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影响力来自

2022-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领导者的影响力来自

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研究:来自银行信贷的证据

摘要:随着商业信用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对影响商业信用因素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重.董集中在金融中介或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多元线性模型,分别对山东1683家企业及其中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样本进行了回归,分析了商业信用与企业特质、银行信用、行业、经济类型等因素的关系。回归结果验证了影响商业信用的一般结论,证实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既存在替代性,也存在互补性,替代性是一种常态,而互补性与外在条件有关。本文还证实了中小型企业承受着来自银行和商业的双重信用配给,并分析了造成商业信用配给的主要原因,而缓解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转换机制是弱化商业信用配给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商业信用;银行信用;互补性;替代性;双重信用配给

文献标识码:A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赵宇翔

第2篇:论金融危机对转型经济国家的影响—来自中国的证据

摘要: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增长乏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过程中,“转型经济”国家与美国经济的关联度不断加深,分析此次金融危机对“转型经济”国家的影响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转型国家;金融全球化

一、 问题的提出

经济全球化在使转型经济国家在分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的同时,也会遭遇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遭遇重创的同时,转型国家也收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其受到的打击比发达国家更严重,并极有可能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买单者。研究此次金融危机对“转型经济”国家的影响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主要文献回顾

国内对转型经济体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转型经济体的规范定义和对转型经济国家特征的研究,另一类是对转型经济体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研究。

对于什么是经济转型以及转型经济体的规范定义和特征,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景维民,王永兴(2008)认为,转型经济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状态,,这一过渡状态存在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私有制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第二个阶段是价格改革阶段,通过价格改革使得价格在市场中充分发挥信号作用,第三个阶段是预算约束硬化阶段,这第四个阶段是完整的市场体系建立的阶段,这一阶段价格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陈丹丹、任保平(2009)认为,中国经济的转型的取向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体制转型和经济转型的有机统一,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是两大主线,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技术进步转型和政府管理方式转型。杨梅枝(2009)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命令型经济向自由调节经济的转变,其中政府政策的调整和职能的转变,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关键。王永兴(2010)认为,转型是原有的计划经济走向现代的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是对原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扬弃同时又是新的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也是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前转型时代”和“后转型时代”的统一,“前转型时代”主要研究新制度的“创设”问题,“后转型时代”主要研究转型经济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冒天启(2010)认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包括三个部分:市场微观基础的建设、市场宏观调控机制的建设和市场安全网的建设即社会保障体系。

对转型经济体在转型过程所面临问题的研究中,国内有关学者从中国经济增长和经运行中的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林跃勤(2009)认为,转型国家在转型的过程中,更容易为金融危机“买单”,其金融体系脆弱,经济增长结构不佳,其中对外部需求依赖过重是转型经济体更易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基本原因。米军、郭连成(2009)认为,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转型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转型,是本国金融体系同外部金融体系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结果,但是转轨国受到国外的金融资本冲击,会危及一国金融安全,同时金融转轨,增加了对外金融资本的依赖性。皮天雷(2010)中国经济的转型是以政府主导和政府干预为特征的,政府对市场具有很强的干预和控制能力,政府干预挤出或替代了法制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刘哲、孙熠(2010)认为,转型经济体的金融转型就是金融自有化,是使资产价格逐步市场化的过程。金融的自有化必然要求金融开放,是金融向国际市场的市场化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会危及自身的国家经济安全。邢祖礼、刘传初(2010)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是以经济运行的低效率为代价的,其原应是寻租产权的微观基础,寻租造成了不良资产积累和收入差距的扩大,这影响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吴晓波、张超群、窦伟(2011)认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更加强烈。

三、 转型经济国家的特征

中国的经济转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三十年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取得了超过世界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这一高速的经济增长过程是原有僵化的计划经济向灵活的市场经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在工业和信息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国作为最大的转型经济体,其经济的转型的本质特征突出的表现在:

1. 经济的转型过程本质上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这就是说,在资源配置方面,原有的政府对社会的经济资源的指令性计划转变为以市场为主体的自发调节,价格作为自发调节的信号和手段。国家不再作为市场的微观主体,逐步推出多数的市场领域,各个微观经济主体逐步渗透到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

2. 经济转型的外延是从原有的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逐步过渡。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截至2010年底,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2 047.8亿美元,为1978年的10倍。

3. 经济转型的内涵是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原有低效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高效的集约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现代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于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从以上中国经济的转型的本质特征来看,国民经济的转型是一项系统、浩大的“经济工程”,转型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复杂性。中国经济的转型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经济的发展同时带来了经济的失衡。这一失衡突出的表现在

(1)经济增长模式失衡,经济增长过分的依赖于出口与投资,消费在促进的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比重偏低。2010年全年,家庭消费仅占GDP的33.8%,低于2009年的35%。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达51%,其中出口总额占GDP的21%。由于四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2010年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创纪录的46.2%。较高的投资水平与较低的国民消费水平是经济失衡的集中表现。

(2)贸易出口结构失衡,出口行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国民经济严重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对外部技术和外部市场过分依赖。

(3)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失衡”,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明显增加,以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等形式的热钱流入波动较大,资产与资本市场出现大幅波动。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过于庞大,截至2011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达30 446.74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导致人民币货币供应过度超发,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

(4)在金融体系的转型阶段,金融行业整体的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资本和资产市场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资产价格波动大,整个市场显得不理性,缺乏对资本和资产市场有效的监督机制,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有待提高。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转型不彻底,不利于为经济的转型提供金融支持,反成为经济转型的绊脚石。

四、 金融危机对转型经济国家的影响

中国作为以经济市场化、金融自由化为体制转变目标的“转型经济”经济转型大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过程中,在贸易、金融等方面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经济与金融的关联度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加深。美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繁荣也通过这一纽带带动和促进了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相应的美国经济增长的减缓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也给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现笔者简要分析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引发和加重全球通胀趋势,输入性通胀加剧了中国通胀的压力。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美联储为防止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连续的降低利息,为防止经济出现持续性衰退和促进经济早日复苏,分别实行高达1.725万亿美元的QE1和6 000亿美元的QE2。加之美元疲软和美国股市低迷,促使大量的投机资金流入包括石油、金属和粮食等实物经济市场。在投机资金大举入侵,疯狂炒作之下,资源类产品价格疯狂上涨。农产品期货价格出现飚升和剧烈起伏,农产品价格被华尔街投机家炒作历史高位。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农产品价格加倍增加。由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供给型价格冲击,即由于产品成本增加所引起的价格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原材料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全球经济出现增缓趋势,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引起了全球“转型经济”国家进一步的社会动荡,中国的通胀压力持续加大。

2. 导致中国外部失衡进一步加重。美联储为防止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连续的降低利息。这促使本币与美元息差进一步加大,将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进行无风险套利,央行为了维持国家收支平衡和稳定人民币汇率,必然会加大本国货币供给以吸收过剩美元供给,这会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压力,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大。

3. 抑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中国是个对外依存度较大的转型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过程中,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很高。美国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减速,美国消费市场萎靡不振,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的中国的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必然地将受到牵连,出现增缓趋势,威胁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增加

4. 扰乱全球金融市场次序,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效应持续发效,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进一步破灭。金融系统的面临的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紧缩信用,市场出现悲观预期,金融市场出现萧条和动荡,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过程中,中国自身的金融市场也必然受到波及,一方面可能衍生国内的金融动荡,同时也加大金融当局调控本国金融市场的难度。

五、 对策与政策建议

结合以上对中国经济转型特征与中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分析,笔者认为,积极应对和消化金融危机对转型过程的干扰和冲击,对实现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尤为重要。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是漫长、复杂和系统的。这就要求相应的政策和应对措施,必须系统和全面。

1. 继续推进自身金融体系的转型,建立起健康的、市场化运作的金融市场体系,使资产价格充分发挥信号作用,营造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机构要按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加强金融自律,积极进行公司治理改革,增强金融企业对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对金融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国家金融调控和监管机构要提高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的执行质量和效果,领导国内的金融体系创新,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积极的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2. 进一步推进经济的结构转型,改变过分依赖外贸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不良格局,对原有的外贸出口行业优化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培育和大力发展服务业,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国内消费的增加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动力。

3. 在微观层面,企业应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逐步打破国有大型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地位,积极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价格发挥信号作用,积极引导资源配置,使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机制。

4. 政府要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型,“大政府”向“小政府”的转型,这就要求政府体制的转型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市场化的客观要求,要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体制转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景维民,王永兴.转型经济的阶段性及其划分—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9):5-10.

2.陈丹丹,任保平.中国经济转型绩效分析:1992 -2006.财经科学,2009,(5):80-87.

3.林跃勤.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转型经济持续发展.中国金融,2009,(7):39-40.

4.米军,郭连成.国际资本流动与转轨国家金融安全的相关性—以俄罗斯为案例.世界与经济论坛,2009,(11):72-77.

5.杨梅枝.我国转型经济中的政府制度创新.生产力研究,2009,(24):1-5.

6.皮天雷.经济转型中的法治水平、政府行为与地区金融发展—来自中国的新证据.经济评论, 2010,(1):36-49.

7.邢祖礼,刘传初.寻租与中国转型经济的宏观特征.宏观经济研究,2010,(3):72-77.

8.王永兴.“去范式化”下的转型经济研究.东岳论丛,2010,(3):10-15.

9.冒天启.对转型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家,2010,(10):13-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对策研究” (项目号:08AJY02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鞠颂,南京大学金融学专业2009级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3-28。

作者:鞠颂

第3篇:制度如何影响腐败:来自于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

[摘要]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制度缺失导致银行业出现大量腐败问题。文章采用2001年29个城市的横截面数据检验了制度与银行腐败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降低国有银行腐败程度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法律制度并没有发挥作用。

[关键词]制度;腐败;银行业

[

[

一、引 言

目前,中国处于由计划内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法律、产权等制度相对缺乏,难以对人的败德行为进行约束,由此产生了腐败问题,诸如政府机构内部的腐败、金融机构内部的腐败等。近年来,银行内部的腐败问题尤其严重,发生了潘在琼、覃志新等一批典型案件,这些腐败案件的共同特点是:1.银行业腐败案件主要发生在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 银行业腐败案件主要发生在信贷及相关业务;3. 银行业腐败案件多发于基层金融机构,涉案者多为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及重要岗位人员;4. 银行业腐败案件隐蔽性强,多为相关案件连带发现(银行业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2007)①。谢平和陆磊(2005)[1],吴一平(2007a,2007b)[2][3] 对中国金融腐败和银行内部腐败进行了理论分析,结论如下:在双重任务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讨论银行激励结构——合同收益与控制权收益的组合,但合同收益过低且结构单一导致其产生的激励效应不大,因此银行管理层会通过控制权寻租。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控制权收益过高会引发大规模腐败。这与银行业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总结的中国银行业腐败的特征是相一致的。总之,导致中国银行业目前腐败问题日益严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产权改革滞后(包括由此引发的银行内部激励机制扭曲)与监督制度缺失。笔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9个城市横截面数据对制度完备程度与国有银行腐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对降低国有银行腐败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法律制度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与中国司法机构没有完全独立有很大关系。

二、制度与腐败关系的文献综述

Persson, Tabellini, and Trebbi(2003)[4]采用实证方法检验了政治制度与腐败之间的关系。

Treisman(2000)[5]在其实证研究中发现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民主程度不会显著影响到它的腐败程度。Acemoglu and Verdier(1998,2000)[6][7],Besley and McLaren(1993)[8], Laffont and Guessan(1999)[9]认为,可以通过管理制度的完善来抑制腐败,管理制度包括工资结构和下级官员的监督制度等。Mookerjee and Png(1995)[10], Rose-Aekerman(1995)[11]认为,设计对腐败行为进行更严厉的惩罚措施会显著减少腐败。Borner and Hainz(2004)[12]认为金融制度欠缺会导致更多的选举人成为腐败体系中的一部分,功能良好的金融制度反过来能增加对反腐败措施的政治支持力度。Gerring and Thacker(2005)[13]用各国截面数据检验了领土主权和行政部门组成对腐败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集权制和议会制有助于减少腐败。Dreher, Kotsogiannis and McCorriston(2005)[14]通过建模型研究了制度质量、影子经济和腐败之间的关系,并且用计量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提高制度质量可以直接减少影子经济、直接或间接减少腐败。Broadman and Recanatini(2001)[15]认为,完善的市场制度(透明的规则、强大的执行机制和竞争性的环境)会减少寻租行为,反之会激励腐败行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检验中国制度与腐败之间关系的实证文献,文章将在这方面有所贡献,这也是文章的创新之处。

三、银行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开始对银行机构进行改革。中国改革国有企业的一个特征就是,避免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私有化,集中在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效率。中国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采用的是契约收益(货币收益)与控制权收益相结合的激励结构,契约收益相对固定、平均,控制权收益是由监督者决定的。作为一个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的产权、法律等相关制度比较缺乏,因此其难以对银行经理行为产生约束力。作为一个经济人来讲,为了弥补货币收益不足,银行经理往往会通过控制权寻租,那么权钱交易等现象就不可避免,腐败问题由此而生。银行内部腐败按照当事人不同,可以归为两种情况:经理与外部企业之间的权钱交易以及经理与监督者合谋形成的集体腐败。

(一)经理与监督者合谋形成的集体腐败

中国的金融纪检部门一般来说缺乏独立性即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一般是科层结构中的上下级关系,由于双方比较熟悉,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监督者容易被俘获,造成腐败被查处的概率低,进而形成集体腐败。在谢平和陆磊(2005)的研究显示,通过问卷调查,只只有不到20%的人认为金融纪检部门拥有独立性,而监督机构独立性是保证廉洁的一个重要因素。有47%的人认为查处腐败受到本级人行领导的直接干预,这说明其中存在着集体腐败的问题。

(二)经理与外部企业之间的权钱交易

信用度低的企业会通过贿赂银行经理来获得大量的资金,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企业无法偿还贷款从而形成银行呆、坏账。对于经济转轨国家而言,由于法律等相关制度缺失,导致银行经理通过收取贿赂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工资收入,而信用度低的企业通过行贿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通过正当手段所获得的收益。此时,双方在贿赂行为发生后也不会主动坦白,因为坦白后被减轻的惩罚要小于惩罚剩余②。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许多跨国公司也加入了腐败市场的竞争,他们给予银行经理的贿赂金额可能远远高于工资,它并不是一般本国企业所能相比的,如果不通过相关制度设计来加大腐败成本的话,那么腐败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迅速扩大。

总之,结合中国经济转轨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制度缺失的情况下, 提高银行经理工资只能作为反腐败制度的一种短期替代品,治理腐败的根本措施是完善法律、产权等相关制度,这也是文章所要检验的一个核心命题即制度与国有银行腐败之间的关系。

四、实证检验

(一)模型

通过第二节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制度完备程度与国有银行腐败程度呈现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随着制度不断完善,国有银行腐败问题会得到改善。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在本节中,我们将利用计量经济方法对该结论进行检验,以支持第三节的理论。模型设定如下:

Corrp=α0+α1Institu

Institu表示制度完备程度,我们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FG),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ZF)来表示③;Corrp表示国有银行腐败程度,我们用农户万元贷款成本(PL),企业百万元贷款成本(EL)和信贷腐败折合利率(LC)来测度④。

在文章中,我们将采用横截面数据方法对中国29个城市2001年国有银行腐败程度进行计量分析,这主要由数据的特点所决定。我们将要检验的计量模型如下:

LnPL=β0+β1FG+β2ZF+ε

LnEL=β0+β1FG+β2ZF+ε

LC=β0+β1FG+β2ZF+ε

其中,β0,β1,β2是系数,ε是随机扰动项。

(二)数据

文章选用的银行腐败数据来自于谢平和陆磊(2005)中的调查数据,他们对2001年全国29个市(地、盟)的人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进行问卷调查。2001年中国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埔东发展银行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等18家银行,其中国有银行有9家,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⑤。我们用银行资产、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三项指标表示银行规模,我们发现,国有银行的资产占整个银行业资产的比例、国有银行的存款占整个银行业存款的比例和国有银行的贷款占整个银行业贷款的比例分别为89.6%、88.6%和90.5%。另外,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本中也存在相当比例的国有股,如华夏银行的国有股比例高达63.03%,招商银行的国有股比例也达到30%左右⑥。由于2001年中国银行业基本上是国有银行一统天下,从规模上看,国有银行占银行业市场份额的比例在90%以上。因此,虽然谢平和陆磊(2005)的调查数据是针对所有类型的银行,但我们可以认为,其数据基本反映了整个国有银行的情况。在文章中,我们研究国有银行腐败问题时可以利用其数据来做计量检验,这不会影响我们的结论。

1. 国有银行腐败程度。我们测度国有银行腐败程度所用的农户万元贷款成本,企业百万元贷款成本和信贷腐败折合利率均来自于谢平和陆磊(2005)。

2. 制度完备程度。我们测度制度完备程度所用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均来自于樊纲和王小鲁(2004)[17],他们是用指数的形式来表示这三个变量的。由于谢平和陆磊(2005)中的数据是29个城市的,而我们现在很难获取相关城市的制度完备程度的指标,因此采取了一种折衷的方法。我们用每一个城市所在省(自治区)的制度完备程度来表示该城市的制度完备程度。一般来说,每一个省(自治区)内部各城市间的制度差异较小,这与省与省之间不同,因此该方法是可行的。

(三)实证结果

从表3中,我们发现,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降低国有银行腐败程度发挥了关键作用。这表明,近来国家对国有银行实行的股份制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今后,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有银行产权制度。但法律制度并没有对降低国有银行腐败程度发挥作用,反而与其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中国的司法机构没有完全独立,只是作为政府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表面看各种法规条例逐年增加,但在实际执行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所以,加强法律制度特别是司法机构独立性的建设是我们当前的一项主要任务。这对于解决国有银行腐败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银行腐败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中所遇到的难题之一,它影响着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认为,导致银行腐败问题日益严重的关键是制度缺失,包括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法律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司法机构不独立,这都影响着银行业的发展。为验证制度与银行腐败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2001年29个城市银行业的横截面数据分别检验了产权制度与银行腐败程度、法律制度与银行腐败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降低国有银行腐败程度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法律制度并没有对降低国有银行腐败程度发挥作用。因此,未来银行反腐败的关键是完善法律制度,司法监督机构逐渐独立化。

(一) 治理银行腐败的短期战略是高薪养廉,拉大不同级别银行职员之间的工资差距。银行实行的是相对比较平均的工资制度,不同职务、不同部门、不同职责的人员之间的工资水平差不多。但由于银行内部各个人的权利与责任不对等,导致实际的控制权收益不同,激励约束机制因此而扭曲。平均工资诱使高层银行职员通过控制权寻租,从而导致腐败。

(二)治理银行腐败的长期战略是制度设计。治理腐败的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加大腐败成本,而提高银行职员工资只能作为一种短期政策来实施。首先,加大对腐败人员的打击力度,保护检举人员。减少行政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根本方法就是加大对腐败人员的打击力度,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增加制度供给来弥补原来制度中的缺陷。检举腐败行为是有高风险的,检举人很可能会受到腐败分子的打击报复,因此政府应该颁布法令来保护和奖励检举人,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护检举者的自身利益,这样才能保持检举制度可持续性。其次,增加银行运营活动的透明度。提高运营活动的透明度是有效制约权利的外部条件,它可以将运营的过程置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权力运行的随意性,保证权力运行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三)成立独立的监督机构。我们应该改变过去主要依靠上级机关监督的模式,成立独立的检查或反贪机构,保证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减少其受到上级机关的行政干预,同时不定期调整监督机构官员,以避免产生新的集体腐败问题。

[注 释]

①《银监会通报银行业商业贿赂十大违法典型案例》,2007,http://www.jcrb.com/zywfiles/ca580270.htm。

②惩罚剩余指的是行贿者和受贿者应该受到而实际并未受到的惩罚。

③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实质就是产权制度完善程度,而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可以用来表示法律制度完善程度。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是最主要的两种制度。

④农户贷款成本的存在表明农户想要获得贷款必须贿赂银行职员。并且农户贷款成本越高,银行腐败程度越严重。企业贷款成本与信贷腐败折合利率的含义也相似。

⑤交通银行虽然名义上是股份制银行,但其主要股东绝大多数是政府机构和国有独资企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上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等。因此,它基本上可以被称为国有商业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的股东也都是政府机构和国有独资企业,因此,它也是国有商业银行。

⑥具体数据参照相关银行网站。

[参考文献]

[1]谢 平,陆 磊. 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机制、行为与机制分析[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2]吴一平. 经济转轨、契约设计与银行改革——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的经济学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a(2): 102-108.

[3]吴一平. 经济转轨、制度缺失与银行内部腐败[J].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07b (15): 106-117.

[4]Persson, Torsten, Guido Tabellini, and Francesco Trebbi. Electoral Rules and Corruption[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3,1(4): 958-989.

[5]Treisman, Daniel . The Causes of Corruption: A Cross-national Study[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0,76: 399-457.

[6]Acemoglu, Daron and Thierry Verdier . Property Rights, Corruption and the Allocation of Talent: 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J].Economic Journal ,1998,108: 1381-1403.

[7]Acemoglu, Daron and Thierry Verdier . The Choice between Market Failure and Corrup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90(1): 194-211.

[8]Besley, Timothy and John McLaren . Taxes and Bribery: The Role of Wage Incentives[J]. Economic Journal, 1993, 103: 119-41.

[9]Laffont, Jean-Jacques and Tch′etch′e N’Guessan. Competition and Corruption in an Agency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9,60: 271-95.

[10]Mookherjee, Dilip and Ivan P.L. Png . Corruptible Law Enforcers: How Should They Be ompensated?[J].Economic Journal, 1995,105:145-59.

[11]Rose-Ackerman, Susan . The Economics of Corruption[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75,4: 187-203.

[12] Kira Borner and Christa Hainz.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rruption and the Ro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Z]. Discussion paper 2004,2004-19, University of Munich.

[13] Gerring., J, and Strom C. Thacker,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Corruption: The Role of Unitarism and Parliamentarism[J].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4,34(2 ):295-330.

[14] Dreher,. A, Christos Kotsogiannis and Steve McCorriston .How Do Institutions Affect Corruption and the Shadow Economy?[Z].Discussion Papers, University of Konstan.2005.

[15]Broadman H.G. and Recanatini F. Seeds of Corruption: Do Market Institutions Matter? MOCT-MOST[J].Economic Polic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2001,11(4): 359-392.

[16]樊纲和王小鲁. 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4年度报告[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7]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 中国金融年鉴(2002)[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How Do Institutions Affect Corruption:Evidence from Chinese Banking Wu Yip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Key words: institutions; corruption; banking industry

(责任编辑:张静一)

作者:吴一平

第4篇:中国煤炭:来自行业领导者的视角

——在世界煤炭协会北京会议上的演讲

神华集团公司总经理张玉卓

2011年6月7日

尊敬的佛雷德·帕尔莫先生

尊敬的王显政会长、吴吟副局长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世界煤炭协会北京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煤炭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欢聚一堂,围绕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共商全球煤炭产业发展大计,意义重大而深远。在此,受神华集团公司董事长,也是本协会的副会长张喜武先生委托,代表神华集团公司对本次会议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诸位长期以来对神华集团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中国煤炭:来自行业领导者的视角。结合神华的发展实践,对未来煤炭工业的发展谈三点认识和体会:

一、煤炭的重要作用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可替代,发展前景广阔而深具潜力

在未来可预见的

二、三十年内,煤炭在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煤炭重新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全球煤炭行业景气度上升。中国煤炭资源总量约为5万亿吨,其中已探明资源储量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左右。2010年,中国煤炭产量约32.4亿吨,约占世界煤炭产量的46%,占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7%和70%,提供了80%以上的电力生产燃料和85%以上的化工(包括焦化)原料。煤炭不仅是中国的主体和基础能源,也是满足世界能源需求的主要资源。目前煤炭提供了27%的一次能源和41%的发电原料。有关方面预计,到2030年煤炭用量将增长60%,其中发展中国家将消费增长量的97%以上。尤其在石油、天然气日渐紧缺,核能安全问题突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作用还不明显的形势下,煤炭的主导作用在相当长时期内仍难以被替代。

我们认为,煤炭作为地球上比较丰富,也是比较经济的能源,其发展取决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

一是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可替代能源的发展状况。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力量处于上升期。预计全球经济在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引领下,在新兴经济体的带动下,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能源的需求总量会不断增加。在核能发展的安全性,太阳能、风电、水能、生物质能等发展的规模化还存在较大争议的情况下,煤炭工业在一定时期仍将继续较快发展。随着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深入,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根据中国“十二五”能源结构调整目标,预计2015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导向性目标为41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38亿吨,较2009年净增6亿吨。

二是油气资源的价格变化。石油与煤炭同为化石能源,对生态环境具有同等影响。在石油和煤炭的选择上,价格因素将起重要作用。受世界油气资源总量限制,世界石油产量将逐年下降,石油及天然气价格将保持上涨或稳定增长趋势。目前,主要能源消费大国针对能源需求趋势,大多制定了促进煤炭发展的能源战略。这一特征从近年来全球煤炭生产、消费量可得到验证:2006年全球煤炭生产总量为56亿吨,2007年为60亿吨,2009年达到69亿吨,连续6年年均增长约为6%,同时,消费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5.8%左右。

三是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水平。煤炭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环境容量的约束。近年来,煤炭清洁利用技术逐步取得一些突破,包括先进洗选利用技术、脱硫应用技术、清洁发电技术、清洁低碳转化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CCS)技术等,为煤炭行业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基于上述因素,我们认为煤炭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和世界的煤炭工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当然,在不同国家和经济体,煤炭工业的发展状况会有所不同。

二、煤炭在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我们认为,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资源高效利用的挑战,二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如何推动全球煤炭界加强协作,实现共赢。

(一)努力提高煤炭高效利用和清洁转化产业化水平,减少碳排放。以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能源和资源,但也带来了碳排放的负效应,成为当今煤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大家普遍共识是,全球性的低碳发展时代已经来临。加强煤炭安全高效开发和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加快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产业,将煤炭转化为更加清洁的能源,是应对挑战积极而有效的选择,是保障全球煤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积极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解决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利用中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技术性问题,形成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解决方案,是煤炭行业肩负的使命,也是煤炭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全球煤炭行业的利益相关者要深化合作,互利共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范围内的资源、经济和技术合作将更加密切,不仅要求国内煤炭企业要加强沟通协作,而且要求全球煤炭行业的利益相关者要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共享全球化发展的成果。

目前煤炭资源、市场、技术、经济信息的交流,以及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合作力度在逐步加强,但反映市场供需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治理和煤矿安全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安全、清洁、高效、协调的现代煤炭供应保障体系和煤炭国际贸易新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煤炭行业相关者的合作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煤炭企业要协调处理好与各种层次合作的关系。积极与各国政府一道,共同构建积极的政策环境,促使政府采用正向激励的方式,多采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投资,出口退税等政策,鼓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生产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也要加强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尤其要加强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合作共享,以重点项目推动务实合作,以技术合作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面对挑战,全球煤炭界要坚定发展信念,加强交流合作,推动科技创新

作为世界煤炭协会的成员和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煤炭供应商,神华集团将坚定世界煤炭协会“煤炭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和工业生产原料,它对于长期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的信念,与大家携起手来,加强合作,开发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和清洁转化高效利用技术,支撑煤炭安全高效洁净发展和低碳利用,推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以下五点,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是坚定煤炭的价值理念。煤炭在相当长时期仍将是经济、安全、可靠、稳定,可以清洁利用的重要能源和资源。

二是坚持安全发展。安全发展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基础。要把安全生产作为第一要务,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加大煤矿机械化、自动化成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强化员工培训教育,夯实安全基础,不断提升行业安全发展水平。

三是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加强煤炭开发、清洁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以及二氧化碳捕获及封存与利用(CCS)等技术的攻关,加快煤炭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支撑煤炭生产的现代化、利用的洁净化,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坚持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坚持采煤采气一体化,有效控制煤矿瓦斯排放;积极推进绿色开采技术,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加快矿井水、煤矸石以及煤系伴生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五是坚持合作发展。通过世界煤炭协会这一重要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国际间煤炭企业和组织的合作,特别是在煤炭生产与贸易、电厂建设与电力贸易、煤制油煤化工项目开发与产品贸易、清洁利用技术交流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三、神华集团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快速发展的实践和探索

(一)基本情况。神华集团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以煤炭为基础,集煤矿、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煤化工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综合性能源企业。2010年,神华集团公司煤炭销售量4.4亿吨、占中国的1/7,销售收入330亿美元,利润90亿美元,世界500强排名第356位。现有职工20万人,拥有10个煤炭公司58个生产煤矿、里程1500公里的铁路、吞吐量1.5亿吨的港口、300万载重吨的船队,运营和在建4500万千瓦的电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百万吨级的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第一个煤制烯烃商业化示范工程,还积极开发风力发电、煤层气发电、风光互补发电等新能源。

神华集团生产经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形成了煤炭、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煤化工一体化发展模式。二是建立了神东、准能矿区为主要标志的安全高效现代化煤炭开采模式,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千万吨矿井群,煤炭采区回采率保持在82%以上;主力矿井的全员工效超过100吨/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三是安全生产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创造了连续生产2亿吨原煤无死亡的安全记录,5年来生产原煤15亿吨,煤炭百万吨死亡率0.028,煤炭生产核心企业神东和准格尔已降至0.011。四是煤直接液化技术取得突破,开创了煤制油煤化工行业技术新的里程碑。历经10余年,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成功建设和运行了世界上第一个百万吨级的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第一个煤制烯烃商业化示范工程,开创了煤基能源化工产业新途径。去年,百万吨级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生产油品45万吨,今年保持了安、稳、长、满、优运行;60万吨规模的神华煤制烯烃项目去年投产,今年产量将超过50万吨、盈利2.5亿美元。五是经营业绩良好,资产优良。集团控股的中国神华能源股份公司2005年在香港、2007年在上海成功上市。目前拥有近150亿美元以上的现金资金,全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不到40%。

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具有较好的企业品牌和公众形象。2010年,缴纳税费65亿美元,全年投入环境保护资金3亿美元,投入节能减排资金2亿美元,还设立了“神华公益基金”,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捐助。

(二)实施“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努力建设一流煤炭综合能源企业。

神华集团在不断优化煤炭、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同时,一直强调煤炭的基础地位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导向作用,在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煤基转化能源系统建设中做了积极探索,在成功建成的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和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基础上,又建成了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致力于煤炭清洁转化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还将成立世界煤炭战略研究所,致力于世界煤炭行业科学发展的研究。

近年来,神华集团公司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通过国际化的资本运作,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在海外业务发展上,坚持走低碳发展、清洁转化之路,在印尼和澳大利亚开发了煤电项目,在俄罗斯、蒙古的项目正积极推进。目前已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多个国家的企业开展了矿用设备、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下一步,将立足自身发展战略,密切关注国际市场趋势,积极寻求投资机会,参与项目并购,培养稳定的客户群,实现全球化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展望未来,煤炭工业发展挑战和机遇同在,前景广阔、任重道远。神华愿意携手世界煤炭协会、各位同行及清洁能源产业各方力量,以“高碳能源,低碳发展”之理念,加大煤炭低碳洁净转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清洁的能源产品和先进、高端的低碳技术,共同开创煤炭能源合作的未来!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和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第5篇:领导干部要处理好来自六个方面的监督

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六个方面的监督

随着国家法制化进程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推进,新颁布的法规制度越来越多,监督和制约机制将越来越完善。对此,笔者认为领导干部权力大、责任重,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摒弃个人说了算、规避监督等做法,主动面对和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和不同意见,逐渐养成在有效的监督下组织开展工作的工作作风,主要接受以下六个方面的监督:

一是自觉接受上级的监督。千万不能规避上级的监督,上级和下级在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业务工作完成好,把单位管理好、建设好。上级的监督是对领导干部成长和单位建设负责和保护的具体表现。领导干部不能因为受到上级的批评而偃旗息鼓,而是应该把批准作为改进工作、激励前进的动力。领导分管的工作任务越多、越重,上级关注度就会越高,可能挨批评的次数就会很多,但个人成长进步的空间和概率可能也会很大。

二是主动接受监督部门的监督。纪检、财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是避免领导干部犯错误的“防火墙”。领导干部应该经常反思分管工作的业务流程,自觉把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融入分管工作之中,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不断细化、优化、完善工作流程,确保所分管的业务工作一次做好、做到位,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询问,经得起纪检、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有效杜绝各种遗留问题的发生,从源头上彻底减少上访事件的发生。

三是正确接受自己部属的监督。作为领导干部被自己的部属评论、批评和监督是很正常的事情,听不到批评和反对声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部属对领导干部最熟悉,给领导干部提出批评意见和相关建议,证明部属对单位建设很关心,对领导干部的期望值很大。领导干部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去面对各种批评和评论,科股级应该有科股级的胸怀,县处级应该有县处级的胸怀,厅局级应该有厅局级的胸怀„„直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具备大海一样的胸怀。

四是全面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比自己更容易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领导干部要树立干好十件事可能不能弥补干错一件事所事来的坏影响。要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精神态度对待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及时畅通监督的渠道。要主动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悉心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高效率地给予答复和解决,有效避免出现“不是问题成了问题,新问题成了老问题,老问题成了老大难问题”等现象。

五是认真接受亲朋好友的监督。亲朋好友对自己最熟悉,对自己的弱点和存在的问题可能最清楚,他们一般不愿意看见你往“火坑”里跳。而且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家人、同学、战友等是自己最忠实的“观众”,他们很多人对你是寄予厚望或者是重托的。因此,领导干部对于亲朋好友的劝告或者忠告要认真地进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纠正,否则可能对不起这些忠诚的关心和支持者。 六是积极接受第三方的监督。第三方往往与领导干部没有多大的利益关系,他们的监督对领导干部的成长进步和避免工作失误是十分有益的。第三方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往往比较公正、客观和真实地看待每一件事情,更容易发现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第三方有时一句善意的意见和建议,可能会有效避免重大问题的发生。当第三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认真反思一下,是否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

总之,培养一名领导干部不容易,自觉自愿地接受来自各个方面、各个渠道的监督既是一名领导干部成熟的基本标志,也是减少出现工作失误和杜绝犯错误的重要保证,更是实现个人安全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

第6篇:谈领导者的影响力

摘要:领导者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任何领导者在组织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力,对下级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就是领导者影响带领下级去行动,领导者要在管理活动中实现有效的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影响力。本文主要论述领导者的影响力问题,从影响力的内涵、特征、构成、作用还有提升影响力的途径与方法这几个方面来展开,以此来加强领导者的影响力,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领导者 影响力 作用

一、领导与领导者的含义

什么是领导?国内外专家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其中代表性的有一下几种:

(1)领导是对一个组织起来的集体为确立目标和实现目标所进行的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

(2)领导作为一种活动,是一种行为过程,是在一定组织或团体内,统领和指导人们实现一定目标的高层次的社会管理活动。

(3)领导是一种能将其想做的事和其发展设想成一种远见,并能使其他人理解,采纳这种远见,以推动这种远见成为现实的人。

(4)领导是影响和支持他人为了达到目标而富有热情的工作的过程。

(5)领导是指为了完成目标而影响他人的能力。

(6)领导是一种统治的形式,其属下或多或少的愿意接收另一个人的指挥或控制。

(7)领导乃是领导者在各种环境中系统的影响组织成员行为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领导是与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确立的过程。

综合上述,领导是指在社会组织中,领导者通过影响其下属行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领导者呢?顾名思义,者,人也,即担任着某种领导责任的人。而这种人的地位是凭借其自身的道德和影响力发挥作用,得到群众认可的。一般情况下,他是由群众公认的那些具有德才兼备的人来但任,并与被领导者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代领导者就是在现代社会管

理活动中履行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或者说,现代领导者就是在现代社会组织中占有一定职位、负有责任和代表一定群众利益的个人或集体。现代领导者是现代领导活动的主体,在领导诸要素中占据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现代领导者一般都具有担任职务、拥有权力、负有责任、富于创新、多从角色等特征。

二、领导者的影响力的内涵

(一)什么是影响力

影响力是领导者的言语指令(命令、建议、劝告等)和非言语指令(榜样示范)引起被领导者作出预期反应的感召力量,它在本质上是权力人格的表现,是领导者将个人意志以各种方式施加到他人身上的能力。通俗地说,影响力就是领导者通过权力和人格魅力动员号召下级的能力。影响力强的领导能使组织成员团结起来,动员他们争取更大的成绩和获取更大的满足。

(二)领导者影响力的内涵及特征

领导者的影响力表现为两种: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1)权力影响力

权力影响力是由社会或组织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因素构成的,即为法定权。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以外推力的形式发生作用。在它的作用下,被影响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被动、服从等。领导者必须合情合理地运用权力,不能越过组织法规和团体规范滥用职权,并且方法要得当,结果要积极。

在权力影响力中,还有两个因素虽然不是直接表现为权力本身,但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已逐渐蒙上了权力的因素这一光环和外衣。一是长期积淀下来的社会行为规范,即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产生一种意识,那就是当官的与不当官的人是不一样的,官位本身就是权力,当了官就自然地能领导指挥别人。二是资历的因素,在人们的头脑中,对那些资历深,当官时间长的领导者,自然产生一种敬畏感。

(2)非权力影响力

非权力影响力是指领导者个人具有的品格、文化和心理修养对下级所产生的感召力,通俗地讲,就是指领导者个人魅力所产生的影响力或叫领导者的威信。非权力影响力不是由社会或组织所赋予的,而是由个人自身的因素所产生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由这几个因素构成:一是品格因素,指领导者的道德品

质、人格、作风等,既是领导者的内在因素,又可以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优秀的品格会给领导者带来巨大的感召力、动员力和说服力,使人产生敬爱感,而且能吸引人、引导人。二是能力因素,即指工作技能和才干。组织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导者的能力强弱。如果领导者能力强,对被领导者来讲自然而然就形成一种影响力,使他们产生敬佩和仰慕心理,便于领导者带领他们完成组织任务。三是知识因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提高自己观察与分析事物、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确保决策的正确性,更好地协调组织成员的关系,才能获得被领导者的信赖和佩服。四是情感因素:即领导者对被领导者工作和生活体恤关怀,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从而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和敬重感,增加对他们施加影响的动力。

三、领导者的影响力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影响力在领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领导影响力是整个领导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领导影响力影响着组织群体的凝聚力与团结,领导影响力可以改变和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

四、领导者提高影响力的途经和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的领导者往往过分注重于运用权力影响力,即过度使用法定权、强制权和奖励权,而忽视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作为领导者要科学合理的运用权力影响力,摆正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的关系。

(一)合法地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

权力是领导的象征,拥有了权力就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领导者若不能做到为组织为大家的共同利益使用权力,其权力影响力就建立不起来,其原有的权力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为此,领导者一定要做到:大公无私,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奖罚分明,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具体地讲要坚定政治信念,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的精神支柱、思想根基。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大家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修养,增强党性观念,顶得住各种思潮的侵袭,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做一名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这是对同志们的根本要求和终身要求。

(二)注重修养增强人格魅力

古人云:“己不正,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很准确地说明了领导者人格的作用。在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形成的基础中,人格是第一位的因素。一个领导者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人格才能为下属所敬仰,为下级所尊敬。在这方面,领导者拒腐防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应该不为名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所动,不为家庭所累,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当我们真的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了、真的看淡名利地位了,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了,才算得上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好的领导者。

(三)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

一个人的权力再大,能力再强,如果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也会成为孤家寡人。所以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善于团结协调,善于合作共事。所谓群众观点,就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领导者就会事半功倍,好戏连台。

四、案例牛根生的影响力

牛根生,蒙牛乳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1978年牛根生在伊利集团从一名洗瓶工干起,担任过车间主任、厂长、生产经营副总裁等职。1999年创立蒙牛集团,在他的带领下,蒙牛集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蒙牛速度”和“蒙牛奇迹”。2006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2.46亿元,年均递增158%。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5%以上,UHT牛奶销售量全球第一,液态奶、冰淇淋和酸奶销量居全国第一;乳制品出口量、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居全国第一。牛根生先后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并于2004年荣获“中国策划最高奖”;2008年牛根生成为“中国青年创业行动”的创业导师之一。蒙牛集团取得的优异业绩与董事长牛根生卓越的管理领导艺术和才能是分不开的。

领导力不等同于权力,领导力就是影响力。权力者往往通过法律制度和行政安排对下属发号施令,不管你是否心甘情愿。而影响力与权力最根本的区别是领导者通过自己的行为、思想、品格和魅力去感染、激励、影响下属的行为、理念、态度,并使其自觉自愿地完成组织的目标。老牛身上的影响力就具备这个特点。

(一)超前的思想意识和超人的聪明智慧

古今中外,有思想的伟人身后往往有成千上万的追随者。牛根生在过去的8年中能够及时把握中国和世界乳制品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对蒙牛未来发展的各种大胆设想,做出“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经营战略,其“大胜靠德,大智靠学,大牌靠创”的哲学思想,对蒙牛吸引优秀人才起了巨大作用。蒙牛的突出业绩由此也很快为全国所瞩目。

(二)专业知识的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领袖的专业知识程度对下属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牛根生出身贫寒,早期就与牛结缘,父亲养牛送奶38年。他在1999年创办蒙牛时已在伊利工作10多年,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对中国乃至世界乳制业的特征、内涵、竞争特点、规律摸得门清。创办蒙牛之后,牛根生又不断走访国内外几十家著名奶制品企业,对世界乳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含量、产品性能、营养成分等均有深刻的体会和独特的理解。知识是牛对下属产生重大影响力的源泉。

(三)卓越的品格和品质

牛根生身上有很多突出的品格和品质,他生性好强,不屈不挠,勇敢顽强,坚忍不拔,“敢想、敢干、敢探索”。在蒙牛,牛对下属十分关爱,因为牛的人生哲学是“散财聚人,财聚人散”。在伊利和蒙牛经历中,牛出手大方,多次为生活上困难的同事解囊相助。牛的行为感染、激励了大批下属。

“影响力”是领导者的核心能力,提升领导者的影响力对加强领导者的能力建设具有核心作用。领导者要恰当地运用权力因素与非权力因素,树立权威使组织成员凝聚在自己周围。领导者既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又要树立良好形象,加强管理。要注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领导魅力带动、影响、促进广大者组织成员改进工作,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金延平.领导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8

【2】 朱立言,高鹏怀.领导科学与艺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0

【3】 张明玉.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谈领导者的影响力

第7篇:领导力是对组织的影响力

导语[/I] / 当一个基层员工做到中高层领导者,需要提升哪些能力和做哪些改变?履新不久的中国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对这个问题颇有见解。

我一直认为,所有管理理论的书里面没有一本会写到如果今天你被提拔了,明天你会怎么做,或者提到的比较少,比较零散。对于新提拔的经理人,我想问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从一个兵变成负责任的经理人了,你觉得面对的困难是什么?你有没有感觉到挑战,有没有感觉到不太习惯的地方?一般来说,有以下几条。

第一,从自己干到领导别人一起干

我认为这一条是最重要的,从自己干到领导别人干是很大的转变。人随着年龄、职务、经验的不断增长,所掌握的精神性和思维性的资源会越来越多。你的职务被提高了,可能慢慢地从自己用手干、单独做到和别人一起做;从用手做得多到写得多,到想得多,再到讲得多,慢慢变成要和大家一起来做,这是作为一个经理人的基本要求。很多情况下,一个人被提拔了,我知道他们自己做得比较多,做了经理人以后比以前更努力了,比以前加班还多,以至于下属不知道他该做什么,这是一个要注意的问题了。

第二,不好意思分派工作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阶段,当领导的初期阶段,很谦虚,自信没有建立起来,跟大家的工作关系没有建立起来,希望保持低调,希望能够让大家接受。但也可能五年以后,就不是不好意思分配工作了,而是随意分配工作了。我经常听人打电话时说“这事就这么定了,听我的”,这种现象也是有的。

第三,不了解岗位的期望,角色认知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我觉得这是整个环境应该解决的问题。一个经理人自己不知道该干什么,是一个组织的问题,不是他自己的问题。我提过几种类型领导,包括职务领导、情感领导、个人能力领导和团队领导。团队领导不仅可以自己做,而且把组织里的每个人都发展起来,因为只有发挥大家的力量,这个团队才会成熟,才真的有力量,而且不会依赖于某一个人、某一个时段的能力。

第四,领导权威未建立

一个人在组织里真正的权威,一定是和团队一起发展起来的,不会是职务赋予的,也不会是因为个人能力很强建立起来的,一定是因为他发展了组织而产生的。以中国共产党为例,党的组织里面出了很多杰出的人,很多英雄,因为党作为一个组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壮大。党的组织里面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组织信念和极强的组织向心力,虽然经过很多波折,但是不会动揺,这些和组织的领导是分不开的。

第五,不熟悉团队和业务,工作节奏、方法都要与新团队进行融合

我觉得这是可以解决的,但确实会遇到问题。比如现在环境不像以前那么好,事情不像以前那么简単,讲话可能也不会有人听,观望的情绪比较严重,每个组织不一样,前任的文化也会对团队有所影响,新经理人自身的工作习惯以及现有团队的基础都会产生影响。到很强的团队去,表现很弱,团队成员可能会看不上你。

第六,如何处理好工作的轻重缓急,这是对业务战略理解的问题

第七,如何担负起承上启下的沟通作用,这是企业文化的问题

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每个经理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对于新经理人来讲,这些问题会突出一些、或者更典型些。之前我讲过要做行业专家,应该把我们每个人专业的水平提高,用专业化的分工才能培养专业化的团队,希望由专业化的团队推动专业化分工的竞争力。但是要做好一个新经理人,只具备专业能力是不够的。

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经理人,在提拔完了以后,他自己的预期没有达到,别人的预期没有达到,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带来了矛盾,有大有小。矛盾可能是跟上级的,也可能是跟下级的,也可能是平级的。为一个新经理人,哪怕是领导一个人、两个人,已经算是一个经理人了。不管是大的经理人,还是小的经理人,只要你想去传递一个意识给另外一个人,你想建设一个组织,想让这个组织比较统一,想让这个组织的意志和你的意志吻合,并且希望这个组织自身有很多的活力、创造力、激情,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很容易搞得组织内部闹矛盾,内部消耗。过去讲的1+1<2,或者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因为一个组织要发展,要协调好组织里面领导和团队成员、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还要协调好整个团队的理念、目标、工作方法、感情、专业、社会环境、沟通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说,作为一名新的经理人,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具备刚才提到的这些素质,能够协调好这些关系。你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比过去更多了,更大了。

领导力是对组织的影响力

关于领导力的问题,不是当领导了,就有领导力。中国的“领导”跟“官”是一个意思。领导力(Leadership)这三个字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Leadership”和当官完全没有关系,完全不是职位带来的东西。它是指人本身对组织的影响力,组织里面有时会出现非正式领导,比方说这个人能力强,有亲和力,对大家比较关心,做事总是预测对了,慢慢地他就变成领导了。我们党的发展历史上也出现过,毛泽东在早期就扮演过这个角色。这是自然形成的领导力,不是职务任命的。

所以我们几乎遇到了从用人、做事、文化、自身能力以及你在公司里由时间所带来的对你的期望和权威等全方位的问题。当领导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以前有书上讲“Howtolead”,怎么去管理,怎么去領导,就像《用户手册》一样,一条一条跟着干就行,如果真是这样,一干就会出问题。

实际上每个人有不同的做法。比方说,有人一上来把队伍换了,换了之后都听他的,这种方法不是不可以,而且往往比较成功,好处是短期内把组织洗刷了,坏处是他没有用原来的组织,把原来的组织破坏掉了,他懒得去培养原来的组织;有的人进来以后先把纪律做好,用一个相对严厉的方式加以约束,改变这个组织;有的人制定新的战略,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当然也有人通过对组织架构的调整、文化的建设、团队的不断提升,来培养一个有韧性、有柔性、有创造性的团队。这样的团队可以应对任何的业务,可以对付任何管理问题。

今天看来,很多经理人自身的素质、热情、专业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具体事情能做得很好,但是对领导力和组织发展的技能掌握得还不够,所以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领导力的问题,如何从组织里找出能够带好队伍的领军人物,如何让经理人很快地带出一个目标一致、高效的、具有活力的队伍出来,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8篇:基层领导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及提升途径

管理心理学认为,领导干部的影响力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社会组织赋予的,是一种法定的职位权力;一种是“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是由于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专业知识、特殊技能,与被领导者的感情等原因而获得的影响力,其感召力、吸引力、渗透力,往往大于“权力性影响力”。注重用非权力性因素去影响人,能产生“不令则行”的效果,使工作效率倍增。基层国税领

导,整天和下属直接相处,其非权力性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已被众多基层领导的工作实践所证明。所以,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每个基层国税领导必须注重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

相对权力性影响力而言,非权力性影响力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

一是渐进性。非权力性影响力不象权力性影响力,其源头是权力,一旦赋予某人的权力,影响则很快产生,而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渐进的,是靠一点点积累、渐渐形成的。

二是自愿性。权力性影响力发生作用的方式是通过命令等行政措施,具有直接、明显的特点,而非权力性影响力首先是通过自身优良素质感化和影响受影响者,使他们在心理上心悦诚服的认同,感情上接受,进而产生自觉自愿地行动。

三是主动性。权力性影响力带有强制性,受影响者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有被动服从的消极反应,而非权力性影响力发生作用反映为受影响者对施予者的崇敬和佩服,进而产生言行上的主动性。

四是持久性。权力性影响力可以随着权力和地位的消失而很快消失,而非权力性影响力一旦形成,便比较稳定,即使权力、地位消失了,但“威望”影响仍在,不会因权力的消失而消失。

由此可见,非权力性影响力制约着权力性影响力,而且基层领导的职权是一定的,不能无限增大,而非权力性影响力则可以通过基层领导的主观能动性和各方面的素质而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高低强弱会直接影响到权力性影响力,从而影响到基层领导的整个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具有权力性影响力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升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途径

国税系统基层领导者要树立起较高的威信和良好的形象,真正建立起较高的非权力影响力,笔者认为要从“德、能、情、行、廉”五方面去努力:

一是要以德立威。作为基层领导者要富有理想,乐于追求,给人以坚定感,即“德”能生威。要带领一个单位向前看,向远看,奔向大目标。当一名基层好领导,对理想坚定不移,对事业忠贞不渝,这才是最起码、最基本、最首要的品质。有了这一点部属才愿跟你走,听你的话,跟你干。另外,基层领导还要用正确的思想去灌输、教育部属,切不能会上讲正理,会下讲歪理,对单位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键时刻和紧要关头,更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理直气壮地申明观点,坚持真理,扶正祛邪。如果有丝毫的动摇和犹豫,就会损坏领导的形象。

二是要以能育威。领导者勤学博览,足智多谋,给人以信任感,即“才”能生威。俗话说:“无才则无能,无能则无主,无主则无威”。“才能就是威信”。领导获取非权力影响力,就必须善于学习。不但要学习基层理论知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历史、时事政治等等,还要学习业务知识,即税收政策、法律、法规、规定等等,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原则、方法。另外,还要学习一些辅助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如人才学、审美学、心理学等等。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做到足智多谋,使人心悦诚服。一方面要注意学习的广泛性,不但要争当本行业的专家,还要做部属业余生活的内行,琴棋书画都要学。另一方面要注意学习的超前性。当前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基层领导者更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刻苦的钻研精神,要比部属先学一步,早知道一些。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比部属站得高、看得远,业务研究得深,从而使部属信服。

三是要以情固威。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来至于关心部署,支持同事,给人以亲和感,即“情”能生威。一名好的基层领导,要时刻把部属、同事的喜怒哀乐挂在心上,要以父母之心,兄长之情,朋友之谊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到:领导者是我事业上的向导,思想上的知音,生活上的助手。因此,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情深意笃地与他人相处,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工作生活和家庭的实际困难,给部属以温暖和关怀,对同事以谅解和支持,才能从他人那得到敬仰和信赖。

四是以行树威。领导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给人以楷模感,即“行”能生威。邓小平同志说过:以身作则,这个问题很重要。领导干部不做好样子,就带不出好风气,就出不了战斗力。“强调以身作则这个问题很重要”,“工作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不是以身作则”。领导干部获取非权力影响力,就必须时时、处处、事事为人师表,不仅要靠教育,靠讲道理来说服人,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去感染人

、影响人。因此,带头的本身,就是对广大干部职工的一种最实际、最有力的动员和教育,是无声的命令,因而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当基层领导的,敢在工作面前叫“跟我来”,纪律面前敢讲“跟我学”,个人问题面前敢说“跟我比”,困难面前敢喊“跟我上”,那么他就一定会有威信。

五是要以廉生威。领导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给人以廉生威,即“廉

”能生威。正派、廉洁的品质是领导的立身之本。所谓“正能成气,廉而生威”,就是这个道理。作为获取非权力影响力的领导,必须做到:作风上正直,生活上廉洁。作风上正直就是办事公道正派,一视同仁,不掺杂个人恩怨,不分亲疏厚薄,不玩弄权术。这样群众就会有公正感,安全感,稳定感。生活上廉洁就是不贪公家好处,不沾别人便宜,生活上不奢不淫,洁身自律。如果处理问题是非不分,好坏不分,功过不分,对人对事厚此薄彼,偏信偏爱,必然引起干部职工的不平、不满。如果生活上不简朴,侵占公共利益,侵占部属利益,满足个人私欲,必然导致脱离群众,这样都会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自己的形象。

第9篇:影响领导力的八大因素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每个企业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决定利益最大化的核心之一是领导力。在很多情况下企业过度追求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却很少重视领导力的问题。举个实践中常见的例子,两个人的管理知识不差上下,甲越干越有劲,工作效率很高,红红火火;乙在管理中导致员工士气低落、积极性不高。其原因就是管理者的能力不同,而这种管理能力就是领导力。

鉴于企业管理者领导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管理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把影响管理者领导力的八个方面的因素加以总结和提炼。

影响领导力的第一因素是优秀的个人品德。古人常说“以德服人”,是指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统治阶级要靠良好的德行使百姓归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双向选择。但由于分工的差异,必然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优秀的品德,通过品德对被管理者产生影响,使被管理者从思想和行动上主动积极,努力向上。

影响领导力的第二因素是先进的公利思想。“公利心”与“私利心”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人们都了解“私利心”的含义,而且很多人都受此影响。但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有具有先进的公利思想,能以“公利心”作为衡量管理行为的标准,才能考虑和平衡各方利益,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大大增强领导力。

影响领导力的第三因素是卓越的说服力。企业管理者往往要总览大局,考虑长远利益,并与企业内部外部多方进行交流,他们所做的各种决策与决定往往不会使所有人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具备卓越的说服力,如何通过最适当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协调,使事情顺利进行,这也是决定领导力的重要因素。

影响领导力的第四因素是领导行为与艺术。领导仅靠绝对的权威也许可以把事情做成,但未必能够把事情做好。由于领导的对象是具有思想、感情和不同心理的人,所以领导力并不是绝对命令,而是一种人性化的艺术,即如何通过恰当而巧妙的艺术手法使冰冷的命令变得更加温和,达到更好的效果。

影响领导力的第五因素是明辨是非的能力。管理者不必“事必躬亲”,但这并不说明管理者可以对企业外面的环境一无所知,对企业内部的事情满不在乎。事实上,管理者要增强领导力,他必须时时关注与企业性命攸关的外部环境,必须了解企业内部的运行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影响领导力的第六因素是科学决策的能力。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做决策,通俗地说就是对需要选择的事情进行拍板。究竟怎样拍对管理者的领导力至关重要。不是头脑一热眼睛一闭就定下了,也不是等管理层多数通过就决定,而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的分析,通过严密的论证再进行科学决策。毫无疑问,管理者每一次决策是否科学、是否正确都影响着自身领导力。

影响领导力的第七因素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俗话说“百人百心”,在一个集体中,由于人与人的个性特征、爱好习惯、人生经历、家庭关系等都不相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作为管理者,必须具备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才能使不同的人都有好的感受,才能带动集体的人际关系。否则,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将会大打折扣。

影响领导力的第八因素是对下属的体谅与理解。管理者要常常臵自己于被管理者的位臵,感受和体验下属的心理,并且能够理解、体谅下属。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发下属的潜能,为下属的工作提供便利。同时下属也就能够体会管理者对自己寄语的厚望,并努力工作。

上一篇:行政人事主管职责下一篇:适合小学生课堂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