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好成长之路

2022-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走好成长之路

特教学校如何走好特色发展之路

摘要:以定 位办学理念为切入点,理清学校未来发展方向;以深化教学改革为落脚点,构建生存教育办学模式;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着眼点,打造环境育人氛围;以开展养成性教育为着力点,提高学生生存质量,从以上四个方面,探讨了特教学校如何走好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特教学校 特色发展 办学理念

近年来,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加。在残疾人受教育的过程中,特殊教育学校更发挥着骨干作用。在这样的发展形式下,如何对特教学校进行有效管理,如何满足残障学生教育需求,如何合理有效地发挥特教学校资源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新的课题。特殊教育学校只有在新形势下努力创新,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笔者结合多年特教管理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以定位办学理念为切入点,理清学校未来发展方向

办学理念是对学校办学目标与规章制度的超越,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就如一位教育专家说:“一个学校的生存,乃至发展的前途都离不开校长的办学理念”。校长的办学理念如果跟着时代的脚步,那么这个学校的发展前景就会很好;反之校长的办学理念跟不上社会的步伐,那么该学校的发展前途将是非常渺茫的。因此,校长办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应该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经过对学校现状的分析,在广泛征求广大教职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了前几任校长的办学精髓,学校将办学宗旨确定为“一切为了残疾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将办学理念定位于“让每个生命同样精彩”;将校训确定为“珍爱生命,学会生存”。这样的办学理念的定位,为学校内涵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以深化教学改革为落脚点,构建生存教育办学模式

随着对特殊教育研究的深入,我们意识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让残疾学生学会生活的各种本领,使其能够适应于家庭,能自立于社会的能力。

1.语数课教学。过去几年,学校一直使用人教版的教材,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人教版的教材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大胆尝试校本教材的编写,使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学内容都充分抓住生存教育这一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中接受最好、最全面、最适用的生存技能教育。倡导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直观地开展了教育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劳技课教学。劳技课对于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独立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将高年级劳技课分成三个方面内容进行授课:分别是缝纫、烹饪和擦鞋。低年级设置为生活自理适应课。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所教年级学生的能力,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进行教授。比如,低年级劳技课学习手工制作、学习洗衣物、扫地、擦桌子等技能。中高年级劳动课学习生活自理技能以及烹饪技能。目前,低年级学生的生活技能明显提高,高年级学生缝纫、擦鞋等职业技能非常娴熟,已有部分毕业学生到服装、机械等工厂工作。

3.综合活动课教学。几年来,我校综合活动课正逐步向纵深发展,成为了学校特色课程中最具发展潜能的教学内容。学校目前设有四个活动项目,分别是体能训练、美工技能训练、舞蹈训练、精细动作训练。其中精细动作训练包括钻石画、数字油画、做头花、折纸、十字绣等。活动从内容制定到活动开展,每一步都在学校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学期初我们为学生测评,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活动中安排教师协同辅导、责任分工、做好活动记录、开展听课交流、定期每月进行教研、学期末我们开展各组的成果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座谈总结会。每进行一项工作,我们都精心考虑、商量研究,所以我们的综合活动课才不断的成熟和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特殊教育,关注残疾孩子,我们在淘宝网站上注册了淘宝网店,主要用于出售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通过网店的销售与宣传,社会和家长对我校的综合活动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活动也在新闻、报纸上报道、刊登,学生自信心和融入社会的决心大大增强。

4.康复教育。认真组织教师用好多感官、感觉统合、认知评估、视听综合、可视音乐、蒙台梭利等康复设备。我们的康复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在以前教师的安排、教材的选用、康复仪器使用等方面所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补充,以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康复教育。搞好师资培训,积极探索医教结合的新路子,以利于我校康复教育的开展。学校编写的《康复训练手册》,目前已经印刷成册,投入使用。并且在使用中仍在不断地探索康复训练的有效办法,改进教学方式,期望对智障学生和自闭症学生的训练达到有效和高效。

5.医教结合与融合教育。学校和市中医院联手,借助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条件,积极探索“医教结合”之路。建立健全学生个别化训练档案,保证有的放矢的对每个学生进行康复教育,以利于每个智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我校学生和普小学生每周搞一次活动,进行互动,相互交流,形成交集,使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普通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和普通孩子一起茁壮成长。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着眼点,打造环境育人氛围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重视学生和老师的意见与想法,重视对细微角落的装点。在走廊里、班级中,动手制作以校园生活、师生情谊、社会关心、各级领导关怀为主题的宣传板,形式多样、丰富活泼,积极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增强校园文化底蕴,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说话。近几年,学校加大对教学楼内部改造的力度,对其进行了重新布局重新装修,每个楼层都将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大厅是反映办学宗旨的大型浮雕,一层是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二层是文化艺术熏陶;三层是感恩教育;四层是残疾人自强自立和生存教育。班级的文化建设,是学生充分展示儿童天性的快乐天地,同时也是家校互动的一个缩影。

四、以开展养成性教育为着力点,提高学生生存质量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矫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我校确定了“特教学校每日行为训练的实践性研究”的课题,探索出各年级段行为训练的内容。编排了《养成好习惯》训练手册,涵盖了“健康好习惯”“文明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安全好习惯”四个章节。现在这本校本教材已正式使用。同时,学校也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增设了专门的行为训练课程。低年级和中年级每周两节,高年级每周一节。结合行为训练手册的内容,学校大队部每月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通过长达两年的实践,我们已探索出了行为训练的几种有效方式,学生良好习惯正逐步形成。

特殊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2014~2016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指出“特教特办”,给予特殊教育以更大的关心,更多的投入,更显著的倾斜支持。因此,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更应该充分利用所有教育资源,创新特殊教育发展新机制,开辟特色发展之路,为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而努力。

作者:王乐爱

第2篇:中国:走好低碳之路

摘 要:面对日渐凸显的气候变暖及由此导致的极端气候灾害,人类选择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最终出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走低碳减排的道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广新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需要,更是改变自身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当前,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着结构、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种种制约。未来,中国欲走好低碳道路,就必须出台有力的政策,着力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政策 低碳技术 市场机制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由此导致的众多极端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全球气候学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论证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排量过高造成的,而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低碳减排的行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二、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1.国际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世界进入低碳时代。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在后来的“巴厘路线图”中,低碳经济被进一步肯定,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发表了不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出台法律、制定政策,积极孕育着本国的低碳经济计划。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不甘人后,都已制定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和计划。世界经济走向低碳时代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

2.主要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欧盟:政策机制保障低碳经济发展。近些年来,欧盟将低碳经济看作“新的工业革命”,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以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2005年,欧盟启动了排放交易机制,按照这一机制,欧盟各成员国应制订每个交易阶段CO2排放的“国家分配计划”,为有关企业提出具体的减排目标,并确定如何向企业分配排放权。2007年年底,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推广“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欧盟未来能源可持续利用机制的建立和发展。2008年12月,欧盟最终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在发展低碳产业问题上,欧盟不仅提出的口号最响,行动也走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之前,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美国:通过立法来保障低碳经济发展。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危机、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战略取向。2006年9月,美国公布了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推动在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创新。2009年2月,美国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旨在降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依赖。这是美国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方案,不仅设定了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时间表,还引入温室气体排放权配额与交易机制(CAP& TRADE)。该气候变化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在减排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日本:将发展“低碳经济”定位为创建“低碳社会”。日本在发展低碳社会方面的举措包括三个方面:制定低碳计划和目标、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发展低碳技术。2008年6月9日,日本时任首相福田康夫发表了题为“为实现低碳社会的日本而努力”的讲话,被称为“福田蓝图”。根据“福田蓝图”,日本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2008年7月,日本政府公布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草案的具体内容,这标志着2008年6月由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的“福田蓝图”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在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同时,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低碳社会发展战略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日本低碳经济发展重视低碳技术,在技术研发方面给予较高投入。

中国:通过政策法令进行低碳减排。我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国家对策。自2006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明确了我国应对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具体的目标、基本的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宣布将在2020年将单位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如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低碳技术不具备、缺乏资金等,这些因素给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

1.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目前实际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气候专家论证温室气体是气候变暖的元凶。气候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灾害频生、影响农业生产,最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能源署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CO2排放第二大国。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上升阶段,如果不走低碳道路,大规模的发展与建设将排放更多的CO2。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2.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要。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发表的《2007年国际能源展望》报告预测,2030年世界能源消费将比2004年增长57%。在全球油气资源供给日趋趋紧且全球能源地理分布相对集中的大前提下,受到国际局势变化和重要地区政局动荡等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油气供给和价格波动的风险显著上升。对油气燃料的依赖和需求增长将导致能源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的走高,引发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因素。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成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

3.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资源大量消耗、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惨重的恶果告诉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再也不能走牺牲环境来换取发展的老路了。低碳经济提倡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发展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因此,低碳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将有助于我国改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避免碳锁定。所谓“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其使用年限都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荷兰环境评估机构的研究表明,排放峰值后推十年,每年的最大减排幅度就要扩大一倍,因此,低碳经济越早发展越好,这样就可以避免碳锁定,最大程度地减少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

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低碳技术是决定低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低碳经济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能否掌握高端的低碳技术。发展低碳技术首先要通过增强我国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制定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的短、中、长期规划,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创新人才,积极发展高能效技术、清洁煤等技术,为我国的低碳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其次,企业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要制定支持企业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健全奖罚财税政策,建立良好的资金融通机制,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调动企业、个人投资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再次,促进国内现有技术的应用。目前国内的高端技术仅被少数大企业掌握,而在我国占很大比重的中小企业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能耗水平高,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应加速国内先进水平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国内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2.进行结构调整。首先,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植能耗小的第三产业发展,特别要加快金融、保险、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我国第二产业中存在着很多高能耗产业,高耗能工业对我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在10%~12%左右,但其耗能却占50%-70%。与此同时,这些高能耗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是采取有力的国家政策抑制产能过剩,提高市场准入,关闭小的落后产能,支持高能耗龙头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着力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此外,要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全国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调整能源结构。一方面,要加大节能力度。各种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极为有限的能源并没有充分得到有效利用,能源消耗仍然浪费严重,节能潜力巨大。必须集约、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大力发展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先进燃煤发电技术,提高煤炭转化效率,促进能源的节约利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加大对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倾斜和调整,加强技术研发,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包括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3.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首先,推进税收制度改革,通过税收手段调节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第一,推进资源税的改革。目前我国市场上资源产品价格普遍较低,能源消耗成本代价较小,而利用资源税负的调整,提高经济参数,配合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使资源企业进一步提高回采率,并以此来推动节能降耗。第二,运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低碳项目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优惠政策,刺激和引导企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新能源开发和技术研发。第三,征收碳税。征收碳税一方面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从而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为构建低碳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公众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限制高碳行业的发展,鼓励高碳行业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大力进行节能减排。

其次,制定能源基本法。我国目前存在的《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不是综合性的能源基本法,只是对能源问题的某些方面加以规定,并未涵盖所有的能源问题;此外,从上述能源单行法调整范围的角度出发,也存在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操作性等问题。需尽快出台一部综合性的《能源法》,约束能源利用方面的具体细则,为低碳减排提供法律保障。

4.通过市场机制发展低碳经济。利用市场机制来降低碳排放的手段分为碳税与碳交易两种。碳税是指为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CO2排放,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征收的税。中国现阶段碳税的征收范围和对象可确定为: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因消耗化石燃料直接向环境排放的CO2。为了避免对低收入群体和高能耗产业的冲击,短期内应选择低税率、对经济负面影响的碳税,然后再逐步提高。

目前,我国的碳交易存在市场规模小、结构分散、缺乏与国际市场直接交易的平台以及没有定价权等问题。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由国家政策规定,法律保障和金融系统支持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体系。交易业务从交易现货市场开始,然后可以发展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从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性碳交易市场。要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与相关机构密切合作,研究探索交易制度,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通过与国际碳交易所建立连接,可以开发与国际挂钩的期货、期权交易,使CO2排放权可在国际上自由流通,丰富我国碳交易的金融产品品种,增加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从而增强我国在国际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五、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特别是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一种必然。事实证明,未来谁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领先,谁就能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因此,无论是出于气候变化的压力,或是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还是出于对国际竞争的考虑,中国都必须走好低碳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梦旭.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EB/OL】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12/11/content

_19050525.htm2009.12.11

2.刘世锦,康韦,史蒂格森.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政策研究报告,2009

3.任朝霞,刘晓翀,满岩.低碳经济[N].中经要报(增刊),2009(7)

4.张红力.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推动碳减排【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100308/n270666248.shtml,2010.3.8.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责编:吕尚)

作者:张文明 陆 骏 姜言萍

第3篇:“全民养老”:走好“全覆盖”之路

养老一向是一个压在人们心头的沉重话题,尤其是在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而作为一个全社会都在关注的话题,养老保险不仅仅关系国计民生,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自20世纪90年代。目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可享有财政保障的退休金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2.3亿城镇企业职工;2009年启动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到2010年底已有1.43亿人参保。几大制度之外,无业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除在一些地方零星试点,并无全国性制度安排,被视为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盲点”。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城镇中没有“正式单位”的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困难家庭群体等居民,成为了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短板”。据人社部农村社会保险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国尚未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城镇居民至少有5000万人以上,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约2000万人。

所以,在2011年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1年7月1日起,针对城镇居民中未进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数千万人口,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6月13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下发。此举亦被看做中国“全民养老”制度框架建立的标志。至此,中国社会保险的最后一块盲区终被制度覆盖。虽然在《指导意见》出台之前,已有部分省市试点建立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些城市已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指导意见》则将从全国层面,确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如此,在千呼万唤之下,全民养老的国家责任终得明确。虽然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还在试点阶段,但一个养老金覆盖全民的框架已然清晰可见。

2011年,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范围与新农保试点基本一致,将覆盖全国60%的地区。按照计划,中国将在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

首都经贸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吕学静如是评价道:“从全民养老、人人都有老年保障这个目标上来看,这是消除了制度上的最后一个盲点。”而随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启动,这一“最后盲点”显然实现了彻底“扫盲”。 在不少学者看来,尽管当前保障程度仍较低,却是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飞跃”。

从制度上来讲,继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之后,国务院再次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对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来说,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标志意义的“里程碑”事件。这诚如国务院会议指出的,“标志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这也就是说,随着居民养老保险的启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已能够实现对所有城乡居民无缝隙、无遗漏的百分之百覆盖。

在西方各国纷纷推迟退休以免养老等福利体系陷入崩溃的同时,中国大声宣布将实现“全民养老”。路透社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官方第一次明确提出,将养老保险覆盖城镇和农村参保全员。韩国《明日新闻》也称,中国的举措将使社会资源更偏向于社会基层分配,中国普通民众将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并有助于消除社会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可以这么说: 实施全民养老保险是政府服务职责的体现,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但是,在充分肯定上述由“全覆盖”所昭示的“里程碑”价值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就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完善、养老公平的不断深入而言,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其实并不是一个大功告成的终点,而是一个任务更加繁重的全新起点。虽然全民养老保险不再遥远,但要真正老有所依,实现高水平的全民保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包括要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拆除养老保险障碍、维护社会公平以及全民养老保险在实施过程中的资金风险,还有运行过程中的诸多不可预知的难题,需要不断求解、进步。需要指出的还有,“全覆盖”的光环之外,这一新制度的实际效果和运行效率如何,仍有待实践检验;其保险基金的运营及制度细节设计也仍需谨慎考量。虽然温家宝总理日前作出任内实现“全民养老保险”的承诺,一些西方媒体把这一措施视为“使中国所有民众共享国家迅速发展成果的重要一步”,但同时担忧今后中国是否真能过得了“养老关”。而对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我们也决不能满足、止于“全覆盖”,还需采取进一步作为,从“全覆盖”走向“深入保障”、“公平保障”。

虽然全民社会养老保险不再遥远,但我们只是刚刚上路,仍须努力,走好每一步,不断进步。要知道,“全覆盖”并不是养老保险的终点。虽然“全民养老”这一美好愿望要实现总是充满艰辛,把“养老保险全覆盖”这项惠民工程做好,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聪明睿智的中国人,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把养老问题解决好,让老人都能老有所养。

作者:蒋守福

第4篇:如何走好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

新课程呼唤快乐自然健康的生态课堂。它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是学生成长的乐园; 它又是灵动的、生活的、生命的课堂,是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所以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专业化充其量只是手段而已 ,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 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自然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看 , 似乎眼前就豁然开朗了 ,虽然教师专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 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 并不一定有结果 , 但正是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 , 教师专业化无疑达到了它的目的。

而从我本身来讲,通过学习,我认为要想朝着专业化成长的道路前进,其实主要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注意在实践中反思,我们一线的教师在理论水平上确实不够专业,但是我们常年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却是最好的财富,这笔财富有很多老师都放在了心里,会用不会说,不能形成理论,也就是不够专业,而我觉得要想想专业化迈进,就要不断的进行反思,而且注意要把反思的内容记下来,形成自己的材料,这样日积月累,才能积少成多,时间长了,就有了一定的理论材料了,也锻炼了自己的文笔,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 其次我认为还要注意多看书,多学习,现在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学习只吃老本,那么终究有一天会被改革的浪潮甩在后面,直到淘汰,而我们教师尤为重要,只有经验是不行的,还要向知识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走上一条不断发展专业化道路,看书,学习理论还要注意摘记和应用,只是死记硬背,不能够和本身的教学时间结合起来,那么掌握的理论再多也是无用的,到最后也只能成为书呆子型教师,更别提去灵活的教学了.所以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联系实际去应用. 再次,我认为教师应当学会与他人合作.由于教师职业的局域性,教师往往只关心自己的“自留地”,因此,当前教师群体中个人主义文化占据重要地位,表现在教师致力于处理自己课堂里的事件,相互之间很少交流,关注的焦点只是自己的教学,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固步自封的职业僵局。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研讨,是提升自身职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合作、交流、分享、研讨中,取长补短,拓宽自身的眼界。因此,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大力克服教师自身的个人主义文化,积极营造合作型的文化。良好的教师文化应该具有沟通、对话、合作、互助、共同发展的特征,特殊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人际交流与合作,对于投身课程改革的教师来说,重视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能力的提升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品质。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追求无限,成长无涯,我将努力先做好以上三点,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第5篇:学习楷模,走好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观看了吴邵萍园长的师德报告之后,我的感触颇多。吴园长的平实的语言、贴切的经验、朴实的为人让我萌生了许多教育信念和理想,同时我也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计划完成的目标做了以下的规划。

1、师德方面的目标:

平等对待每一位家长和幼儿,不偏私,不包庇,不溺爱,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幼儿,对每个幼儿教育态度一致,不体罚幼儿,对于特殊幼儿耐心引导,帮助其改掉不好的习惯,做到有爱心、会细心、常耐心。

2、教育方面的目标: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事先了解所教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熟读教材,并尝试将几本教材融合在一起,找到适合本班幼儿特点的模式,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利用休息时间重新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如《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咨询》、《家园共同体的建构》等,从书籍里找到与实践中相吻合的理论,更加科学地有目的性地指导我的实践。此外,我会做到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多想多问多写,遇到难题时,和园长及其他老师多交流,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多看一些幼教的案例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路认真思考,与有经验的老师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把好的见解整理起来结合到平日的课堂中。

3、班级管理方面的目标:

虽然我是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没有任何经验,但是年轻有年轻的好处,我们个个年轻的班主任都有极高的热情和拼搏的干劲,我们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班级里,认真做好每一个事。在班级管理方面,我会从细节入手,做到统筹管理,搞好三位老师之间的配合,做好保教工作。从卫生、安全、环境布置,我都将认真负责,分配好任务,齐心协力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把这一届的幼儿顺顺利利带到大班毕业。

4、家长工作方面的目标:

积极与家长进行个性化地交流,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共同配合解决问题。同时我也要尽快树立自己在家长面前的威信,与家长交流前要先做好准备,在实践中慢慢培养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用真心和诚心对待繁琐的家长工作。

5、技能技巧方面的目标:

针对自己的不足,我要利用休息时间刻苦练琴,提高自己即兴伴奏的水平,更加自如地变调,对D、F、A、G调熟练转换。同时还要加强绘画能力,勤于练习儿童画、卡通画,做到随手就能画出来。

我希望幼儿园多给予我学习的机会,我不会放弃任何学习机会。我相信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时我也希望在日常中多指出我的不足与缺陷,能让我及时改正,有改正才会有进步,有进步就会提高,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水平与修养,向楷模学习,在实践中体验这份职业带来的幸福感。

第6篇:如何走好蔬菜进超市之路

——赴成都蔬菜超市考察心得体会

蔬菜进入超市销售,改变了传统的蔬菜产供销方式,促进了蔬菜产业化经营,大幅度提高了蔬菜生产和供应水平。当前,改进超市蔬菜经营方式,保证蔬菜质量安全和新鲜度,提高蔬菜营养风味品质,降低销售成本,把顾客从农贸市场争取到超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经过实地考察、资料查阅和市场分析,现就如何将蔬菜引进超市,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发展高效规模经营,浅谈几点感受。

一、发展蔬菜超市存在的机遇

蔬菜超市的经营模式为什么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经过认真研判,我们发现这和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以及社会大环境都有关系。一方面,农民的卖难问题、老百姓的“菜篮子”问题、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让投资客有了新的关注点。另一方面,近年来频繁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引起了老百姓对优质产品、新消费方式的需求大幅上升,使得蔬菜超市成了这一需求引导下的热点模式,具有敏锐嗅觉的投资客们肯定不会错过。

二、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价格上不占优势。因为蔬菜超市的规模还没有打开,只能从勾庄蔬菜批发中心拿菜,与农贸市场和综合超市相比,在价格上并不占优势。

二是加盟配套服务不够完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少商家认为店面也不好找,租金太贵,便宜的没生意。而且,蔬菜连锁超市的加盟内容还不够完善,比如不开蔬菜连锁的话能不能退还设备?设备的折旧费怎么算?退出加盟后场地怎么处置?有意加盟部分商家心存顾虑:“我们原本想收购或入股蔬菜连锁超市,目前还在观望状态,因为这个行业本身还有许多细节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

三是如何处理与综合超市、农贸市场的关系。一个成熟的市场总是多种业态并存的,正如一个完整的蔬菜市场,少不了综合超市、农贸市场与蔬菜连锁超市。目前,成都的蔬菜超市还不足够强大,因此与其他两种业态更多地表现为互补。而随着这一模式的日益壮大,三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将更为明显。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这三者是互相补充的,也是相互竞争的。只有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成为市场的选择、老百姓的选择。

三、坚持走“基地-蔬菜”连锁经营路线

当前,我国很多超市蔬菜都是由超市的生鲜部门统一从批发市场进货,通过分级加工与包装后,配送到各个门店销售。这种经营方式有利于企业管理,是超市生鲜品经营的有效方法,但蔬菜品质很难保证,销售成本高,蔬菜新鲜程度低。因此,超市蔬菜发展急需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其中,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基地建设。超市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应选择水质资源、土壤和大气无污染的地域,远离工厂和垃圾处理场等可能会影响蔬菜质量的环境,切断污染渠道,防止污染物质进入蔬菜生产基地。超市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应遵循避免污染、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原则。

二是抓好栽培技术。超市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设施蔬菜,以提高劳动、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蔬菜生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受蔬菜销售价格限制,高投入的种植方式很难推广应用,设施蔬菜生产综合技术要尽可能节约成本,生产上切实可行。用有机方法生产蔬菜,对环境无污染、产品质量好、味道纯正、有益健康,是未来蔬菜生产发展的方向。

三是抓好品种布局。超市生产基地的蔬菜种类和产量,一般很难满足销售需要,必须有外来蔬菜补充,所以需要做好蔬菜生产基地的品种布局。自有生产基地侧重难运输、难保鲜、质量难控制的蔬菜品种生产。速生叶菜是超市生产基地重要的栽培品种。青菜、苋菜、茼蒿、小葱、生菜等速生叶菜,储藏期短,难以远距离运输,只能以当地生产为主。樱桃番茄和小型黄瓜大多作为水果消费,超市生产基地利用合理的大棚设施,采用有机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品质,科学安排播种时间,产品均衡上市,销售效益较好。

第7篇:成长之路如何不再孤单

——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三个支点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都把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如何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保障其科学化、常态化、长效化、实效化运行?在总结提升试点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专题研究”。研究成果显示——

关爱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是政府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是针对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在政府主导下的多部门责任主体和社会参与所提供的补偿性措施和全方位社会支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是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

关爱服务体系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关爱机制、关爱网络、关爱阵地、关爱队伍、关爱活动等五方面内容。所谓关爱机制,包括领导协调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工作运行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等。

关爱网络是指构建政府保障、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帮扶、亲情关护相结合的关爱网络。

关爱阵地是指学校、家庭和社区,学校是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主阵地,建在社区(乡村)的妇女儿童之家、儿童家园、校外辅导站、活动室、托管家庭等是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依托,家庭是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重要基础。

关爱队伍主要由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的专职工作队伍,教育、心理、社工组成的专业队伍,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志愿者队伍组成。

关爱活动是针对留守儿童实际需求,设计和开展的亲情抚慰、结对帮扶、扶贫助困、心理疏导、家教指导、技能培训、安全保护等多种形式、富有实效的活动。

学校为重点、社区作依托、家庭是核心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利主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应牵头整合各方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公共政策、公共财政、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会福利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失,对他们负有义务教育责任的学校必须通过建立补偿机制来帮助弥补和完善。因而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增加农村教师编制,鼓励教师担任“代理家长”。在寄宿制学校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配备专职人员,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区(村)要以村级图书馆、村青少年教育基地、亲情活动室或各类村级活动中心为基础,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通过“代理家长”或“邻里帮扶”,采取全托管或半托管形式,就近解决留守儿童家庭后顾之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区环境;以乡规民约形式推行留守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

推行监护人监控制度,强化留守儿童家长责任意识;明确约束规定,建立有效的留守儿童家长自律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倡导、鼓励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时尽量留一人在家抚养和教育子女,或返乡就近就业创业,促进留守儿童减量化。

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所在地和所在单位提供关爱服务措施,解决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分离的问题;通过文化建设、媒体宣传引导等,构建留守儿童的精神支撑;通过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实质性关爱和帮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公共财政资源的不足,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

在信息、政策、投入、考核等方面提供多重保障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未成年人监护的规定过于笼统,不易操作,亟待完善。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深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现有相关法律制度,强化和支持家长履行对子女的监护教养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定期监测、层层建档、及时汇总相关动态信息,深入分析、准确评估、定向发布和共同使用,为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提供翔实可靠依据。

除了对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支持外,通过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设立专项经费、建立关爱基金、多渠道开展社会筹资等方式,重点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中专职人员队伍、阵地建设、专项活动、家庭教育指导等项经费的落实。

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进行专项考核,将其纳入县、乡、村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目标,纳入义务教育监测指标体系和教师考评考核,切实保证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各项措施发挥实效。

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明确工作需求,强化责任担当。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

第8篇: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人生之路上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我们要学会的其实有很多很多。也许你会因为路上的荆棘太多,鲜花太少;陡坡太多,平路太少;泪水太多,欢笑太少。但是,请不要沮丧,请不要放弃,请继续走下去;因为,终点就在不远处,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的是灌注辛勤的汗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路上有许多荆棘,只是少有鲜花,我们难道能因为小小的荆棘而放弃采摘鲜花吗?不,我们不能,我们不呢不该向荆棘低头,不能因为荆棘而放弃追求成功,我们应该拿出我们的勇气,披荆斩棘,锐意进取,一切困难会在你的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做任何事都要有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众所周知,每一位仁人志士、有所作为的人,无不以自己的坚持不懈,想给自己的理想、事业信仰画上一个句号。就如苏轼所得那样:“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此句中的“忍”,指的是忍耐,“坚”指的是坚定不移。对于这一条人生之路,我们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我们应该拿出骆驼般的勇气来,一步一个脚印,直至终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人生之路上,踽踽独行,寂寞难言,内心承受的痛苦、沮丧和悲哀该向谁诉说,该向谁话凄凉呢?此时,我们要想到自己的志向、目标,想想自己一个人多年来是怎样熬过来的。或许你会觉得泥沙里千淘万漉、不断筛选是一件苦差事,但是想想千淘万漉淘出的是金子,我们能放弃吗?列夫特斯泰曾经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我们的确遭到或将遭到不幸,但我们不能沉沦,我们应该振作起来,顶着不幸,走向成功。

我们背起这些行囊,载着希望前行,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慢慢的,直到.看见了黎明的曙光......

江西赣州信丰县初二:蔡韶聪

第9篇:校正人生坐标走好为官之路

文章标题:学习观看“李真案件警示片”有感

校正人生坐标走好为官之路——学习观看“李真案件警示片”有感

根据县委的要求和布置,近一段时间以来,我观看了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贪污受贿警示教育片的录像,很受教育,对内心也有了深层次的触动。既为通过个人的不懈追求而获得来之不易的政治成果,得到旋即失去

感到惋惜。同时,透过他的案例真实地看到了社会腐蚀领导干部龌龊和丑恶的一面。作为领导干部,身为人民公仆,李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扎扎实实的为党工作,有他奉献的一面。但作为年轻干部他没有很好的把握自己,淡化了党性修养,扭曲了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沦落为人民的罪人,令人思考的问题很多,我仅谈一下自身的一点认识和体会。我认为,要真正履行好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责任,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愧于“人民公仆”的称号。就应做到四点:

一是必须加强学习,构建信念大厦。李真之所以走上政治末落的路途,我感到最重要的是他的思想理念发生了动摇,没有充分认识到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应该扎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种动摇归根结底在于他缺乏应有的政治素养,难以抵御住来自各个方面的诱惑。有句话叫做“己所不欲,勿失于人”,反过来讲,如果自身的信念大厦坚不可摧,再多的糖衣炮弹也难以攻破自己理性的信念。我想,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该牢记党员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先要强化学习,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使自己的思想路线不偏离中央的政治路线,从而筑牢信念大厦的根基;另一方面,还要学习郑培民、孔繁森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用他们的感人作为鞭策自己,查找差距,真正从他们的感人事迹中反思到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人民当中是什么,在工作当中为什么,在身前身后要留些什么,这才是党员领导干部思考的问题,也是应该保持的本色。不从心灵上反思,不从思想观念根本上去强化,我认为,都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

二是必须提高修养,筑牢道德防线。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最强的敌人莫过于自己。从李真的案件中我深深的感觉到,他之所以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关键在于他没有很好的把握自己,缺少了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修养,这应该说是从政大忌。因小失大的道理谁都懂,谋小利失大意,落马者并不乏见,我感到,从政者头脑中应始终绷紧为民服务的这根弦,不偏离方向,不至于走上歧途。当前是开放的时代,各种纷繁复杂的、形形色色的诱惑都使每一名党员干部面临着考验,这就要看道德的防线牢不牢,能不能做到强化自身修养,坚持自重、自警、自省、自立。为此,我感到,在新的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处理好三种关系,即: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模范的遵守纪律规定,自觉接受各种监督,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使个人利益必须在保证和发展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来实现;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党员干部。但这种获得必须建立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建立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上。决不能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带入政治领域,更不能搞权钱交易、与民争利。

三是必须强化监督,做到警钟长鸣。李真的案件使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他之所以背离党性,陷入腐败的泥潭,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缺乏监督。古代求贤纳谏的例子举不胜举,凡为圣明君主,都能广开言路,虚怀若谷,听得进八面来风,辨得清是非真假,从中也能看出下对上监督的重要性。我感到,作为新时期的领导,要想抵御住物欲横流,就应该敢于接受监督,善于接受监督,能够接受监督。一要做到自我监督,不高高在上,不脱离群众,做到一视同仁,平易近人,给群众和下属以服务的形象和勤政的形象,“勤生明、廉生威”的道理谁都懂;二要做到管好身边的人,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下属,都不能给他们留有优越的感觉和幻想的空间,教他们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真正做到诚信、友善、勤政、为民。要实现真正的监督,我感到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督,二是加强自下而上的监督,三是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四是要加强群众监督。使自身行为公开化。

四是必须学会珍惜,走好人生道路。应该说,李真年轻有为,只是因为没有把握好自己,没有认识到自身不懈奋斗换来的来之不易的政治成果,很为他惋惜。同时,我也感到,作为党员干部,真正工作只是有限的十几年、二十几年。要做官,先做人。在从政的道路上更应该懂得珍惜人生、热爱人生,要善于在各种考验面前,经得起锤炼,决不能盲从,随波逐流,听之任之。而应该理智的面对眼前的一切,要有政治敏锐感。通过观看李真的案例,让我更深的懂得了党员干部在履行指责的道路上,必须把握三点:一要端正思想,要以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上一篇:第一单元学案完整版下一篇:消防安全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