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复习课教案

2022-05-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求,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活动主题。同时,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发展状态,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幼儿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增强幼儿的自学能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上历史复习课教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七上历史复习课教案

初中历史复习课策略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复习课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巩固所学知识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历史复习课策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复习的高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 复习课策略 高效

初中学生课业繁重,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如果把学习内容的落实寄希望于学生课后自主复习,等于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保障的“空中楼阁”。所以课堂才是初中历史学科复习的关键所在,如何提升复习课的高效性,值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升。

一、构建知识体系——注重教学设计

在复习课教学设计上,从宏观上构建一个整体清晰的认知结构,形成点、线、面整体把握的知识框架体系,围绕重点问题进行训练和巩固记忆,使学生明了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不是死记硬背零碎、分散的知识点,有利于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以中国近代史的知识框架为例建立如下知识体系:

二、选择教学策略——围绕“高效”做文章

教师应始终贯穿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教会学生学习、思考,以提高课堂的高效性。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就在于将教材内化,运用所设计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重新组织并盘活教材,从而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为例,采用材料解析题的题型,将学生带进一个预先设置的新情境,在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看懂材料,学会筛选信息的能力,進而会分析、解决问题,学会综合概括和学科知识迁移的能力等。

例:2012年,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自鸦片战争以来……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中国的启蒙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中国启蒙运动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在中国,是为现代化而启蒙。……中国启蒙运动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重大运动?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问题(1)属于材料题的第一层次要求,读懂材料并直接从材料中找到的答案,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2)、(3)需要学生具备一定思辨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是特点,要从从宏观上思考中国近代史的三条线索,即近代史的知识结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的侵略史,同时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注意从这一角度回答,提取相关有效信息与教材的契合点。注意让学生学会分层阅读,层层递进。从而得出作用:推动中国救亡图存;推动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三、运用思维导图——总结提升效果

思维导图的图示法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正如夸美纽斯说:“凡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它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通过自己“动”手建构知识结构,能很好贯穿杜威“做中学”的理论。学生动手制作复习课相应知识点的思维导图,通过导图形成的复习提纲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表现,让学生的学习有一致性和连续性,也有助于有心的家长配合课外的落实,提升复习效果。

总之复习课的策略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阶段的历史知识,也要利用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的提升,促进他们日益走向成熟,提升独立学习的能力。所以,有条件一单元或一阶段的复习内容,能找到相关主题片效果更佳。如采用《千秋家国梦》航母宣传片在情感教育上升华“近代化探索”主题,让学生一听到音乐的旋律,就能将所复习的历史事件历历在目,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代蕾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作者:蔡娜纯

第2篇:七上历史复习选择二教案

《七上历史》复习选择题二

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2、曹操在下列哪场战役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军队,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实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 A.北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4、三国时期,率领船队到达台湾的是(

) A.曹操

B.诸葛亮

C.孙权

D.卫温

5、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几十年,其中魏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曹丕

6、林俊杰在一首歌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这句歌词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哪种社会状况(

) A.宦官专权

B.土地兼并严重

C.军阀混战

D.皇帝昏庸

7、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曹操和袁绍

B.曹军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军和孙、刘联军

8、下图中的兵马俑,代表了我国某封建王朝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这个王朝是(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9、下图中的“纪念园”位于湖南省耒阳市蔡子池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该纪念园的主题是(

) A.纪念蔡伦改进造纸术B.纪念蔡伦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纸C.纪念造纸术发明过程D.纪念蔡伦被东汉政府封为“蔡侯”

10、下列有关“麻沸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华佗研制成的B.西汉时在医学上广泛使用C.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大发明 D.“麻沸散”用酒服下后,可以麻醉全身,便于施行手术

11、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③朋友送给我一部《伤寒杂病论》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时间和标志是(

) A.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B.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C.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D.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将秦始皇和汉武帝并称,他们共同的历史功绩是(

) A.推行郡县制

B.实行“推恩令”

C.加强中央集权

D.统一文字

14、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下列史实与汉武帝有关的是(

) ①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②颁布“推恩令”③强化监察制度④设置西域都护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汉武帝时期的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16、 汉武帝时,地方上的诸侯国被越分越小,这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

) A.推行“推恩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征战匈奴D.开拓西域

17、经过统治者的励精图治,西汉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文景之治”。这里的“统治者”主要是指(

) ①汉高祖 ②汉文帝 ③汉景帝 ④汉武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秦末反抗秦的暴政,首创农民起义之风,鼓舞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的两位农民起义领袖是(

) A.项羽和刘邦

B.陈胜和吴广

C.韩信和张良

D.刘秀和朱元璋

第9题

19、有人曾形容秦朝“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社会治安混乱

B.国民素质不高

C.人民法制观念淡薄

D.刑法严酷

20、 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21、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正在编制的《秦朝行政机构示意图》,请按图意给空白处选择正确的内容(

)

A.诸侯

B.丞相

C.殿阁大学士

D.军机大臣 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

第24题 第26题

2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时期琅琊石刻中的一段文字。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2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云冈石窟

C.龙门石窟

D.敦煌莫高窟

24、下图所示是初三小李同学在历史复习课上作的笔记,其中“4.”后面空白处应填写的历史人物是(

) A.祖冲之

B.顾恺之

C.司马迁

D.贾思勰

25、《史记》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有记载的是(

) A.蔡伦

B.华佗

C.张仲景

D.汉武帝

26、能够通过右图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②文景之治③蔡伦改进造纸术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7、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是(

) A.《史记》

B.《汉书》

C.《资治通鉴》

D.《道德经》

28、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帛画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西汉骑兵俑

D.东汉市集画像砖

29、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 A.曹操

B.陈胜

C.汉武帝

D.秦始皇

30、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创作的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是(

) A.《史记》

B.《汉书》

C.《通典》

D.《资治通鉴》

31、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塑作品是 (

) A.马王堆汉墓画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龙门石窟

D.敦煌莫高窟

32、作为汉朝文学作品代表的赋走向成熟是在(

)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3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34、下列时间轴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史记》这部史学名著中能查阅到(

)

35、司马迁跟陈胜一样具有首创精神。司马迁的首创精神主要体现在(

) A.首创编年体B.肯定了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C.首创纪传体D.文笔优美、语言简洁、记述客观公正

36、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其功能是(

)

A.测定航海方向B.测定地震方位C.测定时间和节气D.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

37、生活在东汉时期、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李时珍

D.郦道元

38、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B.张衡——写成《九章算术》一书C.华佗——制成“麻沸散”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39、工艺流程与生产水平密切相关。观察下图,它反映了我国汉代哪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

) A.造纸

B.炼铁

C.纺织

D.制瓷

40、纸的出现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的发明、改进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 A.屈原

B.张衡

C.蔡伦

D.郦道元

41、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李时珍

B.扁鹊

C.华佗

D.张仲景

42、东汉末年一家豪强地主要计算他家的土地面积,可以参阅的书籍是(

) A.《离骚》

B.《道德经》

C.《九章算术》

D.《伤寒杂病论》

43、据说欧洲人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自从有了它,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它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之一。“它”指的是(

) A.火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造纸术

44、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各国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发明了印刷术B.改进了造纸术C.发明了火药D.制成了罗盘针

45、下列有关两汉的科学技术说法错误的是(

) A.西汉时期我国发明了造纸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B.《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前期

C.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D.东汉时,祖冲之发明了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6、现在,大型手术使用全身麻醉药剂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事情了。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制成这种药剂的医生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47、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以下人物的发明具有这样特征的是(

)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张衡

48、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突破点在于(

) A.由笨重改进为携带方便B.简化制作过程C.扩大造纸原料来源,使之易得而又便宜D.纸张由粗糙改进为精细

49、以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丝绸之路开通②日本倭奴国与东汉王朝通好③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④东汉时代中国与欧洲已有直接交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③④①

50、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中国关于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即建立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统一交通基础设施,消除贸易壁垒,并进一步推进各方合作。关于我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开通的B.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作物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C.其路线是从西汉首都洛阳出发,直达西亚、欧洲D.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51、中国的丝织品经由丝绸之路转运到欧洲最早是在(

)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52、2014年5月21日,由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中国媒体丝路行”采访活动在陕西西安拉开序幕。关于古丝绸之路的表述有误的是(

) A.有利于中国对世界的统治B.有利于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C.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D.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39题

5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指出:“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的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汉文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②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现今的陕西西安

③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④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4、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选项中,那一项是中原原有的(

)

55、东汉明帝时,负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

) A.商鞅

B.郦道元

C.李冰

D.王景

56、下列选项中与下图人物有关的是(

) A.翻车

B.昭君出塞

C.丝绸之路

D.灵渠

57、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条件有(

) ①西汉丝织业的发展②张骞沟通与西域的联系③西域都护的设置 第56题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58、下图所示是东汉时期发明的翻车,这是一种什么工具(

) A.冶铁

B.耕作

C.播种

D.灌溉

59、汉武帝和汉明帝相同的历史功绩是(

) A.反击匈奴

B.治理黄河

C.提倡节俭

D.弘扬佛法

第58题 60、张骞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下列历史名词与他无关的是(

) A.西域

B.匈奴

C.汉武帝

D.南方丝绸之路

61、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C.昭君出塞D.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6

2、被称为“汉家和亲第一公主”的昭君生活的朝代是(

) A.西汉

B.三国

C.唐朝

D.清朝

63、汉武帝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开通大运河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64、监察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秦汉时期的官职中具有监察功能的是(

) ①御史大夫②司隶校尉③刺史④太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5、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科举制

66、“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诗中的“胡”在这里是指(

) A.匈奴

B.鲜卑

C.氐族

D.羌

67、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B.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6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谁向汉武帝提出来的(

) A.主父偃

B.张良

C.韩信

D.董仲舒

69、“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古代多位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A.创立中央集权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巩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70、对下图中史实的解说正确的是(

)

)

A.时间:136年B.出发地:长安C.目的:出任西域都护D.结果:投奔匈奴 7

1、关于“昭君出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当时向汉朝提出和亲的是呼韩邪单于B.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C.是汉朝迫于匈奴压力的一次和亲 D.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72、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哪一游牧民族的侵扰(

) A.突厥

B.女真

C.契丹

D.匈奴

73、 “大一统的汉帝国扩展了汉民族文化圈。而汉武帝所具有的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使其成为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体现汉武帝是“外交设计的奇才”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7

4、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其目的是(

) ①维护皇帝的权威②恩赐亲戚③巩固统一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7

5、“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76、“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高祖”建的政权称西汉。被称作高祖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77、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

) A.陈

B.大泽乡

C.巨鹿

D.荥阳 7

8、“楚汉战争”指的是(

) A.陈胜、吴广反秦的战争B.楚国和汉朝之间的战争

C.项羽、刘邦与秦朝之间的战争D.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

79、贾谊的《过秦论》中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记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动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陈胜、项羽

B.吴广、项羽

C.陈胜、吴广

D.项羽、刘邦 80、西汉初年,出现“社会安定,百姓富裕,粮仓丰满”的盛世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

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秦朝“焚书坑儒”引起封建知识分子的不满B.秦灭六国,统一全国C.秦朝的暴政D.秦二世的皇位是篡位而来的 8

2、下面不属于“文景之治”的背景的是(

) A.秦朝速亡的教训B.西汉初年社会残破的现实C.汉高祖“无为而治”的政策D.这个时期没有严重的政治忧患 8

3、下列事件跟刘邦有关的是

(

) ①大泽乡起义②公元前207年攻入关中③楚汉之争④建立张楚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4、一位历史学家想查阅一些与秦始皇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他不可能查到的是

(

) A.灭六国,统一天下B.焚书坑儒C.统一货币、度量衡D.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8

5、秦始皇死后不久,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这次农民起义是(

)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战争

D.王莽夺权 8

6、 以下建筑中不是秦朝所修的是(

) A.阿房宫

B.骊山陵墓

C.长城

D.白马寺

87、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临洮—咸阳

B.临洮—辽东

C.陇西—辽东

D.临洮一函谷关

88、下图所示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直观地展示了秦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这一政治体制是(

)

A.皇帝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中央集权制

89、柳宗元评价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朝(

)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允许土地买卖

D.建立丞相制

90、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有利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秦朝负责监督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刺史

9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A.周朝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92、秦朝修建的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郑国渠

D.白渠

93、秦始皇实行的下列措施中对思想文化起破坏作用的是(

) A.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B.创立皇帝制度C.焚书坑儒D.废除分封制

94、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货物。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

95、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重要官职丞相的主要职责是(

) A.辅助皇帝处理国政

B.掌管军事

C.掌管监察

D.掌管刑狱 9

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诗中的“秦王”指的是(

) A.项羽

B.嬴政

C.刘邦

D.韩非 9

7、在秦朝,万里长城的主要功能是(

) A.旅游景点B.军事防御C.划定国界D.扩大秦朝疆域 是(

) A.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前往南海郡做生意B.读书人可以进私学并阅读列国史记 C.各地官员均用大篆体写告示D.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

99、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对促进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措施是(

) A.建立专制集权统治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C.焚书坑儒D.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100、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确立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关于下图所示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始创皇帝制度B.秦朝以“法治”代替“人治”C.秦朝中央机构职责明确D.秦朝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第100题

98、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学科的严谨性。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

第3篇:历史2016部编版七上第一课教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教材,梳理元谋人、北京人两个远古人类遗址的概况,并比较二者的异同。 2.利用考古发掘的化石、遗迹,探究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产情况,并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著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时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 北京人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学生比较陌生,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 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的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的发现”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这一目的内容。

三、北京人的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一目中的内容,回答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的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天然火,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穿什么,吃什么,住的又是什么?

示例1: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狩猎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配。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也有人专门照看,远处的野兽也不敢靠近。

示例2:北京人的衣服——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粗略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山洞。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体质特征有了一些基本了解。那么相比元谋人,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相比元谋人,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的面相更接近于现代人,脑容量也明显高于元谋人。

学生自读“知识拓展”部分的内容,简单了解山顶洞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困难,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约170万年前

二、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前) 体质特点: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生产工具:打制——旧石器时代 火的使用:保存、使用天然火 生产活动:采集、狩猎 社会组织:原始群居

第4篇:历史2016部编版七上第十七课教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识读历史图片,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重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代大背景。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

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课件展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并请一位同学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回答]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扑火,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2.教师引导: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第

一、二段的内容,并问:那么,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3.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西晋统一全国。时间:220—280年。) 4.教师引导: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西晋的社会风气,就能大概的了解到西晋的统治了。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8页“相关史事”中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

5.教师讲解:西晋初年,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后重归统一。根据天下分久必合的传

统理念,这次的统一和安定应该是长期的。因此晋国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认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到来,谁都相信明天会更好,谁也不去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臣民对国家、民族和家庭的责任感日益淡漠,社会享乐主义滋长,朝野上下物欲横流,每个人都在花样翻新地找刺激寻开心。“石王斗富”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西晋的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糜烂腐化。

6.展示教材第79页的“材料研读”,提出问题: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唯钱是图”,统治阶层昏庸腐朽。) [教师过渡] 西晋初期的这种社会现状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的短命而亡做了铺垫。

二、八王之乱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79页“八王之乱”的相关内容,问:西晋初年,晋武帝怎样管理地方?(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的制度?(西周。) 2.教师讲解:除了西周,在西汉初年,也分封过同姓诸侯王,最后是导致了“七国之乱”,所以才有后来的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以西周和西汉为鉴,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会导致诸侯势力壮大,最终王室衰微。) 3.教师引导:西周、汉初都实行分封诸王,一旦诸王势力强大,就会威胁中央的统治。同样,西晋初年分封诸侯,诸侯王既手握兵权,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导致“八王之乱”,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简述“八王之乱”?

教师找一个同学讲述“八王之乱”: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4.教师讲解:“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

教师待学生小组讨论后,找几个小组的代表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得出答案: (1)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

(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教师过渡] “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教师课件展示草原图片,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第80页的《敕勒川狩猎图》和《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以及第80页第一段文字,问:同学们知道北方游牧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教师讲解: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的战乱之下,少数民族内迁形成高潮。那么,在这一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教材80页上的《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上标出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教师讲解: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教师课件展示《十六国示意图》。问: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状况在什么时候结束?是谁结束了这种状况?(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课堂小结】

西晋短暂的统一,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历史警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西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的建立 2.西晋的统治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2.概况 3.影响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游牧民族的内迁 2.十六国政权 3.苻坚统一北方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第5篇: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岳麓版七上)

第17课 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

活动课三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活动目的

巍巍华夏、历史悠悠,朝代更替频繁,帝王将相如烟。一部皇帝从何开篇?溯根追源自由当秦朝说起。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它第一次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它第一个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它从秦王嬴政开始了皇帝称谓。秦始皇声振宇内!

秦始皇是大名人,必然会有大的争议,誉之者称他“千古一帝”,毁之者视之为“暴君之首”。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的、一分为二地认识秦始皇的功过是非?通过讨论,我们将要达到这个目的。 ●活动准备 俗话说:好马出在腿上,好汉出在嘴上。怎么样让别人对你的观点心服口服,称你为“好汉”,这就需要你有足够的证据去证明论证你观点的正确性。这好比打仗,发现了攻击目标,却弹尽粮绝,再如何优秀的军事家也只能望敌兴叹,服睁睁的看着敌人溜走,却无能为力。那么辩论赛上的枪炮子弹从何而出?你只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挥你的自主性喽!赶快行动起来,去图书馆、上因特网、广泛搜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

为了保证对比双方在兵力上的均衡性,我们按平时历史小组的划分方法来一个“沙场秋点兵”,把全班分为两大组,即“暴君组”和“政治家组”。各组再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分组,各负其责,各行其道,分头去搜集关于秦始皇的材料,然后再总汇,组长要让自己组内的各个同学都对本组的论点、论证策略、方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各组选出四名选手。

各组不但要去寻找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材料,还要去寻找对方的一些材料,或反对对方的一些材料,只有知彼知此,才能百战不殆!

另外,大家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辩论技巧,要学会以古喻今,学会联系,不能把论题局限于秦朝,这样,在疆域拓展的条件下,不论是“暴君组”还是“政治家组”都会左右逢源。 最后,要把收集到的材料在组内经过交流之后,并把它们制成小卡片,以便我们在讨论时应用。

●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一、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上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也可将课本上秦始皇的画像画在黑板上,旁边把李白《古风》中的诗写上: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二、把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的形式,在桌上摆上“功大于过”“过大于功”的字样。 ●活动开始 [主持人]

经过同学们精心的拷贝,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已经站到了我们的面前。大家看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腰间还佩戴着一柄长剑,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秦始皇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诸侯割据,强国争雄,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他13岁父亲去世,被立为秦王,22岁开始亲政,他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政敌,夺得实权;接着又审时度势,决心统一中国,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韩、赵、燕、楚、魏、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定

都咸阳,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为了巩固统一,他勇于改革,大胆开拓,做了不少顺应历史潮流的事情;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政令、文字、货币、度量衡,做到了“车同轨书同文”,他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尽管修长城在当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它对阻挡匈奴南侵,保护生产发展,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暴君,他钳制思想、焚书坑儒,致使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被“万马齐喑”所代替,为了追求享乐,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修阿房宫,筑骊山墓,为了镇压人民反抗,秦始皇疯狂使用残酷刑罚„„

岁月之河静静的流淌着,秦始皇走了,带着一身的功和过,走入历史的苍茫之中,他永远是他,变的只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秦始皇到底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之首”?你有什么看法,大胆说出来吧!

正反两方我们已经分得泾渭分明了,在我左手边的是正方代表队,他们的观点是“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在我右手边的是反方代表队,他们的观点是“秦始皇是‘过大于功的’”。 好了,万事俱备,就让我宣布本班历史辩论赛现在开始!

双方交替发言,首先让我们用掌声欢迎正方一辩××同学发言,时间是四分钟。 [正方一辩发言]„„ [主持人]

谢谢××同学,下面请反方一辩××同学发言,时间是四分钟。 [正反双方交替发言完毕后] [主持人]

谢谢双方辩手,刚才的你来我往,只是小试身手,接下来是更为精彩的自由辩论,双方将会更露锋芒,自由辩论双方必须交替发言,各方的累计发言时间为五分钟,请正方发言: [正反双方自由发言] [主持人]

自由辩论,精彩纷呈,妙语连珠,在言辞的交锋中,秦始皇接受着锤炼,等待着判决。下面我们从热烈跳跃的自由辩论中转入理性的判断中来。现在请正方代表做总结陈词,时间是四分钟。

正方总结陈词完毕。 [主持人]

谢谢正方同学,下面请反方代表做总结陈词,时间是四分钟。 [反方总结陈词完毕] [主持人]

秦始皇是“暴君”还是“杰出的政治家”,这一论题,正反双方的同学们已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所有思考这一问题的同学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智慧的盛宴,至于谁是谁非,谁高谁低,则请专家决定,现在请历史老师为本场辩论赛做评析,请。 ●教师评析总结 1.肯定学生的成绩

辩论赛毕竟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因此不管辩得如何,论得怎样,都应该肯定学生的这种勇气,为以后类似活动的开展奠定一个信心基础。表扬学生为辩论赛所作的一切努力,尤其要表扬站在双方辩手背后默默无闻的“智囊团”,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在后方的群策群力,团结一致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前方战士英雄无畏、侃侃而谈的潇洒风度。 2.评析辩题

关于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评价,史学界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第二种意见是过大于功;第三种意见认为秦始皇是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史学家都持第三种看法。

对秦始皇争议最大的,是他的“焚书坑儒”。用毛泽东的话说是:“秦始皇挨了几千年的骂,骂的主要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对于焚书抗儒,史学界有两种说法。 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是为了镇压鼓吹复辟倒退的儒生和儒家思想,具有“厚今薄古”的重要意义,当然也不否认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另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从出发点到立足点,都是彻头彻尾野蛮反动的,它导致万马齐喑,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后果极为恶劣。

还有的认为,对“焚书坑儒”应作具体地分析,它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但手段残暴、影响极坏。

教师在这儿可以帮学生评析,但不要下任何结论,只提一些看法,有争议的问题继续保留,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

至于评选胜负,只要结合准备是否充分,发挥如何,以及各组的整体协作怎样去评分就可以了。

●参考资料

1.秦灭六国前,各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战国时代的商业活动有很大发展,如北方的骏马、猎狗,南方的鸟羽、象牙,东方的鱼盐、纺织品,西方的皮毛都在中原流通,但在诸侯割据的情况下,各国度量衡货币不一样,给商品交换带来不便。加之各地关卡林立、赋税繁多,还有官吏种种敲诈勒索,更是对商业活动造成极大的危害。 3.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壬,毋以填之。请立诸子,惟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群臣皆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4.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壬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这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也,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 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5.焚书之后,儒生们更加不满现实。以挖空秦朝为最终目的的卢生和侯生,在为秦始皇求仙药的名义下骗取了大量的钱财之后,一走了之。在他们逃走之前,抓住焚书一事,大肆散布谣言攻击秦始皇专任狱吏,不尊儒生,刑杀为威,残暴成性,以此进一步煽动儒生对秦王朝的不满,秦始皇听后大怒,下令追查,随株连460名儒生,均被活埋在咸阳。 6.秦始皇时期,仅死刑就有赐死、砍头、绞、戮、坑、定杀(沉水溺死)、腰斩、剖腹、抽肋、体解、砣(割裂肢体)、烹(放到锅里煮死),车裂(五马分尸)、夷三族、具五刑(犯人备受刺面、割鼻、断趾、鞭笞、砍头等各种酷刑),还有残暴的“连坐法”。

7.据历史学家范文澜估计,秦始皇从开发岭南、筑长城、修驰道、到修阿房宫、始皇陵,总

计服役人口不下300万,而当时秦朝在全国人口均只有2000万,男女老幼,平均7个人中就有一人服劳役。

第6篇:七上历史复习材料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

不足多”。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意思是什么?

商鞅: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不必效法古代。 (2)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

法家

地主阶级

秦国 (3)材料表明商鞅的什么思想?

根据时代变化,时代需要进行改革,变法的思想。 (4)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行动?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进行了变法行动。

承认土地私有,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5)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态度?结果如何?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旧势力进行斗争的坚决态度。结果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而进行了变法。 (6)谈谈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变法,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7)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措施符合秦国国情以及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过程中执行得非常坚决(说话算数,威信很高;秦孝公的信任、重用。

(8)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象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9)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

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

2、“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1)此话是谁说的?他是什么时期哪一学派的人物所说?他是谁的弟子?

孟子

战国

儒家

孔子 (2)他怎样看待当时的诸侯混战?

他看到其战争的残酷,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战争。 (3)他提出了怎样治国方略?

“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要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4)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按时进山伐树,森林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5)有人说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早倡导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同意。因为他主张不要过分捕捞,按时进山伐树,森林资源才能持续利用。这和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致的。 (6)这一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

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我们仍应遵循这一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否则就会破坏环境,使资源枯竭,最终给我们的建设造成破坏。因此,这一观点不仅正确,而且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1)郭沫若所说的是什么事件?

“焚书坑儒”

(2)这件事是秦始皇接受了谁的建议?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哪些书不烧?

李斯。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只有医药、卜筮和种树的书不烧。 (3)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是极其野蛮、粗暴的,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秦王是指谁?他扫六合后自称什么?

赢政、秦始皇。

(2)“秦王扫六合”是在什么时间灭掉哪六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什么战役后,东方六国无法抗拒秦的进攻? 公元前206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4)秦扫六合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秦的统一,对今天我国的统一大业的实现 有何启示?

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心愿。我们要坚定不移在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也不承诺放弃武力;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积极推进两岸交往,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统一大业。

5、材料一: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泽东

材料二:秦代修筑长城开始于公元前214年,由大将蒙恬主持。整个工程是在原来赵、秦、燕旧长城基础上修缮增筑而成。据估计,当时全国有2000万人口,秦始皇征调青壮年男子三十万,……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占全国人口的15%。当时全国青壮年男子仅有三四百万。

(1)材料一说明了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有什么地位?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秦朝当时的徭役非常繁重

(3)后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说秦始皇功大于过,有人说秦始皇过大于功。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为:①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②他制定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③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④北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灵渠,开发南疆)。说他是个暴君,是因为:①他下令“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他修建阿房宫和长城等,给人民带来繁重的劳役负担;③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刑罚严酷。

6、其一:“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汉武帝时连年对匈奴用兵,也给西汉带来了经济萧条,国库空虚的困扰。

——宋·王安石《汉武帝诗》

其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和亲。将士解甲归田。边塞出现农牧业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

——唐·张仲素《王昭君》

(1)汉匈之间的战与和分别给两族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 请联系材料回答。

战争给匈奴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民族也出现分裂,部分人西迁。同时,也给汉朝带来经济萧条,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困顿的局面,西汉国势也逐渐衰退。和带来了边塞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

(2)昭君何时嫁给哪个匈奴单于? 西汉(汉元帝)时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

(3)昭君出塞体现了当时西汉与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什么政策? 和亲政策 (4)昭君出塞有何历史意义? 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5)从王昭君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为民族大团结和繁荣作奉献. (6)你认为怎样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 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应该和为贵。民族之间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互相攻伐,战争连绵,只会给民族带来灾难。但从西汉当时的实际看,西汉初年的“和亲”并没有带来汉匈民族的和平相处,因此,有时,必要的战争也是和平的前提。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请回答:

(1)这是谁提出的建议?他生活在哪个朝代?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董仲舒,在西汉,在位是汉武帝 (2)他提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

(3)这一建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巩固了中央集权,同时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这位皇帝在、民族和外交方面还有哪些作为?

经济:将铸币和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还治理黄河。 民族: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外交:派张骞出使西域

(5)哪位皇帝对待儒家的态度与其相反?能否据此说明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

秦始皇的态度与其相反;不能,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集权。

8、“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1)是谁说的?

司马迁(汉武帝时著名的史学家) (2)司马迁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写了一篇不朽的史学巨著、文学名著《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这部作记述了什么时期的史实?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4)鲁迅如何评价这一著作? “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一部不朽的的史学名著,又是一部纪传文学,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5)哪些历史人物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印证了这句名言?

正面: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因不同流合污,报国无门而投江自杀,他以身殉国,死重于泰山;解放战争时期的刘胡兰在敌人铡刀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她的死重于泰山。反面: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公开投敌,当了汉奸,他的生命没有价值,死轻于鸿毛。

(6)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这 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贞。一生一死,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两位伟人的崇高人格。因此,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热爱和推崇。启示:要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忍辱负重;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勇于向困难挑战;要珍怜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9、刘邦和群臣谈论楚汉胜原因时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这就是他之所以被我打败的症结所在。

(1)刘邦胜利的原因(刘邦比项羽高明之处) 重用人才,善用人才。 (2)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民族、企业和个人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称为

楚汉战争 (4)刘邦胜利后建立的朝代是

西汉(前202年建立)刘邦即汉高祖。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这句是谁说的?②“烈士”指什么?③“壮心”在这里指什么?④作者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⑤他为什么能有如此的作为?

①曹操。 ②指怀有雄心壮志的人。 ③“壮心”指统一全国④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局面。⑤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优势,招贤纳士,重视人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在军事上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不是

(3)你能说出与曹操有关的两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 4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习他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 5 )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给我们哪些启示?

官渡之战前曹操招募流民、组织兵士屯田,官渡之战时曹操采纳谋士建议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绍。赤壁之战时,曹操骄傲轻敌,导致大败。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骄兵必败

第7篇:七上22世说新语二则复习课

《<世说新语>二则》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词汇,掌握复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学习做一个守信的人。 复习重点: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复习难点: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试卷。

复习方法:知识整理法、自由背诵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复习过程:

(一)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

(二)教师下发准备好的试卷让学生练习,然后适当指点、更正。

(三)教师资料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

《世说新语》是古代 笔记小说 集,主要记述了 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 的言谈逸事。作者刘义庆是 南朝宋(朝代)文学家。

二、字词句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尊君在不( fǒu )

同“否”

(2)王欲舍所携人( xié )

携带 ..(3)歆辄难之( zhé )

当即

(4)遂携拯如初

(zhěng)

救助 ..

【 难之

难处

难度

nan

灾难

责难

遇难

nan 】 ......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约定

今义:日期,期限 .(2)去后乃至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3)宁可以急相弃邪

古义:可以因为

今义:能愿动词,表示可能、能够 ..(4)后贼追至

古义:作乱的人

今义:有偷窃行为的人 .(5)本所以疑 古义:„„ 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

3、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1)之:下车引之

代词,他,代元方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结构助词,的 .. (2)以:宁可以急相弃邪

因为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根据、凭借 .. (3)难:俱乘船避难

灾难

歆辄难之

感到为难 (阻难、拒绝) .. (4)可:何为不可

肯、同意

宁可以急相弃邪

可以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相委而去

(丢下,抛弃)

(2)下车引之

(牵引、拉) ..(3)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4)尊君在不

(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 ...(5)待君久不至

(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7)有一人欲依附

(搭船)

(8)幸尚宽,何为不可

(幸而,恰巧) ...(9)王欲舍所携人

(扔掉,抛弃)

(10)本所以疑,正为此耳(罢了) ..(11)既已纳其自托(接受、接纳)(请求)(12)宁可以急相弃邪(难道)(相当于“吗”) ....

1

5、翻译下列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一同出行,约定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

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他走后朋友才到。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友人惭愧,下车牵他的手(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连头也不回。

(4)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译: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就感到为难(不让他上船)。 (5)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这样)啊。既然已经 接受了他的请求,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下他吗?

三、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中考链接

一、阅读《期行》,完成下列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约定 )

(2)去后乃至( 离开 ) ..(3)相委而去( 丢下、抛弃 )

(4)下车引之( 拉

) ..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 太丘舍去,( 太丘 )去后( 友 )乃至。 ②( 家君 )待君久不至,( 家君 )已去。 ③( 君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君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中午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无礼。

4、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觉得他做得对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对,因为陈太丘没有弄清事情原委,也许朋友有事耽误,或者发生了意外的事情。

(对,因为朋友失信在前。)

5、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他在元方的批评下,认识到自己既无信又无礼的错误。

6、“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答:过分,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 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不过分,理由是:无礼无信之人不足与交。)

7、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 这一行为的看法。

答:聪明机智的孩子。不失礼,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 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8、关于《期行》一文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

A、从这则故事主人公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B、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C、“元方入门不顾”是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D、文章用语言和行为刻画主要人物陈太丘。(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元方,而非陈太丘。)

9、《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做人要讲信用,有礼貌;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二、阅读《乘船》,完成下列题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幸尚宽

(

)

(2)遂携拯如初

( 救助 ) ..

2、“歆则难之”,歆为什么对这事感到为难? 答:因为他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事。

3、王朗对此人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开始是答应救此人,后来想抛弃他,变化的原因是“后贼追至”

4、华歆、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答:华歆开始感到为难,后来坚持当初的选择;王朗开始爽快地答应了别人的请求后来想抛弃别人。华歆始终如一地救助别人,优;王朗临危抛弃别人,轻诺寡信,只为自己,劣。

5、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一个人不能轻诺寡信,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要临危不惧、救人到底、心地善良等。)

《世说新语》二则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积累:

《世说新语》是古代__________集,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 的言谈逸事。作者刘义庆是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二、字词句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__

(2)王欲舍所携人(

)____________ ..(3)歆辄难之(

)______________

(4)遂携拯如初

(

)____________ ..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日期,期限 .(2)去后乃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到„„去 .(3)宁可以急相弃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能愿动词,表示可能、能够 ..(4)后贼追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有偷窃行为的人 .(5)本所以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

3、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1)以:宁可以急相弃邪

因为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根据、凭借 .. (2)难:俱乘船避难

________________

歆辄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可:何为不可

________________

宁可以急相弃邪

____________________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相委而去

(

)

(2)下车引之

(

) ..(3)元方入门不顾

(

)

(4)尊君在不

(

) ...(5)待君久不至 (

)

(6)君与家君期日中 (

) ...(7)有一人欲依附

(

)

(8)幸尚宽,何为不可(

) ...(9)王欲舍所携人

(

)

(10)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 ..(11)既已纳其自托(

)(

)

(12)宁可以急相弃邪

(

)(

) ....

5、翻译下列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一同出行,约定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

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他走后朋友才到。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这样)啊。既然已经

接受了他的请求,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下他吗?

三、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中考链接

一、阅读《期行》,完成下列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 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觉得他做得对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对,因为陈太丘没有弄清事情原委,也许朋友有事耽误,或者发生了意外的事情。

(对,因为朋友失信在前。)

5、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答:过分,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

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不过分,理由是:无礼无信之人不足与交。)

7、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答:聪明机智的孩子。不失礼,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

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8、关于《期行》一文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从这则故事主人公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B、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C、“元方入门不顾”是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D、文章用语言和行为刻画主要人物陈太丘。

9、《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乘船》,完成下列题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幸尚宽

(

)

(2)遂携拯如初 ..

2、歆则难之”,歆为什么对这事感到为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朗对此人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华歆、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答:华歆开始感到为难,后来坚持当初的选择;王朗开始爽快地答应了别人的请求后来想抛弃别人。华歆始终如一地救助别人,优;王朗临危抛弃别人,轻诺寡信,只为自己,劣。

5、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clk旋风除尘器图纸下一篇:员工问卷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