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课作业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武侠小说课作业(共8篇)

武侠小说课作业 篇1

神雕侠侣读后感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雁邱词》一段雁邱词,让人读来显凄凉。第一次认真的把《神雕侠侣》看了个遍,此中的爱恨情仇,虽然令人感到纠结,但是也让我们看到爱情中的许多东西。其中有杨过小龙女的不离不弃,有李莫愁的为爱痴狂,有公孙绿萼为爱牺牲,程英、陆无双的相望不能相守,郭襄的一世孤独;黄蓉、郭靖的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公孙止于裘千仞的相互提防相互背叛;也有周伯通、瑛姑、段皇爷三人的半世孽缘。如此种种钧与爱情相关。虽然《神雕侠侣》当中不仅仅只有爱情这一主题,但在此,我只就爱情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杨过与小龙女,红尘中孤苦无依的两个人,在不经意之间相遇、相处、到慢慢的相知、相依、相守。其间有无数次的分离,也有过无数次的第三者,甚至第好几者。但他们心中坚信了彼此,彼此才是彼此心中的唯一,在尘世间,他们好像变成了一个整体,离开了谁都是不完整。当杨过第一次离开小龙女,他本以为离开之后可以去取自由的飞翔,但当他离开之后才发现,姑姑在他心里的位置是那样的不了取代,然而,小龙女也开始思考杨过对她而言究竟以为着什么,她第一次知道没有过儿她的 生活是那样的无味,像是失去了整个世界,这也许就是爱情中那种美妙又苦涩的感觉吧,痛并快乐着。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其实最最值得称道的不是他们在一起时的默契美妙,而在于他们面对世俗的眼光时的那种义无反顾,我就是要娶姑姑为妻这碍着谁了。我喜欢过儿,我想自己做他的妻子。多么真挚的话。却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然而反思现实那,又有多少爱情能做到那么纯粹的义无反顾呢?也许上一刻任然恩爱非常,下一刻就各自天涯,只因为现实的一点点压力,这就是而今我看到的现实。虽然杨过小龙女只不过是小说之中杜撰的人物,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教会了而今无数不再把爱当回事的人们是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超越世俗,超越物质的纯美爱情。

仍然记得小说之中有这么一段,杨过中了青花毒命不长久,面对裘千仞的逼婚,他只说了一句“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说得多么的坚决,多么的义无反顾。为小龙女杨过可以苦等16年,在不知小龙女是否还在人世的情况下。足可见他们对爱的忠贞,反观当今社会,这样的爱还存在吗?在这个出轨,小三、一夜情泛滥的社会?

看完神雕侠侣,让我重新思考爱情,也许爱情本身并没有多少变化,真正变了的是人们的心吧,在当今社会,所有的爱情到最后都会败给现实。特别是在当下,人们变得像快要开的水,蠢蠢欲动,既期待美好的爱情,又不相信有像神雕侠侣当中那样的爱情存在。于是,人们在矛盾中迷失了自我同时也迷失了真爱。面对程英、陆无双、公

孙绿萼这样的好女孩,杨过能始终如一,坐怀不乱。小龙女的每次悄然离去,杨过都会天涯海角的去寻她,因为他始终坚信,小龙女心中只有他一人。这就是爱情中的信任,而今,真爱似乎只在电影电视剧中能看到,甚至如今的电影电视剧也不再那么的单纯,甚至两电影电视剧中也有了小

三、出轨等一系列的东西。然而女孩们也没有想小龙女那样一尘不染唯有单纯的心。心里唯爱你,你就是我的全部。如今的女孩们呢?他们同样期待爱与被爱,但只有期待而已,他们把自己爱的人和能和自己相守到老那个人分的很清楚,她们的爱是那样的功利化,极少会有女孩愿意选择项杨过那样一无所有,有的只是一份坚持和率性,为所爱之人不过一切的穷小子。80%的女孩都跟愿意选择公孙止那样虽然老但是有家业的。甚至尹志平那种也不错,至少人家也有一定地位,有一定的声望。

武侠小说课作业 篇2

( 一) 多元解读小说主题法

小说的主题并不等同于作者的创作意图。按照后现代的小说理论, 作品完成之后, “作者死了”, 作品如何解读, 作者无法左右读者, 也就是通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在 《集外集拾遗补编 · < 绛洞花主 > 小引》 谈到 《红楼梦》 时也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 至少, 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 单是命意, 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 《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

再以 《水浒传》为例, 运用多元化的方法来解读它的主题, 有的学生持 “官逼民反” 说, 有的学生持 “忠义” 说, 有的学生持“农民起义”说, 有的学生持“讴歌强盗”说等等, 每种都有它的合理性, 我们正是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方法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小说背后的深层含义, 对小说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体会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他们明白文以载道的道理。

( 二) 比较鉴赏法

我国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的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认为: 比较研究方法, 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 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2毫无疑问, 比较方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比较, 分析异同, 探求规律, 达到加深认识和理解的目的。

在讲 《装在套子里的人》时, 可以把别里科夫和鲁四爷进行比较, 会发现他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1他们都是旧社会旧秩序的维护者, 保守、顽固, 自觉地充当爪牙帮凶。 “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 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 什么事都怕”。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而且也把别人装在套子里, 这类人辖制着整个中学, 辖制着全城。由于他的存在, 太太们到礼拜六不敢办家庭舞会, 不敢打牌, 甚至不敢高声说话, 不敢写信。别里科夫像幽灵一样尾随着人们, 戕害着他人的灵魂。而鲁四爷也以统治者自居, 掌握着祥林嫂的生死大权, 在榨干了祥林嫂的最后一滴血汗之后, 轻而易举地把她送上了死亡之路。2他们害人的方式相同, 都是以思想钳制人, 迫害人。3他们都是高级奴才, 是旧社会的 “忠臣”。

( 三) 品味语言法

著名作家陈应松说语言是 “小说的全部尊严”, “语言行进的方式就是小说的风格。”3著名小说家、国家一级编剧朱晓平也说: “没有文字语言特色的小说严格讲不能称为小说, 至少算不得好小说。”4可见语言对于小说的重要程度。我们在讲解小说作品时, 一定要不吝课时, 仔细品味咀嚼小说语言的特色和美感。如我们鉴赏沈从文先生的 《边城》, 在分析作品的人物美、自然美的同时, 也用让学生感受小说的独特的语言美。 《边城》的语言特色是典雅的文言与通俗的口语相结合。描写湘西风光的段落就听朗诵带, 让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去遐想边城的美丽与神奇。多听几遍, 听完之后叫学生模仿朗诵, 然后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边城, 再比较自己的语言与作者语言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取长补短,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对话的部分就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去品味个性化的语言, 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 四) 鉴赏细节法

细节是小说情节的最小单位, 是小说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性格、肖像、语言、行动, 事件的发生、发展, 周围环境和自然风景的具体描写。逼真细腻的细节描写, 可以增强小说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

高尔基曾说: “细节是字里行间的魔术师。”作者也正是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吸引读者去探幽寻壑。 《祝福》有一节写到祥林嫂的“竹竿”, 虽然只有聊聊十余字, 但是作用却很大, 首先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祥林嫂已由年轻力壮的主要劳动力沦为了连独自走路都很艰难的贫困潦倒的可怜虫。其次, 竹竿开裂的下端也告诉了读者祥林嫂已经乞讨很久了。也就为后文悲剧的发生作了有力的铺垫。

上小说课的方法很多, 总而言之, 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不同的小说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甚至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注释

11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22 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

33 陈应松:《语言是小说的尊严——以张炜&lt;丑行或浪漫&gt;为例》[J], 《钟山》08年2期。

武侠小说课作业 篇3

【关键词】微课 小说导读 系列微课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语文小说导读微课体系建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201553208)。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77-02

如今,碎片式阅读已成为一种风尚,高中生很少能专注精读小说。而微课本身“短小精悍”的特征,能够给语文小说教学一些新的启发和探索。

一、高中语文教材小说内容选编及教学现状

构建小说导读系列微课,是基于高中课本教学的。因此从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着手,可以为系列微课的形成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引。

目前所使用的人教版课本必修教材仅在必修三、五中提及六部经典小说。中国小说选修教材有人教版、鲁人版、苏教版、粤教版、语文版这五个版本。选篇特点:人教版18部小说,16部为长篇;而粤教版集中在短篇小说。语文版、苏教版只对《红楼梦》进行导读,而鲁人版则分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现当代小说来进行讲读、拓展,较为合理。人教版古代小说选篇偏重在明清,虽典型但就小说知识完整性而言,就显不足。鲁人版则小说体系完整。这五部选修教材都呈现出选篇缺乏时代性的问题。而对外国小说选修教材而言,人教版的《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式的编排方式以及选篇内容备受好评,但教学中如何把握话题与选篇的关系也是一个难点。

笔者对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师进行了访谈,也对区内其他学校语文小说教学情况进行调查,访谈和调查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师普遍对小说教学重视度不够,仅仅利用有限的课时进行教学并无相应的扩展阅读。而学生不加选择地读一些低质量的小说或是只作为学习任务,严重缺乏小说知识,并且表现出对小说专门学习极少的兴趣。这与小说教学内容、教师的教法以及学生对小说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

二、高中小说导读微课体系设计定位

高中小说导读微课增加了学生小说阅读的可选性,体系化的设定也可有效展示小说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这也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小说教学模块设定要求相契合。

导读侧重小说特点和小说阅读方法的导读,也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小说导读微课目标定为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兴趣,学会小说阅读方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实现方法则需要选篇侧重小说的时代性和小说体系完整性。正如王荣生所言:“读小说,就是在丰富我们的生命。”对小说这一文体而言,涉及范围之广、类型之多,我们不能总是从情节、人物、结构来模式化分析,应该结合具体篇目来重新认知小说。

三、高中小说导读微课体系构建

微课体系是微课程开发的基础。高中小说导读微课体系,结合小说教学的本质特征、高中小说教学的现状以及课本选篇的情况而设定。

(一)高中小说导读微课主题项目设定

项目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是一种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高中小说导读微课体系主要以主题为项目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有兴趣的主题项目。其中,中国小说的主题设定,基本按照小说发展脉络分为中国古代小说、现当代小说。中国小说的主题项目分为:异闻奇事、英雄情怀等。而外国小说的主题项目则采用选修教材的叙述、场景、主题等,同时设定话题要点及扩展知识点。这样尊重选择主体性的同时也能兼顾小说知识的传授。

(二)高中小说导读微课特征

高中小说导读微课拟采用情境式微课开发模式。情境微课,是以情境为需要的整合性知识为主,最早应用在企业微课的开发中。而高中小说导读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本身具备的可选择性以外,一个情境的设定,或者说互动问题的设定,能够体现微课课程的完整性。比如第一个项目话题异闻奇事,话题要点是志人志怪小说,就可以围绕异闻奇事说起,并将此作为一个情境,形成高中语文小说导读微课体系中的一个小的体系。

(三)高中小说导读微课实施建议

首先,小说导读微课的实施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导读微课,加深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是提升我们对生命的认知、社会的认知,这也是小说学习的重大意义。

另外,小说导读微课建立成为一个体系,就是为小说导读微课程奠定基础。微课的教学实施需要我们用课程观的理念来开发和实践。在中小学教学中,结合校本课程的研发,微课体系将不断拓展校本课程的内涵,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加大小说导读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幕国蕾.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选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5

[2]褚树荣.确定《外国小说欣赏》教学内容的几个纬度[J].语文学习,2012.4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4]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

[5]李文德.情境微课开发[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3

武侠小说课作业 篇4

一、用各二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篇话本、拟话本的代表作品。

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宋代的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这些话本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但也采入一些传说、异闻等,同时也不免虚构,以增强吸引力。它们的情节往往较曲折,篇幅较长。元明清的历史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白话小说;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拟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简称《三言》),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陆人龙的《醒世言》,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于霖的《清夜钟》以及佚名的《石点头》《醉醒石》等。

二、话本、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前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相比,在爱情观念、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答:在爱情观念上:

1、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

2、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

在人物形象上: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

1、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比如:杜十娘、莘 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 各自不同的风姿。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

2、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 60 多岁 的老头,就用了 4000 多字。《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 “三难”就用了将近5000 字的篇幅。

3、人物的多样性,比如: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利用矛盾冲突描写人物的行动;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 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形象等等

三、前人认为话本、拟话本“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话本、拟话本是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白话小说,其作者博古通今,大都熟悉前 朝故事,不仅熟悉下层人民生活,与当时的市民阶层生气想通,而且富有表现生活 的艺术技巧。听众也是以下层小市民为主,所以内容也是写下层民众生活,以描写 人物为中心,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是白话口语,下层小市民在听众数量上占 了绝大多数。另外,讲史话本的作者大都地位低下,其听众和观众大多是生活在社 会底层的人民,因而,讲史话本的思想观点比正统诗文进步,较为接近人民群众,所以说话本、拟话本“主意是在讲述市井间事。”

四、结合作品分析话本、拟话本是如何运用“巧合”的手法来安排情节的。

答:所谓“巧合”,就是偶然性。偶然性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作品中的“巧合”来源于社会,又经过提炼加工,就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反映生活真实,体现客观规律,又富有艺术魅力。比如《错斩崔宁》的“巧”值得一提,作者安排 情节,处处抓住一个“错”,在“错”的背后又处处强调一个“巧”。刘贵戏言,二姐出走是“巧”,静山大王杀刘贵是“巧”,崔宁与二姐清早结伴同行是“巧”,刘贵与崔宁的财物正好都是十五贯更是“巧”,表面看来这些“巧”是偶然的;而 在“巧”的背后,是封建礼教和司法制度两把杀人的刀子。这里的“巧”表现了社 会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试想,如果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买卖妻妾的现象,刘贵怎能 如此戏言?陈二姐又怎么会轻易信以为真?如果没有“男女同行、非奸即盗”的社 会舆论,崔宁和陈二姐又怎会被“错绑”、“错杀”。正因为《错斩崔宁》中的“巧” 戳到了当时社会的要害,所以情节的发展既扣人心弦,又合情合理。听众和读者既 因为始料不及而不断称奇,又因为总在情理之中而频频叹服。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3答案

三、红娘形象之我见

在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家生婢女”红娘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剧中的红娘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才干,心直口快,泼辣爽直,重情重义。可以说,《西厢记》没有红娘,情节将惨淡无光,而崔、张的婚事也可能只是个泡影罢了。红娘形象代表了正义、智慧和力量,也代表了在当时社会前提下女性理性的觉醒和主体意识的萌动。

红娘性格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她的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和她的正义感,这也是她性格中最闪光的地方。剧中一开始就说她是相国之女莺莺的贴身丫鬟,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但是,在莺莺和张生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时,她主动站了出来为两人穿针引线。比如在“酬韵”一折中,莺莺和张生隔墙吟诗,红娘催促道:“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此时连张生都怨她“不做美的红娘忒浅情”。但是,当两个人历尽坎坷即将成婚之时,老夫人的赖婚,激起了她的不平和正义感,于是她更加义无反顾的帮助,尽一切力量将两人撮合到一起。当张生绝望不知所措时,红娘主动为其出谋划策,让张生在夜晚趁莺莺在后花园烧香时通过琴声以明心志,并且不再催促莺莺回去,而且借口“瞧夫人一会”,有意让出空间让他们充分的交谈。当莺莺请她去看望张生,她没多作推脱就答应了。她感谢张生一封书信救了“俺一家儿性命”,她同情莺莺、张生婚姻的受挫,她更为夫人的“失信”而不平。显然,红娘是一个恩怨分明,重情重义,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奴婢,而不是一个惟命是从、唯唯喏喏的丫鬟,这也是她最终违背夫人之命,热心帮助莺莺、张生走向团圆的根本原因,也是她个性之所在。

红娘的正义还表现在她充满反叛精神。按常理来说,崔、张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应该算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提醒“主子”,反而“推波助澜”,还成为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在“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宗旨下,红娘是一个美好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代言人。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老夫人严词,几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对真情的尊重,以行动表现了红娘的反叛精神。

红娘的可爱之处还表现在她机警聪明,有高度的警惕心和保护意识又富于同情心,她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矛盾期”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在为崔张二人撮合过程中,她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于是她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而张生是个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书生,在追求莺莺时不时流露出狂热的态度,他的深情和弱点都呈露在外面。于是红娘又不得不警惕着张生。同时,做为这场婚姻的一大障的老夫人,红娘依旧需要谨慎着,这样,一个小小的人心丫鬟夹杂在小姐,张生,老夫人三者之间,她担承着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 “两下里做人难”,愈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这也是她能在相国府应变自如,独善其身的诀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此的一个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的丫鬟形象是带着理想化成分的。剧中说她是个丫鬟,但是我们却很难看出真实的尊卑主仆身份,放眼望去几乎“人人平等,富有民主”,说她是丫鬟,她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主子小姐一会儿叫她“小贱人”,一会儿改口叫她“姐姐”;老夫人骂她“小贱人”,但是一番理论过后,又不得不服软的说“这小贱人也道的是”,马上又肯定了她。如此的一个敢与老妇人抗衡,与小姐戏弄的“放肆的大胆的”丫鬟形象在当时实难找的到。这不得不说是作者理想化的塑造,更进一步来说是对女性命运的同情,或者叫对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期望和呼唤吧!

在《西厢记》的时代里,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十分艰难的,千百年来她们一直处于一个依附从属的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教条更为沉重的制约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然而,在红娘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礼与法”道路上探求个体的人生价值,主宰自己命运的真实情况。她是这个社会正义的化身(即使有理想成分),是这个社会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元代女性理性的觉醒以及主体意识萌动的现状,而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中国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四

认真阅读杂剧《梧桐雨》和传奇《长生殿》原著,以及教材下编第十章《长生殿》,回 答下列问题。

一、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古代小说戏曲的重要题材,请用各三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部关于这一题材的古代小说戏曲作品。

答:

1、《长恨歌传》:唐人著名传奇小说之一。作者陈鸿。本篇有几个传本,文字各有异同,以载于《文苑英华》的较好,选入《唐宋传奇集》和《唐人小说》里。

本篇是历史题材的小说。它追述了开元年间杨妃入宫,在安禄山叛乱后,她跟唐玄宗在入蜀路上死于马嵬坡的始末,以及道人索魂天上与杨札相见的事情。故事情节和《长恨歌》一样,不过白居易采用的是诗歌的形式,作者采用的则是散文的形式,两者实相得而益彰。读了本篇可以明白故事的原委,更可以欣赏歌辞的深美。

2、《杨太真外传》:宋代传奇小说,分上下两篇。乐史撰。收入《顾氏文房小说》、《唐人说荟》。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收入此篇。作品写杨贵妃,字玉环,原为寿王妃,后归玄宗,册封为贵妃。玄宗宠爱异常。贵妃姐妹兄弟皆受封,一时杨氏权倾天下。后安禄山起兵,潼关失陷,“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后肃宗即位,大驾还京,太上皇日夜思念贵妃,有蜀中方士,在蓬莱仙阁寻得杨太真,“钿合金钗寄将去”。把玄宗、贵妃生死相恋写的回肠荡气。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也是这类题材的作品。

3、《惊鸿记》:明代传奇剧本,作者不详,但一般认为是吴世美所作,内容主要是写唐明皇同梅妃、杨贵妃的故事。根据宋人小说《梅妃传》及多种关于杨贵妃的文学作品、传说加工而成。唐明皇好色,宠爱梅妃。梅妃在宴席上得罪皇弟薛王,薛王与高力士杨国忠合谋献寿王妃杨玉环以夺其宠。杨妃得宠,梅妃被黜。安史之乱起,杨妃死于马嵬坡,梅妃几经乱离与唐皇相聚。后诸人于天界相会,得知彼此原是仙人,尽释前嫌。

二、洪升的传奇《长生殿》和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的结局安排有何不同?谈谈你对两 个不同结局的看法。

答: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结局是: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明皇返回京师,梦见杨贵妃 在长生殿设宴,请他赴席,却被窗外梧桐叶上的雨声惊醒,想起正是昔日的欢会带来今日的 凄凉,可以说《梧桐雨》结尾凄凉,从一定程度上寄托来了作者的兴亡之感,表现了作者的 故国之思。洪升的传奇《长生殿》结局是:贵妃死后,唐明皇因思念贵妃,派临工道士觅魂,于蓬莱仙岛找到了杨贵妃,明皇与贵妃经过忏悔之后,八月十五被引进月宫在月宫团圆。可 以说《长生殿》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写到团圆收煞,本身属于正剧,也表现出作者对 李杨爱情的同情和赞颂。

三、关于《长生殿》主题的各种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答:我赞成“双重主题说”。我认为作者写《长生殿》,对于政治政治主题和爱情主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以兴亡之感,写出儿女之情。一面要写国家兴亡之感,一面要写儿女 离合之情。告诫后人,爱美人更要爱江山,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了一时的纵欲 而抱恨终生。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

1、作品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长生殿》前面几处主要 写实,是现实主义的。后面几处,主要是依据民间传说,借助浪漫主义想象,描写作者和部 分人民的理想。杨贵妃被赐死之后,各种传说蜂起,有点传说杨贵妃根本没死,由宫女当贵 妃自缢而死,而杨贵妃的真身逃到东海蓬莱,一说到了日本,故有后来的方士觅魂、月宫团 圆的说法,这其实是人们出于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而产生的一种良好愿望。显然,其虚构 中也包含有现实主义的成分。这样剧作构思奇特、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情节完整,故事性 强,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2、为了铺展错综的戏曲冲突,《长生殿》以金钗和钿盒为线索来组织情节,贯穿始终,其他事件则围绕中心线索展开,纵横枝蔓,前后呼应,交织成篇。金钗和钿盒作为李杨的定 情信物既是戏曲演出常见的道具,又是全剧的情节线索,在全剧的演出中多次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有其作用和深意。从李杨二人以金钗和钿盒定情,到杨贵妃以金钗和钿盒捉奸、和要挟李隆基,再到七夕密誓,马嵬赐死,乃至最后月宫团圆,金钗和钿盒频频亮相,不断推动情节发展,展示出神奇的艺术魅力。

3、《长生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前半部的豪华热闹与后半部的萧条悲戚形成鲜明 对照,相互烘托,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作品主题,抒情意味很浓。作者痛心李隆基荒淫 误国,感伤李杨爱情生离死别。《长生殿》既是爱情悲剧,又是政治悲剧。曲文也颇具抒情 色彩、能声情兼备的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心理活动。

听金庸小说课有感 篇5

说起金庸先生的小说,我想大概很少有人是不知道的吧!金庸先生是武侠小说作家中的老大,他的读者风靡全球,纵使有人没有看过小说书本,也看过许许多多由这些小说拍成的电视剧。从某些方面说,金庸先生的小说可是陪过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呢。就我而言,虽然看过金庸先生的小说并不多,但也深深地折服于金庸先生的才华。所以,知道这个学期有开“金庸小说研究”的课,我也就选了。听了十几周金庸小说的课,我有了许许多多的收获,也有不少的感想,下面就谈谈我的感想吧!

总的来说,看金庸的小说,不仅让人能获得一种心境上的休闲,还能让人体会到正义永胜,好人有好报,世间总有真情在,宽容善良、侠肝义胆、笑对挫折„„都可以让不同的读者去领略,去回味!至于他的作品为什么这样受欢迎呢?原因有二:一是故事好看;二是文学价值。前者是一般用来消遣的人认为的,后者是爱好文学的人认为的。而我属于后者。我认为看金庸作品不要只看里面的内容,还应细心地琢磨。所谓,要寻字中字,须得百年思。武侠小说虽是通俗小说,但金庸作品却在通俗中见不平凡。他的文笔新,介乎于古文与白话之间,这不但使人容易明了,还可以使读者由此而奠下古文的基础。

从写作角度来看,金庸的小说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也从中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和精神。从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我看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射雕英雄传》中侠客们反抗金国入侵者的战斗,就是爱国的义举。郭靖在襄阳城中,率领全城军民,大战蒙古侵略者,更是保卫祖国的壮举。也看到了褒扬锄强扶弱,见义勇为的精神,就说《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吧,在后来的十六年间,他也是铲除了一个个危害江湖的人。对于郭靖,有时候我觉得他真的有点“傻”,但对于他还是蛮喜欢的。江湖义气的郭大侠让我心驰神往,冰雪聪明的黄蓉让我怦然心动。如果只看《射雕英雄传》,郭靖大概也只会是我比较喜欢的角色之一。不过到了《神雕侠侣》里对这个角色的感情却开始由开始的喜欢达到了敬佩。《神雕侠侣》里我看见了一个已为人夫,已为人父的中年郭靖。他的品行如往的正直谦虚,却比以前更加的成熟稳重。他被人们称之为大侠,并非他已有高强的武功,高深的武学。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够真正做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八个字。以郭靖的性格,他绝对不是一个贪图功名之人。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他应该更有可能与蓉儿隐居桃花岛,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吧。但面对着一个山河破碎,社稷累卵的时代,郭靖挺身而出,全家到襄阳守城,这一守就是几十年。而这期间他的作为让我从中隐隐约约看见了民族英雄岳飞的影子。一身正气,大义凌然,还有那颗始终未曾改变的赤子之心,这也表现出了真正的忠义。

中考课内小说散文阅读训练 篇6

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⑵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⑷我赶紧拭干了泪。⑸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⑹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⑺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⑻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⑼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⑽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⑾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⑿我望着他走出去。⒀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⒁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写父亲背影的是哪三句话?将正确的序号填入括号中()

A.⑴ ⑶ ⑹ B.⑹ ⑺ ⒁ C.⑴ ⑶ ⒁ D.⑴ ⑺ ⒁

2.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父子情 B.父亲的背影

C.惜别 D.买橘送别

3.对“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衣上的泥土”说明买橘子爬上爬下的困难。

B.“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道出了父亲不肯让“我”去,偏要自己去的原因。C.“似的”说明父亲并不轻松,而是感到很累。D.“轻松”是因为父亲因为尽到责任而感到放心、满足。

4.“我赶紧拭干了泪”“我赶紧去搀他”两句所表现的作者的心理活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怕别人看见笑话自己;感激父亲亲自为我买橘子。

B.怕父亲看见自己流泪更不放心了;怕父亲劳累摔倒,体贴,心疼父亲。C.怕被人说不孝敬父亲;怕橘子散落地上。

D.怕父亲担心自己身体不舒服;感谢父亲,内心很过意不去。

5.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赶紧拭干了泪。理解:我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戴。B.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理解: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但心里觉得踏实。

C.“进去吧,里面没人。”理解:父亲怕我的东西丢失,表现了他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D.“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理解:朴素的话语,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远行的深深的牵挂之情。

(二)阅读《云南的歌会》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外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1.给这段文字加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A.村寨传歌 B.乡里民俗 C.快乐村寨 D.热闹乡村 2.“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中的“这个唱法”指的是()A.先是独自唱,后是合起来唱。B.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C.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D.先是轻柔地唱,后是粗犷地唱。3.选文用较多的笔墨介绍参加歌会的人物体现了“金满斗会”()A.特殊性、严肃性的特点 B.自由化、随意性的特点 C.简陋性、庸俗性的特点 D.大众化、普遍性的特点 4.“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的确切原因是()A.避疫免灾 B.传递智慧和热情 C.传歌 D.热闹 5.对画线句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恰当的是()A.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的聪明和智慧。B.肖像描写,表现了老人的热情和才能。C.动作描写,表现了老人的勤奋和刻苦。D.心理描写,表现了老人的执着和坚强。

(三)阅读《藤野先生》节选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①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②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本段中①②两处应该填入的恰当词语是()

A.自然 当然 B.当然 自然 C. 必然 当然 D. 当然 必然 2.文中加点的“他们”分别指()

A.都指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B.都指麻木的中国人。C.前者指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后者指麻木的中国人。D.前者指麻木的中国人,后者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3.对“我的意见变化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再学习医学,他们的欢呼太刺耳。

B.意见变化是指弃医从文,想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思想觉悟。

C.意见变化是指放弃医学改学生物学。D.不再学习医学,因为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

4.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的愤恨、心酸。B.写出了当时国民的悲惨境遇。C.作者明白了当时中国人为什么是低能儿。D.选文浸透着作者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阅读《端午的鸭蛋》节选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1.对高邮咸鸭蛋出名的原因,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高邮大麻鸭是著名鸭种,鸭多,蛋也多。

B.高邮人善于腌鸭蛋。

C.高邮鸭蛋是双黄蛋。

D.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好吃中看。2.对“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鸭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侧面写高邮鸭蛋出名。B.从正面写高邮鸭蛋出名。

C.从侧面写卖咸鸭蛋的想借此以求生意兴隆。D.从正面面写卖咸鸭蛋的想借此以求生意兴隆。

3.本段文字的语言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婉转而曲折。B.平淡而有味。

C.文白夹杂,为文章增添了幽默和趣味。D.恰当的调侃,表现了家乡鸭蛋的名气。4.选文引用袁枚《腌蛋》目的是()

A.仅表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深厚。B.表明自己家乡高邮的咸蛋在历史上已负盛名。

C.表明我和袁枚一样,都喜欢高邮的鸭蛋。D.仅为了增添文章的文学气息。

(五)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冷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绕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拨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作用,四种理解正确的是()A、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边的略写,后边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内容。B、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C、表明前边的内容是次要的,后边的内容是主要的。D、表明前边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说“单是”后边的内容。

2.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看,选文采用的写景顺序是()

A.由高到低

B.由静到动 C.由近及远

D.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3.少年时代的鲁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写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那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美景,希望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快乐的。D、他希望在景色优美的百草园中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4.下列不是本文特色的是()A、观察描写、错落有致 B、结构完整、环环相扣 C、融情于景、融情于事 D、闲适自然、典雅委婉

(六)阅读《春》节选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选出对这段话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花图,主要是抓住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写的。B.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万木争春图,主要是抓住桃树、杏树、梨树的特点写的。C.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意图,主要是抓住花、蜜蜂和蝴蝶的特点写的。D.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园图,主要是抓住春天花园中的果树和动物的特点写的。2.选出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虫、树、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B.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花朵、果实、野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C.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上、花下、遍地的次序安排结构的。D.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木、花朵、昆虫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3.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句子的句序不能颠倒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个句子是按颜色由深到浅的次序安排的。

B.这三种颜色是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C.“火”、“霞”、“雪”是按照从热到冷的次序安排的。D.这三个句子是按照春花开放的先后次序安排的。

(七)阅读《最后一课》节选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⑴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⑵“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2.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3.所选的这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哪一部分()

A.开端 B.发展 C.发展和高潮 D.高潮和结局 4.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

A.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延长。B.表示解释说明,递进。C.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停顿。D.表示递进转折,语音的延长。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八)阅读《变色龙》节选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育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1.选文刻画奥楚蔑洛夫时运用的手法是()

A.反衬

B.铺垫

C.对比

D.象征 2.对奥楚蔑洛夫脱大衣的细节描写所起到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掩盖他因为害怕得罪将军而惊恐不安和出尔反尔的狼狈相。B.特别突出了他欺下媚上和善变的特点。C.他彼时彼刻正在有意拖延时间想对策。D.天气冷热无常使忙于处理公事的他十分烦躁。

3.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奥楚蔑洛夫?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装腔作势、见风使舵

B.廉明公正、严于执法 C.专横粗野、官气十足

D.媚上欺下、凌弱畏强

4.以选文为例,对原小说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对话描写为主,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亮相,使人物原形毕露。B.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带有夸张性。

C.作者很少写他的外貌与神态,因为对于一个善变的人来说,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D.奥楚蔑洛夫就是个沙皇警犬,他的动作、语言都能透露出这一特点。

(九)阅读《社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①开船,在桥石上一②,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③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④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A.看戏途中 B.渔火几点 C.月夜行船 D.水乡夜景 2.对画横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3.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词与恰当的一项是()A.点 磕 夹 飞 B.点 敲 混 飞 C.磕 点 混 箭 D.点 敲 夹 箭 4.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感受?正确的一项是()A.惊喜 惬意 B.迷茫 困惑 C.沉醉 忘我 D.孤独 冷清 6.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A.冷峻犀利,富有人生哲理。B.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C.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一、1.C

2.D

3.C

4.C 5.C

二、1.A

2.C

3.D

4.B

5.B

三、1.B

2.C

3.B

4.B

5.A

四、1.C

2.A

3.A

4.B

五、1.A

2.D

3.A

4.D

六、1.A

2.C

3.B

七、1.B

2.D

3.D

4.A

5.D

八、1.C

2.A

3.B

4.C

九、1.B

2.D

3.A

4.C

5.C

武侠小说课作业 篇7

以往很多人认为《我的叔叔于勒》所描述的是一种自私和虚伪的心理状态,展现在金钱面前的生活准则,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冷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该作品也有了不同方面的多重解读。

(一)社会大背景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资本主义的大环境下,菲利普有着低廉的薪水,不仅要逃避亲朋的宴请还要为女儿的婚事伤脑筋。在游船上与于勒相遇时,逃避是他们的选择。的确,这是冷酷的做法,但是不这样做就保不住女儿的婚事,借此体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势重要性。莫泊桑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来表达了在资本主义大环境下的人和人的关系。小说中我们并未看出作者对菲利普夫妇有任何的嘲讽,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在分析人物的形象时会更加以同情的思维来看待菲利普夫妇。作者使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成年人的思维,用同情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叔叔,对自己的亲人有怜悯之心。小说中的“我”是个孩子,还没有在金钱上有父母的紧迫感,度人的情感会很朴素、自然,他同情于勒叔叔的命运。

(二)不同环境下人物形象的共性

小说是围绕着于勒叔叔的命运展开的,可是作品在揭示主题上却不是依赖于勒,小说中的其他陪衬人物也可以推进情节的发展。莫泊桑注重对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刻画,例如在价格上斤斤计较,买日用品只买便宜的,有人请吃饭也不敢答应,凸显拮据的生活状态,由此来构成菲利普夫妇的本性。小说刻画出了躲于勒和盼于勒的情境,对于于勒形象的三次转变也是三次态度的转变,这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唯利是图的情况。菲利普夫妇是嫌贫爱富的一个典型,一些人认为这样的形象是讨厌的,换种角度看,菲利普的妻子并没有随意挥霍丈夫的血汗钱,这种生活让人不忍心去谴责,所以,对菲利普夫妇的为生活所迫也在情理之中。

二、延伸课外,品味同一作者笔下的其他人物

学生对《我的叔叔于勒》的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以此老师在课后之余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筛选莫泊桑一系列的短篇小说来研究阅读。小说广泛的题材,独特的艺术手法,跌宕起伏的文章布局,精巧的故事情节设计,出人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戛然而止却让人无尽思索,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学生。以此为契机,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目的的品析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读分析,学生们发现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虽然笔墨精练,但是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却有独到之处,塑造出了非常丰满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使用细腻并且冷静的刻画手法,人性善恶与世态炎凉被展露无遗,尽显当时的社会百态。莫泊桑所创造的人物形象非常多,他写的人经常处在常态的理智和灵魂、感情之中,也要写出人物处于非常态的变化中。就针对莫泊桑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就可以看出种类繁多。有贵族夫人、商店老板娘、疯女人、农妇等等,各个具有鲜明的个性。

《项链》是莫泊桑一篇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败与奢靡生活,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一部佳作。文章对马蒂尔德的形象刻画是非常精妙的,对一个人的评价要一分为二,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只有优秀的品格或者只有顽劣的性格这都是非常不真实的,人物的刻画也是干瘪的,没能体现出全方面的人物性格,要饱满、真实。《项链》中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形象就既显短又显长,人们对她既爱怜又厌恶,这样会增添人物真实感,也增添了作品对生活哲理的反应。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通常会大量使用心理描写手法,比较少会从旁白来直接介绍。

《一个妓女的漂泊史》中莫泊桑在叙述一个妓女在粮食生意人勒拉白的家中当佣工时被主人所强奸,为了能免遭主人继续蹂躏逃脱虎口的过程。一个原本快乐的姑娘,却被一个充满肮脏的社会所吞噬,她是不幸的也是无辜的。莫泊桑通过一个妓女的悲惨命运来说明,女人并不是天生堕落的,她们走向风尘有一定社会原因,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三、结语

莫泊桑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他的作品与时代产生的强烈共鸣,让学生震撼。他一系列的短篇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方面,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与交流,已不是当初仅仅局限在对课本中个别文章的理解层次上。所以,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几篇经典之作,而应以课文为蓝本,不断地拓宽阅读广度,探讨交流其作品中的“小切口”,不断地挖掘阅读的深度。这才是真正的阅读,真正的语文学习!

摘要:短篇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载体,通过对故事情节与典型环境的完整描写,塑造出具有鲜活性格的人物形象,以此来反映社会。短篇小说的阅读能力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够在把握人物、情节、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传统教学中教师限于带领学生对课本小说进行讲解,其有很大的思维局限。本文以莫泊桑短篇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为例,尝试带领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同类小说的阅读与学习。

新课标下的“快乐作业” 篇8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探究式学习,需要我们构建开放的学习和评价环境。传统的“千篇一律”式的作业显然不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传统冗杂的堆砌作业只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不利于学生转换视角产生创新思维,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全新理念的指导下,应赋予作业以“个性化”的特征。教师在学生作业面前不是“居高临下”的批阅者,而是学生完成各自作业的合作者、资料提供者与参谋者,这是探究式学习的延续,也是学生个性价值的关注与高扬。做作业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无可非议。特别是在新课改的今天,怎样做作业、做什么样的作业、做多少作业,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呢?本文试根据笔者的教学活动,经多年实践认为,作业设计应该符合儿童认识事物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做到:精、实、新、活、趣。

一、精——作业份量,少而精练

根据每课时的重点、难点设计以“巩固为主,发展为辅”的作业,力求做到少而精练。少中取胜,设计一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题目,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如:一类不做多题,一题不做数遍。尽量当堂学、当堂做、当堂反馈、当堂纠正、当堂完成。

二、实——作业难度,体现求实

遵循因材施教,分类要求的原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一些有“弹性”作业,不搞一刀切,不千篇一律,可因人而异设计难度不同的必做题、选做题和深化题。这种有梯度的作业,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使学困生可以“吃得消”,优生也能“吃得饱”。这样能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作业的设计应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要学以致用。

例:查字典,完成作业:(3分钟,时间到请合上字典)

(1)查读音:晷();蠖();焘(); 卅()。

(2)查带点字的义项:“不让毒气往里透”取“透”的第()义项;“敌人毒辣透顶”取“透”的第( )义项。

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过去检测学生查字典的能力,一般都是设计某字查什么部首,再查多少画,某词中的某字应取哪个意思等等,不会查字典的学生也能答个七八不离十。本题真的把字典带入考场。实际操作,就能反映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在平时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逐步达到能熟练查字典的能力。本题查读音4个字,都是学生没有学过的,其中上下、上中下、左右、独体字各一个,这些字和第二小题确定字的义项,都必须通过实际查字典才能完成。又如第九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大多与春天联系密切,学完这一单元,布置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到大自然中去找寻春天的足迹,然后把你找到的春天用一张小报展示出来。学生集采、编、写、画于一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又如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布置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到工厂、农村、环保部门去访问,到报刊书籍中去查资料、找数据,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完成报告。报告可能稚嫩,但孩子们深入社会生活,亲身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他们的主体人格、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培养。

三、新——作业内容,独特新颖

从内容入手,让题目新颖一些,以“新”吸引学生,产生直接兴趣。要设计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强的内容,适应学生新鲜感和图快的心理特点。例如:有些习题是集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一体的题目,学生解答有一定困难,可以把这样的题目在内容不改变的情况下,进行分解,改为填空、选择、判断、改错、匹配等形式的题目,这样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做起来既有新鲜感,又不会觉得吃力,结果可收到异曲同工之效。例:在以前的小学语文课中对《三味书屋》中的“早”字是这样描写的:“字是横着刻的,很像一个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巧玲珑的火把。”现在的课文是这样描写()。一共改了()处,把“()”改成“()”是因为()。(如果你还想对其他改动的地方发表自己的看法,请写在下面的括号内()。

在教学中,我常常设计合作作业,如教学《田忌赛马》,我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学生纷纷结对子,制头饰,作马具,搞彩排,忙得不亦乐乎。展示课上,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赞扬。体现出集体合作的智慧。

四、活——作业题型,多样灵活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单一的作业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时间也比较短暂。特别是练习时,在学生对新知识有所掌握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简单乏味地巩固强化,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如果作业题型设计符合小学生兴趣特点和注意特点,就能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同一知识,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作业题型设计要力求多样灵活。属于基础知识方面的大多设计一些填空、选择、判断、改错等题型;属于技巧等方面的一般设计比较、变换内容等类型题;属于能力方面的则设计一题多练、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自编等类型题。另外,也可以设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及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等题目。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把学习内容牢牢掌握,而且可以得到灵活的运用。

上一篇:试论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兼收并蓄下一篇:海归留学生毕业回国如何落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