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风格

2022-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非洲风格

生活在非洲的中国人,对非洲的见闻

都是实话,国内的假新闻太多了,报导国外的新闻总不能也带假吧?我可没排着队拿钱哦…… 来非洲的中国同胞日益增多,有不少朋友也抱着想来非洲赚一桶金的想法,为此,修罗特在此提一些忠告,也许有些话你不太喜欢听,但是,湊合着听听吧,希望能给要来非洲、打算来非洲的同胞带来一些借鉴。

1、如果你想到非洲做生意,请你不要对非洲抱太大的希望,毕竟,希望越大,失望更大。非洲虽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但是,贫穷并不代表消费低,非洲的消费水平,足以媲美欧美,甚至过犹不及,所以想到非洲做生意的同胞,至少得有几十万甚至百万以上人民币才行,毕竟,在非洲做生意,需要很大的本钱。

2、非洲充满着机会,但是,并不是机会就是机遇,有时候,机会更多的是杀机,像一些高利润的产品,如药、农机等,往往都是垄断的,你想分其中一份羹,就等同于抢别人的生意,抢黑人的生意只是竞争,抢同胞的生意,就会被打被杀,别说我扯蛋,出来前自己好好调查,不是真正信得过的人,别太相信,特别是一边发货一边接货的生意,货发了,对方称未收到货,而是把货吞了,这很正常,在非洲,收不收到货,经常是无据可询,人家随便一个理由就可以打发你。

3、黑人虽然懒,虽然笨,但是,不要不把黑人的生命当生命。所以,请那些想到非洲开诊所的同胞别那么缺德,别当厨师的也出来开诊所当医生,别连针都不懂打就装13装得很专业似的,更别医死了人还不知死,依然挂着“中国诊所”的招牌到处招摇撞骗。什么高维生素针,什么人参针,除了这些针,你们还会打其他的吗?没错,这些针打不死人,而且还可以赚很多医药费,但是,如果总拿这些针忽悠黑人,甚至忽悠同胞,那么,真正的病被耽搁了怎么办?做人要有道德观,做医生更需要医德,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4、诊所和餐厅是同胞在海外最喜欢做的两种生意。餐厅可以做,但是卖淫的事就别搞了,除了菲律宾酒吧外,非洲中亚洲酒吧就属中国酒吧最多了,搞得黑人把所有的黄皮肤人开的酒吧都以为是中国酒吧,甚至有朋友稍微穿得性感一点都被误以为是卖的。你想卖淫,怕丢脸,可以跑到离家乡远的省份去,犯得着一定来非洲吗?有些人不但到非洲开妓寨,而且还要拉上一些国内的无知少女来,有些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外甥女都骗,这还是人吗?而那些无敌的少女被拉到非洲后,连爱滋都不懂得是什么,黑人的生意也做,俨然不知道非洲的很多国家爱滋病患率有50%以上,一些红灯区甚至在75%以上,想想那些喜欢出来玩的黑人,身上患病的几率有多少就清楚了。而现在世界卫生组织更是一个傻13的组织,拼命吹捧保险套的妙处,避孕都不是100%,何况爱滋呢,搞得所有的小姐都以为有了保险套,爱滋就能百分之百杜绝一样,这不等同于自杀吗?

5、如果你决意来非洲了,那么,请作好准备,作好孤身奋战的准备。在非洲,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地活下去,如果你是外派的,可能有公司护着你,为你排难解纷,但是,如果是做生意呢?如果你确认你可以自己解决,那么,没问题,但是,犯法的事就别干了,别存在侥幸心理,黑人别的不聪明,贪污钱的本领可大。有什么事,即使你有理了,也不一定就能没事,非洲本来就不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其实,世界哪个角落都没有真正公平的地方,所以,好汉不吃眼前亏,该争取的权益是要争取,但是,要做好明哲保身,出了事,别想着大使馆会帮你,即使你的手机漫游到了,到了一个国家都会发短信提示你大使馆的电话和地址,但是,没有后台的话,大使馆不会帮你的,那些美国大片看多了,也许你会觉得,非洲这种很容易起战乱的国家,一旦出了事,大使馆会派直升飞机啥的来救你?别傻了,打战,大使馆撑死了就只会打个电话通知你,这边打战呀,自己小心点。该逃还是该躲,都得靠你自己的本事了。

6、前面说了,该争的权益要争取,所以,别听什么朋友的所谓到非洲的什么秘诀,扯什么出海关时要给海关人员小费什么的,只要你所有证件齐了,没带什么违法的物品,凭什么要给他们钱?要搜就让他们搜,把行李箱翻乱了又如何,还不照样整理下即可。在路上也一样,只要你车的证件和自身的证件齐了,凭什么要给他们小费?别当这是什么秘诀,这样下去,久而久之,这只会宠坏那些黑人,以后见到中国人就会想要小费,这是变相把中国人降为二等公民。

7、如果你在非洲做生意了,那么,雇佣当地员工时,请熟读当地的法律,别把在中国的小聪明用在黑人身上,该有的权益还是要给人家,你想加班,可以,给人家加班费,中国用人总是不把人当人使,中国人可以吃苦,但是,黑人不会吃苦,小心人家把你给告了,再说了,你自己本身就是不对。黑人做生意不讲信用,但是,我们不能不讲信用,人家不讲信用可以没事,你不讲信用,法院判起来,吃亏的,只能是你。任何时候,都别忘了,既然你出来做生意,你一张华人脸,就代表你是华人,所以,以身作则,别把后面的华人的财路给堵住了。

8、如果你在非洲犯了法,又或许即使你没犯法,却被警察抓进去了,那么,好汉不吃眼前亏,别去硬碰硬,其他时候公共场合你可以坚决不给钱,但是,这个时候你只能认怂,只能服软,给些钱,赶快打发掉他们,不然,进了牢里,被打是没人可以救你的,这个时候,更别想着大使馆了。

9、还有些想到非洲援助支教的,别来了……别被电视上那些什么世界红十字会宣传的那些宣传片骗了,没错,非洲是穷,但是,非洲,并不是一个贫瘠的地区,相反,这是一块肥沃的地区,非洲人穷是因为非洲黑人懒惰,每天不干活,整天只会讲人权,不讲信用的做生意,还对对方要求多多。这样的地区,值得你来可怜吗?如果你真有一颗天使般的爱心,那么,去中国大西北吧,那里有更多的人民需要你去支援,有更多的失学儿童需要你去支教,修罗陛下在此向你致谢了!

10、像这种文章,也许会有一些网友说我说的片面,但是,上面9点肯定是事实,第10点,就由你来补充了……

第2篇: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2新书发布会

声明:新闻稿所述观点仅代表本书课题组意见

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

新闻稿(总稿) News Release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本期《非洲黄皮书》的部分作者、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在京非洲学界代表及十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共计50多人与会。

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非洲黄皮书》主编张宏明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党委书记王正、外交部非洲司领导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领导出席发布会并致辞。西亚非洲研究所编辑室主任、本期《非洲黄皮书》的副主编安春英编审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外交部非洲司综合处刘涛处长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所长徐伟忠研究员先后就《非洲黄皮书》发表评论。

本期《非洲黄皮书》由主报告、专题报告、地区形势、热点问题、市场走势和文献资料六大部分内容构成,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四局(非洲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非发展基金、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等。

本期《非洲黄皮书》系统介绍、分析了2013年非洲政治形势和热点问题,探讨了非洲经济形势和市场走势,剖析了大国对非洲关系的新动向并在此基础上预测、研判了2014年的发展前景。此外,还介绍了国内非洲研究的学科动向;编制了非洲地区大事记和非洲国家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上述内容为读者多方位、多视角了解非洲形势发展和学科研究前沿提供了大量资讯。

鉴于近年来中非关系在国际体系层次呈现出的一系列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或新趋向,本期《非洲黄皮书》特别设置了“世界主要国家对非政策新动向”和“中非关系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两个相互关联的专题。第一个专题从国别视角剖析了美国、英国、法国、葡萄牙、德国、日本及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土耳其等中国在非洲的主要利益攸关方对非洲关系的新动向,包括工作重点、政策目标、实施效应及其可能对中国在非洲的利益与存在构成的影响。第二个专题侧重于从宏观视角探讨国际政治生态变化和世界经济形势走势对今后一个时期中非关系发展的影响及我应采取的对策。

本期《非洲黄皮书》的主报告“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处境及其演化趋势”,则将研究对象置于全球化和多极化这一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以中非关系中“国际因素”及大国在非洲关系中的“中国因素”为切入点,从大国与非洲关系、大国在非洲关系、大国间战略关系以及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变迁等多重“关系”互动的视角,解析了21世纪以来中国在非洲国际处境的变化及

1 其原因,并对21世纪第二个10年余下的年份大国在非洲关系的演化特别是中非关系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进行了研判或预测。

《非洲黄皮书》指出,从根本上说,过去10年大国在非洲关系和中国在非洲国际处境的变化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所引发的大国与非洲关系及大国战略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未来6年,中国在非洲活动或中国“走进非洲”的国际阻力仍然主要来自西方大国。西方大国与中国在非洲的矛盾、冲突因国别的不同,在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会有所差异;但其焦点仍将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是经济利益层面的博弈,其二是价值观念层面的冲突,其三是地缘政治层面的竞争,并且在多数情况下,这三者是相互重叠的,有时甚至互为因果关系。不过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全球化和多极化并行发展与交互作用的大背景下,大国在非洲的竞争并非一定是零和游戏。在常态情况下,中国与西方大国在非洲关系的走势将呈现出竞争与合作、防范与协调等多种“样态”动态交替、起伏共存的演化态势。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1.《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

大国在非洲关系及中国在非洲国际处境的演化趋势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

黄皮书指出,21世纪第二个10年余下的年份大国在非洲关系的演化以及中非关系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将呈现书如下特征或趋势:

其一,就单一国家比较而言,中国在大国在非洲的利益存在和力量结构中的排位已获得大幅提升,从而使得中国在大国在非洲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但是如果将西方国家视为一个“集合体”,就整体力量对比而言,仍将维系“西强我弱”的格局。

其二,西方大国与中国在非洲的关系在经历了一个从各自互不适应到彼此逐步相互适应的过程之后,将在新的利益关系和力量结构的“平衡点”上展开新一轮的较量,这意味着大国在非洲的新一轮博弈尚方兴未艾。

其三,在常态情况下,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与西方大国在非洲的关系将趋于理性:虽然双方的矛盾、分歧难以化解,利益竞争、冲突依然尖锐,但随着适应力和承受力的提高,彼此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或将趋于理性。

其四,非洲在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分量将有所提升,各大国对非洲投入力度不仅决于各自对非洲资源、市场的依存度,还要看其在多边外交领域对非洲的倚重程度;但是商业利益竞争仍将是大国在非洲利益博弈的焦点。

其五,民主、人权、良政等政治意识形态或价值观业仍将继续成为西方与中国在非洲“博弈”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在中非关系中拨弄是非,以到达牵制中国“走进非洲”战略,遏制中国在非洲“软实力”之目的。

其六,为抢占全球工业化进程最后的“盛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紧在非洲的布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大国以反恐维安为名旨在强化其在非洲军事存在的安全布局,在凸显中非关系的结构性缺陷的同时,或将使中国在非洲的战略空间受到挤压。

2 其七,西方对中国在非洲活动适应力或承受度的提升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在非洲国际处境将得到改善;伴随国际性竞争因素的不断介入,中国在非洲活动的国际阻力存在着不降反升的风险。另则,“国际合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国际合作”从事务性磋商上升到政策协调或制度规范层面,很可能提高中国“走进非洲”的门槛。

其八,世界主要国家在非洲的竞争将步入多方博弈的复杂进程,其对中国的影响可谓利弊相交:一方面,中国开展对非合作将面临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但“多方博弈”或许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西方大国对中国在非洲活动的注意力。

其九,地缘政治因素仍将是影响大国在非洲关系演化的潜在因素。诚然,截至目前尚无明确的实例显示或证实西方大国与中国在非洲的竞争已经实质性地上升到了战略层面;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事实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西方大国业已开始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审视、解读中国在非洲的活动。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2.《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 国际社会对非投资:回稳趋升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

近年,非洲FDI流入增长态势强于全球FDI流动,这是《非洲发展报告》(2012~2013)的最新研究成果。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2008~2013年国际社会对非洲的FDI总额呈现“V”字型态势,其中最低于发生在2010年。自2010年起,由于非洲经济增势在全球整体经济中“亮点”持续,加之受到非洲大陆本身的油气矿产和固体矿产勘探、开发、冶炼等投资效应吸引,国际跨国公司流向非洲的FDI总额逐年增加,2013年非洲吸引FDI总额现为“V”字形增长线中的顶端,达到560亿美元,较2012年500.4亿FDI流入额有较大提升。

从投资方式占比上看,2012年,国际社会对非洲的绿地、并购投资总额分别为470.12亿美元,绿地投资仍占绝对主体。从产业领域占比上看,按UNCTAD的产业分类,2012年,在全部流入非洲总计469.85亿美元绿地投资中,初级产品、制造业、服务业分别占15.9%、44.4%、39.7%。值得注意的是,流入非洲制造业的投资绝大部分也是和自然资源的初级加工相关联,其中食品和烟草,可可、炼油品和核燃料,金属和金属制品三者分别占制造业流入FDI的10.7%,27.1%、21.4%,三者分别占非洲全部FDI流入额的4.7%、12%、9.5%。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非洲日益活跃。2011年,马来西亚在非洲拥有190亿美元的FDI存量,在所有发展中经济体中位居第一,其投资最集中的产业领域首推农业,马农业投资在东部和西部非洲都有分布;其次是金融领域投资,主要集中在毛里求斯。对非FDI存量排在马来西亚之后的发展中经济体分别是南非、中国、印度,2011年上述三国在非投资存量分别为180亿美元、160亿美元、140亿美元。

鉴于相当多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势头较好,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大,

3 非洲市场环境日益改善,以及非洲消费市场的潜力和前景巨大,域外跨国公司会愈加关注非洲大陆的投资潜力,但对非投资占全球投资总额的比例未来几年仍会保持3%~4%的数值,这是因为这种潜力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仍将处于潜伏状态。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3.《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 2013年中非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增速放缓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

2013年,中非贸易承继过去数年活跃态势,延续增长惯性,双边贸易额再破历史纪录,但却出现发展后劲可能不足的迹象。

《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从中非贸易规模看,2013年,中非贸易再创历史新高,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102.39亿美元,同比增长5.9%。其中,中国对非洲的出口额为928.09亿美元,同比增长8.8%;中国从非洲的进口额为1174.29亿美元,同比增长3.7%。虽然中非贸易总额再创新高,但中非贸易进出口的同比增速却持续走低,2013年中非贸易总额增速为5.9%,既远远低于2012年19.3%的增速,也不及中国对外贸易7.6%的平均增速。中国与非洲对外贸易的同比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之势,预示着中非贸易的后劲可能不足。

从中非贸易方向看,仍然凸显集中度较高的特征。2013年,中国对非洲出口的前十大目的国依次是南非、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加纳、摩洛哥、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贝宁十国,占中国对非洲出口总额的69.92%,均是非洲GDP排在前列的国家。同期,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十大来源国依次为南非、安哥拉、刚果(布)、赞比亚、刚果(金)、赤道几内亚南苏丹、苏丹、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上述国家大多为原油和矿产的富集国。

从中非贸易商品结构看,中国向非洲出口制成品、从非洲进口资源性产品的商品结构的变化式微。2013年,中国对非洲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机械设备、车辆、钢铁产品和针织品等商品上,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机电产品和机械设备,出口额比2012年同比增长率分别是15.9%和12.53%。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矿物燃料、矿砂、矿渣和矿灰、铜及其制品、贵金属以及木及木制品上。2013年中国从非洲的原油进口额为510.19亿美元,占中国从世界原油进口额的23.24%,仍为中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地区。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4.《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 四大动力推动非洲经济重返加速增长之路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

4 究所召开。

黄皮书指出,在全球经济整体低迷和本土局部动荡日益增多的形势下,2013年非洲经济实现4%的增长率,约为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2.1%)的2倍,略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水平(4.6%),显示非洲经济正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和阿拉伯之春的负面影响,重返加速增长之路。中小规模的低收入国家是非洲经济增长最强劲的群体,如南苏丹、塞拉利昂、冈比亚、赞比亚、利比里亚、刚果(金)、坦桑尼亚和卢旺达等国的增长率均超过7%。但非洲传统经济大国增速普遍较低,如南非、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的增长率均低于3%。非洲原油生产和出口国也因原油产量下降而出现增速普遍下滑的局面,平均增速为3.9%,低于非洲平均水平。

推动2013年非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四个:一是强劲的投资需求。2013年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掀起一股基建热,上马了一大批公路、铁路、港口、电力和科技工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少项目的总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二是旺盛的消费需求。2013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私人消费增长5.6%,政府消费增长6.2%;当年流入埃及的侨汇资金高达200亿美元,流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侨汇资金为320亿美元,侨汇资金成为非洲家庭消费的重要资金来源。三是基本稳定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2013年非洲最大宗出口商品原油价格基本维持在近年来的高价位窄幅波动,铜、铝、黄金、咖啡、花生等农矿出口产品价格虽有下跌,但跌幅不是很大,有些出口产品如铁矿石、可可豆和棉花还出现微涨。这种形势非常有利于资源出口型国家。四是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及其示范效应。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非期间,宣布了一系列援非新举措,其中包括200亿美元贷款额度。6月,第五次“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在日本横滨召开,日本政府宣布未来5年将向非洲提供3.2万亿日元发展援助。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非,宣布了总额70亿美元的“电力非洲”计划。12月,法非首脑会议在巴黎召开,法国总统奥朗德宣布将设立总规模200亿欧元的援助基金以帮助非洲发展。西方大国的援助承诺虽各有图谋,但对于发展资金极度短缺的非洲国家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上述增长动力有望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因此非洲经济增速完全有可能在今明两年提高至5%左右。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5.《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 大国对非关系形势透析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

黄皮书指出,2013年域外大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对非外交的战略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加大,美国、法国和日本以“首脑互访”和“峰会外交”为代表的高层外交达到了多年来的一个顶峰,奥巴马2013年7月访问非洲3国,日本安倍晋三2013年8月和2014年1月两度访非,并在2013年6月日本举办了第五届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非洲50多国领导人和代表团与会,规模空前。2013年欧

5 美及发达国家把经贸合作视为对非外交的重头戏,挽回和避免对非战略竞争上颓势。最后,主打“安全牌”成为欧美日对非外交新特点,2013年非洲恐怖主义形势严峻,马里、中非、南苏丹等国安全局势不稳,西方的军事介入和干预显著增加,法国作为“非洲宪兵”带头武力马里和中非共和国事务,奥巴马上台后虽然改变了小布什时期“反恐为纲”的对非战略,但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种“静悄悄介入”的方式,以加强情报网络建设为重点,在非洲设立一批无人机基地、特种兵哨所和军备物资补给站,美国“非洲司令部”的军力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进入到非洲。最后,西方依靠制度、规则以及话语权优势对非施加持续影响,欧美大国对非关系中,除了军事外,西方在普世价值理念、国际制度以及国际规则上的“制定权”和“解释权”是其对非洲另一核心战略优势,通过国际刑事法庭司法干预肯尼亚内政,在“2015后国际发展议程”问题上不断引导话题和议程设置,逐渐偏离“发展”的主题,通过隐性手段将政治和社会条件植入2015后的国际发展议程。

2013年,在欧美、日对非洲经贸合作后劲乏力的情形下,新兴市场国家对非合作依然保持发展活力,对非贸易和投资额增长迅速。新兴国家对非合作是“南南合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未来有三个领域的合作值得关注和深入进行。第一,创新和发展现有国际金融机制,改革当前发展援助理念。在2013年3月南非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上,组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为热议的话题,虽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未来发展还是个未知数,其金融规则与发展援助理念将不同于现有西方主导、“政治和价值观挂帅”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在国际重大问题上寻求共同立场。当前南南合作如想取得实质性的影响力亟待“万隆精神”的回归,而在2013年的对非“南南合作”合作中,各方寻求共同国际立场的意识正在上升。如在第三届“南美洲—非洲合作论坛峰会”上,会议声明支持阿根廷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支持古巴反对美国封锁、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谴责在叙利亚的暴力等。第三,气候变化问题。新兴国家与非洲的合作是改革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要一环,但双方合作如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或更上一个台阶,有以下三个层面的现实困境亟需应对:第一,新兴国家与非洲因发展差距拉大所导致的利益诉求分化。第二,新兴国家之间在非洲的竞争。第三则是来自西方的压力,避免非洲成为新兴国家和西方之间零和博弈的“试验场”仍十分重要,从历史上看,类似于冷战期间美苏在非洲的恶性竞争只会严重削弱并挤压非洲自主发展的能力与空间。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6.《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 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对中非关系的影响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

黄皮书指出,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及南南合作的不断深化,是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占全球GDP份额为40%;2011年,这一比例升至49%;2030年,这一比例有可能将达到57%。伴随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复兴,

6 南南合作得到显著发展,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加大了对非洲发展的关注。在南非于2010年12月成为金砖国家之后,金砖国家组织成为推动非洲发展的重要平台。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发展中世界的复兴浪潮及南南合作的新发展直接导致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多元化,原先“一超多强群弱”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一超走弱”、“多强并起”、“群弱渐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生动写照。特别是新兴国家对非洲发展的深度参与,改变了原先西方传统大国垄断非洲的旧有局面,从而深刻改变着非洲的地缘政治格局。非洲国家可以借助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力量来制衡西方传统大国对非洲实施的外交压力,从而在政治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方面获得更大发展。

同时,黄皮书也指出,西方大国加大对非介入使中非关系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 “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之名,在非洲实施了两项重要的战略部署:一是小布什政府于2007年正式组建非洲司令部,二是当前奥巴马政府加大了在非洲的军事部署,美国已先后在埃塞俄比亚、塞舌尔、吉布提和尼日尔等非洲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并部署无人机。从根本上讲,美国在非洲的战略目的是要维护美国治下的霸权体系,而非洲是其全球霸权的重要一环。

素有“非洲宪兵”之称的法国,近年来显著加大了对非洲的军事介入,对非政策的“再军事化”色彩明显加强。2011年法国出兵干涉利比亚内战,2013年以来又相继出兵马里和中非。2013年法国《国防与国家安全白皮书》再次确认了非洲对于法国的重要地缘战略地位,并将东起几内亚湾、经西非海岸、中经马格里布地区、红海,到东非之角和索马里的广阔地区视为法国的重要关注区域,形成了一条“几内亚—索马里”战略地带。面对大国竞逐非洲的现实及非洲地缘政治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法国重新拾起了军事干预这道最后的武器,以便挤压其他大国在非洲的存在和发展空间,维护法国在非洲既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利益。法国的作为,势必影响到中国在非洲特别是在北非、西非和中非部分国家的利益的拓展和影响力的提升。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7.《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 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中非经贸关系的影响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

黄皮书指出,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非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七年中非经贸关系将更多体现一种互为动力与机遇的发展结构。

黄皮书指出,伴随世界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与非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均已发生改变且仍在持续演变,中非经贸关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双方合作将更多体现出对称依赖的关系,更强调合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当前中非经贸关系面临着新的世界经济环境。第一,全球需求乏力成为常态,各国经济表现分化加剧。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势头趋稳,但公债、财政和就业问题仍存困局。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金融风险和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第二,

7 新兴经济体经济减速,但仍保持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上升势头。国际分工格局持续演变,南南合作不断加强,新兴经济体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加速向低收入国家转移的趋势,2007-2012年新兴经济体对非投资年均增长20.7%,远超发达经济体8.4%的增幅。第三,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未变,但全球竞争的区域格局特征日益凸显。第四,全球资源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费已趋平稳或呈下降态势,而中国、印度、巴西等国资源消费日益增加。

新形势下中非双方将基于各自转型与发展目标来构建利益契合点与增长点,中非经贸关系呈现“发展导向、投资引领、多元互动、推动转型”的发展趋向。

首先,中非之间正在形成一种互为动力和机遇的发展结构,双方通过经贸合作加快推动各自结构转型。全球需求不足促使中非经济增长更加互相借重,惟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才能为各自调整与变革提供更大的回旋空间。

其次,投资成为中非多元化合作中的利益契合点。当前多数大国长线项目投融资能力下降,而非洲面对基建、制造业和民生领域的巨大需求心有余而力不足,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主要诉求之一。中国推动新一轮扩大开放,“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拓展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值空间,中非经贸合作正从贸易先行向投资引领方向转型。

再次,非洲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以改变单个国家市场过小且相互隔裂的问题,跨国跨地区基础设施成为中非经贸合作重要内容。通过参与电力、路港、航空、电信等重点区域项目的建设运营,帮助非洲改善基础设施匮乏和电力供应不足,也有助于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跟进投资,构建区域性产业链。

第四,各大国加大对非投入的态势已非常清晰,中非经贸合作面临越来越强烈的外部挑战,中非经贸合作中出现的摩擦和利益分歧有可能被放大或“国际化”。

黄皮书建议,应从机制建设、管理体制、系统规划和软性保障等方面完善政策。首先,进一步完善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提高部际协调效率,重点支持非洲工业化和一体化进程,推动中国制造业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资。第二,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简化审批程序,完善对外投融资平台,以政策性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扩大海外投资,增强政策合力和效能。第三,统筹协调政府部门、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系统规划对非合作方案,引导不同行业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抱团出海”,实现对非资源、基础设施、加工业和金融投资的协同发展和配套对接。第四,加大软性领域的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在保持高层良好互动的同时,加强与民间交流,扩大互信互利的民意基础。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第3篇:非洲歌舞音乐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长泾中学

课 题 非洲歌舞音乐

教学目标

1、通过书本上的曲目欣赏,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2、初步了解非洲音乐的概况,知道非洲音乐的社会功能;

3、初步感受非洲音乐的节奏和乐器“马林巴”的音色。

教学重点

1、欣赏布隆迪的《鼓舞》片段;

2、节奏练习。 教学难点 节奏练习组合

解决方法 单个节奏打会、打熟,然后随教师口令由慢到快练习。 教 具 音响、教学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问:班上哪位同学会跳街舞?

学生答:某某某

教 师:热烈的掌声欢迎他来一段。

某学生:上来表演

教 师: 讲评

教 师:街舞之所以受年轻人欢迎,是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条条框框,舞者可以随音乐节奏自由发挥自己的动作,是种本能的体现,最适合年轻人张扬个性;街舞虽然成型在美国,但要追溯起源,可寻找到遥远的非洲大陆。今天,我们大家来共同学习非洲的黑人音乐

二、 新授 板书 非洲歌舞音乐

我们今天主要讲非洲的黑人音乐。从影视作品的印象中,我们思考回答一下,非洲音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请同学们回答,如果答出来,就表扬;如果答不出,则引出下面的内容:看来,大家对于非洲音乐知之甚少,有必要来共同学习。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第一首乐 曲,请大家注意两点:

1、曲中大量运用了什么乐器?

2、节奏变化程度?(教师不提供曲名),欣赏结束后,请大家归纳。 学生集体得出结论:

1、大量运用鼓;

2、节奏复杂。

教 师稍作补充:鼓是噪音乐器,它发出的不是乐音,但音乐作品除了使用乐音外,有时也使用噪音,非洲黑人音乐更是如此;非洲鼓的音色与中国鼓音色有明显的不 同,形态也不一样;非洲鼓有几十种基本鼓型和几百种鼓的变型,大的象水缸,小的如茶杯,形状也希奇古怪,有的甚至象人一样。刚才我们大家欣赏的是布隆迪的 《鼓舞》片段;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二首乐曲,没欣赏之前先学唱四小节旋律: ||: 2 1 6 6 | 5 1 6 6 |2 1 6 6 |5 1 6 6 :|| 非洲有一种很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有点类似于白居易描写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接下来请欣赏《门库尔雅》,注意乐器的音色,猜想一下它是怎么演奏的。

播放音乐。

请同学们回答:

1、乐器名称? (马林巴)

2、怎么演奏? (教师讲解,并看书上图片)

非 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所以,非洲歌曲的曲 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比如《非洲赞歌》 6.6 6 3| 5. 5 5 2 | 6.6 6 3 |1 1 1 5 | 6. 6 6 3 | 2 5. | 3 6. | 5 1. | 6 .6 6 3 | 2 5 5 || 非洲人歌曲技法虽然不高,但不妨碍人们对音乐的喜爱,特别是对舞蹈,几乎是人人爱跳的。下面欣赏《男孩之舞》,同时,观赏P82页的舞蹈图片。

三、 练习与拓展 大家通过欣赏这四首乐曲,对非洲黑人音乐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他们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节奏组合佩服不已。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多么复杂的节奏都是由简单的、基本的节奏组合而成的,下面我们来练习一些非洲音乐的节奏。 第一部分:P80页《鼓舞》中的两

1、四二拍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 要求:双手同时拍击自己的大腿。 讲评。

2、四三拍 ||:X X X X X :|||: X X X X X :|| 要求:先看老师用脚打一编;

学生跟老师慢速练习; 讲评;

逐渐加快速度。 讲评。

第二部分:P84页

学生自由练习这六条节奏,教师巡视、揪错、指导、讲评。

请同学表演。

讲评。

请熟练的同学一条接一条不间断地打,讲评。

选六个同学,在教师同一的速度指导下,合奏节奏,讲评。

四、 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非洲歌舞音乐”的主要特点:

1、 舞蹈伴随着歌唱;

2、 节奏鲜明而强烈;

3、 伴奏乐器是已鼓为主的打击乐器,马林巴也经常使用;

4、 歌舞中常伴有喊叫,以抒发感情,增加舞蹈的气氛。

五、 课外作业

1、 非洲音乐为什么会对世界其他地区音乐产生影响?

2、 非洲音乐对我们现代音乐有什么影响?

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教学目标

1.欣赏《四岁的红鬃马》、《欢迎》、《巴雅提木卡姆》和《星星索》等几首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 2.学生自学亚洲音乐的概况,了解亚洲各地区音乐文化与地理、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密切关系,加深对亚洲传统音乐风格的理解。

3.学生观看印度影片片段、分两个声部学唱《星星索》,认识蒙古的呼麦、印度的萨朗吉和印度尼西亚的克隆宗歌曲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亚洲音乐,特别是南亚——印度和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用手划出体现印度音乐旋律特点的线条;分两个声部视唱《星星索》并用肢体语言感受克隆宗歌曲“一松一紧”的特点

课间大屏幕显示课题: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背景音乐是《梭罗河》)

一、组织教学

上课!(学生起立)

同学们,今天老师将以一种新的方式向你们问好,Namaste!它表示早安、晚安和你好的意思。你们可以双手合十表示回敬,一起说:“Namaste!”

请坐下!

二、导入

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亚洲是人类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亚洲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亚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是人类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 的影响。亚洲可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

(屏幕上出示亚洲区域图,由学生上来指出五个音乐文化区的位置)

三、新课

(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老师所说的Namaste是哪个国家的语言吗?(学生都在猜测)

它是印度语言,处于哪个音乐文化区呢?(学生回答:南亚)这个国家虽然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但文化相当繁荣,比如印度的美女(课件出示四张印度美女像),最近的几届世界小姐选举都由印度小姐当选。

下面,请同学们看“拓展与探究”第4题,聆听三个音乐片段,判断它们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背景是一张印度音乐的演奏图)

第一段:小提琴 优美、含蓄 第二段:二胡 柔美、深沉 第三段:?

它的音色有点接近什么啊?(学生回答:小提琴)

对了,它是印度这个弦乐之国,最精巧的一种弓弦乐器——萨朗吉演奏的(出示图片),这个印度的“小提琴”,是由硬木雕出来的,长方形,有4根弦,10—20根共鸣弦,演奏时可坐可站。

在印度有一种奇特的现象,西方传入的乐器如小提琴、吉他等都彻底地印度化了,灵魂完全属于印度,这件乐器(出示演奏图)音色和吉他非常接近,被称为“西塔尔”,这些都说明印度传统音乐强大的生命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印度拉贾斯坦的一首民间乐曲,由萨朗吉主奏的《欢迎》片段,请思考用怎样的线条来表示这首曲子的音乐进行?

课件出示:(印度泰姬陵背景出示《欢迎》的结构和音乐情绪)

引子 A B 西塔尔、萨朗吉 西塔尔、萨朗吉、鼓、铃 西塔尔、萨朗吉、笛子、鼓、铃

缓慢、自由 抒情、柔美 抒情、柔美

欣赏的时候给予提示:特别是演奏乐器和音乐情绪。

有的同学已经会用手臂和手指大胆地划出旋律的音乐进行,有:波浪线、曲线、螺旋线等,然后鼓励大家一起跟着音乐感受。

印度音乐根深叶茂,除了刚才欣赏的民间音乐以外呢,还有五类,分别是:古典音乐、轻古典音乐、部落音乐、泰戈尔音乐和电影音乐,几乎每一部印度影片中都有歌舞表演,这与他们传统的艺术保护政策有关,印度政府、工商企业乃至于全社会都对传统音乐和舞蹈进行保护。

接下来,我们就来观看一段印度影片《兄弟情谊》片段中的歌舞表演,注意其节奏和舞蹈动作,他们善于运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表现情感?可以用手和脚等跟随一起舞动。

学生回答:节奏感很强烈,善于用头、肩颈、跨和手夸张地舞动。 总结印度传统音乐的特点:(出示课件,学生完成拓展与探究第3题)

波浪式、曲线式、螺旋式的音乐进行,如怨如诉、绵延不断的旋律;

蜿蜒曲折的西塔尔、令人肠断的笛声、浓郁带鼻音的歌声;

各式各样的滑音、装饰音,强烈多变的鼓声和节奏;

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演奏„„

这些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印度音乐画面,使人为之惊叹、迷惑、倾倒和陶醉。许多现代音乐家,都热衷于从印度音乐中寻找灵感。

(二)

对于南亚音乐,同学们是否了解了呢?那么,你们知道这是哪个文化区域的音乐呢?

钢琴上弹段旋律(《樱花》),提问是什么音乐?学生回答。师介绍这首歌曲属于日本的都节调式:

师哼唱正在热播的《大长今》主题歌《希望》,提问这是哪个国家的音乐,学生回答是韩国。对了,它的创作素材来自于朝鲜古老民歌《拮梗谣》。这首曲子和《樱花》,都是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而被民族化了,它们都属于亚洲哪个文化区域呢?回答:东亚。

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东亚另外一个国家——蒙古国,还记得在《独特的民族风》中介绍过我国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马头琴吗?蒙古国却把马头琴的演奏和人声的演唱进行了结合。

欣赏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回忆并思考(课件):

1、这首歌曲表现了蒙古人的一种什么情感?给你怎样的心境?

2、乐曲开头属于蒙古民歌中的长调还是短调?

3、歌曲中的人声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总结:

1、表达了蒙古人对自己亲密伴侣——马的热爱。体现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和交融。各声使人的心灵得以纯化和升华, 令人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2、乐曲开头属于长调,舒缓。

3、 这是一种叫“呼麦”的歌唱艺术,是蒙古国人民和我国蒙古族人民中特有的一种民间唱法,由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这种方法只有经过特殊的练习才能掌握,一般 传男不传女,但最近已有女性进入这个领域,也引起了我国音乐界的重视,现在内蒙古歌舞团的音乐家们已开始学习“呼麦”。

(三)

这首采用“人声器乐化”的演唱形式具有东亚音乐的特点,但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有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那么,属于伊斯兰文化的中亚音乐又有怎样的风韵呢?这首《巴雅提木卡姆》将给你们带来别样的风情。它的主奏乐器是流行于阿拉伯和伊朗等国的民间乐器——卡曼贾。

课件出示图片:卡曼贾:弓弦乐器,用半个椰子壳做成,4根弦,流行于我国西藏地区的卡曼贾称为“根卡”。(图片)

欣赏阿塞拜疆《巴雅提木卡姆》的片段,学生结合书本,感受中亚的音乐风格(调式、节奏和音乐情绪)

总结:独特的旋律小调——木卡姆调式,节奏变化多样,风格柔和持重,抒情含蓄。

我国新疆也有木卡姆,课件出示“十二木卡姆” 演奏图片,欣赏新疆“十二木卡姆” 片段并与阿塞拜疆《巴雅提木卡姆》比较:前者是热烈奔放的风格。(结合拓展与探究第5题)

最新信息提供:中国申报的“中国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荣列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纳入公约保护范畴,不仅是伟大民族的精神记忆,更能启迪和激发今人创造辉煌灿烂的未来。

(四)

同学们,你们知道“千岛之国”是哪个国家吗?

学生回答:印度尼西亚

(出示课件)印度尼西亚,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青山绿水,四季皆夏,故被称为 “赤道上的翡翠”。

印度尼西亚音乐的最普遍和最著名的形式是gamelan(甘美兰), 包括metallophones 、鼓锣和钉fiddles 与竹、长笛一起被定调的打击乐器合奏。克隆宗是印度尼西亚音乐与16世纪传入的葡萄牙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多用四句为一段,首尾押韵的“班顿”诗体,乐句节 奏多前紧后松。

《星星索》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中部巴达克人的一首情歌,他们以农业为主,生活在拖巴湖地区,经常驾船在湖上航行,在划船时用“Sing Sing So”的哼声为划船时船桨起落做节奏伴衬,歌曲由此得名。

欣赏《星星索》并思考:(出示课件)

1、全曲的结构如何?(师提示不同的伴奏音型)

2、曲调和歌声分别有什么特点?

3、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后总结:

1、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A+B+A1,首尾是用“星星索”伴唱,中间是“呜”声。

2、曲调缓慢悠扬,有摇晃感,柔和松弛;歌声委婉抒情,略带哀伤色彩

3、表达了对心爱姑娘的深切思念之情

提示学生可以一边用手臂模仿划船时船桨起落,一边用“星星索”伴唱,老师唱主旋律„„(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克隆宗歌曲前紧后松节奏特点的认识)

《星星索》和《哎哟,妈妈》(师哼唱主旋律)、《梭罗河》(课前播放)等被列为印尼民歌的代表曲目,也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改编为各种艺术形式,请大家来欣赏我国的“女子国乐坊”用民乐演奏和演唱相结合的方式表演的《星星索》。

师:这是本堂课介绍的亚洲哪个音乐文化区域的歌曲呢?

生:东南亚。

师:很好!下面有哪位同学能够按照这张“亚洲行政区域图”总结一下本堂课欣赏的各个音乐文化区的代表乐曲和歌曲呢?

生:东南亚 《星星索》 克隆宗歌曲前紧后松的节奏

中亚 《巴雅提木卡姆》 柔和持重,抒情含蓄

东亚 《四岁的红鬃马》《希望》《樱花》 “呼麦”

南亚 《欢迎》 萨朗吉、印度音乐的丰富多彩

(同时出示课件)

四、总结

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是各国人民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个艺术创造才能的集中反映。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民族音乐艺术,不仅在本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国外同样生根开花,说明:越是民族风格的艺术越具有国际性。

你还知道哪些与我国毗邻的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请课后搜集欣赏,并填写在“拓展与探究第6题”的表格内。

非洲音乐概况

非洲大陆有数十个国家、数百种语言和难以计数的族群和部落,聚居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分两大民族(赤道以北、埃塞俄比亚以西至大西洋沿岸,肤色黝黑的苏丹人;赤道以南,肤色浅黑的班图人)和四个少数民族(东非之角的含米特人;马达加斯加的马来人与黑人的后裔部落;西南非洲的柯依桑诸部落;散居

于中非热带丛林中的俾格米人)。

由于众多繁复的部族和各种外来的影响,非洲的音乐文化既千差万别,丰富多样,又具有黑非洲民族音乐的共同特性,相互联系而具有共同的传统。例如,非洲各部族的音乐的共性是,西非和中非的复杂多变的节奏,旋律中常见三度音程进行;东非和南非的比较稳定的调性,多种形态的多声部演唱、演奏,以及

对鼓的喜爱和崇拜等。

非洲黑人音乐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直接、紧密的联系,音乐几乎伴随着人们所有的活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非洲,音乐活动多数是随着日常生活进行的,许多劳动往往有音乐相伴随,音乐在许多重要仪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喜庆节日或农闲时节,各种音乐活动常常带有社交的性质。他们通常都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或者是一个广场、市场,或者是一片树林、一个庭院、一处陵墓。在这种公众活动中,自发聚集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同一部落或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他们通过集体音乐舞蹈演出、载歌载舞的狂欢,加强彼此的感情,加强部落成员间的联系。这时无论男女老幼,都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都可以参加到合唱、乐器合奏和舞蹈中去。即使在有专业音乐家表演的场合,他们与观众也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总之,在非洲,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既注重艺术性,又强调社会性、政治性和宗教性;它既可纯粹用于娱乐,又可以成为传递信息的手段,而且还是部落成员表达共同感情和意志的重要渠道;它既可以颂神,又可赞美人,还可以用来驱魔祛病。

非洲音乐的影响

非洲音乐作为非洲黑人的原创音乐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也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影响了很多的其

他音乐。

爵士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新奥尔良发展起来的一种流行音乐。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比较复杂的过程。爵士乐来自非洲音乐。17-18世纪,非洲黑人被贩运到北美,过着非人的奴隶生活,音乐成为他们抒发内心痛苦、寻求精神慰藉的主要工具。黑人奴隶保持了非洲音乐的传统,同时又逐渐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于是产生出许多美国黑人的音乐形式,如布鲁斯、拉格泰姆、灵歌、福音歌等。其中以布鲁斯和拉格泰姆对爵士乐的形成影响最为明显,它们的一些艺术特征迄今仍保留在爵士音乐中。

另外,从宏观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乐正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的混合体。但因混合成份、程度、层次、类别各不相同,从而形成非常丰富的音乐风格。印第安人音乐主要是采用无半音的五声音阶,乐句有下行的趋势。用偶数节拍多,也有切分节奏;独唱多,重唱少。拉丁美洲民间音乐,主要是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的音乐,它采用七声音阶,旋律进行平稳、圆滑,唱法放松,重唱多,音乐中带有淡淡的乡愁。美洲—非洲音乐,其节奏在音乐中起决定作用,节奏强烈、复杂,而且常常是多线条的。

第4篇:非洲特色

非洲人的进餐礼仪与饮食特色

在非洲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因气候、文化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饮食特色,在非洲,原产的香料与蔬菜、水果较多,且品种多样,所以自古就形成了将许多种食品混在一起烹饪的方法,对于肉食大多采用烤制之后,再用咖喱、奶昔、番茄汁等淋拌的制作方法,对于面食则采用与其他水果相拌过油微炸的方法。

由于历史的因素,非洲菜式在保留传统的烹制方法外,也吸纳了很多法国菜式的做法,另外还受来自意大利和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影响,从而形成了风味独特的食物结构。从北非到南非,由于种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饮食的主要风格在于以烤煮烩炖等方式下的各种食物的“杂烩”。

非洲食物向来以调味的艺术而闻名,将各种香料与调味料,如辣椒、豆蔻、肉桂、丁香等,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饭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饭。吃饭时,大家围坐一圈,一个饭盒和一个菜盒放在中间。每个人用左手按住饭盒或菜盒的边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饭和菜,送入口中。此时,你会无所适从,甚至抓得满手沾饭,而非洲人自己抓饭、吃饭时个个动作干净利落。

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撒在地上,这是主人所忌讳的。饭毕,长者未离席时,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客人则应等主人吃完后一道离开。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饭时有着严格的礼仪,甚至连牛羊鸡鸭的每个部位归谁吃都有规定。如在马里,鸡大腿当年长的男人吃,鸡胸脯肉归年长妇女吃;当家的人吃鸡脖、胃和肝;鸡的头、爪和翅膀由孩子们分食。又如在博茨瓦纳,在公众大型宴会上,宾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妇女吃杂碎,两者分开煮,分开食,不得混淆。随乡入俗,须了解为宜。

马达加斯加烩菜

环球在线消息:非洲,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五分之一的广袤大洲,是人类起源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这里灿烂的文化,这里有热情奔放的舞蹈,清新如天籁的音乐,也有传承了多国特色的“杂烩”美食。

***非洲鼓:音乐之魂

提起非洲的传统音乐,不能不说到鼓。鼓是黑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又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非洲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制鼓的材料、形状和演奏技巧都相当独特。

非洲的鼓有几十种基本鼓型和数百种变形,大如水缸小如茶杯,还有各种飞禽走兽甚至人形,鼓皮的材质也千奇百怪,牛皮、羚羊皮最普通,豹皮、斑马皮、蜥蜴皮、鳄鱼皮也不足为奇,甚至还有用大象耳朵做的鼓皮。

为获得特殊效果,人们常在鼓腔内装一些珠子或干的植物种子,或将金属片、贝壳、色彩斑烂的串珠装在鼓边上,当鼓手击鼓时,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持鼓的方式也很多样,把鼓放置在两腿中间最常见,腋下、颈上、肩上击鼓也不新鲜。击鼓的手法各异,用拳头、手掌拍打鼓的各种部位,甚至还有用脚后跟击鼓。鼓声复杂多变的节奏表达出人们各种不同的感情,舞者的节奏完全由鼓手掌握。

除了作为乐器,鼓在非洲常常还作为国家民族的象征。比如在乌干达的国徵中就有一面鼓,因为乌干达在成为共和国前有4个独立的小王国,每个王国的王室都有一套鼓,象征自己的国家。

非洲传统舞蹈

每逢婚丧、添丁、迎宾等场合,非洲人都会通过舞蹈表达悲欢爱恨。可以说,没有舞蹈,就没有非洲人的生活,没有舞蹈,非洲文化就会黯然失色。

每个非洲部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舞蹈,但质朴粗犷,节奏明快强烈,感情炽热奔放是非洲舞蹈的共同特点。非洲舞蹈较少以眉眼、指腕、足尖表达细腻的感情,较多的是腰、腹、臀部的扭动摇摆,这些肢体动作速度快、幅度大。

反映部族争斗和反侵略的战争舞是非洲舞蹈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型舞蹈多有数百人参加,场面极其壮观。舞者常身着兽皮披肩或围腰,头插羽毛,肚子系铃铛,手持刀剑、长矛、战棒、盾等武器,在激烈的鼓声中模拟战斗动作。

***非洲美食:淋与烤的文化

坦桑尼亚炸角

由于香料与蔬菜、水果品种较多,非洲人逐渐形成了将许多种食品混在一起烹饪的方法,人们习惯于将肉食烤制之后,淋上咖喱、奶昔、番茄汁等拌食的制作方法。

由于历史的因素,非洲菜式在保留传统的烹制方法外,吸纳了法国菜式的很多做法,另外还受意大利和中东阿拉伯国家影响,风格演变为以烤煮烩炖等方法为主的各种食物的杂烩。

除烹调方法和味道独特外,非洲的用餐礼仪也很有特点。在非洲很多地方,人们吃饭不需要桌椅、刀叉或筷子,而是用手直接抓取食物。大家围坐一圈,只需一个饭盒和一个菜盒摆在中间,大家轮流取食。(麦片/环球周末工作室)

非洲音乐概况

非洲大陆有数十个国家、数百种语言和难以计数的族群和部落,聚居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分两大民族(赤道以北、埃塞俄比亚以西至大西洋沿岸,肤色黝黑的苏丹人;赤道以南,肤色浅黑的班图人)和四个少数民族(东非之角的含米特人;马达加斯加的马来人与黑人的后裔部落;西南非洲的柯依桑诸部落;散居于中非热带丛林中的俾格米人)。

由于众多繁复的部族和各种外来的影响,非洲的音乐文化既千差万别,丰富多样,又具有黑非洲民族音乐的共同特性,相互联系而具有共同的传统。例如,非洲各部族的音乐的共性是,西非和中非的复杂多变的节奏,旋律中常见三度音程进行;东非和南非的比较稳定的调性,多种形态的多声部演唱、演奏,以及对鼓的喜爱和崇拜等。

非洲黑人音乐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直接、紧密的联系,音乐几乎伴随着人们所有的活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非洲,音乐活动多数是随着日常生活进行的,许多劳动往往有音乐相伴随,音乐在许多重要仪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喜庆节日或农闲时节,各种音乐活动常常带有社交的性质。他们通常都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或者是一个广场、市场,或者是一片树林、一个庭院、一处陵墓。在这种公众活动中,自发聚集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同一部落或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他们通过集体音乐舞蹈演出、载歌载舞的狂欢,加强彼此的感情,加强部落成员间的联系。这时无论男女老幼,都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都可以参加到合唱、乐器合奏和舞蹈中去。即使在有专业音乐家表演的场合,他们与观众也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总之,在非洲,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既注重艺术性,又强调社会性、政治性和宗教性;它既可纯粹用于娱乐,又可以成为传递信息的手段,而且还是部落成员表达共同感情和意志的重要渠道;它既可以颂神,又可赞美人,还可以用来驱魔祛病。 非洲音乐的影响

非洲音乐作为非洲黑人的原创音乐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也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影响了很多的其他音乐。

爵士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新奥尔良发展起来的一种流行音乐。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比较复杂的过程。爵士乐来自非洲音乐。17-18世纪,非洲黑人被贩运到北美,过着非人的奴隶生活,音乐成为他们抒发内心痛苦、寻求精神慰藉的主要工具。黑人奴隶保持了非洲音乐的传统,同时又逐渐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于是产生出许多美国黑人的音乐形式,如布鲁斯、拉格泰姆、灵歌、福音歌等。其中以布鲁斯和拉格泰姆对爵士乐的形成影响最为明显,它们的一些艺术特征迄今仍保留在爵士音乐中。

另外,从宏观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乐正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的混合体。但因混合成份、程度、层次、类别各不相同,从而形成非常丰富的音乐风格。印第安人音乐主要是采用无半音的五声音阶,乐句有下行的趋势。用偶数节拍多,也有切分节奏;独唱多,重唱少。拉丁美洲民间音乐,主要是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的音乐,它采用七声音阶,旋律进行平稳、圆滑,唱法放松,重唱多,音乐中带有淡淡的乡愁。美洲—非洲音乐,其节奏在音乐中起决定作用,节奏强烈、复杂,而且常常是多线条的。

非洲风俗文化

2008-03-14

文化和人

坦桑尼亚传统文化

坦桑尼亚人历来保持着集体劳动的优良传统,爱好音乐,能歌。坦桑尼亚妇女一般有以头顶物搬运东西的习惯,她们“头顶”功夫很佳。姑娘们喜欢把头发编成一排排细辫,并在线的未梢再缀以五光十色的珠子。姑娘们走起路来,光彩熠熠,铃铛作响,显得格外娇艳、俏丽。

坦桑尼亚现居住着120多个部落,分属不同的血统,所以各部族的生产活动、风尚习惯也有所不同。有的部族以于植棉、畜牧著称。有的则于善着独木小舟在湖泊中用篮子捞鱼。还有的以种植香蕉、咖啡为主,他们的主食就是香蕉,甚至连他们住的形同蒙古包的小屋——“姆巴”,也是用香蕉茎盖成的。居住在桑给巴尔的不少部族,还有每年过月圆节的习俗。

坦桑尼亚各部族都有自己传统的文化,野牛舞、戈戈族舞、哈族舞和尼亚姆维族舞在坦桑尼亚的舞蹈中是久负盛名的。

坦桑尼亚人在饮食习惯上,一般都有爱吃牛、羊肉,爱喝咖啡,忌食猪肉、动物内脏、海鲜以及奇形怪状的食物,如鱿鱼、海参、甲鱼等。他们一般以玉米、大米、甜薯为主食。其口味一般较重,不怕油腻,喜食辣味的食品,一般爱吃我国的四川菜肴。上层人士一般都爱吃英式西菜。坦桑尼亚各部族之间,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有的部族以畜牧业为主的,就以牛、羊为主食。有的以渔业为主,就以鱼虾为主食。以种香蕉为主的,则为香蕉为主食。例如,居住在北部维多利亚糊西面的哈亚族,就是以种植香蕉著称,他们习惯在香蕉林中修建住宅。哈亚族还有一条戒律,即忌吃飞禽,也不吃鸡和鸡蛋。他们也有养鸡的习惯,但只是为了报晓和用作祭品。此外,哈亚族也禁食昆虫,但不包括蚱蜢和白蚁。

坦桑尼亚新年前夕,沿海的斯瓦希里族人,家家户户要用木炭爆玉米花撒在屋内各个角落,以示驱散妖魔,祈求幸福。用玉米和菜豆煮饭盛于碗盘放在门前,供串亲的过路人随便食用。元旦那天,人们鸡鸣即起,姑娘们身穿彩裙,走门串户唱民歌,异常欢乐。

坦桑尼亚民风古朴,风俗独特。在待人接物方面,他们热情、爽朗、朴实、友好。任何与坦桑尼亚人打过交道的外国人,都会对此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社交礼仪

在交际应酬中,坦桑尼亚人一般都以握手或拥抱作为见面礼节。除此之外,有时他们也会采用一些方法独特的见面礼节。

其一,是鼓掌礼。在迎接贵宾时,有些地方的坦桑尼亚人习惯于先拍拍自己的肚子,或是对自己的肚子指一指,接着热烈鼓掌,然后再与交往对象握手。此举表明他们口腹如一,对来宾欢迎之至。

其二,是举拳礼。这是坦桑尼亚人最高级别的迎宾礼。在行礼时,行礼者要举起握紧的右拳,轻轻地晃动。行礼者如欲表示自己见到对方万分高兴,则还须双手握拳高举,上上下下地反复晃动。这一做法,表示对对方无比爱戴与崇敬。

其三,是屈膝礼。在坦桑尼亚,妇女们相见时,通常彼此屈膝,作为致意的一种方式。

其四,是尖叫礼。在乡间,坦桑尼亚妇女在迎接女宾之际,往往习惯于围绕着对方转圈跑动,同时在口中发出带有一定节奏的尖叫声,以表示对对方的光临备感高兴。

在人际交往中,坦桑尼亚人所采用的称呼有一定的特色。对于尊敬的长者,他们一般会以“老人家”,或是“爸爸”、“妈妈”相称。对于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他们则通常会称之为“阁下”。当年龄相近、彼此熟悉的人会面时,彼此之间大都会互称对方为“朋友”、“兄弟”。而在官方活动或执政党内部,“同志”则是他们对待“自己人”较常采用的称呼。

值得说明的是,鉴于坦桑尼亚是一个以黑人为主要居民的国家,与坦桑尼亚人进行交际应酬时,务必要对黑人兄弟表示应有的尊重,切勿因为自己的言行不检点,而使对方认为我方有种族歧视之嫌。与坦桑尼亚人进行接触时,最好少用“黑”这个词,特别是不要将其用作贬义词。同时务必要牢记,别将坦桑尼亚人称为“黑人”。在对方听来,这一称呼不仅不顺耳,而且不礼貌。

顺便一提,坦桑尼亚普通老百所起的名字大都十分有趣。世上所有的词,差不多都可以被他们用为当作自己的名字。在坦桑尼亚,名叫“没关系”、“打火机”、“再见吧”、“坏工作”、“部长”、“少校”、“驼鸟”、“大象”、“打扰”、“麻烦”、“你好”、“明天”的人,几乎到处可见。 房屋建筑

坦桑尼亚民居建筑一般较为简陋,式样单一。住在城市内的居民,房屋多为砖石墙、铁皮顶;住在农村的居民,住房较别致,大多以树枝、细棍插在地上,围成圆形,用横梁加以固定,房子上部为伞状顶盖,整个房子成圆锥形。树枝和细棍外面涂上泥巴、牛粪,房顶铺上茅草。由于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民俗的差异,各部族在住房建筑上也各具风格和特点。住在沿海地区的扎拉莫人,住房屋顶与墙壁都用皮革做成,外面铺上压平的树皮,房子里呈圆形或长方形。伦迪族人的住房小而简朴,多以柳条为材料,建成碗状。住在隆格威地区的部族住房几乎全部用竹子搭成。查加入的“姆巴”小屋则是将许多长木棍插入地中,棍顶拢在一起捆扎牢固,使其呈圆锥形,尔后用泥涂抹,再以茅草、香蕉叶盖顶。

目前,一些旅馆、饭店也采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特别是茅草屋旅馆,由一座座顶上盖着茅草的二层小楼组成,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给海滨旅游胜地增添了几分古朴,使旅游增加了几分雅兴。发型坦桑尼亚妇女非常注重头发的打扮,多姿多彩的发型使她们显得更加容光焕发。坦桑尼亚妇女的头发短而卷曲,柔软而富有弹性,能梳出各种各样的新颖发式。较为流行的发式有20多种,什么辫子型、束发型、波浪型,什么希望式、未来式等等。较为时髦的要算“索科莫科”发型,这种发型要求从前向后将头发梳成许多道道,然后在脑后收拢,打成小结,使头上留下均匀的水渠式花纹。还有一种“斯瓦希里式”发型,这种发型要求顺着头皮由上而下将头发编成一排排细辫,在辫梢上扎上黑线或金丝线,线的末端缀上五光十色的珠子,光彩熠熠、鲜艳夺目。 成人仪式

在坦桑尼亚,同有些非洲国家一样,青年人在步入成人时要举行一种仪式,即割礼。这是一种古老的陋习,随着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这种陋习虽已逐步减少,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至今仍然流行。有些部族,如查加族、戈戈族等则男女均实行割礼。所谓割礼就是对男女人体生殖器官施行某种手术并为此而举行的礼仪。

对于为什么要实行割礼,有着种种传说,各部族也不尽一致。只有割礼后,青年人才被公认已步入成年,才有娶嫁和繁衍后代的资格和能力。因此,人们把割礼现为人生的一件大事。在行割礼前,父母要对子女讲明割礼的意义,以便让他们作好忍受痛苦的思想准备。割礼当日,全村人都穿上节日盛装,鄹集在广场四周,受割礼的男女青年,分别由亲属陪同来到广场,广场上放着简易的床,广场中央竖着一个圣物,那是一根树干套着一个铜环。接受割礼的人双手被绑住置于床上。手术通常由懂得一些医术的“祭司”进行。手术时,广场四周的村民大声喊叫,以便让喊声盖过受割礼的人发出的痛苦哭叫声。割礼只是成年仪式的一个重要内容,

此外他们还要接受严格的教育与训练,学习族规、道德、礼貌、责任与义务等。受教育的时间,有的较短,有的长达三个月。婚嫁习俗婚嫁坦桑尼亚人的婚恋,别具一格。马赛族至今仍流行“指腹为婚”的习俗。妇女一旦怀孕,许多生有男孩的母亲或亲属就要来提亲,以便为自己的孩子择妻。如果孕妇生下的是女孩,就将与男孩成为终生伴侣;如果生的是男孩,就要结为终生好友。哈亚族盛行“摸脚完亲”。

男方父母向女方父母提亲,当女方父母同意将女儿许配给男方时,男方父母要摸一下女方双亲的脚以示谢意,这就表示这桩婚事已然说定。如果“摸脚定亲”后,女方反悔,男方可上告祖灵,请求对女方加以惩罚。这完全是父母包办式婚姻。“露乳引情郎”是哈亚族人的另一种习俗。哈亚族姑娘为了吸引小伙子注意,常把乳房袒露在外,并把这看作是一种自然美。同时这也是为了取得父亲的监督,根据乳房的变化,父母可以发现自己的女儿是否已经怀孕,如果未婚先孕,会被看作是家门不幸。津古族男女青年的婚事则另有情趣。津古族小伙子到姑娘家求婚时,由姑娘的祖母出面接待,姑娘则躲在隐蔽处偷看,如果中意,女方会通知男方再来。第二次登门时,男方父母要带上4只活鸡和3只宰好的鸡送给女方家里以示吉利。另外男方还要带一桶玉米面或高梁面给女方以便让女方用以招待客人。尔后女方要请人送给男方一桶蜂蜜,以供男方家里酿造喜酒。结婚时,新娘的姑妈横躺在新房的门槛上,新郎必须送上礼物后,才会被允许与新娘共进洞房。这就是“鸡、蜜定婚”最有趣的要算“迷藏婚”。 婚丧礼仪

坦桑尼亚西北部有个部族叫甸丁拉姆。甸丁拉姆人结

婚时有一个暗中寻找新娘的仪式,这种仪式规定新娘由新人送到男方村子时,不能直接送到新郎家中,而是先送往新郎的邻居家中,找一个隐蔽的地方把新娘藏起来。然后送亲的人去新郎家中报信,请新郎去寻找,找到后将新娘迎娶回来。新郎在两名亲友的陪同下一起去邻居家寻找,邻居们也愿意让新郎入内搜寻,但不能通风报信。当地风俗认为如果经别人通风报信后找到新娘,这是假婚,婚后两人也不会幸福。新郎寻找新娘可以连找3家,如仍未找到,女方送亲人就要将新娘接回,7天以后再送来,一直等到新郎找到新娘为止。葬礼习俗葬礼由于传统与生活习惯不同,坦桑尼亚各部族间丧礼的风俗亦迥灰不同。哈亚族人认为有人去世,这不仅是一家的不幸,也是全村的损失,因此全村为之哀悼。死者家中首先由妇女们嚎啕痛哭,通知全村家中有人病故。人们闻讯后都停止干活,纷纷到死者家中吊唁。死者家属要守灵4日,在此期间,村里的人要为他们打水、送饭,多方照顾。守灵期满后,家属们统一剃成光头,照顾他们的村里人才可回家。在举丧期间,亲朋好友要为死者送寿衣。举行葬礼后,寿衣与死者一起火化,全村人一起嚎啕大哭送别死者。

库利亚人实行土葬,而且是先入土后举行悼念活动。葬礼一般在中午举行,土葬时,墓地设在住房两侧,男墓在右,女墓在左,安葬时男人尸体头朝东、面向中,女人尸体则头朝东、面向左,表示死后保佑全家平安。葬礼期间,亲属们要剃光头、沐浴,为死者宰羊祭祀。悼念活动,男的要进行5天,女的要进行4天。马塞人认为土地是邪恶之源,因此人死后,既不土葬,也不火葬,而实行“天葬”。人死后,用水将死者全身洗得干干净净,涂上一层奶油,停放在屋子中央。亲属们默默地跪在尸体周围,进行为期一天的祈祷,然后由全村最年长的人引路,将尸体抬到荒郊野外,任野兽飞鸟吞食。生活在隆格威地区的部族,当地风俗要求将死者坟墓朝向隆格威山,因为他们认为隆格威山是其祖先圣灵聚居的地方,人死后都要到那里去找归宿。 姓名与称呼

坦桑尼亚人姓名的组成多种多样。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所以是有名无姓。一个人的全名可以表示出祖孙三代的血统关系。如“阿里·基乌拉·姆克瓦瓦”,阿里为本人出生时取的名字,基乌拉是阿里父亲的名字,姆克瓦瓦是阿里祖父的名字。平常只叫前两个名字,或第一个名字。有些人姓名带有宗教色彩,如使用在天主教堂受洗礼时授与的教名,也有人的名字是根据出生时的地点、时间、环境、节假日名字或是根据所崇拜的人物、所喜爱的动物名字起的,这种习惯相当普遍。便如“拉马扎尼”即穆斯林斋月;“辛巴”即狮子等。已婚妇女的名字通常或保持自己的原名,或在本人名字后面加上夫名。

坦桑尼亚人之间称谓视情况而定。对长辈可按辈份关系称伯父、伯母、叔叔、婶母、舅舅、舅母、爷爷、奶奶等;对平辈可直呼其名;对老人尊称“姆泽”,即老人家的意思;对已婚妇女有时也称“妈妈”加上孩子的名字。在人们的相互称呼中,最常使用的是“恩杜古”和“拉菲克”。“恩杜古”是兄弟姐妹、同胞或同志的意思;“拉菲克”是朋友的意思。在政府内或一般人之间,相互都称“恩杜古”或“恩杜古”加对方名字。普通老百姓在称呼国家领导人时,在名字前也加“恩杜古”,以示亲切和尊重。村庄式生活方式坦桑尼亚是一个以班图血统为主的多部族国家,历史悠久,人民纯朴,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而独特的风情与习俗 发式和服装

少女则喜欢把头发在头顶上分成若干块,每块独自编成一条条小辫,小辫或坠肩或直立或弯曲,新颖别致,艳丽多姿。马赛族人的发型与共他部族截然不同,可谓别具一格。马赛的已婚妇女喜欢剃成光头,剃得越光、越亮就越漂亮,而马赛的男子则好蓄长发、梳长辫,并以红泥涂身,以油脂或其它带有胶性粘合物涂在头发上,使其直挺挺地拖在脑后,这样当他手擎标枪、盾牌时,显得更加威武雄壮。传统服饰走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街上,人们会为坦桑尼亚妇女衣着的美丽所吸引。

她们从胸部或腰际用色彩鲜艳的花布围绕直至脚踝,这就是有名的坦桑尼亚民族服装“康加”。据传,“康加”最早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在葡萄牙人统治的蒙巴萨地区。当时有人发出奇想,将6块沿海地区流行的方头巾拼在一起披在身上。初时这种披巾的图案都是黑白色的,人们称其为“康加”,因为在斯瓦希里语中有一种黑白相间的珍珠鸡叫“康加”。后来这种“康加”为人们所普通接受,成为坦桑尼亚妇女所喜爱的日常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今日之“康加”更加绚丽多彩,图案更加新颖别致,原来的6小幅也为整幅所代替。标准的“康加”呈长方形,长10英尺、宽3英尺,四边是边框,中间是图案,图案设计多呈中轴对称,基本花纹分布于中轴线两侧。

图案设计明快、生动,并具有丰富的内涵。例如中心图案为一轮明月,图下的格言可能是“你的脸像明月一样美丽,我不能离开你。”有的甚至把领袖肖像或国旗作为基本图案。“康加”受到坦桑妇女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漂亮,给人们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而且也是由于有的“康加”具有一衣多用的特点,适合于耕种、料理家务等各种环境条件下使用。例如劳动时可以用其包裹孩子或兜住孩子的屁股,把孩子背在身后;休息时可以把它铺在地上当垫;刮风时可以披在身上当风衣;必要时还可用其包东西„„“康加”在男女爱情与婚姻生活中,也有着特殊的作用。男人向女人赠送“康加”,是求爱的表示,女人向男人赠送“康加”表明愿以身相许。新婚之夜,新娘头上围一块“康加”,腰身以下围一块“康加”,她要把其中一块送给新郎,作为信物。婚礼用的“康加”,一般都是特制的,婚后都会珍藏起来作为纪念。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家庭,往往有几十件“康加”,平时折叠整齐,喷上香料,保存在衣柜内,有重大活动时,着装之前还要用热带香蕉薰一下。 村庄式生活方式

坦桑尼亚90%的农民生活在传统的村庄里,保持着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这种村庄大多位于农田或牧场的中央,周围用围墙篱笆围起来。民居一般呈圆形,屋顶是圆锥形。一户一座房子,有些部族仍保留着一夫多妻制,也有不少家庭拥有多间住房。一些部族仍盛行按母系续谱、继承财产,或从妇居或从舅居。1967年坦桑尼亚曾在农村中开展“乌贾马”运动。“乌贾马”在斯瓦希里语中意为村社,即以传统的部族社会中共同劳动与生活的氏族关系联结起来的一种农村基层组织。它的权力机构为“村管理委员会”,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它既是一种行政组织,也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组织。村民采取集体聚居形式,村子规模大小不等。在村里建有一定数量的公共农田区,十户一组,从事集体生产,但集体耕作农田占比例较少,80%以上为私人耕地。集体耕作所得按劳动日计,私人耕作所得须上交所得税,这种村社带有初级集体经济色彩。礼节坦桑尼亚人非常好客,十分注意尊重老人,并注重礼节。晚辈早上起床后。有些部族,如苏库马族、哈亚族、贝纳族的妇女,在同长者讲话时,要跪下或坐在地上讲,以表示尊重。马赛族、梅鲁族青年向长者问好时,长者要用双手抚摸一下他们的脑门,作为祝福。晚辈见到老者要用敬语问候,晚辈在长者面前不能坐姿不端正,不能在长者离席前先行离席,同长者席地而坐时,不能伸腿或后仰,更不能把脚伸向别人。晚辈接受长者送的东西时,要双手接,如果东西很小,可用右手接,绝对不可用左手去接;递东西给他人时,也要用右手;不得用左手接、递时,要向对方致歉。在坦桑尼亚,日常生活中左右手分工明确,右手用来握手、拿东西、吃饭,左手用来洗下身

黑人习俗

1.打招呼的方式

非洲流行的招招呼方式——举起右手、手掌向着对方、目的是表示“我的手并没有握石头。”显然,它是在表明:“没有武器”这个习俗,自古在世界各地普遍地被采用,只不过样式稍微不同而已。它可以说是友好的象征。

2.negro和black是禁句

美国黑人对Black一词并没有抗拒心理。可是,一听到有人呼他Negro(黑人之意,尤其指原藉非洲,被贩卖到美国做奴隶的黑人及其子孙),就勃然大怒。非洲人对Negro、Black二词不但有抗拒心理,而且不承认它的含意。强调肤色不同,在非洲是最大的禁忌。

称呼非洲人,最好照他们的国籍来称呼。非洲人一般说来国家意识相当强烈,直呼其国名,他们听来就很受用。

3.African的称呼有特定对象

称非洲黑人为African可犯了严重的错误。在非洲,所谓的African并非泛指所有非洲人,而是指特定的一群人,那就是:南非共和国荷裔白人。因此,那些非洲土著,碰到别人称他们为African,就露骨地表示厌恶。

4.莫拍落后镜头

任何国家都有肮脏透顶、穷人群集的地区,世界首富的美国,亦不例外。你若在那些脏乱地区兴致淋漓的拍照,跟你同行的当地人就会提出抗议,甚至不肯当你的向导。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最不喜欢自尊心受损,这是身为观光客务必认清的事实。一见落后的景象就想拍照留念,这无异在找人家的渣儿,如此欠考虑的行为,还是不做为妙。

5.莫瞪眼看对方

古时候的埃塞俄比亚,侍者是背对主人(或客人)来服务的。埃塞俄比亚有个迷信,那就是:有人瞪你看时,被瞪看的人不是灾祸必至,就是死神要找上他。在这个国家,跟当地人交谈或碰面的时候,可不能目不转睛地瞪看对方,这么做,对方一定大感不悦。

6.用力握手是善意的表示

在非洲,握手时如果握得有气无力,被称为是“礼貌不周”。握手有气无力,表示虚与委蛇,毫无诚心,他们会生气的。尤其在阿尔及利亚,握手是愈用力愈受尊敬。他们认为,用力的程度跟对方好意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最好握得他们手都感到麻木叫痛。

7.女性只限于逛店购物

在阿尔及利亚,女性独行被列为禁例,唯有逛店购物的时候,才可以私自行动。他们认为,一个女人独自乱走,是一种丧失“品格”的行为,身为淑女,绝不能干这种事。当然,她们想独自进入餐厅、戏院也是免谈。

8.从事狩猎旅行时要严守规定

想要进行狩猎旅行(Safari),东非可说是最理想的地方。狩猎旅行的禁忌颇多:不能叽叽喳喳说话。因为,动物的听觉敏锐异常;不能任意走出车外。你以为安全无虑,其实,旁边就有猛兽在虎视耽耽,你却看不出来;不能任意点火,有人曾经点了烟之后,把火柴随意一丢,引起一场森林大火。

9.留下一点点

在尼日利亚的西部地方,有个特别的吃饭方式:不能吃得一物不剩,客人至少要留一片东西在碟子上。更怪的是,他们把那一片东西留到第二天,才将它丢入垃圾箱。他们相箱:圣灵会来吃那一片东西。在这个国家,旅客千万不能为了菜的美味可口,把碟子上的肉或汤,吃得一干二净。

10.斗篷、白衣可以避险

在阿尔及利亚和几内亚,常常可以看到穿古时候那种白衣和斗篷的女性。这些白衣、斗篷,是贞节、纯洁的象征。对这一身打扮的异性,无不敬重有加,就是说,视她们为值得尊敬的女性。女性观光客如果以这种打扮到处走动,保证畅行无阻,又不会遭到任何危险。

11.镜头如枪口

非洲人普遍认为相机对准某物,拍下镜头,某物的“精气”就给吸收殆尽,此事自是非同小可。人、房屋、家畜一律不准拍摄。观光客如想拍摄,之前最好向对方先打个招呼,获得同意之后再行动,以免被投石、被吊或挨一顿揍。 非洲有一个食人族,在他们部落的人死后大多都会被吃掉的,特别是那些身体强壮没有疾病的人,比如把眼睛给猎人吃,把脑子给笨孩子吃,把生殖器给性方面有病的人吃等等,他们深知吃什么被什么的道理.对于入侵的外人,他们也会把他抓住吃掉,不过有一点,他们只吃身体正常的,如果说是一个残疾人,那么他们是不会吃的,但是他们会把这个人处死.

礼仪

非洲人讲究发型,尤其是妇女,她们除了穿着艳丽多彩的服饰外,还喜欢梳新颖、雅致的发型。

非洲妇女的头发生来卷曲,自己无法梳理,需要别人帮助。所以在非洲各国城乡,到处可看到专门为妇女梳头的流动摊位。非洲理发师心灵手巧,能根据不同年龄、身份和职业,设计、梳理出各式各样美观大方、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型。小姑娘的发型大都轻巧活泼,有的是冲天小辫,直立头顶,有的以头顶为中心,从上往下紧贴头皮梳成排列匀称的多条发辫;青年妇女喜欢圆型发式,由向四周竖起的无数根辫子组成,或用青丝黑线缠绕编成各种图案;中年妇女则用丝线与头发一起编成辫子,或挽在头顶,或披在肩上,有的将短发拉成紧贴头皮的一条条小辫,形如西瓜,有的将头发分成大小相同的小块,扎紧后相连,状似菠萝。此外,因形状而得名的还有“鱼鳞型”、“螺丝型”、“贝壳花纹型”。有的妇女还在发型上装饰贝壳和珠子,显得光彩照人。近年来,非洲理发师又设计出一种新发型,即在头顶和脖根之间,梳起两排高低一致,相间有序的多孔小桥,恰似“小桥流水”,异常别致。非洲妇女梳一次头很费时间,短则一二小时,长则三四小时。

非洲人讲究发型不仅是爱美的表现,而且还表明非洲各国人民的民族属性、传统观念和性格特点,乃至人的不同处境。例如,妇女剃了光头,通常是寡妇标志,说明她已失去了丈夫;尼日尔小孩头上分别留有一绺、两绺或三绺头发,这表明孩子已失去了父亲、母亲或双亲;几内亚富尔贝族人不论男女,只要头发蓬松散乱,便是告诉人们,他们正在服丧。

在非洲,男人的发型并不比妇女的逊色。如有的祖卢族男人,把辫子理成缨络垂额的造型。几内亚的科尼亚克族男人有个传统观念:公鸡是宝贵品质的化身。因此,他们常在剃得精光的头顶上,梳一个高高的鸡冠式发型,引以为自豪和骄傲。

马里人喜欢把发型做得很高,就像羊犄角一样竖在头上。摩尔族人的发式像驼峰,有时干脆模仿骆驼,以表明自己具有骆驼那样吃苦耐劳的精神。人们在东非发现,一些军人常把头发集中到脑后,梳成一条辫子,好像尖尖的蛇信子拖在背上,并用油脂和其它粘合物把发型固定,这是马萨伊族的传统习惯和爱好。乌干达的迪迪族人把头发梳成蘑菇伞型,据说是为了保护眼睛,防止耀眼阳光的直接照射。

非洲人梳辫子的数量也因习俗不同而有差别。譬如多贡族人,他们用头发捻成整整80条小辫,以示“民族团结”之意。

位于乌干达—肯尼亚边境的游牧民族南迪人外出参战时,家乡任何人都不能提出征战士的名字,而必须用飞鸟的名字来称呼他们。假如哪个孩子忘记这一禁忌,脱口说出远方战士的名字,妈妈便训斥道:“不要说那些天上的飞鸟!” 刚果的班加拉人如果正在打鱼或者打鱼回来时,他的名字便暂时不用,任何人都不得提起。无论这位打鱼人的真名叫什么,人们都不加区别地称之为“姆威尔”。其原因是河里到处有精灵,如果听到渔人的真名,就会捉弄渔人,使之一无所获或所获甚微。即使渔人捕到鱼带上岸来,出售时,买主也不能呼其真名,因为此刻,若精灵听到渔人的真名,便会记在心里,日后惩罚他或损坏他捕到的鱼,使其卖不了好价钱。因此,渔人若受到任何叫他名字的人的严重危害,他都可以要求那位无意中喊出他名字的人,以较好的价钱买下他的鱼,作为补偿。

乌干达部落的卢格巴拉人,很讲究由母亲给新生儿取名,所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常常表示父母双方或一方的行为及性格,如:“犯懒”,指父母懒惰;“在啤酒杯里”,父亲是个酒鬼;“不给”,母亲为丈夫准备的饭菜太差。此类名字,大多对父母都是非赞美性的,甚至常常暗示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疏忽、品行不端或社会地位低下以及物质的匮乏。像“恶巫女”、“养汉老婆”、“无亲无友”、“穷丁当”、“挨饿”等,都是人名,当地巴尼欧罗人的名字,则常与死亡、忧伤、贫穷、邻里仇怨等主题有关。

非洲有个家喻户晓的童话,记述了一则取名的故事:有位母亲接连生了6个儿子。他们长大后,结伴外出旅行,很久都没回来,母亲又着急又担心,却毫无办法。后来母亲生下第七个儿子,因为他生下来时恰好落在母亲大拇指旁,便起名叫“大拇指”。

我有一位远亲,曾在坦桑尼亚工作。据他讲,那儿的人喜欢用官职“少校”、“部长”等取名。有一次他问一个小伙子叫什么名字,小伙子却说:“再见。”他愣住了。他在路上遇到一位姑娘,问她的名字,她说:“您好。”他便答道:“谢谢,你叫什么名字?”姑娘又说:“您好。”这样重复了好几遍,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再见”、“您好”都是人名。

我的一位朋友在刚果任过教,他的学生中有许多人的名字很怪。有一个叫“痛苦”,他是母亲难产生下来的;另有一个叫“声音”,他落地时母亲刚好听到远方火车的汽笛声;还有一位因为是双胞胎,名字叫“珍珠鸡”。

第5篇:非洲音乐

非洲舞蹈

非洲居民,男女老幼,不仅能歌,而且善舞。唱歌跳舞,是非洲大陆上最普遍、最受欢迎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形式,如同东方人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盐一样,非洲人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歌和舞。高兴的心情要通过唱歌跳舞来表达,忧伤的情绪要通过唱歌跳舞来排泄;获得一笔收入要唱歌跳舞进行庆贺,即使明天可能揭不开锅今天也要照样唱歌跳舞。每逢婚丧嫁娶或者欢庆佳节,非洲人常常要通宵达旦地跳舞;就是平时工作间歇之际,劳动休息片刻,只要一听到鼓声或者乐曲声,他们便会扭动身子,情不自禁地跳起来;那些少年儿童们在这种环境中受到熏陶,从小就养成了痴爱跳舞的习惯。走在非洲的大地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如果您遇上一名非洲儿童,即使语言不通,您只要双手击掌,活泼可爱的儿童就会当场给您表演一段舞蹈。非洲的舞蹈拥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难怪人们将非洲称为“一个热情奔放的歌舞之乡”。

非洲鼓

非洲鼓

非洲鼓---Djembe 起源于西非部落,属於土著民族的传统乐器。通常是挂在脖子上边走边打,而并非放在地上敲打。最特别的是,这乐器一定要用手敲打,一手调整音调的高低,另一手敲出节奏。

非洲鼓演主要特色在于其音乐属性可以广泛被运用在特殊节庆场合,例如 Yagba Odienne即是音乐会、婚礼、节日庆典等之必备曲,而 Yankadi 乃是一首洋溢热情的迎宾旋律。聆听富饶节奏变化之非洲音乐,你会体验到神秘而特殊的民族风格!

鼓是黑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又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

鼓的功能和用途在非洲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用于音乐外,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即所谓“会说话的鼓”。非洲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制鼓的材料、形状和演奏技巧都是独特的。

一般说来,在非洲存在几十种基本鼓型和数百种鼓的变形。鼓,大如水缸或小如茶杯。鼓身的形状既有陀螺形、圆锥形、台柱形、正方形的,还有各种飞禽走兽形的,甚至还有人形的。有的鼓身上还画上各种几何图形,雕刻花草、人兽,突出了黑人文化的特色。鼓皮也是多种多样的,除常用的牛皮、羚羊皮外,还采用豹皮、斑马皮、蜥蜴皮、鳄鱼皮,甚至还有大象的耳朵。在非洲鼓上还常常增加一些装置,以获得某些特殊的效果,如在鼓腔内装一些珠子或干的植物种子,或将金属片、贝壳,色彩斑斓的串珠装在鼓边上,当鼓手击鼓时,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持鼓的方式也很多样,把鼓置放在两腿中间很常见,有时也把鼓夹在腋下,或挂在颈上,挎在肩上。击鼓的手法也很多,人们在鼓的各种部位用拳头、手掌拍打,甚至还有用脚后跟击鼓,从而奏出不同的音响和效果。也有用鼓锤敲击的,过去曾经用象牙、人骨做过鼓锤。还有一种用小棍子磨擦喷有某种粉末的鼓皮而发声的磨擦鼓。在尼日利亚有一种夹在腋下演奏的小鼓,随着手臂对鼓身皮条的压力大小,鼓的音高可以随时变化。

鼓的演奏方式有独奏、重奏和合奏。独奏和重奏鼓的节奏复杂多变,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集体击鼓或一个人同时击多只鼓时,鼓声气势磅礴,有如万马奔腾,雄壮激越。在非洲人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而舞蹈又离不开鼓。在东非的斯瓦希里语中,“鼓”和“舞”是同一个字。在多哥的歌舞活动中,何时奏乐,何时起舞,以至于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进行都要听从大鼓的指挥。毛里塔尼亚的的女鼓手则是边舞边击鼓,她们时而用手指轻弹鼓皮,如行云流水,时而猛烈敲击,如江河奔腾。她们一面击鼓,一面用双手轮流拍打臂、腿,作出各种姿态,非常动人。又如在布隆迪,10名男舞蹈演员头顶大鼓,边敲边上场,围成半圆形,然后演员们各自取下大鼓,放在面前。在圆圈中再放上另一面大鼓,由演员们轮流上前击奏。他们时而凌空跳跃,时而旋转舞蹈,并且伴以歌唱,强烈的节奏、密集的鼓点、热烈狂欢的场面,十分精彩。 鼓在非洲常常还作为国家、民族的象征。如在乌干达的国徵中就有一面鼓,它表明了一种古老的传统。因为乌干达在成为共和国前,为四个王国,每个王国的王室都有一套大小不同的鼓,各有不同的名称和音色。这种鼓只有王室的婚丧嫁娶、新王登基、对外宣战时的隆重场合才能使用。对属于不同权力等级的人来说,鼓的数字是有规定的,在原布干达王国,巨大的仪式性的鼓,国王有93个,各级酋长依此递减,在换鼓皮时还要用人或动物作牺牲。这种鼓是当作神物来尊崇的。

非洲鼓还常用来传递信息和语言,鼓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能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加上急缓有别的节奏,形成各种各样的鼓点,作为一种信号语言,来传送各种信息。在清晨、傍晚比较安静的时刻,鼓声可以传到15公里以外,鼓手们一个接一个地重复着鼓声,这样可以用惊人的速度准确地传“话”--一百英里以外的的地点可以在两小时内达到。过去,当奴隶贩子捕捉黑人时,非洲人就通过鼓语通知人们迅速逃离,使奴隶贩子一无所获。鼓语还常常用来号召人民参加公益劳动、抵御敌人来犯、报告火警等。

非洲人还常用鼓励来表达不便用语言表达的事物,如加纳的阿肯人,丈夫习惯在舞会上用鼓语赞美自己的妻子,鼓语还可用来宣布一个人的出生、死亡和婚姻。

在非洲的许多地方,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举行一次评选鼓手的集会。在加纳举行的“赛鼓会”上,鼓手们分为两组擂鼓对阵。先用明快、热烈的鼓声颂扬酋长的美德、功绩,然后用徐缓、清新的鼓点叙述远古的神话、传说,接着又用急骤的鼓点宣布族内的新闻趣事。鼓声中复杂多变的节奏表达出人们各种不同的感情,时而使人悲愤填膺,时而引人开怀大笑,人们屏息凝神,就怕漏听一个鼓点。“赛鼓会”的高潮是“斗鼓”。先由一组鼓手提出问题,另一组必须用鼓点回答并提出反问,否则就算输。观众们则围在鼓手旁帮助出谋划策,参战助威,想方设法击败对方。

总之,非洲音乐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节奏,鼓正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及表达音乐语言的一种最重要乐器,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

在非洲的各种鼓中,最常用的是一种被称为达姆达姆的中等尺寸的鼓,它一般被置于双腿中间用手敲打,演奏常常带有很强的即兴性。近年来,非洲鼓也已进入了专业音乐创作领域。非洲津巴布韦的作曲家多米沙尼·马拉里在1990年创作的“诺兹波妈妈”就是用非洲鼓与弦乐四重奏一起演奏的新作品,由世界著名的科诺斯四重奏组演出,效果很好。

非洲音乐对世界其他地区的音乐有哪些影响

非洲音乐的节奏感很强,但其旋律不是非常多

在北美的黑人音乐 在世界音乐的发展历史中, 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迫移民至美洲为奴, 无疑是一级重要的事件, 这些黑人大多来自西非, 但也有来自於其他地区, 他们带来了他们的音乐及其他的文化元素, 并与大量不同的欧洲音乐文化接触, 他们的反应, 形成了一种音乐次文化, 对西方及其他地区各种音乐造成无远弗届的影响.

新大陆的黑人音乐不仅复杂鲜活, 对白人民谣造成影响, 在有些美洲音乐形式的发展上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黑人主导了整个ragtime, jazz音乐的发展, 对一些城市音乐, 如摇滚乐, 蓝调也举足轻重, 甚至对古典音乐也有不少效果

什麼是非洲人带到美洲的音乐特质? 让我们立刻想到的是他们对节奏的强调, 鼓及其他打击乐器的使用, 切分音与复杂的节奏, 在在都显现在美国黑人音乐文化中, 节奏严格的控制, 可说是西非鼓乐的表徵, 其次启应(call-and-response)的演唱方式, 在非洲极为重要, 显现在爵士音乐主奏的轮替, 显而易见, 此外, 对器乐的偏好, 除非洲乐器外, 欧洲乐器如吉他, 口琴等 , 很快的便融合在他们的音乐之中, 而最重要的非洲音乐特质, 即兴, 复音的形式, 也可在许多的美洲黑人音乐中发现.

爵士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新奥尔良发展起来的一种流行音乐。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比较复杂的过程。爵士乐来自非洲音乐。17-18世纪,非洲黑人被贩运到北美,过着非人的奴隶生活,音乐成为他们抒发内心痛苦、寻求精神慰藉的主要工具。黑人奴隶保持了非洲音乐的传统,同时又逐渐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于是产生出许多美国黑人的音乐形式,如布鲁斯、拉格泰姆、灵歌、福音歌等。其中以布鲁斯和拉格泰姆对爵士乐的形成影响最为明显,它们的一些艺术特征迄今仍保留在爵士音乐中。

第6篇:非洲歌舞

《非洲歌舞音乐》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所指的非洲音乐是按音乐文化范畴划分的,不是按地理概念上的划分,主要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人居住地区的音乐,因此在教学中可称为"黑非洲音乐"或"非洲黑人音乐"。本课学习和欣赏非洲音乐、舞蹈和鼓节奏的模仿与创编,使学生了解非洲鼓、非洲音乐的风格特征,了解世界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非洲音乐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娱乐、社交、信息传递等有着密切联系。

2、了解非洲音乐融歌唱、伴奏、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特点。

3、模仿非洲音乐的节奏,感受体会非洲鼓节奏丰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几首非洲歌舞的欣赏,鼓励学生以自身的体验来加深对非洲歌舞音乐的理解,感受其风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新知

导入:播放2010南非足球世界杯主题曲《OH Africa Aicon》

1、师:大家刚才听到的音乐是什么?(2010南非世界杯足球赛主题曲)。音乐带来的感觉、情绪是怎样的?(热烈、奔放的)判断哪个国家?答:非洲。

2、 师:大家对非洲印象是?答:撒哈拉沙漠、斑马、热带雨林等等。 老师带领大家走近非洲,感受非洲歌舞音乐。 展示课题:《非洲歌舞音乐》

1.)介绍:本课所指的非洲音乐是按音乐文化范畴划分的,不是按地理概念上的划分,主要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人居住地区的音乐,因此在教学中可称为"黑非洲音乐"或"非洲黑人音乐"。 2.)介绍非洲音乐的社会功能。 2.聆听《非洲赞歌》并思考问题

(这首歌曲经常在每年4月15日的非洲自由日表演) (1)伴奏乐器的音色? (2)歌曲的演唱形式?

(马林巴的音色。即兴演唱,是一种自然的多声性,用自由的说话节奏,并伴有笑声和欢呼声,演唱常表现为"一领众和"的对唱形式;有时分为三组:领唱,应答的合唱,再加一组唱固定音型作为基础声部。)

3、简介非洲鼓

鼓的地位:鼓是非洲音乐中地位相当高的一种乐器。在非洲,鼓是普遍流行的,它被称为“非洲音乐之魂”。

4、聆听《鼓舞》

这首《鼓舞》是布隆迪"圣鼓"的片段。乐曲分几部分?(第

一、三部分为器乐,第二部分为声乐。) 1)感受布隆迪圣鼓----《鼓舞》热烈的、激动地、富有震撼性的鼓乐演奏。在布隆迪圣鼓象征着什么?(国王的权力,象征皇族的正统与种族的延续。在特定场合表演的一种鼓乐,如国王加冕时或播种季节来临时进行表演. 2)非洲鼓典型节奏型的学习

(让学生充分地自主练习,以体验非洲鼓乐的节奏特点。试着模仿鼓舞的基本节奏,注意节奏的重音。)

5、聆听《男孩之舞》

1)对这段音乐节奏的感受,变化程度如何?有何特点?(鼓乐的中段速度稍慢,后段速度越来越强,其间还夹杂着热烈的拍手、欢笑声,使我们联想到非洲夜晚丛林里欢快热烈的舞蹈场面) 2)节奏练习。

(或拍手,或者用一种音节进行练习)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归纳"非洲歌舞音乐"的主要特点:

1.音乐与语言联系紧密,偏爱敲击乐器,尤其是鼓。鼓不仅可作为乐器演奏,还能模仿语言、传递信息等。

2.非洲音乐的节奏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常即兴多变。一般分为单线条和多线条两种节奏形态。

3.歌唱最常见的形式是"呼应歌",歌曲中旋律、节奏常重复。

4.在多数情况下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舞蹈伴随着歌唱与鼓的演奏,常伴有喊叫(以抒发感情、增加气氛)。 5.有较强的即兴性。

上一篇:福建省时事热点问题下一篇:护士护理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