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养殖技术的农业发展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环保化和国际化,实现产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三统一。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将会引起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因工程及杂交瘤技术的相继诞生,以及生物加工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传统生物技术跨入一个新时代——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和应用时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养殖技术的农业发展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养殖技术的农业发展论文 篇1:

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

摘 要 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关键靠科学技术的推动,科学技术的有效扩散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力保障。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扩散障碍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作者实地了解了民族山区农业技术扩散的现状,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扩散有着其他地方常见的一般障碍,也有其本地特殊的困难。文章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的改进提出一些想法,希望能给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提供一些参考,提高农业技术的有效扩散率。

关键词 农业技术 ;扩散 ;少数民族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ZHOU Jinsong ZHAO Dongxin CHEN Linyang

(Hong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Hekou, Yunnan 661300)

近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农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社会发展到工业化的今天,科学技术和工业成果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扩散率达70%~80%,而中国的扩散率仅为30%~40%[1];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0%~80%,而中国的平均贡献率仅为48%,贫困地区更是不到40%[2]。中国每年约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被研发,但仅有30%~40%转化为生产力[3],其中形成产业化的不足20%[4],其余都被闲置于网络或纸面上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过时,由于得不到及时扩散和利用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一般而言,农业技术扩散是指某项农业技术由最初的少部分人使用到最后大多数人采用的过程,是创新的扩散、辐射和接纳相统一的过程[5],农业技术扩散是农业技术研发与生产的目的。

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农村,以农业为生,耕作方式大多还很传统、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由于地理、交通、语言、文化、宗教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农科技术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贡献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有着一般农村存在的共同点,也有着当地民族所独具的特点。

20世纪40年代国外开始农业技术扩散的相关研究,中国则在80年代才陆续开始,多集中在农业技术扩散的概念辨析、影响、模式以及模型理论方面的研究[6],另外还有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后果、机制等实践性的研究[7]。这些研究的内容都具有一般性、普遍性,而面对特定背景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相对更少,韩国民等[8]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基于农业技术扩散理论的视角研究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朱琪[9]探析了湖南郴州地区桂东县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扩散的问题;赵绪福[10]开展了贫困山区农业技术扩散速度分析。民族地区相关的研究农业技术多集中在农业技术推广方向,赵长雁等[11]提出在农业技术扩散时在媒体上充分开发利用,在运用上充分挖掘媒体优势和功能,也只是从扩散工具、手段上研究,而对于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的主要问题鲜有报道。

作者在少数民族自治县工作,能够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接触交流,并参加过农技推广活动,到山区民族农村开展过工作,通过实地的调查与访谈,了解到部分民族同胞(主要包括瑶、壮、苗、彝、傣、哈尼族)在农业技术扩散所处的地位、障碍、现状、特点,希望研究工作可以推动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扩散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贫困状态,同时也给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提供有用的参考。

1 少数民族地区技术扩散的现状

1.1 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率低

农业技术扩散是指一项农业技术从创新源头开始向四周传播,被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采采用的过程[12]。农业技术扩散率低是中国整个涉农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现实原因导致了大量农村青年奔向城镇、沿海城市或一线都市务工,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匮乏,留守农民关注的是能减轻劳动强度的农业技术,对其它的农业技术兴趣不大。同时,传统农作物如水稻、小麦、马铃薯、玉米、大豆等经过30多年来的产业化发展,国家重点攻关,农民已经熟练掌握相关农业技术并见到效益,新技术如果在“质”和“量”上没有显著的优势的话农民不愿接受,从而导致了新农业技术的扩散率低。

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采用的现代农业科技就是化肥、农药的简单施用,其他如灌溉、农机、温室、采收与加工等技术均无接触,东部平原地区的数字、媒体、网络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更是无从谈起。农民在平时耕种中大多用人力、畜力开展,采用传统的栽种方法,农产品加工是简单的清洗、晾干。青壮年外出打工也很少接触农业技术,少部分人在涉农行业工作也主要从事体力活,无法接触如繁殖、种苗、嫁接、产品加工、仓储等关键技术,难以带回新技术,而留守老年村民由于语言、文化的关系,更难接受新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组织的上门服务的活动中大多是留守老年村民出席参加,并且出勤率低,积极性差,接受困难,导致技术推广效果甚微。

1.2 作物品种过于传统,良种引进少

生物品种和产量的不断增加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基础是品种更新和耕作方法不断改进[13]。品种更新将先进的农科成果运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中国农业发达地区,农作物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帮助已经开发出不少具有优秀“品质”的良种,但由于现代都市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对核、激光、基因等手段作用后新品种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当心,而使新开发的品种在消费市场上难受青睐。

而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的栽培都是小众的药材、茶叶、竹笋等作物而不是大宗作物,这些作物和相关技术的研究素来不是农科研究的焦点和重点,资金投入少,更少有针对性的适合于民族山区的作物和技术的开发,导致品种更换比例不高,良种引进少。农科院所主要研发和大力推广的良种(如小麦、水稻、甘蔗等)和技术(灌溉、光伏、农机等)不适合山高谷深民族地区种植与使用,使用起来投资大、成本高、收益低。

1.3 农业技术扩散渠道主要来自民间、地方政府

中国农业技术的扩散渠道主要是大众传媒、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内地农业种植大省交通便利、咨询发达,各类农林科教服务节目繁多,农民接受实用农业技术的成本低,广播、电视、网络的专题节目是获得一般农业技术的主要手段;当地农业科研院校众多,地方政府可以有针对性的依托这些科研机构开展如病害、虫害预警与防治,市场预测分析,良种示范推广等有组织的传播活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农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一个地方农业技术进步的主力军,这些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扩散能力都很强。

中国农村山区,耕作主要以人力、畜力的方式开展,沿用的技术基本上也是代代相传而来,农业技术主要依靠父子、师徒传承,父子传承技术扩散快,无保留;师徒传承速度慢有所保留,甚至有失传的可能,民族居住地区基本上也是在山区也主要沿用这种方式。在实践中,笔者了解到,父子师徒传承的农业技术,尽管过于传统,但面对民族耕作的特定的地理、气候、水源环境也有其因地制宜的合理的一面。乡里邻居、亲朋好友介绍引领导致农业技术的扩散,这类技术扩散方式、扩散的技术种类更多样化,扩散效率更高,乡邻种植成功收益的事例有吸引带动作用。乡里邻居、亲朋好友之间的技术扩散过程中,少数民族村民更能听得懂,看得懂,能理解,易采信,农业技术扩散的成功率更高,因为农民选择农业技术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追求产出、收入和利润的最大化是农民使用农业技术的主要目标和动力。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或者赶集时得到的产品广告宣传也可以使农业技术在少数民族村民中得以扩散,但是现代传媒设备在少数民族村民中人均拥有量较少、信息传递成本较大是农业技术难以扩散的客观原因,少数民族村民识字率低、汉语交流有障碍是农业技术难以扩散的主观原因。

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计划的到少数民族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又一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政府财政补贴,村民在物资上和知识上都收获颇多,免费发放的良种、微型农机、书籍、光盘等大大减轻村民获得农业技术的负担,降低农业技术获得的成本。涉农企业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流转或者土地租用开展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养殖经营,同时聘用当地村民也是农业技术扩散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农业技术扩散难以成功,尽管涉农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各种农业技术,但仅有极少数被聘村民能够参与管理与技术的核心,其他绝大多数人都是参与外围的经验管理或者体力劳动。

1.4 地方农技推广部门服务体系不完善、运转不灵活,导致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作用不大

地方农技推广部门资金、物资来源相对有稳定,主要来自地方财政预算、社会公益捐赠,其半官方的组织形式方便联系社会、市场与农科院所,获得社会支援、供求信息和实用科技,其有规划、有目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通过合理论证后开展良种、技术推广和产业建设,是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农技推广部门在农业部门中一般都被理解为在开展辅助性的工作,因此资金配备不足、机构职能不清晰、人员构成不合理,部门地位不被重视是在整个行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由于农民可以多元化的获得各类信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也就是政策性、计划性的开展工作,对农业技术扩散的作用不及人际关系、大众传媒和涉农企业。而在信息源比较匮乏的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农技推广部门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相对有保障的资金来源可以减少农民获得技术的成本。

但在笔者经历过的农推活动中,选题过于随意,以推广者或讲授者为主,而不是以少数民族村民实际需求、兴趣为立足点,没有点对点地解决村民实际问题与困难,农推部门自己的技术人员知识过时、水平不高,外请农科院校的研究人员讲授语言过于书面化,教材过于专业化,村民面对这样的形式看不懂,听不懂,难理解,所以很难吸引其注意力,现场往往主讲者“自说自话”,而村民“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另外技术推广只重视举办和参加的过程,而不重视被推技术的回馈与效果,往往农推活动结束后农业技术扩散只有在民族村民中“烂尾”。

另外,一般情况下农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相互分离,农技推广部门和其他涉农部门分割开来,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不灵活。例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生产资料管理机构在农业生产上难以达到同步、配套,造成一定资源分配的错位而导致浪费,农推部门连接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扩散,在其不运转灵活的情况下而导致其在农业技术扩散中作用不大。

2 少数民族地区技术扩散的难题和阻碍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扩散,既有一般农业技术扩散的困难,也有民族地区特有的由于地理、民俗、传统、宗教、经营方式等带来的阻碍,同时还有当地财政情况和管理方式带来的问题。

2.1 少数民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内地汉族农民居住,基本上都是村为单位,在城镇化进程发展快速的地区,农民可能住进了社区,联系起来容易。产业化的种植方便政府道路网络的规划,村村通公路已经基本实现,农业发达地区甚至把硬化道路修到了田间。而少数民族居住分散在高山深谷,无道路通达,交通相当不便,交通工具是牛拉马驮的方式。笔者参加过的到村农技培训,每次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与成本远远大于实际培训工作的时间和成本,民族村民由于居住地远近不同,行路困难,出席参差不齐,来得晚走得早。民族村民分散经营,组织程度低,微观个体兴趣目标不一致,有的缺少基本农田甚至没有基本农田,农业基础薄弱等,这些困难都形成了农业技术扩散的阻碍,也让来自社会政府的帮扶项目开展乏力。

2.2 少数民族地区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大

依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应该是能获得收益利润越高的良种、技术经验方式越扩散得开。但少数民族地区这样做是没有群众基础的,许多地方民风民俗的导向作用远远大于市场[14],宗教信仰高于利润。例如在傣族村寨,糯米是祭祀、送礼的的重要食品,如果不种植糯稻而改种高产粳米在当地肯定推不开;壮族不吃蛙类,壮族生活地区发展蛙类商业化养殖,肯定无人响应;很多信教民族不吃圆蹄家畜,如在当地开展圆蹄家畜养殖也会被难以接受。一些传统的项目或者禁忌,不管赚不赚钱,村民都会选种或不做。内地农村地区民族结构相对单一,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性基本一致,在开展农牧经营时不会有多少文化上的冲突,并且农牧经营是其谋生的基本手段,他一切将按经济规律办事,并不像民族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又有更多的生存方式的选择。

2.3 农民素质、心里阻抗

中国农村农民普遍素质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由于1986年以来《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和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工作的大力推动,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提供扶持,至今经过30年的发展,内地农村地区1~9年级学费全免,大大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的负担,基本上适龄学生都能完成初中教育,甚至发达地区把免费义务教育水平提高到高中。目前年轻的一代务农人员所具备的知识文化,已经能够容易理解、掌握适用的农业技术。在当今城镇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不少大学生扎根农村,自主创业,从事农业经营,他们的到来能间接的提高周边一大群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在内地,农产品交流渠道发达,市场波动频繁,当地农民经过长期的经营,根据自身的经验,对农业市场存在的风险自己也能预测、评估、规避,对于风险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但少数民族由于语言、经济、地理等的原因,科学文化水平低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有能力的民族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农村开展农业生产的都是留守老、弱、病村民,他们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和使用能力都比较差,阻碍农业技术的扩散。农本心理、守旧心理、安贫心理、自卑心理、求稳心理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心理阻抗,留守村民需求欲望低,思想僵化、无所追求,对新事物新技术无兴趣,接受能力差,认为科学技术高深莫测不是份内之事,是其学习使用科学技术的思想障碍。怕担风险,传统的耕作管理方法尽管效率低下但收成可以预见,对新技术、良种的陌生,使用后果无法预见,让他们持怀疑态度。

2.4 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手段落后

资金不足是所有地区农业技术扩散都面对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则尤其突出。内地农业产区和边疆坝区经济状况相对要好,对于农业技术扩散的支持,各种补贴、贷款、保险获得相对容易,“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这些项目的开展能够为农技扩散提供一支人才力量。

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资金主要来源有社会捐赠和财政预算,社会捐赠带有偶然性和随意性,发生的时间不确定数量也不确定,无法有规划的使用在农业技术扩散中;财政预算相对稳定可以保障农业扩散有计划的开展,但少数民族地区多集中在西部、西南,这些地方省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分配给农业技术扩散经费有限,在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实面前经费显得尤其拮据。据笔者了解,至今少数民族地区农技人员下乡出差费用还不到50元每天,交通工具自理。农业技术扩散经费拮据导致的后果是农技人员开展下乡技术扩散的时间减少、人才留不住、扩散网络破坏,剩下的农技人员年纪大、学历低、知识落伍、缺乏活力;农业技术扩散经费拮据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手段落后,一直还沿用“一把尺子,一把剪刀”和“一张嘴,一双腿”的原始办法[15]。经济条件落后、地理环境恶劣、交通极其不便,少数民族村寨基本上没有“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人员的到来,他们都驻扎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偶尔只有零星的社会基金和公益事业的人员来帮扶。

2.5 基层农业部门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业技术扩散体制突出的问题是管理部门太多,又机构重复组织创新滞后,缺乏有力的宏观协调,条块分割。一般乡、镇农技站行政上受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受农业局指导。民族地区乡、镇工作比起内地或者坝区更是事情多,工作强度大,情况复杂,人手长期不够,因此乡、镇政府长期派遣农技人员参加行政工作,如计划生育、人口普查、征地拆迁、维稳、深林防火等,而占用农技人员本职工作的时间,使农业技术扩散无人开展。很多地方组织的基层农技人员与村民间“结对帮扶”的美好设计,都因为农技人员要参加大量行政工作而荒废。开展农业技术扩散的项目带有“长官意志,领导喜好”,有立项审批和财政拨款权的负责人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内容影响力大,而农民自己有想法的不多。

3 少数民族地区技术扩散体系的改进

3.1 提升本土农业技术研发机构的服务能力

农业经营的开展,需要地理气候环境的允许和本地民风民俗的认可和农耕文化的长期积淀。本土农业技术研发机构长期驻扎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和地方政策导向比较了解,农技人员应该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作出前瞻性市场预测,结合本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政府规划,开展产量高、效益好、有市场、农民易接受的良种和技术。本地农技人员应该扎根于当地,服务于基层,而不是把更多的时间游走于“文山会海”之间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思想、理论。

农民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关键,任何技术没有农民的支持是难以扩散的,任何农技人员不应该为民族村民的落后与无知歧视或不尊重村民,而是应认真倾听他们的具体诉求。农技人员必须认识到村民在技术扩散中的巨大潜力,而不是被动发展的对象,农民生活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拥有相当丰富的技能,对事物的判断和生存发展的策略即“乡土知识”[16],农民应用他们所具有的认识对新技术和良种也会做出理性的判断,尽管这些认识在农技人员眼中不一定具有“科学性”,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收成与生存。农技人员应该深入了解民族村民的真实世界,正确引导获得民族村民的信任,才能推动技术扩散。

3.2 加强民族地区科学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村民素质

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农业技术扩散成功的有力保障。民族村民作为农业技术扩散的目标对象,改善其教育现状提升素质可以减少农业技术扩散的阻碍,素质的提升在借鉴内地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考虑“乡土”的特点。民族地区农民参与农技培训的兴趣低,对技术需求单一,对新技术不信任怕担风险,归根到底的原因都是农民素质低、见识短,对农技人员的宣传讲解不信任、不理解、不敢用的态度让作为农业基本生产单位在技术扩散中该发挥更大作用的农民成为阻碍。因此,农业技术扩散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事,应该是农业、科教、扶贫等机构相互协调,大力改善民族地区民生状况确实开展教育普及,目的就是让民族村民不为吃饭问题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具体而言,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与落实政府补贴“营养餐”,普及高中教育;加强民族村民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培训活动不只重开展,更要看效果,技术培训后应该定期回访调研,及时了解与发现技术运用中的问题,听取村民合理建议,不断修正与完善技术技能,为技术扩散护航;加快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进入民族地区的进程,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服务,使民族村民获取信息更便利,成本更低。

3.3 重视少数民族需求,提高农业技术的扩散应对策略

高产、增收、简便、低风险是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心理需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运用到生产中的情况下,只有当科技成果满足农民的心理才能在其中真正得以扩散,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接受者、运用者、实践者、传播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在农业相对发达地区,农业种植已经早已解决温饱,农业经营是为了达到更高的生活目标,农民的心理需求表现在对技术扩散的需求上就是:获得更多的农业市场信息,包括生产经营项目及时信息、务工信息、产业结构信息、销路信息等;农业技术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和效益的反馈;融资、保险、政策的动态,这一些需求就不是基层农技人员单独能够提供的,它还涉及到了社会、市场、经济等方面领域,需要不同专业服务者联动。

农民心理需求也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运用率低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消除农民心理障碍,获得农民认同。在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活动中结合实际情况,要选择那些村民能接受,符合当地生产需要和地方条件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都好的农业科技;要让民族村民看得到良种、技术的使用到生产中的实惠,从而刺激村民对科技的主动需求,引导民族村民参观示范园,通过先行种植示范户的以身讲解看到新技术的成效,增强农民运用新技术的信心;完善民族地区农业技术风险保障机制;开发农业技术使用保险产品,转移农民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化解农民担忧,促进技术扩散;良种、技术产品推广给民族村民时要严把质量关,防止不合格、伪劣、假冒良种、技术混入,打击农民积极性。

3.4 完善农业技术扩散网络,增加投入,保障农技人员工作条件与福利待遇

农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农业科技的认识、运用大多是被动的,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科技服务的力度与态度又是技术扩散成败的一个因素。目前在大多基层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县、乡、村和示范户四位一体的网络,县级注重良种与产业的定位,乡级突出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村级负责执行,示范户做好带头标兵的作用;各种涉农行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技术的扩散有巨大的辐射作用;与当地高校、职校、院所因地制宜的合作建设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农业科技网络的完善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科技扩散率。

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机构要逐步转换运行机制,重视农业技术服务,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信息网络,从市场开发、农业生产、技术扩散、农民素质提升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使民族村民能够及时了解产品供求,调整农业生产方向。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扩散机制,鼓励科研院校和农民共同参与技术扩散,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在盈利的同时不忘驻地的“技术扶贫”。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设备和福利待遇,使基层农业部门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人才有发挥其才能的平台;大力引进农业院校毕业生,同时更加重视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和引入,在开展农业技术科研工作的同时,加强农业科研管理,提高农业产业规划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基层农技人员出差补贴,提高农技人员下乡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农技人员多开展、主动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具有一般农业技术扩散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也具有当地具体的、特殊的困难,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参与。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需开展针对本地实际的农业技术扩散理论研究,建立多部门联动、协作开展,这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事,还需要教育、财政、科技、民宗等部门积极配合。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在考虑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还要“接地气”,注重本地民情。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不只是时间的过程,也是空间的过程,应扩宽视野,发挥多个学科的优势,开展联合攻关。

参考文献

[1] 黄群俊. 农业技术扩散中的农民选择行为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2] 安杨芳. 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 323-15 324.

[3] 韩国明,安杨芳. 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分析[J]. 开发研究,2010(2):37-40.

[4] 常向阳,姚华峰. 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障碍因素分析[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05(3):21-23.

[5] 李 季. 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及评述[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1):20-22.

[6] 张 伟,朱玉春. 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综述[J]. 科技与经济,2012,25(5):52-56.

[7] 李 季,任晋阳,韩一军. 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1996(6):48-51.

[8] 韩国民,安杨芳. 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分析——基于农业技术扩散理论的视角[J]. 开发研究,2010(2):37-10.

[9] 朱 琪. 贫困地区农户技术选择与扩散问题探析[J]. 农业经济,2000(2):26-27.

[10] 赵绪福. 贫困山区农业技术扩散速度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1996(4):41-43.

[11] 赵长雁,罗明军.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科技信息扩散过程中的多媒体组合策略[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2(23):32-35.

[12] 王永强,朱玉春. 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09(1):107-111.

[13] 徐盛荣,吴珊眉. 土壤学研究五十年[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57.

[14] 罗 雪. 景谷少数民族地区农技推广应注意的问题[J]. 云南农业,2010(8):53.

[15] 杨丽红.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J]. 云南农业,2007(10):36-37.

[16] 黄炳线. 广西边远地区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再认识[J]. 广西经济,2002(6):28-29.

作者:周劲松 赵东兴 陈林杨

基于养殖技术的农业发展论文 篇2:

推进中国生物技术产业跨入新时代

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环保化和国际化,实现产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三统一。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将会引起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因工程及杂交瘤技术的相继诞生,以及生物加工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传统生物技术跨入一个新时代——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和应用时代。这个崭新的时代对发展中的中国提出了严峻挑战。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趋势

基因操作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完善;转基因植物和动物技术有重大突破;人类基因组研究促进了有重要价值新基因的分离、克隆以及开发应用;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商业渠道,出售专项技术或全套试剂,方兴未艾。全世界每年授予的1万多项专利技术中,有近l/3出自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环保化和国际化,实现产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三统一。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将会引起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1.基因操作技术。为了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以及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基因操作技术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其中包括基因合成、扩增技术、基因修饰技术、基因克隆技术、基因转移技术和蛋白质工程等;新型表达载体或体系的研究中,转基因植物和动物的相关技术有突破,动物乳腺反应器等新型的生物反应器在开发中;基因工程下游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技术集成和规模化生产;同时,作物育种和动植物品种改造相关联的分子标记技术进一步推广,以基因治疗为核心的生物治疗和诊断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英国克隆绵羊的成功使动物“克隆”技术出现了始料不及的突破,甚至引起世界恐慌,如何应用体细胞核移植是当今世界各国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2.基因组学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当代自然科学一项伟大的科学工程,进展甚速, 2003年完成人体全基因组遗传图、物理图、转录图的制作以及全部序列(30亿碱基对)的测定。人体内总数约为8~10万个的基因将全部定位,它们的分离、克隆以及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全面展开。包括水稻基因组在内的模式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也是该项计划的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的是,在DNA重组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基因组研究的系统技术(有人称之“基因组学技术”),它融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正在成长中的基因组学及其系统技术将对21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的新基因以及疾病相关基因的分离和克隆,可直接用于基因工程产品的生产、基因治疗或人类疾病发生机理的研究,并为创新药物研制提供基础。同时,以水稻基因组研究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农作物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分离、克隆以及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将对农作物育种以及整个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变化。

3.生物信息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是由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交叉发展而成的一门崭新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解读”,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的结构模拟和分子设计,以及基于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基础上的药物设计;与此同时,要进行生物信息的收集、贮存、管理,创建生物信息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并开展相应的应用研究。它不仅对认识生物起源、遗传、发育与进化的本质有科学意义,而且可为新基因的发现、为人类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开辟全新的途径,为动植物的物种改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突飞猛进

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产业化的进程甚快,已有近50种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和其他生物制剂产品投放市场。销售最好的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生长激素、胰岛素和溶栓药t-PA等基因工程产品,EPO、G-CSF等产品在美国的年销售额,每种可达十几亿美元以上。美国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公司约1300家,其中较大的生物制药公司225家,工业投资达350亿美元;日本约有800家公司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及产业化,已有14种产品投放市场。基因工程疫苗以乙肝病毒疫苗为主要产品,目前还注意发展针对艾滋病、肿瘤等治疗用疫苗;单克隆抗体是生物技术药物中数量最多的产品;基因治疗由遗传病转向以肿瘤、心血管病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为重点。

国际上普遍把医药领域作为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突破口,这是由医药生物技术在创新性及其经济效益上的巨大潜力所决定的。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疫苗以及开创全新的基因疗法和诊断技术乃是主要方向,并且它是新药研究和创制的重要支柱技术。生物技术药物是一种高附加值产品,一个药物的年销售额就可能超过一个大型钢铁企业,所以,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仍将是现代产业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同时也是国际间知识产权竞争的主要领域。21世纪,它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支柱。

三、农业生物技术市场大有进展,前景诱人

世界上进入田间试验的转基因植物已增至1500种,美国FDA相继通过了棉花、玉米、西红柿、马铃薯、大豆、南瓜等经生物技术改造的农作物品种安全性检查,并颁发商品化许可证。Calgene研制的可长期贮存的转基因西红柿已投放市场,美国和澳大利亚已批准抗虫转基因棉花进入大田推广应用。分别由 Ecogen和Crop Genetics研制的几种生物杀虫剂早在1994年已获美国环境保护委员会批准。此外,农用生长激素、疫苗等产品开发也都取得可喜的成绩。生物技术在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性能好的农作物、畜禽、鱼类新品种中显示出很大的潜力,其对未来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鉴于世界性的粮食短缺,各国政府都已开始重点支持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目前,国际水稻基因组图谱和拟南芥菜基因组图谱等研究已获得重大突破,以植物基因组图谱为基础的农作物重要性状基因的分离和克隆研究正在蓬勃兴起。基因转化已经在水稻、玉米、棉花、马铃薯、油菜、大豆和烟草等主要作物中获得了成功。许多重要生产性状,如抗病、抗虫、抗逆、产量、品质及采后保鲜等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附加值。特别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将会对21世纪农作物常规育种带来革命性的突破。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将作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要生长点。

四、生物技术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新途径

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世界各国已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围绕它制定和实施本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的产业政策。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传统的污染防治技术和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质量要求。生物技术是环境保护的理想和武器,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高速度、高效率、低消耗、低成本、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应用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已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1世纪,生物技术将成为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之一。

五、经济强国在生物技术发展领域竞争激烈

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生物技术必将在最终解决人类粮食、健康和生存环境等重大问题上发挥独特的作用。世界各主要经济强国都把生物技术确定为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美国在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近年来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其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十分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

为加紧研究发展对策,美国国家科学和技术委员会从1992年起接连发表了题为《二十一世纪生物技术》、《二十一世纪生物技术:实现诺言》和《二十一世纪生物技术:新的方向》等发展战略报告和蓝皮书,指出生物技术在经历了第一次浪潮(医药和保健领域)后,在继续重视和推动第一次浪潮向纵深发展的基础上,迎来了第二次浪潮,即重点发展:(1)农业生物技术;(2)环境生物技术;(3)生物制造和生物处理工艺及能源研究;(4)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为此,除继续重视医药生物技术外,政府将加大在农业、环保等其他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并在税收、经费、专利保护期等方面制定了特殊优惠政策,以加快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欧洲和日本等国纷纷制定21世纪生物技术发展战略。日本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不仅引起西欧诸国的恐慌,也造成美国的严重不安。欧盟为协调和促进各成员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整体上与美、日等发达国家抗衡,专门成立了生物技术委员会,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韩国声称要在所有高技术领域全面发展,计划21世纪争取进入世界十大科技先进国家之列。印度政府专门成立了生物技术部,全面协调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中国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对策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特别是在863计划把现代生物技术作为关键领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十余年来,已经在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等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成绩

两系法水稻杂交优势利用是我国的首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两系法品种间和亚种间杂交稻的累计示范试种面积已近 1000万亩(截至 1997年底),一般增产10%~15%,为进一步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抗虫棉研究完成了五种抗虫基因的分离和克隆,获得了一批适用于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北棉区大面积应用的转基因棉花株系,进入一定规模的试种示范;抗病小麦生物技术育种有所创新;农业重组微生物的应用,效果突出;转基因动物研究培育出来的生长激素转基因猪和转基因鲤鱼、鲫鱼新品种,正在中试开发。我国水稻基因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物理图谱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

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已初具规模。我国研制的哺乳动物细胞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于1992年获国家批准投放市场,它已逐步替代传统的血源疫苗。几年来,我国城镇婴儿的乙肝带毒率有大幅度下降;包括我国创制的一类新药——重组人alb型干扰素在内,已有七种高技术药物先后经国家批准,投放市场,其中国家一类新药两种;G-CSF等十几种基因工程多肽药物正在临床Ⅰ、Ⅱ期试验;还有几十种产品处于中试开发或实验室阶段工作。B型血友病IX因子基因治疗在国际上属首例报导;应用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治疗恶性脑胶质细胞瘤工作已完成临床Ⅰ期试验。

863计划实施十余年来,初具规模的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已开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就其学术水平和开发水平,在亚洲地区名列前茅,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处于领先地位。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随着他们步伐的加快和投资量的加大,我国在整体研究和开发水平,尤其是产业化的程度上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现代生物技术的需求

发展生物技术对于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和医疗保障问题,减轻环境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要。

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口有可能超过14亿,根据人口增长趋势和当前的土地消耗率估计,到2010年我国人均拥有土地将少于0.07公顷。今后每年食物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缺口大致为:粮食2200~2500万吨,为保证人民基本生活水平逐年有所提高和满足我国人民对粮食的需求,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每5年必须增加 1000亿斤。如何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保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高科技投入。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和抗逆的农作物新品种,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常规育种的效率,逐步实现定向育种;设计和生产新一代高效、低毒、无污染,兼有防病杀虫功能的微生物农药,减少病、虫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间接提高农作物产量,大大减轻环境污染。

2.有效控制人口,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

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疾病病种却同时具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特征,导致死亡率最高的是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病毒性传染病等疾病。我国仅肝炎病毒带毒者就达2亿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糖尿病患者数千万人,以呆傻为主的遗传病患者3000万人;另外,过去已经控制的传染病如肺结核等的发病率呈回升趋势,性病和艾滋病的蔓延令人担忧;血液制品污染状况严重,已不能满足人民健康和国防的需要。它们严重影响我国人民自身健康和劳动能力,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负担和障碍。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当前,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传统医药行业亟待更新改造,如何设计和生产新一代具有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新药,已刻不容缓。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大幅度减轻国家在卫生保健方面的负担,对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我国医药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国民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大力治理污染,保护生存环境。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总体环境质量在下降,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飘尘等的排放量仍在上升,废水排放已超过400亿吨/年,工业固体废弃物6200万吨/年,其中100万吨直接排入河流。采用碱法造纸技术及滥用化学药品、特别是杀虫剂造成了大规模的水体和土壤污染,此外,有 60亿吨未经处理的工业废弃物堆放在室外,占地数万公顷以上。总之,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其治理和恢复已迫在眉睫。生物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包括江河污染、工业废水污染、生活废水污染)、空气污染(包括石油、煤废气污染)和农用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等诸多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面临的挑战

开发一个生物技术新型药物,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且耗资巨大;即使是形成了产品,对其疗效和副作用仍有很大考验,存在着很大风险;在农业上,要真正培育出高产、优质和抗逆性能好、有推广价值的新品种,过程是很艰难的。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多:

1.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威胁。目前研制和开发的医药产品,有大部分是引进国外已有或正在开发的产品,属于仿制和拷贝之列,处理不当有可能发生国际纠纷;

2.基础研究整体力量薄弱,潜在的、拥有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候选产品数量少,制约着我国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以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3.国内产品开发存在严重的分散状况,低水平重复的产品多,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

4.下游工程技术和工艺的研究力量薄弱,产品开发能力低;

5.国家在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同时,目前尚缺乏在现有状况下如何保护我国民族生物技术产业成长的相应政策和措施。

综上所述,现代生物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其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生产商业产品,即实现产业化。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高深专业知识,更需要善于市场开发;需要高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的经营管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国家投入机制,建立由中央、地方、企业、投资者共同参与的风险投资机制。为把握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提出如下建议:

在定位于现有863计划的基础上,以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技术领域整体研究水平和开发能力为目标,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到2010年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某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农业、医药和环保等重要应用领域,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兴产业。

主要任务是重点开展:高产、优质、抗逆农作物分子育种;高效畜禽和水产养殖的分子技术;高效、无污染农业与环保用遗传工程微生物;新型药物和疫苗研究与开发;组织器官工程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与开发;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分离和我国特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分子设计和生物信息技术等七项重大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并在水稻等重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农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植物、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开发、人造血液、基因治疗、中草药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我国优势。提高我国粮、棉、油的自给能力,初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对粮食的需求,大幅度提高和改善人民的营养水准和健康保障水平,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挑战、机遇并存。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只要政策得当,措施得力,充分注意发挥我国的优势,我们是能够在面临巨大挑战和激烈竞争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为21世纪我国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作者:强伯勤

基于养殖技术的农业发展论文 篇3: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探究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发展大国,以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从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进行阐述。其次,针对于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产生的成本问题、农民文化问题、推广技术单一问题以及相关制度不完善问题四个方面开展具体分析。最后,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解决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业种植技术;基层推广;农业知识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民对于绿色食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绿色农业产品广泛存在于市场中,关于绿色农作物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程度较低,为保证绿色农业的发展,应该加强对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

1 綠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概述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是针对于农作物的选种、种植、灌溉、病虫害防治、施肥等技术的统一推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健康。为达到农作物增产的目的,我国农业种植方面,依靠化肥、农药的措施达到增产目的。但因为药物有残留导致部分环境大规模污染,对人民生活造成影响。基于此,对于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十分重要。

针对安全性问题应该得到大规模宣传,在种植过程中通过土地的过滤,经过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可以将化肥进行吸收的,农药对于根茎植物而言,仅存在于农作物表面。瓜果型农作物则很少进行药物残留。只要进行基本的清洗即可以将瓜果表面农药清除干净。为保证人民能够得到高品质的绿色农业产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耕种、施肥、施药等方面,都需要按照相关绿色农业规章制度来进行实施。

2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绿色种植技术推广成本问题

绿色农业是由原生态进行培养的,绿色农作物根据自然生长的方式开花结果,按照农作物的自身条件进行原生态培育。为了使蔬菜等绿色农业作物加大产量,农民一般会采用施肥的方法,使农作物更好的吸收营养以达到高产量。基本上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会出现病虫害的问题,地虎、金针虫、跟蚜虫、跟蛆虫等,地下害虫直接在农作物根茎进行损害。刺蛾、蚜虫、叶虫等叶片害虫,将农业作物叶片进行残害。针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方面,最快的处理方式是向农作物喷洒农药达到根本除虫的目的。但此方式多数会在农业作物上进行残留,对人的身体产生毒害。除植物病虫害以外,鸟类也会对作物的生长造成危害,解决手段一般是通过人工防护。同时农药、肥料的采买成本上也非常高,由于田地数量较少,通常情况下是由人工进行喷洒,效率低、质量差。人工费也非常高,并且耗费时间较长。

2.2 农民文化水平问题

新时代经济发展迅速,由于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导致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绿色植物种植技术无法得到相应的发展。农民思想没有达到解放,认知片面化。种植采用传统种植模式,不接受新型设备技术。对于现代化技术不够了解,无法及时进行应用。大部分村庄的劳动者为老年人,因为部分青年劳动者为了更好的发展,外出工作并在城市中落脚。多数老年人政治思想不够解放、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劳动能力不充足,对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科学技术推广、农业相关知识等接触面较少。多方面原因导致与社会脱节。因为没有接受过先进文化教育,所以对于现代科技无从了解。农民注重于结果,过度看重利润。担心无法达到种植产量不敢去尝试新型设备。文化教育的不足导致部分农民对汉字的不敏感,无法看懂新科技设备的使用说明,更不能进行操作。所以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尤为重要。

2.3 绿色种植技术推广传统单一

针对于农村种植技术而言,现在还是停留在人工种植的基础上。选种、栽培、施肥、喷药、采摘方面,都是由人工进行操作的。人工种植技术相对人性化,给绿色农作物种植人员休息时间,弊端在于耗费时间长、人工能力有限,无法进行大规模快捷操作。保留着传统种植理念多方面影响着种植技术的开展。

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不重视导致,无法及时实施种植技术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渠道单一,农业科室、政府部门、农技部门没有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管控。乡间工作环境较差,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逐年流失,工作人力较少。而且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大部分是由乡间进行选举胜任的,学历、知识水平相对较低,部分思想还保留在传统阶段。应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素质培养,学习先进农业技术进行知识掌控。开设相关培训机构让推广人员进修,组织先进行技术讲座。确保每一位农业技术人员都掌握相关先进技术,新设备操作方式。并根据当代技术发展完善自身。相关人员不去示范、实验、实施。长此以往造成农民不了解,甚至不接受新型绿色农业技术。

2.4 相关制度不完善

针对于先进绿色农业技术,在很多方面存在不确定性。由于实施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的开展年限相对较短,试验群体为数不多,要想让农业种植商户及农民去进行尝试还是需要一定的扶持才可以完成的。国家或者政府方面没有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或者相关的条例说明给到农民群众,多数支持农业种植的商户或农民,怕对经济上有损失不敢去进行尝试。

3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解决策略

3.1 绿色种植技术提供资金

关于绿色种植技术推广相关人员的待遇进行提高,因为推广需要资金注入,确保高效的前提下让推广人员进行乡间视察,进行乡村绿色农业技术推广。

资金问题应根据区域进行划分,对于推广工作而言应先在绿色农业技术发展薄弱地区进行开展,将发展最弱的区域问题解决更易进行推广工作。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该方面问题给予重视。注重资金的投入、进行正确的企业投资引导、配以先进设备的投放,保证资金链的完整性。

3.2 提高农民综合素养

农民是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要先将农民思想进行解放,才可以让绿色农业技术得以发展。我国农业技术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起步相对较晚。技术方面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问题。但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新型技术产业也逐渐增多。为了让农民可以接受新型农业技术,要从传统农业技术上面进行过渡。重视乡间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对工作能力较强的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嘉奖。着重培养新进人才。让每位工作人员都熟知新型的农作物培育、药物实施、设备运用方式。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着重进行自身示范,对于自有田地的推广人员而言,自己要使用新型技术设备进行种植。

根据当地基本情况,组织开展大规模知识讲座,对新兴技术进行详细讲解。针对于新型设备的原理及应用方式进行说明,告知农民新型设备的工作效率,并将传统农业技术和新型农业技术相互比较,将其中利弊细致划分,让农民自行去进行比较。灌输绿色农业科技理念,让已经了解新型技术的农民,让对绿色农业技术认同的农民与思想较为保守的农民进行讲解,口口相传,更有利于农民进行接受绿色农业技术新理念。利用媒体大平台进行绿色农业宣传工作,对农业种植技术、绿色基地分配、新型设备使用中开展理论培训。实施传统种植技术到新型绿色农业技术的过渡,加大宣传力度。必要时可以聘请农业专家进行问题答疑。支持绿色农业的全方位发展。实现现代化、高品质、高效率的种植技术。加大绿色农业产品的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3.3 多元化绿色种植技术推广

将传统模式与现代技术相互结合,运用全方位广告宣传顺应时代,在开展宣传之前先进行规划及设计。通过手机、电脑、多媒体设备进行大幅度宣传,投入相应资金使绿色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农资网站,根据不同时节进行内容更新。多方面进行多媒体平台的开展,全方面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要以种植选种、施肥、农药喷洒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公众号运营。将新型技术用视频的模式进行讲解,配以声音、文字及运用新型农业技术后收获的图片,使用多媒体软件、电视或登入报刊中进行宣传。让农民群众在不经意间就可以对于新兴技术得到了解。有利于从侧面让农民接受。让农民群众更加直观了解。将新型设备的使用方式、照片、机型分配在上面进行显示通过视频的方式讲解。开展知识讲座,并进行授课录制。经过编排之后传输到公众号及农业网站上面。

3.4 完善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制度

作为一项新兴的农业技术,势必要在多方面进行资金投入。因为需要进行实际操作才可以看到真正的效益,关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挑选方面需要较大的成本产生。该方面国家是可以进行独立品种补贴,如选用该品种是不需要进行资金消费的,由政府来为其买单,但是到收获时如果种植盈利是需要将种子的采买资金进行归还。如没有盈利就无需有任何资金亏损。在保证政府的前提下为农民提供方便。

国家在风险防控方面是颁布相关政策的,由政府进行实施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农民进行相应的补贴,签署协议提供季度的风险保护。一年当中三个季节是都可以进行农业作物种植的,所以风险防护措施仅进行单次保护。

在此期间,如果绿色农业作物种植期间发生蔬菜、瓜果的死亡或者其他损失,都可以得到基本补偿让农户可以保本减少自身损失。如果在种植期间没有问题产生还得到了相应的利润,政府方面是不收取任何利润的,所有收益都属于农民养殖者。该政策给绿色种植技术开展上极大的帮助,让种植人员可以大胆的去尝试,积极有效的发展绿色农业技术。

4 结论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之一,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发展方面是必须要进行关注的,并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脚步,在传统发展模式下进行现代化发展。不断创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于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开展详细探究,确保我国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 杨坤明.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J].现代农机,2021(4):103-104.

[2] 朱永興.沿海地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意义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1(15):236-237,242.

作者:于海涛

上一篇:信用社主任竞聘演讲稿下一篇:“五四青年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