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

2023-03-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

高校校园暴力的心理预防机制研究

摘 要: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在各大高校,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及治理校园暴力事件,但收效甚微。文章從心理预防机制建设角度研究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措施,从家庭、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四方面分析校园暴力形成的心理诱因,对预防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校园暴力;心理预防机制;途径

一、相关概念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或校园周边对他人进行暴力性侮辱、打骂、强奸等行为,不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的,都属于校园暴力行为,都会对受害人造成极大伤害。校园暴力的特点一般表现为偶然性、报复性、组团性等。

心理预防机制主要是运用一定心理技术帮助个体建立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修养,提高控制力及适应力,最终目的是使个体在法律法规规范的范围内做出正确行为。心理预防机制建设的目标是帮助高校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克服不良行为;长期目标是帮助其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

二、高校校园暴力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

高校校园暴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成因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及高校学生自身,校园暴力形成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方面的心理诱因

家庭是个体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方面的心理诱因是导致校园暴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校园暴力的家庭方面心理诱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家庭结构缺陷。随着离婚率的升高,直接受父母离婚影响的是孩子,原本完整的家庭被打破后,孩子们会产生心理失衡。这种失衡会造成他们出现紧张、消极、焦虑、恐惧、自卑等心理,甚至对生活、学习等失去信心,逃避来自外界的各种事情。如果不能及时缓解这种心理失衡的状态,就会形成病态人格,有可能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②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影响青少年“三观”形成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道德感、法制感的形成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使青少年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乐观、坚韧、宽容的健康人格,更多地习得社会化过程中的优良方面。反之,失败的家庭教育往往会将孩子引入歧途,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骄纵、霸道的性格,溺爱与放纵使孩子的占有欲及霸道性格逐渐形成。长此以往,家庭教育培养出的这种性格会扩张到校园中,引起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

(二)学校方面的心理诱因

正规化的教育来自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动力,学校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社会化进程及人生发展轨迹。校园暴力成因中的学校方面的心理诱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严重。一直以来,学校教育的目标偏离素质教育范畴,缺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培养体系。对学生德育的忽视势必使教育目标偏离人的全面发展轨迹。学校德育应注重落实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美德教育和伦理学教育,而很多学校对这类德育课程的开设往往应付了事,理论大于实践,单调、枯燥的课程使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德育的内涵。德育的严重形式化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容易滋生校园暴力。②教师的德育不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品格的形成,部分教师的德育不到位,没有从心底里将德育放在教书育人的重要位置。一味强调分数的应试教育,会间接地将重视分数的态度传递给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关爱及耐心的说服教育,定会留下隐患。③应试教育的阴影。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在他人的讥讽与批评中渐渐偏离正常的轨道,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常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渐渐成为校园暴力的制造者。

(三)社会方面的心理诱因

网络时代的来临,青少年更多地通过网络接触社会,一些不良之风在网上蔓延,使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学生盲目模仿。基于此,校园暴力的社会方面的心理诱因主要包括:①暴力文化的影响。影视作品、综艺节目、小说、新闻等充斥着暴力色彩。青少年的心智不成熟,对暴力内容无法辨别,部分青少年崇拜暴力事件中的暴力行为,有意模仿,促进了校园暴力的滋生。②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青少年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求新鲜感,也寻求刺激感,同时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部分青少年喜欢暴力刺激的项目,接受其中枪战、屠杀、帮派等自认为酷的因素,随之将网络世界虚拟的内容带到现实世界中,模仿暴力内容,校园暴力由此滋生。③校园周边环境恶化。高校校园周边被一些商家看中,开设一些娱乐场所,如网吧、酒吧、KTV等。这些场所用各种营销方式吸引着大学生前去消费,吸毒、赌博、卖淫、醉酒、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充斥其中,使大学生深陷其中。

(四)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诱因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与生理上逐渐成熟,心理状态也发生着改变,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但辨别是非及控制能力较差,面对诱惑与刺激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在这种状态下,产生校园暴力的心理诱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挫折感是校园暴力的导火索。当目标没有实现时,大学生会产生挫折情绪,如果不及时释放负面情绪,就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大量校园案例分析证明,高校校园暴力事件及行为的发生多数是由大学生挫折情绪不能及时缓解导致的。②精力偏差与自控力差等的矛盾。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精力过剩的阶段,不能有效调节过剩精力;心理状态不断变化又不能很好控制;独立意识强,但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明辨是非。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在问题意识及心理情绪上产生偏差与矛盾,容易被外界刺激而发生冲动行为。③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大学生处于性生理基本成熟但性心理仍不成熟的阶段,希望得到异性的肯定,并被接纳。但由于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其不能正确认识两性问题,形成了不良价值观,产生一系列暴力行为。

三、高校校园暴力心理预防机制的建设

高校校园暴力心理预防机制建设对解决高校校园暴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预防机制建设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一)心理预防机制建设的原则

心理预防机制建设的原则主要包括:①心理沟通原则。主客体之间通过语言表述行为,相互交流情感与认知,了解彼此的心理状态与需要,最终达到彼此认同。②教育保护原则。心理预防机制建设要以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出发点,通过教育手段保护其合法权益,以教育为手段从根本上减少大学生暴力行为的发生。③及时防治的原则。预防是减少校园暴力伤害的有效手段,心理预防机制建设就是要通过沟通、教育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使其身心朝着健康轨道发展,通过心理干预来积极预防暴力行为。④综合治理的原则。大学生心理预防机制建设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更是政府、社会、家庭的事情,学校要综合各方的力量,共同构建大学生心理预防机制,综合治理校园暴力的发生,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高校校园暴力心理预防机制构建的内容

高校校园暴力心理预防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建设高校校园暴力的心理预警机制。预警机制建设要求高校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早预防、早治理,一旦发现暴力苗头要及时制止,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这就要求高校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情绪波动较大、行为异常的学生及时给予干预,通过教育引导及心理建设等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心理发展状态。②建立高校校园暴力的心理防范机制。心理防范机制的建设要求高校教会大学生如何自我保护,如何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如何避免危险情况对自身的伤害。同时,要教给大学生紧急避险及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与技巧,正确预防与处理校园暴力有可能带来的伤害。③建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效发展机制。长效发展机制的建立包含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共同性,使其提高心理健康的免疫力;与此同时,要进行尊师重道教育,树立良好的教师尊严与形象,使教师的心理健康长效发展;建立大学心理健康档案,及时跟踪调查发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早发现校园暴力的发生动机。

(三)高校校园暴力心理预防机制构建的路径

构建高校校园暴力心理预防机制的路径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强化对大学生生命价值及传统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继承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首先,开展生命教育,使大学生真正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开设人性化教育课程,感受生命的光辉与人性的魅力,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人文情怀;开设心理咨询及教育工作,使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远离校园暴力。其次,加强高校德育的实质性内容,增强其说服力与吸引力,使德育内容真正内化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去,增强其责任感、求知欲、感恩意識等。最后,认真抓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与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并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②建立预防校园暴力行为的工作机制。加强学校的教育督导工作,建立与家庭共同教育的联动机制,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的保障工作,优化学校周边环境,净化社会文化传播环境,阻断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传播渠道。③努力做好对常见人格障碍群体的教育疏导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其走向正常的人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的心理诱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高校应建立校园暴力心理预防机制,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 璐,蒋 善,张卫红.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0):17-19.

[2]李进忠.减少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倾向的有效策略——美国的经验[J].基础教育参考,2004(10):21-23.

[3]郑 重.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探析——兼谈高校暴力事件之根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0):428-431.

作者:李玥瑶

第2篇:校园暴力问题:成因与预防

摘要: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且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扰乱社会发展,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2015年法制监测中心统计结果显示,山东省校园暴力事件的爆发率为全国各地之最。本文希望通过探究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降低其发生率,给青少年一片成长净土。

关键词:校园暴力;初中生;预防对策

一、校园暴力现状

对校园暴力的界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挪威心理学家Olweus,他从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欺负这个角度将校园暴力定义为“一个学生如反复地或长期地成为一个或多个学生负面行为的攻击对象,这个学生即是被欺负或成为暴力行为的受害者。”而我国于2017年12月27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的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办法》中,对校园暴力作了更明确的界定,是指在学校实施正常管理、教育职能期间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的暴力事件以及对学校造成破坏的行为,参与人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校内师生与校外人员之间,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身体和心理或者财产安全受到胁迫的一种行为,是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

根据法制网监测中心有关数据统计,校园暴力的参与主体趋向低龄化,2014年14周岁的学生参与率高达20.11%,同时更多的校外人员介入暴力事件中,无业人员参与高达11.95%。[1]而且,在学生的调查中也显示出暴力情况,5.8%的学生表示曾经有过报复计划,6.8%的学生表示在受到暴力行为后有过自我伤害的现象,而1.3%的学生曾经将凶器带入学校内部。[2]

我国受应试教育影响,更关注学生的成绩,公安等社会职能部门只有在学校出事的时候才出现,校车也缺少严格的管理制度[3],安全教育只流于形式。社会上教师体罚施暴学生,甚至学生对老师施暴的现象逐渐增多,师生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矛盾不断激化。有关校园暴力事件,教育部门和学校方面都比较敏感,总是含糊其辞,司法机关也没有将中学生作为专门惩治对象,都被简单化处理,归于校纪校规处置,也就没有更多关于中学生校园暴力的官方统计数字[4]。我们还发现,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活动占全国刑事犯罪案件的半数以上,青少年犯罪活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法律对青少年犯罪的管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需要各部门发挥作用,从根源解决校园暴力。

我国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全国律协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佟丽华提出要充分发挥地方公安机关的作用,检察院和法院也要参与校园暴力的解决。[6]学者江根源主要对近年来危害较大的网络暴力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提出家校共同教育、社会宣传防范以及完善法律法规等措施。[7]

有几个省市的措施非常值得学习,如镇江一中学邀请知名老师为家长开展专题讲座,对校园暴力进行详细的阐述,同时开设“家长讲坛”以及“家长义工队”,让家长参与和督导学校管理,关注孩子成长,共建摘要: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且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扰乱社会发展,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2015年法制监测中心统计结果显示,山东省校园暴力事件的爆发率为全国各地之最。本文希望通过探究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降低其发生率,给青少年一片成长净土。

关键词:校园暴力;初中生;预防对策

二、校园暴力成因分析

1.个人因素。①法律意识淡薄。受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学校都将重点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并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也不会主动去向学生普及法律,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导致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是名副其实的法盲。学生缺少了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意识淡薄,一旦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就无法思考自己该做的事情以及要负的责任,实施暴力更是肆无忌惮,没有任何约束。②生理和心理原因。中学生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会理智思考后果,好逞一时之勇,并不知暴力行为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他们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当身体和力量在不断强大的时候,心理却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若这两者不能处在同一水平,必然产生矛盾。青少年本身荷尔蒙旺盛,判断问题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学习压力大,缺乏理想信念,任何小问题都可能触发那根导火索。他们有些可能由于先天性的身体缺陷容易产生厌世的心理而产生暴力冲动,还有可能因为本身的身体缺陷或者性格内向而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造成校园暴力的不断扩大。

2.家庭因素。①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人格的健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长信奉的“棍棒教育”式,容易让孩子形成心理阴影,与父母产生隔阂,有的孩子还会沿袭这种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自己的不快发泄在老师或者同学身上。或者是溺爱和放任式,在物质上对孩子百依百顺,很多事情无原则地纵容,很少给予精神关心,这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成熟的。②畸形的家庭结构。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环境,也是中学生人格塑造的环境,家庭的和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离婚、分居、再婚,这样的家庭结构在这个时代仿佛存在的理所当然,家长就很难照顾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家庭结构的破裂是导致青少年实施暴力最危险的因素,它会增加中学生的焦虑感、厌恶感,他们很多时候都是无力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又觉得自己得不到关爱,也不敢与父母沟通,只能用暴力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3.学校方面。①校方管理不到位。学校以学生的成绩来定义学生是否优秀,并不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安全问题。在当前校园暴力事件被频频曝光的情况下,学校也没有提高警惕的意识,工作开展缺乏合理的校园管理机制以及暴力事件处理程序,法治宣传不到位,校园暴力发生前没有预防措施,事后不会正确处理,所以校园暴力事件得不到遏制。②教师素质待提升。近些年来,校园暴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暴力。因为学生成绩不佳,态度不好等各种理由发动暴力,还有的仅仅是由于老师自身心理的缺陷。当校园暴力发生时,老师任之为之,必要时还推卸责任,在日常学习中,老师也不会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帮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素质,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4.社会原因。①暴力文化的影响。当前社会的传媒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不健康的文化。当前影视作品、报纸杂志、网络游戏中存在大量的色情和暴力内容,诱发了中学生的犯罪因子。有些主张的是用暴力解决问题,并且提供了实施暴力的手段和方法,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可能会使得他们加以模仿,从而歪曲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埋下一颗危险的种子。②社会不良风气。改革开放后,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生活的品质,却减少了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渐渐被人们遗忘。充斥在人们身边的是各种拜金主义、权钱交易等,道德的沦丧使人们之间的信任感越来越低。调查发现,现在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产生了心理扭曲,使人们无法理智地解决问题,非要拳脚相向。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上的各种不良之风将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腐蚀。

三、预防校园暴力的对策

1.个人措施。①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控能力。初中生这个阶段正是出于暴躁易怒的时期,容易冲动行事。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这不仅容易造成暴力行为,对以后进入社会也没有好处。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自控能力好的人往往在将来的事业中更容易取得成功。要划好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玩暴力游戏和观看暴力视频产生的暴力冲动要通过正确的方式释放,不要将暴力冲动发泄在老师、同学身上。遇到校园暴力要及时向老师家长反映,必要时可向警察寻求帮助,不要产生以暴制暴的冲动意识和行为。时刻反省自己,遇到事情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怪罪他人。魏征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严格要求自己,向身边的人学习,提升自己。还要学会缓解压力,在面对压力或困难时,学会放松,寻找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缓解压力的方法,比如跑步、看书等,也可以将压力写下来各个击破,或向身边的人倾诉,寻求帮助。②培养学习意识。要培养读好书、与优秀的人相处的习惯与意识,主动接触和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权益。还要学会明辨是非,这个社会鱼龙混杂,身在其中必须要学会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时刻用道德制度约束自己,关心国家新闻和周边的事,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更是要洁身自好,多看书读报,提升自己的兴趣和品味,远离低俗文化。

2.家庭措施。①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和谐的夫妻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遇到任何问题也会向父母倾诉,寻求帮助。同时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身行为,夫妻双方要尽量避免争吵,尤其不能大打出手,始终践行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爱引导孩子成长。②采取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在一个家庭里,做到相互尊重、人人平等是相当重要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有自己的想法,家长要与孩子多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一定地表示认同,可以让孩子对家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建立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同时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管理,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网上的暴力行为容易让学生模仿,危害自身和他人,并且长时间上网也影响孩子的学习。可多带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多多了解事物,开阔眼界,保持愉悦的心情。

3.学校措施。①实行德育教育,明确校园安全责任。通过德育教育的贯彻实行和法律知识的灌输,让学生成为遵纪守法、文明守礼的好公民,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同时要全面落实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明确安全责任。建立校园安全制度,赏罚有度,权责分明。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学校有义务保护学生在校园内的人身安全。②提高教师素养,以身作则。作为人民教师,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勇于质疑等可贵的品质。教师必须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文明有礼。现在讲究的是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再拘泥于严肃死板的相處方式,而是像朋友一样真诚相待。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遇到问题才会向老师求助,老师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矛盾,避免学生用暴力处理问题,遇到校园暴力时能够及时得到保护,有效地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③关爱学生的成长。改变“以智为主,以德为辅”的教育方式,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组织适量的运动,减少学生的焦虑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疑惑,让学生感觉自己被重视。也要教会学生理智看待问题,不要恃强凌弱,对于身体瘦弱和身体残缺的学生要给予关爱。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包括去孤儿院和青少年帮扶机构或者贫困地区帮助有困难的青少年。或者组织班级活动使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树立学生人人平等的意识。

4.社会措施。①加强社会文化管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和中小学生文化娱乐市场,严格整治网吧、酒吧、KTV等场所,严禁未成年人的消费。并且对网络环境进行调控,禁止不良信息的发布,国家监控暴力游戏的内容,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的,也要予以关闭或者让游戏出版方设置用户年龄,小于18岁的不允许进入。用群众的力量来抵制低俗文化的传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中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同时,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积极开放自由健康的文化环境。②加强法制建设。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必须时刻创新,能够妥善处理好各层面的关系,所有的问题尽量都通过法律来规定从而减少争议。推动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真正做到保护青少年。设置青少年暴力处理程序,与监护人和学校方面进行合作,有针对性地对未成年人校园暴力案件采取处理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方式,并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帮助犯罪未成年人改过自新。已经开展的工作,比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必须向群众开放,听取意见进行完善和改进,找出薄弱的部分加以调整,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2016年,针对频发的暴力事件,李克强总理对此类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校园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所以需要我们携手共同参与到校园暴力防治工作中,创造更美好的校园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发布研究报告[EB/OL].法制网,2015-06-01.

[2]梁娌萍.浅谈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J].学术周刊,2013,(12):42.

[3]王道春:西方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3).

[4]庞雪峰:当前我国中学生校园暴力及预防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6,(5).

[5]王尊皓: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危害与防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3).

[6]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意见剑指校园暴力[EB/OL].法制日报,法制网,2016-11-17.

[7]江根源.中小学校园网络暴力的思考[J].中国德育,2017,(12).

作者:叶文雅 唐巧琳 张敏 黄丽 周梦璠

第3篇:浅析频发校园女生暴力新闻事件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摘要:近年来,关于“校园女生暴力”的新闻事件频发,一些描绘校园女生暴力、冷暴力的电影、心理书籍亦层出不穷。这将整顿、预防校园女生暴力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如《优雅的谎言》《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坏孩子的天空》等作品,让人们更加直白地看到了校园暴力,尤其是校园女生暴力的严重性。事件中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数为未成年的孩子,这不仅让部分青年的性格扭曲,同时给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让人们开始反思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国民教育的普及,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然而不同的成长、教育环境又造成了女性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若未经正确引导,很容易让人走向极端。

关键词:校园女生暴力 校园暴力 成长环境 教育 网络

自“五四运动”以来,女性的自由和解放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女性的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其在革命运动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涌现出了一些女英雄、女知识分子。然而,那时候受教育是一种奢侈,没有多少人能享受得起,所以在校园里的女生都知道自己的使命之重。况且那时候女性虽在解放之中,但是传统的女性观念还是影响了不少女性,她们虽在受教育,但是传统的三纲五常又不敢明目张胆地突破,所以那时候受教育的女性很少发生校园暴力,因为还处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而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更成为中国的半边天,男女平等的观念迅速普及开来,女性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享受教育自然成为很正常的一件事,男女之间的受教育比例也逐步缩小,女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比男性更成功的一面。但是之后中国便处在艰难探索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困难,随后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女性教育曾经一度中断。这时候男女平等的观念普及不久,但是由于经济等原因,受教育的女性表现出了一定的层次性,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因此女性在学校还是处于拘谨的状态,她们更多被看成是在弱势群体,因此女性校园暴力也发生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教育法的不断出台,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极速发展,女性在学校的数量持续走高,甚至出现了教育分化,在某些学科或者学校,女生的数量远远超过男生的数量,女性成为主体。社会普遍关注起教育问题,这个时候校园暴力便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且校园暴力规模不断扩大,女性校园暴力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且发生的规模和频率都在持续上升。

一、校园女生暴力新闻事件的原因

(一)内部因素

女权意识的不正确建立。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确立,女性成为了半边天,女性的地位和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女性的女权意识表现比较突出,她们更加注重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学校教育中不愿意表现出自己软弱的一面。当然经济的发展对其影响比较大,生活节奏的迅速加快,女性干练迅速更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个时候的女性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表现得不比男性差,女性更需要认同感,然而由于女性的表现,便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人们的认同感。一部分女性表现得极度自负,她们的权利不容侵犯,甚至出现了“女汉子”。在女权意识形成的初期阶段如果对女性不加以正确引导,便由极度的自负走向极端——形成校园暴力。

(二)外部因素

1.网络及大众传媒的不正确引导,使暴力文化侵蚀了女性的价值观念。当然说到网络及大众传媒对女性的暴力侵害就表现出了一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限性,因为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没有网络和大众传媒,但是那些地方仍然会出现校园女性暴力。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域,网络和大众传媒往往是当地的喉舌,它们掌控着地区的舆论导向,它们传递出的内容和信息都是人们渴求知道的,其释放出的价值观念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观念。例如自己长期接触网络,网络传递的一些暴力事件可能未经正确分析就会使自己造成误判,进而逐步影响到自己的行为观念,即产生暴力倾向。

2.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引导不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体环境之一,家庭是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孩子观念和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家庭环境和父母就成为此时的主导因素。父母营造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调查表明,那些缺少与父母沟通交流和父母关爱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暴力倾向,况且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渴望被保护,然而父母关爱的缺失,就会使女性主动去寻找保护,在主动寻找未果的情况下,女性就会走向自我保护,长期的自我保护意识的泛滥就使女性产生暴力倾向。家庭暴力对女性的成长产生直接客观的影响,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言语的,有肢体的,这些行为直接对孩子产生模板作用,更有甚者,父母将两人之间的怨气和愤怒撒到孩子身上,孩子在成长的阶段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差,造成心理上的压抑便会产生仇恨心理,仇恨心理发泄的对象和方式不合理时就会产生暴力倾向。

3.不良社会习俗对女性成长的影响。在一些地区民风比较彪悍,女性只有表现得强悍才可以被人们认可。这些地区的发展往往比较落后,从教育的起点上就开始落后,他们更愿意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女性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呈上起下的作用,在成长的过程中暴力现象随处可见。例如山西某地结婚时好朋友要一起打新郎,不知道的人以为打架斗殴,其实这就是当地的民俗。女性便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在学校里女性自然要传承当地的习俗,所以部分女性的习俗就过渡到校园暴力,当然这种现象在某地是盛行的。

4.现代学校和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得极其突出,在这种大背景下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应试教育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应试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要求比较单一,虽说国家在倡导全面发展,但是现实情况则是学而优则仕,而这种“优”则更多地表现为学习成绩的优。所以那些学习好的同学自然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孩子,而学习差的孩子则成为老师们的眼中钉。由于各种评优评教,那些学习差的孩子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甚至老师会对其进行人格的欺辱。学习差的同学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我的机会,心理会变得自卑,开始走向堕落,当遇到外界某种敏感环境的刺激,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和被别人的认可度更加强烈,但是由于没有合理的方式,此刻就会以暴力的方式展现自己。现实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使学生感觉失落,学校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不积极,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疏导。老师的专业素质也不高,缺乏对学生心理关怀的正确认识。更有甚者,老师都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之下表现得心理不健康,暴力倾向严重,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其次,学校管理疏松,学校和社会的界限划分不明确,以至于学校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主体的价值导向受到影响,发生偏差,甚至有社会闲散人员随意进入学校影响教学。学校的法制宣传不到位,很多学生发生校园暴力都是在未成年的情况下,他们使用暴力之后不明确要承担怎样的法律制裁,所以有的孩子在严重暴力之后才明白后果的严重性,但是已經造成多方面的伤害。

二、校園暴力预防对策

(一)消除极端的女权主义

极端女权主义的消除会改变女权观念,正确的女权意识便会树立,是要在不违背法律道德的情况下进行自我权利维护。首先,树立正确的女权意识须在女性成长的过程中加强对其文化教育和道德感化的引导。其次,辅之以法律手段宣传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还要加强性别教育和角色教育,使其避免产生男女之间、女性之间等不必要的误会。

(二)网络和大众传媒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网络和媒体起着舆论的导向作用,他们的报道或者评论直接影响到普通民众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判断能力较弱的女性学生。首先,网络和媒体应传播健康的、有一定价值导向的、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那些暴力成分严重和其他的糟粕现象应该减少传播。其次,网络和媒体要关注受众的层次性,什么样的东西就该什么样的受众去看,而不是不加修饰地传递给所有的大众。女性在网络和媒体中的好奇心比较强,所以怎样满足女性的好奇心理还能对其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是网络和媒体应该讨论的问题。最后,网络和媒体都应以坚持客观性、公正性、公益性等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其中尤其是要坚持公益性。

(三)父母要加强和孩子的沟通

父母要多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女性这个比较弱势的群体。家庭环境的营造极为重要,一个和谐的、幸福的家庭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这就要家长去控制自己的言行。父母在此时便起着榜样作用,经常和孩子进行互动,多和孩子参加某些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增加对孩子的了解,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女性的被保护意识得到满足之后会减少错误心理的产生,这种心理障碍便会逾越过去。从某种意义上看,孩子是成长的主体也是家庭的主体,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既是独立成长的个体又是家庭的连接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带品。

(四)加强对不良社会习俗的管控

社会习俗属于意识形态,一旦这种意识形态成为定势就很难改变,但是错误的、不良的意识形态就必须改变。充满暴力色彩的习俗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该地区的落后与受教育程度的低下。而管控不良的社会习俗,政府部门应该独当一面,通过政府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或者处罚条约来遏制不良风气。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改善当地的经济条件,经济的发展落后才使不良社会习俗产生进而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无疑女性是这种暴力习俗最大的受害者。

参考文献:

[1]王小青.校园暴力的类型、原因及对策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2]罗建河,徐锋.谈女生校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其预防[J].教育探索,2011(01).

[3]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05).

[4]李婧洁,等. 媒体与青少年暴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05).

[5]王鹰.校园暴力的形成与消解[J].政法学刊,2007(04).

(作者简介:高强,男,本科,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方向:教育史)

作者:高强

第4篇:预防校园暴力的做法

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伤害是终生的,是无法弥补的。据我们对大量校园暴力视频背景资料的总结,校园暴力行为多数人际关系上的因素引起,最终采用暴力行为解决。面对校园暴力单纯想以暴制暴的方法是不理智的,我们需要分析事情原因,以便冷静客观地处理。

在校学生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到不卑不亢,低调做人,远离是非,真诚平等的与人交往,养成谨言慎行习惯。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不要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在公共场合遇到可疑者时,设法避开;化妆、服饰要得体,不要过分暴露;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对陌生人交付现金以及物品;与他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尽量用和缓的语言和手段加以处理等等。

同时,在校学生要有责任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如遇事不要忍着不吭声,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身上尽量不携带太多的钱物;受到暴力侵害时,立即采取灵活的应急措施,不刺激对方,以减少被侵害程度,事后立即报案。

另外,在校生要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如交友要谨慎,少与行为不端的人联系,不要上网交友,更不要网恋或私自会见网友;出外办事不单独行动,要与同学结伴而行,以免发生意外。

父母要转变教育观念,远离家庭暴力。父母对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传统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容易导致子女情感发育不足,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夫妻双方应避免因琐事产生家庭暴力,尊重子女,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学校与当地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对于实施暴力侵害行为的,要及时依法给以惩处。加强门卫制度,发生有人强行进入的情况,校门值班人员一定要及时报告给公安机关和学校保卫部门。

第5篇:试谈“校园暴力”的预防

校园暴力这个词语,我们往往认为他只是西方国家的专用,是西方校园的浓缩。让而近些年来,我国校园暴力事件却是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甚至个别的地方的个别学校出现了学生打架斗殴致人死于非命的事件。校园暴力不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逐渐成为一个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更是我们现在所需面对和积极解决的。

校园暴力事件不容回避,更不能漠然视之、置之不理。综观诸如打架、斗殴之类的暴力倾向事件,其形成的原理往往是一些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引发或是口角之争引发。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县中小学校园中发生的多起打架斗殴致人死亡的事件,探其缘由皆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未能够及时化解酿成的,进一步细究这些暴力事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口角之争。近几年来虽然大力实施了素质教育,进行了针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但是由于考试制度这根指挥棒改革的滞后及地方政府的行政指标干扰,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升序率上了,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智育的培养上,在此情形之下,学校中应该进行的常规教育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礼仪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没有礼仪规范指导的学生口语,自然是不够文明的,不会说“请、谢谢、对不起”的人,在口语交谈中不尊重他人的人在与同学交往中自然就存在者诸多的沟通障碍。这些障碍在年少气盛的中学生中往往就成为了暴力事件的导火索。

2、动作粗俗。当前的中小学校园中的学生大多举止粗俗(尤其是男同学)甚至带有侮辱性与挑衅性。动作幅度大、动作随意、不注重场合是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富于青春活力的表现,更是发生暴力事件的隐患。例如:用一根手指指点同学;用一个手掌的前半截招呼同学;在同学的面前走过时随意的摇头猛吐一口痰;在女同学的面前动作幅度时大时小、时快时慢,甚至男同学随意拉对方等等诸如此类的动作。虽然这些动作多是无心而为,但往往却会给对方带来不适之感,进而觉得时侮辱之举。多数情况之下会导致同学之间发生言语冲突、动作冲突甚至打打出手。

3、着装怪异,发型奇特。有些学生为表现自我、展示个性,往往穿着一些奇装或是把服装不按常规的穿在身上。(上衣当作束腰带、内衣外穿、外衣内穿、不穿袜子卷裤脚、新衣服剪破洞、女同学穿着性感十足的成人时装等)发型奇特者如:女生剪超短的发型;男生留着过耳的长发,[ 课~件]个别的学生还故意留着几根长如雀尾般的头发曼妙的从脖子上滑落下来;女生男生偷偷染着各种混合色的头发;拉发、烫发更是多见着呢!这些着装怪异、发型奇特的学生一旦与他人发生口角之争或是举止不当时往往不能被所容,往往会发生激烈且多是较为激烈的冲突。

以上三点原因都可归纳为礼仪教学的确实、基本生活礼仪的缺失,那么该怎样温化这一只只迷途的羔羊呢?

1、给学生一个个可以具体做具体说的行为规范。多数的学生看到一个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的人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时会感到由衷的钦佩,进而争相模仿。可是,在日常学习中他们又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该怎样做才是一个文明的人应有的谈吐举止。我们教师应该明确的告诉学生一些可以具体操作的动作、语言。如:把“请、谢谢、对不起”六个字常挂在嘴边;见到老师、同学、家长主动问好;笑露六颗牙;坐板凳只坐三分之

一、走动时两手摆动幅度在30度左右、站如松坐如钟等。这些要求学生既容易做到,又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开辟一定的课堂时间段或专门的板报进行日常教育,并有定期的评优活动。礼仪的教育不能只靠单单外在的行为来完成,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礼仪的思想。让礼仪自然而然的由内而外的展现,[莲山 课~件]与人交往过程中感受到润物无声。这需要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有意识的把礼仪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中的每一个细节处,尤其是任课教师更是责任重大。如:校会、班会、时开辟5-10分钟的礼仪教育专题;每周一小评“文明使者”每一月一学期总评“文明使者”活动;开办墙报礼仪专栏等。这些教育贵在坚持,贵在一贯的进行,切不可有急功近利之心。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能体现出环境育人的主旨。校园环境的建设与布局处处体现出文明来,它可以是标语口号的张贴与悬挂、可以是一花一草一建筑物的摆设与建造。更为主要的是要有教职工的楷模影响和熏陶。这些校园环境处处彰显出尊重人的理念,那么学生就会在无形之中受益。教育无小节,处处接重大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表述。

以上一点浅薄的不周全的表述,只是我在学习礼仪课程之后面对“校园暴力”事件的一些思考,想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寻找破解“校园暴力”升级与构建和谐校园的矛盾的途径。相信在更多的人关注与思考探究之下,这一难题一定会被破解!

第6篇:三、学校对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

学校作为预防和处理校园暴力的主阵地,对于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一定要发挥带头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大力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一谈到德育、思想品德的教育,一些人总认为没有什么实在内容,空洞的多,学生不愿意听,也听不进去,其实不然,关键在于学校和教育者的态度。“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个健全的组织和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是学校德育、思想品德教育成功的核心,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行,切合广大学生的实际,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喜爱听、愿意听、听得进的主干课程,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余时间要多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沉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交朋友,做他们的贴心人,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学生、家长和整个社会都要有个开放的心态,要看到新问题的背后,那些有着欺负或暴力行为的学生,也是一个人,因此他们可能迷失自己,可能困惑,可能感到被拒绝„„我们每个都不要紧紧的盯住他们在成长中犯下的错误不放,要耐心平和地开导他们,更要用我们的爱心帮助他们在错误中成长。 (二)充分利用教育和宣传的优势,积极预防校园暴力

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和信息宣传等优势,通过张贴、电视、广播、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及其他手段和途径实施宣传攻势,并教育学生如何利用线索、奖赏制度、监视系统、匿名电话等举报方式,通过激发学生举报,可以有效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学校应积极开设法制教育等课程,聘请法制教导员、法官、家长、警察、心理专家等对学生进行经常的演讲、授课,努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明白通过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利用法律解决矛盾冲突的道理,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关注学生心灵成长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从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总是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如压抑、自卑孤僻、性格内向、厌学等,但他们难以意识到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常,或者是即使意识到了自己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也羞于向教师或其他人员启齿,再加上许多学校既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也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阻力。这样,导致心理问题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 (四)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

现在一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放弃了很多认为不重要的科目,尤其是中小学,因法律法规不作为考试的科目,一些学校甚至于虚设的教学时间都没有安排。在现代社会,学法守法用法,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前提。学校一方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要用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学校提倡什么、鼓励什么、禁止什么、反对什么。此外,对违法犯罪的学生,不要因为害怕影响到学校的声誉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会助长其他学生的阴暗心理。 (五)建设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让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活动占据学生的业余时间,吸引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有益的活动上,从而减少“闲则生非”。

(六)学校要时时与家长保持关系。

家庭是学生的小校园。除了开好家长会之外,对有“苗头”或是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学校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及时引导学生,关心学生,从而学生避免极端情绪的发生。

(七)关爱学生,加强管理,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1、经常性开展对校园管制刀具进行清查、收缴行动。对情节轻微的,学校给予纪律处分,学校、班任应与家庭密切配合,落实帮教措施;情节较重、屡教不改的,递交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2、切实加强对“问题少年”、“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各班任要加强对“问题少年”、“留守儿童”及家庭困难学生的关注关爱力度,建立档案,形成定期联系制度和帮扶制度。对应相关的同学,应加强自身的责任心的树立,自强自立,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境,为家人和自己谋幸福。

3、、关爱每一个学生,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压力,防止校园意外事件尤其是暴力事件的发生。

4、、加强对学生的跟踪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动向,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矛盾,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矛盾。

(八) 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暴力

1、针对校园暴力的这些形式,无论是已经受到过伤害的学生,还是正在遭受或即将遭受伤害的学生,都可以在学校、警方、家长的帮助与配合下,与施暴者来一场斗智斗勇的周旋,而不要逆来顺受或以暴易暴。否则,不但不能阻止校园暴力对自己的伤害,还会使其对自己的伤害越来越大。

2、与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无可非议的,但对同学们来说,一定要讲策略,要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别是要尽可能避免正面的直接搏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亡。在这一点上,同学们一定要明白,只要能想办法达到使施暴者受到合法惩罚这个目的,就是勇敢的表现,并不是只有正面的直接搏斗才算勇敢。根据这个道理,在自己势单力薄,不满足施暴者的某些欲望便不能脱身,甚至还要受皮肉之苦时,给钱也是一种缓兵之计,但一定要把对方的体貌特征看清楚,以便协助学校、家长或警方把他们抓获。

3、同学们更应树立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要学会说“不”。当有人尤其是陌生人约自己到较偏僻的地方去时,一定要坚决拒绝;当侵害到来时,一定要想办法逃脱,并积极寻求帮助。

4、同学们还要自觉增强法制意识,在侵害发生后,要能够勇敢站出来,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今天这个法制日益健全的社会中,施暴者永远只是极少数人,而任何人,只要他们违犯了法律,就都必将要受到惩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学校对校园暴力的善后工作

学校要及时处理,认真做好校园暴力事件的善后工作。

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的同时,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保证师生的生命权,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有伤的要马上送医院,并迅速通知有关学生的家长,共同协商解决。

二是要及时调查,公平处理。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要马上组织人手,一边平息事态,稳定当事双方的情绪,一边调查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三是要进一步抓好受伤害师生的安抚工作,帮助施暴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认真做好其他学生的教育和警示工作,达到处置一例,教育一片的目的。

四是要举一反三,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将校园暴力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是若发生触犯治安处罚条例和刑律的校园暴力事件,要坚决依法处理。

第7篇:《预防校园暴力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充斥社会的暴力活动已渗透到校园。一项对日、英十五岁以下少儿的调查证实:日本、英国各有约14%和13%的受害者承认受过同龄人的欺侮。据统计,美国平均每天有36名学生因在校园内进行暴力活动而被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中小学也笼罩着校园暴力的阴影。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期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在校“花季”少年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面对不断发生的“花季暴力”案件,面对孩子们恐惧、孤单的眼神,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研究预防和正确处理校园暴力,这不仅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将有助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减少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的数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而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青少年属于弱势群体,对于外界实施的不法侵害抵御能力差,而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增加,会造成他们内心世界的恐慌,害怕到学校来,害怕受到暴力袭击,对受害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由于受到暴力侵害,有的学生需要住院治疗;有的学生导致精神失常;有的学生性格发生变化,沉默寡言、孤僻古怪;有的学生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自杀等等。因此,一定要将学校园暴力不断增大的势头压下去,尽可能地减少和预防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发生,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生活和科研环境。

2.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期,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个时期正是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从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孩子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整个社会的合力在上面勾画着关于成长的印记,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几乎都可以在成人世界里找到相应的辐射源,如果在这期间,校园中的暴力事件不断发生而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歪曲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破坏他们的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正确信仰,导致他们崇尚暴力,不劳而获,蔑视法律的错误观念。中小学校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的创伤,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孩子们心灵的扭曲。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暴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由此产生了以暴制暴,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增长,受害人越来越多的不良后果,而受害人的不断增加,又会刺激暴力事件再次发生,这在社会学理论中称之为角色的转换。这样,在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会在他们的精神上造成一种压抑感。而更进一步的危害表现在对孩子人格的培养上,频繁的中小学校园暴力里面就有一定的教唆作用,它给孩子强化了一种观念,使孩子认为,运用暴力就可以解决矛盾,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可以满足自尊。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校园暴力实施者都曾遭受到过暴力侵犯,在一定程度上,校园暴力事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是导致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的一个诱因。所以为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预防与控制中小学校园暴力刻不容缓。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

美国是最早关注和研究校园暴力的国家。美国教育部和司法部每年进行一次“校园暴力与犯罪调查”并将调查数据整理公开,研究者可以从数据分析中找出美国校园暴力的特点与走向。从总体上讲,美国校园暴力的特点和走向有以下几点: 1.从总体趋势来看,公立学校暴力发生率是逐渐下降的。2.暴力丛生,校园暴力分布不平衡。3.年级与校园暴力的相关。4.学校和学生所在地与校园暴力的相关。5.学校规模,学校类型与校园暴力的相关。6.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校园暴力的相关。

我国在校园暴力方面也有研究,但相对比较薄弱,一些研究者对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认为我国校园暴力的特点归结为以下四点:

1、性别与校园暴力存在着极大的相关。

2、西部城市比东部城市更容易发生校园暴力。3.校园暴力在初中发生的概率最高。

4、西部城市比东部城市更容易发生校园暴力。也提出一些预防措施,但更多的是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粗层面的研究。

四、研究对象的确定

全校所有班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全校任课教师人人参与,初二年级班主任为重点研究人员。

五、课题的理论界定

校园暴力,也叫做学校暴力,是一个全称的概念,应包括在学校里发生的一切蓄意对身心,财产造成伤害或者威胁的行为。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六、课题研究目标

1.最大限度的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而安全的校园成长环境。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七、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校园暴力”的成因、特点、学生的对“校园暴力”情感反应。

2.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懂的用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品质。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学生心理,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学生的暴力倾向。

八、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收集中国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内对于校园暴力现状,建设我国校园暴力预防和处理机制的观点,以及美国、欧洲、台湾在暴力解决方面的政策法规等措施。

二、比较分析法:鉴于本研究具有全球化的特点,因此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对当前对校园暴力研究比较深入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洲等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校园暴力研究状况和有效的对策措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寻找共同点,并参照构建我国“无暴力校园”的法律保护框架。

三、案例分析法:本研究查阅并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的案例,对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处理对策的论述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四、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了解校园暴力的现状,处理方式以及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等,力图从中找到校园暴力的特点,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以及相关处理的不足。

九、课题研究后成果形成

1.观摩课

2.实验研究报告

3.系列论文

十、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有的将根据不同需要综合运用调查法、分析比较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以及有关文献法等。

第一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收集;课题目标的构建与课题内容的确立;课题组人员的确定和分工;

第二阶段:2011年6月~2011年8月,校园暴力现状调查分析;全体教师进一步学习有关心理学、教育学。

第三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全体班主任全面铺开教研实验,各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边探索边总结预防校园暴力的经验,并反复验证。并在年级组和全校举行交流,取得初步成果。

第四阶段:2011年1月~2011年7月,教师进行分析、反馈、总结实践材料,修正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并进行经验推广。

第五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教师进一步进行分析、反馈、总结实践材料,总结出一套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经验。

第六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鉴定及推广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结果与分析

当今时代,校园暴力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在我国城乡中小学校园内,以斗殴打架、欺侮学生、勒索钱物、残害师生、逞凶作歹为典型表现形式的校园暴力有蔓延发展的趋势,成为校园中一颗亟待治理的毒瘤;另外,给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

第8篇:预防校园暴力论文(预防)

学生应该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一、不轻信陌生人

(1)家长不在家时,有人敲门,不要轻易去开,要从门镜或门缝中看看,如果不认识,绝不能开门。

(2)陌生人来电话时,如果家长不在家,不要告诉陌生人家中没有人,只告诉他家中现在有事,让他过一会再来电话。

(3)如果有人敲门买东西时,不要开门,只是回答“不买”;认为可疑时,可打电话报警,没有电话,可以窗户向外边过路人求援。 (4)不带陌生人到家中来,也不到陌生人家中去。 (5)不把家门钥匙挂在脖子上,也不要露在外边。

(6)放学回家时,如果一个人回家,而且家中又没有人,在开门之前应先看看是否有人尾随,然后再开门进家。

(7)放学时,如果有陌生人在一校门口接(或者就是家长、朋友让来接),不要跟着陌生人走,并把这种情况告诉老师。

二、不做逆来顺受的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听到学生、家长、老师等直接或间接接触过校园暴力的人这样议论:“遇到这种事儿,给施暴者一点儿钱就是,犯不着挨顿打。”“遇到施暴者,咱惹不起躲得起, “躲避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转学。”“像他们这种‘大错没有,小错不断,气死公安,恼死法院’的人,没必要跟他们较劲,大多数学生遇到勒索就乖乖给钱。事后,他们不但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在破案过程中找到他们时,他们也不敢出面作证。

三、不能以暴制暴

不要以暴力制暴力“他们能抱成团儿,我们为什么不能?”“他找人打我,我也找人打他,看谁能打过谁。”“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迟早我会让他在我手里栽跟头!”这种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中都不同程度

三、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暴力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四、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五、要慎重择友。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第9篇:预防校园暴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现在校园暴力的形势以及我们身边存在的校园暴力现象,理解校园暴力的含义和类型,引导学生认识校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和能力。

2、情感和态度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珍惜、尊重和热爱生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态度,增强学生拒绝校园暴力,防范校园暴力的意识,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内容

1、认识校园暴力

2、校园暴力的危害

3、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4、校园暴力的应对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校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原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杀人等词联系在一起。今天,摆在教育者、家长、社会面前的,是个让人无法轻松的话题---花季如何远离暴力?

2、校园暴力事件回放:

案例1:商洛技校2004级新生许琳杀害舍友郭某和于某后出逃,11月5日凌晨,潜逃了3天的许琳被商州警方从亲戚家抓获。 案例2:(《北京青年报》10月29日)房山法院昨日消息:16岁少女张曼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持刀将同学扎成重伤,被房山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 案例3:(10月29日,《京华时报 》)10月27日晚上,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高职二年级男生南方(化名)在送女友回宿舍时,遭到女友“宿敌”的男朋友携众追打。东升乡派出所民警当夜前往调查。南方的女友陈冰(化名)是林大经济管理学院二年级学生,她和原寝室同学王玫(化名)一直存在矛盾。

案例4:副县长之女率众殴打同学

5月,云南孟连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之女——该县一中15岁的初二女生小艳(化名)带领7名同校女生将该校初三女生小思(化名)拖进厕所,拳打脚踢,其间小思外衣被脱下丢进粪坑,整个过程长达10分钟。施暴者还用手机拍下照片和视频。

案例5:: 7月,一则题为“东莞少女扒衣门事件”在网上热传。画面中,多位男女在漆黑的街道上,对一名女中学生辱骂并拳打脚踢,甚至逼迫其脱掉衣服拍裸照。在整个视频中,参与打骂的均是一些与被害女孩同龄的女生,她们在一群开着摩托车男人的支持下,轮流打对方面部,后调查证实系发生在广东省清远市石潭镇的一起暴力事件。

案例6: 8月,一段被网友命名为“布鞋门”的视频显示一个穿布鞋的女生,被几个同学堵在楼梯口要求下跪,并遭遇搧耳光和推搡。这起校园暴力发生在新郑龙湖一中。

案例7:: 10月,在上海一个弄堂里,中学生模样的女生正对另一女生拳打脚踢。视频里的旁观者不时用上海话对话,并称呼打人者为“熊姐”。视频中,“熊姐”不断地抽打另一女生的脸,扯其头发,更从背后冲撞该女生„„而被打女生从头至尾没有还手,任“熊姐”打骂,后证实为上海南湖职业二分校学生。

小结:(1)大家从这些事件当中获得什么启发和感悟? (2)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谈谈校园暴力还有哪些表现?

1、认识校园暴力

(1)校园暴力的含义。

2、校园暴力危害

实践环节: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从学校、家庭、社会、自身等方面对校园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严重影响和干扰正常的学习生活

(2)不仅使受害者身体受伤,而且心灵受到很创伤 (3)使人形成以强凌弱的暴力意识,演化为暴力行为 (4)学校纪纪律遭到破坏,法律法规得不到维护

3、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咱对学生产生消极作用

(2)学校对多层次开放办学所带来的消极因素未采取妥善的管理防范措施 (3)案犯本人缺乏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法制观念,不懂用法律保护自己

4、校园暴力的应对 导入:身边的故事:《面对勒索》

小涛是北碚区某高三年级的学生。直至高中以来,小涛每天都要忍受同班同学李某的恐吓勒索,每天上交的“份子钱”从2元、5元、10元一直涨到四五十元,两年多年来被其勒索共计近万元!

师:在面对勒索时大家一般会怎么做?

(每个小组选取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解决,写出应对策略,形式可以多样,阐述或表演均可。目的是让大家学会正视困难、解决困难。)

1、增强守法意识,打架斗殴是违法甚至是犯罪的行为,如果造成课他人人身伤害要负刑事责任;

2、培养解决冲突、挫折的能力,采用说服或求助权威的方法

3、增强包容性、承受力。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给我们带来伤害;暴力解决不了人际冲突,只能让我们付出高昂的代价

4、不参与校园暴力,不参与帮派纷争。

反思: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宠坏了,在学校里受不了一点不顺心的事。为了发泄,为了一时的冲动,就造成了校园暴力。其实这些事情的起因说起来都是一些小事,为什么我们不能以一个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呢?学会为别人着想,不要事事都以我为中心,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那样就会很快乐。

赠送寄予:

愿我们都有一双警惕的眼睛,随时发现身边潜伏的危险; 愿我们都有一副过人的胆识,面对非法侵害沉着地应对;

上一篇:校园安全工作自查总结下一篇:开展党建工作专项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