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复习课教案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议论文复习课教案(推荐11篇)

议论文复习课教案 篇1

-古诗整理与复习

复习目标:

1、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

2、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提高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复习重、难点:

1、复习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能结合生活巧妙运用古诗。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PPT出示图片:孩子们,知道这是一档什么节目吗?一起大声告诉老师:中华诗词大会。今天,老师把诗词大会的现场设在我们教室里,我们以诗词大会的形式进行古诗复习,所以今天的课是:(请大家齐读课题)诗词大会—古诗复习

现在,我是本次比赛的的主持人,你们是百人团选手,我待会儿看看哪些孩子、那些组能够过五关、斩六将在本次诗词大会脱颖而出。你们准备好了吗?从孩子们的响亮回答声中,我听出了你们的满满信心。现在比赛开始

二、闯关积累

第一关:古诗万花筒

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一关:古诗万花筒 下面请个孩子读一下第一关的闯关要求:

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一大组选择第一组题,二大组选择第二组题,三大组选择第三组题,剩下的第四、五组题每大组任选一组进行答题。

2、先独立答题,有疑问可以组内交流,并每组补充一句。

3、小组抢答,组员轮流答题,答对得组分5分,答错后其他组补答得组分2分。评价朗读:谢谢你把题目读得如此清晰明了、要是读得更流利些就好了,以后要加强朗读。你听懂了要求吗?现在开始自由做题:

(3分钟后,汇报)

检测第一组:全部汇报完,其他组有不同答案吗?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对照自己的看一下…恭喜你们组答题成功。加组分5分,还有补充的诗句吗?二三大组孩子读一读。

检测第二组,全部汇报完,其他组有不同答案吗?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对照自己的看一下…祝贺你们组答题成功。还有补充的诗句吗?一三大组的孩子读一读。选两句你最的喜欢两句多读两遍。

检测第三组,全部汇报完,其他组有不同答案吗?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对照自己的看一下,这一组诗里要注意六个字的写法(蜓右边是朝廷的廷、鳜右边是突厥的厥,请大家在自己的语文本上分别写两个)你知道“子规”是什么吗?(杜鹃鸟)…恭喜你们组答题成功。还有补充的诗句吗?一二大组的孩子读一读。选两句你最的喜欢一句积累下来。

检测第四组,哪个组来挑战。全部汇报完,其他组有不同答案吗?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这一组诗填写的都是地名,还有对照自己的看一下要注意(巴峡中的巴字,襄阳中襄字的写法,在试卷上写两个…恭喜你们组答题成功。你还有补充的诗句吗?

检测第五组,哪个组来挑战。全部汇报完,其他组有不同答案吗?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对照自己的看一下…恭喜你们组也答一组成功。你还有补充的诗句吗? 女孩子像花儿一样漂亮,女孩子们读一读。

第二关:知诗人识美名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我们顺利闯过第一关,一起来迎接第二关的挑战。第二关叫“知诗人识美名”,本关采用:个人抢答,将“雅号”、“诗人”、“试题”正确连线。下面的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看正确答案。看来孩子们对这些诗人的了解还真不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第 三 关:细推敲辨正误

孩子们,恭喜你们第二关也这样轻而易举的通过。在第一关和第二关中,孩子们积累了不少古诗知识。板书:积累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第三关:细推敲辨正误,看到这个“细 ”字,我们就知道一定要仔细推敲来答题。这一题要求男孩子和女孩子比赛轮流答题,先请大家认真思考,并简要说明理由。女生优先,女生先来。有不同意见吗?

总结:在这一关当中,孩子们不但能正确答题,还掌握了这类题的答题方法,板书:方法 闯关成功,你们真的很不错!

第四关:想画面悟诗情

孩子们,我们知道每首诗都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绵绵之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陈词,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欣喜若狂到“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怆凄凉,这些千古绝唱让我们如痴如醉,真正品味到古诗的意韵。板书:品味 这一关,我们要来想画面品诗情,先请 一个同学来读读要求:要求:独立思考后和同桌间交流,读下面几句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什么?你有哪些品诗的好办法?

1、出示两句诗。认真读读下面诗句,我们吟诵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感受到了什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新绿的柳枝间鸣唱,一行白鹭列队飞向青天。黄鹂怡然自得、翠柳生气勃勃,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调来读这句诗?

这是一句送别诗,多情自古伤离别。诗人截取了送行酒宴上的一个特写镜头,凝离别深情、离别忧愁于美酒之中,令人越品越觉得余韵不绝。总结:孩子们刚才通过抓关键词、联系历史背景、想象画面、个人写作风格等方法来想象画面品味诗句,读懂诗人的内心,不失为复习古诗的好办法。

第 五关:学古诗巧运用

同学们,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本次诗词大会还有最后一关,第五关:学古诗巧运用,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恰当引用诗句,也许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引用

请根据老师提供的情境填出正确的诗句。请大家完成老师所发的题目。

1、假日,我们去西湖边游玩,看到满池的荷花,莲叶绿得可爱,花儿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

艳,你

:()

2、春天,你来到田野里,看到金黄的油菜花地里,放学的小朋友正追着一只蝴蝶在跑,你想到了:

()

3、老师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我们常想到龚自珍的诗句:()

4、毕业在即,在同学即将分手之时,请你写出一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3.总结

孩子们,我们把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引用到我们的语言中,不仅很好地为我们传情达意,而且还增添了一份典雅。希望孩子们在作文当中多多引用古诗,为你的文章添彩。

六、交流收获,总结提升

今天的诗词大会,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积累了原来学过的诗句,还领悟了复习古诗要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古诗。恭喜大家成为诗词大会中的佼佼者。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冰山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有更大地收获。

七、课外作业

1、自己设置情境试写一段话,用上2-3句古诗。

提示:外出游玩时看到的美景、做事时受到的启示、离开家时对家人的思念…

议论文复习课教案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效果,复习课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升华。现阶段, 对于如何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而言, 这是一个困扰高中数学教师的很现实的问题。究竟如何上高中数学复习课?怎样上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我们有很多教师这样认为, 上新课很累人, 而上复习课就简单多了, 其实不然, 高中数学复习课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学生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 是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复习课其自身有着突出的特点, 它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起到非常最要的作用, 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复习课的学习, 把所有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 使之更系统化、条理化, 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查漏补缺和练习。对于我们工作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而言, 是一名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就一定要具备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的能力。那么, 如何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呢?下面我根据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当然, 上好复习课没有什么定法, 但是总有一些规律, 只要我们掌握和运用好这些规律就一定能使教学效果更好。

一、根据实际明确复习目标

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制定明确的复习目标, 因为明确的复习目标对于整个复习过程起着调节和向导的作用, 使我们的复习课更加科学合理。作为教师, 我们要仔细地研究教材, 熟知教学大纲的要求, 明确教材中的重、难点和考试大纲。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即要对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 也要对个别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 这样可以因材施教, 对他们制定不同的复习方案, 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但是我们有些教师上复习课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些, 上课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自己上得很累, 付出了努力, 学生学没学到知识那是学生自己的事, 在这种思想下教学效果怎能提高。所以, 我们必须在上复习课之前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制定详细、合理的复习计划, 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复习目标。

二、复习时以基础知识为主

在实际的复习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要求太高, 有些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往往找一些比较少见的题型来讲解, 使有的学生像听天书一样, 课堂效果不理想。因此, 我们在上复习课时要立足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记忆和理解。在复习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 熟练掌握辨析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 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 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向深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三、改变教学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在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只不过是起主导作用, 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必须改变以前那种注入式的复习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运用知识, 才能使知识变成自己的。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创新。在上数学复习课时, 我们教师只要正确地启发和诱导, 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寻找解题的思路,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四、用练习巩固复习知识

俗话说:“熟能生巧, 巧能升华。”教师在复习课上要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练习题的设计上我们教师要多下功夫, 不但使练习题有一定的难度, 更要使练习题的知识点全, 并且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以往的复习课上设计练习题的原则是章节复习设计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单元复习时设计一些重点知识的练习题, 全面复习时设计一些综合类的习题。这样使学生复习时可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学生复习起来也容易得多, 况且能取得很好的复习效果。

总而言之, 高中数学复习课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复习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可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要想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 我们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精心设计复习教案, 认真研究复习方法, 我想, 在我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下一定能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

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 篇3

子曰:“温故而知新。”大教育家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复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句话仍然受用。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课型,它能把一个部分或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复习课上得好不好,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数学能力的强弱。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对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作了以下思考:

一、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复习课是难题课、怪题课

有教师认为复习课就是在学生学习并巩固了新知识后,找一些难题、怪题、复杂的题来让学生练习、向学生讲解,以使学生掌握更抽象、更复杂的相关内容。其实,这样只会让学生感觉数学抽象和学习困难,只会扼杀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仅没有查缺补漏的机会,而且这节复习课对他们来说是沉闷的、有压力的、完全无用的。即使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练习这些题目的意义也不大,更何况,这样做,教师已经偏离了新课改的初衷:让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2.不重视知识间的联系性

由于复习课与练习课的区别没有得到重视,教师往往把复习课上成单纯的练习课,忽略了小学各阶段数学内容联系的紧密性,因而没有体现出复习课是学生对知识的重建、是学生让已有知识系统化和完整化的过程、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学习过程。这让复习题在学生眼中显得枯燥无味和多余,收到的教学效果也不明显。

3.教师操纵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部分教师已经开始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在复习课中把小学“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的内容分别从头到尾串联起来,但在此过程中,却是老师直接展示知识网络图或是自己一边回忆一边板书,学生仅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复习课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学生“温故知新”。

1.复习课中应避免难题、偏题和怪题

《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小学数学复习课前,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课内外作业、课堂上的表现等了解到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不熟练、不清晰的内容作补充,以便查缺补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针对复习的综合性设计综合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以这样的方式来巩固旧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练习太难、太偏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而且难题、偏题和怪题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完全没有意义,小学的数学学习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故因避免难、偏、怪题。

2.重视知识间的联系性

新课改要求重视知识间的联系,甚至学科间的联系。复习课是在学生学习并巩固了新知识后,把所学新旧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把分散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获得稳定、清晰的数学概念,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大部分内容跨领域、跨学科地联系着许多知识,这些内容与社会生产生活也有紧密联系,在复习时,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需要联系各学科,对相关知识进行适当扩展,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学生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数学活动中,加深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强化运算,并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还能对“面积”等问题作出适当拓展。

3.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整理知识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中要体现“双主性”,即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复习课中,学生回答“学了什么”的过程便是知识在其头脑中再现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自身的主导性,引导学生自己回忆并串联知识,使知识真正属于学生自己。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在小学数学复习课设计中,教师应针对复习内容设计相应的知识入口,利用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完一个部分或一个单元的内容后,让学生独立或者合作画出复习网络图,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或是写写数学学习总结,通过书面语言,既培养了他们整理知识的能力,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复习课教案 篇4

一、中考回眸

1、结合文章,理解第9段划线句子的含义?(2015四川《老师!老师》)

2、结合上下文,品位下列句子的含义(2011义乌《父亲进城送梨》)

3、理解“其实世间的每一种草都是花,每一种花也可以说是一种草”这句话的深刻含义。(2015湖南《人间草绿》)

4、如何理解文章末段的“草可悲,草亦可幸也。”(2015威海《草记》)

5、揣摩下面句子的含义。(2014湖北《养一畦露水》

6、谈谈你对“真正的财富,也许不是后来的财富,而是当年的贫寒。”的理解(2015黑龙江《贫寒是凛冽的酒》)

一、概括导入、明确目标:

师: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是历年来中考试卷中对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式,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理解重点语句含义的方法。1.学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2.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思路。

二、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重要句子的一般性特点

1、内容上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 社科文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自然类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事理的句子;文学类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位置:往往处于文首或文末。

2、结构上,串联文章的句子 能够彰显出文章脉络层次的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承上启下)、脉络句。

3、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 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句)。

4、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三、典题精析、把握规律:

(一)抓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过渡:有些句子往往抓住了关键词语,弄清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就理解了。所谓“词不离句,句也不离词”就是这个意思。

例文引航: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一碗米粉》 解题思路:

第一步:筛选信息,提炼关键词

师:你认为这句话的关键性词语是什么?——(“米粉的香味”)这个词语的意思明确了,句子的含义不言而明。

第二步:联系文章内容,组织答案。

师生解析:米粉的故事是围绕哪两个人展开的?——(父亲和杨店主)在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杨店主他又具备怎样的品质?

答案示例:父亲的信守承诺和杨店主的真诚善良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感到很温暖。

温馨提示:从抓关键词入手理解句子,要有语境意识、整体阅读意识,始终注意“中心意识”,即文章的中心,只有考虑全面,答案方可准确。

延伸:

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特点:

1、句子中的特定称谓。

例:人们迫切需要的正是你这样的“傻子”。

2、句子中的指示代词。

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

3、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如比喻、拟人、借代。

例:只感到这仲夏夜的生活如同那首《半岛小夜曲》,让奔波劳碌的生活有了诗意。

(二)分析修辞方法,理解句子含义

过渡:作者在写作中往往会借助于写作方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生动、含蓄、深刻。因此揣摩作使用的修辞方法,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文引航:我真希望,在这在这日益被柴米油盐所羁绊的日子里,在这日趋被钢筋水泥所包裹的城市中,能有更多这样的“财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14年湖南《天外财富》)解题思路:

1、先找到关键词。

2、通过关键词 再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

3、将带有修辞的句子还原,分析其深层的含义。

师生解析:关键词是——财富。这里的财富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吗?——(不是)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比喻。作者将什么比作了财富?还需要从文中找答案找一找文中关于“财富”的句子——第(9)段:“我得到了一笔财富”,她说。

第(11)段:是的,我要把这“财富” 送给你。第(25)段:不,我们都得到了财富。——“财富”比喻小女孩的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

答案示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日趋冷漠,我们需要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和理解。

(三)抓词的深层含义,理解句子

过渡: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例文引航:联系上下文,理解划线句的含义: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2013四川《蔷薇几度花》 解题思路:

1、先找到关键词。

2、再联系上下文分析关键词的深层含义。

师生解析:首先我们还是要先找到关键词——甜,灶糖带来的仅仅是甜吗?(不是),还有什么?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第五段中写的“那时候,挑货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所以说——

答案示例: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别处的人带来快乐和甜蜜。

(四)联系文章主旨,理解句子含义

过渡:还有一些句子我们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中心(事件)来理解它的意思。

例文引航: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的坚守精神,却使这枚行将腐化的柿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4分)

——2013聊城《香伯》解题思路:

第一步:句子较长,先弄清层次和关系。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里用到了一组关联词语“尽管、可是”,我们知道表转折关系的复句意思侧重于后半句。那我们就重点理解后半句的意思。

第二步: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中心。

文篇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写,表现老伯的 精神(坚守),“这枚的柿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了它指的是——“香伯”,“行将腐化的”确切地说是“年老的香伯”。谁能说一下这个句子的含义。

答案示例:香伯内心的坚守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在“我”的眼中,他虽然苍老无比,却又那么令人敬重。

小结:对于这类试题的解答,希望同学们记住这句话:一抓(关键词)、一看(修辞方法)、二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中心),当然,这几种方法并不是割裂 的,很多时候要综合瞻前顾后,审读语境,综合用上多种方法,下面我们就小试牛刀,看看我们的学习效果如何。

演练广场:

(一)如何理解文章末段的“草可悲,草亦可幸也”。(4分)——2015威海《草记》(训练联系上下文、)

(二)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3分)

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2015四川《老师!老师!》(训练联系上下文、比喻修辞)

(三)你是怎样理解第25自然段中的划线句子的?(3分)我忽然明白,我放过牛,其实是牛放了我呀。我放了两个月的牛,那头牛却放了我几十年。——《放牛》(训练抓关键词)

四、反馈评价、巩固提升:

(1)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适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

在水墨之乡了!文章末尾说:“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仔细体味这句话的含义。

(2)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文中划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生在养鸭场里也没什么关系。

深刻含义: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而努力,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复习课教案要求 篇5

(1)课题

(2)课时

(3)作者单位和姓名

(4)复习目标:三维目标要具体明确,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5)复习重、难点:紧扣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6)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哪些演示实验器材以及器材数量,是否应用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挂图等。学生需要准备的实验器材等。

(7)前置准备:利用思维导图按照本章的内在联系,构建简单的知识结构,方便把握主干,建立知识体系,为复习做好铺垫。

(8)复习过程:每个单元教案的设计建议采用专题的形式,复习过程真正体现是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的教,把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教师的课堂讲述、点拨等。

(9)课堂检测:所选题目要涵盖本单元的知识点,做到落实双基、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是对本单元复习效果的检验。题目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训练重点,立足于当堂达标。题目要附上答案。

(10)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起到梳理知识,构建知识架构的作用,不可缺少,另外也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布置作业要适量,杜绝搞题海战术。

找规律复习课教案 篇6

一、复习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结合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实物,从最常见的规律(颜色)引入,通过口头描述规律,圈出规律的“核心”、创造规律等方式,理解规律的含义。通过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本单元为以后的第二学段的找规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复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本单元的知识及相互联系。

2.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发现图形、数字和数组中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3.根据发现的规律,确定后续图形的排列方式。

4.在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规律美。

三、复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难点:根据发现的规律,确定后续图形的排列方式。

四、课堂设计

师:同学们,第七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找规律”,谁来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只是你都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好,那么老师今天出了三关,来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好,我们开始第一关!(板书:第一关:圈一圈)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有什么规律?星星后面藏着什么图形? 生:它的规律是正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所以星星后面藏的是三角形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好,那三角形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它的颜色规律是:红绿黄,红绿黄,红绿黄,所以是黄色的三角形 师:回答的真完整,哪位同学再说一遍。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看第二题,这里有什么规律?星星后面藏着什么图形?

生:它的规律是836,836,836,836,所以星星后面藏的是3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重复排列的规律,找准一组就行了。(板书)

师:第一关太简单了,大家这么容易就答出来了,现在我们来闯第二关,难度加强!你会吗?(板书:算一算)

师:一起读题,找一找这里有什么规律?

生:有,+2,+3,+4,+5的规律,最后应该填15

师:同意她的说法吗?那位同学再说一下(重复答案)小结:先看数字是变大还是变小,利用箭头找出规律。师:接下来我们看第二题,找规律,填数

生:4+8=12,10+2=12,3+(9)=12,所以括号里得12,()+()=12,可以填1和11。

师:真棒,说出了方法和结果,那老师有个问题,最后2隔空还可以填什么?

生1:2和10 生2:5和7 生3:6和6 ……

师:这一道题,可以做出很多答案,大家真聪明,第二关也闯过了,老师给大家点赞!现在我们来闯第三关:想一想(板书)

师:根据规律画出被挡住的珠子,现在我们小组讨论,看看哪组的答案全都正确!开始!

(小组讨论,最后汇总答案,让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老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找规律整个单元的内容,你的知识是不是更加的夯实了呢?接下来老师当堂测试8分钟,3道题。

议论文复习课教案 篇7

一、追根溯源, 注重双基

不管是单元复习, 还是期中温习;不管是期末温习, 还是中考复温, 都要注重学生的双基训练, 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我市最近几年的初中数学中考分析, 试卷不仅考查了代数式、不等式、方程、函数及其图像、三角形、圆、解三角形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也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运用能力, 另外, 试卷中设计了一定数量的应用题是用来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在进行相应的复习时, 一定要胸有成竹的把握好数学的核心内容, 挖掘出蕴藏在教材中的重点, 发挥例题、习题的教学功能。譬如:我在践行有效复习课堂的过程中, 首先鼓励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对学生提出明确如下要求: (1) 理解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 并且能灵活应用; (2) 对课本中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 (3) 每个章节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 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 少数“学困生”可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这样的复习, 能要把所学的若干知识“点”相互连接成知识“线”, 并使它们交织成知识“网”。

二、以题带点, 触类旁通

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 我们通过解答一个题目联想到若干知识点, 假如把相同类型的问题, 尤其是实际应用类问题串联在一起, 并归纳出相应的数学模型, 那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和运用能力。所谓以题带点, 就是通过典型习题呈现相关章节的概念与知识, 并通过针对性的讲解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与理解。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比例函数的复习时, 首先展示了如下问题: (1) 直线y=kx+b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A (1, 2) , 且与x轴、y轴分别交于B、C两点, AD垂直平分OB, 垂足为D, 求直线与双曲线的解析式。 (2) 已知点A (-2, y1) , B (-1, y2) , C (4, y3) 都在反比例函数 (k>0) 的图像上, 则y1、y2与y3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问题 (1) 带出的“点”是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及其图像, 从而有利于巩固“待定系数法”这一函数学习中的基本方法, 深化了“数形结合”教学理念;问题 (2) 带出的“点”是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当然, 只有在同一象限内才能运用其性质中的增减性加以判断;假如不在同一个象限内的点, 那一定要根据图像来作出判断, 并联想到二次函数的增减性运用也有相似之处。为此, 我触类旁通, 及时增加一个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3 (x-1) +k的图像上有A (1, y1) 、B (2, y2) 、C (-1, y3) , 则y1, y2, y3的大小关系又是怎样的?学生通过类比,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 以题带点的问题不可能包罗万象, 有时导致知识复习不够系统, 这就要求我们所选的习题尽可能有典型性及知识点的覆盖, 以一个知识点带出跨章节知识点, 从而使复习教学的效率达到最佳状态。

三、激励创新, 一题多解

数学解题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大世界, 许多题目往往是一题多解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一题多解虽然可以产生多种解题思路, 但在量的基础上还有待于质的提高。因此, 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予以比较, 找出独特的最佳解题办法, 从而达到优化解题思路的宗旨。譬如:计算题 (6x+y/2) (3x-y/4) 属于一题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从表面上看好像没有规律可寻, 学生也习惯按多项式系数, 当发现第一个因式提出公因数2后, 恰能构成平方差公式的模型, 显然后一种解题思路优于第一种解题的思路。可见, 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只有加强对解题思路优化的分析和比较, 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鼓励学生的勇于创新, 我们必须抓住“三大”环节:

第一, 精选例题, 体现“通解通法”。题目的来源是丰富的, 但是一定要根据复习内容精选例题, 尽量使例题涉及的知识点覆盖到比较广的范围, 充分体现“通解通法”, 也就是最基础的学科思想方法的代表性题目, 杜绝追求偏、怪、难的现象, 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有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第二, 精讲例题, 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精讲”的本质就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应该点拨的要领必须讲深讲透, 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 为学生思考、探索解题思路扫清障碍, 特别是在把握已知和未知的关键点上, 务必让学生充分感知和思考, 真正掌握解题的要领。当例题讲完之后, 作为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不断总结解题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 精评习题, 促使师生在互动合作中携手共进。课堂复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传递信息的过程, 我们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 认真听取学生的质疑, 努力让学生在快乐的互动合作中增长解题能力。

议论文复习课教案 篇8

一、存在的两种问题

(一)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知识结构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梳理知识,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学生会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

(二)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不会变换条件推演结果。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限制了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上课听得懂,课后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复习课上解答问题时也是束手无策,考试更是“临卷而迷”了。

二、解决的两种方略

(一)学生多练习。即学生自己要主动增加创造练习的机会和次数。例如在复习电路分析题时,可以根据解答电路分析题的几种方法,学生可将一组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反复做,学生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应用自己习得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做出相应的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

(二)老师巧设题。即老师要在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的物理基础知识、技能、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复习课时教案,在具体复习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具体表现为:

1.套题有梯度。各组题要紧紧围绕课时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2.选题有层次。题目的选编以“课标”为纲,以课本为本,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层次性。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习题呢?初中物理是打基础的时期。所以,首先,习题应具有基础性,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一节课上下来,一个章节复习过后,重点在哪我们的习题就要针对到哪,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习题应该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容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而不是就题论题,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布置作业,而不是像某些老师的“从第一题到第十题全做”或是“从13页到14页全部完成”;最后,还有一个习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要避免讲授完新知识后,立马把大量的复习题,针对该知识点的中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好像难不住学生就显示不出老师的水平似的。

3.批改有实效。即老师对学生作业要做到四个“必”字: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改正。有些教师,借口说自己没时间实际是在偷懒,或者是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其实有时也不是学生不自觉),对自己布置的作业不收。实践证明不交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低,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或是一片空白。尤其不能对问答题和计算题只“批”不“改”,这是犯了“为结果论”。至于学生错在哪里从来不看,为什么错了从不帮学生找原因。从而在课堂订正作业时,对学生采用的一些好的方法没有“发扬光大”,对学生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没有足够的澄清。因此,对学生做错的题要严格要求改误,校正及时。

浮力复习教案---公开课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计算浮力的方法。(3)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基本的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3)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过程:

一、出示知识结构要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复习知识点。

二、计算浮力的方法:

称重法:

F浮= G-F′(弹簧测力计)要使用弹簧测力计才可以计算 阿基米德原理法:

F浮=G排 =ρ液gV排 这个公式对任何受到浮力的的物体都适用。计算时,要求ρ液、v排已知。

二力平衡法:

F浮=G(漂浮、悬浮)条件限制:只适用计算漂浮或悬浮物体所受的浮力 压力差法:

F浮=F向上-F向下 多注意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在不同情况下的分析

三、必须弄清楚的一些概念

1.物重G与视重G视(F′)

2.物重G与物体排开的液重G排

3.浸在(浸入)与浸没(没入)

4.上浮、漂浮、悬浮。

5.物体的密度ρ物与液体的密度ρ液。

6.物体的体积v物、物体排开液体积v排、物体露出液而的体积v露。

四、解浮力问题经常用到的一些规律和概念

1.二力平衡条件(推广到三力平衡)

2.密度的概念

3.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浮力的概念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浮沉条件

五、解综合题的一般步骤:

1.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对象所处的状态。

2.分析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分析图。3.根据状态列出方程式方程组。

4.进行数学运算。

六、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七、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

2.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如将挂在弹簧秤下的物体浸在液体中,静止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与竖直向上的浮力及拉力,这三个力平衡。即G物=F浮+F′,F浮=G物-F′

3.根据漂浮,悬浮条件:F浮=G物

4.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七、作业布置:

复习课教案词语盘点 篇10

复习目标:

1.巩固近反义词的训练。2.掌握词语解释的方法。

3.积累特殊形式的四字词语,学会给词语分类。4.指导答题方法。复习要点:

1.要求学生掌握解题方法。2.引导积累不同形式的词语 3.重在复习学习方法指导 复习过程:

一、导入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积累了不少美词佳句,今天丁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词语大盘点,整理复习词语知识,请看大屏幕。

二、近反义词复习

1.请同学们自读大屏幕上的词语,注意读音。如有不会的可以查字典或请教其他同学。2.指名读词,集体认读

3.请同学们给这些词找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同桌合作完成。4.一人一词交流汇报。

5.小结: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十分精彩,没有答出的同学也不要灰心,还有下个练习可以展示自己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快速填写下列词语反义词,加油啊!6.学生汇报交流

三、复习词语解释

1.本学期,我们不仅积累了许多两个字的词语,同时我们还积累了许多四字词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试将空缺的词语补充完整。拿出笔在练习卷上写写。2.开火车交流 3.齐读四字词语

4.学习词语不仅要会读会写,还要学会理解和运用。请同学们回忆回忆理解词语有哪些好方法?

5.学生汇报(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造句理解、查字典理解)

6.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解释红色词语,并说说你的方法。7.汇报交流

8.小结:同学们好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学习中去,看来进步不小,现在丁老师给大家出一道难题考考大家。

9.丁老师念题,同学们说答案,将根据大家的回答正确度以及回答声音来决定是否闯关。

四、复习词语分类

1.我们学习积累了许多词语,它们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带我们走近白雪皑皑的雪地;欣赏波光粼粼的湖水,感受春天的鸟语花香。今天就让我们打开词语的百宝箱,将我们收集的词语宝石分门别类,整理整理。

2.从形式上分,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特殊形式的词语呢? 3.学生齐答。

4.丁老师将大家回答的类型整理到大屏幕上,请看,每种形式都给出了一个例子,你还能再举几个吗?试试看 5.将你写的词语与大家一起分享。

6.词语不仅可以按形式分类,还可以按内容分类,请同学们自读大屏幕上的词语,并想想这类题该怎么做? 7.学生讨论交流。

8.逐次归类并说说你的理由。

五、词语小游戏

1.紧张的过关复习让同学们收获了许多学习方法。现在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考考大家的综合能力。2.出示游戏题,学生试着做做看。3.汇报交流。

六、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三大知识点:近反义词,词语解释,词语分类和综合练习,掌握了相关的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作业中加以巩固。

七、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卷。板书设计:

词语大盘点

一、近反义词:

二、词语解释:

三、词语分类

词 语 大 盘 点

——复习课教案

议论文复习课教案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高三历史,复习,应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传统的学习理念、教育模式遭遇严峻挑战,同时为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搭建了一个崭新平台。然而,反思我校目前教育教学,不难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还是浅层次的, 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性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校高三历史备课组开展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运用”的小课题研究,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媒体资源的前提下,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把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到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经过一学年的不懈实践,取得一点心得,以供同仁斧正。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扩大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容量增强复习课的拓展性。

高三历史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课堂容量大, 历史资料繁多,结论又是以史料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得出的。为此,教师或需将大量课外资料带进课堂,或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大量材料,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就可以节省时间,以便师生交流、互动,及时反馈,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增强教学效果。如复习“古代中国的科技技术成就”时可以用Power Point展示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这三大发明在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播映印刷技术的操作过程,同时引用马克思关于中国三大发明西传历史作用的论述等,引导学生分析三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通过上述材料的运用,使学生不仅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比较能力, 认识三大发明在中西方不同的影响、作用,进而思考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又如复习“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繁荣”时,可以从网上调取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图片、作品,进行节选放映,再配以音乐增强学生的视听效果,创设良好的情境,其效果要比干巴巴地讲述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但扩大教学容量,而且拓展学生历史思维。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构建知识结构,形成历史学科知识网络体系。

从近几年高考看,历史学科注重考查基础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考察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因此将教材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突出主干知识至关重要。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刻分析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传统教学方法是通过板书图表或语言表达方式讲解历史知识体系间复杂的关系, 但限于教学时间和板书篇幅,不可能揭示得淋漓尽致;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则能将历史知识结构图按形成过程加以演示教师边讲解、边点击,一步步展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既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又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如复习中国古代史这一专题时知识纵向归结为: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六大阶段,横向归结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五条基本线索;利用动漫技术,六大阶段以不同颜色显示,五条基本线索则用五个方块标注在图中六个不同区域上, 经过这样的处理,将静态知识的讲述变成动态演示的过程,使头绪繁多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变得清晰明了,学科知识体系一目了然,进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丰富历史解题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可以把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所学历史知识以图表、彩色文字、动画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相关信息,因此利用多媒体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思维走向、发挥学生思维创造性、引导学生解决历史问题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如复习“外交关系的突破”时,有关“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的问题,我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针对视频中的“乔大笑”与台湾代表的“黯然神伤”,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智者见智,展开讨论,这种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讨论不失为一种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又如在训练材料解析题时,使用投影让屏幕显示材料,在重要语句下划线或闪现,有利于学生根据教师点拨的思路思考,然后回归教材,联系所学知识,根据各方面信息的总汇,去伪求精,再让学生总结问题的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屏幕显示正确答案。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题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比上课老师念答案,学生抄答案要有意义得多。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培养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

高三历史教学课时紧、任务重,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则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解剖一个、认识一片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历史联系能力和迁移能力,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复习“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时,利用课件直观展示第一次科技革命在英国发生的五要素(政治前提、物质条件、科技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接着提问学生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掌握分析工业革命的五个要素,使学生对知识达到规律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其他两次工业革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还可通过视频资料展示晚清的落后面貌进一步提问:为什么那时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引导学生从“封建专制制度、资本流向土地、市场狭小、 技术落后、自由劳动力缺乏”五个角度入手,这样一来,不但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户型设计建议下一篇:干部行政介绍信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