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实践报告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术实践报告

学术实践报告 篇1

--以武汉市黄鹤楼为例

黄鹤楼在武昌蛇山的黄鹤矶上,是一座仿照我国古代木建筑形式的塔式楼阁,共五层高50.4米。其楼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峥荣缥缈,几似仙宫。关于黄鹤楼的由来有很多传说,有的说仙人王子安曾经乘鹤经过黄鹤矶,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此地建楼成为黄鹤楼;有的说道人费文祎成化后乘黄鹤在这里休息,因此称此楼为黄鹤楼。然而,不管是仙人王子安之说,还是道人费文祎之说都与黄鹤有关,有联为证: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此联气势雄突,用典自然,文辞凝炼。上下联相对,亦极为工贴。

上联“云鹤俱空横笛在”与一个精彩的故事有关。

有个姓辛的寡妇,在黄鹤矶头开了一个酒店。有一天,一个老道走进酒店讨酒喝。辛氏见他衣衫破烂,骨瘦如柴,很是可怜,就笑脸相迎,以礼相待,给他端来好酒好菜。谁知老道吃饱喝足以后,连个招呼都不打便拂袖而去了。

第二天,老道又来讨酒喝,好心的辛氏仍然用好酒款待他。以后每天如此,辛氏从来不问他要一分钱。

转眼过了一个多月,一天,老道喝完酒后对辛氏说:“我要到远地去云游了,蒙你一向照料,不能不谢。”说着,拿起一块桔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黄鹤,说道:“这只黄鹤送给你了,以后有客人来喝酒,你只要拍拍手,黄鹤就会下来跳舞。”他又指指店后的水井说:“那水也会变成酒,怎么都打不空的。”辛氏疑或不解,正待询问,那老道却忽然不见了。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到店中品尝仙酒滋味,观看黄鹤跳舞的客人越来越多,黄鹤矶上整日人山人海络绎不绝。辛氏更是财源滚滚,富甲一方,成了这里有名的爆发户。

辛氏发财后,再也不把穷苦人放在心里,甚至连老道也忘了。

十年以后的一天,老道突然回来了,辛氏见到老道,不但没有提起黄鹤和酒井带来的好处,反还要求老道再给她变出些好东西来。老道沉思片刻,掏出一支笛子,用笛声唤下墙上的黄鹤说:“此地不宜久留,我们走吧。”就这样,老道乘着黄鹤离开了黄鹤矶。黄鹤飞走了,酒井里的酒也还原成了水。辛氏后悔不迭,决心痛改前非,就用全部家产在黄鹤矶头建了一座高楼。供游人登山观览,以此纪念老道和黄鹤。这楼便是著名的黄鹤楼。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全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楼以诗名,诗以楼传。这副对联同样与黄鹤故事有关,靠化用名人诗句而得以与楼并传。

唐代诗人崔颢登览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显而易见,上联便是由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芳草萋萋鹦鹉洲”化用而来,中间用“自把全樽”四字连接,一气呵成,同时首句以发问出之,感概深沉。下联化用李白诗《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联系崔诗“白云千载空悠悠”搏击自如,气盛言宜。化用诗人李白“眼前景和口头语”,用一个“问”字反拮,发人遐想,上下联巧妙地借鉴前人的传说和诗句,致使全联典尤隽雅,是为妙对。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得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哪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这副对联同样与黄鹤有关。系清光绪进士云南通海人陈宝裕所撰·上联用“一枝笔”形容黄鹤楼的挺拔雄姿,颇有新意。去早了黄鹤,语出崔颢诗“昔人已乘黄鹤去”句,来迟了青连,语出“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黄鹤楼》诗作深感来迟而搁笔不咏,并信服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充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弃而至金陵,步崔颢诗原韵,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一首:“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古人愁。”此诗一出,马上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评,成为登览怀古的双壁。上联从空间写黄鹤楼,想像奇异,气魄宏大。下联以时间跨度上写登临此楼,展现才识,深化主题既登楼本无迟早,关键在自己的气度与才华。联语气势磅礴,语言通俗,明白如话。

对江楼阁参天立;

全楚山河缩地来。

这副对联是晚清名臣张之洞登临黄鹤楼时所作。这副对联气势恢宏,写出了站在黄鹤楼头俯瞰荆楚大地的感受。“参”、“缩”二字,用得极妙!从表现上看,此二字似乎对立,实际上都体现出一种伟势。他还在黄鹤楼写过一副楹联: 江汉美中兴,愿诸君努力匡时,莫但赏楼头风月; 輶轩访文献,记早岁放怀纵目,曾饱看春暮烟花。

作者于同治六年(1867)来武汉任湖北学政,以后又调任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此联为湖广大总督任上所作。上联述今:江汉事业今日商贾辐辏,百业繁荣,为国家中兴事业增光添美,由此而希望游人以关心国运,力挽时局为重,不要一味沉醉于楼头美景。江汉,本指长江与汉水,此指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美,使动用法,使之美。中兴即“洋务运动”。匡时,挽救时局。风月,清风明月,指美好景色。下联追惜。即回忆昔年暮春三月,奉派来此任职,于访求地方文献之余,也曾饱览了槛外绮丽景色。輶(yóu)轩,使臣的轻车。烟花,绮丽的春景。语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历来题黄鹤楼的诗或联,多从白云黄鹤、玉笛、李白、崔颢等典故着笔,可发思古之幽情,无裨当今之世道。此联别具手法,于写楼、写景、写情之处,勉励洲人关怀国事,共济时艰,至于绯徊风月,乃其余事。联语立意高而旨趣远。

此地饶千秋风月;

偶来作半日神仙。

黄鹤楼楹联甚多,此联写法不同。此联作者余本敦生卒年月不详,上联写楼的总体面貌。风月,本指良辰美景。饶,这里是尽的意思。下联写感受。全联意为此地自有千秋风月,大家应当抛弃俗念尽情享受,暂且过一过神仙生活。联中没有写出黄鹤楼的具体景物,而黄鹤楼的潇洒脱俗的风度已足今人神往。可惜的是对仗不工稳,“此地”对“偶来”不妥。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登黄鹤楼所撰对联。此联气势恢宏,意境深远。词人走出蜗居登高望远,顿觉清新扑面,神清气爽,人生在世,天地间的多少遗憾俱随云消雾散一扫而空;望大江东去,只觉得历史的长河也似此奔腾向前,古往今来,世界上的多少忧愁都由这滚滚波涛荡涤干净。他的联和诗词一样,清旷豪放,读之令人胸襟开阔,精神抖擞。

清代诗人李联芳,独具匠心,以排比手法把黄鹤楼四周的美景和历史典故写得淋漓尽致,使对联的节奏感、旋律美融为一体。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屿,鹦鹉

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 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

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夕阳,洞庭 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尽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

缥缈,鹤影蹁跹。

作者在上联中,首先列数登楼后所见到的历时欠长的胜迹——凤凰屿,鹦鹉洲,黄鹤矶,晴川阁。这样春花秋月般的美好胜迹,现已残缺不全了。放眼远望,不由勾起古今的愁绪,回想起崔颢题诗、李白因此搁笔的故事。

下联由滚滚东流的万里长江,联想到人事的兴衰变化,凭楼眺望汉口、洞庭、潇湘、云梦一带的景致,顿时激起的酒兴风情,都留在那暮色苍茫的烟雾和晚间落日时昏暗的光线之中。放开心怀,让古今愁绪,酒兴风情,消失在隐隐约约的笛声和蹁跹起舞的鹤影中。

这副对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并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时代的变迁与现实联系起来,抒发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

黄鹤楼头名人题联浩如烟海,如: 入是门由是路,翠柏苍松,莫问蓬莱在何处? 登斯楼览斯景,青山绿水,别有天地非人间。

——吕洞宾 长笛一声,此曲只因天上有; 大江千古,今朝都到眼前来。

——周锦澜 一笛清风寻鹤梦; 千秋皓月问梅花。——胡翰泽 莫嫌我辈题诗晚; 又见仙人驾鹤来。

——罗亭馨 到来径欲凌空去; 吟罢还思借笛吹。

鹤影欲飞,吹笛神仙今何在? 鸿泥可印,落梅时节我重来。

忆当年银汉月游,落梅有句; 叹今昔白云初度,玉笛无声。

黄鹤飞去且飞去; 白云可留不可留。

白云随爽气西来,除当年玉笛横吹,更谁文字风流独有千古?黄鹤逐大江东去,幸此日琼楼重建,又觉江山景物焕然一新!鄂渚秋花沿岸白;

——佚名 ——佚名 ——孙嘉猷 ——胡文忠

——僧云岩

汉阳枫树隔江红。

——李东白 白云黄鹤,回顾苍茫,有如诗传九百年前,楼阁重新谁更上? 酒客词仙,一流人物,望钱塘在三千里外,海潮不到我能来。——施山

学术实践报告 篇2

1. 总被引频次

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的统计刊源中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反映了该期刊在学术交流中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 是文献计量中的一个基础性指标。

2. 他引总引比

又称他引率, 指该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中, 被其他期刊引用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3. 影响因子

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传统期刊评价指标, 又可称作2年影响因子 (IF2) 。计算公式为:

该指标是一个相对统计平均值, 可克服期刊由于历史长短、刊期不同及载文量多少所带来的偏差。一般说来, 影响因子越大, 期刊整体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4. h指数

h指数是美学科学家赫希 (Hirsch J E) 于2005年8月提出来的一项新的文献计量指标, 它可用于科学工作者个人成就的评价, 也可扩展用于一个群体 (科研机构、期刊、学科等) 的评价。某一期刊的h指数是指该期刊在一定的时间窗口内发表的论文至少有h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 其余论文的被引频次不大于h次。本报告中的h指数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为依据, 取5年时间窗口 (2003-2007) , 按上述定义计算得到, 定名为h_CN, 以与从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SCI) 中计算的h指数相区别。

5. Web即年下载率

指来源期刊在统计当年出版上网并被全文下载的篇次总和与该期刊当年出版并上网的文献总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学术实践报告 篇3

[关键词]开放存取;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实践;战略运营

[作者单位] 吴林娟,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科技期刊研究课题基金立项课题,项目编号:JSRFSTP2013C16。

一、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及其产生背景

近年来,学术期刊的订费急速上涨,尤其在科学、技术和医学领域,学术期刊的订费已远远超出了通货膨胀率在过去十年增加的价格。很多图书馆因“花费更多买的却很少”而被迫停订部分期刊或减少图书经费。在这种环境下,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结合大学图书馆和相关教学研究机构于1998年6月创建非商业化的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 ,以下简称SPARC),不再受商业出版的期刊出版者的牵制,自己管理学术文章的出版与发行。

SPARC致力于推动和创建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真正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交流体系,旨在解决学术机构间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促进广泛的学术信息资源获取与共享。其重点是促使新的学术交流模式的出现,扩大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减少图书馆的财政压力。其目标是营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学术传播市场,使期刊的采购、典藏和使用费用降低,并奖励能合理响应顾客需求的出版机构;在加强保护智慧财产权与著作权的同时,亦能确保电子资源得以公平使用;应用科技改善学术传播的过程,降低出版与销售的成本。

SPARC有200多个学术和研究图书馆及其分支机构,在2001年和2006 年还分别成立了SPARC欧洲和SPARC日本。作为一个国际联盟,SPARC在北美、欧洲、日本、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都设有学术图书馆或研究机构,目前数量已达800多个。SPARC的服务针对四种类型用户,即研究人员、出版机构、图书馆与社会团体。SPARC通过自己的开放信息服务门户提供知识导航服务,并设有SPARC Consulting Group(SCG),通过其门户提供商业、金融和决策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以便更好地为研究人员服务。SPARC目前的重点在期刊文献,但它们不断发展的战略也体现在对开放存取研究所取得的各种研究成果上 ,包括数字数据和开放教育资源的聚焦。

二、SPARC开放存取实践

长期以来,SPARC以促进广泛的学术信息资源获取与共享,刺激出现新的学术交流模式,扩大学术研究的传播和减少图书馆的财政压力为使命。在促进学术交流和传播,孵化有利于学术交流和出版的模式,推进开放式访问模型,促进开放访问学术交流规范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文化的变化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1.通过合作提供丰富的开放存取资源

与合作伙伴接触能改善研究和交流的环境,因此,SPARC联合学术出版、科学和图书馆界努力提高学术研究和信息交流。同时,SPARC也积极促进开放存取的“??全球运动”。随着大学、科研院所和研究资助者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学术研究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SPARC作为这个全球创新的枢纽,积极为成员分析和提炼最新发展进程。除了与英国和日本的组织进行密切合作,SPARC还经常在国际会议上积极发挥领导作用。通过这些活动,SPARC能够直接连接世界各地的机构,成为对学术交流发展感兴趣的所有图书馆的一个全球性焦点。

2.支持和帮助开放获取政策的制定,提出开放获取的收入模型

SPARC的总体战略关键组成部分是倡导改变政策,推动地方、国家和国际水平支持技术的使用和学术交流,加快研究成果的传播。SPARC利用其200多个成员,包括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图书馆的力量,加上其他国家的合作伙伴提供的资源,利用校园通信资源促进政策转变,支持更广泛的研究成果的共享。SPARC的努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开放式访问政策被应用于高校校园。对出版商、作者、图书馆来说,为学术研究提供免费、及时的可在线获取的资源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开放获取由谁来买单”[1]。SPARC为目前和潜在的开放获取出版商调查总结了经济方面可维持的方案,提供了目前用于支持同行评议的学术和科学期刊的开放获取的分配收入模型。

3.扩大校园交流资源,支持建立机构仓储

SPARC在扩大校园交流资源方面所做的努力有:更新和扩大开放存取改革的材料;保障教育教职工有关开放获取的利益;部署新的定期SPARC的博客;扩大参与图书馆专业会议,充分利用SPARC网络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在校园内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等 。

机构仓储(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以下简称 IR)是期刊价格暴涨及商业出版不合理引起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危机和研究人员对科研资源的迫切需求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建设机构仓储将促进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SPARC自2004年起定期在欧洲、北美、日本开展数字仓储会议,目前SPARC 网站的IR 列表中已有几十个不同国家的机构仓储。SPARC 对这些IR 提供链接服务,用户可以直接点击进入各数据库进行检索[2]。

4.“全媒体”方式宣传,与合作伙伴合作推出计划

SPARCR认为良好的学术传播机制是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它们重点对开放存取机制的可行性进行宣传,希望影响国家的政策制定并获得更多的支持。其具体措施有继续领跑开放的高级别访问宣传,面对新国会的组建,为其重新制定立法政策提供战略和战术;与其他团体合作,建议非营利性特殊群体实施开放获取制度等。同时,对可能发展成成员的投资者进行重点宣传和利用出版物进行宣传。

SPARC本身不是出版机构,因此其战略是通过其前沿出版商合作伙伴计划支持的项目帮助学会、大学以及个人出版高质量低成本的学术期刊。通过这种类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学者们的论文提供一个可靠的新出路。

三、SPARC对开放存取主要问题的战略运营

1.经费支持问题

SPARC由ARL管理,通过联盟成员的会费支持实现营运,并建立了一个投资基金,以其方案获取启动资金。当然,SPARC也寻求资助以增加资本公积金。SPARC的成员是利益共享的国际学术和研究机构,其成员的不断壮大使一个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学术交流的开放市场日益形成。目前,新成员可以选择加入正式会员(研究图书馆协会)、非正式会员(非研究图书馆协会)、赞助会员、国际支持会员或欧洲会员等不同类型。

2.质量控制问题

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最具影响力的质量控制机制莫过于同行评议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的质量受到质疑,其“作者付费出版”对如何保障论文的质量确实提出了严峻考验。商业出版机构出于自己的利益强烈排斥开放存取出版,其实大多数开放存取期刊都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如DOAJ和PLoS。SPARC充分意识到学术期刊如果要赢得学术地位,必须拥有优秀的作者和稿件,而这一前提是编辑部有知名的编辑和权威的同行评议专家。SPARC积极通过与著名学会以及大学出版社合作,直接吸收优秀的编辑和专家进行质量控制,以此来迅速提高期刊的影响力,这种方法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3.知识产权保护

学术界对版权的争取行动主要表现为学术作者投稿给开放期刊或在传统商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时拒绝签订转让版权协议,向出版商要求保留自己学术成果的各项权利。SPARC认为,同意发表在同行评审的杂志的文章,作者必须保留关键的权利。SPARC发起的作者补遗模式是目前影响较大的在现行出版模式中争取作者权利的行动,作者可以使用其发布的协议保障他们的文章权利。2005年SPARC推行合同补遗模式,即期刊论文作者能够将自己的权利附加到出版商的版权协议中,包括将自己的文章存入机构知识库中的权利等。2007年,加拿大研究图书馆协会和SPARC联合宣布推行SPARC加拿大作者版权协议补遗模式,这帮助加拿大的作者们保留了其出版期刊文章的关键版权,如复制权、不以商业利益为目的公开展示其作品权等[3]。

四、SPARC开放存取的启示

在科技交流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科学出版积极参与开放存取有利于中国的科学发展。我国目前的开放存取出版存在期刊不断增长但绝对数量偏少,大多数编辑部仍保留作品的版权,多数期刊质量不高,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SPARC在开放存取领域所做的努力值得借鉴。

1.提高开放存取意识,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开放存取期刊发展的政策

目前我国科学界、出版界对开放存取的意识比较淡薄,认识不足,参与度小, 我国政府也没有出台关于开放存取的相关政策。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开放存取事业,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展对开放存取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各界应争取政府支持,尽快研制出相关政策并积极实践,推动我国期刊的开放存取发展。同时,政府也可通过多种途径为开放存取期刊提供经费支持,从经济上推动开放存取出版的发展。

2.注重图书馆宣传利用,收集并整合开放存取资源

图书馆是宣传开放存取的有效场所,图书馆可以利用其官方网站进行宣传,培养用户的开放存取意识,扩大开放存取的影响范围,提高资源的存取效率。同时,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以及宣传手册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图书馆也可以对用户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

国外一些机构如DOAJ、J-STAGE、SciELO等对开放存取期刊的整理做出了很大贡献。它们的出现提高了开放存取期刊的能见度,为研究者节省了获取开放存取资源的宝贵时间。我国虽然也有一些机构对国外的开放存取资源进行了整理,但绝大多数是提供简单的网址链接,有待进一步发展。

3.与开放存取仓储结合

开放存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自存档(Self-archiving)与开放存取期刊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有机构库和学科库两种类型。自存档出版速度快、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开放存取期刊相互补充。一些开放存取期刊允许论文在期刊上发表,也允许它们进行自存档。我国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期刊可以和自存档联合,将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与期刊地址相链接, 有利于增加期刊的访问量,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

4.充分发挥学术机构的推动与引导作用

开放存取的发展离不开学术机构的支持。我国以中国图书馆学会为代表的学术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学会带头作用,通过年会、专项资助等形式加强对开放存取具体问题的研究,并且应该参照国外开放存取机构的政策制定符合中国图书情报界的纲领性文件,号召图书情报界广泛参与到开放存取运动中来[4]。

5.对开放存取期刊进行质量控制,提高影响力

学术质量是期刊的生命,学术质量的高低将从根本上影响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开放存取期刊在运作过程中要注重保证学术质量。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开放存取大都没有同行评审机制,质量得不到保障,这成为制约开放存取发展的重要原因[5]。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开放存取的相关实践,从稿件受理、审稿、规范和出版后的质量评价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保障开放存取期刊、文档的质量。

6.保护作者的权利

作者是期刊论文的创作者,向出版商要求保留自己学术成果的各项权利是合法的。SPARC的作者补遗模式在出版商的版权协议中保留了论文作者的权利附加,包括将文章存入机构知识库的权利。世界不少名校也主张应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来发表研究成果,作者作品权利的保障日益重要。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对版权的意识非常淡薄,SPARC在开放存取版权保护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出现学术期刊价格上涨、科研工作者获取信息难等危机背景下,以打破商业出版者对科学研究信息的垄断和暴利经营,推动学术信息的开放获取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的SPARC应运而生。无论是在开放存取领域广泛促进学术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共享,促进新的学术交流模式,减少图书馆的财政压力等战略实践方面,还是在开放存取中主要存在的经费支持、质量控制、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应对方面,SPARC都显得有组织、有灵活性,并具有参与性治理的水平。多年发展成果显示,SPARC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开放存取是国际科学界和出版界共同的责任,我国目前的開放存取出版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国应借鉴SPARC在战略实践方面的经验,尽早采取相关有力措施,促进开放存取的有序发展。

[1] 邓兰兰. 新的SPARC指南评论开放存取期刊的收入模式[J]. 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9(10): 20-20.

[2] 张淼. SPARC 和PMC 对我国学术图书馆在OA环境中发展的启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08-111.

[3] 肖冬梅. 版权的争取、让渡与公众信息权利保障[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91-94.

[4] 黄如花,吴晶晶. 促进我国图书情报学期刊开放存取的建议[J]. 图书馆论坛,2008(4):1-5.

学术报告 篇4

感谢:陆超同学悉心整理的网页数据与内容详情

1报告题目:雅沪高速公路桥梁的技术特点 主讲人: 庄卫林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时间:2013年12月15(周日)下午3:00 地点:重庆交通大学南岸校区20311 内容:2013年12月15(周日)下午3:00,庄卫林教授在重庆交通大学南岸校区20311教室举行了关于雅安到沪沽高速公路及桥梁的技术特点的学术报告会,我院有向中富教授、郭增伟博士、刘小会博士等老师参加,教室里座无虚席有一百多名同学前来听讲。庄卫林教授是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一直从事桥梁的设计研究工作。曾主持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6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组织编写专著5部,主持编写交通运输部行业规范1部。

庄教授详细的讲解了雅沪高速公路桥梁的特点。雅沪高速公路全长240千米,桥梁长度94千米,共有七种桥型,由于整段路程的山区过多过于复杂,在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庄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该高速公路上的各种桥型及结构,每打开一张图片他都会向大家详细的介绍其特点以及建设时所面临的问题。庄教授总结道:在雅沪高速公路所遇到的困难可以总结为三多:桥梁数量多,规模大;桥梁类型多(7种);大跨桥梁多(9座)。三难:交通不便,建筑材料运输难;地形复杂,施工难;地质复杂,抗震技术难。在该高速公路建设中,钢管混泥土组合高墩设计技术已经获得了专利。听完讲座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庄教授专业的介绍下他们对桥梁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更有兴趣去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2.报告题目:Asphalt pavements in Germany 主讲人: Wellner教授

德国德累斯顿大学

时间:2014年03月24日(星期一)下午3:00 地点:南岸校区二教学楼20415 内容:德国教授有关沥青路面方面研究的报告会

2014年3月24日下午三点,德国Dresden(德累斯顿)大学wellner教授在我校二教415教室开讲了“Asphalt pavements in Germany”(德国的沥青路面)报告会,由我校副校长梁乃兴教授翻译。wellner教授现任德国公路交通专家委员会委员、德国公路交通专业委员会路面专家组组长,在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报告会上,全场座无虚席,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部分老师参会,wellner教授详细地为同学们介绍了德国的沥青路面,讲述了德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讲解了稀释沥青、乳沥青、复合改性沥青等沥青材料的特性和制造技术。wellner教授从交通路况、温度变化、有限资源以及原材料的质量和花费各方面对路面建设提出新的技术要求。

最后,wellner教授对比了德国路面建设的旧技术及新技术,介绍了新型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此次报告会,促进了我校与与Dresden大学关于沥青路面设计的交流,促使两校互相学习新的研究技术,总结和吸收更多的优秀研究成果和经验,让新的试验方法和设计理念在路面结构设计中得到更好的体现!3.报 告 人:田波

报告题目: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施工与养护技术 报告时间:2014年5月28日(周三)

上午 11:00-12:00 报告地点: 土木建筑学院会议室

田波简介:田波教授是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道路工程专家,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水泥混凝土路面协会理事。主要从事水泥混凝土材料、铺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工法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功能性水泥混凝土路面、重载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与理论及路面内部排水等方面有较深入研究,主持参与多项交通部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机场道面方面的研究课题。

履历情况:

1)2009年3月-至今,交通部公路院,从事混凝土铺面(路面、道面)结构设计研究

2)2008-2009,慕尼黑工业大学,从事混凝土铺面(路面、道面和无渣轨道)结构设计研究

3)2003-2008 3月,交通部公路院,从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及路面内部排水研究

4)2001-2003,交通部公路所,从事混凝土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

5)1998-2001,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重载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研究

6)1995-1998,哈尔滨建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路面力学与模量反算

7)1990-1994,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士学位,公路与城市道路及机场工程专业

4.报告题目:大型桥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现状

主讲人: 葛耀君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14年6月16日上午10:00 地点:土木建筑学院道路工程实验室多功能会议室 5.报告题目:室外与室内山地车公园设计新方法

主讲人:李方

东南大学教授,中国道路CAD第一人

报告题目:道路几何设计最近进展 主讲人:张云龙

美国 A&M University终身教授

时间:2014年6月19日下午2:00 地点:土木建筑学院二楼会议室

6.报 告 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陶夏新 报告题目:非一致输入下大跨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报告时间:2014年10月18日(周六)

下午 3:00-5:00 报告地点: 土木建筑学院二楼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主要研究领域:1)防灾减灾工程和防护工程专业:地震危险性评估、地震区划与小区划、近场强地震动、地震灾害管理、高新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2)岩土工程专业:岩土地震工程、基于损失理论的岩土计算力学、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土质边坡冻融稳定性。

承担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及地震学联合基金项目等。合作研究、讲学、学术交流,曾多次出访美、俄、日、加、意、印、德、韩、伊等近二十个国家。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其中英文论文近二百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三次、二等五次。7.报 告 人:郑皆连

院士

报告题目: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

报告时间:2014年10月23日(周四)

下午 15:00-17:00 报告地点: 港航楼305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郑皆连,193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主持设计的大桥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2项,主持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国家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

8.报 告 人:蒋树屏

研究员

报告题目:港珠澳沉管隧道防灾减灾关键技术 报告时间:2015年5月5日(周二)

下午15:00-17:00

报告地点: 20502教室 主讲人简介:

蒋树屏, 同济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博士,研究员。现为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首席专家。主要从事隧道变形非确定性反分析、围岩稳定模型试验技术、复杂地质状况下扁坦隧道施工力学与方法、公路隧道围岩稳定与支护设计技术、基于环保与抗灾的半隧道结构与工法、轨道地下车站修建技术、地下道路互通立交结构与修建技术,隧道运营防灾减灾与节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9.报 告 人:肖兴强

博士

报告题目:美国路面设计方法研究新进展 报告时间:2015年5月6日(周三)

下午3:00-5:00 报告地点: 20406 教室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主讲人简介:

肖兴强(Danny X.Xiao)博士,博士后经历。2012年获美国阿肯色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学位,师从著名道路工程专家Kevin Hall教授,现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交通研究中心(Louisiana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Center)研究员,其研究领域包括:路面力学经验设计法(MEPDG)、基础设施资产管理、信息技术和统计方法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曾参与了多项美国联邦与州交通厅的科研项目,现为美国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TRB)统计方法分会(ABJ80)、沥青路面设计分会(AFD60)青年委员。长期担任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 Systems,韩国土木工程学报Kore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等期刊审稿人。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12篇。在路面力学经验设计法(MEPDG)方面有长期深入的研究,其关于MEPDG应用的论文于2011和2014年两次入选美国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实践就绪奖”。

10.报告题目:生命周期评价与应用

主讲内容:(1)介绍LCA方法框架与广泛应用、碳足迹和环境足迹等产品环境报告、产品与技术的节能减排评价

(2)中国本土数据库、数据质量评价

(3)在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中的应用研究 主讲人:王洪涛 副教授

四川大学

时间:2015年6月5日(周五)下午2:30-5:00 地点:南岸校区20401 主讲人简介: 王洪涛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亿科环境联合创始人。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主要从事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方法、数据库、评价工具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在产品环境足迹、碳足迹、水足迹、产品生态设计、节能减排技术评价、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2009年欧盟《国际生命周期数据系统ILCD指南》评审专家,ILCD指南公开咨询会议联合主席

 2010年起担任联合国环境署生命周期倡议UNEP/SETAC Life Cycle Initiative的理事会委员,2011年担任《UNEP/SETAC全球LCA数据库指导原则》的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数据收集工作组主席

 2011年起担任Ecoinvent数据库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Ecoinvent 是全球用户最多的LCA数据库)

 2013年起担任国家发改委、认监委低碳产品认证技术委员会委员  2013年起担任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学会(SETAC)亚太理事会执行委员  2014年其担任中国材料学会生态环境材料分会副秘书长 11.报告题目:三峡工程与科技创新

主 讲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胡春宏 工作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 报告地点:明德楼408会议室

报告时间:2015年6月17日(星期三)上午10:00 个人简介:

胡春宏,1962年4月出生,浙江慈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际泥沙中心副主任、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国际水力学协会会员。

曾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5本,撰写研究报告50余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钱宁泥沙科学奖。

主要从事泥沙运动规律和江河治理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泥沙运动基本理论,河道河口演变与整治、水库泥沙、工程泥沙、泥沙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技术等。在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三门峡工程、黄河下游河道与河口、渭河下游、官厅水库、塔里木河干流等工程项目中的泥沙治理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12.报告题目:谈谈科研工作中的感受和体会

主讲人:董帆 重庆工商大学特聘教授

时间:2015年10月30日(周五)10:00-12:00 地点:土木工程学院会议室(东207)

董 帆,湖北宜昌人,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环境工程工学博士。任职于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催化与功能有机分子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重庆市科技青年联合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美国化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进入全球工程领域ESI引文国际排名Top 1%,入选2014年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引文Top 1%高引作者。

研究方向为:(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2)纳米材料与催化技术。担任SCI期刊Journal of Nanomaterials的客座主编(Lead Guest Editor)和Journal of Chemistry客座主编,60余本国际SCI期刊审稿专家。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计划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项,已获得授权13项。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68篇,影响因子IF大于4.0的论文44篇。论文被SCI引用1700余次,其中被他人引用1400余次,H index为25。

13.报告题目:Life-Cycle Reliability, Risk and Resilience of Civil Infrastructure 主讲人: Professor Dan M.Frangopol 时间:2015年10月19日(星期一)上午9:30-12:00 地点:土木学院二楼会议室 Dan M.Frangopol简介

Dan M.Frangopol教授是美国里海大学Fazlur R.Khan讲席教授,是土木工程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从事结构可靠度理论、结构设计优化理论及概率方法研究40余年。他是国际土木工程全寿命理论及相关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国际桥梁安全与养护协会(IABMAS)以及国际寿命土木工程协会(IALCCE)创始人和现任执行主席;国际结构安全与可靠度(IASSAR)副主席等国际重要学术组织的领导职位。获得美国ASCE的J.James R.Croes, Arthur M.Wellington、Alfred Noble Prize等20余个学术奖励;是罗马尼亚技术科学院荣誉院士与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目前担任Structures and Infrastructures主编,先后担任Computers & Structure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Structural Safety等20个SCI期刊的编委。先后发表SCI期刊论文300多篇,500多篇会议论文。

14.报 告 人:郑兴贵

研究员

报告题目:不等跨连续刚构桥设计关键技术问题探讨 报告时间:2015年4月10日(周五)

上午9:00-11:00 报告地点: 土木学院二楼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郑兴贵,男,1966年8月出生,教授级高工,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咨询(投资)工程师。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工作,对预应力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有较深研究。历任贵州桥梁设计院院长、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

15.报 告 人:邓永锋

教授

报告题目:地聚合物在地基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报告时间:2015年5月6日(周三)下午3:00-5:00 报告地点: 20207 教室 主讲人简介:

邓永锋, 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工学博士;法国路桥大学Navier学院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1)土工测试技术(2)土体工程特性(3)特殊地基处理。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著专著1本,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16.报 告 人: 汪浩

博士

报告题目:沥青混合料的多尺度表征和模拟 报告时间:2015年5月29日(周五)15:00 报告地点:土木学院二楼学术报告厅 报告对象:欢迎全校学生及教师聆听 主讲人简介:

汪浩博士于2011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工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助理教授。其研究领域包括:沥青路面计算、沥青混合料多尺度表征、路面维修与养护、车辆-路面-环境相互作用、路面资产全寿命分析等。汪浩博士主持了多项联邦与州交通厅科研项目,现为ASCE公路机场道面委员会、TRB-AFD90,TRB-AFK40委员会委员,担任美国SCI期刊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的编委。

17.报 告 人:Raj Dongré博士 报告名称:沥青混合料国外发展动态

报告时间:2014年11月1日(周六)上午9:00-12:00 下午2:30-5:30 报告地点:土木建筑学院道路实验室三楼

多功能会议室 主讲人介绍:

Raj Dongré博士,本科毕业于印度Maharaja Sayajirao University of Baroda土木工程专业,1994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沥青材料相关课题的研究。现担任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顾问、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主席、印度道路学会(IRC)会员。在过去的12年中,Raj Dongré博士致力于不同高性能沥青路面技术指标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与细化工作;制定或参与制定了一些粘合剂标准的制定,例如DSR、BBR、DTT标准;并发表了大量材料测试及标准化的文章。

18.报告 人:谢洪斌 博士

题 目:沥青路面养护概论和美国沥青材料最新发展趋势 报告时间:2014年12月22日(星期一)上午9:30-12:00 报告地点:土木建筑学院道路实验室三楼多功能厅

谢洪斌博士现任美国花岗岩公司技术与研发部主任,为太平洋路面技术公司创办人之一,美国加州沥青协会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加州沥青材料与施工规范专家编写组成员。同济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师从姚祖康教授),美国国家沥青研究中心博士学位(师从Dr.Ray Brown),美国加州注册土木工程师。长期从事沥青材料研发,生产以及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方面的工 19.报告题目:Block pavements in Germany 主讲人: Wellner教授(德国德累斯顿大学)时间:2014年03月25日(星期二)晚上:19:00 地点:南岸校区二教学楼20203 20.报 告 人:黄宝山 教授

报告题目: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Blending Efficiency of Recycled Asphalt in Paving Mixtures

报告时间:2014年5月30日(周五)

上午 9:30-11:30 报告地点: 土木建筑学院会议室(基础实验楼东207)21.报告题目:1.Tensile Failure of Asphalt Mixtures 主讲人: Robert L.Lytton 美国德克萨斯农机大学(TAMU)主席教授,国际知名专家,路基理论研究方面的国际领军人才。2.TAMU的实验室及学科建设 主讲人: 罗蓉教授

我国首批“青年千人计划”,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时间:2014年06月28日(星期六)下午3:00 地点:土木学院二楼会议室(基础实验室二楼)22.报告题目:材料动态粘弹性反算方法和用于道路弯沉仪的无损检测实践 主讲人: 徐勤武

得克萨斯大学计算工程和科学学院研究员 时间:2014年05月23日(星期五)15:00 地点:南岸校区20304 23.报 告 人:大连理工土木工程长江学者 李宏男教授

报告题目:《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集成及其工程应用》 报告时间:2014年5月18日(周日)上午 9:00-11:30 报告地点: 土木建筑学院会议室

24.报 告 人: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青年千人”特聘教授 肖飞鹏 报告题目:美国南卡罗莱娜州实验室和沥青厂温拌沥青的压实性能对比及英文 SCI论文写作相关问题的探讨 报告时间:2014年10月21日(周二)

下午 4:00-6:00 报告地点: 土木建筑学院二楼会议室 25,报 告 人:Dr.Yoshitaka Hachiya,报告题目:《日本路面技术》

报告时间:2014年5月28日(周三)

学术报告总结 篇5

这几天听了学院六位教授的课,我受益匪浅。以前总是不明白自动化学的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上完这礼拜的课程后,我对此才有了初步的了解。自动化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第一天付梦印教授向我们介绍了自动化应用中的惯性技术。惯性技术是用来实现运动物体姿态和运动轨迹控制的一门技术。它是惯性仪表、惯性稳定、惯性系统、惯性制导与惯性测量等及其相关技术的总称。惯性技术涉及物理、数学、力学、光学、材料学、精密机械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测量技术、仿真技术、加工制造及工艺技术等、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员、主要研究惯性仪表和惯性系统的理论、设计、制造、实验、应用、维护,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陆地导航及大地测量、钻井开隧道、地质勘探、机器人、车辆、医疗设备等,以及照相机,手机,玩具等领域,总之,敏感物体运动姿态和轨迹、定位、定向都少不了它。

之后的陈杰教授和范教授都主讲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范老师还播放了他们实验室做的模式识别应用的视频,看了这个视频监控的人脸识别系统,感觉很不错,我们也在冬雷老师的实验室做了一个项目,其中就跟模式识别有着很大的关系。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信号处理、人工智能、控制论、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该学科以各种传感器为信息源,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探索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的方法、途径与实现,以提高系统性能。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学科分支。

在最后一天伍教授的课上,伍大师对自动控制理论进行了概述。自动控制理

论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自动控制理论自至今已经过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为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于50年代在线性代数的数学甚而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控制理论;第三代为60年代中期即已萌芽,在发展过程中综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运筹学、信息论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能控制理论。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有多种方法:①按控制装置类型,可分为常规控制和计算机控制两种。常规控制采用模拟式控制器,计算机控制采用电子数字计算机。②按有无反馈,可分为闭环控制系统和开环控制系统。③按设定值是否固定,可分定值控制系统和随动控制系统。定值控制系统的设定值固定不变,控制系统可自动克服扰动的影响,使被控变量保持基本恒定。随动控制系统中设定值是变化的,系统使被控变量随设定值而变化。

这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对于开环和闭环的讲解,面包机和洗衣服的生动例子让我很快明白了开环和闭环两种不同的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是指被控对象的输出对控制器的输出没有影响。在这种控制系统中,不依赖将被控量反送回来以形成任何闭环回路。闭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是系统被控对象的输出会反送回来影响控制器的输出,形成一个或多个闭环。闭环控制系统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若反馈信号与系统给定值信号相反,则称为负反馈,若极性相同,则称为正反馈,一般闭环控制系统均采用负反馈,又称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例子很多。比如人就是一个具有负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眼睛便是传感器,充当反馈,人体系统能通过不断的修正最后作出各种正确的动作。如果没有眼睛,就没有了反馈回路,也就成了一个开环控制系统。洗衣服就是这样,如果手洗的话,人眼可以判断衣服是否洗干净,要不要再洗,有了反馈,这便是一个闭环系统。而洗衣机只能通过定时来确保衣服洗干净,不能自动检测衣服是否干净。当一台真正的全自动洗衣机具有能连续检查衣物是否洗净,并在洗净之后能自动切断电源,它就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

学术年会考察报告 篇6

一、2014年《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主要内容

1、开幕式。由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黄先开主持,上台发言的主要嘉宾包括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北京联合大学校长卢振洋、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会长、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保继刚。另外还举行了北京联合大学智慧旅游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旅游研究学术评价研究基地的揭牌仪式。

2、主题报告。主题演讲嘉宾包括:(1)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斯托特分校教授、Annal of Tourism Research 原主编及创刊人Jafar Jafari,演讲题目是: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基础。(2)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海洋遥感专家潘德炉,演讲题目是:卫星遥感和大旅游学科建设。(3)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教授、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 主编 Dallen J.Timothy,演讲题目是:重新思考遗产的未来:旅游、文化遗产及其新的研究方向。(4)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教授王有成,演讲题目是:体验营销的机制及其对旅游研究的意义。(5)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魏小安,演讲题目是:中国旅游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旅游公共服务。(6)《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郑红亮,演讲题目“新常态”下的中国旅游业发展。(7)英国萨里大学副教授李刚,演讲题目是:旅游经济研究的发展。(8)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陆林,演讲题目是:都市圈乡村-生态空间:新的战略空间和新的人地关系。

3、《旅游学刊》2013论文评选。入选2013论文的作者分别是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张丽峰、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张凌云、湖北大学商学院夏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胡宪洋、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刘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崔莉。

3、分组论坛。第一论坛的主题是: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论坛的主题是:市场化背景下旅游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论坛的主题是:大数据与智慧旅游;第四论坛是综合性论坛。每场论坛有报告人和点评人,报告人是国内各个高校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点评人是国内知名旅游专家。

4、对话论坛。对话主题一是:旅游领域的公共服务问题;对话主题二是:旅游与城镇化。参加主题一对话的嘉宾包括中国社科院研究院、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徐嵩龄、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刘小军、中国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辉、旅游联合大学教授窦群。参加主题二对话的嘉宾包括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中山大学校长助理、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马波、同济大学教授吴承照、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宁泽群。

5、论文颁奖及闭幕式。组委会对获得《旅游学刊》2013年论文以及会议论文的获奖者进行了颁奖,并进行了闭幕式,会议最后圆满结束。

二、该会议的特点及反应出来的中国旅游研究学术动态

1、参会的嘉宾水平高、代表性强。参会的嘉宾基本上囊括了目前我国在旅游学术研究领域最为卓越的专家、学者,比如中山大学保继刚、北京大学吴必虎、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等,同时中生代的优秀旅游研究者也大量参会,比如中山大学张朝枝、孙九霞、北京联合大学张丽峰;还有一批正在进入旅游研究领域而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生代,比如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胡宪洋、湖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夏磊等。

2、会议的形式多样、别开生面。论文的主题内容包括了主题报告、优秀论文报告、分论坛报告、对话论坛四种形式,各有特色。主题报告侧重介绍国际旅游研究前沿,优秀论文报告侧重介绍旅游学刊的研究导向和国内学术研究动向,分论坛报告侧重资深旅游学者和中生代、新生代的学术交流,对话论坛侧重探讨中国旅游学术的热点问题。

3、交流广泛、成果丰硕。会议的交流包括国际与国内的学术交流、资深旅游专家与中青年旅游学者的学术交流、旅游学术圈内与圈外的学术交流,交流广泛而且深刻。在交流过程中提升了会议学术论文的层次和研究水平,因此会议成果非常丰富。

4、对旅游学术研究以及学术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是国内外各位资深旅游专家在会议上提出了目前旅游学术研究的动向,这为国内的旅游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为年轻的旅游研究者指明了方向;其次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对于旅游研究者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和学习过程,这对旅游研究者今后的学术研究也会产生巨大影响;第三通过会议的交流,为以后更加广泛和常态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契机;第四,会议倡导的学术理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展现出的学术风范将深深影响整个学界特别是年轻的旅游研究者,对我国形成旅游学术梯队产生积极作用。

5、会议的国际化水平高。参加会议的国际学者既有美国本土著名的旅游学者,也有定居美国和英国的华裔旅游学者,还有香港理工大学的著名教授,会议总体上体现了国际水平,对我国加强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旅游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起到了良好作用。

6、会议反映了我国旅游主流学术圈的动态。从参加会议的情况来看,旅游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以知名旅游学者领衔的学术团队为主体的中国主流学术圈,各个学术团队内部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各个学术团队之间形成了比较良好的交流合作态势。

7、该会议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学术界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之一 鉴于以上6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学术界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之一,必将对我国的旅游学术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三、对我院旅游学术研究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对我院旅游学术研究现状的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多派我院教师特别是立志投身旅游研究的教师参加类似会议。

2、尽快建立我院旅游学科的学术团队。

学术实践报告 篇7

一、大学的良性

“Virtuous”意蕴丰富, 既有良性之意, 更有德性之义, 将“走向良性大学”与“学术实践的道德基石”联系起来, 凸显了大学角色的历史演变。原本, 大学乃“象牙塔”;后来随着农耕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 大学由“象牙塔”转变为“社会中心”;随着工业文明转型为信息文明, 大学由“社会中心”转变为“社会轴心”“社会良心”。在大学的这三次“跃迁”中, 原本“良性”的大学逐渐失去了她的“良性”发展, 原本“德性”的学术人员逐渐失去了他们的“德性”操守, 大学已不能完全秉承她最初的理想, 学术人员也已不能完全秉持他们的道德良知, 比如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学术不端问题, 已威胁到大学作为“社会良心”和大学教师作为“道德楷模”的权威地位。大学在资本市场和“知本经济” (knowledge economy) 中迷失了, 学术人员在改革浪潮中迷惑了, 大学及其成员与社会的关系处于一种迷茫状态, 因此《乔书》可谓直指“时弊”, 因时而作。

我国各方在出“重拳”治理大学内部“学术不端”的同时, 全国上下都在反思、回应和寻求破解“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建国以来虽然已培养了大量各级各类人才, 但还是存在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 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 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3]问题出在哪里?笔者认为是在大学, 因为大学还没有能够很好地按照良性大学的使命去发展, 大学教师的学术活动过度指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大学的核心使命, 即科研、社会服务和国际化都是以教学培养人才为中心。

《乔书》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既有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问题) , 也有高等教育内部的教师、教学 (课程) 、研究的关系。高等教育有两大功能, 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为个体服务促进个体社会化, 并进而处理好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交叉关系。大学则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教学以培养人才、科研创新, 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民族。高等教育系统要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大学要充分完成它的使命, 必然也必须遵守两条原则:良性的发展和德性的发展。德性是大学的生命, 良性是大学的根基, 两者相辅相成, 没有德性的大学是不受尊重的 (没有让人尊重的品质) , 没有良性的大学是不能尊重的 (没有受人尊重的资本) 。依循了良性发展, 大学才能秉承大学精神, 传承并创新文化、持续地产出人才和科技成就, 高等教育系统才能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

作为研究大学及其学术人员学术实践的良性和德性发展的一本著作, 《乔书》是一本论述严谨、体系健全、针对性强、发人深省的思想对话之作, 它重新燃起了人们对于大学的思考, 何为大学?何以为大学?“德才兼备”常被用来形容杰出人才, 其实, 这也是考量大学的标准。一所大学只有被人尊重, 才有可能成为有成就的大学, 在此基础上, 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灯塔”, 成为社会的助推器, 才可能谈得上对社区、社会、国家和民族有所贡献。

何为“大学”?“大”首在大德, “学”首在德学, 这是大学区分于其他任何社会机构的根本标志。一个无德行之人必然不能受尊于人, 一个无德性之大学必然不能受尊于公民, 一个无德意之社会必然不能受尊于他国。因此, 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刻, 关注大学的良性发展, 关注大学师生的学术实践的道德使命和社会责任, 无疑非常重要, 因为自柏林大学以来学术已经与教学并列为维系大学生命的基石, 所以, 学术实践的道德基石是大学的良性发展的首要条件。

何以为“大学”?明德、亲民、至善是大学发展的精神理想。一个大学选择了什么样的发展观, 实际上就决定了她的教学、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科技产出的水平等。比如, 在发展外部规模和内在要涵之间, 在发展数量与质量之间, 如果大学选择了规模和数量的发展, 就会产生两种巨型大学, 一是学生规模达至5万人左右的巨型大学, 二是科技产出特别是论文产出数量上万的巨型大学。笔者认为, 这样的大学发展观是非良性的和非德性的。大学把发展的重心、发展的目标定在规模、数量上, 虽然“取悦”了社会和经济, “满足”了市场和公民, 从表面上看好像处理好了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就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无论是在学生的就学率还是在教育质量上, 都取得了巨大成绩, 这些成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 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应该清醒地看到, 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过于偏重数量也使得高校盲目追求扩大规模, 特别是过分强化了学术研究在大学的地位, 结果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轻文的不良风气, 教学质量有所滑坡, 科技论文增多但质量和学术诚信下降, 国家成了世界排名前列的论文大国但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并未有所提高反而下降, 大学作为学习之所已让位于科研之所, 甚至一些大学的校长还宣扬“维系一个大学生命的是学术”并实践之, 大学的市场化和科研的绩效化助长了部分大学的“学术不端行为”甚至学术腐败, 已危及大学在21世纪的良性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发挥。

二、大学应处理好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正如《乔书》所言, 大学要处理好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因为大学已经不能退回“象牙塔”时代, 而是已经深陷市场社会的“漩涡”, 大学是“公民社会的大学”, 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之地, 其次才是学术争论之地。从历史上看, 最初的大学是以教学、培训为主的行业特色型大学, 再逐渐发展到学术研究型大学和技职应用型大学。我国近代百年来大学的发展轨迹亦是如此, 从行业特色型大学到综合研究型大学, 从教学到社会服务到科研, 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大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趋同, 教学的职能几乎被很多大学所忽略, 而科研被突出到无以复加的地位, 大学与社会双方都乐于产研的合作而对学产的合作不怎么感兴趣, 因而社会服务效果不是很好。乔恩·尼克松遂指出:“经济效率方面的管理成效总是被假设为一所好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同时被认为在企业家精神、自我推销和竞争性创新上优于一般大学。”所以大学更注重去产出那些即使是不能立竿见影, 至少也是在短期内可以预见到的成果。正如乔恩·尼克松讨论大学作为学术争论之所时谈到的那样, “在大多数的大学, 这些目标正在偏向追求卓越的教学和公共服务之外。”换句话说, 大学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 更多的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被投入到对未知世界的真相的探索。所以, 国家和社会把这么多资源投入给大学, 期望大学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纳税人服务, 而且要求这样的服务是对等的和透明的, 即使投入与产出要保持相对的平衡, 而且去获得产出的消耗是应当的和公开的。世界很多国家都出台了保护公共资源透明化运用的政策和打击滥用、虚用公共资源的措施, 以保证大学能更多地偏向良性发展、促进大学的学术人员去产出更接近真相和更诚信的成果, 所以真、诚、同情、包容等美德在书中被反复强调。

大学教学的部分任务是分解专门知识的含义, 不仅要帮助学生去理解专业知识, 还要引导他们把那些有广泛含义的知识与普遍理解的常识结合起来。指向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教学的意义在于, 对于学习者而言要通过学习使他们成为有德性或部分德性的个体, 这也意味着教师本身的教学是自然而诚实的。而在研究和学术的真实性方面, 乔恩指出, 研究型大学和学术型大学越来越受到政策的导向而从事更多的研究, 这种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需要来自于政府、商业和工业部门、慈善组织和依附性的研究委员会, 而且当下研究机构遍布各个领域和学科。既然研究对这么广泛的领域产生影响, 甚至是关键性影响, 因此, 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道德性就非常重要。概念聚焦、问题界定、研究方法论, 甚至成果的描述都日益成为一种可供商讨的事物, 这样的协商的技能和理解需要现在正成为研究和学术任务的中心工作。这就是说学术专业化必须接受道德的检验, 即要给出可信的证据或证实的方法, 而不受利益关联者的影响。

最后, 《乔书》谈到了德性的关系和大学良性运行的一些机制, 并提出了一些自己仍没思考清楚的12类问题, 以供关心大学良性发展和大学学术人员学术道德的研究者做更深入的探讨, 尤其是在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众多研究型大学或高水平大学首要职能的今天。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内核, 求真、求善、求美是学者学术道德的核心, 大学不仅要包容这个社会, 更要引领这个社会。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要探寻真理、弄清真相, 同时还要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教学和科研要“求真务实”, 也要“究理致用”, 就是要做一个“好的学术人员”。

在大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传授真实的知识 (发现知识的真) , 也要启发学生去发现知识的美、知识的善, 引导学生去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会关爱、学会鼓励, 这些美德的形成不仅要靠学习、靠老师的示范, 也要靠平日的实践, 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关注学生各类道德要素之间的发展是大学教学的主要使命。良性大学的教学应关注学生道德能力的养成, 即让学生具有辨别和理解良性与恶性、公性与私性、德行与恶行的能力, 以此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成为那种能创造善的机遇并时刻为抓住机遇而准备着的德性人才, 通过高等教育是能达成这样的目标。

在由各种道德关系组成的道德空间, 知晓我们能干什么和理解我们应该干什么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前者涉及“才”, 后者涉及“德”, 就像我们知道科学家有克隆人的这种能力, 但是道德会约束他们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 研究和学术实践才能基于这样的基础而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但是, 要强调的是, 德性人才的培养要通过教学和实践, 这并不是否定科学研究的作用, 强调科学研究对于大学和大学生的良性发展的意义既不是弱化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也不是强化学术工作的附属性,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在大学的良性发展和学者的道德性学术实践方面都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它们是德性关系相互链接的重要“节点”。一所大学若能较好地维持和鼓励其教职员工和学生不断地去追求心灵美德与科学真理, 就会成为受人尊重的大学, 就会受到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包容和公众的爱戴。而这正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成为世界上最受尊重的大学的根本原因。反之, 一所充斥着利益争斗、金钱交易和学术腐败丑闻的大学, 非但不能获得良性发展, 相反, 还会进入恶性循环, 最终消耗掉大学的生机和活力而走向“破产”。

三、大学实现良性发展的自身要求与自我完善

大学学术腐败丑闻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也是全球大学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 这个大学肌体上的“毒瘤”对于大学良性发展的致命性远超过经费的短缺或者学术自由的受限。回归大学教师的学术良知 (治本) 、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综合解决机制并采取切实有力的修正措施 (治标) 已经刻不容缓。乔恩·尼克松认为, 要保证大学的良性发展, 使大学成为道德高尚的杰出大学、使大学教师成为道德高尚的杰出学者、使大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杰出校友, 大学需要财政多样性、公民整合、公民认知和学术领导力。大学要实现良性发展以成为教师学术实践的道德基石, 需要完善自我, 达成良性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

第一, 大学需要足够的资金。政府期望大学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就必须制定成功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 有效保证大学系统良性发展所需要的足够资源。要想大学有杰出的教学、科研、人才、学术、社会服务、国际影响, 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水平, 将更多的社会财富和国家规划中日益增加的资金投资给大学, 没有足够资金的大学不可能成为繁荣强盛的大学。

第二, 大学需要强有力的公民联系。经济可持续发展, 仅仅是满足大学机构本身繁荣强盛的一个要件, 大学如果要完全满足作为一个道德机构的要求的话, 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群众基础。大学必须超越其他的机构或组织, 特别是超越那些扎根本地的公共部门。绝大多数的大学现在都非常关注与商业和工业部门建立策略联盟的需求, 但是, 大学在发展与其他机构的工作关系的同时, 还必须关注和表达社会问题, 特别是一个“好社会”的公众和个体的需求。大学作为道德机构必须与她所在的社区公民分享知识资源并帮助他们有效地理解出现的问题, 通过他们的研究和教学能力去服务社会、社区的公民并满足他们的希望。如果大学没有广泛地达到大众化阶段学生和当地经济对于变革的需求, 那么大学就不可能有希望成为公民的领袖, 尤其是公民的道德领袖。

第三, 大学需要积极的认知。公民诚实和自信的需要, 部分受资金的影响, 部分可能是由于大学部门的日益多样化。英国大学给公众的印象并不是很好, 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大学总围绕高级政治家转, 而且一个受到普遍支持的看法是, 英国的大学不再有能力与北美的大学相竞争。很明显大学有责任去考量这些盛行的冷嘲热讽并举出例子予以反驳。然而, 通常的情况是, 大学治理者不是选择大学这个整体, 而是选择大学下属的一个机构或机构下属部门的工作作为辩护的例证。一个运作良好的社会依赖于分散在其教育机构中的公民的诚实和自信。如果大学是一个好社会的中心, 那么公认的好社会必须寻求各种办法, 以确保在大学机构中的公民保持诚实和自信, 并通过开放而真诚的辩论使作为整体的大学最优化地表现杰出以达到一个好社会的需要。

第四, 大学要求强有力的学术领导力。现在的大学是被管辖和被治理, 而不是以前的被领导。几乎所有中央集权的大学现在都偏离了传统, 换句话说, 就是传统上不受大学管理的学术角色也被日益定义为管理的对象。例如, 教学和课程也和学术工作一样受到明显的制约, 教学自由和学术自由受到限制, 为了获得国家和社会的资源, 大学受制于市场的压力而不得不把目标定位于为国家和社会供应“产品”。虽然市场本身是中性的,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交换是最中心的环节, 交换机制保证了这些交换产品的需要。大学也是如此, 她有一套教学、人才、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交换机制。为了避免大学在21世纪沦落为简单为市场提供“产品”的机构, 必须重新强化大学的学术领导力, 采用跨部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重新规划大学的未来发展道路, 尤其是大学的教学和学术路线图, 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大学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使社会朝好的方向前进, 最终使得大学、政府和社会都能各安其位、各有所成、各得其所。

大学的美好在于它们的道德良知、大学教师的崇高在于他们的社会责任, 《乔书》从大学与社会 (社区) 关系、大学教学与科研及其真实性、实现大学良性发展以成为学术实践的道德基石要处理好的关系和保障机制, 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观点犀利而富有见地、论述全面而自成系统、论证精到而启发有力、逻辑简洁而布局严密、语言优美而文字明了, 是一本值得高等教育决策者、大学治理者、大学师生以及一切关心大学的人们阅读的好书。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抓住前沿理论和前瞻问题组织和引领高教研究[M].大学 (学术版) , 2009, (10) :5.

[2]Jon Nixon.Towards the Virtuous University:The Moral Bases of Academic Practice[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 2008:1.

探索学术期刊转型的实践之路 篇8

《服饰导刊》是湖北省武汉纺织大学主管的专业性季刊,是全国服饰类专业性学术期刊,其前身是《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2012年转型以来,《服饰导刊》在服饰学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不少荣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得到了提升。笔者通过对《服饰导刊》成功转型的经验的介绍和分析,为同类学术期刊实现自身变革、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服饰导刊》成功转型的主要做法

《服饰导刊》更名以来,编辑部通过对刊物定位、发行手段的变革以及优势资源整合、品牌效应延伸等手段,实现了学术期刊的完美转身。

1. 变革刊物定位

期刊定位是根据读者的需求,结合市场竞争情况,确定期刊服务目标,让读者了解和认知,从而确立其在读者心目中位置的周期性过程。改革之后,《服饰导刊》的定位更为集中,专注于服饰领域,以该领域内的学术繁荣和知识创新为己任,着眼于反映服饰领域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趋势,登载服饰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引领服饰领域研究前沿,推动服饰行业发展。在办刊理念上,坚持“传承文化、美化生活、连线市场、引领时尚”,站在服饰领域科技文化前沿,透析服饰文化内涵,挖掘市场需求,引导服饰潮流,创造生活价值,打造服饰时尚。刊物读者定位也不再局限于学校部门,而是以统一刊号立足全国服饰领域,成为服饰领域专家、教授、学者研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刊物定位的转型使得《服饰导刊》定位更有针对性,内容更为聚焦,文章的学术质量、内容深度等方面均有很大提升,其影响力和权威性也日益增强,逐渐成为服饰领域的前沿阵地和中坚力量。

2. 优化整合资源

自2012年《服饰导刊》转型以来,该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经营管理上,利用其优势条件,优化整合资源,主动出击,以强有力的举措充分拓展其学术影响。

第一,依托主办单位武汉纺织大学的渠道优势,加强与《武汉纺织大学学报》《对外经贸实物》的对接,借势发展。通过动态跟踪、全面把握服饰领域全方位的信息,赢得服饰领域专家的关注,进而将专家资源转化为刊物智囊资源,指导刊物转型工作;第二,坚持刊物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的目标,充分利用原《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及《武汉纺织大学学报》《对外经贸实物》的专家数据库,做好内容策划工作,通过增设专家荐稿栏目,聘请相关研究团队负责人担任专栏主持人,向校内外专家教授约稿等多种方式,强化刊物内容的前沿性,提升刊物专业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增强刊物的专业独到性;第三,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实现刊物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拓展刊物的传播渠道。在更名之初,与中国知网联系,签订中国期刊网收录协议,扩大刊物影响力。并开通二维码服务交流平台、微信公众沟通交流平台,创建读者、刊物、作者三位一体的沟通交流途径,实现网刊无缝对接,搭建了专业性服饰学术期刊资讯平台。

3. 改革发行手段

原《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的发行主要是依托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为双月发刊,每册定价为4元,读者对象主要为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内教职工。改革之后的《服饰导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发刊方式。第一,整合专家数据库,对一些优质客户资源和读者资源采取电子邮件形式直接投放发行;第二,结合服饰类投稿稿件附有图片的实际状况开设了投稿邮箱,方便作者投稿,从而吸引更多的作者,并将投稿作者作为刊物发行对象;第三,加强与同一杂志社下《武汉纺织大学学报》《对外经贸实物》期刊的合作,利用杂志社已有的发行渠道,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发行渠道,全面建立发行网络;第四,和中国邮政签订合作协议,利用邮局渠道扩大发行覆盖面。

目前,《服饰导刊》依托武汉纺织大学网络,按季度发行,每册定价提高至30元,全年征订120元,每季发行量逾万册。读者覆盖面不仅有服饰领域专家、教授、投稿作者,而且扩展到国内外服饰领域相关研究人员,受众范围大幅度增加。

4. 延伸品牌效应

与大型期刊数据库平台的合作经营,是学术期刊经营转型的方向。截至目前,《服饰导刊》已经成功实现了网刊无缝对接,在服饰学术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该刊还不定期地举办相关领域的学术活动以延伸品牌效应。如2014年5月9日,《服饰导刊》编辑部、传媒学院、服装学院在武汉纺织大学联合举办专题报告,邀请服饰文化专家华梅教授讲学《中国唐代服饰特色形成因素及影响》,得到了行业内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此外,《服饰导刊》积极与权威刊物、权威媒介开展收录合作,一些知名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转载,期刊内容传播率和引用率得到很大提升,后续影响度不断增大,品牌延伸效应日益彰显。

二、《服饰导刊》成功转型的启示

《服饰导刊》的成功转型既是对自身的变革,也是对整个学术期刊市场发展模式的突破,对整个学术期刊市场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 顺应市场规律

《服饰导刊》在转型前,主要依托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虽然可以依靠一定的行政优势,但是其经营管理却受到众多制约。转型后,该刊聘请服饰行业专家教授,担任编委职务,积极向领域内专家、学者约稿,全面提升刊物质量。同时积极开展和中国邮政、期刊网、微信平台的运营合作,拓宽刊物发行渠道,推动网刊融合,全面实现刊物经营多元化。在内部管理上,采取绩效考核等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刊物杂志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刊物发行量和品牌影响力的全面提升。《服饰导刊》的成功转型是顺应市场规律的结果,对其他同类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科学规划战略

期刊经营转型必须要有科学的战略规划。《服饰导刊》在转型时,制定了科学的战略规划,从期刊市场需求和杂志社资源优势出发,定位服饰研究领域为刊物核心内容,将服饰领域学术繁荣和知识创新作为刊物战略决策,做精做大专业特色内容。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科技期刊都是“作者的期刊”,这些期刊更多地在思考如何为作者服务,而很少考虑读者的需求。作为学术期刊来说,必须从“作者型”向“读者型”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必须要有科学明细的战略规划,找准市场定位,制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才能保证期刊的长期竞争力。

3. 整合办刊优势

《服饰导刊》在转型前沿用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办刊,由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委任刊物领导,未能从刊物经营角度谋求市场发展。转型后,提出“连线市场”的办刊理念,直面市场,从刊物角度谋求新发展,变革刊物经营方式,变革经营管理方式,突出经营的多元化。学术期刊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内容的竞争力,对学术期刊来说,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注重多元经营,采用多种措施,整合资源,通过与传统媒介、网络媒介等多渠道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4. 打造专业品牌

《服饰导刊》在杂志社经营资源基础上,顺应期刊市场需求和挖掘期刊品牌效应,通过编委、编辑的全新设计,变革刊物定位,重塑刊物品牌,创设品牌特色栏目,延伸品牌效应。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各种媒介充分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刊物经营需要积极探索全方位经营模式,发挥固有渠道优势,搭建全面跨媒体业务平台,在强调品牌和规模重要性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协同策略。通过产品在纸质市场和电子出版物市场的发行,提高产品覆盖率,延伸刊物专业品牌影响,获取专业领域的认可。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媒体变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学术性期刊发展存在着内容单一、发行模式守旧、传播影响滞后等问题,《服饰导刊》的成功转型为学术期刊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模式。在新时期下,学术期刊必须顺应市场规律、科学规划战略、整合办刊优势、打造专业品牌,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自身的变革,这是学术期刊顺应市场竞争的内在需要,也是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赵跃峰,韩跃杰,孙守增.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四个层面[J].出版广角,2013(09).

[2]余树华.学术期刊经营转型的三个层次[J].出版广角,2013(07).

[3]张博,乔欢.学术出版内容生产模式比较研究[J].出版广角,2004(03).

上一篇:警务信息公开下一篇:我与科技共成长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