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总结规划

2022-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记录某个时期的学习或工作情况,通过系统性分析的方式,编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通过这份报告的内容,可让我们更加了解工作情况。那如何写出科学合理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市场总结规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市场总结规划

总结经验 理论反思 规划展望

1984年7月12-20日在贵阳召开了“全国第三届民族音乐学少数民族音乐专题学术研讨会”,后被追认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一届年会,史称“贵阳会议”。2014年7月15-21日,适逢三十周年,值学会“而立”之际,“纪念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四届年会”再次回到了她的发祥地——林城贵阳。历经三十年风雨,如今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已根深干壮、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本届年会由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贵州省文化厅、贵州师范学院主办,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贵州省文化馆共同承办。参会者分别来自贵州、广西、云南、西藏、内蒙古、新疆、北京、台湾等地区及美国近一百八十二人,共收到学术论文131篇,91人发言。本届年会的主题为“总结经验、理论反思、规划展望”,共设如下五个议题:贵州民族音乐文化专题研究报告,三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经验与反思,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思考,利用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创编、表演的技法与理论研究,各民族音乐研究。回顾本届年会,可谓精彩纷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析出部分代表言论。

一、贵州民族音乐文化专题研究报告

贵州的少数民族众多,音乐资源极为丰富,历来是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重点地区。此次年会重回贵阳并特设贵州民族音乐文化专题报告,意在对近三十年来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展示与回顾。纵观本届年会论文,对此议题的研究可归纳为本民族音乐文化专题研究和不同民族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两类,主要从贵州民族音乐的传承、变迁、保护、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理探讨。

贵州省毕节市文联音协石应宽教授的《苗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风韵》,以王承祖编著的《千岭苗歌》为例,对苗族音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王立志教授的《土沃、根正、干壮、枝繁、花艳、果甜》一文对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性回顾。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张中笑教授的《后“集成”时代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胡家勋教授代读)在对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丛书进行介绍的同时,对如何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树碑立传,全面、立体地去复原民族音乐文化事象的全貌提出了建议。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吴太祥老师的《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新见与新论》在介绍贵州本土音乐学家群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本土经验进行了学理反思。

四川音乐学院杨晓教授的《歌书又十年:侗族“大歌传统”的表述研究(2003-2013)》讨论了2003至2013年期间对侗族大歌书写的“表述问题”,在整理“大歌传统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歌传统如何被认知、被理解、被呈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副教授的《“汉字记侗音”的初步研究》主要围绕用汉字来记录侗音时存在“为什么要采用这个汉字而非那个汉字来记写某一个侗音”和“汉字和侗音之间是否存在语音上对应规律”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李延红副教授的《国家在场与近十余年南侗嘎老在乡村的传承——以黎平县“十洞”两个嘎老传唱地为例》,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尝试在国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格局里,阐释影响当代嘎老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张泉副研究员的《申遗成功后的侗族大歌将走向何方》探讨了侗族大歌未来的走向,认为“次生态表演型”的侗族大歌正走向广大人民的心中,这将是侗族大歌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曾雪飞老师的《草苗情歌的田野考察一以贵州省黎平县洪州镇归垒情歌为例》指出,情歌在传统社会作为婚恋习俗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其演唱的范围与对象受到传统婚姻圈的约束。贵州民族大学胡小东老师的《别样的尴尬——城镇化语境中大寨布依族地戏的传承与发展》,阐述了大寨布依族地戏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无奈与困境,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学理分析。

二、三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经验与反思

三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何从当代社会语境中对三十年来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梳理和审视,是本届年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关于此议题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提交的论文数量较多。从研究视域来看,总体可归纳为回顾与展望、当代社会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音乐形态研究、音乐现状调查研究、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文化语境研究和跨界音乐文化研究等方面。

1.回顾与展望

中央音乐学院和云峰教授在开幕式中作了题为《三十而立再铸辉煌——1984年(贵阳会议)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学术活动寻踪》的主题报告,他从历史的维度,以学会的历届学术年会为线索,从学会背景、学术特色、研究视域、研究成果四大方面对学会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并认为“三十而立”正逢其时的学会将在未来中国音乐学建构的各个研究领域“再铸辉煌”,也将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发展、弘扬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作用。此外,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在开幕式中报告的《回眸与展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法论的创新思维及学术走向》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多种不同的学术走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同时对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学术反思。

2.当代社会语境中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陈波副教授的《少数民族音乐在城市传播的文化传承意义探析》讨论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现代城市传播的现状、维系方式、文化变迁、文化解读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义。贵州师范大学陈忠松副教授的《自媒体平台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研究》提出自媒体平台是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个新路径和新田野。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陆栋梁副教授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在旅游产业中的流变及其空间分布》阐述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在旅游产业中产生了严重的流变现象,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博特乐图教授的《城乡关系视野中的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存承》从城乡关系中探讨当代蒙古族音乐生活的变迁及传统音乐的存承问题,认为现代教育正在建构和普及“超民族性”和“超地方性”的普遍性知识话语体系的同时,正在消解地方传统音乐的固有存承模式;而城镇音乐生活的乡土取向、现代教育对传统音乐的征用,则体现了当代城乡互动以及民族音乐生活现代化的复杂性。

2.音乐形态研究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杨善武教授的《民族音乐研究中的不同音乐体系的区分问题》指出,我国音乐学界对于不同音乐体系缺乏具体划分,提出要对不同体系予以正确分类,必须明确不同体系之间局部的相通相似及划分上的相对性,切实做到从不同体系总体风格出发,抓住决定体系性质的主要倾向与本质特征。肖振新老师的《古今塞他尔与萨塔尔之辨析》通过对文献中记载的塞他尔的形制与现代萨塔尔的形制进行比较并进行复原测音,通过律学计算的手法,解析萨塔尔和塞他尔之间的共生关系。陈婷婷的《新疆吐鲁番托克逊(代尔达格木卡姆)音乐形态研究》从板式结构、唱词、曲式结构、乐调等方面全面对代尔达格木卡姆进行分析与研究。曲靖师范学院任红军老师的《王耀华对王光祈三大乐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认为王耀华对王光祈三大乐系思想在进行继承的同时,从纲目并举的著述方式对三大乐系思想应用的拓展、对三大乐系的音乐形态特点进行阐述。

4.音乐现状调查研究

赵书峰教授的《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现状与思考——以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为例》以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选题为切入点,检视、回顾了当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性研究思路。玉林师范学院庞梅老师的《桂东南濒危民间乐舞现状调查——以玉林市为中心区域》对桂东南濒危民间乐舞现状进行调查,并展开讨论与反思。王慧的《维吾尔族木卡姆研究现状评述和反思》对维吾尔族木卡姆研究中存在的现有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5.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

当前,受后现代课程理论“寻求情境化教育意义”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专业教学在地方音乐高校中已较为普遍的实施。然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仍然受到传统音乐教育教学的“刚性”制约,少数民族音乐所特有的“柔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承和传播,事实LZ-不断地趋向于“同一化”。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应华教授在开幕式中作了题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相关语境、经验梳理与实践反思》的主题报告。他认为教育传承是指学校环境中的同民族文化习得,根本目的是文化的历时性延续;而教育传播是指学校环境中的跨民族文化理解,根本目的是文化的共时性扩散。他从哲学研究、人类学思潮、音乐教育学研究三个方面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相关语境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中的课程策略、目标设定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意义进行了阐释,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具体实践所表现的现代性悖论,并对此进行了学术反思。

6.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语境研究

云南艺术学院盛川芮吉的《乐舞声中普米族“搓蹉”的文化学解读》,从文化学的视角对云南普米族传统乐舞“搓蹉”进行整体关照解读了在其乐舞运动的绵延中彰显的生命秩序、活的文化形态及其现代意义。广西艺术学院蒋贵萍的《广西那坡白彝器乐的艺术特色与文化解读》,对那坡白彝的民间乐器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艺术特色分析和文化阐释。内蒙古师范大学佟占文副教授的《道沁及其表演——以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口头表演为例》,以短调民歌的承载者“道沁”为例,对其风格进行分类,继而对道沁的表演语境和表演过程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科尔沁短调民歌的演唱是当地蒙古人民俗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中国音乐学院刘勇教授的《音色,一种文化符号》论及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态唱法背后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并指出音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文化向导和身份名片,音色的变化也可能反映出文化的变迁。

7.少数民族跨界音乐文化研究

广西艺术学院张小梅老师的《中越京族民歌(过桥风吹)的个案研究》一文,从《过桥风吹》的人文背景、音乐形态方面进行了跨界研究。广西艺术学院陈坤鹏教授的《探觅湄公河流域下的二弦胡琴乐器共生圈》指出,湄公河流域下的二弦胡琴之间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作者进一步对湄公河流域的二弦胡琴乐器种类及形制进行了分析,并对二弦胡琴共生圈现象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对湄公河流域下二弦胡琴乐器的共生圈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生成与演进,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对于“地方性音乐知识”的关注较为普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届年会关于此议题,主要是集中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传承、保护、利用、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在开幕式中作了题为《在探索中前行——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再思考》的主题报告。他在肯定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基础上,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出现的隐性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呼吁要通过政策和制度的调整予以落实,以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琼州学院刘厚宇副教授的《海南黎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考察》,对海南黎族民间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下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黎族非物质音乐遗产保护措施欠佳,保护力度不够、开发式保护不规范,并对海南黎族非物质音乐遗产的保护提出了对策。广西艺术学院刘玲玲的《民歌传承人培养机制的几点思考——以广西民歌传承人培养为案例》对民歌传承人培养所处境遇及面临的问题展开论述,对民歌传承人培养机制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内蒙古赤峰学院于玲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中提出,通过高校音乐教育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形成一种自觉性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目的。

关于此议题的文章还有很多,如齐齐哈尔大学朱艳彬教授的《黑龙江省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探讨》、内蒙古赤峰学院魏世夫的《赤峰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研究》、贵州民族大学孙婕的《非遗视域下的布依族小打音乐》等。

四、利用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创编、表演的技法与理论研究

关于音乐理论研究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在学界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过去有些学者提出,原生民间音乐要原汁原味地传承,然而从另一角度看,民间音乐还有传播的问题,且民间音乐文化本身就是要发展的。本届年会特设这一论题,对提高此问题的理论认识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从参会提交的论文来看,关注这一领域的学者较少。现有文章如下:

广西艺术学院黄志豪教授的《论广西本土歌舞剧中的民间音乐元素运用》,以广西本土民族歌舞剧中的民间音乐元素为基点,分析研究了其运用过程中的独特之处,认为广西本土民族歌舞剧展现了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是其灵魂,如何更好的发挥其民族性、区域性特征,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韦苏娜的《民间音乐资源创编的探索和创新——以壮族原生态音乐作品(晨昏)为例》从民间音乐素材的选取、意境的构思和氛围的营造、创编运用的音乐元素、创编技法、后期音乐缩混等方面对民间音乐资源的创编进行了学理探讨。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陈馨婷副教授的《论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技术性要素与新音乐创作的融合》结合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技术要素的新音乐创作及相关教改将是传承及发展这一地域性文化的最终途径。

云南艺术学院申波教授的《地域生态中云南民族情感表达的符号化图式——新中国云南本土歌曲创作的价值依托》,考察了新中国云南歌曲创作的审美轨迹,在学理层面对建国后云南歌曲创作在国家政策背景的支持下、在云南民族音乐素材养育下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学术评述。西南大学蒲亨强教授的《略论民歌的民族识别作用——以重庆苗歌“娇阿依”调的分析为例》,通过重庆市彭水县两首由汉族苗族唱的“娇阿依”调的形态学分析,认为分析民族特性音调及其旋律发展手法,并将其与有关民族的旋律作比较有助于识别民族特征并认清保留民族性的程度。

五、各民族音乐研究

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以“多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民族音乐研究是一个集聚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议题,本届年会所涉及的各民族音乐研究较广,论文数量也较多,主要包括宗教音乐、仪式音乐、区域音乐等,从研究内容和方法来看,具有多样性。

1.宗教音乐研究

西藏大学格桑曲杰教授的《论区域文化架构下的西藏传统音乐风格区》,以西藏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区域性文化为架构,探讨了在此架构下形成的西藏音乐的不同的风格区域,划分出五大音乐风格区,并论述了各个音乐风格区音乐的地域分布、音乐风格与形态特征等相关问题。长江师范学院刘志燕副教授的《土家族巫祀仪式歌舞的审美文化学阐释》指出,土家族巫祀歌舞具有泛神信仰糅合、娱神与娱人相交融的宗教文化特征,在审美方面体现了土家人“刚柔相济、以圆为美”,“狂欢美”,“从俗尚丑”等独特的审美观念。四川音乐学院卢婷的《藏传佛教寺院岁末驱魔法会音乐的意义阐释——以藏传佛教觉囊派确尔基寺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吴宁华教授的《广西上思门人女性歌唱传统变迁研究》等论文也对此论题进行了探讨。

2.仪式音乐研究

广西艺术学院蒋燮副教授在《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音乐折射的畲客族群关系——以“认同”的视角》中指出,法事仪式音乐如今已成为赣南畲族、客家共建、共享的音乐文化样式起到了一种连通彼此族际精神世界的媒介功用。广西艺术学院肖文朴老师在《有关瑶族度戒仪式及其用乐的几个问题》中指出,瑶族宗教仪式及其用乐观念在各支系中仍存在很大区别,切不可简单将之视为道教科仪及音乐来作定论。乐山师范学院周特古斯教授的《蒙古族萨满仪式音乐的鼓及其“鼓语”研究》,从萨满仪式的整体语境出发,阐释“鼓语”作为萨满鼓节奏作为“与神灵沟通”的一种语言的意义。此外,包头师范学院李红梅教授的《成吉思汗祭祀仪式音声考察研究》、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韦玺的《仪式音声在民间信仰中活态传承与变迁的三大因——以广西平呆南部地区“做帮”仪式音声传承为例》、吉林师范大学王晓东老师的《九台满族锡克特里哈拉萨满仪式音乐研究》等论文也对此论题进行了研究。

3.区域音乐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杨曦帆教授的《区域音乐研究实践——再论民族音乐学“藏彝走廊”学说中的探索》,以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对“藏彝走廊”这一特定历史文化区域予以整体性考虑,揭示了这一特定历史文化区域中的音乐现象。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孙星群研究员的《远古与先秦时期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音乐》,在对“戎、狄、蛮、夷”进行阐释的基础上,论述了东夷南蛮音乐的内容、形式、结构、乐器与美学思想。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副教授的《达斡尔族传统音乐题材及区域特色》,选取了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以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塔城地区四个方言区的达斡尔族传统音乐为田野考察对象,从题材、内容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总结了四个不同地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区域特色。

结语

会议期间,贵州省文化厅、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专门为所有代表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汇报演出和黔东南、黔西南采风活动。“纪念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四届年会”于2014年7月18日下午圆满落幕。正如樊祖荫所说:“三十而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也‘立’起来了”,这是中国音乐学研究的幸事。诚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在开幕式上提出的“中国三大幸事”:其一,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让中国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是中国之幸;其二,中国近十年来的“非遗”保护,出现了一批研究传统音乐的成果和一批研究专家,为少数民族的音乐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这是中国非遗保护之幸;其三,少数民族地区虽欠发达,却保存了丰厚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之幸。

纵观本届年会,论文的提交数量较多,研究视域较为广泛,研究方法也较为多样,学术资料较为详实,但总体来说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其一,从研究视域来看,个案音乐研究较多,但对利用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创编、表演的技法与理论研究和跨界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较少;其二,从写作意义和内容来看,描述性的文章较多,但深入阐述性的文章较少;其三,从主客角度来说,参会者多以不同的个案在陈述着,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真正主体却仍边缘于民间,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此次会议是为一次“没有主体”的“主体”研讨。大会决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五届年会将于2016年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已经“而立”之时,我们期待它的后续有着更强大的勃发。

作者:欧阳平方

第2篇:茅台:2016年总结与2017年规划

2月22日,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第五届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作工作报告时,不仅交出了茅台集团2016年的正式成绩单,还传达了2017年继续讲好茅台故事的详细工作部署。

茅台集团2016年正式成绩单出炉

茅台集团全年白酒总产量9.25万吨,同比增长14.6%,其中茅台酒基酒同比增长22%,茅台系列酒同比增长10.8%,葡萄酒同比增长3.3%。

白酒销量同比增长26.6%,销售收入502.4亿元,同比增长19.4%,实现董事会目标任务的115%。

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3%,实现董事会目标任务108.7%。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8%,实现董事会目标任务的111.6%。

上交税金同比增长23.3%,资本保值增值率119.5%,净资产收益率17.6%,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16.8%,人均创利税同比增长18.8%。

以全国白酒行业0.68%的产量实现行业7.08%的收入和31.5%的利润。

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5%的同比增长还高1.8个百分点。

以占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的业绩引领贵州白酒成为贵州工业第一支柱。

2016年,茅台集团在三方面可谓表现卓越:

第一,发展速度和效益实现双提升:2016年茅台集团创造了2013年白酒行业调整以来的最快增速,实现了白酒销量、销售收入、利税、上缴税金等增速高于白酒行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三个高于”。

第二,市场建设和转型实现“双突破”:坚持不懈精耕市场,赢来了茅台酒价格的理性回归,使茅台酒热升温,继续雄踞全球蒸馏酒单品销售额榜单,出口创汇占全国白酒行业的72%。

第三, 品牌价值和股票实现“双跨越”:荣登“2016全球烈酒品牌价值50强”榜首,再次入选“2016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入选“2016年世界品牌五百强”并获封“最古老品牌”,位居“2016年华樽杯酒类200强排行榜”榜首。股票全年涨幅超过52%,总市值突破4000亿元。股市总市值超过4500亿元,继续保持酒类上市公司总市值第一位。

2016年茅台业绩增长的十点缘由

2月22日,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第五届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作工作报告时,不仅交出了茅台集团2016年的成绩单,還解析2016年茅台业绩增长10大缘由。

1.公司规模大扩张,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公司资产总额同比增长27.7%。其中,新增制酒产能2400吨/年,新增制曲产能5600吨/年,新增储酒能力3.6万吨,建成投产4万吨勾调中心,此外茅台学院、茅台机场、茅台国际大酒店等业务都取得明显业绩。

2.产业结构大优化,不断增添发展推动力。

坚持做好酒业文章,大力拓展酒外天地。除股份公司外,截至2016年底已有15亿元级子公司2家(习酒公司、电商公司),较上一年增加1家;10亿元级子公司2家(技开公司、财务公司),较上一年增加1家;5亿元级子公司1家(保健酒公司);1亿元级子公司7家,较上一年增加2家。全年亏损子公司较上年减少3家。积极涉足金融、教育、酒店、房地产、旅游、机场、物流等领域。

3.市场建设取得大突破,不断释放品牌影响力。

开展了国酒茅台百年老店传承人活动,成立了营销智库。茅台酒销售同比增长17.2%,茅台系列酒销售量同比增长71.8%,销售收入23.9亿元,同比增长84.3%。新增海外经销商12家,出口茅台酒及系列酒同比增长40%,创汇3.17亿元。

4.企业管理大加强,大大提高了企业执行力。

坚守茅台酒传统工艺,加强生产和质量管理,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全年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0.1%,较2015年下降1.2个百分点。

5.企业改革大深化,创新驱动力不断被激发。

不断激发创新驱动力, 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基酒分级,确保茅台酒及系列酒品优质佳,不断优化提升基酒资源利用率、产成品率和库容利用率,促进该公司降本增效。全面升级典雅、清雅两大系列5档新酒体,新开发飞天迎宾酒等产品,成立了集勾兑、存储、酒体研究、新品研发于一体的勾贮车间。

大力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工作,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使得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效。扎实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循环产投公司、物流公司引战工作,积极探索集团管控模式、子公司功能定位,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实现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的强强联合,稳步推进白酒风味、微生物、视频安全等领域研究,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品质白酒清洁酿造与工农产业链接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大步推进生态文明,企业引领力不断被展现。

7.人才建设取得大进步,不断增强员工创造力。

引进了市场、金融、财务、管理、大数据等专业人才,建立大事工作室和专家工作站,打通技术通道。首批聘任了10名首席和特级酿造师、品酒师、勾兑师等技能人才,新增9名国家级、27名省级白酒评酒委员,成立一八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年员工培训46800人才,人均达33学时,覆盖率达100%。

8.文化扬企取得大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凸显。

9.和谐企业取得大发展,公司凝聚力大幅提升。

10.社会责任大彰显,企业贡献力不断被强化,赢得较高社会美誉度。

十点“更加”做好6543210计划

袁仁国作工作报告时,还传达了2017年完成“6543210”计划的详细工作部署:

1.更加努力抓生产、保质量,确保优质稳产。

(1)坚持“质量第一”方针不动摇,崇本守道,在保证酱香及合格率达到要求的前提下,确保完成2017年茅台酒基酒产量4.2万吨、系列酒产量2万吨目标任务。

(2)增强生产检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问题处置。加强科学管库、精心勾兑和包装管理,加快建立一套针对酿酒生产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反馈信息化系统,促进茅台酒生产精细化。

2.更加大力抓营销、拓市场,提升服务水平。

坚持以市场和顾客为中心,践行“九个营销”,在工程营销上下大功夫,在文化营销上下深功夫,在事件营销上下巧功夫,在服务营销上下细功夫,在网络营销上下强功夫,在个性营销上下硬功夫,在感情营销上下真功夫,在诚信营销上下实功夫,在智慧营销上下精功夫。

袁仁国在当天特别提到了,习酒公司、技开公司、保健酒公司、电商公司、生态农业公司、葡萄酒公司、5100公司、海玛公司等销售收入要争取30%以上增长。

3.更加聚力抓项目、促统筹,夯实发展基础。

预计安排投资110亿元左右、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左右,以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并重点实施“十大建设项目”、扎实推进续建项目、大力抓好新建项目。

4.更加有力抓管理、求卓越,促進效益增长。

开展“管理精进年”活动,探索建立茅台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推进管理创新。具体规划为:加强战略管理,推进千亿级企业如期实现;突出风险管理,敏锐研判经济发展中的新趋势、新动向、新苗头;推进品牌管理,打造有竞争力的品牌集群;增强声誉管理;着力精细化管理,力争到“十三五”末把茅台打造成全国白酒行业精细化管理的示范基地;深化财务和审计管理;强化子公司管理,推动子公司差异化发展和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根据袁仁国透露,习酒公司要跨越进位前十强和加强股改抓上市,争创省长质量奖;技开公司要全力拓展上下游产业;保健酒要做好“保健”文章,打造保健酒品牌;葡萄酒公司要集中精力做市场,尽快扭亏为盈;进出口公司要加强国际市场开拓和提升服务水平;循环经纪公司要引进优质战略合作伙伴;生态农业公司要围绕“生态农业”做文章,做大利口酒市场,加快上市工作;电商公司要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优化升级“云商平台”;物流公司要着力打造“大物流”,提高规模实力。

5.更加奋力抓改革、谋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6.更加致力抓生态、重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7.更加全力抓安全、防风险,筑牢发展屏障。

8.更加着力抓人才、聚力量,构建智才高地。

9.更加倾力抓文化、增实力,厚植发展优势。

具体规划为:第一,打好“组合拳”,传承国酒文化,如申报国家5A级景区、邀请美国旧金山来茅台开展活动等;第二,发出“立体声”,讲好茅台故事,如进行“微传播”、打造“微阵地”、讲好“微故事”、网聚“微力量”、大力“圈粉”等。

10.更加竭力抓和谐、惠民生,营造良好氛围。

作者:刘彬

第3篇:云南省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中期总结报告(摘要)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云南进一步提高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有力促进了全省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抓好《教育规划纲要》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1.全面学习宣传《教育规划纲要》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把传达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作为主要内容,2010年7月22日集体调研了教育工作,专题研究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举办时代知识前沿讲座等,宣讲《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省级副厅以上、州(市)副处以上、县级副科以上干部参加了专题学习。每年召开云南省教育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精神等,落实推进年度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了由百名专家学者和省教育厅领导干部组成的宣讲团,赴全省各地各校开展300场专题报告。同时,各地各校抽调领导干部、理论骨干等组成宣讲组,分层次分领域分对象进行深入学习和广泛宣讲,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宣传到基层。

2.建立组织领导和教育咨询机制

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党政群20多个部门组成的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建立了部门协调机制,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2013年,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云南省委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等8个专项小组,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小组,进一步强化了对教育改革的组织领导,健全了改革工作的高位推进、上下联动的机制。建立省级部门横向协调机制,规划和启动了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民族地区薄弱高中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两个全覆盖”等一批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并根据在校生规模对省教育厅所属高校事业编制实现动态调整。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成立了云南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题调研和理论研讨,对重大教育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评估。

3.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首先是在省《教育规划纲要》中全面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2011年5月,云南省《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印发。2011年5月24至2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我省《教育规划纲要》进行总体部署,并提出云南教育未来10年将与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一致,实现“两基本,力争一进入”和“三共同”发展目标。其次是层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在云南《教育规划纲要》编制的同时启动编制“十二五”规划,并于2012年正式印发。各州(市)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研,制定了当地教育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促进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等,将《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落实到基层。再次是省部合作共同推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加快云南教育事业发展、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印发了《教育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推进计划(2012—2017年)》,在多个方面加强合作、高位推进。

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31 137所,在学学生总规模达1 351.57万人,有教职工60.20万人,比2009年的53.92万人增加6.28万人,专任教师51.82万人,比2009年的45.95万人增加5.87万人。对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部分已提前实现;高中阶段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普职比大体相当目标试点难度极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距离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二、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一是完善学前教育体系。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云南省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等文件;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等,大力推进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积极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实施民办示范幼儿园奖补政策;引进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评审标准及评估指标体系;实施省级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薄弱幼儿园制度;建立贫困幼儿学前教育生活补助制度;开展边远地区巡回支教试点项目,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办园格局。

二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通过设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省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园,把《指南》所倡导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落到实处,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通过新增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通过开展一级一等示范幼儿园等级评价工作,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了优质园的培养和建设。

三是加大学前教育投入。2011年至今,全省共获得中央实施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四大类七个重点”项目资金21.4亿元,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资金4.8亿元。从2011年起,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14年,省级投入1亿元学前教育项目资金用于扩大资源、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园资助、民办幼儿园奖补等。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取中央资金9.33亿元,省级投入1.12亿元。

四是推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在编制总量内,通过优化调整,保障幼儿教师编制所需,采取灵活的用人方式,确保幼儿园建成后有合格的教师。昆明市设立幼儿特岗教师计划,2012—2013年共招聘329名幼儿特岗教师;富宁县招聘幼儿专任教师93名;景洪市为市幼儿园世纪金源分园增加编制51名。2011年至今,国家和省级共安排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经费6 140万元,完成“国培”计划10 954人次,完成1 100名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和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省级培训,建设幼儿园名师工作室20个。

五是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学前班工作的指导意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云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等规章制度,提高了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2014年7月起施行的《云南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对收费项目和标准做出了规范,保障了受教育者和幼儿园双方的合法权益。印发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民办幼儿园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清理整治内容、相关处理意见,强调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各地规范办园行为。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幼儿园6 540所,其中,公办园2 256所,民办园4 284所;在园(班)幼儿129.40万人,其中,公办园在园人数61.12万人,民办园在园人数68.28万人;教职工81 455人,专任教师49 018人,专任教师与园(班)幼儿比为1︰26.40;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占比73.51%;生均图书5.96册;生均园舍建筑面积5.11平方米;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2.1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63.82%,超额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85%,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55%”的目标任务。与2009年相比,全省幼儿园增加903所,新增省一级示范幼儿园38所;在园(班)幼儿增加37.23万人,教职工增加41 133人,专任教师增加23 679人。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部签署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备忘录,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确保“到2020年,全省95%以上的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的实现;全面实施五位一体的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实施“两个全覆盖”和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覆盖,将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纳入“改薄”范围,2014年已下达“改薄”专项资金共41.12亿元;开展了新一轮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制定下发《云南省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出台《云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逐步缓解择校热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使“择校热”得到有效缓解。修订完善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增强了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操作性、评价的客观性,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小学300元/生·年、初中500元/生·年,提高到了2014年的小学600元/生·年,初中800元/生·年。2013年开始,对民办学校也给予公用经费补助。2015年底,昆明五华区等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认定。

二是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成效,首批共有30名中小学教师获评正高级教师。免费师范生教育有所突破,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以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教师也纳入项目范围,在昆明、红河、昭通、怒江等地推广实施。全省所有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教职工获准享受每人每月500元的乡镇工作岗位补贴,昭通绥江、盐津、镇雄等6县继续实施偏远艰苦地区教师津补贴制度,开远市设立农村教师终身任教奖励基金并对一师一校教师每月增加100元补贴,留住优秀教师的机制得到强化。“云南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和“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进展顺利,统筹实施“云岭教学名师”工程,完成了700人特殊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工作。

三是治理教育“择校热”现象。我省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全省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贯彻意见,对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办学行为、维护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从2012年起,全省统一从一级普通高中学校公费学位招生总数中划出一定比例(不低于招生总数的30%),定向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学生志愿择优招生的“定向择优”录取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优质高中的“择校热”现象。

四是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法的通知》《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和《关于规范全省中小学假期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规定严禁以单一的升学率指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要求,除周六可组织义务教育九年级、普通高中三年级学生在校内进行教学活动外,学校及教师不得在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严禁在职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严禁在职教师举办或参与社会举办的各类收费培训班和补习班,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

五是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按照“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接收为主”的原则,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全力解决农转城子女就学问题。出台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意见》《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做好同城同教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云南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通过校舍新建、改扩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机构等途径,努力扩大教育资源,大幅度增加学位,保障每一个农民工子女都有学上。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接受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2014年,云南申请国家资金2.5亿元,省级财政计划每年安排2亿元资金,专项用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将接收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较多的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和大理5个州(市)作为全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工作试点地区,安排2亿元试点资金。

六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2010年初,成立了云南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在全省聘请了20名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首席专家,遴选了360名省级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专业人员,组建了全省范围内的教育监测评估调研联盟。研发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具,监测数据录入后达2万多条,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多角度的统计分析,形成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总报告、咨询报告、学生报告、教师报告、校长报告共计10万余字。印发《云南省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强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督导评估,建立云南省现代学校评估体系和评价机制,形成推进义务教育质量螺旋上升的发展格局。

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小学教学点3 308个、完全小学12 413所、普通初中1 682所。与2009年相比,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8.29%提高到99.68%,小学辍学率从0.76%降低到0.23%,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从87.6%提高到89.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03.12%提高到106.3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88.43%提高到93.3%。

3.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一是普通高中特色化学校创建任务圆满完成。下发了《云南省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力争用3~5年的时间创建30~50所高中特色化发展实验学校。通过两年努力,全省共创建50所(其中,2013和2014年各创建25所)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实验学校,共安排1 000万元创建经费,创建目标任务提前完成。

二是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我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坚持“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要求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新课程。2009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开始实施学分管理、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全部达到合格及以上,且综合素质评价合格方能毕业。

三是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从2012年起,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工程,全省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5.6亿元,实施30个项目,主要用于配备普通高中课程必修内容要求的基本实验设备和完成普通高中课程必修内容的教学任务需配备的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包含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实验室、计算机教室,满足基本办学需要。开展了一级高完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有效提高了一级高完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四是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招生行为。近年来,部分普通高中学校在招生过程中采取违规手段和办法争抢生源的情况较为突出。为了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行为,印发了《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招生行为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按照严格招生宣传、招生范围、招生行为、学籍管理、责任追究等规定,认真做好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学校招生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五是完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2002年至今,我省高中学校学费和住宿费一直执行《云南省计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适当提高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级中学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的通知》(云计收费〔2002〕749号)标准,其中学费标准为:一级一等学校每生每学期700元、一级二等600元、一级三等500元、二级400元、三级300元;普通高中择校生收费标准为:一级一等学校每生每年8 000元、一级二等7 000元、一级三等6 000元、二级5 000元、三级4 000元;住校生普通住宿标准为每生每学期30~80元。全省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情况差异较大,昆明市和昭通市投入经费最多,分别为3 976.65万元和3 143.90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35%,资助标准为一等2 000元/人·年,二等1 000元/人·年。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中465所,其中公办普通高完中学校数为393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0.1%。招生数27.45万人,在校学生78.28万人,毕业生24.07万人,普通高中校均规模为1 683人,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为1∶15.20。其中,一级普通高完中133所,招生14.20万人,在校学生42.39万人,毕业生13.84万人。与2009年相比,普通高中在校生增加了17.13万人,招生数增加了5.4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了21.5个百分点。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一是现代职教体系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成立了27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发挥行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指导作用的体制机制。着力开展34个职教集团组建和管理工作。

二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底,全省13个职教园区共完成投资182.66亿元,完成征地29 000亩,竣工建筑面积634万平方米,8个职教园区已投入使用,入驻职业院校58所,入驻学生26.19万人。2010—2014年,国家投入我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75个,资金7.68亿元,加上各地配套3.96亿元,学校配套0.89亿元,基础建设资金达到13.71亿元。其中,获得国家专项资金1.8亿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省财政投入6 000万元用于33所学校购置专业设备和实训设备,投入8 960万元用于改善18所学校和红河州职教园区办学条件,投入1 042万元用于12所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投入180万元加强云南大学等5个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13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1亿元,针对目前我省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投资和重点建设。

三是职业学校师资水平明显提升。从2010年开始,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每年培训教师都在1 500人次以上,送到企业培训每年不低于150名教师,送出国培训每年不低于10名教师。统筹实施“云岭教学名师(中等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中职特聘教师计划等,首批认定中等职业学校17名“云岭教学名师”;实施中职特聘教师计划,每年特聘1 000名至2 000名能工巧匠,实现校园与职场的有机对接。

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对口中等职业学校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试点;实施“知识+技能”和技能大赛优秀选手直接免试入学等考试招生办法;在部分本科院校中开展了高职本科、中高职一体化改革试点等,目前中高职一体化在校生达4.7万人,改革创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职业学校学生提升学历层次、提高技能等级的愿望,为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相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和贯通人才培养立交桥积累了经验。

五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制定了《云南省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2010—2014年,省级财政投入2 500万元专项资金,以9 000多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载体,引导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工作,大力开展城市所需各类工种技能培训工作,使在乡农民留得住、进城农民能就业。2010—2015年,全省受培训的农民达到2 300万人次。

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15所,在校生59.79万人,生师比22.69︰1,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在校生比为1︰0.76,固定资产总值84.59亿元;高职院校37所,在校生人数22.86万人,生师比为16.5︰1,固定资产总值94.57亿元;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9 274所,2010—2015年共培训农民2 429.62万人次。

5.稳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高校特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印发了《关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遴选了6所试点院校,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高位推进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筹建工作,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于2015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筹建,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第一所零起点新建的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已完成党政班子配备,3所特色学院建设加快推进。起草了《关于加强云南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指导意见》,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从2012年开始每年遴选2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特色骨干专业建设。创新性组织完成了2013年全省普通高校办学条件达标情况评审会,启动实施高职高专院校特色发展评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本科院校审核评估,继续开展高等教育分类评估改革工作。

二是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加快。2012年至2014年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全省已下达中央资金2.5亿元。云南大学等4所高校进入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云南大学被纳入中西部高等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项目,云南师范大学新增为省部共建高校。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5亿元,专项用于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

三是高校内涵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4年11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高校科研创新平台遴选立项高校重点实验室25个、工程中心9个。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意见》。实施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试点,立项资助博士生30名,资助经费60万元。实施联合培养研究生,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开展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省内高校充分与国内知名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为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了一大批决策咨询报告。启动实施了省级2期“质量工程”。全省高校总体债务减少,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进入科学有序的提速发展轨道。

四是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我省27所高职高专院校首次开展高职对口中职考试招生改革,共录取对口考生697人。11所高职院校继续实施单独考试招生,共录取单招考生约5 700余人。

五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五月的鲜花——永远跟党走”“簇拥中国梦·喜迎国庆节”等大型系列活动。2009年起,连续5年开展云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的评选,先后评选出近100项优秀成果。2011年起,每年举办云南省高校文化节,云南高校文化节已成为云南省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一项品牌活动。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高校71所,其中成人高校2所,普通高校69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31所,专科院校38所,总校数比2009年增加了8所。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86.94万人,比2009年增加27.17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61.46万人,比2009年增加22.1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9年的17.57%提高到30.2%。专任教师达到3.70万人。2015年全省高校占地6.07万亩,比2009年增加1.06万亩,目前已基本建成了昆明呈贡高校新区和12个区域性职教园区并投入使用;2015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6.53亿元,比2009年增加28.05亿元,增长77.39%。

6.重视发展继续教育

一是依托云南开放大学构建云南终身教育体系。2012年12月,云南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形成了以总部、分校及教学点为支撑的办学体系,初步构建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支撑云南终身教育的平台和体系。与全省16个州(市)、25所省内外高校、18个行业、33家企业分别建设地方、大学、行业、企业等四大支持联盟,基本形成了“一行两委”(学分银行,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和学习成果认证专家委员会)的学分银行组织构架;建立了学分银行、彩云学府和各办学单位“三位一体”、各司其职、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制定了一系列云南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和认证标准,探索高职学院间的学习成果衔接与互认。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办、教育部门主管、学校办学”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率的运行机制。

二是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4年,正式启动和实施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有机衔接的“专本衔接”改革试点,4个试点本科专业共计招生464人。坚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双模式建设路径。已经有20所二级学院挂牌运行,其中4所为行业二级学院,进一步扩大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步伐。正积极推进云南老年开放大学、汉语东南亚语教育学院、医学与健康学院等建设。

三是完善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印发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加强对成人教育办学过程管理和规章制度管理,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委托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站点、网络高等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进行监督管理,对省外高校函授站点实行年报年检制度和函授站年度抽查制度。云南省高等学校成人教育专业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正式上线,有效实现了对全省高校成人教育专业分布情况的信息化管理,加大了对人才需求的预测、预警力度,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

截至2015年,全省有成人高校2所,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的高校48所;成人高等学校招生69 148人,比2009年增加7 851人,增长12.81%;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210 820人,比2009年增加37 156人,增长21.40%;毕业生58 113人,比2009年增加9 776人,增长20.22%。“十一五”以来,成人高等教育累计招生46.93万人,成人中专累计招生1.69万人。

7.协调发展民族教育

一是扎实开展民族教育工作。2013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制定了《云南省民族学校认定管理办法》,加强对民族中小学的认定管理工作。在中小学校中全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全省范围建立了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1 221所。自2012年起,省级财政共计投入5 000多万元用于教材采购,免费提供民族团结教材到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使用。

二是稳步推进双语教育、民文教材建设和民族教师培训。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全省范围内建立了14个民族18个语种的双语教学试点学校32所。目前,全省共编译审定民文教材615本,免费发行到民族地区双语学校使用。从2010至2015年,省民族宗教委投入经费106万元,分4批次组织边疆民族地区基层一线骨干教师200余人到北京进行开阔视野学习培训。同时,省级培训结合各地自办培训,自2010年至今,培训双语教师5 300多人次,参培双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三是完善少数民族预科招生制度。出台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建设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意见》,在云南民族大学建立“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全省25所高校的2 900多名民族预科教育统一集中到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首次实现了我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由分散到集中的转变。

四是民族教育支援工作成效明显。开展好沪滇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云南省扶贫办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为期5年的教师培训项目。与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订了教育对口支援合作协议。自2012年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以来,已经向我省89个“三区”县(市)派出教师4 391人次,下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支教经费4 494万元,为推动我省民族地区各类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我省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要求,从2006年10月至今,组织符合条件的5 000名考生参加考试,其中3 500多人报考了硕士生,1 500多人报考博士生。2014年起,迪庆州、怒江州两州农村户籍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前两年除享受国家现行优惠政策外,每个学生每年再增加2 500元生活资助。

五是全面落实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从2010年起,在全面落实中央提高人口较少民族义务教育农村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基础上,自筹资金将提高补助范围扩大到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2010至2015年,累计投入补助资金9 300余万元,受益学生37万余人次。制定《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和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助学工作专项方案》,从2014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 180万元,对人口较少民族在读普通高中学生给予每生每年1 000元的助学补助,对人口较少民族全日制在读本科生、大专生每生每年给予2 000元的助学补助,2014年有8 000余名学生受益。

六是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各族共享。从2011年起,由省民族宗教委每年出资200余万元,在云南农业大学举办特有民族本科班,对学生给予免学费、补助生活费,着力破解云南省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滞后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中高级实用人才培养断代问题,2011至2015年已累计投入补助经费714万元,受益学生达840人次。继续在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省民族中专举办特有民族大专班、中专班,2010至2015年,每年招收少数民族学生100人,累计投入补助经费1 200余万元,对学生给予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技能脱贫致富能力。继续在云南师大附中、云南民族中学举办高中民族班,每年招收除昆明市外的15个州(市)少数民族学生250人,对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补助,2010至2015年,累计投入补助经费500余万元,受益学生1 000余人次,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省城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继续对22所省定民族高中学校寄宿学生给予生活补助,2010至2015年,投入补助经费6 000余万元,受益学生20余万人次。

截至2015年底,我省正式挂牌的民族中小学496所,省定民族中小学41所,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4 000多所,民族中专6所,民族大学1所。少数民族人口在学学生数达323.44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35.11%(上述数据均不含其他类教育),少数民族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97%。

8.公平发展特殊教育

一是出台了《云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特殊教育体系构建工程、特殊教育质量提高工程、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残疾学生资助工程等五大工程,要求到2016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全省适龄视力、听力、智力3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以上。

二是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2009年,云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8 238万元,到2013年增长到22 835万元。省政府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5 0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购置仪器设备、教师专业化培训等工作。同时,2011至2012年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工程,全省下达中央资金1.36亿元;2014年还争取到中央特殊教育补助资金2 500万元,重点用于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资源教室建设和推动“医教结合”区域实验,支持特殊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医教结合”实验,力争到2016年建成10个县级“医教结合”实验区和20所“医教结合”实验学校。2014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从2013年的小学560元/生·年、初中760元/生·年,统一提高到4 000元/生·年,争取在三年内达到每年6 000元。

三是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建设。以普通中小学为依托,设立随班就读基地学校,推进资源教室建设,2014年,全省已部署建设随班就读资源教室120个。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为特殊学校、残疾儿童和家庭提供专业的咨询、评估、指导和康复训练等服务,2014年,已立项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16个。加强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和实训基地建设,2014年支持特殊学校建立实训基地17个。2013年,昆明学院首个特殊教育专业招生,实现我省特殊高等教育零的突破;2014年,云南开放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在华夏中专成立,设有4个专业。目前,我省已基本形成了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逐步向学前教育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延伸的格局,形成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家庭社区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

四是强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省政府出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把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纳入师范生免费教育计划,为特教教师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将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就业纳入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为从根本上解决特殊教育学校转岗教师比例大、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全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对所有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了年人均不少于72学时的全员培训,累计培训教师999人,占全省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86.4%,有效地提升了特殊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截至2015年12月,全省有特殊教育学校60所,比2009年增加34所。特殊教育在校生23 314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6 862人,随班就读的16 452人。特殊教育教职工1 639人,比2009年增加847人,专任教师1 424人,比2009年增长了793人。全省残疾儿童入学率93.43%。

三、深入推进体制改革

1.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一是加强合作培养人才。云南省教育厅与德宏州芒市市委、市政府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在读研究生担任芒市各部门见习局长(主任)和乡(镇)见习乡(镇)长,搭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服务社会的平台,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2009年,云南大学成为继北大、清华、中科大等之后首批10所与中科院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高校依据学科领域和学位授权类别,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选择相近领域的人员担任导师,与本校导师一起培养研究生,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部分高校从其他科研机构聘任相当职称人员到本校担任兼职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验、论文撰写。

二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8年起,我省系统实施省级质量工程,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建设经费超过5亿元,覆盖了专业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能力建设和教学研究等方面。目前,已有省级教学名师320名,精品教材182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8个,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16项,本科实践能力提升项目35个,虚拟仿真实验室项目6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1个,东南亚、南亚人才培养基地4个。建立了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每年定期发布就业情况白皮书,引导高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云南省远程教育网上,为农村学校提供人教版小学1~3年数字教育资源的链接下载,使农村学校能够使用播放设备开出开齐课程,进行多媒体学科教学。同时,利用该网提供中央电教馆10T教学资源,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教学版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免费提供“班班通”学校、试点县学校使用。部分州(市)通过引进现有资源和本地资源建设,实现州(市)教学资源共享使用。一些县(市、区)扩大区域同步课堂覆盖,将优质资源传送到边远农村学校。

四是开展校外活动,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截至2014年底,我省共建有县(市、区)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22个,633个乡村学校少年宫,5个州(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初步形成了青少年校外教育体系,形成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并重、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相沟通的育人新空间。

2.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一是完善初高中考试招生制度。从科学合理制定“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实施方案、合理布局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支持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印发了《云南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实行以学生户籍地和居住地相结合、免试就近或相对就近入学的制度。

二是推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2010年起,我省启动高职院校单独自主招生改革,2010年有2所高职院校实施,到2014年扩大到11所。2014年出台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对口中等职业学校单独考试招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在27所院校试点高职对口中职招生改革,实行“知识+技能”的考试方式。

三是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在流入地升学考试工作。制定印发了《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明确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期间,就地参加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2014年共有7 652名高考报名考生接受了随迁子女资格审查,除去明确属于非随迁子女外,共有4 270名考生接受了随迁子女审核,其中有3 235名考生报考不受限,278名考生限报省属院校,443名考生限报三本及高职专科,314名考生限报高职专科院校,在保护随迁子女在我省升学考试权利的同时,切实维护了我省考生合法权益。

3.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一是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2011年,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五轮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将“中等专业学校设立审批”行政许可项目下放至州(市)教育主管部门。2013年,取消了“举办国际教育展审批”“省级重点学科审批”等4项行政审批项目。2014年,共取消5项行政审批项目。

二是完善高校治理结构。2014年,成立了云南省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及其专家咨询组,全省67所普通高校章程核准工作在2015年内已完成。2011年和2014年分别印发了《云南省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和《云南省贯彻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并明确提出要按照相应标准选好配强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制定了《云南省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和《云南省高校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指导各高校成立校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和年度报告制度。2013年5月制定并实施《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增强了省教育厅在专业设置工作中的指导、咨询、服务功能,淡化行政管理职能,扩大了高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同时,立项开展高等学校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并着手开展专业年检及专业评估工作。2011年起,我省率先启动了《云南省高等教育年度质量报告》以及《云南省高等教育年度发展研究》的编撰工作,并实施每年发布一个报告一份研究的工作制度。

4.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一是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政策不断完善。2012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成为全国少数几个出台地方性民办教育条例的省份之一。修订了省级民办教育机构申办审批相关规程。逐步清理民办教育歧视性政策。2015年起将民办高校本科学费标准由“一校一费”的管理方式改革为分学科制定统一最高学费标准政府指导价,学费标准与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形成正比关系。

二是各级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2009年起省财政持续安排每年2 000万元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到2014年共安排1.2亿元、共扶持了1 400所民办学校,2015年的专项资金预算提高到1亿元。省级专项资金的杠杆效应充分发挥,昆明、曲靖、红河等8个州(市)对应设立了民办教育专项资金近5 000万元。建立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公平资助机制,2013年起基本实现全省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和免费教科书的全覆盖,2013年支出4 925万元、2014年支出5 475万元,惠及全省220所民办中小学校13.6万中小学生。与此同时,各州(市)也陆续制定推进本地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刚性措施。

三是嵩明和安宁两个省级民办职教园区基本建成。嵩明园区签约入驻民办院校已达12所,其中8所已正式招生,专任教师4 800余名,在校生规模5万多人;安宁园区入驻民办院校6所,开设专业达242个,专任教师2 800余名,在校学生近5万人。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民办学校4 617所,比2009年增加1 858所,总增长67.34%,年均增长8.96%;民办学校在校生118.09万人,比2009年增加52.12万人,总增长79.00%,年均增长10.19%;固定资产总值123.01亿元,比2009年增加67.1亿元,总增长120.01%,年均增长14.04%。2015年底全省民办学校总数及其在校生总数已分别占全省学校总数及其在校生总数的21.36%和12.48%,分别比2009年增加8.82个和5.37个百分点。

5.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加大省级政府教育综合统筹。2012年10月,基于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探索实践的总结提炼和对云南省情、教情的准确把握,提出了“六个统筹”的工作理念,成为我省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编制了《云南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于2014年12月31日正式印发。统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覆盖、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生生活补助“两个全覆盖”等教育民生工程,一些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始“破解”。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简政放权、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精神,全面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清理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加强督导检查,基本建立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推进。建立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制度、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专项督导制度、督导整改制度、督导评估结果公示制度等,进一步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6.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一是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各个层面。2011年,红河学院到越南太原大学办学,成为云南首家获教育部批准在境外开设本科专业的高校,2013年教育部批准云南财经大学实施本科学历境外教育项目。

二是对外交流合作的渠道不断扩展。目前我省与欧美、东南亚、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部门、学校及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等机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组织了云南教育美国行、东盟行、南亚行、北美行、港澳行、台湾行等参访活动,并成功在境外举办多次云南教育展。相继在缅甸、越南、马来西亚、意大利、老挝等国家设立了云南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处,开展教育高层互访、捐赠教学仪器设备、对外教师培训等活动。

三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力度得到加强。2010—2014年,我省公派留学项目共投入经费3 600多万元,派出764人。投入支持学校聘请外国专家教师资助经费4 050万元,帮助学校聘请外籍专家教师628人。

四是汉语国际推广有力推进。目前我省在东南亚、南亚、非洲和美国合作建成了4所孔子学院、6所孔子课堂。2013年国家汉办批准云南师范大学成为我国为东南亚国家培训汉语师资的4个基地之一。积极主办汉语夏令营活动,成功承办多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

四、落实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师德建设。持续开展以“三爱”(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三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让”(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师德教育活动。分期分批举办了德育工作者培训班、心理健康教育研修班、校园文化建设研修班,邀请国家级和省级知名专家担纲授课,共计培训德育工作者3 800余人。加强师德考核和激励机制,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师德建设领导责任制和重大师德问题责任追究制,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的教师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二是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特岗计划实施以来,我省共为广大农村学校及教学点招聘特岗教师50 800余名(其中2009年至2014年招聘特岗教师35 500余名),占全省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14.4%。2012年,出台了《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十二五”规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逐步形成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格局。2010—2014年,投入资金3.44亿元,实施“国培计划”、省级培训项目和省级国际合作项目,共计培训31.7万名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占全省同类教师总数的70%以上。实施“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云岭教学名师”等项目,培养、造就了一批教师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并发挥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后,各州(市)又实施了同城待遇政策,即同州(市)同类人员的待遇相同,确保了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2014年,我省协同推进乡镇工作岗位补贴和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两项政策,全省已有111个县(市、区)启动实施,符合条件的教师应享尽享,每人每月增加补助500元以上。在玉溪、大理、临沧3个州(市)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进一步放宽基层教师申报职称条件,推进中专学校教师、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修订工作。2011—2014年,云南省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共批复下达周转宿舍项目956个,17 968套,建设规模629 196平方米,批复下达中央投资9亿元。

2.加大保障经费投入

一是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云南省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10年的441.32亿,增长到2013年的905.62亿,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9.69%,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速度达到20.54%。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都实现了较大增长。

二是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全省民办学校招聘了大批教师,解决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缓解了政府财政负担,仅教师工资,全省民办学校每年分担各级财政支出达9亿多元。2010年以来,民办高校累计培养毕业生8.5万人,按生均公用经费计算,民办高校年均分担财政教育经费约14亿元。在保证省属公办高校的财政生均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实施意见》,对我省研究生财政拨款、奖助学金和收费政策进行了明确规范,保障研究生经费投入。

三是落实学校学生人均经费。自2012年起,我省省属高校生均拨款标准稳定在本科12 000元/生·学年、专科6 000元/生·学年。2011—2014年4年间,省财政投入省属高校生均财政拨款148.7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我省高校教学和科研事业发展。省级财政和教育部门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在经费安排上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向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优先确保基本办学条件和基本教育教学需要,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并加大对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支持力度。

四是落实学生资助政策。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建立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制度,资助面约占全省幼儿园(从2013年起含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总数的10%,资助标准为300元/生·年。2011—2014年,全省共安排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经费1.26亿元。2011年,建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35%,下达2012年、2013年、2014年普通高中助学金共计93 024.64万元。2010年至2014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资金共发放52.44亿元,资助学生307万人次。2014年发放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资金10.39亿元,比2009年的6.75亿元增加了3.64亿元,资助学生数也从50万人次增加到58万人次。2014年我省本专科学生奖助学金为54 046万元,研究生奖助学金为11 900万元;2014年我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到我省边境县及藏区县基层单位就业学费代偿总金额917万元,代偿715名学生;2014年我省考入中央部委直属高校优秀贫困学子奖学金总金额1 840万元,奖助3 679名学生。

3.加快信息化进程

一是推进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印发了《云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统筹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截至2014年12月,我省有10 879所学校(含教学点3 931所)接入网络,占中小学总数的57.56%。全部班级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学校有2 832所(其中教学点1 244所),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课时占全部课时比例达50%的学校有2 189所,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课时占全部课时比例达30%的学校有2 877所。开通学校空间的学校有370所,开通学生空间的学校有80所,开通教师空间的学校有463所,开通家长空间的学校有57所。

二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我省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4 078个项目点正按照项目提供的数字教育资源,开设课程和进行学科教学,该项目的实施为教学点配齐了学科“教师”,实现教学过程模式、方法的根本变化,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开通了云南基础教育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教育学校提供课程资源和培训课程,展演职业教育资源,为2.1万名高中学生提供网络选修课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免费提供各学科的教育资源。启动了全省教育科研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

三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启动了云南省教育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组织完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教师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安装、部署和设备采购、实施等工作,并组织开展了两个系统的使用培训工作,完成700多万名学生、56万多名教师学籍信息和人员信息的采集、上报工作。另外,“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云南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管理平台”也完成了系统部署工作。实施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作。组织实施省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投入3 150万元,建设13个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全省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4.推进依法治教

一是制定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2011年3月,印发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教育立法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教育立法工作目标。2011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先后颁布实施《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3部地方性教育法规。省人民政府制定废止了《云南省基础教育分级管理暂行规定》。截至2014年,我省现有地方性教育法规8部,省政府教育规章9件,省教育厅规范性文件废止40件,修改21件,继续有效48件,初步构建了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教育立法体系,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完善信息公开工作考评制度,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重点推进教育经费预算、教育招生政策、教育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重要改革事项等方面信息公开,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印发《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组织实施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按照全国和云南省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普法对象,突出“保护”和“发展”这两条主线,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三是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2013年,成立了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建立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督导评估制度和幼儿园督导评估制度。建立了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全省14 407所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建立了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2010—2014年,全省有40个县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建立了专项督导制度,对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安全、学位授予单位论文作假处理情况等进行专项督导。

5.重大项目改革试点

一是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1)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10至2014年,云南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D级危房改造共投入资金176.38亿元,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1 426.67万平方米,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还剩余D级危房263.5万平方米。

(2)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及“全面改薄”工程。2010至2013年,全省共投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资金117.98亿元。2014年,统筹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覆盖,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覆盖范围从85个县扩大到129个县,共下达资金41.3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0.4亿元,省级资金10.54亿元,州(市)配套资金10.39亿元。

(3)实施农村初中工程。2010至2014年,云南省农村初中工程共下达中央资金13.04亿元,共实施项目学校254所,建筑面积83.2万平方米。

(4)实施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2010至2014年,云南省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共下达中央资金9亿元,批复项目956个,建设周转宿舍17 968套,建筑面积62.92万平方米,预计解决17 984名教师的住宿问题。

(5)实施学前教育建设工程。2010至2014年,云南省学前教育建设共投入资金33.87亿元,发改系统下达的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共下达中央资金6.5亿元,实施项目371个,新增建筑面积52.18万平方米,通过财政部下达的校舍改建类项目、增加巡回支教点项目等,极大地改善了我省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

(6)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个全覆盖”。在国家确定85个试点县的基础上,用省级财政补贴方式将44个非国家试点县纳入全省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补助标准不变、同步实施试点,实现全省534.9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覆盖;在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方面,决定在国家原补助省内250多万学生的基础上,对未享受到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寄宿生生活补助,将“一补”范围扩大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寄宿学生。

(7)统筹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对1 356个一师一校教学点按技术方案一配置设备,对2 722个教学点按技术方案二配备设备;开展国家级骨干教师、省州“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和县三级教学点骨干教师培训,提高教学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8)统筹实施优秀贫困学子奖励计划。自2014年起,对凡考入中央部(委)直属院校的云南籍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本科学生,由省级财政每年奖励新生4 000名,每人每年5 000元学费奖励,帮助更多云南籍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本科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9)统筹设立1 000万元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自 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省政府设立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1 000万元,奖励标准为博士生每生每年20 000元、硕士生每生每年10 000元。同时,提高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或生源地贷款年度最高限额,原则上不超过年度学费和住宿费标准总和。

(10)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六项计划”。推行“走下去”基层服务计划。截至2014年底,到县及以下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57.5%,9.5万名毕业生进入企业就业,4 512名毕业生通过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特岗教师”和“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就业;推行“走出去”就业计划。从2013年起,云南省对出省就业的云南籍毕业生给予补助,对出省就业创业比例达10%以上的高校给予奖励。2014年共有10 696名云南籍高校毕业生到省外、国外就业;推行“走进去”支持校园招聘计划。从2013年起,省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对高校开展的校园招聘活动给予补助;推行创业促就业计划。全省高校就业指导课全部列入必修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列入选修课程,创业课不少于36学时,不低于2个学分;推行质量提升计划。建立了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每年定期发布就业情况白皮书,引导高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就业帮扶计划。积极建立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实行“一对一”实名动态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对少数民族、就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困扰、地震灾区等毕业生特殊群体的温馨关注和重点帮扶。

二是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施了“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探索政府举办和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以政府为主导,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改革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高等学校办学体制 推进高校特色发展”“完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改革” “探索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 “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 “探索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等一系列改革项目。

第4篇:2011年市场总结与2012市场规划00

十二月份个人总结

时光荏苒,转眼上线二个多月了,再次回顾十二月,紧张而又平淡,但就在这一个个紧张而又平淡的日子里我有了进步,但是离自己的目标、完成情况差强人意,下面我就上个月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汇报总结,总结来说原因分析为客观、主观两大方面。

客观原因:

一、大多数消费者没有保险概念;

二、消费者太抗拒电话销售渠道,不太相信,很反感。

主观原因:

一、不会下风险意识,即使下风险意识,讲出来也没情感;

二、不会掌握下单的时机;

三、铺垫做的不够好,导致问客户要卡号、身份证号都以失败告终;

四、解决问题时,语速过急。

继往开来,总结经验教训,为新的一年做好准备,2012年月1月份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心态保持平稳;

二、加强专业水平,做好产品对比;

三、下风险意识时,讲的要有感情。

最后,我希望于老大能够多听我的录音,给我找出不足点,给我一些解决方法。

一月份为自己定的目标是一万二,希望尽自己之力,全力以赴,努力完成。

我相信我们剑指天峰俊越组在于老大的带领下,一定会有所突破。 俊越组的所有伙伴,一起加油、加油、加油!!!

俊越刘秋霞

2011/12/25

第5篇:市场部总结与规划

市场部09年度总结

一、 摘要:

市场部在公司决策层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部门的配合下,2009年度市场营销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对2009年度的工作的大体回顾和对2010年的一些工作展望。

二、 年度主要工作回顾

1、营销策划部分

2009年营销策划工作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新产品罗马古风等系列上市推广;二是赞助2010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三是终端市场节假日促销。

1) 有关新产品推广

自从罗马古风等新产品上市推广,市场部策划产品导购手册、媒体广告以及网络推广三大部分,其中让人意外收获的是消费者因为网络信息而指定购买罗马古风系列产品。其他新产品迟迟未能按时推出。

2) 有关赞助2010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

自从12月13日签订2010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时间就显得非常紧逼(1月2日开跑),通过市场部、设计部、行政部等多部分的配合和努力,赶出一套策划方案,一是落实了厦门电视、电台广告;二是落实了行业媒体(陶城报半版、东西传讯整版)广告;三是落实终端促销,发动了名为“激情马拉松,健康新生活”促销活动,以感恩的心回馈广大消费者,并特别为此设计了“玛拉兹三大家居方程式”,以满足80年后以及高品位人士喜欢DIY的喜好。效果待1月5日赛后总结评估。

3) 有关节假日促销

09年下半年重头戏是十一促销,9月国内实际销售总额:433万元;完成率79.32%,比8月增长175.8万,增长率为68%。终端主要城市促销成绩:262万,达到了预期效果,详细见市场部10.1总结报告。

此外,9月起,市场部坚持每月提供市场促销方案(提出促销主题及执行方案、设计稿),挂专用邮箱,支持部分成熟经销商进行月度促销,并保持与经销商的交流。

1) 公司内部培训:6月,9月,10月,由市场部分别组织了公司内部培训,

一是新产品上市、陶博会前期、十一促销前期的培训;二是针对业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10月份,导入培训系统,超过20场次。有市场部培训,业务对业务培训,案例分析以及市场操作讨论等,并要求每业务人员上台演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会做PPT的业务学会了做PPT,不敢上台讲话的业务敢上台讲话,不会做市场规划的学会了市场规划。

2) 终端市场培训:8月15日至9月12日,玛拉兹市场部先后在长沙、武

汉、郑州、深圳、保定、石家庄、上海进行巡回培训,与各地玛拉兹同事同心交流,共同提升,目的只有一个:洞察市场,共创品牌。这是玛拉兹公司执行“玛拉兹兄弟中国行”系统方案的一个重要环节。

3、品牌建设部分

1) 09年9月份出版了《玛拉兹营销》,10000份,佛山派发行业3000份,

其余6000份发到终端各签约经销商专卖店,进一步建设品牌文化,传递导购知识。

2) 通过行业媒体、网络媒体对玛拉兹新产品上市、陶博会、马拉松体育营

销等事件进行报道与传播,达到了行业知会,消费者了解玛拉兹产品的初步效果。

3) 三是整理了“玛拉兹90问必答手册”和,玛拉兹系列产品针对市场的

卖点提炼,统一玛拉兹培训的口径,分别在不同月度促销方案中向经销商和导购员渗透(每月促销都附有产品及导购培训资料)。

三、 发现问题

1、营销策划部分

有关新产品推广

1) 通过新产品推广,市场部发现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新产品出品时间经常

推迟(亚马逊石、毕加索和塞纳),影响经销商信心和市场推广(陶博会及华东峰会因此而缺少亮点并受影响);

2) 二是罗马古风推出后,上板时间非常慢,业务领导督促不力,市场部监

控不到,有责任。

通过业务培训,发现两大问题:

一是人员缺乏胆气,对福建品牌和自身产品线理解不足;

二是业务技巧不足,有待提升。

3、品牌建设部分

通过市场部接手后,半年运作发现两个问题:

一是品牌定位不清晰,业务人员对玛拉兹的理解凭个人感觉,没有形成品牌力,导致对品牌缺乏自信,对招商产生不良影响;

二是品牌对外口径不一,培训资料流传几个版本,而有些经销商比业务员还了解玛拉兹;有些则认为跟玛拉兹缺乏沟通,厂商沟通难且成本高。

4、跨部门沟通部分

通过半年运作,市场部跟各部门沟通仍然存在一些沟通问题,一些事情难解决往往因为沟通效果一般导致,这个市场部需要检讨,换句话说杨明通需要检讨。

四、 改善与建议

1、营销策划部分

1) 建议产品研发部明确新产品研发时间表以及生产时间,跟工厂沟通协调

好,让新产品按时推出市场,对市场形成很好的掌控,不断提高经销商对玛拉兹的信心。

2) 在新产品推广期,建议营销总监全力配合市场部监控新产品上板、上市

时间,及时地在全国铺开,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多轮宣传、促销轰炸,形成“玛拉兹新产品市场效应”。

3) 在事件营销和重要促销时期,建议各部门敢于承担责任,和市场部一起

完成,尽量省去“沟通时间的成本”,让财务部的掌握财务杠杆,监督执行。因为很多时候,效果就是这样被时间拖掉了。

4) 建议公司同样市场部将费用尽量使用到终端市场,比如执行4个城市的

峰会,无论是以培训为主体,还是以大区域联合促销造就“玛拉兹省级”甚至大区级的宣传和促销效果。

2、内部培训部分

单纯的市场部培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业务人员提升的需要,除了建议公司继续为员工提供外训(09年,公司为员工准备的外训非常好),还要从业务人员里,挑选1-2个销售精英,对业务人员进行实战性的指导和案例分析。

3、品牌建设部分

建议继续执行《玛拉兹营销》报纸的出版和发行,达到低成本(1期费用在5500—8000元之间)沟通厂商、消费者的效果,并且在行业派发同样可以低成本做到宣传的效果,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4、跨部门沟通部分

市场部2010年会通过学习,不断提升沟通技巧,增加与各部门的有效沟通,更希望公司安排的外训有“沟通技巧”的相关课程。

市场部杨明通

2009年12月31日

第6篇:市场营销战略规划总结

一、市场营销概念

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市场营销部门根据战略规划,在综合考虑外部市场机会及内部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市场,选择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并予以有效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二、 市场营销策略有哪些

1.创新战略

1)观念创新.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知识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本身又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其次,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自觉地提高创新能力.再次,要认识到创新是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最后,营销创新不是企业个别人的个别行为,而是涉及企业全体员工的有组织的整体活动.

2)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等广泛的内容,它是营销创新战略的保证.机构设置不合理、臃肿、人浮于事、分工过细、管理层级太多、相互牵制是不利于创新的.3)技术创新.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技术大量涌现,技术寿命期缩短,技术创新已经称为制造类企业生存核心.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还需要有足够的新技术储备,提高企业技术壁垒区隔属于自己的市场和技术领域,有效保护企业长期发展,引导消费需求,不断满足顾客新需求.

4)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带动下,新产品的市场寿命期也越来越短.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来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5)市场创新.发现消费者新的需求,寻求最佳的目标市场.观察消费者需求差异性,在科学的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从对消费者不同需求的差异中找出创新点.

2.人才战略

1)人本智源观念.牢固树立人才本位思想,有人才,就能发财.北京大学方正集团就是极好的例子.10年来方正资产增长7000倍.方正集团的负责人王选说得好,他们靠的就是解决"才"和"财"的关系.

2)终身学习观念.对企业来说,要树立全员培训观念.

3.文化战略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它不仅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它又以企业精神为核心,把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企业的确定的发展目标上来,它又通过对企业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以文字或社会心理方式对企业成员的思想、行为施加影响、控制.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许多企业的成功,是由于全体员工能够接受并执行组织的价值观的结果.

4.形象战略

奥格威说:"广告是对品牌印象的长期投资 ".在知识经济时代,广告宣传也随之进入"印象时代",企业用各种广告宣传和促销手段,不断提高企业声誉,创立名牌产品,使消费者根据企业的"名声"和"印象"选购产品.

关键词英文描述

竞争能力(competitionability)

获利能力(profitability)

生产能力(productioncapacity)

产品开发能力(productdevelopmentability) 市场地位(marketposition)

一体化(integration)

兼购(andpurchase)

联合(joint)

吸引力(attractive)

多角化(diversification)

增长潜力(growthpotential)

市场营销战略规划(marketingstrategyplan) 资源配比 (resourcesratio)

占有率(share)

协调性(coordination)

营销战略:顾客(consumer)竞争者(competitor)企业自身(corporation)

第7篇:市场拓展年度总结与下年度规划

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度工作规划

我于2011年8月份入职,在公司新成立的深东浩中国区事业部负责全国深东浩品牌的加盟拓展工作。以下是我入职以来的工作的总结、体会,以及对2012年度工作的规划,不足之处请领导给予指正。

一 融入深东浩公司。新的领导班子、新的工作环境, 新的部门、新的同事!目前深东浩服装公司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2012年的挑战。作为深东浩公司的市场拓展经理,我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公司的发展愿景,并作为我个人奋斗的目标,我将以积极的心态、团结所有同事共同推动我们事业大踏步前进。目前我所在的深东浩中国区事业部的同事们高度团结、工作积极且严格自律,这是一个良好的团队,作为这个团队的一员,我深感荣幸。

二 入职以来本职工作的总结。8月份入职之后在了解了深东浩品牌的历史背景、深东浩目前的招商加盟政策、深东浩品牌在全国市场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现在深东浩男装的定位、风格等信息之后,我们部门对全国市场进行了区域划分,我负责全国以下区域的拓展工作:北京、新疆、内蒙古、河北、山西、黑龙江、海南、吉林、上海、江苏、云南、河南、广西、山东、贵州、广东广州:(韶关、佛山、江门、茂名、阳江、惠州 、中山、潮州)

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入职以来工作进行总结:

1,拓展工作:入司以来,在公司领导的带领和指导下,对深东浩

品牌以全面了解,并清楚的了解到公司各方的实力以及工作环境,和公司的宏观发展!在以上基础上,本人积极努力工作,并对深东浩品牌进行了一系列的解说和宣传!

2:公司发布会:在入司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公司举办了第一次大型的品牌动态发布会,在本次发布会中,本人结合各方资源进行邀请,共邀请了26家客户来参加!并在发布会中,努力与到场客户进行沟通交流,解说深东浩品牌的各方优势和政策,确定了一定的意向加盟商!并为品牌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至此,希望我们今后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布会活动来推广宣传深东浩品牌,为拓展全国市场打下基础!

3:遇到的阻力和困难:<1> 正式开展工作时已错过今年拓展的好时机,大部分品牌更换已完成,且优质商圈的门面位置和商场位置也已调整完毕! <2> 挖掘出的意向客户很多资金不足!有资金的,在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合适的经营场地!<3> 目前深东浩品牌的知名度与同类品牌相比相对不具备优势,以及缺少大型的形像店和好的商场店,并且推广力度小,推广时间过短,知名度上得不到认可,不少意向客户流失!

4:总结出的经验教训:<1>对各方面有意经营时尚男装的客户资料收集还要加强,并细致筛选锁定近期可以达成合作的部分客户重点跟进。<2> 意向不强的客户也要保持沟通,不能武断放弃客户 <3> 每个地区优质商圈出现的商铺转让这一类的信息一定跟踪到位。<4> 邀约客户要有具体日期,不能含糊不清。

5:拓展成绩及回款:<1> 截止目前,在我负责区域收集服装经营者有效信息300个以上,建立了个人客户资料库。<2>本人先后开发确定的客户如下:一家省级代理,三家单店加盟!分别为:东莞茶山加盟店,佛山顺德北窖加盟店,贵州遵义加盟店,江苏省级代理商!现手中还有多家客户意向强烈,我相信在明年上半年会全部开发拓展成功!<3> 调查了部分同类男装品牌的招商政策、定位、价位等,为与客户谈判打下基础。<4>在以上拓展客户中,本人共为公司在除去装修款外,共回款达:610000元!

三 我的2012年的工作规划。2012年对于深东浩品牌在全国市场的运作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极具挑战的一年,在目前深东浩品牌各方条件以及知名度还不是很成熟的条件下,我们部门本着勇于承担、敢于拼搏的精神,对我们明年的工作定下高标准要求。我为自己定下了明年不低于15家店的拓店计划,并要求自已年度回款达到不低于800万同时,在开店质量上也高标准要求自己,开形象店、开赚钱店。在客户开发、店铺选址、销售服务等方面要求自己的工作更加细致、严谨、周到。结合以上,我列出自己明年工作计划如下:

1、拓展省级代理商2家,区域代理商以级单店加盟商共计15家,年底回款额目标为2000万,为完成部门明年总体任务尽可能多的争取多开店、早开店、开好店。多回款,早回款!

2、所负责区域市场调查及客户资源建立资料库

3、协同商品和督导共同做好客户服务工作。即使将客户需求、市

场情况、每个客户的情况汇报相关部门,力争深东浩品牌的客户服务和客户管理做到高水准。

4、不断学习行业知识技能,以公司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于公司为目标,深入服装行业做行业的精英,做不但能打江山,更能守江山、兴江山的优秀员工.

以上是我对入职以来的工作的总结和对2012年工作的整体规划,如有与公司整体前进步伐相悖、或需引导指正之处,请领导给予指引、修正。

深东浩中国区事业部拓展经理何江海

2011年12月31日

第8篇:上半年市场部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规划

今年是公司销量较高的一年,各项工作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进,这是全体员工和各级领导团结拼搏,全身心的投入,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拥有一支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着力开拓的销售团队,对公司的高速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回顾市场部上半年的工作,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是高的,工作也是尽心尽责的,在瑞尔这个大家庭里展示自己的风采。 在这里有必要对市场部上半年的工作做简单回顾并对市场部下半年工作开展提几点看法。目的在于吸取教训,提高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出色。

一、销售情况总概:

公司上半年销售总额为767290元。其中1月份79440元,2月份30900元,3月份91500元,4月份161200元,5月份236700元,6月份167550元,基本完成年初既定目标。在此我谨代表公司及个人感谢市场部各位同仁的大力协作。

二、具体履行职责:

1、启动、建设并巩固全面销售所必需的体系

xx带来的移动营销模式只需在手机搜索引擎上输入产品或公司关键词后,就会搜索出相关公司信息,用户可利用24小时的在线客服系统,直接与商家联系,促成成交机会。首创国内全新营销模式——wap+web的完美结合。我们现所拥有的这些渠道资源,为提高产品的市场普及率、占有率,打造品牌,提供了扎实的营销网络保证。

2、培养并建立一支熟悉业务运作流程、相对稳定的销售团队

目前,市场部在公司的总体规划下,共有业务人员48人,管理人员8人。公司对新员工均有5天的岗前培训,同时不定期的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经过多次系统地培训和实际工作的历练后,市场部人员已完全熟悉了本岗位甚至其他岗位的业务运作的相关流程。

对业务人员,市场部按业务对象和业务层次进行了层级划分,共分为见习代表、商务代表、商务主管、商务经理四个层级,各层级之间分工协作,突出了业务工作的重点,体现了工作中协作和互补。

这支销售队伍,工作虽然繁琐和辛苦,却有着坚定的为公司尽职尽责和为客户贴心服务的思想和行为。如市场三部的商务代表辛利杰,6月7日入职,仅用一月不到时间便接单5.4万,成绩斐然,公司特予以提前转正以示嘉奖;三部商务代表邹冲,入职公司四天就签单3.5万,成绩同样令人称赞。他们起步虽晚,但却跑在前面!

3、建立系统的业务管理制度和办法

在总结上半年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初步地建立了适合于销售队伍及业务规划的管理办法。市场部对不同级别的业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和对象作出明确的规范,对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内容也作出具体的要求。新员工先从收集资料作为工作的起点,熟悉基本销售流程,各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一对一”帮扶政策。

形成了“总结问题,提高自己”的内部沟通机制,及时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自我反省:

问题是突破口,问题是起跑线,问题是下一次胜仗的基础和壁垒。

1、市场制度尚不完善

虽然市场部已运行了一些管理制度和办法,每月工作也有布置和要求,但是,没有形成及时汇报的机制和习惯。

2、沟通不顺

市场部是作为整体进行规划的,销售人员、后勤人员、主管领导的互动沟通是内在的要求和发展的保障。市场部需及时、全面、顺畅地了解各部门的状况,知情不报、片面汇报的行为都会不利于公司发展的。

3、端正心态 目前公司有员工工作激情不足,没有完全融入到工作的氛围中;在工作中主动性欠缺,过于相信他人;对新客户开发显得不够重视,使客户开发进展相对缓慢。如果我们不能以开放豁达的心态、、积极坦荡的胸怀面对客户和同事,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新同事有时会受到老员工的教唆而产生退缩心理,在这里,希望各部门能够提升自身建设,不要被一些不必要的人和事影响我们的进步。

四、2010下半年工作规划:

1、初定销售总额:整体销售总额为200万。

无锡市场:

7、

8、9月份,即70天冲刺,初步冲刺目标为100万,市场部人均收入5000以上。这一季度为我司的誓师之战,事关南通市场能否顺利开拓。目前公司正处用人之际,市场部将优化人员配置,力求将人才灌输至南通市场,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奠定夯实的基础。在此望市场部各位同仁忠诚合作,永不言退,相信我们是最好的团队。

南通市场: 9月份为市场开拓期,10月份整合期,直接进入销售正规模式。暂定销售总额90万,保九争十,积极打造百万团队。

2、人才培训计划

无锡市场目前配置为4个团队,4个经理,3个主管,总体人数48人。在此基础上,公司将在南通将销售团队发展为3个团队,3个经理,4个主管,总体人数30人;同时将培训出2个销售总监,无锡、南通各1人。另外根据市场需要,会销将由以往的每月4场扩充至8场,每两个部门即可开办会销。

下半年公司将在省内开设两家分公司,我们将把制度逐步完善,市场部只要相信公司、相信产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把销售团队打造成一支狼之队,成就你我的精彩人生。

3、客户开发

加大新客户开发力度,集中精力在网上查找企业相关信息,整理汇总后逐一联系,只要有一线希望的,及时跟踪。

4、员工培训

完善新员工的培训工作,让员工充分的信任公司,相信在公司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积极培养销售精英,为9月份分公司的成立输送优秀人才。

5、销售理念的重要性

销售理念简单讲就是对产品有明确定位,在选定消费者的情况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达到公司、个人、用户三方的共赢局面。5月8日至7月8日的“50天目标冲刺”给员工提供跳跃的平台;会销、新闻发布会更是体现公司、员工价值的最前线战场,通过各种方式中小企业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得商机,达到互赢。公司一直秉承“快乐、激情、创新、诚信”的理念,独特的理念加上合理的销售方法一定会使公司的发展蒸蒸日上。

6、积极开展娱乐活动 开展有益员工身心的娱乐活动,如组织员工外出旅游等,让员工在快乐的氛围中加倍努力工作,为公司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一言以敝之,三句话:成绩是客观的,问题是存在的,总体上市场部是在向前稳定发展的。2010年下半年我所负责的市场部压力仍然较大,在严峻的形势下,若只是守住原有客户,那任务将远远难以完成,所以新客户开发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希望在公司各位的携手努力下,瑞尔能够在年前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9篇:市场部规划

靓业装饰市场部计划书

很高兴,很荣幸加入靓业装饰这个舞台,也希望我们能一起把这个舞台扩大辉煌。作为公司市场部的生命之源,倍感压力的同时也期望把市场部做的很好,当然也很有信心把市场部做起来。

一,吉林市场

吉林市今年装修行业上半年普遍大不如去年。装修行业一般都会在

6、

7、8月份是旺季!但是今年年初到现在吉林下房小区普遍偏少,而且户主装修意向也大不如前。

但是现在的吉林装修市场还是存在着曙光!不说其他公司单只我们自己的公司!在未来的2个月后我们公司自己主营销售的楼盘开始持续下房,这样是大大的促进了本公司装修的市场。为此我个人将市场部重行规划:

1,市场部人员整合

一、人员构建:人数10---20人

人员安排:

市场部经理-----市场部主管-----业务顾问

1、电话营销3—5人

2、网络营销1人

3、小区营销6-10人

人员构建渠道:招聘和行内招人的形式来实行管理方针。

二、先培训后考核再上岗的原则来做:

A、 培训内容

1、公司的企业文化

2、公司的相关管理制度

3、装饰行业前景

4、工作签单流程

B、

1、装饰技能培训

答客问

2、实战演习(客户——业务)

3、材料培训

4、工艺培训

5、市场部内部管理规定

C、

1、竞争对手分析

2、渠道建设

3、小区推广疑难问答

4、核心竞争力培训

5、电话营销实战问答

三、人员划分

1、形成组团制,产生组长(小组PK)

2、划分小区,安排人员进入

3、与设计开成分包格局

四、渠道建设

责任到人,专人负责,电话名单分配制

五、市场部所用资料

名片、户型研发、客户登记表、PPT

六、市场部人员排尺量

基本流程:

1、业务员跟客户接触索要联系方式(或现场量房)电话通知市场部经理或主管,安排人员进行量房量房后(市场人员填写客户登记表)交市场部经理1份, 与设计师配合电话联系约访客户(这时候设计师占主导地位)注:客户登记表要在第二天早会以前交上。

2、业务员在小区留电话填写客户登记表 交市场部经理存档

七、市场部人员工资、提点

市场部主管工资 1500

提点 轻工辅料4~5~6

大包

3业务顾问 1,家装顾问工资1000

提点 轻工辅料4~5~6

大包3

2,金牌顾问工资 1200

提点 轻工辅料4~5~6

大包3

3,明星顾问工资1400

提点 轻工辅料4~5~6

大包3

注:业务顾问升级需要每个月填写自己升级业绩。

家装顾问10W/2月升级小于5W工资减半5W~10W不变金牌顾问15W/2月升级小于10W降级10W~15W不变明星顾问20W/2月升级小于15W降级15W~20W不变升级时间每两个月为一周期,两个月业绩累积确定升级或者降级。

考核制度:每个月5套有效尺寸(有效尺寸继设计师认可为准),有效尺寸需要设计师以及市场部经理签字方为生效。

每月没有完成5套有效尺的,当月每套有效尺罚款100元。连续连两个月都没有完成60%的公司将要劝退本人元。

2,市场具体操作

A,针对自家售卖的小区

1,制作PPT两份,一份给与客户培训观看,一份给予自家置业顾问做培训。2,迎合置业家园每次的暖场活动在售楼处做装修培训,在售楼处设立装修办公处,免费为户主增强装修知识和免费排尺。(装修办公处没一个星期换人一次,每次一个业务小组和1~2设计师)

3,创建两个群

以售楼及物业名义创建一个QQ群,在群中大量为户主解决房屋和装修知识问题

以户主名义创建一个户主QQ群,在群中大肆宣传装修公司和主材团购。以为户主省钱进行宣传。

4开展“爱心行动”,勇担企业责任

发起针对“烂尾装修”的“爱心行动”,装修隐患之一“烂尾装修”一直令不少消费者苦不堪言,专门针对游击队撤离遗留的“烂尾装修”,以成本价快速彻底替消费者解决“烂尾”工程,并提供售后服务。

5,和置业顾问合作

为置业顾问解决后顾之忧,主动承担后期责任。需要置业顾问提供第一手客户资料,以及为户主介绍本公司。以及和提点后期和领导在沟通。

6,和小区物业合作

在小区里面竖立广告牌,垃圾护栏,路标等等为公司在最小的成本下创造最大利润。

B,针对外在小区

1,通过公司或者外在人员关系取得本小区电话资源,在小区下房前3~4个月开始运作。通过电话组对户主进行装修咨询,再在每个月的固定时间举办团购活动。个人提倡“装修到家”的项目,继顾问到家,设计到家,施工到家。大大给户主减少不必要的旅途浪费。

2,每天业务人员都要到达自己制定小区,而且市场部经理会进行不定期抽查,如有不在小区者,或没有提前沟通的进行罚款警告。

3,一定要在每个小区进户之前,征集1~2两户样板间,而且要在小区一进户就开始装修,最大程度为业务人员提供便利。

4,后在有条件的基础,最好为业务人员提供车辆。方便业务人员可以去每个小区,不会将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路上。

5,设计人员定要随叫随到,在第一时间与客户接触。加大公司潜在客户的人量。

市场部对设计部以及工程部要求

1,设计部

业务人员每次要求排尺都会给市场部经理打电话,市场部经理会在第一时间了解客户质量,包括:小区名称、户主年龄、面积、户主对设计师的要求、经济程度等等来分配设计师,所以希望设计师可以尽快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小区进行排尺

设计师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每个户主加的设计方案制作出来,在最短的时间里与户主进行二次沟通,最快的将单子签下。

2, 工程部

市场人员可以在小区第一时间带领户主进入本公司施工工地,所以希望每天项目经理都可以向公司汇报工地情况。

市场部在外围小区风里来雨里去的希望设计部以及工程部门尽最大可能的帮助市场部人员

上一篇:高考复习的黄金规律下一篇:机关节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