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备课教案

2023-05-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七年级备课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苏教版七年级备课教案

语文:备课资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夏》

教学设想:

如前几课一样,《夏》同样是美文,但语言的风格同文章描述的季节一样更加个性和张扬,更加有热烈的时代气息。通过学习本课能让学生感受到夏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美感,让他们产生审美和情感上的共鸣,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从而使本单元教学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美文的能力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学习文章采用的对比和比较的写法。 2.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以赏为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教学方法:诵读、品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

1.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预习成果? (1)重点词语:

芊芊qiān 黛色dài 主宰zǎi 磅礴 bó 匍匐pú 迸发 bèng 澹澹dàn 闲情逸致yì 春华秋实 huá (2)描写夏天的诗句:

例: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二、 导入新课

1.由古诗《山亭夏日》 [唐 ]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导入。

这首诗描绘了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夏》一文,看看作者又是表达了怎样的情思。 2.作者介绍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________的夏 夏是_________ 例如:紧张、热烈、急促这三个词来形容,(板书)这是在课文的开头这里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你都看到了哪些画面?

3、交流阅读所得(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麦浪翻滚的画面 热风浮动的画面 农民劳动的画面

我看到了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清飞曼舞的蜂蝶换来了蝉儿的长鸣。

4、展示画面

5、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法指导: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

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四、交流互动

1、过渡:从画面和大家的表达中,我们都感受到了夏天的美,相信文章的语言更美,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文字的世界,领略另一番美妙。 诵读指导:边读边思考,并注意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

2、学生自读思考

3、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a.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赏析:开头用一锅水逐渐沸腾的比喻,形象的写出了春到夏的过程,通过春天景物和夏天景物的比较,突出夏天的特点。

b.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生命交替的旺季。

赏析:说明这个季节已有收获,而且还充满希望。

c.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者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在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赏析:这是作者对旺季的具体形象的描绘。作者通过挑、举、匍匐三个动词,让读者感受它们旺盛的生命力,写出夏天的热烈。 (1)指名朗读,注意读出文章感情。

(3)学生评点(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指导评点)

五、质疑交流

1、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历代文人多写春、秋,而极少写夏天,其原因是春、秋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文思,而夏天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里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进行对比,强调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六、自主小结

本文抓住夏天的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善于运用比较、对比的方法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文章的语言描写生动,描摹准确,表现力很强,有些句子富有深刻的含义。

七、反馈练习

寻找其他书籍中描写“夏”的诗词或文章,通过比较想一想,不同的作者对“夏”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

1、本课《与课堂同行》。

2、按要求预习下一课。

第2篇:语文:备课资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2.积累词语,学习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体味文章中精彩的语句语段,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学生回答)13岁的田晓菲已经是北大的学生了。她是个早慧型的人才,4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把握课文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读下来,再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画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2.读完第一部分,大致理解一下这一部分表达了什么内容。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7岁时的 10岁时的 13岁时的 16岁时的

2.学生自由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生活两年产生了哪些感受? 3.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4.朗读第

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

10、11段。

(1)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作者又从北大的人的身上读出了什么?

(2)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1)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明确:赞颂北大、抒发深情,表达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愿。

(2)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13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一、学生交流,合作归纳

1.排比句(略)。好处:________ _____ _ ____ 2.比喻句(略)。好处:________ _____ _ ____ 3.拟人句(略)。好处:________ _____ _ ____

二、联想造句

1.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 __ 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 ____,不再是_

______ _______,而是________ _____ _ ___ 。

2.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 ,渴望 ,渴望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明确: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四、真情告白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资料宝藏】

1.田晓菲简介

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1971年生人。5岁习古诗,少年时期,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985年,田晓菲曾以与天俱来的才情与聪慧,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仅有13岁的田晓菲,已出版两本诗集。

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 2000年,田晓菲受聘于哈佛大学东亚系执教至今。她曾有小说、散文、文学评论、诗集等作品发表及出版;此后又有译作《后现代主义与通俗文化》、《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等。秋水堂是田晓菲在波士顿居所书斋之名。 2.田晓菲近况

田晓菲在哈佛(节选)

张维攻

在波士顿,在美国最负盛名的哈佛大学,我见到了从天津走过来的田晓菲。

29岁的田晓菲两年前在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受聘于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做讲师。

„„

整个波士顿在大搞城市建设,公路改建、机场扩建、填海造地,田晓菲在这里读书工作了10年,觉得这个古老的城市建设起来没个完。田晓菲说哈佛给她的印象却一如从前,“那就是我读研究生时住过的楼”,在哈佛校园,她如数家珍般说起每一座教学楼,说起每一个可供游人参观的景点,特别是走过那座古老雄伟的独立战争纪念大教堂,告诉我,我们的江泽民主席曾在那里发表过演讲。她说,哈佛的博物馆不可不去,因为那里不仅珍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化石和珍稀矿藏,最为独特的是百多年前一个工匠发明的“玻璃花”,用这个工艺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绿叶举世罕见。有意思的是,田晓菲来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参观,她在她的中国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学办公室里,在她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的教室里,她的话就更多了。“这里的教学方法和国内的大学不大一样,开放与研讨的氛围更重些。”晓菲介绍说。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出版了5本诗集。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她终身难忘。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

田晓菲14岁从天津市第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晓菲供职的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骄傲的一个系。这个系以哈佛的名义乃至美国的名义深深地汲取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与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

(摘自中国校园网) 3.田晓菲—— 魅力人生我自创(节选)

初识田晓菲,是在许多年前。那时的我,惊异于她写诗的聪慧与才气,更感叹于13岁的她竟可以踏入北大的门槛。于是,即便许多年后当我也踏入了那道门后,“田晓菲”依然是心底遥远而笼罩着神秘光辉的一个梦。

2004年夏,亚运村五洲宾馆云集了来自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大家就“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进行对话与交流。在这里,我意外地见到了陪同丈夫宇文所安前往论坛的田晓菲,并有幸与她促膝长谈。

尽管早已耳闻田晓菲在前一天的论坛上力辩群雄,英姿飒爽的风采,我依然难抹心底少年时就建立起来的关于她的印象:她应该是有着智者的灵气与聪慧,还应该有一点点诗人的敏感以及柔弱。直到真正见面,这一印象才被彻底改写。

按响了田晓菲房间的门铃,伴随门打开的是一串爽朗的笑声,火红的长裙、赤足,田晓菲的热情扑面而来,更让人为之惊讶的是她那两道浓黑的眉,透着果敢与韧性。我不由生出这样的疑问:这是田晓菲吗?

我的脑海中依稀浮出田晓菲的经历:1985年经过北大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老师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仅有13岁的她,以与天俱来的才情和聪颖,已出版两本诗集。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于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沉浸在古典文学的蕴涵中

话题自然直奔她目前的教学与研究。田晓菲现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主攻诗歌方向。谈起这一兴趣的形成,田晓菲告诉笔者:中国历史上有三个阶段:魏晋、晚明和文革时期,从文化上看都是很有意味的,而按一般的想法这三个阶段都是乱世,文化上比较荒芜,其实不然。魏晋、晚明在文化上都很有创造性,文学成就辉煌。田晓菲特别强调梁朝:“我觉得梁和南朝的陈、齐非常不同,它的历史整整蔓延五十年,时限相当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总和。但传统文学史对其评价偏低,认为这是一个贫弱、苍白的时期,事实上并非如此。

谈到关于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时,田晓菲坦言:我们确实失去了很多东西,留下来的比较少。“但跟陈、齐比较起来,梁朝的资料已经很多了。而且,比如说我们一直很推崇陶渊明,但他留下来的诗文总共不过一百

五、六十篇,而梁景文帝一人留下来的诗,就至少有二百五十篇以上,尽管这其中许多是碎片和片断,但从数量上看还是很充足的。”田晓菲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饶有兴味的体悟,这些均会反映在她将要问世的关于梁朝宫廷文化的著作中。“我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新的阐释,注意到一些前人未曾关注的东西,我尤其喜欢梁朝的诗歌,觉得具有一种特别的美感。”田晓菲如是说。

从未远离诗歌

在人们的记忆中,田晓菲这个名字自然是和诗歌联系在一起的,而事实上,她也从未远离过诗歌。谈起最初对诗歌的兴趣,田晓菲坦言是家庭的影响和一点点生来的天赋。由于父母都从事文字、文学工作,从小田晓菲就喜爱读书,而家中的藏书则成为她阅读的宝库。除此之外,父母的引导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她饶有兴味地回忆了家中每逢周末的诗歌比赛:那时,家中的书卷气很浓厚,父母与孩子们一同写诗,然后认真地进行评选。“我的父母都很民主,对孩子没有家长的威严,从不进行体罚。”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田晓菲俨然一个乖巧、热爱学习的小女孩,也难怪她的母亲会经常跟人抱怨,说田晓菲常呆在房间里几个小时

读书,不肯出去玩。

当谈及近况时,田晓菲坦言自己现在还写诗,零散地发表了一些,近几年没有结集出版。当问到在接受了系统的文学训练后,是否对诗歌创作产生影响时,田晓菲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创作风格自然会改变,但不一定与文学训练有必然联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一个人的人生经验、体会和感觉都是不一样的,这其中可能和阅读也有关系,而我并没有自觉地去注意。”

中文系可以培养出作家吗,学者们对此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对此,田晓菲有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如果没有灵感和才气,不喜欢写诗,是无法成为诗人的,但并不是说中文系毕业的人一定不能成为诗人和作家。

研究也是一种有诗意的创造

学者的严谨和诗人的灵性,似乎是一对天生的矛盾,而在田晓菲身上,这两者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谈起学者与诗人的差别,田晓菲认为,没有必要把这两者截然对立起来。虽然文学创作不同于学术研究,写散文和学术论文的风格、路数都不一样。“但是,就古典诗歌而言,我常常觉得研究也是很有诗意的一种创造,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美。”相对于严谨、枯燥的学术考据,田晓菲更喜欢在考证材料的基础上,揭示古典诗歌、文字的美。“如做不到这样,古典诗歌研究对我而言就没有太大意思了。每当我具体分析一首诗歌时,我总希望能把它的美传达出来。我觉得这种研究和我写诗、喜欢诗是结合在一起的。”

也许正是因为钟情于古典文学内蕴的美,田晓菲认为现今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古典文学研究“有时候太理性”了。“很少见到研究古典文学的人很激动地讲述一首诗为什么美,我觉得大家应当更多地把它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这也是古典文学研究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所在。”

西方有一句古话说:过去是一个遥远的国度。古典文学,不仅是外国人觉得很遥远,其实就是当代的中国学者,与古典文学之间也有一种不可否认的文字障。在经历了文化环境、欣赏趣味的很大变化之后,现在人如何回到遥远的古代、去欣赏它?田晓菲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古典文学学者不应该与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截然对立,壁垒森严。“这样太保守了一点,等于是给自己画地为牢,最终古典文学只能属于几个学者,对当代的文学和文化生活毫无意义可言。我特别希望能从更狂阔的视野来看待古典文学研究。”

聪明是不值钱的

作为一个诗人,才情在田晓菲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她本人对此的理解却着实出人意料:我认为对于一个学者最重要的是勤奋。她举例说,自己跟丈夫宇文所安工作起来都是很投入的,“我们每天都工作10-12个小时,如果不是这样,我们觉得一天很浪费” 。在远在太平洋西岸的家中,田晓菲与宇文所安一人一间书房,“如果我们在一间书房,就会互相说话,无法工作了” 。田晓菲与身旁的丈夫相视而笑。

“人们常说要安于寂寞,但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学者是不会感到寂寞的,因为做学问本身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我们非常喜欢自己做的事。”田晓菲的言语中透着一种强烈的感情,同时她对学术积累也有很深的感受:“我和所安都很喜欢扎实的基础,进行大量资料考证,然后结合深刻的视角、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这两者缺一不可,尤其是知识的积累,如果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潜心学术,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

“中国古典文学资源非常丰富,即使是一个历史时期,资料也浩如烟海。进行文学研究不仅要看文学资料,还要看史料,正所谓文史哲不分家。” 田晓菲甚为重视积累自身宽厚的文化背景,同时她坦言自己是一个对诗和文字比较敏感的人,喜欢逐字逐句的细致阅读。“当然,研究古典文学,才情很重要,但如果没有10个小时的积累,才情就没有什么用处。”宇文所安对此也持相同的看法,他的父亲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常告诫自己的儿子:聪明不值钱。“聪明的人很多,但最终能用聪明创造成就的人很少。”这一观点激励宇文所安不断勤奋工作,同时也成为与田晓菲的共识。

中国文学研究在哈佛

田晓菲与丈夫共同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她向笔者介绍了哈佛大学的古典文学研究情况。在东亚文学系,中外学者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1,“中国文学应该得到世界上更多人们的喜欢和研究,不能只是中国人教给中国人自己” 。 谈到中国大学与哈佛的最大不同,田晓菲感触最深的是:“在美国教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常有一种危机感。”而这种紧迫感正来源于中国与西方大学建制的不同。“中国学生的系别、专业是经过分配的,保证每个老师有一部分学生,学生数量跟与老师的教学质量没有直接关系。”而在美国则截然不同:一个老师如果上课没有经过精心准备,讲得不够精彩,不能吸引学生,那么他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少;同样,一个系如果不潜心经营,同样面临消亡的危险,因为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自由选课的基础上的。

在美国,每个大学中国文学的研究情况也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比如哈佛中文系80年代初只有两个老师,现在已扩展到七八个教师,在美国算是规模非常大的,学生也很多。田晓菲向笔者介绍了中美大学的另一点重要差异:在美国大学每个教授都有权利、义务参加系务,招聘学生,而系主任只是所有教授的代表。田晓菲认为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系内的每个人都会为此投入很大精力,因为如果不好好工作,整个系的地位就会在学校下降。另一方面,教学和研究得到了紧密结合,一旦有教学危机,不仅教师、整个系的存亡都会密切相关,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国内大学的制度则不同,每个系的学生数目是固定的。虽然一些学校对自由选择专业及课程进行了积极尝试,但却出现了学生严重不平衡的结果。作为长期以来密切关注着中国大学的教改的学者,田晓菲对此表示了深切的忧虑,同时她认为自由是相对的,大学的发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古典文学界中女性声音的缺失

从诗人到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到大洋彼岸的异域,田晓菲带着朗朗的笑声一路走来。身为女性,她对于自身的性别身份也颇多感触。

“20世纪的中国国学大师,没有一位是女性。”田晓菲一语惊人。在看到这种社会现实的同时,她不失学者的冷静与睿智,“我很同意来自台湾佛光大学的龚鹏城教授的话,我们应该批判那种简单化的女性主义,认为历来是男性欺压女性。事实上,阶级和身份在这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她以传统社会为例,社会阶级比较高的女性,同样会欺凌男性,并且包括与她同性别的人,一个女主人绝不会对待她的女仆像姐妹一样。田晓菲认为,简单的女性主义会把男女分成两个阵营,形成一场关于性别的战争,一点好处都没有,同时对男性也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但她同时认识到,这种划分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必要的,比如为了争取女性的独立,美国60年代开始的妇女解放运动。

“中国古代历来有歌颂女性、尤其是才女的传统,包括男性也很赞赏他们,从李清照到明清女诗人,她们吟诗结社,出版诗集。现当代也有很多非常有成就的女诗人、女作家。”但更令田晓菲关注的是,经学、史学的研究在传统上是没有女性涉足的,即便她们做过一些评论,也比较零散,没有一本系统著作。“在美国的史学研究界也是男性占主导地位,这是一种社会大气候,并不是女性本身问题。”田晓菲还提到近年女性找工作所遇到的不平等待遇,她说:“以前受革命话语的保护,国家分配,男女的工作机会平等。现在自由开放了,不仅在学术圈,在任何工作领域,女性都受到了变相的歧视。”

在所研究的古典文学领域,田晓菲尤其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都有一些成功的女性学者,而在古典文学界,很少见到女性。”田晓菲的话语中充满忧思。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女学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我们应该更好地探讨这种文化现象背后深刻的历史、社会原因。”

4.北大学子谈北大

大学三年级我写过一首歌咏北大的诗,参加全校朗诵比赛,题目叫《我生活在波涛翻腾的海洋》。我觉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种气象,有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底蕴,唯大海才能比拟。三十多年了,这感觉仍然时常被唤起,并洗涤着我身上某些狭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宽容些,更宽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34年的岁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会离开这里,但那条无形的纽带是不会断的。

(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

认同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威,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怀疑的原因。北大百年庆典时,曾有不少记者希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面对此类热切的追问,我从来都是答非所问,转而介绍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构起来的。不承认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我认同乃至赞许年轻学子谈论“我们北大”时得意的神情——那与其说是夸耀,不如说是承担。

比起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庄严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与自信。踏进燕园,你很容易为这种有历史感因而显得深沉、有现实关怀因而显得生动的“少年气象”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少年气象”,既属于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也属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气韵生动的校园文化中,你不会因此而摆脱人生的众多困惑,却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这虚空与烦恼的精气神儿——这正是北大真正诱惑人的地方。

(陈平原《北大人的精气神儿》) 5.田晓菲诗两首

关于清晨

清晨,有雾的清晨 栅栏边的孩子 用露水一般的目光 凝视过路的人 过路的人裹着黑大氅 帽沿拉得很低,很神秘 从蛇一样蜿蜒的路上 匆匆地走了过去 那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清晨 孩子站在栅栏边 目送过路的人

而多少年以来,多少年以来呵 在夜里,在黑色的大氅下面 孩子清凉的目光宛如露水 降落到过路人孤独的梦中

关于夜

夜里,我做了个有关你的梦。 梦中,我被反锁进

一个没有家具与地毯的房间。 没有壁纸,没有吊灯,也没有 插座或开关。

如果打开窗子,看到的只是 另一个完全相同的房间。 但我终于在一堵墙上 找到了一颗摇摇欲坠的钉子, 我知道那就是你—— 虽然我不会背叛你的缄默—— 我只是走过去,把身上深黑的囚服 脱下来挂在钉子上,然后便如释重负地 倒地酣眠。

第3篇:苏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与你同行》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聆听、演唱、讨论、创编等活动中体会作品的情感、氛围、学习用好些统一的声音准确塑造音乐形象。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氛围,新同学之间加强交流加深感情,建立起新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学唱和欣赏的过程中尝试用创编舞蹈的方法,更进一步地理解音乐和喜爱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形象,并尝试用声音来塑造形象。

难点:声音既要有感情又要有控制。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

(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组织形式、教具媒体应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 教授法,讲授竖笛吹奏法。通过学生查找资料、自我介绍的方法,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学科教师用书。

布置作业

将吹奏练习2练熟;并复习音乐基础。

教学反馈

(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 学生通过自我介绍,更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减少了老师一味灌输的乏味感。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合唱曲《校园多美好》它是一首用音乐描绘美好校园的歌曲。在整首歌曲中,呈现出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校园景象,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它的作曲家——施光南,但并没有具体介绍到,而是把对作曲家的了解作为一项作业,要求同学们课下自己搜集资料,留到这节课上来介绍。接下来,就请有准备的同学上台介绍,你所搜集到的有关施光南的材料。

1

生:

师:四川重庆人。自幼喜受音乐,学生时代曾模仿各地民歌风格写了不少歌曲。后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在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有《打起手鼓唱起歌》、《周总理,您在哪里》、《祝酒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台湾当归谣》等。在1980年中央电台和《歌曲》编辑部举办的“听众喜受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中,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他有三首作品获奖。其他如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电影《幽灵》的配音等也有一定影响。除此,还创作了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伤逝》的音乐。出版有《施光南歌曲选》等。可惜英年早逝,悄然倒在钢琴上。

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音乐家”。他的作品题材噶,形式丰富,射干能动活泼,热情瑰丽,极富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他努力用民族化的作曲方式表达当代中国人的心声。 2.竖笛练习:

师:练习吹奏练习2,注意节奏型: 生:练习。

请同学起来做吹奏练习。

3.乐理知识——音符的记录(附后): 4.复习《我们一起来》

要求:注意切分节奏,跟琴学唱,创编动作。

三、布置作业: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四、下课礼仪:

第二单元《龙的传人》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河山、人 2

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在演唱和欣赏的活动中表达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唱《龙的传人》

(2)让学生初步认识五线谱,理解音名和唱名的概念。

(3)理解拍号的含义,懂得如何数节拍以及节拍之间的强弱关系。 (4)感受小调式旋律的色彩。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

(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组织形式、教具媒体应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 1.给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插图和照片,教师还提供相应的图片故事,使学生通过生动的直观形象材料,产生对祖国的爱,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采用一些艺术形式,如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唱歌比赛等,使学生受到乐曲情感的感染,引导学生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3. 实践能力的培养——乐器进入课堂,将竖笛与欣赏相结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简单的乐器演奏世界名曲《欢乐颂》。 4.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竖笛。

布置作业

1. 竖笛复习:C大调音阶、《欢乐颂》第一声部、《找朋友》、《勇敢的鄂伦春》

2. 查找有关西洋管弦乐队、西洋乐器的相关知识(包括乐器的分组、乐器的性能、音色、特点等)。

3. 分组讨论《龙的传人》的演唱形式。

教学反馈:

(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

1、用提问形式,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展开联想,主动思考问题,较深刻地了解本歌曲的内涵。

2、运用实物或学生身边的东西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听得更加明确学习兴趣增加。

3、乐曲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学生的唱歌兴趣浓厚,对乐曲的理解程度加深。

3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在课前5分钟播放流行音乐FALSH版《龙的传人》)——吸引走进教室的学生,预先给他们一个总体印象。

一、 复习:

竖笛吹奏复习:

①让学生用竖笛吹奏C大调音阶与《欢乐颂》、《找朋友》、《勇敢的鄂伦春》。

②对学生的吹奏进行适当的评价(表扬或批评),然后导入本堂课第一个知识点:如何识别音符的唱名和音名(二者的简单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乐理知识的讲解 1. 音名和唱名

问题一:什么是音符的音名和唱名?(请学生打开课本NO.5页)

师:钢琴一共有88个键,白键52,黑键36,在两个黑键为一组的左边的这个白键我们称呼它为C,从C开始,用七个英文字母表示,排列顺序往下依次为C、D、E、F、G、A、B,它们在钢琴键盘上是循环使用的。这就是音符的音名。

问题二:如果用唱的话,应该怎么唱呢?就唱成“do、re、 mi、 fa 、sol 、la 、si 、do”,这就是C、D、E、F、G、A、B这几个音的唱名。 2. 节拍(请学生翻开课本第13页)

师:接下来再学一个新的乐理知识——拍子。

①什么是节拍? 师:在乐曲中强弱拍的循环出现而形成的节奏规律称为节拍。 ②最常用的节拍分为哪几种?(2/

4、 4/4 、3/4 、6/8)。 ③每一小节只有一个重拍。

2/4

四二拍

弱——一般多用在较为庄严的进行曲,如国歌等

4/4

四四拍

次强

弱——一般多用在较为抒情、缓慢的乐曲里面。

3/4

四三拍

弱——一般多用在比较活泼欢快的舞曲性质的乐曲上。 3/8

八三拍

6/8

八六拍

次强

4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让学生看 “课文”中的图片并朗诵图下文字。) ①“龙”指的是什么?(长城)

师:万里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像一条腾飞的巨龙,所以有人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切入本课正题)②龙的来历:

师:史书记载,早在

四、五千年前,人类处于氏族社会时,每一个氏族,都拜一种动物,如牛、马、虎、鹿、蛇等,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后来,有个强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并了,就把各个氏族的动物标志挤凑在一起,虚构出一个最凶猛的动物形象,这就是所谓“龙”的来历。③龙是形象:师:龙的形象是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特点: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口角旁有须髯,颔下有珠,他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兴云作雨,降伏妖魔,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象征。为此又被历代皇室所御用,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以取得臣民的信奉。但现在中国民间仍把龙看作是神圣、吉祥、吉庆之物。龙以它英勇、尊贵、威武的象征,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中。

(三)学唱新歌——《龙的传人》。 ①欣赏MP3范唱 ②学唱歌曲《龙的传人》

A.

轻声地唱,让学生将歌曲旋律与歌词配上。

B.

进一步理解歌词的含义,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体会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C.

曲式分析——这首《龙的传人》根据旋律情绪的变化可以分为几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师:两句,海外华人思念祖国,思念自己的家乡。《龙的传人》充分感受了身为龙的传人的华夏游子那种对祖国母亲的无比思念与眷念的感情。

D.分组讨论本歌曲演唱的形式,共同实施讨论后的方案,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③钢琴伴奏,令学生再一次合唱或分小组唱,令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 ④总结本堂课上讲的所有乐理知识。 三.总结:

歌颂祖国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散文、音乐等。本堂课所学的《龙的传人》充分感受了身为龙的传人的华夏游子那种对祖国母亲的无比思念与眷念的感情。 复习作为一个切入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引导学生复习旧的知识,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

5

结合课本的键盘图来讲解,师生互动,有问有答,并且让学生下课后到教室的钢琴上来看看,用实物来巩固学生的记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要记住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和六拍子的强弱规律。 结合课本,借用播放幻灯图片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比喻的思维展开想象。可以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回答接近准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结合课外景象,借用实际景物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小故事和学生身边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学会唱《龙的传人》,并且能够体会到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在情感。能够根据乐曲的情绪变化来对乐曲进行曲式分析。利用分组讨论比赛来调动学生的唱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最后进行总结,为学生理顺本堂课讲过的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 点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第三单元《故乡的云》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一组中外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结合具体作品初步理解节奏和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两的要素。

练习竖笛吹奏,能在连贯的乐句中较准确地吹出re、fa、mi三个音。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结合具体作品初步理解节奏和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两的要素。

难点:情感体验思乡之情。通过一组中外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

(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组织形式、教具媒体应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 采用讲授、视唱、欣赏法,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思乡之情。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

布置作业:

复习歌曲《故乡的亲人》;课下练习竖笛吹奏,学吹《雪绒花》

教学反馈:

(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 学生通过科学的练声法学唱歌曲,感觉有所收效,学习兴趣提高。再通过比照同一作曲家的不同作品,音乐感受能力有所进步。

6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二、新课教学: 1.揭题:

师:今天我们将开始学习第三单元“故乡的云”。首先,我们先一起来学唱一首老歌《故乡的亲人》。

2.歌曲《故乡的亲人》: (1)欣赏。 (2)跟琴学唱。 (3)作品分析:

1851年,福斯特在远离自己家乡和亲人的辛辛那提州工作时,感到远离亲人的孤寂和惆怅,于是创作了这首歌,借以寄托思乡之情,本曲的歌词也是作者自己填写的。歌曲的旋律有着浓郁的赞美歌风格,这是因为福斯特自幼喜爱音乐,常随黑人保姆到教堂听黑人唱赞美歌,这些黑人的宗教歌曲给予他很深印象的缘故。

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四段歌词带有起、承、转、合的意图。第一乐段比较平稳,第二乐段的首句情绪激昂,出现高潮,接着重复了第一乐段的旋律,感情逐步平静。全歌旋律朴实、优美,节奏平稳,具有浓郁的赞美诗风格。 (4)歌词“斯瓦尼”的由来:

1851年某天,福斯特来到他兄弟的办公室问他,有哪条南方河流的名字叫起来好听,想要用它写到一首新的歌曲里面去,他的兄弟说雅索不错,他说那个名字已经使用过了;然后他的兄弟又建议“帕地”,他回答说他不想要这个名字。于是他的兄弟走到书桌前取下一本地图集,打开美国的地图,瞧了半天,他的兄弟手指停留在“斯瓦尼”上,那是一条在佛罗里达流入墨西哥湾的小河流,他高兴地记下了这个名字。这样这首“我的故乡在斯瓦尼河畔”美丽的歌曲就诞生了。 指导重点在思念之情的表现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7

(5)作曲家介绍

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1825─1864)于1826年7月4日生于宾夕法尼亚。他家里人曾想劝阻他打消对音乐的兴趣,他曾在辛辛那提他哥哥的商店里当了几年记帐员。但福斯特的音乐天才是压制不住的,他创作了大约二百首歌。由于受当时流行的化装黑人乐队表演及黑人民歌的影响,福斯特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其个最著名的是《哦,苏珊娜!》、《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老家》、《金发的珍妮姑娘》、《坎普敦赛跑》、《老黑奴》及《美丽的梦中人》。尽管福斯特的许多歌很快就流行了,但他不通生意,常被歌曲出版商占了便宜。如果他早听父母的劝告,他就能谈判到更优厚的版税,并保护他的著作权。 (6)作品特点:

他的作品结构简单,节奏平稳,音域不宽,材料精练,音调吸收源自古非洲文化及欧洲赞美歌的黑人民歌的养料,于真挚纯朴中含感伤色彩。这种情绪既是对黑奴命运的同情,又是他孤身异地生活的切身感受。 (7)乐理知识复习:

音符: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进行的符号。 休止符: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间断的符号。 (8)乐曲复习 (9)《噢,苏珊娜》

由作者自撰歌词的《噢, 苏珊娜》完成于1847年。同年9月11日在匹兹堡的“雄鹰沙龙”上首次演出后,便逐渐风靡全国。

翌年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后,大批的淘金者就是唱着这支生动、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10)《老黑奴》

这是福斯特1860年离开家乡彼得斯伯格去纽约之前写的最后一首歌。写这首歌的时候,福斯特一生热爱着的家乡和亲人,几乎都一去不复返了。可敬的父亲这时已经去世了,两个姊妹也已出嫁,远离了家乡,两个兄弟也相继故去,剩下的另一个弟兄摩利逊也已结婚,而且住到了克利夫兰。事实上,除了妻子和年幼的女儿之外,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留在家乡彼得斯堡。此后又遭遇家庭婚变的悲剧,被迫孑然孤身流落到纽约,贫困潦倒,不久就孤寂地死去。1864年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只有三十七岁。

8

妻子琼家的一个老黑奴去世了。作者福斯特与这个老黑奴有着多年的交情,老黑奴的去世使作者深感悲痛。这首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写的,旋律优美、亲切而又哀婉动人。显然,作者写作本曲除了寄托对老黑奴的哀思以外,也融进了对自己境遇的哀叹。这里选用的是轻音乐的改编版。

(11)《噢,苏珊娜》与《老黑奴》,哪一部与课本上的歌曲《故乡的亲人》风格一致?为什么? 生:

师:引导从节奏、情绪、旋律等方面考虑。

三、布置作业:

1.复习歌曲《故乡的亲人》;

2.课下练习竖笛吹奏,学吹《雪绒花》

四、下课礼仪。

第四单元《茉莉芬芳》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不同风格的《茉莉花》音乐的对比欣赏,感受茉莉花美,茉莉花的音乐更美,从而更加喜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2、认知目标:了解《茉莉花》音乐及其相关文化,了解二胡的音色特点和丰富的表现力

3、技能目标:通过律动、歌唱、乐器等方式,表达对《茉莉花》的感悟与喜爱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感受茉莉花和茉莉花音乐的美,并了解其相关文化。 难点:学生能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表达对茉莉花的感悟和喜爱之情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

(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组织形式、教具媒体应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 教授法,讲授竖笛吹奏法。通过学生查找资料、自我介绍的方法,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学科教师用书。

9

布置作业 :

将吹奏练习2练熟;并复习音乐基础。

教学反馈:

(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 学生通过自我介绍,更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减少了老师一味灌输的乏味感。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老师教音乐,还会讲故事。不信,我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沙漠中的楼兰古国有位美丽动人的公主,名叫图兰朵,她虽貌若天仙,但也残酷无情。据说她给来自各国的求婚者提出了个条件,能回答出她提的三个问题的人,就可以娶她,并赢得皇位,但如果答不出的,就得被砍头。因此,很多人包括国外的王子都死在了她的刀下。这天,刽(gui)子手们又在磨刀了,原来,有个鞑靼(dada)国王子也被图兰朵的美貌打动,决心不顾一切非要娶到她,对图兰朵提出的三个问题对答如流,终于获胜。可图兰朵仍不甘心,这时,王子倒慷慨地帮起了她的忙,说如果在天亮之前图兰朵能猜到他的名字的话,他就情愿像没有猜中的人一样:被处死刑。此夜,全城无人入睡,百姓和僧侣们都在向月神祈祷,希望图兰朵诚服,从此结束杀戮。瞧,月亮出来了,僧侣们的祈祷乐响起了(交响乐茉莉花的旋律响起)。或许就是这动人的音乐感动了这位美丽残酷的公主,终于她良心发现,从此改邪归正了,音乐的魅力在这一时刻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二 、欣赏《茉莉花》与活动

1.历史简介

师:你们听过这首曲子吗?有谁能哼唱两句给大家听听?

生:举手回答。

师:早在一百多年前,意大利人就在唱《茉莉花》的旋律了,在中国,这首歌更是历史悠久。谁来把大屏幕中连贯成一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据史料记载,《茉莉花》最早发源于江苏扬州,明朝时期,原来的歌名是《鲜花调》)

2.听旋律

师:这民族歌曲啊,就要用我们的民族乐器来演奏才能体现它的韵味。

10

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乐器,认识吗?

生:答

师:对了,这叫二胡,是我国的民族乐器。下面请大家来听一听用二胡演奏出的《茉莉花》,好吗?(播放二胡《茉莉花》)

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听的很入神,老师也一样,快被这美妙的旋律陶醉了,你们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你们的感受吗?比如,用手来表示听到的旋律的高低起伏啊?

师:再放一遍

3.原版《茉莉花》

师:同学们,还有一首原版《茉莉花》你们听过吗?一起听一听,边听边留意一下歌词,

看看歌词是怎样赞美茉莉花的。(出示歌词,播放黑鸭子演唱的《茉莉花》)

回答问题

师: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真的有这么香吗?我们一起来切身体会一下,怎么样?(喷洒空气清新剂)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真的有那么白吗?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一起来看看(播放四幅图片)

师:简介:茉莉花位复辨小白花,清香四溢,小巧玲珑,素洁高雅。该花原产印度 菲律宾等国,早在宋代传入我国,自明代起,扬州首次引进少批种植。)

4.新版《茉莉花》

师:民歌总是在人们的传唱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茉莉花小巧玲珑,以它名字命名的歌曲在经过多年的传唱之后也发生了变化,(屏幕出现两首歌的第一句旋律)

生:进行对比,知道的确发生了变化。

师:变得更加短小精致,也更加易学易唱了,可以说几岁的孩童也时常将它挂在嘴边了。(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童声合唱)

5.师生互动,说说茉莉花

师:歌里一直唱茉莉花好,其实茉莉花不仅可以用来观赏,你们知道茉莉花还有其它用途吗?(泡茶 入药 制成工艺品等)

生:回答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新鲜的茉莉花茶,我们一起来尝尝。

请几位同学尝尝,说说茶的味道如何?先闻一闻(有股茉莉花的清香),刚进口怎么样?(有点苦)再喝一口呢?(还是苦)那么闭上眼睛,吸一口气,再感觉一下口中的味道(苦后是

11

一阵清香)是的,苦后方觉甘甜,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哲理。

6.学唱《茉莉花》

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看花 品茶 听歌,老师非常高兴。大家觉得呢?这自古啊,高兴时必高歌一曲。老师有个提议:不如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首《茉莉花》如何?

7.欣赏《茉莉花》(竖笛合奏)

师:除了大人们在各种场合采用各种形式表现《茉莉花》外,我相信同学们也会不甘示弱吧,你们打算用什么来演绎《茉莉花》?

听竖笛合奏《茉莉花》。

三、小结点题

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茉莉花》的内容,尤其是它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作为一个江苏人,我们?(生总结:感到骄傲自豪)

师:是呀,老师也想说一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更应将这首佳作永远地创唱下去

四、尾声:

2006年10月12日,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世界性的独唱音乐会——《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就在这场演唱会里,她深情演绎了《茉莉花》,将《茉莉花》再度介绍给了全世界,获得了全场来自世界各国观众热烈的掌声,位她伴唱、伴奏的人很多是外国人。

五、下课礼仪:

第五单元《奥林匹克风》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聆听、演唱、讨论、创编等活动中体会作品的情感、氛围、学习用好些统一的声音准确塑造音乐形象。

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氛围,新同学之间加强交流加深感情,建立起新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音乐、理解音乐、表达音乐 难点:全体积极参与演唱与创造活动。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

(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组织形式、教具媒体应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 教授法, 12

讲授竖笛吹奏法。通过学生查找资料、自我介绍的方法,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学科教师用书。

布置作业:

将吹奏练习2练熟;并复习音乐基础。

教学反馈

(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 学生通过自我介绍,更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减少了老师一味灌输的乏味感。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一)引入

学生在《奥林匹克号角》音乐声中进入课堂。(VCD)

师:刚才的这首在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奏响的管弦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回答)

师:旋律表现出令人振奋的情绪,它号召人们以满腔的激情投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中去,并在奥运精神鼓舞下奋发向上、开拓进取。

(二)组织教学:

1、导入:播汉城奥运会会歌《手挽手》(VCD).

师问: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全部听懂歌唱者的语言(学生刚入学不久),但是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通过歌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这是第24届汉城奥运会会歌《手挽手》,它体现了全世界人民不分国籍,不分肤色“手拉手”促进团结与和平的共同心声。

附:《手挽手》歌词,师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在国际舞台上空,虽不时还弥漫着硝烟,但和平、友谊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共同的心声。请同学们一起跟随音乐,手拉着手用中文演唱这首歌曲,共同感受团结的力量。

(播一段歌曲)

情境:刚开始部分同学表现有些扭捏,特别是男女同学间手拉手。但看着画面、随着音乐,大部分同学渐入状态,音乐的力量真是不可估摸。

13

2、师插语:在历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们都有很出色的表现,过去的辉煌我们暂不论,让我们瞩目今天,一起回顾中国运动员们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精彩瞬间:

(播获金画面,同时提示学生大声地说出这些世界冠军的姓名。)

情境:当学生再次观看到我国夺金画面时,全场气氛热烈,有的同学甚至在座位上呐喊。

师插语:“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你是我的自豪”。当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世界舞台上、当《义勇军进行曲》在奥运赛场回荡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让我们为中国运动员们的突出表现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3、师插语:奥运会的举办是人类向往团结与和平,并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的一种方式。那么有谁知道承办奥运会对承办国有何意义?

生:(回答)。

情境:大部分学生发言积极,可归纳为三点:(1)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2)带动承办国经济的发展;(3)增进各国间的友谊。

4、师补充、总结并插语:如果说夺取奥运金牌是每个运动员的梦想,那么能承办奥运会则是中国几辈人的梦想,中国2001年能申奥成功,是世界肯定中国的体现;当梦想一旦实现,你们说我们中国人和全世界的华人能不为之欢呼、为之落泪吗?情境:学生反应异常激烈,点头的点头、和的和。《奥林匹克风》这首歌就在此时应运而生,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跟大家学习的歌曲。(以中国2008奥运会徽作背景,突出课题——《奥林匹克风》,并播VCD演唱画面)。

5、师:“2008,北京奥运”随着“奥林匹克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回响,在我们学唱歌曲之前,让我们再次瞩目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从奥委会主席罗格手中接过奥运会会旗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画面。

(播闭幕式上的交接仪式画面)

情境:当学生看到这一画面时,都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激动不已!

师:百年奥运告别故乡,带着光荣与梦想奔向北京。“北京邀请你,奥林匹克风,吹到北京唱和平”体现了中国创办奥运会的主旨,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音乐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奥运之情吧!

6、学唱《奥林匹克风》。(提醒:a、两版本,可任选;b、教材的印刷错误,简谱版倒数第二行的最后一小节应4拍,但只有3拍。)

(1)、师范唱;

(2)、学生随录音哼唱,将哼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例举并指正。

14

(3)、讲解到本课中运用较多的切分节奏时,可讲明这是流行歌曲中常用节奏型,如同学们都熟悉的歌曲《鲁冰化》、《东方之珠》等(教师可范唱其中含切分节奏的某一段),并解决其节奏型;

(4)、学生随琴轻声演唱歌曲;

(5)、试分析歌曲按情绪的抒发应分为几个段落?(提醒学生用已学的曲式结构来分段并提供各段旋律及情绪的特点,让学生据要求填空) 乐段、旋律、情绪

一 、朴实、深情:《奥林匹克风》给人们带来的欢悦

二 、激动、起伏:表达华夏大地、神州苍穹无处不在的奥运之情

三 、朴实、深情:进一步抒发了中华儿女对奥运的期盼和祝愿

(6)、请学生随各段情绪要求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情境:学生基本能按各段情绪来表达歌曲,并能做到声情并茂。

(7)、请学生讨论并回答:歌曲可采用怎样的演唱形式?

(8)、根据学生建议选一,并试着完整且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情境:学生建议很多,如独唱,轮唱,领唱、齐唱等,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是领唱、齐唱的形式,效果良好。

7、奥运是人类共同的话题,它表达了人类共同的心声,让我们每位同学都来为奥运出一份力、献一份情!(屏幕上出现“我为奥运出点子!”)

师插语:大家知道我国在91年申奥口号“给中国一次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是谁提出的?情境:学生的答案不一,但均不是正确答案,这个知识点知者甚少。是河北省石家庄一普通市民名叫“薛建华”提出的。这说明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有义务来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便这份力量是微薄的,但“众人划桨开大船”,我坚信在中国十三亿人民的齐心协力下,“2008,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

8、请学生讨论并交流,并将讨论的结果写下来。(播奥运乐曲作背景)

9、通过投影交流结果并点评。

10、学生结合“我的创造”为“2008,北京奥运”设计吉祥物。(插近几年奥运会吉祥物图片。提醒学生:吉祥物“既是奥运的,又是中国的”)。

11、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并请被展示作品的学生上台解释设计的意图。

情境:这个环节是课前布置的,但展评还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部分同学的构思实在是太棒了,如:有学生以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作为吉祥物;有学生用人的五个手指代表五大洲,这位同学是这样解释的:这表示世界的团结与和平,谁会愿意自己少任一手指呢?他的发言

15

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须补充的是:所有的作品无一例外都在醒目的位置上突出了“2008,北京奥运”这几个字。团结与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

三、小结:

奥运之风吹过五大洲,吹遍神州大地,今天也吹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在奥运精神的鼓舞下,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进发

第六单元《欢乐颂》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主题歌《欢乐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贝多芬反抗统治,追求自由解放的斗争意志,了解贝多芬“自由、平等、博爱”伟大而崇高的思想

2、 训练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声音唱好《欢乐颂》。解决难点:连线处

3、 简单了解《命运交响曲》,和西方的节日与习俗,让学生参与并感受乐曲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贝多芬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掌握《欢乐颂》的灵魂;谱子连线处;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声音唱好《欢乐颂》。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

(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组织形式、教具媒体应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 教授法,讲授竖笛吹奏法。通过学生查找资料、自我介绍的方法,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学科教师用书。 布置作业 将吹奏练习2练熟;并复习音乐基础。

教学反馈

(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 学生通过自我介绍,更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减少了老师一味灌输的乏味感。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16

教学教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想请大家一起欣赏一首世界名曲,相信会带给大家不一般的感受与反应,听完了请谈谈有什么样的感受?(播放命运交响曲)

师:看了大家的反应,我觉得你们一定有自己的感受,请勇敢的举手谈一谈。 生:谈感受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都有对音乐的理解,我们共同的感受就是:震撼、震惊、悲壮、激动。这么令人震撼的曲子,大家一定想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是谁这么了不起写出来的,首先我们作曲者,请看[多媒体][介绍贝多芬简介] 我们知道了是贝多芬所作,那你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吗?

[提示]:这首曲子开始的动机简单的四个音符预示着什么?(哼唱出来)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命运的敲门声(从贝多芬简介里的作品里选一个)。 生:命运交响曲

师:verry good,(竖起大拇指),听了这么令人震撼的曲子,我想再请大家欣赏令一首不同寻常的曲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往黑板贴欢乐颂歌片)

二、新授:

《欢乐颂》不仅仅是一首歌曲,它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一个片断,一起欣赏一下(提示大家所唱和歌片不一样)这首曲子大家有会唱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跟着哼唱? 师:听得时候注意曲子的速度、力度变化、旋律,并感受它的音乐风格(播放课件,师生共同欣赏,并哼唱片断《欢乐颂》)

生:思考并回答。提示:(听完为歌曲选择演唱风格) A、中速、深情的抒情风格

B、庄严、神圣、富有宗教色彩的进行曲风格 C、欢快、跳跃的小快板风格

师:这首歌曲是庄严、神圣、富有宗教色彩的进行曲风格,那么它与贝多芬的思想又有什么联系呢?[多媒体介绍创作背景] 让我们结合创作背景介绍再听一遍思考:贝多芬的思想?

生:听、思考并回答

师:正因为贝多芬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才创作出这种风格的曲子,和老师一起有感情的朗诵一下歌词更深的体会这种思想。 师:想不想听老师唱一遍? (范唱)

17

同学们一起唱旋律。然后找同学唱出错的地方解决并让其他同学一起唱出错的地方。(注意状态并纠错)

师:你们的声音很好听识谱能力也很强不知道唱得怎么样?我们一起加上歌词唱一遍(注意状态并纠错)。解决难点

师:声音很好,但是感情差一点点,如果再唱出感情就更好了,提示:(力度、速度) 生:再一起唱一遍

三、拓展:

同学们,当我们唱起这么神圣的歌的时候,你们想这会在什么场合下唱呢?(提示: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神圣?)对,是教堂。大家知道西方的圣诞节吗?(12月25号,)圣诞节前夜也就是12月24号是平安夜,那里的人们来到教堂这神圣的地方往往唱起这首欢乐颂,下面请我们拿起手中的红烛和鲜花,在我们的小乐手伴奏下一起唱这首的歌曲,(正唱着,教堂的钟声响起了)师:教堂的钟声响起了圣诞节来临了,传说在圣诞节这一天夜里圣诞老人会乘着雪橇,带着好多礼物,从各家的烟筒上爬进可爱孩子的小屋,把礼物放进孩子们提前准备好地袜子里,孩子们会很高兴的唱一首很欢快的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提前庆祝圣诞节分享孩子们的快乐吧,同学们全体站起来,让我们的小乐手伴奏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师生同演同乐)。同学们很开心表现得很好,老师也有礼物送给你们的。(奖励自治积分小卡片)

第4篇: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

第七章 生物体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第1节 生物体的基本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区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 (3)了解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胞实验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和尝试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

进行爱护实验设备、遵守实验纪律的教育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习惯; (2)通过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细胞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

2.临时装片的制作

三、教学难点

制作和观察临时装片

四、教学准备

1.对学生提出要求

在不知道其用途和用法之前不能动实验用具或用品 要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生物实验的用具多是一些易损物品 材料也多为活体材料 所以要仔细认真

不要损坏和浪费实验用具及材料

2.仔细检查实验器材

在实验台上有固定的放置位置 (把实验器材的品名写在黑板上 便于学生检查 )

3.准备示范镜

五、教学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台显微镜;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它的作用(放大)

引入课题:显微镜发明以前

人们无法看到微观世界的物体;你知道第一台显微镜是谁发明的吗? 生:各抒己见!

师:荷兰眼镜商汉斯?詹森在1590年发明的 谁第一次发现了细胞呢? 讲授新课 细胞的发现

生: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师:他发现的其实只是一些已经死亡只留下细胞壁的细胞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观察到完整活细胞的是列文虎克 他是荷兰的一位布商 为了检查布的质量 他亲自磨制透镜

制成了能放大300倍左右的光学显微镜 用他自制的显微镜

他观察到了大量的活细胞 随后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要看到细胞

我们必须借助显微镜

显微镜的使用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给一分钟回顾一下

然后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演示一遍

(一位同学在讲台前演示 其余学生认真观看并指出不足 )

师:那细胞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把你头脑中的细胞形象用笔画出来吗? (几位学生到黑板前板书 其余学生在纸上画 根据实际情况做评价

原则是:决不打击学生的想象力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同时希望学生抛弃错误的认识 接受新知识 )

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师:下面

我们以洋葱鳞片叶表皮为材料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如何制作呢?给大家3分钟时间 请大家看课本P4-5. (学生看书自主学习3分钟 )

师:能用几个字总结一下这几个步骤吗? 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总结:

"擦"、"滴"、"取"、"展"、"盖"、"染"、"观"(染色不是必须的基本步骤)

介绍实验用具及其用途: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碘液......等等

强调:

①擦拭的重要性 擦盖玻片要轻 以免损坏

②滴水太少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 影响观察

滴水太多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③撕取或洋葱鳞叶表皮 以0.5cm×0.5cm为宜 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 用镊子将其仔细展平

④盖盖玻片的技巧(教师先演示) 目的:减少气泡出现及气泡的识别

⑤染色时胶头滴管不能胶头朝下 让碘液流到橡胶管内

把由于错误操作造成的已被损坏的胶头滴管给学生看 加强理解

⑥体会要观察的材料是如何被碘液染上颜色的

师:请大家按此操作一步一步的完成 然后将看到的细胞画出来 (学生看书P8画图要求 画图 )

画生物图的要求:(结合板图讲解)

要求:

(1)真实

(2)注意图的大小、比例 在图纸上的位置要恰当、美观

(3)画好图后

要注明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指示线应水平画在图的右侧 指示线末端注明名称 字迹要工整 图的下方

要注明这个生物图的名称及放大倍数

(4)较暗部分用密集的铅笔点来表示 明亮部分则用稀疏的铅笔点来表示 (点点时

要求铅笔与纸面垂直 点出来的点应是细圆点 )

师: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与挂图所示相对应的各个结构 并认清它们的位置和基本功能

注意:①讲述顺序应由表及里

②明确细胞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

而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则是生活着的

七、板书设计

一、软木塞的秘密

1、细胞的发现

2、显微镜的使用

二、观察细胞的结构

1、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

"擦"、"滴"、"取"、"展"、"盖"、"染"、"观"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师:先回忆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

请一位同学指出植物细胞结构挂图中的各部分结构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生:踊跃参与!

教师总结

并在黑板上画出植物细胞示意图

引出课题:"组成动物的细胞又是怎样的呢?" 讲授新课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1)阅读课本P6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指出与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不同的步骤 思考:为什么在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

(2)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3)要求学生对照显微镜下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画生物图

细胞的基本结构

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师点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的口腔上皮细胞简图 并总结动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提问:动物细胞在结构上与植物细胞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组织学生对照挂图 并进行讨论 填下面表格

结构名称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液泡

叶绿体

(注:有的结构打+)

3、游戏扮演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方法:分小组进行

其中有的小组代表植物细胞;有的小组代表动物细胞

例如:代表植物细胞的小组的五到六位组员分别说: 我是一个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如果把我们这个细胞比作我们的学校 那么比较坚硬的我就是学校的院墙 既把学生和外界隔开 也可以保护内部;

我是一个植物细胞的细胞核 ??

4、师:植物细胞一般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中除了这五个结构外还有叶绿体

动物细胞一般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有些特殊的动物细胞 如红细胞无细胞核

微生物中的真菌一般含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细菌一般含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部分

无成形的细胞核;病毒无细胞结构

分析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师:请问听说过"克隆"一词的同学举手; 生: 很多人举手;

师:知道"多利"羊的请举手;知道 生:举手人少了一些;

师:知道"多利"羊的诞生过程的请举手; 生:举手人又少了一些;

师:请一位举手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多利"羊的诞生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适当的给予评价和补充 并请所有的同学看书P10 一定仔细观察

多利羊像谁?为什么? 生: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

师:输理几个范围越来越小的概念:

细胞→细胞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DNA)→基因 "克隆"一词是英文"clone"的翻译

它是无性繁殖的意思;"多利"羊的诞生过程只涉及到三只母羊 无公羊参与也说明了这层含义

七、板书设计

一、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

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动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把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填入下面表格

结构名称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液泡

叶绿体

(注:有的结构打+)

三、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遗传有密切关系

八、课后作业

对照课本P12制作细胞模型

第2节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与生物体生长的关系

(3)说出组织的概念

并知道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2、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懂得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

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基本过程

三、教学难点 细胞分化过程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五、教学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知道绝大多数生物是由细胞构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

我们观察了细胞的基本结构 请同学课后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 请一些同学展示你所制作的模型

并说明你选用的材料分别代表细胞的哪些结构

生:争先恐后地介绍 师生共同相互评价

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种子萌发成幼苗鸡 小鸡逐渐长大;受精卵形成胚胎 胚胎发育成婴儿

婴儿逐渐长大......)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观看画面 讨论问答-一生物的生长现象

师:生物为什么会生长呢?这种生长现象与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哪些生理功能有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

讲授新课

师:播放课件:变形虫的细胞分裂画面 并在黑板上简单板画 请大家思考:

1.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细胞分裂时 细胞核先一分为二 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 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植物细胞在中部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多 这样生物体就生长了 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

通过细胞分裂还可以进行增殖

师:播放课件 思考:算一算

一个细胞经一次分裂形成2个新细胞 再经一次分裂 形成4个新细胞 那经n次分裂后

形成了多少个细胞呢? 生:动脑筋计算 汇报结果 2n

师:你们计算得很正确 细胞在分裂过程中 细胞核也一分为二 在细胞核中有染色体

染色体经过复制也要分成相同的两份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

因此两个新细胞的遗传信息也相同

师:播放课件 (一个植物细胞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描述画面中植物细胞的变化

生:(讨论回答)①体积不断变大;②液泡由小变大 由多变少

师:(总结)这个现象就是细胞的生长现象 那细胞生长要不要营养呢? 生:要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 转变为自身组成物质

教师总结:细胞的生长主要是细胞内液泡增大的结果

师:那么细胞会不会一直生长下去呢?(加以启发引导) 肯定不会 要能一直生长下去

我们就不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了

为什么细胞不能永远生长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此问题(详看P15) 假设细胞为正方体

当它的边长分别为1微米、2微米和3微米......时 分别计算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比: 总表面积/总体积=6/1 总表面积/总体积=12/8=3/2

总表面积/总体积=18/27=2/3

总表面积/总体积=24/64=3/8

教师总结:总结分析细胞为什么不能永远长大?

活细胞只有足够的表面积才能从环境中获得充足的营养 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 表面积和体积比太小 细胞就无法生长

生:恍然大悟

师:现在你能告诉我 生物体为什么能长大吗? 生:与细胞分裂和生长有关

师:很好

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构成生物体的细胞数目多了 细胞体积大了

生物体也就由小长大了 师:播放课件

(人体的几种细胞:红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请大家观看画画 思考:我们人是由一个受精卵细胞发育来的 为什么这些人体细胞形态、结构都不同呢? 师:播放课件:细胞分化过程

这群球形细胞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一群圆饼状细胞 一群...... 由于功能上的不同

使它们在形态、结构上发生了变化 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

分化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个细胞群 你再仔细看

这个细胞群中的细胞形态相似吗? 生:相似

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得出组织的概念

师:请大家阅读P12"干细胞"和P17"癌细胞" 谈谈你的体会

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师:播放课件:比较细胞分裂过程和细胞分化过程

总结生物体能不断由小长大 与细胞的分裂、生长分不开 细胞还要分化成各种不同的组织 生物体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这很不容易 因此

我们要珍爱我们身边的每个生命

七、板书设计

第2节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一、生物的生长

细胞体积的增大→细胞的生长: 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的分裂:

八、课后作业 P20练习题

第8章生物体有相似的结构层次 第1节植物体的构成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

能概述构成生物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能识别出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 学生能自己总结和描述出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个体

3.通过和动物体的对比

能说出动物体和植物体结构层次是不同的

4.通过体验式探究和图片分析的活动 增强学生总结分析的思维能力 享受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个体

2.能从宏观到微观 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植物体

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难点: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

课前准备:新鲜的蚕豆叶片或者青菜叶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数量变化

提问:细胞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分裂时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是怎样的?对学生的答案给以评价

观察图片 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提问:具有相同遗传物质的细胞在构成生物体时为什么不一样?板书: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观察图片

辨认不同的细胞 笔记

细胞分化的概念 播放录像

帮助学生总结细胞分化的概念. 观看录像

概述: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不同是由于所利用的基因不同 这个过程就是细胞分化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提问:已分化的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板书: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笔记

植物体由器官组成

出示图片并提问:一株完整的油菜由哪些部分构成? 观察图片并回答: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器官由各种已经分化的细胞群构成

发油菜叶并提问:油菜叶(器官)由哪些不同的细胞构成? 学生观察油菜叶

发现了表皮、叶肉、叶柄、输导组织等不同类型的细胞

组织的概念

引导学生根据课本插图

分析每个的细胞群中的细胞有什么共同特点?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到分生组织的存在和结构功能特点

观察图片和实物比较

概述出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构成组织 植物的器官是由组织构成的

提问:植物的其他器官也是由组织构成的吗?出示图片和案例 分析根尖解剖图和甘蔗习题 得出结论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提问:请你总结:细胞到底是怎样组成生物体的? 在黑板上画出总结图并做笔记 引发新的探究

提出新的问题:动物体也是这样构成的吗? 讨论

二、板书设计: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学生总结区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分化 组织 器官

第3节人体和动物体的组成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

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切片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 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 从部分到整体

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难点:

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 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 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课前准备:

教师:大屏幕投影、电脑、显微镜、四种组织永久切片 学生:教材、笔记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人体的外形:(书P.27) 屏幕给出人体的外形图 让学生认识身体个部分 1. 头 2. 颈 3. 躯干:(前面)肩、胸、腹; (后面)背、腰、臀 4. 四肢:(上肢)上臂、肘、前臂、手; (下肢)大腿、膝、小腿、踝、足 具体各部分名称要了解

教师针对个部分介绍一些简单的医学 生理学、运动方面等常识

比如:臀部外上部没有大的神经和血管通过 临床上常被选择作肌肉注射的部位

学生阅读"黄金分割律" 简单介绍了解

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和对待......

二、观察人体内的腔和腔内的主要器官: 1.屏幕给出"人体内的腔" (书中P 28)

颅腔、椎管、胸腔、膈、腹腔

2.屏幕给出"人体的内部器官"(书中P 28)

气管、肝脏、胆囊、大肠、盲肠、阑尾、喉、心脏、肺、小肠、膀胱 ......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创设情境

大屏幕投影展示各种动物图片并打出本章题目"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学生一目了然本章所学内容 立刻融入课堂中)

师:动物、人都由许多细胞构成

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积在一起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 它有严整结构

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今天我们以人体为例来揭开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神秘面纱 并出示预习提纲(大屏幕投影)

二、分小组讨论预习提纲各题、并看书预习 1.动物和人体的生长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

它是什么细胞?它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成为多个细胞?

2.什么是组织?它是怎样形成的?人体有哪四种组织?分别有何功能? 3.什么是器官?

4.什么是系统?八大系统怎样构成人体?

三、老师利用电脑课件边提问边让学生分析解答 师:提问第一题

生:是受精卵 它呈球体

通过细胞分裂形成多个细胞

师:回答很好

(电脑显示细胞分裂过程) 师:问

还有哪些不明白? 生:举手问

人体的细胞各式各样

而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细胞只是球形的 这是为什么?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问题问得特别好

这也正是我要问你们的问题

只要能解答出预习提纲中的第二题 此题就迎刃而解 那谁来帮帮他? 生:一一做答

师:大家掌握得不错 又问刚才提问的学生 你知道答案了吗? 生:是分化形成的

师:回答正确

对组织这一结构层次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生:为什么要分化形成四种组织呢? 师:问得好 谁来解疑? 生:一脸茫然 面面相觑 师:没关系

此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难点 咱们来共同分析一起来战胜它

下面我们通过电脑展示肌肉组织及其微观结构 从而了解组织是怎样形成的

(大屏幕显示肌细胞、肌纤维的结构--肌纤维像一根弹簧) 师:肌肉组织有何功能? 生:可以收缩、舒张

师:棒极了!谁来说说细胞为何要分化呀? 生:这群球形细胞要具备收缩和舒张功能 形态、结构必然要发生变化 于是进行了分化

师:你的领悟力真强

大屏幕展示上皮组织的形成 问:"上皮组织具有何功能" 生:保护、分泌

师:那么上皮组织是怎样形成的?

生:将要发育成保护作用的细胞群必须要在形态、结构上发生变化--分化 成为一群排列紧密的细胞--上皮组织

师:看来你是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分化 那么

其他同学呢?电脑显示神经组织的形成

问:"每个神经细胞结构有何特点?它具备什么功能呢?神经组织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每个神经细胞像树枝一样有许多分叉 它可以更多的与其他细胞联系、传递信息 同样神经组织也是细胞分化形成的

师:太精彩了!请同学们为他鼓掌 同时展示结缔组织的形成(大屏幕) 问:"结缔组织有何功能?" 生:有保护、支持、连接、营养等功能

师:通过上述解答谁再来说一说组织是怎样形成的? 生:组织是受精卵分裂形成一群细胞

然后这群细胞在形态、结构上发生变化--分化 形成

师:概括得太准确了!通过小组讨论 我们懂得了组织这一结构层次 哪位同学还有疑问? 生:这四种组织结合在一起又会形成什么结构层次呢? 师:这就是我要你们自己解决的预习提纲的第三题 谁来试试? 生:是器官

它是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在一起构成的

师:掌握得不错

大屏幕显示大脑、胃、心脏的形成

生:举手问为什么胃是由这四种组织构成的? 师:问得好!谁来帮帮他? 生:解答 小组成员补充

师:小组成员讨论得很好

问:"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 你会疼、会流血

这说明皮肤中可能含有哪些组织?" 生:答题

师:答对了!那皮肤中有没有肌肉组织呢?皮肤是哪种结构层次呢? 生:有

比如怒发冲冠 头发能竖起来 一定有肌肉组织 所以

皮肤是一种器官

师:你的知识面真宽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器官

那什么是系统呢?哪八大系统构成人体呢?

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 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有消化系统等八大系统

师:表述准确

你们对系统的知识全都明白吗? 生:不太清楚

师:没关系

以后你将通过学习逐渐掌握

我们共同看大屏幕(展示消化系统的组成

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也逐一展示)请大家思考各系统的功能 生:一一解答

但内分泌系统还是不明白

师:再次展示内分泌系统 并简单举例

大屏幕展示八大系统形成人体的动态图片 让学生感悟人体是统一整体

师:放一段"命运"主题曲 问:"听了这段音乐 你有何感受?" 生:动人心魄

师:你的哪些器官、系统在起作用? 生:回答

师:你掌握得真好 可见人体是统一的整体 大屏幕展示人体的形成

请同学们分小组总结人体是怎样形成的?

四、分小组总结于笔记本上 并用大屏慕投影展示

五、通过实践来验证我们所学

师:现在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四种组织永久切片 进一步理解组织是通过分裂、分化形成的

生:每四人一组用显微镜观察每种组织的特点 看完后将显微镜归位

六、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师:现在我们做练习 请看大屏幕

生:小组讨论 每小组一代表发言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 可见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任一活动均由各器官、系统协调参与完成!

七、谈体会、对今后进行展望 生:我们知道了人体是怎样构成的

由人可以知道动物也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 四种组织构成器官 多器官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构成动物体 世界上的万物是奇妙的 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师:对

世界上有许多生物的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第3节单细胞的生物体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学生会应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3.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和实验

提高自身的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实验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4.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1.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体验生命存在的美

创新点和实践点: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电脑网络等工具自主学习

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校园网网页、演示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材料、幻灯机、投影仪

学生:自编的小品、计算机操作能力

说明:小品的内容最好是人得了某些由单细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的疾病 他到医院就诊时发生了...... 例如:疟疾

(教师提前布置)

最后提出问题:该病的病因是什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大家一起来欣赏同学的表演吧! 师:早就听说咱班有一些同学具有表演天赋 今天

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 同学们

尽情发挥你的才华吧! 生:活跃

产生表现的欲望

小品:患者得了疟疾 实习医生误诊为感冒 家属与医生发生争执 对医生不满

家属要求医生解释病因 实习医生解释不清

提出问题:疟疾的病因是什么?疟原虫是什么样的生物?

二、大家一起来帮助他们吧! 师:这组同学表演得非常好 我们每个人都进入到了角色之中

谁能帮助这位医生和患者家属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这个患者得的是疟疾 疟疾的症状是拉肚子

疟疾的病因是由于人们不讲究饮食卫生而引起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 我听我奶奶说过

疟疾的症状是间歇性的发冷和发热 但是具体的病因我就不知道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疟疾有或多或少地了解 那么

到底疟疾的症状是什么样的呢?疟疾的病因又是什么呢?下面 我们利用计算机来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打开计算机进入到校园网上查找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问题 可以随时举手 老师会帮助你

生:操作计算机

利用校园网络解决问题 一段时间以后

师: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在查找资料 下面

请同学们将你们查到的知识跟大家做一下交流

生:我查到疟疾是由于疟原虫寄生在人体内而引起的

生:我还查找到疟原虫是单细胞生物 分布极广 遍及全世界 主要营寄生生活

生:我找到在我国以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最为常见 有疟蚊(按蚊类)叮咬而传播

即疟原虫由寄生于疟蚊的消化道而进入人的血液 寄生于人的肝细胞、红细胞中 疟原虫对人的危害很大 它能大量地破坏红细胞

使血液中血红蛋白严重减少而造成贫血 使肝脾肿大 也能伤害脑组织

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

生:我查到疟原虫主要由按蚊叮咬来传播的 所以在到达疟区后

预防疟疾首先应该有意识地驱除蚊虫叮咬 其次才是药物治疗或预防

但目前没有确切有效的药物用于疟疾预防

生:我查到万一发病

可以服用青蒿素类药物(如双氢青蒿素)或其他药物(如奎宁、HALFAN等)药物

生:我查到单细胞生物还有衣藻、眼虫、变形虫、草履虫等

生: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 因为能发酵糖类 也叫糖酵母

啤酒酵母是常见的酵母菌

多用于研究有关酵母菌形态、结构、繁殖特点和代谢途径 也是发酵糖类产生乙醇和许多有机酸、酶制剂的材料

生:多数单细胞生物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 是鱼类的饵料

生: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的作用 据统计

一只草履虫每小时能够形成60个食物泡 每个食物泡中大约有30个细菌 因此

一只草履虫每天能吞食43 000个细菌

生:我查到在单细胞生物中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 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

生:还有

海水中的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可造成赤潮 危害渔业

师:大家学习得非常认真

在生物圈中还有一类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 这类生物被称为单细胞生物 在单细胞生物中有对人类有益的 当然也有对人类有害的

这类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

三、让我们目睹单细胞生物的"风采"吧!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大屏幕上老师给大家演示的就是单细胞生物中的一种--草履虫 请同学们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和它的运动方式

生:草履虫的外形就像一只倒转的草鞋 它是翻转着往前运动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

老师给同学们每一组都准备了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棉花纤维

同学们可以利用这些实验仪器 亲自操作

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

大家注意在操作的过程中使用玻璃仪器时动作要规范 不要有互相碰撞的声音

使用显微镜时要按照我们以前上实验课时的要求来正确、规范地操作 同时还要注意实验卫生 不要污染实验台

并且思考:棉花纤维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如果你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其他的实验材料 请举手

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围绕这样一个问题: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吗?为什么这样说?现在开始

生:进行实验操作

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

师:此期间进行巡回指导 一段时间以后

师:老师观察了一下

每一组同学都在非常认真、仔细地操作 下面的时间 我们来交流下 在交流的时候

可以跟大家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做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我们组用草履虫培养液制成玻片标本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草履虫 但是由于草履虫运动得非常快 我们组没有观察清楚它的外形

师:针对这一组同学的问题 哪一组有解决的办法?

生:我们组做的第一个玻片标本也出现这样的问题 后来我们又做了一张玻片标本

这张玻片标本我们放了少量的棉花纤维 当放到显微镜下的时候

我们发现草履虫的运动被棉花纤维阻拦 所以

我们组非常清楚地观察到了草履虫的外形像一只倒转的草鞋 而且

它是翻转着向前运动的

师:非常好

这组同学非常聪明 而且很有创意

还有哪些组也是这样做的?(学生举手示意) 看来大家都具有科学家的天赋 同学们都观察到了草履虫的形态

那么你们认为草履虫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吗? 生:我们认为草履虫的身体不是一个细胞构成的 因为

我们看到它运动的时候可以变形

所以我们组认为草履虫的身体不是一个细胞构成的

生:我们组认为草履虫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因为我们看到草履虫的身体只有一个轮廓

生:我们组也认为草履虫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因为它的身体里的结构基本就是一个细胞的结构

生:我们组也认为草履虫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原因是在草履虫的身体里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结构 无论它怎么变形

身体结构都不发生变化

所以说草履虫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

师:大家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 确实

草履虫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因为

草履虫的结构就是一个细胞的结构

即它的身体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的 所以

我们把这样的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单细胞生物 草履虫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 那么

它是怎样生活的呢?你知道这方面的知识吗? 生:不知道

师:你想知道吗? 生:想

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看书

生:到校园网上查找

师:下面

同学们可以按照你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一段时间后

师:大家的问题解决了吗?我们接着来进行交流

生:我是通过看书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草履虫的身体上有表膜、收集管、伸缩泡、口沟、食物泡、胞肛等结构 这些结构可以帮助它来完成生命活动

师:非常好 那么

这些结构是怎样来完成生命活动的呢? 生:我也是通过看书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收集管和伸缩泡可以把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收集起来 排到体外

表膜可以帮助它呼吸

生:我在校园网上找到了草履虫生活的小片子 我发现水中的细菌和微小的浮游植物等食物由口沟进入体内

生:我也在校园网上找到了草履虫生活的小片子

我还发现草履虫是靠全身的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着前进

生:我在网上发现食物泡是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的 在流动的过程中 食物逐渐被消化

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胞肛排出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

看来大家开始会利用书籍、计算机等工具来自己解决问题了 这一节课

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我知道了生物圈中还有一类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

生:我知道了单细胞生物跟我们一起生活在生物圈中

生:我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生:我学会了使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

生:我知道在单细胞生物中有对人类有害的 也有对人类有益的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这类生物

在正确对待单细胞生物的呼声中结束本节课

第9章地面上的生物 第1节地面上的植物 教学目标:

1. 描述地面上形形色色的植物的特点 说出他们的生活习性 能够识别一些典型的植物

2. 概述种子植物的 主要特征 能够区别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异同

3. 以贯众和葫芦癣为例

知道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 通过描述各种植物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在比较植物之间的差异是

使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观察活动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 了解植物所具有的作用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对地面上各类植物的保护意识

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地面上植物的形态结构

让学生了解主要植物类群如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特征

难点: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观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在地面的生态系统里 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 森林里有高大的树木 沙漠里有栽种的庄稼 校园里有树木花草 通过本章的学习

你将认识地面上许多生物的特征 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二、授新:

无论你是栽花种草 还是吃蔬菜、水果

都与许多常见的植物有关

这些生长在地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植物 构成人们喜欢的园林风景或田园风光

更重要的是不少植物为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你能举出你熟悉的身边的植物的名称吗? (学生举例

要求描述所举例的植物的形态

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个器官中较能突出该物种特征的地方 还有名称) ......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倒入

用多媒体播放《动物世界》片首录象 以及在各种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图片资料 调动学生视听感官 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生活环境的差别

把动物分为地面上生活的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动物、空中生活的动物以及土壤中生活的动物 自主探究

地面上的动物有哪些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1. 北极熊为什么能适应北极寒冷的气候? 2. 蜥蜴依靠什么结构真正摆脱了水的束缚? 3. 东北虎有什么法宝才能在森林里称王? 4. 长颈鹿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5. 龟鳖类如何保护自己呢?

6. 你有过与哺乳动物亲密接触的经历吗? 学生搜索、讨论、分析、反馈: 1. 厚厚的皮毛 保温

2. 鳞片和羊膜卵使水分不易散失 3. 迅速行动 感官发达

4. 与其他食草动物食性不同 找到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方式 5. 厚厚的甲壳 6. 自由发挥 交流讨论

1. 让学生自主浏览"学生活动网页" 并回答环节的问题

2. 教师作为平等交流的一员参与交流、讨论 师生互动

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 还要对交流作点评、点拨 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 教师提出关于展示动物如何适应环境的问题 把握导向 1. 学生在相关资料库里搜索相关知识 两人一组完成互动环节

2. 对学生活动提出建议或问题 以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3. 对所有参加活动的小组给予评价 归纳小结

1. 强调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看待事物 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 2.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根据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

3. 简单归纳地面动物适应地面复杂环境的特征 1. 通过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修正自主探究中各自观点

2. 进一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课外延伸

1. 学生建立动物小档案 充实到本节课的资源库中 2. 妙趣角

3. 开展一些动物的猜谜活动 1. 依据教材DIY 开展课外活动

2. 激励学生搜索经济生物、其他环境下的动物相关资料 为以后的课程作准备

四、教学参考

利用教材提供的多种多样的植物图片作为观察对象 学生课前收集的植物图片作为交流和适当的描述 在此基础上

学生自愿组成若干小组 到校园里观察各种植物

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热带草原的一种非常古怪的大胖子树 能生长4000~5000年 是著名的长寿植物 身高可达20m左右 树干直径有9m多

远远看上去就像草原上的一栋栋房子 这种树的树冠巨大 果实又圆又长 很像黄瓜 果肉多汁

吃起来味道并不好 但猴子特别爱吃

猴面包树的名称就是由此得来的

大王花:世界上最大的花

生长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里 它一生只开一朵花 花也特别大

一般直径有1m左右 最大的直径可达1.4m 有5片花瓣 呈鲜红色

上面有点点白斑 每片花瓣有30~40cm 花心像个面盆 可以盛7~8kg的水 整个花有6~7kg重

捕蝇草:多年生草本 捕蝇草的叶...... 雪松:观赏植物 可以美化环境 木材坚实 致密而均匀 具香气

可以作为建筑、桥梁、造船、家具等用

地钱:绿色扁平的叶状体 贴地生长

外型很像中国古代的钱币 属苔藓植物

没根、茎、叶的分化

鹿角蕨:多年生附生草本蕨类 叶贴生于树干上 呈不规则的叉裂 形状好似鹿角

这种植物只分布云南省西南部的盈江 生于海拔210~950m处的热带雨林中 多附生在树干和树枝上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教学感受:

(第二课时)

一、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1. 以小组为单位 选择校园的一个地方 例如

教学楼周围、学校花园等 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

留意在树荫下、墙角边等阴暗、潮湿的植物

注意: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2. 选择一种你熟悉的植物

对它的形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和所生活的环境等进行适当的描述 最好将它画出来或用相机拍成照片 向班级同学介绍

3. 调查表: 地点 时间 成员 分工

植物名称 植物特点

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

二、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出示几种植物的种子

让学生尝试了解种子的结构 重点在于种皮的有无 了解植物种子的多样性

我们把用种子繁殖后代的植物称为种子植物

大家在观察中发现你手中的种子有什么不一样吗? (学生回答很多的不同点 肯定学生的发现)

花生、蚕豆、玉米等种子外面有种皮包被 我们称这一类种子是被子植物

松果外面没有种皮包被 我们称这一类是裸子植物

在我们的身边

大多数的种子都是有种皮的 都属于种子植物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种植物吧 "观察桃" 1. 观察桃树的外形 它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2. 观察桃的花

雄蕊:花药、花丝

雌蕊:柱头、花柱、胚珠、子房 花瓣(花冠) 萼片 花托

其中最主要的是子房 给出子房的图片

3. 观察桃的果实 用解剖刀将桃切开

辨认果皮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观察蚕豆、花生的果实 与桃的有什么不同

观察其他几种植物的果实 看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概括:果实的形状、颜色各有不同 但他们都由一些基本的结构构成的

4. 总结:

地球上被子植物有20多万种

是植物界最高等、数量最多的一类植物 地球上每个角落都有被子植物的分布......

三、裸子植物: 观察马尾松: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的马尾松 它是一类四季常绿的植物 有发达的根系 叶细长 每年秋天

雌球花都会发育成"松球果" 将课前收集的松球果拿出观察 想办法搞清楚

该种子的外面是否有种皮包被 介绍常见的几种裸子植物 介绍裸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后感:

(第三课时)

厥类植物和苔藓植物 "根据平日的观察

谈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 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自由发言 各抒己见

教师适时以课件同时展示部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 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鼓励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也使学生对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教师用媒体展示资料"苔藓植物分布极广

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的地方

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作了铺垫

接着

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提供新鲜的盆栽葫芦藓及其他实验用具 "从形态上看

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以此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探究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的兴趣 教师以媒体出示探究提示:"葫芦藓的形态和颜色是怎样的?植株的高度是多少?如何测量?葫芦藓的茎、叶、假根有何特点?葫芦藓的形态结构特点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除此之外

你还想探究些什么?请自行设计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用具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 从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寻求答案 在此过程中

教师巡视、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及时提出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测量时如果发现有葫芦藓结构并有长柄的植株

不要把这种结构及长柄测量在内;注意茎的质地、茎有无筋络(输导组织)叶的厚薄和大小、有无叶脉;观察假根的形态等

各组同学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记录 并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大家相互补充

最终认识到: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 但茎细弱;叶绿色、小而薄、无叶脉 推断茎和叶里都没有输导组织;假根纤细 结构简单(教师补充假根只起固着作用) 故要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以上特点决定了苔藓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都不强 植株也矮小(约1~3厘米) 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

学生们人人动手参与观察、实验、探究 并分工合作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使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CAI课件展示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生态图片

"在什么样的地方能够见到画面中的景象?成片生长的苔藓植物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如果在这样的地区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 几年以后

这里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还会有吗?为什么?"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

既进一步了解了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如:蓄积水分、保持水土、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等)

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同时

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部分 探究蕨类植物

CAI课件同时展示部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图片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讨论后达成共识: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相似之处 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但蕨类植物的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的多 紧接着学生会质疑:"为什么两类植物生活环境相似而形态差别很大呢?藏类植物在结构上又有什么特点呢?"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也激发了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提供盆栽的铁线蕨及其他实验用具 先让每个小组制定出探究计划并实施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予以适当的启发、指导:"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地下部分有什么特点?取一片小叶

对光看一下叶的厚薄怎样?有无叶脉?用手折一折它的地下茎和叶柄

有无柔韧的感觉?分析一下是否有输导组织?"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探究活动及学生们的讨论交流

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叶 茎长在地下

茎和叶中都有输导组织

对于学生难以观察和理解的问题

教师予以适当的补充拓宽:蕨类植物的根里也有输导组织 具有吸收的功能:另外

蕨类植物的根、茎、叶中还有机械组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

使学生在明确了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 体内有输导组织)的基础上理解了植株比苔鲜植物高大的原因

同时也使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教师将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的标本分发给学生 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通过观察

使学生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而靠孢子繁殖的植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也为下节讲"种子植物"打下基础

CAI课件展示有关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 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

"蕨类植物有什么经济意义呢?现在的藏类植物还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吗?"学生经观察、讨论后发表看法

并将课前查阅、搜集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

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推理、资料分析、表达交流的能力

1. 观察贯众:

将课前准备好的贯众拿出观察 A. 仔细看一看

贯众叶的形状是怎么样的?有叶柄吗?叶的背面有没有一些"斑点"?这是什么结构? B. 用尺量一量贯众的高度 想一想

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关吗?用放大镜观察贯众根的形态 在实验练习册的相关地方注出观众植株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C. 观察厥、凤尾厥、卷柏等厥类植物 他们的根、茎、叶与贯众相似吗? (教师概括)

大多数的厥类植物的茎都生长在地下 叶从茎处向上长 茎向下生有不定根 将植物固定在地面上 并从土壤吸取水分和养料 在成熟的叶背面有许多孢子囊 依靠孢子囊内的孢子进行繁殖

2. 观察葫芦藓:

将课前准备的葫芦藓拿出用放大镜观察 A. 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叶 叶有没有叶脉?叶的厚度与贯众比较有什么区别?它的"根"与贯众有什么不一样? B. 用尺子量一量葫芦藓的高度 想一想

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C. 观察金发藓等其他苔藓植物 它们的根、茎、叶与葫芦藓相似吗? D. 将你观察的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比较观众和葫芦藓有什么不同 各有什么特点

名称 结构名称

叶 茎 根 贯众

葫芦藓

第9章 地面上的生物 第2节 地面上的动物 教学目的:

1.认识地面上动物的多样性;初步了解动物的分类 2.了解家兔的外形及家兔的内部结构 3.描述家兔生殖 哺育的特点

4.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家兔的内部结构图示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综合的能力

2.利用现实生活中哺乳动物之间形态特点的比较 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

观察活动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 及早地建立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家兔的外形及内部结构 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说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准备:

练习投影片 相关内容的光盘 VCD 电视 动物纸片及磁铁 投影仪 教法:

学生观察 师生交流为主 教学过程: [复习]:

[投影1] 1.植物的分类?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 藻类植物 2.请说出下列植物分别属于哪一类植物: 侧柏 水杉 桃树 贯众 银杏 葫芦藓 花生 番茄 小麦 卷柏 3.果实是由花的-------发育而来 种子是由花的---------发育而来 有一根豆角

它的里面有8粒种子

那么它由--------个子房-------个胚珠发育而来的

[新授] 引入:我们以上学习了地面上的植物 地面上除了有多样的植物之外 也有多样的动物(引入课题)

第2节

地面上的动物

(过渡:地面上的动物种类繁多 请你举1 2例你最熟悉的动物 写到黑板上)

一.多种多样的动物

1.请学生挑选最熟悉的一种动物给大家做介绍 (要求从动物的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加以介绍) 2.如果让大家将以上的动物分类 大家如何划分?

(引出地面上的动物大体的分类用投影2打出) [投影2]地面上的动物大概分类:

哺乳动物――用乳汁哺育后代

爬行动物――体表具角质鳞片或有硬的壳 四肢短小在地面爬行

家禽

昆虫

请将下面的动物归类:(用磁铁放到黑板上与相应的一类动物对齐)

(纸片材料及磁铁)羊 熊猫 蜥蜴 壁虎 公鸡 蚂蚁 蝴蝶 鹅

猪 龟

老虎 兔子 蜜蜂 蛇 3.和学生一起通过分析将归类错误的动物加以改正

强调:家禽和家畜的不同;哺乳动物的大概特点是全是哺乳的 爬行类动物的大概特点是体表具角质鳞片或有硬的壳 四肢短小在地面爬行

(过渡:我们今天主要以家兔为例来探讨哺乳动物的特征)

二.家兔--哺乳动物

<一>外形(在黑板上贴上兔子的外部结构图) 1.体表被毛

兔毛的种类?有何作用?夏秋季的变化? (兔毛有粗毛和绒毛 绒毛有利于保温 粗毛有利于散热

家兔的体毛会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换毛 到了夏季 绒毛脱落 粗毛会增多 而到了冬季 绒毛增多 有利于保温)

2.分部:头 颈 躯干 四肢 尾 (联系人体的分部

人体分为头 颈 躯干 四肢

而它多了一个尾;介绍兔子的四肢有什么特点?前肢短小 后肢发达

有利于他的跳跃式的奔跑)

过渡:这是兔子的外部结构 下面我们来看看它的内部结构 (打开兔子的内脏结构图) <二>内部结构

提示:我们在讲人体的内部结构的时候 先讲了人体内的腔

人体的腔分为颅腔和体腔

兔子呢?它的颅腔内有什么?一起来看看兔子的体腔

(家兔也分颅腔和体腔 颅腔内有大脑; 打开体腔

我们看到它的体腔也是由膈分为胸腔和腹腔二部分) 1.体腔内有膈 膈是哺乳动物所特有 膈把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一起来看看兔子的胸腔内有哪些器官 首先看是的中间的心脏

2.心脏有四腔

说明:它的心脏有四腔

这样它的血液循环和输送氧气的能力较强

回忆已学的知识:生物体利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的

提问学生什么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利用氧气分解体内的有机物 会产生二氧化碳;同时 释放大量的能量

而一部分能量转变为热量 用来维持生物体的体温 因为哺乳动物的心脏有四腔 它输送氧气的能力强

机体的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也就多 这样有利于维持体温的恒定 所以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

3.恒温动物

(你知道哪些是属于变温动物吗?冬眠的动物:蛇 蜥蜴 龟等爬行类的动物;青蛙等两栖类的动物)

过渡:家兔的胸腔内除了有心脏这个器官外 还有什么器官?引出它是用肺呼吸

4.用肺呼吸

用肺呼吸使哺乳动物更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过渡:胸腔内有心脏和肺

那么腹腔内有哪些器官呢?引导学生观察腹腔内的器官

(1) 观察腹腔内的肝脏 胃 小肠

大肠等器官并结合人的这些器官的作用 说出它们的作用:(肝脏分泌胆汁用以消化脂肪;胃有暂时贮存食物的作用;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大肠形成粪便 )

(2) 由小肠和大肠的交界处找到盲肠 着重说说兔子的盲肠和人的盲肠的不同: (人的盲肠短小 家兔的盲肠粗大 这和家兔的食草有关

因此兔子是植食性的动物)

(3)由它是植食性动物引出家兔的牙齿与人的有何不同 (人具有门齿

犬齿和臼齿;而家兔有门齿和臼齿 没有犬齿

因为犬齿是用来撕裂食物的

一般肉食动物才会有用以撕裂肉食)

(4)由牙齿 胃 肝脏 大肠

小肠这些器官引出消化系统 进而引出人体的八大系统: 运 神

消 泌 (此八个字是八大系统的每个系统名称的前一个字组成的

循 内 竖读就是可谐意记为:运消牌的循呼机 神泌内生)

呼 生 (5)分析家兔的八大系统

在图中找出构成家兔八大系统的相应的器官; 运---运动系统

构成运动系统的器官有:四肢 骨骼 肌肉 消---消化系统

构成消化系统的器官有:胃 大肠 小肠 肝脏 食道等 循---循环系统

构成循环系统的器官有:心脏 血管等 呼---呼吸系统

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有:肺 气管等 神---神经系统

构成神经系统的器官有:例:大脑 泌---泌尿系统

构成泌尿系统的器官有:肾脏 输尿管 膀胱等(在图中指出) 内---内分泌系统

说明:家兔也有内分泌系统 该部分我们以后在去了解 生---生殖系统

构成生殖系统的器官有:该图是只母兔的解剖图 因此它所具有的生殖系统的器官是:卵巢 子宫等

子宫的作用是什么呢(胚胎在子宫里发育成胎儿)? 从最后的生殖系统联系到家兔的生殖发育的特点 <三>生殖 发育

先指出构成家兔生殖系统的一些器官 包括母兔的卵巢及子宫

由子宫的作用引出它的生殖方式是胎生

为了让大家真正了解哺乳动物的胎生利用动物出生的影片播放给学生看 同时让学生注意爬行类动物的生殖方式 提出问题:(1)动物刚出生的时候不能直立行走 有的眼睛也没有睁开

它是怎么吃东西的?引出它的发育的特点是哺乳 (2)胎生和哺乳对生物的生存有何意义?

(由于胎生和哺乳 使幼儿能够得到母亲的照顾

因此大大提高了哺乳类动物的成活率) (3)由哺乳动物的胎生过程 想到每个母亲的不易 引发联想到母亲的伟大

教育学生当每年在自己生日的时候

不想忘记这一天是母亲一生最苦难的日子 要知道体贴和爱护自己的母亲

[总结]本节课主要通过家兔的主要特征来探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请课后根据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来总结爬行动物的特征

[课堂练习]: [投影3] 1.家兔适应地面生活的呼吸器官是( ) A鳃 B肺 C气管 D皮肤 2.家兔的心脏有几个腔 ( )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四个 3.家兔的消化系统中

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 A 肝脏 B胃 C小肠 D盲肠 4.下列动物体腔内没有膈的是 ( ) A蛇 B家兔 C人 D牛 5.以下动物属于哺乳动物的一组是 ( ) A老虎 蜥蜴

B马 狗 C猪 鲫鱼

D东北虎 乌龟 6.以下叙述不属于哺乳动物的特征的是 ( ) A体表被毛

B胎生 哺乳

C恒温动物

D生活在陆地上 [课后作业]《课课练》上的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节 地面上的动物

一.多样多样的动物 二.家兔 <一>外形 学 1.体表被毛 运 神

2.分部: 消 泌 生 头 颈 躯干 四肢 尾 循 内 <二>内部结构 呼 生 填 1.体内有膈 2.心脏有四腔 <三>生殖 发育

写 3.恒温动物 胎生 哺乳 4.用肺呼吸

第三节 地面上丰富的生物资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收集当地或身边的动植物相关资料 阐述地面上的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身边经济生物的调查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地面上多种多样生物的价值

养成保护地面上生物多样性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

学生分析和处理调查的信息 难点:

各种动物的识别和区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调查身边的经济植物

本活动由于是组织学生到校外调查

老师预先要摸清本地农贸市场、超市、养殖场、公园或社区的具体情况 如营业时间、人流高峰、交通状况等 要尽可能避开营业和交通拥挤的高峰

注意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每个小组的人员除了有具体的分工 还要关照学生这是一次集体活动

不要单独行动;适当培训学生询问的方式 态度要诚恳 不要生硬;注意爱惜调查场所的物品 损坏东西要照价格赔偿

调查中有一些不确定的物品 可先记录在案

经过大家的讨论后再作决定;注意所调查的物品中 所属类别可通过查找资料尽可能分类具体些 使得交流的内容丰富些

关于地面上资源与人类的关系的内容

老师可从地面的大范围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种类多样性和数量的丰富性 在次基础上

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些生物具有的作用

最后落实到保护生物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上

(第二课时) 课堂讨论 交流调查成果

第十章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 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 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 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 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 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 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 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 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动物的多样性

1、 种类

2、 生活环境

3、 运动方式

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 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 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 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 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 呼吸:鳃是呼吸器官 由鳃丝和鳃盖组成

鳃丝里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 有助于气体交换 完成水中呼吸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有鳞片 用鳃呼吸

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类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

四、其他水生动物

1、 腔肠动物:海葵、海蜇、珊瑚等 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2、 软体动物: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 它乌身体柔软 靠贝壳保护身体

3、 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 它乌体表有甲

4、 其他:如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五、水域环境的保护

认同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 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 然后

以小组为单位

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 给这些动物找个家

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

1、 四人一组 根据观察提纲

进行实验:观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 本互交流 质疑答疑 归纳整理 得出结论

2、 根据观察提纲 认真观察录像 分析问题 小组讨论 表述交流 质疑答疑 归纳整理 得出结论

3、 根据探究问题 在老师指导下

四人一组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通过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整理 得出结论

1、 四人一组 根据观察提纲

仔细观察鱼缸里金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用放大镜对照鳃的结构放大图观察鱼鳃丝

通过相互交流 归纳整理 得出结论

2、 根据观察提纲 认真看录像 思考分析问题 小组讨论 表述交流 质疑答疑 归纳整理 得出结论

(课前)搜集资料 根据问题 表述交流 达成共识

保护水域环境非常重要

创设情景(CAI媒体播放)

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 然后

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 给他们找个家

质疑: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运河观察提纲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针对问题进行步步为营探究 同时

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 最终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画面聚焦在水中自由生活的鱼

质疑: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示观察提纲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 分析问题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画面聚焦在水中游泳的鱼

质疑: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出示探究问题 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通过探究 得出结论

质疑: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如呼吸?出示观察提纲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针对问题进行探究 同时

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 最终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金鱼在水中的生活情况:金鱼的口和鳃盖交替张合的动作;以及放大的鳃丝结构 出示观察提纲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 通过探究 得出结论

质疑:除了鱼外

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

质疑: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组织学生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进行情感教育

第一节 水中的藻类植物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藻类植物名称 概述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说明水绵细胞与绿色植物细胞以及藻类植物与苔藓、蕨类植物的异同点 能力目标:(1)熟练制作装片和显微镜

(2)在比较水绵细胞与其他绿色植物细胞的异同时 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藻类植物的生存状况 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阐述水绵的结构特点

难点:对学生观察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探究藻类植物

先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诗句 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诗句中的景象

再请课前采集过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的学生介绍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 最后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片段 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

"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总结: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中) 教师加以补充: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 少数生活陆地的阴湿处

此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

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关于藻类植物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将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 小组归类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 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等等 此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的空间

又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等问题的欲望

紧接着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 并将学生课前采集的新鲜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 同时

教师进一步启发:"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通过观察、讨论 学生们概括出: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 也有多细胞的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这种结构特点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 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教师通过媒体展示资料"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 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兴趣 教师提供有关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部分图片 为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创设了情景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你还知道哪些?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学生对藻类植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培养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

"绿色植物的植物体一定是绿色的吗?为什么?""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 为什么?等问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布置下去 旨在初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十一章 空中的生物 第一节 鸟类 教学目标

⑴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⑵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的"观察与思考"

⑶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⑵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的"观察与思考"

教学准备

课件及实验用具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生物圈包括几部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知道

我们的教材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上 从动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出发来安排的

前面我们学习了水生生活的动物及陆地生活的动物 今天我们要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

学生例举会飞的动物并做简单的归类

一、鸟:

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草原、灌丛、水面、树林、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鸟的踪迹 除了鸵鸟、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之外 绝大多数鸟都善于飞行 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 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迁徙的鸟类能从北到南

寻找食物丰富的地方越冬;或从南到北 返回产卵育雏的地方

有些鸟能从北半球飞到南半球 鸟何以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 ㈠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活动目标

?;通过探究

阐明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运用有关的材料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确立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第5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国宝大熊猫教案

《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从外貌特征、种族历史、生活环境、饮食特点、活动范围、繁衍生殖、研究价值等方面了解国宝大熊猫。

2、技能目标:能够弄清说明文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表现事物特征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分析说明文的方法

学习方法:

任务驱动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渲染探究氛围。

同学们,让我们来回忆一下,2006年的春节联欢晚上有哪些特别之处?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赠台”大熊猫的命名话题) “团团”和“圆圆”这两个可爱的名字,意味着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我们大家对熊猫了解多少呢?

(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关于熊猫的信息)

二、抛砖引玉,下达探究任务

现在,倘若你就是我们校园广播站的一名文字编辑。在报道这件事情时,你除了向全校师生介绍“团团”和“圆圆”之外,打算怎样介绍介绍有关“熊猫”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介绍“熊猫”的提纲)

三、小组合作,形成探究共识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策划的介绍提纲,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以及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小组交流。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信息,及时解惑。 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共识,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形成板书。

(教师板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纳:

1、介绍大熊猫时应该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

2、介绍大熊猫时,要让可爱的大熊猫形象跃然纸上,该采用怎样的表达方式?

3、介绍大熊猫时,想要把大熊猫的情况说明明白、生动、易懂,该采取怎样的说明方法?)

四、再读课文,寻觅探究理由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穿插解决字词音、形、义上的障碍。 结合大家的共识,理清课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来看,作者主要遵循了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课文依次从大熊猫的外貌特征、种族历史、生活环境、饮食特点、活动范围、繁衍生殖、研究价值等方面来介绍国宝大熊猫的。)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作者主要运用了说明、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课文中通过一些说明性文字的表述,向读者全面准确地介绍了大熊猫的相关情况;通过对国宝大熊猫的的细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来看,作者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如“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的竹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表达方式写出大熊猫的食量大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大熊猫就像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给这些国家的动物园增添了华夏异彩。”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大熊猫在友好往来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的特点。)

五、回归生活,确定探究方向

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对于国宝――大熊猫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明白了怎样向其他人介绍小动物的方法。

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个最喜欢的小动物。

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确定自己下一阶段的探究方向以及探究方案。 学生完成探究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

国宝――大熊猫

外貌特征

(描写、抒情)

(摹状貌)(打比方) 种族历史

表 生活环境

饮食特点

(说明)

(列数字) 活动范围

繁衍生殖

(说明) 研究价值

第6篇: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目标提示

1.欣赏作品展现的美好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2.学习确定小说的线索。

3.理解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各个击破

1.重点词语注音、释义

归省:回家探望父母。

撺掇(cuā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凫(fú)水:游水。

潺潺(chánchán):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吁(xū)气:叹气。

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

向(xiàng)午:临近中午。向,临近。

棹(zhào):划船。

伶俐:灵活。

朱红:比较鲜艳的红色。朱,大红色。

泅(qiú)水:游水,游泳。 2.容易读错、写错的字

“省”有两个读音:xǐng,如归省,省亲;shěng,如江苏省。“漂渺”现在通常写作“缥缈”。“喝采”通常写作“喝彩”。“撮”读平舌音“cuō”。“渔父”的“父”读作第三声“fǔ”。

“峒”读“dòng”不读“tóng”。“擂”作动词读第二声“lãi”,如“擂鼓”;作名词读第四声“lâi”如“擂台”。“戍”读“shù”,书写时容易与“戊(wù)”“戌(xū)”混淆。 3.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他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 1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的一般模式是“地点、环境+人物+事情”课文第1段写了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三个场面。渲染了节日喜庆的气氛,突出民乐。 强化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ùdāo cuānduo juàn jiù nà

归省( ) ( ) ( ) 家( ) ( )树 ( )喊 qiú

( )水 蘸酒(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然而又自失起来, 。

(2)《社戏》 在去看社戏的途中,从嗅觉和触觉角度描绘江南农村迷人夜景的句子 , ;

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船行之快以及“我”急切心情的句子是 , , , 。 3.阅读《社戏》一文,回答问题

(1)在去看社戏途中和归航途中,课文都对江南水乡美丽的夜景作了细致逼真的描写,但这两处景物描写在烘托人物心情上却又有着细微的差别,请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有何差异?

(2)双喜是文中最突出的人物,请结合课文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对其进行刻画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品质?

(3)从前文看,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可课文结尾却写“我”对社戏的怀念,“我”为什么怀念呢?这样写有何作用? 4.阅读《端午日》第1段,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开头连用三个“莫不„„”有何作用?

(3)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倒叙、插叙,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你能说说“龙船竞赛”这一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吗? 5.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八月的阳光

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 3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它是以什么为线索来串起故事情节的?

(3)“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他们惊什么?愣什么?联系全文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4)文章的题目是“八月的阳光”,但从内容看却并非写景,你对文章的题目是如何理解的?

(5)生活中,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境遇,你是愿意做“小夏”还是愿意做“小秋”?亦或你有第三种选择?写出你的理由。

第二课时

目标提示

1.感受传统节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体会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乡土语言。 3.在比较中学会赏析诗词的一些方法。

各个击破

1.重点词语注音、释义

红火:形容旺盛、热闹。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鬏(jiū):头发盘成的结。

阖(hã)家:全家。

中庭:庭院中。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绮(qǐ)户:雕花的窗户。

婵娟:这里指月亮。 2.容易读错、写错的字

“糁”读作翘舌音“shēn”。“中彩”的“中”是多音字,这里读“zhòng”。“疙瘩”后一个字应读轻声“gēda”。“秫秸”这个词的读音比较特殊应读作“shújiē”。“鬼祟”的“祟”容易与“崇”混淆,书写要注意。阙”这个字读第四声“quâ”。 3.文学常识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

- 5

这三首诗词都是中秋咏月题材的作品,作者都借助“月亮”这一形象,来表达对亲人或是朋友的思念。但由于各自的背景、心境、生活态度的差异,他们所抒发的情怀又不尽相同,阅读赏析时要注意体会。(一般来说,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比较赏析)

强化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bòji gēda suì quâ

( ) ( ) 鬼( ) 打更( ) 宫( )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组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3.填空

(1)《十五夜望月》一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 。

(2)《水调歌头》的作者是 (朝代)的 ,词中流露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与热爱的句子是 , 。

4.学习了《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后,你认为这三首诗词的共同点是什么?

5.《本命年的回想》一文中写了过春节的哪些习俗?你能说说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往来,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

(1)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 7

元宵习俗是喜欢打灯谜的,那一年元宵,朱元璋微服出游,在南京城里某家人家看见许多人围着打灯谜,他也挤进去看。这灯谜是一幅“谜画”,画的是个大脚妇人抱着个西瓜。朱元璋猜不着,回去和他的马皇后谈起,马皇后大怒道:“这刁民在讽刺我,那谜底不就是‘淮(怀)西妇人好大脚’吗?原来这位马皇后是临淮县人,属于淮西,她又恰恰是一双大脚。在那个时代,富贵人家的妇女以缠足为美,有一双“三寸金莲”的女子就可以夸耀邻里。马皇后认为这是讽刺她的出身贫贱,故而勃然大怒。

朱元璋为了替他的皇后出气,竟下令将那家人家所在的水西门一带的百姓斩尽杀绝,从水西门到新桥,杀了数百家人家,只漏网七家。据说南京现在还存在的“七家湾”这个地方,就是因此得名的。

„„„„

有关元宵的诗词很多,我最欣赏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宵》。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后三句,是历代词家赞赏的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词可以代表人生三个境界中最后的一个境界——毕生执著以求的事情(为学或者追求某一理想),在不知不觉之间,得到了最后成功的境界。

(1)文章里一共写了几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你自己的人生体验,说说你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的理解。

(3)你读了“元宵惨案”后,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1. xǐng絮叨 撺掇 眷 桕 呐 泅 zhàn 2. 使我的心也沉静,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3. (1)这两段景物描写都有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但前一处愉快之中有急切,从“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似乎听到歌吹了”等句子上可看出来。后一处愉悦之中更显轻松,如文中“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连月光都显得“格外的皎洁”。 (2)

- 9

上一篇:如何联系colorpop客服下一篇:表格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