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20个总结

2022-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实验20个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初中物理实验20个总结

谈初中物理“自学\实验\讨论\总结”四环节教学法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型教育。为了配合素质教育,本人在课堂上尝试采用了“自学、试验、讨论、总结”四环节教学实验法。具体做法是:

一、自学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学成为自觉行动。

1、下发阅读提纲。在课前下发阅读提纲,课堂上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思维引向对已知的、有趣的物理现象的分析。

2、自拟内容提纲。学生养成阅读课本的习惯后,可让学生阅读教材,列出内容提纲,不完善的地方学生相互补充,并在教师指导下取得一致意见。确定了重点、难点、学生可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师的指导也有所侧重。

二、实验

在自学基础上,教师要创造实验环境,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为了使“动手”贯穿于初中物理教学全过程,具体做法是:

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

(1)进行教材中的演示方案,使学生实验随堂进行。如在讲“压强”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师生共同动手制作“压强小桌”,并分组操作,边探究,边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教学效果甚好。

(2)采用随手可得的器材做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你身边,它并非高深莫测。如在讲“大气压”一节时,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取一只笔帽,问:“谁能不用任何工具把笔帽粘在嘴上?”从而引出了大气压的存在。

(3)把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并进实验,教师边讲,学生边操作,解决出现的问题,澄清模糊认识。如讲“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时,教师演示与学生同步进行;讲大气压测定时教师先演示,然后学生再进行实验。

2、把学生的实验观察引伸到课后校外。

(1)课后让学生做一些实验观察。如讲沸腾吸热时,课前布置学生回家用手摸一下沸腾的水壶底。教师刚一布置,有的学生就“妈呀”一声,似乎他的手已经被烫着了。而实践纠正了他的错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有关热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使学生树立了“想象”并不等于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

(2)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制教具、学具。如自制量筒、指南针、滑动变阻器等,使学生都得到观察、操作的机会。

三、讨论

讨论是教改的中心环节。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对易混淆的概念、知识点要有充分的认识,设计讨论题时要进行充分的估计。如在讲“热平衡”方程Q=cm△t时提出讨论题:△t是初温还是末温?△t、t、t0三者之间有何关系?于是,学生明确了吸热、放热与温度变化有关,而与初温、末温无关。

2、把握方向。讨论中可适当加入一些启发性、引导性的语言,掌握进程,不走弯路。如在讲“电磁感应”一节时,启发学生:当改变导体切割方向时电流方向怎样变化?若改变磁感线方向呢?若两者同时改变呢?步步深入,启而不发,含而不露,给学生留下了讨论的空间。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使设计的讨论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惯性现象”一节时设计讨论题:杯上放硬纸板,板上放鸡蛋,快速抽出硬纸板,鸡蛋会怎么样呢?学生讨论后,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在讨论中增强了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

四、总结

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是信息评价归类的过程,以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总结时除了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外,教师还要通过信息反馈,指出物理学习中易混淆的问题,确定学生问题讨论中的最佳答案,解决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共性问题。

总之,要鼓励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让学生做概括性的小结,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写出专题小论文,使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作者:王 立

第2篇:浅谈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几个改进策略

【摘 要】本文阐述了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验改进教学经验,就演示实验的改进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策略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是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示范性试验,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课堂演示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尽一切可能,做好演示实验,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和公式的物理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和物理概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用好演示实验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教材中很多演示实验在取材、原理、可视度效果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必须在教学中进行改进。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就演示实验的几个改进策略进行探讨,以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变废为宝”策略——实验来自生活

物理实验应该源于生活,生活中很多废弃物(如易拉罐、乒乓球、注射器、气球、儿童玩具等)都可以成为物理实验的“仪器”,即“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

比如易拉罐的运用,在学习光沿直线传播时,演示小孔成像的原理,一般学校设有这类器材,教师可自己加以改进。把易拉罐的上端剪掉,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扎一个小孔,在空罐的口上蒙上半透明的塑料膜,做成针孔照相机,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再如,用吸盘、注射器做大气存在和粗略测量的实验,用吸管、乒乓球做流速与压强关系的实验,用塑料瓶做成火箭,演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输液用的塑料瓶和塑料管自制潜水艇模型,通过自制潜水艇模型的过程和实验体验的過程,帮助学生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可见,我们在研究演示实验改进时,应该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这不仅能节约学校开支,而且学生对这些器材熟悉,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化简为繁”策略——小实验,大问题

麦克斯韦曾经指出:“一个演示实验,使用的素材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要实验的结果。”所以,演示实验应该简单不应该繁杂,过于复杂的实验装置,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易抓住事物的本质,更不易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有时候,我们需要利用一些简单易懂的实验来代替复杂难懂的实验。

比如,教材中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可将小车改为轻质的硬纸板,取材简单、操作方便,还能避免摩擦对实验的影响。不仅能对二力平衡条件中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进行直观、形象的演示,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再如,学习摩擦力时,关于摩擦力的方向,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牙刷进行试验,将牙刷的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毛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观察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使学生亲近物理,拉进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体意识。

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演示实验,由于受实验条件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组织学生观看气垫导轨实验的录像,让学生注意观察滑块的运动状态,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水平方向不受力作用(或受阻力非常小)时,物体将做(或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景,形象、直观,效果显著,可为接下来的科学推理做好准备,能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三、“转换放大”策略——提高实验的可见度

“转换放大”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如: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比热容、声音的传播都渗透了“转换放大”的思想。所以,演示实验应具有一定的可见度,在课堂进行演示实验时,后面的学生因看不到实验现象会影响对知识的理解,有些实验不得不让学生课后逐个观看,费时费力。

“转换放大”方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应用广泛,比如,用“细管插瓶”演示微小形变,用乒乓球轻轻靠近振动的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快速弹开,也是一种间接的微小放大。新教材初三物理在做焦耳定律实验时,利用电热丝对空气加热的实验装置,比以往用电热丝对液体加热的实验装置效果明显得多,同时也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通过观察U型管中液体上升的高度来理解电流、电阻与热量的关系,能省去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的麻烦,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便于学生专注于实验本身,实验效果非常好,这里还是利用了“转换放大”的方法。

四、无中生有”策略——开发新实验

现在的实验手段,有时无法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很难对学生讲清楚,且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影响教学效果。真所谓,“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为此,我们可以“无中生有”一些新的实验。

在学习电流和电路一节时,对电流概念的理解是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并带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重点强调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定向”,设置一个趣味小实验,并做成flash动画:操场上许多人向四面八方走动形不成人流,但许多人都向一个方向移动就形成了人流,利用形成人流的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过程,形象、直观,教学效果明显。

五、“差异对比”策略——增加趣味,引发知识冲突

皮亚杰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与现有认知结构存在中等程度的不相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差异对比策略是通过新奇的对比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提及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为验证大气压强存在,做“水杯-纸片”的实验,很多教师只是在装满水的杯口盖上纸片再倒过来,简单地做完实验,让学生目睹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实。我在进行这个实验教学时,重新设计,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带着问题,对“纸片在什么情况下能掉下来”进行对比实验,分别演示水杯盛满水杯口向下和向侧面。盛少量水和不盛水的薄纸片和厚纸片,尾部开口的纸杯与不开口的等多种条件下纸片的情形,并引导学生对实验效果与条件关系进行深层次的全面对比分析,总结概括出想象的本质规律。

再如,在学习浮力一节时,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观察现象、直观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设计如下实验:剪去矿泉水瓶瓶底并将口朝下,从上面放入两个乒乓球,一个乒乓球在下堵住瓶口,另一个在上,左手持瓶身,右手从上面向里倒水,由于下面的乒乓球堵住瓶颈,水向下渗透,瓶内水位不断上升,上面的乒乓球负载水面也随之上升,下面的乒乓球尽管周围和上面都是水,却没有上浮。如果用水堵住瓶口,渗透的水会很快充满瓶颈和瓶口之间,下面的乒乓球底部也会浸没在水中,它会立即“哧”地一声上升到水面,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学生对浮力产生原因的认识会“水到渠成”,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物理实验的改进是有一些策略的,由于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重要性,所以物理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从演示实验的设计、操作器材、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改进与创新,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物理现象,构建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这样不仅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成绩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赵福增.试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204

[2]杨小春.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素养培育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7):22

[3]王晶辉.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111

(山东省邹平市码头镇初级中学,山东 滨州 256214)

作者:潘承玲

第3篇:初中趣味性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四个互动”

摘要:初中生心理的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妙,兴趣广泛、强烈,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如果对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超乎寻常地研究物理问题,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互动;实验;趣味性

各种心理现象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深远的。而趣味物理实验则是开启兴趣大门的钥匙。

一、引入互动

设计趣味性物理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例如:在八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几个小实验:

1. 开水中的活鱼

先找一支试管装进冷水,再在试管水中放一条小的活鱼苗,再用酒精灯给试管上部的水加热,发现上面的水开了,而下面的鱼还是活的,如果对试管下面的水加热,上面的鱼苗很快就死了,学生对这种现象大惑不解。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2. 小针为什么浮在水面

把一根缝衣针放在水面上,让它像麦杆似的浮着吗?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就可以改变学生的看法。取一碗水,拿一根细一点的缝衣针,稍微抹上一层猪油。在水面上放一小张能吸水的纸,再在水面上轻轻的平放一枚缝衣针。等这张纸完全湿透后,轻轻按下纸的四个角,使纸慢慢沉入水中,这时候钢针却漂浮在水面上。放吸水纸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针对水面的冲击力。

3. 布条为什么烧不着

找一块棉布条,然后用水淋湿,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张开,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好像火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棉布条并没有烧焦。

这些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会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物理的殿堂。

二、讲解互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根本方法。一部物理學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观察实验的历史,是总结规律、应用规律的历史。物理学离不开实验,物理教学更离不开实验。在新课的讲解时做几个小实验可以起到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使学生过目不忘。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课时可以做一下下面的实验:

1. 试管上升

首先演示大小管实验,在大试管中注入水,将略小的试管放入大试管水中,然后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如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而掉下。然后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反而在滴下水的同时,缓缓上升,感到疑惑不解,教师问学生是什么使试管缓缓上升的呢?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 蜡烛抽水机

在左边的玻璃杯内放少量的水和一只燃烧的蜡烛。杯口上涂一些凡士林,再用一张穿有橡皮管的硬纸片盖上。把橡皮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水杯的水中。不一会右边水杯里的水让蜡烛抽过来了!这样的现象学生觉得很惊奇,而且记忆深刻,在这样的氛围下讲解知识,可立即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三、巩固互动

在巩固知识时做个实验的效果往往比考一张试卷的效果还要好,大多数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一般不能保持得很久,他们的普遍现象是对物理概念规律一知半解,从而产生困惑,感到莫大的压抑,导致听课无心,思想开小差,作业头痛草草了事,甚至抄作业。久而久之,恶性循环下去,逐渐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因而,设计针对性实验,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瓶颈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持久性的重要一环。例如:在学习完流体压强后做下面的实验:

1. 乒乓球漂浮在空中

教师可以将一个电吹风机向上吹风,再在上面放一个乒乓球,我們发现乒乓球没有被吹掉反而随着电吹风的移动而跟着漂移。

2. 隔物灭火

桌上放一只玻璃杯,杯子后面20cm处放一只点燃的蜡烛。用力对着玻璃杯吹气,烛焰被吹灭了。如果要你通过一只大漏斗吹气,却不能把蜡烛吹灭。

学生通过上面的实验就很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因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先要求学生自己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所看到的物理现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再进行总结。这样的实验不但巩固了流体压强的知识,而且将知识加以延伸。

四、延伸互动

为了有效地完成物理教学任务,充分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十分有必要把物理实验引伸至课外,课外实验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特别能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大自然和日常生活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开阔的大课堂,有意地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对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可见,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在操作实验过程中,特别是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学生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所揭示的物理事实感到惊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心理,促使他们寻求答案,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充分发挥实验魅力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常用手段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铜罗中学 215237)

作者:杨帆

第4篇: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分类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学生

必做的20实验分类

第一类:基本操作类实验(7个)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第二类:探究性实验(9个)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三类测定性实验(4个)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5篇:初中物理教师演示实验90个学生分组实验18个

初中物理教师演示实验90个

1 停止沸腾的水浇冷水2 会跳舞的小人3 声的产生4 声的传播5 真空中的闹钟6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7 观察声音的波形8 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9 观察说话声的波形10 观察噪声的波形11 声波能传递能量12 光的传播13 光的反射规律14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5 光的折射现象16 色光的混合17 投影仪

18 凸透镜对光的作用19 凸透镜成像规律20 自制温度计21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22 水的沸腾2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4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25 电路

26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27 电压表的使用28 并联电路电压规律29 串联电路电压规律30 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31 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32 电阻上电流跟电压的关系33 探究电阻的串联与并联34 伏安法测电阻35 探究断路和短路36 测电功率37 探究焦耳定律38 观察保险丝的作用39 条形磁体的磁场分布

40 磁化钢针41 电流的磁效应42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43 研究电磁铁

44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45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扭转46 自制电动机47 线圈不能连续转动48 电磁继电器的作用49 磁生电50 电磁波的产生51 电磁波的传播52 光在光纤中传播53 天平的使用

54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55 量筒的使用56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57 时间的测量58 力的作用效果59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60 惯性

61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62 二力平衡的条件

63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表有关系64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65 杠杆的平衡条件66 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67 轮轴和斜面68 压力的作用效果69 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朝各的压强相等70 连通器71 托里拆利实验72 金属盒气压计的构造 73 抽水机

74 用溢水杯探究浮力的大小75 金属箔能浮在水面上76 杠杆是否省力77 动滑轮是否省功78 斜面的机械效率79 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关80 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81 机械能极其转化82 气体扩散的实验83 液体扩散的实验84 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85 分子之间的引力86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87 水沸腾后做功88 内燃机

89 用火模拟链式反应90 太阳能的利用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18个

1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 用温度计测水温3 液体的沸腾4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5 用电流表测电流6 用电压表测电压7 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8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9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10 研究电磁铁11 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12 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密度13 测量变速直线运动的平

均速度

14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5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16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7 研究液体的压强18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第6篇:几个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初中物理实验的若干改进和创新 龙门镇初级中学 杨丹

引言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科学,实验教学则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认知能力有限的特点,积极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等基本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终生学习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年来,我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不断探究、改进和实践,将教材中几个实验加以改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自制简易的实验器材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1 、自制简易的激光光源

光学实验中的激光光源灯泡很容易坏,也为老师的教学增加了不少麻烦。因此我试着自制了一个简易的激光光源,使整个光学实验顺利完成。方法如下:买一个玩具激光手电筒,在废灯泡芯上取一小段玻璃柱,将玻璃柱装在激光电筒的前盖内,适当调整玻璃柱的角度,一个实用的光源就做好了。

2 、自制浮沉子

演示浮沉条件时,课本上曾用鸡蛋与盐水做或用青霉素的瓶子加水做。在实际操作时前者操作复杂,后者根本不能实现。

我是这样制作的:取一个5cm左右的塑料笔盖,再取一个螺丝旋进笔盖内做配重,另一端用用气球上的橡皮膜扎住,然后放入盛有大半瓶水的矿泉水瓶中,盖紧瓶盖,不能漏气,手捏矿泉水瓶即可实现浮沉,同时可观察到橡皮膜发生形变,说明浮沉的原因。

3、自制灵敏度高的演示温度计

当使用温度计上演示实验课时,可见度非常差,我自制的演示温度计,不但可见性好,而且灵敏度高。用日光灯起辉器的铝质外壳做测温泡,在铝筒口上紧塞一只橡皮塞,塞子的中间钻一小孔,注入红色的墨水适量,再把一内径2-3mm的玻璃管紧插入孔内,并伸到接近底部的位置。在玻璃管背面衬上白色背景的刻度板,就可以做成一个灵敏度高的温度计。可用来演示蒸发吸热,比热容实验。

4.导体与绝缘体的相对性

用一个25W的白炽灯与一个白炽灯的废灯芯串联安在竖放的木板上,用插头接入220V的电压。当用酒精喷灯加热废灯芯到红热状态时,灯泡发光,停止加热,温度降低灯泡又熄灭。此实验应使

1 灯泡的功率不大于40W,否则电流产生的热将使灯泡不能熄灭,另外用酒精喷灯比用酒精灯易使实验成功。

二 变通实验方案

变通实验方案可解决器材不足,也可以使不能开设的实验顺利进行。

1、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的热效应学校有一套器材,为了将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我在废电炉丝上取了5Ω、10Ω电炉丝。实验时,用浸过乙醚的棉花盖在电阻上,通过观察乙醚燃烧快慢确定产生热量的多少。(实验要保持良好通风,棉花要干一些)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学生有一些剩余的时间,为了利用这一点时间,为下节课做准备,我要求学生在成像清晰的时候,将光屏前移一点,然后用凹透镜放在凸透镜前观察看到的现象.接着又将光屏后移,要求他们用桌上器材不移动光屏来得到清晰的像。在此基础上,下一节讲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教师做一演示实验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难点。

3、演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这一个实验受学校器材的限制,不能分组实验。我将小桌改用盛细砂的矿泉水瓶放在细砂上,倒置改变受力面积,加细砂可改变压力,这样一来,学生就人人都能实验了。

4、演示牛顿第一定律

这个实验使用小车,可是实验室没有这么多小车,我购置一些钢球代替小车,并用纸板做成的滑槽代替斜面,完成实验。并将这部分器材用在研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可谓一举两得。

5、演示短路

这个实验有一定危险性,教师一般有畏难情绪,或者干脆不做。实验改进如下:用锡箔纸代替熔丝,将电源电压降为3V,短路时可看到锡箔纸燃烧,效果很好。如图是我仿制的实验。锡箔纸在5mm左右,且注意与锷鱼夹与锡箔纸保持良好的电接触,使用交流3V能提供较大的电流。

三、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提高实验时的安全可靠性

1、演示音叉的振动及发声

在《声波》这节内容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就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让悬在线上的小球靠近音叉,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这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着.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其直接振动及发出的声音均很微弱,教室前排的学生也很难看清或听到,因而音叉的振动及发声必须通过音叉与其它物体发生作用才能显示出来.

2 实验改进如下:在演示音叉的振动时,可将敲击后的音叉叉股直接轻触桌面,便能听到叉股与桌面撞击时发出的喀、喀声.将敲击后的音叉叉股直接与硬纸片接触,整个教室内都可听到硬纸片在振动的叉股作用下发出的响声,这些现象都能表明音叉的振动;在演示音叉发声时,可将音叉的底部与课桌等物体紧密接触,这时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整个教室内可听到音叉发声引起的共鸣声.如果用手捏紧音叉的叉股,就听不到声音了.另外,由于课桌等物体的共鸣频带较宽,在用音叉组演示音调时也可采用此方法.这一实验不需增加其它器材,但效果却十分明显.

2、演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为了说明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教材中是让带电的物体去靠近一堆纸屑,很多纸屑飞向带电体,又飞散开来,纸屑的飞散吸引了学生过多的注意力,对初次接触电学的学生,很难得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的结论。改进的方法是:取一面积为 1cm 2纸屑,在其中穿一孔并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当带电体靠近纸屑时,可以看到细线弯曲,纸屑向带电体靠拢。这样既增强了演示效果,又使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实验改进的原则是:一是“直观”。让学生能从演示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本质,避免拐弯抹角 ;二是“明显”。实验现象、实验过程要显著;三是“简单”。演示器材尽量的少,结构尽量简单,操作尽量简便,不必过分追求仪器的精密、先进和结构的复杂;四是“可靠”。确保演示实验一次成功。只要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不断探究、改进和实践,就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7篇: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总结

一、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或实际问题中,常有多个因素在变化,造成规律不易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和利用。如气体的性质,压强、体积和温度通常是同时变化的,我们可以分别控制一个状态参量不变,寻找另外两个参量的关系,最后再进行统一。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都是用这种方法研究的。

二、累积法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准确测量的物理量用累积的方法,将小量变大量,不仅可以便于测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减小误差。如测量均匀细金属丝直径时,可以采用密绕多匝的方法;测量单摆的周期时,可测30-50个全振动的时间;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时,可隔几个点找出计数点分析等。

三、等效替代法某些物理量不直观或不易测量,可以用较直观、较易测量而且又有等效效果的量代替,从而简化问题。如在验证动量守恒实验中,发生碰撞的两个小球的速度不易直接测量,可用水平位移代替水平速度研究;在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时,用电流场来模拟电场等都用了等效思想。

四、放大法对于物理实验中微小量或小变化的观察,可采用放大的方法。例如游标卡尺、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都是按放大原理制成的。

六、外推法有些物理量可以局部观察或测量,作为它的极端情况,不易直观观测,如果把这局部观察测量得到的规律外推到极端,可以达到目的。例如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I=0(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电动势)和短路(U=0)时的电流强度,通过一系列U、I对应值点画出直线并向两方延伸,交U轴点为电动势,交I轴点为短路电流。

七、近似法在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体运动中,影响物理量的因素较多,有时为了突出主要矛盾,可以有意识设计实验条件、忽略次要因素的影响,用近似量当成真实量进行测量。

初中物理估算题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l.0m/sB.将一枚鸡蛋举过头顶做功约为l0J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的温度约为40℃D.教室里日光灯正常发光通过的电流约为10A

2.生活中经常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B )

A.人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约为1m/sB.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cm

C.人沐浴时水的温度约为60℃D.电视机正常工作的电功率约为1000W

3.小理家准各买新房,他看到某开发商的广告称.乘车从新楼盘到一家大型商场的时间只需3分钟。据此你认为从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比较接近的路程是(C)

A.200mB.400mC.2000mD.10000m

4.以下说法中,与实际生活相符的是( D )

A.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5dmB.家庭电路的电压为36V

C.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20℃D.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5.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C) A. 30℃B.33℃C.37℃D.39℃

6.同学们学习物理知识以后,对身边的事或物进行了估测,以下较为贴近实际的估测数据是(ABD )

A.学校的课桌高度约为0.8mB.某初中生的质量大约为40kg

C.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75℃D.某同学跑100m成绩为14s

7.下列说法中,接近实际情况的是(C)

A.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9℃B.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m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D.—个成年人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3m/s

8.中学生的大姆指指甲面积约为(B) A.1mm2B.1cm2C.1dm2D.1m2

9.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D)

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C.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D.一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10.对以下物理量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B)

A.广安市中考考室内的温度大约是48℃B.一支普通牙刷的长度大约是20cm

C.唱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大约是15minD.一袋普通方便面的质量大约是500g

11.下列数据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C)

A.人的正常体温为39℃B.初中生掷实心球的距离约为30m

C.小红上学时步行的速度约是1.1m/sD.一位初中生体重约为20N

12.(2011鸡西)下列数据与事实相差较大的是(D)

A.教室内一盏日光灯的功率约为40WB.你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

C.使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D.一名普通中学生正常步行上楼的功率为500W

13.一个鸡蛋的质量约是(C)A.0.5gB.5 gC.50 gD.500 g

14.(2011包头)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B)

A.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D.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

15.某中学生的信息档案中,错误的信息是(D)

A.身高1.68mB.质量50kgC.体温36.5℃D.步行速度10m/s

16.下列说法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B )

A.普通中学生使用的课桌高度是1.8m B.九年级男生的平均体重约为600N

C.按照交通部门规定,天津市快速路的最高限速为300km/h

D.按照国家规定,夏天公共建筑内的空调温度应控制在18℃

17.下列数剧中与实际相符的是(C) A.中学生脚的长度为50cmB.中学生的体重为50N

C.人体的密度约为1.0×10kg/mD.人在正常呼吸时肺内的气压约为10pa

18. (1)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_______(填上合适的单位),他跑100米所需的时间约为:_________(填上合适的单位)。 答案:kg11s

怎样找物理题中的隐含条件 学习在解物理习题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解题的必要条件,题中并为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找出这些隐含条件呢?同学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一些约定俗成的提法的含义

课本上经常用一些固定的提法来说明某些现象,这些提法中的某些词语由于已经约定俗成,所以具有确定不变的含义,知道了这些提法的含义,就等于知道了隐含条件。如“一物体在光滑面上运动„„”其中“光滑”的含义为不计摩擦,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所受的摩擦为零。又如“一颗手榴弹在空中自由飞行„„”,其中“自由”的含义为手榴弹仅受重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手榴弹只受一个力---重力。

二.掌握一些物理现象的出现条件

一定的物理现象的出现,是以具备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当知道什么条件具备时可出现什么现象后,一旦题目给出某种现象,马上可以找出相应的隐含条件。如“一个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出现这种现象的条件是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重,所以隐含条件是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又如“一个物体匀速运动„„”要出现这种现象,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不受力或受的是平衡力。

三.扩大知识面,记住一些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的知识面宜宽不宜窄。即使是一些仅需了解的知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对有些物理量的某些数据(比如物质的密度、比热等)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应知道并记住。如“在照明电路中接了三盏灯„„三盏灯”,因为照明电路电压为220v,且所有用电器除非特别声明外,所隐含条件为;三灯并联,其电压为220v。又如“等质量的铁块和铝块哪个体积大?”显然,仅知道质量是无法判断的,还需知道密度,所以隐含条件为:铁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

四.熟练掌握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理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发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掌握了它们,就能找出其中的隐含条件。 如“两个用电器串联在某一电路中„„”,由串联电路规律可知,电流强度处处相等,所以隐含条件为:通过两灯的电流强度相等。又如“两用电器并联在某一电路中„„”很显然,由并联电路规律可知,隐含条件为,两灯两端电压相等。

五.注意寻找一些物理量之间的外在关系

3 338

有些物理量,无任何联系,但人为附加一些条件后,便可使它们有一定的外在关系。如找出这些关系,就找出了隐含条件。比如“水和酒精先后装入同一瓶中,称其质量„„”,水和酒精无任何内在联系,但由于都先后装于同一瓶中,而瓶的容积是不变的,所以隐含条件为:水和酒精体积相等。又如“一天平两边分别放一铁块和一铝块,天平平衡„„”,由天平平衡条件可知,其隐含条件为:铁块和铝块质量相等。

总之,同学们只要做到多思、多知,就不难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

一、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他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这种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中应用的最为广泛。例如:“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素有关?”、“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有关?”、“探究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即探究欧姆定律)”、“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二、等效替代法用相等或容易测得的量代替不便直接求出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这种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中也时有应用。例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等。

三、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过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这种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中也很常见。例如:“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研究物体的热膨胀”等。

四、理想模型法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地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在初中物理能看到这种方法的应用。例如:原子结构的模型、光线、磁感线等。

五、科学推理法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例如:“探究真空能不能传声”、“探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等。

六、类比法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例如:研究电压和电流的概念、研究物体的内能、研究电子绕原子核转动等。除此之外,物理学的研究还用得以下探究方法。

七、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要作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整体中选出的样本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在实验中为了验证一个物理规律或定律,就要反复地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的正确性,然后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中,应用也很普通。例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八、图像法利用图象这种特殊且形象的数学语言工具,来表达各种物理现象的过程和规律,这种方法叫图象法。物理图象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还能表示出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内涵。

九、猜想法猜想也称想象或幻想,是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对某些未知的事物作出科学的预测。它是人的思维的最高境界,合理的想象往往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

第8篇: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总结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 实验名称:电学: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力学: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又关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热学:探究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

声学:探究决定音调大小的因素

二、转换法:

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

关键词:转换 通过、、、、来表示、、、、 通过、、、、、表现、、、、、 通过、、、、、显示、、、、、 转换法:是把不明显的现象通过一个明显的易观察的现象表示出来。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过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 实验名称:动能的大小通过木块移动的距离表示

势能的大小通过木桩下陷的深度表示

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表示

声音的振动:通过纸屑或豆粒的振动、乒乓球的振动表示出来

导体产生的热量:通过煤油上升的高度来表示

电流表、电压表:通过指针的摆动表示出来

物质的吸热能力:通过温度升高的多少表示出来

物质磁性的大小:通过吸引大头钉的多少表示出来

电流的强弱:通过灯泡的亮度表示出来 用电流的热效应认识电流的大小

根据纸片的飘动方向判断气体压强的变化 通过扩散现象研究分子的热运动 通过小车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的远近来判断表面阻力的大小

通过小磁针的偏转判断磁场的存在

·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证明此物受到力的作用。 苹果落地可证明重力存在。 ·马得堡半球实验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雾的出现可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影的形成可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月食现象可证明月亮不是光源。 ·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 指南针指南北可证明地磁场的存在 ·用手机能打电话可证明电磁波的存在 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铅块实验可证明分子间引力的存在 运动的物体能对外做功可证明它具有能

三、等效替代法:

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代替其他物理量,但不改变物理效果

关键词:替代 等效 相等 结果不易测量,别的现象效果能较明显地说明问题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用相等或容易测得的量代替不便直接求出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例如我们学过的等效电路、等效电阻、分力与合力等效…是实验方法的替代,不是单纯的更换器材

通过测量这个量,达到得到所要测量的量的目的 或者通过使用这个方法达到完成实验的目的 实验名称:曹冲称象

用一个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代替蜡烛的像

通过测量拉力的大小从而得出摩擦力的大小 用一个电阻代替两个电阻 用合力表示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 排水法测体积

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利用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相等测定大气压的数值

四、理想模型法:

研究抽象的物理现象时,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例如:光滑平面 真空状态 电压表的断路 电流表相当于导线

用一个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 用磁感线表示磁场

用杠杆示意图表示杠杆的平衡 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大小

电源内部自身也有电阻,在实际应用时,不考虑电源本身的电阻对电路的影响

在研究杠杆时,不考虑杠杆的形状以及自身的重力作用

五、类比法:

某些特征类似对比易于理解时使用 关键词:比作

例如:把电流比作水流 把电压比作水压

用水泵类比电源 把声波比作水波

在研究分子的作用时,用弹簧的作用力进行类比

六、实验推理法:

无法直接验证的实验,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来

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实验推理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实验 真空不能传声

第9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吴城中学:叶建辉

实施课改,执行新《课标》以来,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各校都加强了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又加之近年进步了中考题中物理实验部分的分值,从而引起了各校的高度重视。通过两年的探索和总结,可以看到现在我校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实验探究的重视程度都有所进步。学生的实验操纵能力也较前几届有所增强。这对进步我校物理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仍发现学生在实验操纵中存在一些题目。它反映出我们在平时教学时对实验重视不够,也反映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不到位。为此,应改进教学方法,及时采取措施,以进步学生的实验操纵能力和实验素质为教学的出发点。

一、实验教学中过程学生存在的一些典型题目

1、基本工具使用得不正确,其主要表现为:

(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有的学生没有进行校零就直接使用;测拉力时没有作匀速直线运动就读数;校零时不在使用位置上。 (2)用量筒测水的体积时拿在手里读数,而且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凹形水面相平,甚至量筒都没放平就读数。

(3)在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时,没有试触就直接使用;不留意接合适的量程。

(4)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连接滑动变阻器及判定阻值的变化情况。

2、操纵不规范,如 (1)学生操纵不按实验要求,操纵过程中对器材的使用不够规范。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不是移动光屏呈接像,而是移动透镜往找像。

(3)连接电路的方法不正确;表的刻度盘没有正对观察者;没有排除电路故障的一般经验,有的甚至根本不会连接电路。

3、背实验和数据,违反实验事实。很多学生一开始就马上在实验册上填写有关内容,根本没有看器材,甚至是先填出实验结论、数据,再做实验。实在验数据与填写数据根本不符,如

(1)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根本没有呈接到清楚的像就在题单上填写了结论。、

(2)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部分学生先在记录中把数据、结论都填好后再动手做实验;有的学生把两边的力臂始终调得一样大。

(3)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学生背数据、结论的现象尤为突出。另外在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均匀速度、测电阻、测小灯泡的功率、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等实验中,背实验数据和结论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4、对自己的设计方案不往推敲其公道性,如探究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不是严格按要求把高度作为控制变量;在其他题目上也是不留意让“别的量保持不变”。

上一篇:书香校园竞赛题及答案下一篇:服务标准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