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三体》感想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幻小说《三体》感想(精选9篇)

科幻小说《三体》感想 篇1

幸亏这次书友会活动,我开始了《三体》的阅读,越读越觉得好看,越看越入迷。以前,看很多书,看到一大半就基本知道了情节走向,而《三体》不看到最后,根本就不知道结局,甚至很多情节都是那么不可思议,细细品味下来,却又在情理之中。

书中两大主人公罗辑、程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被人类寄予救世主的期盼之后,两人迥异的表现,源于人生经历和性格的不同。而且,我觉得作者在起名时便留下了伏笔。罗辑不就是“逻辑”么,思维缜密,逻辑性强,才能在关键时刻沉着冷静,力挽狂澜,给人类赢得了暂时的安宁。程心可以理解为“诚心”,真诚善良,富有爱心,才会一次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里的“错误”是加双引号的,很多人认为程心是人类公敌,我有不同的看法。她没有行使执剑人的职责,“万有引力”号不是发出了信号了么,最终三体世界毁灭了,人类也不过是苟延残喘,太阳系最终难逃毁灭的命运。程心不想做,是因为她明白这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正是因为程心的善良与真诚,为人类赢得了最后的机会,曲率飞船成功研制,不正源于她和云天明的交流么。最后,她和艾AA飞出了太阳系,遇到了“蓝色空间”号的同伴,不正象征着人类的延续么?

科幻小说《三体》感想 篇2

中国的科幻题材类小说的雏形可见于清朝末年, 可见科幻思想以及对未来的焦虑与期待, 古而有之。通过科幻小说, 我们可以表达我们对未来的憧憬, 它意味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更多的科技成果、更高的生活水平, 然而同时, 当前人类发展的一些弊端如环境的污染、资源的开采等等, 又使得我们对未来充满焦虑。《三体》的出现, 综合了以上的这些思潮, 作者刘慈欣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扑朔迷离而又忧喜参半的未来社会, 它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同时又发人深省, 或许通过它, 我们能够更加明白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我们并不是宇宙当中的主宰, 在浩瀚的星河当中, 可能存在许多比我们更加文明、更加神秘的生物, 而人类所要做的, 还有很多。本文分析了《三体》对社会的客观影响以及其作为中国优秀的科幻小说在文学界、IT界、科技界的特殊意义。

2、《三体》简介

五年前, 中国出现了一本奇怪的书, 首先它有一个奇怪的书名:《三体》 (本书共三部, 全名是《地球往事》, 后两部的书名分别是《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 但在国内人们还是习惯把三部曲统称为《三体》)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在中国是一个处于十分边缘位置的文学体裁, 被认为是低幼的少儿文学, 不受关注。而《三体》的主题:外星人入侵, 在中国同样是一个虽不陌生, 但很少有人关心和提及的话题。这样, 《三体》在中国所发生的事确实有些出人意料, 它出版后引起了中国各阶层的广泛关注, 引发了大量的讨论, 对于科幻小说来说, 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情。

3、《三体》对社会的客观影响分析

3.1对IT界的影响

最初关注《三体》的读者在中国其实为在校学生, 他们是《三体》传播于中国社会的第一个读者圈, 在此之后, 该小说传播到了IT业界, 业内许多的企业家开始对其进行热议, 甚至在许多场合内开始讨论第二部《三体》, 即《黑暗森林》所体现的相关原理, 这一种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危机的前瞻感, 恰如电影《超级战舰》当中的桥段一般, 表达了对人类发展的一种忧患意识, 人类的文明的高度发展可能正是人类灭绝的导火线, 而IT业界是与该危机距离最近的行业。在《三体》的第三部当中体现了一种焦灼的竞争状态, 来自外星的文明对太阳系的攻击, 就好比当前我国互联网行业当中的竞争态势, 是一场集合了人类顶尖文明科技但却仍然不知道竞争对手真实实力的一种扑朔迷离的战争。

3.2 对文学界的影响

《三体》继而影响了文学界。实际上, 中国的文人并不擅长幻想, 或者说, 中国的文学更加偏向现实主义流派, 因而刘慈欣的《三体》的强势切入, 好比业内涌入的一股逆流, 或者是一个怪胎, 文学界不接纳它、不尊重它、不正视它, 但却又无法抗拒其带来的直观影响。过于现实主义带来的情况是中国文学的越发“阳春白雪”, 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 它代表文学界的衰落, 或许, 正是因为有一股类似《三体》的新鲜血液的涌入, 中国的文学才能找到它的新生命。中国人过于现实, 不善憧憬或者幻想, 或者说我们对待未来的看法本来就是悲观的, 那么《三体》是不是能教给我们更多客观对待未来的看法, 毕竟从某种层面来说, 它向我们昭示了中国文坛的出路。

3.3 对科技界的影响

正如《三体》能够强势切入IT界一般, 其影响当前已经毫不意外地开始向科技界包括航天技术界渗透, 它代表我国科学技术的顶尖水平, 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三体》的科技想象水平, 已经凌驾于一般的科幻文学体裁。许多的理论物理学家, 比如李淼门, 在研究宇宙学和弦论的时候, 对《三体》当中的物理学非常感兴趣, 其中对于反物质、反重力等等方面的想象, 已经具有很高的物理科学水平。其独特的思维角度, 甚至有可能带领我国的物理学家走向新的思维开创角度。在航天领域, 《三体》已经开始影响国家空间技术研究机构。虽然在文中该机构的形象并不理想, 甚至是保守和僵化的代名词, 这一在中国绝无仅有的情况, 在国外却能代表一定的社会现实, 中国的官方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打压科幻思想, 因而人们不敢公然抨击敏感权利, 然而在国外人们的思想确实自由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中国相关机构约束社会科幻思维的一种抵制。

3.4 对公众生活的影响

从当前的网络世界中, 我们已经可以找到很多有关《三体》题材的音乐作品, 《三体》电影在国内2016 年7 月的上映也是众望所归。实际上, 在电影上映以前, 已经有相关电影发烧友进行了虚拟的电影预告片的制作, 制作的素材来源于三体已公布的视频材料。人们在自己的微博当中、推特当中以《三体》中的人物名称命名自己的ID, 我们甚至已经可以在网络上发现所有《三体》当中人物的名称, 它好比一个自发形成的组织, 通过对《三体》当中的视角的模仿, 获得了对现实世界的新的看法。以至于有人推测, 《三体》中外星入侵者在人类中的第五纵队:地球三体组织 (ETO) 已经在现实中出现了, 网上甚至在销售ETO的徽章。在去年国内最大的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次以科幻为主题的访谈节目中, 演播室中的上百名观众突然高呼《三体》中ETO的口号:“消灭人类暴政, 世界属于三体!”让两位著名的主持人错愕不已。

实际上, 这些事件的发生, 代表着中国科幻小说的进步升级甚至是脱胎换骨。中国的科幻小说在过去的一整个世纪当中都在左顾右盼、小心翼翼, 《三体》的出现带领中国科幻文学走出了这样的一个困境, 公众社会对它的认可程度已经使得它将受到当局什么样的待遇已经不再重要。

4、三体作为科幻小说的特殊地位及意义

4.1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回顾

中国人从清朝开始写科幻小说, 可见古人也有丰富的想象力, 也有对未来的憧憬。西方科学技术当时正在飞速发展, 它引起中国人的好奇、身亡。进步人士明白, 科幻思想恰如一种对社会落后的经济、政治、科技体制的反思, 它能带领我们走进更好的未来, 反之国家将积贫积弱, 科学技术的大量普及是当时的中国所需要的, 而这种需要基于想象。当时的中国科技的致命弱点, 正是在于不敢想象。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就写过一篇名为《新中国未来记》的科幻小说, 其中想象了百年后才变为现实的上海世界博览会。

科幻小说在中国, 一度仅仅是因为某一现实目的而存在, 具有强烈的工具化色彩, 其产生的初期, 是用来帮助政府宣传中国的强国梦思想, 古代的中国在科幻题材当中, 喜欢将自己描述成独一无二的先进和富强的大国, 能够接受所有国家的向往、尊重和朝拜, 而这样的一种乐观的想象并未赶上社会现实。新中国成立以后, 科幻小说的工具化色彩仍未淡去, 但相对清朝而言, 却已经现实得多, 它被用来普及科学知识, 帮助儿童掌握科学理念, 帮助他们建立人生的理想, 帮助他们建立对国家与未来的信心。科幻技术也多数是基于现有的技术基础, 并没有天马行空, 而是显得有条有理。大多数此时的科幻作品都喜欢进行技术设想, 些少融入人文内容, 过度偏向少年儿童的题材, 使得这一时期的科幻作品题材显得相当简单、青涩与幼稚, 甚至被成人世界所唾弃。在中国上世纪的成人电影题材当中, 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科幻的主体, 此类主题多出现于针对儿童群体的动画片、动画综艺节目当中, 小说中所描写的空间范围基本上没有越出火星轨道, 时间也都在近未来。在那一时期的中国科幻小说中, 科学和技术都是以完全正面的形象出现, 科技所带来的未来都是光明的。

从这一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 我们可以发现浓厚的政治氛围, 出于执政党稳定社会舆论、塑造青少年儿童思想的目的, 科幻题材对社会的描写多是正面的、积极的、乐观的, 极少描绘社会现实, 极少坦诚负面的社会问题与情况。它为青少年儿童描绘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理想世界, 却让成人群体非常失落。

4.2《三体》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客观影响

在《三体》出版之际, 中国的科幻界正处于焦虑和压抑之中。科幻文学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 科幻小说的市场很小, 只有一个很封闭的读者圈子。中国的科幻迷一直是一个顾影自怜的群体, 他们一直认为自己生活在孤岛上, 感到自己的世界不为别人所理解。而在这时, 科幻作家们正在为吸引科幻迷圈子外的读者做出巨大的努力。他们认为, 要想吸引圈子外的读者并获得主流的承认, 必须抛弃坎贝尔式的“科幻原教旨主义”, 提高科幻小说的现实性和文学性。

《三体》的前两部也体现了这种努力。第一部描写了文革的故事, 在第二部中, 在抗击外星侵略的近未来, 中国仍处于现在的社会体制之下。这些, 都是试图增加读者的现实感, 为科幻的想象找到一个现实的依托和平台。也正因为如此, 作者和出版商都对即将出版的《三体》的第三部失去了信心。因为随着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不可能再与现实接轨, 只能描写遥远的未来和更加遥远的宇宙, 而这些, 被认为是中国读者不感兴趣的。于是作者和出版商达成了一致意见, 认为既然第三部不太可能取得市场上的成功, 就干脆抛弃科幻圈外的读者, 写成一部很纯的科幻小说, 这也算是对身为铁杆科幻迷的作者的一个安慰。于是, 第三部成为科学幻想的狂欢, 描写了多维和二维世界、出现了人造的黑洞和小宇宙, 故事在时间上一直到达宇宙末日。但出乎作者和出版商的预料, 正是只写给科幻迷看的第三部造就了《三体》三部曲的巨大成功。

《三体》的经历让科幻作家和评论家们重新思考中国科幻和中国本身, 他们发现自己以前忽略了中国读者的思维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新一代的读者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把思想局限于狭窄的现实, 而是对未来和星空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这一时期的中国, 很像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美国, 科学技术使未来充满神奇感, 机遇和挑战都同样巨大。这是科幻小说生存和成长的肥沃土壤。

不久前, 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 • 索耶来中国, 在谈及《三体》时, 他给出了作者选择最糟的宇宙的原因:他认为这同作者的民族和国家在历史上的遭遇有关, 而他作为一个加拿大人, 对人类与外星文明的关系就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其实不是这样, 在上世纪的中国科幻小说中, 宇宙是充满善意的, 外星人大都以慈眉善目的形象出现, 以天父般的仁慈和宽容, 指引着人类这群迷途的羔羊。金涛的《月光岛》中, 外星人抚慰着经历文革的中国人心灵的创伤;童恩正《遥远的爱》中人类与外星人的爱情凄美而壮丽;郑文光的《地球镜像》中, 人类的道德的低下, 甚至把技术水平高出几个数量级但菩萨心肠的外星文明吓跑了!

但反观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地位,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 在宇宙中不像现代的加拿大, 倒更像500 年前欧洲移民到来之前的加拿大土著人。当时, 由不同民族组成并代表至少10 个语族的上百个部落, 共同居住在从纽芬兰省到温哥华岛的加拿大。他们面对外来文明的遭遇, 显然与《三体》中的描述更为接近。在不久前的出版的由加拿大土著人作家乔治斯伊拉兹马斯和乔桑德斯所著的书《加拿大的历史:一位土著人的观点》引起广泛关注, 其中对此有着刻骨铭心的叙述。

5、结论

在《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描写最糟的宇宙, 是为了能有一个最好的地球。通过它对未来的描述, 我们可以对当前人类发展现状的一些弊端进行展望、反省, 明白我们当前的发展模式可能导致的后果, 由此导致的影响人类生存的危机等。刘慈欣对于未来超信息化社会的描绘, 对于极端情境乃至末日情境下人们的激烈反应的叙写, 以及关于太空环境的黑暗对人类价值观和伦理观的深刻挑战的想象等都值得我们严肃而认真的思考与探讨。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当中, 需要始终保持一个虚心的态度, 没有任何一个说法比“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更适合《三体》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在浩瀚的宇宙当中, 也许真的有另外一种或者许多种文明, 他们或者比我们强大、或者比我们弱小, 而我们并不是宇宙中的唯一。这样的一种非唯一性, 带给我们的也许是危险、也许是另外的一种生存状态和希望, 宇宙的扑朔迷离, 在这一课题上给我们的体验是深刻的, 而我们人类此刻, 除了反思《三体》, 其实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摘要:《三体》是中国文学界的一朵奇葩, 它的光芒让人不忍直视。社会的抗拒与排挤终究无法抹杀其影响。公众仍然接纳了它, 可见社会公众的思潮, 恰如前进的社会历史洪流, 都是无法阻挡的。中国的文学界太需要一个改变、一场洗礼, 一个类似《三体》的“怪物”, 或者它代表了另外一种出路, 或许它能带领中国文学走向另一个更符合中国公众胃口的未来。本文分析了《三体》对中国社会的直观影响, 由此分析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新鲜血液的构成。

中国科幻,大刘和 《 三体 》 篇3

中国科幻的特色是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吗,谁也不知道。但在文字中体现出一个民族独特的风骨和文化,却是所有写作者都在努力实践的追求,科幻作家们也不例外。

叶永烈在1983年创作的科幻小说《腐蚀》就讲述了一个非常主旋律却也很能代表中国特色的故事:来自外太空的腐蚀菌落在中国的沙漠深处,威胁到全地球的安危,一群科研工作者在沙漠中研究对抗这种腐蚀菌的方法却相继牺牲。在安全地带,一个追逐名利的研究者王聪本想剽窃他们的研究成果,却发现沙漠深处的研究员为了他人的安全孤身坚守在沙漠前线。王聪那被名利腐蚀的心终于悔悟了,他自愿留在沙漠里,坚持研究,放弃虚名。这个故事简直是标准的传统美德教科书,可是叶永烈简洁的笔触却传神地表达出了那一代人的情操和价值观,也是一种极有时代感的中国特色。

1986年,由《科学文艺》(现在的《科幻世界》杂志)和《智慧树》(现已停刊)两本刊物联合举办的中国科幻银河奖设立了,这是中国科幻界的最高奖项,每年的颁奖大会是幻迷们的节日。银河奖每年的获奖名单就像中国科幻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见证着一个又一个幻迷们耳熟能详的作家的迭代,记录着中国科幻的一次又一次突破。星河、王晋康、何夕、柳文扬、赵海虹、韩松、夏笳、刘慈欣……他们用自己各自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独到的文风,不懈探索着中国科幻文学的疆域。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科幻世界》杂志。《科幻世界》是中国科幻文学的根据地,也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围绕这本杂志,中国的科幻文学蓬勃地发展了起来。科幻文学的中国特色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成型。2012年签约郭敬明的新生代科幻作家陈楸帆最初也是在《科幻世界》的“校园之星”栏目发表文章,一步步成为一个成熟的科幻作家,最终才被大众所知,签约了郭敬明的最世文化,在最世旗下的《文艺风赏》开设专栏《未来病史》。

在老一代作家的笔下,中国特色总是带有集体主义色彩的英雄主义,前面提到的《腐蚀》正是典型,但也不乏角度非常独到,探索科学精神的作品。何夕2003年的作品《伤心者》就是这样一部感人至深的科幻小说,其中贯穿的两条主线是母爱和超越时代的科学思想。由于主角对数学的热爱,对超越时代的科学理论的执着,使他与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导师的不认同,女友的渐行渐远,社会各种恶俗价值观的冲击,让人预感到主角的悲剧结局,但伟大的母爱成为挽救一切的关键,是母爱使科学得以传承。当结尾提出“伤心者”的概念时,提到了历史上无数超前于时代却不被时代认同,但做出了伟大贡献的人:“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数学家伽罗华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一百余年后获得物理应用。公元1860年创立的矩阵理论在六十年后应用于量子力学。数学家J·H·莱姆伯脱,高斯,黎曼,罗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非欧几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欧几何的实际应用,但他抱憾而终。非欧几何诞生一百七十年后,这种在当时毫无用处的理论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张量分析理论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而文章最后的一句“妈妈”,却回归了最平凡也最真挚的母子常情,也让人看到了世界上最美最无私的爱,力量的源泉以及永恒的希望。对中国传统母亲形象的深入刻画及对科研工作者充满人文色彩的悲悯,把中国科幻的情怀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说到中国特色当然不能不提我们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啦,架空历史本来也是科幻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分支。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出发,改变其科技条件或植入特殊元素,使历史故事变成幻想作品,就是架空历史类作品的特色。拉拉作品《春日泽·云梦山·仲昆》,改编自中国最早的具有科幻元素的文本《列子汤问篇》中的《偃师传奇》,讲述一个工匠造出了一个会跳舞的人偶。故事里的人偶,“他的皮肤由最好的丝布,密密层层的织成,中间镶进长长的铜线,又坚固又耐磨。他的肉身是由轻薄的羽毛填充而成”。这个人偶用兔子做肌肉,用黄鹂鸟儿做心,会跳世界上最轻盈优美的舞蹈,可惜最终卷入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免不了被毁去的命运。科幻的坚硬内核,被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冲刷、洗礼,交融出一种难以名状的虚实结合的美。或许正如道家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相互碰撞的时候,总能产生异常炫目的火花。

到这里,我想问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你对科幻的兴趣是怎么产生的?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曾经描述过自己成为一个幻迷并最终成为一个科幻作家的经历:

童年的一个夜晚在我的记忆中深刻而清晰:我站在一个池塘边,那池塘位于河南省罗山县的一个村庄前,那是我祖辈生活的村庄。旁边还站着许多人,有大人也有小孩,我和他们一起仰望着晴朗的夜空,漆黑的天幕上有一个小星星缓缓飞过。那是中国刚刚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那是1970年4月25日,那年我7岁。

……旁边的大人们说,人造卫星和飞机可不一样,它是在地球之外飞。那时大气还没有被工业粉尘所污染,星空清彻明亮,银河清晰可见,在我的感觉中,那满天的群星距离我们并不比那颗移动的小星星远多少,所以我觉得它是在星星间飞行,甚至担心它穿越那密密麻麻的星群时会撞上一颗……

直到几年后,我才知道了那颗人造卫星与其它星星的距离。那时我看了一本叫《十万个为什么》的书,那是当时中国流行的一套科普丛书,我看的是天文卷。从书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光年的概念。在这之前已经知道光一秒钟能够绕地球跑7圈半,而以这骇人的速度飞驰一年将跨越什么样的距离?我想象着光线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穿越那寒冷寂静的太空,用想象努力把握着那令人战栗的广漠和深远,被一种巨大的恐惧和敬畏所压倒……从那时起,我发现自己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那些远超出人类感官范围的极大和极小的尺度和存在,在别人看来就是大数字而已,而在我的大脑中却是形象化的,我能够触摸和感受到它们,就像触摸树木和岩石一样。直到今天,当150亿光年的宇宙半径和比夸克都小许多数量级的弦已经使人们麻木时,1光年和1纳米的概念仍能在我的心中产生栩栩如生的宏大图像,激起一种难以言表的宗教般的震撼和敬畏,与没有这种感受的大多数人相比,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正是这种感受,使我先是成为一个科幻迷,进而成为科幻作家……

nlc202309020135

我一直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美妙的故事,不是游吟诗人唱出来的,也不是剧作家和作家写出来的,这样的故事是科学讲出来的,科学所讲的故事,其宏伟壮丽、曲折幽深、惊悚诡异、恐怖神秘,甚至多愁善感,都远超出文学的故事,只是这些伟大的故事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一般人难以读懂。各民族和宗教的创世神话,与壮丽的宇宙大爆炸相比都黯然失色;生命从可复制的分子直到智慧文明的三十多亿年漫长的进化史,其曲折与浪漫,也是任何神话和史诗所无法比拟的;还有相对论诗一样的时空图景,量子力学诡异的微观世界,这些科学讲述的神奇故事都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我只是想通过科幻小说,用想象力创造出自己的世界,在那些世界中展现科学所揭示的大自然的诗意,讲述人与宇宙之间浪漫的传奇。

仰望天空,敬畏宇宙,感受到来自星空深处那种天文级别的宏大和每一种物质表象之下极细小粒子之间的纠缠,这恐怕是科幻文学能表达的最极致的美,也是每个幻迷被科学幻想文学深深吸引的终极原因。为了展现这种深沉又略带畏惧的美感,刘慈欣创作了无数科幻文章,早年的《超新星纪元》《乡村教师》,到后来的《赡养人类》《全频带阻塞干扰》《地球大炮》,他那种中国军人式的硬气的浪漫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刘慈欣也被幻迷们亲切地称为“大刘”。

2006年,刘慈欣的史诗级科幻巨著《三体》(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第一部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这部典型的硬核科幻作品讲述文化大革命时期,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密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四光年外的三体文明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人类的末日悄然来临……小说对于中国军人的硬派作风和特殊历史时期的深入描写,使整个故事带有一种沉重的时代感,一种对科学的敬畏,一种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宏大之间的剧烈对比,把中国科幻推向了新的高峰。这部小说也在连载一开始就激起了广大幻迷们的热烈讨论,人们热切地期待着第二部的问世。

2008年,“三体”系列第二部《黑暗森林》出版,这本书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使本土科幻文学走出小众的圈子,走进了大众的视线。《黑暗森林》是一部如同电影一般的小说,紧凑而波澜的情节,可怕又真实的设定,让读者的心随着命悬一线的人类命运一起搏动。在被拥有超高技术的三体文明下了死亡通知书并无时无刻不处在“三体人”的监控之下,人类唯一的优势就是思维上的不透明——人如果不做出表示,便无法直接感知他人的想法,但三体人的思维和表达则是同步和透明的。于是,人类选出了四位“面壁者”,他们不和任何人沟通自己的想法,而通过行动的策略蒙蔽三体人,用战术把三体人诱导向错误的方向,寻求人类自我拯救的方法。三体人自身虽然无法识破人类的诡谲计谋,却从地球人的背叛者中挑选出“破壁人”,与“面壁者”展开智慧博弈,破解“面壁者”设下的迷局。而在惊心动魄的博弈之中,人类也终于明白了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

以下引述大刘自己对“黑暗森林”法则的论述,没有人能比他说得更精确了。

星际间遥远的距离隐去了文明世界内部的复杂结构,在我们这样的观察者的眼中,外星文明只是一个个的光点,每个文明世界内部的种种复杂结构,只凝聚为每个光点有限的参数和变量。这也使得宇宙文明社会呈现出明晰的数学结构。

用这种方式来考察宇宙文明社会,必然需要设定一个公理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推论,我设定的公理如下:

公理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公理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公理一应该足够坚实,但公理二的后半部分还没有被宇宙学所证实,不过如果这两个公理只是用在科幻小说中,作为小说的一个世界设定,在逻辑上还是说的过去的。

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三个基于事实的推测:

一、宇宙文明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十分困难,基本无法判断对方是善意或恶意。这是由于:A:星际间的遥远距离,按照目前已知的物理学规律,交流需要漫长的时滞;B:双方巨大的生物学差异,地球上生物分类为界、门、纲、目、科、属、种,阶层越是往上,彼此之间的差异就越大。人类与不同“属”的生物已经不可能相互理解。在宇宙中,如果考虑到非碳基生物的存在,外星种族与人类的差异可能超越了“界”一级。

二、技术爆炸:人类从石器时代走到农业时代用了十万年,而从蒸汽时代到信息时代只用了二百年。任何一个文明世界随时都可能发生技术爆炸,所以,即使仅仅是原始的婴儿文明或萌芽文明也充满危险。

三、探测可逆:这个推测源自光学中的“光路可逆原理”,在宇宙中,如果一个文明能够探测到另一个文明的存在,那么后者也迟早能探测到前者的存在。

基于以上的公理和推测,可以进行一番简单的逻辑推导,进而得出一个宇宙文明社会可能的形态,这个推导的详细过程在我的小说《地球往事》的第二部《黑暗森林》中出现,我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个最糟的宇宙。正如这部小说的书名所暗示,这样一个宇宙呈现出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黑暗状态,其中的文明世界之间只存在一种可能的关系:一旦发现对方,立刻摧毁之。这种关系与文明本身的道德状况无关,只要上述两个公理成立,这就是它们必然的行为准则。这个结论被中国读者称为“黑暗森林猜想”。

这个结论也是对费米悖论的一个解释,一个最黑暗的解释:如果宇宙中有任何文明暴露自己的存在,它将很快被消灭,所以宇宙一片寂静。

当然,这只是科幻小说所展现的一种可能性,目前,面对宇宙的诡异的大寂静(Big Silent),我们对此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科幻小说是一种关于可能性的文学,它把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供读者欣赏,而其中最有魅力的往往是那些最不可能的可能性。而在这个神奇的宇宙中,任何看似不可能的可能性都有可能成为现实,如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所说:“恒星这东西,如果不是确实存在,本来可以很容易证明它不可能存在。”

所以,在宇宙的各种可能性中,加入一个最糟的可能,至少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不需要再对这个理论进行阐释,读到这里,你肯定已经能感觉到这个理论严谨的科学逻辑下冷硬的悲剧色彩。大刘也曾说过,在中国早期科幻中处处体现的科学乐观主义近来越来越淡了,这可能和时代有关,也和科幻小说的严肃性在逐步加强有关。但是这种对宇宙对未来不那么乐观的预测,因为出自严谨的科学推理,所以富有那残酷而现实的美感,也是在对人们敲响警钟——珍惜现在的世界吧,或许不知道哪天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根本保护不了它了,同时,也不再能够受到世界的庇护。

《三体》的最后一部《死神永生》设定已经超越了近未来的背景,不再拘泥于现实社会,而直接把舞台移到了广袤的宇宙深处。真正的星际战争没人见过,也不可能见到,因为战争的方式和武器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目睹战场之日,即是灭亡之时。黑暗森林的残酷是以同归于尽为代价的,两个超级文明之间的斗争也绝不会考虑其他小文明的存亡。小说中宏大而瑰丽的描写冲击着想象的极限,就像黑暗森林里会开出的那种花朵。那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你真的一定要自己去感受。

《三体》系列构建了非常独特的价值体系,多处体现了为了集体和更大的利益而牺牲小我的情结,结合了中国人推崇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科学人道主义,这也正是《三体》在世界范围内的独到之处,中国科幻小说也从《三体》上发现了科幻文学发展的新的方向和可能。更重要的是,有更多平时不接触科幻的读者从《三体》中体会到了科幻文学的魅力,也许你也是其中之一吧?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书心得 篇4

关于《三体》描写风格

有自己的特色,在科幻界中应该算是独树一帜了。我看得很有趣,因为我是从第二部《黑暗森林》开始看的,一开始引人入胜的是一只蚂蚁在三维世界里怕在二维世界里想象,刚开始看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现在回想那不就是人类的写照吗?人直接感受的是包括时间的四位空间,按照如今维数理论,更高维的就存在我们身边,或者说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就有更高维的,只是凭借人类的结构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只能靠想象,而人的想象力也并非无所不能,它受到物种的限制,就如蚂蚁永远无法想象球是圆的这种感觉!

还有小说中提到的智子,刚开始看第三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那个疯狂出现在视野前面的数字在我们无法解释的情况下也真的称得上“神迹”!但细想一下,这些又都在作者安排的前提下能够经得起逻辑推理的推敲,智子或者说是质子因为带正电能够操控电子,能够使照片底片感光,或者是使人眼的视网膜感光成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死亡倒数数字”的原因。这也是科幻小说的魅力之处,虽然梦幻,但与现实科学总有一条线紧紧牵着!

如今我弄明白了,智子跟质子本质上一样,只是智子是将质子改造成超级计算机!这个想法在我看来还算合理,但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居然把改造的细节也写了出来,而且有理有据,想法前卫奇特……将高维的质子在低维展开,一颗人眼看不到的质子被拆成遮挡天幕的细丝,并且在上面蚀刻电路,而后回到高维变成看不见的超级计算器!不过其中我还是有一些东西不太理解不太合理,质子怎么会是处在七八维这样高维的宇宙呢?而且里面关于科技的发展都是以人类现有的技术去联想,比如说电路,比如说计算机!或许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孕育出其他完全不同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形态呢?但扣心自问,要自己来想象外星文化,我又会从哪个角度去幻想,总之应该也和人脱不了关系吧?!正如前面所言,蚂蚁想象不出球是圆的这个事实,只会在上面爬来爬去。书中有言,地球人在三体人的眼中就如虫子一般,虽然虫子也有虫子中的科学家, 但虫子的结构不变,某种本质的东西应该也不变。不是有一种假说吗?地球上的生物基本上都属于碳基生物,而科学推断说也有可能存在以硅基生物为主导生物的星球,那样的话势必会发展出不一样的文明形态啊,又怎么能以人类发展文明史与科技发展史去衡量呢?如果有宇宙文明,势必存在多元化,这是我的理解。

关于《三体》的批判意义

联系到__,从《三体》到《黑暗森林》,之中有很多描写革命斗争的都联系上了__时期,虽然发生的事件都是以未来和现有科学理论为材料,但其中对错误的斗争方式和对__时期的黑暗事件的讽刺异常明显。我是个90后,没有亲身经历过大__时期,从历史了解到的,是关于那十年间的许多在现在看来是荒唐的事!而作者换汤不换药的描写让我们更为接近地接触到那一段沉重的历史。

革命需要血的代价。在“地球三体运动”一章中,描写了一群地球叛军(说是叛军可他们的思想也是想把地球变美好,可是他们的思想太负面了,居然认为人类无药可救必须灭亡!)信仰三体文明跟广大人类唱反调。如果说一切事物的结局就是毁灭与虚无,人类终将消亡,地球终将步入末日,宇宙终将走向无尽黑暗。那最终有什么意义呢?还是说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其中演变的过程才是永恒的真理?宏观上去想,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就如那个可怕的“农场主假说”:一个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到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杀了!

刚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后背冷汗直冒!太可怕了,如果真的存在高维的生物拿我们当鸡看,就如上帝一般,那么人类的所有文明岂不是都是笑话!

之后想想,嗤笑一声,这不是杞人忧天吗?就算真的存在,也不能够是人类的脑袋能够想象出来的场景,那跟现在,真的是太遥远太遥远……

有如史强那般的现实乐观主义才是我们要学习的,对生活的态度。毕竟跟那些以纪年级的时间单位相比,人短短一生几十年连沧海一瓢都谈不上吧?偏偏现实中连这些都不珍惜,不可学。

《三体》中也有联系到世界末日,特别是描写了独特三体人的末日,一群可以脱干身上的水变成纤维的三体人,科技中掌握中子等其他微观领域人类科技领域未曾接触的部分。“三体文明”在末日中痛苦挣扎时,接收到傻傻地球文明的纯真寻友信号,如同在沙漠脱水的人遇见一汪清泉,那对生的渴望的执念无比坚定。随后轻松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

之后《黑暗森林》中三体舰队入侵太阳系探测器那个水滴型跟地球太空舰队的战争,那才叫高潮!不同文明等次战争的屠杀,水滴的无敌形态深深烙印在读者心间!也血淋淋地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地球应对外星入侵的“面壁计划”一个一个被破壁,人类最后的希望一点一点破灭,真揪心!最后一位“面壁者”罗辑,曾倾向三体文明,第一个意识到宇宙文明的残酷和法则,以暴露自身宇宙坐标这一无疑是自取灭亡的行为迫使三体舰队停下死亡的脚步。三体系列第二部《黑暗森林》最后的结局以人类的威胁胜利和三体人的妥协应该说是比较曲折完满的。人类最终没有消亡,读完后也松了一口气。

也引起了我们反思,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难道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文明如何先进都有战争的存在?都有军事的存在?

科幻小说《三体》感想 篇5

唯一让人稍感欣慰的是,太阳系的死,太壮观。那是一种惨烈的美,巨大的绝望,任何挣扎也是徒劳,只能任由所有的所有化为梵高的星空。云天明的童话里说,针眼画师只需要看人一眼,便可以把这个人完美的画到画里。在童话里,入画的国王后在生命最后一星的火苗里决绝而不可置信的看了他儿子一眼,这一眼,将会是所有程心世界里的人类在意识到什么是二向箔的时候共同的表情。没有希望和救世主的死亡是无奈的,然而明明把救世主赐予的机会握在手心里却阴差阳错的失去了救赎,这才是真的死亡,因为死之前连精神也崩塌了。

这样一个冷酷的故事,却存在一个奇葩,那就是程心。这是个欧洲的白雪公主,是tvb的刘三好,是韩剧的三顺(注意,不是金三顺),是美人心计里的云汐。没有太多内在性格的矛盾和冲突,她每次都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爱的方式对待生命:自己的或是敌人的。我支持热爱生命,也支持尊重生命,更双手双脚崇拜爱与奉献。可谁又能分清楚程心的选择是基于爱呢,还是懦弱呢?在这个黑暗森林里,掌握着全人类的命运,没有一颗死士的心要如何生存下去。圣母的光辉,说白了,只适合洒给低于人类文明的种族;在三体或更高智慧的面前,人类不过是个小屁孩而已,小屁孩在人贩子面前需要讲究爱么?需要分人贩子糖吃么?程心这人物的设定,让我想骂这女人没脑子。

从这个角度想,程心始终没能见上云天明一面是大刘对命运的尊重。她没有实现梦想和安心生活的资格。又或者,这无非是另一个大男子主义心中的梦中情人,温柔,无私的爱,软弱因此需要男人给与保护,做错任何事都有人为她收拾烂摊子,会有人拍拍她的头说:这不是你的错。这个设定是个伪设定。权力意味着同等的责任,伴随着而来的应该是个性的改变,而不应该是如此童话般的天真纯洁。罗缉在执剑人前后性格变化有多巨大?程心怎么地至少也该在第二次选择时有所改变吧?!除非她从没有好好想想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做了以后到底会有什么后果。因此结论只能是她没有好好想过,或者她就不懂得如何思考。因此结论还是那一句:这女人没有脑子。youare the most hated woman in this country! ironlady里有这么一句台词。这句台词也适用于程心。

战争的爆发源于实力的不平衡。总得要一方认为有能完全战胜另一方的信心和力量,这仗才打得起来。史实的角度上来说,人类文明内部有一战,又有了二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第三次世界大战,或许因为时间不够,或许因为文化在友好的相互交流,但根本上难道不是因为核武器的威慑?打击别人便等于是同归于尽,有这个共识才能避免大战。如果双方力量是不平等的,那么弱的那一方如果和你死斗,要抱着你一起跳崖,那你还逼不逼狗跳墙呢?程心这个选择,如果放到二战里,完全就是个汉奸行为啊,试想毛泽东如果张开双臂拥抱日本天皇,说,让我们一起亚洲大同吧,你赐予我们技术,让我们共同带着爱与理想有好地发展下去!

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400字 篇6

《三体》最为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许多人心目中所想象的完全不同的宇宙。更残酷的是,这本书中的宇宙真相是在前沿物理学定律的基础上,用严格的推理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非常巧合,去年霍金也曾向全世界警告,应该尽量避免与外星人接触,否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于是,即使难以接受,我也不得不承认,《三体》中的黑暗森林确实更像是一个真实的宇宙。相比之下,《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变形金刚》这类通俗科幻故事中所描述的宇宙简直就是天真的童话。

我无意品评《三体》的故事或者艺术水准。毕竟,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三体》跟金庸这样的文学大师的作品相比是有差距的。但是,在现实的层面上,《三体》给我们留下的烙印可能更加难以磨灭,特别是对了解一些相对论知识的理工科读者。

“你们是虫子。”

“毁灭你,与你有何相干?”

“我需要一块二向箔,清理用。”

我们应该庆幸,上面这些悲凉的台词出自一部小说,暂时还没有变成血淋淋的现实。我们应该庆幸,没有智子来锁死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依然可以努力让科技的飞跃发展持续下去。既然宇宙中没有童话,要想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尽可能长久地生存,我们只能快马加鞭试图有朝一日奋斗成为黑暗森林中的“神级文明”;即使做不到这一点,退而求其次,我们也要有能力把人类的种子撒向宇宙的各个角落,这是唯一让我们的千代、万代子孙不被这个宇宙除名的办法。以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而言,我们的求生之路还很漫长。

小说《三体》读后感 篇7

整个故事大气辉宏,天体物理知识与曲折的情节完美结合,看完让人大呼过瘾。

当一个世界用光年来表达距离,用亿年来表达时间的时候,我才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一切一切,在宇宙的进程中,都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东西。

当然,除去那些超赞的情节,我更欣赏小说里面对人性的讨论。

当叶文洁向未知的三体世界发送信息,让他们来取代地球文明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她对人类或者说是对人性的绝望,我没有经历过文革也想象不了文革,但是从叶文洁身上,还是可以看到这场浩劫给人性的重创——多次失望到最终绝望。想到我的一个朋友也跟我说过,单纯并不难,难的是你经历了许多事情,却还能保持单纯。

文中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疯狂面前,理智是软弱无力的。”关于这个,我想了一下。我自己本身是一个喜欢理性的人,尽管理智在疯狂面前是多么的无力,但是,如果能在一个疯狂的环境保持理智,更是不易。

罗辑,一个被选中为面壁者的普通人。在巨大的压力下,运用自己的智慧,震慑住了三体人,保护地球免受侵占。之后又作为地球的执剑人保护了地球几十年,被奉为神灵。可是最后,他又被控诉多年前他的一次暴露一个星系位置的试验可能毁灭了一个文明。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人的善变,当别人需要你的时候,可能会客客气气的,当你不再有作用了,便形同陌路。另外,这里罗辑被控诉毁灭了一个文明。那么,我们是否有权利去毁灭一个文明,甚至只是剥夺生命?我想到了之前微博上@能靠点儿谱吗的一个讨论“按下一个按钮,地球上的某个和你不相关的会死去,然后你会得到许多许多的钱。问题是,你会按下吗?”,也想到前几天泛读课老师问的,(二战期间)你(一个德国少年)会不会去射杀一个俄国的俘虏(他是你的敌人)。我想了很久,我觉得我还是不会去剥夺别人的生命,非要给出理由的话,第一是换位思考我也不希望成为被夺去生命的人,第二就是小说中也有提到的人可能跟其他文明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有爱。

上面我说的关于人有爱的这一点,在另一个主角程心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她的两次抉择“不暴露三体文明的位置、让星环城投降”,就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当然,她的选择,一次让人类面临被三体文明侵占的危险,另一次让人类失去造光速飞船,避免灭掉打击的机会。看起来出于人性的选择却导致了悲剧的结果,是不是她的选择错了呢?我想不是的,微博上@奶牛denny说过“做你所坚信的事,有可能很多年很多年,都不会有人来认可你,赞赏你。更不会被几百人、几千人在公共场合赞许。人生没有任何决定是错误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另外一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但是,总有一天,有人会很诚心地告诉你,你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我觉得,我们要审慎地做出决定,然后,就去坚持它。

再看小说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句子“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包括我自己都会犯这种错误,有时候总会习惯地自以为是。现在我看来,谦虚而不失自信,是一种好的姿态。

小说《三体》的读后感 篇8

科幻题材是我从未接触过的一个类型。就今年读的小说题材来讲,也新见识了圣经题材、谍战题材、都市犯罪题材,但读完那些以后,也仅仅是觉得,恩,不错,增长了知识面,甚至可以评说哪哪写得妙,哪哪有功力。但是《三体》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它一下将我的视野和思维极大拓展,拓展到在宇宙尺度体会情节,在光速层面体会情节,在四维角度或者二维角度体会情节。这是宏大立体的思维拓展,我只能说我是在体会、消化作者的思想,是远远无法读完后站在和他一样的高度俯瞰、评价整部作品的。

看《三体》的过程中也记了三页的随想,但是真等读完后再整理思路,却发觉三页的随笔是没法码在读后感里的---小说中可讨论展开来讲的细节太多。所以有厉害的读者续写三体,能将其中的一部分细节再展开成一部部小说。

三体这个系列,一部比一部构架宏大,而且前面的铺垫后面也能接上,甚至有一次又一次的反转。按往常大多数科幻作品的套路(我只看过科幻大片),地球危在旦夕,但总能千钧一发力挽狂澜;又或者以留白的方式让观众想象。但三体就是有这个能力往细节处写,正面刚;地球毁灭了,太阳系毁灭了,甚至最后站在宇宙尽头,整个宇宙都毁灭。按说写下这些话从字面上看是很幼稚的,也无法想象的,但作品中发生的这些就是能让你信服。所以读完后我非常佩服刘慈欣这位作家。我原先就认为,能在一本小说里把时空架设好,并能顺利写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时空跨越越大,架构越大就越难写。三体系列三部是从地面写到地球,再写到太阳系,银河系,整个宇宙。将读者的视野思维一次次拓宽,一次次扩大,能框住这么大还写不崩并写得恢弘大气,真是令人惊叹

上党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过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刻,“千年的文化成就百年的世家,百年的世家成就一世的淑女。”文化的沉淀是由时间累积的,是需要一代代人传承的。百年家族的言传身教为族人搭就的平台和形成的三观是远高于普通人穷极一生靠自身经验教训沉淀下来的人生感悟的。普通人一生的经验教训也局限在自身一辈子能接触到的一亩三分地,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知识是未曾想象的。所以就我们普通人来说,只能尽力作为百年家族的“先祖”,先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能力,愿后人平台越来越广。

《三体》小说读后感1000字 篇9

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始终对浩淼的星空充满了好奇,乾坤天行,悬若日月,那些闪烁的星光似乎亘古不变,却又变幻万千。于是人类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解释这种不可思议的存在——那里或许有神的宫殿,是我们向往的仙境;它们也许是人类死去的居所,灵魂的归处;又或许是神迹,会给予人类以吉凶的启示。

直到有一天,人类知道所在的蓝色星球并不是这宇宙的中心。只是这无边苍穹间一粒微尘。好奇心所引发的探索欲促使人类把眼光投入到深邃而遥远的未知空间。我们发出了信息,迫切想知道:我们是这宇宙唯一的幸运儿,还是有另外一些智慧生命在倾听宇宙的回音。

《三体》构建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地球确实是一个幸运儿,它拥有一个已经延续了50的恒纪元。生命可以避免严寒、烈焰,不用脱水,世代繁衍。而在四百二十光年之外,有一颗同样存在智慧生命的星球,被三颗太阳折磨得体无完肤。他们的文明的断裂的,只有在偶尔的恒纪元里复苏,又在频繁出现的乱纪元中脱水封存。两颗星球相距如此遥远,似乎永无交集的可能。

然而,叶文洁一次不经意的发现——太阳镜面的反射波;一次偷偷摸摸的验证信息发射——电波穿越了时空,直达三体星球。这一束电波如同扔进宇宙的小石头,一点点涟漪振荡开来,掀起了两个星球的轩然大波。

1379号监听员:监听员是一个卑微的职业,他们身处监听室,虽然可以避开乱纪元,但是也无法感受到恒纪元的快乐。窗外是乱纪元的黑暗,身后是广漠荒凉的宇宙,他在孤独中老去,不久就像其他老到不能工作的三体人一样,被脱水,然后焚烧。他的一生就此而已。

在这种毫无意义的混沌人生中,1379号监听员收到一条让他震憾的信息——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蓝色海洋覆盖的星球,只有一个太阳,拥有蓝天、绿树,在监听员看来,这是一个美丽、幸运的星球,远远好过朝不保夕的三体。他爱上了这个星球,并想把她作为一个梦,隐藏在心底的梦。他不想让三体毁灭了这个梦。

于是,他回复了信息——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而信息的发出者——叶文洁,一个天体物理学家。已经饱受了生活的折磨。父亲死在台上,妹妹死于武斗,母亲无情的背叛,她小心翼翼的生存,对生活并不报太多的希望。欺骗、背叛、战争、污染、破坏,让她对这世界充满无力感,也不再报太多的希望,仰望星空是她的工作,也是她的归宿。

然而,她收到宇宙的回声,一个绝对意想不到的回声。可她不知道,那是另一星球对她发出的善意的警告!

所有的一切都不可避免,三体人不会错过找到一个恒纪元的机会,因为他们的星球即将毁于飞星。他们竭尽所能,组建庞大的星际舰队远征地球。并发射了两粒质子,以阻止地球的科技发展,削弱地球人的反抗能力,他们要消灭他们口中所称的阴沟里的虫子,占据他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所有的科幻都不能回避一个问题——如果不仅仅只有地球一个文明存在,两种文明相遇时,究竟会发生什么——和平、还是战争?

是ET般可爱而无害,还是如异形般邪恶而具有毁灭性?

叶洁文认为,主的降临可以引领人类走出互相倾轧的黑暗,走向更光明的未来;伊文斯则觉得人类无药可救,应当由更先进的文明统治地球。而他们的心中的主,正急切地赶往地球,只为一件事,不惜一切占据那个地方,为自己所有!

别说是幻想啦,如果让你统领一支现代化的海陆空大军,粮弹俱足,穿越回战国时代。你是费力淘神地跟各国游说和平,还是先动手再说礼,还似乎不难选择。从人类历史而言,西班牙干过,葡萄牙干过,英法干过,美日干过。外星人呢,会不会也这样?不好说。

幸运的是,这是个科学幻想,倒计数尚未闪烁。地球依旧在执着地向外太空发送着友善的信息,我们依然向往并仰望星空。

上一篇:民间经典常见歇后语下一篇:搅拌站转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