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精选9篇)

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 篇1

赵河镇人大视察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

近日,方城县赵河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市、县、镇18名人大代表,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改革试验区进行视察。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综合改革试验是方城县、河南农业大学为落实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有关精神,联合建设的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区,位于刘赵路沿线,涉及赵河镇6个村,目前已流转土地3500亩,建成农业气象信息、太阳能提水灌溉等先进农业技术平台,有田雨等大型农业开发公司建设日光温室、发展温室蔬菜等高效农业。自去年入住以来,运行良好。代表们现场视察了温室大棚和太阳能提水灌溉系统,与入驻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代表们围绕加快试验区建设提出四点意见。一是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健全“三级一方”(县、镇、村、公司)协调机制,创优环境,做好已进驻公司的优质服务,促进公司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高新农业规范化经营提供广阔平台。三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实验区水、路、林等基础设施全覆盖。四是进一步搞好试验区务工农民的规范化、有序化管理。对试验区务工农民进行科技、信息、法制、诚信、产业等方面的系统培训,使之提高素质、适应试验区发展要求。

(赵河镇人大宋晓云)

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 篇2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长期发展目标之一。农业现代化就是打破传统一家一户自给自足封闭式农业为现代开放式农业的过程。金融主要作用是融通社会资金,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同时, 农业现代化改变了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 农村金融若想得以更好存在与发展就要不断地创新。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起始于2009年的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 (以下简称试验区) 覆盖了该省90%的耕地, 其核心是要建立起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机制。2013年6月, 经国务院批复, 该实验区成为全国唯一涉及现代农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验区配套改革十大任务之一就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近些年,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实验区内进行了系列农村金融创新。但目前实验区内仍存在着资金缺口较大、金融服务不到位等情况, 因此, 以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为案例研究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金融创新,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农村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金融创新现状

农业现代化打破了农村传统生产运作模式, 使农村金融需求变得复杂多样。基于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 实验区内各涉农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省中心支行的引导下进行了金融创新的探索, 特别是2013年全省开展了围绕改善“三农”金融服务的“一县一品”金融创新试点工作。从目前来看, 农村金融创新成效如下。

1. 拓宽了农村贷款抵押担保物及质押物范围

长期以来, 金融机构对农贷款一直受到抵押担保物不足等问题的困扰。近些年, 实验区内各金融机构针对这一问题创新性地拓宽了农村贷款抵押担保物及质押物范围, 开展了如土地权益抵押贷款等新型贷款业务。截至2013年末, 实验区内有11个县金融机构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未来收益权等权益类资产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 有27个县开展了粮食仓单质押贷款、农民直补资金质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等。

2. 拓宽了农村信贷模式

信贷模式多样化是金融较好服务于社会的特征之一。近些年, 实验区内各金融机构开发出了企业 (农户) 两户互保等信贷模式。同时, 又根据现代化农业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的实际创新性地推出了以农业产业链为轴心的企业担保的信贷模式。截至2013年末, 实验区内有18个县以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以及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间的订单与合作关系为纽带, 依靠龙头企业担保, 为中小企业及上游农户提供信贷支持, 创新开发出了“龙头企业+银行+中小企业”、“龙头企业+银行+合作社+农户”信贷新模式, 部分地区还将农业保险、担保机构引入到了农业产业链信贷担保模式中, 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户”等信贷模式。

3. 创新了支付结算服务

为了做好对农支付结算工作, 实验区内各金融机构努力做好支付结算服务工作。至2013年末, 农村地区人均持有银行卡1.37张。目前所发放的“惠农卡”、“福农卡”等集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理财、财政贴补代理、农户小额贷款等功能于一体, 成为一种创新型支付结算产品。同时, 2013年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创新性地选取了建三江和九三垦区两地增设了两个县级国库, 采取了“支付结算服务部”辐射垦区各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这打破了以往国库设置到县城所导致的农业垦区在开设账户、资金汇划、异地调款、票据交换等方面所存在的困局。

(二) 农村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1. 农村金融创新尚处于初级阶段

首先, 金融创新以借鉴或参考其他地区为主, 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不多。其次, 各项金融创新互相独立、缺乏横向联动, 金融创新未得到有效延伸与拓展。再次, 不少金融创新产品如土地流转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尚处于试点阶段并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再有目前多数金融创新并不是各金融机构基于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变化所做出的自主性市场行为, 而是依赖于国家政策引导以及人民银行行政指令。

2. 金融创新领域窄

实验区内金融创新领域窄主要表现为:第一, 注重金融产品创新, 而金融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等落后于前者。特别是目前金融组织创新缓慢。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 并且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还存在着资本金不足、规模小、业务覆盖面窄等问题。第二, 金融创新集中于信贷领域, 而在农业保险、投资理财及其他等领域较少涉及。第三, 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 信贷创新主要集中于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的创新, 而缺少信用贷款的创新。第四, 信贷创新以短中期贷款创新为主, 长期贷款创新较少。如目前创新的土地流转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规定:若贷款对象为农民, 期限一般为一年, 若贷款对象为企业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

3. 农村金融创新基础薄弱

首先, 实验区内农村金融创新缺乏法律支持。比如, 我国《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和《担保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宅基地不能抵押;没有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权不能抵押;凡是享受到一般补贴的农机具在2年之内不允许转让等。这些法律规定使得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部分农机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其次, 农村金融创新配套机制不完善。比如, 目前实验区内担保机构少, 担保资金不足;目前尚没有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回避措施。虽然目前哈尔滨市阿城人民银行与市、区两级林业局合作, 试点建立了黑龙江省首家林业资源管理中心, 初步试运行集体林地社会化流转服务体系, 但实验区内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农村土地与林地产权登记、评估、交易市场, 使得农村各类权益类资产抵押贷款无法在实验区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再次, 目前我国执行的是自上而下的金融政策模式, 各基层行没有金融创新自主权, 不利于因地制宜灵活开展金融创新。

4. 农村金融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实验区内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邮政储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新兴农村金融机构。从金融机构自身来看, 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及新兴农村金融机构根植于农村, 但不具备金融创新的实力;而其他各涉农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及规避风险原则的考虑, 目前仍末将开拓高成本, 高风险的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其业务的重点, 由此更缺乏对农金融创新考核的有效举措, 即金融创新内在动力不足。加之目前我国对金融创新尚缺乏明显的政策激励措施, 金融创新更缺乏外在的推动力。

5. 金融创新环境尚需完善

近些年来, 实验区注重农村信用环境的建设。以2013年为例, 该年度内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了黑龙江省16.4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以及2 297万自然人信用信息。同年, 黑龙江省首家信用信息中心在克山县成立。信用环境的改善为金融创新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但也应该看到目前信用建档普及面还很小, 对农贷款仍存在较高的违约率, 信用建设仍需加强。同时, 如前分析, 目前实验区内除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及新兴农村金融机构之外, 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并未将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其业务重点, 由此导致目前实验区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多元的有效金融竞争态势, 这不利于金融创新的开展。

三、加强农村金融创新的建议

(一) 加强立法支持及政策引导

首先, 建议国家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 建立起符合农村金融发展实际的法律框架, 摒弃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阻滞规定, 给予农村金融创新立法上的保障。其次, 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村金融创新, 如财政方面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补贴, 以消除城乡金融业务利润不对等的现象, 激发金融机构开展对农业务的积极性;同时, 采取政策优惠、税收减免以及奖励措施等激发金融机构对农金融创新的主动性。再次, 建议国家尽快出台针对实验区内金融创新产品的相关政策规定, 扫除金融创新产品推广中的阻滞与羁绊。

(二) 建立融资担保新机制

建议国家整合目前各级政府各类专项政策扶持基金组建专项服务于“三农”的贷款担保基金和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同时, 由政府牵头, 鼓励社会各方参股成立政府引导型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积极鼓励担保机构吸收民间资本, 发展不同所有制类型的担保机构。另外, 扩大贷款担保物范围, 尝试开展以股权、债权抵押贷款及以专利、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新业务。再有, 做好融资担保配套服务工作, 如建立健全抵押资产的管理评估部门, 尽快建立起农村土地、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服务体系等。

(三) 深化目前金融创新成果

建议国家尽快建立起针对实验区建设的银、证、保监管机构协调工作机制, 以强化农村金融创新的协调配合。同时, 建议金融总机构出台措施, 赋予实验区内金融分支机构一定的农村金融创新权限。此外, 建议各金融机构加强对目前已有金融创新成果的推广、管理与监督。各涉农金融机构可以尝试开发与期货相结合的金融产品以及具有特色的贷款模式。另外, 要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 针对目前村镇银行管理薄弱、资本金不足等问题, 建议鼓励民间资本有序地参与到其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中。

(四) 进一步完善金融创新环境建设

建议做好农村金融监管工作, 出台相关监管措施引导各涉农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同时, 财税部门应加强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及信用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 当前特别要做好县域金融机构改革工作, 扩大农村信用建档评级工作覆盖面, 提升信用建档质量及效率, 以营造出农村金融创新的有利环境, 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喜梅, 彭云.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2, (1) .

看,他们的生态农业试验 篇3

2010年5月,在全球极端气候反复肆虐的大背景下,“弘毅生态农场”的夏天还是如约而至。

这个坐落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卞桥镇蒋家村的农场,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生态农业理念”的实践。其中有“薄田”40余亩,牛台、鱼塘、树林按比例罗列其中。

“我们的目标是纯粹的天然,所有农产品都是绝对有机,不受化肥、农业以及转基因等染指。”蒋高明指着打包好的鸡蛋、面粉等产品告诉《世界博览》记者。

“借”来的自然之力

在弘毅生态农场里,所有生物都处在一个循环的链条上。

田地里种植玉米、小麦、花生以及各种蔬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完全利用发酵后的牛、鸡鸭等粪便为主的有机肥提供养分,使用荧光灯来捕捉害虫。鸡鸭在树林和草地上散步、草鱼和鲢鱼在池塘里悠游,杂草和害虫都可以作为它们的饲料……

牛舍里的150余头牛,每天所食用的是农场里产出的秸秆。夏天种植的作物,比如小麦、玉米、高梁等秸秆,经过粉碎打包,就变成了农场养牛的绝好饲料——“面包草”。

“利用天然秸秆喂出来的牛,肚子大,相比牛贩子惯常所青睐的‘小料牛’,出肉率较低。”蒋高明指出。

所谓“小料”,是从事地下交易的饲料贩子们对“瘦肉精”的行话。这是一种像三聚氰胺一样被非法添加在牛饲料中的化工原料,也是牛肉、猪肉养殖业里的行业潜规则。

然而,上海世博会为生态农场里的“生态牛”带来了新的机遇。最近,牛贩子拒收“小料牛”,喜欢上了“生态牛”。

“这不是他们良心发现,悔过自新了,而是世博会食品安全的‘高压线’他们不敢碰。”蒋高明这样判断。

“生态”一词在蒋高明的眼中不仅仅是健康农产品的代称,也不仅仅是从根源上杜绝食品污染的根本性方法,它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在其2008年出版的著作《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中,蒋高明记录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

1992年,著名恢复生态学家A.D.布莱德什应邀到北京讲学。在景山公园参观时,布莱德什问蒋高明,

“景山下面的土壤是什么?”听者无言以对。布莱德什于是得意地说,“是煤渣!”原来,这是他是根据英文煤山(CoalHill)猜测的结果。

果不其然,布莱德什利用随身携带的小铲子证实了自己的猜测——地表30cm以下的土是黑色的。布莱德什感叹道,聪明的中国人,利用了一点土覆盖煤渣,种植了一些本地的树木,其它的地表植被就自然恢复了。

这位来自近代科学故乡英国的科学家,对此种信赖自然力量的中国式智慧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10年之后,蒋高明在内蒙古实践了布莱德什“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理念——将植被退化的区域围起来,草原就恢复了以往的生机。

“土地工厂”VS“生态小农”

一个名为《美国食品公司黑幕》的纪录片中有这样的解说:如果要追溯食品的来源,归根结蒂将和农民、农场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如今我们的食物不过来自于生产线。

跨国大型食品公司对于食品生产链的控制,已经掩盖了诸多令人震惊的事实。

土地不再是孕育食物的“大地之母”,而变成了“合成”碳水化合物的工厂。农民是操纵大型机械的“工人”,玉米、水稻、大豆……在化肥、农药、转基因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呵护”下无节制地生产。

“世界需要一次新的‘绿色革命’,但是并不能重蹈40年前在亚洲展开的以机械化、农业和化肥为主要手段的覆辙。”

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主席、国际昆虫生理生态学研究中心前主任汉斯·R·海伦这样说。

对于抱着减少农药污染、提高产量预期的转基因技术,海伦持否定态度,“为了增产而推广转基因农作物,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他看来,抛开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安全性不说,单从农业投入产出角度来看,“转基因作物并不会带来更高的产量,更不会减少农药的使用。”

2008年,在肯尼亚经过多年科学研究之后,海伦协同400余名科学家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结果指出,“发展小农和有机农业是解决非洲大陆粮食安全的最好方式。”

“中国农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农民,农民离不开土地。”蒋高明对中国发展小型生态农业的条件充满自信。

建国初期,对于农村是否要走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国学大师梁漱溟就曾提出一种符合中国传统的农村建设理念。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牺牲农民。也就是说,要重新重视‘乡土中国’的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指出。

多年后的今天,蒋高明怀着生态农业的梦想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建起了“弘毅生态农场”,农场里主要的劳动人员就是住在附近的村民。

这和梁漱溟的实践有异曲同工之处。

富有东方思维的德国大哲海德格尔对“乡土”有着充满诗意的思索。他认为,现代技术使得人远离“故乡”,即人类真正的精神家园,人类正在被技术摆置着。

比如发展转基因技术,有时候并不是人类的本意,而是受到了背后利益集团的操控,这个利益集团的最终主宰者,却并非某个人,而是“现代技术”!

多元化生存

37年前,E.F.舒马赫的名著《小的是美好的》问世。

“人很小,所以,小的是美好的!”舒马赫的论断无疑给自我膨胀的人类敲响了警钟。

在超级跨国公司、商业集团滚雪球般膨胀的时代,舒马赫从另一个角度对工业文明的“集约化”进行了抨击。

西方的经济结构,不外乎无限制地追求利润及进步,使人日益专业化,机构成为“笨拙的巨兽”,进而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工作环境的非人性化。从而,农业也将受到致命的影响。

承认小的美好,则意味着承认多元化的合理性。在生态农业方面,“弘毅生态农场”也并非惟一的尝试。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农业问题进行了研究。温铁军的博士研究生石嫣在北京郊区凤凰岭有一片生态农业试验基地,从这里买菜吃,可以见到种菜的人。

河北枣强县马屯镇的农民安金磊,从1995年开始就尝试完全摒弃化肥和农药的粮食种植,被人称为“中国版的梭罗”。

19世纪的美国哲学家、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以反思工业化的隐士名著《瓦尔登湖》闻名于世。

“我一直在找寻一条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路。人们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安金磊的思想,和梭罗有些相似之处。

对于小型生态农业能否解决大国人口的粮食问题,蒋高明的回答十分肯定。“传统的小户生态农业,是一种小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模式。很适合中国的国情。”

“人类并不缺粮食,缺的是节约粮食和反省自我的态度。”蒋高明补充道。

尾声

2010年3月,科技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发文指出,上海世博会期间严禁含有,

“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以及转基因成分”的食品流入会场。

为确保外国人的食品安全,转基因食品被世博会拒之门外,另—方面由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带领的科研团队所研制的转基因水稻,已然顺利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商业化种植安全证书,他们怀揣的使命,是解决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然而,在5月16日上午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进行的“当代科技与社会论坛”上,几乎所有支持转基因的专家们都“因故”缺席。

这个由中科院人文学院发起的会议,其主题是“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价与决策”。“会议上支持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声音微乎其微。”会议组织者之一李斌博士告诉《世界博览》记者。

新村农业试验场场长事迹的演讲稿 篇4

首农集团在我心里,好似一轮红日,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服务范围与农业相关,还有在它服务理念里所蕴藏的那个美好未来。从“田间到餐桌”,彰显了它的不平凡;从它厚重而温暖的企业文化里,让人感觉到了它的细腻和柔软;从它发展的步伐里,让人有了一种力量与归宿感。想想感恩,想想诚信,想想责任,突然觉得,这些不仅仅在肩上,更是在心里。

农管中心在资金不足、经济发展方向上都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中心领导班子没有畏惧,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同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通过不懈努力,使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农管中心发展到今天,是我们的全体干部员工上下同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回顾这十多年的奋斗过程,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折射着英雄的光辉。当我们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时,我们就是英雄;当我们不怕困难、愈挫愈勇地承担起肩负的责任时,我们就是英雄。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团结合作,走集体奋斗的道路,没有这样一种平台,个人的聪明才智是很难发挥,并难有所成就的。

,农管中心新村农业试验场场长,自调入新村以来,付出辛勤的汗水,他面对挑战,不畏缩,不后退,既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挖潜,又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周密策划,采取有力措施,从管理上要效益,最大限度的开发挖潜。新村试验场原有98家企业由三眼井改为一眼井供水,为此,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每年节约成本7万多元,大大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

其次,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管中心因势利导,借力而行,本着规模发展、标准建设、科技管理、高效生产的原则,统筹规划,在新村农业试场北400亩地分二期建设日光温室117栋、塑料大棚82个;种植苗圃80亩。苗圃基地和日光温室的`建设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新村农业试验场的整体农业及农产品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发展协调的高效现代化农业。

在“打非”治违和专项整治活动中,我场以注重预防、强化源头管理、落实责任为重点,督促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加强应急保障能力措施,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隐患查根寻底,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全面提升了安全保障能力。共改造主电路架线1100米,住户室内改造线路穿管159户,并安装了漏电保护开关;安装更换配电箱107个;因线杆老化将架空线改为地缆400米。他在工作中,不存侥幸心理,而是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认真工作,在企业发展的进程里,更多的是他有了企业价值感和归宿感,这也是他在履行责任时,最开心的收获。

实践改造了人,也造就了一代首农人。农管中心是首农的一分子,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更多的首农人不畏艰辛,不计得失,迎难而上,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农管中心也是首农在感恩、诚信、责任的感召下,把榜样的力量传遍大江两岸。“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是北京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站在祖国心脏的位置上,彰显着中国最新的色彩。“感恩、责任、诚信”是首农集团的企业文化理念,在北京这方宽阔的舞台上,看得见世界,也是中国企业的榜样力量。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面对明天,我们充满信心。责任是一道利刃,也是一个企业的社会价值之所在。高标准要求的中心人会克服前进路上的所有难题,为首农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不仅仅在肩上担当,更是在心里铭记。

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 篇5

本报讯(记者吴长锋)安徽省自去年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来,省有关涉农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初步建立起国家、省及市三级以农业科研、高校和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截至目前,试验区内主要农业科研、高校承建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基本涵盖了试验区内粮棉油等主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种植栽培、土肥、植保以及饲料等领域,为提升试验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试验区内主要农业科研部门、高校新增省部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5项,总投资1926万元。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项目1项,总投资706万元。新增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均已完成了项目初步设计编制工作,目前,在建的大部分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内容均已完成90%以上。安徽省农科院承建的“长江中下游稻作技术创新中心”和安徽农大承建的“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项目均已完成建设内容95%左右。安农大承建的“抗黄曲霉天然香精复合油及其制剂成果转化”项目已基本完成项目建设内容。

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 篇6

农业部畜牧业司领导考察亚热带生态所嘉兴试验示范基地

作者:肖润林

来源:《中国新农村月刊》2013年第12期

近日,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综合处副处长吴凯锋,在浙江省畜牧局副局长范克强陪同下到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位于嘉兴市的院重点部署课题“平原高密度养殖区废弃物污染减控技术构建与示范”实施基地调研。

王智才一行听取了关于基地建设、课题进展与示范效果的汇报,现场考察了南湖区新丰镇五丰牧业有限公司新建的废弃物污染减控示范工程。五丰牧业有6000头存栏生猪,日产废水40吨(废水中COD 含量为10200 mg/L、氨氮含量1750 mg/L、总磷含量154 mg/L)。示范工程建成并运行了7个月,经当地环保部门取样检测,系统末端出水水质均显著改善(其中COD降至90mg/L,氨氮降至11.5mg/L,总磷降至1.1mg/L)。

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 篇7

两个站址位于同一气候带, 两站址纬度相差04′, 经度相差10′, 海拔高度白杨沟站白杨沟站比后峡站低420.4m, 两站水平直线距离为11公里。

由于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有变化, 所以各气象要素均会发生变化, 以温度最为明显, 下面分析后峡站及白杨沟站两站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月降水量变化率的大小。各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如下所述。

2002年7月, 平均温度每上升100m, 气温降低0.60℃, 最高温度降低0.57℃, 最低温度降低0.52℃;2002年10月, 平均温度每上升100m, 气温降低0.31℃, 最高温度降低0.05℃, 最低温度降低0.31℃;2003年1月, 平均温度每上升100m, 气温升高0.17℃, 最高温度降低0.07℃, 最低温度升高0.21℃。

总体来说, 2002年7月随海拔高度的增加降温幅度较10月和次年1月明显, 2003年1月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不但不降低, 反而增加, 这是由于南山中山带在冬季存在明显的逆温层。

下面分析降水量: (单位:mm)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2002年7月和2003年1月随海拔高度的增加, 降水量有所增加, 2002年10月随海拔高度的增加降水量有所减少。

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气象资料, 本文试以统计假设检验分析方法对迁站前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一个变量的可能取值受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 而每一个因素都不起决定性作用, 则该变量服从正态分布。本文讨论的几个要素: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相对湿度、水汽压、风速均符合上述标准, 故可以看成它们均服从正态分布。若X为一个变量, 服从正态分布可写成X~N (µ, σ2) 。µ为数学期望, 即总体平均值, σ2为方差, 即距平平方的平均值, 它表示样本资料围绕平均值上下平均振动幅度的大小。

1 资料来源和处理方法

乌鲁木齐市牧业气象试验站是国家气候站, 本文所使用的对比分析资料数据准确翔实, 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利用迁站时进行的3个月对比观测资料, 用U检验法对资料进行检验, 如果通过检验得出无显著差异的结论, 说明两站址的气象要素来自同一总体, 采用新观测场地气象资料能反映旧观测场地气象资料变化情况。

以2002年7月两站址的平均温度为例, 说明假设检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资料如下:X:2002年7月白杨沟站逐日平均温度。

Y为2002年7月后峡站逐日平均温度。

为2002年7月白杨沟站月平均温度。

为2002年7月后峡站月平均温度。

如表2所示。

要鉴别两地观测的气温, 是否来自同一总体, 可以将旧观测场后峡资料看作是来自已知总体, 新观测场白杨沟资料看作是试验样本, 采用U检验法。

n为样本容量, n=1。

代入公式得:

(3) 查U分布表, 确定接受区间。

根据信度α=0.05, 即P (U≥Uα) =0.05, 查得临界值Uα=1.96。

(4) 结论。

当计算出的统计量|U|值大于临界值时, 说明总体期望与原假设有显著差异。

本例计算得U=0.161, 小于临界值, 接受的原假设, 说明总体数学期望与原假设无显著差异。

2 其它要素用下面的两个表格表示

如表3, 表4所示。

以上各气象要素的U小于临界值Uα, 接受E () =a0的原假设, 说明总体数学期望与原假设无显著差异。

3 结论

通过假设检验, 可以认为后峡站2002年7月平均温度、最高温度、相对湿度、水汽压、风速;2002年10月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相对湿度、水汽压、风速;2003年1月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相对湿度、水汽压与白杨沟站的相应气象要素无显著性差异, 两地观测的气温来自同一总体, 采用新观测场地气温资料能反映旧观测场地气温变化情况。

4 存在的问题

受到对比观测项目和时间的限制, 如气压、蒸发量、日照、地温等都无对比资料, 所以无法对这些项目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有一年以上的对比观测资料, 进行统计量的计算, 将会对后峡站资料的延长提供更全面和科学的数据, 得出的结论也更具有说服力。

摘要:乌鲁木齐市牧业气象试验站原站址后峡在迁站至西白杨沟时已有25年的气象资料, 迁站是否就意味着资料的中断?为了检验乌鲁木齐市牧业气象试验站迁站前后资料是否有明显差异, 用统计假设检验的方法对2002年至2003年三个月的对比资料进行分析, 认为新站址与旧站址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相对湿度、水汽压、风速均来自同一总体, 采用新站址资料能反映旧站址资料变化情况。

关键词:统计,假设检验,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家宝, 史玉光.新疆气候变化及短期气候预测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2.

[2]张学文, 张家宝.新疆气象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

[3]李江风.新疆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

[4]任宜勇.新疆决策气象服务指导手册[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6.

[5]丁一汇.高等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

[6]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农村住宅建设创新性试验 篇8

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农村住宅规划与设计的探索,具有更为重要与迫切的现实意义。当前重庆农村住宅普遍存在占地浪费、设施不全、杂乱无章、风貌缺失、质量低下等一系列问题,5·12汶川大地震,更是暴露出住宅设计在防震抗灾方面的重大缺陷。重庆农村住宅建设,亟待从提升抗震防突性能入手,改善居住环境与品质,从而推进城乡统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于此,“重庆新农村住宅设计暨抗震防灾技术课题”应运而生。该项目由重庆市建委立项并牵头组织,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共同参与,四川美术学院郝大鹏教授与重庆大学李英明教授担纲项目主持,项目团队由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设计学、土木工程等多个学科的师生与设计人员构成。

课题总体思路是通过示范工程点的选择、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探索具有一定推广与示范价值的农村住宅设计与规划模式,总结出适应重庆农村住宅结构的防震抗灾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制作并推广具有实用价值与可行性的农村住宅图集,以此提高重庆农村住宅设计与建造的整体水平,推进构建土地集约、设施配套、地域风貌鲜明的农村新社区。

课题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1.以城乡统筹政策为导向,寻求农利居住环境与现代居住品质的最佳结合点;

2.结合重庆市农村的地形地貌特征与生活生产实际情况,探索具有一定推广与示范价值的农村住宅设计与居住规划模式;

3.对川东农村民居形态语言进行深入研究,以延续地域文脉,凸现并强化重庆农村民居的地域风貌与特色;

4.针对重庆市农村住宅建筑特点与抗震防灾要求,摸索出安全性高、技术简便、易于推广的建造新技术。

课题第一阶段于2008年6月正式启动,在重庆市建委的支持与推动下,课题组经过前期的认真翔实的调研与分析,掌握了重庆地区农村生产与生活情况的一手资料,充分收集到农民对住宅设计与居住区建设的意见、愿望与要求,为方案设计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和参考。2008年9月,经过前期对各拟建示范点的遴选和考察,最终选定重庆市合川区南津乡花园村作为首批启动的民居建设示范点,建设工程于2008年11月开工,2009年5月完成。

规划设计

南津乡花园村住宅区总体规划以“集约土地、集聚资源、集合院落、集中生活”为核心理念,从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小区空间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使之既符合传统农村的空间结构肌理,延续农村人际交往的家园性特征,又适应新时期农村社区发展要求,创造出和谐自然的聚居环境。

在空间布局上,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合理平衡土方,通过道路线行布置划分成四块大小不同的建筑组团,结合场地条件设置高差,形成错落有致的院落式住宅组团。建筑组团主要以南北向布置、满足各院落的日照和通风,各院落有各处联系院外出入口,使交通更符合川东民居院宅人际交流的和谐空间关系。小区内设置一个交通结点,利用东西道路的转折丰富视线内容,小区中心区围绕村公所形成公共交往的空间场所,南线水塘岸线通过景观处理为农户提供休闲娱乐的线型空间。

建筑设计

遵循“功能实用、就地取材、造价低廉、风貌突出”的原则,对建筑空间功能、材料、成本与结构技术进行了综合考量。

在单体住宅设计上,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从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依照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习俗模式量身定制。首先,根据住户不同的家庭人口规模与结构,设定了三种户型面积:120平方米、160平方米、200平方米。在规定的控制面积内,合理安排家庭生活内容,每种户型均实现了房间数量最大化,满足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其次,功能空间的设计充分考虑农户的生活习惯,每种户型均配置了用于家庭晾晒、休闲的平台和露台,客厅与厨房空间宽敞,梯间尺度适宜,设置了用于堆放农具的杂物间,前后均有开门,厨卫采光通风良好,独立设置烟道与排水系统等,将对农户生活模式的体察与关怀在设计中一一落实。

在建造成本方面,充分考虑农民现有的经济条件,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在建筑材质和景观材质的运用上,尽量选择乡土化、本土化的材料,进行工艺创新与再利用。诸如干刷石、大自砂、碳渣等本地材料与工艺的运用,有效地控制了建造成本,同时,也呈现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建筑风貌。

在建筑组合形态上,首次尝试了一种以单体建筑模块为基本要素的设计新模式——“模块化设计”,该模式首先确立了三种平面分别为L形、T形、Z形的基本单体形态,利用单元模块,针对不同场地、不同单位量、不同朝向进行组合与联结,形成变化丰富、形态不一的建筑组团。单元模块的衍生与重组,形成了契合传统空间肌理的形态丰富的聚居群落。这种新型的设计手法,以灵活多样的院落式组团布局,延续了地域文脉特征,呈现出与自然山水环境相协调的鲜明人文特色与生态特色。

课题组对传统的川东民居的建筑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川东民居的典型建筑语言,保留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屋盖、山墙、支撑柱、内外廊、前后院等特征,同时结合外墙大白沙和干刷石的民间工艺及面饰材料,统一外形的灰白色调和简洁的立面处理手法,使建筑展现出兼具传统与现代特色、质朴清新的独特风貌。以场地条件为基础的合理高差设置,使建筑群落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凸现出重庆地区别具一格的山地特色,实现了对川东民居风貌的提炼、强化与重塑。

结构技术

在结构技术上,结合重庆的抗震防灾的具体要求,本项目创新性地使用了两种装配式构造柱技术,一种是适用于低抗震设防区(6度区及以下)的素混凝土构造柱,另一种是适用于中高抗震设防区(7~9度区)的芯柱式构造柱。装配式构造柱技术的关键在于使构造柱由特制的预制块砌筑而成,将传统构造柱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工艺改变成以砌筑为主。组砌这种构造柱所需的预制块共有7种,如图1所示。预制块高度可和目前普遍使用的烧结页岩实心砖匹配,预制块自带马牙槎,可在预制构件厂实现工业化生产。素混凝土构造柱采用预制块1和5~6组砌,如图2所示;芯柱式构造柱可用预制块2~6和7组砌柱身,待柱身砌筑完成后,在上下对齐的中部孔洞中放置钢筋笼、浇注混凝土即形成构造柱,如图3所示。

重庆农村住宅设计暨抗震防灾技术课题,通过政府、高校、基层组织与农户的多方协作与联动,在严谨高效的工作模式的支撑推动下,呈现出鲜明的创新价值。

在对城乡统筹的政策导向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以“集约土地、集聚资源、集合院落、集中生活”的指导理念为核心,契合了新农村空间重构的紧迫现实与要求,使农村住宅的规划与设计得以落到实处,克服了部分同类项目贪大求宽的盲目取向,实现了农村住宅项目的概念创新。

突破以往农村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单一化、模式化现象,首创性地运用了“模块化设计”的空间组合新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集中规划模式与农村传统空间结构之间的矛盾,解决了因地制宜与推广示范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农村住宅设计的方法创新。

突破了以往农村住宅设计中纸上谈兵,就设计而设计的弊端,将城乡统筹的宏观导向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与愿望相结合,将新农村住宅图集的编制与示范工程相结合,将农宅设计的标准单体模式与丰富多样的组合形态相结合,实现了课题的实践创新。

装配式构造柱技术的应用,突破了抗震设计中传统构造柱在农村中难以使用的问题,应用具有造价低廉(素混凝土构造柱无需钢筋,芯柱式构造柱无需木工支模)、不占工期(可随墙体同时砌筑)、施工工艺要求简单(可充分发挥农村泥瓦匠的砌筑工艺、易操作)、原材料质量有保证等特点(预制块由预制厂生产,工厂化生产便于质量监控),实现了课题的技术创新。

试验室标准化建设 篇9

4.1 硬件环境

4.1.1 试验室驻地建设

4.1.1.1 工地试验室设置应因地制宜,宜在项目部(总监办)或拌和场(站)附近,方便开展试验检测工作。场地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安全、环保及施工要求等因素。试验室区域内交通通道均应硬化,水电满足使用要求。4.1.1.2 工地试验室用房宜采用活动板房材料拼建而成,结构设计时应考虑空间跨度、风雪等极端气候的影响,必要时应进行加固处理,保证其使用周期内安全可靠;试验室周边排水设施应完善、合理。4.1.1.3 试验室工作区、生活区应分设。

4.1.1.4 试验室应根据工程内容和规模分设样品间、土工室、集料室、化学分析室、水泥室、水泥砼室、力学室、沥青室、沥青混合料室、检测室、标准养护室等功能室,其总面积应≥300m2。各功能室面积要求:样品间≥20 m2,土工室≥35 m2,集料室≥30 m2,化学分析室≥15 m2,水泥室≥30 m2,水泥砼室≥30 m2,力学室≥30 m2,沥青室≥25 m2,沥青混合料室≥35 m2,检测室≥20 m2,标准养护室≥30 m2(分两间设置,各配备一台温度、湿度控制器)。

4.1.1.5 试验室应设置办公区域,办公区域与功能室应分设。办公区域包括办公室和资料档案室。办公室总面积≥40 m2,资料档案室≥15 m2。

4.1.1.6 工地试验室应根据建设项目砼工程量建立报废砼试块堆放场地,要求该场地应砌筑围墙,高度不小于1.8m,并设门上锁,防止砼试块丢失。其场地砼容量应满足存储建设项目6个月内的所有砼试块数量。

4.1.1.7 试验室应备有专门的发电设备(功率≥15kW),并作防噪处理,保证试验检测工作正常、连续开展。试验室电路应为独立的专用线,在总闸及力学室、标准养护室应安装漏电保护器。

4.1.1.8 试验室办公区域及各功能室应有必要的防火、防盗等安全措施。

4.1.1.9 消防设施按以下要求配置:每个试验室应备有消防砂,还应备有足够数量的消防桶、消防锹等消防工具。配置的上述消防设施应合理分布在试验室各功能室及办公区域外。4.1.2 试验室布置

4.1.2.1 试验室应制作试验室专用牌匾悬挂于醒目处,牌匾内容与工地试验室印章内容一致,即母体试验检测机构名称+建设项目标段名称+工地试验室。4.1.2.2 功能室布局应符合以下原则:

4.1.2.2.1 一个试验项目需要使用多个功能室的,功能室之间距离不宜太远。4.1.2.2.2 试验过程产生振动的功能室宜设置在一起,试验过程需要使用隔振要求较高的精密仪器的功能室应远离振源功能室,如化学分析室和沥青室等。4.1.2.2.3 功能室室内设备应本着优化试验工作流程、减少功能室内的人流与物流的交叉,整体摆放和谐美观,同时作业不至于造成相互干扰等原则进行平面布局。

4.1.2.3 办公室及功能室外悬挂或张贴有统一规格的门牌标识。

4.1.2.4 办公室内墙体上应悬挂工地试验室组织机构框图、人员配置图,主要管理制度及人员岗位职责上墙。

4.1.2.5 办公室应在墙体合适位置张贴工地晴雨表、人员考勤表、工程形象进度图、人员去向表等图表。

4.1.2.6 办公区域内办公桌、资料柜等布置摆放要合理。

4.1.2.7 办公室宜安装空调,为检测人员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保证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试验检测工作正常开展。

4.1.2.8 功能室内主要设备旁边墙体上应悬挂统一规格的仪器设备操作规程。4.1.2.9 对有环境条件要求的功能室,应配置相应设施。对有环境条件要求的区域应有环境条件要求标识及限入标识。试验室要加强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温湿度环境的监控,各功能室应在墙体上悬挂温湿度表。对于空间较大的功能室及标准养护室应在房屋对角墙体位置布置不少于两个温湿度表。

4.1.2.10 各功能室电源插头应高出地面130cm以上,防止冲洗时进水漏电。4.1.2.11 操作台高度应控制在70cm~90cm之间,台面采用宽度为60cm~80cm,厚度不小于1cm的橡胶板铺设。台下可根据操作台结构设置带有柜门的储物隔柜。4.1.2.12 功能室的温湿度记录、仪器使用(运行)记录悬挂在对应仪器背面墙体上,离地150cm左右。4.1.2.13 仪器使用及维修记录用竖放硬面夹挂在相应的仪器后面,离地150cm。

4.1.2.14 各功能室的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框图要上墙(蓝底白字),制作尺寸为高60cm,宽40cm,的标牌,框图(底线)离操作台顶面60cm的墙体上。

4.1.2.15 集料采用隔仓存放,隔墙高为60cm,宽和深为60-80cm,仓后墙120cm高处贴材料标示牌。

4.1.2.16 各功能室均应设置自来水水池,水池布置应适用、美观。水泥砼室地面应设置水槽,方便设备及场地清洗。4.1.2.17 标养室门口墙体上悬挂试件入出库记录台账,标养室地面上要设置环形水槽,便于室内水排向室外,水槽尺寸为宽8cm*深5cm。标准养护室内应设置试件养护架,养护架须具有一定的刚度条件(采用不小于4mm*4mm的角钢,并涂刷防腐油漆),其高度不宜高于150cm,保证试块养生效果。4.1.2.18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室应安装大功率排气扇,保证检测人员的健康。

4.1.2.19 资料室应配备专用档案柜,应具备防潮、通风条件。4.1.3 办公室布置

4.1.3.1 职责、机构框图采用蓝底白字,宽60cm,高90cm的标牌,挂贴离地(底线)150cm的墙体上。

4.1.3.2 安全帽应统一悬挂在靠近门口的一字形木条上,木条离地180cm,禁止将安全帽搁置在资料柜、桌面或其他物体上。

4.1.3.3 电脑主机不应搁置在办公桌上。4.1.3.4 办公室和各功能室应设置醒目门牌。4.1.3.5 办公室、资料室布置摆放要合理。4.1.4 设备配置及安装

4.1.4 设备配置及安装

4.1.4.1 设备配置应满足招标文件要求,符合投标文件承诺,同时能够适应工程内容及规模相关要求。关键设备应进行自动化改造,如压力机、万能材料试验机、水泥恒应力压力机、车辙试验机、马歇尔试验仪等。

4.1.4.2 设备精度、量程等技术指标应满足试验规程相关要求。

4.1.4.3 试验室应配备必要的试验辅助器具及工具。4.1.4.4 设备应按照使用说明书或试验规程相关要求进行安装。设备需要安设基座与其固定的,应在试验室建设时根据布局设计设置基座,基座顶面应保持水平,待设备就位调平后采用地脚螺栓进行固定,设备离墙至少保持50cm距离。对基座有隔振要求的如水泥胶砂振实台,应为不与其他建筑物直接相连的独立混凝土台(台高40cm,体积0.25 m3,重量约600kg),周围存在振源时应在地面与台座间设1cm厚橡胶垫。4.1.4.5 压力机、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力学设备应设置金属防护罩或安全防护网,采用防护网时网眼尺寸不宜大于1cm×1cm,使用的防护网应既保证安全、方便操作,同时美观大方。

4.1.4.6 试验室应至少配备2辆专用汽车,其中一辆应是客货两用车。4.1.4.7 试验室应配置必要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具备网络通信条件。4.2 人员配置

4.2.1 工地试验室岗位结构

工地试验室必须完善组织机构,须设授权人1名,检测工程师、检测员、辅助人员若干。试验室根据所配置人员专业范围、技术特长划分人员具体岗位。4.2.2 人员持证要求 4.2.2.1 第三方工地试验室

对于独立特大桥、建安费6亿元(工地试验室所管辖建设项目合同段建安费总和)以内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工地试验室不宜少于16名试验检测人员,其中试验检测工程师不少于4名。检测人员必须持有交通运输部部颁试验检测证书。

对于建安费超过6亿元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每增加2亿元应增加1名试验检测工程师及2名试验员。4.2.2.2 施工单位工地试验室

对建安工程费用3.0亿元以内的,不应少于8名试验检测人员,其中持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的不少于2名。建安工程费用每增加2亿元应增加1名试验检测工程师及2名试验员。

4.2.2.3 工地试验室现场授权负责人必须由母体机构派出,且现场授权负责人应在交通部质监总站数据库中注册在本母体机构名下。

4.2.2.4 试验检测工程师持证专业应涵盖工程范围。各功能室主要操作技术人员应持有相应专业资格证书。4.3 试验室制度建设

工地试验室应根据母体机构质量体系文件相关要求,结合工程项目具体特点,充分考虑工地试验室工程现场检测的基本属性,编制简洁、适用、针对性强且可操作性的各项试验检测制度。

以下几项基本制度应完善建立: 4.3.1 工地试验室管理制度(母体机构编制)

4.3.2 工地试验室岗位职责(含母体机构授权负责人、专业检测工程师、检测员、资料管理员、设备管理员、样品管理员等岗位)4.3.3 设备管理制度(含设备检校、使用及维修保养)4.3.4 样品管理制度

4.3.5 试验检测报告审核签发管理制度(含分析及档案管理)4.3.6 外委试验取送样管理制度 4.3.7 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4.3.8 检测事故分析报告制度 4.3.9 试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4.3.10 含有毒有害化学药品管理制度 4.3.11 试验室廉政制度 4.4 试验室管理

4.4.1 母体机构对工地试验室的监督管理 4.4.1.1 母体机构授权的管理

母体机构应按要求规范授权。完整的授权资料应包含授权书、授权参数一览表、授权母体机构等级证书正副本影印件、计量认证证书正副本影印件,母体机构全套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工地试验室应按档案管理相关要求对授权资料妥善保管,当母体机构资质等级(含核定参数)、计量认证参数范围发生异动或体系文件改版升级时应及时更新授权资料。

4.4.1.2 按我区工地试验室管理相关要求,母体机构自工地试验室组建开始,每年至少组织两次由母体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系统监督检查,检查不得流于形式。检查过程应有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应有正式书面通知,工地试验室整改应有具体措施。母体机构负责人监督检查期间应征求项目执行办、驻地监理组及承包商等单位意见。4.4.2 人员管理

4.4.2.1 持证人员注册管理

工地试验室所有持有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证书的在岗人员必须在授权母体机构进行信息登记注册(交通运输部质监总站试验检测人员数据库)。4.4.2.2 人员信用评价管理 工地试验室对试验室持证人员信用评价自评进行管理,工地试验室不得聘用上信用评价等级为较差或很差的试验检测人员。4.4.2.3 人员变更管理

工地试验室应保持试验检测人员稳定,由质监局工地试验室核定(改:考核)认证中核定的试验检测人员原则上当内不得变更,年终试验检测人员变更须先履行变更手续后再离岗。4.4.2.4 人员考勤管理

项目执行办应每月对工地试验室人员进行考勤管理,确保应在岗人员全职在岗。驻地监理组应对承包商工地试验室人员考勤情况进行抽查,每周不少于1次。

4.4.2.5 人员业务培训管理

工地试验室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仪器设备更新后或投入使用前、新标准或新方法实施之前组织技术人员进行集中业务学习,且形成完整的学习记录归档。

4.4.2.6 人员质量体系文件宣贯要求

工地试验室筹建初期应对所有检测人员进行母体机构质量体系文件、工地试验室各种管理制度的宣贯,宣贯记录归档。4.4.2.7 人员档案管理

按人管理,一人一档。档案中应包括在岗人员清单、人员身份证、试验检测证书、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劳务合同(或协议)影印件。4.4.2.8 人员着装管理

检测人员进行检测作业时应统一着装并挂牌上岗。4.4.3 设备管理

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或自校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4.4.3.1 设备应按我区管理要求进行检定、校准或自校。

强制性检定仪器由符合条件的计量检定测试部门检定。其他设备、器具应按要求进行自检自校。自检自校应具备专人、专门器具及编制有检校规程等基本条件。检校周期不得超过规定时限。

4.4.3.2 仪器设备使用前应实施标志管理。

所有检测配置的仪器、设备、量具应具有唯一性编码标识,并实施“绿、黄、红”三色标志管理,绿、黄、红三色标志的使用及定义如下: 4.4.3.2.1 绿色标志:经验收/检定/校准/验证后达到使用量值和功能要求的仪器设备、量具。

4.4.3.2.2 黄色标志:某一功能或某一指标达不到仪器本身要求,但又可以限制使用的。

4.4.3.2.3 红色标志:仪器设备损坏,经检定/校准/验证技术指标达不到使用要求的、超过检定/校准/验证周期的、怀疑仪器设备有失准问题的、封存备用的。4.4.3.3 设备使用管理

4.4.3.3.1 仪器设备使用前,操作者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查看检定、校准或自校记录以便了解设备性能。

4.4.3.3.2 使用时应按要求填写设备使用(运行)记录。

4.4.3.3.3 试验仪器设备,不论使用与否,均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并记录。

4.4.3.4 设备档案管理

按设备管理,一机一档。档案应包括设备说明书、合格证、历年历次检定校准/自校证书或记录、设备检校合格确认表、维修保养记录、设备使用台帐等。4.4.4 试验室环境的管理

4.4.4.1 试验室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应保证安全排放。试验废水必须经沉淀后方能排放,化学废液应进行中和、消毒处理后方能排放,严禁直接排泄导致环境污染。试验固体废弃物,应集中存放,定期清理到指定位置,不得到处摆放、随意丢弃。

4.4.4.2 试验室环境条件应明确责任人进行日常维护。4.4.4.3 检测人员对检测环境应按要求进行监测并记录。4.4.4.4 试验室应经常性对灭火器等消防设备进行检查。4.4.5 检测工作的管理

4.4.5.1 标准、规范、规程的管理

工地试验室应根据项目工程内容及授权参数搜集齐全相关规程、规范、标准。工地试验室对搜集到的标准应进行控管,并定期建立本试验室的标准清单。若规程、规范及标准过期作废,试验室应及时取得最新有效版本进行更换,同时书面通知试验室人员和相关部门停止使用,并在本试验室标准清单及过期规范上标注“作废”字样。4.4.5.2 样品管理 4.4.5.2.1 取样应有取样记录。

4.4.5.2.2 取样应建立台帐,取样台帐、取样记录应与试验原始记录、报告一并存档。

4.4.5.2.3 样品应由专人负责管理。

4.4.5.2.4 工地试验室应建立统一的样品编号规则并按规则对取样样品进行编号,且应建立样品台帐(含留样台帐)、样品出入库登记台帐。

4.4.5.2.5 试验室对样品应进行识别管理。识别信息应含样品名称、规格型号、样品编号及样品状态(待检/在检/已检/留存)。样品识别标识应清晰、准确,与样品或样品包装包裹物接触牢固、紧密。桶装和瓶装样品宜直接正面粘贴,袋装样品宜直接粘贴在相同尺寸的硬板上,然后用细铁丝绑扎于袋口处;混凝土试件标识宜在最后一次抹面后用铁丝或钢钉刻在试件表面,其内容为构造物名称(可用字母代号)、构件部位、强度等级和制作日期。4.4.5.3 试验过程的管理

4.4.5.3.1 工地试验室只能从事母体机构授权核定参数范围内的工地检测活动。不得超业务范围开展检测工作,不得对外承接检测任务。4.4.5.3.2 试验报告结论表述应规范、准确。

4.4.5.3.3 施工单位工地试验室应建立自检试验台帐,第三方工地试验室应建立与施工单位工地试验室自检台帐相对应的抽检台帐。

4.4.5.3.4 工地试验室、检测人员严禁编造虚假数据、虚假记录和报告。4.4.5.3.5 试验不合格报告应单独归档存放,并按要求建立不合格品试验台帐,同时收集相应不合格原材料、实体的处理说明或整改报告归档。

4.4.5.3.6 超出工地试验室核定能力范围的检测参数应进行外委。外委材料取样应进行见证;取样数量应满足试验要求;试验频率应满足规范要求;选择的外委单位应具有交通质监机构核发的等级证书(含相应参数)同时通过计量认证(含相应参数);外委参数应满足规范相关要求。外委试验应建立台帐,方便查阅。4.4.5.3.7 工地试验室应加强试验过程中检测人员的劳动保护。检测人员在进行沥青、化学等有毒、有腐蚀性、有强噪声试验操作时,必须按要求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

4.4.5.3.8 工地试验室应积极参加质监机构、执行办组织的试验比对、技术比武活动,加强岗位技术练兵,持续提高试验室业务水平。

上一篇:办公楼建设项目建议书下一篇:屋面防水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