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移民搬迁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扶贫移民搬迁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共8篇)

扶贫移民搬迁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依据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人民政府指定承贷主体作为政府购买易地扶贫搬迁服务的承接主体,负责全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融资、建设管理等工作,具体负责承接全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本金,以及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进行融资,为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县扶贫开发投融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县扶贫开发公司”)分项目设立专户,协助承贷主体负责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拨付及使用监督。承贷主体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委托代建协议,各乡镇人民政府作为项目实施主体,负责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规划、实施、招投标及资金使用监管等工作。各乡镇设立扶贫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落实。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包括:在册贫困户(含移民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般户(含移民户)。

第二章 资金来源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主要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县级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农村宅基地自愿退出奖补 1 资金、库区移民搬迁补助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长期政策性贷款资金。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是指中央预算内安排用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资金;县级预算内投资是指县预算内安排用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是指在中央下达的政府债务限额内,以省政府发行债券方式取得的资金;农村宅基地自愿退出奖补资金是指易地搬迁户自愿退出宅基地上级财政安排的奖补资金;库区移民扶贫搬迁补助资金是指库区移民易地搬迁户享受的政策性补助资金;国家建设专项基金是指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项建设债券设立的专项建设资金;长期政策性贷款是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长期贷款和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

第三章 资金使用

第五条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使用范围:

1、建档立卡贫困户及一般户搬迁建房政策补助资金;

2、水库移民易地搬迁政策补助资金;

3、搬迁户农村宅基地退出及房屋拆迁补偿资金;

4、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内配套建设搬迁特困户周转房;

5、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需由政府投资的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其他相关费用;

6、同步搬迁安置房建设资金。第六条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使用:

1、资本金到位和融资放款。根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进度和实际需要,承贷主体提出项目资本金拨付申请,经县政府批准,由省易安公司和县财政拨付至承贷主体在贷款行开设的专户,同时申报贷款行同比例发放贷款。

2、项目资金管理。项目资本金和贷款到帐后,县扶贫开发公司书面出具资金支付申请报告(附一般收据),经常务副县长审批后,承贷主体及时将资金拨付至县扶贫开发公司在贷款行开设的专户。该帐户为易地扶贫资金共管帐户,参照项目施工单位帐户管理,由县政府、县扶贫开发公司、承贷主体、农发行四方作为监管主体,负责资金使用监管,项目资金须经监管主体共同审核后方可支付。

3、资金使用流程:实施主体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实际需要,分类型提出资金支付申请。

(1)属于地方政府组织实施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由实施主体履行招投标程序,确定施工企业和监理公司,签订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施工企业与监理公司需具备相应的资质,根据合同约定需支付资金时,分项目施工单位提出用款支付审批表(见附件02。第一次申报需附招标文件、施工合同),监理工

程支付证书(见附件03)及税务发票(以“承贷主体”的名称开具),实施主体汇总填报项目支付审批表(见附件01),报县相关部门和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核,经县长或常务副县长签批后,县扶贫开发公司据实拨付资金至各施工单位。(2)建档立卡贫困户及一般户搬迁政策补助资金。由实施主体填报分户统计表(见附件04)及审批表(见附件01),报县相关部门和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核,经县长或常务副县长签批后,县扶贫开发公司将资金据实拨付各乡镇财政所专户,财政所通过打卡方式直接补助到户或村集体设立的理事会对公账户。

(3)水库移民易地搬迁政策补助资金。由实施主体填报分户统计表(见附件04)及审批表(见附件01),报县相关部门和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核,经县长或常务副县长签批后,县扶贫开发公司将资金据实拨付各乡镇财政所专户,财政所通过打卡方式直接补助到户或村集体设立的理事会对公账户。

(4)农村宅基地自愿退出及房屋拆迁补偿资金。由实施主体填报分户统计表(见附件04)及审批表(见附件01),报县相关部门和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核,经县长或常务副县长签批后,县扶贫开发公司将资金据实拨付各乡镇财政所专户,财政所通过打卡方式直接补助到户或村集体设立的理事会对公账户。

第七条 实施主体扶贫项目办公室应落实专人核算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收支,确保专人、专户(打卡发放资金)、专账管理。

第四章 职责分工

第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全部用于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支出,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严禁挪作他用。

第九条 各实施主体或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建设进度调度、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及项目竣工验收;按进度申请拨付各类资金;对到户补助资金真实性负责,并及时打卡发放或划转;按月上报县扶贫开发公司项目实施进度。

第十条 县发改、扶贫移民、住建等部门依据职责,负责指导、跟踪、检查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第十一条 县财政局、承贷主体和扶贫开发公司等单位,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做好资金支付调度。县财政局负责根据政府购买服务协议约定,及时支付购买服务资金到承贷主体,确保按期偿还到期本息。

第十二条 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审计等工作,确保项目资金合规使用。

第十三条 资金使用过程中发现截留、挪用、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暂停后续资金拨付,责令改正并追回资金,情节严重的,按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章 附则

扶贫移民搬迁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篇2

一座广场见证从源头“堵漏”的努力

南城县上唐镇集镇中心,最近新建了一座休闲广场,漂亮的地板砖整齐平坦,四周绿化树郁郁葱葱,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这是该镇投资50万元的移民项目——休闲广场和村庄整治工程的一部分,通过公开招投标建设的。自建成以来,一下子就成为周边500多位移民以及其他群众休闲、娱乐及健身的好去处。

该县扶贫和移民部门严格招投标程序,从源头“堵漏”。对于投资50万元以上工程,必须经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招投标,业主单位应委托招标代理机构组织实施。10万元以上至50万元以下项目,由乡(镇)公共资源交易所采取邀标方式进行,邀标应有三家以上有资质的单位参加。10万元以下工程,由中介机构编制项目投资实际控制价,然后再由业主单位邀请三家以上专业队伍进行议标确定。由此,移民项目全部为有专业资质的施工单位建设,从而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同时,要求中标单位应按要求自行施工,不得将中标工程转包或分包给其他建设单位,否则,将取消中标单位中标资格,同时还要追究其违约责任,承担相应处罚。

“短斤缺两”项目凸显“第三方”价值

不久前,南城县某村做完了一个投资3万元的移民项目,可在工程验收时,中介机构专家一测算,发现工程其实只完成了三分之二,存在“短斤缺两”行为,坚决不予通过,直到该村将剩下的工程量全部做足、做好为止。

移民项目数量多、地域散、类型广,工程项目实施管理专业性强,且有资质要求。而扶贫和移民部门受机构人员限制,往往不具备做好这一工作的专业人才。为此,南城县通过购买社会服务,于去年下半年专门聘请有专业资质的中介机构——江西中天建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在编制移民项目预算、检查验收项目、审核工程结算等环节参与移民项目实施管理工作。据了解,这种在移民项目管理中引入“第三方”的做法,在全市是第一个,即便在全省也还不多见。自引入中介机构参与移民项目管理以来,在总计价值600多万元的项目中,10余个“短斤缺两”项目被强制补足。当然,中介机构只是负责10万元以下项目的结算审核,10万元以上项目结算依法由县审计部门进行专项审计。

一场“擂台赛”强化项目优选

在南城县扶贫和移民局办公室里,一场少见的“擂台赛”正在火热进行中。正在一个接一个“演讲”的,是项目申请人,他们正在介绍自己的产业发展、土地使用、投资额度、准备做什么项目等。而台下的“评委”,则是扶贫和移民局干部、中介机构专家、乡镇分管干部、产业代表等。这场“擂台赛”比的是谁更需要项目,谁真正需要项目。

扶贫移民搬迁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篇3

根据省扶贫办《关于对全省2011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的安排意见》(陕扶办发[2012]48号)要求,我市高度重视,及时研究贯彻意见,并印发了《关于对2011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计划执行和管理使用情况检查的通知》,对全市2011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自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在县区完成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市办组成4个检查组,分别由办领导带队,于8月20日-29日,对全市2011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以听取县区工作汇报、实地查看建设项目、查阅档案资料和帐务、走访贫困户等方式进行,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纠正和整改。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1财政扶贫资金计划下达情况

2011年省上共下达我市财政扶贫资金计划项目192个,财政扶贫资金18610.955万元,其中: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村55个,财政扶贫资金5300万元;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个,财政扶贫资金365万元;扶贫移民搬迁9790户36273人,财政扶贫资金6280万元;移民基础设施项目49个,财政扶贫资金835万元;产业直补项目6个,财政扶贫资金480万元;灾后重建项目3个,财政扶贫资金84万元;互助资金项目34个,财政扶贫资金585万元;绩效考评奖励项目5个,财政扶贫资金270万元;实用技术培训项目12个,财政扶贫资金278万元;残疾人扶贫项目6个,财政扶贫资金12万元;洋县公益彩票项目1个,财政扶贫资金1500万元;小额贷款贴息资金530万元,项目贷款贴息资金596.925万元;“雨露计划”培训经费771.53万元,洋县试点49万元;贫困大学生资助819人,财政扶贫资金343.5万元;“两项制度衔接”经费104万元(市县62万元,西乡试点42万元);扶贫项目管理费227万元。全市2011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计划按照中省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全部下达到县区。

二、资金使用及报帐情况

截止今年7月底,全市共拨付使用财政扶贫资金15781.3万元,占资金计划总额的84.8%,完成报帐12301.12万元,占资金计划总额的66.1%。其中: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使用资金3864万元,占72.9%,报帐2830.29万元,占53.4%;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使用资金334万元,占91.5%,报帐324万元,占88.8%;移民搬迁使用资金6280万元,占100%,报帐4365.5万元,占69.5%;移民基础设施项目使用资金618万元,占74%,报帐410万元,占49.1%;产业直补到户443.73万元,占92.4%,报帐443.73万元,占92.4%;灾后重建项目使用资金84万元,报帐84万元,分别占100%;互助资金项目到村585万元,占100%,报帐455万元,占77.8%;绩效考评奖励项目使用资金226万元,占83.7%,报帐215万元,占79.6%;实用技术培训使用资金245.21万元,占88.2%,报帐242.91万元,占87.4%;小额贷款贴息511.75万元,占96.6%,报帐511.75万元,占96.6%;项目贷款贴息556.73万元,占93.3%,报帐556.73万元,占93.3%;残疾人项目使用资金10万元,占83.3%,报帐10万元,占83.3%;洋县公益彩票项目使用资金715万元,占47.7%,报帐560万元,占37.3%;“雨露计划”培训费使用612.12万元,报账612.12万元,分别占79.3%;洋县试点使用、报帐49万元,分别占100%;贫困大学生资助343.5万元,报帐343.5万元,分别占100%;“两项制度衔接”使用资金98万元(市县56万元,西乡试点42万元),报帐98万元,分别占94.2%;扶贫项目管理费使用205.3万元,占90.4%,报帐189.6万元,占83.5%。

三、项目建设成效

全市2011扶贫开发项目,共新修和改扩建村组道路233.46公里,其中硬化水泥路105.8公里,建桥68座,建人畜饮水工程31处,解决安全饮水7856人,改造农电线路93.5公里,解决用电困难3350人,新修基本农田491亩,建河堤4586米;实施农户改厨2222户,改厕1822户,改圈1404户,粉刷房屋3452户,硬化庭院1892户,建沼气池593口,建村“两委”活动室11个,卫生室15个,文化广场7个;建集中移民安置点182个,实施扶贫移民搬迁10022万户37203人,新建房屋31341间;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25个,项目覆盖农户4.99万户,小额信贷扶持贫困户6685户;建村级互助资金协会34个,发展会员2735户;产业开发扶持贫困户新建产业大棚47个,发展经济园林6789亩,干鲜果10411亩,蔬菜2470亩,中药材5107亩,食用菌287万袋,牲畜1.95万头;实施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13.2万人次,雨露计划培训就业3406人,资助贫困大学生人819人。2011年,全市实现贫困人口脱贫8.12万人。

四、主要措施

1、严格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一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陕西省财政扶贫资金报帐制实施细则》,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管理制度”。在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中,严格按照省市批准下达的扶贫项目计划拨付使用资金,坚决杜绝随意改变资金用途、扣减项目资金等现象发生。

2、认真抓好资金安全教育。有效利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县区扶贫办主任会议和市县各类扶贫项目资金检查、项目验收等时机,广泛宣传中省扶贫政策,加强扶贫资金安全使用及监管教育,明确扶贫资金用途和使用管理办法,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浪费扶贫资金,牢固树立“扶贫资金高压线”意识,认真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金。

3、坚持扶贫项目择优选定。在确定扶贫开发项目中,市县严格按照中省有关政策及要求,坚持瞄准贫困原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按照参与式方法,严把项目审定、申报关。在项目村确定上,通过公平、公开竞选,择优选定村级班子战斗力强、群众积极性高、开发条件相对成熟的村,并优先启动建设,坚决杜绝人情关系“定项目”或“优亲厚友”等问题发生,确保扶贫项目符合村情民意,资金投向合理,有效调动了项目村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4、落实项目资金公开公示制度。要求县区及项目镇村在项目实施前后,必须将项目名称、扶持对象、资金来源、补助标准、资金使用等情况,通过市县政府信息网站、扶贫信息网站及镇村“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或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公开、公示。所有扶贫项目的实施及资金使用必须有群众代表参与规划、参与决策、参与管理,项目知晓率达到90%以上,确保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与决策管理等各项制度的落实。

5、严格扶贫项目资金检查和审计。认真落实扶贫项目资金“报帐制”、“审计制”和“跟踪检查”等管理制度,要求县、镇、村必须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报帐必须持有正规票据,由项目镇严格把关审核,报县扶贫办审定签字后,再报县财政局进行报帐核销。市县扶贫办和财政局,定期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今年7-8月,市审计局用1个多月时间,对全市2010、2011两个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市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顺利通过了市级专项审计。同时,坚持每年邀请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视察监督;市县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每年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一次联合执法监察,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有效防止了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等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确保了财政扶贫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省上下达扶贫项目资金计划时间较晚,加之个别县区扶贫办与财政局沟通联系不紧密,特别是扶贫部门缺乏工作主动性,致使部分扶贫项目资金拨付到位不及时;二是个别县在申报项目计划时,对项目可行性调查不够,造成上级项目计划下达后难以实施而被动调整和重新报批计划,直接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三是个别县区对整村推进等项目建设指导督促力度不够,项目进度迟缓,已建成项目资金结算报帐进度慢,项目管护责任不到位,总结不及时,档案资料管理不规范、不完善;四是个别县区、镇对互助资金项目村监管不够,政策宣传不到位,致使项目村入会率、借款率低,个别协会对群众借款把关不严,将互助资金用于建房、子女上学等,违背了互助资金用于扶持农户发展产业的政策要求;五是个别镇村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公开公示制度落实的还不够好,群众知晓率尚待进一步提高;六是个别县镇扶贫办财务人员变动频繁,经办人员业务能力有限,加之培训工作跟不上,使县镇财务资料管理尚不太规范。

六、整改措施

1.认真搞好整改工作。结合这次扶贫专项资金检查,针对存在问题,市办检查组采取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期纠正的办法,对项目实施单位提出严格要求,并分别在县区检查反馈会议上提出了整改意见。8月31日,李彦海主任组织召开主任办公会议,对县区及项目单位在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以市办名义下发了《通报》,要求县区针对问题逐项进行整改。同时要求各级扶贫部门,特别是扶贫办主要领导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履行指导、监督、监管责任,不断完善和健全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运作程序,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安全运行,发挥效益。

2.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一是要加强对扶贫开发项目的指导和监管,督促县区和项目单位严格执行项目计划,加快整村推进等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整村推进项目计划任务。二是督促县区不断完善和规范项目资金报账资料,加快项目资金核销、拨付和报账进度,确保项目建设有续推进。三是加大互助资金政策宣传,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规范资金用途及运作程序,强化管理措施,努力提高项目村的入会率和借款率。

3.强化项目资金管理。一是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金公开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二是不断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工作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对县区扶贫目标考评范围。三是加强对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管,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四是有效发挥财政、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与绩效考评、反腐倡廉及部门任务、责任、权力有机结合,强化资金检查、监督和审计,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

4.严格项目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在扶贫规划的制定、资金的落实、项目的实施、完工项目检查验收等每一个环节负起责任。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加大对违纪违规使用扶贫资金问题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挤占挪用、损失浪费、报假发票,骗取、套取扶贫资金的行为,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责任,以严肃财经法纪,确保扶贫资金封闭管理,安全使用。

扶贫移民搬迁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篇4

在县委、县政府、县农开办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下司镇、甲里镇的农业综合扶贫工作紧紧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县农业综合开发会议精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根据贵州省《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实施办法》依据项目资金执行情况及有关资料,本着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对该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了评价,形成本评价报告。

一、项目情况:

1、下司镇新同村新场组和铁山村板栗树组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项目:该项目区涉及新场村、铁山村27个村民小组,计划改造道路2500米。项目总投资25万元,财政投资2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这条道路的修建极大的改进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有力的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步,有效的促进了新农村事业的各项建设。

2、甲里镇整乡推进项目:该项目涉及全镇5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13000人,其中贫困户1045户,贫困人口4331人。产业发展项目主要以板蓝根产业化种植基地建设和本地青脚麻鸡养殖项目为主导。项目总投资495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0万元;整合资金30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00万元。项目建设期限为3年。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板蓝栽培在显著增加农民经济

收入的同时,对于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尤其是在美化、绿化都珠江源头,防止水土流失,调解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具有极好作用。从而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导入,无害化生产技术的应用等,可保护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增加产业发展后劲。

通过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贫困农民经济收入稳步增长,项目区人纯收入增长1700多元,使项目区群众收入快速增长,贫困农户彻底摆脱贫困;基础设施建设使项目区生产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项目区农民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商品生产和市场竞争意识增强、科技文化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1、部分财政资金扶持项目选项、可行性论证等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工程项目设计方案不够准确,预算编制取费标准不合理。一些项目乡镇只重视争取资金,忽视项目管理,有些随意调整计划搞平衡照顾,搞“政绩”工程,造成一些项目达不到设计要求。

2、项目后续管理工作薄弱。有些项目乡镇对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督,对完工项目不及时进行检查验收,致使施工单位单位钻空子项目单位挪用专项资金,项目完工后不作固

定资产登记,产权、责任、利益不明晰,形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

3、由于机构改革不到位,各种关系没有理顺,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建议加快改革步伐,彻底的解决机构棚架问题。农村现在多为老幼人员留守,自筹资金筹集较难,建议降低自筹资金比例。

4、项目实施中占地、毁青、毁树、取土协调难建议尽快出台政策,破解这一难题。项目实施原辅材料暴涨,对项目进度产生巨大影响。建议根据政策和有关法规破解这一难题。

三、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构,协调组织编制项目规划及实施方案负责项目实施的各项具体工作;督促检查项目实施进度;组织验收和总结工作;指导好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二)强化宣传发动,向群众认真细致的广泛宣传项目的范围、任务、管理方式、政策、制度等。调动群众积极性,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实施;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

(四)建立技术、社会服务体系,为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对项目区群众的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

(五)建立市场服务体系,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充分研究和了解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保障产业的良性发展。通过市场调研和网络平台搜集市场信息、发布产品信息,建立农户与市场的联系,形成利益链条,提高基地、农户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四、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农开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领导和部门管理目标责任、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相互应尽的职责、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逐步建立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要积极探索和完善财政扶持项目配套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减少资金的损失浪费。

2、把科技扶贫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推广及培训投入,要进一步调整项目投资结构,适当压缩项目数量,增加财政扶贫项目的科技含量,吸引部分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发展,增强项目的生命力。

独山县下司镇财政分局

扶贫移民搬迁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篇5

绩效报告

罗平县钟山乡2013年度财政扶贫奖补资金建设项目建设根据《罗平县扶贫办关于下达2013年财政扶贫奖补资金的通知》(罗贫开[2014]1号)文件要求,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钟山乡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以强化扶贫意识为先导,以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培育产业支撑为关键,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基础。已按钟山乡财政扶贫奖补资金建设项目建设规划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内容。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钟山乡2013年财政扶贫奖补资金建设项目涉及三个村委会四个自然村,有农户464户1998人。项目区主要种植玉米、烤烟、水稻等作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务工等为主。

(二)项目绩效目标、绩效指标设定情况

经过群众代表会议,项目规划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群众满意,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规划以下项目:

1、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通村公路两条1.5公里,村内道路硬化4100平方米。

2、标志牌:新建4块永久性标志牌。

二、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

按照省、市、县关于财政扶贫奖补资金工作会议精神规定,对项目实行专人、专户、专账。单独列支的管理模式进行核算,严格专款专用。建设资金和物资由专人管理,严格资金支付手续和领用手续,实行“阳光操作”,层层把关。防止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和资产流失。项目总投资89.5万元,其中: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60万元,群众自筹29.5万元。

三、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一)组织管理

乡成立由乡长任组长、分管扶贫工作(党委副书记:李家文)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乡财政、国土资源、交通、林业及项目村委会相关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落实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建设项目的各项任务,保证了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项目管理

切实加强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管,从项目启动实施到结束,明确安排专人负责做好技术指导、工程进度统计和质量监督等工作,协调处理好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其它相关问题。明确各方职责,确保工程质量,使项目工程让群众得实惠,真正使群众满意。

四、项目绩效情况

(一)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通村公路两条1.5公里,村内道路硬化4100平方米,已完成。

2、标志牌:新建4块永久性标志牌,已完成。

五、主要做法及经验

1、加强对建设项目的领导和监督。钟山乡党委、政府对所有批复实施的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进行认真的研究,本着因地制宜和项目设计方案相配合的原则,要求各项目实施单位按照分工负责、职责明确、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的原则进行实施。扶贫办对实施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和工程施工监督,实行对项目建设进行不定期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建设项目要求立即整改,确保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

2、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资金管理。钟山乡的财政奖补省级重点扶持村项目资金管理,统一由财政所统管,实行预拨和统一报账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专一单列”的管理办法。就是项目实施前由扶贫办进行检查和指导,确认实施条件具备后由扶贫办填写资金预拨通知单,报分管领导审批,交财政所预拨,待工程全部完工后实行统一报账全面拨清。要求实施单位确保资金随着项目走,资金必须专款专用,资金的使用情况待工程完工后张榜公布,增加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

3、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多年来的扶贫工作实践证明,凡是宣传动员好的,群众积极性高、投工投料就积极充足,实施进展速度就快,质量就高、效果就好、扯皮就少。贫困村建设项目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民心工程,如果没有项目村的群众参与,仅凭国家投入资金,其效果是有限的,通过广泛宣传动员,提高了项目实施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工程进度得以顺利实施,保障了工程质量。

4、对钟山乡2013年度财政奖补项目廉政测评、项目测评,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群众原有基础设施较差、收入低,除正常生活支出外,难以拿出资金搞建设;资金缺口较大,难以较好的完成,虽然财政补助资金到位,但是由于建设点的原有建设基础较差,资金的压力特别大,成为推进工程中的一个大问题;部分群众随意而安的思想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主性,缺少超前意识和求新求变的思想观念,不良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扭转,村内环境脏、乱,差和“三堆”现象难以杜绝;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七、下步工作打算

1、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扶贫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争取扶贫项目及扶贫资金,形成乡、村统筹,工农互动的态势,促进全乡各项事业的发展。

2、项目规划和测设中,多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结合当地实际,使项目符合当地需要,让扶贫项目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3、加大对项目建设的宣传工作,使群众从思想上进一步认识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以促进农民对项目建设的理解和支持。激发他们对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项目建设中,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4、项目建设的后续管理应进一步完善,今后钟山乡人民政府应加大对已建项目后续管理的监督,致使项目建设发挥长效作用。

5、认真调查研究,掌握好各村项目的规划工作,储备好档案库。

总之,钟山乡2013年财政扶贫奖补资金建设项目已全面完成,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县文件批复的要求,把计划的各项建设项目抓紧抓实,巩固提升,使扶贫项目再上一个新台阶。

扶贫移民搬迁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篇6

200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组织开展移民搬迁扶贫,当年开始在修水、万安、遂川三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试点,分别探索深山区、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思路。在试点的基础上,2004年至2007年在全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面实施移民搬迁扶贫。2008年,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将移民搬迁扶贫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到41个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县。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5230.2万元,累计搬迁31.36万人;新建了2262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全面实现了基础设施“三通”。从实施效果来看,贫困移民的生存环境明显好转、发展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的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移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可以说,移民搬迁扶贫这项民生工程真正成为了我省的亮点工程。

(一)我省搬迁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

1、搬迁移民户的生存环境明显改善。移民户离开了世代生活的深山

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迁到了靠近县城、靠近乡镇、靠近市场、靠近公路、比较适宜居住的地方,住在新房子里面安居乐业,生存环境明显改善。集中体现在“五便利、一保障”上,即出门行路便利了,子女上学便利了,有病求医便利了,获得信息便利了,寻找就业门路便利了,碰到灾害,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了。据我们调查分析,搬迁移民户与搬迁前比较,居民点距离最近公路平均距离减少了3公里以上,居住点距小学平均距离减少了4公里以上。2008年至2009年,在全省48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安排外接公路建设路基和桥梁补助资金1111.3万元,新建外接公路314.8公里,30米以上的桥梁13座,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万载县一户移民在家中的门联上写道“蒙党恩浩荡移民筑巢欣引风,谢政府扶持夫妻同心奔小康”。这是移民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是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2、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

实施搬迁扶贫的地区,移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政府通过采取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移民外出务工或发展生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积极变化,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3、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事业明显进步。

移民安置点的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迅速,大多数移民新村设有读报栏、篮球场、阅览室、医疗室、社区服务中心,移民的幸福写在脸上,充满了对新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移民新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远远高于移民前的水平,为真正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通过移民搬迁,大大减少了深山区乱砍滥伐林木、乱开滥垦山地等活动,减少了木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了垃圾的排放,减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加快了植被等自然资源的恢复,保护了江河源头,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对迁出地的林权进行有偿流转、集中统一经营、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激发了移民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5、贫困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明显推进。

通过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实现了农村人口由零星分散居住向中心村、集镇和工业园区的聚集,扩大了中心村和集镇规模,活跃了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步伐。

6、贫困地区的管理成本明显降低

。移民户搬迁前居住极为分散,山高路远,有的农户居住地到村委会所在地要走几个小时,扶贫成本和行政管理极高。实施移民搬迁后,集中安置点都在公路边,实现了社区化服务和管理,移民在后续扶持、医疗、教育等方面都有了依托和保障。

7、贫困地区抗灾减灾的能力明显提升。

长期居住在深山区的贫困群众,大多数为土坯房,一旦遭遇暴雨洪涝灾害,往往成片土坯房倒塌,给贫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实施搬迁扶贫,是我省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次全省暴雨洪涝灾害面前得到了有效的验证。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实施搬迁扶贫的移民,没有一户房屋被冲毁,成为了保护贫困群众的一道亮丽的“生命线“,一道实实在在的“防火墙”。通过实施移民搬迁扶贫,贫困群众远离了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二)我省搬迁扶贫工作的主要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是做好搬迁扶贫工作的坚强保证。

省政府已经连续四年将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列入“民生工程”的范围,在组织保障上,为搬迁扶贫工作赋予了新内涵。各市县也把这项工作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年终目标考评。全省41个有移民搬迁扶贫任务县均成立了深山区库区移民扶贫领导小组。各县均成立了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机构,有专人负责移民扶贫工作,有些乡镇还配有移民专干,兴国、吉安、安福、横峰县的移民点还成立了村级移民扶贫工作理事会。有些县(市)财政还拨出专门工作经费,用于移民搬迁工作。乡(镇)都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党委书记亲自部署、亲自协调,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正是因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我省的移民扶贫工作才得以高位、高效推进。

2、在“搬得出”上,探索了搬迁扶贫工作的新模式。

“整体搬得出”是我们开展移民扶贫工作的首要目标,也是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扶贫成本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地探索和总结了多种搬迁扶贫工作的新模式,比如:依托小城镇建设安置移民的模式;依托工业园区安置移民的模式;依托特色产业安置移民的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安置移民的模式;依托亲朋好友分散安置移民的模式;依托退耕还林,以工代赈安置移民的模式等。

在安置点的选择上,各地可以说是科学筹划,精心选择,做到了几个心中有数。一是选点的原则心中有数。每个集中安置点都必须做到有利于移民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当地的长远发展。二是移民的意愿心中有数。每个集中安置点都必须征求移民的意见,组织移民亲自察看,尽最大努力满足移民的要求。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心中有数。安置点及附近的基础设施情况要通盘考虑。四是安全环保本质程度心中有数。安置点有无安全隐患,有无环境污染,是否是在易涝、易旱、易洪地区等都是选择安置点的重要因素。

在集中安置点建设上,各地都能采取“五统一分”的方法,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和分户建房”。

在宣传引导上,各地都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宁都县推行三个100%,即:整体搬迁村宣传动员会村民到会率100%,政策宣传登门上户率100%,搬迁责任书签订到户率100%,并采取请已搬迁的移民现身说法,组织村民代表到移民村参观见学的办法,引导移民实施搬迁。南丰县有线电视台滚动字幕播出移民扶贫宣传资料。安远县印发了《安远县深山区移民宣传手册》,修水县制定和下发了《移民搬迁工作操作指南》。

在移民资金的使用管理上,各地都能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组织实施,确保了资金管理使用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不出问题。

3、在“稳得住”上,实施了搬迁扶贫工作的新举措。

在“稳得住”上,各地创新了多种搬迁扶贫工作的新经验,比如: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危房改造相结合;与行业帮扶相结合;与小额信贷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等。都昌县近两年的集中安置点均列入了该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乐安县政府发文明确规定,当年搬迁安置点均成为下年度新农村建设点。如今,全省许多集中安置点建设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城镇建设的新力量。修水、乐安等21个重点县统筹安排、整合资源,把搬迁扶贫与危房改造有机结合,通过摸底调查,把搬迁移民户中的特困户同时列为危房改造户,普惠加特惠,让弱势群体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充分体会到人间的温暖。在行业帮扶上,各地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集中安置点建设添砖加瓦。

4、在“能致富”上,梳理了搬迁扶贫工作的新思路。

移民搬迁是手段,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是目的。各地始终坚持以搬迁促发展、以发展促搬迁,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拓宽移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移民自我发展能力,让移民在创业中看到希望,实现移民“逐步富得起”的目标。

一送政策。各地结合实情,制定了搬迁扶贫工作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坚持移民扶贫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对移民在种养业、加工业、以及个体经商等方面给予税费减免优惠。二送技术。各地都把移民纳入“雨露计划”实施范围,通过培训,使移民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三送岗位。各地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将移民安置到园区企业务工、安置到扶贫龙头企业务工,安置到产业基地务工,解决移民的后顾之忧。四送资金。遂川、宁都等地在移民集中安置区组建扶贫互助基金,帮助移民户发展生产;有的地方鼓励和引导移民成立经济合作组织,壮大产业发展能力。五送项目。各地扶贫办根据移民的实际情况,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基地为纽带,积极扶持和推荐产业发展项目,为移民走上致富路提供良好的平台。

5、在检查督导上,搬迁扶贫有了比较完善健全的工作机制。

为确保移民搬迁工作有序推进,各地始终把加强督促检查作为一项重要日常工作抓紧抓好。一是建立了督查机制。省扶贫和移民办建立了定期报表制度,每月报告工作进度;每年还将结合扶贫资金绩效考评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省。二是建立了协调机制。各地充分利用领导小组这个平台,建立和完善了管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议,研究解决移民搬迁扶贫安置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三是建立了反馈机制。省扶贫和移民办坚持实行月报制度,认真审核并全面掌握全省移民搬迁工作进度,及时通报反馈情况。同时,对各地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及时在省办网站、省办简报和《老区建设》杂志上发表交流,推进工作。

二、当前移民搬迁扶贫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还面临着新问题、新困难。

一是移民建房补贴标准太低。

人均补贴3500元是2003年确定的标准,随着近十年来物价的上涨,群众建房成本不断提高,移民户自筹资金的数量不断曾加,负担越来越重。一些特困家庭,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所限,难以实现搬迁。

二是整体搬迁困难越来越大。

由于补贴饶振华副主任查看移民档案标准太低,特困农户搬迁困难,整体搬迁实现难度大。但整体搬迁是我们开展移民扶贫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扶贫成本的关键。如不能实现,就会形成“扶富不扶贫”,“扶贫扶错人、资金进错门”。因此,不管难度有多大,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整合多方资源,千方百计地确保整体搬迁。

三是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困难越来越大。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依靠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配套。随着工作的长时间开展,可能产生协调疲劳,有关部门的协作可能松懈,一些新建的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给移民生产生活带来困难。各地搬迁扶贫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大协调力度,确保配套基础设施及时建设。

四是土地调剂难度越来越大。

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后,农民越来越珍惜手中的耕地,不愿意拿出来调剂给搬迁移民户,使得有土安置方式难度加大,移民缺乏基本的粮食保障。

虽然当前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很重,大家都感到压力很大。但同时也要看到,做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也有很多有利条件: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移民搬迁扶贫工作,为做好移民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省到县都成立了搬迁扶贫领导小组、制订了搬迁扶贫规划、出台了一整套完善的搬迁扶贫政策和管理办法,为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打下了基础。今年,国家将制定“十二五”移民搬迁扶贫规划,我省也将制订“十二五”移民搬迁扶贫规划。可以说,搬迁扶贫工作已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重视,将在较长的时期内开展。

其次,贫困群众要求搬迁的积极性非常高,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搬迁扶贫工程的推进,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高。这已在贫困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贫困农户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加上近年来大量贫困群众外出打工,不仅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而且积累了资金,很多已具备了搬迁的能力。广大贫困群众要求搬迁的愿望十分迫切,要求搬迁的人数迅速增加,这是移民搬迁扶贫的强大内在动力。

再次,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连续出台,为我们整合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在贫困农村实施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生态移民、以工代赈异地扶贫搬迁、加快城镇化建设等支农惠农政策,为我们整合资源,加大集中安置点的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

第四,随着各市县的可用财力的迅速增加,各地的安置能力逐步增强,为安置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保障。随着各地优势产业的迅速崛起、工业园区的迅猛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壮大,地方财力迅速增强。县乡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财力,用于移民安置的征地以及安置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各级扶贫移民部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模式,为移民搬迁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努力开创我省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新局面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我们当前饶振华副主任率与会代表参观遂川移民集中安置点面临的困难,都是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困难,做好这项工作的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应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把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办成群众“满意工程”,使之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亮点工程。

(一)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移民主体、社会参与,坚持群众自愿和阳光操作的原则,统筹规划、科学选点、严密组织、全力帮助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贫困群众实现异地搬迁安置,努力改变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移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努力实现移民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

按照我省2008年至2012年移民搬迁扶贫规划,今后两年继续实施移民搬迁,每年5万人。通过以自然村或居住点为单位,将地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群众整体搬迁出来,逐步完善安置区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的社会公益设施,基本解决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帮助移民实现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调动移民自力更生、自建家园的积极性,并通过有效扶持提高移民的综合发展能力。恢复和保护迁出区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

(三)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原则

其一,坚持自愿原则,阳光操作,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坚持自愿原则,让移民户自主决定是否搬迁,自主选择安置方式和安置点,自主建房。实行“阳光操作”,注重群众全过程的参与,保护群众在搬迁过程中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参与权,确保操作“公开、公正、公平”。

其二,坚持整体搬迁的原则,真正让贫困户受益。

对整体搬迁有困难的居住点,要积极动员,主动帮助;对搬迁有困难的特困户,要区别对待,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帮助,整合支农惠农政策扶助,组织扶贫龙头企业赞助,务求贫困户能全部搬迁;对自然灾害频发和严重的地区,要优先实施移民搬迁。

其三,坚持资源整合的原则,着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切实搞好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贫困户真正“搬得出、稳得住”。首先,要整合扶贫和移民部门的资源,将移民扶贫与整村推进相结合,与社会扶贫相结合,与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相结合,与库区移民后续扶持相结合,积极找好结合点,研究整合方式。其次,牢固树立“大扶贫”观念,积极主动加强与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文化、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集中财力办大事,争取部门资金向移民集中安置点倾斜。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工商联以及专家学者的作用,组织和动员他们深入贫困地区考察,为移民搬迁扶贫献计出力。组织发动参与定点扶贫的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商界人士参与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安置点建设,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移民扶贫工作的有效机制。

其四,坚持后续扶持的原则,着力提高移民户收入。

要坚持以搬迁促发展、以发展巩固搬迁,实行改善条件与发展经济并重,增加收入和提高素质并重,努力提高搬迁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千方百计拓宽搬迁户的增收途径,努力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其五,坚持开拓创新的原则,积极探索各种安置方式。

要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有土安置与无土安置相结合,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安置方式。

(四)当前移民搬迁扶贫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要认真制定并实施“十二五”搬迁扶贫工作规划。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使这个规划符合我省的实际,切实提高规划的含金量,我们将在认真调研、评估“十一五”我省搬迁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地、各方面的意见,切实把规划做实,同时积极与国务院扶贫办汇报,主动地与国家“十二五”搬迁扶贫规划对接。

二是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出台的搬迁扶贫优惠政策。

新的搬迁扶贫优惠政策与2004年出台的优惠政策相比,有一些新的变化。在移民用地、建房、规划设计、木材适用、户口迁移、子女就学、低保申请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在移民安置点外接公路的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就业培训、新农村建设、信贷支持等方面都要求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和扶持力度。

三是要加强移民搬迁扶贫示范点建设,打造一批亮点。

今年我们将在全省建设50个省级集中安置示范点,这项工作已列入省办“十百千万”工程。开展这项工作有三个主要目的:一是展示移民搬迁成果,提炼工作经验,规范工作程序,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探索集中安置点的后续管理和扶持方式,试点创新工作方法,推广先进工作经验;三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民生工程成就,进一步融洽贫困地区的党群、干群关系。

四是要认真实施《江西省搬迁扶贫工作指南》。

指南系统地总结了我省搬迁扶贫工作的经验,确定了搬迁扶贫工作的制定框架,明确了搬迁扶贫工作的程序,方法和要求,是全省开展搬迁扶贫工作的工具书。各级扶贫和移民办要认真理解和把握工作指南的内涵,结合各地实际,推动搬迁扶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五是要积极探索搬迁扶贫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新思路。

搬迁扶贫建设内容多,涉及面广,要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思路。比如,在投入机制上,单单依靠财政扶贫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整合资源,形成多元化扶贫投入体系;在搬迁扶贫、以工代赈扶贫、生态移民的有机结合上,要建立协调机制,做到责任到位,落实到位。

(五)加强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移民搬迁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省负总责、市抓协调、县乡抓落实。各地移民搬迁领导小组要加大领导力度,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每年至少要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和协调移民搬迁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将移民搬迁工作的相关部分纳入本单位、本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重点予以支持;各级扶贫和移民部门要指定一位领导分管,加大协调力度,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提高服务水平。

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省将在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和探索扩大搬迁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等问题。各地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和完善移民搬迁扶贫的建房补助、土地调整、户籍管理、子女入学、就业安排、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研究和探索对特困户的特惠政策;要在有条件的集中安置点建立社区组织,将移民纳入当地的管理体系,促进移民与安置地老百姓更好地融洽、更和谐地生活、更协调地发展。

要坚持规范操作,完善各项工作机制。为确保移民搬迁工作有序推进,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是行之有效的,为确保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要坚持和完善协调机制。各地党委、政府领导,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领导小组会或协调会,研究解决移民搬迁安置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扶贫和移民部门工作中遇到了新困难和新问题,要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协调有困难的要及时向分管领导直至主要领导汇报,争取支持。要坚持和完善监督检查机制。继续实行月报制度,全面掌握移民搬迁工作进度,及时反馈、通报有关情况,督促各地搬迁工作的平衡进行。每年结合扶贫和移民资金的绩效考评进行检查,确保扶持政策到位、确保补助资金足额发放到移民户手中,确保移民扶贫资金的安全运行和高效使用;搬迁政策、搬迁对象、补助标准等要原原本本地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特别是贫困群众监督;要组织群众成立监事会,监督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加强调查研究,着力分析当前移民搬迁扶贫实施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研究和探索对搬迁户稳定就业情况的追踪和移民户增收情况的动态监测。要坚持和完善档案管理。县、乡要建立和完善移民搬迁档案,要按照《搬迁移民工作指南》的要求,做到一户一档、一点一档、一乡一册、“一年一卷”,以便监督和检查移民搬迁工作、服务搬迁移民。

三是要统筹兼顾,着力实现三项移民工作的有机结合。

从2009年开始,我省将生态移民、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与移民搬迁扶贫一起,纳入了全省5万人的搬迁范围,由扶贫和移民部门统一实施。为贯彻落实好省政府的部署,完成好这三项移民工作任务,我们要根据三项移民的不同特点、对象和要求,认真调查研究,统筹安排,周密部署,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第一,要统一计划安排。在与发改委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将三项移民工作放在一个总盘子内统一考虑,按照搬迁对象的特点,结合三项移民政策的实施范围和扶持力度,统筹安排计划。第二,要统一组织实施。虽然三项移民工作在实施的时间和完成的时限上不完全一致,但他们都纳入了全省5万人的民生工程。因此,实施上都要统一时间和进度,都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当年的移民任务。第三,要统一建房补助标准。三项移民国家的补助标准不同,但在实施过程中,要统一补助到移民户的标准,剩余资金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以免造成混乱,形成不稳定因素。第四,要统一操作程序。新的《搬迁移民工作指南》适用于三项移民工作,我们要严格按照《搬迁移民工作指南》的规定和要求组织实施。

四是要服务大局,积极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努力探索搬迁扶贫、生态移民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机结合。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我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惠及全省人民及子孙后代的大工程,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快江西崛起的大机遇,也是引领我省发展的“龙头工程”。我们的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要紧紧围绕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在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省政府民生工程的总体部署,以“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为目标,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真抓实干的精神,积极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制定并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搬迁扶贫规划,大力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移民搬迁工作新亮点,积极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移民扶贫工作新模式。

扶贫移民搬迁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篇7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动员全县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切实做好移民扶贫搬迁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移民扶贫搬迁工作的重大意义

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是一项浩大的惠民工程,也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我县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一

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非常深远,责任非常重大。

1、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xxxx农业人口近30万,xx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7990元,离小康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深山区,还有近10万困难群众,这些地区生产条件很差,要想同平坦地区一样,通过就地发展产业来就地解决贫困问题,难度相当大,成本相当高,效果也好不了。只有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才能使这些地方的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与全县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2、是全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4月份,全省搬迁移民扶贫研讨会在修水召开,确定修水、龙南、于都、遂川四个县为全省搬迁移民扶贫试点县。目前省里已明确增加xxxx县为全省搬迁移民扶贫的第五个试点县。最近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城乡居民增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积极推进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到2020年完成搬迁安置100万人目标”。种种情况表明,省里已经把移民搬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我们务必与省委保持高度一致,着力抓好移民扶贫搬迁试点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勇于先试先行,创出xxxx特色。

3、是改变深山农民命运的历史机遇。居住在深山区的农民,有的是因为祖先在解放前躲避战乱,有的是解放后支持国家水利建设而搬迁后靠。目前这些地区群众生存条件和生活处境非常艰难,可以用“五难”来概括:一是行路难。平时村民运送生产生活资料都靠肩挑背扛。二是生产难。深山区的田地普遍面积不大,基本是靠天吃饭。三是上学难。山区教学网点少,读小学都要走较远的山路,很多村小都是复式教学,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四是就医难。很多农民得了病必须跑几公里山路去看病,有些困难群众得了病,只好“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五是娶妻难。不少山区青年男子已经过了结婚年龄娶不到妻子,有不少男青年在外打工谈了对象,女朋友就是不肯嫁到山里去。正如群众所说,“山好水好空气好,只见哥哥不见嫂”。有的青年男女只有选择近亲结婚,结果对子孙后代是一个灾难。在深山区,大部分群众都体会到生活的不便和生存的艰辛,搬迁的愿望比较强烈,但没有政府组织,没有政策支持,搬迁就只能是个美好愿望。现在省里把我们县作为移民搬迁扶贫的试点,这是改变深山区群众命运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抓住。

4、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深山区群众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把农村人口搬迁到工业园和城镇,把农民从耕地上解放出来,可以将宅基地复垦,可以加速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流转,让农业开发公司和经营大户集中边片发展规模农业,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同时,把深山区农民搬迁进园,就是把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送到企业门口,既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互利多赢的好政策。

5、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近年来,我们按照建设景区城市、旅游城市、养生城市,建设“全国最美县城”的目标定位,对城市进行大手笔、高品位的规划建设,建成后的城市面积将达124平方公里,可容纳30万常住人口,还可容纳8万来xxxx旅游的流动人口,目前县城只有不到10万人口,吸纳人口的空间还很大。通过深山移民搬迁,把农民从“一亩三分地”里解放出来,引导他们在城里打工、经商、买房子,或者在集镇集中建房,可以让更多农民转变为市民,可以提升城市人气,繁荣城市经济,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实施移民搬迁,可以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把宅基地、废弃厂矿、砖瓦窑等复垦节约出来的指标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这就较好地破解了城镇建设用地难问题。

6、是恢复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良好的生态是xxxx最大的潜力,最大的优势,最好的品牌。xxxx现有的生态优势,主要还是建立在过去交通不发达、工业化程度较低、发展仍然不足的基础上的,还相当脆弱。如果不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我们所引以自豪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就可能最终丧失。长期以来,我县深山区、库区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的一些粗放式生产、随意耕种、无章砍伐行为,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环境破坏。现在将贫困区、山区、库区群

众搬迁出来,然后再结合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可以促进生态的恢复,巩固我县的生态优势。

7、是建设幸福xxxx的具体实践。当前,我县深山区群众还有不少家庭居住在土坯房或危旧房当中,还有不少群众居住在受到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的地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他们的生存环境得不到改善,就没有幸福可言,我们提出建设幸

福xxxx的目标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就是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是建设幸福xxxx的具体实践。

二、要切实抓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工作的关键环节

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工作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社会关注度高。为此,在推进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好五个关键环节。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要符合上级要求。省里提出,到2020年,全省要实现“人口3个1/3的分布”的目标,即:1/3在城市、1/3在集镇、1/3在农村。市里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市重点抓好60个左右重点镇、200个中心村、2000个基础村建设,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4%。我县目前的城市化率是47.5%,按照省市的要求,我县要迁多少人、搬到哪里去,必须提前做好规划。二要注重总体谋划。要以全域理念编制县域移民搬迁规划和年度计划,实现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规划相互衔接和配套,构建“县城—园区—乡镇—中心村”规划框架,形成功能互补、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全域规划体系。三要突出地方特色。在集中居住点的房屋设计上既要美观大方,又要经济实用;既要考虑建筑结构,又要考虑环境美化;既要考虑居住舒适,又要考虑综合成本,考虑节约用地。要使规划好操作、能管用,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

2、选准对象,整体搬迁。一要摸清底数。各乡镇要结合县委、县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组织干部进村入户,把自愿搬迁农户的家庭情况摸全摸准,做到一户一表、一村一册,详实登记。尤其是适合整体搬迁的行政村、自然村或能实行土地“增减挂”的边远零星户,要重点做好摸底统计工作。二要典型带动。一方面,抓好能搬迁的典型。要重点引导那些符合搬迁条件,且有搬迁意愿和搬迁能力的农户先行一步。另一方面,打造安置点的典型。在园区、城区,以及鲁溪镇、新宁镇、船滩镇、澧溪镇、宋溪镇、巾口乡等集镇打造几个移民搬迁安置的样板工程。三要妥善安置。要根据搬迁对象的意愿和经济状况,确定不同的安置方式,该补助的一次性补助到位,尽量满足每一位搬迁户的合理需求。对于那些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特困群体,不能让他们受冷落,各级组织要给予他们特殊关照,特事特办。能够自食其力的,根据其意愿可以免费安置进城入园;基本没有劳动能力的,可以安置到敬老院,真正使移民搬迁成为他们的福音。当前,全县移民扶贫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地主要在工业园区。园区占地面积900亩、可安置3万人的武安锦城安置小区一期已动工兴建,xxxx年元旦前主体工程就可完工。选择入园安置的,人均居住面积可达30㎡,居住比较舒适;小区还建有小学、幼儿园、医院和超市,配套比较完善;有劳动能力的人还可以就近到企业上班,生活有保障。

3、用好政策,盘活土地。当前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要抓好权属认定。要加快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五权”登记颁证工作。二要抓好土地复垦。移民搬迁后,各乡镇要及时组织农房拆除,实施土地复垦。在复垦拆迁中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对深山区那些有文化保留价值的老屋、祠堂、庙宇不能一拆了之,要进行有效维护,并联系文化部门建好档案。三要抓好指标分配。增减挂用地指标原则上要优先用于本乡镇集镇建设使用,有节余的由县里统一收购。国土部门要强化操作培训,指导项目申报立项、加快验收审批,尽快组织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流转信息网络,建立健全流转价格评估制度和纠纷仲裁制度。

4、整合资源,发展产业。一要用好人力资源,把工业做强做大。我们要通过移民搬迁,变农民为工人,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园区企业做强做大。二要用好土地资源,把农业做优做特。移民搬迁后,农民手中零散的耕地就可以集中起来。我们要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这种集中既可以流转,也可以入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种养大户,建设家庭农场,注重引进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大力发展蔬菜、药材、花卉苗木、香榧、山核桃、油茶等特色农业。三要用好生态资源,把旅游做旺做活。要充分利用我县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游、度假养生游、农家体验游,吸引高端客源到xxxx呼吸新鲜空气,体验山水之乐。同时,依托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我县丰富的农副产品贸易,让农民从中受益。

5、夯实基础,完善配套。一是建设标准要高。要精心规划设计,选择好的施工队伍,选用质量可靠的建筑材料,严格监管建筑质量,用心管好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打造精品工程。二是配套设施要全。做到水、电、路、气等基本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学校、诊所、菜场、超市、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休闲广场、庭院绿化、车位设置等都要统筹考虑,同步建设。同时,对于迁出地的相关政策也必须作个明确的界定,就是“四个不”:不再安排水、电、路、学校、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再安排农村危房改造指标,不再审批非农建设用地手续,不准新迁入人口,确保所有的项目和资金都向安置点集中。三是社会管理要细。医保、社保、户籍、计划生育、上学、务工、选举等始终是移民关心的大事,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服务,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集中安置地的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安置点设置便民服务点,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管理办公室,切实解决移民的后顾之忧。

三、要牢牢把握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工作的重要原则

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是一项创新的举措,没有固定的套路可走,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要把这件好事办实,必须坚持相关原则,做到积极稳妥推进。

1、要坚持乡村主体、部门联动原则。做好农民工作,主要靠乡镇和行政村的干部;抓好农村宅基地复耕,推进农业产业化,同样要靠乡村干部的努力。而且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有利于减轻基层工作的压力,不至于计划生育找不到人、森林防火管不住人、紧急避灾劝不动人。作为乡村干部一定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把这项惠民工作办实办好。发改、财政、扶贫移民、交通、国土、建设、规划、房管、农业、林业、水利、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县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抓好统筹协调工作。

2、要坚持统筹安排、分步推进原则。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不是一次性全部搬迁到位,必须坚持统筹安排、分步推进的原则。要先缩小范围,把最需要、最适合搬迁的整村、整组、整自然村以及不属于整体搬迁的农村特困户、低保户中的无房户和危房户作为首选对象,引导群众向县城和工业园、集镇、中心村转移,不断积累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再逐步扩大搬迁范围,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形成以点带面、以部分带整体的全面发展态势。

3、要坚持政策引导、群众自愿原则。移民扶贫整体搬迁的目的是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解决“三农”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一阵风、搞运动,更不是赶农民进城。我们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大力发挥乡村的主体作用。要做到工作人员上门到户,把政策宣传透,把疑惑解释清,把方法操作好,让群众算好“明白账”,能够“走出去”,敢于“变市民”。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大力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利益的杠杆作用,通过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来推动群众搬迁。要把搬迁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给老百姓宣传好、讲清楚、说明白,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强迫农民搬迁,确保工作不出现偏差,防止好事变成坏事。

4、要坚持项目整合、资金捆绑原则。相关部门要紧紧抓住中央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和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的原则,全面整合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发改、交通、国土、建设、规划、房管、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利、文广、电力等项目资金,实行资金捆绑、统一安排、统一使用,解决项目资金多头管理、使用分散、优势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充分发挥各类涉农资金的规模效应和利用效益。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广泛筹措社会资金,鼓励农民自行筹资,为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扶贫移民搬迁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篇8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

2011年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启动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的开局之年。3月24日,省政府在靖边县举行了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启动仪式,正式启动陕北农村发展史上的伟大工程,让白于山区广大群众彻底告别“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艰苦生存环境。

一、陕北白于山区基本情况

陕北白于山区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是全省集中连片的三大贫困区域之一。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就地扶贫”难度大、成本高、成效差,返贫机率很高。此区域涉及榆林市的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个县和延安市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四个县,共90个乡镇,其中榆林市47个乡镇,延安市43个乡镇。“十二五”期间需搬迁安置6.23万户、26.8万人,其中榆林市20万人,延安市6.8万人,具体为定边县9万人、靖边县5.7万人、横山县3万人、子洲县2.3万人、吴起县1.25万人、志丹县3.25万人、安塞县0.59万人、子长县1.74万人。平均每年搬迁安置5.37万人,其中榆林市每年4万人,延安市每年1.37万人。

二、白于山区群众的生存环境

1、白于山区海拔高,地下水资源埋藏深,白于山阻挡南来温热气流,这里十年九旱、降雨稀少,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以暴雨为主;受地质条件影响,水源中氟含量多在10毫克/升以上,最高达33.7毫克/升(国标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饮用水氟含量不得大于l •O毫克/升),亚硝酸盐含量等其他指标也严重超标,是我省群众吃水最困难的地区。

2、自然条件恶劣,山大沟深,山区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3、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建费用大,成本高。

4、贫困面广,按省上规定的2000元贫困标准,8县90个乡镇有贫困人口48.8万人,占8县总人口的51%,覆盖面广。

5、靠天吃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当地居民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在4亩左右,但土地质量差,绝大多数农民采取原始的“人背驴驮” 的耕种方式,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缺乏稳定长效的收入来源。

三、搬迁工作目前进展情况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是一项惠民工程,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建设任务重。为保证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政府积极筹谋,大力协助,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工作开展。

1、成立组织机构。省级相关部门成立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移民搬迁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两市和各县政府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省、市扶贫办建立了处(科)室抓点示范和派驻督导员制度,定期下乡到县,了解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各级政府都将移民搬迁工作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抽调专人,充实力量,确保工程推进中有人抓、有人管。

2、确定移民搬迁对象,合理选择安置地。各地根据省上下达的工作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对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人口逐村、逐户调查摸底,建立档案,了解群众的搬迁意向,安塞县严格按照“户主申请、群众评议、村委会初审、张榜公布、乡镇审核、扶贫办审批”等工作程序,坚持“五优先”(即家庭最穷、生存条件最差、居住最边远、住房最烂、搬迁迫切的贫困户)的原则确定搬迁对象;靖边县结合群众意愿,采取就近集中安置、集镇即集镇周边安置、县城安置、财政集中供养安置等四种方式,不同的安置方式采取不同的安置措施和建设标准;定边县围绕“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五个重点,按照“人下山、林上山、人随水走、水随人流”的思路,确定迁入地。

3、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地根据调查摸底情况,依照省市移民搬迁计划要求,结合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制订了《2011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实施方案》,明确了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的总体思路,确保群众能搬得出、稳得住、有活干、能致富,为有序推进扶贫搬迁工作指明了方向。

4、多方筹措搬迁资金。“十二五”期间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计划投资139.77亿元,资金投入由四部分组成:其中省级财政投入资金20亿元,市级财政投资22.55亿元,县级财政投资38.54亿元,部门投资35.36亿元,群众自筹23.32亿元。搬迁的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级财政扶贫资金补助3800元,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合计不低于1500元;每户宅基地整理费省级财政补助1000元;特困户每户再补助1万元,特困户比例控制在搬迁户总数的10%以内。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级财政补助2300元。在严格执行省、市建房补助的基础上,安塞县进一步实行“1+2”建房补助政策,每搬迁一户补助1万元,每人再补助2000元。吴旗县也实行了“1+2+5”补助政策,即每户补助1万元,每人增加补助2000元,每户按进度奖励5000元。各县根据自身财力情况,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多方资金,着力解决扶贫移民搬迁资金问题。

5、严格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在搬迁资金管理上,各级政府完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认真实施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规范运作程序。在加强项目申报、审批和实施管理同时,加强了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与审计,推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度,实施建房补助资金通过“一卡(折)通”直接补助到户,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杜绝了滞留、挪用、挤占扶贫资金现象的发生。

四、调研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

2011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计划,全省累计总投资27亿,其中省市县共落实财政资金16.2亿元;搬迁贫困人口1.34万户、6.01万人;建房面积126.4万平方米;建设移民安置点128个,其中:县城7个、重点集镇28个、农村新型社区11个、中心村(安置点)77个、现代农业园区3个、特殊人群安置点2个。搬迁任务确定后,各县遵循“统一规划,分年实施;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原则,任务分解到乡镇,对移民安置点的住房、就业、资金等问题进行具体实施和落实。在八个县中,定边县搬迁任务量最大,2011年计划搬迁2万人,占全部搬迁任务的33.3%。

1、从搬迁人员现状及生产生活状态看:目前留守在家里的人员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初中文化,年龄以45岁以上居多,没有什么技术特长,在家以种植玉米、豆子、洋芋等传统作物为主,畜禽养殖方面以养羊、家禽、毛驴为主,农闲时出去打零工,主要在建筑行业。据子长县李家岔镇介绍,有的空壳村原来800-900人,现在只有20-30人,有九成人外出,年轻人大多数都在外打工赚钱。

2、从搬迁意愿看:说心里话,群众都愿意搬迁。陕北白于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大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水保局、扶贫办积极落实饮水工程,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但是目前部分工程已到使用年限,滲漏老化现象普遍。子洲县马岔乡蒙山村领导介绍,他们村2009年的引水工程,因水位下降,估计五年后将出现干涸;现在家里只剩下年龄大的人,泵坏了想修理都没人抬。对于省政府实施的移民搬迁工程,白于山区群众打心眼里愿意积极配合和支持。定边县杨井镇秦湾村搬迁83户415人,群众积极支持搬迁工作。一方面本地有油,经济条件有所改善,群众对生活期望提高,同时土地面积大,养羊效益好,收入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现在居住的土窑洞比较危险,每年修理五、六次;还有吃水困难,每次到3公里外拉水,1立方30元,搬迁后群众的居住、吃水困难都能得到解决。

3、从新建住房承受能力看:若村里经济条件允许,搬迁地离居住地1公里左右,集体搬迁可以实现,群众有建房承受能力。像横山县双城乡王梁村,有176户居民,搬迁116户,搬迁户达到66%。新建房房基为本村土地,住房每户三间平房110平方米,需7-8万元,农户首付1.3万元,多数农民可以接受;搬迁后,坡地种苜蓿、造林,平地建大棚发展蔬菜、种粮。新居住地有农户入股的养猪场、肉联厂,每户在肉联厂或养猪场都能打工挣钱,年底都有可观的入股分红收入。但是,在部分经济条件差的村,有些父母愿意让孩子住进新建房,自己住原地。

4、从住房结构看:白于山区群众多数喜欢住窑洞或平房独院,不太愿意住楼房,主要是饲养牲畜方便,避免了邻里矛盾,也符合农户生活习惯。

5、从最关注的问题看:有八成人关注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户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了土地起码吃饭有保障。在调查中子洲县水地湾乡野狐峁村的农户不愿意搬迁,县上规划他们村要搬到6公里外的后湾村,因征地只能满足居住,没有耕地,村民要回家种地,困难很大,生活和生存都成问题。因此,部分群众持观望态度,等待政府政策进一步明确。子洲县马岔镇是本县最边远的镇,有些村搬迁到那里后没有土地。村民们认为市政府应统一规划,最好在榆林、靖边、定边、横山大片沙漠上治沙建田,给他们每人2亩地就行,有地种农民就能安心生活。

五、存在的问题

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受到当地群众的积极支持。但是由于搬迁工作涉及面广,实施时间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建设用地紧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县城周围或重点镇、中心社区为移民搬迁审批面积大些的土地比较困难,加之县城周边土地价格过高,所以统一征用土地集中安置移民搬迁比较困难。

2、土地审批手续复杂。目前土地上报的手续复杂,报批流程多,涉及部门多,没有土地批复就无法动工,这样直接影响了移民建设的进程。定边县截止今年7月中旬,还有77.25%的土地正在市土地部门审批中。

3、群众自筹资金困难大。最希望搬迁的是夫妻双方在外经商或打工的群体,平时在外打工照顾子女上学,农忙时再回家种地。因日常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生活,包括供子女上学、租房等需要花费,因此搬迁中的自筹资金对他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子长县搬迁户若搬迁到县城,住房面积80平方米,含地皮共需12万元,按每户4人计算,减去建房补助,群众自筹部分需要8万元多;定边县杨井镇搬迁户的住房面积为120平方米,需13万元,群众自筹需要9万元。自筹资金数额之大,对于主要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4、农民离开生养地方难。部分农户发展的苹果、养畜等产业已形成规模,不愿放弃;有的农户退耕还林还草、粮食直补等依附土地的补助随搬迁离开而不复存在,经济损失使农户不愿承担;还有的老人对于进城,没有信心,感情上也不愿离开故土。

5、部分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像房屋产权不明晰问题,群众是否有产权?还是只有居住权?搬迁后,原来土地怎么办?是农户继续耕种,还是五年后政府统一管理?这些关系到农户切实利益问题,各级政府需要明确,使群众了解搬迁政策,支持搬迁工作。

六、意见和建议

在实施扶贫移民搬迁的工作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我们要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便对今后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1、解决移民资金困难问题。对于不能按期付清自筹资金的农户,确因家庭困难,政府可以以搬迁户房子为抵押,每户贷款3-5万元,逐年偿还,以缓解群众的生活压力。

2、加大培训力度。在规划设计上,要大力发展既有区域特色又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使群众有一技之长,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也为以后几年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各部门的衔接工作。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涉及单位多,范围广,各部门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土地审批、资金、建房等方面,互相衔接,不推诿,确确实实地为老百姓办点实事。

4、迁出地封山育林。这个政策要逐步实施,一是改善白于山区的生态环境,坚持封山禁牧不动摇,退耕还林还草,全面恢复植被,提高土壤涵养水分。二是做好迁出群众生活和生存的安置工作,全面帮助他们解决好迁入地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安心、放心地生活下去。

5、政策要明确,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有些政策该明确的不能含糊不清,以免造成不良后果。群众有异议的问题,要耐心的做好解释工作,使群众有信心相信政府办实事的目的和能力。如鼓励有条件的群众进城,好多地方政策不明确,激励力度不够。要进一步明确并加大对搬迁户进城的优惠力度,搬迁群众的待遇不能低于同城居民的标准。

6、移民搬迁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着力改善白于山区群众生活和生存的现实选择,是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措施,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工程。所以各地应充分了解群众意愿,全面权衡当地实际,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每一项工作,切不可急于政绩,搞一些面子工作,把民生问题抛在脑后。要做到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稳扎稳打,为群众办实事,办大事。

7、户籍制度改革应该加快步伐。目前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进城后户口很难落在城市,子女上学、医保等政策很难落实,严重地阻碍农村人口进城愿望的实现。

签发:李忠义

核稿:刘志勇

上一篇:1.1正数和负数教案下一篇:鲸鱼的启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