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问题与对策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贫困问题与对策(共9篇)

贫困问题与对策 篇1

发达地区贫困问题与反贫困对策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都存在贫困问题.和贫困地区相比较,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其独有的特点;自然资源不足、土地的.级差、人力资源和资金的不足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而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异地移民开发、推行小额信贷扶贫等方式可以逐步解决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

作 者:乔永平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37刊 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1)分类号:F113.9关键词:发达地区 贫困问题 反贫困

贫困问题与对策 篇2

一.问题偏离了学科本体

《海底世界》这篇课文, 以科学的态度、赞美的情感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旨在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 探究海底世界, 描述海底世界。有位教师施教这篇课文时,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阳光能射到海底吗?海底有多少种动物?海底的植物有哪些色彩?海底为什么有山、峡谷、森林和草地?海底为什么很平静?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不是语文问题, 而是科学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的基本特征。”语文教学中采用的问题教学法要以“语文问题”为教学的中心, 让语文充满生活的源头活水, 围绕生活情境设置问题, 围绕课文观照问题, 围绕思维演绎问题, 这样组织的教学才不会“走题”, 也才不会让语文背上不该背的学习包袱, 使语文课获得个性化的“本体感”。

二.问题讨论偏离了本体的价值取向

《狼和小羊》旨在表达狼的阴险凶恶, 一位老师施教时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师:你对狼和小羊有怎样的评价?

生1:狼聪明, 羊愚笨。我要向狼学习, 发挥聪明才智。

生2:狼狡猾, 羊老实, 老实是要吃大亏的。

生3:狼凶恶, 羊善良, 狼可恨, 羊可怜。

师:发表自己的独特理解, 这是我们语文学习中要极力倡导的事, 希望大家今后放大胆子去想, 去说, 这样, 自己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很显然, 学生对狼的认知偏离了课文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价值取向”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作品, 接近作者的语言文字和思想观点;“独特体验”是学生自己走出作品, 对作者的语言文字和思想观点所做的判断和估量。“价值取向”是思维的集中, “独特体验”是思维的发散。“价值取向”具有客观规定性, “独特体验”具有主观能动性, 只有把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结合起来, 才能把文学作品的阅读创新落到实处, 并卓有成效。

三.教师的作用有所缺失

问题教学强调解决“学生的问题”, 有的教师因此不注重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缺乏充分的预设和临场的有效引导, 甚至不敢干预学生的讨论, 致使课堂常常处于无序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 字典意义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的结合”。基于语文问题的教学, 要求教师有目的地选择问题, 有系统地排列问题顺序, 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活动;所谓“引导”, 强调教师示范性地“教导”, 注重教师循序渐进地“诱导”, 珍视教师有耐心地“辅导”。

四.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在实施“基于问题的语文教学模式”课堂中, 不难发现, 少数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 综合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能力比较薄弱, 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感到不适应, 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这种情况如果不引起教师的重视, 两极分化将愈来愈严重, 这就与新课程的精神相悖。为此, 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精选学习内容, 因材施教。针对学困生学情, 对内涵深刻、意蕴丰富的作品, 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放慢教学进度;在容易产生分歧和不同理解层面的关键处因势利导, 及时提醒和点拨, 使他们不掉队, 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同时, 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优秀生的潜能, 与学困生结对帮扶, 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 把他们看作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源, 给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擅长的技能, 让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品尝成功的喜悦。

摘要:近年来, 随着语文问题教学理念的逐步推展, 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勃勃生机,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此谈些看法。

贫困问题与对策 篇3

现象之一:研讨角色错位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课堂研讨的问题,理应是学生自己理解不了的疑难。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课例《百合花开》: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写“百合花开”的语段。

(2)学生朗读并赏析“百合花开”的语段。

(3)学生讨论百合花开过程中遭受到的困难和挫折。讨论结果:身处荒郊野外,环境恶劣;受到野草、蜂蝶、麻雀的嘲笑、讥讽、鄙夷。

(4)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分别读出“嘲笑、讥讽、鄙夷”的味道。

(5)请学生展开联想,说说百合开花之后,还可能遭遇哪些困难和挫折。

课上到这里应该圆满结束了,可离下课还有两三分钟,教师灵机一动:“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十几只手举起来了,疑问还不少:“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极深沉的欢喜是什么?”“文章写野草、蜂蝶、麻雀对百合花的态度,仅仅是为了写花开的困难吗?”“面对无数欣赏的眼光,满山的百合为什么还要‘默默地,开花?”

下课铃声响了,疑问根本来不及解答。

课堂上,学生又是分角色朗读,又是赏析语言,又是合作探讨,又是展开联想,忙得不亦乐乎,似乎是课堂的主体。但是,事实上教师既是课堂的主导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不过是配角而已。课堂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而不是学生发现的,这样的问题即便探究很深,角度很新,热闹是教师的,与学生无关。从课堂结尾学生的提问来看,学生读不好的、读不懂的,与教师的预设严重不一致,课堂只是成了教师表演“教案剧”的舞台。

现象之二:研讨重点混淆

时下十分流行这样的课型。上课伊始,老师便真诚地询问学生预习课文后发现哪些问题,然后以学生的“问题”为资源组织教学。这当然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但在这类课堂上,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问题”本身。

在学《愚公移山》时,一位学生提问:“愚公如果不移山,还有哪些办法呢?”老师立刻表扬学生的独到眼光,并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的回答也“精彩纷呈”,有的说搬家,有的说发展生态旅游,有的说开辟新路。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而寓言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是审美化的真实,不能用生活真实去考察,也不能用科学真实去验证。该提问的学生,明显把艺术真实当成了生活真实,远离了语文本味。

这两类课堂问题,要如何解决呢?笔者有一些拙见,陈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充分相信学生,不断提升自我

“精心设置课堂问题”,按照目标教学理论,这样的课是精致而有效的。但按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这样的课又存在严重的问题。也许,许多老师依然这么上课,并不是教学理念的落后,而是因为对学生和自己的双重不信任。首先,不相信学生。如果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他们就是沉默不语,课还怎么上下去?不如按照预设的教案去上,既省时又省心。其次,不相信自己。出于狭隘的师道尊严,有的老师怕被学生问住,觉得没面子,因而不喜欢那些“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生。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这样处理。

1.教师要相信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相信学生。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人一生下来就睁开好奇的眼睛探索世界,学会语言表达后,心中更是有“十万个为什么”。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将还你无数惊喜。在教朱湘的《少年歌》时,笔者第一次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赏析,结果学生提出了几十个问题。所以,学生的潜能不可低估。

2.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学识

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在《两小儿辩日》中,就连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有“不能决”的时候,何况我们普通的语文教师。所以,被学生问住,不丢面子,也不失师道尊严。不过,这也提醒我们,学无止境,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而不是直接告知其答案。当被学生问住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球踢给学生,在交流和分享中,学生相互触发,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往往就能把问题解决。在教朱湘的《少年歌》时,有学生问:“我们要翻一阕新声”,作者为什么不说“唱”一阕新声呢?这是笔者备课时根本没想过的。于是说:该同学目光太敏锐了,能在无疑处生疑。我们联系前后文讨论一下,“翻”为什么比“唱”更适合用在这里?经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达成共识:“唱”仅仅是对少年推翻旧时代创造新时代的豪情壮志的歌颂,而“翻”更强调将豪情壮志付诸行动,更能突出少年作为勇敢的实践者的形象。

没有了一相情愿的预设,每次走进课堂,你面对的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学生会提怎样的问题,你该如何机智地组织教学,又在何时相机点拨,一切都没有定数。课堂充满着丰富多彩的挑战,“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这,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时空吧。当然,这对教师研究教材、组织教学、应对生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二、教给合适方法,质疑有的放矢

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当学生面对某些课文难以发现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问”的水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文章的关键之处提问

教师应教会学生对文章的关键处进行质疑,如对文章的题目、矛盾处、对比处、空白处、细节描写处、议论抒情处提问。如《桃花源记》有言“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此人有可能说了些什么,为什么不把他说的话写出来,这就是在空白处提问。

2.依文章的文体特征提问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说明文,可以从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提问;议论文,可以从论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方面提问;记叙文,可以从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情节设置等方面提问。

钱梦龙在金华上《故乡》一课前,就委托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但当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钱老师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可见,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将“向学生提问的课堂”变为“学生主动提问的课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有效筛选问题,整合形成梯度

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提问的方法,但因语文经验、生活阅历、认知结构等存在差异,提出的问题依然会五花八门、深浅不一。如若在课堂上对所有提问一一解答,既耗费大量时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又势必造成教学的凌乱与低效。因此,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学生小组合作筛选问题、解决问题,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整合分类,形成小组的集中性“问题”,交给老师。然后,老师对各个小组的集中性“问题”进行筛选、整合、分类,形成有梯度的问题,交付全班研讨。

为了便于操作,下面对这些方法稍加阐释。

1.筛选

筛选就是对问题进行过滤,删除那些非语文的问题。

2.整合

第一,对相似的、相关联的问题进行合并,如钱梦龙教《故乡》时,将“迅哥儿是不是鲁迅”、“有没有闰土这个人”两个问题整合成一个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是否等于现实中的人物?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点:小说人物的真实性。

第二,将肤浅的问题转换成有价值的问题,如钱梦龙教《故乡》时,将“什么鱼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转换成“闰土竟然还知道有两个脚的鱼,说明什么”,肤浅的问题摇身变成关乎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问题。

第三,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追问,提升问题的广度深度。如笔者上《故乡》一课时,学生问:杨二嫂与二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笔者追加一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文章的主旨。

3.分类

教师要对整合后的问题进行分类,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梯度。有梯度的问题,既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又为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架设了桥梁,最终达到让学生能自己“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理想境界。

语文课堂研讨的问题应该也必须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获得解决。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才是生态的课堂、有效的课堂。

浅述问题学生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篇4

孟连县娜允镇中心完小诸忠明

关键词:教育教学、问题学生、原因、对策、全体发展

差生、后进生、学困生和问题学生指的都是在学科成绩或行为能力上有问题的学生,无论他们的代名词如何改变,在同学眼里甚至是教师眼里他们都是不受欢迎的群体。一方面在同学和老师看来,问题学生大都是不听老师话、经常惹事生非、不讲究卫生甚至是智力存在缺陷的,任何人都无法和他们正常交流;另一方面问题学生给班集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如同一个累赘,极大的损害了班集体的形象。其实问题学生的存在大多数都不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原因造成的,作为学习的个体他们更需要得到发展,然而很少有人会从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待他们。接下来我就从孟连边疆少数民族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层面上对问题学生主要的成因及对策作简要分析。

通过长期的基层教育教学工作我发现问题学生的成因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

由于经济发展和教育现状等多方面的原因,孟连县的学生大多是年满六周岁以后才进入学校在学前班开始正式学习的,在此之前他们大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孟连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作为现在的学生家长大多数只接受过初中以下的教育甚至有少部分仅仅受到过脱盲教 1

育,由于受到了自身素质的限制,他们基本上都无法有效的帮助孩子的启蒙发展。而0至6岁作为儿童发展黄金时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他们的认知学习及能力发展得不到重视将直接导致其入学后的学习生活处于不利局面。

二、进入学校后个别儿童的发展得不到重视

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儿童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时候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相对于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来说,我们的教育工作由于其复杂性使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工作精力被分散、工作负担相对又比较重,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儿童的全面发展。于是就出现了一部分儿童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致使这一部分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得不到重视的情况下,为了使自己得到别人的关注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这就出现了问题学生的“问题”。而这些小“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就会发展成为大“问题”。

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孟连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县,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一些特有的风俗习惯,例如:傣族由于进入缅寺都要把鞋子脱掉形成了穿拖鞋的习惯;个别民族认为厕所是最脏的地方所有不愿意到厕所方便等等。这些习惯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正确处理,也会成为问题儿童“问题”的诱因。

四、儿童的发展在学校受到限制

好奇、好问和好动是促使儿童得到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作为儿童发展的主阵地,学校里的人和事就应该尽可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时却恰恰相反,例如:低年级儿童的游戏因为不符合我们的卫生要求而被盲目叫停,而游戏的学习性能则被我们忽略了;我们在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的同时很少想到儿童思想道德方面的发展,品德教育的缺失给问题学生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儿童发展的步伐也随之进一步加快,学生的学习如果还仅仅依靠几本课本来完成,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儿童在自主的学习中就容易误入歧途,从而滋生出许多“问题”。

在了解了问题儿童的问题成因以后,我们就应该针对问题的成因解决问题。

一、关心爱护儿童

对儿童的关爱是解决问题儿童问题的先决条件。只有你真正关心爱护儿童怀着关爱之心了解问题儿童你才有可能了解到他们的问题出现的根源。没有关爱之心,即使我们发现问题,也很有可能通过简单粗暴的办法去阻止问题儿童给我们带来的麻烦。然而简单粗暴的教育教学手段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儿童问题的发生是,相反简单粗暴的教育还会让儿童身心受到伤害,对周边的人失去信任。人与人的正常交流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应该是建立在爱心之上的,只有在爱的氛围之中我们才能得到儿童的信任,有了信任儿童才会真正采纳我们的意见。

问题儿童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大多数问题儿童的处境都是缺乏爱的,由于人们的冷漠他们随时都处于戒备状态,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对他们吝啬我们的爱,他们将失去最后的希望。

二、让儿童感觉到自己被重视

得到重视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让他们感觉自己是有用的人,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应该更有用而努力学习;反之如果你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无能,他们就对自己失去希望认为自己已经无可救药了。当然尊重是对儿童重视的重要体现。对于成人来讲自重才会被尊重,而发展中的儿童却有所区别,儿童的自重先要有他人的尊重作支撑。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儿童才会认为自己被肯定,自己才会肯定自己。

同时,对儿童的尊敬不应该局限在儿童个人身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本地的民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应通过我们的教育使一些陋习不再继续;另一方面,我们应协调好学校常规和民族习惯之间的关系。

二、关注儿童的生活环境

学校是一片净土。然而生活在学校里的人们是绝对不可能同社区、家庭分割开来的,我们在保持校园圣洁的同时,还应该多了解儿童在校外的生活环境。特别是问题学生所处的环境往往养成了他们的问题。家访是我们了解学生情况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对问题学生生活社区和家庭的了解有助于针对他们的问题成因“对症下药”。为了更好的避免学生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我们还应该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借助于社区的力量保护好学校里的所有人。

三、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儿童的发展需求超越了儿童的其它需求,这是儿童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如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他们的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从其它地方摄取,可是年龄特点又决定了其缺乏判断力、自制力不足,极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这就要求我们为他们创造更多健康的发展条件。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讲,游戏是他们学习认知的重要途径,同时他们在游戏中成就感可以得到满足,这样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多开展适合他们的健康游戏,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身心的发展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我们在关注他们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他们心理上的变化,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变化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素,只要在他们心里生根想要从根本上有所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这时我们对他们心理变化的关注就是对他们人生的负责。除了心理发展身体的成长也同样重要,如果缺乏足够的运动量,他们旺盛的精力就会引发许多破坏性行为,例如:打架、损坏公物等。

四、正确处理每一件事

县党校的问题与对策 篇5

●中共太康县委党校

胡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充分发挥党校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阵地作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生力军作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积极推动作用和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这“五个作用”明确了党校的使命和职责,提出了党校工作的主攻方向。县级党校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主阵地,为培养大批基层领导干部作出了积极的历史性贡献。但当前,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等方面原因,各地县级党校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办学困难问题,已难以挑动大规模培训基层干部的大梁。

一、县级党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使各县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可是县级党校却不仅没有因为本县经济的腾飞而跃上新台阶,反而明显落后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作为党员干部的培训轮训基地,县级党校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以我们太康县委党校为例,当前面临的难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设施差。教学用房只有一个大礼堂一间小教室,没有宿舍没有食堂,没有图书室没有阅览室,更没有操场浴池。现代化教学设备仅有一台电视机一架投影仪。

二是师资力量弱。十多年来没有一个教师调进党校,谁能相信拥有?人口?万党员干部的太康县的党校多年来只有三个年近花甲的专职教师,进人不少,就是没有一个教师。

三是办学规模小。由于办学条件简陋学员调训困难,主体班培训干部次数人数呈迅速减少之势,以太康党校为例,近十年来平均每年培训轮训党员干部多则五六期,少则二三期;培训时间长则四五天,短则一两天。参训人数已由前十多年的每年4000多人递减为近三年的不足1000人。党校几乎常年处在无所事事状态。

四是教学质量低。主要表现为课程设臵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实际,教学方法不先进,教学步骤不科学,教者缺少积极性,学者感到没收获,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县级党校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学设施差的原因

目前,许多县级党校的基础设施落后,一些党校设施设备还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没有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设施,没有多媒体教室,没有形成学、食、宿一体化规模。其原因主要是经济来源少。改善办学条件,必须增加教学设施,增加教学设施财力是关键,而党校却没有经济来源。国家财政大力支持国民教育,却从不拨经费给县级党校。在一些领导眼里,党校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既不能增加县里的经济增长又不能搞成形象工程,往往重视不够,在党校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很少,县财政基本上每年只拨够工资,应付日常开支还得靠党校自己创收。而党校自身创收能力又很有限,以党校自身力量应付日常开

支已是捉襟见肘,要改善教学设施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师资力量弱的原因 教师是党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党校培训质量 的基础,没有一支优秀的党校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做好党校的中心工作。目前党校教师力量薄弱的原因,一是教师难进党校。党校 的地位决定它无权招聘优秀教师进人。国民教育系统的优秀教师想要进党校的,又会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县委组织部门的双重管卡,而难以进入。二是党校难留教师。一方面党校的优秀教师常常会被组织部看中而调出了党校。凡另一方面党校待遇较低,优秀教师宁愿到中小学教书也不愿留在党校。三是党校无力培养教师。一些县级党校 或因领导不重视,或因资金短缺,一直忽视专职教师的师资培训,不愿投入或投入不多。一些县级党校教师反映,他们已经多年没有到上一级院校深造过。没有深造和发展,教师就难于接受外界的信息,难于快速实现知识的更新,自然也就难以成为优秀的教师。以上原因造成了党校教师队伍人员少质量差的现状。

(三)办学规模小的原因

主体班月半越少,参训人员越来越少,原因一在党校内部。二在党校外部。内部是条件差,主要表现在: 教室宿舍太小,容纳不了;吃住条件太差,适应不了;教学设备落后,吸引不了;管理不科学,调动不了积极性;教学质量低,教不了有用的东西等几个方面。外部是环境差,主要表现在:

1.上级部门措施不力。干部培训计划是由组织部门制定的,党校没有权利参与具体计划的安排实施。受县里中心工作的影响、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其他一些具体实际情况的限制,很多本来已经列入主体办班的培训计划实际上多是落空。组织部门办班计划多,真正办的少,流产多,编个材料应付上级检查了事的现象颇多。加上其他单位争夺培训任务,党校在干部培训的主阵地所占份额就越来越小。

2.同级部门支持不够。党委管党校但不管钱,政府管钱而不管党校。在干部力量配备上,没有把党校看成是组、纪、宣这样的党委重要部门。党校作为干部培训主阵地和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在使用提拔干部上应该听取党校对干部的考查考核意见建议,但实际上党校既无发言权,也无建议权。党校干训工作“虚、软”,培训人员涉及到各个单位、部门, 很多问题上级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仅靠党校自身去跟众多单位、部门及各个方面协调,结果可想而知。

3.参训学员热情不高。一是培训经费不解决,阻断了学员参加培训之路。一些地方不重视干部培训,财政不安排干部培训专项资金。一些参训单位不堪重负,往往不愿为干部培训提供经费支持。二是有些部门的领导把干部培训当作软任务,没有把干部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认为干部素质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常以工作走不开为由,不参加培训学习,也不支持所在单位的一些骨干同志参加 学习。干部监督部门也未完全按制度办事,出勤表现本应记入该档案中,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 不按实填写,使档案记载形同虚设,缺乏应有的约束力。

(四)教学质量低的原因

1.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

在基层各县市,地方财力普遍紧张。党校 既不是 重点单位,又不是权力部门,也不是 窗 口部 门,一般 不会投入足够 的资金。经费严重短缺,教学设施(包 括图书、网络、环境、活动场所 等)满足不 了需要,教 学 现代化、信息化、快速化无法实现。

2.教师水平不高,知识结构老化。

一方面是在选配教师上工作不到位,致使师资力量总体上不完全适应干部培训需要。面对着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要求,单一知识结构的教员很难胜任。另一方面是学习提高机会少。党校教师很少有机会走出去学习考察,接受新鲜血液,又很少有机会到上级党校高校充电, 难于快速实现知识更新。不少教师研究能力不及一线干部,实践经验不及基层干部,学历职称不及一般学员,不能满足学员对新知识的渴求。

3.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活力不够 基层党员干部虽处在基层,但他们都受过系 统的教育,学习能力和技能相对较好,再加上现代信 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学习的渠道增多,知识来源广泛,知识传递速度快,学员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 和各种信息。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单调乏 味,教学针对性不强,内容空泛,知识量小,传播迅度慢,教师教学方法欠缺,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教学老一套,泛泛而谈,既不紧密联系实际,也不阐明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学员大都是基层行政单位的干部,他们最需要的是 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党校教师却无法提 供。教学双方都没有积 极性,课堂沉闷,缺乏活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4.评价机制缺乏,教学管理不严

党校是培养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渠道,也是展示干部素质的一个有效平台。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的表现,理应成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在现实 中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时间被记入档案,而具体表现则没有记录项目(比如培训期 间的 态度、出勤、成绩、应变能力等),党校教师更不会参加干部的任前考察,党校没有干部任免的建议权和参与权,因而得不到学员的普遍重视,认为党校的培训仅仅是完成任务,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师生都没有压力和动力,只能搞形式,走过场。

三、解决县级党校问题的办法

(一)县委领导要重视

党校既是“学校”,又是县委的“重要部门”。县委一是应该把党校的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二是要协调好有关部门支持党校工作建立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三是 县委常委会应定期听取党校工作汇报,并研究解决党校发展和改革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四是组织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保证党校学员来源,将学习情况和考评结果录入个人档案,把它作为干部考核、任职、定级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

一是充实教师队伍。建立公平的选人机制,严把进人关。进人应首先考虑满足教学队伍,要从“五个优先”方面严格把关:一是高学历的优先;二是有理论和实际经验的优先;三是身体健康和德才兼备的优先;四是本人有强烈要求,热爱党校的优先。同时还要做好优秀教师的引进和客座教师的聘请工作 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党委政府必须要在政策上明确党校教师有外出进修考察 的权利,保障党校教师外出进修考察充足的时间,要注重增加党校教师进修渠道,不能借口地方财力的不足减少或取消教师进修。挂职锻 炼

党校教师亲自参与行政管理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到各个行政单位挂职锻炼是党校教师增加行政管理经历和经验的最好办法,通过挂职锻炼,可使教 师们对行政管理实践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不仅可为学员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讲起课来也不至于空无一物,其授课内容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必定会大大增强。

三是巩固教师队伍。县级党校是个十分清贫的单位,要权没权,要钱没钱,要保住优秀教师不流失,就要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要切实制定有吸引力的薪酬策略,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用待遇留人; 要使教师感到有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用事业留人; 要充分理解教师,重视与教师沟通,坚持人性化的管理,用感情留人。

(三)党校体制要创新

造成县级党校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解决党校问题,必须创新党校管理体制。

一是上级党校和县级党校要凝成一种合力。

中央、省、市等上级党校和县级党校应该是上下级关系,要切实发挥对县级党校的领导、指导、协调管理和督办职能,应有计划地对县级党校教师、行政人员进行必要的免费业务培训,做到统一工作计划、招生计划、教学计划。

二是规范党校经费拨付制度。

县级党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县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确保党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培训和行政后勤等方面工作的需要。必须实行党校主体班培训经费由财政全额包干的办法,使干部可以免费到党校主体班参加培训。

三是外聘优质教师,增强师资力量。县级党校规模小,在职教师数量少,而每一个教 师的知识容量都有局限,难以适应培训科目设臵上的变化。为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必须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外聘教师应首先考虑选聘当地的在职领导,这些领导是在 某些领域或一些重要岗位上是行家里手,他们对所领导的部门有很深刻的认识,讲课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能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聘请上级党校或其它院校的在某一领域内的专家,他们具有较很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能站在理论前沿,对某些理论深刻独特的见解,学员能从他们那里学到最新的知识。四是改革教学方法

县级党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 科技产品的先进功能,使用生动直观的电化教学手段,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快速度的教育培训。在教学方法上,要实现三个转变 :即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单项传导式为双向互动式,变封闭式为实践式。技能培训上要实行“四个结合”:一是教师辅导与学员讨论相结合 ;二是领导、专家、学者讲课和学员发表意见相结合;三是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四是学习理论与研究实际问题相结合。

总之,从教学观念、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员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深化改革,探索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实际,适应干部教育

网络会计的问题与对策 篇6

网络会计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行为,它实现了会计核算的线上操作,有着传统会计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改变了会计信息存储的载体,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及处理、使用的时效性,有利于实现信息的共享;它使企事业单位实现财务报账、查账、审计等事项的远程处理,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网络会计不等同于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用计算机代替人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过程,它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革新。

网络会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技术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帮助使用单位实现在线财务管理,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全新财务管理模式。

二、目前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

网络会计具有的优越性给使用单位带来的经济效益是肯定的,但网络会计是在互联网环境下运行的,由于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及信息的共享性,它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欠缺。

网络会计环境下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当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掌握网络会计系统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及相应的维护措施。

然而,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对网络会计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理论研究者也很少关注网络给会计行业带来的变化,各高等院校网络会计专业师资薄弱,会计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落后,侧重于对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培养,忽略信息网络技术的传授,使得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网络会计的发展要求。

(二)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

网络会计的安全风险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使网络会计系统信息失真、系统资源无法正常使用、单位重要信息泄露等结果都可能发生。

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实现会计事务在线操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也为攻击者破坏网络安全提供了机会。

有些流氓软件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强制进行安装,并把窃取的机密信息发送给非法使用的第三者;

计算机硬件配置过低或硬件故障,影响信息的流通,威胁信息传输的完整性,甚至使信息丢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病毒及黑客的入侵,恶意篡改信息,

使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的还会导致系统瘫痪,系统资源无法使用;安全措施不到位,使计算机被盗,或磁盘等储存介质保管不善,造成信息丢失或泄露。

(三)相关法规、政策不健全。

我国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立法较早,从x年开始,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计算机病毒控制规定》等系列法律,并在《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合同法》等法律中写入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条文,有力地遏制了计算机犯罪行为的发生。

但我国网络会计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会计安全问题的法律,这种局势势必制约着网络会计发展。

三、对策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网络会计软件的使用者和设计者都应具备会计、计算机知识,还需要有着创新意识,在软件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不断将其更新、升级、完善;教育部门应加快调整现有的会计教育体系,

粮食供求问题与对策 篇7

关键词:粮食供求,问题,对策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以粮为重”, 可见,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 粮食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人口超级大国, 粮食有着更为特殊的重要性。首先, 粮食是粮农的重要经济来源, 也是很多工业产品的原料, 因此作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农业, 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对国民经济有着深刻影响。其次, 粮食是人民生存的必需品。试想, 人民的基本温饱无法解决, 那么人民也没积极性去建设国家, 其他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再者, 粮食不仅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也是一个国家的必要战略物质。我国是人口大国, 粮食不能过度依赖国外。伟大革命领袖列宁曾说:真正的经济基础是粮食储备, 没有它社会主义制度只是一个愿望。因此保障粮食安全, 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一、近几年粮食供求问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 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 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国家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如此重视也反映近年粮食供求的问题。

粮食供给困境:首先粮食生产成本逐渐提高。现阶段物价一直居高不下, 这也导致粮食的生产成本上升, 收益率下降, 直接威胁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其次农民种粮积极性一直是个问题。农民种粮一直收益不高, 导致农民工大量进城, 大批农村劳动力放弃粮食生产, 未来谁来担当种粮任务值得我们深思。农民种粮效益难以持续提高, 粮食生产的“兼业化”、“副业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粮食需求困境:现在经济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对粮食消费增加的同时, 也存在诸多浪费, 时代不同, 人们对于粮食的感情不一样。可能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们, 更能感受到粮食的珍贵, 而80后、90后可能没什么“粮食情结”。生产、流通、消费、存储环节的巨大损耗和浪费, 因而现有情况下, 一方面要节约和有效合理利用粮食, 另一方面在消费环节, 尽可能的不浪费。

粮食对外贸易领域存在的矛盾。现在的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但是现阶段我国粮食供应链比较落后且不完善, 大型国有粮食企业比如中储粮没有发挥核心粮食企业应有的整合优化作用, 因而在WTO后过渡期结束后, 面对跨国粮商的冲击, 我国粮食市场显得十分脆弱, 没有粮食市场话语权, 进一步扩大和加剧了国内粮食供求矛盾。

二、如何平衡粮食供求

1. 扶持粮食生产, 调动人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是种粮的主力, 要稳定进而提高粮食生产, 首先要积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并全力保障农民的各项权益。农民三个主要方面的利益需要保障, 一是对土地使用的“排他权”, 为此要切实保护耕地,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耕地是农民粮食生产的基本空间, 因此何时何地, 都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农民有限的耕地资源。二是“交易权”。农民参与到市场经济中, 其实一直是市场价值链的低端, 交易权益难以保证。为此, 要保证粮食的最低收购价, 并打击粮食投机以及哄抬价格者, 给以农户以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权利。三是保证农民的“反哺权”, 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视三农问题, 也一直出台一系列红色农业一号文献, 来支农惠农, 但是这些惠农措施, 却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 农民并非从中获得切实的利益, 因此要完善现有的惠农政策, 更加确保落实效果, 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的国家的政策支持, 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

2. 强化粮食宏观调控

粮食商品的特殊性, 决定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要靠市场, 也要靠政府管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降低粮食安全的成本;另一方面靠政府管制就是要依靠国家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弥补市场调节的种种不足和缺陷。为此, 首先要加强政府对种粮农民的补助和扶持。其次要发挥政府在特殊时期平抑粮价、稳定和平衡粮食供给以及调控市场功能。但是要避免调控的低效以及逆调控的出现。再者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 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对多元化粮食购销主体的扶持、引导和调控。

3. 充实粮食储备

粮食储备是为保证非农业人口的粮食消费需求, 调节省内粮食供求平衡、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而建立的一项物资储备制度。有11亿人口、占世界十分之一可耕地的印度曾是一个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 但近年来却成了全球饥饿人口最多的国家, 原因就在粮食储备上。一直以来印度面临“有粮无库”的尴尬, 正因为印度政府无力维持小麦、大米、豆类和糖等商品额外的战略缓冲储备, 失去了规范国内市场零售价格、进行及时有效干预的能力。因此完善国家分级粮食储备体系, 健全储备运行机制, 做到“手中有粮, 心里不慌”是非常必要的。但就对粮食储备来说, 储备不足会削弱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但是国家粮食储备也不是“多多益善”, 超量储备会增加库存成本, 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近年突发事件和极端气候都显示出粮食储备的不足, 所以之前规定的17%~18%的粮食储备标准显然不够。因此中国的粮食储备一方面要确定一个合理储备量, 另一方面要严格合理执行, 真正让粮食储备发挥功效。

参考文献

[1]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编.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与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编.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与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国家粮食局课题组编.粮食支持政策与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8[2]国家粮食局课题组编.粮食支持政策与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8

[3]聂振邦.2010中国粮食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9[3]聂振邦.2010中国粮食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9

[4]钟钰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需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2) :149-154[4]钟钰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需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2) :149-154

贫困问题与对策 篇8

关键词: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教育的基础在小学,就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言,小学教育分布又集中于农村,由于受特定的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小学教育问题更为严重。笔者在贫困山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 欲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表几点浅见。

一、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手段单一

目前,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延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单一使教师和学生都惧怕想象性、开放性问题;虽然国家相关课程标准、教材一变再变,但教学方法却一成不变,致使新课改在贫困山区流于空谈。

(二)教育教学资源匮乏

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资源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无法相比的。由于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维修校舍、添置桌凳都很是困难,就别说增添、更新教学用品,及购置现代化的教学仪器材,可以说是一种奢望。学校设施基本是“三无”状态:无图书馆、无图书角、无课外书。

(三)教师整体创新素质偏低

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师多是“文革”前就在山区从事小学教育的老教师,这些老师教学多年,可以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也受知识更新、接受条年的限制,最终成为陈旧教学方法的主要支持者。虽然每年能够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函授培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素质,但在创新方面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另学校地处偏远,教师普通话水平也较差,教学语言的使用过于方言化。加之,不能实现教师的更替,贫困山区小学教师数量逐渐减少,一个教师包一班,代一辈子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及微薄的工资也不可能支持教师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导致山区教师普遍存在素质偏低的情况。

二、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既有条件,丰富教学方式、手段

贫困山区环境与城市环境相比,存在差距无异,但也有着城市孩子无法拥有的广阔的成长空间。针对山区小学不同年级共同上课及小学生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差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互助小组,由大孩子带小孩子,由成绩好的学生指导学习成绩较差的,并负有监督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在使大孩子有了责任感、成就感、获得学习动力的同时,也能有效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使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专业知识。针对山区有着广袤的自然景色、纯朴的风土人情及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体验身边的事物、环境,作为习作的素材。

(二)依据山区学生特点,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山区经济文化条件落后,学习条件更不尽如人意,所谓“穷人孩子早当家”,山区孩子在过早品尝人间疾苦的同时,心灵也比同龄人过早的成熟。多年的教学发现,在山区孩子小学毕业,进入城镇中学后,面对衣着光鲜的城市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严重者产生厌世的情况。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是要了解孩子的认知、情感、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孩子向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其人生打下幸福的基础。山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孩子没有进入中学前给予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引导,如:在教学中适时的鼓励学生,向孩子们介绍城市孩子们的生活,使孩子形成坦然面对困难、挫折的健康生活态度。

(三)多方并举,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支持力度,所有教师必须定期到较发达的地区进修、学习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其次,想法设法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山区任教,尤其是本地区走出去的大学生;再次,努力改善山区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教研过程中;最后,应该建立城乡小学教师交流制度,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城里的优秀教师下乡支教,定期安排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鼓励山区教师多与城市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四)加大教育投入,添置教学设施,适当合并邻村小学

加大对山区小学教育资金的投入,是改善当前山区学校基础设施条件的主要措施。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教育投资主渠道的作用,加大对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并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允许地方政府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许可范围内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山区小学已不像过去那样人满为患,取而代之的是数量的逐年减少,出现了部分小学几十人、几个人的情况,为实现财政投入的高效利用,可以考虑将邻村小学合并,实施联办,创办寄宿制学校,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也有利于贫困山区小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由于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及教师素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上、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都有一定的困难。需教师充分利用既有条件开展多样化的教学;需要教师依据山区学生特点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需要当地及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多管齐下提高山区小学语老师的专业素质、改善山区学校的教学条件;上述目标的实现,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小玲.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浅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0,(31).

[2]姜平.关于西部山区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8,(18).

农村学校信息教育问题与对策 篇9

内容摘要: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全面小康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信息技术越来越凸显出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的作用,大数据、互联网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农村信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信息教育有助于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资源、环境限制,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短板,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口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就农村学校实施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谈谈个人看法和见解,以期促进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进程。

关键词:农村学校 信息教育 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信息教育意义论》

2、《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

正文: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全面小康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信息技术越来越凸显出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的作用,大数据、互联网+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农村信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信息教育有助于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资源、环境限制,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短板,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口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就农村学校实施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谈谈个人看法和见解,以期促进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进程。

一、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加强信息教育有助于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求知法,提高自学能力;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和综合能力;四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力与发现力。通过开展信息教育,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迅速捕捉社会最新信息,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社会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帮助学生审时度势,以扩大视野,加强信息意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查阅资料,向社会、向别人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范围,在他们离开学校和老师之后, 能够不断更新知识,调整和完善智能结构。

二、当前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信息教育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信息教育、科学教育作为必学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大纲。但是,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学校,应试教育始终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主要教学目的,部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对信息教育目的意义认识不足,忽略了信息教育在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设备运用,帮助其学会迅速捕捉社会最新信息、认识现实社会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扩大视野、加深课堂知识理解、扩大知识范围、更新知识、调整和完善智能结构等方方面面的作用和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重大意义。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应试科目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体现工作成效;学校领导和学科老师把信息教育作为“凑课时”、“交任务”学科;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学生学习就应该是书本、作业,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电视等信息技术设备都属于游戏范畴,截断了农村学生接受信息的最有效途径,更有更多农村家庭由于经济原因,根本没有条件为学生配备电脑、智能手机之类的智能终端。

(二)信息教育投入不足、资源匹配失衡

1、教育资金匹配不足,信息教育资金严重匮乏

信息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而硬件的匹配、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已经喊了几十年,但是,从当前的各地的教育投入来看,教育经费在行政经费支出的占比还很低,教育资金投入总体还是显得不足,即使是重视信息教育、科技教育的地方和学校,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也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信息教育,更何况还有更多的地方和学校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能用于信息教育的经费投入就更加可怜。笔者所在的乡镇共有中小学9所,这些学校中,除一所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信息教学资源相对较丰富,学生上课能勉强做到一人一机,实现了班班通外,其余学校连办公电脑都无法完全保证,有的学校不通互联网,广大农村家庭不通网络、没有电脑,学生接受信息教育更多是来自课本,没有实施信息教育最基本设备的计算机,开展信息教育最终成为了一句空话。

2、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师资匮乏,信息教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总体较低

笔者所在的县级市共有农村学校教师5000多名,其中,信息教育专业教师仅有180多名。由于编制体制的限制,地方每年教师招录名额非常有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在教师招录中,也只能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有限招录所谓的主科教师,在近年笔者所在地区招录的教师中,信息教育专业教师占比仅为10%,导致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师资的严重缺乏,在笔者所在的乡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学校教师大多是长期扎根山村从事多年传统教学的老教师,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更何谈开展信息教学,迫不得已只能“赶鸭子上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高端信息技术教育。

(三)信息教育设备利用率低

从笔者所在乡镇来看,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普遍教师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设备操作应用知识缺乏,无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成为摆设;一些学校由于没有专业教师,只能由其他非专业教师兼课,而兼课教师由于专业差异和水平限制,迫不得已甚至主观上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计算机课来上,教教操作、练练打字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一些学校由于专业师资匮乏,教师教学只能做些理论讲解,仅仅依靠一本教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完成了所谓信息教学。

(四)信息教育资源不足,无法共享

在广大农村,由于互联网连接普及问题,学校的信息教学设备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只能以教学设备的添置来体现,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无法共享,让信息技术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得不把信息技术课作为计算机课来上,而且还只能是学操作、练打字的低端计算机课。

(五)家庭信息教育资源缺失

广大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不会为学生配备个人电脑等个人信息技术设备,由于网络普及的限制,极少的农村家用电脑也和偏远学校一样只能以单体形式存在,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学习缺少运用实践,没有必须的信息获取途径;广大农村学生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也无法对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仅有的时间可能就只是每周那唯一的一堂没有实践基础的信息技术课。

三、解决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信息教育教学观念

要开展好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行政管理层和学科老师、社会各界都应切实提高认识、彻底转变观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把信息教育作为教育教学重点内容,把信息教育作为重点学科纳入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健全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考核机制,把信息教育和农村学校绩效挂钩,从体制上推进农村学校信息教育的开展;地方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树立教育优先的理念,优先解决农村学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学校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提升信息教育水平和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社会各界要关心关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各尽所能帮助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二)加大信息教育经费投入保障

国家应对农村学校加大专项资金、项目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强化广大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资金保障,完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合理调配资金用途,优先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经费需求;社会各界要关心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尽力帮助农村学校解决信息教育设施设备和资金需求;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好学校包括办公设备等在内的一切信息技术资源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提高信息设备利用率。

(三)强化信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编制部门要关注农村学校信息教育教学,合理调配编制,满足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师资编制需求;人事人才部门要加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招录工作力度,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比例,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

二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技、人事部门要加大教师科技、信息培训力度,组织信息加速专题培训班,从学校领导开始,全员开展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信息教育培训,并建立完善相应的培训教育制度和培训成效考评制度,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提升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并促使教师自觉形成主动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解决当前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师资不足和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推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成效。

(四)加快信息教育环境建设力度

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全社会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各宣传职能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把信息技术融入宣传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全社会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农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参与科技活动的激情和活力。

要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科普活动站、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农民夜校等资源,开展信息技术宣传培训,促进信息技术普及。

(五)推进信息教育资源开发共享

科技、教育部门和要加大视频短片、培训课件等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快信息教育资源更新、普及速度;电视、报纸、移动终端等大众宣传媒介要开辟信息技术宣传、培训专栏,畅通公众特别是农村人口接受科技教育、科创信息的途径。教师要加大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制作、查询、下载,利用移动设备播放课件资源等方式开展信息教育,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上一篇:快乐的作文300字下一篇:监察室群众路线第二阶段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