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现状分析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介绍

贫困大学生一直是党政领导重视, 社会关注的热点, 难点问题。服务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是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任务。连年来, 社会有关部门自觉围绕党政工作大局, 把扶助贫困大学生作为重点工作, 纳入目标管理体系, 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真心诚意的为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健康成长提供服务。

2 我省高校贫困生现象的分析

2.1 贫困生的特点

根据有关统计分析, 我省贫困生问题有下列特点。

(1) 我省贫困生所占比例大。

(2) 我省贫困生的困难程度深, 形势严峻。

由于我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 且收入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再加上高校实行招生并轨, 学费越来越高, 更使贫困生的境况雪上加霜, 前景堪忧。从消费水平和学校收费情况来看, 学生年花费一般最低需6000元左右, 然而贫困生家庭年收入低于6000元的为数不少, 这样的家庭承担一名大学生的上述费用的确很困难, 而有的家庭更是要供两名甚至更多的学生, 使本已经困难的家庭生活更加惨淡。

(3) 我省高校贫困生来源复杂。

从城乡分布来看, 和全国一样, 农村贫困生比例大于城镇的贫困生比例。由于经济不景气等原因, 近几年我省高校中来自城镇的贫困生比例有上升趋势。从父母职业类别看, 来自农民和工人家庭的贫困生比例大于其他类型家庭的贫困生的比例。

(4) 我省贫困生虽获得了一定的资助, 但资助程度远远不够。

这种情况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是财政困难, 无力拿出更多的钱来资助贫困生;二是我校的贫困生人数多, 比例高, 资助难度大。

2.2 贫困生的直接成因

我省贫困生的成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1]。

(1) 客观原因。

(1) 地区整体贫困。地区整体经济落后是全国范围出现贫困生现象的重要原因, 我省也不例外。

(2) 父母是农民或无职业者。父母是农民或无职业者, 是形成贫困生的重要原因, 这个比例相当高。这部分贫困生因父母无固定职业, 家庭无固定收入造成他们在校期间在支付学杂费或最低生活费方面发生困难。

(3) 单亲家庭。这部分贫困生中, 有的是父母一方去世, 造成无固定经济来源, 有的是父母离异, 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支持。

(4) 农村多子女家庭。由于大多数农村贫困地区经济落后, 养老保险和其他生活保障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加上传宗接代等观念的影响, 使得这些地区出现了越穷越生, 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也造成了高等学校的贫困生问题。

(5) 城市下岗职工家庭。随着形势的发展, 这部分贫困生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

(6) 家庭无劳力。这些贫困生家庭要么是父母年迈, 丧失劳动能力, 要么是父母双亡, 根本无劳力, 他们在经济上无依靠, 在校期间生活很艰难。

(7) 疾病及意外事故。这类贫困生中, 有的是家庭成员得了重大疾病, 负债累累, 难以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有的是因意外事故造成家庭成员严重残疾甚至死亡, 经济拮据, 无力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有的因遇上水灾、火灾、旱灾等自然灾害而发生经济困难, 无力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

以上是形成贫困生的客观原因。这种区分是相对的。这些原因并不是简单地在某一类贫困生身上体现, 而在另一类贫困生身上不体现。实际上这些因素是错综交叉的, 比如有的贫困生家庭既是单亲家庭和无劳力家庭, 又是贫困地区家庭。

(2) 主观原因。

我们认为, 贫困生的成因中, 主观方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缺乏“自救”意识。很大一部分贫困学生只希望学校减免学费, 或从政府和学校那里得到高额资助, 不愿自己去努力挣得奖学金, 更不愿去勤工俭学, 这样的贫困生在我省高校比例很大。

(2) 在思想认识上走入误区, 将贫困的责任归咎于学校收费上, 不积极进取, 不刻苦学习, 有的因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而受到处分和经济处罚, 有的因旷课或成绩不及格而沦为自费试读生或留级生, 从而加剧了贫困。

2.3 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 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家庭较为困难, 使很多学生产生自卑、过度悲观、对社会产生敌对情绪等负面情绪, 由此可见, 高校中的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物质贫困的问题, 还有一个严重的“精神贫困”的问题[2]。“双困生”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3]。因此, 我们在解决贫困生问题时, 不仅要考虑“物质扶贫”, 还要考虑“精神扶贫”。

3 解决贫困生问题

分析了贫困生的成因, 贫困生的特点和心态等问题, 我们就要有的放矢地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低效性。在实际工作汇总, 要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为前提, 以保持稳定为基础, 建立以政府政策导向为立足点, 以学校的“奖, 贷, 助, 补, 减”为主题, 以社会资助为补充的保障机制。总之, “贫困大学生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 只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可能很好地解决。虽然社会各级相关部门在服务贫困大学生工作中做出了较大的努力,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随着高校招生并轨、大学生数量增加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增多, 贫困大学生的绝对数量还会增加, 扶助贫困大学生的任务也将越来越重。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要不断探索贫困生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摘要:贫困大学生问题一直是国家重视、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也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本文对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成因、特点、心态等进行了分析, 并简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问题,教育

参考文献

[1] 冯国桢.青海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3.

[2] 史保怀.解决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的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 2007, 5.

[3] 冯国桢.青海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3.

上一篇: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探讨下一篇:企业公文处理常见问题的对策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