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宣传日宣传

2022-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民道德宣传日宣传

我国宪法是否赋予了公民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提 要] 我国宪法是赋予了还是否定了公民宣传无神论的自由,这是开展无神论宣传教育必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都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公民从事研究或创作,宣传自己无神论的主张,也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在人民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宣传教育。自由包含着限制,限制不是对自由的否定。限制性的要求已经内在地包含于宪法关于“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的规定之中,不能拿它当作否定公民有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借口。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巩固和增强党的哲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思想理论基础地位。宪法关于“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和国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的规定是统一的,符合全体人民包括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无神论;宣传教育;宪法;公民自由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是党在思想宣传战线上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国内外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背景下,无神论宣传教育遭到了种种指责。有人提出这样那样的理由,质疑其正当性、合理性乃至合法性。一些同志产生了困惑,心存疑虑,不能理直气壮地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近来出现的关于“不信仰宗教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是否符合宪法规定的争论,就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些讨论。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国每个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民享有的自由和权利,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其最终依据都是来自宪法。因此,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是否具有宪法依据?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有论者提出,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宪法中没有“不信仰宗教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这样的文字,这就证明,“不信仰宗教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在改革开放以后”已经被“彻底否定”,所以“‘宣传无神论的自由’这个口号是错误的”。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主张公民有宣传无神论的自由是违反宪法的行为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我国宪法究竟是赋予了还是“彻底否定”了公民宣传无神论的自由,这不能不说是开展无神论宣传教育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前提性问题。对于科学无神论学科来说,这是一个关系到其存废兴衰的带根本性的问题。

这里的问题首先在于,如何理解宪法第三十六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这一规定是赋予了还是禁止了“不信仰宗教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宪法第三十六条在第一款作出上述规定的同时,在第二款中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就表明,第一款中所説的“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同样都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决不能把“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排除于“宗教信仰自由”之外,把“宗教信仰自由”仅仅解读为信仰宗教的自由。

那么,公民享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否同时意味着享有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把宪法的相关条款联系起来,把宪法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其精神。

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些表明,公民不信仰宗教,秉持自己科学无神论的信念,从事科学研究或文学艺术创作等文化活动,发表言论,出版科研、创作成果宣传自己的主张,这也是宪法赋予的权利。

这样的宣传不仅是宪法允许公民进行的,而且是宪法规定国家要倡导和进行的。宪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唯物主义和彻底无神论的世界观,它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作为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坚决反对一切唯心主义和有神论。所以无神论宣传教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1982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點和基本政策》明确指出了其间的包含关系,它要求“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科学世界观(包括无神论)的教育”。文件还提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论(包括有神论)”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38-1239.。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理解数月之后即1982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当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按照法定程序确立为国家法律时,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和国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的规定,与上述党中央文件中的论述毫无疑问是相互统一的,因而理所当然地包括赋予公民不信仰宗教和宣传无神论的权利。

反对宣传无神论的论者提出,宣传有纪律,宣传无神论应该受到种种限制,这就证明,“‘公民有宣传无神论的自由’是错误的口号”,应该“彻底否定”。

这种论证的逻辑,是以某种自由应该受到限制为理由否定这种自由。如果这样的逻辑能够成立,那么一切自由就都被否定了。因为任何自由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都必然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我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第三十三条至第五十条中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内容极为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包括政治权利、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劳动和休息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等等,紧接着在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一条对以上各条规定的自由和权利做出了限制,划定了边界。“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是对公民享有的一切自由和权利的限制性规定,体现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这表明,法律关于每一种自由和权利的规定,都内在地包含着对其边界的限定。如果没有这样的限定,那么任何自由和权利都可能被当作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的借口,这样一来,公民的一切自由和权利都将因为国家法治、社会秩序被破坏和公民的权利被任意侵犯而名存实亡,化为乌有。可见法律对自由的限制绝不是取消自由,相反,是为实现自由提供必不可少的法律保障。

公民行使不信仰宗教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权利,当然必须遵守宪法第五十一条的限制性规定,尤其是不得破坏其他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权利。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指出,任何人都不应当到宗教场所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或者在信教群众中发动有神还是无神的辩论。这个文件还指出,要保障人们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不能片面强调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甚至把它提到首要地位,忽视和抹杀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忘记党的基本任务是团结全体人民包括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必须遵循的思想原则和具体要求。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的各项自由和权利的同时,又规定了对这些自由和权利的限制,体现了自由和对自由的限制是内在统一的关系。自由包含着限制,限制划定了自由的边界,保证自由的实现。限制不是对自由的否定,而是实现自由的保障。既然限制性的要求已经内在地包含于宪法关于“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的规定之中,就决不能拿它当作否定“公民有不信仰宗教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借口。

我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仅要弄清楚法律规定的“是什么”“不是什么”,还要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既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和无神论不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包含着无神论,那为什么宪法在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的同时,又规定国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呢?这两方面的规定是如何统一的?

这个问题可以从多方面去探讨。本文仅从宗教信仰自由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角度做一些讨论。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概括了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八个明确”包括:“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十四个坚持”的第一个,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2018年3月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修改宪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在新修改的宪法第一条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宪法的修改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保障。

为了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包括巩固和增强党的哲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思想理论基础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01):1.这一论述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基础”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完备、严整的科学世界观,其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就决定了,党的全部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的,党的全部实践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的。

恩格斯在1891年论述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时,称赞公社“实行宗教对国家而言纯属私事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6.后来列宁在1909年论述“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时进一步指出:“当时恩格斯有意地着重声明,社会民主党认为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但是对于社会民主党本身、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工人政党来说决不是私人的事情。”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3.这些论述全面地阐明了宗教对于国家、个人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宗教问题的重要原则。我国宪法中的相关规定,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做出的。

一方面,在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一个公民信教或不信教,是由其自身多种主观和客观的条件决定的,应该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所以宗教信仰是公民的私事,任何人都不能用强制的手段决定或者改变他人的信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正是体现了“国家把宗教宣布为私人的事情”。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9.另一方面,宗教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绝不是私人的事情。马克思主义政党“决不认为同人民的鸦片作斗争,同宗教迷信等等作斗争的问题是‘私人的事情’”。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9.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是由党的指导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决定的。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要求每一个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严守党的政治纪律,不得信仰任何宗教,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与此同时,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还必须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筑牢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相反,如果放弃无神论的宣传教育,让有神论在我国社会蔓延开来,信仰各种宗教的人越来越多,最终会对党的指导思想、执政基础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我国宪法关于“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和国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的规定是完全统一的。这样的规定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当代中国实际,既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包括宗教发展的规律,又符合全体人民包括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按照我国宪法的精神,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都是宪法赋予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否定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是同宪法精神相背离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01).

[3]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田心铭

第2篇:新中国成立以来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历程、特征及经验启示

[内容提要] 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和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与社会建设的一个显著手段和典型特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集中选树了符合时代特征、价值规范和道德标准的模范典型并加以学习宣传,为加强和推进党内和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历史进程,归纳不同时期道德模范的价值内涵及其阶段特征,总结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基本经验,对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新中国;道德模范;学习宣传;经验启示

[作者简介] 张溢木,哲学博士,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乐,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道德模范是产生于既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以其具有的思想和行为耦合既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规范,从而被既定社会在其思想道德领域加以肯定和认可,继而在全社会进行学习、宣传和推广,使其社会成员得以感召和仿效的先进人物与楷模典型。就本质而言,道德模范因契合其所处时代的核心价值和道德原则,既体现了其所处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又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全面性认知与科学性把握。道德模范作为其所处社会道德理想的承载者、核心价值的体现者、未来风气的开拓者,对其进行学习和宣传,势必对传播既定社会的主流道德、核心价值和主导风气,阐明既定社会所倡导和建立的道德原则、价值规范、理想人格及道德准则,推动整个社会见贤思齐、崇德趋善具有重要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和切实运用其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既有的优势经验,在各个时期、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集中选树了符合新中国在社会主流道德、核心价值和主导风气等方面的模范典型,为加强和推进党内和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积极的引领作用。这些独具民族特点和中国特色的社会荣誉,伴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可以说,“每个时期的英模,皆是时代的精神和力量的临摹”[1]。梳理和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历史进程,进而分析和归纳不同时期道德模范的角色形象变迁及其内在的价值蕴含,对当前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习宣传

道德模范的历程及特征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和不懈努力,打破种种束缚和障碍,冲破重重阻挠和破坏,不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力量,释放了中国发展活力,而且实现了陪跑、跟跑再到在某些行业和领域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使得中国的面貌不断焕彩出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带领人民群众在社会思想道德领域的实践和创造,不仅推动人们在道德认识、道德实践上不断取得突破和深化,而且通过学习和宣传一个又一个道德模范,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地取得和积累了新中国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程中,党和国家所选树、学习和宣传的众多道德模范,不仅特征鲜明、内涵深刻、价值深远,而且彰显着时代变迁的精神特质,印记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新中国道德精神谱系的淬炼、丰富和发展。

1. 战争英模与劳动模范: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

这一历史时期,在探索中发展不仅是时代的一个基本任务,而且是道德建设领域的一个基本特点。这是因为,不仅在一个落后和广阔的农业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业国毫无模式和经验可循,而且在一个绵延数千年的封建主义道德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符合新中国时代特征和共产主义道德要求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新的道德精神谱系,更是缺乏既有经验和现有模式。一方面,社会主义新中国需要依靠党带领人民迅速实现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以此证明社会主义相较于以往社会形态的全新性和优越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思想道德领域的建设迫切表现为对封建社会和既往社会道德形态的“破”和对共产主义道德的“立”,并通过改造和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持续性“实验”,使共产主义道德的道德理想、核心价值、社会风气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新中国成立这一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和感召下,社会各个行业领域不断涌现出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行业能手,他们不仅在其行业作出了骄人的业绩,同时在思想和行为上体现了其内在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道德理想人格。因此,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战斗英雄邱少云、工人模范王进喜、农民模范史来贺、军人典范雷锋、干部典范焦裕禄等一系列人物典型,以其生命形象、社会角色和价值内涵体现出社会主义“新人”思想觉悟高、政治立场坚定等突出特点。[2]他们不仅业绩突出,而且思想纯洁、苦干实干、无私奉献,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这一时期的典范代表。因而,在这一时期所选树、学习和宣传的战争英模与劳动模范,一方面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在道德理想、核心价值和主导风气等方面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契合社会主义道德在全新性和优越性方面的新诉求。再者,从这些战争英模與劳动模范的人生历程来看,他们大都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的鲜明对比,从而在对其学习和宣传过程中通过“主—奴”“恩—仇”“甘—苦”等的两相比照,将其对新中国的情感、新生活的体验、新道德的希冀暗含其中,使得其人物形象鲜明、朴实、感人,因此这些典范人物迅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流行色”与“经典色”。而对这些英模群体的学习和宣传,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审时度势、理性地运用战争年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经验来组织社会再生产的重要举措。同时,以这些英模精神为主导所建立起来的革命道德体系,为新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巩固与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以学习和宣传革命型和劳动型为特征的战争英模与劳动楷模成为新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精神谱系和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并以此为重要支点,在全社会持续弘扬共产主义道德的道德理想、核心价值和社会风气,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思想纯洁等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政治性要求直观而迅速地传播到公众之中。与此同时,对战争英模与劳动楷模的学习和宣传,以涌现在各行各业的一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舍小我顾大家、无私奉献的典型人物为标杆,对充分验证新政权、新社会、新价值的合理性、合法性与合道德性,进而为实现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隐性凝聚作用。

2. 人生榜样与改革先锋: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

这一历史时期,在不断走向深入的改革开放中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脉络,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基本任务,而且是道德建设的基本特点。改革开放作为一个根本性的社会变迁,给人们的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变动是史无前例而且是规模空前的,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的思想激荡更是波澜壮阔而且是难以具体描摹的。肇基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推动着社会主义在物质现代化层面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嬗变,而在这一进程中相较之前安土重迁的传统社会而言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得人们在面对物质的急遽现代化的同时如何推进精神层面的现代化的问题格外凸显。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群体对人的根本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追寻,探索实现“小我”与“大我”的良性互动,构建符合改革开放时代特征、全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理想、核心价值和社会风气,成为这一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紧迫任务,颇受社会各界关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历史的主线和价值取向的根本,基本上是围绕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等重大性、标志性和根本性问题展开,只不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因此,梳理与归纳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演进和发展历程,是把握这一标志性和根本性问题的重要桥梁与关节纽带。1978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则通过不断强调与加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命题使得“富裕”问题成为时代所瞩目的焦点。与此同时,因“伤痕文学”“潘晓来信”“蛇口风波”“张华救老农”“球籍”等问题在社会中涌动和掀起的一波又一波激烈的大讨论,标志着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的确有部分人群在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层面发生着重大转折。如何面对改革开放的发展大潮,如何寻求自我经济价值与国家、社会整体价值的一致性,成为这一时期价值问题的根本诱因与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可避免的是,一些以“现代意识”“新的价值”“更新观念”为旗帜的“能捞钱、会赚钱、想赚钱”思想的宣扬,引导着社会中的部分人群一切以“我”为中心,以期通过“自我设计”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现实实践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实践探索的人生榜样与改革先锋。“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张海迪,“献身科学”的蒋筑英,以“创业、创新、创造”精神被誉为民营企业家“常青树”的鲁冠球,忠于职责与使命的援藏干部孔繁森,实现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五连霸”的中国女排等,他们作为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为推动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思想道德领域发挥了突出示范与引领作用,无愧于人生榜样与改革先锋。而在这一时期选树的道德模范,在对其学习和宣传上也以由“群像”向“个像”转变为显著特征,凸显了社会成员个体以自我的拼搏进取、开拓创新、创先争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忘我奉献的优秀道德品质。

3. 行业精英与社会榜样: 21世纪初叶至党的十八大召开

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处于持续推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自18世纪末伴随工业革命正式启动“现代化事业”至20世纪末仅仅200余年的时间,人类生活的样态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巨变。而且,这一巨变不单单是生产力自身的运动和发展,同时也是现代生产力与现代生产关系乃至社会各个领域交融、交织与交割的根本性变革。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以后,无论称其为“现代化”或“后现代化”(乃至“后后现代化”),在社会各个领域都要面对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是矛盾重叠、纷争迭起与冲突频发。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肇始以来,中国在物质层面(尤其是经济指标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的同时, 在精神领域常常面临着信仰迷失、价值缺失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突出问题。社会上一些人群片面追求物质刺激和崇尚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过度宣扬包含西方价值内涵和意蕴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西式话语,道德缺失、金钱万能、道德耻感降低、价值认同匮乏。这一系列社会现象,往往易引致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情势下,我们依然要在以西式价值标准为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下为自己的“思”“言”“行”等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辩护”与“解释”;另一方面,在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准显著提高的情况下,社会价值体系依然面临着价值多元、价值差异、价值矛盾乃至价值冲突的局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地位的多元并存的价值体系格局尚需进一步加强建设。甚至在某些重要或敏感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面临其他价值观对其主导(主流)地位的冲击与挑战。而在中国进入新世纪的关键时期,以及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思想交融日趋深化、思想交锋日臻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在尊重差异中求共存,在兼容并蓄中求共识,在包容多样中求认同?对于个人、群体、国家而言,这些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的价值主体如何回应这些问题?怎么在既不违反社会基本价值原则的同时,又能照顾个体层面的价值需求?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中国进入新世纪在价值领域的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亟须思考的热点、重点与难点问题,也是进行道德建设所要面临和解决的从理论到实践等多重层面和多个领域的时代课题。

在新世纪、新起点和新任务等全新的时代要求下,这一时期道德模范所代表的层面和类型更加宽广。历经之前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积累,中央和地方对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学习和宣传已逐渐常态化和机制化。其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深的是始于2007年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此外,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各地开展的“好人”和“最美”等模范人物的持续性评选,将符合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行业精英与社会榜样作为全新的道德模范形态,逐渐转化为社会公众予以普遍关注的道德风景。这一时期以行业精英与社会榜样为全新形态的对道德模范的学习和宣传,不仅在内容上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个主要领域,而且关涉个体与国家、社会、家庭、他人、职业等多方面的重要道德关系。这一时期学习和宣传的道德模范,对解答新世纪人们在道德层面上的困惑和化解价值层面上的冲突,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道德理想、核心价值和社会风气产生了重要的指向性作用。以姚明、刘翔、邰丽华等为代表的文体明星,以巴金、季羡林、袁隆平、钟南山等为代表的知识阶层,以张瑞敏等为代表的企业家群体,以郭明义、王顺友等为代表的基层民众,以牛玉儒、郑培民、任长霞等为代表的公务员群体,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了特殊历史事件(如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下产生的社会榜样,体现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拼搏进取、开拓创新、创先争优、忘我奉献的道德品质,在新的历史时期产生着广泛的示范性效应。这一时期的道德模范形象,不仅体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交织的显著特征,而且充分体现出对人生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现代人的价值追求,加之之前选树的雷锋、焦裕禄等老一辈道德模范人物重回大众学习和宣传的视野,新、旧道德模范的前后相继、交相辉映,使得这一时期道德模范的学习和宣传更加具有丰富生动的生命質感,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的价值特点。

4. 价值表率与精神楷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在这一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由此,对于一个身处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期的大国而言,中国要基本实现直至最终全面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与时代性变迁,所要达到和实现的宏伟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并非仅囿于经济与国防等“硬实力”的外壳上实现“弯道超车”,而是能否在精神与文化等“软实力”的内核上实现“时空跳跃”。一方面,社会情境的变化导致人民群众诸种需求的多维度与多渠道表达;另一方面,现实生活的碎片化使得人们日益接受模范人物从“高大全”的模式化回归到自然人乃至身边人的生活化。在常态化、机制化地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基础上,一些面对面、暖人心、接地气的“道德讲堂”“道德宣讲进基层”“道德模范巡讲”等活动的广泛开展,旨在以映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和价值特质的价值表率与精神楷模为突破口,回应人们对新时代道德建设的现实关切,以道德模范自身充满人性的精神感召力和独到而优秀的人格魅力,引领人民群众在对道德模范的学习和宣传中自觉地关注国家民族发展需求、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中,社会个体如何把握和因应时代呼唤,找寻自我的人生定位、角色担当、价值意义,成为这一时期选树、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一个出发点和归结点。这一时期的道德模范不仅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使命和新作为,而且还以其突出的价值性与精神性成为人民表率与社会楷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赫赫而无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生只为一清渠的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将航空报国情怀融入生命之中的中国舰载机之父罗阳,“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县委书记楷模谷文昌,坚守爱与信仰的本色、从开国将军夫人到农村教师的龚全珍,永远把人民群众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書记杨善洲,深藏功名60载、最是本色感人心的特等功臣张富清等,一个个原原本本、有血有肉、朴素真实的先进典型,不仅以其真实的精神、质朴的情感,以其崇高道德世界与平凡现实生活的相互映射,实现着个体价值与内在精神的自我完善,映照着党的初心,承载着党的使命,而且以其深入人心、丰富生动的生命质感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人生情怀,体现了价值与精神的主流性与多元性相互交融的主要特征,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如何以普通人物的“小作为”勇于探索新时代初心与使命的“大担当”。在对道德模范的学习和宣传过程中,其所具有的正面而积极的示范、激励和导向作用,使得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和提高。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习和宣传

道德模范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涌现出奋勇争先、顽强拼搏的道德模范。他们用勤劳和智慧甚至是热血和生命,为党和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无私奉献,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谱写了名垂青史、彪炳千秋的壮丽篇章,从而被誉为国家脊梁、民族英雄和时代楷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3],“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4]。党和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中,历来高度重视对道德模范的学习和宣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更是以最高规格和国家荣誉对所遴选出的英雄模范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共和国勋章”的颁授标准是授予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道德品质高尚、群众公认的杰出人士。虽然这些英雄模范由于来自各行各业从而贡献各异,但是将“道德品质高尚”作为他们一个极为鲜明的共性标准和共同特征,充分说明了所表彰的这些英雄模范同时也可以称为道德模范。详见: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颁授工作答记者问[EB/OL].(20190827)[20190920].http://www.xinhuanet.com/201908/27/c_1124929211.htm.予以隆重表彰。这些英雄模范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契合道德建设核心,因应主导价值吁求,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基本经验的最好诠释和生动总结。

1. 紧扣时代发展脉搏

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战争英模与劳动模范,还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人生榜样与改革先锋,抑或21世纪初叶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的行业精英与社会榜样,或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价值表率与精神楷模,他们自身无不是自觉而积极主动地将“小我”的成长进步和“大我”的无私奉献与时代的发展脉搏紧密相连,从而通过忠诚不渝、顽强执着的艰苦奋斗,通过矢志为民、一心为国的情怀担当,通过无怨无悔、执着朴实的无我境界,将人生的“小我”通过时代的发展放大成为一个又一个“大我”,从而受到党和人民的最高礼赞,被选树为道德模范进行学习和宣传。他们身上所彰显的鲜明特征、深刻内涵和崇高价值,无不彰显着时代变迁的精神特质,无不印记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新中国道德精神谱系的淬炼、丰富和发展。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其极为重视所选树的道德模范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所展现出来的独特时代性。

从根源上看,因应时代问题、彰显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始终是道德模范具有强大感召力和不竭生命力的源泉,也是坚持与时俱进地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基本历史与理论逻辑。因此,对任何作为道德模范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认识,都要依据对道德模范赖以产生的时代潮流、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性把握。梅林曾深刻指出:“对于马克思伟大思想的出现,在过去的时代就是最天才的头脑也不能把它硬想出来,只有在人类历史的一定点上才能揭穿它的秘密。”[5]同理,选树、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就需要充分认知道德模范产生的时代,科学把握其所处时代在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时代困惑、时代精神和时代潮流,把握道德建设的时代立场、观点和方法,唯有如此,才能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彰显典范宣传的主流价值。

2. 契合道德建设核心

对于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而言,在今后的社会建设领域如何确立道德建设的核心,也就是解决新中国道德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谁服务的问题,非常必要也极端重要。这是因为,新旧社会的主奴变换、恩仇比照与甘苦对照,通过作为调整社会领域范围最广的道德建设这一环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更为直接、具体而现实的联系。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何进行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建设,如何建立能够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伦理体系,如何确立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和原则,是新中国在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客观要求在现实道德建设领域内的直接反映,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要求上的主要表现。就实质而言,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是新中国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标准原则和根本依据。

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也决定了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标准原则、根本依据必须高度契合这一核心。1949年以来,无论是顺利发展还是挫折坎坷,历史的主线和价值取向的根本都是围绕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标志性问题,只不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与着重方向不同。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以來的历史进程中,所选树的道德模范都是切实反映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真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目的,如实反映人民群众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奋斗和拼搏。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选树的所有道德模范,无论从标准建构还是实践操作上,无论从人物选取还是学习宣传上,都是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映照于人民,从而得以进入新中国人民群众的现实社会生活、发挥道德的实际社会功能。这样,通过一个又一个道德模范的选树、学习和宣传,从而使道德建设核心所映照的时代特征进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将单纯的价值规范和道德标准转化为人民群众争先仿效的日常观念和具体行动;将现实的伦理生活准则和实实在在的道德风尚转变为人民群众的日用常行,并得以在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

3. 因应主导价值吁求

自1949年之后,中国社会历经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等主要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主导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有着相同且前后承继的理论根据,即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基础所建构起来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价值观,它既是党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又是指导党的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从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斗争的政党到成为掌握新中国政权的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革命和群众运动,顺利地推动了整个国家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另一方面,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建设相结合,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通过理论教育、整风整党、实践锻炼和英模典型等多种重要手段,将党所倡导与弘扬的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清正廉洁等核心价值观念深深扎根在共产党员心中,深深印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脱胎而出,处于全面转型的特殊时期。因此,1949年至1956年,如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重建完全崩溃的国民经济,解决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历史任务,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从国家和民族层面树立一种核心价值观念,以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是当时面对和解决一系列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迫切需要。而在当时,构建一种全新的、有别于以往社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不仅能从思想上引导人民,而且能够树立群众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对于此种情况,党的最高领导层在当时是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的。1950年4月,刘少奇指出:“我们必须给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在劳动事业中有重大发明和创造的劳动英雄们和发明家们以应得的光荣,而给那些无所事事、不劳而食的社会寄生虫以应得的贱视。这就是我们的新道德的标准之一。”[6]1950年9月,毛泽东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的祝词中提出:“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7]因此,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从人民群众中选树道德模范,深入人民群众中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就成为建设与发展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新思想新道德的最为有效和便捷的手段。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习和

宣传道德模范的重要启示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选树道德模范的历史演进来看,党和国家业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经验,而且将那些贴合时代发展、符合道德要求、契合价值标准的道德模范在全党、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通过理论教育、整风整党、实践锻炼和英模典型等多种重要手段,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将党所倡导与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念深深扎根在共产党员心中,深深印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形成全党和全国人民自觉追求的理想旗帜。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进行的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实践活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易懂,较全面地体现了新中国道德观建设的主题和内容,描摹了新中国所独有的道德精神谱系,构建起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立体格局,对人民群众认知和理解党和国家所开展的各项中心任务和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起到了引导性的意义与作用,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探索描摹道德模范的精神谱系

道德模范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民族特点和社会主义特征的荣誉和符号,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和积极的引领作用。在新时代,亟须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时代性演进所展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与社会主义的精神谱系予以历史性、精准性、完整性的描摹。质而言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道德模范的精神特质和时代风貌既是前后相继又是一脉相承的。就时代性进程来看,从革命型和劳动型的战争英模与劳动模范,到“群像”向“个像”转变的人生榜样与改革先锋;从传统性和现代性交织的行业精英与社会榜样,到主流性和多元性交融的价值表率与精神楷模;从开国英烈、建国功臣、劳动英模、实干英模,再到突出经济性、价值性和精神性;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和对阶级斗争重要性的凸显,再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与强调。这些精神特质和时代风貌的变化,都凸显着社会意识形态及思想文化的变迁,以及在这一变迁的历程中对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全面性认知与科学性把握。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在思想道德建设领域尤其是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时代进程中,选树和积累了一系列彰显社会道德理想、核心价值和主导风气,反映民族特点和时代风貌,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典范人物,形成了新中国所独有的道德精神谱系。

在新时代描摹道德模范的精神谱系,本质上看不仅是历史性的总结与积累,而且更是一种时代性的对如何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理论创新与思想积淀的积极探索。实质而言,精神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长存和永不枯竭的灵魂与动力。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性与完善性,这个国家和民族才能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描摹新中国道德模范的精神谱系,实质上是在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是怎样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实质上是细致梳理我国道德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以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样式,彰显时代变迁的精神特质和印记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新中国道德精神谱系的淬炼、丰富和发展,实质上是在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传承与发展中实现对人们进行“形”的塑造和“神”的铸就。道德模范是新中国精神谱系直接而深入的体现者、阐述者和诠释者,其连缀和串联起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理念、发展理论和创新实践,体现着新中国道德建设整体性、系统性与一贯性的特征,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每一次重要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成果总和的汇聚。同时,将道德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典范放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予以整体性把握,有助于系统而完整地准确把握新中国精神谱系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和精神传承的一贯性,避免和防范对道德模范进行教条化、碎片化的解读,避免出现道德模范“过时论”和历史虚无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以道德模范精神谱系所深刻蕴含的信仰坚定、艰苦奋斗、自觉奉献等个体精神世界来影响、感召和激励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有助于形成党的优良作风和社会的优良风气,有助于形成科学而丰富的道德思想理论,从而引领和强化党的精神,培育和塑造社会的良好风气。

2. 构建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立体格局

就本质而言,道德模范的学习和宣传是推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主要路径。构建道德模范学习和宣传的立体格局,更重要的是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润物细无声的典范教育实效,使道德模范更好发挥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就传统的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过程来看,主要还是以“宣”为主,“教”的效果与价值尚待进一步彰显和完善。构建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立体格局,一方面仍需要发挥宣传报道的主渠道作用,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以报告会、讲座、文艺演出等集中性的宣教模式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已有的宣教格局;另一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从历史性来看,道德模范本身有可能在面对各种思潮的涤荡中不再保持其所具有的某种“先进性”,这时候更要坚持真实性原则,真正抽取出道德模范自身的“本真性”,并以道德模范自身的价值性体现出来,以其内在的道德力、感化力、情感力贴合当前时代的道德吁求和价值诉求,以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途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历程看,构建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立体格局,需要在既有格局的基础上从内容、形式和宣传力度上进一步完善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第一,进一步健全完善道德模范学习宣传体制机制,构建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学习与宣传机制。就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而言,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除了党和国家层面制定相关的一系列根本性文件之外,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时代特点出台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实施方案,并确保其落到实处;二要以制度化的形式将道德模范的筛选、论证和选树过程规范化和程序化,建立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化模式,保持道德模范的学习宣传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同时确保道德模范学习宣传的不改样、不走样和不变样;三要掌握好道德模范学习和宣传的节奏力度,争取做到浓重热烈而不过于集中、有所间隔而又分梯次、渐近式地学习宣传。第二,结合社会变迁、社会结构和个性的自由发展,进一步将学习道德模范的人群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加强夯实学习宣传的主体与主题,形成以道德模范为载体、以理论研究者和宣讲者为主体,以时代特征与模范特质为主题,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通力合作格局,做到學习和宣传道德模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第三,充分运用现代新科学技术搭建融媒体平台,努力拓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的覆盖面与拓展面。以新技术和新理念,打造多维度的融汇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道德品行、家风建设等为一体的学习、交流平台,争取取得叫好又叫座的宣教效果。

3. 完善道德模范的保障和回报体系

人民群众是道德建设主体,是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源泉和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涌现的道德模范事迹充分说明,具有崇高道德追求和严格道德自律的人,往往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和事业中作出贡献,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尊重。道德模范之所以能在生死攸关或义利冲突之际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实则是源于其日常的道德涵养和关键时刻敢于奉献的道德情怀。作为平凡人的道德模范,有血有肉、生动鲜活,或有缺点,但始终是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在人们对道德模范争相学习和宣传的同时,也要综合运用经济、政治、道德、法律等手段加强和完善道德模范的保障和回报体系,从而确保道德模范站得住、立得牢、后劲足。在物质层面,要着力构建和完善基于道德模范身份的社会保障与回报机制;在精神层面,要给予道德模范更多的价值褒扬和社会激励,在利益、名誉、地位上使“有为者一定有位”,进一步彰显道德模范崇高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树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完善道德模范保障和回报体系,需要在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第一,建立道德模范专项基金或好人援助基金,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地为需要帮扶的道德模范解决实际困难,体现社会对道德模范的关爱,重点对生活贫困的道德模范家庭进行经济援助,促进全社会好人众人帮、好人有好报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第二,建立健全道德模范的档案资  料,落实道德模范回访制度,建立道德模范经常性联系制度,主动关怀和积极帮扶道德模范脱贫解困。掌握道德模范的第一手资料,在事业层面为道德模范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使每一位为道德建设作出贡献的生活困难的模范人物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爱和帮扶。第三,礼遇道德模范,重大节庆庆典、重要会议等重要场合邀请道德模范出席,彰显道德模范应享有的崇高社会地位。让礼遇措施既有精神鼓励也有物质激励,全方位、多层次地让道德模范感受社会各界的尊重和礼遇,使道德模范的价值更加具体化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万芳.新中国建国后英模人物的形象变迁[J].文史春秋,2013(11):3440.

[2] 柳礼泉,庄勤早.新中国道德模范的历时性演进图景及其当代启示[J].伦理学研究,2017(6):7074.

[3] 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2).

[4] 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30(2).

[5] 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M].吉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

[6]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

[7]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5.

(编辑:吴俊)

作者:张溢木 王乐

第3篇: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作用的路径研究

摘 要: 大学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政治素质的优劣、法治观念的强弱关系到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快慢、水平的高低,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发挥“基础”课对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作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并且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三条路径,以希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学生 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观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优劣,尤其是法律素养的强弱,关系到法治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依法治国全面推进速度的快慢,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迟缓,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好坏。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提升其法律素养,培养其法治思维。

一、发挥“基础”课对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作用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功能。为了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必须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不完全成熟导致法治意识淡薄。

不久前,华东政法大学课堂上发生了一起令人寒心的事件,一名大四女生因点名未到遭老师批评,便拿开水泼老师的脸[1]。该名女生已经大四,而且作为法科学生,竟然缺乏最基本的法律意识。此次泼水事件折射出许多问题,比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的教育与立德树人的脱节问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如何衔接,等等。不管问题多少,大学生心理不完全成熟导致法治意识淡薄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学法的学生。我们有必要利用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进行引导,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起码的法治意识。

(二)“基础”课是全国普通高校必修的思想政治课程之一。

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涵盖了大学生成长成才应当具备的思想修养、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健全大学生人格、塑造大学生灵魂的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如此重要,我们有必要充分发挥“基础”课对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的作用。

二、发挥“基础”课对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作用的可行性

充分发挥“基础”课对大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作用,不仅重要,而且是可行的,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基础”课侧重实践性与应用性教育,强调大学生知行合一。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本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须开设4门必修课,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课)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其中,“原理”课从基本理论角度阐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理论性最强。“概论”课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角度,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概论”课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纲要”课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角度,说明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着重体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深度。“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法律素质,澄清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强调大学生知行合一[3],因而实践性与应用性教育最为突出。

(二)开课时间早,帮助大学生及时树立正确观念。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一般将“基础”课安排在大学一年级,有助于在刚走进象牙塔的学子中普及正确的法治观念与法律精神,使在中小学教育中被忽视的重育人的教育目的、重体验的教育方式、重价值取向形成的教育效果[4]被重新拾起,帮助大学生及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使之树立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夯实基础②。

(三)思想修养、道德素质与法治思维三管齐下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离不开法治,同时要德治。因为德治与法治均是为了实现同一目标,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德治讲究从内心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陶冶情操,引导人们积极向善,实现社会和谐。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公布法律规范,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指引、教育人们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一方面,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法律对道德建设起着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道德又滋养着法治精神,对法治文化起着支撑作用。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因而,涵盖着提升大学生思想修养、培养道德素质与树立法治思维三方面内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三管齐下,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实效性显著增强。

三、充分利用“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路径探讨

正如法律“徒法不足以自行”,需要人实施一样,“基础”课虽拥有此般魅力,但如果缺少教师,则仍是无法完成其伟大使命的。因此,我认为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厚的理论素质、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5],还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以充分发挥“基础”课对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的作用。

(一)用法条作准绳,提供现实依据。

2013年修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在法律部分改动比较大,由以往注重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变为现在更加注重法治思维与法治意识的培养。因而教材在内容上删去了许多实体法律制度与程序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则,取而代之的是诸多体现法的精神的理论,比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等。这种改变旨在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关系,也更加凸显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目的。正因为这种改变,法律部分的内容变得更加抽象与生涩,这对“基础”课教师来讲是一项新的挑战。要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使生涩的知识变得易懂,使法的精神容易为学生所感知,首先需要利用我国现行的法律条文阐释,因为具体的法律条文能够体现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落实到法条上,用法律条文作准绳,为抽象的理论提供现实依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例如在“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一节中,在提及法律如何实现对人权的保障问题时,可列举具体的法律条文以显示法律对人权的保障。比如《行政处罚法》第42条就规定了行政机关在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特定种类的行政处罚前应告知当事人具有听证的权利,以此显示法律保障相对人表达意见的权利。

(二)用案例作切入点,创设具体情境。

要充分发挥“基础”课对大学生的法治宣传作用,仅依靠法条的讲解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运用大量鲜活事例,用案例作为切入点,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感知并体会到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借以增强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特别是用法意识。

在为学生讲解公平的平等权时,我引用了一个“一场6元钱官司”[6]的案例,并就该案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案情大概是这样的:

2000年5月17日,四川大学在校学生李某等三人到成都家家快餐有限公司就餐,进门时发现该店门口的灯箱广告中写明:“每位18元;国家公务员每位16元;1.3米以下儿童9元;当天生日者凭身份证免费就餐一次。”三人每人交纳了18元就餐费。事后,三人以广告中关于“每位18元;国家公务员每位16元”的规定是对非公务员的消费者的歧视,违反了宪法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给其心理造成了巨大伤害为理由,于2000年6月向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快餐公司返还多收的人民币6元,撤除广告中对消费者歧视对待的内容,并向三人赔礼道歉。提问:如何理解平等权、该案中快餐公司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宪法关于平等权的规定?

(三)用法学理论作后盾,领会法律精神。

在“基础”课中,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除了以法条作准绳、用案例作切入点,还需用法学理论作案例分析的基础,让学生深入领会法律精神,培养法治思维。

仍以公民的平等权为例,我们除了引用相关法律条文作为现实依据,用案例作为讲解的切入点、创设情境以外,还应运用一些法学理论以便清楚地分析解决问题。我国《宪法》第33条虽然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那么仅以该条法律,我们能否成功回答这两个问题?

显然这是不够的,因为法律条文本身并未对如何理解平等有更加详细的论述。这需要我们学习相关法学理论,从而对平等权做相关思考与论述。例如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指出,法律上的平等权,并不是自由权(如人身权、财产权等)以外的一种“额外”的权利,而是权利的一种保障形式。譬如不论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宪法规定你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这是因为你首先有受教育权,然后你才能要求你的这项权利和他人是平等的。“平等”本身并不创造权利,也不能超越任何实体权利而抽象存在,而只是保护你的受教育权不以某种特定方式(如歧视)受到限制或剥夺[7]。

这一方法学理论分析也印证了法院的判决。一审法院判决驳回三原告的诉讼请求,指出因为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当公务员进行消费时,商家不能给予优惠;也没有明文规定对不同的消费者,商家不能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因而快餐公司的行为没有违反宪法关于平等权的规定。这其中的精神在前不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亦有体现,即对于私人而言,法无规定即可为,或法无规定即自由,对公权力而言,法无规定即不可为,或法无规定即禁止。三原告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经过审理,二审法院判决维持一审判决,指出商家可以以不同的价格向消费者发出邀约,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被上诉人有权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有权决定对某个群体和个人给予优惠,其行为没有违反法律规定,也未侵犯上诉人的平等权。二审法院给出的理由则体现了公民有权处分民事权利的理论。

四、结语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观念是人们对法律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发挥“基础”课对大学生的法治宣传作用就尤为重要,只有大学生群体的法治意识与法治观念增强了,与大学生群体相关人群的法治意识与观念才能得以提升,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才会被推进。

注释:

①为与时俱进,该门课程的内容经过不断更新,现该门课程名称完善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仍简称“概论”课.

②笔者现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因而此处,本文着重于发挥“基础”课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宣传教育作用路径的研究,并非不重视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只因平日教学产生了些许思考以形成文字.至于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内容应达到什么样的层次、运用何种途径与方式进行,本文将另撰文研究.

参考文献:

[1]大四女生拿开水泼老师脸.http://news.163.com/14/1114/11/AB0OEURR00014Q4P.html发布时间:2014-11-1411:03:19来源:金黔在线-贵州商报(贵阳).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414.html发布时间:2005-03-02.

[3]王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新特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总第94期),42.

[4]杨庆江.法治教育:我们还缺少什么.光明日报,2014-11-25(第15版).

[5]王易.做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光明日报,2014-11-10(第11版).

[6]何宇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296.

[7]张千帆.宪法学讲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51.

作者:谷骞

第4篇:公民道德宣传日范文

关于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总结

为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法律、社会公德意识,树立“绿色、和谐、阳光”的文明风尚,使师生能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根据上级有关文件通知精神,我校精心策划,结合实际,认真组织于2006年9月18--21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现将有关情况小结于下:

一、进行集中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社会公民道德意识,广泛动员全体师生关心和参与道德建设。9月初,大队部组织全体教师召开关于开展 “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的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确定今年“公民道德宣传日”以“诚信”为重点。

二、净化校园,张挂标语,营造浓厚的“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气氛。

学校组织了全校师生对校园内和校园周边进行了彻底的大扫除,张挂了校内外宣传标语。充分利用我校的主要宣传阵地“小海艺广播”“宣传橱窗”“宣传黑板报”把公民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和中华传传统美德宣传教育作为首要任务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诚信建设的和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浓厚氛围。

三、学校开展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讲座。在大会上,学校政教处领导宣讲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我校学生中出现的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今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加强了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1、“公民道德宣传日”期间学校把诚信建设与班级学校建设相结合,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专题讲座,努力创建诚信学校、诚信班级。

2、以中队为单位开展了主题班会、社会调查、举办图片展览、出黑板报、举行法制讲座、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提高了师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加强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锻炼我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法律意识,加强和改进自身的道德修养,认真学习遵守《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使自己成为“四有”新人。今后,我们还要认真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第5篇:公民道德宣传日总结

“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方案 各镇党委,县级各党组,县武装部党委,县公安局党委,县直机关党委、教科文党委、农牧党委、卫生党委、计经党委,省州驻县各单位:

关于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系列活动的

实 施 方 案

为切实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组织开展好今年三月的“公民道德建设月”各项活动,突出抓好诚信建设,以月促年,带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上台阶,出成效。根据吐鲁番市《关于深入开展第五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安排意见》的有关精神,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特制定公民道德建设月系列活动实施方案。

9月20日是全国第七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全面提升城乡公民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根据全州统一安排,现就我县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系列活动,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加深入人心,成为规范公民行为的道德准绳。引导广大公民积极实践公民道德、自觉践行“八荣八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巩固公民道德建设成果,提高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为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XXX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活动形式

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以“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八荣八耻”学习宣传、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法律法规政策咨询、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强化广大群众道德意识,引导人们践行公民道德、提升文明程度,为推进我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活动内容

1、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践行“八荣八耻”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演讲比赛、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公民道德宣传和实践活动,帮助广大群众增强道德意识,争做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合格公民。教育部门特别是各中小学校要利用新学期开学之机,把道德建设贯穿到学校教育体系中,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要广泛开展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丰富思想道德内涵;要运用各种方式向未成年人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

2、以“热爱祖国、歌唱柴达木”为载体,广泛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通过举办演唱会、

歌会等多种形式,广泛组织学唱传唱爱国歌曲,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发动社区、农村、企业、机关、学校,各级文明单位的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广泛开展歌咏活动。以歌曲演唱的形式,讴歌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辉煌成就,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充分表达人民群众喜迎国庆、爱我家园的豪迈心情,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满怀信心,积极投入到建设新XXX的热潮中来。

3、组织参加第二届“感动青海十大人物”评选活动。9月初,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将集中向全省公布正式候选人,我州共有才层玛等7名候选人参加了“感动青海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以此为契机,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投票活动,使投票过程,变为学习先进、宣传先进、践行先进的过程。全面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开展国情、党情主题教育活动。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开展报告会、座谈会、参观爱国教育基地、参观成就展等多种形式,展现我县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奋斗、自强不屈、无私奉献、勇于进取成就了今天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民族团结的新XXX。以此增强全县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全县人民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怀。特别是向中小学生介绍国庆节的由来,以及有关国庆节的革命故事、动人传说。邀请老红军讲授革命传统故事、往事等活动,让干部群众在讲授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培育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XXX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团结和谐氛围。

5、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积极营造社会喜庆、祥和氛围。以“文明、和谐、共享”为主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在节庆期间组织广大志愿者与残疾人、老年人、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共度国庆佳节,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组织开展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琴棋书画表演、拔河比赛等体育竞赛活动,通过活动,营造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喜庆祥和氛围。

四、相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对开展第七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的领导,围绕主题,认真制定详细活动方案,做好部署和安排,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2、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充分运用社区、机关、学校、企业的宣传栏、板报等宣传阵地进行宣传教育,并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工作同我县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干部职工、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具体事做起,在单位做文明职工、在社会做文明市民、在家庭做文明成员,共同营造人人讲文明、个个讲礼貌的良好氛围。

3、要加大宣传力度。县电视台要广泛宣传开展活动的情况,要对宣传教育活动进行新闻报道和舆论造势力度,营造氛围。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公开栏等阵地,采用图文并茂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4、各镇、各部门、各单位于9月21日前将活动开展情况报县文明办

区委文明办:

今年9月20日是全国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上级有关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活动的精神,学楷模、迎奥运、树新风、促和谐,

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以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根据宁区文明办﹝2007﹞13号的通知精神,蕉城区审计局高度重视,结合本单位实际,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策划。

为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集中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社会公民道德意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道德建设,9月18日,我局召开了关于组织开展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的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确定今年“公民道德宣传日”以“学楷模、迎奥运、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要求每位审计干部都要做好表率,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二、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在“公民道德宣传日”期间,蕉城区审计局把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重要内容,结合审计行业特点组织开展了各种活动。

1、印发《文明市民守则》,向全局干部职工广泛宣传,倡导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公民。

2、组织学习审计署下发的《文明审计》、《审计礼仪》、《审计八不准》等文件内容,教育全体职工干部都要扎扎实实工作,严严实实做人,学习黄令赤先进事迹,立足本职岗位,争当一名文明审计工作者。

3、把诚信建设与单位建设相结合,在“公民道德宣传日”期间,蕉城区审计局在局里开展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专题讲座,号召大家向拾金不昧的全国道德模范寿宁姑娘徐丽珍学习,努力创建诚信单位。

4、组织收看“全国道德模范评选颁奖晚会”。道德模范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所有在场观看的职工干部,通过收看,大家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

5、组织收看“宁德市2007年机关干部培训系列教材”电教片“政务礼仪”、“依法行政”等

内容。

6、组织党员干部到结对扶贫村开展“扶贫送温暖”活动。局长焦宁华同志带领党员干部走访了虎贝黄家村及九都洋岸坂村、三都外渔潭村、七都际头村的部分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给困难农户捐送了一些生活物资,还给城南镇古溪村贫困学生陈晓玲送去了上大学的学费。

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我局思想道德建设意识,我局广大职工干部积极参与思想道德建设,争当文明审计干部,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冀中心城市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总结

今年9月20日是第三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我县各级各部门各行业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精心策划,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策划 为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集中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社会公民道德意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道德建设,9月初,我县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文明委副主任牵头召开关于组织开展第三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的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第三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确定今年“公民道德宣传日”以“诚信建设”为重点,以“共铸诚信漾濞,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开展各种活动,并以漾文委〔2005〕]13号文件向全县11个乡镇和县级各单位发出了《关于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的通知》,对此工作进行安排部署。9月15日接到州文明办《关于开展第三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的通知》后,我县把省州文明办决定的今年“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主题“中华传统美德伴我行”与我县确定的“共铸诚信漾濞,构建和谐社会”活动主题相结合,要求各乡镇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力求取得新的实效。要求各级文明单位做好表率,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二、采取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充分利用我县的主要宣传阵地《漾濞时讯》和漾濞电视台,把公民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和中华传传统美德宣传教育作为首要任务进行广泛宣传,在《漾濞时讯上刊登6篇,漾濞电视台报道10条,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漾濞电视台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片10部,在县城的覆盖面达94%,收看率达90%,通过和收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加强了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2、悬挂标语170幅,制作和刊播了公益广告20条。

3、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各学校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栏等对加强诚信建设和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广泛宣传, 共出黑板报和宣传栏120期,广播、电视宣传150多场次。 全县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各种宣传阵地和多种宣传形式,营造了诚信建设的和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浓厚氛围。

三、各级各单位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道德建设 在“公民道德宣传日”期间,全县各级各部门把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重要内容,结合行业特点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县文明办因制制了《文明市民守则》2000多份,向各单位各部门和广大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并在《漾濞时间讯》上刊登,在全县倡导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公民。

2、9月16日由宣传部、文明办、质监局、科技局牵头,县工商、卫生、经济、工会、共青团、国土、公安、农业、林业、610等部门在县城组织开展了“漾濞县共铸诚信漾濞漾濞,构建和谐社会宣传活动”,一是展出“讲文明、树新风”、“不让黄赌毒进我家”、 “关

爱生命、远离毒品”、“珍惜生命,反对邪教”、预防艾滋病等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25种210幅宣传挂图,400多小学生和3000多名群众观看展览。等34种35000份宣传材料,接受群众咨询人次。

2、“公民道德宣传日”期间各单位、各学校把诚信建设与单位建设相结合,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专题讲座,努力创建诚信单位。全县共开展专题讲座场次。

3、认真组织社区文艺汇演活动,积极发动乡村农民、城镇居民、机关干部、社区群众广泛参与,开展自编自演和集中汇演活动。

4、组织收看“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知识竞赛决赛”。9月16日收到《关于收看“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知识竞赛决赛”的通知》后,县文明委办公及时与广播电视局衔接,并在漾濞电视台滚动播出“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知识竞赛决赛”播出,通知社会各界收看。9月20日21:55分社会各界积极收看“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知识竞赛决赛”。通过收看,人民群众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5、配合做好“构建网络道德,树立网络新风”网上专题活动。为倡导良好网络道德,培养文明网络行为,在今年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之际,中央文明办秘书组、未成年人工作组、中宣部宣教局、中国精神文明网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国际网、中青网及新浪网、搜狐网,于9月19日下午3:00至5:00共同举行“构建网络道德,树立网络新风”嘉宾访谈活动,邀请著名专家、有关部门官员、网络业界代表及网友代表与大家在线交流,共同探讨网络道德问题。漾濞县文明办组织有关人员参与了探讨。

6、各乡镇和各单位不同形式的组织了活动。脉地、龙潭、瓦厂、上街、河西、脉地等乡镇组织了不同形式“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脉地镇宣传干事、群团组织负责人共同向街道商店、药店及屠户发出“诚信为上,拒绝假货”的倡议书,引导经营者诚实、守信,以造假制假卖假为耻,对消费者负责,树立以质取胜,以诚感人的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平坡镇把公路沿线及街道作为宣传重点,以广播、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选查,制作刊播了“诚信平坡欢迎你”、“诚信平坡靠大家”等一批公益广告。公安、文体、工商、质监、药监等部门,结合行业特点进行了网吧、食品、药品等的治理工作。 通过丰富多彩的“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我县诚信建设意识,体现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诚信建设,为我县诚信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6篇: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方案

xx中学

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培育文明风尚,树立文明新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我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点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总书记一系列讲话为指导,以“人人参与道德建设,美德养成从我做起”为主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开展多种方式的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 我校广大师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和高尚的文化环境。

二、活动主题

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人人参与道德建设,美德养成从我做起”为口号,致力创建全校公民道德建设工作。

三、活动内容

(一)倡导博爱、包容之心,大兴互助之风

1、继续开展学雷锋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橱窗、板报等媒体,加大对典型事迹的宣传和培树,大力褒扬校园内外涌现出的善人、善事、善举,引导广大师生向学雷锋典型人物学习,进一步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2、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师生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老幼弱残群体的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文明礼仪宣传、公共场所文明劝导、便民利民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关爱生态文明、关爱大自然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3、开展“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为标准,在全校内评选美德少年予以宣传表彰,引导我校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他人。

(二)倡导善良之心,大兴诚信之风

1、开展“道德讲堂”建设活动。将“道德讲堂”建设和活动情况纳入我校常态建设,规范活动流程,严格落实“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五个规范环节。即:播放道德模范故事短片,讲述身边好人典型事迹、爱心故事等,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诵经典环节,要求做到“三必诵”(“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善心环节,要求师生对照道德模范向自己良心发问,引导广大师生见贤思齐,寻找差距,拔除心灵杂草,提高道德境界。

2、组织开展“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在我校组织开展“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知善为切入点,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修身律己、择仁处善、自强厚德,从小做好事、长好心、当好人,实现由“日行一善”到“时时行善”,最终实现“善行一生”。

3、开展“四书五经”诵读活动。通过举办诵读会积极调动广大师生参与诵读的热情,掀起人人诵读“四书五经”的新高潮。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建立师生共读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良好局面。

(三)倡导上进之心,大兴敬业之风

1、开展“转作风、重责任、比贡献”主题实践活动。倡导全校广大教师树立“敬业奉献”之德,在岗位上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重点解决作风漂浮、自律不严、铺张浪费以及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和有偿家教等违规办学现象,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争先进位,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目的。

2、开展 “十佳中学生”评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和学校各项活动,模范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四、工作要求

1、增强领导,扎实工作。“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日”活动是一项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学校各部门必须结合各自实际,充分意识公民思维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并且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营建良好的道德氛围,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活动引向深入。

2、贴近实际,务求实效。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把组织开展好“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与创建民族团结与进步活动结合起来,与增强未成年人思维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学校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

3、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板报、橱窗等校园文化阵地,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着力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充分展现道德模范的崇高风范和时代风采,营建全校关注、支持、参与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推进我校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

第7篇: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总结

2013年关于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

活动总结

根据区教育局2013年关于开展全国第十一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的通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全区的公民道德建设整体水平,培育文明向上的健康风尚,我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今年9月20日是全国第十一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进一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我校对“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领导机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召开专门会议对“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并把此项活动作为加强学校党建及少先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形成了领导亲自抓,分管教师协助抓,教师学生人人参与的良好道德建设氛围。

二、创新形式,广泛开展各项活动

我校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组织开展道德宣传与道德实践系列活动,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增强全校师生的道德意识,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筑牢思想基础。

(一)召开座谈会,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9月23日上午,我校主要领导组织召开座谈会,集中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援引吴大观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全校教师围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主题开展道德建设体会交流,使全体教师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中。校长车立新强调,全校教师要以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大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全校师生,借以大力弘扬好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倡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力倡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精神。

(二)制作道德标语牌匾,引导学校文明礼貌风尚

校领导为开展好“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动员全校师生专门制作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八荣八耻》相关标语,分别悬挂于校内的醒目位置,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全校师生及全村居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收到熏陶。

(三)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学习讨论

9月24日下午,全校开展以“学习道德模范,文明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活动中,有各班教室带领学生学习了全国楷模、

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也纷纷交流了自己的想法。通过此次主题班会,同学们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明礼诚信,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小事做起,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本次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全体师生之间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通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在全校营造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全校师生的公民道德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今后,我校将认真总结活动经验,将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积极引导师生以道德的力量催生文明行为,以文明行为树立良好公民形象,以良好公民形象促进全面发展,

中心完小

2013年9月25日

第8篇: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总结

XX街道XX社区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总结

今年9月20日是全国第九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同时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10周年纪念日。按照街道党工委的通知要求,XX社区积极开展了“公民道德宣传日”宣传活动。现将本次宣传活动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为进一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全民学礼仪、争做文明有礼XX人”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全面提高社区居民道德素质,以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迎接新中国成立62周年,XX社区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精心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

二、发掘典型,深入宣传

为了进一步推动社区的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居民道德素质,XX社区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向广大居民宣传公民道德建设的有关知识,发动广大群众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XX社区于9月20日组织40余名群众和党员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专题教育活动,并集中学习了XX同志十五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父母的感人事迹。通过开展此次道德模范宣传教育活动,XX社区在辖区内掀起了向XX同志学习热潮,激起了社区居民关心、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社区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和谐社区的建设。

三、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宣传纪念活动期间,XX社区工作者们带头实践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通过深入、广泛地宣传学习XX同志的感人事迹,大家纷纷表示,XX的事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准和榜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哺育我们,恩情天高地厚。为人子女,当饮水思源,恪尽孝道。XX平实而伟大的孝行,一定会激励更多的人自觉地去感父母之恩,养父母之身,暖父母之心,争做新时代的孝顺楷模。

通过此次宣传活动,营造了社区全体居民关注、支持、参与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推动社区公民道德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第9篇: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方案

汉台区望江乡中心小学

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方案

九月二十日是第九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为进一步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热潮,大力营造公民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提高教师、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广泛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继续深入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培育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为此,学校特制订“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方案。

一、组织机构

第九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姚长荣

副组长:张海军李福临

成员:各班班主任

二、活动时间

2011年9月20日----2011年9月30日

三、活动对象

学校全校师生。

四、活动内容

1、九日二十日早上举行活动启动仪式,宣读倡议书,全体师生宣誓。

2、悬挂横幅“知荣辱、讲文明、促和谐”。

3、在校园内张贴“公民道德宣传日”宣传标语8幅。

4、利用校园广播、班会及思品课等时间认真学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向全体师生宣讲公民道德建设内容和文明礼仪知识,并进行交流和讨论。要求教师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教育学生:不说脏话、不打架骂人;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行;排路队有秩序,安全过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喧哗,不损坏公共设施;不乱写、乱贴、乱画。

5、征集“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广播稿,于九月二十五前上交,利用校园广播进行播放。

6、办宣传“公民道德宣传日”的板报和队报。

7、利用双休日,四至六年级学生自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集镇清除垃圾,打扫卫生死角,清除墙上乱涂乱贴的小广告。

望江乡中心小学

2011年9月19日

上一篇:新老师师德师风演讲稿下一篇: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