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服务中心履职报告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服务中心履职报告(共8篇)

财政服务中心履职报告 篇1

XX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我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面实施市委重大发展战略和“两个强力推进”决策部署,积极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大力支持改善民生,在学习创新、勤政为民、民主团结、队伍建设、反腐倡廉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新贡献。现将本人全年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强化理论学习,提高能力素质。我始终把理论学习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举措,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中央、省委、市委不同时期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利用工作之余,自觉学习有关财政政策、纪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考核中,坚持述学制度,达到了推动学习、提高能力、促进工作的目的。今年,我个人共撰写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三篇,《关于探索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投入保障长效机制的调查与思考》一文受到市委领导签批肯定,并先后在《中国财政》、《四川财政与会计》、《今日巴中》上发表,该文与《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全力保障对接“大交通”》一文经市委、市政府政研室通过《决策与参考》印发,《巴中积极探索财政支出管理新模式,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一文在《四川财政与会计》上发表。

强化思想教育,改进机关党建。认真按照省、市关于机关党建的要求,全面加强机关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两手抓,建立了由我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上下协调联动机制。完善支部“三会一课”、“创先争优”、民主评议制度,建立了科学、规范、有序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同时组织开展了创节约型机关、平安机关和文明机关活动,局机关先后受到国家财政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表彰十多项次。

增强党性修养,确保政令畅通。我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市委、市政府保持一致。严格执行省委“四个特别”和市委“八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做到政治方向明确,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纪律严明。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议、决定,确保政令畅通,确保财政工作各项部署落实到位。重大问题和事项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和请示。

坚持依法理财,建设和谐机关。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带头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汇报预算编制草案、调整方案和预算执行情况,自觉接受人大及各方面的监督。同时,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诉求,凡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及各种专题民主生活会前,党组都通过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意见征求函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干部职工、离退休干部和市级部门、下属单位、基层财政、服务对象对领导班子建设、财政职能和机关内部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针对问题切实加强整改。

二、服务大局,积极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一)科学决策,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组织各级财政努力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政策性减收增支等影响,不断强化征收管理,在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财政收支预算目标任务。XX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3698万元,增长20.2%。

(二)履职尽责,重点保障支持加快发展。我和党组一班人始终坚持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落实市委重大发展战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的要求,在确保人员经费和机关运转的同时,有力保障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交通建设、产业培育、县域经济、解决“四难”、落实惠农政策、实施民生工程等重点支出;大幅增加公共投入,有力支持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强化财政管理。一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扩权强县试点改革。全面落实各项农村综合改革措施,进一步深化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改革,健全乡镇、村级基本支出保障及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基层政权组织正常运转保障力度,安排拨付资金5187万元,落实村社干部报酬和村办公经费提标政策。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和“村财民理乡监管”财务监管方式;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化债目标任务,累计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10.67亿元。扎实做好南江、通江两个新增扩权县财政管理体制调整涉及的财政收支基数、债权债务及其他相关事项的清理划转,继续支持平昌县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二是继续推进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市级部门预算编制原则和口径,规范预算编审程序,细化编制内容,在项目预算编审过程中,继续引入投资评审、财政监督审核机制,实行项目预算绩效评审、多环节协同会审,提高项目预算编审质量。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的透明度,XX年市级和县(区)的部门预算全部呈送同级人代会、政协全委会审议,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三是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一步优化国库集中支付审核流程,提高资金支付效率,进一步推进“金财”网络建设,继续实行预算指标网上查询、计划网上申报、支出网上支付、收入网上对账和收支网上监督,进一步完善拨款内控制度,有效防范支付风险。稳步推进政府采购扩面增量,积极探索和推行公务用车保险采购改革,强化政府采购监管,XX年全市政府采购总额达2.49亿元,节约预算资金3300万元。稳步推进非税收入“收支脱钩”管理,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挖掘增收潜力,XX年全市全口径非税收入完成7.03亿元。四是贯彻落实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及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严格按政策规定取消公路养路费等交通六项收费,及时下达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返还收入和车购税返还补助2.47亿元,清理锁定还贷公路收费债务,及时兑现对种粮农民、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石油价格补贴,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政策落到实处。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多方筹措资金6.3亿元,如期足额兑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和退休人员生活补贴。

(四)创新机制,更加注重强化财政监督。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法》。全面推进依法理财,积极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认真落实好市人代会和市人大常委会对财政预、决算报告的审议意见和决定。着力解决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代表、委员的意见及建议,认真办理、认真回复。二是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着力构建财政监督、投资评审、绩效评价三位一体的监督平台,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将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专项资金监管和治理“小金库”工作相结合,加强涉农惠民、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和政府性投资项目等专项资金监管,把好资金拨付审核关、监督检查关和跟踪问效关,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不断强化财政支出监管。进一步加强接待、会议、差旅等费用支出审查监督,努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评审管理,市级全年评审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等投资项目116个,评审投资额达6.48亿元,审减投资7467万元。加强财政支出监管信息化建设,推进“金财”大平台建设,努力构建实时、便捷的信息沟通平台和动态高效的网络监控预警机制,切实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四是切实加强财政监督检查。不断完善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的监督体系,扎实开展以会计信息质量、非税收入执行、财务收支、政府采购、灾后恢复重建及“普九”化债资金使用等专项检查。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理顺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有效控制国有资产流失。扎实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建立完善预防“小金库”长效机制,全市自查自纠2666户,查报“小金库”金额451万元,查实整改财务违规违纪问题4637万元。

(五)工作主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汇报,千方百计争取中央、省的转移支付补助更多地倾斜巴中。争取到的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和专项补助较上年大幅度增加,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全市财政支出达87.2亿元。

三、发扬民主,着力推进领导班子建设

我始终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执行力,使局党组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团结协作的战斗集体。

坚持集体议事规则。局党组始终坚持凡人事安排、大额资金分配、重要工作部署等决策事项,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召开党组会议、局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决定,使民主集中制原则始终贯穿于党组决策、行政决策和管理过程中,从不搞“一言堂”、“家长制”和“暗箱操作”。

加强成员分工协作。对班子成员间的工作分工,一方面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用制度规范班子议事程序,界定班子成员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让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求班子成员间既加强交流沟通,相互支持配合,又做到关心全局、服从全局,积极参与集体领导,维护集体权威,确保集体决策落到实处,班子内部形成了民主、和谐、团结的良好氛围。

四、改进作风,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提高科学发展意识。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统一部署,自XX年3月中旬启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不断向纵深发展。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调研相结合,自查与广泛征求意见相结合,学习与整改相结合。理财思路提升到新境界,财政促进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财政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改善民生达到新水平,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措施切实可行。活动中,我带头开展“三进三问计”活动,深入基层调研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撰写了专题调研文章,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我们建立了业务培训机制,制订了五年培训规划,按照省委“四个特别”和市委“八个更加注重”的要求,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和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手段,进一步加大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为政清廉的财政干部队伍。今年开始,我们积极向省财政厅争取支持,依托省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对全系统45岁以下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进行财政财务管理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全年共开设三期干部培训班培训160人。

(三)抓好机关作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强化行政效能建设,建立科学发展和行政效能建设长效机制。逗硬执行“三问”,认真落实“三项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民主管理。进一步端正思想认识,改进工作方式,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四)丰富干部文娱生活。广泛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陶冶干部情操,增强团队意识。在全市财政系统组织开展了“迎国庆”男子篮球比赛,并积极参加全省财政系统首届男子篮球赛,成功入围表彰名次,更加激发了全市财政干部的工作热情。

五、落实责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纪委反腐倡廉建设工作部署,结合财政工作实际,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切实抓好财政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

(一)加强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各项业务工作中,切实做到反腐倡廉教育经常化、制度化。针对新时期财政工作的新特点、新任务和干部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积极创新反腐倡廉教育的形式和载体,突出反腐倡廉主题教育、加强正反典型教育,不断增强财政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二)坚持“两手抓”,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强力推进惩防体系建设,逐步健全拒腐防变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财政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进一步细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到各领导成员,把具体任务落实到各科室,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

(三)率先垂范,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一是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发挥自身表率作用,自觉按照中央、省、市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严格要求,做到廉洁从政。二是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依法理财、秉公办事。三是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做到“三个带头”和“两个要求”,即带头端正党风、当好表率,带头廉洁自律、廉政勤政,带头依法办事、平等待人;凡是要求干部职工做到的,我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干部职工不能做的,我坚决不做。四是要求班子成员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牵头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一年来,我在财政工作岗位上尽职尽力,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与此同时,自身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财政业务熟悉不够;二是管理工作创新不够;三是好人主义存在,怕得罪人。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当前,面对严峻形势,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团结带领全体财政干部职工,勤政务实,开拓进取,努力促进全市经济加快发展,为实现巴中财政经济的长足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财政服务中心履职报告 篇2

按照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要求, 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 再增加25个试点县, 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41个县。为了配合改革的稳步推进, 本报告在总结16个试点县改革成效的基础上, 分析了在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按照省政府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 围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提出了统筹协调, 创新五大保障机制, 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进一步推进改革试点的意见建议。

财政“省直管县”本身并不是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而是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财政运行效率,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状况,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进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针对全体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正是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的一项具体措施。

一、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 县级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财政困难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2007年, 我省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后, 省、市、县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得到一定改善, 试点县财政困难状况得到明显缓解。一是由于省财政按财政体制直接结算到县, 省对县级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能及时了解和掌握, 省财政对试点县的项目资金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都明显加大。改革两年来仅省对试点县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到位, 就比改革试点前增加了1.5亿元左右。二是县级征收的各项税收收入市级财政不再参与分成, 县级组织税收收入的积极性增强, 财政收入加快增长。三是县级行政性收费、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非税收入及各项政府性基金收入市级不再参与分成, 原市级参与分成部分留归县级。这些措施使得试点县一般预算收支和可用财力总量增加都十分明显, 如2007、2008两年, 直管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33.4%, 比非直管县高4.4个百分点, 一般预算支出年均递增56.2%, 高出非直管县11.6个百分点, 人均财力年均递增28.4%, 比非直管县高出3.4个百分点。财力的增加对试点县落实各项增资政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标准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也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消化历年财政赤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减少了管理层级, 财政管理效率显著提高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 减少了市级中间管理环节, 简化了工作程序, 省情下达和县情上达更加便捷畅通。财政收入报解、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资金留用、债务管理等方面直接由省到县, 省与县财政的互动集中表现为“四快”, 即项目申报快、指标下达快、资金调度快、政策措施转达快, 显著提高了财政管理效率。同时, 由于减少了管理层次, 加强了省与县的信息交流和联系沟通, 省上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也有了更及时、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宏观调控更加准确有效。

(三) 资金调度及时快捷, 县级财政支出均衡性明显提高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后, 试点县各项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直接拨付到县财政, 减少了中间环节, 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 县级资金调度总量明显加大, 增强了县级财政的资金调控能力, 资金调度困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县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库资金存量, 及时安排各类支出, 并兑现了部分历年结转专项, 加快了支出预算的执行进度。县级财政支出的均衡性、时效性明显提高。

(四) 试点县财政运行成本降低

随着改革后县级财政资金调度能力的增强, 县级理财水平也随之提高。不仅支出预算的执行进度提高, 银行贷款利息支出也在减少, 管理成本较改革试点前明显降低。如从2007年开始, 静宁县彻底结束了以前一直靠贷款发放工资的局面, 仅此一项, 每年可减少贷款利息支出将近500万元。

(五) 增强了县级政府调控经济的自主权, 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后, 过去由于管理层次多、办事效率低、权力下放不够等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调动了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同时, 由于省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项目信息直接落实转达到县, 使试点县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有更充分的自主空间。县级对省上有关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导向的理解也更加正确及时, 项目筛选申报有的放矢, 促使县级政府能够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 充分利用省上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试点工作中反映出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甘肃省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的实施,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改革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一) 行政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不对称, 省、市、县三级工作协调机制不顺

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中, 在财政管理方面省财政直接到县, 市级对县级没有了直接的财政管理权。但是行政管理仍然是省管市、市管县, 造成行政管理与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对称。如县级的人事、审批等诸多行政权仍由市政府部门直管, 县级财政收入的目标仍由市级来确定与考核、项目申报要经过市级“中转”、日常财政工作中发生文件重复下达、会议重复召开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是财政管理方面的单方突破, 其他相关各项配套改革还没能跟上, 导致工作程序难以理顺, 许多工作难以协调。

(二) 经济发展滞后, 县级财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2003年的体制调整一样, 把原体制下不尽合理的利益格局带入了新的体制。对原体制基数的延续, 使地区之间财力不均衡的状况继续存在。特别是由于我省大部分县是农业县, 工业基础薄弱, 农业税取消后, 财政收入大幅下降, 财政增收的空间有限;同时, 由于人口基数大, 就业渠道窄, 财政供养人员增加快, 财政支出的基数大、刚性强, 一些县无法全额兑付干部职工的津贴及工资附加等。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以后, 试点县干部群众期望值较高, 特别是对增加农村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领域财政投入的呼声强烈, 但是因省内财力总量不足, 试点县财政困难状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 县级对教育、卫生、医疗、文体、广播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仍然明显不足, 县级财政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市级配套资金保障机制不完善, 配套资金无法落实

目前, 国家政策要求和省、市列办的各项实事、项目, 都要求县级财政配套一定比例的资金。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 按照试点方案, 市级财政对县的配套政策以2006年为基数, 2007年以后新增配套政策的市县负担部分将全部由县级承担, 县级财政配套责任增大。

由于近几年解决民生问题政策出台较多, 原由市财政承担的配套支出快速增长。以镇原县为例, 经清理, 2008年市财政应补助试点县配套资金3228.6万元, 减去市财政实际配套367万元, 省财政补助110.3万元, 尚缺项目配套2751.3万元, 只能从新增收入和省转移支付补助中解决。同时, 县财政要保证省和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需求, 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 地震灾害后庆阳市实施的农民告别窑洞工程建设项目等, 都需要县财政配套一定数额的资金。2008年由于财政债务负担重, 县级财力有限, 落实配套任务就显得非常困难。

(四) 试点运行管理办法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办法在以下方面与现行管理体制不相适应, 还需要明确和规范:一是目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管理方面仍按原体制实行市级财政统筹管理。二是省直管县仅仅是财权的直管, 事权管理依然维持省对市、市对县的管理方式。由于市级政府承担管理区域内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职责, 但又不参与直管县税收分成, 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全局的工作, 如为民办实事项目、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 要在包括直管县在内的全市范围内统筹开展, 市级财政明显承担着与财权不相匹配的支出责任。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划分需要进一步理顺。三是市县收入划分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一些地区没有实行比较彻底的分税制体制, 市级集中了部分行业和企业的收入, 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后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新体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四是省市部分经济部门对财政省直管县政策执行不到位, 大部分项目计划仍逐级下达, 滞后于资金拨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时效。部分专项资金仍通过市级财政下达, 增加了各级衔接对账的业务量。五是省上对县乡财政的激励性机制缺位, 很难持久调动基层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另外,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以后, 对县级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试点运行情况来看, 县级财政在管理思想、手段和技术等方面, 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完全到位, 不能适应改革后的工作要求, 突出地表现在省直管县对资金安排的自由裁量权大, 自身管理改革跟不上, 又缺乏原有市管县体制下的有效约束机制, 省级财政对省管县的监管工作责任和压力明显加大。

三、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使省对市、市对县的两层管理改为省直接管理县的格局, 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为达到发展县域经济, 协调城乡关系, 逐步消除地区间横向财力差异, 实现省以下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在下一步推进和完善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必须统筹协调, 建议通过创新各项保障机制、完善配套改革等措施, 以充分发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积极效应。

(一) 创新各项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在今后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 还需要在保证省级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 建立和创新以下各项保障机制。

1. 理顺省市县三级财政工作协调机制。

对于目前运行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试点办法, 合理划分三级财政工作事项, 明确市级财政对县级财政支出的保障责任, 理顺省、市、县三级财政关系。对财政收入安排考核、项目申报、转移支付及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财政结算、工作部署和检查等各项工作职责都应予以明确, 使改革彻底到位, 从体制上解决省、市、县三级财政之间工作协调机制不顺的问题。

从目前各试点县反映的具体问题来看, 特别要注意协调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县级财政收入目标的下达和考核, 省财政应根据全省和各直管县经济发展目标, 结合各直管县的收入计划建议以及国税、地税部门收入计划, 提出各直管县年度财政收入指导性目标, 项目申报也应直接上报省财政审核。二是在行政尚未直管的情况下, 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市级财政在对直管县财政的指导、检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尤其是收益或效益跨行政区域项目方面的安排、协调和支持义务。三是尽快明确住房公积金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制等遗留问题的相关管理办法, 以便直管县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更好地操作和落实。

2. 完善市级配套资金的保障机制。

对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运行后新发生的配套资金, 需由市级承担的, 应明确分担比例, 以确保直管县不因改革而增加额外的支出压力。特别是要明确今后市上出台政策而增加的支出的承担办法, 防止市级因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将支出责任向县级转移。

3. 建立和规范财政收入归属机制。

建议同步考虑与财政“省直管县”体制相关联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完善问题, 解决体制遗留问题, 在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基础上, 建立规范的财政收入归属机制, 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基本对等, 规范各级财政收入划分格局, 改善县 (市) 发展环境。对于目前试点县与市之间的收入划分不合理的问题, 要本着生产地财政利益优先的原则, 保证税收来源地的财政利益不受损失。从而保证直管县应得利益, 避免市级通过不合理的体制集中财力。

4. 建立合理的省对市、县的财政激励机制。

在财政“省直管县”体制前提下, 为调动市、县两级的积极性, 建议:一是制定激励措施, 对支持省直管县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市州给予适当的奖励。二是要建立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省对县考核指标体系, 客观评价县级财政运行质量情况和努力程度。在此基础上, 可采取超收返还、以奖代补等多种激励方式, 激发财政省直管县加快发展, 加强管理, 缓解财政困难的内在动力。

5. 建立健全省对县的监督管理机制。

针对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后省级管理半径增加的新情况, 为避免省级财政对直管县可能出现的“管理真空”问题, 建议加强预算、国库等涉县业务的管理力量, 并实行省对县财政预算审查制度, 从源头上加强对县级财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直管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指导县财政管理与改革工作, 促进县级财政科学、合理地安排预算。同时, 协调审计部门, 将直管县财政运行情况列入省、市审计监督范畴。

同时, 针对目前地方政府存在的债务负担较重、新债不断发生、大量的政策性债务难以消化的问题, 建议加强对基层债务规模的监管, 督促县级政府设立偿债准备金, 有效防范财政风险。

(二) 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为妥善处理好省直管县改革财政先行一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实行省直管县除了财政体制要进一步调整外, 建议其他相关配套改革也应同步进行。如涉及审批权、人事权等行政管理体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 省直相关部门及省财政厅各业务处室都应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

1. 进行以下放经济管理权为核心的“强县扩权”改革试点。

建议借鉴浙江、湖北、河南等省份的改革经验, 进行以下放经济管理权为核心的“强县扩权”试点改革。通过清理划分, 给条件好的县市更大的自主权, 削弱市级对县的经济干预, 增强省级政府的经济协调能力。

2. 认真清理和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

省直各部门及省厅各业务处室应主动适应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对不符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规定和要求的规章制度, 予以修订和完善。在工作部署、制发文件、项目安排和专项资金分配上要明确到县, 保证省管县体制改革的顺利运行。

3. 规范配套资金办法。

建议取消各种未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或省财政厅同意的要求县财政提供配套资金的项目。对配套项目, 每年进行清理, 对不合理的明确予以取缔。切实减轻县级财政压力, 着力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 鼓励、引导和支持各试点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不断提高县级政府财政保障能力。

4. 深化县乡财政综合改革, 不断提高理财水平。

受财力所限, 县级财政尚未实行部门预算, 目前也未建立真正的综合财政预算,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仅局限于工资统发, 大量的专项资金依然沿袭旧的支出办法, 支出效率低下。针对这些问题, 建议县级财政要积极创造条件, 与省市各项财政改革接轨, 大力推进县乡综合配套改革。一是积极实行部门预算, 逐步建立完整、规范、成熟的部门预算管理体系。二是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进一步扩大采购范围, 促进政府采购制度化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步伐, 建立专项资金报账制。四是综合运用收支两条线等财政管理手段, 按照“量财办事、综合平衡”的原则, 加强预算执行的规范性。五是全方位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改革, 在坚持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原则下, 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 改进县乡财政管理水平。同时, 还应积极精简县乡机构人员, 减轻财政负担, 切实缓解县乡财政收支压力和困难状况, 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 加大对县级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为全面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 建议省财政加大对县级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采取专业培训、会议、考察、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 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分专题对实行财政省直管的县级财政和财务工作相关负责人员及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使之能更好地适应财政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 促进试点县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6. 积极进行行政省直接管理县体制改革的前期研究和探索。

为解决财政省直接管理县而行政尚未实行省直接管理县二者不配套、不协调带来的诸多问题, 建议积极进行行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前期调研, 为进一步深化全面的省直管县改革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本文是2008年立项的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完善财政体制, 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2007年, 甘肃省在16个县开展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 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 省政府决定再增加25个试点县, 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41个县。本调研报告以分析16个试点县在改革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 提出了在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中, 应该创新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的改革建议。

履职尽责 服务三农 篇3

近日,本刊記者就我省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简称乡企质检站)的相关工作采访了乡企质检站站长林质彬。

林站长围绕乡企质检站3项主要职责进行了详细介绍。

1.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吉林省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是2003年经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批准的,2005年以来在全省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职业学校、企业逐步建立了38个市县区工作站、两个培训基地、两个实操培训基地。

林站长介绍说,过去的几年是我省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快速发展的时期,几年来全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有7万多人次,64890人次通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均获得不同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其中技师27人、高级工554人、中级工2383人,初步建成了乡镇企业技术工人队伍,使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增强,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此项工作在全国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系统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多次得到农业部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站的好评并获得工作项目的支持。

目前,全省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已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工作体系和近百人的考评员、督导员的工作队伍。几年来各级工作站都发挥了较大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果,使全省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稳步发展,为乡镇企业人才开发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林站长又详细地介绍了取得的具体成效:

1.1领导重视,成效显著 几年来,经过全省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系统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已引起各市、县、区分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充分认识到培训与鉴定工作是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发展区域经济,开发人才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扩大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的组成部分。因此,各级政府都在组织领导、政策措施、项目支撑、宣传报导等方面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和支持,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各级主管部门绩效考核和全省乡镇企业创业杯考核内容之中,使全省的乡镇企业人才开发工作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

1.2企业增效,员工增收 几年来,吉林省的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乡、村基层进行,总鉴定人数64890人,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43341人, 占总数的67%,其余21549人主要是乡镇企业中的服装、建筑、建材、中药制药、农产品经纪人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设备维修、机械加工人员。通过鉴定使工人持证上岗,企业的人才管理进一步规范,多数企业根据员工技能水平的高低和工作效率,给予一线工人不同的工资待遇和奖励,使广大农民工增加了收入。生产工人技能的提高,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提高,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收到了实效。尤其是经省站集中培训的各食品加工企业的中、高级及技师等级的食品检验人员在经过培训辅导,理论考试及在实操基地现场实际操作考核后,13人获得食品检验工技师职业资格证书,99人获得食品检验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17人获得食品检验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通过鉴定,不仅使食品加工企业检验人员的技能水平提高,为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提供了人才的保障,同时也落实了“金蓝领”计划项目,促进了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企业质量管理提高并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食品安全认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有效提高,进一步落实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提高,体现了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和“金蓝领”计划的作用,收到了很高的社会效益。

1.3持证上岗,增加收入 几年来,培训与鉴定工作已在农民工中产生了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广大农民工和农产品经纪人对职业资格证书作用的认识度不断提高,持证上岗或持证找工作的优越性和收入的增加,激发了农民工主动申请参加培训与鉴定的迫切愿望。例如:今年建筑行业的混凝土支模工(模具工)经培训后,经申请和部指导站批准,进行了鉴定,满足了农民的要求,使每个工人的收入由每天80元工资水平增到180元。此外,在农产品经纪人考核鉴定现场曾出现过其他乡镇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农民,了解到是农产品经纪人鉴定时,现场要求参加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场面。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对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和经营农产品起到了保护农民利益,合法经营,增加收入的作用。总之,各项工种的农民工在经过培训和鉴定后,获得技能证书后,证明了本身的技能水平,稳定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2.农产品加工业预警体系建设

在谈到农产品加工预警体系建设工作时,林站长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农产品加工预警的概念、内容及发展历程。农产品加工预警,即对农产品加工过程各环节进行跟踪监控、通过数据分析与对比,实现对农产品加工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波动情况的预告和警报。农产品加工预警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识别的各种现象进行成因过程和发展态势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其发展趋势中的波动和异常,发出相应警示信号。该项目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牵头,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具体实施。各级预警机构间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进行监测和分析,使农产品加工中的瓶颈问题和潜在危机能够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适时启动相应的预防保护措施,向农产品及其制品的生产、加工、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农产品加工监测预警信息,引导其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有效避免生产、加工、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规避风险,减少损失。预警体系的建设对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2010年,在已建立的预警服务体系基础上,新增对大豆、小麦、乳品、苹果、棉花、玉米6个重点产业进行追踪监测和预警分析,建立产业信息库,并完成相关的产业预警分析报告。逐步开展信息采集工作,完善信息报送体系。国家预警中心对上报和购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健全农产品加工数据库;省级预警分中心和国家预警中心分别制定预警信息发布制度试行条例,定期发布预警信息。

我省是2010年预警体系建设的第二批承建单位,预警产品是我省的主要农作物——玉米。经农业部专家审核认定,我省预警体系设备总投资48.91万元,目前设备已全部到位,并安装完成投入使用。今年经反复研究报委领导批准后下发了文件,组建一个新的预警工作机构,选定基层(玉米)生产大县和有关玉米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一个预警信息员队伍,开展了一期预警信息员培训工作对内容方式、方法进行了培训,初步掌握了预警基本方法。已开始了试预报工作,目前正在逐步探索预警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力争早日发挥预警工作作用。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

最后,林站长向我们介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相关情况。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这个产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式,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更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产业,它顺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顺应了城乡统筹发展、扩大消费、促进就业创业的形势需要,顺应了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我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发展到2720户,规模以上休闲旅游企业已达58个,休闲农庄16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20个,农家乐1500多户,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6.5万人次,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0多亿元。“十二五”期间将建成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五个,评定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100户,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精品休闲旅游农业线路三条,实现休闲旅游农业营业收入翻一番,使之成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今年乡企质检站配合省乡企局落实《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开展了休闲旅游农业的工作,按照工作计划进行了全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工作,成功举办了全省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论坛,通过论坛提高了全省休闲农业主管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理论水平,理顺了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管理者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模式,有力促进了全省休闲旅游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财政服务中心履职报告 篇4

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5.3%,农业人口11-3万人,占81.9%;国土面积1297.5平方公里,有“茶叶之乡”、“林业之乡”、“歌舞之乡”、“举重之乡”的美誉。

一、**县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县认真实施“绿色产业兴县,生态家园富民”的发展战略,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立足地理资源优势,狠抓茶业、以椪柑为主的林果业、草食畜牧业、无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财政先后投入5330多万元,修建小水电19处、集雨节水池(窖)1500口、沼气池5128口,除险加固1座中型、4座小i型、17座小ii型病险水库,修复各类水毁水利设施7000多处;投放各类蔬菜大棚220个,高标准钢架网箱150口。2006年,在继2005年遭遇春夏连旱的情况下,全县仍然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4万亩,总产2.84万吨,较常年3.5万吨减少0.66万吨,减幅18.9%,同比增产0.60万吨,增幅26.9%;完成国民生产总值(gdp)5.51亿元,同比增长10.4%;农业增加值1.25亿元,占gdp的22.7%,同比增长5.5%;财税收入3339万元,同比增长19.25%;农民人均纯收入1’742元,同比增加150元,增长9.4%。

(二)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支柱产业建设

以专业村、户带动形式建设支柱产业,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到2006年,全县茶叶、以桠柑为主的林果业、草食畜牧业、无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建设已初具规模,发展各类专业村40个,各类专业大户3000户。一是茶叶种植面积5.6万亩,可采茶园面积2.5万亩,良种化率25%,年产茶叶1300余吨,年产值4500余万元;二是柑桔种植面积5-3万亩,年产柑桔2.4万吨;三是草山草坡160万亩,居全省之首,全县山羊饲养量16万余只,牛6万余头,畜牧水产产值突破’78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4%;四是蔬菜种植面积5.1万亩,年产蔬菜8万吨,总产值5000万元。

(三)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多年来,特别是2001年以来,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一是茶多酚厂、雅洁公司、泰森木材加工厂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和壮大,有效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神宝牧业、中顺牧业、群博公司、绿园茶场、小背篓茶苑等一批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大户联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方式进行规范运作,辐射带动各类专业户80c10多户。

二、2001年以来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及利弊分析

2001年来,中央连续6年出台了1号文件,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工作,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制定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财政支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财政扶贫成果显著。六年来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共计10806万元,帮助全县1170名绝对贫困者和7632名低收入者脱贫,组织培训并安排外出务工就业贫困劳动力4000余人;新增和改造农田240公顷;新建和改建公路1213公里;解决了农村4.2万人、16.7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2、农民减负增收效果明显。通过减免农业税、减免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发放粮食直补、良种、农机和农资综合补贴(简称“两减免、三补贴”),每年全县减少农民负担117.1万元,新增收入432万元。

3、特色产业建设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项目扶持专项资金3000万元,改良茶园1.5万亩,新增茶叶开发面积1万亩、桠柑为主的林果业面积2.1万亩、牛羊为主的节粮型草食牧畜16.78万头、大棚蔬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200亩,全县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并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4、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财政安排农村生态建设资金270万元,推广农村沼气能源建设,项目区农民以沼气代柴火,既减少空气污染,又保护植被林木,目前已建设沼气池6’735口。据

统计,节省柴草18万吨,相当于封山育林6万余亩。实施生态公益林等项目建设,新增造林18.5万亩,恢复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支农政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因素分析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现代农业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财政部门通过一系列优惠政

策的实施,促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定加强,农户种粮积极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农村支柱产业得到一定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一定壮大,但是,目前财政支农政策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财政支农投入仍然相对偏低,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往年财政等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县的四大支柱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地处山区,各方面因素制约,发展生产的前期投入成本相对其它经济发达的县市高。一方面**县农业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产业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另一方面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强调规模,扶优扶强,致使**县同其它发达县市相比,很难争取各级财政大力支持,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县市的发展差距,如**县的茶叶产业,有品牌优势,但无规模,只有5.6万亩,难以达到财政支持10万亩以上的规模要求,财政支持力度小,难以扭转**县茶叶有品牌无产业优势的局面。

2、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偏重农田水利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虽然各级财政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支持只局限在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等方面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建设支持不够,甚至没有。由于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如我县茶叶产业,尽管茶叶加工实现了由手工制作向机械化制作转变,茶叶生产逐渐向高、精、深产品转型。但是由于联合协作生产经营机制、市场监控机制及网络营销机制仍停留在较低效的状况,仍然改变不了“**毛尖”家庭式作坊加工“有品牌、礼品茶,无市场”的局面,难以发挥联动效益。

3、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分别掌握在发改委、扶贫办、农办、财政、农业、畜牧、水务等多个部门,在缺少切实可行的系统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导致财政支持政策紊乱,资金统筹使用困难,项目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有相当程度的交叉重复,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

4、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脱节。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需要有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支持,将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转化为成果,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而**县在这些方面因财政困难等原因几乎没有投入,依靠的是单位自筹资金引进数量有限的设备,从业人员在推广过程中去逐步摸索,难以达到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发展农业的要求。

5、财政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形式落后,难以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农民。近几年,我县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等培训。几年来,共投入财政资金67.5万元,累计培训农民4000余人次。由于培训形式单一落后,且大多数技术人员专业知识老化、知识更新速度慢,培训效果不太乐观。

6、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地方配套“一刀切”,严重制约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县是一个财政穷县,2006年财税收入仅3339万元,每年需向上争取转移支付维持运转。相关部门下达**县的项目任务都要求县财政配套资金,但是象**这样的穷县、小县根本无力配套,形同虚设。由于实施项目单位没有工作经费来源,迫使部门冒险违规挪用项目专项资金作为工作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既影响了项目设计效益,又加重了部门压力和负担,也严重挫伤了部门争取财政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作为承担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农政策的设计和安排上,应按照现代农业的内涵要求,把思路统一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度上来,突破固有体制的束缚,加大投入力度,及时进行财政支农政策调整创新。

(一)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但就产业而言,它与其它非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强大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就区域来讲,**县与其它发达县市相比,财力更弱,发展更困难,更需要中央、省财政的优先支持,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围绕现代农业特性,结合县域农业的实际,突出财政支农重点

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支农投入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是突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水、电、路的建设及改造和耕地质量的提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三是突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提升农口部门社会化服务能力,以适应农业产业对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需要;四是突出优势农产品良种栽培、精深加工、贮运技术研究推广投人,重点抓好茶叶、柑桔、草食牧业的发展,推进**县的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五是突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投入,充分发挥我县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切实加大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实行项目申报公开透明管理,成立以各级政府为主的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针对发展现代农业不同对象和环节,优化财政支农政策

财政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达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属于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范围,财政应无偿地投人。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等;二是创立财政有偿投入,对于产业化经营中属于市场筹资部分,财政可采取有偿投入,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贴息,鼓励企业使用银行贷款,进行深加工技改、优良品种繁育、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市场改建扩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财政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额或部分贴息;四是创立以奖代补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培育产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务,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举办产品宣传推广活动等,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支持。

(四)落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优惠政策,取消贫困县地方项目配套资金政策

履职为民忠诚服务(改) 篇5

——我当政协委员的感受

2002年底,县十二届人大代表任期刚满,被诚邀当上了县第六届政协委员(教育界)。

2002年12月2日,我佩带鲜红的出席证,步入庄严肃穆的玉兰芳大会堂,心情激动的同时又感觉到了重大压力:“光荣、自豪”的背后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作为教育界的委员,该做什么呢?怎样发挥界别的履职作用?心里还没有底。压力带来了动力,我勤于学习,勇于探究,紧紧围绕教育的发展大局,悉心钻研政协理论,把政协的性质、职责和任务与委员的作用统一在一起,想教育之所想,帮学生之所求,解家长之所困,为教育鼓与呼,把群众对教育的企盼通过提案及时向党政反映,参政议政作用有效得到了发挥。

2007年12月,再次被邀请为县第七届政协委员(社会科学界)。党的信任,政协的器重,群众的期望,我更感责任重大。九年的政协委员,我坚持履职为民、忠诚服务,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五次被评为县“优秀政协委员”,所撰写的“调研报告”、“提案”和“政协理论文章”也多篇获奖。我与政协聚结了特殊的情感,领悟到了特别的感受。县政协领导时刻关爱民生,服务大局的楷模作用,极大的影响着我,给我以鼓舞、以鞭策,更是我认真履职的动用源泉。我深刻领略到了政协委员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政协委员应胸怀大局,做和谐社会的维护人。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是政协工作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协委员是政协组织的一份子,首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才能真正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在风云变幻的各种环境中立场坚定,在维护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和共同利益上旗臶鲜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不遗余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身份,无愧于对政协组织的一片忠诚。2006年5月,石潭镇分水、白龙两村部份群众因直补问题引发了一起群体性纠纷,一时难解,愈演愈烈,目睹如此,政协委员该怎么办?我毅然决定,随党委政府抽调的党政干部一道上门做工作,一个星期的时间,先后深入矛盾突出的8个村民组,与他们热情沟通、讲党的政策,分解矛盾的焦点,寻求解决的方法,心平气和的交流,融洽感情,缓和气氛,顺利破解了难题,之后,心理感受到了特别的愉悦。孩时的好友开玩笑说:“你是老师,什么时候当政府干部了?”我理直气壮回答:“处理社会矛盾政协委员有责任啊”。尔后,镇区农贸市场的纠纷,移动、联通的塔位定点的纠纷、中巴车罢运的纠纷乃至村委换届的纠纷等等,我都积极配合党委政府上门理顺关系,从大局着眼,做深入细致的解释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政协委员应认真履职,做民情民意的代言人。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政协工作的三项基本职能。委员们通过会议发言、撰写提案、进行视察、开展调研等形式履职,做到敢于说话,积极 2

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与党委政府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突出发展主题,服务经济建设。认真履职,做忠诚的民情反映者。

要认真履职,就得注重自我提高。我在担任两届政协委员的九年间,从来没有放弃过一次学习机会,不仅没有缺席过一次政协会议,而且每次会议包括讨论从来没有迟到过,总是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切实反映群众心声。同时积极参加联工委的评议、视察、调研、考察等所有活动,以此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

要认真履职,就得积极参与视察和调研。视察和调研,能广泛接触社会,听到群众的忠实愿望和要求。200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留守儿童成批量的出现,我提出了《加强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建设的建议》提案,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支持。随后农村寄宿制被列入了发展规划,确定了专门的建设项目,设立专项资金的拨付,我的调研报告也被评为县级优秀调研报告。在历时九年的任职期间做到了每年不少于2篇的视察或调研报告,每年不少于3个以上的提案,诸如《关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调查报告》、《民情调查与建议》、《发展香菇特色产业的调查报告》、《石潭板块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建议》《对湘潭县中巴车罢运事件的调查与建议》、《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调查与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干部队伍的建设的建议》、《石潭镇非公企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等近20篇调研报告和《关于全县乡镇水利建设的建议》、《关 3

于全县乡镇创办老年健康学校的建议》等30余篇提案,都是经过详实调查,倾听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实地反映了农村经济基础的发展现状,客观地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的见解,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在规划、建设和资金的投入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石潭中心卫生院创办老年健康学校的经验,得到了省、市、县卫生部门的认可,通过现场会议,在全省进行推广。

1961年胡乔木同志率中央和湖南省调查组在古云大队开展社会调查,为党中央调整农业政策,及时制止五风,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提供决策依据。2006年4月,值此事件45周年之际,为系统反映古云村巨大变化,讴歌党的英明领导,特别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我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对古云村作了全面调查,追踪当年的10户被调查对象的生产、生活和家庭经济状况,分别列举出来30年、40年、45年,即1992、2002、2006三个数据对比,以此反映全村村民经济发展的变化,用事实作证,写成了《古云村头看巨变》的调查报告。2007年9月交给县政协、县史志办后由县史志办转送省和中央,受到了好评。

从调查到形成材料,虽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耗费了一定的精力,我真正乐意,也非常高兴,因为这是政协委员履职行为,也是责任所在,无论作用如何,但只要能把真实情况,群众意愿和心声及时传送给党委和政府,心中自然有了一种踏实感。

三、政协委员应乐于奉献,做关注民生的热心人。政协的根基在人民,人民政协始终把“民生”作为工作的基 4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彻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每一位政协委员要“常怀爱民之心,常思为民之道,常献富民之策”,只有情系民生,才能同创社会和谐。

2001年8月,我从联校校长的位臵上退下来,担任党总支书记后,时间相对充足多了,特别是2002年应邀进入政协后,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多了。我开始注意利用社会资源,与领导、学生及朋友,与知名企业家的广泛接触、交流和联系,热心地做一些公益事业。2005年元月,受党委政府之托,负责编辑《今日石潭人物》,历时一年半时间,走遍了全国有石潭人工作的许多省、市,收录了300多位石潭籍政要、科技、工商界人物的人文资料。同时,借此机会联结家乡情怀,鼓励他们回家乡投资兴业,激发他们对家乡热爱之情,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许多企业家为家乡建设捐资,白托村驻怀化的建筑老板李靖兄弟,当即表态解决村上农电改造、水利建设费用;莳竹塘村冯海炎捐资28万修水泥路,立村标志性门牌;联盟村谢煌成、谢新民出钱修水利,硬化村道等等,至今还有不少村干部、镇政府领导邀我当联络员。

在协助政府调处群众直补纠纷时,我发现某村干部对困难群众关心不够,至2006年10月,全村未办理一户低保手续,群众意见很大。回来后,我立即向镇民政所领导汇报,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随后,我带着表册深入该村调查半个月时间,顶风冒雨为8户真正困难群众办齐所有低保手续,报县民政局获全部批准,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诸多社会因素所致,贫富差 5

别相对凸现,为尽量解决这方面问题,我热心联系商会、社会贤达,争取政协委员的扶贫助学。至2011年上期止,据不完全统计受助大学、中学和小学生189人次,共计134800元。为他们顺利读完大学、中学和小学提供保障。

2008年,正值古城中心小学接受省合格学校验收,我主动联系知名企业家捐赠400套双人新课桌椅,价值6万多元。2006、2009年,我负责完成《石潭文史》第二、第三辑,继20多万字的地方文史编辑工作,为政协的存史、资政、育人做了该做的工作。

此外,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工作中,我热忱服务,有求必应,深得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我感谢党的信任,感谢即近九年的委员生活,委员的角色让我有了施展普通国民责任的平台,更感受到了政协大家庭的温暖。

合规经理履职报告 篇6

在这一次的“合规回头看”活动中,我认真地学习了相关的业务制度手册,了解到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碰到的一些问题,清楚了合规工作的重要性,明白在工作时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可被一时的诱惑而违规操作,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按法律制度办事。现将自己在这次学习中的感想汇报如下:

首先,在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方面,不断的去学习,积累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具备了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够从容的接待储户的咨询。在工作中,按照储蓄业务的操作规程,把最方便最可行的方法运用在业务操作上,以客户需要为主。

其次在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去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把党和国家的金融政策及精神灵活的体现在工作中,在工作中够采取积极主动,能够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认真遵守区行的规章制度,保证出勤,有效的利用工作时间。我以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促进自己。通过学习内控制度,进一步的完善了储蓄业务各方面的管理。随着我行内部分工的越来越细化,我们临柜人员的分工也越来越细。

在工作上,我得到了实质性的学习和进步,在业务操作上更加严密。建立客户信息、开立个人结算账户以及大额现金支取,我都严格按照上级及人民银行的要求,请客户提供相关手续和收集所需要的资料,认真履行好综合柜员的职责。还有就是在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能够及时完成制定的工作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储蓄工作中,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社里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对营业部分配的各项任务都能保值保量完成。同时在工作中学习了许多的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我行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财政服务中心履职报告 篇7

2014 年3 月7 日晚, 全国政协委员驻地北京国际饭店。 记者刚在司富春委员的房间里坐下来寒暄了没几句话, 他就打开了桌子上的电脑, 调出了他这次带到全国“两会” 上的提案文档, 记者数了数, 两排, 整整15 个文件。 记者浏览了他的提案所涉及的领域, 大约可分为 “发展中医药”、“深化医改”、“医患关系”、“加强中医药高等教育”、“食品药品安全” 等与其专业相关的“行内”话题, 和“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加大对环境污染防控和治理力度”、“广开门路加强农民工培训等等的“行外”社会问题。

随后, 司富春教授便围绕他的这些提案, 着重谈及了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域等的相关问题……

加大财政投入, 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

在采访中, 司富春教授首先谈及的, 还是他为之探索了大半生的中医药发展问题。他指着电脑显示屏上的一份建议国家尽快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的提案对记者说:“中医药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 而推动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也必将能在新时期全面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

他认为, 在将推动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的落实层面上,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完善和执行, 积极创造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条件。 国家要尽快启动编制实施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 推动中医药全面参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各省市要建立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 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制定、部门协调和组织推动, 科学编制实施各省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 积极创造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条件。 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补助政策, 完善公立中医医院补偿机制, 并尽快将中医辨证诊治费、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适当提高报销比例。 另外还要把中医药机构纳入城市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同时还要优化中医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扩大中医药报销范围, 在现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目录基础上, 将符合条件的、经有关部门批准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药品种、中药配方颗粒和院内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

司富春教授继续说, 在财政支持方面, 国家还应该加大财政投入, 支持公立中医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 对公立中医医院承担的包括治未病、中医体质辨识与调养指导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各省市财政要设立中医药专项资金, 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情况, 逐渐加大投入力度, 用于中医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 人才引进培养、科技研究推广和基础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等。 根据中医药服务特点, 逐步提高中医服务诊疗技术价格, 鼓励发挥中医药服务的特色优势。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

“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 ”司富春委员继续说, “在这方面, 我们应该继续加强中医药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 增加中医药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专项基金投入,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 着力提升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加快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防治突发疾病、重大疾病和多发传染病, 大力支持县级以上医院建立‘治未病’中心;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药预防保健机构, 开展药浴、药膳、保健按摩等传统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同时还要加快建立中医药协同创新机制, 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以及区域特色产业创新集群, 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及金融机构之间深度合作,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 不断促进中医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提高防病治病能力……”

司富春教授认为,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 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下大力气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优先发展面向海外的服务。 通过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 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和认同。通过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促进产业集群, 着力培育竞争优势;通过发展养生医疗旅游等多元服务, 着力吸引境外消费。 通过高层推动和贸易谈判, 把握中医药的主导权、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 着力为中医药海外发展创造政策和法律环境。 此外, 在我国对外援助、政府合作项目中增加中医药项目, 也是以往被忽视, 但却十分必要的一个环节。

为中医院校“正名”, 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在中医药教育领域工作多年的司富春委员, 自然对这一领域的问题更为关注。在采访中他对记者说, “我已经连续两三年向全国‘两会’提交‘国家应优先考虑中医院校更名大学, 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提案了, 今年我又针对提案, 经过深入的调研, 充实完善后, 带到了‘两会’上。 ”

对此话题, 司富春教授阐述说:“校名作为一所大学长久的文化符号和重要标志, 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教育梦想。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 近8年来, 全国共有320 多所高等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 其中从‘学院’改为‘大学’的有100 多所。目前, 全国中医院校已经更名为中医药大学的有17 所, 还有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6 所中医院校尚未更名。 ”

司富春委员认为, 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 培养中医药人才,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院校更名大学十分必要, 这对促进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这一建议的必要性, 司富春教授阐述说, 首先, 这是落实党和国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 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和构建现代医疗保障体系的需要;另外还是完善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布局, 促进中医药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 扩大中医药国际影响, 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司富春进一步阐释说:“我国中医药院校大多于1960 年前建校, 建校时间早, 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将具有50 余年本科教育、30余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历史的河南等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 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出台的《若干意见》精神, 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 吸纳优秀学生, 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 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工作的具体体现。 ”

在呼吁为中医院校 “正名”的同时, 司富春教授还认为, 当前我们不可忽视的是, 中医院校更名“大学”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由于受更名大学指标的限制和中医专业特点和自身理论的限制, 使中医门类这样专科性较强的高等院校, 在同样的升格大学标准的条件下, 很多方面不能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 比如在科研经费的争取、国际学术影响、国家级奖励方面, 中医院校与其他高校相比, 都无优势可言, 而这些指标又都是现行升格大学的硬性指标, 导致与其他院校同台竞技时, 中医院校在升格大学方面稍逊一筹。而中医院校不能升格大学, 就意味着政府投入不如其他高校, 社会认可度不高, 这些因素必将影响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 使我国中医事业, 及至关系人民健康的医疗事业都会受到影响。

鉴于以上因素, 司富春教授建议:“首先, 建议教育部适当增加高校更名大学的指标。建议在审批大学更名时, 按照大学更名的准入机制, 对符合标准的高校不限制审批名额, 应在当年给予审批;对不符合标准的, 则不予批准。其次, 鉴于中医院校的特殊性及中医药专业的特殊性, 建议国家制定符合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大学标准, 应有别于其他理工、 文管等性质的院校, 在大学更名上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院校, 促使我国传统中医学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

在提出上述建议的同时, 司富春教授还认为, 在新时期, 国家要多渠道加强对医学高等教育投入。因为医学教育承担着为维护人类健康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 其根本任务是要以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为导向, 培养和造就一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具有人类健康职业素质、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医学精英人才队伍, 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 加强高层次科研、医疗、卫生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医学教育投入,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所以, 加大对医学高等教育的投入, 不仅能够保证医学教育事业更加持续稳定发展, 而且能够促进医学领域的研究向着前沿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依法打击“医闹”, 六项建议遏制医患矛盾“血色”升级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如何缓和日益严峻的医患关系、打击愈演愈烈的暴力伤医、杀医、辱医问题, 成了政协医卫界及其他界别的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谈及这个话题, 司富春教授痛心地说:“撇开以前发生的温岭杀医等恶劣事件不说, 就在‘两会’召开期间, 还发生了广东潮州医生被死者家属押走游行事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医生被患者持锤子击伤事件, 这更显示出加大打击‘医闹’伤医执法力度的紧迫性。我注意到, 在网络上, 针对不断出现的暴力伤医杀医事件, 很多网民也发出‘再杀医生, 国之大耻’的感叹。 这说明医患矛盾‘血色’升级, ‘医闹’暴力伤医事件, 已经成为当前医疗行业的突出问题和社会的焦点问题。 ”

对此问题, 司富春教授在他的专门提案中提出了六项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尽快制定治理 “医闹”伤医的相关法律、法规。 尽管国家卫生部、 公安部于2012 年联合发布了 《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 要求公安机关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工作, 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医务人员、患者人身安全和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四十条也规定:“阻碍医师依法执业, 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医师或者侵犯医师人身自由、干扰医师正常工作、生活的, 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没有明确硬性的法律法规依据, 减弱了对“医闹”暴力伤医的执法力度。二是将打击“医闹”暴力伤医案件列为公安、 司法等部门的专项执法工作。 把惩治“医闹”纳入到治安管理处罚法中, 公安部门对扰乱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影响恶劣的“医闹”行为给予及时制止, 大力打击并严厉惩治职业“医闹”, 保证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医务人员的人格尊严。 三是加强媒体正面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 对于媒体揭露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要坚持不护短、不遮丑, 积极主动地采取改进措施。医方要在平等、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加强与媒体的交流, 第一时间公布真相, 让媒体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事件。此外, 由于医学的极端复杂性和医疗活动的高技术、高风险性, 即使技术再高明的医生尚不能完全掌握对付各类疾病的办法, 即便对于很多常见病, 在治疗中也会有意外发生的可能。 因此对于患者, 媒体要正确引导大众对医疗行业高技术性和高风险性的认识, 体谅医务工作者的劳累和难处。 四是医院对正常的医疗纠纷要及时依法处理, 提倡全民利用正当渠道解决医疗纠纷, 按法律程序依法维权。五是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 防范医疗事故发生,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在采访中, 司富春教授特别强调了他的第六条建议:“最重要的是, 相关多部门要联合组织专家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医院层面调研‘医闹’问题的严重程度, 以第一手资料、事实和依据, 详细了解‘医闹的起因、背景、核心矛盾点、现有的问题等, 找出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源, 从根本上提出有效的、具体的解决方案……”

记者在采访中还获悉, 此前司富春委员提交的编号为“ (第387号) ”的《关于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提案》, 已经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回复。回复中说, 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去年的重点工作,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被列入国务院办公厅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 年主要工作安排》。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印发了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 大部分省份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参与联合发文, 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工作会议, 将提升工程列为政府工作目标, 在许多方面制定了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中医药设备配置、中医药人员配备和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

财政服务中心履职报告 篇8

2009年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已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2009年全省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已经编成。现在,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09年全省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决策部署,坚决执行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有关决议精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省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和谐稳定。在此基础上,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完成情况较好。

一、2000年全省财政总决算

2009年全省地方财政决算收入2142.5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983.81亿元,完成预算的105.3%。决算收入比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增加0.14亿元,完成预算的104.9%,增长10.8%,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7.2%。不可比因素约69.50亿元,主要有:增值税25%部分免抵调不可比增收23.90亿元;受公共投资拉动和房地产市场行情回暖等诸多政策激励,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等相关行业税收不可比增收76.20亿元;车辆规费、耕地开垦费和交通违章罚没收入等不可比增收15.6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兑现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增值税转型、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暂免征收等政策性因素影响,不可比减收39.40亿元;燃油税费改革取消三项专项收入等因素不可比减收6.80亿元。

2009年全省财政决算支出2653.35亿元,比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减少0.41亿元,完成预算的110.3%,增长20.1%,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8%。不可比因素约294.43亿元,主要有: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支出82.00亿元;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增加支出62.75亿元;燃油税费改革、铁路投资等增加支出149.68亿元。

2009年全省重点支出完成情况:1,农林水事务236.08亿元,完成预算的126.4%,增长33.1%,增长幅度较大,主要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口径调整,石油价格改革对渔业的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由“采掘电力信息及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科目调整到“农林水事务”科目。2,教育519.33亿元,完成预算的108.7%,增长14.4%。3,科学技术99.30亿元,完成预算的108.5%,增长14.4%。4,文化体育与传媒64.09亿元,完成预算的95.3%,增长0.5%,主要是部分市县大型文体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较慢。5,医疗卫生177.05亿元,完成预算的117.5%,增长23.9%。6,社会保障和就业153.08亿元,完成预算的103.0%,增长8.2%。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09年全省地方财政决算收入2142.51亿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422.23亿元和各项转移支付补助206.01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82.00亿元,调入资金57.43亿元;减去全省财政决算支出2653.35亿元,上交中央107.80亿元,增设预算周转金、调出资金以及结转下年支出款项149.03亿元,收支平衡。

二、2009年省级财政决算

2009年省级地方财政决算收入221.7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78.90亿元,完成预算的101.1%,增长5.8%。决算收入比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增加0.11亿元,完成预算的105.0%,增长7.7%,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3%。不可比因素约2.66亿元,主要有: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业放贷规模扩大,不可比增收6.20亿元;车辆规费、耕地开垦费和交通违章罚没收入不可比增收8.00亿元;燃油税费改革取消三项专项收入,不可比减收6.64亿元;电力企业发电量下降影响增值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暂免征收等,不可比减收4.90亿元。

2009年省级财政决算支出325.78亿元,与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一致,完成预算的105.3%,增长29.7%,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5.7%。不可比因素约60.20亿元,主要是燃油税费改革增支等因素。

2009年省级重点支出完成情况:1,农林水事务36.98亿元,完成预算的152.5%,增长60.9%,增长较多,主要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口径调整因素,农资综合直补由“采掘电力信息及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科目调整到“农林水事务”科目。2,教育56.82亿元,完成预算的102.5%,增长7.9%。3,科学技术20.42亿元,完成预算的102.7%,增长8.3%。4,文化体育与传媒12.12亿元,完成预算的103.0%,增长8.7%。5,医疗卫生24.22亿元,完成预算的101.5%,增长7.1%。6,社会保障和就业5.83亿元,完成预算的127.0%,增长32.1%,超预算较多,主要是充实社会保障资金因素。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09年省级地方财政决算收入221.78亿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358.68亿元和各项转移支付补助183.44亿元,市县上交430.77亿元,调入资金31.70亿元;减去省级财政决算支出325.78亿元,上交中央84.25亿元,对市县税收返还211.60亿元和转移支付551.69亿元,调出资金5.38亿元以及结转下年支出款项等47.67亿元,收支平衡。

三、2000年预算执行成效

2009年,全省各地各部门全面贯彻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有关决议要求,严格预算执行,加强财政财务管理,较好地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一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及时下拨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资金37.44亿元,转贷地方政府债券82亿元,落实省本级财政性资金141.80亿元,支持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和“三个千亿”工程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大对企业的解困帮扶力度,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取消、减免和暂停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完善和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拨付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财政补贴资金9.98亿元,有效拉动居民消费。安排省级外贸发展资金3.50亿元,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二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整合和落实省级财政资金,促进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设立5亿元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设立5亿元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实施分类分档激励奖补机制,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引导服务业加快发

展。支持推广应用新能源,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完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财政补助政策,加大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力度,开展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三农”支持力度,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762亿元,增长21.7%。全面落实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各项政策措施,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分别提高到550元和350元,免除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支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稳定企业用工工作。全面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所有市县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均达140元以上。扩大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支持廉租住房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加大对景宁县和重点民族乡镇的挟持力度,扶持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283.38亿元,增长28.7%。筹措落实援川建设资金,确保青川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实施。

四是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加大“三个子”预算管理改革力度。构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组织管理框架。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定额体系、预算费用支出标准体系和设备配置标准,进一步加强项目预算管理。完善省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步推进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扎实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改革和公务卡制度改革。组织落实部门单位绩效自评和重点项目评价工作,省级共对41个部门128个项目组织实施绩效自评,并对全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和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等20个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对我省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政府采购实际采购合同金额483.40亿元,增长10.4%,节约资金69.71亿元,节约率为12.6%。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省级重点整合工业、服务业、农业、科技、生态环保等五大类专项资金,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开展地方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和“小金库”治理工作。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对超过债务预警指标的市县进行通报。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全省党政机关公用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出国经费分别减少5%、24%和20.5%。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预算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仍然不够,预算编制仍需进一步细化;预算执行不够均衡,特别是项目预算支出进度偏慢;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部分市县政府性债务超出警戒指标,财政风险不容忽视等。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研究措施,尽力加以解决。

针对2009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按照省人大有关决议要求和审计意见进行整改。

一是加强预算编制管理。细化公共预算编制,严格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建立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与预算编制相衔接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计划管理,健全政府预算体系。

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建立预算单位支出进度考核、通报和奖惩机制,建立健全支出责任制度。改革现行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分配方式,推进省级专项资金分配方式改革。严格预算追加,加快预算资金拨付,建立健全限时下达预算制度,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三是加强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强化支出标准和项目库建设,完善预算定额体系、费用标准体系和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立资产、绩效、执行与预算相结合的机制,夯实预算管理基础。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充分发挥县乡基层财政实时监管的优势,切实保障各项涉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四是稳步推进预算公开。扩大部门预算上会单位,在2010年30个上会部门的基础上,2011年除涉密单位外将所有政府序列部门纳入上会部门预算。进一步细化预算公开内容,积极推动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情况公开。加强对地方财政和省级部门预算公开工作指导,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确保预算公开工作顺利开展。

五是加强财政监督。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肃财经纪律。加强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的结合,建立健全财政资金运用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深入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和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财政违法行为。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建立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关于2009年省科技厅、省农业厅部门决算和2010年省林业厅、省环保厅部门预算执行情况,2009年全省和省级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以及我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情况,详见专题材料。

下面,我汇报今年以来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进展情况。

一、今年以来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至8月,全省地方财政收入1880.77亿元,完成预算的82.9%,比上年同期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4.3%。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国内增值税260.93亿元,完成预算的65.9%,增长2.3%。2,营业税589.70亿元,完成预算的83.0%,增长27.0%。3,企业所得税300.16亿元,完成预算的96.5%,增长33.6%。4,个人所得税108.77亿元,完成预算的85.5%,增长21.8%。5,其他各税508.97亿元,增长40.9%,其中,城市维护建设税97.69亿元,增长28.0%;房产税52.75亿元,增长5.1%;契税152.97亿元,增长57.0%;土地增值税84.77亿元,增长151.2%。

1至8月,全省财政支出1713.97亿元,完成预算的63.5%,增长17.9%。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一般公共服务260.76亿元,完成预算的64.3%,增长12.4%。2,公共安全147.27亿元,完成预算的65.9%,增长16,6%。3,教育362.00亿元,完成预算的66.0%,增长23.3%。4,科学技术57.53亿元,完成预算的53.5%,增长21.5%。5,文化体育与传媒39.19亿元,完成预算的58.2%,增长17.5%。6,农林水事务153.61亿元,完成预算的61.3%,增长16.4%。7,社会保障和就业119.76亿元,完成预算的74.4%,增长38.9%。8,城乡社区事务126.07亿元,完成预算的56.9%,比上年同期下降(以下简

称“下降”)5.8%。主要是城乡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支出下降。9,医疗卫生118.39亿元,完成预算的64.4%,增长27.5%。10,环境保护38.00亿元,完成预算的67.7%,增长19.1%。11,交通运输90.22亿元,完成预算的49.6%,下降6.5%,主要是上年同期铁路路网建设支出增长较多。12,资源商业粮油金融等事务129.85亿元,完成预算的79.2%,增长32.8%。

(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至8月,省级地方财政收入181.29亿元,完成预算的77.1%,增长9.8%。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国内增值税16.69亿元,完成预算的77.0%,增长25.4%。2,营业税78.39亿元,完成预算的80.7%,增长14.4%。3.企业所得税42.82亿元,完成预算的75.5%,增长16.7%。4.个人所得税5.36亿元,完成预算的66.6%,下降12.3%,主要是利息所得税免征因素。5.其他各税6.01亿元,增长12.2%。

1至8月,省级财政支出174.86亿元,完成预算的51.1%,增长11.6%。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一般公共服务12.57亿元,完成预算的40.9%,增长9.0%。2.公共安全23.36亿元,完成预算的62.2%,增长13.7%。3.教育40.86亿元,完成预算的68.0%,增长8.7%。4.科学技术9.04亿元,完成预算的41.7%,增长12.7%。5.文化体育与传媒6.63亿元,完成预算的52.0%,增长10.9%。6.农林水事务26,69亿元,完成预算的68.0%,增长12.5%。7.社会保障和就业3.30亿元,完成预算的53.9%,增长11.8%。8.医疗卫生17.78亿元,完成预算的69.8%,增长16.6%。9.环境保护0.99亿元,完成预算的43.5%,增长14.5%。10.交通运输18.46亿元,完成预算的23.9%,增长6.5%,主要是省级铁路建设资金根据项目进度尚未完全支出。11.资源商业粮油金融等事务11.24亿元,完成预算的73.7%,增长11.0%。

(三)全省财政预算执行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全省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支出重点保障有力,财政运行总体较好。一是收入恢复性较快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得益于全省经济总体良好的运行态势及去年的低基数,今年以来全省财政收入实现较快的恢复性增长,1至8月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增幅达24.3%。1至8月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4.0%,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二是市县级收入快速增长。省、市、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9.8%、27.3%、24.3%,全省11个市本级和58个县(市)中仅20个县(市)收入增幅低于20%,区域间发展较为协调。三是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1至8月全省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68.5%,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全省财政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存在不确定性,支出凸显刚性,一些市县财政收支平衡仍然较紧。收入方面,1至8月收入累计增幅比1至7月回落2.4个百分点,8月当月增幅仅为2.8%。随着通胀预期加大、融资环境趋紧,原材料、劳动力及环境成本进一步上涨,企业利润空间趋窄;外需恢复持续性尚待观察;宏观调控政策对内需动力带来新影响;加上去年下半年高基数及新的税收增长点尚待培育,今年后期收入增幄回落态势将更为明显,收入的不确定性加大。支出方面,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校安工程”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计划”、加大“两房”建设力度等民生支出刚性很强;支持全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中心镇和欠发达地区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援疆援藏工作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财力。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将对后期地方基础设施融资带来较大压力。

二、今年以来财政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坚持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积极发挥财政支撑、保障、引导作用,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下达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资金5.20亿元,争取中央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0亿元,重点保障我省中央投资公益类项目地方配套和支持杭黄铁路项目建设。落实省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调整娱乐业营业税税率,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推进工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和政策实施力度,统筹相关部门70%左右的产业类资金,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大科技和人才等投入,积极缓解经济发展要素制约。

(二)加强社会民生保障。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免住宿费政策,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校安工程”建设。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省各市县新农合(含农民健康体检)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85元以上。支持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补助政策,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补偿机制。及时分配下达中央油价补贴资金,确保国家油价补贴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认真做好取消政府还贷二级收费公路工作,确保全省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取消工作平稳进行。完善财政生态补偿政策,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支持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扶持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对口援建青川工作,拨付省级财政援建资金4.10亿元。

(三)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深化公共预算改革,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政府性债务计划,健全政府公共预算体系。加快推进市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省已有54个市、县(市、区)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强化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对部分列入国家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实行强制采购或优先采购。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整合,重点做好省级支农、文化、卫生等专项资金的整合工作。建立省级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机制,组织开展49个部门的129个项目的绩效自评工作。加强财政支出项目审核,上半年完成各类财政支出项目审核561.76亿元,净核减不合理资金34.07亿元,审减率6.1%。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按中央要求做好农林、卫生等领域外债项目的债务减免。采取措施落实中央和省厉行节约各项规定,严格

控制行政成本。

三、关于后几个月重点工作

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财政收支矛盾仍十分严峻。我们将按照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有关决议精神,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加强收入分析和预测,做好组织收入各项工作,实现收入的均衡入库、持续增长和平稳运行。密切关注财政支出情况,改革转移支付管理方式,切实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确保年初预算目标顺利完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认真落实扶持经济发展各项政策,确保民生等重点支出。同时,严格控制行政成本,2010年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公用经费预算压缩5%,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按中央政策要求实现“零”增长。

(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口,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扶持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引导机制,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平台建设。落实海洋经济扶持政策,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支持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融资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和其他高成长性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船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绿色能源、低碳经济发展和节能产品推广,推进节能减排。

(三)着力改善社会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支农专项资金监管,确保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严格落实法定增长要求,促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医改卫生投入政策,重点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支持全省县乡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落实国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中心镇特别是具备发展成小城市功能中心镇的改革与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成我省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筹措落实援疆、援藏和欠发达地区扶持资金,做好对口支援各项工作。

(四)推进综合预算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三个子”综合预算改革。严格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加大对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调配力度,通过预算编制形成资金合力。统一政府性债务管理,编制政府性债务计划,逐步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加强政府预算管理,建立由政府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以及政府性债务计划组成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

(五)加强财政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完善预算定额体系、费用标准体系和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推进项目预算基础资料库建设,健全预算编制管理。建立完善预算公开责任制度,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做好省级部门绩效自评和重点项目评价工作,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规范省级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扎实推进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成今年新增43个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任务。积极推进地方公务卡改革试点,扩大省级公务卡结算范围。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和历年结余清理力度,加强专项资金规范管理。认真开展对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工作。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全面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清理化解其它公益性乡村债务试点。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和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上一篇:哲学名言感悟下一篇:企业管理软件平台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