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报告

2022-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是在工作或项目事后编写的,所以报告具有总结性、叙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格式编写,才能编写出有效的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报告》,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报告

关于全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全省各级政府逐年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健全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深入推进科技强省建设,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指出,科技专项资金在分配、使用和管理中,还存在有效投入不足,资金安排和管理不够规范,资金投向不够合理,资金使用绩效仍需提高等问题。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继续加大财政科技资金的有效投入。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要进一步增加财政科技资金的有效投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方向,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推进产业创新。加大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引进,优化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

二、加强财政科技资金统筹整合。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新预算法要求,依法科学规范编制财政科技资金,认真梳理资金的类别和结构,加大对市县的指导和检查,规范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范围和统计口径。科学界定各主管部门在促进科技事业发展中的职责,明确各类科技专项资金的功能定位,统筹安排科技计划预算。加大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切实解决好行政经费占用科技经费过多的问题。严格按国家要求,将科技专项资金用于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技术创新引导、创新基地和人才等方面,高效配置科技资源,强化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三、完善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竞争性分配、因素法分配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机制,着力解决好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碎片化”问题。综合运用风险补偿、以奖代补、财政贴息、创投引导等方式,优化科技资金的配置。进一步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绩效,逐步实现由无偿直接资助向有带动放大作用的间接资助转变,由单纯资助项目向营造创新环境、提升发展质量转变,由单一评价项目技术水平向评价企业创新能力转变。

四、切实加强财政科技资金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新预算法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建设的相关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办法,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科技项目实施的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强化监管责任,重视科技资金专项审计成果,对查出的虚报冒领、违规骗取财政科技资金等问题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切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加强信息共享,对项目立项、编制预算、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绩效评估等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建立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绩效评价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相关政策、安排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加强科技中介管理,建立对科技中介的监督评估和准入退出机制,规范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行为。

以上意见,请省政府研究处理,并于2016年6月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研究处理情况的书面报告。

第2篇: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政府绩效问责工具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有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基于此, 从财政专项资金配置的“项目制”着手, 探讨财政专项资金配置的逻辑及其绩效评价监督机制, 分析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作用机理。 本研究认为, 实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逻辑起点首先是财政专项资金的公平性、普惠性、动员性以及引领性, 其次是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并提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路径和方法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治理能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项目制

一、引言

治理, 是指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 对特定的事物加以管理、调整、改造, 使其达到有序状态、符合一定要求的活动和过程[1] , 核心在于解决治理过程中权力、资源等的配置效率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对于国家治理而言, 其治理的对象是整个国家和社会, 以使国家和社会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 国家治理的核心是处理和协调好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关系。 政府治理体系和政府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治理体系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治理的目的是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相互协调, 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推动社会持续、全面、均衡发展, 使国家和社会形成一种遵循正确价值取向、朝向一定目标的良好的秩序和状态。 其最终目的是解决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等问题。 参与和实施治理的全部要素、手段、方式和环境、条件的总和构成了治理体系。

政府财政资金配置水平是政府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十年来, 政府财政资金的一种特殊配置方式就是以项目方式配置给地方政府或其他部门[2-4] , 从而形成了财政专项资金, 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提升地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公共水平。 在科技、教育、儿童医疗、农村生活条件改善、扶贫等方面做到了有效地投入和覆盖, 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但资金的项目化和专项化也成为了上级部门权力膨胀的主要手段, “跑部钱进”甚至成为个别地方政府或某些部门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 某些领域“项目发包”演变成了“设租寻租”行为[4] , 导致部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存在无效率状态。 作为政府的一种特殊财政手段, 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水平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亦是政府行政管理中的一个难点, 完善治理与监督机制是化解这一难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 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和重要保障[5] 。 监督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的监督”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保证。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基础。 目前, 财政专项资金存在配置权异化、配置效率低等现象, 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加强财政专项资金评价监督, 分析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公平性, 对提升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效率尤为重要。 但从目前各级政府实施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来看, 许多绩效审计主要是借鉴西方绩效审计理论, 在实践中模仿西方的做法, 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本文基于中国国家治理特色及中国财政专项资金的特殊性, 探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实践逻辑, 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财政专项资金配置机制及绩效评价

1. 财政专项资金配置机制。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中央政府为了实施其宏观政策目标以及对地方政府代行一些中央政府职能进行补偿而设立的, 目的在于加强中央政府调控地方政府行为、优化地方财政预算支出结构, 引导地方财政资金投向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事业[3] , 因此财政专项资金具有动员性与引领性特征。 财政专项资金脱胎于分税制下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在分税制体系下, 更多的公共服务、科技研发、扶贫等领域需要财政专项资金来提供支持, 所以, 财政专项资金又具有公平性与普惠性特征。

财政专项资金通常是按照项目制进行配置的。 按照其来源渠道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财政预算部门的专项拨款, 即专项转移支付的部分, 由财政系统负责分配管理; 二是部门资金, 即财政预算拨付给中央部委并由各部委负责行使分配权的资金; 三是财政部为一些拥有一定预算分配权的中央部门拨付专项资金, 后者进行二次分配的资金[2,3] 。 三类资金一般首先根据各级发改委、部委或地方政府、厅局等单位设立项目, 这些项目主要是引导或动员地方财力投资, 确保经济增长或社会福利最大化; 其次由财政部根据项目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并配置至相关部门或下级财政部门; 最后由相关部门或下级财政部门通过项目直接配置给部门下级单位, 或是直接配置给企业、同级部门使用, 有些专项资金也可以不通过财政部门进行配置。

由于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非常复杂, 而多数资金又是依托项目由上向下配置的, 一般实行分级管理[4] , 同时, 随着财权越往上级集中, 上级相关部门越倾向于设置不同项目来配置财政专项资金[2] 。 财政专项资金配置过程加强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控制、指导、动员和引领能力, 确保了地方资源配置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 但其受托责任链条较长且复杂, 信息传递的路径亦很复杂。 其优势是: 第一, 强化了国家的控制权, 抑制了在锦标赛制下的地方分權导致项目实施的随意性与重复性。 第二, 强调了项目专门化方向, 务求专款专用、专职专责, 充分反映了中央与地方、部门之间, 政府与私人部门等之间的受托责任。 第三, 强化了财政专项资金配置和治理程序技术的规范化, 使财政专项资金配置程序更加规范, 抑制了信息不对称行为。 具体表现为通过项目的申报和评审,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规范了财政专项资金目标管理、过程控制和信息监督, 加强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合法性。 第四, 强调了财政专项资金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增长和公共服务等大局, 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在经济增长、公共服务、科技创新、扶贫开发等领域的动员和引领作用, 促进了公共产品的供给, 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普惠效应, 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根本目标, 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具体实现。

但从二十年来财政专项资金配置历程来看, 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过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项目数量及专项资金额度有限, 立项竞争激烈, 经费申请程序复杂, 降低了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专项资金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浪费现象。 由于项目监管链条较长, 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 使得上级部门对地方或企业具体项目信息了解不全面、不深入, 某些地方或企业在申请项目经费时存在有意夸大预算现象, 导致某些专项资金下拨后存在挪用、浪费现象。 三是设租寻租盛行。 由于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公用专项经费不足、部分企业研发资金不充裕等现象, 导致争取项目资金成为地方政府或企业日常中的一项主要工作, 特别是在某些基层政府, 争取项目专项资金更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专项资金管理本来是为了专款专用、避免地方财政的挪用和挤占, 使财政资金使用更加规范和透明, 但是如果将各种财政资金都列入专项化管理范围, 按照市场化机制进行配置, 反而使拉关系、请客送礼等现象更难杜绝[3] 。 四是加大了上级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成本, 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量, 使相关部门的工作程序更复杂。 对于部分上级部门来说, 几乎每天都会接到项目及经费申请, 可以想象对项目进行核实评估需要较大的人力和财力支持, 由于客观存在的某些原因, 导致上级部门不能详细核实每个项目的具体信息, 部分财政专项资金配置出现偏差, 从而使專项资金使用存在无效率现象。

2.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按照当前我国设计的绩效评价机制, 财政专项资金评价主要是由财政部门主导, 由第三方机构或其他主体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 由于大多数财政专项资金都是由财政部门拨付, 因而存在自己评价自己的嫌疑, 同时, 财政绩效评价的相关法律基础薄弱, 有时第三方机构权威性不够, 影响财政绩效评价报告的可靠性。

本文认为,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角色冲突。 政府绩效评价是对政府的监督与约束, 由财政部门主导评价导致角色错位。 二是体系庞杂。 尤其是指标体系繁杂, 与绩效评价量化要求及“关键指标评价”的要求存在距离。 三是方法问题。 目前绩效评价广泛采用的是调查分析与目标比较法, 其调查的前提是基于项目方提供的各类资料, 走访对象亦是项目方; 评价过程中假设专项资金目标可衡量, 但现实中很多项目目标不好衡量, 譬如社会满意度。 四是监督部门之间的协同问题。 目前各地的做法大体上与绩效审计的功能基本等同, 从而导致部门之间职能重叠。 五是法律依据缺失。 目前绩效评价在国内尚无法律依据, 亦无独立的组织机构及领导体制[6] 。 因而, 为了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 作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具体技术工具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不可或缺的监督机制。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促进政府治理的作用机理

1.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与政府治理目标的内在统一。 所谓绩效审计就是3E审计, 即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各隶属部门、其他使用公共资源的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审查和评价, 以强化政府公共(资源)责任为目的的审计活动[7] 。 其理论依据是西方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以及政府绩效评价理论, 旨在评价政府行政管理中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抑制国家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绩效审计涉及领域非常广泛,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就是其中之一, 它是基于特殊的财政专项资金支付体制而产生的。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与政府治理目标的内在统一体现在: 一方面, 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客观评价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对于地方政府和部门在经济增长、公共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农村环境等领域发挥动员性、引领性以及普惠性等作用; 另一方面, 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评价和监督, 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果, 以实现政府治理社会目标。 特别是实现中央政府根据地方和部门的经济增长、公共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农村环境等的具体项目需要向下拨付专项资金的社会目标最大化。

2. 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流程, 完善政府治理体系。 从财政部2011年修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设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框架来看, 财政专项资金评价主要从项目资金投入、过程及产出效益等三个阶段展开, 具体设置了项目立项、资金落实、业务管理、财务管理、项目产出、项目效益等几方面的评价指标, 该指标体系比较系统全面, 可以做到对项目运行及项目专项资金的全面监控。 具体而言: 一是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促使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在立项、下拨、使用各个环节的程序规范化、技术化, 促进各类财政专项资金过程管理客观、公正。 二是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促使地方政府或部门收到中央政府拨付的财政专项资金后, 评价和监督专项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绩效目标。 三是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督促财政专项资金在立项、拨付、使用各环节的合规性、合法性, 促使各类财经法律法规得到严格遵循, 从而抑制设租寻租现象的发生。

3. 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运用,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作为国家监督体系之一, 绩效审计有利于对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有效利用进行监督, 有利于对公共权力的制约, 有利于高效、廉洁政府建设,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方面, 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向上级政府报告, 同时向社会公告, 使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使用以及绩效审计接受社会监督; 另一方面, 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使上级政府能够根据审计结果以及社会反馈的意见, 进一步优化配置财政专项资金, 规范财政专项资金使用, 同时向下级传导压力, 促使地方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四、政府治理视角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实践逻辑框架构建

目前, 作为政府绩效审计其中之一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也是围绕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展开审计的, 但从现实业务来看, 仅仅考虑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否能符合政府绩效评价要求? 特别是我国财政专项资金是一种特殊财政支出, 不同于西方理论所提出的解决“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的工具。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既体现了财政转移支出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又体现了上级特别是中央对地方发展的动员性和引领性, 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具体反映。 因此,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需要立足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其逻辑起点仅仅考虑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不够的, 而是需要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出发, 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动员性、引领性、普惠性进行绩效评价和监督, 构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逻辑框架。

1.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就是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出发点。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监督工具, 结合财政专项资金的本质特征, 把财政专项资金的公平性、普惠性、动员性及引领性作为终极目标展开绩效审计, 而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及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等只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初级目标。 在此基础上反映财政专项资金配置过程中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及相关信息的可靠性, 借以揭示财政专项资金在配置、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和使用进行监督, 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2.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关乎审计范围和重点。 按照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审计监督的要求,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必须贯彻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立项、预算、使用、结项和后续评价的全过程。 针对不同环节以及项目立项、资金落实、业务管理、财务管理、项目产出、项目效益的具体情况, 确定不同的审计内容、审计重点以及审计指标。 除此之外,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还需要重点关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公平性、普惠性、动员性及引领性相关内容。 由于关于财政专项资金的“3E”审计内容在诸多文献中均有讨论, 本文重点讨论关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公平性、普惠性、动员性及引领性等相关审计内容。

(1)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财政专项资金的公平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即财政专项资金配置过程公平和财政专项资金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平,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财政专项资金配置,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在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公平性时重点要考虑的有: 一是其所依托的项目立项依据是否合法; 立项程序是否科学、客观、公正。 二是其提供的公共产品是否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是否有利于抑制地区间发展差异, 促进地区间平衡发展。 财政专项资金的普惠性是指财政专项资金既要考虑普遍性, 又要考虑惠及发展较为落后或不平衡地区。 因而审计时需要重点考虑项目是否经过科学论证与可行性分析, 以及立项条件是否具备, 特别是那些所谓“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领域, 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 在特定时期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特定的政策导向, 是否存在多头立项、重复立项的现象。

(2)财政专项资金的动员性和引领性。 财政专项资金的动员性是指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可以动员地方政府资金或其他社会资金跟进投入, 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或重大攻关领域, 需要投入多、周期长的领域, 需要财政专项资金做好前期基础投入, 以带动其他资金跟进、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平衡发展, 因此在审计时要重点关注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后, 其他资金跟进投入的实际规模以及这些资金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满意度。 财政专项资金的引领性是指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对地方经济或某个领域基础研究等发挥的引领作用。 通常表现为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带动地方某个产业集群发展或某个领域基础研究持续跟进等, 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或某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因此, 在審计时需要重点关注财政专项资金配置后对相关领域是否能起到引领作用。

3.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路径与方法。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路径与方法确定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影响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质量, 直接关系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开展。 从目前各个地方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情况来看,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尚无统一的方法和路径。 主要是因为各地方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和审计要求存在差异, 但可以从不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开展找出具有共性的路径与方法。 一般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审计方法可采用实地调研考察法、分析法、专家咨询以及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等。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具体路径可以从各个项目编制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绩效报告着手, 首先判断该报告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 以此为起点, 展开调查项目使用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 搜集项目资金立项、预算、使用、结项和后续评价的相关文件、资料、账目等, 并通过召开座谈会、访谈、咨询专家等形式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发现问题, 分析、评价审计证据, 评价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 与项目单位、当地政府和公民沟通, 判断财政专项资金的公平性、普惠性、动员性和引领性以及社会满意度, 并据此提出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具体路径如图1所示。

由于财政专项资金依托的具体项目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具体项目内容差异非常大, 因此在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还需要结合具体项目目标要求, 确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路径与方法, 在此不再一一总结。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 要推进政府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而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具体制度安排, 这其中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作为政府绩效问责的工具可以进一步促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为实现这一目标,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不能简单地以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审计目标, 而是应基于中国特色财政专项资金支付体制, 结合各级地方政府发展和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需求, 以财政专项资金的公平性、普惠性、动员性以及引领性作为绩效审计逻辑起点, 由此构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框架, 明确审计内容、审计路径及方法, 据此评价财政专项资金配置过程中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抑制财政专项资金配置使用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使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在促进地方发展、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促进政府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基于此, 为了促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全面推广, 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出发, 进一步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制。 根据地方发展和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支付机制特点, 改进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监督体系, 补充和完善关于财政专项资金的公平性、普惠性、动员性以及引领性等相关评价指标。

二是结合地方发展和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支付机制特点, 尽快研究制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框架、审计准则以及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指南。 不同目的、不同类别的财政专项资金, 其绩效评价指标应该是不一样的, 如何评价是一个难题。 譬如, 一个重大技术研发和改造项目是关注其经济效益增长还是关注其对行业发展的带动以及引领作用, 有时候不太好取舍。 另外,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如何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报告如何撰写, 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模式, 导致在实务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 影响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严肃性和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三是结合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特殊性, 规范完善审计公告制度。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只有做到公开、透明, 才能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公平配置, 使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动员性、普惠性和引领性作用, 使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同时, 也只有公开、透明, 才能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 所以,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必须公告, 建立公告制度, 以促进政府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四是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人才培养。 由于财政专项资金依托的项目具有特殊性, 在绩效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到与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 而目前绩效审计的从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仅具有财会专业背景, 对相关的技术、行业状况及发展前景、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 不能适应绩效审计需要, 不能满足审计监督需求。 因此, 亟需培养一批既懂审计又能掌握与项目相关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确保財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顺利开展, 更是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质量和效果的保证。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全面把握制度与治理的辩证关系[N].经济日报,2019-11-20.

[2] 渠敬东.项目制: 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 J].中国社会科学,2012(5):113 ~ 131.

[3] 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 J].社会,2012(1):1 ~ 37.

[4] 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 案例的社会学分析[ 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 ~ 148.

[5] 刘家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审计: 制度保障与实践逻辑[ J].中国社会科学,2015(9):64 ~ 83.

[6] 郑方辉,廖逸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基本问题[ J].中国行政管理,2015(5):46 ~ 52.

[7] 张立民,赵彩霞.论善治政府治理理念下政府审计职能的变革[ 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7 ~ 183.

作者:黄良杰 崔海红

第3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在此背景下,我国对于许多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但较长一段时间都存在财政资金短缺的问题。如何合理地应用财政资金,使其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成为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也逐渐完善,加大了对于专项资金审计的监督力度。虽然体系愈加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围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也逐渐完善,加大了对于专项资金审计的监督力度。虽然体系愈加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落实的必要性

1.财政审计工作优先化管理。当前国家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虽然如此,财政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给予政府财政部较大的压力,该部必须找到合理的方法才能够缓解这一压力。想要做到这点,政府财政部首先要对财政收支的浮动性进行平衡化处理,并对资金的流向进行合理的分配。另外,财政部想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提升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和价值,这也是财政部门面临的一大问题。以往在解决财政问题时,传统绩效审计的应用较为广泛,但该绩效审计工作通常将专项资金的管理和利用作为审计重点,从而导致专项资金的绩效价值难以体现。所以,想要使其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必须将绩效审计工作进行全面落实。

2.政府职能范围扩大,群众关注度提高。目前,我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逐渐提高,对于国家和政府的工作高度重视,尤其是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人们希望能够透明化和具体化。但传统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只能向大众展现资金流向,却无法将资金绩效向其公布。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想要使其完善,就必须对工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进行完善,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其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

3.助推廉洁政府形象的树立,有利于群众对政府信任度的提高。就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而言,该项工作想要得到全面的落实,必须对资金的应用进行合理性和高效性的审计。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高效的工作效率充分地体现出来,同时还能够展示政府工作的进度,并能够对政府人员的廉洁进行监管。另外,政府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还能对政府中的腐败问题进行审查,对政府党风廉政的建设、行政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提升均有着重要意义,从而避免政府工作和决策中出现问题。通过完善的专项资金审计工作,还能够增加人们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度,使政府公信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财政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财政专项资金缺乏拨款前审计。根据目前政府工作的观察发现,政府工作中仍然有一部分内容没有做到透明化。在审计工作中,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溝通,从而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无法将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尤其是资金的详细使用情况和具体流向。而且,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往往对自己使用后的情况较为重视,忽视了拨款前和绩效方面的审计。另外,部分地区没有将资金的申请流程和使用流程进行明确,从而导致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发生。

2.绩效审计较为单一,重点在于资金的使用。在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对资金的使用管理较为重视,而审计工作实施中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配置审计是重要的工作环节,但在实际审计中,缺乏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真实性和管理方面的合法性,是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侧重点,并将资金的分配问题、是否存在腐败、是否有挪用公款的现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在绩效审计中,缺乏审核力度也是工作中的一大问题,缺乏对资金效益、资金使用界限、财政工程现实性的具体讨论。另外,就专项资金的审计而言,缺乏统一性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争议性财政项目时,审计工作容易出现错误,这对审计工作的运行有一定的影响。

3.财政绩效审计标准和依据缺乏统一性。虽然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但部分地区缺乏积极性,导致该项工作的普及度不高,使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在实际开展中遇到较多困难。当前,在绩效审计工作中,还未制定统一的标准,在法定审计范围内,也没有绩效审计的相关规定。就审计部分的绩效审计工作而言,缺乏参考标准。所以,一直以来我国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较为随意,导致最终结果的准确性不高。

三、解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问题的措施

1.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审计部门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应该组织所有工作人员参加绩效审计工作的活动或讲座,通过专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知识的传递,对审计人员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树立正确的审计观念,让所有工作人员意识到自身职责及工作要点。另外,在审计工作学习方面,应该开拓途径,并保证审计人员学习内容的先进性,做到与时俱进,为了提高审计人员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和培养其使命感,应指导其对大众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更应该根据实际工作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对新型的工作模式不断探索和完善。

2.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力度和跟踪力度。一直以来,大众对财政资金的关注度较高,对于此类财政项目应该明确流程,加大审计力度。在实际绩效审计工作中,应抓住要点,对自己的工作权限进行确定,同时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促进财政资金管理的真实性,并保证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3.对绩效审计制度进行改革,促进审计部门地位的提高。目前来看,绩效审计部门仍然将政府部门作为主体,具有一定的依附性。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地认识到审计部门的重要性,将其地位进行提高,摆脱对政府的依附性,同时赋予审计部门一定的权力。另外,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对审计的相关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明确管理体系。最后,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对审计部门的工作经费进行管理,并将其纳入预算中,审计部门通过预算文案的拟定,经完善的审核后进行批示。

综上所述,政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就必须对工作内容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定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促进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亚晓.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6.

[2] 杜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营与管理,2019,(7):26-29.

[3] 谢炳生.浅议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不足和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2):34-35.

[4] 刘凤兰.浅析财政专项资金改革的若干问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9):12-13.

[5] 姜凌云,胡锦华.金融服务“直击”财政专项资金[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9,(4):78.

[6] 蒿多军.关于设立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国债专项资金专户有关事项的通知[J].上海财税,2018,(10):22-24.

[7] 管德忠,江红,邱振宇.提高财政专项资金效能的建议[J].中国财政,2016,(17):112-113.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Audit of Special Financial Funds

JIANG Ai-ling

(Audit Bureau of Minqin County,Minqin 733399,China)

Key words:special financial funds;performance audit;problems;solutions

[責任编辑 文 峰]

收稿日期:2020-03-26

作者简介:姜爱玲(1975-),女,甘肃民勤人,中级审计师,从事会计研究。

作者:姜爱玲

第4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研究

摘要:本论文从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入手,第一部分从理论研究和以浙江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模式为代表的绩效审计实务实践方面介绍了当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并从三方面归纳了主要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情况,通过共性特点的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做法,提出我国要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如何构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评价指标的设置依据、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面向内容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两种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设想,一是采用“部门-项目法”构建一般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模型;二是采用“沃尔评分法”构建行业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模型。第四部分从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 绩效审计 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构建与完善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成熟,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快,科学分配、合理使用财政资金,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日益凸现出来,成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运行效率,增强政府公共支出效果的重要手段。其中,财政专项资金尤以其占财政收支结构比重大、涉及行业与领域多、与企业和群众联系紧密以及审计发现问题量多类广、绩效评价指标复杂且体系不健全等特点,成为绩效审计研究和实践的桥头堡和主战场。

审计署《20xx至20xx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到 20xx年 ,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将开展绩效审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的最佳突破口,如何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要求进行筹划、组织和实施审计,提出可行的审计建议,以促进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是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普遍重视的课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当前,各级审计部门都积极地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进行实践,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很艰巨,加强和深化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政府管理的财政专项资金规模与日剧增。与此同时,政府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财政专项资金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形成的初级阶段,尽管财政收入总量和增幅都较高,但由于社会公共产品需求的增加,支出呈刚性增长,可用财力增长缓慢,财政专项资金短缺现象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财政面临的支出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何分配有限的财政专项资金,使财政支出结构趋于更加合理,并最大程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是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注重对财政支出的真实、合法性审计,无法在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二、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推进民主政治的需要

随着公民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财政专项资金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等情况。在这种背景下,审计职能和工作范围在不断扩大,传统的真实合法性财务收支审计无法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管理的公共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信息。纵观各国审计的发展,绩效审计已经成为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在经济发展和政府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也必然逐步向绩效审计延伸过渡。

三、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是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需要

实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可以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从政府开支的成本—效益、成本—效果角度来衡量其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与消耗的合理性、有效性,而这些内容直接反映了政府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政府公务员是否负责,能力与责任是否匹配,是否存在贪污、浪费等问题,进而可以从源头上发现和揭露腐败现象,促进党风和政风的好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时,开展政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能够揭示由于个别政府部门工作不力导致不当决策、错误决策、盲目决策、轻率决策,出现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问题。

第一章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特点

第一节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开展现状

一、审计理论研究方面。

我国审计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初审计制度建立不久,就开始探讨经济效益审计问题。国内较早的绩效审计论著是吕文基1992年撰写的《经济效益审计教程》。从统计资料及有关文献可以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审计理论界侧重于引进和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一些学者对绩效审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此后,逐步转向探讨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对绩效审计的定义、职能、范围、方法和程序等基本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把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二、审计实务实践方面。

我国在**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审计署**年至**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近年来各级审计部门在多类审计项目中积极进行了绩效审计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浙江省审计厅及时提出了以绩效审计为核心向现代审计转型的思路,探索和实践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模式,强调面向成果使用者、以结果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等理念,因地制宜推进审计管理创新,着力提升审计工作的服务性、建设性和成效性,从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政策评价审计、民生民本审计、专项审计及调查、经济责任审计、国家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等实践领域汲取经验,初步搭建了有特色的绩效审计框架。而就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而言,由于涉及面广、资金量大、专业性强,这项工作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已进行的绩效审计案例有限,所积累的经验有限,其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普遍存在法律准则欠缺、指标单

一、操作性和可比性不强的问题,不能满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多层次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第二节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特点

我国目前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审计方式多以事后审计为主,事前、事中审计尚不多见。

从审计机关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情况看,由于目前我国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不高,信息不真实、不对称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审计人员无法收集到比较翔实有效的项目立项、预算编制、资金分配等环节中重要的非量化信息明细资料,采取的审计方式多为事后审计,仅仅关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结果,而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资金分配、专项资金设立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等无法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寓于传统财政财务合规性审计之中。

目前大多数审计机关并未把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来安排,开展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多是在财政财务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过程中,顺带关注管理和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偶尔顺带提及绩效评价和管理建议。审计方法多是集中在对财务数据的微观分析上,审查的重点也多为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资金分配不及时等。而对于非财务资料、数据审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如项目立项的可行性、财政支出范围的界定、资金使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分析等宏观层次评价较少。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开展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审计准则。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开展范围小,层次低,随意性大,并没有把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作为法定审计任务,从而使落实《审计法》规定的提高财政专项资金效益的要求成为空话。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无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专项准则或指南,特别是适用于财政各类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给科学、规范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造成一定困难。

第二章 国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国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

一、美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

美国开绩效审计之先河,最早将绩效审计引入政府审计领域。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审计总署就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对联邦政府支出的综合审计,率先把注意力转向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其职责是检查公共资金的使用,评价联邦政府的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提供政策分析、备选方案及其他支持,以便帮助国会做出有效的决策和拨款决定。例如曾进行年支出达到200亿美元的联邦机构及其事务审计和国防审计。20世纪70年代美国审计总署的“三E”审计走向准则化。美国审计总署由财务审计向政府绩效审计转变的标志是**年的《立法机关重组法案》和1974年的《国会预算与拨款控制法案》,这两个法案授权美国审计总署对政府机构的项目管理活动进行评估与分析。美国审计总署在《政府审计准则》中对绩效审计的内容、实施和报告作了具体规定。从此“三E”审计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并得以较快的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审计总署进一步扩大了工作范围,对每个政府项目的资金流向和政府运作的高风险领域进行实质性的监督检查,改进联邦政府的财政管理,开展了范围广泛的效益审计和项目评估。现阶段的工作重点中监督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和对危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高风险领域的监控,强调通过审计,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促进政府改进工作绩效,加强管珲机制的整合治理和系统管理,帮助国会促进政府工作的更好和更可信。现在,美国政府审计工作量的90%阻上是从事绩效审计,“三E”审计已变成政府审计最主要的工作。通过绩效审计和其他服务,美国审计总署每年为联邦政府节约了大量资金。20xx年财政,美国审计总署的工作带来了230.2亿美元的直接财政收益,经费投入的每一个美元都带来了61美元的收益。美国审计总署在开展绩效审计方面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对世界范围内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英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

英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历史比较长,但以法律形式确认其为国家审计署的工作内容则是在1983年以后。**年3月英国政府发表了绿皮书,规定主计审计长应对公共资金支出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进行检查,必要时调查计划项目是否有效地达到规定的政策目标。1983年颁布了《英国国家审计法》,首次正式为审计署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法律基础。该法第六条规定:主计审计长可以检查任何部门、机构或其他团体履行职能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根据法律规定,审计署可就政府所执行的项目、计划或任何其他工作活动以及其结果进行审查并报告审计结果。

英国审计署的绩效审计主要检查和评价政策的执行结果,对政策本身并不提出批评意见,主要审查公共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绩效审计一般可分为四类:一是对严重的铺张浪费、效率或效益低下和控制薄弱的现象所进行的检查;二是针对特定的部门、重大项目、工程进行的调查;三是对管理活动所进行的检查;四是其他较小规模的检查。目前,绩效审计已经是英国审计署重要的工作内容,每年绩效审计项目约占总审计项目的40%。仅1994至1995英国国家审计署就公布了50份绩效审计报告,涉及的领域涵盖了国防、教育、农业、环境和交通、卫生和社会保障、法律和内政服务、海外和中央政府事务研究、私有化、税收等8个领域。

三、加拿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

在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的共同推动下,加拿大出现了一种名为“综合审计”的现代审计方法,它与美国“3E 审计”的内容大致相仿。1989 年,丹尼斯.普瑞斯波尔提出,综合审计还应审查对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情况,政府项目及政府活动所产生利润分配和再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对社会秩序稳定的影响,把“3E 审计”拓展到“5E 审计”。加拿大综合审计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务报表审计,目的是对财务报表的公正性发表意见;二是合规性审计,检查政府部门和企业是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去花钱;三是经济与效率审计,即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四是有效性(效果)审计,强调项目投资的效果,要达到预期目标。第

三、四项两项又称货币价值审计,也即绩效审计的内容。

从内容范围上看,首先,综合审计是一个有机整体,财务审计是综合审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执行情况与责任相关的财务信息予以证实。其次,综合审计对主管部门活动相关的管理控制给予足够的证实,以及管理部门对开发是否经济、有效加以证实,从而保证政府有关规划达到预期目标。财务审计是对财务报表的公正性、准确性、合规性提出意见。最后,综合审计承担的任务是对被审计单位资源(货币、人力、资产、信息)有效管理所使用的控制、步骤和系统进行检验,这意味着综合审计范围广泛,一般包括:(1)财务计划、预算、会计账目、财务报表;(2)人力资源计划、发展、评价和运用;(3)资本支出计划,包括资产、设备、存货和其他资产的取得和使用;(4)为执行经营管理的职责,在计划、经营和控制方面所产生的必要信息。

第二节 国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比较分析和对我国的借鉴

一、国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比较分析

尽管西方各国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各具特色,但的确也在逐步演变过程中产生了较为系统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方法,而且这些对象、内容、程序和方法也已经得到了实践者的广泛赞同,并相互影响,共同成为西方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各国所借鉴。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其有四个共性:一是立法型审计体制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在三权分立条件下,对行政机关的绩效审计结果可以通过立法机关的监督得以落实;二是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确定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地位;三是基于相对完善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下的财务审计已经相对成熟,会计信息实现了基本真实、合法,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减少,形成了一套完整财务报告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报表审计体系,真实、合法、合规性审计的传统审计任务基本完成;四是各国政府部门绩效体系中的绩效指标规范化、法制化标准的特点,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对我国的借鉴

随着中央、省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增强,特别是为应对20xx年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做出了4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决策,财政专项资金作为主要的资金拨付、支出形式,其规模已占据了财政资金的半壁江山,但在支出管理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预算安排不科学、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大量沉淀、效益效果不明显、监督管理缺位等影响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问题。因此,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力度,提高绩效审计成果,直接关系到政府财政性资金总体的使用效益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省有关经济、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其必要性已经凸显。

由于政治体制、法律基础、财政管理模式的差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的差距,同美、英、加等有着几十年绩效审计发展历史的国家相比,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作为独立审计类型的实践还刚刚起步,绩效审计的探索和实践不具备西方绩效审计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外部环境,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但是,作为影响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西方国家制定政府绩效审计准则与规范,完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却极为值得我们借鉴。

从世界各国绩效审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凡是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好的国家,其绩效审计方面的审计准则、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也是相对完善的。如:美国审计总署制定了七条公共部门绩效审计测试与评估标准,对难以量化的标准提出了“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并实行“金额化”法。绩效评价标准是建立在以下七个方面基础上的宏观和微观标准的统一:法规标准、行业比较标准、政府审计标准、州政府标准、效果标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标准和可接受的管理条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各个项目时其标准均是以上述七项为基础。我国要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及时研究和改进不同指标的衡量标准。

第三章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依据

为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计可选择和提炼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的外部标准作为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的依据。

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该依据存在于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带有很严格的强制性。如果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一般而言,也不能达到财政专项资金的预期目标,甚至出现挪用、闲置和损失浪费的问题。财政部门如果存在不按法定职责履行职务,不按法定程序开展工作,不遵守财政专项资金的禁止性要求等,就会影响资金效益的发挥。

二、以财政专项资金预算为依据。财政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都有预算,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是根据财政资金的需求提出的支出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严格的约束性。从目前预算编制的情况看,虽然很多预算未进行细化,但也有相当部分的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对资金所应达到的目标和使用效果作了明确的规定。

三、以行业指标和标准为依据。行业标准是同一行业为大家普遍认同的标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行业标准,这类标准往往经过权威机构制定,要求本行业内单位和人员遵守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另一类是没有强制性但为行业公认的标准,这类标准通常是行业内多年形成或通过研究提出的一些标准,能为审计评价提供判断基础。

四、以专家意见为依据。这是财政专项资金领域权威专家对专业问题的分析判断意见,主要包括三种,一种是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直接参与绩效审计,专家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经验对专业问题进行审查得出的结论;一种是审计人员就相关技术问题向专家进行咨询或与专家进行讨论,提出的咨询或论证意见,或是委托专业人员运用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鉴定并出具鉴定结论。

第二节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要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为评价内容服务,既要在指标分类的科学完整、实用规范上下功夫,又必须使评价指标的含义明确、口径一致,无论横向还是纵向均具有可比性。除此之外,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评价指标的设置还应该遵从几个基本原则:

一、SMART原则。即精确原则,该原则是美英等国家在绩效指标设置上普遍遵循的共同标准。S(specific):指绩效指标应具体、明确,而不能抽象、模棱两可;M(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应可衡量、可评价,能够形成数量指标或行为强度指标,而非笼统、主观的描述;A(achievable):指绩效指标是能够实现的,而非过高、过低或不切实际;R(realistic):指绩效指标应具有时限性,而非仅仅存在模糊的时间概念或根本不考虑完成期限。

二、相关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应与部门、单位、专项资金和项目的绩效目标密切相关,不能因为容易收集就使用,如投入或产出的衡量相对容易,但若与项目成果目标不具有相关性,单纯的指标就不能较好地反映项目的实际影响。

三、互补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形成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综合互补评价作用。定量指标建立在财政专项资金收支活动各项财务、业务数据及工作目标分析的基础上,定性指标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全面、综合因素分析,结合专业意见,与定量指标共同合理、准确地反映财政专项资金相关实际绩效。

四、可行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既要考虑经济性和实用性,又要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数据的取得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并在此基础之上收集信息。

五、可比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涵盖所有的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类型,又要对不同用途和性质的资金或项目设置专用指标,形成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形式,便于同类项目的比较和不同项目间的区分。

六、重要性原则。考虑绩效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选择最有代表性和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指标。

第三节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面向内容

社会公共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具有天然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因此,审计部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审为民,牢牢把与各类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专项(专用)资金内容放在首位,增强绩效审计的针对性和影响力。其中,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管理情况、项目完成情况、项目效益情况是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必须关注的四个焦点,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这四方面内容。

一、审计评价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包括审计项目立项时是否存在小项目大预算、虚假立项或重复立项的情况;审计财政国库部门和一级预算单位拨付资金是否及时足额,资金是否全部到达项目点,项目执行进度是否因资金原因受到影响;审计整个项目的支出总额和构成是否符合立项计划,是否全部用在项目上,有无套取、截留、挤占挪用或损失浪费;审计项目资金是否存有结余或沉淀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二、审计评价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情况。包括审计资金的分配和安排是否以重点项目、重点环节为主;审计资金拨款手续是否健全有效,是否遵循项目申报时立项文本所规定的使用管理办法,是否按项目进度拨付和支付资金,有无因管理滞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审计项目支出方式是否合理节约,设备和材料等是否经政府统一采购;审计项目单位是否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等。

三、审计评价项目实施情况。包括审计项目工作量完成情况,实际完成工作量与计划工作量的对比;审计项目完成进度情况,将实际完成时间与计划完成时间相比较,看是否在计划期内完成,若没完成分析其原因。

四、审计评价项目效益情况。主要审计项目完成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如何,是否对当地就业、生活条件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利,是否对控制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保护方面有利,是否对地方收入、科技进步有利,是否是某些领导干部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短期行为而造成财政专项资金的损失浪费等。

第四节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设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不仅要通过计算、复合性分析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投入与产出,而且要考量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成本与效益,绩效既反映为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又反映为大量无法用货币度量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就决定了在设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模型时需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指标体系。同时,设计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模型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为统一整体全面反映,并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避免在工作中生搬硬套。另外,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科学与否需要通过具体审计工作进行检验,实践中应不断进行指标修正和择优去劣,这决定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文给出两种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设想,一是采用“部门-项目法”构建一般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模型,二是采用“沃尔评分法”构建行业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一、采用“部门-项目法”构建一般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模型。

该模型根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主体和客体不同,将评价指标分为部门(单位)整体评价指标和重点项目评价指标,前者关注部门(单位)专项资金整体绩效,后者关注部门(单位)对某项重点专项资金或某个单独项目的绩效评价。

二、采用“沃尔评分法”构建行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模型。

“沃尔评分法”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基本原理就是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对选中的财务比率给定其在总评价中的比重(比重总和为100),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得出总评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是对财政资金分配和支出的全过程审计,因此,可以围绕财政资金的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四个环节来分析财政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该方法将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并通过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参与综合评分,因此在构建行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模型方面显得十分精细并且有效。

(一)模型构建步骤。

1.确定评价的目标,设置评价指标。根据不同财政资金的特征和评价要求,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着手,确定采用哪些定量和定性评价指标。

2.科学划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比例。将财政资金的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四个环节各类指标归集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类中,并赋以一定的比重。

3.确定各项比率指标的标准值。沃尔评分法的标准值是指各该指标在企业现时条件下的最优值,但是,当某一指标与最优值差异很大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标准值主要采用四类标准:一是计划标准;二是行业标准;三是历史标准;四是经验标准。

4.计算并评分。计算出各类定量指标值和对定性指标进行描述,并参照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以及经验标准对定量和定性指标的结果进行评分。如以下示例:

5.析评价。对汇总评价的分值通过一定的比较和分析,包括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历史比较、经验比较等,得出整个财政资金的绩效水平。

(二)实例介绍: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1.定量指标:

(1)经济性指标。

该指标若小于100%且项目已经结束并达到设计要求时,说明资金尚有结余,符合经济性要求。

该指标反映环保资金存在被违规挤占、挪用的现象,造成资金损失浪费。

(2)效率性指标。

这些指标值越高,说明环保资金的投入效率越高。

(3)效果性指标。

完成率越高,说明项目建设的效果越好。

该指标值越高,说明资金拨付的越及时,项目的保障程度越高。

其他可以选取的定量指标还有很多,如:空气污染指数、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重点工业企业排放稳定达标率、万元GDP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都是衡量环保专项资金支出的效果程度。

2.定性指标。包括环保项目是否进行可行性论证;企业环境评估政策执行情况;对污染企业整改措施的到位程度;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度等。

第四章 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套建设,否则绩效审计难以实现审计目标,达到预期的目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理想模式应是审计机关完全独立、处于超然的社会地位,审计力量雄厚、做到应审必审并保证审计质量,具备成熟、完善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审计结果被重视、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实施,审计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我国虽然已基本具备适合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开展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但内在和外在的因素还不完备,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适时完善政府审计体制改革,增强绩效审计的独立性。

保持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颁布的《利马宣言一审计规则指南》指出:“最高审计机关必须独立于被审单位之外并不受外来影响,才能客观地完成其工作任务”。由于世界各国政治体制不同,相应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国家审计体制。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是行政型审计体制,审计实践证明,这种审计体制是符合一定时期我国国情的,尤其是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其作用是明显而行之有效的。但该体制也存在不足之处,突出表现为审计部门特别是地方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审计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因此,改革现行国家审计体制,使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审计环境的变化相适应,适时地由行政模式向立法模式转变是必然趋势。这一改革应分两步走:现阶段对现行审计体制进行完善和调整,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向立法型体制转变。

现阶段对行政型审计进行调整的重点:一是提高中央审计机关法律地位。参照部分发达国家的傲法,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审计署的地位,在国务院内提升半格,使审计长具有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的地位。二是改革地方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省级以下审计机关实行垂直管理,市、县审计机关的人事、业务由省级审计机关统一管理,经费列入省级预算,系统管理;省级审计机关接受最高审计监督委员会的业务指导,最高审计监督委员会与地方审计机构可以分别专门负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资金的监督,各司其职,强化监督力度。

我国审计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实行立法型审计体制,即人大常委会领导下设立最高审计机构,设立与国务院、最高人琵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榻平行的国家审计院,实行“一府三院制”。审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不再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同时,改进现行审计经费预算编报制度,可参照国际上通行做法,先由审计机关根据职责、任务和计划及定员定额标准编制预算草案,由各级审计机关逐级上报审计经费预算,无须政府审批,由财政部门在本级预算中单独列示,国家审计院汇总审核后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二、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提供明确的法律授权。我国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对绩效审计的地位、内容和实施办法做出明确的规定,明确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工作要求,将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审计工作的组织实施,还是审计结果的具体应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这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必须采用的规则、程序、评价内容和方法,使其在法律框架的指导和约束下进行。

(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相关的法律体系,为绩效审计提供充分的依据。应加快修改完善财政预算法规关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绩效标准,为绩效审计提供充分的评价依据。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法律责任,将相应的法规具体化和规范化,实现“谁决策,谁负责”的审计监督目的,对于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责任单位,追究其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等,这样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责任追究才有相应的依据。

(三)逐步推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成果公开化。

审计公告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社会公众了解审计结果,另一方面是对绩效审计质量的有效监督。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成果能否充分运用,是体现绩效审计的效果和价值所在。虽然我国的审计法规定了审计结果可以对外公布,但至今尚未得到有效执行。通过逐步推行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财政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绩效审计的结果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使审计成果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支持。

三、加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绩效预算改革的互动配合作用。

绩效预算是一种资源配置体系,它围绕运作和项目来编制预算,并以特定的预算数据把运作和项目的效果水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调政府机构绩效和以绩效的衡量为核心的总体特征。绩效预算的标准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提供了较为权威的绩效标准。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绩效预算都是随着公共经济学、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尽管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经济范畴,但又有很多共通之处,两者都是为了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资金的使用效益而采取的措施,基本目标也都是追求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完善的绩效预算制度既能提高人大预算审批和监督的深度、提高人们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通过绩效预算改革的深入,将对政府支出提出相对明确的绩效要求与考核标准,绩效审计的开展则为绩效预算的实施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如通过对项目或部门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绩效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为下期的绩效预算提供决策基础。目前,我国绩效预算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而这恰恰也是财政资金绩效审计面临的难题。因此,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当以“协同论”的理念开展工作,加强配合,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共同参与试点,选择一些适宜于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项目进行试点,并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并从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高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尽快促成试点经验的形成并进行推广。

参 考 文 献

蔡春.《绩效审计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

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黎海.《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的难点及对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

姜娜.《英国绩效审计的借鉴与思考》.中国审计.20xx

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 .浙江审计.20xx

谢力群.《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模式实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关于绩效审计、国营(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1986

邢俊芳,陈华,邹传华.《最新国外绩效审计》. 中国审计出版社.20xx

马克.G.波波维奇.《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李厚琼.《当前开展效益审计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国审计.20xx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健全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中国财政.20xx

姚凤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国际比较与借鉴》.财政研究.20xx

王雪莲.《我国绩效审计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财经界.20xx

张永慧,李天祥.《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期刊论文] -财会研究.20xx

李文涛,苏琳.《制度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期刊论文] -经济纵横.20xx

赵忠良,刘凌雷,王东燕.《财政专项资金亟需提高收益》. [期刊论文] -财政研究.20xx

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年

邢俊芳、陈华、邹传华.《最新国外效益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年

审计署外事司编.《国外效益审计简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年

霍姆斯.《公共支出管理手册》.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年

梅西尔.《审计学》.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凯尔.《现代审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

第5篇:浅议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审计监督的对象、审计的重点和内容、审计目标等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审计署在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2008至2012年规划中则又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臵、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这预示着审计工作已经由纠错防弊向效益性、效果性转变,效益审计将成为现代审计的主流,代表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由此,审计机关必须尽快实现审计工作中心的转移,通过积极探索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之路,为全面推行效益审计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一、 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需要提高认识

《审计法》确定了审计工作的三大目标,真实、合法、效益。以前,审计工作的目标大多局限于真实性和合法性,侧重于评价和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或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法律和规定,对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方面评价较少。事实上,缺少效益目标的审计,常常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像众所周知的合肥垃圾处理厂事件,项目从其基建程序上来讲,形式上基本是合法的,但为什么会还未使用就全部报废呢?究其原因是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力,可行性论证不充分、不科学,只是简单地履行个程序,导致决策错误,脱离地方客观实际,由此造成国家资产严重损失。审计中经常会发现类似的问题。随着民主与法制进程的不断加快,

1人民对政府或有关组织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益问题日益关注,并且逐渐从关注过程到关注结果、从注重投入到注重产出,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将成为核心关注点。因此,需要提高审计工作的认识,不断地调整和更新审计理念,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上,这既是促进和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需要注意原则和关系

审计环境的变化,使审计监督的重点逐步由合规性审计向效益性审计转变。在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时,需要始终注意坚持好“三个原则”,即:重要性原则,要围绕领导关心的、群众关注的、财政投入资金量大的项目开展审计;实效性原则,实施的效益审计项目要与政府中心工作密切相关、要对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可行性原则,审计人员要熟悉项目的特点、掌握与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选择的项目能够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在坚持好三个原则的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合规性审计与效益性审计的关系。合规性审计是从资金的收、支和管理三个环节揭示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效益审计则是沿着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途径来查找影响效益的因素。效益审计要以合规性审计为基础,特别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复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合规性审计与效益审计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同存在。二是全面性与重点性的关系。全面性是指在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中,要对所涉及该专项资金的所有内容进行审计,不留审计盲区和审计死角,全面真实完整地揭示资金的使用情况。重点性则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专项资金涉及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着重揭示资金使

用的效益效果。三是监督性与服务性的关系。围绕经济工作中心,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始终是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效益审计又直接体现审计这一根本目标。为此,要妥善处理好审计监督与服务的辨证关系,对效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机制上找出问题产生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实现审计在更高层次发挥作用的目的。

三、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需要突出审计重点

审计署在五年发展规划中“把揭露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作为效益审计的重点。一是要重点审查项目的立项,了解项目申报立项是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的内容是否完整,有关技术经济论证是否可行,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项目预算是否体现科学、可行和节约的原则;二是要重点审查项目的管理,了解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工程项目建设是否执行国家招投标规定,主要设备及材料是否实行政府采购等;三是要重点审查专项资金的使用,以资金流向为主线,依据资金的性质、指标、规模、用途、拨款路径进行跟踪审计,检查各环节的资金是否真实及时到位,有无截留、挤占挪用、虚列项目支出转移资金、损失浪费等问题,结余资金是否如实反映并归还财政;四是要重点审查项目的效果,通过对项目所产生的效用特点、受益范围和所办事业生命力强弱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综合评价项目的实际运行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计划目标情况,项目的实施是否对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还在探索之中,没有固定的审计模

式,必须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灵活运用适合审计的方式方法。

(一)要重视审前调查和审前培训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要求高,专业性强,如果对被审计项目业务活动情况不了解,简单地根据财务账册进行审计,很难获得成果,由此,需要将财务情况与业务活动联系起来审计。每个项目实施前,都要花较多的时间,熟悉和掌握被审计项目的有关法规规定、业务管理的程序、流程,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内部考核的制度和目标;都要对审计人员进行深入培训,使每个审计人员都能对项目涉及的专业知识有足够认识,不仅清楚做什么,还要知道怎样做,这样才能更具效率地实现审计总体目标。

(二)要制订详细审计方案

方案是审计工作实施的具体计划,是审计行动的先导。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是一种综合审计,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基础上着重对一个项目和一个具体事项效益进行评价,并根据审计目的对效益评价或侧重于经济性,或侧重于效率性,或侧重于效果性,或三者兼顾,依此来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其次要明确审计重点。每一个项目的效益审计侧重点不一样,要根据具体目标来确定重点审计内容,取得适当证据,对项目效益进行评价。

(三)要注重审计调查

审计调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极大地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增加审计的可信度。审计署五年规划中将审计调查纳入了与审计并重的地位。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特别是对决策结果的衡量,涉及到很多非数量因素的问题,只有在审计中开展大量的调查,广泛搜集审计证据,才能查明各类问题和原

因,才能提高审计评价的科学和合理性。

(四)要积极运用现代技术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审计技术和方法发生重大变化。“开展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如果不搞计算机审计,我们将失去审计资格。”在被审计项目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工作,通过普及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和推广其他审计软件,充分发挥SQL Server、 ACCESS、 EXCEL、 DBASE等软件在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传递、跟踪等方面的功能,不仅能够对专项资金涉及项目相关的财政财务收支合法、合规性进行全面的审计,而且可以提高效益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五)要有效整合审计资源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内容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审计范围,工作量大,涉及专业知识多,一定要有复合型的人才。从专业结构来看,不仅要有财务会计专业人员,还需要有懂工程技术、计算机、管理工程、统计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就审计机关现状看,很难满足审计工作要求,这就需要有效整合审计资源。一是审计内部的力量整合,打破传统的专业界线,一个专业和另一个专业或多个专业审计人才的结合实行优势互补。二是借助外力,运用部门单位内部审计力量,发挥内审人员熟悉情况懂管理的优势。必要时还可以聘请一些行业的专家参与审计。

第6篇: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案例分析

一、虚报项目骗取财政资金

项目申请单位获取财政专项资金要符合相关的规定且要履行法定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各单位必须要以真实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和其他相关情况作为申领财政资金的依据。骗取财政资金行为的本质特征就是采用虚构事实或歪曲事实的手段,非法谋取不应当得到的财政资金。

案例: 定性依据:

1、《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各部门、各单位编制预算草案的依据:

(一)法律、法规;

(二)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

(三)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

(四)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

(五)本部门、本单位上一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2、《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第十一条:会计核算应当以行政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各项收支情况及结果。

3、《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 第十条: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各项收支情况和结果。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三)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

(四)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五)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财政预算或其他财政制度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财政资金,未经法定程序报请财政部门批准,不得改变资金用途,以切实保证预算的严肃性、权威性,以及保证相关事业正常发展。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支出科目之间会发生有的资金结余,有的资金不足的情况,为了保证完成各项事业计划,在必要时可以在各科目之间进行必要的调剂,但这种调剂要按规定的程序向有关部门报告,得到批准方可实施,未报告或报告未批准的,不得实施。

(一)截留应拨财政资金,挪作他用。在财政支出管理过程中,截留财政资金只是一种具体的手法,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某种手法,达到挪用财政资金的目的,所以,截留的本质还是挪用。从现行财政体制来看,国家机关对于其下属单位或具体用款项目单位,具有财政资金再分配职能。国家机关履行这项职能,必须严格根据预算安排和拨款计划下拨资金,保证相关事业正常运行,国家机关不能以虚列支出等手段,将应下拨下级单位或具体用款项目单位的财政资金截留在本级,挪作他用。

审计发现,部分项目主管部门和单位,擅自截留中央项目资金,用于其他支出款项;无依据按一定比例提取消名管理费。

(二)挪用财政专项经费,支付基建工程款。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违规进行基建项目,开工资金不到位,基建资金来源又没有保障,就挪用财政专项资金支付基建工程款,以此来支撑基建项目的进行。

(三)挪用财政专项经费,弥补人员经费或用于其他活动。项目单位未按专项经费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而是将资金另行分配使用,将部分资金或全部资金用于弥补本单位事业费或其他经费不足,主要包括:购车修车、支付房租、住宅供暖、物业费;支付所属单位人员工资、医药费、补贴,购臵资产。

(四)挪用财政资金,将财政资金用于对外借款。项目单位与其

2 他单位签订贷款合同,将财政资金借出,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

(五)挪用财政资金,对外投资。

(六)挪用财政资金,用于出国。

(七)擅自调整预算。项目(项目主管)单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财政资金的用途和数额,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报批,未经报批,以项目调整为名,擅自改变财政资金用途或使用方向的,也是挪用财政资金的行为。

(八)项目管理单位计提管理费。项目管理费是指难以直接计入项目成本的费用,包括承担单位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支出、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按规定,项目管理费应按照一定分摊方法,在批复预算范围内据实列支,不能简单地按比例直接提取。审计发现,部分项目承担单位存在从项目经费中直接提取管理费的情况。计提的依据是项目承担单位内部制定的管理办法,计提比例一般为5%,个别单位甚至达到20%以上。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1995‟第186号)第六十二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不得挪用;确需作出调整的,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

2、《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第二十条:行政单位的专项支出,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并按照规定向主管预算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报送专项支出情况表和文字报告,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

3、《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第十八条: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核算反映。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

三、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 按现行财政体制,上级预算单位对于其所属的预算单位还具有财政资金的再分配职能,对其所属单位有拨款关系。上级预算单位对所属单位的财政拨款应按照预算和具体拨款计划及时下拨,切实保障所

3 属单位各项事业和工作的正常运行。所谓的及时下拨就是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资金拨出,超过规定期限的,应属于滞留财政资金。但在实际工作中,将滞留财政资金作为一种财政违法行为来定性时,还要考虑具体情况,一般将超过期限较长,金额较大或影响恶劣的行为确定为财政违法行为,超过期限较短,金额较小的不要定性为财政违法行为。 常见的问题是滞留专项财政资金,影响特定事项开展。对于专项财政资金特别是用于救灾等紧急事项的财政资金,未按规定和具体情况及时拨款,滞留财政资金将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和恶劣影响。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七条: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和监督。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

2、《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第四十九条:行政单位的往来款项,年终前应尽量清理完毕。按照有关规定应当转作各项收入或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要及时转入各有关账户,编入本年决算。主管单位收到财政专户核算的预算外资金属于应返还所属单位的部分应及时转拨所属单位,不得在“暂存款”挂账。

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第三部分 :事业单位在终了前,应根据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决算编审工作要求,对各项收支账目、往来款项、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进行全面的年终清理结算,在此基础上办理结账,编报决算。年终清理结算的主要事项包括:清理、核对预算收支数字和各项缴拨款项、上交下拨款项数字。年终前,对财政部门、上级单位和所属各单位之间的全年预算数(包括追加追减和上、下划数字)以及应上交、拨补的款项等,都应按规定逐笔进行清理结算,保证上下级之间的预算数、领拨经费数和上交、下拨数一致。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

四、扩大财政资金开支范围

预算单位财政资金开支范围,包括开支对象和开支事项两方面;开支标准是对支出事项资金数目的限制,也是预算单位财政支出管理

4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向非预算单位拨付财政资金,扩大财政资金支出范围。

(二)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财政项目资金转入所属单位。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五条关于“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和第三十八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应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的规定。

2、《行政单位财务规则》([1998]财政部令第9号)第十九条:行政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保证人员经费和单位正常运转必需的开支,并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项目实行重点管理和控制。行政单位用于职工待遇方面的支出,不得超出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

3、《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6]财政部令第8号)第十九条: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事业单位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事业单位的规定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

五、虚列支出、重复列支或者提前列支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政府财政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终了时,应当清理核实全年预算收入、支出数字和往来款项,做好决算数字的对帐工作。不得把本的收入和支出转为下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下的收入和支出列为本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预算内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外,不得随意把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内。

决算各项数字应当以经核实的基层单位汇总的会计数字为准,不得以估计数字替代,不得弄虚作假。

2、《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第四十一条:行政

5 单位的各项支出按实际支出数额记账。

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第三部分:……属于本年的各项支出,应按规定的支出用途如实列报。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七条: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虚增、虚减财政收入或者财政支出;

(二)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六、在往来中列支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政府财政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终了时,应当清理核实全年预算收入、支出数字和往来款项,做好决算数字的对帐工作。

2、《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第四十九条:行政单位的往来款项,年终前应尽量清理完毕。按照有关规定应当转作各项收入或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要及时转入各有关账户,编入本年决算。

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第三部分 :事业单位的往来款项,年终前应尽量清理完毕。按照有关规定应当转作各项收入或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要及时转入各有关账户,编入本年决算。

处理处罚依据:《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区别情况对违法取得的资产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七、将项目资金转至非项目实施单位进行核算(体外循环)

1、项目主管部门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单位账户支付专项资金,造成项目资金体外循环。

2、项目实施单位向非项目实施、协作单位支付专项资金。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政府财政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终了时,应当清理核实全年预算收入、支出数字和往来款项,做好决算数字的对帐工作。不得把本的收入和支出转为下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下的收入和支出列为本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预算内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外,不得随意把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内。

2、《行政单位财务规则》([1998]财政部第9号)第十条: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

处理处罚依据:《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区别情况对违法取得的资产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八、违反规定公款私存或办理定期储蓄

部分项目单位为了便于随意支配资金,逃避有效监管,进行公款私存活动。

定性依据1:《商业银行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单位的资金以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定性依据2:《人民币单位存款管理办法》(银发[1997]485号)第七条:财政拨款、预算内资金及银行贷款不得作为单位定期存款存入金融机构。

处理处罚依据:处理处罚依据:《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区别情况对违法取得的资产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责令限期缴纳、上缴应当缴纳或者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四)责令冲转或者调整有关会计账目;

(五)采取其他纠正措施。

7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 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依照本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对违法取得的资产作出处理;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被审计单位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向有关部门、单位提出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建议。

九、执行财政专项后形成的国有资产未按有关规定管理 1.购臵固定资产未实现政府采购; 2.固定资产未入账;

2.固定资产转拨未办理拨付手续。

十、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实施单位财政专项资金未设立专账管理。

(二)项目实施单位原始凭证等附件不齐全不规范。用以前票据、往来票据、白条等不合规票据报账。

(三)项目实施单位违反现金管理条例,支付大额现金。部分项目单位违规使用大额现金拨付项目资金或进行结算,项目资金去向不明。

除上述问题外,有的项目单位还存在项目进展缓慢、账务处理不规范、不建账、白条抵账等问题。

第7篇:专项资金审计报告

XX县XX镇XXX生猪养殖场:

我们接受委托,审计了贵单位开发的《XX县XX镇XXX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下达文号:云发改农[2012]39号)专项资金在2012年01月至2013年12月的收支使用情况。贵单位的责任是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审计资料。我们的责任是对XX县XX镇XXX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收支使用情况发表审计意见。我们的审计是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及“云发改农[2012]39号”进行的。在审计过程中,我们结合贵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了包括抽查会计记录等我们认为必要的审计程序。现将审计情况报告如下: 一.承担单位及项目基本情况

XX县XX镇XXX生猪养殖场系2012年12月18日注册成立的个体工商户,由XX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执照号:445321600172180,法定代表人:XX;公司住所:XX县XX镇XX村民委员会大塘口第二村民小组坳塘,经营范围:生猪饲养及销售。

项目基本情况:XX县XX镇XXX生猪养殖场于2011年07月28日,与新兴县畜牧兽医渔业局共同申报XX县XX镇XX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经新发改资[2011]243号文批准,于2011年08月08日立项为:XX县XX镇XX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贵单位于2012年09月21日与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2012092101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书》,项目于2013年1月18日完成,并经XX县畜牧兽医渔业局、XX县发展和改革局共同验收合格,已投入使用。 二.项目合同的有关规定

(一)在本项目执行期内,项目总经费为预算:48.8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3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18.8万元。

总经费开支预算计划为:基建费:30万元,用于土建工程(猪舍及平整土地);其他:18.8万元,用于配套排污设备、道路扩改建、饮水系统改良及绿化及防护围栏、电源改造工程。

(二)中央专项资金30万元,专款专用列支科目为: 基建费:土建工程(猪舍及平整土地)30万元

(三)项目完成时达到的主要经济目标

根据“XX县XX镇XX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及相关文件要求,本项目完成后,扩建猪舍900㎡,建设蓄水池20m³,消毒池15m³,沼气池100m³,粪污处理池200m³,排污渠250m,挖深水井70m,半自动化投料机械1套,道路修设350m。 三.项目有关指标的执行情况

经审计,截至2015年06月20日,合同执行情况如下:

(一)经费到位情况

我们根据银行存款对账单,进账单及银行对账单确认:已到位的项目总经费为30万元,其中:已到位的中央专项资金30万元。

(二)项目经费使用与管理情况 1.中央专项资金专项核算情况

经审查,贵单位已经为中央专项资金单独列账,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下单独核算。

2.自筹资金单独列账情况

经审查,贵单位自筹资金未单独核算。

(三)项目经费的支出情况

我们根据相关账簿及凭证,本项目实际支出:48.8万元,其中专项资金30万元,自筹资金18.8万元。贵单位自筹的配套资金没有单独设立专户核算,自筹资金支出均凭收款收据用现金支付

(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贵单位于2012年09月21日与XX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承建合同。总承建合同金额为:63万元,实际列支工程款为:48.8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列支(财政专户直接支付):30万元,自筹资金列支:18.8万元。

扩建猪舍900㎡,建设蓄水池20m³,消毒池15m³,沼气池100m³,粪污处理池200m³,排污渠250m,挖深水井70m,半自动化投料机械1套,道路修设350m。

该扩建项目已于2013年01月18日通过XX县畜牧兽医渔业局、XX县发展和改革局共同验收合格,并已投入使用。 四.有关附件

附件1.XX县XX镇XX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支出使用情况表

附件2. XX县XX镇XX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支出台账

附件3.XX县XX镇XX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证明材料列表

附件4. XX县XX镇XX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专项资金购置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清单

第8篇:专项资金审计报告样式

A 公司: 我们接受委托,审计了贵公司承担的“广东省产学研省部合作专 (项资金”项目“…………” 项目编号: ;下达文号: )在 XXXX 年 XX 年 XX 月至 XXXX 年 XX 月的收支使用情况及《……合同书》中“主要经济指标”的执行情况。贵公司的责任是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审计资料,我们的责任是对“广东省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的收支使用情况发表审计意见。我们的审计是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合同书》进行的。在审计过程中,我们结合贵公司的实际情况,实施了包括抽查会计记录等我们认为必要的审计程序。现将审计情况报告如下:

一、承担单位及项目基本情况 由 A 公司系 XXXX 年 x 月 x 日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XXX 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NNNNNNNN;注册资本:人民币 NNNN 万元;实收资本:人民币 NNNN 万元;法定代表人:XXX ; 公 司 住 所 : NNNNNNNNNNNNN 。 公 司 经 营 范 围 :xxxxxxxxXXXXXX。 项目基本情况:A 公司于 XXXX 年 XX 月 XX 日,与 B、C 等单 “。。。。。 项目。位联合申报 。。。。” 于 经批准, XXXX年 XX 月 XX 日被列为广东省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 ,贵公司于 XXXX 年 XX 月 XX 日签订了《……合同 。书》

二、项目合同有关规定 一 在本项目执行期内,

项目总经费为 NNNN 万元,其中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为 XXX 万元。 总经费开支预算计划为: 基建费 万元,用于…… 原材料费 万元,用于…… 设备购置及使用费 万元,用于…… 专用业务费 万元,用于…… 其他 万元,用于…… 二 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 XXX 万元,计划分配如下:A 公司 万元、B 公司 万元、C 公司 万元。 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应单独列帐核算,专款专用,开支预算计划为: 原材料费 万元,用于…… 设备购置及使用费 万元,用于…… 专用业务费 万元,用于…… 其他 万元,用于…… 三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开支预算计划为: XXX 费 万元,用于…… XXX 费 万元,用于…… XXX 费 万元,用于…… XXX 费 万元,用于…… 其他费用 万元,用于…… 四项目完成时达到的主要经济指标: ) (合同约定经济指标内容。

三、项目合同中有关指标的执行情况 经审计,截至 XXXX 年 XX 月 XX 日,合同执行情况如下: 一 经费到位情况: 我们根据银行存款帐单、进帐单及银行对帐单确认:已到位的项目 已到位的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为 XXX 万元;总经费为 XXXXXX 万元;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为 XX 万元。 二 项目经费使用与管理情况:

1、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分配及单独列帐核算情况: 经核查,贵公司已经(或没有)为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单独列帐。 根据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单独列帐情况、银行对帐单等,确认省部产学

研专项资金实际分配情况如下: A 公司 万元,最后到帐时间 NNNN 年 nn 月 nn 日 B 公司 万元,最后到帐时间 NNNN 年 nn 月 nn 日 C 公司 万元,最后到帐时间 NNNN 年 nn 月 nn 日

2、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单独列帐核算情况: 经核查,贵公司已经(或没有)为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单独列帐。根据经费单独列帐情况、银行对帐单等,确认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实际分配情况如下: A 公司 万元,最后到帐时间 NNNN 年 nn 月 nn 日 B 公司 万元,最后到帐时间 NNNN 年 nn 月 nn 日 三 项目经费支出情况: 我们根据相关帐簿及凭证,确认本项目实际支出资金 XXXXX 万元,其中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实际支出资金 XXXX 万元,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实际支出资金 XX 万元,列表如下: 其中:科技厅省部产 其中:地方各级政 总经费支出 学研专项资金支出 府配套资金支出 (万元) (万元) (万元) 1.基建费 2.原材料费 3. 设 备 购 置 及 使用费 4.专用业务费 5.其他 合计 四 项目经费支出与合同差异的情况说明: (列明主要差异原因。) 五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 (根据合同约定经济指标内容进行审计。

四、有关附件 附件一:项目专项资金审计报告附注 附件二:项目财政资金支出使用情况表 附件三:项目财政资金支出台帐 附件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证明材料列表 附件五:项目财政资金购置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清

单XXXXXX 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中国注册会计师:AAA 中国注册会计师:BBB XXXX 年 XX 月 XX 日附件一:项目专项资金审计报告附注附件二: 项目财政资金支出使用情况表项目名称:编制日期: 年 月 日 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万元) 其中 项目总经费开 支出科目 支 科技厅 地方各级政府配 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 套资金

一、基建费 其中

二、原材料费 其中

三、仪器设备购置及使用费 其中

四、专用业务费 其中

五、其他 其中总计 0.00 0.00 0.00(注:高校等单位所分配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的每笔支出均须按支出科目进行归集。)附件三: 项目财政资金支出台帐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金额(元) 凭证 序号 日期 凭证号 摘要 省部产 地方各级 附件 学研专 政府配套 内容 项资金 资金A 单位: 1 2 3 … 小计: 0.00 0.00B 单位: 1 2 3 … 小计: 0.00 0.00C 单位: 1 2 3 … 小计: 0.00 0.00 所有单位合计: 总经费合计: 0.00 0.00(注:上表所涉单位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等,且仅填写政府财政资金相关内容。)附件四: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证明材料列表 交易金额 标明销项发票或销售合同序号 日期 付款单位 摘要(货物情况等) (万元) 等及其编号 1 2 3 4 5 6 7 …附件五: 项目财政资金购置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清单 从省部产学 从地方各级 单价序 资产登记 购买 安置 数量 总价(万 研专项资金 政府配套资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元/台号 卡号

日期 单位 (台件) 元) 列支数(万 金列支数 件 元) (万元) 1 2 3 4 5 6… 累计:(注:仅填写政府财政资金所购置设备、仪器。)

第9篇: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自查报告

根据《**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关于对**年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开展行业检查的通知》要求,对我乡**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的来源、性质、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关于对**年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开展行业检查的通知》要求,对我乡**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的来源、性质、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的规划,其中:

硬化全村村组道路共4.7公里,新建泥碎石路6公里,联户路建设400米,补助资金178.5万元;茶叶种植200亩,补助资金16.8万元;新建农房3户、改建农房32户,补助资金34.7万元。

一、项目变更情况

1、产业扶贫项目。由原规划的200亩茶叶16.8万元产业项目调整为100亩乌头雷竹项目,其中雷竹种苗7500株6万元;产业道1公里3万元;机耕道600米3万元;蓄水池2口100立方米,Ф20mm

PE材质引水管道1500米,4.8万元。

2、公路建设项目。由原规划的硬化全村村组道路共4.7公里,新建泥碎石路6公里,联户路建设0.4公里,补助资金178.5万元调整为硬化全村村组道路共3.71公里,新建泥碎石路

1.035公里,联户路0.4公里,补助资金178.5万元。由于硬化全村村组道路共3.71公里项目原设计有效路面由3.5米变更为4.5米,增加资金共需12.1万元;增加安保设施,增加资金共需36万元;增加浆砌卵石水沟,增加资金共需29.7万元。导致资金尚有缺口,正在多方争取和整合资金,设计变更函已上交**县交通运输管理局。

二、项目执行情况。

1、产业扶贫项目。100亩乌头雷竹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土地整理工作。

2、公路建设项目。通过竞争性谈判,经过公示公告,确定了3.71公里硬化全村村组道路和新建泥碎石路

1.035公里的施工单位。公路建设建设项目已经全面开工,现已经完成公路路基调平工作。

3、农房新建、改建项目。现已完成农房新建1户,农房改建18户。

三、存在问题。

1、项目进度滞后。由于进行了项目变更,项目建设还处于实施阶段,下一步工作中,将根据规划,进一步抓紧建设、抓紧验收、及时报账。

2、资料完善不足。对相关项目的资料整理、归档不完善,下一步将抓紧完善,及时归档。

上一篇:护士个人简历自荐信下一篇:小学交通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