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前教育学

2022-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考试学前教育学

教师资格考试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思考

教师资格制度是我国对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职业许可制度。作为国家教师资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在浙江、湖北两省试点的基础上,于2015年正式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是保证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及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幼儿园教师职业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重要措施,在强化政府职能,体现行业规范,降低用人单位招聘风险和提高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同时,幼儿园教师资格全国统考也给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高职院校面临学前教育专业办学优势不足、毕业生考试通过率不高、学生上岗专业性不强等多重困境,只有在办学过程中抓住“四个标准”,即遵循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牢记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执行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把握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才能守住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国家规范、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性、保持师范教育传统优势、体现幼儿教师职业属性,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现实情况的学前教育专业办学之路。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困境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给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

(一)专业办学优势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与考生数量的减少导致高职院校总体处于生源竞争的劣势,学前教育专业又因其岗位工作压力大,薪资待遇不高,更是难以招收到优质生源。

一直以来,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来源渠道比较封闭单一,仅由各级幼儿师范学校(院)进行专业垄断培养,毕业即可上岗,且入职门槛相对较低,这对部分考生具有一定吸引力。但根据教育部2013年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也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才能获得职业资格证,这使得毕业生上岗就业的难度大大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传统优势消失殆尽,以致高职院校被迫以大幅降低文化成绩,甚至取消入学面试来解决生源危机,这种情况直接造成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质量持续下滑。生源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条件,文化基础知识的落后拉低了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毕业生考试通过率不高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是按教育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试行)》的要求,對幼儿园教师岗位必备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基本能力进行选拔性的标准化测试。考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构成,不仅重视学生的师德及通识知识的掌握,也考查其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面试则采用结构化面试与展示相结合的方法,考查申请者的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保教实践能力。

2015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正式实施后,从全国范围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考试通过率普遍较低,约为60%左右。在幼儿园师资来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无证上岗,这种状况不仅扰乱了学前教育市场的规范管理,更违反了国家规定的幼儿教师准入制度。

(三)学生上岗专业性不强

在教师培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背景下,幼儿园教师来源呈现多元化倾向,非师范生不需要经过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实习,只要通过考试,取得资质,就可以从事幼儿园教师岗位工作。

这一变化,使幼儿师资的培养失去了政策性保护,无形中增加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压力。目前,不少幼儿园已经开始聘用综合性大学或相关专业院校的毕业生,例如英语、体育、音乐和美术等专业的毕业生在幼儿园就非常走俏,在用人单位看来,这些非师范生在某些学科教学方面更具有潜力。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没有摸清幼儿家长的教育需求,不能紧跟教育市场的变化趋势,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严重滞后,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缺少创新,使得学生毕业时专业素养和能力不突出,难以在就业竞争中胜出。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思路目前,高职教育已经成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渠道,撑起了我国学前教育师资供给的半壁江山。在高职院校里办学前教育专业,不具备高等师范大学或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丰厚的办学底蕴,也缺乏各类专科师范学院常年办学积累的社会资源,办不好还有随时被撤销专业的可能,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四项标准,做好以下工作:

(一)遵循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守住专业办学国家规范

2017年10月,国家正式启动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专门制订了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这次专业认证,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质量检验和权威评估,更是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要抓住这个契机,吃透认证标准的三级要求,对照认证标准的内容,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准确定位,调整改进专业建设中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联系,探索建立 “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在招生政策、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实践基地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形成权责明晰、稳定协调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共同体。

其次,要根据国家政策和地区发展需求趋势,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参考用人单位意见来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专业性、服务性和前瞻性。

再次,要围绕目标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做到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适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搭配组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有机结合,大班教学与小课训练自然糅合。

最后,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架构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内监控评价教学全过程环节,对外跟踪收集了解社会评价,通过综合分析,有效改进专业办学的不足。

高职院校要将这四个步骤形成一个有序的周期滚动闭环系统,不断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最终产出怀有高尚师德和教育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和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丰富的保教知识和班级管理经验,拥有娴熟的教育实践技能和综合育人能力,善于反思研究和交流合作的幼儿园教师。

(二)牢记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性

为满足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在国际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2012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它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实施保教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重要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理念贯穿始终,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提出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一定要重视学前教育阶段的特殊性,认真解读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涵,使培养工作有的放矢。

一是要注重学生师德素养的形成,这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前提条件。通过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和认同,热爱幼教事业,尊重关爱儿童,形成科学积极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二是要打好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这是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通识知识,接触较宽泛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艺术学科知识,还要学好专业知识,了解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及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策略方法,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学科特点与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

三是要狠抓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完成保教工作的关键因素。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创设与利用环境、组织并保育幼儿的一日生活、支持与引导游戏活动、计划与实施教育活动、激励与评价幼儿、与外界的沟通与合作、对工作的反思与发展等多方面,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组织幼儿开展多种适宜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促进其全面发展并同时加强自身的专业成长,就必须具备这些专业工作能力,它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

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专业特性,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坚持实践导向,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通过细化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搭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学科之间的融合,将专业核心素养要求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加强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努力提升学生专业水平。

(三)执行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保持师范教育传统优势

2011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了幼儿园阶段职前培养的教育类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从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维度来呈现,课程设置从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社会、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等六个领域展开,专门提出课程开设建议模块并对不同学制的学分做出具体规定,是一个规范、全面、完整的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体现了国家对设置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中设置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参照。规范和落实专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是培养合格幼儿园教师的着力点,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六个学习领域,选择对应的教育课程,用必修加选修的组合方式有序地进行开设,根据学校的专业学制保证学习时间和学分获得。

另一方面,要分析教育课程目标的层级结构,以三大目标领域为根本,以九点具体目标为方向,以三十八条基本要求为抓手层层分解,将每一条要求融进具体的教育课程和活动中去,帮助学生了解幼儿阶段的特性和价值,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能够按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使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地成长。

在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是幼儿师范教育的传统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性在课程上的具体体现。坚决落实这些教育课程,遵循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传统师范教育的优势,锻造学生的专业性,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课程理念贯穿培养的全过程,是高职院校对师范教育办学初心的坚守。

(四)把握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体现幼儿教师职业属性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人是否具备从事幼儿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考试。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和考试中心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和要求,在2011年底制订并发布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師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试行)》,从测评的角度将前面两者的内容进行整合,细化分类,使其更加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

较之以前,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扩大了考试范围和覆盖内容,变化了考试题型,却并没有指定学习教材或参考书,因此,《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试行)》就被视为教育部统一命题的依据,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备考的指导文件。

考试标准规定,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组成,笔试科目中《综合素质》通过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考查学生的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文化素养,重在评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写作能力。《保教知识与能力》除了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外,还运用简答题、论述题和活动设计题来考查学生对学前教育原理和学前儿童发展相关理论的掌握,以及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及教育评价等七个模块。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和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展示、回答问题和陈述等方式现场考查学生的仪表仪态和心理素质,了解其职业认知和思维品质及交流沟通能力。

依据2013年8月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是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的前提条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取得毕业证以外,必须要通过考试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因此,考试的通过率成为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的评价依据。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要牢牢把握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围绕考试内容的三级指标和笔试、面试的具体要求,在保证专业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提高考试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来提高学生考试的通过率,用实实在在的数据体现学生的进步,赢得家长的满意,获得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EB/OL].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2]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209/t20120913_1456 03.html.

[3]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EB/OL].http:// jyxy.lyu.edu.cn/ee/91/c1157a126609/page.htm.

[4]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

[5]包兵兵.实践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幼师生和讯素养探索 [J]. 教育科学论坛,2017(6).

[6]张献华.我国学术界关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述评 [J]. 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5(9).

[7]李国强.谈三年制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合 [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对接研究”(2016GB292)、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基于教师资格考试视角”(2015137)。]

责任编辑陈春阳

作者:吴伟俊

第2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别让钢琴考试成问题

【摘要】 本文通过析教材,说学情,定目标,研策略,述过程,谈反思六方面,以《划小船》为素材,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钢琴专业中,按照实际将任务分解,逐个击破,别让钢琴考试成问题。

【关键词】 中职 学前教育 钢琴考试

本学期末,我们学校学前专业音乐备课组在一年级通过一学期的课程改革,在音乐技能的考核方式中有所改革,以前都是像大学那样,一个一个逐一上来演奏或演唱,对于中职学校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的,大多数还没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因此在18级键盘考试中是以分组进行合奏的形式,考察学生整体的钢琴弹奏基础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准备3首曲目,现场抽取2首,基本可以整齐的弹奏出来。

在这一学期中,音乐老师们通过对一年级键盘的教学改革,虽然说钢琴演奏是一个纯粹技能的学科,但是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但是由于我们学校的生源大都是农村的孩子,或者在老家是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在这边打工,别的学校上不了,才来了我们学校。因此他们是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些先进的设备,来我们学校面试的时候都是很希望能够可以学习钢琴,基于种种现实因素,我的教学安排只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析教材】

本课选自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钢琴基础教程》,教材分上、下两篇。根据《专业及课程标准》,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将上、下两篇创新整合,以反复练习,提高表演水平。

《大纲》和《指南》明确提出对幼师岗位全面的音乐素养落实为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在四个方面:良好的音乐理解能力、可持续的音乐学习能力、高效识读乐谱的技能和扎实的钢琴演奏技能,更提高未来幼师岗位工作过程关键能力。

根据职业教育“五个对接”,选取“世界最优秀儿歌之一”的《划小船》为表演素材,并按工作实际将分解任务,逐个击破,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

二、【说学情】

我的授课对象为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新生,喜欢游戏和实践,已了解儿歌的概念与特点,掌握作品分析和演奏技巧,但普遍缺乏高效识读乐谱的技能和扎实的钢琴演奏技能,离专业要求的具备较强表演能力有仍较大距离。

三、【定目标】

因上所述,我设立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多种方式感受《划小船》的旋律,掌握四拍子韵律感受。

能力目标:1.能在教师指导下用右手D位置五音弹奏第一行旋律。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第二行旋律的弹奏方法。

情感目标:1.通过弹奏《划小船》,感受音乐艺术之美;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自主学习成功感。

教学重点是四拍子的演奏时值,通过多种方式感受《划小船》的旋律,掌握四拍子韵律感受。

教学难点是1.能在教师指导下用右手D位置五音弹奏第一行旋律;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第二行旋律的弹奏方法。

四、【研策略】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微课、视频图片等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表演水平。

五、【研策略】

基于“现代学徒制”教学背景,根据专业教育“四项文件”和职业教育“五个对接”,设“三段五阶”、层层递进、特色教学流程:“三段”指课前——构建平台,自主学习;课中——探究新技,顺学而导;课后——巩固延伸,多元拓展;

课中分情景创设引课题、多种方法品旋律、教师示范传技法、自主探究研琴艺、曲目独奏秀琴技“五阶”。

课前,学生同质分组,完成弹奏《划小船》C调的奏法,为D调学习做准备。

课中分“引、品、示、探、秀”五阶。

第一阶:【情景创设引课题】

1.请学生观察视频,并思考为曲目命名。

2.教师创设划船情景,学生模仿动作,引入课题《划小船》。

第二阶:【多种方法品旋律】

1.教师结合视频弹奏乐曲,学生关注旋律走向,教师小结。明确弹奏过程,活跃课堂气氛,达成知识目标。(第一次感受旋律)

2.教师弹奏乐曲,学生跟琴视唱旋律。(第二次感受旋律)

3.引导学生在感受理解基础上划分乐句,教师讲解小结:整首乐曲分为四个部分。

4.教师弹奏右手旋律,学生打拍轻声唱乐曲的旋律,并引导学生拍击四拍子的強弱规律,学生达到了知识目标,掌握四拍子的韵律感受。(第三次感受旋律)

第三阶:【教师示范传技法】

1.弹奏准备练习,学生根据指法摆好手位,克服了教学难点。

2.教师介绍用右手D位置弹奏,D、E、升F、G、A

第四阶:【自主探究研琴艺】

1.教师带领学生弹奏乐曲的第一行

2.说指法,要求:

①边弹奏边念出指法,老师示范指法,学生根据指法有节拍的念出来。

②弹奏黑键的时候,3指微微向黑键靠拢。

学生练习1分钟,以2人为一组互相练习。

3.指导四拍子的时值,教师提示在乐句划分的地方要提手。

4.指导学生自主弹奏乐曲5分钟,同时配合教师示范视频。

5.个人展示:选择个别成员展示教学成果。请学生自评,他评,教师评价。

6.集体弹奏

7.学生自主探究弹奏乐曲的第二行。

探究小组任务,要求:

①在谱面上标注指法

②弹奏需要注意的要点

8.小组分享弹奏要点教师点评。

9.学生练习并配合教师示范视频。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标指法,把黑键在谱上画出来,引导学生讨论这一部分的弹法,请同学分享以及要注意的地方。

10.进行集体弹奏。

第五阶:【曲目独奏秀琴技】

1.集体展示。达成表演目标,系统回顾复习,达成预设目标,巩固学习效果。

课后,多元拓展,巩固延伸,微课学习G调《划小船》。梯度作业,高效便捷,顺应需求。

六、小结:提问学生归纳,分享一点,教师小结。

七、作业布置

1.除了在右手D位置五音弹奏,还可以在什么位置上演奏。

2.学生运用右手G位置五音进行演奏,下节回课。

八、【谈反思】

1.教学思路逻辑化,符合认知规律。

依专业教育“四项文件”,设“三段五阶”特色教学流程,层层递进,讲练结合,学生接受易,教学效果佳。

2.教学方式多样化,对接岗位需求。

按职业“五个对接”,将键盘表演按工作实际分解,以任务驱动,唱旋律、打节拍、标指法,引导学生弹奏方法;运用教师示范视频教学,创设弹奏情景;发挥“现代学徒制”优势,校内外双导师指导,直接对接岗位需求。

3.教学手段特色化,打造高效课堂。

以“三贴近原则”选择乐曲,以梯度素材为学习支架、微课等信息化手段,缩减课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呈现直观生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4.评价机制多元化,促进自主管理。

进行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根据任务特点评价主体不同,分自评、他评、组评和教评,促进学习自主化,以评价代替管理。

通过以上的教学安排,中职学校的学前專业的学生在钢琴考试中不仅有利于提高的读谱技能,严格按照谱面的方式触键,也在音质方面获得了良好的表现力,提高学习兴趣,别让钢琴考试成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李仲泉.《钢琴基础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童忠良.基本乐理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白海燕

第3篇: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及其调适

【课题项目】此课题系2014年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立项课题研究成果。

一、全日制自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以及平时教学过程中记录,了解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由于来自于高考失利的普通高中,職业高中以及中专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意愿不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坚持的毅力,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上课期间的表现主要有:老师上课的内容几乎没有印象,不记笔记,甚至不带书,对书本中涉及专业性知识没有兴趣,绝大多数学生上课期间玩手机,或者睡觉,或者聊天说话。

学习心理上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无法迁移,没有良好的学习策略。亟待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关注,改变目前不良的学习状态,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走积极向上的道路,改变上课固有的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走向健康良性的方向。

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目前学习心理特点的原因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

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只是觉得读这个专业没有数学和英语的考试压力,只有5门课程要参加国家性的自学考试,其他课程均用实践课代替,取得毕业证的概率较大。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具备的基本要求,后来发现专业课学习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加上老师没有硬性要求,自身缺乏自觉性和自我监督能力,缺少了推到自己和维持学习的一种内部力量。

2.学习无法迁移,知识不能举一反三

由于学生来源的特殊性加上学生原本的知识基础就比较薄弱,不具备将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能力,自然就没有将以往接触过的各类知识形成组块,对学习的理解不够扎实,达不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自然就无法进行举一反三了。

3.学习缺乏策略,知识没有结构

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用以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系列活动。学生由于没有学习的方向性,很多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要求不了解,即使老师强调要去学习钢琴、声乐、绘画和儿歌等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技能,学生依然很被动,依然忘我地沉浸于看手机、看电视或者玩游戏。到了自考前的一周左右,学生开始着急,开始要求老师猜题押宝,开始临时抱佛脚,开始挑灯夜战,但又无法坚持,快到考试的前一天,有的学生就打算去裸考,有的学生直接放弃考试,到最后,学生只有33%的学生拿顺利拿到毕业证。

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的调适措施

1.从外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兴趣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良的师资力量是学生兴趣激发的外部力量。首先,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是为自己在读,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未来能自信独立于社会。其次,老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的思想和行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兴趣、成功。最后,为学生建立一个温暖、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安全感。

2.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迁移

自考的特殊性是课本知识的重现,所有考试内容均来自于课本,是应试教育的直接体现。所有的任课老师不仅要积极加强课本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的传授,而且教学生学会面对应用题型的解题技巧和实际运用。首先,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补充与授课内容相近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次,通过带领学生集体学习课本中要领,进而促使学生进行相关的绘画、歌唱、布置教室、手工、写作等参与性活动,实现迁移。最后,及时布置相关作业,加强课本知识与历年考题的匹配度,实现学生接受教育和主动参与的学习模式。

3.复述复习策略,组织知识结构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减少遗忘的质与量,同时通过复述和复习,将新学习的知识材料积极地与旧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将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达到结构合理化。首先,复习时间的有效安排,进行合理规划复习间隔时间。其次,运用过度学习策略,即识记6遍刚好能记住某一材料,则最好再识记3遍左右。最后,学生可以运用摘录、画图、列提纲、做笔记等方式抽取知识内容,将所学内容建构知识的结构。

四、结论

经过一年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新的教学策略,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的主要目标和方向,积极鼓励学生激发学习动机,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将新旧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每日完成既定的任务,借用各种学习策略,真正实现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加强知识的创造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一年的时间里,专业课的通过率有明显的提升,超省平均20%以上,实践课的通过均为100%,学生中有12%的学生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顺利地拿到了自考毕业证书,60%的学生均在三年内完成学业,剩余的学生依然还坚守在自考队伍中。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卫国、桑志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春晨 洪新丹 吴姗姗

第4篇:学前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

1、学前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有三种 1. 教育环境大致分为哪些方面? 2. 节日活动的功能?

3. 相对其它教育形式,区域活动有三个明显特点? 4. 学前教育课程编制包括什么?

5.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园课程应以什么为中心?

6. 新纲要在对每一领域进行阐述时,分成“目标”、“内容与要求”和“________”三部分 2)

1. 保教结合原则:

2. 表现性目标:

3. 家长接待日:

4. 游戏法:

5. 领域活动:

6. 整合性原则:

7.学前教育课程: 3)

1. 学前儿童去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是自愿的。( ) 2.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保育的前提下进行的。( )

3. 众多课程的定义所指向的基本内涵是相似的,即教育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

4. 影响课程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它们是:知识、成人、社会。( ) 5. 课程编制的基本逻辑是追求学问逻辑与教学逻辑的统一。( ) 6. 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相契合是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 7. 在所有课程模式中,领域课程比分科课程、主题课程等更加科学合理。( ) 8.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研究、完善和发展课程,以及管理教学。( ) 9. 家园合作共育,主要以学前教育机构为主,家长只需尽力配合。( ). 10.世界学前教育先驱福禄培尔是幼儿园的创始人。( ) 11.保教人员的有效协作与配合是提高班级保教质量的关键。( )

12.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

13.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可以采取相同的方式进行管理。( )

14.小班幼儿对教师有很强的依恋感情,并向往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认可。( ) 在自主性的区域活动中,减少和消除不安全因素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 )1.在学前教育阶段以传授系统知识为目标。( ) 2.在幼儿园以教学为基本的活动形式。( )

3.《幼儿园管理条例》是制定《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依据。( )

4.《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保教目标基本是按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四个方面提出的。( )

5.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 ) 6.教学活动评析是教学活动可有可无的环节。( ) 7.各领域活动中的知识经验有较强的系统性。( )

8.学前教育只是针对3-6岁的教育,0-3岁不属于学前教育范畴。( ) 9.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对儿童发展中起着奠定人生基础和发展主导作用。( ) 10.自由活动就是在没有任何规则限制情况下的自由活动。( ) 11.游戏都是虚假的,没有真实成分可言。( )

12.学前亲子教育是指由0-

6、7岁儿童及亲属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由科学系统的教育内容编排的各种活动、游戏和教育培训。( )

13.在自主性的区域活动中,减少和消除不安全因素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 ) 14.设计区域活动不是设计一次次具体的活动,而是设计综合的主题活动方案。( )

15.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习俗、人口等都会对学前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学前教育机构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的小环境。( )

4) 1.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2.在围绕主题活动创设区域活动时,应注意些什么?

3.简述儿童游戏的特点。

4.如何选择活动主题?

5.教学活动的功能有哪些?

6)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学前儿童入小学不适应的主要表现?试论述如何帮助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能得以顺利过渡?

第5篇:学前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演进与发展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模式是公育公养。

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模式是家庭教育

工业社会的教育模式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开办了儿童活动学校,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这是学前教育史上第一所以幼儿园命名的教育机构。他所创立的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标志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作用开始由看管转向教育,他也因此被誉为幼儿园教育之父。

世界上第一所教育机构具有慈善性质。

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应当是适宜于儿童的教育。

中央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重视学前教育,同时,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将学前教育单列一章。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和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

第二节 影响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人口、文化、家庭结构以及妇女的地位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经济与学前教育1教育先行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素质

3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政治与学前教育 政府职责是影响和决定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和发展

质量的首要因素

第二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国外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学前教育思想的萌芽

(一)柏拉图著作《理想国》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最早论述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的观点

(三)昆体良更加重视教育与人的天性的关系,侧重从个人角度认识教育现象,关注课程和教法等具体问题,

二.学前教育思想的形成

*

(一)夸美纽斯

《大教育论》被视为系统教育理论产生的标志

《母育学校》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概述被誉为“儿童插图书的始祖”

(二)约翰·洛克

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并详细论述儿童体育问题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白板说”,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

(三)卢梭《爱弥儿》集中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理念

(四)福禄培尔

主要思想 :1.教育与儿童发展:(1)统一的原则

(2)教育顺应自然,坚持辩证的发展观

(3)创造性活动

(4)重视社会参与

2.儿童教育原则:(1)自我活动原则

(2)实物教学的原则

(3)游戏教学的原则

3.特色教育-----恩物的开发与应用

三.现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变革

(一)蒙台梭利原则1.尊重儿童天性发展的原则

2.直观教学原则

3.环境教育原则

4个别化教学原则

5.系统发展原则

(二)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基本观点:1.重视早期经验和亲子关系

2.幼儿教育应重视培养健全人格

3.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认知发展学派

1.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

不断重建的过程

2.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引导幼儿发展

第二节 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代表人物陶行知提出生活课程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课程 张雪门提出“行为课程”

二.社会转型时代的中国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变化

1.学前教育观念质变与新型的个性教育观正在形成

2.课程目标:从“预设”走向“生成”,从“重物”转向“重人”,从“重教师”转向“重儿童”

3.课程组织由“分科教学”走向“活动教学”

4.课程评价取向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

第三章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第五节 中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1904年请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公布的学校教育制度。

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四章幼儿与教师

第一节 幼儿

一.幼儿的特性

(一) 幼儿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完整个体

(二) 幼儿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

(三) 幼儿是自主建构的学习个体

(四) 幼儿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二.儿童观的演变历程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态度以及与儿童有关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即对儿童是什么的回答,是一种认知认识,具有应然性和价值判断性。

(一)从观念的主体角度考察,儿童观的形态大致可归结为:社会法规形态的儿

童观、思想理论形态的儿童观、大众观念形态的儿童观。

(二)从时间跨度上看,儿童观可分为古代儿童观、近代儿童观、现代儿童观。

现代儿童观主要为:杜威的“儿童中心说”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颁布

反映了国家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方向和儿童应达到标准的合理期望。

(三)实施《指南》应遵循的原则: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四.幼儿的基本权利幼儿的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

第二节 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幼儿教师角色主要是指幼儿教师所具有的与其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

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

一.幼儿教师的多元化角色:

1、幼儿教师是幼儿生命的关怀者

2.幼儿教师是幼儿的游戏伙伴

3、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与引导者

4、幼儿教师是家长工作的合作者和协作者

5、教师是幼儿学习的研究者。

二.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1、幼儿教师工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2、幼儿教师劳动的自主性与创新性

3、幼儿教师劳动的整体性

4、幼儿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感染性“重要他人”

三.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

1、热爱、尊重和保护幼儿

2、热爱幼儿教育事业。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

1、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2、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

3、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

4、广泛的实践知识。

(三)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

1、观察与理解幼儿的能力

2、设计与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沟通与协调的能力

4、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5、环境创设与游戏组织实施能力

(四)幼儿教师的身心素质:身体健康,心理素质优秀

第三节 师幼关系 师幼互动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一.师幼互动的特征:

1、教育性

2、平等性

3、情感性

4、全面性与差异性。

二.构建积极

适宜的

1、创设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

师幼互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情感交流是促进师幼互动的重要因素)

2、师幼双方要善于关注对方、促进双向交流

3、适宜引导可以促进师幼双方有效的参与

4、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正确应对突发事件

第五章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第一节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

1.幼儿教育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

美诸方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全面发展:指幼儿的体、智、德、美等方面都应得到发展,不能偏废其中任

何一方面 和谐发展:通常指以幼儿的先天素质为基础,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因势利导,以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发展

第二节 幼儿体育

一.幼儿体育的内容

1. 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1)为幼儿创建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

(2)合理安排幼儿的膳食

(3)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

(4)家长与幼儿教师应注意幼儿衣着的适宜性

2.幼儿体育游戏活动

3.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与安全教育

4.幼儿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治疗法

第三节 幼儿智育

一.幼儿智育的特点:1.直观形象性

2.生活性与问题性相结合

3.活动性和游戏性相结合

二.幼儿智育的实施途径:1.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主活动

2.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和游戏活动,发展幼儿智力

3.专门的智育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第四节 幼儿德育

一.幼儿德育的原则:1.正面引导与渗透相结合

2.方向性与多元化相结合

3.一致性与连续性相结合

4.自我构建性原则

第五节 幼儿美育

一.幼儿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幼儿美育的内容:

1、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2、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

3、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及基本原则

第一节 幼儿园保教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木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幼儿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1、目地性与计划性

2、活动性与多样性。

*幼儿保教内容分为五大领域:健康领域P296

语言领域P297

社会领域P298

科学领域P298

艺术领域P299

第二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样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有目地、有计划地组织与指导及幼儿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1、基础性和生活性

2、游戏性和情景性

3、多样性和整合性。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创设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情境

2、设置开放性问题

3、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给予幼儿自主

探索、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鼓励幼儿主动亲近自然与社会。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反思:

1、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

2、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3、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

教学档案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录像、文字记录、教育笔记

第四节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

一.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特点:

1、重复性与情感性的统一

2、自在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3、整体性

二.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1、合理组织日常生活活动的过渡环节

2、重视日常生活活动中的随机教育

3、将各领域教育融入到日常活动中

4、重视家园合作

*第五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1、保教并重原则P3

32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P33

43、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P336

4、三位一体原则

5、环境育人原则。

第八章幼儿园教育的拓展与合作

第一节 家园衔接与合作

一.家园衔接的策略:

1、家庭为幼儿做好入院准备工作

2、幼儿园应为幼儿做好入园引导与适应工作

二.家园合作的策略:(常用的合作方式)1.网络家园交流平台

2.家园多向互动沟通会

3.家长学校

4.母亲会所

三.幼小衔接的具体策略:P3721.家庭的作用

2.幼儿园的作用

3.小学的作用

4.社区

第6篇:学前教育考试

《学前教育2018春》期末重点题型

一、名词解释(选4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儿童观

答:‘儿童是什么’?儿童和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相同之处或联系?这些问题折射出来的就是儿童观。指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2.学前教育的目标

答:学前教育目标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育目标,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学前教育的任务和教育对象而提出来的培养人的具体质量和规格。 3.学前课程

答:学前课程主要是指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其他部分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之处。 4.幼儿园游戏(学前儿童游戏)

答: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应现实生活的活动,这种活动具有主动性,社会性,非生产性,愉悦性的特点。 5.幼儿园环境

答: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学习、生活、娱乐等各种场所的设施、材料,它是满足幼儿的各种活动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建立符合幼儿身心成长特点以及具有幼儿园教育特色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环境是指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令其身心轻松愉快的亲切温馨的气氛。 6.幼小衔接

答: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简答题(选5道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

答:优质师幼关系的核心是以尊重,对话为基本特征的‘我与你’的关系,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平等性,助长性,民主性,对话性互动性。为形成这样的现代优质师幼关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创设民主、平等的交流环境,在师幼互动中尊重幼儿,欣赏幼儿,与幼儿形成亲切、友好、平等的关系,让这些“祖国的花朵”能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下成长、全面健康发展。 2. 简述优质师幼关系的培育策略

答:①树立现代儿童观是关键,儿童观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师幼关系的基础;

②转变教育观念是根本,儿童观是通过教育观念而影响具体教育行为的;

③提高教育技能是保证,如支持儿童探索行为的方法,提问技巧等;

④营造良好环境是基础,给予幼儿教师充分自由,特别是精神环境,就是变革传统师幼关系;

⑤完善管理制度是保障,需要幼儿园能从制度层面鼓励与保护教师的探索活动 3.简述陈鹤琴创编的五指活动课程。

答:五指活动课程是由陈鹤琴创编的,她是我国现代教育史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她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儿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了所谓的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她以5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在儿童生活中形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4.简述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答:①兴趣性原则,它是学前教育活动开展的驱动力和出发点,内容必须是符合儿童兴趣的,是儿童真正关心和需要学习的;

②灵活性原则,学前活动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中灵活确定目标及内容;

③联系性原则,学前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必须要遵循联系性原则,应将教育活动的内容,目标,过程,形式与手段,环境与材料等联系起来,相互协调;

5.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的原则

答:①有为与无为相结合的原则,学前儿童游戏指导既有重要的意义,又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游戏中的指导更多的是一种隐性的,有限的指导;

②愉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愉悦性是游戏的本质特征,而教育性是幼儿园教育的必然追求,游戏指导的目的便是帮助儿童在愉悦中增长知识经验,获得能力发展。把握愉悦与教育的关系,有助于儿童在获得愉悦满足的同时学到本领,获得成长。 6.简述低结构化玩具的特点及应用

答:低结构性玩具,它的功能相对不稳定,可以任由小朋友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自由发挥使用,所谓低结构材料,我的理解就是其结构松散,可变性强,内容宽泛。在现今大力倡导幼儿自主性活动的形式下,低结构材料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布鲁纳曾说过“教育对象是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进行学习,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尊重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因此,区域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那么幼儿将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相应的动态性的互动,就不能也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各种经验的积累,因此如果我们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中多考虑其层次性、递进性,将能够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 7.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方式

答:家庭和幼儿园都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教育的协调合作对学前儿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家长沟通,合作:

①沟通,交流,可在接送孩子时沟通,交流,这是家园联系最普遍,可行的方式;

②家园练习册,每个孩子一本,内容有:园历,教师简历,幼儿园教育目标,作息制度,主要活动安排,儿童在园表现,家庭基本情况,家长主要情况,儿童在家表现等,基本是每周反馈一次;

③家长委员会,在家长中选出一些具有一定教育经验,关心幼儿园教育的家长代表成立委员会,发挥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作用;

④家长会议,开学前,学期中,学期结束,园方跟家长汇报一学期幼儿园所作的工作和成效,对家长的支持帮助表示感谢;

⑤家长园地,是幼儿园通过某些区域的布置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信息和教育要求;

⑥家长开放日,从实践的角度与家长沟通的一种形式;

⑦家庭教育咨询指导,是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在线咨询,现场咨询等方式为家长解答教育中的疑难问题。

8.简述幼小衔接的原则

答: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的差异造成幼小衔接出现各种问题,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减小学前机构与小学的‘坡度’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幼小衔接工作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避免这个过程中过分偏执的做法,而应在德智体美多方面综合进行;

②长期性,系统性原则,幼小衔接作为儿童学习,生活中一次重要的过渡,应该着眼于儿童的长远发展,为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③平等合作原则,幼小衔接出现问题,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不利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二者应该努力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积极的寻求合作,同时实现互补,为儿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过渡。

三、论述题(30分)

论述幼儿园室内学习环境的创改,请结合实际说明

答:对于学前教育机构的老师来说,活动室内的环境规划与创设极其重要,无论何种课程,何种教学方法,这都非常必要。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活动室进行规划,这个环节非常必要,往往同一个教室,相同的材料,不同的规划,不同的排列组合,其效果通常会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标出那些东西是固定的,无法移动的,哪些应该被固定下来,教室里儿童,老师通常怎么走动。比如阅读区需要相对安静的地方,摆放书架等要优先考虑。然后对活动室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兴趣以及教育需要进行适当分区,如娃娃家,积木区,艺术区等。不同幼儿园,不同班级或者同一班级不同时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区角。老师还需从儿童的视角来规划设计区域,给予儿童参与,设计的机会。每个区域间隔得当。类型丰富,有利于儿童之间的互动性,在适当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儿童的需求,兴趣相应调整区角等

②选择材料,要选择儿童感兴趣的材料,因为材料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对象,它的选择决定了儿童活动的质量等,比如3岁内的幼儿非常喜欢动手操作摆弄各种材料,如捏,撕,粘,压,挖等,此时老师可适当为幼儿提供各种夹子,纸张,用来挖的泡沫等,但在选择材料时 应考虑儿童的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提供一物多玩,有多种用途的材料,选择那些与正规教育活动有关的材料等

③存储材料,根据儿童比较直观形象的思维放置低处,使之自己拿取便捷,而不是将材料封闭起来。取放玩具对儿童本身也是一种锻炼,具有教育的价值。

第7篇:学前教育学考试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学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满足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2.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用社会信息。

3.人的个体社会化

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 4.智力

所谓智力是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括性。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5.儿童观

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6.“最近发展区”理论

即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二、简答题

1. 教育的功能指什么?

答: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有着对社会发展及人的身心发展的巨大功能。

(1)促进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首先是为社会的延续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2)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现代教育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为遗传、环境与教育。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2. 现代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答: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有: (1)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2)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显著变化;(3)教育的内涵扩大;(4)教育作用愈加重要;(5)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3. 对学前儿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环境包括哪些?

答:对学前儿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环境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及情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生活,托儿所、幼儿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

4. 儿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儿童从出生到成熟经历了三个阶段:婴儿期(3岁前);幼儿期(3—

6、7岁);学龄期(

6、7-

16、17岁)。每一个阶段儿童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有其主要的活动形式,标志着该阶段的特征。这些阶段又按一定的顺序,相互联系,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必要的准备,并为后一阶段所取代,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必然趋势。 5.儿童心理发展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儿童心理的发展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1)智力的发展。所谓智力是指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括性特征。

(2)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的发展,语法的发展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发展上。 (3)情绪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期是情绪情感十分丰富的阶段,还出现了一些高级情感,这些情感的产生成为幼儿社会性行为产生发展的内部动力与催化剂。 5. 简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答: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但是没有教育就不能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他认为人的发展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生活。学校不能脱离生活。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三、论述题 1. 谈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关系。

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着十分复杂的互动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从总体上说学生是受教育者,但在教育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对某方面的思考超过了教师,便形成了老师向学生学习以及学生之间互教互学等现象。

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任教育者摆布的人。

总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不构成矛盾的对立面,而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2. 我国人口现状对学前教育有何影响?提出哪些要求?

答:人口增长快,将给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多困难;人口分布不均,将影响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人口比例大,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则使学前教育难以普及,更难以深入偏远山区;而人口素质差、受教育程度低,则会加重教育的负担;另外,我国将来的独生子女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对学前教育产生许多特殊影响。

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做好发展学前教育之准备。适应独生子女多的人口特点,促成优生——优育——优教的良性循环,减少遗传病、残疾儿和死亡率,学前教育应向下延伸,从胎儿保护、胎教以及从零岁开始教育。

大量人口分布于农村,着力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的特点与形式,发展适应农村的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

3. 怎样理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儿童发展是其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断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从而达到某种状态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过程。

具体来说,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儿童年龄愈小,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也就愈大。 4.试述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答: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幼儿教育史上一份宝贵的遗产。

①“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陶行知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幼儿教育,这是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与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的结果。

②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他认为建设中国式的幼稚园,应使幼稚园适应中国的国情,女工区需要幼稚园,农村需要幼稚园。

③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儿童有很强的创造力,发挥、加强、培养这种创造力是教育的任务之一。

④教育内容有亲近自然、虚心好学、孝顺父母,养成好习惯,勤读,善于学习等。

⑤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⑥开办师资培训。使幼稚园教师具有奉献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身作则,自化化人的精神;不断开拓,勇于创造的精神。

四、应用题

1. 学前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怎样正确的教育观?

答:为适应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下列观点:

(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儿童不只是学前教育的客体,是实施学前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学前教育的主体。教师既要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主动性,不可主观地指挥一切或包办代替;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儿童这一客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德、体、智、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前教育要全面促进这一动态过程的方方面面的发展,而不可顾此失彼、重教轻育、重智轻德或忽略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教育。

(3)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发展适宜性”这一概念则要求我们重视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和年龄特点,采用与儿童发展水平相适宜并能及时有效促进其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学前教育不应该“小学化”,更不能成人化。 (4)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贯穿在儿童一日生活之中,同时也要开展观察、散步、上课、娱乐、体育、劳动、自由活动等多种活动,不能让上课成为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

(5)家园配合,协同发展。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必须取得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做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对儿童共同进行教育,使儿童得到最好的发展。

2. 你认为幼儿教育教学需要体罚吗?应不应该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

答:在学校里最好不用惩罚。从理想上说,学校如果办得完美,自然就用不到惩罚,但是学校不容易办得完美,惩罚也就不能废除了,但惩罚应是有原则的:

(1)教儿童明了规则的意义。

(2)使儿童了解规则是公共应守的纪律。

(3)惩罚不得妨害儿童身体。 (4)惩罚不得侮辱儿童的人格。

(5)惩罚不得妨害儿童学习。 (6)在可能范围内须尽力顾全名誉。 (7)须鼓励儿童勇于改过引起他们自爱。

(8)履行步骤:友谊式劝导——命令式的警告——提示姓名——分座。

学前教育学复习题

(二)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决策层规定的,是对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统一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 2.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是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它包含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等。

3.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4.独立自主性原则

独立自主性原则如下:(1)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2)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5.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 6.发展适宜性

发展适宜性就是指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

二、简答题

1. 确定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有哪些? 答: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有:我国教育方针;社会发展的需要;学前儿童发展的需求。

2.简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答:(1)体育目标。(2)智育目标。(3)德育目标。(4)美育目标。 3. 说说学前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答:学前儿童的游戏主要以下特点:

(1)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 (2)游戏是自由自在的。(3)游戏是愉快的。(4)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4.简述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

答:角色游戏的价值表现在:(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价值。 (3)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5. 简述学前启蒙教育的内容。

答:(1)品德方面的启蒙教育。(2)智力方面的启蒙教育。(3)体能方面的启蒙教育。(4)美的启蒙教育。

6.简述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

答:师生良好关系的基本条件有三个:一是真诚,即教师必须勇于面对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以真正面目来面对儿童。二是接纳与信任,教师要把每一个儿童都当做一个有价值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关心爱护他们。三是深切的了解,产生师生间心灵的沟通,真诚地热爱他们。

三、论述题

1. 如何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教育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答: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但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不等于对全体儿童进行同一标准的教育。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年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身心特征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应该说,每一个幼儿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也就是在“面面俱到”中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因材而就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展现,这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社会、家长和幼教从业人员都应该认真加以理解,使每个儿童能够在教育的影响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 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答: (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只有在游戏生活中成长的儿童才会是身心健康的儿童。

(2)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会玩的儿童总是聪明能干的、身体健壮的、善于交往合作的。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时候应该把游戏能力也当作一项重要的指标。 (3)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游戏是早期教育的最佳方式。游戏恰好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促使儿童情绪兴奋,充分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 3.概述学前教育的六个基本原则。

答:(1)独立自主性原则,即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2)发展适宜性原则,指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 (3)保教结合原则,在对幼儿实施保育过程中穿插教育活动和要求,在日常生活贯彻相关的教育原则和要求,只有做到以上要求,才能完成“保教合一”的任务。

(4)综合性原则,主要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

(5)启蒙性原则,指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其主要指品德、智力、体能美等方面的启蒙教育。

(6)活动性原则,首先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然后必须鼓励儿童活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活动是多样的,它不是装饰品。 4. 如何正确做好学前阶段美的启蒙教育?

答:美的启蒙教育包括培养儿童对美的欣赏能力与表现美的能力。其中,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是基础,是优先发展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发展表现美的能力,二者之间的顺序不能颠倒。表现美的方法很多,绘画、音乐(唱歌或器乐)、舞蹈、手工、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来表现美。学前阶段美的启蒙重在培养儿童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在儿童还不具备欣赏美的能力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其表现美的技能,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式行为。

四、应用题

1. 结合实例说明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要求用实例说明)

(1)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①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②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③游戏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思考力。 (2)游戏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孩子们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相互理解,共同遵守规则,学会与人相处,借助于游戏,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3)游戏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①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②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在当代有许多心理学家或教育家将游戏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治疗儿童的行为问题或者情绪问题。

(4)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

2.某儿童在花园里发现一些昆虫,某教师第一反映就是尖叫跑开或大叫一声“很脏,别去动它”。请分析某老师的心态,谈谈你的看法。

答:由于教师本身的个性品质与心理状态的不同,他们在对待某些活动时会采取回避的态度,甚至阻止儿童参与,如在花园里发现一些昆虫,某些教师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尖叫跑开,或是大叫—声:“很脏,别去动它!”。正是由于教师的上述表现,使得许儿童在看到一些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就产生了惧怕心理,因此,我们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做到就是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对待周围所发生的事,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去参加到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鼓励儿童积极参加活动。经过长期的培养,他们才会主动地去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

学前教育学复习题

(三)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直观形象法

直观形象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子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2.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3. 家庭文化

所谓家庭文化是家庭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为了适应特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所创造与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 4. 托儿所

我国托儿所是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主要负责教养3岁儿童并为其父母参加工作提供方便,具有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重特性。 5. 幼儿园

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6. 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

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指保教结合,日常活动与教育活动结合,处处渗透教育,在各个环节注意幼儿身体的养护,使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简答题

1. 简述范例法的特点。

答:范例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示范性。(2)直观性。(3)行为的定向作用。 2. 实施游戏化方法有哪两个途径?

答:实施游戏化方法主要有两个途径, (1)游戏活动教育化。①角色游戏。②结构游戏。③表演游戏。④由成人编制的有规划游戏。

(2)教育活动游戏化。①依靠玩具开展游戏化活动。②依靠想像开展游戏化活动。 3.如何在家庭中创设属于儿童的天地?

答:儿童作为家庭生活的一员,应在家庭里为儿童安排一个属于他支配的、任他活动的小天地。(1)放置基本设备。(2)放置儿童玩具。(3)由儿童自己布置,自己管理。(4)儿童天地中的物品与儿童活动连接。

4.如何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的生活气氛?

答: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的生活气氛应做到:(1)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坦诚、和蔼;(2)文明行为、文明语言; (3)生活内容丰富、高尚、多彩。 5.简述3岁前婴儿的智力教育。

答: (1)引导婴儿发音。(2)训练婴儿的听力。(3)指导婴儿进行早期阅读。(4)耐心倾听婴儿的谈话。(5)正确对待婴儿的“口吃”现象。

6.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身心发展体现哪些特点?

答:(1)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呈加速度发展。(2)儿童智力发育好,知识面开阔。 (3)活泼好动,喜欢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也表现出主动性偏低;防御心理较重和在活动中自我中心较强,合作精神不足。(4)运动能力偏低,独立性差。此外,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普遍较差,娇气、怕吃苦现象严重。

三、论述题

1. 试论实施表扬鼓励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表扬鼓励是儿童教育中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调动儿童的主动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不可滥用,应注意适度。

(1)正确选择所要表扬鼓励的行为。教师所表扬鼓励的行为要适当,不能没有原则或标准地滥加表扬。一般来讲,有以下表现者,都给予表扬:一贯表现好,有突出的行为表现,有很大的转变或进步,以及虽未成功但有正确动机的等等。 (2)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表扬鼓励。对于平时一直表现好的,偶尔有突出行为表现的,有较大转变或进步的,以及好心办错事的孩子,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分别采取各种不同的表扬鼓励形式加以表彰。

(3)表扬鼓励要具体明确、及时得当、不流于形式。要明确指出儿童的好行为、突出表现或具体进步,不可笼统抽象千篇一律地采取某种固定的表扬鼓励形式,那样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行为强化作用,反而会使儿童产生习以为常甚至是厌烦的心理。 2. 试述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应遵守哪些原则?如何做到?

答:(1)做好榜样。①凡是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务必身体力行;②完善自我,道德高尚;③自身缺点不宜回避。

(2)尊重儿童。①重视儿童,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②满足儿童生理和精神的需要;③耐心对待,不粗暴、不歧视;④尊重儿童自然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导。

(3)理智的爱。理智的爱有以下几层含义:①对孩子的要求,不一味迁就。②控制情感,掌握分寸。③增长儿童的爱心。

(4)规矩明确。在家庭中,家长应该要求孩子掌握以下规矩:教会儿童做好自己生活的事;懂得文明礼貌;懂得不打搅他人;懂得关心环境;懂得遵守社会生活秩序。

(5)步调一致。家庭成员应对儿童有一致要求,一致态度,在方法上应沟通默契。①夫妻双方互相配合,支持,对儿童进行一致的教育。②两代养育者之间应保质协调一致。 (6)适当回避。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生活的某些方面儿童是不宜参与的,这就是适当回避。

3. 试论托儿所具有社会福利性和保育教育性等双重特点。

答:我国学前教育体系中的第一环,托儿所具有的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两个方面的特色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福利性:我国政府规定职业妇女的法定产假为半年。妇女产假休满后需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因此孩子半岁以后由谁来照看孩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托儿所这一社会设施的建立正满足了这些父母的需求,体现了社会对广大年轻父母的关心和支持,也体现了政府对于学前儿童成长的重视和关怀。 保教性:托儿所教育是保教并重的教育,是根据小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保育和教育,使3岁前儿童获得健康的成长。随着早期教育热的兴起,人们希望尽早地开始对儿童教育,由此托儿所成为早期智力开发的一个重要场所。 4. 论述幼儿园教育目标层次间的相互关系。

答:(1)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指导幼儿园开展教育工作的纲领性目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中期目标。即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总的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它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近期目标的制订是为完成最终的目标服务的。短期目标一般是教师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制订的,往往在月计划和周计划中体现出来。

(4)活动目标。即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上述四个层次的目标由抽象到具体构成了幼儿园教育目标,通过上述层次的转化,使宏观的教育目标真正成为可操作的活动目标,从而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四、应用题

1. 举例说明固定模式的角色扮演训练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答:我们周围的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有其相应的社会责任、行为规范和首先要求。而我们的角色扮演某一个社会角色,从而理解该角色、掌握该角色所应具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例如,当前城市儿童普遍活泼好动、办事缺乏耐心,怕吃苦、畏难,老师就可以学一学那位前苏联的教育家,让孩子也扮一扮哨兵。而且可以跟他比赛,“看看谁是个好哨兵”。孩子就会于无意间习得哨兵所具有的良好的行为规范(如坚守岗位、一丝不苟、不能乱动等 等)和道德要求(坚忍不拔、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等)。也许,孩子以后会慢慢淡忘了“扮哨兵”这个游戏,但是,通过这种反复的角色扮演训练而内化在儿童身上的良好品质却会保留在孩子身上,使他终身受益。

2. 案例分析——讲讲做做:秘密朋友 答:教育观:(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2)因人而异地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教(3)教育活动游戏化。

原则:(1)让幼儿想像和独立动手操作来看,体现出独立自主性原则;(2)从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及过程中,体现出了综合性原则;(3)从整个教育过程看,幼儿主动活动贯穿始终,体现出活动性原则。

方法:(1)语言法;(2)行动操练法;(3)游戏法。

学前教育学复习题

(四)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幼儿常规

幼儿常规是指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2. 学前班

学前班是以学龄前1-2年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组织形式。学前班大都附设于小学内,独立设置的较少。 3. 开放日制度

开放日制度是指请家长来园所参观各种活动,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看到自己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育要求和方法,家长通过对同一年龄幼儿行为和能力的对比,可以从侧面认识自己的孩子的发展水平,改进家庭教育的制度。 4. 保育员

保育员是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国家规定保育员应该具备初中毕业以上的学历,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能够履行幼儿保育员的职责。 5. 社区

社区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群从事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活动,并由此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小社会。地域界限是构成社区的另一个要素。 6. “三优”工程

“三优”是指优生、优育、优教。“三优”工程是由全国妇联倡导的,通过各级妇联组织在全国各地开展的,以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的群众性活动。

二、简答题

1. 小班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答:(1)动作迅速发展。(2)幼儿对教师有很强烈的依恋感情,并想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认可。(3)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4)行动容易受情绪支配。(5)喜欢模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6)开始关注同伴,社会性得到初步发展。(7)语言发展快,爱说话。(8)感知觉发展迅速,观察力有待发展。

2. 幼儿入园第一月的活动中应注意些什么?

答:幼儿园第一月的活动中教师应注意:(1)布置活动室环境。(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幼儿。幼儿的天性是喜欢游戏的。(3)用爱来打动幼儿。(4)灵活安排一日生活。

3. 简述托儿所、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地内容。

答:托儿所、幼儿园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1)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2)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3)指导家长正确了解托儿所、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和工作计划。(4)互相沟通儿童在家庭和在园所的情况,为教育提供依据。(5)吸收家长对园所保教与管理工作的意见。(6)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托儿所、幼儿园教育服务。

家长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1)向托儿所、幼儿园提供关于儿童的一切有用的资料,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特点。(2)帮助托儿所、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3)为园所工作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4)参与园所的管理工作,为园所的发展出谋划策。简述幼儿教师的职责。

4. 简述幼儿教师的职责。

答:(1)观察了解幼儿,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2)观察分析并记录幼儿发展情况。(3)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4)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5)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6)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5. 简述保育员应具备的素质。

答:对保育员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心理素质。要有合作精神,与教师之间配合默契,共同做好保教工作。意志坚强:耐心细致,克服一些烦躁的心理和对保育员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 (2)专业素质。爱心:保育员要有慈母一样的爱心来照顾孩子。丰富的知识:幼儿卫生保健制度和幼儿生活管理,涉及到幼儿卫生学、幼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很多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 6.社区教育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 (1)地方与民众办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2)社区教育形式多样,面向社区全体成员。 (3)适应社区需要,服务社区。

三、论述题

1. 试述如何做好幼儿入园教育工作?

答:(1)进行家访,了解、熟悉幼儿的基本情况,以便教师对幼儿实施教育时有的放矢。 (2)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人园幼儿的情况以及家长的需求,以便针对性、有重点地做好新生人园工作。

(3)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求得家长的密切配合。教师应该求得家长的支持,要求家长做到:①创造条件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②激发幼儿喜欢幼儿园。③鼓励和培养孩子间的交往。④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⑤家长为幼儿人园做一些必要的物质准备,并在此过程中引发幼儿对幼儿园的兴趣。⑥家长要坚持送幼儿园来园,逐渐给幼儿树立一种观念;我已经长大了,每天都应该去幼儿园。

(4)参观幼儿园,引起幼儿对幼儿园的兴趣和向往。

(5)把握好幼儿园的第一个月。通过这一个月的活动主要达到以下目的:①帮助幼儿适应和享受新环境;②帮助幼儿适应与一直照顾他们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安心在园游戏、学习; ③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使他们知道除了家中照顾他的人之外,还有人关心他们;④帮助幼儿平静情绪,舒畅地学习新事物。 (6)分批接收幼儿入园。 (7)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孩子。

2.试述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幼儿教育的差异? 答: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目的性和计划性。托儿所、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是有着明确目标,有严密计划和组织形式的,使儿童在一定的时间段达到某个目标。家庭教育则是结构松散的教育。家长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儿童的教育也是在家长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进行的。家庭给予儿童的影响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

(2)教育对象。在幼儿园教育中,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儿童,幼儿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集体中完成的。儿童在这种集体教育中也逐渐学习到如何与人相处、合作等社会规范,加速了其社会化的过程。而在家庭中进行的是一对一的教育,家长也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等,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但也容易使家长的教育心态出现偏差,从而使孩子出现自理能力差、自我为中心,怯懦等行为问题。

(3)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在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在婴幼儿眼中是无比高大的,教师具有权威性,因而对于教师的要求婴幼儿更愿意接受。而在家中,家长的要求和命令则很容易就被亲情所冲淡变得不那么有效了。 3.试述幼儿教师应具备何种素质?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他的心理品质和专业素质。

(1)心理品质主要指①教师有执着的事业心。②自信、自尊。③意志坚强。④聪慧的认知能力。⑤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良好心态。⑥合作精神和能力。⑦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个性品质。 (2)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有:

①爱心。它包括以下方面:a.爱心和“教育爱”。b.爱心和童心。c.爱心和尊重儿童。d.爱心和严格要求。

②观察力,指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秀点从而寻找到不同的方法来调动孩子活动积极性,做到因人施教。

③沟通能力,沟通是指人际之间信息的给予和接受。教师在与儿童的交流中,注意倾听、交谈时要注意身体姿势,语言要简明,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幼儿了解你的想法。 ④组织活动的能力。

⑤科研能力。幼儿教师需要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在教育教学中发现课题,开展科研并以科研促教。 ⑥写作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多积累素材,提高业务素质。

⑦自学能力。幼儿教师需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以跟上时代。 ⑧意外事故的急救和处理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卫生常识和急救能力,以便更好地担负幼儿教师工作。

4.发展城市社区学前教育意义何在?

答:幼儿园是社区当中的重要教育机构。它与社区之间应该密切沟通、联系,互相补充,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搞好社区内的教育。

(1)幼儿园以自身的教育优势服务社区。具体来讲可以开展以下工作:①幼儿园可以承担社区内幼教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再提高工作,帮助社区教育质量的提高。②幼儿园开放自身的教育资源供社区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社区内的全体儿童受益。③幼儿园的师资力量可以兼任社区教育的指导和顾问,服务于社区。④幼儿园支持参与社区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使幼儿园成为教育和文化宣传的阵地,推动整个社区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

(2)争取社区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参加。幼儿园教育也要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调动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协作办好教育。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区域,能够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此外,争取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积极参与也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向。

四、应用题

1.如何开展社区学前教育工作?

答: (1)积极创造条件,为更多的学前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的机会。

(2)以“三优”工程为龙头,形成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网络。“三优”是指优生、优育、优教。社区学前教育以“三优”工程为中心,充分发挥社区内妇联群众团体的优势,团结各方面的专家,协同社会力量,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科学育儿是一项多学科、综合性的工作,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业务配合和科学的、具体的指导,形成一整套的工作与服务的网络和体系。

(3)优化街道地区的社会环境。利用社区的力量,在社区内开办儿童玩具图书、儿童游戏、儿童游乐场或儿童乐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和活动场所,可以为广大的儿童提供接触社会、加强交往的机会,以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为孩子们智力的开发、动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4)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家庭提供帮助,为儿童提供活动环境。街道社区应充分利用社区内的资源,为散居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科学的指导,并为散居儿童创设活动的环境。另一方面,社区应设立一些服务项目,满足家长的不同需求。 2.案例分析:

答:(1)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基本理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是伙伴关系,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在园所与家庭的相互配合中,教师要坚持尊重家长,确立家长的主体地位的原则,和家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园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2)分析和评论:在A、B二位老师的观点中,教师是教育的权威,家长则是受教育者、受指责者和幼儿园命令的执行者。其实质是否认了园所与家庭的伙伴关系,否认了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因此,她们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3)园所与家庭相互配合对应遵循的原则:①尊重家长和他们正确的育儿方式;②注意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③开拓家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第8篇:学前教育学考试内容

第一章

1、教育就是人类为了培养自己的新生一代,使之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专门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和社会教育,其对象不限于年轻一代。狭义的教育则专指专门教育机构中的教育。

2、学前教育指的是对从出生到6岁左右,入小学前这一阶段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

3、我国法定入学年龄为6岁。美国3~5岁为学前儿童,进幼儿学校,5岁(甚至4岁)进设在小学的幼儿园,6岁入学。

4、学前教育的价值a、基础性 b、先导性c、公益性

5、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学前公共教育的主张。

6、福禄培尔设计了一套玩具材料(他称为恩物,意即神恩赐儿童的玩具)。1840年,首次命名为幼儿园(正式成立第一个幼儿园)。

7、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第二章

1、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建立了“性格形成新学园”,期中包括收托2~5岁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这是他在历史上为工人阶级创办的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2、张之洞于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

第三章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格赛尔也认为成熟是由遗传决定的。环境决定论代表人华生,认为通过训练可以决定儿童的行为。

2、叶澜提出的二层次三因素论(理论)

个体自身条件(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可能性因素环境条件

现实性因素 个体实践活动

3、儿童观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设计儿童的特点、权利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教育儿童的发展之间关系等问题。树立什么样的儿童观。

4、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一)儿童身心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量变与质变的交替变换中,儿童身心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学龄期(6~16岁)。

(二)儿童身心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儿童身心发展大致是按由大到小、由简到繁、有具体到抽象这样一个顺序来发展的。

第四章

1、教育目的或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级

A.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决策规定,是对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统一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

B.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包括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技校和专科教育、大学教育等。

C.各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是指不同年龄段的培养目标,如幼儿园小、中、大班的教育目标。

D.学科教育目标。指每一个学习领域或科目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目标。

2、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是体格发育正常、体态无缺陷,各项体能达到年龄标准,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精神饱满、愉快,有一定的控制力。它包括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大方面。学前儿童体育是保护和增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3、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体格 b.体能 c.适应能力d.心理因素

4、学前儿童体育目标

(一)保护儿童的生命,促进儿童身心的正常发育

(二)关注儿童积极情绪的培养

(三)养成儿童基本的卫生习惯

(四)发展基本动作,增强体质,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五)进行安全教育

5、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受教育者智力发展的教育。

6、学前儿童智育的目标

(一)认识周围环境的事物、现象,并拓展视野,丰富启蒙知识,学习一些科学技能

(二)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智能如感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三)发展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培养儿童阅读图书的兴趣

(四)培养学习的兴趣、自主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7、德育即道德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起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

8、教育方法a.故事法和讨论法 b.移情训练法 c.角色扮演法 d.行为练习法 e.发泄法

9、美育即审美教育。美育在于培养年轻一代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日常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感受,培养他们爱美、审美的情趣,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

10、学前儿童智育实施的要领

(一)使儿童通过直接感受和体验认识周围生活中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获得直接经验和初步的概念。

(二)鼓励儿童主动学习。

(三)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动手操作和多种活动中学习。

(四)鼓励儿童运用语言、绘画、肢体动作及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五)提供丰富和有层次的玩具和材料给儿童摆弄和操作,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六)以积极的态度和巧妙的方式回应儿童的问题。

第五章

1、婴儿的日常生活指每日进行的饮食、睡眠、排便、盥洗等生活活动。

2、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看书)a.头尾规律 b.远近规律 c.泛化集中规律 d.正反规律

3、先天论者,乔姆斯基认为婴儿语言发展如此迅速,是由于婴儿具有获得语言的天生机制(LAD先天语言获得机制),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先天赋予的。认知结构论者,皮亚杰认为语言来源于智力中的表象的发展。

4、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指早期儿童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5、家庭教育的特点a.亲密性b.基础性c.个体性

第六章

1、早期的游戏理论 a.精力过剩论,代表人席勒、斯宾塞b.松弛论或娱乐论,代表人拉扎鲁斯、派屈克c.练习论,代表人格罗斯d.复演论,代表人霍尔

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泛性论

2、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

(一)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分类a.感觉机能性游戏b.象征性游戏c.结构性游戏d.规则性游戏

(二)依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类a.独自游戏b.平行游戏c.联合游戏d.合作游戏

(三)依据儿童行为表现分类a.语言游戏b.动作技能游戏c.想象游戏d.交往游戏e.表演游戏

(四)依据教育的目的性分类a.自发游戏b.教学游戏

4、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拓展)

(一)游戏与儿童体能和动作技能的发展

(二)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四)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五)游戏与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5、我们可以将幼儿园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6、角色游戏大约从2岁开始,直至入小学,其高峰期在3~5岁。

7、角色游戏的指导原则a.主体性原则b.开放性原则c.整合性原则

8、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a.丰富和扩大儿童的生活经验b.及时深化游戏主题、生成新的游戏主题c.营造游戏的环境、提供游戏所需的玩具、设备和材料,促进儿童角色游戏的发展d.以间接指导为主,帮助儿童组织和开展游戏

9、表演游戏被称为戏剧性游戏,它是按照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10、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结构玩具和建筑材料进行构造活动的一种游戏。幼儿园常用的结构游戏材料有积木、积塑、沙、土以及泡沫塑料、橡胶等做成的结构材料。

11、结构游戏的指导策略a.丰富和加深儿童对建筑物的印象b.让儿童学习进行结构游戏的基本技能c.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指导结构游戏的方法应有所不同d.利用各种结构游戏材料,丰富游戏的主题,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e.利用游戏的成果发展儿童的评价能力,并丰富环境的布置

12、幼儿园的规则性游戏是成人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为儿童编制的游戏。

13、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是儿童主动和自愿的活动

(二)儿童重视的是游戏的过程,而非游戏的结果

(三)儿童游戏具有假想成分,它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社会生活

(四)游戏是能给儿童带来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

第七章

1、幼儿园课程是课程编制者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实施教育和教学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以及教师指导(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下的儿童学习、游戏、日常生活等各种正规和非正规活动的内容、方法、环境等,以促进儿童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有序的教育计划或教学蓝图。

2、在幼儿园,教学被称为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育纲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儿童的学习活动。我国在幼教界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接受了大教学、小课程的思想,

重视各科教学。

3、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与编制开始于清朝末期。1904年由张之洞等人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时,专为学前教育制定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这是我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癸卯学制)

4、《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由教育部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性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5、教育部颁布了由苏联专家戈林娜等人指导的试行草案。

6、教育部2001年9月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7、1816年,英国学者欧文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学校——性格形成新学园,这是历史上第一所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学前教育机构,招收6岁以下的儿童。

8、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鹰架理论)

9、陈鹤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建立以自然、社会为中心的“中心课程”(单元教学),倡导“五指活动”、整个教学法和做中学,他重视儿童活动,五指活动即五活动(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

10、海恩斯科普认知发展课程模式a.主动学习 b.环境的布置 c.每日时间表 “制定计划—行动—回忆”,“行动时间”在日常活动中时间最长。

11、“发展—互动”课程模式或银行街课程模式——由美国教育家米歇尔提出。a.课程的理论基础b.儿童发展的一般原则c.课程目标d.课程的组织实施(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社会研究为依据对课程进行整合)。

12、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特点

(一)保教并重

(二)儿童的认知水平处于前运算发展期,难以进行抽象的思维和书面的学习,必须通过亲身的观看、倾听、摆弄、操作来感知和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的变化和关系。

(三)儿童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初期,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儿童与同伴及成人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使儿童通过游戏、观察、交流、模仿来学习语言、道德行为习惯和技能;通过相互启发、帮助、激励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

(四)随着儿童语言的发展,儿童不仅可以直接感知事物,而且能通过语言的描述、讲解来提升自己经验,也能通过语言讲解认识一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按照语言的指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五)儿童好奇心强,容易因新奇刺激引起探究的兴趣,但是兴趣容易转移。

(六)儿童的知识经验比较缺乏,思维具体形象,注意力不稳定,所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该以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启蒙性的知识经验为内容,通过游戏、操作以及直观的教具、图片和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教学,不布置强制性的家庭作业、不考试、不计分、不留级。

第八章

1、幼儿园每日必定安排儿童的饮食起居,其活动包括:晨检接待、盥洗、如厕、饮水、进餐、睡眠、离园等。

2、日常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保障儿童的生命和身体健康

(二)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最佳环境

(三)养成讲卫生、讲文明的好习惯

(四)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和爱心

(五)培养关心、维护环境的好品质

(六)培养关心他人,与人交往的社会性行为

(七)积累生活知识和经验

(八)弥补独生子女的缺憾

第九章

1、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拓展)

(一)小学和幼儿园之间对衔接工作不重视,少沟通

(二)把幼小衔接看作是单纯的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

(三)小学教师偏重教学技能、教学内容的研究

(四)家庭和学校的相互理解配合不够

2、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

A.有计划地加强与附近小学的联系制度

B.积极开展对大班家长的宣传教育

a.心理准备b.能力准备c.学习准备

C.认真做好大班的入学前教育

D.关注儿童的情感、态度表现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小学的幼小衔接工作

A.适当调整低年级的课程设置和课时

B.改革教材教法,讲究教学实效

C.减轻作业负担,开辟多种渠道,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D.要倡导对儿童的宽容、理解和接受

(三)国外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一些尝试

A.增进两个教育阶段的相互了解

B.改革教育体制

C.为学前儿童规定统一的教育规范和评估体系

D.改进师资培训工作

E.改进普及义务教育的体制

F.加强科学实验研究工作

第十章

1、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拓展)

(一)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感、义务感与无私奉献的亲子之爱相结合

(二)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三)要把关爱、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四)要把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起来

2、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原则

(一)尊重家长的原则

(二)区别对待的原则

(三)要求适度的原则

(四)双向反馈的原则

第十一章

1、学前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劳动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

(二)劳动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三)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四)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五)劳动周期的长期性

第9篇:840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学前教育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40)

学院名称((盖章): 教育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 2012年8月19日

《学前教育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40)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学前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是为我校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学前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学前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

I.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查范围

第一章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

(一)什么是学前教育

(二)学前教育的机构和形式

二、学前教育学概述

(一)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一、理论的孕育阶段(15世纪以前)。

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前教育思想

二、理论的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前期)

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前教育思想

三、理论的初创阶段(18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 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前教育思想

四、理论的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以来)

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前教育思想

2 第二章

社会发展与学前教育 第一节

社会政治与学前教育

一、社会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制约的具体表现

二、国家制度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国家制度决定学前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性质、目标和内容、方式和方法、管理体制、发展规模和速度

三、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及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经济与学前教育

一、社会生产力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是学前社会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目标和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

二、学前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文化与学前教育

一、文化与学前教育内容

二、文化水平与学前教育

三、文化信息的传播与学前教育

四、文化选择与学前教育

五、文化变迁与学前教育 第四节

人口与学前教育

一、人口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人口影响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结构、区域布局

二、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学前教育发展 第三章

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 第一节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二、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一)母体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二)生活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三)早期经验对儿童大脑发展的影响

三、儿童在主动的发展

3 第二节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的依据

二、学前教育是促进儿童发展巨大力量 第三节

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发展特点与教育

一、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特点与教育要领

(一)出生及周岁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要领

(二)

1、2岁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要领

(三)3岁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要领

(四)4岁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要领

(五)

5、6岁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要领

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二)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1.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一)幼儿发展是其个体因素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幼儿园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三)现代儿童发展上出现的一些特点 1.儿童生理发展的加速现象 2.儿童心理方面的变化 第四节

儿童观的发展

一、儿童观的概念

(一)儿童观的概念

二、儿童观的演变

(一)儿童地位观的演变。国家本位的儿童观与个人本位的儿童观

(二)儿童能力观的演变。无知无能的儿童观与人格主体的儿童观

三、科学儿童观的树立

(一)儿童的合法权利

(二)儿童的发展潜力

(三)儿童发展的差异

(四)儿童在活动中发展

(五)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第四章

幼儿园教育性质与目标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的性质

一、幼儿园教育的性质

二、幼儿园教育的地位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容

三、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 第五章

幼儿园教育内容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内容概述

一、幼儿园教育内容的概念

二、影响幼儿园教育内容选择的因素

三、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范围和结构

四、我国幼儿园保教内容的特点

广泛性、初浅性、综合性、生活性、趣味性、差异性第二节

我国幼儿园教育内容及要求

一、健康领域 1.健康领域的目标 2.健康领域的内容要求 3.健康领域的指导要点

二、语言领域 1.语言领域的目标 2.语言领域的内容要求 3.语言领域的指导要点

三、社会领域 1.社会领域的目标 2.社会领域的内容要求 3.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

四、科学领域 1.科学领域的目标 2.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 3.科学领域的指导要点

五、艺术领域 1.艺术领域的目标 2.艺术领域的内容要求 3.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

第六章

幼儿园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

拟定幼儿园教育的实施计划

一、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

(一)教育教学计划的含义

(二)教育教学计划的类型

二、教育教学计划的拟定

(一)分级拟定教育教学计划

(二)拟定教育教学计划的原则 1.保教合一的原则

2.尊重幼儿人格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3.环境育人的原则 4.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5.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的原则6.发挥一日生活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第一节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

一、生活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二、生活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三、生活活动的组织原则

四、生活活动的指导方法 第二节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一、幼儿园教学的含义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

四、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方法 第三节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一、游戏的概念与种类

(一)游戏的概念

(二)游戏的种类

二、游戏是幼儿的需要

三、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一)游戏促进幼儿生理的发展

(二)游戏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三)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四)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四、游戏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

(一)游戏时间的设定

(二)游戏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三)游戏材料的提供

(四)不同类型游戏的设计与实施第二节

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

一、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组成

二、科学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 第七章

幼儿园教师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

一、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二、幼儿教师劳动的价值

三、幼儿教师的权利与职责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幼儿园教师的必备的技能和能力

(一)观察能力

(二)表达能力

(三)沟通的能力 1.教师与幼儿沟通的能力 2.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3.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 (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1.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教师能力的灵魂 2.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是教师能力的基础3.创设环境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第三节

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

一、幼儿的学习方式

二、教师作用于幼儿的方式

三、不同类型的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四、我国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第四节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

一、幼儿园教师培训的意义

二、幼儿园教师培训的机构

三、幼儿园教师培训的课程

四、幼儿园教师培训的实践

五、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第八章

幼小衔接 第一节

幼小衔接的意义

一、儿童发展的连续性

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第二节

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问题和对策

一、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新问题

(一)幼儿入学准备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幼小衔接的原则

二、幼儿园为儿童入学做好准备工作

(一)全面的入学准备

(二)专门的入学准备

第九章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第一节 幼儿园的家长工作

一、幼儿园的家长工作的意义

二、 幼儿园的家长工作的目的和内容

三、幼儿园的家长工作的基本原则

四、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基本方法 第二节

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一、 幼儿园的社区工作的意义

二、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途径

三、幼儿园的社区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与幼儿园教育

一、幼儿图书、报刊与幼儿园教育

二、幼儿广播、电视与幼儿园教育

三、网络与幼儿园教育 第十章

学前教育研究

第一节

学前教育研究中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调查法

四、实验法

五、作品分析法

第二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流程

一、选题阶段

二、研究设计阶段

三、搜集资料阶段

四、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五、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六、总结与评价阶段

第三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学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学前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上一篇:中小学劳动教育案例下一篇:农村远程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