇聚多方力量共谱脱贫攻坚的时代华章。

摘要: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 高校作为国家智库和精准扶贫的主力军, 具有地域分布多、产业覆盖全、知识储备广的特点, 是科技、人才、资源的蓄水池,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 靠前站位、精准施策是当代高校的应有之义。本文结合电子信息行业高校特色, 围绕科技帮扶、教育引导、电商推广、培训提升等几大扶贫抓手, 优化“四维”帮扶, 汇聚合力, 突出实效, 对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探索, 为同类高校输出可借鉴的西电方案。

关键词:高校,精准扶贫,“四维”帮扶

上一篇:关于财政支持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几点建议下一篇:论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