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历史复习课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讲好历史复习课(精选11篇)

如何讲好历史复习课 篇1

这次历史教研会,主题是研究如何做好中考复习工作,大家知道,中考复习的基本形式是复习课,所以研究怎样上好历史复习课,是这次研讨会的重点。上好中考复习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复习内容庞杂,应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不论是单元复习课还是专题复习课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学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所以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

我们给大家提供了两节课例和一个经验介绍,我觉得这两节复习课上的很成功,充分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线索清晰,知识性很强,同时也注重了趣味性,特别是进行了学习方法指导。孙伟老师的经验介绍也很深入,能紧紧围绕中考理念,结合课的具体内容和自己的实践,谈一些很有价值的策略和方法,这样不仅从实践层面给大家以一定的示范,而且促使我们去思考上好历史复习课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下面,谈一谈我对如何上好中考历史复习课的一些思考,供大家借鉴。

一、明确中考理念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初三历史复习,首先就应该弄明白中考的基本理念,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只有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历史复习中不走弯路,提高效率。为此,我们一定要深入研读考纲,那里明确规定了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可以说是有关考试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认真学习考试指导思想之后,接下来,我们还要认真研究中考历史试卷,进行试卷分析,可以说,中考历史试卷就是一个样本,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考试说明,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考试究竟考什么、怎么考。分析05——08年的长春市中考试题,可以发现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灵活性:即表达方式灵活,情境创设巧妙,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开放性:即给学生以广泛的思维空间,答案灵活,不求唯一,注重学以致用。

综合性:侧重同类知识的归类比较和历史发展线索的整理。

注重考察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和提取有效信息及文字表达等多种能力。

注重将历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体现了历史服务与现实的思想。

所以,通过对中考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必须将知识教深教透,很多内容不仅要讲清是什么,还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想到用什么方式让学生掌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可以说,对考试意图和方向的研究把握是后面进行有效复习的前提。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备好历史复习课。

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的进行,复习课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我们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很多老师上新授课时备课很认真,但对复习课的备课重视不够。历史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只要在书上写写画画要点即可,而是对原有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提高,是对学生中考能力的培养。所以,备好历史复习课是能否保证课堂复习质量的关键。备课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要求,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建议大家首先可以自己列一个表格,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这样在进行复习时,对所要复习的内容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复习时随时查看。关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

知识是要求运用的,大家可以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里重点是要弄明白要达到这些能力层次要求,对知识点的掌握究竟应达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我们把它们真正弄懂弄透。

2.认真备好每节课,重点是制订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备考复习时间有限,又由于历史学科自身的地位,很难有额外的时间复习,所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备好每节课。备课中,重点应根据前面对考试要求的分析,课标的认真研读,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复习课知识容量较大,经常要复习一个甚至两个单元的内容,所以更需要我们理出个头绪来,弄明白这节课究竟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提高哪些能力;采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课堂复习才不至于盲目,才能是高效率的。

另外,备课时,还应出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三、具体复习建议

1.按单元进行复习

涉及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四大板块的内容。在对这些板块进行复习时,建议首先还是按教材中的先后顺序,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这样做,第一可以全面复习巩固学生以前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尤其对于以前知识掌握不是很好的同学,这样的复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第二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建立起时间概念,并从整体上掌握各板块历史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第三许多单元本身也是一个历史复习专题。所以单元复习的同时就是进行专题复习。

我们在进行单元复习时主要应明确每个单元的大致时间、主要历史事件、事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体现出来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大家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例如,在开始进行一个板块复习时,可以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目录部分,通过目录,使学生了解该板块由几个单元构成,并通过单元标题,从整体上了解该板块讲述的主要内容,基本线索等,从总体上形成一个知识的框架。具体到各单元的复习时,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单元概述内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使其明确该单元的大致时间、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构成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同时通过单元概述,还可以了解到同一时期中西方不同的发展情况,便于将中外历史进行横向对比。最后具体到单元中每课内容的复习时,教师重点应该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要点。例如,告诉学生要全面掌握一个历史事件,应该从起因、经过、结果、作用或影响等方面全面了解。可以通过掌握事件发生、发展、结束过程中的主要大事来了解事件的经过等。总之,总复习时,怎样让学生动起来,改变教师的一言堂,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确实需要教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许多老师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取经。最后,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还要将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各板块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例如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各单元的复习,可以得出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确立——发展。这也是最主要的线索;另一条线索是近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还有一条线索就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由于该线索内容不是考试范围内的,老师复习时可以不用特别强调。可以说,世界近代史各单元、每节课的内容都可以被串联到这些线索中。通过这样的点线结合的复习,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就不是零散的、孤

立的、杂乱无章的,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了知识网络。

单元复习是中考复习中最重要的步骤,也是花费时间最多的部分,只有在单元复习时做到稳扎稳打,才能保证最终的复习质量。

2.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

在单元复习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中考考察的重点,比如中考试题中的简答题、问答题主要就是考察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关于复习专题的确立,前面已经说过,许多单元就是一个专题,例如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抗争”、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等本身就是一个复习专题,在单元复习时已经复习过了。那么除此之外,我们通过对历史知识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因果联系、中外联系等全面的、多方位的联系,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确定新的复习专题。

(1)将同一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如英法美三大资产阶级革命、近代社会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欧洲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复习时重点是注意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并通过对同种类型知识的比较,找出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更好的理解历史现象、感知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将中外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比较。可以是同种类型的,如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西方跨入近代社会门槛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等。也可以是同一时间的,如19世纪60——90年代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变革等。通过比较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更好的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3)同一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如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美国历史上杰出总统及其事迹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通过这种纵向联系比较,能够综合分析、认识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应该指出的是,复习专题的确立,不应盲目追求大题目、多内容,主要应以考试要求和课程标准为主,不等超出一定范围,否则,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效果也不会好,比如,选择中美关系为专题就不够恰当。

3.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

《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导用书,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练习的内容可分为基础训练和理解训练两大部分。前者采用填空、选择、填图、识图、列举等题型;后者采用材料分析、简答题、综合问答题、编写大事年表等题型。而后者特别是综合问答题是中考分值最多、份量最重的题型。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做好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

要针对中考的题型和要求进行专项指导。同时必须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如何讲好历史复习课 篇2

讲好历史复习课, 更难。首先, 内容庞杂。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 清理线索, 便于学生记忆。其次, 复习课是对所学只是的管理和归纳, 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强、能力要求提高。第三, 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 这一项一般是比较枯燥的。

鉴于以上, 我对如何上好历史复习课进行了总结:

一、明确考试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

现在的复习是为了考试做准备。所以, 首先就应该弄明白考试的基本要求, 考试考什么, 怎么考。只有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在历史复习中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此, 我们可以研读以前发过的初中历史学科升学考试说明, 那里明确规定了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 可以说是有关考试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认真学习中考指要之后, 接下来, 我们还要认真研究中考历史试卷, 进行试卷分析, 可以说, 中考历史试卷就是一个样本, 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考试说明, 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考试究竟考什么、怎么考。分析07—10年的扬州中考试题, 可以发现其有如下几个特点:

1.灵活性, 2.开放性3.综合性。注重考察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和提取有效信息及文字表达等多种能力。

所以, 通过对中考试卷的分析, 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必须将知识教深教透, 很多内容不仅要讲清是什么, 还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 还要想到用什么方式让学生掌握, 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可以说, 对考试意图和方向的研究把握是后面进行有效复习的前提。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备好历史复习课

我们都知道,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很多老师上新授课时备课很认真, 但对复习课的备课重视不够。历史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 只要在书上写写画画要点即可, 而是对原有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提高。所以, 备好历史复习课是能否保证课堂复习质量的关键。备课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要求, 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建议大家首先可以自己列一个表格,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 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这样在进行复习时, 对所要复习的内容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也便于复习时随时查看。关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 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 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 大家可以阅读历史课程标准, 其中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里重点是要弄明白要达到这些能力层次要求, 对知识点的掌握究竟应达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 属于识记层次的, 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 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 还要知道为什么, 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 要求更高, 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 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 更需要我们把它们真正弄懂弄透。

2.首先必须认真备好课, 对知识进行综合, 扩大课堂容量。这里所谓的备课, 不是指狭义的写教案。而是指老师要建立“板块意识”, 通过比较、提炼, 对重要知识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压缩”, 把精华的东西集中到课堂上来, 让课堂物超所值。复习课的“应试性”必须突出。因此, 老师在备课时, 必须在研究试卷的基础上把握好考点, 由于复习时间有限, 因此课堂上要不枝不蔓, 必要时直奔主题, 在考点上下功夫。

3.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做一些必要的应试技巧方面的指导。考试, 除了需要一个好的复习过程外, 应试技巧也不容忽视。常见的情况是, 很多老师到了复习结束、考试的前一两天时才匆匆地将应试的秘诀倾囊相售, 殊不知, 这种填鸭式的“速成法”并不奏效。因此, 需要老师结合复习内容, 在适当的“情境”中, 经常性地向学生传授些应试的技巧, 细水长流, 方能让学生内化于心, 诉诸于行。

三、注重将历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

注重考察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和提取有效信息及文字表达等多种能力。注重将历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体现了历史服务与现实的思想。

四、设计重点突出且实用的知识结构

复习课一定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单元的知识, 因此务必要让学生熟悉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1、点出这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每个单元都会有一个或几个核心知识要点, 教师在复习课中务必要将其点出并作重点强调。2、知识结构设计要思路清晰, 知识点有连贯性。知识结构要设计合理, 真正起到思路清晰、帮助记忆的作用, 另外知识结构最好涉及所有知识点, 而且这些知识点要有联系, 切忌孤立呈现。3、用填空形式呈现。不要把具体内容给学生, 只给学生大体方向和提示性的几点, 其余的由学生查找教材、小组讨论完成。

五、单元重难点知识解析

对单元的重点、难点知识要进行适当的解析, 以帮助学生重现新课学习时的重点。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 用表格的形式可以更好的显示出单元重点, 而且便于学生记忆。

六、典型例题解析

这是复习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与考试密切相关。通过这个环节,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规范作答的要求。在设计和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例题要有针对性、要分类型、要以例带法。做典型题要注意一条:做的不仅仅是一个题而是这一类题的做法, 也就是通过这一个题力求交给学生一种方法。这是最关键的, 因此历史复习课的典型例题解析要注意学法指导。

如何上好历史复习课 篇3

关键词:明确目标;精选试题;综合归纳;活学历史

前段时间去小塘初中听了一节南海区初三历史复习课,课题是《近代化的探索》,课堂上教师首先简要交代本节复习课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师生系统回顾基础知识、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形成网络与结构,接着教师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然后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有目的地巡视辅导,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小结与讲评,并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提高能力,最后布置课后作业。

无疑,这节复习课是成功的,赢得了教研室李老师和听课老师的赞许。听课回来后,我也在思索:究竟怎样才能上好历史复习课,有效地提高中考效率呢?琢磨之后,得出以下几点反思。

一、确定复习目标,有的放矢

历史学科在初三中考的分数比重决定了这一学科的微妙地位,学校给我们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每一节复习课对我们来说都非常珍贵,我们必须明确每一节复习课所要达到的复习目标。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课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周详地写出复习课教案。复习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

二、注意知识点的时空联系

巫老师常常跟我们说:一定要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不要把知识点孤立开来。上复习课时,应少讲“点上”的知识,多讲“线上”和“面上”的知识。这“线”和“面”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备课准备,把该线、面上的部分或全部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让学生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理顺它们的关系。

三、注意精选试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三学生的总体感觉是:作业堆成堆,试卷满天飞。学生累了,教师疲了,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复习课对于练习题的选择与布置需要精心加以准备。我们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编拟试题进行因材施教。

四、依纲靠本,紧扣教材

自从2010年中考出了赵州桥那道选择题后,很多历史教师都深深意识到了课本在中考中的重要性,可谓“一题点醒梦中人”。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如,2013年桂城街道科研试出了这样一道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清国之海军有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个水师,各以十余只军舰编成舰队……广东水师虽有数十只编制,概为木造脆弱之军舰,其速度无有超过六海里者……福建水师,概以福州制造之军舰编制而成,被法国海军击破之后,未能整顿,故而,清国可试行与外国海军战斗者,唯有南北两洋之军舰。

——《征讨清国策案》(1887年2月)

材料二:1894年8月,余联沅指责李鸿章:“该都(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余联沅《疆臣贻误大局沥陈危急情形折》

——《甲午海战记事》

材料三:清国将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又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永远让与日本。

——《台湾通史》

材料四:中国赔偿金总计约34725万日元,用途分配简表如下:

——《中国历史》

(1)材料一对研究甲午中日战争有何价值?

(2)根据材料二,余联沅指责李鸿章“贻误大局之一”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李鸿章该承担什么责任?

(3)造成材料三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分析中国巨额赔款对中日两国产生的影响。

如果复习时能抓住课本,利用好书中的小字,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及《马关条约》对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有一个正确认识的话,得分率就会大大提高。

五、抓好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效率

初三学生作业多,时间紧,对历史的重视度又不高,课后很少花时间复习历史,甚至考前都不愿多匀出时间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将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练时间。并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六、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活学历史

不要把历史讲死。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历史观点也在变,那些绝对的、颂扬式的观点也变得更客观、更人性。以往历史教科书中都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共产党领导的,近几年的历史教科书则认为:国共两党军队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日作战。这两个战场既是统一的,又是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的,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在教学中绝不能以老观点去教学生,也不能带着个人感情色彩去影响学生、误导学生的思维。

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4

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是整个复习链的起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不应只局限于识记,而应引导学生寻找联系点。只有这样才能理清知识,连点成线。

历史线索则是复习链中的关键点。历史线索对学生识记知识有极大的帮助。更是学生提高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历史线索。

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 篇5

一、教学背景

几年来,我一直教初三历史,最大的感受是复习课不知道怎样上效果最佳。习惯上就是刻篇子,把知识点由书上搬到篇子上,让学生去填,然后做题。自己也知道这样复习效率太低,可不知道怎样改进。

今年又到了总复习的时间了,经过苦苦的思索,我对复习课进行了全新的改版。我的设计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目的:不仅要温故更要知新。老师的作用:以宏观调控为主,适当发言,概括性讲解,但也只是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案例描述

12月28日我上了第一节复习课。我是这样安排的,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认识自己知多少

方式:做一道选择题

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最根本因素是: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B.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队伍的壮大D.五四运动的推动

目的: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粗略地熟悉课本,明确分期(新旧民主革命的时间),注重审题细节(根本)。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环节:书中探宝找问题

方式与要求:

1.看书与复习指导的知识结构,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熟悉课本,丰富、完善知识结构。

2.把问题记录在本上,也可以及时找老师解决。

3.老师归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各班有针对性地讲解。

目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细致地看书,温故而知新,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的收获。体现差异性。让会走的走得更快,让会跑的跑得更远,让会飞的飞得更高。

第三环节:精益求精上台阶

方式:在学生看书时,把问题写在黑板上。

1.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2.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3.鸦片战争的性质和特点?

4.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有利因素?

要求:学生发言,相互补充、完善,老师小结。

目的:引导学生看书时要深入思考,究竟为什么这样?这样有什么影响?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史实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看效果

方式:做指导上的8个选择题和材料题。

目的:通过做题,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

第五环节:今日盘点看收获

方式:把今天的收获与不足之处整理到笔记本上。收获要概括,不足之处要具体。

目的:使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不放过小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养成认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及时做小扫除,清理学习的障碍。

三、反思

第一节课上完后,我的心里有了底。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部分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在复习知识的同时,用老师的教法引导学生的学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生在收获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感觉到压力。一节课的容量很大,要想更多地掌握,就必须及时做好预习和巩固。

而老师宏观调控的作用与预期的相比有很大差距。最主要的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松后紧,造成两个后果:或是压堂,影响学生的休息时间;或是推到下节课,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对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自己的语言概括性不强,导致学生理解不到位。没有价值的一遍遍重复,耽误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这是我今后的复习课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

陈伟航同学给我的评语:思路非常清晰,非常有个性。板书有创新。这节课虽然很充实,但老师能知道有多少学生会了这部分内容?多少学生没有掌握?老师不知道,那这节课算什么?

我的答复:其实这样的课,老师应该更有压力、更累。但是事实上我却很轻松,很少有同学找我问问题,这是我没有料到的,我心里很着急。再着急也要培养大家的自学能力。可能大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期待大家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多少学生会了这部分内容?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只有通过做题才能得出结果。我觉得一个人在学校关键不是看他学到多少知识,而是看他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

安迪同学给我的评语:你只是将问题(第三环节)给了我们,可是到最后也没让我们知道答案,我们可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呀。

我的答复:在学生看书、发言的基础上,老师进行了口头小结,要求学生课下进行整理。检验自己在课上是否听懂。课上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一字一句地记在本上。我就是要引导大家上课认真听讲,听明白后就无须死记硬背了。要提高上课听讲的效率。

在上了四节复习课后,进行了单元测试。附带进行了复习的问卷调查:你最喜欢哪个环节?你有哪些合理化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我也更好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比如在这之后,我把第二个环节改为“走近题海”。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去看书,这样就减少了看书的盲目性。我还把第三个环节改为回归知识点。老师对重点的知识和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知识进行概括讲解,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受到学生的好评。学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四、评析

关于初三历史教学复习课的建议 篇6

锁南中学赵晓梅

历史“会考”是考试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否达到国家要求的合格标准的水平考试,也是检查、评价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可见,历史“会考”兼有水平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两种功能。为此,初三历史教学的复习课应注意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应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我个人认为:中考复习可分为三个复习阶段:

第一:全面复习,知识深化,打好基础

由于历史新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是,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语言精炼,多余的话不讲,重复的话少讲,做到画龙点晴;并辅以条理化的板书(包括提纲和图表),增强语言的叙述性和直观性。如:“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可以配合板书、图表进行教学;又如:在复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时,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指出几个重要的时间要素:(1)1789年7月14日,(2)1792年8月至9月,(3)1793年5月至6月,(4)1794年7月27日,(5)1799年11月;其次引导学生围绕这五个时间,回忆前后发生的重要事件;其三是引导学生看书,反复琢磨教材,消化吸收,逐步深化;之后解答出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大资产阶级和吉论特派、雅各宾派上台、“热月政变”和“雾月政变”的发生。这样一来,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貌。总之,在这个阶级复习当中。要重视基础知识,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都应做到人人过关。第二、比较对照,辨其导同、“纵横”串联

经过系统、全面地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为了把知识学活,第二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比较对照,辨其异同,“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今年中考列举题和问答题共占了30分,其实,历届中考都有很重视能力的考查,若不注意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很难适应

中考的要求。因此,只有在充实基础,全面掌握历史课本知识,再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才能具有中考应变的能力。在这个复习阶段中,要在全面复习历史教材的前提下,重视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类。因此,这就要求师生双边活动,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一方面要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这就是“横”的联系。如:近代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可归类:1640年至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至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1859年至1861年意大利统一战争;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1864年至1871年德意志统一战争;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再如将1861年发生的中外大事串联,则有美国内战的爆发,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中国总理衙门的建立及洋务运动的开始等等,另一方面,社会上每一事件,都前后联系、一脉相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使其基础知识系统化,这就是“纵”的联系。如:中国近现代史线索就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可附表如下: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五四运动前)

1、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边疆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4)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中国人民反抗斗争:

(1)太平天国运动(2)义和团运动

(3)戊戌变法(4)辛亥革命

(5)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5月——1949年10月)

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1927年)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此外,还有以时间为原点的串联知识,如,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又如,《辛丑条约》、辛亥革命、“中共”成立、“九·一八事变”、“皖南事变”的年代分别是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和1941年。

总之,历史事件之间互相联系与先后相承的,有其内存联系,纵横串联十分重要,既可以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回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复习中,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四本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

第三、能力的培养训练

对于初三学生的能力,《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评价。”“比较类似的中外历史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作出简单的结论。”基础知识和能力,二者密切相关,又互相区别,正确掌握基础知识,能帮助学生提高能力。但有了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就有相等的能力。培养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如北,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如将美国独立战争中六件大事进行了知识列点,就可知战争的进程。要设计图表,归纳整理,如德意志统一战争等。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训练等,但要避免搞作业过多的题海战术。练习的内容可分为基础练和理解练两大部分。前者采用填空、选择、材料分析、列举等题型;后者采用对比、归纳、叙述、简答等题型。如对林则徐、左宗棠、袁世凯、孙中山、陈独秀、克伦威尔、林肯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革命活动,对近现代史中有关香港问题、台湾问题的总结,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能力;对工业革命的因果分析,对“五四”运动的评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对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的异同进行比较,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问题和比较两个事件异同的能力。单元练习要求人人过关,评价时不能简单地对答案,讲讲练练,练练

评评。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

中考历史复习课教学“四要” 篇7

一、按时出好复习内容提纲,打印及时并保证清晰,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

仅让学生拿着书本复习有几个弊端:一是学生不知道该复习什么,所以我们常见学生将书从头读到尾,而且效果不佳;二是反复看书会出现视觉疲劳,容易忽视书上的内容,就是所谓的视之不见,我们常在考试后听到学生说书上的这个地方没注意。我的做法是依据中考说明的要求和集体备课的结果,将要求学生了解、指导、简述、理解的知识点结合教材进行细化,编写成复习内容提纲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是识记内容,哪些是理解掌握内容,哪些是重难点、易混点,做到有的放矢。当然这个工作可以由不同教师分工完成。

二、博众家之采,取众家之长,收集与整理中考信息,多途径收集名校复习方法及复习资料。

中考是我们初中阶段的战略大决战,只有充分地掌握大战前的各种信息,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考复习其间,我们会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考试大纲及其特点变化,试题类型及变化,内容范围及难易深浅,等等。虽然这些信息并非试题本身,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使教和学有所依据,不会如无头苍蝇,盲无目的。如我们在参加各种中考会中得知,2008年的中考会与重大时事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就把一些时政热点与历史挂钩,并进行整理归类。如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就把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去复习。果不其然,在08年中考中问答题的第三题正是此知识点,甚至跟我们整理的资料一模一样。这样不是事半功倍吗?所以应对中考,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临考前一段时间更是如此。

三、保证课堂复习模式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对于这个工作的研究和探讨,有许多优秀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在复习课堂中,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建模很重要。模式就是方法和途径,好的课堂模式就是两点间的直线运动,这样的模式简洁、直截了当、有的放矢,能达到成本最小效益最大;不好的模式就是两点间的曲线运动,花费时间多精力大,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还会达不到效果。课堂模式除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外,对学生也有着很大影响。学生是很难创造出自己的独有学习方法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和方法基本源于教师的课堂模式,是教师课堂模式的翻版。因此,我们结合了洋思模式、杜朗口模式、即墨28中模式的特点,根据本地实况,创制出了“目标明确、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师生共解、激辨讨论、提高能力”的课堂模式,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讲解不超过20分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围绕目标自主学习,实践结果表明效果不错。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复习内容和要求要非常明确,尽量细化。第一,教师要交待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有目标的学习比“今天大家复习世界大战”要有效得多。第二,师生要系统回顾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毕竟中考历史主要考查的还是基础知识,重在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与结构。第三,教师要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注意解题方法和本学科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纵横的联系和比较。第四,要根据学生实际制订适当的复习量。复习课中常看到教师布置了超量的复习内容,我们通过试验比较发现其结果是效果很差,一堂课不可能复习完两堂课的内容。

四、历史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至关重要。

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复习计划再好、复习方法再有效、中考信息再灵通,没有积极负责的教师去执行,最后就很难保证复习效果的真正有效,学生的中考成绩也许就会因此大受影响。包括一些历史教师都认为,历史无关紧要,这是十分的错误看法。《考试说明》中历史部分包括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共有四本课本。考试知识点多,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并且遵循“以能力立意命题”的命题导向。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地掌握和了解,想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很大。如果连教师都不能认真负责,则可能导致中考全军覆没。

教师的认真负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负责任的精神转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一些学生总是不把历史放在一定的地位上,很少甚至根本就不愿意分配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复习历史。学生对自己不负责,教师要负责。因此教师在复习中一定要教育学生,改变以前对历史学科的态度,要认真对待。其次,努力争取提高学校对中考历史学科的认识,保证充足的课时;积极寻求班主任的配合,因为学生都更信任班主任的话。最后,做好教师份内的事,尤其是批改试卷,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知识缺漏,弥补知识缺漏;培优补差,这是有效提高学生总体成绩的好方法。我们不能怕烦怕苦,不能流于形式,应该做的还是必须认真做的。

摘要:如何优质、高效、科学地安排好中考历史学科的复习, 这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提出了中考历史复习课教学中的“四要”策略, 以此来科学有效应对新形势下新课程历史中考, 获得历史中考的成功。

如何讲好历史复习课 篇8

复习课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无生复习课”更是难上加难,要突破这个瓶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材分析准确到位

复习课有别于新授课,不能只是新课分析的累加,而应做到精练、明确、中的。如《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轮复习中就可以这样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它主要由”两大革命”,”四次探索”组成,这些内容是今年中考考试说明考查的知识点。因此,做好这一主题第一轮的复习显得非常重要,有利于更好地备战中考。然后出示复习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⑴掌握”两大革命”,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⑵知道并理解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四次探索” 2.过程与方法方面:⑴通过图示、表格、拓展、讨论等方式来温故知新、整合梳理知识。⑵学会阅读历史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关键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⑴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⑵感受列宁革命首创精神和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其次是明确重难点: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十月革命及其历史意义和理解三次探索;难点是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二、复习思路要清晰

清晰的思路更可以让学生进入佳境,也能更好让师生把握复习课堂节奏,提高复习效益。如复习《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主题时用了“问题导入、要点回顾、知识拓展、当堂训练、课堂小结”五个环节。整堂复习课就节奏分明,流程清晰,环环相扣。用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上课兴趣热情,让学生从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同时组建知识框架,形成明晰的历史脉洛。四个要点回顾1.填一填、比一比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议一议、说一说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要点回顾2.填一填、辩一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目的、时间、内容、特点、作用六大要素。要点回顾3.从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的重大成就?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特点、表现、评价、教训。要点回顾4:从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结果、实质。小组合作: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有哪些?让学生从比较中得真知,培养了比较分析能力,明白真理越辩越明。培养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同时掌握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三个知识拓展1.中国又是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探索中有哪些重大事件? 知识拓展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和东欧有何影响?知识拓展3.20世纪有哪三次成功的经济改革? 探究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让学生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和知识的整合迁移能力。

三、复习内容要做到有的放矢

复习课的容量本来就大,如果还是像新课一样面面俱到,时间不允许,学生的承受力也不允许,那也只能是吃力不讨好,因此,复习一定要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不做无用功,不浪费表情。重点内容是理解并掌握十月革命及其历史意义和理解三次探索: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这部分内容是大讲特讲,而且讲清讲透。对于二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提一下,赫鲁晓夫的改革这些内容完全可以不提,因为中考不作要求。

四、教法与学法要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同时又可提高了复习效果。而不至于让复习课单调乏味。如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就可用表格比较法和图示分析法;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的重大成就,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特点、表现、评价、教训是什么等,可用视听法、联系归类法和讨论法;中国又是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探索中有哪些重大事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和东欧有何影响等问题就可用到图示分析法、表格比较法、讨论法、联系归类等方法。

五、“无生课”课件的切放应有别于“有生课”课件的切放

很多情况下“有生课”的问题回答是学生回答一点,课件切放展示一点,切放步骤会相对密集。如果“无生课”课件完全采用“有生课”课件的切放方式就会打乱“无生课”的节奏,显得有些累赘。因此,“无生课”课件的切放要作精心安排,做到恰当。

如何讲好历史复习课 篇9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年改革)

1、根本原因:严重阻碍了的发展。

2、改革的目的:为了摆脱危机,巩固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3、改革实施者:。

4、内容:(1)法律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2)地主再也和干涉他们的生活;(3)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买这块份地。

5、改革的实质:是一次上的重大转折点。

(2)这次改革留下了大和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6、意义:(1)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3)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7、性质:。

二、日本明治维新(时间:年)

1、背景:①内忧:日本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里;

②外患:美国等国家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面临民族危机。

2、倒幕运动——为明治维新铺平道路

3、改革实施者:

4、性质:

5、内容:(1)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方面,;(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即向欧美学习。

6、影响:(1)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2)但日本强大起来以

如何讲好历史复习课 篇10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一历史上第三单元复习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形成。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秦汉的历史最重要,也是本册书的重点。

2、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

难点: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评价

二、教法设计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把握本单元重点,并提倡学生与教师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

1、设计理念

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我在教学中精选了教学内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历史学习,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教学中,我以“自主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作如下构想和设计。

[

引入新课]

以秦始皇时期的4幅照片和汉武帝时期的4幅照片导入本单元。

[新课讲授]

(1)、串讲本单元

(2)、检测本单元,为了鼓励学生,调动积极性,分成两组,回答对的加一分,回答错的扣一分。报证正确率。共涉及了60到小题,涵盖面较全,题量较大。

[小

结]

如何讲好一节公开课 篇11

【关键词】好的公开课;作者的情感;教学设计能力;师生的精彩;学生观

中国分类号:G642.421

最近学校举行骨干教师评比活动,通过讲课,我有幸获得了“骨干教师”的称号。兴奋之余,我也在揣摩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抓住评委老师的心。后来又陆续地听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讲课,我觉得一节优秀的语文课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它需要教师潜心的琢磨设计。真是“台上四十五分钟,台下多少年的功夫”呀。有专家说:“公开课就像模特在走台步,一举手一投足就看得出你的功底,一亮相便能看出你与众不同。“此言不假。我想通过竞赛中一些成功的案例来审视总结一些公开课成功的若干因素。

一、一节好课一定要忠实于原文的情感

课堂是带领学生来解读文本的,解读它的语言,解读它的情感,解读它思想,解读它不同于别文的魅力。如果我们将一节语文课肢解成一堂政治课或者是干瘪的理科公式原理,那语文课就面目可憎了。在我讲《荷塘月色》的时候,设计整体思路一定要抓住作者的情感,情是主线,是纲;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是目。纲举目张,让学生知道因为有此情才会有此景。在开始创设情境上,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我们每个人都 生活在现实和理想之中。庄周在现实中贫穷而落魄,可在理想世界中他是“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屈子在现实中备受冷落屡遭贬谪,可在理想世界中却永远向往着自己的香草美人;杜甫在现实中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可他却追求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境界。感谢无数的文人墨客在现实不得意之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能不能为今天的主人公朱自清先生仿写一句话:朱自清先生在现实中( ),可他追求着( )的理想境界。这个设计围绕着作者的情感和精神,我觉得我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内涵和灵魂。

二、一节好课能体现教师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

黄厚江老师认为教师的功力分为”文本的解读——文本的解构——文本的整合”三个层次,其中“文本的整合”最见老师的功力。

好的教学设计环节简洁,内容丰富,具有立体化、多功能的特点,好的教学设计能使语文课变得有趣、有味、有用。凤头、猪肚、豹尾是对一篇好作文结构和内容上的要求,其实一节好课的结构和内容也应该如此:开头要漂亮,引人入胜;主体部分要充实、厚重;结尾要简洁,收束有力,留有回味。黄厚江老师说:“最上乘的语文课往往看起来不是语文,其实全是语文,仔细想想这才是真正的语文。”

在教授《荷塘月色》的时候,我设计了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教学设计非常简洁。在说的方面,我设计了让学生“仿说”这个环节。

其实就是“口头造句 ”(教师出示例句,让学生模仿例句造句。从另一个角度发现文章的语言美。)

{例句}我发现了语言的美:美在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读起来音韵和谐,有一种优雅的情趣,又能感受到事物的情状;美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写出荷叶的美感和动感。

学生的答案:我发现了语言的美

(1)美在修辞:比喻还有博喻(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连用,共同描述同一个事物的修辞方法),拟人,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美在叠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悠扬悦耳,有一种优雅的情趣。

(3)美在表现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画面由静态的美转入动态,使画面动起来

(4)美在工笔细描,由荷塘、荷叶、荷花、荷香到荷韵,一点点描写,让读者的脑海浮现出荷香月色图。

有了老师的引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章语言的魅力,说的既快又好。这也是这节课中的亮点之一。

在设计“写”的这个环节部分,我让学生以游者的身份,来为景区留下这句话。最后让学生说出来。我又亲自写了一段留言又附上史建筑老师的留言。学生很有收获。

三、一节好课既要见到老师的精彩又要见到学生的精彩

在课堂上,学生有精彩的问答,精彩的朗读,精彩的表达,老师可以点拨,生成更多不期而遇的精彩,产生课堂的高潮。遗憾的是,在高度紧张的心态下,鲜有老师能发现并抓住这些机会。在课堂上,学生犯错是教学的突破口和生成点,但如果学生不犯错怎么办?如何突破和超越学生,创造师生共同的精彩?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另外,教师该出手时就应该出手,语文课少不了教師读和写的示范。朗读、板书、下水作文,这些都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示范既是一种范例,也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公开课中,很多老师展示了扎实的语文功底。如:张伟才老师的板书,陶向丽老师的朗读,确实让听课老师耳目一新。

四、一节好课能体现教师正确的学生观

评价一节好课不是看教师个人的“表演”,而主要看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学习兴趣、精神状态,看学生在一节课中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的发展过程和增长水平。教师不能喧兵夺主,过分炫耀自我的学识,夸夸其谈,自我陶醉。实际上,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背后一定是教学设计的有效得法,而教学设计的有效得法背后一定还是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的教学理念在发挥作用。

上一篇:导游业务知识要点下一篇:新金融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