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文论教学的实践探讨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常见有“照着讲”与“接着讲”两种观点, 前者重于清理古籍展示原意, 后者偏于原意基础上创新与发展。此非研究中的技巧问题, 而是对待传统的两种不同的立场与态度, 此区别同样存在于古代文论的教学研究中。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 对历史的认识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1]对传统文论研究也是当代历史处境中的阐释者与历史文本的对话。因此, 对传统文论的任何阐释, 实际上就是站在当今视域来重新发挥与引申, 据此观点思考与研究古文论思想不以恢复原貌为最终目的, 而要站在当下的文化场域中, 从文本出发与其产生的文化语境相融合, 阐释出传统诗学中隐藏的各种可能性, 这个意义上此课程的教学应该从文本转向实践。

1 古代文论课程的窘境

以实践应用的视角审视古文论的教学, 纯理论讲授的课程正徘徊于与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脱节的窘境, 而导致这种窘境的主要原因如下所述。

古文论作为文学专业的必修课, 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内容更为艰涩抽象, 而仅以理论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常阻碍学生对古代文论学习的兴趣和投入。

另外, 当今整个教育界都在转换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古文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现实性意义被提出质疑——此教学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若固守单一的理论传授并期望此教学能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是相当脱离现实的。如何使传统文论中有意义的东西为今资源?这是古文论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要“转换”古代文论中的什么东西为今所用?

就古文论本身是否具有体系一直有争论, 学者对于传统文论中范畴、概念等诗学思想的理解、剖析也不尽相同, 有学者提出:“古代文论话语能否被今天的阐释者所理解, 关键就要看作为其基础的那种古人对世界的理解与态度是否能与今天的阐释者沟通。”[2]怎么理解?从古文论入手, 去古人那里寻找与今天相通的生存方式或人生旨趣, 不失为一种解读的方式。

古代文论的教学如何在实现传统经典与现代理念的对接的基础上, 达成从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的转换?在古文论发展史、基本原理阐释、经典文本选读三个步骤外, 实践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 实践训练对古代文论的意义

实践训练对古代文论的学习究竟有什么意义?仅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做简单的分析, 显然没有说服力, 要找到答案必须寻找新视角。理论知识的获得并非只依赖教师的传输, 就所有人文学科的学习而言, 理解是最核心的概念, 对古文论原理的把握、古代文论涉及到的文本的阐释, 都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才能展开进而被接受。

“理解”如何实现?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实现“理解”的实质性环节是“对话”。阅读者与文本构成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构成教学对话。如果以对话的理念审视今天的大学教育, 侧重于理论分析的古文论教学, 其实质并非“对话”乃是“独白”:在阅读对话的层面上, 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常是缺失的, 对文本的理解只是教师单向的理解, 缺失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教学过程就算展开提问和讨论, 其实质只能是教师的“独白”。没有对话的独白意味着没有理解的生成, 又何谈把握阐释?显然, 理论知识的获得并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传授, 更多地取决于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 而对话能否真正地开展与实现, 取决于学生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的体验感悟、理解鉴赏。

但知识的获得并不等同于能力的获得, 知识向能力转化, 须经过个体的亲身体验。“能力作为一种活动的经验, 必须具有对活动的进程及方式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特点, 它必须是系统化了的, 概括化了的那些个体经验, 即类化了的经验。”[3]就本课程而言, 理论知识不可或缺, 但相对于有终极意义的能力而言, 理论知识总是为其服务的, 由于能力的内在性和非传递性, 能力的培养必定要经过个体的亲身体验和实践, 若缺失此环节, 任何层面的能力培养都是不可能的。能力不可传授, 个体的实践和体验是形成学生对古代文论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能力的必然途径, 我们的古代文论课程的定位只能是具有实践活动内容的理论课程。

至此, 结论大概可以概括如下:

实践训练有助于学生把握古文论基本原理和实现从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 这一意义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古代文论的教学要实现传统经典与现代理念的对接, 达成从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的转换, 最终实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学生的课程目标, 须两个层面的建设: (1) 设置相应的基础理论, 给予学生以专业发展相应的古代文论的原理和知识; (2) 设置相应的实践训练, 给予学生以专业发展相应的专业理论的实践训练。

3 古代文论教学的新体系

据此, 古文论的教学应该进入新体系, 在原有教学三大块:发展史、原理阐释、文本选读外加上能力培养训练, 共同构成了古文论新体系课程。

发展史着眼于古文论历史的整体把握, 旨在培养学生把握古代文论的视角和方法;原理阐释立足于古文论原理的理解学习, 旨在培养学生分析研究、批判反思等理论思维能力;文本选读基于古代文献的重点阅读, 旨在培养学生的经典意识和把握古文论精神内核的学习态度;第四方面就是最为重要的实践能力训练。

古文论实践能力训练旨在落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方面以实践活动的形式促进古文论的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达成理论向实践的转换, 培养学生应用古文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训练担负着古文论新体系课程实现由古代到现代、由理论到实践的重任, 古文论能否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转换,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的实践能力训练的设计是否科学, 结构是否合理。

我们可以按照三个步骤进行实践训练:

(1)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古文论基本原理的内涵把握和理解, 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 (2)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古文论进行理论知识的深入体验, 培养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3) 以“古代文论与古典文学教学”为主题,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理论探究能力。

其实于古文论的研究大概有两种基本的立场与态度:一是古文论的文献式研究, 目的弄清古人说什么怎样说的, 类似于“照着讲”, 可以归入文学理论史或文学发展史的范畴;二是为何这样说, 观点对于理论本身有什么意义, 这就是“接着讲”, 可归入文艺学研究。重视和追求“接着讲”并非否定古文论的文献研究。诚然, 弄清古文论的具体思想的确重要, 也是文学理论史或文学发展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任务, 但中国传统诗学的精神如何联系现实并运用到实践中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摘要:古文论教学如何联系现实并运用到实践中?本文认为实践训练构成了古文论教学的重要环节, 实践训练实现传统经典与现代理念对接, 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的转换。

关键词:古代文论,实践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霍利特卡尔, 吴存柱[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 1981.

[2] 李春青.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婴幼儿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下一篇:现场施工管理重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