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通用9篇)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 篇1

为减少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有关规定,制定我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案。

一、防御原则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二、防御重点

主要是暴风、暴雨、雷电、雪灾以及其他灾害性天气。

三、防御工作

(一)暴风灾害防御

按照职责做好防御暴风抢险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气象协理员要保持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同时按照暴风预警指令等级组织好灾害的防御,高等级预警的要停止集会、停课、停业及一切危险作业,妥善安排留守人员和转移广大群众,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一旦发生灾害,领导小组立即组织抢险救灾。

(二)暴雨灾害防御

积极组织做好防御暴雨应急和抢险准备工作。接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灾害预警信号后,要立即组织人员防御,学校、幼 儿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生和幼儿安全。要做好镇村道路的疏通和农作物的排水工作,加强危房的检查,对危险地带加强值班和巡逻,同时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三)雷电灾害防御

组织编制左家坞镇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加强雷电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雷电重点防御单位要与防雷检测部门联系,做到定期检测、定期维护。同时,积极做好新、改、扩建工程防雷设施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防雷工程检测以及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装置检测等工作。积极做好雷电灾害防御宣传工作,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

(四)雪灾灾害防御

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应急和抢险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村、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成立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和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目标明确,确保各项防御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对气象防灾减灾资金的投入力度

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灾害防御、救灾以及防灾减灾系统监事会建设和工程等方面的投入。不但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力度

对镇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及时会同气象部门开展灾情调查,并对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风险评估,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对不符合防御标准的,要制定整改措施,达到防御标准。

(四)提高全民对气象灾害的防范知识

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势的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气象科普宣传栏和科普教育教育基地,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面向广大的学生、农民、种养大户以及各农户,提高社会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自救能力。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 篇2

目前,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总体框架已初步建成, 只是在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等存在问题仍然较多, 这与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有关, 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调整, 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而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单元 (包括社区、农村村组、渔船船队) 组织尚未建成, 灾害预防意识薄弱、预防设施缺乏、防御技术培训不到位、应急救灾组织的空缺、预警灾情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才是制约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最关键的问题。为此需尽快加强灾害防御基础单元的能力建设, 加大防御设施投入力度, 完善组织机构, 组建信息员和志愿者队伍, 加大防御技能培训, 构建强有力的基础单元防御体系。

2 气象灾害防御基础单元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

2.1 总体的规划与设计, 配套资金的投入。

在社区改造和新建时, 要按照总体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设计相适应的防灾救灾设施和避灾场所, 并监督实施;要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 还要动员社会力量, 从企业捐助、社区居民自愿募集、基金救助等多种方式筹集社区防灾减灾基金, 以保证社区提前有序预防、提前自我应急、提前自我救灾, 自主开展日常防灾宣传, 应急演练培训等工作, 构建社区防灾减灾的新格局。

2.2 组建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自治组织, 完善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体系。

要在政府指导下, 依靠社区居民自主选举产生社区气象灾害组织管理机构, 承担日常的防灾宣传、组织应急演练, 开展社区居民防灾基本能力培训。依靠广泛的宣传动员, 组建以社区自愿者为主的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小组。在气象灾害来临时, 组织社区居民避灾防灾, 组织应急小组开展社区灾害救援。

2.3 制定完善细致的社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预案要从社区实际出发, 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 细化分灾种的应急行动计划;明确社区管理组织、应急小组、居民的不同分工, 清晰列出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和行动的流程, 对避灾场所、转移路线、交通工具等都应做到具体化。待灾害来临时, 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组织可按照预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社区灾害应急工作。同时要根据当地的气象灾害变化状况, 做到应急预案和启动标准滚动修订的制度化, 加大预案培训和宣传, 使社区居民在灾害防御中清楚行动细节, 积极参与行动。

2.4 建立社区突发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认证制度。

市 (县) 气象主管机构可通过组织开展社区、村镇突发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的认证和气象灾害防御模范社区 (村镇) 创建活动, 同级政府应建立认证小区和模范社区的奖励机制, 促进防御社区建设进程, 全面提高基础单元综合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社区、村镇应当建立气象灾害警报站, 确保及时接收国家气象主管机构所属台站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责任区内的群众传递, 按照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 正确防御气象灾害。

2.5 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 提高居民避

灾、自救能力是一项减灾效益最明显的举措, 也是社区减灾的重要环节。

社区如能在平时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科普宣传, 并坚持不懈, 就可提高社区居民对不同气象灾害的危险性的认知程度, 提高自觉防灾的意识, 主动了解相对应的灾前准备措施、灾中避难措施。如再配以防灾技能的简单培训和实际演练, 在灾害来临时, 所有居民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觉防灾避灾, 自愿参加到灾害应急工作之中, 社区自主防灾减灾的自愿者队伍将得到壮大, 防灾减灾整体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3 建立防御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3.1 坚持“政府主导, 多部门联动, 全社会参与”的原则。

气象灾害的防御是一项涉及面广, 资源需求多的系统工程。在中国只有依靠政府统一组织、协调、指挥, 才能将全社会资源快捷地使用到防灾减灾上。

3.2 坚持“分级负责, 条块结合, 属地管理”的原则。

根据我国的政府组成架构和气象灾害发生的区域, 必须明确中央、地方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管理职责, 清晰市、县、乡、村的防御分工, 细化组织实施职责, 建立清晰的分级负责制;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链中个环节所涉及的部门, 建立部门分类管理、联合防御的机制。

3.3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在气象灾害防御中, 要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改善人民生存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立足于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以非工程措施为主, 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要实行统一规划, 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采取因地制宜的防御措施, 按轻重缓急要求, 逐步建设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3.4 坚持“依法防灾、科普先行、科学防灾”的原则。

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尽快建立和完善与气象灾害防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依靠完备的气象灾害防御法律和标准体系, 规范防御行动, 约束防御行为。要通过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提高监测和预报气象灾害的能力, 科学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工程建设的合理避灾, 完善应急预案, 提高有效救灾的能力。

4 气象灾害防御高效机制建立的思考

4.1 实现气象灾害防御信息的高效共享。

气象灾害涉及面广, 按照现行体制各部门都按照各自职责开展相关信息的收集。虽然各部门都希望相关信息可以实现共享, 但为了部门利益, 实际上根本无法实现高效实时共享, 灾害防御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决策过程, 必须综合各类信息才能做出客观、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因此, 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信息的实时共享平台, 是科学防御气象灾害的基础, 也是减少重复劳动, 节约投资和人力资源的主要因素。

4.2 科学规范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目前, 各类自然灾害的防御管理形式多样, 管理交叉、重复、缺位现象明显。建议政府科学规划,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将与气象灾害防御相关的机构整合, 按照统一规划和设计, 构建职责清晰、层次明确, 以基层防御为重点, 以预防为主的防御组织体系, 可明显减少机构职能交叉, 政出多门、重复建设、队伍庞大的现象。

如目前要求村镇、社区建立各类信息员队伍的部门就有10多个, 各部门都在建立高档次的防灾指挥系统等等, 只有整合防灾管理机构, 才能减少管理成本, 加大对基础单元防御能力建设的投入, 提高防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提高全国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能力。

4.3 实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渠道的共享。

目前, 各类报纸、电视、电台、网站、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系统、农村广播电视系统等分属不同的部门和企业, 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及时有效性特点决定发布预警信号只有在最短时间内发布到最广的区域才能起到提前防御的效果。因此, 建议将共享社会资源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立法规范, 明确界定发布渠道拥有权机构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具体职责, 实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减少重复建设, 节约防御成本, 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熟读和范围, 实现提前防御的目的。

4.4 实现防御设施和救灾物资的共享。

无论是气象灾害, 还是其他自然灾害的防御, 其防御设施和救灾物资大致雷同。目前, 除各级政府民政部门贮备的救灾物资外, 很多部门也都在兴建本行业部门的救灾贮备库和避难场所等防御设施, 开展自备救灾物资贮备。建议政府统一规划自然灾害的防御设施建设和救灾物资贮备, 同时将社会其他组织和单位拥有的防灾救灾资源纳入统一管理, 在应急救灾时集全社会力量, 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 实现救灾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提高全社会的救灾能力。

责任编辑:田波

摘要:现分析研究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基础单元能力建设现状及关键环节, 介绍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机制遵循的原则, 并对建立灾害高效防御机制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 篇3

关键词:防灾;减灾;避灾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74

1 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是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需要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南部为平原,其他地方均为山区,地形复杂,境内水系纵横,河流发达,赣江自南向北穿樟树、丰城两市,穿越青丰平原。袁河、锦河、潦河三条主要内河流,自西向东纵跨全市。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频繁发生。这些灾害一旦发生都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协。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改善农村和山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宜春的良好形象、促进宜春的大开放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由于我市尤其是农村抗击灾害的能力较弱,因此气象灾害以减灾工作为主。减灾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在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工农业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考虑雷击、地质灾害和洪涝等灾害的影响程度,因地制宜地做好防灾抗灾配套设施建设,这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当前加强综合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减灾知识培训和宣传,做到科学减灾是当务之急。

2.1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不断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设了六要素自动气象站,乡镇加密自动气象站,酸雨观测站、土壤观测站和卫星接收站;建设了雷电监测仪和紫外线观测仪。宜春风廓线雷达和宜春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投入业务使用。这些监测项目的建成对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2加大防灾、减灾、避灾知识宣传

通过多种手段加大防灾减灾避灾知识宣传,让防灾避灾方法家喻户晓。积极利用下乡、上街、培训、广播、电视、报刊、电子显示屏、黑板报、手机短信、“2121”电话和互联网送防灾抗灾知识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同时通过这些有效手段及时将各种灾害发生的信息及时传送到广大群众手中,使各级党政领导指挥能力和群众自身防灾能力普遍提高。建立中小学校、乡镇场、村、企业、小II型以上水库气象信息员队伍,他们既是气象信息的传递员又是各种灾害的收集员和报告员。

2.3制定灾害应急预案

制定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人员和职责,一旦出现灾害可以随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做到快速反应,指挥有序,抗灾及时得力,有备少患。

2.4加强研究做到科学减灾

减灾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创新。我市高度重视减灾研究工作。一是成立了综合减灾专家组,定期会商预测灾害出现的时间、地点和强度,提出防范建议和措施。二是每年给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减灾研究,近几年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奖励。

3持之以恒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科学研究,千方百计提高预准确率,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水平,为各级党政领导指挥防灾抗灾提供优质的决策服务。同时将气象灾害信息及其防范措施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迅速传播到广大群众手中。将气象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取限度。加快各涉灾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的建立。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效率。不遗余力地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避开雷电、地质灾害易发区。

4 不断提高个人避灾能力

4.1学习掌握雷电知识

雷电分为直击雷、球形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直击雷是直接击打到建筑物或人体身上的雷;球形雷是指出现不规则的球状雷,也是目前的防雷难点;感应雷是巨大雷电流沿着附近突出物或导体向周围传播;雷电波侵入是由于雷击架空线路上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或管道迅速传播的雷电波。

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数十万以上人员伤亡,几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随着全球变暧气候异常,雷电强度愈来愈强,加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愈来愈多,损失愈来愈大。

4.2 注意个人防雷,确保安全

江西省宜春市年雷暴日多达69天,最多达89天,属雷灾多发地区,每年均有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掌握防雷知识、加强人身防雷是十分必要的。以往雷击大多数发生在室外,近年来室内人身雷击事故剧增。雷击人身不分室内室外,这与现代化电器的普及有关。所以室内室外都要注意做好人身防雷。

雷电当空时,在室外要远离电线、晾衣铁丝等金属物;要离开大树、高的建筑物等,要及时进屋内或山洞内(在洞内勿触及石壁)避雷避雨,如来不及躲藏时要及时收伞和扔掉手中露在体外的金属物,蹲在离树几米远处,最好找一个低洼处双脚并拢蹲下。要及时远离水面、湿地、摩托车、自行车,在封闭的汽车内,不要触及车身金属。不要在江河湖泊上游泳或划船;不要到室外运动场活动。远离金属、大树、孤立建筑物、摩托车、自行车;不在水面、建筑物顶层作业;不在室外活动;不打接电话。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 篇4

地震灾害防御工作检查总结

根据董庄乡中心中学《关于开展学校地震灾害防御工作检查的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现将我校地震灾害防御工作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学校高度重视校舍安全工作,保持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防为主的思想,把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切实增强做好校舍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落实各项校舍安全措施,确保校舍安全。

二、认真排查,积极整改,切实组织开展好校舍安全大检查学校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组织人员对建筑物、排水系统、屋面防水、强弱电路等进行了彻底的检查,明确了责任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安全;消除了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建筑安全,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建设,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校安全教育工作水平。让平安和谐氛围遍布校园每一个角落。

管村小学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 篇5

受政〔2007〕21号

关于建立受降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

组的通知

各行政村: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经镇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受降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现将组成人员名单公布如下:

组长:叶忠士

副组长:高勤张田顶

成员:杨华锋黄胜龙马荣顺邵建浩钱茹欢

陶银群李群儿吴力军邵法胜

下设监测组:马荣顺邵法胜

信息组:杨华锋钱茹欢

转移组:邵建浩陶银群

调度组:黄胜龙李群儿

保障组:吴力军马荣顺

应急抢险队:

镇 政 府 :队长:叶忠士

- 1 -

副队长:高勤张田顶

队员:何春兰裘国富赵国申

赵金根

骆观玉方勤胡明利

陈晓文

徐启来

王波

黄胜龙

罗春晓

李晓明

邵法胜

冯笑笑

朱高辉

闻剑

大树下村:长:李金荣李苗法丁志尧陈望军马荣顺方本海张仁岳周炜平林勇陈立钟

邵建浩姜军胜俞建忠刘仁尧金钟吴力军夏志敏丁国龙张俊磊胡龙水

苏文洪

毛寿海

赵仁福

杨华锋

章文君

陈忠明

谢为辉

王忠瑶-

队-

成员:孙永宝邵永福潘忠华

华志明

孙海荣金国祥孙旭良

来文贤

孙正坤方明戴卫书

郭财仁

虎哨杏村:赵荣

张洪炎

刘金良

施家园村:周爱琴

施重山

李光显

俞生福

四 联 村:李培金队长:马洪发成员:方国庆赵建荣胡伯军赵正炳队长:郭宵明

成员:施永正施一平施佳淦吕振福周兵国队长:王文

陈竹松

毛传锋马正奇张连松赵延均

祖银元施根祥邵宝良汪建新杨忠昌

边洪良

赵正新

张生财

俞萍

施志达

华荣海

俞振松

- 3 -

成员:王水火陈永浩应光泉

利仲庆

马伟良郑金松胡文生

马光宣

吴家根于小华林如生

陈红军

沈华祥

梓 树 村:福华

俞永祥

方志刚

祝全根

十 月 村:国星

谢康玉

陈海根

东坞山村:丁高升队长:屠土钱

成员:马金泉周生华陈洪兴屠土钱 队长:张敏华

成员:陶清国丁甲才李炳泉丁德荣队长:周吉富

陆鹏飞斯小龙

沈水祥祝显高金

陶土根纪孟庆

胡国华楼开兴

陈全马开林

谢康木苏根木张

丁盛杨君明

李德富谢利根

张利君李岳军

- 4 -

成员:蒋国富周其恩刘生法周国华

蒋明山周明锋周建立

刘海红

周潘华刘雪祥何金平

王恩良

祝 家 村:关根

周延庆

林德华

中 秋 村:传光

刘旭东

宋小波

大山脚村:仁力

周忠浩队长:郑祥尧

成员:祝建洪楼生根徐占良马仁相队长:宋江潮

成员:陈小潮朱洪青刘叶槐秦永军队长:余卫东

成员:林厚炳周元明周其龙

祝东洋陈永山林

孙关荣徐国良

应明华马建强

祝时尧杨时根

宋梁清黄关兴毛

朱益枫陈利国

宋之明宋建军

林中兵

毛传青毛永盛杨

- 5 -

陈开良陈方根程国良

肖若贵

段荣富李惠林杨仁贵

毛居营

陈小民李关兴王义浩

林高华

林厚开傅河根宋利杭

段金校

廖洪兵

上大庄村:队长:方燮翘

成员:周叶福周春峰巴玉林喻金妹刘国林蔡彩云张春叶胡立明冯国兴李军巴玉山陈金法

华云国陶裕根

受降镇人民政府 二○○七年四月十二日

主题词: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小组 抄送:市防汛指挥部

受降镇人民政府2007年4月12日印

(共印18份)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 篇6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20年,X市水务局党组高度重视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发展总基调,按照省水利厅和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突出重点、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细化三个关键环节,全力抓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

2020年,面对X市降水量比往年同期偏高,短时强降雨、冰雹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的严峻形势,局党组高度重视,把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克服疫情影响,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第一时间传达学习水利部、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相关会议、文件和指示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具体措施,分析2020年水旱灾害防御形势,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对全市2020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做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明确了重点,细化了措施,强化了责任。

二、突出工作重点,补齐短板弱项

一是提升技术支撑能力。组建了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开展了水旱灾害防御技术学习与研究,补足防汛抢险技术支撑体系。同时,与长治市水文局连通了水雨情监测系统,实现了关键地段水雨情信息的及时掌握。

二是编制完成超标洪水防御预案。配合省水利厅做好沁河超标洪水防御预案编制工作;编制完成《X市城市超标洪水防御预案》《X市丹河超标洪水防御预案》。督促各县(市、区)编制完成重点防洪县城(城市)以及重点河流超标洪水防御预案。

三是明确工作任务,确保安全度汛。印发了《关于开展2020年河道行洪安全专项检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清河行动”;全面落实水库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三个责任人”,同时,落实了水库防汛抢险物资和队伍;认真开展2020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与维修养护,完成了《X市山洪灾害防御体系自评估报告》;在此基础上,加强值班值守,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局领导带班制度,确保汛情灾情第一时间报送。

三、加强巡查督导,强化责任落实

一是靠前指挥全力应对洪水。2020年汛期,X市启动了水旱灾害防御四级应急响应,有效应对了X月X日、X日、X日的连续强降雨过程。X月X-X日,X市出现近年来最强降水过程,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高度重视,省水利厅派出专家组赴X指导防汛工作,进行会商研判,技术指导,市、县水务局派出精干力量,一同赴防汛一线,开展洪水防御工作。通过省市县各级部门的精心组织、协同配合,努力把洪涝灾害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二是加强技术督促指导。为确保全市安全度汛,成立了X个专班工作小组,坚持每半个月深入到各县(市、区)对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进行督促指导。特别是在汛期实行技术指导、隐患排查、督促整改,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坚守水旱灾害防御底线。我们以“超标洪水不打乱仗,标准内洪水不出意外,水库不因工作不到位垮坝失事,山洪灾害不出现群死群伤”为目标,严格落实防汛责任人,把水库安全、超标准洪水防御、山洪灾害防御作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四是加大应急处置力度。严格落实重点河段、水库、淤地坝24小时值班值守,降雨期间加大巡查频次,保障信息畅通。对于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建立台账,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问题隐患整改到位。

包头市气象灾害防御 篇7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

一、自然环境

包头市地处北纬40°15′~42°40′,东经109°16′~110°25′之间,所辖9个旗县区,总人口263万,总面积27768平方公里,由中部山地、山北高原草地和山南平原三部分组成,阴山山脉横亘中部,地貌复杂,地形多变,整个地区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倾斜地形。地表水系由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组成,黄河流域面积8847平方公里,内陆河位于固阳县北部和达茂旗境内,流域面积18921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在2.5~8.0℃之间,年降水量大青山以南300~400毫米,大青山以北170~300毫米,各地的降水变率普遍偏高,土右旗为18%,其余各地均在25%以上[2],由于降水变率大,发生旱、涝和雹灾的机会比较多。

二、主要气象灾害

全市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雷电、大风、沙尘暴、暴雨、山洪及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种类多,出现频率高,季节性强,阶段性明显,灾情严重,在气候异常的年份,常常有几种灾害交替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平均每年受灾人口9.3万(最多年份45.6万),农作物受灾面积7.6万公顷(最多年份14.7万公顷),农作物成灾面积5.9万公顷(最多年份12.1万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2.2万公顷(最多年份6.7万公顷),死亡大牲畜2.0万头(最多年份10万头),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8108万元(最多年份28150万元)[2]。

气象灾害的形成及其成灾强度,既决定于自然环境变异而形成的灾害频度和强度,也受制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还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环境[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也越来越大。

三、气象灾害防御现状

目前,全市有713雷达1部,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7个,无人自动站1个,加密自动气象站57个,自动土壤水分站3个,设施农田小气候观测站8个,强风站1个。“十二五”期间,在中小流域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新建区域自动站170个,逐步开展乡镇精细化预报,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加密和新业务的开展,将大大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

近年来,包头市加大了农牧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力度,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信息员与助理员队伍建设,各类监测、预警平台在业务与服务中的使用等,基本实现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和较广的覆盖面,实现了业务、服务和管理的统一。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对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的科学预测和预防,加快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了科学指南。

与此同时还存在部分灾害性天气不能及时、准确监测,部门间信息共享能力差,突发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的预警能力较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尚未做到全天候、无缝隙和全覆盖,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薄弱等问题。

四、气象灾害防御

1. 组织领导

以扩大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为目标,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年度计划,明确气象事业发展思路。完善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政府经费投入机制,并给予稳定财政支持。

2. 部门联动

气象灾害涉及社会各方面,灾害防御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各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行动,建立长效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实现相关资源融合,推进“多网合一、一网多用”“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员合一、一员多用”的模式,实现气象服务与灾害防御工作开放融入式发展,提高对气象灾害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和紧急处置能力,尽最大可能避免气象灾害造成恶劣影响和灾难性后果,共同促进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不断提高。

3. 监测与预警

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监测系统,充分利用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气象自动站网等现代探测技术,确保对可能影响本地区的各类气象灾害实施有效监测,并根据灾害性天气的发展与临近,逐步开展加密监测和预警监测。

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和预警,是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基础和支撑,要大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利用现有的专业技术方法,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及其风险评估和预估工作,根据气象灾害的种类、影响程度和影响时间适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防灾减灾工作赢得时间。

4. 科技创新

坚持需求牵引、科技先导原则,紧密围绕包头市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中天气、气候、气象灾害监测、预测、评估的重大气象科技问题,重点开展应用开发研究,构建适应包头市气象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研究型业务技术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形成科研支撑业务、业务促进科研、研发成果迅速向业务转化的良性互动[2]。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努力实现气象科技新突破,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 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建立规范的气象信息服务站,定期开展检查和指导,实现有标准、有服务、有制度、有管理,通过政府网站或气象服务平台,发挥其在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加强气象助理员和信息员的管理,组织相关培训,使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工作有序运行。编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总结应对突发气象灾害防御经验。开展以村、社区为单元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成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卡和明白卡,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提供科学指南。建立气象服务对象信息库和服务指导流程,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人员作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乡镇政府建立“直通式”联系。建立双向气象信息传递机制,努力构建快速发布预警信息“绿色通道”,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站、草原110、信息服务站、大喇叭、显示屏、预警收音机等多渠道,形成广覆盖的信息发布体系。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制度,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同时要结合本地特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服务需求,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开展创新型工作。

6. 灾害调查与评估

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下,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和衍生灾害的调查和评估工作。灾前根据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特征,结合当地的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社会运行状态、预测灾害能力等综合指标,对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评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和公众采取措施降低灾害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灾后根据受灾范围、被毁生产和生活设施以及其它经济损失和环境损失的客观统计,对出现的灾情做出客观评价,提供较准确的灾情损失统计数据。对突发的气象灾害,应从工作和技术方面进行总结,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7. 普及防灾意识

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管理职责,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充分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科普宣传栏、气象信息员的作用,开展有组织、有目标、有深度的防御知识科普学习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气象灾害防御典型事例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进军.浅谈气象灾害及其防御[J].气象, 2006 (32) :150-154. (中国气象局出版, 专刊)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 篇8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衡阳;干旱;洪涝;强对流天气灾害

衡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但降雨分布很不均匀。根据史料记载及建国以来的气候资料分析,影响衡阳市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强对流灾害天气,这些灾害给我市的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一、衡阳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1、干旱灾害

衡阳市是旱灾较为严重的地区,局地性干旱幾乎每年都会出现。对衡阳农业影响较大的是夏旱和秋旱。全区7个县域除常宁外都是湖南省严重干旱区。自1949年以来,全区受旱面积每年平均为8.2万公顷,因旱灾减产粮食每年平均达1 5万吨。

根据《衡阳气候灾害史料》、《衡阳市志》等资料,从1 949~1 998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旱灾为40次,频率为80%,其中大旱21次,频率为42%:全境性旱灾28次,其中全境性大旱15次,频率分别是56%、30%。从1949~1998年全境性旱灾害情况看,衡阳连续干旱年有:1953~1954.1956~l957,1959~1961,1963~1966,1971~1972,1978~1981,1983~1987,1990~1991,旱年共25年,占整个旱灾年的89.2%。从旱灾情况看,夏秋多旱,秋旱尤甚。1950~1 998年,夏旱16次,平均持续32天:秋旱21次,平均持续52天;夏秋连旱13次。

2、洪涝灾害

洪涝会引起山洪爆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冲毁道路和房屋,给农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洪涝是由于降水过多而引发河流泛滥、山洪爆发和积水。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衡阳洪涝频繁,根据《衡阳气候灾害史料》、《衡阳市志》等资料,从1949~1998年的资料来看,全区水灾害几乎年年发生。以各等级水灾害发生总数来看,水灾28次,频率为5696,其中大水灾17次,频率为34%;全境性水灾20次,全境大水灾16次,频率分别是40%、32%。连续水灾年有:1961~1962年,1975~1976年;1978~1979年;1982~1984年;1992~1994共12年,占整个水灾年63.2%。水灾主要出现于春末夏初,突出是6月,发生频率平均为41%,7月、8月发生次数较少,频率为11%。全区受涝面积每年平均达1.6万公顷,成灾面积达0.84万公顷。

3、强对流天气灾害

强对流天气是春、夏季节常见的一种持续时间短、强度剧烈、局部性的灾害天气,强烈的对流天气可以引发龙卷风并伴有强雷暴、冰雹、大风和短时暴雨等剧烈天气,虽然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范围较小,但影响程度较大。

根据1971~200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得出,衡阳年均雷暴数在45~58天之间,一年之间,7~8月雷暴日数最多,3月、4月、5月、6月、9月次之,10月至次年2月偶有发生。

冰雹多发生在冷暖空气活动频繁的夏季,或强对流发展旺盛的盛夏,一般出现在午后到傍晚虽受冰雹袭击范围较小,但其破坏力极大,常使灾区损失惨重。从地域分布来看,衡阳县、祁东县、常宁市等地区出现最多,从逐月分布来看,冰雹的月分布呈现双峰结构。3、4月较多,其次在7月。此外6、8月出现几率也比较高,秋冬季节则很少出现。

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立

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等灾害对粮食、经济作物、林业、渔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薄弱,农村防灾意识不强,农民的防灾避灾知识缺乏,农村减灾工作有待加强。2010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指出了要积极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两个体系的建设。

1、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布点,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气象灾害监测是气象预报和防范的基础,只有加强气象灾害监测,才能得到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防范能力。补充完善天基、空基、地基相结合的综合观测系统和快速、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建立健全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提高农村易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目前,我市已经建成253个区域自动站,基本上实现了“乡乡有自动雨量站”,多普勒雷达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将大大提高对强对流灾害天气的监测能力。

2、建立广泛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目前,要建立覆盖范围更为广泛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就需要建设更加广泛的信息发布网络,要做到建设一个区域范围内由县级通过乡镇级到达基层甚至是直接到达农户的信息传输网络。这需要我们采取多种途径和利用多种媒介的信息的传递方式,增加气象信息的传递量和传递效率。

3、加强气象灾害科普宣传,提高公众防御灾害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的宣传渠道,加大农业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知气象、用气象、爱气象。开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编制系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编制防灾减灾宣传案例教材。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防灾意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突发气象灾害防御规定 篇9

东莞市人民政府令

第88号

《东莞市突发气象灾害防御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发布。

市 长

二○○六年十月三十日

东莞市突发气象灾害防御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防御活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高温、寒冷、大雾、灰霾、雷雨大风、道路结冰、冰雹、森林火险等灾害性天气气候造成的灾害。

第四条 市气象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及灾害防御等工作。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市气象台统一发布。

市农业、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建设、城市管理、交通、公安、民政、卫生、广电、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及海事等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有关工作。

第五条 市气象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增强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二章 部门工作职责

第六条 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制定抢险救灾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做好灾害防御和抢险救灾工作。

(一)气象部门负责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及时收集气象灾害的实况,为各职能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防御气象灾害所需的气象信息;

(二)三防办公室(以下简称三防办)职责:

1、组织防洪防风安全检查,制定防洪防风应急预案并监督实施;

2、组织审定水库防洪限制水位和堤围警戒水位,制定和下达水毁工程修复计划,并监督计划的执行;

3、负责三防通讯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以及三防经费、物资的计划、调配和管理;

4、联络、协调各有关部门的抢险救灾工作,必要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根据可能出现的险情,妥善做好群众的转移工作;

5、编制险情、灾情报告及抢险救灾情况报告;

6、执行三防指挥部的决定,完成三防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宣传单位负责向社会公众及时传播市气象台发布的预警信号、预警信息和市三防指挥部发布的紧急通知,并宣传相应预警信号的含义和防御措施;遭遇大灾时,负责向三防办提供防灾抗灾的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

(四)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和指导各学校的防御工作,向学生宣传预警信号的含义以及相应的防御措施。

(五)公安部门负责保证防灾指挥、抢险救灾车辆的优先、快速通行;维护交通秩序;协助危房群众疏散及维护灾区社会治安。

(六)交通部门负责最大限度地维持公共交通和检查车船的防避工作;负责抢修损毁道路和调度抢险救灾车船运送抢险物资。

海事、渔监等部门负责督促水上船只避风,做好辖区水域搜救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当接到水上遇险求救信号后,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救援并向三防指挥部报告。

(七)供电公司负责所辖供电设备的供电安全,特别要保证全市防汛泵站和三防指挥部、医院、供水、气象等单位电源的安全,配备足够的物资和材料,组建供电应急抢修队伍,及时修复故障。

(八)供水部门要落实两路水源,确保东江水受污染时供水水质不受影响;要防止因为市区受浸、地下水倒灌污染水源。

(九)城管部门负责市区玻璃幕墙、霓虹灯、广告牌、山坡附近建筑物和市政设施的防风防暴雨检查工作;负责城市道路树木的防风修枝工作,清理影响交通的树木;负责路灯及其设施的安全,必要时通知供电部门切断电源。

遭受灾害时,城管部门负责在危险路段和危险建筑物附近挂出警戒标志并组织警戒,及时转移该危险区域的人员和物资,村(居)委会应当提供协助。

(十)卫生部门负责组建和指挥医疗救护队伍,参与受灾时的医疗救护及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

(十一)水利部门负责组织专职队伍巡查其管辖的水库、堤防、水闸、排涝泵站,储备足够的水利工程抢险物料,出现险情时,组织水利工程的抢险。

(十二)经贸部门负责协调物资、商业等相关单位储备足够的副食品,保证灾民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和供应。

(十三)民政部门负责开放、管理庇护所,安置灾民,向其发放生活必需品,并协助做好救灾工作,统计受灾情况。

各镇街协助民政部门做好各项救灾措施的落实。

(十四)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全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掌握重点地区的地质险情态势,指导和部署全市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负责地质灾害的处理和善后工作。

(十五)建设部门负责掌握全市危房信息,部署和指导建筑工地、危房防灾措施的落实,并组织建筑工地、危房、倒塌房屋的人员和物资的转移,协助灾后重建。

(十六)农业部门负责部署和指导农业生产各项防御气象灾害工作,统计灾害损失情况,部署和组织农业生产自救。

(十七)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所必需的资金经三防办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由计划、财政部门负责筹措,优先安排。

第三章 灾害防御

第七条 本办法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见附件),是本市防御气象灾害的统一信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后,各单位和个人应按规定做好防御工作。

第八条 台风白色预警信号或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注意防风、防雨;

(二)海事部门启动应急预案,海事、渔监部门应通知辖区江河、海面作业船只做好避风准备,港务部门应做好货物抢装或抢卸工作;

(三)三防办值班人员要保持通讯畅通。

第九条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或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水务工程管理单位人员要到现场值班。对达到防洪限制水位的水库应预泄部分库容,排涝泵站要根据实际情况开机排水;

(二)海事、渔监部门负责通知船只适时进入避风锚地;

(三)其他同台风白色预警信号。

第十条 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全市的幼儿园、托儿所停课;

(二)各镇街组织检查小组,检查辖区内的防灾抗灾准备工作,督促业主对危房或临时房屋(特别是天台上搭建的临时房屋、广告招牌)进行加固;镇三防办向市三防办上报拟向公众开放的临时庇护所;

(三)新闻宣传单位应及时向公众公布临时庇护所的地点。民政部门负责对临时庇护所进行检查;

(四)海事、渔监部门负责检查船只避风情况,督促船只进入避风锚地,必要时启动水上搜救有关应急预案;

(五)城管部门负责检查市区人行道的树木、路灯、下水道、排水口等设施,做好防风防暴雨的准备。

第十一条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或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全市幼儿园、中小学停课,学校负责对已到校学生的安全保护;

(二)各镇街负责组织检查挡土墙和有山泥倾泻隐患的地段,挂出警戒标志并负责疏散、转移有关人员;

(三)各镇街和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危房居民转移;

(四)各单位的抢修、抢险队伍集中候命;

(五)开放所有的庇护所。

第十二条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建议电影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停止营业;

(二)公安部门组织力量,指挥人员疏散和维护治安秩序;

(三)交通部门首先停止沿江路段和郊区的公共汽车交通服务,并根据三防指挥部发布的防风通告分阶段停止所有公共交通服务;

(四)供电部门视实际情况切断对行人有危险的部分电源;

(五)电信等通信企业有关人员要严守岗位,确保防风防洪及抢险救灾通讯畅通;

(六)其它同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第十三条 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新闻宣传单位应加强防暑降温保健知识的宣传,提示公众(尤其是老、弱、病、幼人群)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或者高温条件下作业;

(二)供电、供水单位做好用电、用水供给工作。

第十四条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供电部门应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载大而引发火灾;

(二)各主管部门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督促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三)公众(尤其是老、弱、病、幼人群)应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第十五条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公众注意防暑降温,白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建议停止户外露天作业;

(二)各有关部门要特别注意防火,供电、供水、卫生等单位做好各项应急工作;

(三)其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第十六条 寒冷黄色或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注意添衣保暖;

(二)农业、畜牧业等单位和从业人员应做好牲畜、家禽的防寒工作,对热带、亚热带水果及有关水产、农作物等种养品种采取防寒措施。

第十七条 寒冷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尤其是老弱病人)注意防寒保暖;

(二)农业、畜牧业等从业人员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和冰冻措施,尽量减少寒害损失。

第十八条 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交通、交警等部门加强对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的巡逻,提示驾驶员小心。

第十九条 大雾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新闻宣传单位、卫生部门应提示公众注意因浓雾使空气质量下降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影响,指导公众适当防护;

(二)交通、交警等部门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的交通安全。

第二十条 大雾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交通、交警等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受强浓雾影响地区的高速公路和码头等的秩序,保障交通安全;

(二)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各类交通工具的安全。

第二十一条 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新闻宣传单位、卫生部门加强宣传,指导公众适当防护;

(二)交警、交通等部门采取措施确保水、陆交通安全;

(三)有呼吸疾病的患者尽量避免外出,外出时可带上口罩。

第二十二条 雷雨大风蓝色或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停止各类户外的易燃、易爆危险作业;

(二)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雷暴发生时,不要在大树、电线杆等地方停留,不要使用无线电话,以免遭受雷击。

第二十三条 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新闻宣传单位应提醒公众切勿外出,确保留在最安全的地方;

(二)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应急预案;

(三)有关部门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和碰撞;

(四)其它同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第二十四条 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

(二)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参加抢险;

(三)其它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第二十五条 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交通、交警等部门要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二)驾驶人员应注意路况,安全行使。

第二十六条 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交警等部门注意指挥和疏导行使车辆;

(二)行人出门注意防滑;

(三)驾驶人员应采取防滑措施,听从指挥,慢速行使。

第二十七条 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相关应急处置部门随时准备启动应急预案;

(二)必要时有关部门负责封闭结冰道路。

第二十八条 冰雹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雹和防雷电准备;

(二)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影响的室外物品、小汽车等;

(三)提醒老人、小孩不要外出,留在家中;

(四)将家禽、牲畜等转移到带有顶蓬的安全场所。

(五)不要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建筑物或大树底下,出现雷电时应当关闭手机;

(六)做好人工消雹的作业准备。

第二十九条 冰雹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提醒户外人员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

(二)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预案。

(三)其它同冰雹橙色预警信号。

第三十条 森林火险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林业部门要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做好扑火救灾充分准备工作;

(二)加强巡山护林和野外用火的监管工作;

(三)公众进入林区要注意防火;在林内或林缘用火要做好防范措施,勿留火种、乱丢烟头。

第三十一条 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林业部门加大巡山护林力度,严格管制野外火源,在重点火险区要设卡布点,禁止带火种进山;

(二)有关部门做好扑火救灾充分准备,进入防火临战状态;

(三)在林内或林缘禁止户外用火,停止一切炼山作业。

第三十二条 森林火险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林业部门安排人员加强值班调度,密切注意林火信息动态;

(二)进入紧急防火状态,森林消防队伍要严阵以待;

(三)发布戒严通告,严禁一切野外用火;

(四)组织镇、村干部和护林员、林业公安加强巡山护林,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在进入林区的主要路口设卡布点,严禁带火种进山,及时消除林火隐患;

(五)发生森林火灾时要及时、科学、安全扑救,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章 其它规定

第三十三条 对在防御气象灾害和抢险救灾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政府将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三十四条 各部门、各单位以及有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未履行本规定防御气象灾害工作职责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1年12月1日。2001年12月18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东莞市台风、暴雨、寒冷预警信号发布规定》(政府令第44号)同时废止。

附件: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其含义

一、台风预警信号:分五级,分别以白色、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一)台风白色预警信号 含义:

48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

(二)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

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三)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

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四)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

12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

(五)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

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二、暴雨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

6小时内本地将可能有暴雨发生,或者强降水将可能持续。

(二)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

在过去的 3小时,本地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

(三)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

在过去的3小时,本地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三、高温预警信号: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

天气闷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接近或达到35℃或已达到35℃以上。

(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

天气炎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至37℃以上。

(三)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

天气酷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39℃以上。

四、寒冷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寒冷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

预计因北方冷空气侵袭,当地气温在24小时内急剧下降10℃以上,或日平均气温维持在12℃以下。

(二)寒冷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

预计因北方冷空气侵袭,当地最低气温将降到5℃以下。

(三)寒冷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

预计因北方冷空气侵袭,当地最低气温将降到0℃以下。

五、大雾预警信号:大雾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

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二)大雾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

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等于5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三)大雾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

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且可能持续。

六、灰霾天气预警信号:灰霾天气预警信号,以黄色表示。

含义:

12小时内可能出现灰霾天气,或者已经出现灰霾天气且可能持续。

七、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

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到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伴有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到6—7级,或阵风7—8级并伴有雷电,且可能持续。

(二)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

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达8—9级,或阵风9-10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三)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

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四)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

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2以上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八、道路结冰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

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

(二)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

6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较大影响的道路结冰。

(三)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

2小时内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对交通有很大影响的道路结冰。

九、冰雹预警信号 :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一)冰雹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

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

(二)冰雹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

2小时内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的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

十、森林火险预警信号 :分三级,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森林火险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

森林火险等级为三级。中度危险,林内可燃物较易燃烧,森林火灾较易发生。

(二)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

森林火险等级为四级。高度危险,林内可燃物容易燃烧,森林火灾容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快。

(三)森林火险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

上一篇:成都自来水收费标准下一篇:血站新进员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