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实践课意义

2022-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思政实践课意义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意义探究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还包括教学理念与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模式有很多创新,比如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的意义值得研究。

關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作为通识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基础”、“纲要”、“概论”、“原理”等课程组成,引导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在思想上要有正确的方向,这就需要教育进行指引和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还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思政课的目标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培养意志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人才。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提高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受益匪浅的课程,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转化立场,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什么样的思政课才是受欢迎的。受欢迎的思政课程,一定是符合时代的要求,体现教育和认知规律,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立足课本的同时,对课程进行系统深入的专题化教学,注重课外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应用范围广泛,教育也与网络不断融合,互联网教学逐步得到认可和推广,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

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国际环境新的变化,高校思政课需要进行创新和调整,形成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模式。高校思政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混合式教学效果凸显,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有所区别,但也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学。在传统教学基础之上,保留其合理方面,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混合式教学方式,促进高校思政课从教材体系转为教学体系,注重学生思想及行为的正确引导,教学环境、设备、过程的多样化,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是网络发展的结果。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西方一些不正确,具有误导性质的思想和言论,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利影响。西方国家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如何提升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指导地位,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点。为了更好适应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思政课要积极融入互联网。

现今,人们生活在信息化社会,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在不同程度会受到影响,尤其是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学生,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不满足于单向灌输,对于说教式的教育表现出一些反感。新时代的大学生,有其鲜明的个性,活跃的思维,面对这样的群体,通过以往的方式,其效果可以说是不显著的。思政课教学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与时俱进。如何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融媒体时代,思政课在原有教学方式基础上,应当添加新元素,注入新的活力。混合式教学,是把线上优质课程同线下课堂讲授相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也是高校思政课程在技术领域的创新。

新时代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有理想、有正确价值观以及正确立场的接班人。当前,全球化、信息化趋势日益发展,大学生处于网络智能化时代,互联网平台不可避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信息,其中也包括西方社会的错误价值观和思想文化,有些言论和观点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负面的影响,需要用积极,带有正能量的思想教育学生,对消极错误的进行抵制。互联网是一个大平台,网民众多,人们在这个大平台沟通交流、获取信息,那么如何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选择

高校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与教育作用。高校思政课,不仅需要关注学生思想层面的问题,同时也要侧重于现实社会,还有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解决的就是大学生对现实一些问题的困惑,解决实际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注重实践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认识。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的思想形成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多维性。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出发,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正确的言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从课堂讲授、课后实践、网络媒介等方面着手,多途径共同作用,构建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其实也有很多特别好的有关思政方面的资源和材料,充分运用好的内容、案例等,挖掘精髓,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之中。网络时代,可以说有利有弊,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检索信息,这就与之前只能通过教师授课才能获取知识有所不同,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只局限在课堂中汲取,互联网领域,也能够有一定程度的获取,其认知就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互联网的挑战,教师在讲授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有弱化的趋向,比如网络上的一些流行语,教师可能未听过,但是学生却在日常交流过程中广泛使用;一些时事新闻,学生的想法也可能会受到个别网民评论的影响……互联网信息量大,不得不承认,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的一些具体案例,学生大部分都看过、了解。在信息丰富、多样化的网络时代,互联网信息可以说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智能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再加之各种各样的平台和APP,学生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相关信息。而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时期,如何才能拥有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具有较好的品德素养,分辨真假,甄别美丑,这往往需要一个过程。立足现实和新的特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以及培养良好的品德。

三、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目标,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良好思想品德,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教育,能够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的前提是,培養思想品德合格的人,德育是教育首要的前提,也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培养的人,不是学习成绩好,就是人才。如果政治方向不正确,品德不好,那么对社会也会存在危害。所以,育人的根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思政课是其重要的渠道。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首要的就是增强趣味性、实践性,提高亲和力和实效性,扩大影响力,用思想指导大学生实践,用理论教育大学生,使其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以现实作为出发点,紧密围绕社会现实。如果理论只是空洞的理论,内容说教,缺乏与现实的联系,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不相符合,就会出现教学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很难反映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是新时代思政课面对挑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用最新理论成果感染学生,创新方式方法,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实践,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注重培养全方位发展的新型人才,不是只培养某一领域的人才,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最为重要的就是德育,政治道德品质是根本和前提,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理念和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往的教育模式对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来说,会有一些不适应。因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需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其内涵是比较丰富的。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行的是专题化教学,与之前的章节式教学有所不同。专题化教学是把课程内容相近的进行整合、归类,这样更加清晰。把专题化教学与互联网教学平台的精品课程相融合,注重课后的实践,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讨论,深化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方式,教师是主导,起着引导教育的作用,学生是主体,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紧密结合当前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理论、实践与互联网有机融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以往的教学方式而言,混合式教学不但把理论、实践、互联网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思政教学的要点,把思想课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营造情景化教学,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学生产生共鸣,将思政课的思想、观点熏陶学生的言行,进而获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政治、道德、思想状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品德教育是核心,贯穿于整个过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专题化教学,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良好的道德观。实践使学生深化所学理论和知识,坚定信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内容的网络化,使学生能够学习到优质的课程资源,获取最新的信息,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讨论和思索。既学到知识,也淬炼品德,这正是高校思政课教育之目的。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运用混合式教学中,可以依据大学生个性化特点以及学生多样化的实际需要,采用理论内容、具体实践、互联网媒介等多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有的放矢。理论讲授主要是专题化,问题导向教学,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外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生活进行观察和体悟,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借助互联网,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和知识,提高自身学习的能力。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把思政理论、中国优秀思想文化、新时代价值观贯穿于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自觉融入学习过程,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感受思政课的独特魅力,深化所学习的思政理论、规范、观点,提升素养。

四、结语

中国现处于新时代的伟大转折、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仅通过传统讲授方式,单向灌输,是无法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那么就需要改进方法,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注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社会、网络有机融合,从而更好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杨琼,蔡胜,汪翔.基于慕课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特点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1).

[2]张夏青.混合式教学:“八个相统一”视域下思政课改革必然趋势[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4).

[3]唐海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价值与实践[J].教育观察,2021,10(26).

作者简介:

曲艺(1986—),女,汉族,吉林吉林市人,博士,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韩冰(1981—),女,汉族,博士,吉林长春人,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思潮研究。

基金:融合·构建·创新—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21JGA013);2020年广西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价值引领+有效教学: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课堂教学范式改革与实践(2019JGA236)。

作者:曲艺 韩冰

第2篇:“道德讲堂”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意义与启示

[摘 要]“道德讲堂”以其形式上的开放性与参与性、内容上的大众性与生活化、方法上的层次性与多样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与普及。这些都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方法、模式与路径上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关键词]道德讲堂 高职院校 思政课 教学改革

[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2006

一、“道德讲堂”的缘起与特点

2009年11月,“道德讲堂” 作为一个向全社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首先由江苏常州市钟楼区试点开始建设并发起,由中央文明办在全国大力推广。它以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突出强调“善、诚、孝、强”,倡导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群众自发介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传播崭新风尚,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主要目的。在具体的传播途径与形式上,各地各单位的方式方法多样,有的把身边的好人、好事、好现象编成故事、情景剧、小品进行表演,有的以说唱、评弹形式加以艺术化表现,让人讲起来原汁原味,耳熟能详,内容上更是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道德讲堂”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已经形成一个模式化流程:即唱一首主题歌、看一个主题短片、诵一段文化经典、讲一个身边故事、谈个人感悟等五个环节。这种“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行”的模式化讲堂活动,之所以受到广大基层老百姓的喜欢与传承,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广泛性特点。它让老百姓有了自己的出彩机会与舞台,不仅传承了中华优良传统道德文化,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的具体表现,得到了很好的弘扬与践行。它一改过去对党和国家政策宣传的“你说我听”灌输式模式,为“我参与、我践行”的开放式、互动式模式,充分体现了“我的讲堂我做主”的生活化、大众化特征。“道德讲堂”在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性质的单位展开时,采取分类推进、就近就便的原则,把“讲堂”搬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便于群众走进讲堂、走进电视。充分体现了主导性与主体性有机融合的特点。

二、“道德讲堂”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价值与意义

(一)“道德讲堂”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道德讲堂”通过普通老百姓“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理论用现实实践中的例子讲的活灵活现。它通过多样化的叙事方式,把抽象的道德知识通俗化、个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促进了不同层次道德主体之间的道德交流与融合。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又利于向群众进行道德传播,起到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双重效果。它不仅提高了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也克服了传统你教我学、你讲我听的单一、枯燥的教育模式,把传统的课堂教育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情境育人和实践育人优势,促进了道德主体从道德认知向道德认同转化。这种谋求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共同受益的工作思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因为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最苦恼的莫过于如何搭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对话、情感交流、信息传递、表达诉求的平台,实现师生双向互动问题?特别是在如何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过程中,既要不脱离理论体系,又要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与现实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契合,达到对学生在人生、社会、生活中的疑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应该说,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思考最多的问题。而“道德讲堂”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方法上都能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很好的思路与方法。

另外,我国高校学生的层次性与差异性又特别明显,这种层次性与差异性,使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更加复杂。而“道德讲堂”这种“自说、自评、自导、自演”的方法与模式,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突破层次性与差异性提供了新的希望。因为“道德讲堂”针对不同的受众,不同的阶层,在表现形式、内容上各不相同,如各社区、街道强调以“孝”、“美”为核心的宣传教育展示活动;而在各厂矿企业则以“职业道德”、“先进模范”等内容为核心,在学校机关则以“责任心”、“正义感”、“使命感”为核心展开,强调活动的教育性与示范性、导向性与参与性结合。这些好的方式、方法正好拓展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方法与模式选择。

(二)“道德讲堂”丰富了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理论性太强,这几乎是所有高校思政课师生的共识。如何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内容上从“理论之城”走向“学生之城”,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如何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一直是探讨最多,也是最难以克服的问题。“道德讲堂”在内容上刚好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同构性,特别是“讲堂”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身边事、身边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很好的启迪与路径。

从教育教学理论视角看,“道德讲堂”内容上的回归现实生活,符合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因为高校思政课开设的目标一方面在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当今这个多元的价值体系条件下,把握住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思想阵地;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与生活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目标要求学生放下身段,回归现实生活,融入社会,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广大人民的现实需求相联系,以诚信友善的态度服务社会。而“道德讲堂”所宣扬的正是这些现实生活中普通劳动者,他们的事迹之所以感染人,也正是他们来自普通大众,全国各地的道德讲堂之所以能持续走到今天,也是因为其现实性与生活化的特点吸引了群众。所以高校思政课要想吸引学生,又要把理论化为现实,就必须吸取“道德讲堂”的丰富营养,学会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思想,走进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的困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生活中提取素材,从学生的需求与迷惑中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说、教师有研究课题,课堂才会克服古板与枯燥。

(三)“道德讲堂”的模块式宣讲方法契合了当代高校学生快餐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学习要求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很难突破的一个难点就是广泛性与参与性不强,从而引起了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可是“道德讲堂” 通过“唱歌曲、看短片、讲故事、谈感悟、做评议、诵经典、作承诺、送吉祥”的模块化教学形式,契合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餐文化特点,所以在民众中形成了比较好的社会影响。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课堂中的学生,同样是在这种快餐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学子,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他们往往存在对问题的关注时间短、思维简单等特点。这些特点与道德讲堂的授众背景是一致的。可“道德讲堂”的效果显著,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对比后很容易发现教学方法的不同是关键。也就是说,教授的社会背景相同,受众的价值环境相同,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相同,可由于讲授的方法不同,却引出了双方效果的不同。这是值得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刻反思的地方。其中根本原因在方法。也就是说,外在社会价值环境变化了,教学主体的思想在外在社会价值环境的浸淫中产生了许多迷惑与迷茫,需要教师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学生,了解生活。可我们思政课教师却依然沿着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用原有的价值叙事方法与满堂灌的传统方法与形式教学,当然效果就差很多。因为“世易时易”,而我们教师却守着传统,不想多花时间、多花功夫进入学生生活,取得第一手教学材料,当然效果不好也是必然的。可以说“道德讲堂”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让我们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必须深入学生生活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让高校思政课堂成为学生宣讲自己身边好人好事、好形象的场所。让学生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通过辩论、演说等形式和方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高校思政课堂才“接地气”,才真正的体现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才真正的完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责任与使命。

三、“道德讲堂”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借鉴“道德讲堂”的形式,打造互动化教学新模式

“道德讲堂”在形式上已经基本形成了8个环节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块化教学形式,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讲可以探索以不同各门课程中各章节不同的内容作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内容选取其中的几个环节对课堂教学进行展开。具体在课堂操作上,我们经过近三年的不断摸索,可以概括为“看、评、说、讲、做”五个模块。“看”就是针对教学内容选择一到两个与当代社会非常切近的视频与文化案例作为课堂内容的引入;“评”即学生针对我们给予的材料进行讨论与思考,并在课堂上说出他们的观点;“说”即让学生根据本课的内容说出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例;“讲”即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归纳与总结出理论的根据与评价;“做”即教师根据本课的内容找些有针对性的小游戏,或小演讲,小表演等达到对内容的进一步强化,从而在课堂中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课堂条件下进行模拟化与情境化再现的活动。

(二)借鉴“道德讲堂”的新特点,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年来的探讨无非是在实践教学基地、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上作文章,但它的最大弊端就是参与性不强,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兴趣不大。而道德讲堂却通过学生挖掘自身的生活事例与先进人物、感动校园典型事例与人物,与教材中相关的内容相衔接,以视频、演讲、表演、戏剧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演说,这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到了身边的感动人物与事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体现在实际的学生生活中,也做到了教学的主体性与老师的主导性统一,也让教学内容生活化与现实化。这种让学生“现身说法”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是其一,关键是让学生得到了心灵的洗礼,让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他们并不遥远,一定意义上说,是现实的生活要求。

(三)借鉴“道德讲堂”的方法,探索研究性教学与展示性教学新方法

道德讲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有效性,除了其平民化的舞台效应外,最重要的是,它拥有与这个时代明显的个性化表现特征相契合的宣传内容与宣传形式。特别是它让老百姓共享了这个伟大时代中人生出彩的机会。同样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学生是最有表现活力,也最希望表现与展示自己实力与魅力的群体,他们展示实力与魅力的机会最好的舞台应该是课堂。实践证明,这种舞台化的课堂也是学生乐意接受的授课形式。只不过我们思政课老师需要做的是如何提炼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体系中来的问题。正因为这样,我们曾经把“基础”课提炼成不同的主题形式,如“理想与信念”、“我所理解的爱国观”、“我所理解的婚姻”、“就业之我见”,等等主题,让学生分组选择主题下去找事例、找视频、找人物等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他们在课堂上有的边演边讲,有的进行国内国际互动视频通话探讨,有的为爱情的不同观点争论不休,有的因为一段感人至深的视频而使全班陷入集体性沉默与深思。这说明,思政课堂对调动学生的潜在思想与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康,薛志清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前沿,2013(14)

[3]徐缨“小人物”的“ 大舞台”——常州市“道德讲堂”建设经验[J]时事报告,2012(5)

作者:张明

第3篇: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现状、目的及意义

【摘要】在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和鼓舞下,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配合高校思政课“大练兵”。本文通过对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进行探讨,旨在通过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等方面的能力,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从而使高校思政课、思政教师能更好的为高校“立德树人”服务、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 教学能力提升

1.研究现状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颇丰。大体总结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研究。此类研究从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为切入点,着重研究提升教师基本能力。

第二类: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相关研究。此类研究这种从教师引进、实践教学大纲的完善、制度保障及高校培养等方面探讨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第三类: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此类研究注重教师教学转换能力提升,研究教师将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能力和素质体系的途径。 第四类: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的探讨。

第五类: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关系研究。本类研究主要探讨了“教”、“研”相长的辩证关系,从科研出发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六类: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师素质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此类研究着重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职业道德、个人专业素质等方面,并提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应对方案。

第七类:网络“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研究。此类研究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在网络“微时代”下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对教师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学能力进行研究、提出对策。

2.研究目的

虽然近年来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学术研究成果颇丰,但这方面的全面研究不多。所以全方位研究和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的方法和途径,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转换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确保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的全面性、时效性和指导性。

3.研究意义

此研究从宏观上看其意义在于更好的服务社会;从微观角度为更好的做好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工作服务。

3.1本研究可以更好为高校“立德树人”服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具备扎实专业基础、正确思想品德,良好气质修养、现代观念意识、良好情趣情操、健康心理的高校毕业生。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面临“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改善思政课教育状况。课程教学和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是高校思政课的“一体两翼”,必须将课程教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建立在教师扎实专业基础、教学转化能力、科学研究基础上,使教师教学能力全方位提升,给学生以科学解答和正确引导,使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道德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全面提高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才能培养具有人文素质、个人修养、职业道德等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满足国家,社会及大学生个人的需要。

3.2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服务。

深入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宣传做出了积极贡献;高校可以发挥哲学社会主义学科和人才优势,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力军作用,增强引领能力,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高校综合研究力量雄厚优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对重大问题做出前瞻性、预测性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N].中国教育报,2013.9

[2]《高校思政课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N].天津日报,2018.3

[3]牛晓蕾.《高校教改中思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探析》[J].时代教育,2015.9

[4]丁玉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2.4

[5]高亚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新媒体环境为背景》[J].学理论,2017.1

作者简介:

雒秋凡(1982-),女,陜西宝鸡人,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曹晓丽(1984-),女,内蒙古赤峰市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雒秋凡 曹晓丽

第4篇:社会实践对于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对于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以延安社会实践为例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闵滢男

摘要:思政课堂是高职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政教师是思政课堂里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如何让教师的授课更加的真实生动,更好地感染学生?答案是教师应该对所讲授内容尽量有真情实感,首先自己被感动,才能将这份感动传递给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使思政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感知、被感动,并把这份感受、感知、感动带进课堂,从而感动我们的学生,使授课更生动。 关键词:社会实践;思政教学;延安精神

作者简介:闵滢男1979年出生,女,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就职于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位,主要研究宪法,邮编300350。

鲁迅曾经说过:“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也曾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实践的重要作用,他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吃一口。”实践是人类社会探索自然,赖以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活动。社会实践是教师走出课堂接受“再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是现在提高“思政”教师授课质量的普遍规律。

2013年7月29日到8月2日,学院组织思政教师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的摇篮、红色圣地――延安接受革命传统 1 教育,进行社会实践。所有思政教师亲身感受了革命前辈的足迹,目睹了革命先烈众多的文物,重温了那段光辉峥嵘的历史,倾听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收获甚多,教育深刻。

五天时间的实践学习,很短暂,但收获颇丰。在延安我们参观了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我们瞻仰了革命圣地,感受到了延安精神。老一辈领袖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等等让我们难以忘怀;白求恩、张思德等人更让我们有了学习的榜样。透过这幅英雄画廊,我们感悟到了革命前辈眼观天下、救国为民的伟大胸怀,感悟到了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善于斗争的智慧韬略,感悟到了历史巨人、文化巨匠的高尚追求和人格魅力。通过参观学习确实受益匪浅,增长了见识,加深了认识,对今后的思政教学有着更深刻的思考。

一、 走进延安、走近历史

延安对于80、90后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翻开中国现代的历史,延安作为革命的摇篮,一座小小的城市蕴含着改变中国命运的巨大的革命能量。我们从课本上读到了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知道黄土地上孕育了红色政权,然而,仅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延安是神秘而又令我向往的地方。

2 在去延安的路上,我们的团队已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导游在路上就开始向我们介绍延安的情况,讲解伟人的事迹,一路走,一路讲,大家都认真的听,不断的提问题。最后大家还一起唱起了南泥湾。一路奔波最后终于来到了这令我心驰神往的地方--延安。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十三年,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开展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整风运动,开办了闻名世界的抗日军政大学,培养造就了大批干部,创造了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奇迹,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了充分准备。

在革命伟人曾生活工作的一孔孔窑洞前,在七大会址的中央大礼堂里,在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前,在一个个斑驳无语的文物前,在聆听解说员凝重的解说时,历史在我们的面前鲜活的上演,我们仿佛回到

六、七十年前。 那是人民领袖的风采和品格:打补钉的破军服,黝黑消瘦的面孔,坚毅的目光,煤油灯下书写光辉篇章的身影。

二、 身临“质朴延安”,感受“延安精神”

延安民风质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得到。并不富裕的延安人民,在接待我们这些“一锤子买卖”的游客时依然有鱼有肉,小米粥管够。让我们不禁想起革命时期延安可敬可

3 爱的父老乡亲:他们用小米哺育了党中央,哺育了中国革命。

“延安精神”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不仅仅包括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四个方面的精髓,还有随处可见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忘我工作精神以及白求恩的国际友爱精神等等。我被这些精神所感动,更为这些精神所焕发出来的力量而所折服,这些先驱们正是用这样一些精神的力量与敌人对抗,尽管他们手中有的只是近乎可怜的小米加步枪,但他们的精神力量无比强大,让敌人胆寒,让敌人退却!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是我党精神力量的大胜利。

在延安,我们有幸观看了大型实景演出“延安保卫战”。演出再次将我们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向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军民一心,共同保卫家园的生动场景,向我们展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演出即将结束时,为了表达庆祝胜利的欢快心情而上演的安塞腰鼓,再一次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延安人民的质朴热情和独特的陕西文化。

三、 延安社会实践对思政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 教师用真实的“所见所感”打动学生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应该是教师参加社会 4 实践活动真实意义的最朴素的表达。在今天,作为人民的教师,我们早已远离了延安时期的最直接的战争,虽然我们可以从一些影视资料中了解到革命时期的延安及延安精神,但是当真正的来到延安,真正的看到延安宝塔和延河水,真正的来到革命旧址……那种由心而生的震撼和感动随之也变得更加真实和强烈。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作风的树立。在大学生中培养和弘扬延安精神,领悟延安精神,从而达到弘扬延安精神、发扬时代精神的目的。

从延安学习考察归来,我们可以将自己这份对先辈们的深深敬仰和对延安精神的深深感动带进课堂,用我们的真情感染学生,用我们在延安真实的所见所闻打动学生;从延安学习考察之后我们再讲到革命圣地延安绝不再是纸上谈兵,我们在参观现场带回了大量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并从教学的角度对图片进行了筛选,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入手来讲述延安红色圣地的见闻。真实的所见所感感动着我们,也将通过教师的传递感动我们的学生。

(二)将“延安精神”带进思政课堂

5 和平年代的今天,虽然我们远离了延安时期的最直接的战争,但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依然严峻,没有硝烟的战争依然存在。所以延安精神依然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学习的。

1、学习延安精神学习艰苦奋斗的作风

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石。延安时期,我们党伟大的领导人住着窑洞,忍饥挨饿,穿着补丁的衣服,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提倡和强调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是要强调过苦日子,而是要大家振奋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奋斗不是为了吃苦,但奋斗必须吃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提高生产力,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可以相信,当全民族都崇尚艰苦奋斗之时,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日。

2、学习延安精神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胜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延安可敬可爱的父老乡亲:他们用小米哺育了党中央,哺育了中国革命。正所谓“保卫延安人人有责”。使命感是一个国家、民族强大的保证,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要勇敢的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要树立为了祖国、人民的需要奉献一切的决心。在延安精神的影响下,认清时代形式,勇敢地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使 6 命。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将延安精神同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今天,我们怀揣着对革命先烈的无比敬仰走近延安,明天我们将带着延安精神走进课堂,将我们的讲台作为传播延安精神的阵地,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习延安精神,建设美丽中国”。

第5篇:思政实践课

1.成立调研小组,开题,设计出可实施的调查问卷。(2学时)

(1)学生按学院、专业、班级自愿组合,2—5人为一个调查小组;每小组推选1--2名学生负责(要求:要有责任心、有组织能力、活动能力或文笔、口才较好的同学负责);写清楚名单、电话号码、邮箱地址等联系方式。

(2)开题:每调查小组召开讨论会、调研社会调查题目的论证会,选定社会调查题目。调查题目提倡少一些大学校园的内容(打分低,60-70分),多些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打分高,据质量、内容情况,80分以上),(不要做网上太多、炒熟的题目)。

(3)以调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可实施的调查问卷,写出本组调研的思路方法、结构内容、报告提纲,小组其他同学可参与讨论补充。

2.学生按调查小组根据确定的题目奔赴社会,实施调查,收集问卷资料(寒、暑假期间进行。问卷至小要50份,多者不限)。

3.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字数不少于4000字(专科不少不于3000字)。学生在规定时间交齐社会实践课调查报告(一般在下学期第8周左右)。

在指定日期收齐调查报告,原始问卷及统计资料要附在报告后面一并交齐,包括电子文档。

指导教师要认真批阅调研报告(发现是网上搜索、抄袭的判0分),写出评语、评出等级、给出成绩(百分制。优秀:90分以上含90分;良好:80-89分;一般:60-79分;不合格:60分以下)。

1、参考文献和注解是调查报告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报告引文的取材来源,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大学生在调查报告中所引用的他人成说,应按调查报告文中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并一 一列出。

2、要符合调研报告的撰写格式。字体字号要求:普通中文字体要求为宋体。题目用1号黑体字;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3号黑体字;第二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用4号宋体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段落行距以固定值20磅。

3、统一A4纸打印,统一封面(如设计尽量要美观、大方一些)。

4、指导教师对调研报告要严格要求,应符合调研报告的撰写格式。杜绝没有调研的假报告,若发现学生有以上行为,经查属实的,思政实践课成绩为不及格,没有相应的学分。

思政课社会调查参考题目

第一部分

1、关于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选择的相关性的调查

2、关于大学生同居行为、婚前性行为涉及的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的调查

3、关于大学生财富观念的调查

可选择某个更具体的题目进行调查,如:关于国内外富豪榜的态度;关于创业与致富的话题;关于理财观念与能力的调查;对慈善捐赠的态度与行为的调查等。

4、关于参与网络公共生活的状态的调查

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对于校园网络暴力现象的调查;对网络公共话题的参与、选择、态度、方式的调查分析;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大学生对互联网的有效利用情况分析调查等。

5、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

6、当前大学生在品牌认识及消费方面的调查

7、某地(村、乡、县、市)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显著成就及其经验的调查。

8、某地(村、乡、县、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9、某地(县、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情况的调查。

10、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情况的调查。

11、某地(乡、镇、县、市)私有经济发展及其作用情况的调查。

12、大学毕业生成才道路的调查。

13、某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社会调查报告

14、关于当今农村贫富差距的社会调查报告——以某某地方为例

15、某某城中村外来流动人员的调查报告

16、当前农村基层民主的社会调查报告

17、农村党基层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以某某乡为例

18、当前农村文化现状——以某某村为例

19、城市个体户生存状况调查——以某某街道为例 20、关于公共安全问题的调查

21、农村失学情况调查及对策——以某某乡为例

22、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

23、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

24、关于农村医疗状况的调查

25、关于某地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

第二部分

1、对中小学生课业、未成年人进网吧等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与关注问题的调查;

2、农村、城区、企业、学校等文化阵地建设管理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建议;

3、文化队伍特别是基层文化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加强的意见建议;

4、关于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建议;

5、关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6、关于网络业、手机短信等新兴文化传媒的发展与规范;

7、关于演出市场、图书音像发行放映市场、网吧市场等文化市场发育、管理情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8、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趋向性调查报告

9、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

10、湛江市各级党组织的发展建设调查

11、湛江市各级团组织的发展建设调查

12、农村健康观念、生活方式调研

13、关于农村养老问题调查

14、农民收入增加调查报告

15、大学生志愿服务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可行性调查

16、农村卫生条件和农民健康状况调查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生动实践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指导

19、学习型社会在农村

20、改革中农民队伍的新变化

21、诚信在农村、社区、街道的调查报告

22、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加快发展的调查报告

23、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均引起的社会现象的调查

24、农民致富心理趋向研究

25、社会转型期农村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和分析

26、网络社会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分析

27、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和哲学思想

28、我国高考制度“利”与“弊”的调查

29、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30、农村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31、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32、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

33、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调资分析

34、扩大和培育内需的调查

35、实施西部大开展战略的调查研究

36、“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调查研究

37、影响中国基层政府行动管理的因素调查分析

38、各地房地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39、各地人力资源和人才工作调查分析 40、大学生的就业与高等教育发展调查研究

41、敬老、爱老——社会公德现象调查

42、社会公益活动调查研究

43、新社会阶层调查研究

44、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45、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46、全民文明习惯调查分析

47、青年失业再就业调查分析

48、学生社团——磨志练才的摇篮

49、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50、诚信考试——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调查

5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调查

以上题目仅供参考,也可以另选题目。相信同学们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能够体验社会实践的丰富内涵,用灵敏的双眼和善思的大脑,捕捉社会实践的闪光点,谱写一篇篇新颖、独立、厚重、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优秀作品.

注意:不要写网上太多的、已成定论的题目。

如:大学生的消费观;大学生的恋爱观等。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大学生思政实践课调查报告

调研题目:

院系专业班级: 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 时

间:

联系方式: 邮箱、电话

评阅成绩:______________

第6篇:思政课实践报告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学院名称:********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2013年 9 月 1 日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分析

一、引言

1.1调查背景及意义

1.1.1调查背景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已进入恋爱阶段的大学生,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和追求。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事情。本调查报告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出发,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探究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心理和存在的问题,就当代大学生恋爱观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自身形成的恋爱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恋爱观。

1.1.2调查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增长,现代的校园已不在是五六十年代的校园。大学生恋爱已经是普遍的现象,出入的双双对对、亲亲我我也不会被认为不正常的行为,虽然爱情可以让人陶醉,让人更好的工作、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不合时宜的恋爱也有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影响学习,影响生活。大学生应如何对待爱情、追求爱情,这将是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因此进行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就显得迫在眉睫。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尽快的改善这种形式对于家庭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上的《问卷星》自编《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以及邀请福大的同学填写,调查范围涉及全校各个学院。收到有效问卷56份,男生26份,占46.42%:女生30份,占53.58%。

二、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所用时间:2013年8月1日—2013年8月31日

调查位置:网上进行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恋爱的选修与必修:

调查显示,28.3%的人认为恋爱对大学生来说是必修课,71.7%的人认为是选修课。总体答案不够集中,表现出大学生爱情观比较矛盾,同时也显示出大学生恋爱观认识的不断提升,但仍有小部分人对恋爱的态度上存在不足。

2. 恋爱原因分析:

针对大学生恋爱原因,11.1%的同学选学习压力大,22.2%的同学选生活枯燥,11.1%的同学选恋爱风潮,19.9%的同学选心灵上的空虚,只有35.6%的人选择“真心喜欢”此项,体现了大学生处于成长阶段,迷茫期,在各种压力下为排解孤独的侵蚀而向恋爱发展,这只是一种对待感情问题的不确认,迷茫的心理,应加强教育与改善,调整此种心态。

3. 恋爱结果问题:

18,2%选有,2%选没有,63.6%选有可能,16.2%选不知道。认为大学生的恋爱最终有结果的可能性比较小,很难实现,大学生恋爱犹如空中楼阁一般,缺乏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导致成功率不高,由此可以认为,大学生注重的只是恋爱的过程,轻视其结果的可能性很大,反过来也反映了现今大学生恋爱的状况很难有结果。

4. 对于大学生对待恋爱态度方面的问题:

有68.7%的人认为应该一切随缘,26.3%的人认为应该积极追求,3%的人认为不应过问,而又有2%的认为应该旁听旁观,结果可想而知,表现出如今大学生的态度比较明朗,大部分都比较随缘,同时可以看出今天的大学生与过去的相比,推翻了错误的恋爱观,思想和认识上的高度提升,这又是非常可观的。

5.如今很多大学生在自己恋爱的同时,也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自己父母的。调查结果如下:

自己父母的大学中恋爱的赞同占20.9%,反对占的比例比较小,占15.5%,而默许的占的份额较大,占43.4%,但是正确引导的占的所占的比例不容乐观,只有20.2%,充分说明了当前家庭教育模式的却是是造成大学生恋爱观错误或有偏差的原因,而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父母的正确引导,只有正确引导的力度提升了,健康的积极的大学生恋爱观才有可能浮现质的飞跃。

6、 下面是恋爱中男生为女生花钱的做法正确与否的分析。

结果有22.2%理所当然,36.4%选不该,33.3%选考虑家庭,8.1%选没想过。认为应该男生付款的老一派的思想已经逐渐被抹杀,一方面可以体现出当前恋爱观的进步性,新兴的力量正在逐步蔓延,新时代的爱情非同一般,异于以往,另一方面,也突出反映女生地位的不断提升,男生不在认为为女生买单是应尽的义务,女生经济的独立使得恋爱中更平等,更和谐,介绍了经济矛盾,使恋爱过程更简单,纯洁,更值得人们的向往。

5. 对于在校学习期间恋爱对学业的影响方面,有如下结论:

结果显示,22.2%选负面影响,36.4%选影响不大,33.3%选互相帮助,8%选没有影响。当前的大学生自控能力有所加强,多数对生活不在盲目地跟风,不在茫然不知所措,懂得举足轻重,不再只是注重投入而轻视学业。这无疑是一个好的方面,值得再度的发扬。

6. 恋爱失败给自己心理上的影响:

在此调查中发现,有56.6%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失恋与恋爱所带来的诸多影响,另外9%的同学选造成打击,22.2%选积累经验,12.2%选没有影响。有的同学认为:“失恋,是人生交响乐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丰富着自己的人生”,“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失恋可以磨练自己的性格和意志,使其更加坚强起来!”有的人在经历失恋后在事业上往往会显得更成功。有的人怕失恋,怕自己的恋爱失败,怕失去已得到的东西。这样的同学则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现,恋爱难道就是生命的全部吗?没有了爱情,友情、亲情依然还会陪伴着你。恋爱使大学生心理成长,然而,仍有部分学生会受影响,应该加强教育心理辅导。

7. 同居的看法:

认为同居是“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很自然”,和认为“虽不支持,但包容”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分别占31.3%和38.4%。对于社会上日益增多的同性恋人现象很多人认为人各有所好,应该包容,占比例58.6%之多。由此得知,当今大学生思维方式有了很明显的改变,大胆,开放,摒弃了以往的保守的思想,可谓是一个欣慰的进步。

综前文所述,当前恋爱观有如下特点:

1、浪漫性

调查反映,大学生的恋爱,谈论的话题大多是学习、娱乐、人生、社会等,注重花前月下,诗情画意,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对爱情浪漫色彩的追逐和窥探心理日趋强烈。浪漫性的追求自然缺少不了经济的支持。现在的大学生还没有经济来源,说白了就是在用父母的钱来制造浪漫。

2、盲从性

“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从理性上都知道学业是第一位的,感情是第二位的,但是真正的想法是这样吗?根据调查很多的大学生原本是抱着在校期间刻苦学习,不谈恋爱的想法,可看到周围的同学纷纷坠入爱河,生活富有浪漫的情调,特别是节假日,看到恋爱的同学都成双成对的出去玩,而自己却呆在学校里孤独寂寞,心里不是滋味,为了显示自己不比别人差,于是就匆匆加快了求爱的脚步,随意选择了一个,盲目跟从。同时他们也认为这比较时尚。

3、轻率性

现在大学生恋爱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恋爱过程而轻视恋爱结果。据调查,有22.2%的同学谈恋爱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找精神寄托,有66.7%的同学觉得无法把握与男(女)朋友的未来,认为未来有太多的变数。这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需要正确的引导。

4、冲动性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个性具有冲动性,因此其恋爱也有很明显的冲动性。一是对自己的感情缺乏审慎思考,有不少同学与恋人本来是不认识的,但是觉得好就主动追求,凭一时冲动就做出草率的决定;二是情感强度大,不易控制,有时候还有可能冲破理智的防线,偷吃禁果,所以最近有许多报道是关于大学生堕胎之类的事。三是情绪波动大,自控力差。感情一旦开始就久久不能平静,即热恋中的人常常处于激动、兴奋的状态,受情感支配的程度比平时大得多,而理智则处于比较脆弱的地位。因此一旦失恋则感到学习无动力。

5、开放性

以前的大学生谈恋爱很讲究是属于 “地下活动”状态,常常鲜为人知,而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不仅不怕别人知道,而且还故意让人知道。走进大学的校园到处是出入的双双对对,卿卿我我。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也比以前开放了许多。

附录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

性别:□男 □女年级:____所学专业:____

1、您认为在大学中恋爱是选修可还是必修课?

A、选修B、必修

2、您觉得周围有谈恋爱的同学,他们为什么贪恋爱?

A、学业压力大B、生活枯燥C、恋爱风潮 D、心灵上的空虚E、真心喜欢

3、您认为大学生的恋爱最终有没有结果?

A、有 B、没有C、有可能D、不知道

4、您对大学生谈恋爱采取什么态度?

A、一切随缘 B、应该积极追求C、不应过问D、应该旁听旁观

5、假如您在贪恋爱,您的父母会采取什么态度?

A、赞同 B、默许C、反对D、引导

6、您对恋爱中男生为女生花钱的做法采取什么态度?

A、理所当然 B、不该C、考虑家庭D、没想过

7、您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恋爱对学业有什么影响?

A、负面影响B、影响不大C、互相帮助D、没有影响

8、关于恋爱,您还有那些困惑,需要那些帮助?能谈谈您的看法吗?

第7篇:思政课综合实践

《思政课综合实践》“实践活动”参考目录及说明

“实践活动”由“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构成。

活动要求:“校内实践活动”由“必选项”(研读马列经典、学习重要文献)+“任选项”(阅读经典著作、时事新观察、聆听学术讲座、校园采访报道、主题微电影、观看红色影视)构成;若选“必选项”之一,则须再选1项“任选项”;若选两项“必选项”,则不必再选“任选项”;“必选项”和任选项”难度与成绩评定挂钩。

“校外实践活动”由任选校外15项“社会活动”中的2项构成;“社会活动”须在校外进行,时间不少于半天;必须附上照片、证明信、视频等活动证明材料;社会活动难易及意义与成绩评定挂钩。

“校内实践活动”目录及说明

(一)研读马列经典(必选);(参考目录见附件2--1;选1部或2篇);

(二)学习重要文献(必选);(参考目录见附件2--2;须任选2篇);

(三)观看红色影视(任选);(参考目录见附件2--3;须任选2部);

(四)阅读经典著作(任选);(参考目录见附件2--4;须任选2本);

(五)时事新观察(任选)(选一项重大时事进行观察,并写出报告);

(六)主题微电影(任选)(至少5分钟的主题微电影;须教师认可);

(七)校园采访报道(任选)(围绕“三风”和新闻;须教师认可);

(八)聆听学术讲座。(任选)(校内外均可,须人文社科内容,视频无效;须任选2场)。

“校外实践活动”目录及说明

“校外实践活动”:指在校外完成的“社会活动”;任选15项“社会活动”中的2项;可团队(3-5人)开展,须分别提交各自不同的申请和报告。(活动说明见附件2--5) 若你拟定的“社会活动”在实施中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可以及时变更为“参观学习”等可以顺利实现的“社会活动”。但变更“社会活动”形式,会影响“实践活动”的成绩评定。

附件2--1:马列经典目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等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等

马、恩:《共产党宣言》

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国家与革命》第五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唯物主义和经验批斗主义》、《伟大的创举》等等。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共产党人》发刊词、

《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整顿党的作风》、《论联合政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在武昌、深圳、上海、珠海等地的讲话》等等

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共四卷)、毛泽东选集(共四卷)、毛泽东著作选读、周恩来选集(上、下卷)、陈云文选(共三卷)、邓小平文选(共三卷)、江泽民文选(共三卷)、《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中宣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

附件2--2:重要文献目录

(1)《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讨论通过)

(2)《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刘少奇 1945年中共七大)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 年)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5)《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 (6)《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

(7)《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87 年中共十三大报告) (8)《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

(9)《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93年11月14日通过)

(10)《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千问题的决定》(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1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报告)

(12)《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 年中共十六大报告)

(14)《胡锦涛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2003年7月1日) (1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 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16)《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0月23日)

(1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 年中共十七大报告)

(18)《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0月08日)

( 19)《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

(20)《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08 年)

(2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千重大问题的决

(2009 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 (2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2010 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

(23)《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2011年04月25日)

( 2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 011 年7月)

(25)《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10月9日)

(26)《胡锦涛在中国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2011年11月22日) (2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千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

(28)《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12年5月4日)

(29)《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 年中共十八大报告)

(3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附件2--3:经典著作目录

(1)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2)唐宝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3)范贤超等著:《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1993年) (4)冷

溶著:《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问题》法律出版社(2000年) (5)王敏主编《江泽民思想理论体系研究》(上、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6)靳辉明主编:《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

(7)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8)胡

绳主编:《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人民出版社(1987年)

(9)胡乔木著:《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英】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1998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蒋葆英等译(1989年) (12)【美】塞谬尔•亨廷顿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1993年)

(13)【美】塞谬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8年)

(14)【美】汉斯•摩根索著:《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现代政治学译丛(1995年)

(15)【德】贝克、哈贝马斯著:《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16)季羡林:《人生述怀》 (17)季羡林:《牛棚札记》

(18)【巴西】柯艾略:《牧羊少年奇遇记》 (19)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20)【德】鲁道夫奥伊肯著,万以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译文出版社

(21)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23)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

(24)【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5)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26)【美】哈伯德:《致加西亚的信》

(27)【罗马】马可•奥勒留著,何怀宏译:《沉思录》中央编译出版社 (28)梁文道:《常识》 (29)梁文道:《我执》

(30)【英】霍布斯:《利维坦》 (31)【法】蒙田:《蒙田随笔》 (32)【美】艾萨克斯:《爱因斯坦传》

(33)【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34)【美】蕾切尔•卡逊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 (35)【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36)【美】库恩:《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

(37)【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著,魏平译:《中国大趋势》

(38)【德】尼采:《悲剧的诞生》 (39)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40)【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41)【法】波伏娃:《第二性》 (42)【日】黑泽明:《蛤蟆的油》 (43)茅于轼:《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44)王蒙:《老子十八讲》 (45)郎咸平:《金融超限战》 (46)宋鸿兵:《货币战争》 (47)刘瑜:《民主的细节》 (48)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49)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50)【德】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51)【法】福柯:疯颠与文明 (52)【法】福柯:《规训与惩罚》

(53)【法】让-弗朗索瓦·勒维尔、马蒂厄·里卡尔,陆元昶译,《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

(54)【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 (55)【印】克里希那穆提:《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

(56)【美】洛温著,马万利译:《老师的谎言》中央编译出版社 (57)【法】埃克苏佩里著,田伟华译:《小王子》 (58)白岩松:《幸福了吗》

(59)【美】里夫金、霍华德著,吕明、袁舟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译文出版社

(60)刘涌:《北大批判》

(61)【美】摩尔、帕克著,朱素梅译《批判性思维》 (62)【捷克】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63)龙应台:《目送》

(6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65)【日】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66)【日】稻盛和夫:《活法》 (67)李泽厚《美的历程》

(68)【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69)【美】弗洛姆著,李健鸣译:《爱的艺术》 (70)【意大利】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7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7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73)李欣频:《2012心灵重生》

(74)【德】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笔记》 (75)【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 (76)朱镕基:《朱镕基答记者问》 (77)陈鲁豫:《心相约》

(78)【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79)【美】曼昆:《经济学原理》 (80)【美】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 (81)【美】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

(82)【法】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 (83)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8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85)【英】贝弗里奇著,陈捷译:《科学研究的艺术》 (86)【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87)【英】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 (88)【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89)【古希腊】色诺芬著,吴永泉译:《回忆苏格拉底》 (90)【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91)【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92)【英】卡尔•波普尔:《猜想和反驳》 (93)【英】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 (94)【美】托夫勒:《未来的冲击》

(95)【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96)卢勤:《告诉世界我能行》 (97)何兆武:《上学记》

(98)【法】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99)【法】卢梭:《爱弥儿》 (100)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

其他书目:“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思想录》(法)帕斯卡尔著、《西方哲学史》(英)罗素著、《社会契约论》(法)卢梭、《悲剧的诞生》(德)尼采、《正义论》(美)罗尔斯著、《人论》(德)恩斯特•卡西尔、《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德)李凯尔特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韦伯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美)李约瑟、《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悲惨世界》(法)雨果、《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西方的没落》(德)斯宾格勒、《飘》(美)玛格丽特•米切尔著、《技术发展简史》(美)乔治•巴萨拉、《激情澎湃--科学家的内心世界》(美)刘易斯•沃尔珀特(英)艾利森•理查兹著、《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美)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

三、哈罗德•多恩著、《再创未来--世界杰出科学家访谈录》(美)托马斯•A巴斯著等。

附件2--4:红色影视目录

(1)《建党伟业》 (2)《开国大典》 (3)《周恩来》 (4)《焦裕禄》 (5)《中华儿女》 (6)《英雄儿女》 (7)《风云儿女》

(8)《解放战争三部曲——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 (9)《闪闪的红星》 (10)《烈火中永生》 (11)《铁道游击队》 (12)《红色娘子军》 (13)《江姐》 (14)《双枪老太婆》 (15)《白毛女》 (16)《董存瑞》 (17)《小兵张嘎》 (18)《地道战》 (19)《地雷战》 (20)《烈火金刚》 (21)《红岩》 (22)《党的女儿》 (23)《上甘岭》 (24)《青春之歌》 (25)《永不消逝的电波》 (26)《千里跃进大别山》 (27)《鸡毛信》 (28)《九九艳阳天》 (29)《洪湖赤卫队》 (30)《东京审判》 (31)《野火春风斗古城》 (32)《南征北战》 (33)《高山下的花环》 (34)《南京南京》 (35)《黄河绝恋》 (36)《渡江侦察记》 (37)《小花》 (38)《苗苗》 (39)《烛光里的微笑》 (40)《一个都不能少》 (41)《辛亥革命》 (42)《建国大业》 (43)《生死抉择》 (44)《钱学森》 (45)《袁隆平》

其他传递正能量的电影皆可!

附件2--5:社会活动说明 活动要求:① 社会活动须在重庆交通大学校外进行,时间不少于半天;② 必须附上照片、证明信、视频等活动证明材料;③ 实际参加,亲身感受,力戒走过场,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校外实践活动”须任选下列15项“社会活动”中的2项)

(1)传承文明: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选择特定的群体,介绍、传承一项优良传统。

(2)发现之旅:深入乡村、企业、社区、机关、街道等,发现“最美”之人和“感动”之事”

(3)纠风行动:选择社会上存在的一项陋习、偏见,进行提示、劝导和帮助。

(4)人物采访:走进乡镇、企业、社区、机关、街道,采访受到社会关注的人物。

(5)宣讲活动。走进社区、街道、单位、村社等,宣讲理论、法治、政策。

(6)学工活动。走进机关团体、工厂企业、建筑工地等开展。 (7)学农活动。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学做农活,了解农村现状。 (8)学商活动。既可到校外商店、摊位学做生意,也可自己经销商品。

(9)学雷锋活动。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

(10)志愿服务。大型赛会、应急救助、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灾区重建等。

(11)公益劳动。打扫卫生,美化街道,义务执勤,义务宣传等。 (12)真相探究。选择媒体报道的人和事,进行实地考察,厘清来龙去脉及真相。

(13)植树活动。参与“森林重庆”建设,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14)科普活动。采取公众易于接受的多种方式普及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

(15)参观学习。主要是参观重庆本地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以及建设成就展览。

第8篇:思政课实践2

黄山学院2009级学生“思政课实践2”教学计划

依据黄山学院“专业培养方案(2009年版)”及《黄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方案》,制定2009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2”教学计划如下 ;

一、实践教学对象:黄山学院2009级本、专科学生。

二、实践教学学时学分:24学时,计1学分。

三、时间安排:2009级学生“思政实践课2”安排在暑期7-8月进行。

四、实践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2”由学生结合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的相关内容为主题,通过暑期社会调查方式进行,完成社会调查后,写出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此项活动计24学时,1学分。

五、考核方式:学生完成上述实践教学活动后,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上述调查报告须用Word格式书写A4纸打印。,每个学生须在调查报告相应部位加盖调查单位或部门的公章。暑期结束开学后两周内,由相关院系的辅导员收齐学生的调查报告,以自然班为单位装订,并附学生成绩册及名单,由院系统一交到社会科学部,由社会科学部安排任课教师,经教务处统一排课后,相关任课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评定并登录成绩。90分以上为优,80分至89分为良,70分至79分为中,60分至69分为及格,59以下为不及格。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实效性,本的考核工作将严格进行,如果发现抄袭、弄虚作假等行为,将直接判定不及格。另外,对于认真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将进行一定奖励。

黄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1.5.2

3学生假期社会调查报告参考题目

1.民生工程改善的现状分析

2.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与分析

3.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分析

4.关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5.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研究

6.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8.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9.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10.农业产业化典型案例调查与研究

11.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建设的现状调查

1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13.当前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14.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15.农村低保问题调查与研究

16.当代农村老龄化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17.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8.农村劳动力问题调查与研究

19.当前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20.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与分析

21.社会公平正义与收入分配方式的关系研究

22.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23.当前家庭保姆问题调查

24.当前社区服务问题调查研究

25.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26.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27.妇女地位及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28.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29.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30.农村生育观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31.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研究

32.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及其成因调查

33.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34.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调查与研究

35.当前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加强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

36.当前值得注意的社会动向及其分析

37.当前学校乱收费问题调查研究

38.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39.当前中学新课改的跟踪调查研究

40.当前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41.当前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4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43.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4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教育

45.当前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

46.我国私营企业二次创业问题调查

47.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48.企业在创新中发展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49.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50.沿淮灾后安置工作的调查研究

51.影响和谐社会的因素调查分析

52.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和案例分析

53.村民自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4.农村医疗现状调查与分析

55.当前中学生抽烟情况的调查分析

56.城市社区发展调查与研究

57.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58.农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

59.中高等职业学校(学院)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6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第9篇:思政课实践教学

思政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实践活动

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我院思政部对思政课进行了教学模式上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任务引领”下的“师生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思修》课安排课外实践8学时,课内实践6学时,《毛概》课安排课外实践12学时,课内实践8学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使思政课“活”了起来。

1、为传播道德好声音,凝聚道德正能量,为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思修》课开展了“道德漫画展”活动。在学生中征集了六百余幅作品,精选出部分优秀漫画作品进行展出。通过本次活动也在学生中展开了一次自我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道德自觉和道德意识,让同学们的中国梦闪烁着更加耀眼的道德光辉!

2、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在实践中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法律修养,做到自觉学法、知法、守法、敬法、护法,《思修》课模拟法庭审判的课堂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并展出了学生自己制作的有关法律知识的手抄报的部分优秀作品,让法律真正走近学生,从而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3、为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毛概》课开展了“喜看家乡新变化”、“我最关心的改革”等系列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亲身感受改革给家乡带来的显著变化,并把这种变化通过手机摄影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次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利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机摄影的形式,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同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自觉地肩负起新时期大学生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4、《毛概》课开展了“读红色经典 品百味人生” 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品读这些红色经典书籍,不仅使同学们了解了中国抗战历程的种种艰辛,也让伟大的革命精神大放光芒,一度在同学中掀起了红色经典读书热。

5、《毛概》课开展了“谈谈我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自学汇报活动。学生通过模拟教学,展示他们小老师的风采,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提升素质的平台,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既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6、《毛概》课开展了国史知识问卷考试。为了迎接祖国的生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国庆来临之际,我们进行了国史知识问卷考试,通过问卷考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理论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好的了解我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也同时懂得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7、《毛概》课开展了“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主题演讲活动。学生们富有激情的演讲,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演讲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解。

8、《毛概》课开展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寻找抗日烈士遗迹,参观本溪市人民英雄纪念碑活动。

9、《毛概》课开展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有奖竞猜网上答题活动。

10、为帮助大学生了解毛泽东的革命历程,认识毛泽东在毛泽东思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毛概》课组织观看了纪录片《走近毛泽东》的课内实践活动。

总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转换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其中学习理论知识、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上一篇:星级店员考评下一篇:维稳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