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课程读后感(推荐9篇)
Actually after reading chapter 4 on the book Learning Teaching,I benefited a lot from it.Chapter 4 is mainly about activities and lesson.Concerning activities in classroom, teacher should choose the activities depending on what you want your students to learn from it and I think this idea is of significance because if your activities are not related to the course, then the activities are totally wastes of time.The sentence “ As well as working on language, the activity involves students in talking and listening to one another on a personal level.This may well help to build good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class and help create a good working atmosphere” mainly impresses us with the importance of getting students involved at the class.Just like the teaching videos Judy showed us, many teachers in the videos came up with various activities in a bid to make students active and think in the courses.Moreover, in the book,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at before the activities prepared for the kids, a teacher should give them really clear instruc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totally understand what they should do next, thus increasing their confidence and their enthusiasm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activities.In the book, the author also introduces four typical arrangements common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classrooms: whole class, small groups, pairs and individual work.And the activities in the classroom are very important because they will provide students a chance to use the language in the way they like instead of being told to do by the teachers, which increase the flexibility of their language use.And activities in the classroom actually comprise several small activities within.Hence, in the book, the author divides them into five parts: lead in, set up, run, close and post activity.I benefited a lot from the chapter and hope I will exert what I learned into my future classes.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1. 更新教材观
走进新课程的教师要更新教材观。新课程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作为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该是教材的主人。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没有完全理解,把旧教材的教学模式带进新课标教材的教学中,错误的理解为必须教完教材的所有内容才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另一些教师虽然理解了新课程的教材观,但又担心考试内容会涉及删减或舍弃的部分,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又再充当了“教教材”的教书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霸”着讲,学生被动学,学生的学习能力被忽略,语言实践机会被掠夺,情感得不到激励。而新课程理念是英语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挖掘其中蕴含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实践各种课堂活动,使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双向交流,实现教学互动。因此教师要按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尝试新的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而有选择性地教学,对教材进行删减、补充、简化、调整和替换,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完成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相应的语言技能。
2. 更新教师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决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不是教新教材的“教书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确定各自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教师应在教学的各方面要做好示范,和学生一起投身于感知、体验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新课程突破了对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更新学生观
高中英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公民的外语素质,所以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其教学目标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要正确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和成人是有巨大差异的,不能把学生看成成人,要把学生看成孩子;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老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绝不是教师要让学生怎样,他们就会怎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自己“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从而让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巧用和活用新教材,做一名创新型教师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对教材的使用提出了如下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和调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科学巧用和活用新教材。
1. 重组单元内的板块
教师可根据单元内的逻辑顺序,对单元内的教学内容重组,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模块1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本单元可以调整为,第一课时,把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1、2、3、4作为预习部分,为阅读作铺垫后,将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和Comprehending四部分整合在一起上一节阅读课;第二课时,将Using Language中的Reading and talking和Workbook中的Reading Task两个阅读材料组合在一起上一节泛读课;第三课时把Using Language中的Listening and Writing和Workbook中的Listening、Listening Task组合成一节听力课。第四课时,把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和Workbook中的Using Structures整合为一节语法课;第五课时,把Workbook中的Talking和Speaking Task整合在一起上一节口语课;第六课时,把Using Language中的Writing和Workbook中的Writing Task以及Project组合成一节写作课。这样整合单元内容,符合“输入—输出”的规律,完成了“读—听—说—写”的教学模式,教师依靠教材,但不固守教材,最终达到活化教材,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 删减、替换、增加和扩充教材内容
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应灵活地创造性地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教材中一些太难、太简、不适合学生生活,或专业性太强的内容删除或替换,以便集中精力处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活动。如模块1 Unit 5中Reading和Reading and Discovering中的两个阅读材料笔者认为不能突出本单元重点,可删掉,而替换一篇题为“Life of Nelson Mandela”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着重了解Mandela的一生,以突出本单元的重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增补和扩展教材内容。教师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英语报刊,上网查资料等手段,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教材中难度大的内容,教师可补增背景材料或简介等,使学生有一些梯度活动而最终完成难度较大的内容。
3. 调整各单元的顺序
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日常活动,重组单元顺序。例如可以在校运会期间进行模块2Unit 2 The Olympic Games的教学;在“十一”黄金周前教学必修模块1 Unit 3 Travel journal和模块2 Unit1 Cultural relics;在学校艺术节期间教学模块2 Unit5 Music。
三、提高专业素质,与课改一起成长
要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需要英语教师具有较高地驾驭教材并超越教材的专业素养。
1. 练好语言基本功
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基本功,具有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较大的词汇量,熟悉并掌握英语语法和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尤其要有说“正宗英语”的技能。例如七级目标中:“说”要达到能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能根据命题,稍作准备后作简短的发言。如果教师的语音、语调准确,能用英语能“说”会“道”,那么教师的口语就是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材料,教学中学生就能模仿,因此优秀的英语教师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弹性和活力的教材。
2. 与课程同行,与课改同成长
新课程给英语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使自己尽快达到新的教育要求,要使自己尽快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具备与新课程所要求的工作方式、教学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3. 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
1、教学目的:变注重知识传授为注重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片面地强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考察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甚至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容器,因而,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尊的人,教学必须关注人,关注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一言以蔽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当然,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还包括情感的丰富、态度的端正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这一新理念,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以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价值观,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2、教学过程:变教师单向教为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强调主体状态决定于客体的直接作用的“刺激——反应”(“客体——主体”)两元图式。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现代教学论在研究师生之间关系的转化对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影响时,引入了“交往”。交往所揭示的,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与他人相互作用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使参与交往者之间的个别差异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使交往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处在平等的基础上。因此,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建,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教学策略:变知识灌输为实施创造性教学。在传统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专制”的一方,课程形成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封闭,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教师和学生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其生命力、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变革与创新,为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宽广的创造性地教、创造性的学的空间,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进行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态度。第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第四,开放课堂,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积极创设、开发课堂资源,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4、教学评价:变选拔取向的终结性评价为关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新课程倡导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项目多种、评价方式多样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实施发展性评价,教师必须有以下认识:在评价内容上,变单纯考查学生知识技能为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查;在评价标准上,要改变一刀切的评价模式,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接纳自己、拥有自信;在评价方法上,要改变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倚重量化的结果,而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实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整合;在评价主体上,要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在评价重心上,要从过分关注结果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名师所运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贴近教学实际,并且有介绍教学方案,有如何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是作为他们的数学老师,也称的上是半个班主任,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更能改变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
回顾名师的故事,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信心——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只有学习习惯不对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
其次,教师要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孩子不成熟,犯错了不是批评,而是教育,所以要有包容心和耐心加正确的教育方法。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第三,教师要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无形中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最后,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1、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是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第一,老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另一方面教师要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怎样去做呢?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助他们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3)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5)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6)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尔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我们教师就必须变课堂上的传授者为学习上的引路人。
2、教师将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是教师教得如何,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就会有很多教师为学生成绩提高不上去而苦恼。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就不再单单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参与所教内容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变单一主体为双主体,在当好导演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引导的价值是无穷的,因为“给”只是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很可能,经过教师的努力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作为引导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1)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教学相长”,学生也可能是教师成长的一面明镜。
(3)鼓励学生培养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
(4)以情绪教育代替惟智教育。重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不能把学生训练成一部应付考试的工具。
(5)以个别创造性代替团体一致性。重视个人的学习历程与创造才能,激发个人多元智能的真实展现。
3、教师将由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进步的协助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是被动的、学习的奴隶。课程改革中,就要实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的教师:
(1)建立起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师生伦理关系。
要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和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自由充分发展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并且还要不断地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更要努力加强本身的师德修养,纯化师生关系。
(2)创造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师生情感关系
要建立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师生情感关系,首先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4、教师将由教材的忠实遵从者变为教材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师一旦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
而在这次课程改革中,由于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并且确立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政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
基于这种现状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开发者需要怎样去做呢?
(1)教师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只有对教材烂熟于心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具备教材开发能力。
(2)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不同层次的课程不断丰富,不断完善,采取有效的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最快的发展。
(3)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能力。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哪一个学科,如果仅仅是教那么几本教材,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让学生有更快发展的,那些优秀教师都要自己去开发一部分教材,以此来弥补教材本身的不足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锻炼和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4)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能力,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领。
教材的开发,是需要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作基础的,所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5、教师将由墨守成规的执行者变为教学创新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无法摆脱一些固定教学模式的束缚,结果是教师成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陈腐观念和制度的忠实执行者,所以有的时候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结果还是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痛苦,难以出现师生都很愉悦的教学情境。而课程改革以后,不管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如果还是停留
在传统教学的桎梏中,不能根据学生的变化与教学观念的变化而创新我们的教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所以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了。
教师的创新要从哪几方面着手呢?
(1)体现在教材的处理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会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3)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有突破和创新。
6、教师将由知识的保管者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作为一名想开创出教育教学新领域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要想成为科研型教师,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以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努力去探讨教育教学的规律,研究如何才可以使学生尽快成长的规律,寻找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的规律。
(2)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寻找到解决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经常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澳大利亚有一个曾经教了30年物理的中学教师说过:“在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10年,我认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个10年,我认识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在教探索,教学生如何进行物理方面的探索。在第三个10年,我认识到我不是在教学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对自己进行探索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这位物理教师的话是他实践经验的升华,这种升华就是他不断地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智慧结晶。
(3)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按教学进程进程可以把反思划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仔细斟酌一个问题如何提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达老师的意思,这种对提问方法和策略的思考就是教学前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地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是指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从教育的角度讲,反思性教学能够改进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反思性教学可以全面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才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树立反思意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一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永不满足的意识,不断唤醒自己的内驱力,这样才会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进步。
(4)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出现问题后努力去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努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作为自己不断进步的前进动力,这样问题就会成为你一笔宝贵的财富,就会促使你在教育教学领域内拥有更多的研究硕果。
(5)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仅仅做到以上几方面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做一名善于总结经验的“有心人”。其实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你的教学生涯中都会积累下若干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关键是你会是否把它们整理了出来,你是否把它作为自己资源库里的宝贵资源了,如果还没有,请你马上行动。
教师角色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须有新的教学行为方式:做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做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做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做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发展的知心朋友。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在以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以及新鲜事、新难点、新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改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新课程带给我们且要求我们做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由“一言堂”向平等融洽转变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情
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是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师应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进入一种情境,让学生尽情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特殊事件过程。教学中教师充分地接近和了解每一个学生,强化民主轻松的教学气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看法、意见、疑惑、质疑,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统一的教学目标。
此时的教师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
三、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 “人”的发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
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能力,包括开发学生的一般能力,即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也就是智力。同时,还包括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能力,主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善于进行科学思维,能够进行探索、开拓创新。也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学习掌握知识,又必须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四、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统一要求、统一规格——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统一规格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人才的培养,更谈不上调动全体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积极性。人海茫茫、教诲无边,既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没有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差异,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教育方法。
五、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现代教学却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市的全面推开,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方法已逐步深入到了各个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但就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评价, 可以说远远滞后于整个新课程的发展。
(一) 当前的教师评价是在以旧体系来评价新内容。
新课程倡导的是发展性的教师评价, 而我们当前的评价仍然是在应试教育下偏重于奖惩性、鉴定性的终结性评价, 如在教师评价中经常用到的“优性劣汰”、“奖优罚劣”、“末位淘汰”、“能者上、庸者下”等, 都充分反映出我国教师评价中以奖惩为目的的鉴定选择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这种评价体现在教师的岗位考核中、晋级等的功能上, 是利益驱动下的自上而下的评价, 这种仅仅是在奖惩前提下教师的被动改进, 很难从根本上激励和引导教师促进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发展。
从评价的内容上, 主要以“德”、“勤”、“能”、“绩”四方面的指标综合量化进行考核评价, 教师是被考核的对象, 教师的劳动只是数字, 从根本上忽视了新课程下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分析和反思, 不能提出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缺失和在成长过程中努力的方向, 在四个方面下, 很难衡定当前新课程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创造性劳动。
(二) 当前的教师评价重“量”而忽视“质”。
旧体系模式存在着强化“量”化评价的倾向, 众多学校运用着全面量化的评价, 管理者认为:数字面前人人平等, 忽视人本管理, 从而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排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把教师有预见性的、主观的、能动的想法驱逐出学校, 迫使教师全面关注升学率, 关注学生的考分, 走向新课程的对立面。
(三) 当前和教师评价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教师评价以领导为主, 现行的众多学校在考评的思想上都追求学生的升学率、高分数, 把教师的个人利益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相互捆绑, 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教师的扭曲发展, 迫使教师“异化”, 形成了教师功利性和机器型的人格。
二
当前的教师评价已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绊脚石”, 构建新课程下发展性教师评价是目前课程实施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 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在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一种着眼于教师未来、学校未来发展的一种评价, 是一种以促进教师发展, 以教师为核心, 以发展教师个体为理念的教师评价。因而在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上要针对教师个体的特点, 让每个教师参与到自身评价体系的构建中, 让教师为自己定位, 为自己指出发展的可能性与目标, 指出自己发展的途径、条件和方法, 在构建中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 评价目标和评价计划要由评价者和教师协商制定, 双方认同, 把实现教师个体发展目标和实施评价看作是双方的共同职责, 从而促进教师在不断的发展中完善自身, 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式的发展, 使评价体系成为引导教师面向未来, 成为一种期望性的评价体系。
(二) 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师评价, 关注教师的发展。
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息息相关,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 只有创建起科学合理的、能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 才能更好地为新课程服务, 才能让教师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从而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和业务水平。
1.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让学生、教研组、家长、教师自
身参与到评价中, 让教师获得全面客观的信息, 从而让教师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2. 创建灵活的评价机制, 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 充分发
挥评价促进教师成长的功能, 必须在评价实践中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 常规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合,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案例分析、观察等方式, 促进教师的主动发展。
(三) 突出评价的过程, 以质性评价为主, 凸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改进和成就。
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推动和发展的今天,新形式的教育需要新型的人民教师。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我认为首先应该事先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助过程。传统教师的“传到、授业、解惑”的角色职能以及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的地位,都将因为对知识权威地位的丧失而被丢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题海战术将无情地被淘汰,教师再也不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将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体验学习中。
2、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承担新课程实施职责的教师,不仅应该知道在未来的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必将占据指导地位;还应该知道如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为学生挖掘探究、合作学习的主题,并组织和协助学生完成这一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
3、教师工作方式改变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综合型的教师,此外还要依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不仅要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态度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完善,还要走出封闭的教室,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充分为学生的学习挖掘课程资源。
当然,要真正成为新课程提倡积极推动者,要做到的还不仅仅是这三个转变,还要强化一下几种工作态度:
1.心中要装有学生。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需要;用童心、用母爱给予学生无私的爱,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学生无私的爱,寓严于宽松、寓理解于关心、寓爱和尊重于热情鼓励之中,让学生体会到独立人格的尊严,鼓起前进的勇气。
2.要全身心投入。第一要有不断自塑师德形象,提高师德水平的精神;第二要有主动接受新知,不断学习,不斷提高教育水平的精神;此外还要有主动创新、敢于实践、敢于形成自己教育教学特色的精神。有了这三种精神,教师就会把教育教学工作看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不会以课改为困扰,不会因从教而自卑,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3.教学即科研。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持续动态发展的人,因而,不可能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学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因素、充满着变化,因此,教师就需要有不断研究的态度。此外,过去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依赖性过大,随着课程综合性、弹性的加大,留给教师的自主空间也在加大,因此,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还要会“用”书,会“编”书,会为学生设计开发灵活的探究性、体验性课程,这也符合“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教师专业化国际发展趋势。
4.加强合作。新课程的综合化,需要教师与周围其他教师在更大空间上,以更加平等的方式进行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因此,教师应该互助合作。解决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引发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总结教育行为背后的隐含的教育规律,进而形成科研成果。除此之外,还要与家长和社区的合作,从他们那里获得必要的课程改革上的理解与支持,充分发掘和利用可利用的一切课程资源。
5.坚持终身学习。新课程能否实施的更好,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原有对教师的“桶”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新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一、二、三、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当前整个时代发展的特征: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C、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因:A、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
生的危害影响至深,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存在极大的反差。B、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四、五、六、新课程改革的特点:A、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B、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的关系C、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课程改革的任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课程结构一、二、三、四、五、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
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2、设置综合课程
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实践的特性:
1、整体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4、生成性
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遵循的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和教师的有效知道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六、七、八、九、十、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科技类活动课程(错)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优等生的专利(错)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课堂进行(错)
十一、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固定课时中进行(错)
十二、研究性学习一定要有专人来教(错)
十三、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用考试来评价(错)
十四、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成功的基本条件(对)
十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对)
十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1、服务社区
2、走进社会
3、珍惜环境
4、关爱
他人
5、善待自己
十七、信息教育的主要任务:
1、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2、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3、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结合十八、“绿色证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时代性
中共新乡市委党校培训中心0373--30558603055866 1
新课程标准一、二、三、四、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关系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2、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课程标准
1、面向大众
2、全面提高素质
3、课程管理转向弹性
4、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课程标准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什么主要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特点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一、二、三、四、五、六、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新课改主要改:
1、改革旧的教育观念
2、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新课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
展潜能C、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A、学生是完整的人B、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C、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B、学生是学习的主题C、学生是责权主体七、八、九、新型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A、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B、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C、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师生关系上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和研究的关系看)教
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学和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十、在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十一、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十二、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十三、在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
十四、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十五、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十六、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十七、现代学习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十八、教学管理主要强调:以校为本、民主科学、从进教室专长的考评制度
十九、更新教学设备、优化教学技术,是教学反战的历史规律和客观要求
二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新课程评价一、二、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B、重视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C、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 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A、打破唯学习成绩B、强调自评C、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
参与三、四、五、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A、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B、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课程的实施和发展 考试改革的重点:A、重视考查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B、多种方法多次机会C、不得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D、改变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与新课程功能的转变
相适应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4、评价内容综合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样化
7、关注发展过程a、学习新课程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b、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思路和制度c、反思已有的教育评价工作,寻找差距,制定改进计划d、采取行动,在反思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评价工作计划e、进行阶段性评价,总结经验为下一阶段做准备。
六、七、在新课改评价中应该注意
1、善于从以往的工作里总结经验与教训
2、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3、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简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四个环节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a、道德品质b、学习能力c、交流与合作d、个性与情感
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4、明确从今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a、全面不等于全优b、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准球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八、九、十、质性评价的意义:
1、通畅记录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司考的描述性的内容而不是分数
2、可真是深入地在线学生的发展过程。主要的方法是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面临的具体问题(自己看)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的启示:
1、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2、直接影响教师
重新建构“智力观”
3、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十一、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四个环节: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2、设计评价工具
3、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4、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a、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来描述改进的要点b、明确改进教师教学和教师素质的指标c、描述评价教师向改进目标努力的具体方法
十二、教师自评的几点建议:
1、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简历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
氛围
2、帮助教师掌握科学自评的方法
3、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
4、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十三、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学生和家长
十四、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的原则:
1、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
2、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
互了解机会
3、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下结论
4、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
十五、评价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能力、十六、新课程提出的口号: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
十七、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
1、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2、改变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
3、改变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十八、课程实施评价的内容
1、抓重点、重实效
2、重过程、促发展
3、重可行
十九、新的学校评价体系包括:
1、学校领导班子
2、制度与管理
3、教学研究制度
二十、学校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时间和组织管理方面
二十一、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方法,而这有根本的区别。
二十二、考试内容这种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倡导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考试结
果不公布不评比。升学考试不作为唯一依据
二十三、考试可以决定一切(错)
新课程的管理
一、权利下放将给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
课程
二、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
三、国家课程的职责:宏观指导
四、学校课程的三大板块: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这三者不能作为整体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
五、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多样化、选择性和高质量
六、基本的教材管理制度:教材编写核准制度、教材审查制度、教材出版和发行制度、教材供应制度、教材实验制度、教材评价制度、教材选用制度、教材奖惩制度、教材申诉制度
七、教材广利制度的改革是为了确保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逐步建立基于学校选用的教材管理制度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二、校外课程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和乡土资源
三、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也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对)
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错)
五、新教材的特点:
1、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2、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
4、为创造性教学留余地
5、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
六、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需要经过的三个筛子:
1、教育哲学
2、学习理论
3、教学理论
七、为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注意的两个重要的原则:
1、优先性原则
2、适应性原则
八、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的日常活动
3、利用校内资源
4、研究青少年,具有和不具有的知识
5、鉴别和利用校外资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2、确定学生现有的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推进的基本方针是:先例后破,先试验后推广
二、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实验任务:
1、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布各学科课程标准
2、形成教材编、审定和选用的有效机制
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
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5、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不是实验区的地方和学校应该为将来参与和实施新课程准备哪些工作: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
2、预先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3、做好课程改革的宣传工作
四、新课程的支持保障:政府经费师范院校各级教研机构政策宣传
五、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新教师课程读后感】推荐阅读:
教师新课程培训讲稿09-19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11-12
初中教师英语新课程学习心得10-15
教师新课程培训计划及措施12-12
高中英语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09-08
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师招聘考试试题09-11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11-15
小学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感受11-09
论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角色转换12-10
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