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精选8篇)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农村卫生项目工作程序,加强资金管理,组织实施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保《规划》建设项目规定要求,发挥最大投资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农村卫生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设项目,是指经项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论证确定,依照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正式批准立项,列入《规划》由中央预算内专项奖金支持的项目。
二、组织领导
第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要按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要求,组织好项目的编报和审批,并切实加强指导和监督。
第四条
项目在可研报告批复中应确定项目实施法人单位和法人,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
第五条
各省要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县卫生局、发展改革委(计委)要联合成立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办公室,加强项目的领导、组织实施工作。
第六条
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的医疗设备器械装备以省为单位集中招标采购。
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设计、监理、施工应以县单位,统一组织实施。
三、项目建设内容
第七条
项目建设和主要内容是业务用房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
(一)业务用房建设。按照《规划》指导意见确定的面积标准,依据填平补齐的原则,以改扩建为主建设,严格控制新建项目。
项目建设性质分为新建、扩建、改造和改扩建。
1.新建项目:业务用房新建、迁址新建和已有业务用房经有关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或规划全部拆除重新建设的项目;
2.扩建项目:已有业务用房达不到面积标准要求,扩建部分业务用房的项目;
3.改造项目:对已有用房进行改造的项目;
4.改扩建项目:包含有扩建和改造两项内容的项目。
(二)设备配置。按照《规划》指导意见确定的设备配置标准填平补齐。
第八条
《规划》建设项目用地按国家相关规定由地方政府无偿划拨。
四、项目前期准备文件
第九条
项目前期务阶段准备的主要文件有: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文件等。文件内容应满足国家规定的编制深度要求。
第十条
县级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局按建设程序组织专家对功能分区、流程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后报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
经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不得擅自更改。确因功能需要变更设计的建设项目,需报请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初步设计概算投资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项目,需项目审批单位重新研究论证。
五、项目管理程序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组织实施。
(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项目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编制。地方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共同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需申请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项目投资计划建议;
(三)中央审定各地上报的申请投资计划建议,下达分省项目投资计划;
(四)地方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五)各省统一组织验收。
六、项目招投标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的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资质等级,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有关规定进行招标,择优选定。
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不得转包或者违法分包工程,擅自转包或违法分包的,依法取消路标资格或中止合同。
七、项目质量管理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必须实行工程监理制。
第十七条
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确保工程质量。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要在建设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保修等阶段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督管理。
八、节能与环保
第二十条
项目建设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建筑节能。因地制宜,在项目实施中应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替代材料等措施,降低运行成本。
第二十一条
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消防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污水、污物处理和消防安全工作。
九、项目投资管理
第二十二条
项目建设所需配套资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有能力的市、县落实,保证按计划足额到位。
第二十三条
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及地方配套资金纳入县级财政或财政委托的部门专用帐户储存、管理,按照工程进度实行集中支付。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要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准备、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等阶段投资控制工作。
第二十五条
在批准的建设工期内,不可抗拒的因素增加投资超过建设项目预留动态投资引起的投资变化,应向原批准单位申请调整投资。
十、项目进度管理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加强项目管理,制定建设项目总体及分阶段进度计划,保证建设项目的给排水、供暖、供电、污物处理、通讯等配套辅助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十一、项目验收 第二十七条
建设项目建成后,由建设单位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其他有关文件,及时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其它有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及时提出竣工验收报告。竣工验收合格后,应按有关规定,及时做好固定资产移交等相关工作,并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备案并将备案结果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
第二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应每个季度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报关项目进展情况。全部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6个月内,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需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交总结报告。
第二十九条
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须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
十二、后评估
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并经一年正式运行后,应进行项目后评估。
第三十一条
后评估工作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其委托单位组织实施。评估工作结束后提交建设项目后评估工作报告。
十三、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因管理不善、弄虚作假等原因造成建设项目严重超概算、质量低劣、损失浪费或责任事故的,予以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建设项目的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在项目实施中违反国家相关规定,造成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的,将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要定期对建设项目的管理、质量、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建设项目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卫生部、国家中药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适时组成检查组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进行抽查。
第三十五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规划》建设项目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六条
一、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拨付不及时
未实施新预算法之前, 中央专项转移支付下达的时间没有明确期限限制, 中央财政部门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时,必须逐级拨付,才能到达用款单位,在这转拨过程中,就容易发生滞留的问题,影响工作开展和财务核算。由于项目任务数延迟下发、实施方案制订时间较长、资金逐级转拨程序冗繁等原因,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下达往往耗时过长。
(二)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 未针对不同类别的中央专项资金设计相应的具体绩效评价指标, 下一年度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未与当年度资金使用绩效相挂钩, 导致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不利于中央政策目标的实现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预算编制理想化与预算执行可操作性之间存在矛盾
中央专项转移支付预算主要由业务部门完成, 由于财务人员未参与预算编制, 因此未能对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的预算有全面的认识进而会影响项目资金使用。另一方面,编制预算时主要从业务工作开展角度编制预算,过于理想化, 未能充分考虑到预算执行过程中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从而影响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和进度。
(四)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不规范
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资金使用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挤占、挪用、转移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部分单位把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挪作单位公用开支,或者挪用发放单位职工奖金。在中央专项转移支付执行过程中虚构招投标文件、 购买合同、 培训通知等,以设备费、材料费、培训费等名义转移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至其他与项目无关的公司,作为该公司收入入账,再从该公司支出,或直接套取现金。 2.佐证资料不齐全,大额使用现金的现象。 某单位把中央转移支付污水处理项目80万元工程款以现金支付建筑公司负责人。 部分单位对大额培训费、材料费采用现金支付,且支出培训费未附培训通知和培训人员签到册。 3.未按照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明细预算科目来使用项目资金, 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过于随意。 4.部分补助的发放标准超过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规定的标准,存在二次分配的现象。以中央补助结核病防治专项资金为例, 医生按照治疗不同症状结核病人取得标准不同的病人管理费, 部分项目单位不管医生治疗何种症状的病人都按统一金额发放,与预算不符。部分单位把应给医生的病人管理费转移给单位或者医生的科室再进行二次分配,未按照“谁治疗、谁受益”的原则发放给医生。
二、新预算法实施对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促进
(一)缩短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层层下达的时间
新预算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九十日内正式下达。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接到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后, 应当在三十日内正式下达到本行政区域县级以上各级政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预算安排对下级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应当分别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的三十日和六十日内正式下达。”这就明确了中央专项转移支付下达的确切时间, 各业务主管部门应积极关注上级下达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情况,拟订项目工作方案和任务, 主动协调各地财政部门尽快下达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加快资金拨付进度。
(二)建立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
新预算法首次把绩效的理念纳入预算编制基本原则, 强调预算编制需参考上年度绩效评价结果。 在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时, 应根据资金具体用途来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在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中,主要包括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程度、 专项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和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三个方面, 针对不同的专项资金使用以项目为依托设计相应的具体指标, 并对三类指标给予不同的权重进行综合评价。 在分配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时,首先评估和考核其以前年度的使用绩效,如果某地区以前年度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高, 在今后拨款中可增加适当资金金额作为激励。
(三)加强中央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
新预算法提出了绩效管理, 按照专项资金的效益来分配专项资金, 这对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在使用时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才能提高资金的绩效。 以往编制预算时, 时间紧任务重, 单位缺乏动力对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预算编制进行调查论证,且很难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往往由业务部门在一周内独立进行编制, 这使得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性,为预算执行出了难题。为了解决预算编制理想化与预算执行可操作性的矛盾,必须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要紧密配合,群策群力,按照预算编制科学化和精细化要求,规范预算编制,细化各项支出,保证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能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预算执行是涉及整个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业务活动, 单位领导应加倍重视预算执行工作, 认识到预算执行工作是对预算编制的规范、约束和考评,动员全部项目人员参与到预算执行管理的工作中来,在工作中明确责任,建立问责机制。 而预算执行的管理是一个业务性、技术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加强学习,提升专业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在单位内营造沟通协调的良好气氛。
(四)实施有效监督,实行问责制
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 对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从分配过程、 使用过程及专项转移支付的绩效进行跟踪评价,包括法律监督、制度监督、人大和政协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监督,新预算法特别强调加强人大预算监督功能,加强人大预算修正权,能对政府内部形成有力的制衡机制。从中央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实施方来说, 财务和监管部门也要实行全过程监督运行机制,有机衔接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事前严把预算编制关,事中严把经费支出关,事后严把经费绩效关,防止发生违法违纪问题。 另外,建立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问责制, 根据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结果, 对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以及专项资金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做出科学合理的界定, 对没有按照专项资金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或者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 将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考评作为政府官员晋升的考核因素, 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地方政府官员将专项资金用于规定用途并提高使用的效率。
(五)加大基层单位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
通过督导检查实施中央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基层单位发现,许多基层单位财政投入不足,收支缺口较大,单位基本运转资金有限,部分单位甚至连职工的工资都无法保证, 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 基层单位很难招聘到具备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实施管理能力的业务和财务人员。 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基层单位有条件开展中央转移支付项目, 更难保证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合理性。 财政和人力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单位的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 在基层单位正常运转和职工基本生存得到保障的基础上, 招聘合适的能管理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的业务和财务人员, 不断增强基层单位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 以保障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顺利开展,提高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绩效。
(六)促进财务人员加强学习
近年来, 随着政府收支改革政策的实施和新一轮会计制度的修订,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不断改革创新。 2012年至今国家陆续出台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修订)等财政法规。 一系列财政法规的出台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来说是新的挑战。 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新的财政法规,并勇于实践,让每一位财务人员明白预算不仅是数据更是政策,形成浓厚的学法、 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开展多形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宣传活动,同时组织学习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方案,加强和规范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支持和促进项目的开展,进一步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建设,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关键词:基本科研业务费;高校;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040—02
为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升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水平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财政部、教育部从2008年起设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并于当年投入经费1亿元,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4所高校进行了试点,从2009年起,基本科研业务费全面实施,国家财政投入15亿元,对92所中央高校进行了资助。基本科研业务费实施三年来,对于支持校青年教师和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特点
2008—2009年,财政部与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意见》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从这两个文件的要求来看,基本科研业务费具有如下特点:
1.支持自主创新。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学术思想新颖、交叉领域学科新生长点等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方面的创新性研究项目,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代表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研究和体现前瞻布局的研究工作。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目的是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将探索符合基础研究基本规律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与人员评价制度,并以此推动高校内部科技体制、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使高校能够建立起有利于自主创新、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与文化氛围。
2.支持青年教师。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对象一般应在40周岁以下,适度支持引进正在国外学习工作,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专家学者。高校青年教师是未来国家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很多青年教师有志于、有能力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但苦于没有经费支持而无法启动或难于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工作,基本科研业务费就是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种子基金、培育基金和启动基金,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前期培育,将为青年教师搭建获取国家其他渠道科研项目经费资助的桥梁,为青年教师迈过艰难的科研起步台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采用项目管理。高校是具体使用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主体,由高校根据本校基本科研需求统筹规划,自主选题、自主立项,并实施项目管理。对基本科研业务费实施项目管理有利于高校明确资助目标,强化立项评审,监督研究进程,监查资助绩效,是被其他经费证明行之有效的经费使用方法。高校可根据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年度预算,制定本校的立项指南,通过校内公开评议、公示等方式遴选项目。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的具体实施,学院、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定期检查监督,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帮助,更有利于整合学校优势力量,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严管经费使用。今后一段时期,国家财政将持续稳定对各中央高校拨付基本科研业务费,由各高校根据本校基本科研需求自主安排使用,但“自主安排”并不意味可平均分配,也不意味可以此提高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必须符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有关财经和科研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除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外,基本科研业务费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不得分摊学校公共管理和运行经费,不得偿还学校债务,不得支付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
二、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
1.分类管理,编制方案。要使用和管理好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至关重要。首先,可对基本科研业务费分类别立项和管理,例如,下设自由探索计划、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四类计划,自由探索计划主要资助各学院围绕本单位学科发展方向,自行组织项目进行科学研究,鼓励各学院组织理工结合、跨院系合作的项目;重大项目培育计划主要围绕学校优势和交叉新兴学科,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背景,着重培育重大项目立项;创新团队培育计划主要资助以优秀青年教师为主要成员,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前沿性研究方向组建的创新团队;学生科技创新计划主要支持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自主选题的科技创新活动。
2.健全机构,分工负责。成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于做好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工作也十分重要,通常需要设立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公室和基本科研业务费专家评议组三个机构。其中,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科技、财务工作副校长任副组长,科技、财务、人事、资产、规划、学生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负责审定基本科研业务费的重要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领导小组下设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公室,该办公室通常设在科技处,负责对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具体实施进行整体调控和统筹监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家评议组可从校学术委员会抽调人员组成,也可从各学院的教授会抽调人员组成,还可聘请校外专家组成,负责从技术专家角度对拟立项目进行评审,并对项目的进展和结题进行技术层面的审查。
3.申报项目,评审立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采用项目管理制,这使得评审立项成为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评审立项须遵循科学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如前所述,若按照分类管理,则评审立项也需分类进行。也就是说,可以将项目分为“学院管项目”和“学校管项目”两大类,自由探索计划项目的评审主要由二级学院组织进行,通常由学院制定本学院的项目申报指南和评审方案,报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公室批准后,由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按照指南和格式要求申报项目,学院组织本院专家或外请专家组成评议组,对所报项目进行审评,并对通过者予以立项;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和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的评审主要由学校组织进行,通常由学校根据科技发展规划以及重点支持领域制定项目申报指南,由各学院进行先期筛选,并向学校推荐申报,学校可组织本校专家或外请专家组成评议组,对所报项目进行审评,并对通过者予以立项。
4.督促检查,形成闭环。没有监督,必然导致经费使用效益不明显甚至产生腐败。因此,建立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制度,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要对经费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另一方面,要对项目任务书中承诺的研究内容进展情况督促检查。对于经费检查,要由财务部门审查项目的经费预算是否合理,经费的使用是否与预算一致,经费的支出是否符合规定的范围,每年度的经费使用率是否合理;对于项目检查,可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自我检查,由项目负责人对照项目任务书按部就班地推进项目研究,及时纠正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是学院检查,由学院从专业角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项目的进展,再次是学校检查,学校可聘请专家抽查或定期检查各类项目研究情况,最后是社会公众监督,受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的项目均需在教育部指定网站登记公示,既接受教育部的随时检查,同时也受其他高校和社会公众监督。通过这些检查监督制度的实施,将快速发现、反馈并改正项目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闭环,促进项目的高质量完成。
三、需要注意的事项
1.查新。基本科研业务费鼓励和支持创新性研究,研究者申请立项时必须首先明确所做研究具备创新属性,所以申报者应对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检索、查新,避免与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竞争性选题重复,避免与企业单位已有成果、已公布有重大进展的科研项目重复,同时,还应避免重复国际上已做过的工作。
2.保密。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的项目应该具有创新属性,其中不乏关于国际前沿的新领域、新问题或关乎国家国防利益的科学研究。但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受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的项目需要上网公示,所以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从申请立项到过程管理,再到结题验收,都必须时刻保持警醒的保密意识,同时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
3.资产。使用基本科研业务费进行项目研究过程中,必然要购入小型设备、软件,必然要发表文章,申请专利,也就是说,项目研究过程中将形成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这些资产均需纳入高校资产管理范围,合理使用,认真维护,不得归为私有或擅自处置。
4.标注。教育部要求,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技术文件、专利等)均需标注,中英文标注分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这是很多研究人员容易忽略的问题,如果没有标注,研究成果很难认定为是受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需要引起注意。
基本科研业务费是国家为完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制度,提高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而设立的专项资金。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确保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的顺利实施,既有利于形成高校科研特色,培育原始创新,有利于实现科研经费结构向合理方向调整,又有助于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高校科研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从而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冬云.加强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16.
[2]刘蓉蓉.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9,(1):18.
摘 要:笔者根据多年参加山西省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工程项目资金管理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开展国债种苗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认为加强国债专项资金管理,应明确各级领导责任、增强实行者业务水平、保证工程质量、规范资金运行、严格审批程序,并保存好原始凭证和档案材料。
关键词:林木种苗;国债资金;管理对策
山西省是全国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为此,国家针对性地加大了山西省国债专项资金的投资力度,以进一步改善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山西省林业厅实验苗圃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省级重点示范苗圃,依托自身优势,立项建设了山西省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项目工程,项目总投资2 456×104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 966×104元。笔者根据山西省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国债专项资金管理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林木种苗工程国债资金管理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1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财务管理不规范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力度较为薄弱,表现在:建设单位未配备专人管理基本建设财务与会计核算,没有建立起严格的国债资金管理制度,未严格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财政部《关于印发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建立健全会计账簿,没有严格进行会计核算并使有限的财政性资金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个别单位未设立国债资金专户,报账制度流于形式等。
1·2 各部门不协调
近几年,计划部门和财政部门在国债资金管理中的相互协作有了较大改进,但还没有完全按照各部门的职能,做到明确分工、密切协作,仍存在“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计划部门负责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参政部门负责资金的分配和还贷工作,导致资金多头管理、分散使用,难以形成合力。
1·3 会计资料不规范
工程建设中存在不规范的发票(如普通收款收据、领款凭证)入账、白条入账、超范围列入招待费、良种奖励经费等问题。个别项目建设单位存在账证不符、国债资金外借的情况。
2 管理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加强对国债投资的管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要增强做好国债项目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各项目实施单位主要领导人应加强对国债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领导,要健全和巩固项目法人责任制、终身制,明确职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国债资金的健康有序运行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为此,山西省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林业局批复后,山西省林业厅实验苗圃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组,苗圃主任为领导组组长,成员由副主任和计划财务、技术开发等科室负责人组成。
2·2 加强专业培训
林木种苗工程实施单位多为国有林场、苗圃,多年来实行的是国有场圃财务制度。而国债资金项目规范性非常严格,科目的设立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项目实施单位主管领导和财务人员,开展《国债资金管理办法》、《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业务知识的专项培训,深刻领会国债资金管理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的精神,并进行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和财会业务知识的培训,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2·3 严格执行“四制”
为保证建设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主要采取“四制”,即:项目管理法人制、项目工程招标制、质量管理监理制、工程管理合同制。
2·3·1 强化项目法人责任制
在林木种苗工程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建设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项目实施,统筹安排。
2·3·2 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通过公开招标,可以保证工程质量,节省工程建设费用。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启动后,山西省林业厅实验苗圃将项目设备采购计划向省厅汇报,省厅向省发改委报批,省发改委对项目采购计划进行了批复。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招标形式,并请评标委员会专家通过各自对评价因素的量化分析、综合评价打分方式,各推选出3名中标候选人,并最终确定最佳中标单位。
2·3·3 切实推行工程监理制
为保证工程质量,切实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山西省林业厅实验苗圃聘请了山西省宇通监理有限公司作为所有工程的专业监理单位。
此外,还聘请了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省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数位专家、教授、土建工程师作为项目建设单位的质量顾问,对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工程进度、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工程结算等各个方面把关,严格按照工程监理的规范要求进行监督。
2·3·4 认真履行施工合同制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除土建工程签定合同外,所有单项工程都采取合同制管理。在工程的勘察设计、工程监理、设备采购、苗木采购、苗木生产管理方面都严格实行合同制。明确质量、工期、付款与结算、责任赔付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并在工程实施中严格按照合同办理各种事项。
2·4 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国债资金的管理,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要设立国债资金专门账户,按照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下发的一系列加强国债资金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关于加强国债专项资金财政财务管理和监督的通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规定》等国债资金管理制度,确保国债资金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并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单独核算,保证国债资金专款专用。
2·5 严格项目变更审批程序
林木种苗工程涉及土建、设施设备、种苗培育等方面,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工程有许多,不可避免的要有部分建设内容调整变更。
如:1)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没有考虑到要增加的配套工程。2)由于地形的原因造成建设数量的减少或增加。3)由于现有设施能够满足而不需要实施的建设项目。建设内容的变更和调整带来了项目投资的变更和调整。为了维护计划的严肃性,未经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调整建设内容,如确实需要进行项目建设内容调整,必须报项目初步设计原审批单位,由原审批单位批复后方可实施。
2·6 完善原始凭证和档案材料
原始凭证和档案材料是国债项目资金支出的原始资料。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有关规定加强项目档案管理(财务档案、工程档案),主要包括项目各分项工程的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工程验收记录、工程竣工资料等及其他原始资料。项目资金的每一笔支出,财务人员都要严格把关,如:支付土建工程进度款项时认真核对合同和建设施工监理三方共同签字盖章的阶段工程验收材料;支付苗木费时,要严格核对苗木购销合同、苗木验收单、苗木入库单等材料,并将以上材料收集整理纳入档案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林业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山西省省委林业工作会议和长治市、晋中市全市造林绿化现场会的召开以及“生态兴省”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山西省林业从此迈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山西省国有苗圃担负着为全省林业重点工程培育良种壮苗的艰巨使命。中央加大国债专项资金的投资,为山西省林木种苗以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抓好山西省林木种苗工程国债资金的规范管理,将更好地促进林业项目资金规范、安全、有序的运行,有效推动全省林业健康发展,对于“生态兴省”战略的实施和建设“绿色山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 宇.规范林业种苗工程国债专项资金管理[J].陕西林业, (4): 37.
[2] 范桂珍.加强林业种苗国债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J].辽宁经济,(7):76.
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
(发改农经规〔2016〕1661号附件12)
(2016年7月29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和进一步规范水文基础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管好用好工程建设投资,确保工程质量,及时发挥投资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中央预算内直接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中央预算内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央预算内直接投资项目概算管理暂行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申请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水文基础设施项目。第三条 水文基础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遵循符合规划、程序完备、进度可控的原则。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水文基础设施项目,必须纳入已经国务院或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印发的国家级专项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审批要件齐备,并已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投资规模符合批准的建设工期,项目实施进展情况通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重大建设项目库模块)按月调度。
第四条 发展改革部门作为投资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做好规划综合平衡、项目审批、投资计划审核下达和综合监管等工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做好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工作文件编制审查和权限范围内的项目审批、工程建设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五条 根据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或国务院批准的相关规划,水利部负责牵头组织编制全国水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建设目标、规划布局、主要任务等。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做好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平衡,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地方和专家的意见,并视情况以适当方式听取社会公众意见。
第六条 全国水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专项规划由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 委审批、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水利部联合印发,与国务院或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印发的相关规划均作为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要依据。列入上述规划的项目视同已经批复项目建议书。
第七条 根据已经批准、印发的国家级专项规划,水利部或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按规定取得城乡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文件,并根据情况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重大建设项目库模块)上动态调整规划编制、项目基本情况、前期工作、投资计划安排、实施进展等信息。根据投资规模,提前做好相关项目前期工作。
第八条 水文基础设施项目实行审批制。水利部直属单位所属的中央直接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分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两个阶段,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按照审批权限审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中央补助地方项目,前期工作由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商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研究确定,批复文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备案。
第九条 项目前期工作各阶段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要切实落实前期工作经费,保证前期工作质量。
第三章 投资管理
第十条 水利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前期工作完善情况、项目批复的建设工期等,按照三年滚动投资计划要求做好投资计划申请工作。中央直接投资项目投资计划申请文件由水利部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补助地方项目投资计划申请文件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联合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
第十一条 投资计划申请文件包括项目的规划依据、前期工作批复情况、建设内容、建设工期、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投资需求、投资建设内容、项目建成后达成的效果等内容,并附项目批复文件、上一投资计划完成情况等材料。
第十二条 水利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投资计划申报要求,认真审核项目,并对审查结果和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第十三条 水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按项目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对申请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项目进行审核。中央直接投资项目投资计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水利部,中央补助地方项目投资计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下达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非涉密投资计划项目清单在门户网站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五条 水利部和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到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文件后,应于10个工作日内转发下达。
第十六条 中央直接投资项目,西藏自治区及跨界河流水文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全部由中央承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文基础设施项目中央投资比例为80%。其余中央补助地方项目分别按东部、中部、西部不同比例进行补助,地方投资由省级统筹,按时足额到位。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十七条 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落实项目实施的主体责任,督促项目法人尽快开展招投标、施工许可等工作,落实项目建设条件,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加强对项目建设和投资管理的全过程监管。
第十八条 工程建设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项目法人对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资金管理和生产安全负责。
第十九条 项目法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和下达的投资计划组织项目建设,不得擅自改变主要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或提高建设标准。对确因建设条件及其他不可抗力原因需要对建设内容、规模、标准进行变更的,应履行相应的报批手续。
第二十条 水文基础设施项目完工后,要按照《水文设施工程验收规程(SL650—2014)》等相关规定及时组织竣工验收,将验收结果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备案,并通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重大建设项目库模块)等填报竣工情况,将项目及时销号。
第二十一条 水利部直属单位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人员和运行维护费用,确保水文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做好投资计划全过程管理,防止形成沉淀资金。要主动接受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和项目稽察。
第二十三条 按照自下而上、逐级上报、各负其责的原则,在线监管水文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情况。项目法人要通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重大建设项目库模块),按月填报投资计划下达、项目开工、投资完成、工程形象进度、竣工验收等情况信息。中央直接投资项目逐级上报给水利部,中央补助地方项目逐级上报给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水利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核后,于每月10日前提交给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二十四条 水利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自查的方式,每年至少开展1次中央预算内投资监管,并将自查情况及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自查时应当开展必要的实地检查,查看相关档案文件资料,与相关部门、单位、人员座谈交流、了解情况,必要时向检查事项有关的第三方进行调查了解。
第二十五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或受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委托的有关单位对水文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重点抽查或专项稽察。重点检查水文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程序是否完善、规范;转发计划是否及时、准确;项目建设管理、竣工验收、资金的使用与拨付等是否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项目执行进度是否符合要求等。
第二十六条 对于审计、稽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中央预算内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处理。对于情节严重或造成重大损失的,除限期整改外,要进行通报批评,必要时可提请有关部门追究相应责任。对于项目实施、落实地方投资、规范工程管理、计划执行进度、资金使用与拨付等工作完成较好的项目和地区,在下一投资安排时给予适当倾斜。
第六章 附则
投实消息: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级!3月24日,财政部、扶贫办、发改委、国家民委、农业部、林业局联合公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全文附后)。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强化地方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管理责任。省级资金投入情况纳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内容。此前法规只是提出逐步把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而现在则完全将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级,将有利于地方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财政部部长肖捷在今年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时曾表示,今年拟安排补助地方的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61亿元。据《办法》,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按照贫困状况、政策任务和脱贫成效等因素进行分配。贫困状况主要考虑各省贫困人口规模及比例、贫困深度等反映贫困的客观指标,政策任务主要考虑国家扶贫开发政策、脱贫攻坚任务及贫困少数民族发展等工作任务。脱贫成效主要考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结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结果、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成效等。扶贫资金的支出方向包括:扶贫发展、以工代赈、少数民族发展、“三西”农业建设、国有贫困农场扶贫、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和此前法规相一致,《办法》列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不得用于9项支出,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等与扶贫攻坚无关的支出。《办法》还提出各省要创新资金使用机制。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资产收益扶贫等机制,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脱贫攻坚。与之前相比,《办法》在资金安排上更加注重脱贫成效。脱贫成效主要考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结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结果、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成效等。在资金使用范围上,《办法》更加强调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因户施策,因地制宜确定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各省可根据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工作需要,从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按最高不超过1%的比例据实列支项目管理费,并由县级安排使用,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解决。此前规定是地方按照2%的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加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有关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等,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中央财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主要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资金。第三条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应当围绕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统筹整合使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支出方向包括:扶贫发展、以工代赈、少数民族发展、“三西”农业建设、国有贫困农场扶贫、国有贫困林场扶贫。第四条 坚持资金使用精准,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基础上,把资金使用与建档立卡结果相衔接,与脱贫成效相挂钩,切实使资金惠及贫困人口。第二章预算安排与资金分配第五条 中央财政依据脱贫攻坚任务需要和财力情况,在预算中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地方各级财政根据本地脱贫攻坚需要和财力情况,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并切实加大投入规模,省级资金投入情况纳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内容。第六条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向西部地区(包括比照适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贫困地区)、贫困革命老区、贫困民族地区、贫困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倾斜,使资金向脱贫攻坚主战场聚焦。第七条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按照因素法进行分配。资金分配的因素主要包括贫困状况、政策任务和脱贫成效等。贫困状况主要考虑各省贫困人口规模及比例、贫困深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人均财力等反映贫困的客观指标,政策任务主要考虑国家扶贫开发政策、脱贫攻坚任务及贫困少数民族发展等工作任务。脱贫成效主要考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结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结果、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成效等。每年分配资金选择的因素和权重,可根据当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适当调整。第三章 资金支出范围与下达第八条 各省应按照国家扶贫开发政策要求,结合当地扶贫开发工作实际情况,围绕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改善小型公益性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等方面,因户施策、因地制宜确定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支出原则上从现有资金渠道安排。各地原通过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上述社会事业事项(“雨露计划”中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初中、高中毕业后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家庭给予扶贫助学补助的事项除外)的不再继续支出。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贫困县,由县级按照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有关文件要求,根据脱贫攻坚需求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第九条 各省可根据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工作需要,从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按最高不超过1%的比例据实列支项目管理费,并由县级安排使用,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解决。项目管理费专门用于项目前期准备和实施、资金管理相关的经费开支。第十条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含项目管理费)不得用于下列各项支出:
(一)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
(二)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
(三)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
(四)弥补企业亏损;
(五)修建楼堂馆所及贫困农场、林场棚户改造以外的职工住宅;
(六)弥补预算支出缺口和偿还债务;
(七)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
(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扶贫;
(九)其他与脱贫攻坚无关的支出。第十一条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强化地方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管理责任。各省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统筹整合使用相关财政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第十二条 各省要创新资金使用机制。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资产收益扶贫等机制,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脱贫攻坚。第十三条 财政部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资金分配方案后,及时将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下达各省财政厅(局),并抄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根据预算管理有关要求,财政部按当年预计执行数的一定比例,将下一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计数提前下达各省财政厅(局),并抄送当地专员办。安排新疆兵团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照新疆兵团预算管理有关规定管理。第十四条 各地应当加快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转结余的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照财政部关于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管理。第十五条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支付管理,按照财政国库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范围的,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第四章 资金管理与监督第十六条 与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相关的各部门根据以下职责分工履行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职责。
(一)扶贫办、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分别商财政部拟定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各支出方向资金的分配方案。扶贫办商财政部汇总平衡提出统一分配方案,上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通知各省人民政府。财政部根据审定的分配方案下达资金。
(二)各级财政部门负责预算安排和资金下达,加强资金监管。
(三)各级扶贫、发展改革、民族、农业(农垦管理)、林业等部门负责资金和项目具体使用管理、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工作,按照权责对等原则落实监管责任。
据健康报7月21日讯日前, 覆盖22个省 (区、市) 以及辽宁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10年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培训项目管理方案》下发各地。该方案将通过加强对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及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 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计划共培训5万多名社区卫生人员。
按项目规划, 全科医师骨干培训2676人, 全科医师岗位培训24078人, 社区护士及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26770人。全科医师骨干培训在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全科医学临床 (二级及以上医院) 和社区培训基地进行, 培训时间为10个月。全科医师岗位培训60天, 社区护士及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30天。培训以加强社区卫生基本服务能力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关内容为重点, 预计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医改方案提出用3年时间, 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社区卫生人员16万人次。此次培训项目是这一目标的组成部分, 中央财政已为该项目安排了专项资金, 不足部分主要由省级财政补充。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认识不足。部分单位的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对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管理和使用意识淡薄,从思想认识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这些专款是本单位通过努力从上级争取来的,自己有权使用,有的单位甚至认为挤占挪用也是为了工作需要,只要不落入自己腰包就犯不了什么大事。
2.客观上经费不足。由于财力有限,预算经费标准较低,加之人员超编,如有些单位,除行政编制的人员外,有差额拨款的事业编人员,还有较多的自收自支人员,这些就使得预算安排的经费难以满足开展工作的需要。
3.预算不够细化,会计核算不规范。专项资金的预算过于粗放,只到主管单位,未细化到具体项目,专项资金未专户存储而是与单位的行政经费放在一起打混仗。一些单位费用开支控制不严,或受部门利益驱动,相互攀比,致使经费支出超标,导致专项资金账面虽有结余,但实际上资金被经费超支挤占了。
4.重分配,轻管理。专项资金管理部门重分配,轻管理,认为只要资金拨付出去就行了,未对项目进行跟踪监督检查。至于用的怎么样,有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不得而知了。
挤占挪用的后果就是导致项目资金的短缺和工程质量的下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影响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因此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管理使用专项资金。为确保专项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避免损失浪费情况的发生,对此建议:
1.提高认识。有关部门的领导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要高度重视,严肃财经法纪,使用中不走样、不变形,对单位的经费不足问题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解决,确保有限的资金真正投入到发展经济和公益事业中去。
2.细化预算,规范核算。专项资金预算不能只停留在主管部门,要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在安排单位经费时要考虑到单位的工作实际,下拨资金时要指明哪些可以用于单位日常办公经费,哪些必须用在专项工作项目上,避免单位在使用时玩文字游戏。要规范会计核算,专户储存。会计核算中心不能只为做账而做账,还要会算账,算好专项资金按规定范围使用的账,算好既有账面数字又有实际资金的账,真正担负起应尽的监督管理职能。
3.进一步深化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该脱钩的脱钩,该分离的分离。严把财政供养人员入口关,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加,以减轻财政支付压力。精兵简政,才能将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4.加强财政监督。要改变过去重分配,轻管理的做法,加大对项目执行过程的跟踪检查力度,促进项目执行单位对项目的科学化决策、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有效控制专项资金沉淀,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5.加大审计监督处理处罚力度。审计机关结合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等,加大对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安排,强化对专项资金监督力度。对发现的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问题,除要求调整账目、限期追回挤占挪用的专项资金外,还要引入领导问责制,追究挤占挪用资金的部门领导人及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依据法律法规规定,提请或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推荐阅读:
中央直属机关预算审计09-24
预算内资金管理办法07-02
如何加强企业资金预算管理06-20
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11-16
共青团工作预算与资金管理规定10-17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革命老区06-23
建筑工程预算(造价预算人员手册)09-15
预算会计的特征与预算会计的改革07-01
中央直属机构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