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概论课社会实践参考题目(精选10篇)

概论课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篇1

社会实践调研参考选题

(仅供同学们参考,也可自定社会实践调研题目)

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所学理论,结合当前社会问题,进行社会调研,并撰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1、关于XXX市(县)经济发展态势的调查与分析

2、关于XXX市(县、乡、村)近年来取得显著成就及其经验的调查与分析

3、关于XXX市(县、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4、关于XXX市(县、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5、关于XXX市(县、乡)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6、关于XXX市(县、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取得的成效、经验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7、关于XXX市(县、乡、村)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8、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9、XXX市(地区)下岗职工家庭生活状况与生存策略调查

10、关于落后文化在农村的现状及其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11、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12、XXX乡(镇)教师工作与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3、关于XXX市(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4、关于XXX市(地区、县)农村干部及群众法律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15、关于农村人口流动的调查与分析

16、电视广告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17、关于XXX市(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18、关于XXX市(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与研究

19、关于XXX市(县、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0、关于XXX市(县、乡)村民(居民)自治组织选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1、关于XXX市(县、乡)农村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2、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医疗保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3、关于XXX市(县、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4、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工问题调查与分析

25、关于XXX市(县、乡)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26、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火葬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27、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消费结构调查报告

28、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29、城乡居民防火意识调查与思考

30、关于农村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31、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农村家庭承受力调查与分析

32、XXX大学生校外租房问题的调查

33、XXX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34、关于XXX高校贫困生现状与需求调查

35、关于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6、XXX高校学生社团(学生团体)状况调查与分析

37、XXX大学生勤工助学调查与分析

38、关于家长和学生对教育高消费看法的调查与分析

39、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40、大学生理财能力调查与分析

41、大学生入党动机与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2、大学生宿舍文化(或流行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43、学生上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44、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45、贫困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46、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

47、学生择业就业观念调查与分析

48、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49、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

50、女大学生婚恋观及恋爱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状况调查 百姓对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基本看法调查 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人群的政治思想动态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知度调查 目前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调查分析

家乡社会治安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家乡近年经济发展状况、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家乡近年对外开放状况、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家乡百姓近年收入变化、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国有企业改革调查 外资企业发展状况调查 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调查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成绩与问题近年来当地物价变迁及对策研究近年来当地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状况

从对民营企业家的调查分析看成才之路的曲折性 土地规摸化经营与农民生活保障的悖论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工程中的资本构成形式多元化分析

和谐社会建设中消除农村歧视性观念和差别政策的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城市社区(文化、治安等)建设调查 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调查 党员、干部先进事迹调查 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调查 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研究 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社会服务问题研究

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妇女地位和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状况原因及发展趋势 城市和乡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原因分析 农地在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 各类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社会大众食品的消费安全意识调查 中小股民的投资行为

社会外来人口的社会参与意识调查 农村税收改革调研 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变迁调查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公民道德素质调查;

某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家乡百姓对奥运的态度

当地旅游业近年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不同阶层人员的经济状况和政治态度;

某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的调查。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及政府政策的效果 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状况及社会服务效果的满意度 城市进程中的农村智力资源流失问题对策分析 城乡生育观的差异及原因和发展趋势 城市与农村社会安全感的状况与原因 城镇企业退休职工生活状况调查。

2008年物价上涨对工薪阶层、农民生活水平影响程度的调查 城镇居民生活现状调查; 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 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调查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某某单位下岗工人安置状况(含养老保险、医保)调查 某某中学减免义务教育和学杂费情况调查近年来百姓对孩子高考态度的变迁

近年来家乡网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近年来用工招聘方式的变迁、存在问题、解决思路近年来百姓对国家大事关心程度、方式的变迁

家乡近年地方民主建设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发展思路 家乡近年文化生活的变迁、存在问题、发展办法 家乡近年的自然灾害情况,应对办法 家乡近年贫富差距的变迁,解决思路

家乡百姓目前生活中的主要难题有哪些,解决思路 家乡近年环保问题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居民生活水平、质量变化调查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

某某小区某楼某单元住户改革开放30年来住房面积调查 某某小区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保险、医保状况调查 某地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情况调查 某某城市、某某村生态环境建设调查 某地环境状况调查 家用电池回收情况调查 钢铁行业排污能力调查 造纸企业排污能力调查 污染治理状况调查

(太阳能等)新能源使用调查 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对策;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状况的社会调查 某市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调查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录用标准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调查 大学生基本生活费用调查 学生党员思想状况调查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调查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查 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 当代大学生参与意识调查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表现形态及评价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的调查分析。互联网与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研究 青少年法制观念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 中小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调查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家乡农民法律意识的考察及分析 农村或街道调查,民间纠纷解决的方式

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加强法制建设必要性、紧迫性的调查分析 村民依法自治调查 农民合同意识调查

革命老区生产方式发展变化调查 革命老区人民生活状况调查

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调查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查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情况调查;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

农村风俗习惯状况的调查; 农村的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与分析 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当代中国农村青年的生存状态研究 新农村建设调查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调查 农村居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调查 农村中小学教育状况调查 农业现代化生产发展状况调查 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

近年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变化、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农民工子女就学状况调查 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状况调查 某某村土地税农业税减免落实情况调查

某某村医疗保险状况调查(或“新农合”状况调查)某某村人均GDP情况调查

某某乡大学生挂职锻炼情况调查 某某村科学致富情况调查 某某村文化、教育情况调查

某某村减免义务教育学费落实情况调查近年农村人才流失现象及解决的办法 农民打工仔成才问题研究

近年家乡资源保护问题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农民工就业、收入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农民工闲暇时间支配状况调查 农村育龄妇女生育愿望调查 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普及状况调查 农村学龄儿童辍学状况调查

概论课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篇2

一、“概论课”实践教学设置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不多,社会实践的新体制、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部分高校领导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尚未形成。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时代感强、责任感弱;认同感强,实践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意识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1]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结合“概论课”课堂教学,在巩固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使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原则。“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就是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及其在培养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概论课”内容本身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强,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多。加强“概论课”实践教学,对于加深大学生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概论课”实践教学设置的原则

为贯彻落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述“05方案”规定,加强“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性,避免形式主义,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笔者尝试设计、制作了《“概论课”实践教学报告书》。在制作实践教学报告书、设置实践教学时,强调把握好如下四个原则。

1. 区分实践教学目标层次

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与理论基础的差异,在实践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区分目标层次,分类进行,保证所有学生有所收益。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很多,在笔者看来,通过实践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强化感官刺激,深化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只是识记、认知方面的目标,是对所有学生的一般目标要求。那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还应该考虑到学生主体需要的差异,设置具体的目标要求。比如,针对部分学生在如何认识私营企业主阶层属性、如何对待私营企业主入党的问题上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甚至怀疑态度,通过组织这部分学生走进私营企业参观调查,对私营企业主和企业员工进行访谈,结合理论上的答疑解惑,在情感、判断等目标方面,这部分学生在上述问题上就会形成比较正确的认识。再比如,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概论课”积极性比较高,课外也注重思想政治理论修养的提高,理论功底比较扎实,那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设置更高的应用、创新等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相结合,走向课题研究的前沿,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活动,以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原著、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意识。

2. 利用不同实践资源教学

要提高“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首先,教师必须重视校内实践教学。组织学生收集、整理校内的图书、文化、精神和德育资源,在校内有组织地集中进行,保证所有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其次,把校内实践教学拓展到校外。社会是一所广阔的大学,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概论课”教师要结合大学生寒暑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分散进行。在分散进行之前,教师事先介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注重社会调查的优良传统以及他们卓有成效的“田野”调查方法,然后引导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社会调查,把学习知识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尝试去认识社会、观察社会和改造社会。

3. 组织规范,增强可操作性

为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必须组织规范,增强实践环节的操作性。对教师而言,高校的教务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组织“概论课”实践教学的监控和考核。比如,规定教师要把实践教学纳入统一的教学计划,不能随意更改实践教学大纲和减少实践教学学时,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前设置详细的实践教学方案,包含实践教学目标要求、过程步骤和评价体系等,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主动参与的活动记录和点评,实践教学结束后要有总结报告等等。

对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监督。比如,要求学生在实践教学前要选定主题,实践过程中向教师汇报进展程度;教师也应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面临的困难及准备解决的措施,并提供相应的帮助、支持;实践结束后学生要及时提交实践教学报告,教师认真查阅,并分析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问题等。总之,教师不能采取形式单一、随意性强、重结果考核、轻过程监督的“放羊”似的实践教学,学生也不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经调查、分析和思考,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不劳而获。

4. 明确实践主题,增强“问题意识”

教师不能仅仅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看作是一个知识系统而满足于灌输其理论体系,还要看到它的方法论功能、实践功能。“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不是一般的理论学习,而是要强调学以致用、经世致用。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意义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是为改造自身、改造社会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时,不能闭门造车,而要明确实践主题、注重“问题意识”,无论是要求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是要求学生用所学理论去指导实践,都要强化学生面向现实和生活恰当地提出问题、深入地探索问题和合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概论课”实践教学设置的基本内容

笔者尝试设计的《“概论课”实践教学报告书》,依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提炼新认识的认知规律,结合上述实践教学原则,将实践教学设置为如下四方面内容。

1. 基地参观教育

基地参观教育,就是利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建立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在现场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教育,这是一种认知性的实践教学。

设置基地参观教育的目的是要利用基地材料丰富真实、形式直观生动的优点,实现校内课堂教学与基地现场教育相结合,把显性理论灌输与隐性思想渗透结合起来,扩大教育教学视角,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理论科学性、政治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认识。

基地参观教育要有实效。首先,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概论课”的过程中有哪些困惑不解的问题,对社会现实有怎样的关切,在参观的过程中能获得什么思考,以及参观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参观教育的任务与要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避免随意性和看热闹的心态。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各种教育资源和参观教育的多样形式,或是带学生参观历史名人、伟人的故居;或是观看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里的介绍、记录;或是了解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比如知名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庄等。这些场所可以提供鲜活生动、直观真实的历史和现实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长期以来艰苦奋斗、勤劳创业的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再次,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与问题辅导;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记录参与情况,撰写参观心得体会,同时要求学生记录下教师对“你的问题”的回答。

2. 课外阅读实践

课外阅读实践,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进而实现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的过程。这是一种思考性的实践教学。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面貌,并在新世纪继续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现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纲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这些宝贵理论和精神财富,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素养和理论素养,把握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的特定社会角色,决定了其必须担负对祖国、对历史、对人民的责任。因此,设置课外阅读实践内容,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实现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原著相结合,领略思想理论的风采,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阅读实践要有实效,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主义”导向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带着正确的“主义”导向和深入思考的“问题”意识去阅读。因为,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主义”导向,“问题”将无助于学生进步;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意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难以在学生心中扎根。在这个环节,笔者根据正确的“主义”导向要求,要求学生阅读与主题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三个以上篇目,并写下阅读笔记;教师在学生阅读笔记后给予书面点评或是针对学生所思、所惑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对所触及问题进行相关论述的经典著作或文章,并做摘要卡片,至少十张;在做摘要内容时,一并记录书名或文章名、作者以及出版社或报刊来源,以便教师检查、监督学生阅读实践的真实性。

3. 社会体念实践

社会体念实践,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用以体验或感悟社会生活、社会实际,获得来自社会的观察与分析。这是一种操作性的实践教学。

列宁为了强调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曾经常引用歌德的“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这句名言。学生只有在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实践去发展它,才能真正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才能更好地满足自身成长进步的需要。社会体念实践是形成新的认识的来源。设置社会体念实践,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中,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正确分析、解释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理性认识,增强对社会现实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社会体念实践的形式多样,笔者主要侧重于它的运用性环节。在社会体念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师设置的实践教学要求去进行社会调查,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三五人一组集体进行;所进行的调查一定要是与所学内容有理论上联系的社会存在,比如,对影响所在地区社会稳定的各类群体性事件调查、对所在城市乞讨现象的观察等等,然后给出调查记载,即具体参与调查活动的记录,并附录调查所获材料和问卷设计,记下本人的所思、所想或所感,写出调查报告;或者是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番调查研究,用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对策建议等。

4. 教师点评

“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要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只有两个积极性都得以发挥,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对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的效果、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的点评,征求学生认真而具体的反馈意见,形成有益的认识并写出书面总结报告,以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这也是实践教学设置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一种提炼性的实践教学。

摘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应该遵循区分目标层次、利用不同实践资源、增强可操作性以及明确实践主题、增强“问题意识”等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应设置基地参观教育、课外阅读实践、社会体念实践和教师点评等内容。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实践教学,原则,内容

参考文献

概论课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篇3

【关键词】“概论”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广东 瓶颈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高校思政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重要一章,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教师讲授时应把“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统一起来,这既是理论探讨重点,又是实践操作难点。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而言,在充分结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紧密联系学校地处广东的实情,补充讲析当前掣肘“和谐广东”建设的主要瓶颈问题,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一、贫富差距悬殊引发的公平与公正问题

广东作为国内经济大省,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毋庸讳言的是,即使在富裕的广东也同样存在着穷人,存在着贫富差距,存在着因贫富差距悬殊等而引发的偏离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公正的现象。

因当前整体上农民收入缺乏与社会收入同步增长机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贫富差距也日益明显。2004年广州城市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到16884元,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6625元。如果再将城市居民享受的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计算在内,城乡居民真实的收入差距会更大。另一组资料显示,2006年广东低保户数、人数分别为149361户、405289人。虽然他们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中年失业、有的身有残疾、有的则罹患重病。但他们中的所有人都在过着和灯红酒绿的城市繁华无关的生活,这一点是基本可以肯定的。而且,在最近几年来社会上衣食住用行等一系列价格上涨中,就广东地区而言,这40多万享受低保的弱势群体受到的冲击也是最大。

如果说计划经济年代,城乡之间差距、城乡内部差距和地区之间差距相对比较小;那么近些年来,特别是东南沿海部分地区率先发展之后,因各种综合因素影响,这种差距拉得很大,客观上容易造成很多人对制度的公平公正性产生疑虑。社会公平与公正问题,对于广东这样一个包括外来流动人员在内拥有总人口达1.6亿的大省构建和谐而言,尤其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平与公正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另一方面,人口众多、因人的能力强弱以及体制变换等多种因素导致社会发展中出现贫富差距的多层次性、悬殊性,与先进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相悖离,解决不好就容易使社会主义在人民心中丧失吸引力。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将归纳出的“马太效应”折射出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值得警惕的是,在当前中国个别地区包括广东,已经出现了这种苗头。现实表明,在贫富差距已然出现的广东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社会治安隐患与改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一种关于需要的理论——需要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他指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遵循着由低到高的层级递进规律;首先,人类基本的需要必先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从这个理论角度考虑,社会治安对于广东、广州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安全需要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的话,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更高层次目标的追求。

在当前广东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其治安状况也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如,“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活动猖獗,严重破坏了公共秩序,给社会生活的稳定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城中村”治安问题日渐堪忧,打架斗殴事件不断,刑事案件频频发生,出租屋更是成为滋生犯罪违法活动的温床;有组织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和流氓恶势力犯罪严重威胁着广东治安的稳定,给人民的社会生活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杀人、爆炸、放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活动仍有发生,社会危害性极大;“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泛滥,形势仍不容乐观;非规范化娱乐服务场所孳生犯罪隐患;近年来广东的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普遍呈上升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的情况更为突出。

尽管最近几年广东地区加大对违法犯罪现象的打击力度,社会治安情况有所好转,但不能否认,还应进一步提高生活与工作在广东的人们的安全感。道理很简单,社会治安良好是社会生活稳定有序进行的前提基础;只有安全得到首先保障,民众才能有安居乐业的进一步追求与实现。试想,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基本的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彻底的保证,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三、“内外”和谐协调共建问题

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对于广东而言,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人口流动加剧,在这样深刻变迁的社会背景下,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亦是外来人口得以安身立命、谋求发展之地。2011年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广东常住人口为104303132,是全国常住人口数量唯一过亿的省份。另外,“全省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约有4000万,半年以上登记的有2100万。”这意味着广东外来人口就已经达到6100万。

因此,广东已不仅仅是广东人的广东,也是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广东;“和谐广东”,不仅是广东户籍人口的“内部和谐”,也包括一段时间内生活、工作在广东地区的非户籍人员的“外部和谐”,同时还必然涵盖所有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员的“内外”和谐、相互和谐、共同和谐。三者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在这当中,无论是哪个子系统的和谐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和谐广东”这一整体系统的建设。现实问题是,这些子系统都分别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就构建内部和谐而言,省委省政府“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力度、速度,同广大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广东省社科院调查结果显示,民众感觉最不公平的前十个问题涉及贫富差距过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乡差距等问题。尽管广东的社会不公平问题还没有超越警戒线,但随着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鸿沟逐步加深。这种发展趋势不及早得到解决的话,就容易在“和谐广东”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出现内部失序、“后院失火”。

就外部和谐、内外相谐的建设而言,当前面临着外来入粤务工人员的待遇不高、子女教育费用偏高、生活条件低下等问题;此外,外来人员急剧涌入给广州治安管理带来压力,给市民的安全带来威胁,逐渐导致一些市民对外来人员不满。此外受外来务工人员影响,本地人口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也容易滋生抱怨情绪。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扬岭南文化的包容精神并不断补充进去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同时对外来人口给予及时的人文关怀、法制约束、政策引导等,在最大程度上促成广大本地人口与众多外来人员在广东这同一片土地上,各谋其生,各食其力,各得其所,各获其乐,和谐共处,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些,都是摆在广东地区执政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四、社会心理失衡调节引导问题

社会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与基础。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及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能不重视复杂多样的社会心理变化,如“仇富”“贱贫”心理,政治冷漠心理,人际关系冷淡心理,奢侈攀比心理,浮躁功利心理,“金钱至上”心理,等等。这些不健康的社会心理现象或隐形或显形地存在,不仅极容易滋生很多社会问题,有时甚至升级为矛盾激化、阶层对立以及刑事犯罪活动等,而且从长远、宏观方面也严重阻碍着和谐社会的进程。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呈现出“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现象: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而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来自同一地区的外来工集中租赁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某一村庄的出租屋,形成“同乡村”。有时警察进村巡查办案,一群闲散人员涌来围观,一些外围群众不分青红皂白乱起哄、制造骚动。于是,没有直接利益诉求的人与有利益诉求的人搅合在一起,一小部分群众因为利益要求采取集体行动,周围几十几百人围观、起哄,刻意恶化事态,扩大混乱。

探究这种“无直接利益冲突”特殊现象的深层原因,不能不涉及普遍层次上的社会心理问题。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普遍有着“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的心态,把目光盯住信访人群,盯住具体的利益要求,而对没有信访的绝大多数民众的心理、情绪、利益诉求等方面,则关注不够甚至忽略。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和谐,最容易引起忽视而实际上又影响深远的因素,就是社会心理是否和谐的问题。社会心理失衡,直接影响着社会和谐,销蚀着整体和谐社会的建设。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在前进的道路中必然会碰到更多尖锐、复杂、棘手的社会问题,因此更要注重对广大民众社会心理的及时疏导与科学引导。这亦是建设“和谐广东”的最深层、最根本性基础。

贫富差距悬殊、社会治安隐患,内外矛盾对立、社会心理失衡等问题混杂交织一起,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当前掣肘“和谐广东”建设的负面因素。在此基础是引导学生作扩散式的思考:从全国范畴而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就更为复杂化和多元化。制约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突出问题有:大型农业社会的民生问题,超大规模人口的就业难题,贫富人口比例及其财富差距悬殊引发的公平与公正问题,人口整体素质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问题等。由此看出,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任重道远。采用这样由点及面、由理论到实际、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及现实紧迫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2006.

[2]王道斌. 衣食住行涨声一片,“城市穷人”不堪重负. 信息时报,2006-2-24.

[3]陈枫. 让外来人口融入广东实现中国梦. 南方日报. 2011-7-13.

[4]熊剑锋. 粤人大代表:收入分配是最不公平领域. 第一财经日报,2007-1-4.

概论课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篇4

1、中国饭店集团跨国经营的现状与策略分析

2、智慧型饭店经营新趋势

3、饭店品牌个性塑造

4、我国饭店企业员工流失原因及控制方法

5、《旅游法》解读及饭店对策

6、高校周边饭店对学校住宿的渗透

7、论现代饭店经理的定位

8、论饭店文化对“90后”员工行为的影响

9、关于激励理论在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浅析

10、高星级饭店以大众化策略应对餐饮业发展现状的探讨

论文格式要求

1.标题:一般不超过 20 个汉字(副标题除外)。

2.作者姓名、单位:按“作者姓名(班级全称,学号,所在省 城市 邮政编码)”格式。

3.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为主语,可用“文章”),一般不超过 200 字。4.关键词:3-8 个,中间用分号相隔。

5.正文:3000-8000 字为宜,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引用要规范,数据要准确。

6.文内标题:要简洁、明确,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

一、(一)、1、(1)、1)。

7.数字用法:凡是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用汉字,并以圆括号加注公元纪年;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以表示的概数,采用汉字。

8.表格:采用三线表,表内序号一律为阿拉伯数字,表序与表题居中置于表格上方。

9.参考文献:对引文作者、出处、版本等详细情况的注明。格式与示例:

(1)专著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1] 陈朝阳,王克忠.组织行为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论文集格式:作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2〕刘守胜.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 [A].关鸿,魏凭.人生问题发端——斯年学术散论 [C].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3)期刊文章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刊名,年,卷(期).

示例:[3] 吕文良.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政策选择[J].社科纵横,2003,(5).

(4)报纸文章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示例:[4]丁士修.建筑工程管理 [N].建设日报,2005-12-24(11).

◆同一专著、论文集、期刊、报纸文章,都一律只用一个序号,而且要把页码统一标注在文章中相应序号之后。

◆参考文献的不同类型用不同的大写字母标注,如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 [D];报告:[R];标准:[S];专刊:[P]。

10.注释:用于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其序号为:①②③„„,注释置于页脚。

马原课哲学部分论文参考题目 篇5

(本题目仅供参考,各位老师可根据各班具体情况自主决定选题;要求各位老师对学生提出比较正规的论文规范,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注释都要有)

1、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2、从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论证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3、试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 “以人为本”的思想。

5、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当前中国社会迷信的根源

6、古希腊“哲学”一词的含义是“爱智慧”,你认为什么样的哲学才能让人真正爱智慧。

7、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终极真理”,所谓“普世价值”是不是终极真理。

8、以自然科学某学科的内容或发展史为例阐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9、以大学生学习的实践过程为例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0、以名人的成长历程为例谈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1、以名人的成名过程简析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相互关系。

12、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阐述某件当前重大时事。

13、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意识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活动的调节。

14、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说明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关系。

15、以著名人物的奋斗历程为例阐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

系。

16、当前应当怎样正确和评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命题?

17、以宜宾或某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状况为例讨论:为什么发展要“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

18、任选社会意识的一种,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19、任选社会职业的一种,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社会实践调查参考题目 篇6

一、社会学类

1.大学生在2010年中国大面积洪灾中对共产党的组织作用的看法意见的调查

2.大学生对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深层分析及观点

3.大学生如何看待美国颁发的对台新法律

4.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影响的看法

5大众对民众勒紧裤腰带使中国政府成为全球第二富的看法

6.大学生对大学生犯罪的看法调查

7.民众对频频发生的砍杀幼童事件的深层看法调查

8.大学生对中国巨资打造豪华世博会的看法调查

9.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10.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调查研究

11.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12.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与分析

13.大学生对形式主义及如何对待形式主义的意见调查

14.乡镇教师工作与生活状况的调查

15.大学生假期生活的调查与思考

16.各阶层人员体育锻炼状况调查

17.大学生入党及入党动机的调查。

18.农村党支部和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

19.大学生恋爱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20.大学生对足坛腐败事件的看法调查

21.当代青少年对家务活看法调查

22.中学生对哈韩族哈日族的看法调查。

23.大学生对网络大型游戏的看法调查。

24.当前电子网络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25.城市居民闲暇生活方式调查

二、经济管理类

26.城镇居民对房价问题的看法调查

27.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与分析

28.对中国政府财政收入飞速增长的看法调查

29.市民在世界杯期间的消费增长的调查

30.对人民币汇率上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调查

31.关于各地旅游资源开发的调查

32.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调查与分析

33.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的调查

34.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农村家庭承受能力的调查

35.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36.CPI高涨背景下消费习惯的改变

37.新型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研究

38.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39.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40.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三、科技类

41.关于中小城市周边水污染情况的调查

42.绿色照明问题研究

43.农村水电资源使用效率调查

44.关于怎样营造低碳社会的调查

45.大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与应对

46.上海市世博会思考(可从某一角度分析,如举办前景、影响等)

47.关于街道垃圾分类的调查

48.农村养殖及种植业科技含量的调查

49.科教兴乡、兴县、兴市的典型调查

50.普通家电节能情况调查

51.两型社会建设中工业节能问题研究

52.当地环保节能措施及状况调查

53.政府对环保节能企业的支持措施调查

54.新型节能环保家电的开发与市场

55.干电池对环境的危害的调查

56.对教学中科技辅助的状况调查

57.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四、教育类

58.高校学生社团(学生团体)状况调查

59.对我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

60.政府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查

61.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62.大学生的就业实践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

63.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调查与研究

64.大学生兼职的调查

65.新形势下,社会(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特点调查分析 66关于调整教育结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调查研究

67.对于大学生如何处理学习与活动的调查分析

68.大学生对当前课程安排的看法调查。

69.经济落后地区农民对子女上学的心理状况调查

70.本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调查

71.大中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程度调查

72.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与分析

73.大学生如何看待党内腐败问题的调查

74.当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75.从学生角度谈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76.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77.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78.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调查

五、法制类

79.谈谈政府招标购买“问题校车”的看法

80谈谈对当前中国多地继续楼市限购令的看法。

81.大学生如何看待当前韩朝军事问题。

82.中国将加大美元国债购买力度的看法

8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调研

84.当代大学生对于美国会见**的看法

85.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调查研究

86.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

87谈谈中美汇率大战。

88.“三农”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89谈谈关于“无地铁,不城市”的看法

90.大学社对中国各种“门事件”的看法。

91.当前农村干部及群众法律意识的调查

92.当地政府采取的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措施

93.老百姓的法律普及程度调查

94大学生对于中国当代“官二代”与“富二代”的看法

95.当前中国法律援助的实践调查与思考

96.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97.老百姓关于反腐倡廉的看法

98.农村税费改革对当地农村生活的影响

99.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对策

概论课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篇7

关键词:高校,“概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浪潮的不断推进, 高校也应加快课程改革力度, 提高教学实效性。当前,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变得日益严格, 不仅需要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 而且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 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也要格外重视。高校在开展“概论”课教学时应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力度, 增强教学的效果。然而纵观当前各大高校在“概论”课教学基地建设中仍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或者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等因素, 给学生的实训造成了重重阻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能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高校应提高认识, 在“概论”课实践教学中投入资金与技术力度,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1 思想观念上要高度重视“概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的重要作用

造成各大高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所构建的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性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很多高校都将其作为样子工程。高校教师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认识错误, 他们在教学中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观念, 即教师在上面对学生进行讲解, 甚至有的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 但教师却只是笼统地加以概括。待临近考试时, 给学生将重点知识进行讲解, 学生只要能考出高分就理解为学生对该门课程已经全部掌握。至于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则少之又少, 甚至没有, 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 对知识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因此为了改变这一错误的观念认识, 使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性得以发挥, 不管是校领导自身来说或是任课教师自身来说, 都应该转变传统观念, 高度重视学生的“概论”实践教学活动, 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此外, 高校还应构建出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细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任务,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训场所, 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

2 高校“概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定位分析

2.1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所在, 由于实践教学基地中包含了课程教学中所有的实践内容, 因此也就成为了实践教学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组成成分。实践教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体系, 其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 既有实践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内容, 也包括实践教学经费、教学基地等, 这些内容都是实践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稳定、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首先, 实践教学是检验理论课堂教学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课堂中只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 有的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理解得比较透彻或者记忆很牢固, 但在实践中却发挥得不好, 教师通过实践教学可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 提高学生的技能。其次, 实践教学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中, 他们可以初次接触社会, 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样可为毕业奠定一定的基础。另外, 实践教学基地还为大学生研究社会提供了一定的渠道。借助实践教学基地, 大学生可以对社会现象中存在的问题与同学或者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后, 实践教学基地为大学生服务社会提供了一个机会。高校可与当地企业达成共识, 共同培养, 带学生到企业中去参观学习, 在学习中增长自己的见识, 学生也能深入地了解当前的社会就业现状, 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有所针对性。借助实践基地这一平台, 学校也可以更好地组织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 服务地方建设, 实现教育与服务形式的有机结合。

2.2 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生快乐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条件

通过调查得知, 大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的高低。简而言之, 从学习中能发现乐趣, 才是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因。所以, 学习快乐与快乐学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 而应将课堂交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内容的设置上要多样化,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践教学中应选择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而又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找到快乐, 而且能学到知识, 这样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3 高校“概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

3.1 稳定性原则

各大高校在开展“概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应遵循稳定性这一基本原则。众所周知, 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根基所在, 更是确保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基地建设在追求形式多样化、服务多元化的基础上更应关注的是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一方面, 加大对社会实践基地的资金投入力度是保证基地有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也给高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即在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中应综合权衡, 与基地构建长期的合作并签订合作协议, 明确各自的职责, 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选取那种本身基础强、保障好, 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方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高校一旦与企业构建了长效合作, 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沟通与交流, 对需要改进的地方应在征得双方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解决,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平台。在实践期间, 高校还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计划, 对实践的内容以及时间等内容做好周密的安排, 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实践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做好实践总结工作, 并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了解其他同学的可取之处, 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此外, 实践基地还应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以获得媒体或者企业的关注, 以此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促进实践基地的稳步发展。

3.2 因地制宜原则

基地建设也应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争取得到地方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这样实践教学的开展才会更加持久。各个地区都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在社会主义发展浪潮的推动下, 都会或多或少的积淀一定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些地方素材与大学生离得近, 而且学生也比较容易亲近, 在此开展实践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与认可。高校应将关注点放在如何挖掘身边的这些素材、怎样展现出来让学生更易接受上, 这样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笔者所在的高校位于苏区, 那里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 高校可借助这一优势, 构建多处社会实践基地, 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 让学生在参观中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以及地区的发展现状, 增强自身的民族荣誉感。此外高校还可与红色资源所在地签订相关协议, 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平台,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历史的熏陶。此外, 高校还可组织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基地文化的研究, 并申报相关研究课题, 在调查走访研究中深入挖掘地方文化, 一方面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另一方面也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将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形象化, 变得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与理解, 课堂实效性也会大大增强,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调动起来。

4 建立“概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经费长效投入保障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 高校“概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变得愈加明显, 各大高校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然而很多高校虽然也按照中央或者地方相关要求, 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面向的是全校学生, 学校所拨付的经费过少, 很难满足全校学生的需求。因此为了解决学校所面临的经费不足这一问题, 高校主管领导应按照文件要求, 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实践基地建设经费, 作为代课教师也应向学校申请经费, 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资金做保障。作为高校自身来说, 应为大学生“概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还应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投入的政策制度, 确保经费能够按时发放到位, 促进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发展。

5 构建“概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的评价体系

要使“概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则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评价机制的构建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 明确基地建设的目的。只有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的才能在实施中有所依据, 所选择的实践活动针对性才强, 这样学生在实践中也才能真正提升技能,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其次, 基地选择应科学与合理。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地方作为“概论”课实训基地, 比如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附近的红色教育基地或者城市社区等地方开展相关活动, 增强学生的民族认知感, 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后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成效性要显著。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他们能在实训中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 所以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应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服务, 从多层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真正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让学生能从其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6 结语

综上所述, 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作为高校“概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为高校“概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高校应认清当前社会形势, 转变传统的认知观念, 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 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应用, 在走出校门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

参考文献

[1]吴学东.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学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 :109-111.

[2]陈金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 (8) :94-96.

[3]陈善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强化路径和评价体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 (8) :65-67.

[4]骆金维, 陈雪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管理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39) :9-10.

实践报告参考题目 篇8

人生何处不销售

销售是人生的主题

销售管理,职场更有作为的黄金职业 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

销售,人生的第一大能力

我开始学着做市场

销售的苦与乐

销售,带给我全世界最好的教育!

销售,满足我所有的物质需要!

销售,让我开始感受最好的人际关系!

销售,给我人生最大的成就感!

销售,其实很有学问

做市场,人生积累得更快更好

二、报告的基本内容

1、实习时间地点

2、实习单位简介

大学生社会实践题目参考 篇9

1.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2.当代城市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3.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4.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5.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与研究 6.当前人们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与研究 7.城市社区服务问题调查与研究

8.基层民主建设状况调查(重点调查村民委员会制度、居民委员会制度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状况)。

9.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与研究 10.妇女地位调查研究

11.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调查研究。12.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调查与分析 13.城乡贫富差距的调查

14.非城镇人口的医疗保障体系现状及分析 15.新城镇医疗改革成效及问题研究。16.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查。17.民营企业的发展经验或制度障碍。

18.国际性金融危机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研究 19.某地特色旅游发展现状 20.失地农民或城镇拆迁户生存状况调查 21.城市大拆迁及其带来的问题调查与研究 2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问题研究。24.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较量与融合

25.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26.中国传统文化或某地民风民俗文化调研 27.宗教等民间信仰调查与分析 28.区域性婚礼文化的差异

29.地震灾区重建的法律体制与经济规模的调研报告 30.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状况调研 31.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有效配置的调研 32.当前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点与弊端 33.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34.农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与探索。35.村民自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36.关于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问题调查 37.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现状及研究

38.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对在学校表现的影响

39.留守儿童学习行为(或交往行为、道德行为)的调查报告 40.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调查报告

41、某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情况调查分析

42、留守儿童家庭(学校)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43、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

44、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

45、关于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的调查报告——以XX市(县/镇/乡/村)周边农村为例

46、农村居民健康状况调查

47、农民工生活、工作、健康状况调查。

48、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调研。

49、农民工返乡创业状况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50、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研究。

51、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的调研

52、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研究

53.某地地域优势与投资环境问题的调研

54.你家所在村(或社区)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

二、社会调查方法

如何做调查

(一)明确调查目标

(二)设计调查方案

一个完善的调查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调查目的要求

根据调查目标,在调查方案中列出本次调查的具体目的要求。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收集资料的依据,是为实现调查目标服务的,可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具体的调查内容。调查内容的确定要全面、具体,条理清晰、简练,避免面面俱到,内容过多,过于繁琐,避免把与调查目的无关的内容列入其中。2.4 调查表

调查表是调查的基本工具,调查表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调查的质量。设计调查表要注意以下几点:(1)调查表的设计要与调查主题密切相关,重点突出,避免可有可无的问题;(2)调查表中的问题要容易让被调查者接受,避免出现被调查者不愿回答、或令被调查者难堪的问题;(3)调查表中的问题次序要条理清楚,顺理成章,符合逻辑顺序,一般可遵循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前面,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中间,敏感性问题放在最后,封闭式问题在前,开放式问题在后;(4)调查表的内容要简明、尽量使用简单、直接、无偏见的词汇,保证被调查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调查表。

2.5 调查地区范围

当在某一城市做调查时,调查范围应为整个城市,但由于调查样本数量有限,调查范围不可能遍及城市的每一个地方,一般可根据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主要考虑人口特征中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在城市中划定若干个小范围调查区域,划分原则是使各区域内的综合情况与城市的总体情况分布一致,将总样本按比例分配到各个区域,在各个区域内实施访问调查。这样可相对缩小调查范围,减少实地访问工作量,提高调查工作效率,减少费用。

2.6 样本的投取

调查样本要在调查对象中抽取,由于调查对象分布范围较广,应制定一个抽样方案,以保证抽取的样本能反映总体情况。

(三)撰写调查报告阶段

三、调查报告格式

1.标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类。所谓单标题,就是一个标题。其中又有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两种。公文标题为“事由+文种”构成,如《浙江省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文章式标题,如《××市的校办企业》;其二是标明作者通过调查所得到的观点的标题,如《调整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所谓双标题,就是两个标题,即一个正题、一个副题。如《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县封山育林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2.导语

导语又称引言。它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前言,简洁明了地介绍有关调查的情况,或提出全文的引子,为正文写作做好铺垫。常见的导语有: ①简介式导语。对调查的课题、对象、时间、地点、方式、经过等作简明的介绍; ②概括式导语。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和分析的结论等)作概括的说明; ③交代式导语。即对课题产生的由来作简明的介绍和说明。

3.正文

正文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主体。它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对所做出的分析、综合进行议论,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正文的结构有不同的框架。①根据逻辑关系安排材料的框架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常为人们采用。②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也可按照以下模式: ——研究背景与概况

——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

——调查内容

——研究的内容及结论

4.结尾

结尾的内容大多是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结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

5.落款

概论课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篇10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以下简称《概论》课)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核心课程, 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一代新人, 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形势是好的, 主渠道是畅通的, 主旋律是高扬的, 社会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还有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中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进行西化分化活动, 思想理论领域也存在着不少值得重视的现象和问题。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冲击着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传承了知识青年关心国事, 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流行广泛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所谓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在某一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并对社会生活发生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它可能是一种理论体系, 或者一个学术流派, 也可能是一种思想趋势, 甚至一种舆论倾向。社会思潮有好的积极向上的也有坏的消极不良的。进步的革命的社会思潮往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正确的方法、积极的心态、昂扬的精神去观察社会、探索人生, 去确立人生价值选择, 把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国家民族集体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主动实现自己的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从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巩固和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错误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社会思潮则往往诱导大学生迷失正确的价值观方向, 使大学生出现思想混乱、精神颓废, 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另外, 在阶级社会里, 社会思潮也总是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 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社会思潮会促使人不自觉地参与社会政治。大学生富于理想和使命感, 参与政治的热情较高, 而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发展恰好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提供了契机。这种愿望和契机可能会由于政治上的幼稚和思想上的偏激而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和操纵。所以, 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 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 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 颠覆一个政权, 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 先从搞乱人民的思想下手”。

要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对社会、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思政理论课应该引导大学生接触和了解各种思潮, 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 帮助他们深入观察, 分析各种思潮背后的经济、社会和利益的关系, 寻找产生这些思潮的社会问题根源, 仔细辨析各自的立场和视角, 借鉴各种思潮中的合理要素, 而不是盲从。这就需要我们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贴近现实、贴近社会, 将当前的很多社会思潮特别是错误的而又非常具有迷惑性的、蛊惑性的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中来, 和学生一起讨论, 在与正确的理论的对照中加以分析评介, 让学生真正搞清楚对的为什么是对的, 错的为什么是错的。这样一来,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弄懂了理论问题, 而且真正达到了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教学中当代社会思潮评介的准备条件

将当代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并加以评介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要的条件。

1. 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

在将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之前, 教师应当首先弄清楚它的基本特点、本质内容、表现形式、演变规律、社会作用以及不同性质社会思潮的差异等。只有对社会思潮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规律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 才能在课堂上正确的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仔细剖析, 深入理解。据调查, 在课堂上介绍西方社会思潮的流派、观点和内容时, 部分教师表现出来的随意性的比例达到了44.40%。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 和教师本人的情况及理论课自身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所限, 或者在课前准备不足, 所以在课堂上讲解某些内容时突然想到相关的某种西方社会思潮, 就随口向学生提及, 但事先没有对要介绍的西方社会思潮进行研究分析, 对上课的内容也没有周到而详细的安排, 因此仅涉及某位思想家、某一方面的观点内容, 从而缺乏系统的讲解和辩证的分析。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时喜欢离题万里。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研究, 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思想理论领域的现状结合起来, 同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遴选出大学生特别关心的, 对于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 与本课程教学又密切相关的思潮, 纠正其偏颇, 评介其错误, 在不同性质的社会思潮比较研究中,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引导力。

2. 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的研究。社会思潮的酝酿和发展传

播, 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为了恰当的遴选社会思潮,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心理机制的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规律的研究, 把握其对于社会思潮所持的普遍的基本的态度, 进而引导大学生在对待社会思潮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提高对社会思潮的认识、评价和接受能力。另外, 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有利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大学生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成人意识渐趋强烈, 具有很强的好强心理、好奇心理和对抗心理, 由于其阅历和经验的不足, 认识问题往往过于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因而在对于社会思潮的剖析中, 需要理论性较强、分析比较透彻的传播方式, 提高信息传播的可信度, 否则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 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理想信念不仅是文化、教育和信仰的问题, 更是实践的问题。大学生是相对独立于生产实践之外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活动主要局限在校园内, 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极其有限的。而任何社会思潮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由于利益取向不同, 不同社会思潮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程度的偏颇甚至失真。离开了社会实践, 大学生往往会受到各种偏离实际的社会思潮的蛊惑和诱导, 从而难以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因此, 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通过实践检验不同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些都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他们独立进行思考、认识和判断, 选择、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抵制各种消极落后的社会思潮的侵蚀。

三、课堂教学中当代社会思潮评介的方法探讨与实践

如何将遴选好的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还需要恰当的方法。下面就具体举例来探讨在《概论》课教学中对于当代社会思潮的引介。

1, 要选准介绍社会思潮的切入点。在准确的遴选好相关的社会思潮之后, 还必须选准介绍的时机和路径, 即介绍的切入点。从介绍的时机来说, 因为《概论》课主要是介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 而不是介绍当代其他社会思潮的, 所以应该是先介绍介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在介绍的过程中将与之相关的社会思潮引介进来, 反之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的不良结果。比如, 在第一章第一节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 在讲清楚其科学内涵之后, 在此处对教材做一个引申和拓展, 即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走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由此很自然的进入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介绍。从介绍的路径来说, 多采用对比的方法, 即先介绍《概论》课的相关理论, 再引介相关的社会思潮, 最后分析、对比、总结。比如上面提到的对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介绍, 在先后将两种理论介绍完之后, 要充分、深入的对其展开对比分析, 找出两者的本质不同, 探究出谁更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 谁更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 通过理论的剖析和对比, 让学生自觉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自己坚定的信念。

2, 要深入展开课堂讨论。讨论是现代教学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当代大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多, 思维活跃, 对于很多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 作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 又显得有几分孤傲与固执。因此, 深入开展课堂讨论, 一方面可以听听学生的“高见”, 集思广益, 开阔教师看问题的思维与视角,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另一方面, 让学生畅所欲言, 将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 即可以帮助教师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便于因势利导;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作风民主, 不依仗教师的强势地位居高临下, 在师生民主平等的讨论中消解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在讲到《概论》课第九章关于人民民主专政一部分内容时, 就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有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主?民主是否具有普世价值?在讨论发言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同西方的民主理念, 认为它具有普世价值, 是解决当前中国腐败问题的利器。也有学生觉得民主应该是一个历史现象, 不应该具有普世价值, 而且西方的民主选举方式不适合中国。这些讨论既深化、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同时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3, 在评介中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介当代社会思潮时教师必须时刻谨记引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坚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 整个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否则,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做引导, 这堂课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教师一方面应当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 坚定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理论修养, 端正政治态度。另一方面, 认真阅读介绍西方社会思潮的书籍, 弄清每一社会思潮的来源、流派、理论体系、值得警醒及可以借鉴的地方, 避免评介只是隔靴搔痒式的点缀或者画蛇添足式的累赘, 避免没有充分理解就痛加评介, 最好要引用国内外权威意见和最新研究成果, 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如在对普世价值展开评介时, 就可以引用中国社科院侯惠勤教授的观点:“民主作为国家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它和国家一样, 具有结构上的依存性和功能上的有限性。从结构上看, 民主和国家一样, 都是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都是一种历史现象, 因而都服务于一定的阶级统治、都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本质上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功能上看, 民主绝不是万能的工具, 而只是有限的手段, 它不能鉴别真理、不能提高效率、不能实现事实平等, 因而其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当民主存在的时候, 它总不能真正实现, 而当它真正实现时, 民主也就消亡了。”这段话很具有理论上的说服力。

总之, 为了更好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 更好地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高校《概论》课教学中应该重视对于相关当代社会思潮的介绍与评介。具体的着力点除了上文介绍的几个方面,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摘要:当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授课对象思维活跃, 视野开阔, 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最新动态, 但是囿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 对于很多问题的把握又可能有失偏颇, 因此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对于一些当代社会思潮的介绍与评介。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做好充分准备, 在教学中应该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 帮助学生准确深刻的理解把握相关社会思潮, 以期更好的宣扬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代社会思潮,评介

参考文献

[1]赵洋张庆辉:对影响大学生的当代社会思潮的社会学分析.黑龙江史志, 2009.04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第318页

[3]彭淑媛:西方社会思潮在思政课的“切入点”初探*——与美国的比较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01

[4]张劲:论社会思潮对高校育人环境的影响及优化.学术界, 2008.2

[5]李孟一:我国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湖北社会科学, 2009.1

上一篇:大学生义务图书馆活动策划书下一篇:采购管理审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