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二轮复习试题

2023-0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考政治二轮复习试题

中考物理试题特点及复习策略分析

[摘要]中考是重要的考试,对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展中考复习?教师可以站在命题者的高度去理解把握中考物理试题的结构特征、命题原则,这样就可以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中考物理;试题特点;复习策略

[

中考物理学科的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对能力的考查。其中基础知识的3个主题是“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运动和相互作用”——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能量”——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基本技能的要求是要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对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基本能力。从中可见中考物理知识点多需要记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需要理解;物理实验方法及操作需要掌握;要会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等。那么怎样确定中考物理的复习方向、方法呢?那就需要了解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采取正确有效的复习策略、措施,这样才能达到复习目的。下面就从这两方面谈谈。

一、中考物理试题特点

(一)注重基础.紧扣课标教材

历年中考物理试题的命制过程中,命题人都严格贯彻课标精神,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放在首位,紧扣物理课本和各地中考说明中提出的考试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的考查。以課本中的习题、图像、实验等为命制试题的素材,站在物理学科思想、学习方法和全面发展的高度,进行改编、添加和迁移,考查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并突出重点知识和重点内容。从整体上看,试卷层次分明,试题难易有度,相互交融。对“双基”的考查不是停留在机械的记忆上,而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设计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有些情境通过图形表现,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基础性试题倾向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中,识别、解析现象,同时在方案设计、过程实施、模型分析的过程中实现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以此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例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轿车已进入千家万户,小轿车行驶时( )。

A.以座椅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

B.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小轿车是运动的

C.以路旁的建筑物为参照物,小轿车是静止的

D.以同速向前运动的前车为参照物,小轿车是运动的

解析:本题是关于参照物的选择题,考查了运动的相对性,属于基础知识。部分考生会错误选择C,因为日常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由于惯性思维,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机械照搬,所以会出错。

(二)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应用能力

物理知识来源于人们对生活实际的体验、观察、实验和总结,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无处不涉及物理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在一些大家司空见惯的衣、食、住、行、用、医事例中,许多貌似稀奇的问题,都可以用我们已有的物理知识来解决。结合学生身边事物和生活实际的考题,在中考试题中屡见不鲜。各地中考试卷的命题素材富有时代气息、生活情趣以及物理意味,灵活贯彻“科学·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STS理念,注重技术创新、健康生活、安全生产等情感态度的合理渗透。近年各地中考试题大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科学技术,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中考物理试题要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深度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力求通过真实的物理情境,让学生感受物理生活化和生活物理化。此类试题背景真实,来源于生活,并渗透生活元素,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容易把学过的物理知识串联起来。考查学生对物理“双基”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体现物理学科的价值。同时,也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究,关注“身边的物理”。

[例2]下列用电器通电1 h,最有可能消耗1 kW·h电能的是( )。

A.计算器 B.小台灯 C.手电筒 D.家用空调

解析:关于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没有给出具体的功率,只能估测,体现了物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功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只要对比A、B、C、D即可选出正确的选项。

(三)关注社会发展,聚焦时事热点

环保、安全、节约、创新、文明、团结、富强是社会的主旋律,中考试题也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以当前所发生的,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大事、要事为背景,联系所学物理知识来命题。总之,每年的重大事件是命题者关注的热点。

[例3]中国智能无人机公司亿航,在2016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全球首发全电力低空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____“亿航184”。图1所示的是正在自动飞行的“亿航184”,它在飞行过程中,信息是通过____传递给地面指挥中心的,其传递信息速度与光速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解析:该题以国内外时政新闻为题材,结合要考查的物理知识编制成填空题,试题的情境与问题的设置自然融洽,贴近生活实际,增强了学生的亲近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命题人员在编制相关科技试题时,会注意:力求使解答试题所需的知识在初中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内,解答试题所需的思维能力也应贴近初中生应有的水平,避免单纯为了创新或者刻意与新科技生硬结合而盲目编制试题。

(四)重视实验,突出过程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假设,在已有条件下灵活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科学合理地利用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既是物理学家获得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要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注重考查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除要关注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物理现象和提炼物理规律的能力。

[例4]小明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1)实验中应取质量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

(2)小明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下,分析表格可知:他是用加热____相同比较____的方法来判断物質吸热能力强弱的。

(3)在受太阳照射的条件相同时,内陆地区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这是因为干泥土和水相比,干泥土的

较小。

解析:该题为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情况”的实验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考查的是通过加热相同时间,比较温度变化来反映吸热的多少。本实验是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学生缺乏动手机会,对实验一知半解而导致错误。如果分不清比热容和密度这两个概念也会出错。

[例5]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明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1)实验时,小明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质量相等的砝码时,木块两边所受的拉力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小明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于是他把木块换成小车,并选择较____(填“光滑”或“粗糙”)的实验桌面,继续完成实验。

(2)在左右两盘中,放入质量相等的砝码,再将小车水平____,松手后,观察小车运动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能平衡。

(3)小明用轻质硬纸片代替图3中的木块,两端的小盘中加质量相等的砝码时,硬纸片保持静止,用剪刀将硬纸片从中间剪开,发现分开后的硬纸片向相反方向运动。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________。

解析:该题为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题,第二空主要考查实验装置中两边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仍静止的原因,如果没有根据实验目的去解决问题,就不能直接指出根本原因是有摩擦,而会从木块的质量或静止状态等角度去分析,导致答题方向错误。第四空考查的是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二、五两空,如果审题不清或理解能力较弱,学生容易受题目误导。本题考查的是二力平衡的首要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注重考查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除要关注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物理现象和提炼物理规律的能力。

(五)关注能力,体现开放创新

中考物理进一步注重观察、估测、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排除故障以及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命题背景更富有时代气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命题背景,广泛联系社会热点信息(212农业生产、环保、体育、交通、建筑、高科技、广告、典故等),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以及“科学教育应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焦点、关注当前科技新进展”的理念,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亲近社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6]如图4所示,某同学正在进行手抛鸡蛋表演,由图可估算出鸡蛋从最高点落到手上的过程中,鸡蛋重力做的功最接近于( )。

A.0.02J B 0.2J

C.2J D.20J

解析:本题以手抛鸡蛋为题材,要求根据材料中提供的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解答。要求估测鸡蛋的重及从最高点落到手面的高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二、中考物理复习策略

(一)研究《物理课程标准》、《中考说明》,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物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中考的范围和要求,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对于中考复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考说明》是每一个地市具体的命题说明,它有更强的针对性,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中考说明》。

(二)抓好三轮复习,提高备考效率

制定完整详细的复习计划,以便对两年来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有系统全面的概括,做到有的放矢。

1.第一轮复习时要侧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以课本为主

在复习阶段,要切实落实好“基础”,全面系统地复习,认真用好教材,不遗漏一个知识点。首先,复习应紧扣教材,深化教材,活化教材。要研究以前做过的经典好题,熟记基本解题方法。基础夯实了,能力提高了,才有根基。纵观历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发现,一方面不少中考试题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重现,涵盖实验、概念、规律、例题习题、小实验、阅读材料,甚至插图、表格、情景等,所以要研究和利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特别要注意教材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和伴随的科学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理想化方法、比较法、等效代替法等)、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另一方面,中考试题高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目前,物理命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重现,而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灵活考查,命题的基本思路已经越来越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所以复习教材要“活”,力戒死记硬背,要做到真正理解、运用,会演绎、会迁移。

2.第二轮复习则侧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加强重点题型的训练

一是按知识分类进行专题复习:力学专题,声光热专题,电学专题。二是按题型分类进行专题复习,如单选专题、填空专题、实验探究专题、计算专题、作图专题等,使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第三轮复习以综合摸拟为主,进行适应性强化训练

这一阶段的训练以难度中等以下的题为主,兼顾本届学生历次测试出现的错题训练,少做难题,主要训练学生做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在最后的中考冲刺阶段,要求学生重視每一次模拟考试,通过考试强化训练,回归课本,查漏补缺,使考试成为考前最重要的练兵活动,避免中考走弯路。

(三)研究中考试题,把握命题特点及趋势

纵观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发现,试题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创新性、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应对每个特点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哪些该考,怎么考,并把这种领会始终贯穿到平时的复习中去,让学生认识到最后复习的重要性。科组集体备课时参考历年中考物理试题进行,使学生复习起来知道哪些知识应点到为止,哪些知识要仔细剖析,哪些要重点分析,哪些需要进行变式训练。这样的复习可让学生在复习中做到详略得当,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率自然高。

教师要清楚中考的题型及其分值、难度等,让学生在应试时感觉很多题目是司空见惯的,能应付自如,以使学生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四)要重视利用教材进行复习

教材和教辅在复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各有侧重,只有把它们融合起来,才能达到“1+1>2”的效果。中考的性质决定了中考题中有相当部分是要考课本内容的,因此我们不能丢掉课本,而是要重视利用课本来复习一些基础知识,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突破难点。同时要注意“中考试题考查的内容大多来源于课本,但又不局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特点,利用教辅资料来构建知识网络,积累解题经验,规范解题过程,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重视概念规律、科学探究、注重应用

基本概念、规律是中考的重点,复习中学生应重新回顾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类比、抽象等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概念规律的能力。要认真梳理课本中的基本探究实验,注重从探究实验的七个环节,提高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对每件实验仪器的使用(包括调节、操作和读数),每个实验的原理、仪器选择、步骤编排、数据的测量和处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结论的总结归纳及其应用、故障的排除等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并且要求学生具有设计一些新实验的能力。因此在做好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各种类型的实验思考题、探究题。

2.培养学生独立做题、勤于收集、虚心学习的习惯

总复习期间学生要独立、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并将好的解题方法及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记下来,以便总结经验、积累知识、请教老师同学来充实自己,同时还要注意答题规范,避免丢分。

总之,我们要根据课标、教材要求,按照2017年中考物理学科考试说明,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复习的总目标,做到夯实基础,掌握基本方法,提高能力,提高应试心理素质,从而取得好成绩。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作者:周黔坚

第2篇:2015年中考政治二轮复习题-依法治国1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2015年政治中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依法治国

一、单选题

1.“六五”普法教育规划,突出学习( )

A.宪法 B.刑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环境保护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将“醉驾”、“恶意欠薪”入罪,对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犯罪的处罚起刑点从“拘役”提高到“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据此回答下题 2.严打这类犯罪活动说明( ) A.依法治国本质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 B.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凡是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刑罚处罚 D.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3.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 ) 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③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④见义智为,举报不法行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读下边漫画,出现此类社会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相关立法不健全 B.经营者缺乏诚信意识 C.行政机关没有公正司法 D.消费者没有维权意识

5.谭某因妻子突然提前临产,情急之下酒后驾车,半路被交警查获。查明情况后,警察代驾护送谭妻到医院,孩子平安出生。事后谭某充满感激地接受了处罚。这件事尽管结果令人欣慰,但我们不得不反思,实行依法治国尤其需要( ) A.行政机关依法办事 B.有法可依

C.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D.公民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6.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是(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C.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D.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7.2011年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这标志着我国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看,这有利于做到(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8.一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谋取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多宝鱼”、一红心蛋”、“齐二药”、“欣弗”等事件相继出现。对此,国家有关部门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了惩治。材料表明,实行依法治国是( )

A.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C.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D.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

9.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_____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

A.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B.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C.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D.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10.依法治国的“法”是指( )

A.宪法 B.法律 C.法律和法规 D.宪法和法律

11.有人说:“法律使人不敢犯罪,道德使人不愿犯罪。”这说明( ) ①道德比法律更加有效 ②法律比道德更加有效

③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④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保证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并且保证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说明( ) A.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B.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生活中的权威 D.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法治国 13.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 A.促使任何违法行为必受刑罚追究 B.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D.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14.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是( ) A.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B.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C.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D.任何违法行为必受法律追究

15.“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这段话解释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条基本要求是(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16.“苍蝇老虎一起打”彰显了中央反腐的决心。从党的十八大到2014年3月,先后有李春城。刘铁男等23名省部级高管因贪污、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被中央纪委和检察机关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你对这一反腐成果的认识是( ) ①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②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这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 ④能对腐败分子造成威慑,从根本上消除腐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2013年9月22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重庆市委原书记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熙来犯受贿罪、贪污罪、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则材料说明(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8.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前提是(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9.2013年12月28日闭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这意味着已实施50多年的劳教制度被依法废止。近年来因其法律依据不足违反宪法和上位法,有违罪罚相当和程序正当等法治原则,且在实践中被广泛、严重滥用,其存废或改革的讨论不断。劳动教养制度的废止,主要体现的是(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违法必究 C.执法必严 D.依法治国

20.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了对“网购一族”予以“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法律保护。这表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做到了(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21.一场反腐风暴席卷全国。对漫画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必须完善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 B.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C.公民应当积极行使监督权

D.权力的运行必须遵守法律和制度

22.2013年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这一网络反腐平台的推出,有利于( ) ①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 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③有效遏制腐败现象 ④公民依法行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这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2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下列符合执法必严要求的是( )

A.要求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办事 C.要求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D.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严肃执法、严格执法,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25.“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的治国方略( ) A.依法治国 B.以仁治国 C.以礼治国 D.科教兴国

二、判断题

26.只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就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 )

27.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 28.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劝导力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强制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29.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 30.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31.只要加强法治,就能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32.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3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34.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完全不同。

35.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这里的“法”是指宪法和法律。

三、简答题 36.2014年5月22日,吉祥航空H01255和H012,29由上海虹桥机场飞往乌鲁木齐过程中,机上一名旅客称其同伴因晚到未赶上飞机,曾电话威胁要“引爆”。机组启动应急程序,两个航班分别安全备降兰州和南京机场。 当天,江苏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发布了案情通报,这是一起旅客因故向航空公司编造虚假信息引发的航班备降事件,缪某、袁某、高某3人已接受审查。之前也有类似航班遭诈弹威胁,法院以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处以有期徒刑3~5年。

运用《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国,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两部法律是什么?(2分)案例中法院的判罚是根据哪一部法律?(1分)

(2)请从法律和道德两个角度说明如何才能维护社会公共秩序?(4分)

37.材料一:2014年3月10日,周强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3年,人民法院加大庭审公开力度,建成中国法院庭审直播网,各级法院直播案件庭审4.5万次;建成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最高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3858份,地方各级法院上网公布生效裁判文书164.6万份。

材料二:自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举办《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

自2007年开始,我国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榜样传递着正能量,感动着、激励着人们向善。

⑴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2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⑵ 请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主题之间有何内在联系。(6分)

四、论述题

38.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1)以上材料说明了我国实行怎样的治国方略? (2)以上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治国方略的?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要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六五”普法教育规划,突出学习宪法。 考点: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B 3.D 【解析】

2.试题分析: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需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打材料中的犯罪活动说明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凡是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刑罚处罚观点是错误的。

考点: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和理解。

3.试题分析: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需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见义智为,举报不法行为。③忍气吞声,息事宁人观点是错误的。 考点:青少年怎样为依法治国做贡献。 4.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诚信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认真观察漫画中的文字叙述,漫画中的大碗面只有一根面条,说明经营者不讲究诚信,是对消费者的欺诈,所以ACD都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B

考点:对诚信的认识 5.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依法治国要做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题文中的谭某虽然为了救妻子,但是不应该违法,所以依法执法更需要公民严格遵守法律。所以正确答案选D

考点:依法治国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6.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其中C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就是有法可依。所以正确答案选C 考点:依法治国的前提 7.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必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有利于做到有法可依,本题选择A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及地位。 8.B 【解析】

试题分析:一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谋取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多宝鱼”、一红心蛋”、“齐二药”、“欣弗”等事件相继出现。对此,国家有关部门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了惩治,所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依法治国,因此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答案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依法治国的作用。 9.A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中,有法可依,也就是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所以答案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依法治国的前提。 10.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法治国我国的治国方略,是指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因此这里的“法”是指宪法和法律,答案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依法治国的依据。 11.D 【解析】

试题分析:“法律使人不敢犯罪”,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道德使人不愿犯罪”道德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认知水平,各有自己的长处,所以③④的说法是正确的,答案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法治和德治的特点。 12.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法治国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说明了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生活中的权威,所以C是正确的,ABD均不是题干反映的主旨,排除,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3.D 【解析】

试题分析: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才能受到刑罚追究,A观点错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我国的国家性质,B观点错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本质,C答案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 14.A 【解析】

试题分析: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B、C、D观点正确,但不合题意,所以本题选择A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要求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依法治国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题文中的关键词“依照法律”,体现了有法必依。所以正确答案选B 考点:依法治国的要求 16.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分析,李春城。刘铁男等23名省部级高管因贪污、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被中央纪委和检察机关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说明了法律的作用——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这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而④能对腐败分子造成威慑,从根本上消除腐败——这种说法太绝对,也是错误的,所以选择A。

考点:本题考查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理解 17.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教材知识点,我们知道,依法治国的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结合材料分析,重庆市委原书记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熙来犯受贿罪、贪污罪、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显然说明了违法必究。所以选择D。 考点:本题考查对依法治国的要求的理解 18.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教材知识点,我们知道,依法治国的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而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即先有法律法规,这是前提,所以选择A。 考点:本题考查对依法治国的理解 19.D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试题分析:结合教材知识点,我们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这意味着已实施50多年的劳教制度被依法废止。这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在逐步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表现,ABC选项与题意不符,所以选择D。

考点:本题考查对依法治国的理解 20.A 【解析】

试题分析: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定对“网购一族”予以“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法律条款,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体现的是有法可依。正确的答案为A

考点:本题考查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21.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识。这是一道错误式选择题,我们可以用排除法,漫画中用制度的斧头来治理腐败,其实施主体不可能是公民,所以答案应该选C 考点:怎样完善政治制度 22.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政治权利的认识。题文中“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其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监督,使政务公开、公平、工作的进行,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但是依法行政是政府的行为,不是公民行为。所以排除④,正确答案选A 考点: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作用 23.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依法治国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题文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体现依法办事,即有法必依。所以正确答案选B 考点: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4.D 【解析】

试题分析:执法必严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即指执行的司法机关及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法律的规定实施法律,坚决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A体现的是有法可依;B体现的是有法必依;C体现的是违法必究,所以答案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执法必严。 25.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教材知识,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题文中意思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是坚持依法治国的体现,所以答案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6.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必要保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有利于做到有法可依,所以上述观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7.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法治国是依据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题干是正确的。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

28.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的区别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力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生活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所以题文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考点:法律和道德的区别 29.正确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所以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考点:依法治国 30.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因此本题选A。 考点:本题考查依法治国。 31.B 【解析】

试题分析:我们国家是依法治国的国家,治理国家靠法治,同时也要靠德治。只要加强法治,就能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说法过于绝对。良好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还需要人们的自觉,靠德治。加强法治,是必要的。 考点:依法治国 32.A 【解析】

试题分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①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②宪法具有国家最高的法律效力; ③制定和修改宪法的程序最为严格。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考点:依法治国的核心 33.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因此本题是正确的。 考点:本题考查依法治国。 34.B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试题分析:根据课本知识,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相互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依法治国的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德治国就是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为了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意事业的发展, 所以此观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 35.√ 【解析】 试题分析: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所以这句话是正确的。 考点:本题考查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36.(1)《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2分)《刑法》。(1分)(2)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惩治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2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法律的相关知识。对于法律,要从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去把握。在我国,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两部法律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由题干材料是有期徒刑可以得出是根据刑法。

(2)维护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一要靠道德,一要靠法律。道德方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法律方面: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惩治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 考点:法律

37.⑴ 材料一说明人民法院作为我国的审判机关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我国的法治进程不断加快。(1分)材料二说明我国实行以德治国,坚持不懈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1分)

⑵ 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的,(1分)法律通过打击违法犯罪、保护先进、正义行为等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准的提高;(2分)人们道德水准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人们遵守法律,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2分)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必须把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1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展示的都是我国人民法院在推进司法公开、公正方面所做的努力。所以材料一说明人民法院作为我国的审判机关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材料二中“举办《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和“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属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活动,所以材料二说明我国实行以德治国,坚持不懈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材料一的依法治国和材料二的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表现及两者的关系”。 38.

(1)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①“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②“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③“切实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解析】 试题分析:

(1)仔细阅读材料,提炼关键语句,结合知识点作答,材料体现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办事,而与法有关的治国方略就是依法治国。

(2)仔细阅读材料,找到关键语句,结合知识点作答。在材料中,“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切实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考点:本题考查依法治国的要求、本质,法律的特征。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第3篇:2020年中考政治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二轮复习题

中考政治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二轮复习题:

一、单选题

1.近年来,中国海洋主权被侵犯的事件频现。20**年3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国家海洋局公布了钓鱼岛及其XXX个附属岛屿的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和位置描述。同时中国海监进一步强化了在渤海、东海、黄海、南海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维权巡航执法行动,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①当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时,我们应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

②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③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④国家的安全与公民个人的安全无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从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九二共识”至今,两岸交流“破冰”前行,两岸和平发展从构想转变成现实。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

)

A.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B.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要求

C.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基本方针

D.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在答台湾记者问时说,大陆和台湾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把它一道维护好、建设好、使其花团锦簇。他这样展望两岸关系的前景:“我想花好总有月圆时。”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两岸“花好月圆”,必须坚持的政治基础是(

)

A.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则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一个中国原则

4.中国外交部对日美将就钓鱼岛“不测事态”制定一份“共同作战计划”表示严重关切,并强调任何外来压力都不能动摇中国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我国

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所以遭到日美的敌视

②当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时,我们应有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③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④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为了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______的基本方针。(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一国两制

C.两种制度

D.发展军事力量

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年6月10日发表的《“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指出,1997年至20**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实质增长XX.X%,人均本地生产总值按美元累计增长39.3

%。20**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位居全球第35住,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位居全球第7位。香港取得这些成就说明(

)

A.我国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生命力

C.我国已经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香港必须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

8.在答台湾记者问时说,大陆和台湾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把它一道维护好、建设好,使其花团锦簇。他这样展望两岸关系的前景:“我

想花好总有月圆时。”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两岸“花好月圆”,必须坚持的政治基础是(

)

A.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则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一个中国原则

20**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回答下列小题。

9.“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一百年多前,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用诗句写出了对中国未来的梦想和期望。“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

)

A.解决XXX亿中国人民吃饭的问题

B.保持物价稳定,人民生活稳定

C.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D.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0**年2月,中国中央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引用谚语“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期许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这说明(

)

A.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B.各族人民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

治制度

D.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合作互助是国家稳定繁荣的重要保证

11.新一轮的援疆工作自2010年开始,将历时十年,它创下了共和国历史上多个之最:支援地域最广,涉及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这将有利于(

)

①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昌盛

②进一步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消除各民族间的差别,实现民族大融合

④维护平等互助、团结协作、共同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年初,新一轮援疆已累计实施援助x疆地方项目2XXX个,拨付到位援助资金达XX.X亿元,其中,XX%以上资金都用于民生建设。这(

)

A.说明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B.表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同步发展

D.有利于各民族相互团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13.“简体字、繁体字都是中国字”,“从今以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海峡两岸专家学者赋诗献歌,共表两岸浓情。这表明(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①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文化薪火相传

②实现祖国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③祖国实现完全统一

④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第三届海峡论坛将继续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这充分说明(

)

A、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B、祖国完全统一很快就会实现

C、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经没有任何障碍

D、“和平统一”是两岸统一的唯一方式

15.解放初期,x疆只有几条总长不过3000多公里的简易公路。如今公路总里程已达XX.X万公里。x疆5条铁路同时上马,这在x疆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x疆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

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代,调动了

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

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取得进步的保证

④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努力、艰苦奋斗。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坐落在青海湖北岸的青海湖农场里,一对藏族夫妇赡养一位80岁高龄的汉族老人,一家七口人和睦相处,共同生活长达25年之久。藏族夫妇和汉族老人本来不是一家人,但他们胜似一家。这说明(

)

①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②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情深意重

③我国各民族之间已经没有区别,成为了一家人

④藏族和汉族的关系比较近,和其他少数民族则不是这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20**年5月,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成都举行。与会人士在深化两岸文化交流方面达成共识。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文化基础是(

)

A.维护两岸经济利益

B.认同中华民族文化

C.确保两岸和平发展

D.传承一

切传统文化

18.藏历新年到来之际,国务院在中南海紫光阁亲切接见了第十一世**额尔德尼.确吉杰布。首先向**祝贺藏历新年,并向藏传佛教界朋友致以节日的问候。**向敬献了哈达。这主要体现了(

)

A、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尊重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C、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管理国家政权

D、我国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19.下列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说话错误的是(

)

A、我们党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最佳方式是“和平统一”

C、前提、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

D、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想

20.“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市最好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这里的民族政策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21.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不少x藏学生来到A市学习,他们得到了A市人民的关心和帮助。许多x藏学生动情地说,A市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第一故乡给了我们生命,第二故乡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和能力。这体现了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坚持(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C.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D.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22.2008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了六点意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坚持高度自治的方针

D.实现两岸直接通邮、通航和通商

23.“综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这里的民族政策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24.20**年10月26日到27日,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论坛聚焦“扩大交流合作,共同振兴中华”的主题。两岸加强经贸文化交流(

)

A.有利于凝聚两岸民众共识,实现祖国统一

B.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C.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

D.是打击恐怖主义、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25.《乌鲁木齐在线》报道,x疆各族干部群众纷纷强烈谴责“昆明3.01”这一反人类暴行。同时表示,要团结起来,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分裂的行为作坚决斗争,维护民族团结。x疆广大干群的说法表明(

)

A.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必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政治制度。

B.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原则

C.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必须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D.暴恐分子分裂祖国的图谋违背了“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注定是要失败的

二、判断题

2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

)

27.对国家和民族的耻辱感,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在民族的道德责任感的基础上萌动、产生和发展的。

(

)

28.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

2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30.“一国两制”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

31.我们去湘西苗寨旅游时要尊重当地的民俗风情。

32.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34.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公民的义务,也是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35.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

)

36.我国各民族能够紧密团结,是因为各民族间建立了平等关系,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

三、简答题

37.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专题听取x疆工作汇报,研究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x疆工作,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做好新形势下x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这是x疆发展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

面对x疆大发展的机遇,一向敏锐的浙江商人乘势而上。以下是两位浙江民营企业家的对话。

(1)我国现阶段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1分)

(2)请你为赵总经理如何做到“入乡随俗”提出两条合理建议。(2分)

(3)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加快x疆

发展的重要意义。(2分)

38.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主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8分)

(2)我们青少年应怎样维护民族团结?(8分)

四、论述题

39.材料一:香港回归十年以来,香港经济增长近XX%。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实际增长4%左右。在贸易方面,回归以来,香港贸易总额基本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香港服务业发展蓬勃,在东亚地区可谓首屈一指。在各主要服务行业中,以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和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值XX.X%和XX.X%

材料二:2008年,澳门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达到XX.X万美元,约为回归前的三倍;10年来,澳门失业率大幅下降,由199

9年的XX.X%下降到3%;公布的一项大型民意调查报告显示,澳门居民对中央港澳政策表示满意的合计高达XX.X%。

思考:1、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我国实行了什么样的基本方针?(2分)

2、从港澳的稳定、繁荣,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

3、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中学生应怎样做?(2分)

第4篇:2014年中考政治第二轮复习 专题7 学习先进人物 传递社会正能量

专题7 学习先进人物 传递社会正能量

1.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落下帷幕2013年9月底,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落下帷幕。全国共有54名道德模范及265名提名奖获得者当选。54名全国道德模范共分5大类别,分别是全国助人为乐模范(10名);全国见义勇为模范(10名);全国诚实守信模范(10名);全国敬业奉献模范(12名);全国孝老爱亲模范(12名)。“见义勇为模范”代表刁娜、“诚实守信模范”代表吴恒忠、“敬业奉献模范”代表龚全珍、“孝老爱亲模范” 代表刘培等全国道德模范代表被请到了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央视春晚现场,并且“老阿姨”龚全珍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向全国人民拜年,彰显了道德模范崇高的社会地位,也倡导了崇尚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的良好风尚,给道德模范一个舞台,唤起社会大爱,传递出了社会文明,社会正能量。

2.2013全国法治人物评选落下帷幕2013年12月4日,《法治的力量——CCTV2013法治人物颁奖典礼》落下帷幕。根据“12·4法治人物推选委员会”的投票结果,2013年的十位法治人物最终揭晓,分别为:战斗在禁毒第一线的云南省临沧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硬汉船长——中国海警2350舰舰长黄祈泉;北京双榆树派出所便衣探长张惠领;最美托举哥团体;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三庭第四合议庭审判长陈光昶;我为你辩护——田文昌律师;十年沉案一朝昭雪——新疆石河子市检察院监所检察科原检察员张飚;《精神卫生法》的立法推动者刘协和;宁夏贺兰县司法局洪广司法所所长虎久桐;守望母亲河的民间环保志愿者——“湘江守望者”。

3.201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名单出炉2014年2月10日20时,被誉为“中国人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1套播出。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十大人物”的分别是:黄旭华、胡佩兰、方俊明、沈克泉/沈昌健、龚全珍、刘盛兰、段爱平、格桑德吉、陈俊贵、姚厚芝。在过去11年中,《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评价为“中央电视台第一品牌”。主办方表示,在新的形势下,《感动中国》将继续秉承“感动”的核心精神,以阐发“中国梦”为主旨,最大可能挖掘感动人物的深刻内涵,并尝试扩大“感动”的外延,使更多能打动观众内心的人物能够进入评选。

1.正能量2.感动中国3.以德治国

1.能够综合所学知识归纳“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的优良品质

2.能够多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学习先进人物”的活动?

3.开展“学习先进人物”的活动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哪一方面的内容?其地位和意义如何?要求是什么?

4.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什么现实意义?

5.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6.青少年学生怎样向先进人物学习?

7.围绕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谈谈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聊城市初中学生闫森,因急性脑干出血抢救无效,生命永远定格在15岁。其父母强忍巨大悲痛,随后将他的两肾一肝和双眼角膜捐献出去,他的生命在5个人身上得到了延续。闫森的父母拿着儿子的照片,含泪说:“儿子虽然走了,但他救了5个病人,也等于他还活着,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据此回答1-2题。

【例1】(2013·山东聊城·16)闫森父母的做法向我们传递的正能量是() ①关心关爱他人②宣泄情绪③敢于直面挫折,坚定坚强④无私奉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例2】(2013·山东聊城·17)闫森父母的做法,引起了人们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思考。下列说法你赞同的是()

①生命是可贵的,必须珍惜生命

②生命太脆弱了,它经不起任何风浪的冲击

③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④创造和奉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要求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例3】(2013·福建福州·26)流行语“正能量”,是指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个体情感或社会行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黄贺乐,当过搬运工、油漆工等,省吃俭用,替父亲还清上世纪80年代亏欠的20多万元债务。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生纪名扬看到一位八旬老人摔伤后,义无反顾地实施

救护,直到老人得到妥善救治,才悄然离开。

▲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40余年来坚持工作在医疗第一线,创

造了10万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无一例失败的奇迹。

(1)材料一中的先进人物,传递的正能量分别是什么?请从右边方框中选择最合

材料二:某社区倡导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参与公益活动,用每一个人的热情去激

活社会的正能量,实现“微志愿——微文明——大文明”的转变。

(2)该社区倡导人人参与公益活动,有什么意义?

(3)如果你是该社区一员,在参与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中,可以扮演什么角色,相应地承担哪些责任?(写出两种)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10月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人物评选》活动全面启动。这是央视举办的第十二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有人说,每年的《感动中国》节目就像是“中国人的精神史诗”。10年来,《感动中国》有100多位获奖人物和群体。举办此评选活动属于建设,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

A.教育科学文化、智力支持B.精神文明、物质保证

C.政治文明、思想保证D.思想道德、精神动力

2.山东烟台女孩刁娜为防止一名遭遇车祸的重伤者被二次碾压,自己挺身挡到伤者身前,不幸被一辆飞驰而过的车乱倒,造成其右小腿粉碎性骨折。她因此于2013年底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刁娜不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

B.承担责任只有付出、没有回报

C.当他人遭遇困境时,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D.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可以不顾个人安危

3.2013年底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的重庆农民吴恒忠在儿子车祸去世后,忍着老年丧子之痛,上山开荒种粮,日夜辛劳,节衣缩食,替子还债15万余元。由于长年劳累,自己落下一身病,但他仍在履行自己的诺言。吴恒忠的事迹启示我们()

①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②当今社会,讲诚信的人会吃亏

③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④子债父还,天经地义

A.②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

4.2013年11月29日,在杭州景点卖红薯的一位八旬老人忽然倒地,两位年轻女孩立刻上前嘘寒问暖,给老人捂手捂脚,旁边饭店的师傅送来了热水。为了让老人早点回家,路人买光了红薯。这感人一幕()

①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彰显了以无私奉献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③体现了公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④弘扬了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5.山东烟台的高大爷从1983年开始就在市场上设立了一个修钟表、配钥匙的摊位,几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2014年1月,烟台黄山北社区在辖区内寻找好人好事,让高大爷当上了“新闻人物”。高大爷的行为()

A.是弘扬正能量、履行法定义务的表现B.体现了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精神

C.是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的最主要形式D.说明学习雷锋就必须放弃个人利益

6.它们本人的名字不为人所知,但名头却特别响亮,“宁夏托举哥”“上海爷叔”“快递哥”“肉垫所长”,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挽救了一个个高空坠落的生命;用善良和勇敢,甚至还有伤痛,撑起了社会的大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最美托举哥”。“最美托举哥”的事迹启示我们()

①应该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②要充分利用有限的今天积极实现人生的价值 ③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内涵,而在于长短④以自身实际行动积极弘扬真善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情感力量。在下列校园生活中展现正能量的是()

①评选“先进班集体”和“校园之星”等活动

②同学们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③校运会上运动健儿努力拼搏,其他同学助威呐喊

④某校毕业班的同学给母校教室“留下”了满地的废弃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

8.如今,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感动”,邂逅了越来越多的“最美”——“最美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交警”„„这些美丽的“感动” ()

①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②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③表明了我国已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段爱平”,是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后,段爱平自己贴钱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在她身患重病,身体到达严重透支的地步,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段爱平()

①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没有认识到每一种角色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③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以集体利益为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胡佩兰”,她70岁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下来后,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坚持去出诊,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凑一起,在8年间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胡佩兰的先进事迹启

示我们()

①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奉献②生命是短暂的,需要倍加珍惜

③承担责任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④为社会作贡献能延伸生命价值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下面是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山东烟台女孩刁娜在做客搜狐网时与记者的一段对话:

记者:如果以后你的腿行动不方便了,你觉得值吗?毕竟帮助的是个陌生人。 刁娜:腿受伤了,还可以康复,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我觉得值,毕竟我没大碍! 记者:当时是怎么想的?不害怕吗?

刁娜:后怕了,当时没害怕。就是想下去救她,不想让小悦悦的悲剧事件重演! 记者:有没有想过自己小小的举动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

刁娜:完全没有想到!我希望会有所改变!让世界充满爱!

记者:你在救人的瞬间想的是什么啊?

刁娜:不想让她死!

阅读上述对话后,回答:刁娜向人们传递着哪些正能量?

13.2013年至2014年,一些名字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中,造福军民的西藏“高原

一把刀”李素芝、中国最年长的义工胡汉伟、倒在岗位上的缉毒警察蒋卫红、“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刘培,我们用“感动”“最美”等词汇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他们用自己的言行感动了中国,温暖了你我,让“正能量”这一词汇在中华大地上回荡„„

某学校九年级(2)班举办了一次以“正能量”为话题的班会活动,请结合活动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聚焦主题】(1)请为本次班会拟定一主题。

【感知品质】(2)想一想有正能量的人身上贴有哪些“标签”?(至少说出四种品质)

【传递能量】(3)为什么要在全社会开展传递正能量的宣传活动?

【践行标兵】(4)青少年如何做践行正能量的使者?

第5篇:英语中考二轮复习计划

2014初三英语中考二轮复习计划

为了后期初三英语总复习高效率紧张而有序进行,也为了使同学

们能在今年6月的中考中一举全胜,我根据我们教学及学生的实际情

况,特将初三英语二轮复习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指导思想:

以我校英语一调考试情况为依托,以2014中考说明为基准、考

纲为依据,认真系统地整理研究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

要求,切实抓好每一环节复习,多管齐下,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复习目标:

1、知识要求:认真梳理,掌握并熟练运用牛津版英语7本教材上的所

有词汇、语法、篇章结构、语言社会生活信息等所有的知识点。

2、能力要求:达到并超过《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英语考试说明》上

对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要求。

3、奋斗目标:通过最终的复习,为学生中考英语三轮的进一步复习奠

定坚实的学习基础。争取合格率80%、提高率40%、巩固率100%、优

秀率38%

复习方法:

以专题复习为主,学生一调研考试存在的问题,加强训练;并利用

晚自习或其他课余时间搞好综合联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复习时间及内容安排:4月20日-----4月26日:听力与语言知识训练 。

4月27日-----4月30日: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 。

5月4日---- 5月9 日:完成句子和任务型阅读。

5月12 日-----5月14日:书面表达。

2014年4月18日

第6篇:地理中考备考第二轮复习时

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对地理基本规律、基本特征、特点的理解、对比与运用

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运用、地球自转与公转、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规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运用、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等高线的特点及运用、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中国的地形特点、中国的地势特点、我国气温的特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的气候特征、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途径、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分布特点、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等。

二、加强对易混地理概念的对比理解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天气与气候、地形与地势、地形类型与地形区、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等。

三、初高中相衔接的有关知识应重点落实

地球的有关知识、地图的相关知识、海陆分布的知识、世界的气候、中国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等。其中关于世界的气候只需要掌握亚洲的气候分布(可在中国的气候的分布的知识的基础进行拓展)和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与特点。

四、乡土地理的相关知识

襄阳的位置、汉江、襄阳的交通(铁路线:焦柳线、汉丹线、襄渝线;高速公路适当了解)、襄阳的气候、襄阳的农业(主要的粮食作物、熟制)等。

五、加强对地理时事的了解

了解地理时事(如雅安地震、钓鱼岛争端、三沙市的设立等),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回归课本,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落实。

七、加强对地图的落实与综合。

第7篇: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病句答题技巧

(一)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常见的情况有: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2、把实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3、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7、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主宾搭配不当:

例如: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应将“国家“改为“行为)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三)成分残缺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3)缺宾语:

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搏“后加“精神“)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时间)

(5)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2、赘余

(1)主语多余

例: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2)谓语多余:

例: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3)宾语多余:

例: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4)附加成份多余:

例: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以删掉一个)

(四)结合混乱

(1)句式杂糅

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2)语句杂糅

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要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句子歧义:

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究竟况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着急呢。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当:

例: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小结:以上对病句的分类并不严格,对于病句,不必死记其类型,只要多练习,能够发现语病并能够改正就可以了。

一、方法指津:

辨析语病的方法常有:

(一)紧缩法

先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主、谓、宾),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如:“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其主干是:“我们加强教育和管理。“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这句的介宾短语紧缩后为:“为了防止不再发生。“显然是动宾不搭配,“防止不“的意思是“应该“或“要“,与下文明显矛盾,造成语意不明。把“不“字删掉,就通顺了。

(二)语感法

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若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这个句子第一分句“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不管“后的内容应是不确定的,把“不管“改成“尽管“,就通顺了。

(三)类比法

有些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依照原句的结构再仿造几个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搞清了。如:“忠王李秀成临刑时是不是表现得很英勇呢?从一些历史资料看,并不是这样。“乍一看不知对否,但仿写一句就可以看清了:“你是不是很勇敢呢?从现实看,并不是这样。“显然,“这样“含糊不清,表意不明,是勇敢还是不勇敢,尚未表述清楚,有些模棱两可。因此可以推断原句有语病

(四)逻辑法

有些句子从语法上找不到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这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是否恰当,看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如:“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从语法上看,该句无语病。从逻辑上看,该句有语病。“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该改为“仿造名牌产品“或“制造伪劣产品“。

二、答题技巧点拨:

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见词语题。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一)根据标志词查找语病

1.关联词使用的常见语病

一个语句出现了关联词,我们要想到,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是否放错了位置等等。

如: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1992年)(“无论“是表无条件的关联词语,后面不能带并列性的词组,只能带选择性的词组,“干部和群众“应说成“干部或群众“。)

②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了顶峰。(93年)(“不管“相当于“无论“,故例②有与例①一样的毛病,可以将“不管“改为“尽管“。)

③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2000年春季卷)(“并非“意思是“并不是“,后面自然不能再加上“是“了。)

2、介词使用的常见语病

介词的运用上,极容易出现语病。

如:①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1992年)(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有介词,使得整个句子缺少主语,要或去掉“经过“,或去掉“才使“才可以。)

②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1997年)(“在“应改为“从“,因为“在……中“这种格式常用来表时间或空间,而不表示来源或由来,汉语中表来源或由来的往往用“从……中“。)

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在大限度的保护。(1999年)(介词“所“是多余的,因为“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即成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一是“广大消费者“不能修饰“欢迎“,二是“深受“后面应带动词或主谓词组。)

3、并列短语使用的常见语病

并列词组的运用上,常常犯有前后部分搭配不当的毛病。

如:①这个文化站已经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1993年)(“挽救““失足青年“讲得通,“培养““失足青年“则讲不通)

②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1995年)(“安排“后面是由四个并列短语组成的宾语,显然,“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不能与谓语“安排“搭配。)

③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1996年)(“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是并列词组,但只有“严肃处理“与“事件“搭配,“事件“是不能“批评教育“的。)

4、包含词使用的语病

(7)由于战云笼罩,伊拉克各大医院药品非常奇缺,很多伤员只能硬撑,形势十分严峻。(语义重复)

说明:常见的包含词使用还有“当前“和“当务之急“在用,“十分“和“酷“连用,“首开“和“先例“连用,“开始“和“正式“连用,“忌“和“不“连用,“十分“和“悬殊“连用,“防止“和“不“连用,“最初“和“初衷“连用;“目的“与“为之“连用,“之所以“与“因为“连用。“令人“与“堪忧“,“令人“与“震摄“,“过分“和“溢美“,“即将“和“欲“。

5、否定词使用的语病

一个句子,如果多次出现“不“、“没有“之类的否定词,很有可能出现语病,即句子字面意义可能和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

如:①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防止“和“不再“形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恰与应表达的意思相反。)

②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挡风。(“忌“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否定词,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可“,也形成双重否定,使得句意与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

③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否定词有“否认“和“不“,另外还有一个反问词,也相当于否定词。这样,句子含三重否定,即等于一重否定,从而将意思搞反了)

④世界各大报刊、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作了详细报道。(望见有“对“、“对于“、“关于“等介词,检查是否患虚词使用不当)

6、双面词的使用

一个语句,若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之类的两面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句子可能犯有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毛病。

如:①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1993年)(前半句中“能否“是两面词,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后半句中“要“是一面词,只是从“能“的方面来说的,这就造成“一面对二面“的毛病。)

②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1995年上海卷)

③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1996年)

7、数词的使用

①专家指出,我国西部广大中小学在未来的5到10年左右,学生入学人数会快速上升至饱和。(约数词“左右“多余)

②看上去,他只有近20岁左右的年龄,那里会有35岁?(重复“近“与“左右“)

③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倍数词使用不当,表降低,减少只能用分数)

(二)句式杂糅和中心语残缺解读

①如何才能让全村老百姓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作用。(杂糅,去掉“是“和“在“,在“知识“前加“让“。)

②经过多方打听,我们终于了解到这只手提包的失主是你们学校一位女教师丢的。(杂糅)

③我国现行的公费医疗制度,医患关系、病人的权利以及医疗的计划事故鉴定仍然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缺中心语,加“的方面“)

④出于对广大农村学生进行课外写作辅导,中国教育出版社最近新出版了一批关于写作的新书,希望大家积极购买。(缺“的需要“)

(三)短语语序排列

并列短语可按下列方法排序:

1、依时间先后排序

秋收、秋耕、秋种,都要忙完了。(秋季农作的先后顺序)

2、依空间距离排序

牧女们骑着骏马,健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人们观察事物由上到下的顺序。)

3、依范围大小排序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范围排序可由大到小,也可由小到大。此处为由小到大。)

4、依程序轻重排序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怀恨他们、憎恶他们、咒骂他们。(程序上一层强胜一层)

5、依情感流程排序

她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6、依时局变化排序

和谈失败了,欺骗不行了,战争揭幕了。

7、依数目常规排序

有时使繁:用黑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

8、依成绩名次排序

中国、乌克兰和俄罗斯分获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男子体操团体总分前三名。

9、依法定位置排序

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四大家齐心合力抓经济,带领人民奔小康。

10、依对应承接排列

小琳的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教师,哥哥是军人,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岗位上救死扶伤,教书育人,站岗放哨。

(四)解读歧义

了解歧义产生的原因

1、用词的原因

某些兼类词运用不当会产生歧义。如“我要热饭“,形成歧义在于“热“是视为动词还是名词。某些量词(如两个),即可限制人,也可限制物,往往也会造成歧义。此外,像“我去上课“、“鸡不吃了“这类句子中,上语是施动还是受动,也往往形成歧义。

2、结果的原因

结构层次的切分或停顿不同,会产生歧义。如“热爱人民的周总理“,就属此类。此外,像“学习文件“一类,对结构关系的理解不同(是动宾,还是偏正)就形成不同的语意。

3、语音的原因

轻重音不同,也会造成歧义,如“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其中“就“轻读,表明效率高;如果重读,则表明效率低。

上一篇:抗洪抢险急救下一篇:安慕希营销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