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帮扶倡议书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贫困学生帮扶倡议书(精选11篇)

贫困学生帮扶倡议书 篇1

当我们满怀激情,细细品味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时,我们又可曾想起:在这方校园里还有一批贫困学生,他们也许和我们一样,有着干一番事业、回报社会的火热激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然而家庭的贫寒、现实的残酷却使他们稚嫩的肩膀过早地面对进退两难的抉择,承担着难以想象的辛酸,有的孩子甚至不得不含着泪离开校园。

困难每个人都会遇到,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得到别人真心的帮助。一滴甘露,虽然微不足道,但它能使花朵有颜色,汇聚成河足以让荒漠变成绿洲;一个善举,也许无心之为,但它能改变命运的航向;一次付出,哪怕是星星点点,却能让暗淡的生活重新迸发出灿烂的光辉;一份爱心,也许力量有限,但它能让脚步有方向。无数颗爱心汇成爱的海洋,放飞的将是贫困学子飞翔的梦想!

同在蓝天下,同饮故乡水。为了给我们身边的贫困学生送去一缕光明和希望,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不致因经济原因而辍学,我校特成立“扶贫帮困”助学基金会。爱心无止境,助学见真情。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捐资助学是善举,兴学育人是美德,救助一位同学,您就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给社会增加了一分和谐。社会在真情呼唤,贫困学生在热切期盼,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一个成才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在此,我们向全社会(全体师生)倡议:

伸出您的援助之手,为贫困学子搭建实现梦想的平台!

奉献您的一片爱心,让所有孩子拥有共同的蓝天!

让我们行动起来,关注教育、关注孩子,关注未来!

让我们行动起来,用爱心点燃希望,用行动播洒阳光!

贫困学生需要您的爱心,和谐社会需要您的支持,“扶贫帮困”助学活动期待着您的热心参与!

倡议人:XXX

贫困学生帮扶倡议书 篇2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能力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 敏感, 人际交际困难

自卑是贫困大学生最为主要的心理问题。这类学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感到自卑和痛苦, 对自己没有信心, 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由于自卑, 从而导致他们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信心与能力。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 贫困大学生往往羞于表现自己, 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 不爱与同学交流, 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对于他人的言谈过于敏感, 爱对号入组, 因此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障碍。

2、悲观, 内向

贫困大学生大多性格内向。由于这类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大多来源于贷款或亲友的帮助, 因此在还没有出校门的时候就已经背负了巨额的债务, 将来这些债务要靠自己来偿还, 而如今的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地加大, 因此, 他们害怕自己毕业后无法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无力偿还债务, 无法过的幸福美满等等, 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无力的感觉。这种悲观的想法造成了这类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或是有退学或轻生的想法。

3、自私, 爱慕虚荣

有不少贫困生自私自利, 往往认为:我是贫困生, 学校、社会或是同学应该对我有所照顾, 我的困难应该得到解决, 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并不勤俭节约, 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甚至超过了一般同学的生活水平, 手机、电脑一样也不少, 而且也不愿勤工俭学, 认为丢脸, 掉价失掉了自己的身份。

4、嫉妒, 怨恨, 心里不稳定

这类学生往往心胸狭窄, 自尊心强。他们的言行举止时而冷漠, 时而激动心理状况很不稳定。他们往往认为他们处处都比别人强, 但是家庭的原因使得现实情况恰恰相反, 这种矛盾造成他们怨恨父母, 怨恨家庭, 甚至是怨恨别人。他们对于自己的经济情况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甚至有极强的嫉妒心理, 如果对这类学生不加以矫正, 往往会出现许多不良的行为。

二、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但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少贫困生来自农村, 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 许

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 很多乡村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课都不能充分开展起来, 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 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往往只是一句空话, 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个性缺乏充分发展, 容易导致“心理贫困”。

2、个人认知的影响。

家庭贫困大多是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与能力等原因造成的, 而这并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贫困并不是缺点, 也不是耻辱, 但是这类学生往往认为贫困是耻辱, 他们把贫困当成无能、当成丢人,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 因此失去了受资助的机会, 而另一些人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资助, 但是在精神上却陷入了深深的负疚和自责当中。

3、大学校园高消费的刺激。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 高校无法

成为世外桃源, 社会的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 大学生中不时出现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 同学之间请客。攀比无疑给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4、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

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 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 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 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 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 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5、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如各种资助工作, 本来是件好事, 但是由于资助形式有问题, 如, 让贫困生上台接受捐助并照相留影, 大学中上台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以获取资助资格, 这些方式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 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 感到是在接受“施舍”, 挫伤了自尊心, 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三、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掌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 对其进行心理普查, 并建立

心理档案, 对有自卑, 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进行心理疏导, 并予以特别的关注, 在平时要多与之进行谈话, 了解其内心变化。

2、通过开展各种专题讲座, 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传统道德教育, 心理知识的普及, 指导他们自我调试,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学校还可以给贫困学生提供一些义务劳动的岗位, 以及志愿者服务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形式参与社会活动, 一方面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单纯地受到了学校、国家的扶助, 另一方面也提供给他们一个回报社会、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3、引导贫困生树立自强、自信的观念。

尽管学校教师、同学的关怀和帮助对消除贫困生心理障碍至关重要, 但这些帮助只是打开这些同学封闭心扉的外力, 真正远离、摆脱心理疾患关键还在个人。必须引导贫困学生改变观念, 认识到坚韧的品质是用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穷, 不是自身的弱点, 也不是缺点。一个人要成才不仅要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上成才, 同时更要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勇于创新的人才。古人说, 自古英雄多磨难。如果能把贫困看成对自己的磨难, 一种考验, 积极想办法去战胜它, 就不会产生自卑的想法了。

4、在贫困生中开展“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活动。

号召他们资助自己周围的困难对象, 组织他们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做些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帮助贫困生认识到, 自己已经得到资助, 但还有一些与自己一样困难甚至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没有得到资助, 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

5、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

在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的同时, 应该多多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适当改变资助方式, 在以不伤害他们自尊心的情况下, 采取资助, 使他们能顺利的完成学业。

总之, 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全社会在物质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的同时, 更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心理上的关怀,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修订本) [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冯清梅, 章明明, 陆财深.高校贫困新生心理障碍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 2003, (12) .

[3]何莉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EB/OL].西南交通大学网, 2009-09.

贫困学生帮扶倡议书 篇3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分析 帮扶工作

0 引言

贫困大学生是一支特殊群体,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这支特殊群体也将逐步扩大,从教育面向未来角度出发,准确掌握贫困大学生现状,做好帮扶工作将越来越重要。

1 贫困大学生数量及来源

1.1 贫困大学生数量。据了解,截止2005年底,在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1387万在校生中,贫困生约占20%,人数在270万人左右,其中特别贫困学生占5%到10%,人数在70万到140万之间。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我院是一所国办全日制专科学校,属于全国范围招生,现在校学生10000人左右,其中贫困生2000多人,占学生总数的1/5还多。

1.2 贫困大学生来源。这些学生中大部分来自经济落后、地处偏远的农村,他们多依靠种地维持生计,无其他经济来源,再加之家庭人口多、土地少,父母身体状况等原因,年均收入不足3000元甚至更少;另外,随着国企改革,在城市中出现许多下岗工人,来自下岗职工家庭的大学生也不乏少数,虽然领取着国家发放的低保补助,但高额的学费,也一种沉重的负担。贫困大学生的类型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2 贫困大学生心理分析

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不愿与老师及同学交流,性格孤僻,在他们看来,经济上既然已经存在劣势,就绝不能再让别人看到自己心理上的脆弱,因为精神长期受到压抑,导致人格分裂,而他们自己又不会调整心态去适应并正确面对现实,往往会采用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极端方式,来宣泄积压以久的情绪。例如,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的重大恶性事件,至今仍令人深醒。马加爵的犯罪不是偶然的,是因为穷困、歧视而心理畸变、人格分裂发展的结果。终于有一天,在一点小事的刺激下积郁爆发、心理崩溃并挺而走险、报复杀人,铸下弥天大罪。又如,2007年4月,发生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美国最为严重的校园恶性枪击案,23岁的韩国学生赵承熙枪击造成33人死亡,本人开枪引弹自尽。赵承熙性格孤僻,存在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反观马加爵和赵承熙事件,他们都是社会歧视的牺牲品,没有及时得到心理的关注,也暴露了一个我

们社会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切实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生活的帮扶工作

3.1 构建健康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人格是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不能因家境的贫困导致人格的贫困,不能让自卑心理成为人生发展的绊脚石。“扶贫先扶志”,不仅要在物质上支持他们,更要在精神上支持他们,加大对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度。我们要把心理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健康人格。

3.2 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感受人文关怀。和谐的人文环境对学生来说,是一方成长的沃土。学校要倡导同学之间相互关爱,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不仅在生活上得到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给予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主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营造奋发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比学习、比进步、比创造”的环境远比“比吃、比穿、比享受”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3 解决贫困学生学费缴纳难题,减轻家庭负担。①开辟“绿色通道”,暂时解决贫困学生学费问题。考虑到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院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每学年都有200多新生通过“绿色通道”,暂时解决入学难问题,避免了未入学先辍学现象的发生。②以“国家助学贷款”方式,解决贫困学生学费问题。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并配合当地金融机构做好学生“助学贷款”办理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费问题。③严格审核贫困学生条件,制定贫困标准,及时上报贫困学生数据,对国家拨付的“助学金、奖学金”,按时按量发放到贫困学生手里,用以抵偿欠缴的学费。

3.4 解决贫困学生生活困难问题,安心完成学业。通过“勤工助学”可暂时解决部分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但目前,各高校所能提供的岗位也很有限,不能满足所有贫困学生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拓宽助学途径,不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既可解决生活问题有可积累经验。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给予这方面的政策支持;学校也是高度重视,尽可能为学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09年3月20日的《燕赵晚报》上用一整版篇幅,登载了一篇题为《不安分大学生承包餐厅惹争议》的文章,此文讲述了河北政法职业学院07级贫困大学生王振忠在学校支持下承包食堂窗口,并以招牌“冬瓜排骨面”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开业17天赚了700元,为他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的故事。王振忠经过调研、认准时机,通过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兄弟二人上大学的全部费用,还积累了就业经验,很值得其他同学学习。这样的例子各高校都有,比如我们学校管理系的大学生李茂青,就选择了自主创业,并小有名气,新闻媒体也给予了关注和报道,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一时成为校园内热议的话题。学校更是予以了肯定,并鼓励更多学生创业,希望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能够自立生活。

3.5 发挥舆论作用,争取社会资助。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络,宣传贫困学生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积极从社会上争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资助。我院贫困学生多次得到石家庄市政府及市财政局、北国超市等多家单位及个人的资助,使得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

3.6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还贷难问题。据悉,2004年湖北省教育厅率先实施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效果很好。其主要方法是: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品学兼优的贫困毕业生和来自贫困县(市)的毕业生优先录用,服务期为三年。年度考核合格者,省教育厅对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按年发放,对借有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此奖励优先用于偿还贷款。服务期满后,毕业生可自主择业,也可选择继续留在农村乡镇学校任教。

湖北省教育厅的这一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有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当前,经济危机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很大困难,这对本已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更上难上加难,湖北省教育厅的这一举措无疑给贫困生减少了就业压力,还解决了困难学生还贷款难的问题。其次,高校大学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有助于农村教师素质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优化了农村教师结构,促进了师资力量均衡分布,可谓一举三得。

综上所述,为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会,做好贫困大学生工作,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子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

[2]庞丽娟.等.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原因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

[3]李胜新.王春生.贫困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对策[J].理论界.2008.

帮扶贫困家庭倡议书范本 篇4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扶困助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日益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了让奋斗的青春不再迷茫,为了让有志青年圆梦大学,共青团万宁市委于7月15日起正式启动20希望工程圆梦行动。

在此,我们诚挚的向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倡议:请伸出您的援助之手,给贫困学生一个为梦想而起航的机会!请伸出您的友爱之手,给贫困家庭一线走出困境的曙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爱心不分大小,捐款不论多少,让我们携手奉献,用爱心点燃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让我们义举同行,用真诚帮助学子们挺起自信的脊梁;让我们善心相约,用无限的仁爱汇成爱心传递的社会正能量。

如果您有意资助这些孩子,我们将按照您的要求及时提供我们走访的学生信息。您可以以个人、家庭、党(团)支部、单位、企业等形式指定一名或若干名捐助对象进行结对资助。

精选帮扶贫困家庭倡议书范本 篇5

一年一度盛夏日,又是金榜题名时。我市的高考学子们在为一张张高校录取通知书欢欣雀跃之时,却有一部分学子正在为昂贵的学费忧心重重。在他们当中,有的因为父母收入微薄,有的因为天灾和疾病债台高筑,还有的因为父母去世而成为孤儿……

今年我市共340名学生在海南助学网注册,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学生48人。为给无助的优秀贫困大学新生送去一缕光明和希望,共青团万宁市委员会向社会各界发出捐资助学倡议:

如果您有意资助这些孩子,我们将按照您的要求及时提供我们走访的学生信息。您可以以个人、家庭、党(团)支部、单位、企业等形式指定一名或若干名捐助对象进行结对资助。我们郑重承诺:您所捐赠的每一分钱,都将用于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优秀贫困学子,我们将给捐款人开据专用捐赠发票(凭此发票可享受国家税收减免的相关政策),并颁发捐赠证书,并将所有捐款数额、善款的使用情况、受资助学生情况通过新闻媒体公开,以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并及时反馈给捐款个人、企业(单位)。

贫困村帮扶协议书范文 篇6

帮扶单位:武隆县凰呈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简称甲方)被帮扶村:武隆县庙垭乡双桥村(简称乙方)

为了充分贯彻党的三农政策方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整合资源,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落实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切实达到企业帮扶贫困户脱贫的目标,定向帮扶贫困户,达到扶贫精准,引导贫困户脱贫致富。武隆县凰呈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甲方),武隆县庙垭乡双桥村(以下简称乙方)签订产业精准扶贫帮扶协议。为使本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及本次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和成果,确保乙方如期达到脱贫目标,经甲乙双方协定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责任:

1、生态黑土猪健康养殖新技术培训800人次。发放培训资料800套。

2、对黑土猪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全年指导场户100场次以上。

3、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户5户,每户发放黑土猪种母猪2头。以点带面,示范饲养

二、乙方的责任:

1、积极配合帮扶单位实施好帮扶工作。

三、帮扶时间: 1、2017年3月31日至2018年3月31日。此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一份。

甲方(盖章):武隆县凰呈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乙方(盖章):武隆县庙垭乡双桥村

高校贫困生帮扶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帮扶,对策

近年来, 由于高校扩招和收费, 高校里贫困生的比例越来越高。贫困大学生成为了高校中一个弱势群体, 占大学生总人数的比例达20%以上[1,2], 其中特困生的比例更是逐年增加。随着国家对贫困生减免学费和提高助学贷款等资助力度的加大, 高校贫困生入学难和读书难的问题已逐渐改观, 但是, 随贫困生人数的增加, 这部分学生的生活和就业问题仍然很严峻。这部分学生就业不好的话, 不但他们自己生活上困难, 而且国家的助学贷款也不能得到及时的偿还。

贫困大学生往往由于经济原因表现出自卑的心理, 从而导致学习、就业及生活出现许多问题。因此, 要使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的策略除了从心理上给与帮助和引导外, 还更应该从根本上解决其经济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善。贫困生往往更能吃苦, 更具拼搏精神。学校除了为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外, 更重要的是多为他们提供挣钱的机会。当然, 前提是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学费和生活来源, 这样既能增加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加体会劳动的乐趣。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贫困生的帮扶工作, 了解贫困生具有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 同时也认识到他们更渴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善自己的贫困状况, 但是, 贫困生往往不知道具体怎么做。这就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 了解、帮助以及引导他们走出一个自信、自强的路。毕竟国家或学校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只能解决一时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状态, 还是需要他们靠自己的工作, 这需要学校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目前, 针对贫困大学生帮扶措施及研究更多的是从心理上的对策, 然而, 通过鼓励、帮助或引导贫困大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来解决其贫困状况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一、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政策上治标不治本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帮扶政策重点仍然放在经济资助上, 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然而, 在其自食其力方面及就业方面关注得甚少。针对如何让这部分贫困大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来改善自己贫困状态的教育引导和帮扶体系建设方面的应对措施却极少或者说没有。

2、重视贫困生心理辅导, 而忽视了其他

目前, 许多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小组, 做了一些积极的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良好效果, 但是学校往往只重视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而忽视了非贫困生的心理矫正。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出现除了与自身的条件有关外, 非贫困生对于贫困生的理解、认识也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除了加强对贫困生心理辅导外, 学校也应该加强非贫困生的心理教育与引导, 帮助他们认识贫困生的状况, 消除他们对贫困生的偏见。使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能和睦相处, 消除歧视及偏见, 将更有利于贫困生的成长。如果政策对贫困生倾斜, 必然会引起非贫困生感觉不公平, 这样, 这两部分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和睦相处。

3、就业帮扶力度不够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贫困生在这方面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由于学生找工作需要一大笔不小的开支, 包括服装, 简历设计, 面试差旅费等。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这当然不是什么难题, 然而, 对于贫困生来讲, 这方面做得不到位, 就会失去很多就业机会。贫困生会因为这些问题产生对就业竞争的恐惧心理, 或者有部分学生希望一下子就能摆脱贫困状态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值又过高, 以至于也造成就业难。高校在学生就业上还缺乏有效的机制, 多数仅仅是大谈当今形势, 而没有从具体上找到对应措施。目前高校的就业观教育在内容上侧重如何降低就业期望值, 以尽快找到工作岗位, 在教育方法上一般采用课堂和会议灌输的形式, 缺乏对贫困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就业观教育[2]。

二、学校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助学贷款解决入学问题

一部分贫困生, 尤其是特困生的学费得到全部或部分免除, 但随贫困生人数的增加, 学校的负担加重。学校可以尽量为这部分学生多争取贷款的机会, 鼓励学生进行助学贷款及商业贷款, 国家为解决贫困生的学费和生活, 助学贷款就是一项重要的举措。然而, 随着贫困生数量的增加, 并非每个学生或学校都有这样的机会。学生毕业后由于就业不好等原因, 导致贷款拖欠的状况相当严重。学校在为学生争取贷款的同时, 应考虑学生毕业后贷款的偿还问题, 这就需要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关注。对这部分学生不仅是要帮助其完成学业, 更要“扶上马, 送一程”。

2、学校为贫困生提供兼职机会

客观上讲, 大学的学习生活不如中学那么紧张, 课余时间还是比较多的。有一大部分学生尤其是贫困生都希望有个兼职机会, 为自己挣取一些生活费, 同时也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更有利于增加自己的自信心。据了解, 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三助”奖学金, 即助管、助教和助研。学生通过申请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工作, 老师的教学工作以及科研工作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报酬, 而且可以在工作中得到锻炼, 同时, 学校部分老师的负担也得到一定的缓解。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 还可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这种形式得到了广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欢迎。

3、学生自己寻找兼职机会, 学校可协调、提供兼职就业信息

据笔者调查, 大部分贫困生愿意自己找个兼职来挣钱改善自己的经济状态。但是他们尤其是从农村刚到城市上学的, 对城市缺乏了解, 往往不知道怎么去找, 找什么样的工作。在大学生兼职工作中, 家教是最受欢迎的。学校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为贫困生提供和负责联系兼职机会的办公室, 总体上由老师带领, 工作人员亦可从贫困大学生中招募。据了解, 某高校通过这种形式能为绝大多数贫困生联系到家教或兼职翻译等工作。笔者认为这种形式应该得到推广。

4、鼓励、引导贫困生组织社团, 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经济困难

贫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原因不在学校, 不能让他们产生应当得到帮助的依赖心理。在心理辅导方面, 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的同时, 应让他们清楚, 要想改变现状, 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鼓励、引导贫困生组织社团, 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经济困难。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基础设施, 如一间办公室, 几台洗衣机, 让学生成立一个社团, 通过为同学们洗衣服而得到一定的

(上接第104页)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1-52.

[2]张亦春, 郑振龙.金融市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新波, 郑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6, (11) :260-260.

[4]宋文光.基于变分法确定最优消费比率的实证分析[J].决策参

[5]刘群峰.考虑激励的消费优化模型及实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

认识2006, (09) :119-123.报酬。经了解, 这部分学生可以占用很少的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可以满足日常花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会团结互助, 另外, 由于大家都是贫困生, 不会有心理差距, 深受贫困生的欢迎。收学生宿舍的废旧报纸等, 既锻炼了学生本身的生存的能力, 又增加学生的经济来源。

5、加强与企业联合

和企业建立关系, 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 根据各个学院或专业的特点, 与社会上的企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工作中, 既能提高学生工作能力, 又能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而企业也可以从学生的劳动中获利, 并且对于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 学生毕业后即可到该企业继续工作, 这也为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打下了基础。定期请企业相关部门来学校举办宣讲会, 让同学们了解企业所需人才, 提供的兼职岗位要求等。也可以请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校与在校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激发贫困生通过自己知识和劳动获得经济支持的热情和信心。这同时也对学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要求, 由于专业建设在毕业生就业中至关重要, 因此, 加强更加贴进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培养, 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这样, 毕业生找工作才更加顺利。

总而言之, 要想使对高校贫困生的帮扶既不成为国家的负担, 又不成为学校的负担, 这就需要学校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帮扶措施, 引导和帮助那些贫困生, 给他们提供方便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经济困难。这样可以使他们得到一定的锻炼, 在现实竞争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任江林, 臧小林.贫困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06, (05) .

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帮扶机制探析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帮扶机制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14-02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普及面逐渐加大,在不断深化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为保证教育工作的费用支出,高等院校的学费逐年升高,给一些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带来较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500万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也有约230万人。高职学校因入学门槛较低、知识实用等,逐渐成为贫困生的优先选择。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99万人,有近百万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需要就业。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在人才市场竞争中面临激烈竞争。学生顺利就业,不仅与其本人及家庭的利益有关,而且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就业现状

(一)自我心态及定位。一方面,因生活环境形成的心理负担,部分高职院校贫困生将自己定位于弱势的状态,在大学生活中没有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就业时缺乏足够的自信,不能结合自己的优势及掌握的信息资源来获得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沉重,迫切需要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从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因此,片面追求“一步到位”,存在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成本高,选择东部沿海城市多、国企多,而西部地区少、农村少、私企少的现象。

(二)综合条件偏低。大多数高职贫困生在乡镇或县份接受基础教育,由于地方基础建设和教学水平薄弱,在一些课程上没有得到较好的启蒙教育,如计算机、外语、体育等课程。同时,由于各方面条件制约,父母也很少对他们进行社交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教育。他们的伙食标准往往较低,这个阶段所需的营养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导致身体素质较差。综合素质较差是影响高职贫困生就业的本质原因。

(三)就业市场现状。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阶段,就业公平未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家庭关系、社会资源对其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经济条件差、社会关系弱、个人素质不突出使贫困生输在起跑线上。另外,贫困生因自身和家庭所掌握与利用的信息资源有限,物质经济条件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加之社会就业竞争激烈,所以在就业层次与质量上降低标准,故而使得该群体的签约率偏低。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家庭经济条件因素。高职院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经济收人偏低的城镇下岗失业家庭或单亲家庭等。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学费相对较高,甚至有些地区高职院校的学费是本科院校的2倍,这给高职贫困生更增加了经济的负担。经济的压力导致贫困学生的校园生活面窄小,在求职过程中难以获得好的岗位。一些贫困生毕业找工作时,无经济能力承担找工作的相关费用,如简历制作费、服装费、通信费、门票费等。贫困生择业期间,由于考虑求职成本,不得不只做简单的“就业包装”。高职贫困生在就业范围选择上也相应狭小,他们减少赶赴校外招聘会的次数,失去收集信息和实践的机会,缺乏竞争力。

(二)帮扶支持体系因素。目前,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上大多数是从经济上进行帮扶,通过“奖、助、贷、补、减、免”绿色通道等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但在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帮扶。高职贫困生特殊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比一般学生承受着更多的压力。

(三)专业选择与市场需求因素。高职贫困生个人及家庭对待专业选择问题比较保守,希望就读一个当前最稳定、收入较高的行业所对应的专业,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的盲目扩张导致专业设置失衡,加之贫困生不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供求状况,盲从热门专业,导致还未就业就已经失业,出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构建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帮扶机制

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以及对贫困学生的奖助政策和就业帮扶体系,是促进贫困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以“外”字为特色,培养外向型商务应用人才,打造“为繁荣广西商务经济、北部湾区域经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服务”的理念。学院自从2003年首届毕业生至2013年,连续10年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历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3%以上,贫困生平均就业率达90%以上。学院针对贫困生出台了一系列资助和就业政策,有效保障贫困毕业生的高质高量就业。分析其经验对策,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解决贫困生就业工作开展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一)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系,规范贫困生“助、奖、就”模式。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构建资助、就业工作院系二级化的管理体系,为贫困学生在“入学—在校—就业”过程中享受一体化的就业帮扶模式。针对困难新生进行“绿色通道”、学费减免、专项经费资助等方式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在帮扶模式中细化到由系部成立贫困生工作小组,在贫困生就读期间为其搭建“学院—系部—学生组织”三级学生资助工作网络。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就业工作评估体系的标准,研发出一套用于管理日常就业工作的系统,系统具备标准的、统一的工作模版,实现贫困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通过建立优秀贫困生档案,结合校企合作就业模式,校企双方共同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搭建一个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平台。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贫困生帮扶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1.建立专兼职指导团队。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共有专兼职职业指导教师40多人,6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部分兼职教师是企业里有着丰富的创业经历的成功人士,他们以集中授课、讲座或沙龙等形式定期到学院为学生做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种教学交流、社会调查、教改科研等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活动,形成“教学—科研—指导—服务”一条龙的就业指导体系。

2.配备专门工作场所。职业指导除常规的授课方式外,职业指导老师在平日工作中还应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职业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工作场所、办公设备及专业咨询师,通过面对面、一对一的模式对贫困生进行职业指导,或是以网络QQ咨询等方式为学生解答职业就业问题。同时,学院还与人才市场、社会人力资源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单位强强联合,举办各类讲座或现场咨询活动,为贫困大学生搭建良好的就业立交桥。

3.搭建心理辅导机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对贫困生就业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构筑贫困生的精神帮扶机制,充分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精神,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塑造健全人格。首先,帮助贫困生客观评价自我,淡化自卑、焦虑、不满情绪,积极融入环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其次,注意帮助贫困生转变学习观念,提高综合能力,教育他们除了书本上的知识,生活中、人际交往中的知识也同样需要学习。同时,建立健全贫困生的心理档案。从他们入学起的各种心理信息,如性格类型、心理问卷调查测试、参加心理培训状况等记录成档案,以便及时了解掌握贫困生心理历程。

4.开展具有特色的就业育人计划——“银雁计划”。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开展的以强技能、促就业为目的的“银雁计划”获得首届广西高校资助育人品牌项目。该项目将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喻为银雁,通过“引导—孵化—高飞—反哺”一系列成长培训和提升,使银雁展翅高飞,最终反哺学校,受惠学生,感恩社会。全区仅有10个项目获此殊荣,在全区高校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完善奖励政策,鼓励贫困生到城乡基层、西部就业。构建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鼓励和引导贫困生到城乡基层、西部地区工作。实施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定向培养制度,对高校毕业生到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担任专业教师、服务年限达到6年者,建议由地方财政返还其在高校学习期间的全部学费。对于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应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重点解决好他们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员编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四)实施个性化指导,关注特殊贫困学生群体。关注、关爱“双困生”和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对于“双困生”,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其实现就业。一是经济支持,拨出专款给学生各种经济上的支持,建立“双困生”档案,为“双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二是对该类群体优先指导、帮扶和推荐,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政策咨询;三是思想辅导,每天安排咨询师通过现场和网络两种途径来接受学生的职业困惑咨询;四是与广西区人才市场、南宁市人才市场等单位开展“双困生”帮扶对接活动。针对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推进特殊群体就业服务、改变单位一贯男性优于女性的用人观念,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贫困女大学生向更适合的第三产业就业,扶持贫困女大学生创业等措施,切实帮助贫困女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谢清平,曾俊.高校贫困生就业帮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赣州市高校为例[J].成功(教育),2012(16)

[2]刘义.地方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索——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前沿,2012(16)

[3]岑道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

[4]任达轩.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透视[J].北京教育,2009(Z1)

[5]曲秉春,金喜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9(9)

合作社帮扶贫困户养殖协议书 篇9

甲方:天蓬养殖合作社 乙方:固贤乡尧儿上村委 丙方:(精准扶贫户):

为了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更加有力的帮助精准扶贫户脱贫。根据上级方案和相关法律现由天蓬养殖合作社和贫困户根据公开、平等、增效的原则,由合作社和贫困户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如下:

一、扶持方式

由甲方组织20户贫困户以参股模式经营。由甲方统一集中饲养,贫困户不参与经营管理活动。合同期三年,每年年底每户分红一千元。

二、甲方责任与义务

1、养殖过程中甲方严格按照甲方的指导科学饲养,防止疾病传染。期间饲料(饲料费用、疫病防治费用)由甲方承担。

2、养殖过程中发生疫病、因疫病死亡、被偷盗或者其他意外死亡等不可预测事故,因不可抗力造成的合同无法履行,本不分红。

三、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从签字之日起生效。

四、合同期限的约定

本合同有效期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丙方(签字):

贫困学生帮扶活动简报 篇10

在走访慰问期间,老师与学生家长亲切交流,反馈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并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深入了解了每位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详细介绍近年来国家和学校各项资助政策;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早日成为社会栋梁。

老师们的到来让学生与家长倍感温暖。家长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和学校的感激之情,同时他们也表示国家与学校的资助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以后会积极配合学校的育人工作。学生们则表态不会辜负国家与学校的期望,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回报社会。

贫困学生帮扶倡议书 篇11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心理健康 成因分析 帮扶措施

一、引言

目前,高校贫困生已成为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各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这支特殊群体也正逐步扩大,每年的学费及生活费用对贫困生来说则是沉重的负担。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心里状况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校园的稳定,因此,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工作,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准确掌握贫困生心理现状,做好帮扶工作将越来越重要。

二、高校贫困生的概念、比例及来源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据统计,全国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最低为10%,最高达35%,平均数量已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0%左右,而且还呈上升趋势。目前高校贫困生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从其构成可以分成固定人群和非固定人群。固定人群一是指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在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高校贫困生大多数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等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还有部分从经济落后地区来到沿海等高消费地区就读的学生,收入与支出标准差距较大,使得生活更加拮据。二是家庭收入不稳定者:来自农村家庭,父母只靠土地为生,收入随着自然环境时好时坏,生活不稳定;来自城镇家庭,父母无固定工作,收入微薄且不稳定,难以承担学生的固定生活和学习开支;家庭负担沉重者,多是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弟妹要抚养,家庭经济不堪重负。非固定人群如家庭变故,近年来较多出现的下岗职工家庭,断了经济来源,固定开支受到冲击,无法承担高额学费支出;经济变故,家人或本人病重需要支付高额医疗费,甚至负债累累,生活难以继日;婚姻变故,随着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攀升,部分学生因父母离异导致生活学习费用供给不正常,学习生活费用也就成问题。另外还有由于不可抗力的天灾人祸,使一些学生失去经济来源,加入贫困生行列。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表现及成因分析

1.因学习压力较大而产生焦虑和紧张心理。贫困生把取得高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他们希望通过发奋学习而努力成才,彻底改变现实命运,所以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而现实生活中,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一方面,较高的学习目标需要付出相对多的学习时间和因勤工俭学而不能保障学习时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急需通过勤工俭学自立与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的拼搏得以解决的矛盾,都使贫困生身心俱疲,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在学期间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人格发生变化,出现精神病症状。

2.自卑、敏感、不稳定心理。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具体表现为很少与同学交流,不常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对待人生,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内心极为敏感。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另外,对于贫困生,他们的上学费用要靠家长借债或自己贷款供给,将来要靠自己的薪水偿还,面对就业压力,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忧虑或没有信心,外在情绪表现抑郁消沉,言谈举止具有不稳定性。个别贫困生产生退学、轻生的念头或行为。

3.因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抑郁、孤僻心理。在目前教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和认可主要依据的是其学习成绩。这样,无论是城市贫困生还是农村贫困生,都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喜爱,即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然而步入大学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贫困生的成绩相应地失去了明显的优势,且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校园中凸显,而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感情的沟通,常伴随着一些物质联系,对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可能出手阔绰,交际面广泛,而贫困生由于经济匮乏,难以支付这类额外开支,如果不能另外开辟人际交往空间,易导致一部分贫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如果因“寒酸”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由于贫困生时时为经济拮据所困扰,长期处于郁郁寡欢的不良心境状态,且又缺乏调节情绪的能力,故造成抑郁孤僻心理。

4.虚荣、嫉妒心理。少数贫困生好攀比、讲究衣着打扮,追求享乐与高消费,生活上不勤俭节约,也不愿参加稍微艰苦的勤工助学劳动,他们虽然也属于贫困生,但却由于图虚荣,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挤入阔人之列,想让大家刮目相看,常用资助的钱或者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而对家庭经济困难视而不见。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从而因不满、不服气或者羡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5.行骗、犯罪心理。个别贫困生在个性心理方面,表现为自私自利、占有欲强、自我素质低、自制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经受不住贫穷的磨难或者对社会及富裕的人抱有抵触、敌对、报复心理。无视校规校纪,在校内外从事行骗或者进行刑事犯罪,这类贫困生虽然人数极少,但对社会影响很坏。可见,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现象。

四、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我国一般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针对扩招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的现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贫困生在高校中占到将近20%的比例[2],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获取心理健康是在高校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2.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为帮助贫困生减轻经济压力,国家不断健全助学体系,推出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困难生补助、、社会无偿资助等一系列积极措施,但相比于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这些仍是杯水车薪,只能缓解一小部分亟待解决经济困难的贫困生的压力,另一方面由此引发的关于贫困生隐私、依赖社会和受资助产生的心理压力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高校“育人”工作的本质要求在完善国家助学体系过程中,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贫困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以积极的姿态战胜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3.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的人口素质。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贫困生很大一部分抱着通过求学改变命运的想法,他们在艰苦的生活、学习条件下顽强拼搏,但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以发现和疏导,就会影响到其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中的贫困生终究要走上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如何发现问题并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是大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贫困生中发掘和培养优秀人才,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4.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对于高校来说要建立和谐校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何促进贫困生群体与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融洽和谐。贫困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这背后也暴露了整个社会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

五、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帮扶措施

高校贫困生的消极心态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应结合国情以及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根据贫困生的具体实际,高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低头,能够正视困难、积极进取。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要让贫困生认识到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毕竟有限,要彻底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还需要他们个人及其家庭共同努力,不能一味地等、靠、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力求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主动承受由于经济窘迫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2.全方位的经济资助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针对高校贫困生问题,国家为使家境贫困的学生上得起大学,从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高校在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应该提倡经济资助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先自助、后他助”,“有偿在先、无偿在后”,“以酬代补”的原则来建立高校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设法使各种补助通过劳动的方式来兑现,让努力学习、力求上进的贫困生获奖受补,以利于克服“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树立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以利于鼓励学生艰苦求学,勤奋上进。要合理安排、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的公益劳动,既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又得到锻炼,促进学习。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3.加强典型事例的媒体宣传,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高校贫困生(特别是本校贫困生)中依靠自身努力,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增强贫困生发奋成才的自信心,使他们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4.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大力拓展高校的育人途径。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也应遵循这一宗旨,高校要十分注意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特别是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5.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高校贫困生健全人格。首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在贫困大学生中,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发情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助或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因此,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其次,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各种教育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并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另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就应考虑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尽早加以矫正。

总之,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和谐成长氛围的问题,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宋美英.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1).

[2]彭玲云,吕广振.当今我国高校中贫困大学生“挂科”问题探究[J].城市建设,2010,(10).

[3]李美琴.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现状特征与教育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

[4]石庆新.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5]李婷.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扶助[J].邵阳学院学报,2009,(10).

上一篇:城管行政执法工作总结下一篇:心中那盏灯的作文800字-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