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五重境界读后感

2023-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师五重境界读后感

《教师的境界与教育》读后感

葛家中学

2015-7-10

最近读了大师的书,颇有许多感慨,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当教师的资格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若不能在细节上影响学生,便不能当好学生的导师,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很有意义的公益广告:忙得头发都来不及拢一拢的母亲俯身给老人洗脚,旁边的儿子看到后,也摇摇晃晃地端着一盆水来给自己的母亲洗脚,足见榜样的力量。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的高尚人格,提升自身素质,要照亮别人,自己身上必须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自己心中必须要有火种。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而一个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表现在与学生相处的一点一滴中。走进书本你会与大师为友,走进书本你会与经典对话,而走近这些教育的痴心汉少一点浮躁和功利,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多一点热情和关爱,更让我们认识到要用心去工作,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让人民满意的称职的好老师。

从育人的意义上,教师的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等级,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人类境界,一个教师追求的人生境界越高,他培养出的一代新人的人生境界也越高。

作为教师,所要追求的境界——就是要追求做一名合格的人之师;同时,要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追求道德境界或人类境界;并且,还要追求更高的治学境界,追求做一位名师、大师。得到学生认可。

好教师不能光靠专家评定,还要看学生是否认可。和好教师在一起,学生会感到愉悦,会萌发很多话题和探索的欲望。

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对此的回答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在风行于全国的“双名工程”,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名教师、名校长的选拔培养机制,给不少教师搭建了学习、锻炼的平台,其中的佼佼者最后还有可能荣获“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经由这样的机制培养出来的教师,自然被人们公认为“好教师”。

“真正的好老师,是学生自己找的;真正的好老师,不会告诉你他是你的老师。”前一句话告诉我们,所有的人、事、物,均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好教师,“荒野或自然,真的是人类文明最好的老师”。一个教师是否是好教师,不是所谓的专家评定出来的,而要看学生是否认可。我们一直倡导教育要“以人为本”,其中最要紧的就是知道并理解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后一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好教师,应该是有耐心的,是有好行为的,是不断学习新东西的,是助学生成长的,是懂得反思自己的,是像朋友一样温暖的,也是融入自然的。他不会告诉学生自己有多么好,多么特别,但学生和他在一起就会感到愉悦,就会萌发很多的话题和无尽的探索欲望。教师要做到这些显然不是可以培养出来的,那是怎么达到的呢?靠的是“自我教育”是一种反思,一种自我观照,自我叩问,自我鞭策,自我发展。教师能达到“不待扬鞭奋自蹄”他便会不断的自我发展。所以说,“教师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二的那些孩子么。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年级里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师,也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带教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也很差,

她感谢我帮她理清思路,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这段时间我正处在一段情绪的低谷中。我常常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懊恼,自己跟自己生闷气。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不过我并不沮丧,因为我知道做教师是在教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越清晰,才能更好地悦纳自己,进而在工作中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让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遇见更好的自己。在我们的学校,几乎都用着一套统一的教育教学标准考评教师,它就像紧箍咒一样在控制教师的灵气、个性和创造力

在平常的教学中,人们津津乐道的好教师的教学,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标准的把握——界定精准,重点突出;对教学内容的挖掘——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对教学流程的设计——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张弛有度,活泼有序;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体察入微,关怀备至„„讲得清楚、听得明白、学得有趣、做得出来,是很多教师一直追求的教学境界。

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必须要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爬滚打,教学相长,当然教学的细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如果同时遇到几个女学生,校花和普通女生走在一起,先向长相普通的女生打招呼。如果遇到几个男生,先向内向的打招呼。

课堂上答疑时,优待貌不出众、内向的学生,越是长相普通、没有特点的学生越是需要老师给予足够的关注。 尽量记住更多学生的名字,啦

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却能走上知名的“百家讲坛”,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当中央电视台《人物新周刊》的主持人问纪连海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时,他说,自己只是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来做。在他看来,工作有两种:一种是职业,一种是事业。而当中学教师就是他的事业,而不是职业。

我相信我也会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来做的。

第2篇:加强作风建设要做到“五重”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要想取得实效,推动机关作风持续好转,必须做到“五重”:

要重修身。总书记于今年上半年提出了“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而“三严三实”摆在第一位的就是“严以修身”,这说明了修身的极端重要性。一是修大德。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宗旨意识,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永葆纯洁性和先进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时时处处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修官德。就是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厚待百姓,潜心爱民,时时处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察民情、纳民意、聚民智,带领百姓加快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增进民生福祉;严格遵守党纪条规,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干干净净干事,清清白白从政。三是修公德。就是要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模范遵守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社会公德,树新风带社风。四是修私德。就是要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要重垂范。加强作风建设,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关键。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做到“四个带头”:一是带头搞学习。领导干部要崇尚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特别是要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党纪条规,时刻做到心中有党纪、脑海有条规。二是带头察民情。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三是带头抓落实。要靠前指挥、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做“主攻手”,带头谋划思路,带头狠抓推进,带头协调问题,确保干出成效。四是带头守纪律。要带头遵守党纪条规,带头遵守单位制度,用守规矩、讲原则的形象赢得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要重治本。就是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治本之策,从制度层面强化保障和防范。制度建设的着力点在配套。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相关的规定和制度不少,但一些单位缺乏各自的具体标准和程序规范,影响落实效果。因此,要结合实际工作,制定细化、具体化的工作标准和程序,以规范求长效。制度建设的突破点在创新。要通过制度创新来规范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有效纠正、防止、遏制不正之风。制度建设的关键点在落实。现在不是缺少制度,而是缺少有效执行和落实。对各项制度,要严格责任、狠抓执行、强化监督,真正发挥制度的刚性和约束力。

要重结合。就是要把改进作风与业务工作、从严治党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确保收到实际成效。一是要与从严治党有机结合。作风建设是从严治党的切入点,二者要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主要是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实行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坚持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管理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二是要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着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融洽、健康活泼的机关文化,用好的文化来影响干部、激励干部、成长干部。作为党政机关,要着力营造实干文化,引导干部职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着力营造服务文化,重细节、讲程序,努力做到规范服务、高效服务、优质服务;着力营造执行文化,讲服从、讲效率,力求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三是要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要把作风建设融入日常工作之中,用好的作风来推进工作,用好的业绩来检验作风。

要重常态。就是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抓作风建设,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避免“一阵风”行为。一是教育常态化。将作风教育纳入各级各单位干部教育培训、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做到年有计划、季有安排、月有重点,并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教育活动。二是监督常态化。将作风建设纳入各级党委重点督查内容,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建立台账、限期整改、确保成效。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经常开展明察暗访,抓了春节抓清明,抓了中秋抓国庆,形成长期高压态势。同时,建立完善电话、信访和网络“三位一体”举报平台,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监督。四是严格问责常态化。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严从快查处作风建设方面的案件。一方面,要建立作风建设案件快查快结机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对影响恶劣、社会关注的典型案件,点名道姓地进行内部通报或公开曝光,切实增强问责的震慑力。另一方面,对发生重大典型案件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严肃问责,形成工作倒逼压力,增强贯彻落实各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松;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只要作风建设常抓不懈、抓铁有痕、一抓到底,必能久久为功。

(作者系常德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第3篇: 教师的人生境界

-----师德专题讲座

魏书生老师讲的《人生的境界》,这篇课文是中国近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划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昨天朱老师讲到我们身边的师德典范中的俞毅、刘佳芬、龚金川老师,他们因为爱岗敬业,献身于教育事业,坚守教育之爱,他们不堪为师德楷模。

李源田老师在《派往明天的教师》中写到:“教育,不是天空闪烁的孤星,它是,也只能‘是多彩世界的一个音符’。然而,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在社会变革和转型的浪潮中,教育也有自己的尴尬,教师也有‘身处夹缝中的悲凉’”。是的,我们教师被冠之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把国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教师的身上,家长则把所有的人生追求和寄托都放在孩子身上,老师肩上的担子何止千钧?干得好理所当然,而稍有闪失,责难声便席卷而来。面对这样的现状,谁听到过我们疲倦的呻吟和无奈的叹息?谁在意过我们忧郁的目光和彷徨的心灵?谁愿意给我们理解和宽容?„„我知道这种现状真实的存在着,也不会在短时内得到改变。然而,只要我们想想“人生的境界”,我们便不会老是停留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还得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也许人生才会更有意义。我认为,教师的人生境界更是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升华。

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

学会快乐工作。我们很多老师讨厌自己的职业,厌恶自己的工作,于是把工作当做一种受罪,整天都在抱怨,然而为了生计,不得不工作着。其实我觉得,我们只有学会快乐地工作,才能让自己活得充实。

首先,对任何工作都要满怀激情地干好,工作有激情很重要。有激情才能有效率,有激情才能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地被别人推着走、推着干,有激情工作起来才能够有无穷的力量,才能感到工作的快乐。其次,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恰当地给自己定位,不要老和别人比,你就和自己比,不要有一些不切实际的非分之想,那样的话是自己给自己找别扭。再次,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干任何事情都必须有目标,知道自己为何要这样干,目的是什么?做一个老黄牛式的工作者。最后,要抱着积极的态度而非对抗性的态度处理一切事物。把周围的人尽量往好处想,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千万不要以敌意的态度对待别人,那样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能快乐地工作。

总之,只要一心扑在工作中,一心投入到学习中,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一切,快乐就会伴随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快乐就会与你是亲密朋友,永远伴随你左右。

学会欣赏一切。我们一些老师总是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只感到工作的枯燥和无奈,只盯到学生的缺点和问题„„于是便抱怨这个社会,抱怨这份工作,抱怨这些学生。其实,人生是多彩的,世界是斑斓的。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你会相逢相识很多的人,你会不经意走进新的环境,不同的人会带给你不同的心景,不同的环境会给你留下不同的感觉,如何面对,便成了我们最难把握的尺度。

当你学会欣赏,你才会读懂:晶莹雪山的冰清玉洁之美,潺潺小溪的清秀自然之美,波澜大海的宽广豪放之美。才会感知一朵花的世界,才会禅透一粒沙的永恒„„

当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你周围的人,看待你周围的一切,你便忽然感到自已心变得坦然了,生活更加充满了阳光,突然感到这世界是那么美好,周围每一个人都在向你微笑,每一个不经意都使你愉悦。

学会欣赏,但不要奢望能拥有太多。要用一种平常心态去欣赏每一个人,就像欣赏一幅画一样;要用一种平常心态去欣赏每一道风景,就像欣赏一个人一样。这样,许多朋友便会在你欣赏的眼光中向你走来,每一道风景都会象朋友一样融入到你的生命。

心与心会一点一点地交融,心与自然也会一点一点地交融。这样,生命变得很快乐,很充实,很富有。你会真正体味到人性的纯美,体会到人生存在的价值„„

学会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学会沟通。沟通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能力。如果人一生当中想要出人头地,一定要学会沟通。实战型管理教育大师余世维在他的《有效沟通》一书中用许多鲜活生动的案例、鞭辟入里的分析,能让我们掌握许多顺畅有效的沟通之道,很值得一看。他指出了不良沟通的三个主要症状:“往上沟通没有胆(胆量);往下沟通没有心(心情);水平沟通没有肺(肺腑)”。对我们很有启示,也希望大家能克服。

老师们如果想成就精彩的人生,一定要学会人际交往,这将会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平衡的心态面对现实 学会宽容。“让地三尺”故事:

古时候,一个丞相的管家准备修一座后花园,希望花园外留一条三尺之巷,可邻居是一名员外,他说那是他的地盘,坚决反对修巷。管家立即修书京城,看到丞相回信后的管家放弃了原计划,员外颇感意外,执意要看丞相的回信。原来丞相写的是一首诗:

千里家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员外深受感动,主动让地三尺,最后三尺之巷变成了六尺之巷。

李斯在《谏逐客书》一文中说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我们有些老师总是斤斤计较,稍微有点不如意就怨声载道,甚至消极怠工。其实仔细想来,我们工作为了什么?应该不是仅仅为了几个钱吧!那又何尝不可以宽容地对待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处处忍让着点儿,不能说明多高的德,至少能守住心灵的宁静,成就平凡的人生。

学会体谅。我们一些老师总是爱盯着别人,爱和人比较。总认为别人好闲自己辛苦;别人拿得多自己拿得少;别人运气好自己总倒霉„„其实有时候也许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艾森豪威尔是二次大站时的盟军统帅。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士兵从早到晚一直挖壕沟,就走过去跟他说“大兵,现在日子过得还好吧?”士兵一看是将军,敬了个礼后说“这哪是人过的日子哦!我在这边没日没夜地挖。” 艾森豪威尔说:“我想也是,你上来,我们一起走一走。” 艾森豪威尔就带他到那个营区里面绕了一圈,告诉他当一个将军的痛苦和肩膀上挂了几颗星以后,还被参谋长骂的那种难受,打仗前一天晚上睡不着觉的那种压力,以及对未来前途的那种迷惘。最后,艾森豪威尔对士兵说“我们两个不一样,不要看你在坑里面,我在帐篷里面,其实谁的痛苦大还不知道呢,也许你还没死的时候,我就活活地被压力给压死了。”

这样绕了一圈后,又绕到那个坑的附近的时候,那个士兵说:“将军,我看我还是挖我的壕沟吧!”

我这样说并不是希望我们每个老师都甘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模范,不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抗争。我只是希望大家相互体谅,相互帮助,对别人多一些认识,多一些理解,减少内耗,不断推动学校的工作,促进自身的成长。

学会放弃。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告诉自己要如何努力、如何坚持、如何永不放弃。于是我们活得很累,有时候甚至感觉到了疲惫,也便会去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有一个关于舍与得的故事告诉大家要果断地斩断束缚我们心灵的那根绳子,才能获得职业生命的重生,那是从教育这个角度来说的,其实对于我们人生也很有启迪。

我们一些老师把“利”看得很重,要求多劳必须多得,做一点事情就必须要得到相应的利益。这本没有什么不对,“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原本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但是我要说,“得”的概念应该是很宽泛的,不应该仅仅指“利”,还应该包括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可、社会的评价、自身价值的体现等等方面,这方面得到少一点,另一方面可能就会得到多一些,请相信,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一切都是守恒的。

电影《卧虎藏龙》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放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学会放弃,你会拥有更多!

三、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一切

幸福是一种感觉。“渔翁的故事”:

一个迟暮之年的富翁,在冬日的暖阳中到海边散步时看见了一个渔夫在晒太阳,就问到:“你怎么不去打渔?”

“打渔干什么?”渔夫反问。

“挣钱买大渔船啊!”

“买大渔船干什么?”

“打很多鱼,你就会成为富翁了”

“成了富翁又怎么样?”

“你就不用打渔了,可以幸福自在的晒太阳啦”

“我不正在晒太阳吗?”

富翁哑然 。

其实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到了,便是拥有。幸福与金钱、权力、地位不一定成正比。富翁不见得就比晒太阳的渔夫更幸福,让人羡慕的公务员也未必有我们教师过得充实。和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一起,其实我们很幸福。 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 这个社会不一定每个人的心都是好的,也不一定每个人的话都是正确的。面对别人的评价,不管他是善意或是别有用心,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从而选择自己的行动。有的人对于别人的评价不屑一顾,有的人则灰心丧气,两者都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

对于善意的评价,不屑一顾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尽管我们不能以别人的价值来衡量自己,但我们应该学会通过他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同样你也不必灰心丧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都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成长。

而对于别有用心的评价,就得好好的思考甚至是反击。我们身边有些人自己不思进取,于是也希望大家都得过且过;有些人自己不关心集体,于是也希望每个人都漠然置之;有些人自己斤斤计较,于是也怂恿别的人唯利是图„„这些当然不是主流,也成为不了学校的主流,更阻挡不了学校前进的脚步,但是我们有些同志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我行我素,看不清方向,永远不会有更好的发展。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不管是做人或是做事,我们都要充满理想,不断进取,去达到人生的更高境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对于有崇高追求的教师来说,教育不应当是牺牲当是享受;教育不应当是重复,而应当是创造;教育不应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应当是生活的本身。

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枚果;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我们不应该只沉醉于物质生活的享受之中,而应该追求精神生活的富有。如果我们工作只是为了应付,生活只是为了度日,多余的时间只是用来唱歌、喝酒、打牌,孤独的时候我们只会感到空虚和落寞。

老师们,面对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只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淡泊明志,乐于奉献,在平凡的教育工作岗位上,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我们的人生才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第4篇:追求教育的新境界——读《教师的境界与教育》有感

追求教育的新境界

——读《教师的境界与教育》有感

威海市文登区泽库中学

侯胜伟 人生有境界之别,做教师也有境界之分。作者陶志琼博士从人生的境界入手开始探讨教师的境界的;并进而探讨了教师的境界与教育的关系。那么,教师的境界又在何处?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在学生面前,我们是“师”更是“友”。只有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目标。那么如何让老师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呢?我认为:

第一要多一份人格魅力

亲其道,信其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精心营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受动者。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即人格魅力。教师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标准的普通话,飞扬的文采,妙语连珠的课堂语言,优美的书法字体,能给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加分,勾起学生的景仰,让学生打心底里佩服和敬重教师,产生亲近教师的渴望。教师粗暴和对学生挖苦、讽刺、训斥的教育教学行为,易让学生疏远教师,甚至连已有的好感也顷刻间消散。另外,要给学生一个公正廉明的教师形象,抑制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外貌上,应该打造端庄、稳重、文雅的形象,不着奇装异服,也不邋里邋遢。试想,一个说话咬牙切齿,开口恶语相加的教师,能得到学生的亲睐吗?人格魅力是教师的内驱力,能让学生不畏惧,自己向你走来。

第二要多一层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说过:“要公正处事,就必须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便是我为什么把未来的教育看作是对每个孩子更深刻了解的缘故!必须首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单凭某些专门的手段是学不到这种本领的。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在接手新班级时,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尽快记住班级学生的名字!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把他所有的荣誉、成绩都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象现在网络时代,我们可以把自己的QQ、电子信箱都告诉学生,以期通过各种途径与个别学生交流,从而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了解学生就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会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坚实基础,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第三要多一点尊重

大家都需要掌声与鲜花。爱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应该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当学生犯错误时,允许他们有解释的权利;在讨论问题时,允许他们有争论的权利;在做事时,允许他们有思考、选择的权利。要学会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别差异。我们教师在教育中不只是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更应该扮演好对话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第四多一丝宽容 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犯错误的学生。宽容是一种手段,能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理念,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宽容是一种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和呵护中成长;宽容是一种美德,教师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多一点安慰,这样更能促使学生健康身心的成长。

只要我们老师能永远做学生真正的朋友,就一定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定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提升我们师生的生命质量,实现教师本身应具有的价值。好书不厌百回读,今后的工作中,我把《教师的境界与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常读常悟,在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第5篇: 1 盘点《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我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八里小学

董玲玲

这学期我又拜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这本书,选择读这本书源自我的一次读书用书经历。在2013那年9月《山东教育》上第31页,有这样一篇文章《〈简简单单教写作,扎扎实实求发展〉听于永正老师习作课有感》讲的是于永正老师怎样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写作文。读后我便吸取了于老师的一些做法应用到了一年级的写话教学中去了,收效甚奇。学生早早的把他们的写话联系交上来时不时地提醒我给他们评评,他们能得多少分。这种积极性让我始料不及的同时,也对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倍加关注。

这学期便选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这本书,一路读来如沐春风,酣畅淋漓。感觉字字珠玑,就象遇到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让人精神焕发,活力倍增。许多教学上的结被解开了,心里也敞亮了许多。盘点我的收获真是不少。

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一路盘点,成就了他大师的风采,有一句我印象最深:“中国如此之大,中小学教师一千万计。他们中该会蕴藏着多少智慧和经验啊,但是,用文字凝固下来的,少之又少。许多宝贵的经验自生自灭了——可惜。”这句话可谓触目惊心,想想自己,前几天的灵感闪现,今天在回忆已经无法复原了,这样的情形数不胜数,懒惰的习惯埋葬了我三十几年的青春年华。

于老师自小就是勤奋而努力的学了许多本领,同时为他的教学发展插上了翅膀;于老师的职业源泉来自小时对他的颇有影响的几位老 2 师,我也想做一名对学生有所影响的老师。

于老师对女儿的谆谆教导之心,亦是对我们的,我感同身受,受教受益。特别是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对付特别淘气的孩子,教学的手段怎样变化,等等;“要了解你的学生,认真备课,经常读书,要当好班主任,别忘了多搞活动„„”等二十条建议,条条讲的实实在在,细致周到,可见爱子心切。愚亦受教匪浅。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中没有深奥的大道理,多是于老师一生的教育经验和教育事例,这些经验就是最草根的道理,虽经时代变迁但与今天的教育思想异曲同工!这就是教育的本源!这就是大家!

古人云:道不远人。大概但凡大家的思想都是朴素的,是经得起时空检验的吧!

于老师一路走一路盘点,在教育路上洒下落缨缤纷,我俯拾那一树落缨与老师们共勉。

育人篇:

老师向学生认错、道歉,错误就成了一种教育资源。 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

如果当了班主任,别忘了搞活动。

要向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 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教育的第二个名字叫“激励”。 我对激励的作用深信不疑。“唤醒、激励、鼓舞”是教育的伟大法宝。但是,它的背后必须站着了解、理解、真诚和热 3 情。一句话,必须有“爱”支撑。

教学篇:

所有成功的课,都在于执教者对文本的准确、深刻、独到的把握。准确地把握文本,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把握文本的功力,说到底是文化。

成长篇:

我是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如果说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我的思考可能多一些,并且,每有所得,会立即转化为教学行为。因为我记住了一句这人的话:“思考和实践是成功的双翼”。

能力来自实践,方法来自过程,功力来自不间断的磨练,动力来自理想和追求。

于永正先生教了近四十年的书,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一、 重情趣——随风潜入夜

语文教学应该是情意浓浓、起伏跌宕、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或默默无语地沉思,或张扬个性地进行口语辩争,或奋笔疾书,或催人泪下,或开怀大笑等等。以至达到“随风潜入夜”的效果。欲达到上述最佳效果的直接因素,是于先生期望语文教师要做到: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三是对课堂(上课)有情。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要把握好教材、读懂教材,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思想和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切实做到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以 4 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于永正先生教育教学的座右铭之一。先生把“重情趣”摆在“五重教学法”的首位,可见先生对其教学中“情趣”的重视程度,他认为“情”字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三是对上课有情。先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所以,于永正先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要把握好教材、读懂教材,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思想和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切实做到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于永正先生教育教学的座右铭之一。

先生认为,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在他的课堂上,我们总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把自己的责任定位于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播、是鼓舞、是激励,在 5 他走进课堂之前,就准备了一百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头上。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

说到语文教学中的“趣”字,先生认为决不是凭着课件、教具、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合作来体现,而是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沉入文字之中寻“趣”,教学设计要有新异性。另外一点,先生强调教师要有幽默感,幽默是教师强有力的助手,它能是使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

二、 重感悟——润物细无声

所谓感悟?先生认为,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怎么悟呢?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

1、备课先备“读”。于永正先生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反复读,正确读,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达到将“静态的文字”读成“动态的文本”,直至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

2、上课抓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于老师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于老师主要是指导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等。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 6 观上探究。于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文章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这一环节最见老师的功力,最能看出老师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老师本人的素养。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于老师认为“微观探究”,最重要的是要抓准“要害”,切不可课课背诵、面面俱到。

三、 重积累——温故而知新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于老师谈到积累时认为:“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那么于老师是怎样做到三个积累的呢?首先是语言的积累。一是要重视读和背,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二是要重视课外阅读。实验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重视什么,学生便会有什么。三是坚持做读书笔记,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其次是生活和感受的积累。家长、学校应给孩子提供对大自然、社会更多地接触和更多地活动。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农村的孩子会爬树、会游泳、会划船的也少了。由于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也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也少得很。建议城乡孩子互相结对子,多联系,多活动,就能给金色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所以于老师认为:语文老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积累, 7 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温故而知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四、 重迁移——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美国教育家特尔福特提出“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我国教育始祖孔子提出“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 “用”字,实际上就是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于永正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

1、读的迁移。关于“读的迁移”,于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吕叔湘先生说过:“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写的迁移。在读的基础上重视写的训练,加强读写结合。小学生的习作练习实际上就是由读到写的迁移。于先生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书面回答课后的问答题,“小练笔”等等。

五、 重习惯——好习惯受用一生

先生所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认为激发学 8 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而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

先生还特别重视“身教”,他常把自己买的书带到学校里读,故意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落在讲台上让学生看。

人们常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好习惯,可以受用一生。

一口气读完先生的“五重教学法”,对先生的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的态度,对语文教学认识的深刻性以及鞭辟入里地剖析语文教学的种种现象等等,惊叹不已。掩卷深思,为什么先生会对语文教学能够如此高瞻远瞩,他既能跳出语文教学纵览全局,又能出神入化的融入其中,归根结底,我想还是缘于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吧。由此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也只有象于永正先生那样心中藏着一个大大的“爱”字,爱自己的教学,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爱辐射到周围每个人,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9

第6篇:教师的三种境界

教师的三种境界 浙江临安市教育局 潘军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几句话,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但是,对我来说更是意义深远。

我想,不管我能不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有所追求的人来讲,我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人生境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谈点粗浅的体会,想与大家共勉。我认为,作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要具备以下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第二种境界:大爱无声,教师要有爱心

第三种境界:大道无形,教师要有思想

第一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学习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人来讲,可以说是“此生有涯,此学无涯”。我觉得,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倍加需要静下心来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学好一点,争做一名有学养的教师。

一要有书香气。古时读书人家,一般都家藏万卷图书。我们的古人为防止书籍霉变、虫蛀,用樟木制成书箱来存放书籍;或用樟木片放在书籍间隙;或放一种叫芸香草的中药。随时间的积累,当书之主人打开书箱,翻阅书籍时,就会有一股香气扑面而来,此之谓“书香”的渊源。有道是“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自然应该身上常留书香气,读好“有字之书”,求得“有我之境”;读好“无字之书”,求得“无我之境”。用书香滋养心灵,以书香成就人生。

二要有书生气。人们说得好“越单纯越幸福”。坐在一个小小的书房里,手捧书籍,在淡淡的灯光下,与古今中外的名家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是一份难以言喻的喜悦与享受。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

当我的论文《写在教育的天平上》发表后不久,湖北省黄岗中学教务主任发来电子邮件向我告知,他们学校曾专门召开行政会进行学习与研讨。当我收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刘霞光博士从美国发来的电子邮件:“潘老师:您好!阅读了你的博客上的文章,感动又感慨!我现在是在大洋彼岸写这封短信,只是想表达诚挚的问候和对你的敬意!”当我收到一个名叫小凡的网友的来信说:“潘老师,当我看了您写的《我是农民的孩子》后我流泪了,人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被感动,从而在感动之余去思索着关于自己的事情。”„„我感动了,我为他们而感动,我为自己而感动,我为文字而感动,我为友情而感动。 三要有书剑气。李白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古人北宋大儒张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何等的开放大气、豪气冲天!龚自珍“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这是何等豪情壮志!他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书剑气的人呢?我认为只有丰厚的读书和大胆的实践才能赋予人这种气质,这种气质作为一个教师非常需要的,因为只有拥有了这种书生意气和英雄豪气,才能自觉地推进教育改革,才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去开展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

第二种境界:大爱无声,教师要有爱心

胡锦涛总书记说:教师是一份职业,是一份特殊的职业。我的理解就是教师是用一份用特殊的爱打造人类灵魂的职业,就是说教师应该努力去承担对教育的责任,满怀对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的事业。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教师有没有一种智慧的、深远的大爱精神,博爱精神,是关系中国教育走向成功未来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无条件地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去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大爱无声,教师的爱润物无声。在我所处的昌化地区,就有许多爱的典型。龙岗小学的爱心妈妈盛老师,为了呵护一个因不习惯住校而哭闹的小女孩而当起了临时妈妈陪护小女孩一起睡觉。洪岭小学和石瑞小学的扎根山区教师群体他们都以琐碎点滴成就不凡美丽人生。马啸中学的方校长以一名共产党党员身先士卒的最朴实管理方法带领自己的团队真正体现了“其身正,不令则行”的良好工作氛围。昌化一小以感化后进生为契机演绎着“你的心在哪里,你的幸福就在哪里”。昌化镇中心幼儿园以幼儿园是我家为主题着力营造家的和谐与温馨;昌化镇小以一个教师的真诚反思从而使教育回归于理想的起点。还有昌化职高的老师上阵父子兵,两代为人师,献身教育无悔怨。

大爱无声,教师的爱感天动地。前段时间我再次捧起《教师何以感动中国》这本震撼我灵魂的书籍,当我轻轻翻开扉页用心灵去感悟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时,泪水还是一次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谭千秋:生命的最后姿势》、《袁文婷:青春定格“公主教师”离去了》、《吴忠洪:用生命雕刻师德丰碑》、《王敏:美丽之花在震灾中绽放》。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但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行动与生命去诠释一名教师的责任和胸怀。他们是教师,他们感动着中国!我也是一名的教师,我除了感动和敬仰,我应该学习什么呢?我们也许没有那样的生死抉择,我们也不希望有那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肩负的责任是永恒的。

这些教师真实感人的,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爱,爱中能看到真和善,拥有了真和善也就拥有了美。我想,这样人和事也会发生在我们在座的每一个老师的身上,因为在座的每一个老师的身上都拥有这样可贵的品质。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有希望。

第三种境界:大道无形,教师要有思想

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对我们老师来讲,就是说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思想。教育需要有思想的教师,去解释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的真谛,预见教育的未来;需要有思想的行政领导,去制定教育政策,用思想推动教育的改革;需要有思想的校长,用思想凝聚人心,管理学校,去创建先进的办学模式;更需要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他们用真善美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鼎起教育的未来。

一要用思想武装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所敬仰的李镇西老师说得很有哲理。通过教学反思,思想锤炼,李镇西成为了一代名师。

我在教育实践中开展了十多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撰写了近百篇评论文章,涉及心理、美育、诗歌、宗教等领域,大力宣传“成长比分数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经历比名次更重要,对话比对抗更重要,激励比指责更重要”等教育理念。

二要用思想滋养心灵。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培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去鼓舞人心,课堂生活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

比如我向学生讲辛德勒的故事、居里夫人的故事,让学生去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介绍美国“9·11”恐怖事件中的人员疏离细节,感受其中的人性美。我引导学生阅读龚自珍、严复、潭嗣同、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文志士传奇,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拨动他们思想启蒙的心弦。交流是张扬生命欲望的途径。我采用希腊苏格拉底“精神催产术”,精心组织开展讲演、独白、艺术表演、辨论、小组商谈等活动,在与学生深入交流中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的智慧与勇气。

三要用思想打造家园。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念。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家园,即使物质家园再好,也不会幸福的。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教师,必然要点亮思想之灯,上下求索,百折不饶,锲而不舍,用丰富的思想打造精神家园。

我自开个人博客以来,始终怀揣着激情与梦想,坚持着理想与信念,在忙碌之中打造精神家园,至今有300多篇次文章在新华网、人民网、人教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国教师网等网站发表与转载。我结识了北京师大、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肖川、周彬、张晓鹏、龙井田等全国著名教授,领悟了他们学者的风范与情怀;欣赏了他们敏锐的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我广结天下精英并以他们为榜样,时刻勉励自己。在这里记载着我的心路历程,在这里聆听着我的心跳脉搏,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失去了很多很多,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很多:无言的伤痛、无声的感动、失败的泪水、成功的喜悦,都成为我生命的历程、人生的财富。

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真正能点燃激情,燃烧青春的岁月并不太长。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那样,狮子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地饿死。”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

我认为,一个人的事业就好比是非洲大草原,至于我,是羚羊还是狮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一种奔跑的激情和梦想,重要的是能不能跑得足够快,重要的是能不能跑得足够优美。我相信,只要我坚守教师的理想与信念,努力追求“大学无涯、大爱无声、大道无形”三种境界,我一定会活出幸福的人生。

文章出处:人民网

上一篇:海盐人才下一篇:班主任9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