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维稳调研报告

2022-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气象局维稳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气象局维稳调研报告

关于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好气象服务的调研报告

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特别是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明确要求。结合哈尔滨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的特点和粮食产量210亿斤占全省四分之一、畜牧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域经济实力在全省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实际,我带领相关人员深入到哈尔滨市部分农口部门,呼兰区、双城市和有关乡镇、村屯进行调研,结合调研情况,分析我市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为“三农”服务工作的回顾及现状

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问题。多年来,我局始终坚持把为农业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加强重要农事季节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情报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作物产量预报业务,努力做好农村易发气象灾害和衍生灾害的预警服务,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积极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为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安排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气象保障,在农村防灾减灾、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围绕年度农业生产,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气象服务。春播前发布3-10月气候预测和农业年景分析,为调整农作物种植比例提供依据;入春后陆续发布小麦、大田、水稻适宜播种期预报、土壤墒情分析情报、第一场较大降水预报、育苗移栽期预报等;6、7月开展追肥期、铲趟期天气预报和小麦收获期预报;8月份开展天气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评估服务,提出加强管理意见;9、10月制作发布粮食产量预测、霜冻及秋收期天气及第一场大雪预报。通过电视、广播、印发材料、电话答询和科技大集等方式向农村传送气象服务信息。基层台站还通过自制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发布乡镇天气预报情报,使农民充分利用有利天气,避开不利天气影响,促进了粮食产量质量的提高。近两年来全市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已达98%以上,成为各级政府确定粮食总产的主要依据。

(二)开展农业气候区划细化。一是建立了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监测网。为了更好为农业提供科学服务,加快气象自动监测站点的建设进度,现已形成遍及196个乡镇的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网。同时实现资源共享,收集国家气象站及林业、水文、民航等专业气象站和乡镇雨量点资料,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哈市农业气候资料数据库,研究细化到乡镇的农业气候指标。二是根据气候变暖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观测、插补、调查等方法,对我市热量、水分、光照资源状况,特别对积温带、无霜期的变化以及大田播种界限温度出现时间的变化进行了重新统计分析,细化到乡镇。三是结合全市主栽农作物不同熟型品种对水光热的需求,分析了气候资源的适应性、可行性,从气象及农业角度划出农作物主栽区和品种适宜区,对农业布局提出了调整意见。四是在综合气候区划的基础上,根据我市气候、农业和地理特点,分析制定出了“名、特、优、新”农业专题性气候区划,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开展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与预警服务。农村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有新进展。截至目前,哈尔滨已经建成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195个,细化布局到乡镇、地质灾害易发区等气象自动监测站网已初步形成,并加强了自动气象站网的运行保障。在市气象台建设了灾害监测和预警平台,预计灾害将发生时通过媒体、电话通知、手机短信等方式把预警信息及时发送到当地领导和农民手中,使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开展气象专项服务。当预报有连阴雨、冷(冻)害、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时,给政府部门发布气象专项服务。开展干旱、洪涝监测。每天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我市干旱、洪涝情况。向防火、防汛等政府相关部门发布。

(四)推进人工影响天气规模发展,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我市耕地面积大,每年都发生程度不同的旱灾和雹灾。根据农业防灾减灾需要,我局积极推进人工增雨防雹规模发展。现已拥有作业高炮127门,移动式火箭发射装置从无到有发展到27部。全市十五个区、县(市)具备人工增雨作业能力,两年来人工增雨累积增水3000万立方米,人工防雹每年使农业减损增效上亿元。

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与农村改革发展需求间存在的差距

经过多年的发展,哈尔滨市农业气象业务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近几年来,我局对农业气象业务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与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气象服务还相当程度的停留在传统农业气象服务阶段,缺乏对用户的细分和对需求的研究。二是现阶段农业气象的情报预报业务仍然停留在以定性服务为主的阶段,缺乏定量化的分析评估,缺乏与农业生产、农事活动的结合,对用户来讲,可用性不高,指导作用不强。三是农业气象服务领域有待向畜牧业、林业、渔业等方面拓展。四是全市农业气象观测站网需进一步调整完善。五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大农事活动的预报服务信息不能够在第一时间传到农民手中,即农业气象业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六是向农民普及气象知识、培训科技型农民做得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的作用。七是重科研开发,轻成果转化。

三、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设想

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农业气象业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对农业气象业务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市农業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气象业务也必须适应这种转变,由主要面向传统农业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的基本气象服务向着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全方位的农业气象服务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

(一)加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着力加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防灾减灾业务体系建设,要在现有业务基础上,认真分析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需求,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布局结构、气候影响特征、气象灾害的分布特点等,着力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针对性和精细化能力。

第一,加快发展适应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观测站网。在现有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基础上,加强对全市各类专项自动观测网与乡镇自动观测网调整布局的规划设计。结合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改革带来的全市农业生产布局的新变化以及农业防灾抗灾气象服务的新需求,调整完善全市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同时也要结合县域性、流域性农业发展的特点,逐步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农业观测网络,支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持续稳步推进生态气象观测网的建设。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

需要,在我市生态脆弱、敏感县域稳步推进典型生态区、生态气象观测网络的发展。

第二,提高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和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在继续做好对农业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测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干旱、渍涝、洪涝、连阴雨、霜冻、低温冷害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农事季节影响的分析评估的技术研发,逐步发展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系统,针对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建立分作物分县域的定量化监测、与预报和影响评估业务,逐步实现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以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为主向气象灾害影响的定量化分析评估服务延伸。同时,不断拓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领域,联合农业部门,发展农业生物灾害气象预报技术,提高农、林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服务能力。还将在有关县(市)分析林、牧、渔业的气象服务需求,拓展面向畜牧业、林业、渔业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延伸。

第三,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服务的新业务。充分分析正在全市开展的农业灾害保险工作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发展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新业务,使气象服务延伸到气象灾害保险设计、理赔及减灾服务的全过程,为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民采取科学的避灾措施提供服务。

(二)增强粮食安全和全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为粮食安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途径和手段,要从农业减灾、粮食增产、农作物布局调整以及国家及区域粮食增产宏观政策制定等不同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粮食安全的气象保障服务。

改进和提高粮食产量预报的技术和能力。发展各类农作物长势实时监测、产量滚动监测、预测和综合评估技术,从作物出苗到成熟的不同阶段制作实时滚动的农作物长势情况预测,建立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的决策服务业务。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不断拓展粮食产量预报的领域,开展粮食作物之外的其它农产品产量预报服务。

提升农业与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对我市不同县域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我市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我市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农业气象服务。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的研究,趋利避害,为科学应对我市不同县域农业气候风险,减轻气候变化对我市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提供服务。

开展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的服务。加强为农业产业结构、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粮食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工作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保障能力,科学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变农业气候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生产优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发展完善农田、草地、森林、湿地、荒漠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体系和动态评估技术;开展城市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开展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气象监测评估。

(三)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气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氣象工作要着力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

第一,发展完善农村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着力解决农业气象业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在不断拓宽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发布功能的同时,还要发展建立基层气象协管员和信息员队伍,明确其防灾减灾的职责,因地制宜,土洋结合,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农民群众。

第二,推进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咨询服务,直接面向农民和农业生产实体开展技术服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特色农业的气象保障服务,逐步建立起符合地方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各具特色的气象服务技术体系和业务系统。

第三,充分发挥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的作用,服务于农村的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发展。依托地方政府不断延伸的综合农业信息网络,在乡镇、村发展建立农业气象业务终端,通过网络将农业实用信息直接传输到广大农户、乡镇企业和各涉农单位手中,发展可视化的农业气象技术咨询服务。

(四)强化农业气象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气象的科技开发要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新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研究。针对粮食安全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服务需求,要着力加强农业气象灾害及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技术及影响评估技术,进一步提高遥测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农业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能力。重视并加强农业气象的试验研究。适应我市农业结构和农业布局的调整变化,调整完善农业气象业务的布局,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条件对粮食、经济作物等稳产高产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特色农业影响的观测试验,发展改进农业气象的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技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积极探索科研与业务结合的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在业务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农业气象业务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中试、示范作用,推进科研成果向业务的转化。

四、做好气象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工作的具体措施

农业作为露天工厂、弱势产业,至今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地处中高纬度的哈尔滨十年九旱,受变暖影响尤为明显。近47年来平均气温上升了约2.1℃,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和气象灾害频发一直都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因素。为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必须做好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搞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健全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发布体系等方面的工作。通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搞好农业气候灾害防御,实现农业的科学分析、科学发展、科学把握、科学决策,以不断满足农业防灾减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安全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

(一)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切实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市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我们将通过建立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增强火箭机动增雨作业能力建设,建立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与效益评估系统,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网络和通讯系统等四项举措。实现由应急抗旱增雨作业向保墒防旱、防抗结合作业转变,由单一农田抗旱作业向多领域作业转变,由粗放型作业方式向集约化作业方式转变,解决制约我市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由于明年春旱的可能性较大,我们必须增强抗旱防灾的主动性,及时在秋冬季开展预防性的人工增雨(雪)作业,搞好水库汇水区和江河源头增雨作业,通过增加水库蓄水量,缓解水资源不足,变增雨抗旱为备水增墒、保墒防旱,切实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抗旱、防雹等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深入普查风资源分布状况,推动风力提水抗旱新措

施。我市风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大小江河纵横全市,具有较好的水资源,如何科学利用好这些自然资源是我市抗旱夺丰收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积极开展农村的风资源普查工作,为政府提供详尽的风资源时间、空间分布状况,与农业、水利等部门共同开展离电网的風力发电照明、风力提水灌溉等新措施的应用与推广,解决贫困山区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解决水库、塘坝蓄水能力不足,水田灌溉不充分等问题,为全市种植结构调整、增加水田面积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保障。

(三)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搞好种植结构调整,服务于现代精准化农业的开展。气候变暖趋势加剧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将联合农业等多部门开展细化到乡镇村屯的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和特色经济作物的专题区划,建设种植结构调整气候分析与服务保障系统,完善气候变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等三项工作,开展哈尔滨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研究,建立起气象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科学分析、评估系统。合理开发利用好气候资源,培育、推广晚熟高产品种,发挥气候变暖的有利因素,提高粮食产量,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精准数字化农业创造必要条件。

(四)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提高农业灾害及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分析能力。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是造成粮食减产和影响经济作物品质的重要因素。建议市政府应切实将乡镇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和乡镇标准化炮站建设与维护纳入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完善乡镇农业气象协管员管理体系。通过完成干旱(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建设,乡镇农业气象自动监测站网建设;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收集与评估系统建设等三项建设任务,逐步开展干旱、地下水位、土壤养分、风蚀以及物候观测,为全面开展农业与生态气候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业灾害及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分析能力。加快建立高效的乡镇协管员队伍,搞好乡镇农业气象协管员的培训,形成完善的农业气候资源监测体系,为开展乡镇天气预报和细化到乡镇的气象灾害评估奠定基础,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应用气象信息服务于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五)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切实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我们将通过建立农业气候评估平台、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预警平台、农作物长势与产量动态预测平台、农业气象灾害卫星遥感监测平台、农业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等五大预警、预报、预测、预估平台,在哈尔滨区域内对农业生产有影响的干旱、洪涝、低温、大风、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和机理、发生频率等进行分析,结合造成各种农业灾害的气象指标,提高对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完善市县两级农作物生长动态信息处理平台和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开展农业病虫害、农业产量等预报技术研究,对已经出现和预测出现的气候灾害提出农业应对措施。及时通过气象短信、强制呼叫等现代化措施将灾害性天气及时发布到相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手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御,减少灾害损失。

作者:尹福安

第2篇:福建省气象科学发展报告

【摘要】 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气象业务的发展,论述了在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并分析了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发展趋势,对今后我省气象业务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 气象 综合探测 预报预警 气象服务 发展趋势

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科研、业务、教育、服务广泛结合,气象、海洋、水利、环保、农业、交通等部门共同推进,有力地促进了气象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省气象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领导下,按照“一流技术、一流装备、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目标要求,依托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工程建设,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在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防灾减灾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在较长时期内,我们仍将面临着气象业务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一根本矛盾。新时期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从气象大国到气象强国的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气象业务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建立现代气象业务是气象事业发展的要求。福建省气象业务发展将按照发展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构建现代化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保障和优质服务。

一、 福建气象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1、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

依托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工程建设,我省已初步建立起由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L波段探空雷达、多站式雷电定位仪系统、卫星资料接收系统等组成的气象监测站网,对各类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1)全省4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建成并投入业务使用,在全国率先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网的建设。

(2)由3部固定L波段探空测风雷达和一部移动L波段探空测风雷达组成的新一代高空探测网,可提供更加丰富的高空气象资料。

(3)建成了由9个探测点和1个中心站组成的多站式雷电监测定位系统,雷电监测范围可覆盖全省和台湾海峡地区。

(4)建成了由全省69个气象台站的地面自动气象站、150个区域加密自动(雨量)站(截止2006年10月,含海岛自动站)组成的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网,可每小时(必要时可每10分钟)提供一次观测资料。

(5)新建成极轨气象卫星接收系统和EOS/MODIS卫星接收系统,并更新了静止气象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可提供较为丰富的遥感信息资料和业务产品。

2、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省气象综合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业务采用先进的装备和先进的技术,努力实现预报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对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综合预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1)建立了福建省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2005年起已在小型机上实现业务运行,能够提供10公里格距的数值预报指导产品,并实时通过9210卫星通信系统向市、县局广播传输。

(2)应用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及其它客观预报方法开发研制了供日常业务应用的台风、暴雨、冰雹、高温、寒潮等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业务系统,大大提高了各类灾害性天气的客观预报水平,预报准确率也有明显提高。

(3)研制了综合应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雷电定位资料和自动气象站的高时间密度的实况资料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平台和预警方法,灾害性天气落区和量级预报更加精细化。

(4)短期气候趋势预测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已成为各级政府安排工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了福建省气候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对全省的天气气候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诊断分析,并发布气候监测公报; 建立了福建省气候影响评价系统,制作发布年度气候公报和气候影响评价报告,开展了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对国民经济敏感行业影响的评价工作。

3、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防灾减灾和国家安全的需求,我省气象服务工作向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更具针对性的目标迈进,气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气象服务效益不断提高。

(1)决策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健全了决策气象服务机构,建立了省、市、县各级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和气象情报灾情收集处理评估系统,初步实现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间的气象灾情收集、处理和传输快速化,实现了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快速生成,图、文、表并茂。建立了决策气象服务网站,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能及时方便地获取各种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和防御措施建议。

(2)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为使气象服务更加贴近社会,服务各行各业经济发展和社会民众生活,近来我省气象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城市气象环境指数预报、各类生活、健康气象指数预报及旅游气象服务、地质灾害等级、森林火险等级、流域面雨量等预报,大大拓宽了为全社会服务的领域,为各行各业、各专业用户和社会民众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交通、电力、海洋气象服务也进一步拓展。

(3)公众气象服务手段不断加强。省、市、县气象局都开展了电视天气预报、电台广播、气象信息电话咨询、传真发送、网络终端调用、手机气象短信等服务方式。近年来,还增加了网站发布、显示屏公告和预警信号发布等手段,大大增加了气象服务信息的覆盖面。

(4)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效益显著。从2003年起我省人工增雨作业规模由原先的局部作业、临时作业发展到全省各地的常规作业。作业工具由原有的“三七”高炮升级到具有机动性强的火箭发射装置。到目前为止我省火箭发射装置数量已达94门,形成了一定的作业规模,作业内容也由单一的增雨抗旱发展到增雨、防雹、净化空气等防灾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我省气象事业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现阶段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相适应,预报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还不能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

(2)综合监测站网亟待完善。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目前自动气象站点稀疏,无法有效地获取海上气象资料,严重制约了我省海洋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的提高。陆地现有的自动站点的空间密度也还不够,缺少边界层的探测网,对城市气象、交通气象、生态气象和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不足。

(3)新一代天气雷达网、雷电监测定位网、自动气象站网、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等现代化手段获得的大量数据和资料的定量化分析应用水平还不高,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

(4)通信网络尚需升级改造。目前省-市-县的气象信息传输带宽不够,尤其市-县间大多仍是窄带通信,影响了大量气象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

(5)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及传播手段的现代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发布频次和覆盖范围不足,服务产品的精细化程度、服务领域的深度、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6)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滞后于业务科技的发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尤其是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和一线业务骨干相对缺乏,成为制约我省气象业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 福建气象事业发展趋势展望

(一)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向自动化、遥测化发展

气象探测是气象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基本业务和气象服务的重要基础。要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高服务质量,必须首先提高气象探测技术水平。 近年来,发达国家投入巨资研制发射21世纪新一代气象卫星,布设新一代气象雷达、风廓线仪、GPS定位系统等,建设21世纪的综合气象观测网。我国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建设由天基、空基、地基观测系统组成的观测内容较齐全、密度适宜、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的综合观测体系;建立与上述体系相适应的信息收集传输系统和保障系统;实现全球、全天候、定量观测;对常规气象要素、大气化学成分及过程、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进行综合观测。

福建气象探测系统建设将按照上述目标,向自动化、遥测化发展。采用现代探测技术和手段,逐步形成自动化遥感、遥测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实现高时空分辨率、全方位和高精度观测。探测范围逐步向海洋延伸,加强重点区域应急观测业务,满足气象预测预报、气象综合服务以及相关行业的业务和科研的需求。根据《福建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未来五年我省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将大大发展。

(1)完善大气监测系统。

在地面监测站中增加一些关于近地表参数、陆气边界水、大气化学成分和热通量交换、辐射交换以及大气能量平衡分量的观测项目。在城市逐步增加城市气候观测站,监测城市大气边界层物理、化学过程以及大气成分。

提高福州、厦门和邵武探空站的观测精度和探测高度。增设若干个地基全球定位系统和风廓线仪,建设2个(福州、厦门)业务化运行的微型无人驾驶飞机气象探空系统。

增强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能力。推进双偏振、随机相位编码、相控阵扫描等技术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上应用。

推进卫星高分辨率大范围遥感监测信息的应用,积极采用新技术(如GPS技术、GIS技术),加强对陆地植被(特别是农作物、森林等)和海洋生态的分布、结构和生态功能的监测,提供对森林火灾、海洋灾害等的实时监测等。

布设若干个大气成分监测站。主要针对温室气体以及气溶胶、臭氧和水汽等重要大气成分及其相关参数进行观测。在邵武、福州和厦门三个酸雨观测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站点形成布局合理的大气成分监测网。

(2)建立海洋气象环境监测系统。结合我省沿海的地理特点,建立密度适宜布局合理的海岛及沿岸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网,提高对海上大气环境探测能力。规划将在我省沿海布设30个自动气象站、3部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探测网、2部风温廓线仪、5个低层梯度风观测系统、6个能见度自动监测站组成的大雾监测网等。

(3)改善和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改善现有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向大生态环境监测方向发展,建立农业、林业、牧业和农村发展的生态监测系统。

(4)开展城市环境监测。开展城市气象环境要素、能源使用总量和能源结构对大气成分变化(特别是温室气体变化)影响的监测,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历史档案。

(5)建立交通气象监测系统。主要是在“三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和“八纵九横”省级干线公路网沿线及周边地区、在跨海、跨江大桥沿线及周边地区、在港口、海岸线、海(河)运航线及周边地区建设交通特征量(能见度、降水、结冰、公路地表温度、雷电等)监测系统。

(二)气象预报预警向精细化、客观化发展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天气业务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突出表现在:数值天气预报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客观的临近预报系统在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集合预报技术已成为突发气象灾害短期概率预报的一种重要方法。随着大气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性能计算机与气象观测技术(尤其是遥感、遥测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天气预报业务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预报时效、准确性、精细化和无缝隙程度将显著提高。我国天气预报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气业务系统:全球及中国区域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预报可用时效达到8天,中国区域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1km;一般的中短期天气要素和环境要素的精细预报基本实现客观化、定量化、自动化,中短期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明显提高,预报质量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福建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也将向精细化、客观化发展。结合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依托,以分析预报人机交互系统为平台,综合利用多种探测信息和先进的预报预测技术,充分发挥预报员作用,发展完善多轨道、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

(1)通过发展数值预报技术及其产品的解释应用技术,实现天气预报技术全面完成向以数值预报为基础,以高性能计算机为支持,以信息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天气预报制作技术的转变。发展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农业气象和生态、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多轨道预报预测业务。

(2)建立完善灾害性天气临近短时预报警报业务技术流程和业务系统。以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气象卫星等高时空密度的探测信息和应用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开展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展望预报、短时预报、临近警报业务。实时发布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落区的临近短时预报警报,提高突发性天气预报时效,增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气象服务能力。

(3)建立精细化预报体系。依托国家级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和省级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等,开展精细化预报预测技术的研究和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基于数值预报的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逐步开展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

(4)开展短期气候预测方法和气候异常的物理机制研究,预测方法由以统计为主向以动力数值模式解释应用和统计相结合转变,提高短期气候预测特别是季节气候预测业务水平;建立滚动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丰富短期气候预测产品内涵;规范气候系统监测诊断业务,开展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价,开展气候应用服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5)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对策研究。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我省国民经济敏感行业的各种可能影响,提出应对措施和减缓减轻其不利影响的对策。开展气候资源和气象能源的普查和开发利用服务工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三) 气象服务向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世界各国的气象服务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欧美发达国家不但在公共电视网和综合类电视网都有大量的天气预报节目,而且还有专业气象频道,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美国有天气频道;在加拿大有天气网络;在法国也有气象频道。这些专业气象频道每天24小时不间断提供气象信息,在全美45个有线频道中,气象频道收视满意度名列榜首,入户率第一,综合排名第二,仅次于发现频道,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我国也在今年5月开通了《中国气象频道》,它将与各省气象部门合作开展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我国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目标是从现在到2010年,要基本建成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依托,并与其有机联系又分工清晰、适应各种需求、科技水平高、能快速响应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实现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公共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福建公共气象服务也将朝着上述目标发展。把防灾减灾服务放在公共气象服务的首位,不断丰富服务产品,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气象服务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实现气象服务产品的专业化、个性化和服务方式现代化。构建集约化、开放式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实现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

(1)决策气象服务

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放在突出的位置,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推进决策服务向提供决策服务和建议并举的转变。强化气象灾害评估、灾害监测、灾害预报警报和服务、灾情收集分析、灾害应急联动、灾后评估等工作。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粮食安全、生态系统等影响评估,为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出应对措施。积极参加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跟踪服务,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改进完善决策服务系统和气象服务网站(政务),为省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部署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服务依据。

(2) 公众气象服务

改进公众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推出公众喜闻乐见的服务新形式,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贴近生活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电话、网络等服务手段,实现气象信息的语音化和可视化;在街道、宾馆和社区等人流密集区设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立气象灾害信息预报警报专用发布系统,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送到社区、农村和企业。结合现有公众传播媒体,使公众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率达95%以上。

(3)海洋气象服务

依托福建省沿海及台湾海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开展福建沿海和台湾海峡的海洋气象服务,加强气候变化对海岸带、海岛、近海和海峡的影响评估及未来演变预估,发展面向海洋经济和海洋资源、海洋生态保护的气象服务,保障海上航行、生产、作业的安全。发展为海洋运输、临港工业、海岛开发、海湾开发、渔业生产、海岸带保护和滩涂开发等方面的气象服务,为我省沿海防灾减灾,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应有的气象保障。

(4)农业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建设气象服务

根据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中国气象局生态环境大气监测项目的实施,建立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林业等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拓展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服务。建设福建生态农业气象示范基地,为发展“绿色农业”,开发、推广名特优新产品提供服务。利用NOAA、FY、EOS系列卫星数据结合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技术,对陆地生态环境如土地利用、水土流失、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植被、森林的覆盖度及长势等;主要城市生态环境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酸雨等;海洋生态环境如海表面温度、近海岸泥沙、海洋污染、赤潮灾害;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森林火灾等进行监测、评估,为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决策服务。

(5)城市环境气象服务

在我省主要城市建立城市环境气象特种观测系统和城市环境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全面开展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城市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等方面的气象预报服务。充分利用我省的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并加密城市自动气象站的布设,采集高时空密度的城市气象监测信息,建立城市不同功能区精细天气预报系统。开展人口聚集地环境与健康的综合研究,增强对城市公众和社会活动的大气环境预报能力;向社会发布“医疗气象”、“负氧离子浓度”、“城市热岛”、“城市雾”、“城市雷电”、“城市洪涝”、“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等预报产品,不断满足城市社会公众对城市生活中的气象服务要求。

(6)交通气象服务

围绕现代交通运输快速、高效、安全、正点的目标需求,在高速公路、铁路、跨海大桥、沿海岸线、海运航线等周边地区布设全程立体连续自动监测网,建立交通气象监测信息数据库,研究对交通影响严重的台风、暴雨、大雾、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方法,提高影响交通的天气预报监测能力,提供及时有效的交通气象服务。开展交通发展和气候的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和评估,促进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7)重点工程气象服务

以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点开发项目以及重大社会活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目标,围绕为我省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构筑三条战略通道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实施,不断加强气象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服务水平,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制作针对性强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产品,开展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研究、工程立项的气候论证。对重大工程开展专项监测,监视研究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对重大工程的实施过程提供气象保障服务,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

(8)人工影响天气服务

紧紧围绕我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和健全我省人工影响天气的管理体系和建设现代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使我省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向常规性、多方面(增雨、防雹、消雾、净化空气等)作业发展。在我省大中型水库建立“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在冰雹危害严重的地区建立“人工防雹”作业基地,根据我省经济建设的需求,拓宽人工影响天气的服务领域。

(9)雷电防御服务

加强雷电基础研究与预警技术开发工作,开展雷电预报预警服务,加强雷电业务、科研和服务有机结合,形成由雷电研究、监测、预警预报与防护技术服务组成的业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防雷工程设计技术性审核及竣工验收业务流程,开展技术咨询与工程服务。全面提升我省雷电研究和业务服务的整体能力和雷电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三、结论

我省气象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领导下,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在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防灾减灾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几年,我们将按照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构建现代化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推进实现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自动化、遥测化;气象预报预警精细化、客观化;气象服务专业化、现代化,为我省气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2〕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课题组成员:

1.林新彬,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

2.刘爱鸣,福建省气象台副台长,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作者:福建省气象学会

第3篇: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调研分析

摘要: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生长的好坏,健康与否,与自然环境、天气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农业,农业关乎到国计民生,农业的发展关乎到国家的发展,加强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意识,加强基层气象部门环境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切实做到为农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保障国家农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气象部门;农业;服务;调研和分析

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气象信息,基层气象部门为民服务系统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的发展;基层气象部门要时刻做好气象预报、预警工作,要把为农业服务作为工作重心,把保障农民利益当做首要任务,农业健康、有序和顺利的发展离不开及时的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把农业气象预警和预报工作放在工作首位,防止和减少恶劣天气和气象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对农作物的破坏。暴雨暴雪、干旱洪涝、高温寒冷等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长,严重影响到了国家农业的发展。

一、基层农业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

1.1气象监测、预报、预警

基层气象部门要做好实时监测气象、环境和地理状况工作,收集整理气象、环境和地理信息,通过电视、网络和无线电等先进的传媒工具,及时有效的将气象信息提供给农民、农产品种植加工厂商和农业部门。做好自然灾害和极端恶劣天气的预警工作,为农民、厂商和农业部门制定应对暴雨暴雪、干旱洪涝、高温寒冷等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保障国家农业工作将抗有序的发展。

1.2整理、汇报灾情信息

突发性自然灾害难以预测,当灾害突发,农业受到灾害的影响,农作物受到危害,农民利益受到损失,基层气象部门应及时做好灾情收集、整理工作,及时掌握农业受灾状况、灾情覆盖面积,农作物受灾程度,及时做好向上级部门汇报等工作,为农业部门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灾情信息资料,辅助农业部门做好灾情控制和施救。

1.3针对农作物进行调研和监测

基层气象部门要通过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对农作物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获取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根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地域地理特征,对农作物进行生长、产量分析,为农业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基层气象部门应根据天气、环境和所在地的地理气候信息,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及时提供农作物的播种时间、灌溉时间、施肥时间,以及农作物的发育期、生长期、成熟期和收获期,同时根据农作物的长势,气象条件,和种植面积,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农作物的产量预报,避免农作物种植过剩,避免浪费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气象服务与农业发展不协调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农业逐渐步入机械化、智能化时代,传统的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新兴农业的发展需求,基层气象部门对环境监测的数据过于笼统,精细度、准确度不够,严重阻碍农业科技化、智能化的发展。

2.2基层气象部门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低下

以及基层气象部门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不达标,专业人员知识储备过于陈旧,对气象、环境监测方法陈旧、不精细,对气象信息和监测数据不能科学、准确、精确的分析整合,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阻碍农业的快速发展。

2.3基层气象部门基础设施差

基层气象部门在基础设施、设备上资金投入不足,监测手段、方法陈旧,设施、设备落后,导致监测数据模糊、不精准,信息传递速度慢,进而使得气象预报不准确、不及时,无法达到农业发展的需求,严重阻碍农业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措施

3.1强化意识、统一思想

农业是国家发展大计,是人民生活的根本,发展农业关乎到国家的兴旺发达。统一思想,重视农业发展,确立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强化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意识,端正工作态度,保证基层气象部门为农业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工作质量,拓宽为农服务的业务范围,基层气象部门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协调发展,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2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基层气象部门应及时引进高学历、高技能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建立优秀的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队伍;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要求基层气象部门从业人员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时俱进,跟上农业现代化的脚步;相关部门要定期针对基层气象部门技术人员进行考核,从技术人员软件上保障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质量,保障气象监测、预报的及时性、精准性。

3.3加强基层气象部门设施、设备投入

先进的设施、设备保是基层气象部门及时、准确预报天气的保障,加强对基层气象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层气象部门先进设备的投入;只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才能全面的、实时的监测气象动态,及时收报气象数据,帮助基层气象部门全面掌握气象变化,及时、准确的预报气象状况,有效的应对气象突发状况;先进的信息服务设备能够高效的、快捷,将基层气象部门所了解的气象状况及时的传递给农民和种植厂商,帮助农户及时、有效的应对气象突发状况和极端天气,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保障农业的顺利发展。

3.4加强政府部门监管职能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基层气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基层气象部门时时刻刻为农民着想,时刻警惕、预防自然灾害突发和天气突变,防范于未然;灾害突发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同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减少损失、控制灾害范围,保障农户利益;农业快速发展离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制定相关利农措施,规范针对气象部门的管理规章制度,让基层气象部门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气象部门要加强为农服务的思想认识,配套相关设施设备,加强培养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让基层气象部门在农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为农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和难题。及时、准确的预报气象信息是农业发展的保障,健全完善基层气象部门建设,加强基层气象部门为民服务意识,提高基层气象部门工作质量,及时、准确的预报气象情况,高效的应对气象突发状况,切实为农,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延林 阳原县专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发展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6)

【2】王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对策研究[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01).

【3】顾品强 奉贤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现状及发展探析[J] 上海农业科技,2012(04)

作者:李连荣

第4篇:气象局维稳综治防邪工作总结

我局在2015年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党委和上级部门党组的精神,按照《县2015乡镇和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实施意见》(宝委办发〔2015〕32号)文件要求认真做好我局维稳综治防邪工作。按照要求,现将我局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我局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将维稳工作贯穿于抗震救灾斗争全过程,认真履行维稳第一责任,全面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一岗双责”。把维护社会稳定纳入工作目标,与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同安排、同考核、同奖惩。将维稳工作纳入干述职和考核内容,作为干部考核、评价、晋职、晋级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将维稳工作能力和实绩与干部任用挂钩。把关注民生、减少社会矛盾纠纷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坚持关口前移,做到主动维稳。及时排查不稳定因素,定期分析研判并建立台帐。针对辖区或主管范围的涉稳突出问题及时会商化解和有效稳控。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把维稳关口前移,主动防范和化解不稳定因素。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效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实,夯实维稳工作群众基础,当年涉及民生问题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化解率达90%以上。以预案为基础,健全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修订和完善符合实战要求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大规模暴力犯罪事件预案,完善反恐预案,定期进行演练和推演。建立非正常集访预防制度。建立各类涉稳问题处置预案,防止群体性大规模聚集。强化维稳工作主体责任意识,不回避、不上交、不转移社会矛盾和问题,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确保不发生在全国、全省、全市有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坚持领导包案,专案攻坚。推动化解不稳定因素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三、加强督查督办,严格落实责任。对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或群体性事件,实行逐级倒查责任。严格执行情报信息研判和报送制度,无漏报、瞒报、错报、迟报等情况发生,及时开展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对重大不稳定因素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对重大不稳定因素和涉稳突出问题的化解,措施具体,效果明显。认真执行领导干部维稳工作责任述职、责任考核和“一票否决”。贯彻执行上级维稳工作部署有力,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四、维稳措施到位,夯实维稳基础。大力提高防控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社会稳定。扎实推动维稳信息系统应用,按要求使用维稳信息系统,配备有专兼职维稳信息员,发挥维稳信息网络作用。加强维稳工作调研和信息报送工作,加大维稳工作的宣传力度。今年无到市、到省进京非正常上访。

五、深入开展反分裂渗透反颠覆斗争,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领导权和主动权,防止境内外敌对分子、敌对势力进行“西化”、“分化”坚决防止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民族分裂事件。依法管理宗教场所、教职人员和宗教活动,严防境外宗教势力渗透和插手我县宗教事务,加强寺庙重点人员管控。

六、认真做好灾后重建稳定工作。按照“环境更生态、居住更安全、生活更富裕、群众更幸福”的思路,把灾后重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科学重建跨越发展目标,在灾区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及时化解涉稳突出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疏导群众思想情绪。防止发生进京到省非访和群体性事件。

第5篇:气象局服务调研报告

10月23~25日,湖涛、沈建国、杨志利一行三人赴寿光、**、**县气象局就县局如何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个别访谈、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现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作为县一级气象部门来说,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是“三农”。各县局对此都作了积极探索。从三个县局情况看:

(一)为农业服务正普遍受到高度重视。从领导到一般职工加强为农业的服务意识比较强。三个县局均把为“三农”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面向农村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包括电台、电视台、网站、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发布渠道。

(二)为农业服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不是局限于大众农业泛泛服务,而是紧扣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不断调整为农业服务的思路和做法。如寿光市气象局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为满足寿光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始终坚持“公众服务专业化、专业服务精细化”的服务理念,以提高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为重心,加强监测能力为手段,使农业气象服务更加贴近农业和农民。

(三)为农业服务讲究特色。**市盐业发达,县局针对盐业生产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与**盐务局合作,开通了盐业气象服务短信平台,此平台具有信息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时效性新等特点,服务内容包括了最新气象预报、临近和短时的气象预报、降水的定时和定量预报、蒸发量预报和实况等。该平台自运行以来,广大盐业生产用户尝到了气象信息的甜头,受到了盐业用户的青睐。

(四)基层台站为全省“四个特色气象服务品牌”探索了路子。怎么样打造为果品蔬菜的特色气象服务品牌,寿光局进行了有益探索。为进一步掌握大棚内外影响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的差异性,及时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对棚内小气候做出准确地判断,寿光县局选择在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大棚内建立了四要素自动气象站。观测项目为:气温、地温、湿度、辐射。并将观测气象信息在中国寿光蔬菜网和寿光农业信息网向公众发布。

(五)为农业服务讲究贴心农民。**针对果品的服务、**针对沿海养殖的服务、寿光针对蔬菜的服务,都做到了贴心贴近农民,深受农民的欢迎。特别是寿光局依托“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收集的温、压、湿、光照等气象要素数据及制作的大棚蔬菜灾害性天气预报,通过寿光气象网站及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向菜农提供服务,受到菜农好评。寿局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预报到每个乡镇的精细化电视天气预报,增加了一周天气趋势预报、农事与建议等内容,使预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六)为农业服务科技含量增加。寿光与无锡大气科研所、潍坊市气象局联合开发 “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在蔬菜大棚安装自动气象站,获取蔬菜大棚的温度、湿度、地温、日辐射等气象要素资料,对该资料进行分析,并研究外部环境气象条件对温室气象条件的影响规律,建立外部环境气象条件与棚内气象条件的联系。同时建立蔬菜生长条件数据库。收集不同蔬菜品种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条件资料,包括蔬菜种类、蔬菜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利用大棚内外气象条件的联系,输入最新的天气预报结论,得出大棚内气象要素的预报信息,通过121

21、手机短信等渠道为菜农及时提供服务。

(七)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仍是传播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三个县局都建立了延伸到农村的手机信息库,通过短信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建立的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除发布气象信息外,还多次为市委、市政府发布政务信息,先后为纪委、宣传部、绿博会组委会、公安、工商、民政、物价、消防等部门,及时发布信息,业已成为推介**气象的一张重要名片。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县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一)人才不能适应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人才匮乏,人才老化的现象,人员队伍素质还需加强,特别是既善管理又懂业务的人才匮乏。特别是既懂大气科学又懂气象服务的人才几乎没有。

(二)预报预测水平有待于提高,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准确率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对气象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气象信息发布的渠道不够畅通,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手段不先进,信息传输主要靠电话、手机短信等。怎么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个大事。

(四)单位存在着收入不合法、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防雷审批、技术服务、防雷市场没有彻底分开的现象,县级气象部门只有防雷技术机构,但是没有具有独立法人和独立银行账户,审批收入有的是气象主管机构收取,有的是所属企业收取,这些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许多地方纪律检查部门对此质疑,给单位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的隐患。

(五)职工收入和福利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许多单位的事业人员在企业里领取劳动报酬,部门制定的绩效工资不规范,没有强硬的执行依据,况且全省内部差距很大,存在着相互攀比现象。今年各级地方政府规范津贴补贴,气象部门暂缓执行,对离退人员收入影响最大,直接影响的了的稳定。

(六)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气象局地理位置已经被周围建筑物包围,地方对城市建设十分重视,地方党委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建议气象部门迁站,而气象部门难以抗拒。对此应研究对策。

(七)气象部门实行双重财务体制,但地方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不及时,不准确,并且科技服务收入不稳定,因此,造成执行预算、决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上半年没有钱办事,下半年花钱困难。

(八)精细化预报水平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从而制约了气象服务的能力。设施农业气象成果不多,完善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依然沿用大田农业气象的理论体系,因而缺乏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气象预报服务人员对农业、农村工作不了解,预报产品和服务缺乏更好的针对性。

(九)基层台站人员编制少,但业务工作量越来越大,不得不编制外用工。而编外用工又存在新的隐患。气象部门干部职工政治、经济待遇与地方部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省委文件规定一线科级干部主要负责人在基层工作每满5年,按非领导职务晋升两级工资,并享受相应的医疗、住房等相关待遇;职工从事气象工作几十年,技术职务仍然还是初级职称,不利于调动一线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省局有专门人员和机构研究公共气象服务问题,特别要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县局为农业的公共气象服务相关问题,比如:加强设施农业的气象条件研究工作,建立起一套现代农业气象理论体系,从而确保指导现代农业生产的准确性;还要重视气象部门到底能给农民什么样的预报产品。山东是农业大省,如果认真重视,定能作出大文章。

(二)省局要下大气力研究解决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怎么样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农民手中。省局列的课题一定要面向基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不要单求“大和洋”,更不能为了发表文章和评职称。

(三)加强对下指导,尤其要加强实实在在的指导。省局业务管理人员水平高,但对基层工作不是真正熟悉,建议多派业务人员,特别是研究人员深入到县局,帮助工作。县局非常欢迎这样的人员。

(四)建议建立省台、市台预报员下乡制度,让预报员真正了解农业和农民需要,这样做出的预报才有针对性。现在的预报员都缺这一课。

(五)建议职称评审多照顾基层,基层业务服务人员要以工作业绩为标准,不能侧重强调文章。基层业务人员理论水平没法和省局比,但他们是一线直接为农村和经济部门服务的人员。

(六)建议省局借学习实践活动之际,解决几个实实在在的关键问题。比如精细化预报说了几年,但是对外发布预报还是今夜到明天怎么样,目前的手段,至少短临预报等够做到几点到几点,出现什么天气。这个问题解决了,不仅老百姓欢迎,在全国也叫得响。

第6篇:海洋气象局服务状况调研报告

海洋气象局服务状况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为贯彻落实省局新一届党组明确的围绕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着力打造山东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果品蔬菜气象服务、海洋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品牌,突出抓好山东特色的公共气象服务等重点工作部署,结合省局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活动安排,2008年11月28日至30日,省局沈建国副局长带领监网处、减灾处和计财处主要负责人赴**市进行了学习调研。调研组利用三天的时间通过走访**市海洋渔业局和胜利油田采油厂环境预报站,对**市海洋气象服务的现状、服务需求以及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考察**市气象局及其下辖的河口、广饶、垦利、利津4个县区

气象局,对**市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台站建设、观测环境保护、人工影响天气、人才培养和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针对**市海洋气象服务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海洋地理特征、渔业生产、交通运输、石油生产和海上事故等基本情况

(一)地理特征。**市海洋与渔业经济条件得天独厚,全市海岸线长413公里,滩涂面积180万亩,500多万亩土地后备资源也主要分布沿海地区,负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辖区渔业港口有6个。

(二)渔业生产。**市海域营养丰富,适合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近海的渔业资源种类约有130余种,其中重要的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50余种。近海滩涂尤其适合多种贝类生长栖息,分布于滩涂的贝类资源近4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有10余种,蛤中上品----文蛤资源量1万多吨,是全国著名的贝

类生产区。**市辖区内共有海船1500余艘,生产季节境内有6000多艘, 各类渔业养殖基地面积达到55万亩,海参养殖面积达到3000亩,同时,**区还有丰富的其他海洋资源,宜盐面积和地下卤水分布广,为我国重要的海盐和盐化工生产基地。2007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亿元。

(三)通航水域交通流情况。**港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该海域的主要的特点是风急、浅滩、避风条件差,受季风影响厉害。由于黄河常年冲刷的原因,辖区岸线水深变化很大。港口主要围绕胜利油田海洋石油生产服务,常年在**港固定作业的船舶有50余艘,主要以1000吨以下的小型船舶为主;船舶种类主要是拖轮、交通艇和货船;围绕油田海洋生产服务的船舶进出港频繁,航程短,一般不超过20海里。自2000年以来,辖区船舶进出港艘次为88188艘次,进出港货物吞吐量为350万吨。

(四)石油平台、海底管道、海底电缆等情况。**辖区内有大型海洋石油生产企业胜利油田,因此,石油平台、海底管道、海底电缆在**市及附近海域星罗棋布。如胜利油田海洋安全作业区内(a、38°15′20″,118°45′15″;b、38°14′43″,118°52′42″;c、38°06′03″,118°58′28″;d、38°08′09″,118°53′20″;e、38°08′42″,118°50′13″; f、38°08′20″,118°45′15″),分布各类平台98座(见附图),其中综合固定平台2座、移动平台3座、其余为固定采油平台。固定平台之间通过输油管线和海底电缆相连接,分布密度大,成树枝状分布。所有单井平台所生产的原油大部分通过海底输油管线汇集到综合平台,经初步油气处理,再通过管线汇总到岸上集输站。部分单井没有铺设海管的,主要依靠原油运输船舶运送至**港原油码头。

(五)通航水域发生交通事故情况。自2000年以来,**辖区内共发生各类事故

38起,其中:碰撞6起,占事故总起数的16%;搁浅7起,占事故总起数的18%;触礁2起,占事故总起数的5%;触损1起,占事故总起数的3%;火灾2起,占事故总起数的5%;风灾18起,占事故总起数的47%;自沉2起,占事故总起数的5%。

二、**市海洋气象服务的基本情况

(一)初步形成了公共气象服务的新体制。目前**市海洋气象服务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的新体制,市气象台与各县区气象局将灾害性天气预报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传真、政府办公网等手段传到各级政府、海洋渔业局、海事处等决策职能部门,各决策职能部门依据各自管理职能将灾害性天气信息通过各自的发布系统逐级传给渔民、海洋作业人员及沿海周围的作业人员,收到灾害信息的人员按要求预先采取防范措施,尽量减低灾害损失和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二)部门内建立了海洋气象服务产

品的制作和发布流程。针对目前海水养殖与捕捞、石油开采、石油运输、海洋货运和客运、沿海旅游等生产活动日益加剧,海洋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对其影响越来越明显的实际,为了保障海洋生产安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基本建立了海洋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和发布流程,每天发布海洋天气预报,遇灾害性天气时,及时发布海洋灾害性天

第7篇:气象局行政执法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气象行政执法工作是气象部门依据《气象法》开展的一项行政管理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提高气象部门在社会中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我们气象科技服务的提高。现在,气象执法工作正越来越受到各级气象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市气象局行政执法工作在区局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成立组织和执法队伍,执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收获,达到了执法的目的和要求,但也

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本人对**市气象局行政执法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气象局现有气象执法人员13人,4支独立执法主题,这些执法人员都是气象各专业人员兼职,没有一名学过法律或法律相关专业,都是经过执法培训,取得执法证的人员。人员的业务水平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这几个执法单位中,市局负责利通区、红寺堡、太阳山三区以及对各县局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各县局主要负责本辖区内的工作。执法工作主要是围绕气象业务和气象科技服务创收,尤其是围绕气象科技服务创收方面开展得较多,也是市局和县局开展气象执法的目的所在。

二、执法工作情况:

1、业务方面的执法

主要围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气象天气预报的发布渠道开展执法,而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执法工作基本上未开展。近几年造成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往往是各级政府,虽然通过气象执法,起到了保护气象环境的作用,但执法工作难度大,任务重,有的单位基本上把一段时间的精力、人力全部投入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执法中,最后往往只是暂时得到了保护,政府仍然是要求气象观测站搬迁。气象信息发布的执法,只要我们的执法程序正确,证据可靠,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都能起到执法的效果,制止非法发布气象信息的行为。

2、气象科技服务方面的执法

随着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各单位对气象科技服务方面的执法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今年为了促进防雷的开展,市局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到各建筑工地和开发商家进行执法,但是执法的经济效益很低,未能达到执法的目的,促进防雷收入的增加。在氢气球施放的执法方面遇有政府的重大活动,往往是应付了事,走走过程,有的干脆不去,未能履行我们的职责。防雷常规检测工作,今年下放到各县以来,县局采取了与安监、消防等单位进行联合执法,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县局的收入

3、执法宣传方面

各单位不仅印制了宣传手册和宣传材料通过邮寄、赶集和当地组织的宣传活动进行宣传,还通过电视台和天气预报窗口进行宣传,通过宣传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使社会认识气象执法,了解气象执法,认可气象执法。

三.气象执法存在的问题:

1、联合执法工作开展的较少,本单位单独执法的多。

2、联合执法的单位未有利益的驱动,往往靠人情关系。

3、无目的,盲目执法的多。

4、是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我们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气象执法不易单独执法,应联合相关单位多开展联合执法。

气象部门虽说近几年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比起政府的一些部门还是影响力弱,加之我们的执法工作才开始几年,与公安、工商、税务、安监和消防等部门是不可比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多开展联合执法,少些单独执法,借他们的影响力来提高我们的影响力,用他们的权力为我们办事,用他们的工作方法来为我们办事。

2、与联合单位建立利益机制,让他们有利益可得

与人家联合就要让人家有利可得,不能只联合执法,无利益分享,我认为我们的联合执法必须是牢固可行的,要让人家感到不是在为你气象局工作,而是为了他们自己工作,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在联合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联合双方共赢的目的。

3、建立信息举报员制度,减少执法的盲目性

建立信息举报员通过建立信息举报员,可以是我们的执法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减少我们工作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支出,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执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信息举报员我们可以聘请,或者是我们的气象信息员,也可以公布我们的举报电话,如果他们举报的消息准确、及时,我们又及时进行执法,对他们一次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他们工作的热情,达到为我们工作的目的。

4、加强执法工作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

宣传是做好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对我们执法工作就更重要了,因为我们所开展的气象执法工作,社会、群众知之甚少,有的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总认为,他们从事的工作怎么跟气象沾上了边呢?因此我认为,在气象执法宣传上要加大力度和投入。该长期宣传的就要长期宣传,如墙

体、街道櫉窗、预报窗口等,该分时间分段集中宣传的就要集中力量宣传,如电视字幕、宣传材料、手册等,通过广泛的宣传让社会、群众知道气象为什么执法,为谁执法,知道我们执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进一步强化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要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学习,在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同时,尤其要抓好执法人

员的自学,单位应不定期组织执法人员进行执法过程、执法记录、执法程序和执法案例分析等学习活动,来进一步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另外单位有条件的时候,积极鼓励执法人员参加法律专业的学习,获取法律专业的学历,从学历上来充实我们的执法队伍。

6、规范执法工作中的记录表薄

我们的执法工作已开展了几年,但是我们在执法的记录和表薄上还比较零乱,没有一个能在执法中起到执法威慑的记录表薄。工商、消防、公安等部门,他们都有一整套,且很规范的执法记录表薄,给人一看,就很有威摄力。我们很有必要规范一下我们的执法的记录表薄,提高我们执法的严谨和正规。

我们的气象执法工作,才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和不断的探讨。这是我对**市气象局气象执法工作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建议,不对之处还敬请谅解。

第8篇:气象局实习报告

地理科学(3)班091201341朱惠宁

一、 实习时间:2010年12月24日

二、 实习科目:气象气候学

三、 指导老师:冯冬宁

四、 实习地点:惠州(惠州气象局)

五、 实习目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了解,扩展、

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六、 实习内容:

12月24日早上8点我们在校门上车,不久之后就来到了惠州气象局。它也是惠州国家基本站,前身是惠阳县气象站,建于1952年7月,1967年搬迁到惠州东平。

在这里,若不是院子里高高竖立的风向风速仪以及其他气象仪器,我们不敢想象那两层普通平房会与国家气象气候基层工作场所有何关联。在我们实习过程中,气象局的局长以及工作人员不但尽其所能的为我们讲解仪器的应用方法及相关知识,而且还竭尽全力的解决我们的疑惑。他们在如此简陋的工作环境下依然保持着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不厌其烦的为我们一遍又一遍的讲解,这样的科研精神真的让人很震撼。

我们刚来到气象局时,就被地理园中高处的电解风向风速仪给吸引住了。虽然不是第一次见风速仪,但我们并不了解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处于高处的是电接风向风速仪,由感应器、指示器和记录器组成。我们都好奇的看着工作人员搬出一系列仪器,其中就包括风向风速仪、毛发湿度表、空盒气压表等。为了让我们更了解风速仪的构造,局长特地分拆了它的感应器让我们看清其各个部分并详细的讲解了它的工作过程和原理。另外在进入地理园之前,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我们知道了气压和湿度的测量仪器和仪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毛发湿度表由毛发,刻度盘,指针组成。毛发在空气相对湿度变化时会产生伸缩。将一束脱脂处理后的毛发一端固定,当它感应湿度变化时,另一端以位移信号传递,带动指针,可以显示湿度。空盒气压表利用金属的弹性形变和大气压力相平衡的原理制成。

气象局承担的观测项目包括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降水、日照、蒸发和地温(包括浅层地温和深层地温)。进入地理园之后,我们看到了包括工作人员先前拿给我们看的仪器在内的各种测量仪器。

不同的气象要素用不同的仪器测量,即使是同一气象要素也可以用不同的仪器来测量。用虹吸式雨量计、称重式雨量计、翻斗式雨量计分别对降水进行测量,尽量减少误差,更精确的测量出某时间内的降水量和降水时数,进而了解降水强度。蒸发用蒸发器进行观测,蒸发器由蒸发桶、水圈、插座测针和溢流桶组成。日照就用感光式日照计来观测,感光式日照计是利用阳光透过仪器上的小孔射入暗筒内的感光纸上留下痕迹,以记录日照时数。

百叶箱内外涂以白色,以减少日射影响,有大和小两种。大百叶箱安装温度和湿度自记仪器,放置了毛发湿度表空、盒气压表、毛发湿度计和气压计。小百叶箱安装干

湿球温度表和最高及最低温度表。干湿球温度表作为普通温度表测定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当时我们注意到球部包有湿润纱布的湿球温度表旁边放置了一个水壶,工作人员介绍水壶里装的是蒸馏水,水添加到球部下方的小圆盘上用于湿球温度表测温。最高温度表以水银作为感应液,表内球部与毛细管之间形成一窄道。最低温度表以酒精作为感应液,酒精中有一哑铃形的玻璃指标。

地温的观测中所用的仪器有地面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和地面最高温度表,它们的测量范围较大。较浅层低温的测量仪器一般是埋在

5、

10、

15、20厘米的曲管地温表,即球部的管子弯曲成1350角的地温表。较深层地温则由埋在40、60、80、160和320厘米的直管地温表来测温。

在地理园中央有一个铁箱,里面装有由计算机监控的先进的气象设备仪器。仪器的备用电池容电量很大,即使断电几天也不影响气象气候的监测。以上所提到的气温、湿度等等的测量,此仪器都能更加精确的测量。工作人员打开了铁箱的门,满足了我们的一睹其内的愿望。我们都纷纷把仪器屏幕上的内容拍摄下来,当时的风速1.2,风向35度,气温16.1度,气压1013.3。

在气象局的办公室,我们观看的电脑中的包含了气象卫星综合应用系统、自动气象站网监测系统、信息网络系统、“12121”气象信息电话咨询系统、气象历史资料数据库、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短时天气雷达图监测系统、互联网站、气象专业服务台等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气象业务体系,改变了过去手工操作、重复劳动、技术落后的面貌,使用了计算机和先进的气象设备仪器自动地、系统地探测、分析处理气象信息、资料,自动获取、自动分析、自动分发,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天气预报准确率。

七、 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让我们大开眼界,见识了很多我们平常接触不到的各类气象气候监测仪器。很感谢老师和气象局给我们这次实习机会,不仅让我们巩固了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让我们更加了解气象气候工作的实际操作。相信这为以后有意从事气象气候方面行业的同学提供一定帮助。

第9篇:气象局重点工作报告

为认真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两代会”精神,按照“各级领导要在抓落实上做表率”和省市气象局对2013年工作的要求,为切实做好2013年全年的各项工作,进一步理顺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经研究,决定将下列几项列为我局2013年工作重点,现汇报如下:

一、2013年重点工作

1、进一步加强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服务时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天气预报服务手段,重点做好关键农事季节、重大节日、市委市政府重大活动事项和重大天气过程、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预报服务工作,调整和完善自动站、自动雨量站网点,切实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

2、进一步加强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确保全市防雷设施性能完好,防雷设施检测率90%以上,图纸审核、竣工验收率90%以上,为减少雷击灾害造成的损失,创建平安睢宁作贡献。

3、加强气象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按照“五好”要求,坚持“亲商、尊商、爱商、富商”,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继续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的创建工作,保持省级文明行业称号。

二、完成重点工作的工作措施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分工,确保各重点工作的完成

局里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重点工作领导组,明确各项目分管领导,具体部门和具体责任人。每个项目有牵头人、项目负责人、具体做事人,做到事事有人管、有人问,件件有落实。

2、制定实施计划,提出明确要求

为确保各重点工作的顺利完成,各重点工作均制定了详细计划,什么时间做什么工作,完成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

3、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严格兑现奖惩

局里对各重点工作定期进行检查调度,对上一段时间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确保任务按时间进度完成。并将重点事项列入目标任务的考核,与岗位绩效工资挂钩,严格兑现奖惩制度。

以上是我局2013年几项重点工作及拟采取的措施,不妥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上一篇:副所长岗位职责下一篇:运输安全行业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