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师的成长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名师的成长(精选8篇)

教育名师的成长 篇1

摘要:名师,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富有创造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的优秀教师。作为名师,他们除了具有普通教师的特征以外,还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教师群体的特征。包括独特的人格魅力、丰富的实践知识、突出的科研能力、崇高的教育信仰等等。名师成长的途径也是由于内外因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而有所不同。

关键词:名师;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在教师群体中,名师是相对于普通教师而而言的。相比之下,普通教师无论从教学智商、人格魅力、教学风格、教学情感投入、教育信念与信仰等等方面,都与名师相去甚远。毫无疑问,名师的影响力是普通教师无法企及的,对名师的集体性特征以及成长途径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则可以帮助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职业认同感,从而找准发展路径、规划职业生涯。

一、理解名师——名师内涵之重新阐释

“名师”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初见秦》中“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1] 此处“名师”一词是指雄师、著名的军队。后来“名师”一词被引申为著名的老师,例如,在《元曲选·百花亭》中就有“从小拜个名师”的记载。

现当代学者专家对于“名师”概念的界定,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陈钧和程达先生指出:“广义地说,名师是社会各界影响广泛并拥有追随者和知名度的杰出人才;狭义地说,名师特指教育人才的精英,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和教育实践的带头人。简言之,狭义名师是包括广大优秀教师在内的教育界的名家和大师。”[2]王涵平先生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成就显著、美名远扬,影响较大的优秀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3]周红对名师的界定为:“名师,可解释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有声望、有名气的著名教师。”[4]曾晶指出:“名师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顾名思义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5]陈万勇指出:“所谓名师者,非有沽名、虚名之谓也,有精神与学问立于学生心中之谓也。”[6]郑强生指出:“名师是指教师理念先进,教育行为规范,教学艺术高超,教育教学风格独树一帜,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中能起‘示范、答疑、咨询、审定、指导’作用,学生欢迎,同行认可,社会肯定,在一定区域内享有知名度的教师。”[6]王毓珣采用渐近的方法对“名师”的概念进行界定,他指出:“名师,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而然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和突出成就的专业素养较高的富有创造性的优秀教师。”[7]卢杰认为,“名师,顾名思义就是出名是教师,即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教师。通俗地说,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8]张静指出:“名师,是指在一定地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大教育影响力并在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教师,无论是师德素养还是业务水平他们都是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是对本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的教师群体。”王毓珣认为:“程达先生观点中的广义名师说将‘名师’与‘名人’或‘名士’化了等号,明显存在概念扩大化的问题。而狭义名师说又违背了概念界定的基本规律,存在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例如,教育人才的精英、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教育理论的创立者、教育实践的带头人等本为种属关系,简单罗列显然违背形式逻辑学。名师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名家与大师的合称。”[10]王涵平对名师内涵的界定比较合理,但他认为名师还应包含其他教育工作者,这又有将名师概念的外延扩大化的倾向。在周红女士的定义中有“有影响、有声望、有名气”等短语,而这些短语语义相近,难免造成重复。曾晶女士认为名师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显然与名师的评价制度相左,因为“名师”是由社会的正规组织或机构,尤其是权力部门认可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遵从一定的程序评出来的。郑先生对“名师”的界定同样含混不清,普通教师的教育行为难道就不规范,在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中就不能起“示范、答疑、咨询、审定、指导”作用?王毓珣则认为名师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而然形成的,纵观古今中外,名师在成长过程中大都会遇到一些关键人物、关键事件,甚至在历经坎坷之后才蜕变成为名师。“自然而然形成说”显然站不住脚。

以上诸多有关“名师”的概念界定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未曾提及学生。笔者认为,尽管名师是相对于普通教师而言,但最终还是学生成就了他们,换句话说是在他们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能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学生,得到学生的赞誉之后才会被认定为名师。就一般意义而言,没有学生,也就无所谓老师。老师是因为学生而美丽,因为学生的存在而能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使命和职业理想,一定程度上说,学生是老师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换言之,,因为名师一定是在培养了大量的“名学生”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没有“名学生”作底,名师不可能诞生。

基于此,笔者在从多个角度权衡之后,认为“名师”的基本内涵应该如下:名师,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富有创造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的优秀教师。具体而言,名师的基本内涵应该包含如下几点:

(一)名师首先是老师。成为老师,活跃在教学一线,植根于教学实践的沃土,然后才可能成为名师。

(二)为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名师一定是培养了众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名学生”。

(三)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所谓知名度,是指某人或某事物被社会、公众知道熟悉的程度。名师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因其突出的成就肯定会为众人所熟悉、称道。

(四)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名师因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学风格,为教育做出的重大贡献,毫无疑问,会得到包括学生、家长、同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五)具有很高的美誉度。名师通过自己辛勤的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培养了众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而也就收获了社会对自己的赞誉。

(六)具有很高的影响度。与普通教师相比,名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积极向上的影响更大、更深远更能够成为同行学习效仿的榜样,也更能影响一定时空范围内教育的价值取向。

(七)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名师和普通教师的分水岭,普通教师除了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之外再无建树,名师则不同,他们能够触类旁通、独树一帜,能够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特有的教学观点,并将其付诸实践,从而取得成功。

二、走近名师——名师集体性特征之分析

笔者认为名师应具备如下集体性的特征:

(一)独特的人格魅力。名师无一例外都拥有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在无形中影响了无数的人,并且这种影响是深远的,而这种影响是和名师个人的奋斗历程、突出的教学成就分不开的。名师于漪现在已是我国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无数人竞相学习的榜样。

(二)精湛的专业知识。精湛即精深之意。和普通教师群体相比,名师的专业知识更加的系统化、精确化和深度化。蔡元培、陶行知、叶澜、魏书生等名师,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教育的某一个领域内出类拔萃,毫无疑问,精湛的专业知识是他们成功的基石。

(三)扎实的教学功底。包括教师必备的技能性因素(可称“硬功”,比如教学语言、操作技能等)和非技能性教学因素(可称“软功”,比如教育机智、课堂的调控能力等)。“软”“硬”之功是名师成长的重要基础。作为名师,像李吉林、窦桂梅、鲁洁等,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教学功底

(四)丰富的实践性知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只能从教学一线来。名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反思、对学生的研究、对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综合成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名师李吉林毕生研究、探索和实践“情境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情境教育”的实践性知识,名师通过不断地尝试创立了“尝试教学理论”,可以说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五)突出的科研能力。教学与研究是成就名师的“双翼”。“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名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科研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学创始人于永正,“情智教育”理论的建立者孙双金,曾分表过1600余篇文章的名师曹津源……如果没有突出的科研能力,试问他们又怎么能结出如此累累硕果。

(六)显赫的教学业绩。与同行是工作成就相比名师的业绩可谓显著。名师只有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深的学生、同行、家长和社会的拥戴才能成就名师之名。像名师徐特立、费孝通、霍懋征等等等等,他们都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七)强烈的合作意识。名师在博采众长之中成长,不断地汲取同行、专家的教育教学智慧,是为“合”。同时,名师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育功能,还要重视多学科教育功能的整合,需要与其他学科同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可以说,合作的意识的有无是衡量一名教师能否取得长期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八)崇高的精神力量。崇高的精神力量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社会历史价值的深刻体会与认同,基于对教育事业的钟情挚爱,基于在教育事业中个人成长及价值创造的幸福追求。名师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孜孜不倦的追求真善美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名师所共有的人格特征,比教师职业道德更深地渗透、融通于教师的所有职业生活乃至生命历程之中。

名师的集体性特征根据不同人理解名师角度的不同会有很多,如果能够把更多关于名师的特征胪列出来,那将会使得名师的集体性特征更加的丰富和生动,再就是可以对那些一直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众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精神食粮。单独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说,我对名师的仰慕之情可谓由来已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教育才会进步的更快,才会更有活力,才能够造就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成为名师——名师成长途径之分析

(一)广博的专业知识

常言道: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河滔滔不绝的水。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丰富的学生。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名师的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文情怀,执着的科学精神。他们能高屋建瓴,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例如,郑州铁路一中特级教师王振中就是这样的老师。“十年**”下放期间,他精读了《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细读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通读了《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解字义证》《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等书。重上讲坛后,又背了《论语》《孟子》《诗经》《左传》《庄子》等。他还从“古人文史哲不分家”得到启示,除继续自学语文学科中的精深知识外,还读了不少社会学、哲学、逻辑学方面的书,甚至还看起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地质地理等专门书籍。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他研读了《阅读学》《文章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史》以及不同国家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著。平时翻《参考消息》,看《小说月报》,自学第三门外语,从电视上看精彩的足球比赛和篮球比赛。很好的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说扎实的学识功底使得王振中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之路上纵横驰骋,成绩斐然。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又如何能去奢谈名师之名。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别以为读了几本教育学的书,谁就能如愿成为一个教育家,离开一线的教学实践经历,离开最能锻炼人、培养人的课堂实践,离开和学生们心与心的交流,根本不可能造就名师。北京教育学院分院语文特级教师张增甫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怎么去上课,怎样去做班主任工作。于是他虚心向老师请教,在实践中摸索。他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班队活动。1974年,他作为青年教师的代表,在其所在的区进行巡回演讲,介绍自己初为人师,做教育教学工作的体会。后来,张增甫老师更加注意多读书、多积累,积极参加区内外各种形式的教研进修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教学能力。大量的阅读丰富了张老师的专业知识,使他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他能够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教学、指导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张增甫老师还很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提高。他经常深入学校听课、和其他的老师研究教材,努力吧读书学到的理论、方法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张老师很崇尚陈云同志说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很欣赏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杭州大学教授朱作仁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坚持“大三实”和“小三实”的主张。“大三实”即语文教学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的原则;“小三实”即提倡“真实、朴实、扎实”的课风。张老师认为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他认为所谓的“有准备”不一定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去做刻意的准备,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学习、积累、提高,使自己具备挑起更重的担子的能力。认真学习、多年的实践,使的张增甫老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也为后来的他蜕变成为一名特级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

(三)崇高的教育信仰

扬州教育学院的名师夏心军认为信仰是信念中的信念, 是教师对自己所崇尚的教育主张、思想的一种信服和尊崇。首先, 信仰“爱”, 这种爱的信仰包括教师自身的“自爱”, 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这种爱包含了给予、责任、关心、尊重、了解等积极的人性因素, 能引导名师们构建一种人性化的教育联系, 是一种教育魅力的展示。其次, 信仰理解。夏老师认为名师对自己所遇到的教育境遇总能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加以对待,对概念化的教育信仰往往都会用理解的教育思维解决,这对于那些刚入行或入行不久的新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也是必须不断地历练不断的学习的。[12]江西丰城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严剑琴说他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段话:“生命有时并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还属于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又属于亲人朋友,因为他们把关爱给予了我们;它属于社会,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人。”严老师说:“我想,我的生命是属于学生的,因为我爱教书,爱学生,也正是学生给予了我不竭的动力,才让我这微不足道的生命闪出了光芒。”[13]20年的教育历程使得严老师坚信,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只有关爱每一个学生,只有不断进取和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不愧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才不会辜负党赋予自己的光荣使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四)不懈的追求与超越自我

可以说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成功与他的不懈追求分不开。他的追求贯穿于求学与工作的各阶段,并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孙双金,1962 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农村。学生时代,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读中学时,老师经常叫他帮着批改全班同学的作业,一些同学课后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也时常请教他,久而久之,他内心中就产生了做小老师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这种感觉在他中学阶段不断得到强化且潜移默化到他的意识深处。另外,他在与老师的交往中,深感有学问、有威信的老师在他当时所生活的农村,受人尊敬。因此,他从小就非常崇敬与羡慕老师。也许是这种潜在的情感动机,加上当时困窘的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促使他于1979 年以当地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丹阳师范。1981 年,孙双金从丹阳师范毕业分配到丹师附小任教。在工作初期,他力求做一名“好教师”。当然,他对“好教师”的认识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起初,他追求的目标是:当他每次上完公开课,凡是听课的人都满口称赞。后来,随着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入,他觉得作为一位好教师,光课上得好还是不够的,必须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他认为好教师的标准应该是:一要爱学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二要能上课,力求把每一堂课都上得精彩;三要有思想,能从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孙双金把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定位为成为著名的特级教师,即他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鲜明的教学风格,始终走在国家教学改革的前沿,成为国家级学科领域改革的领头羊;讲课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一线教师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从现在他所取得的成就与影响来看,他的目标基本上如其所愿了。[14]江西省武宁县新宁二小特级教师夏银秀说:“梦想,是你生活的航标;梦想,是你美好的憧憬;梦想,是你理想的翅膀。拥有梦想,才会拥有未来。很小的时候,我就梦想着长大要当一名教师,为家乡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用我的智慧去呵护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博览群书,为他们打开智慧的宝库。”[15]夏银秀老师的确是这样做了,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步的兑现着自己的诺言,三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和不断超越最终成就了她的永恒。

(五)自身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

毛蓓蕾老师——全国首批德育特级教师认为,人民大众对人民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时时处处以教师为榜样,他们从教师那里学文化,学知识,也学老师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好品质,学做人的道理。为此作为老师就必须在各方面以较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其中更要重视道德品质上的修养。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于此可知,自古以来,为人师者的“身正”早已引起关注。教师的“身正”,涉及道德素养方面的诸多内容,其内涵和外延既广又深,毛蓓蕾老师以切身的感受,分别从政治学习、、道德情操和严于律己等方面谈及了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体会。

1、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

毛蓓蕾老师说,学生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很多时候会涉及法律常识、土地法规和经济政策,若是老师对有关政策比较了解,就可用恰当的例子、浅近的语言来进行解答,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一些政策界限。为此,毛老师十分关心党和国家公布的法令、政策,并力求学懂理解。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一下子也把握不住,答不出来,她就对学生坦诚的说:“你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这很好,但是,你提出的问题我也不很清楚,我想用一点时间去查资料,向懂行的同志请教,然后再和你一起商讨,好吗?”可以说毛蓓蕾老师亲身体验到教师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能够得到学生们的尊重与理解的。若是作为老师不懂装懂,对学生提出的有关政治观点和方针政策的问题作出含糊不清的、本末倒置的回答,就会造成教育上的负面影响,其后果将是严重的。所以,教师多学一些政治理论,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是非常必要的。

2、高尚的道德情操

毛蓓蕾老师认为,少年儿童求知欲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易受感染。他们敬重老师,亲近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老师的情操应该是高尚的,对社会主义祖国充满了挚爱;勇于探索真理、捍卫真理;热烈追求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方法;赞赏并支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人和事,憎恨并唾弃社会上不时冒出来的丑恶现象。教师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一股精神力量的发挥,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时时处处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

3、严于律己,言传身教

毛老师认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弱点,教师也不例外。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缺点和弱点也时常会暴露出来,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来从严要求自己,使自己在思想上、性格上的缺点和弱点能够尽量减少或去除。毛老师说,古人尚且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更何况我们是肩负培育人才重任、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呢。为了发挥表率作用,我们必须严于律己,做到勇于解剖自己,善于调控自己。毛老师认为,教师若要做到严于律己,有几个方面需要做到:(1)、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规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去执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严要求自己,容不得半点疏忽。(2)、说话要守信用,向学生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3)、勇于承担责任,不诿过于人。[16]

(六)关键人物的影响

近三十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一线,曾教过两届初中毕业班,六界小学毕业班,做过国家、省、市级课题,承担公开课60余次,撰写论文40余篇的夏银秀老师是一名当之无愧的数学特级教师。可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成就斐然的名师曾经也面对过高考的失利。和常人不同的是夏老师那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顽强精神使她先是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在初登教坛的日子里,紧张、拘束、语无伦次,板书不流畅等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年轻的夏老师,正当夏银秀老师一筹莫展的时候,她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任恩师。老师在教学中向她展示出来的教学上的硬功夫以及对教学的痴爱,给了夏老师极大的震撼,使她懂的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学方法。而深知自己知识浅薄的她从此在工作之余更加发奋读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九江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夏老师更是倍加珍惜这次得来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的研读各门课程。在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夏老师自告奋勇的来到武宁县鲁溪乡中心完小任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说夏老师是在一步一步的去实现“为家乡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梦想!一次偶然的机会,夏老师遇到了她的第二任恩师,老师对她的教学风格很是欣赏,并举荐她去参加由县里举办的青年教师赛课,在这次赛课比拼中夏老师是载誉而归。而后,因教学成绩突出,夏老师被武宁县新宁二小聘用。在新的岗位上面对新的挑战夏银秀老师是越战越勇,在担任新宁二小副校长之后,她带领二小走出了一条教育改革的新路子。在蜕变为名师的过程中,很显然,夏银秀老师牢牢地抓住了命运几次三番抛给她的橄榄枝,最终成就了自己,也向我们再一次地诠释了教育的真谛。

教育名师的成长 篇2

提起东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陈凤葵老师, 广大师生无不由衷称赞。她是一个极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教学技能突出。2010 年, 她通过层层考核和选拔, 在众多参加竟聘东莞市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中脱颖而出, 被东莞市教育局聘为东莞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建立东莞市首个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 2012 年经广东省教育厅评审认定为省级工作室。她一直耕耘在莞邑大地的小学英语教育沃土上, 参与东莞市小学英语教育教研的改革与发展, 在英语教研界独树一帜, 成为兄弟地市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研究与学习的对象。

一、对心灵品格的完美追求

陈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人印象深刻, 她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笑声永远是那么爽朗, 有着强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基于对小学英语教育有着深深的情怀, 和陈老师交谈或聊天, 丝毫没有压抑感, 感觉总是那么轻松、愉悦, 几句亲切的问询就能把你的心扉轻轻叩开, 善于拨动人的心灵琴弦, 让人感觉她似乎就是一个邻家姐姐。很多时候, 都能看见她面含微笑, 微笑的眼睛里有光芒, 真切而无丝毫的做作。一看到她, 就感觉到一种精神引导的力量扑面而来。我感觉这源头来自于她的善良, 懂得倾听, 知道如何鼓励关怀人, 她关心每一个进入她视野的人。特别欣赏她的平等意识和开放的心态, 她总是用睿智而温暖的目光注视着我们, 那种自然、真诚、谦和、尊重和鼓励, 让人感觉如沐春风。

真诚交流, 终身为师。担任广东省和东莞市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她, 身边总有一大群粉丝追随。她的真诚、积极、专注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员, 很多学员都忘不了她的指导与帮助。“在这次跟岗学习中, 最幸运的是拜了一位出色的特级教师陈凤葵老师, 为了让我们不虚此行, 陈老师精心准备每一项工作, 累并快乐着。十五天里, 陈老师就像姐姐一样对我们悉心照顾, 关心我们日常生活, 为我们安排食宿, 尽心尽力为我们创设一个最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又像朋友一样, 对我们坦诚相待, 没有一丝隔阂。最让我感动的是陈老师的才学和个人教学素养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我庆幸自己三十多岁还能遇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虽然培训结束了, 但这是我教育生涯中最难忘最珍贵的一段记忆。我庆幸找到了这样一个团队, 找到了自己的心灵。”这是一名省骨干学员在进入陈凤葵老师工作室跟岗学习后的真情流露。像她这样对陈老师心怀感恩的学员还有很多, 在他们工作中碰到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或困惑需要帮助时, 陈老师总是以自己的真诚来面对老师, 去倾听, 去分析, 去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使之豁然开朗。她以女性的细腻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 很多来自全省各地的学员甚是感动, 经常询问有什么困难, 需要那些帮助, 生活上的细节她都能记在心上, 让学员深深地感激她一直以来给他们的阳光和鼓励, 使他们心中充满了温馨和感动。她把自己对于工作、生活的理解, 把自己的热情和乐观传达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对教学艺术的潜心钻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越精湛, 视野越宽广, 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 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 而且是一位教育者。”陈老师太爱教学与研究工作了, 而且十分珍惜这份工作, 在一般人看来, 她总是忙碌地工作, 一定会非常劳累, 但她却说有一颗不会累的心。她不但用心地做教育, 而且也在快乐地做教育。在她的工作原则里, 永远是“坚持第一”。她经常花很多时间研究教学, 根据平时对师生的观察以及与教师聊天中发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确定研究主题, 然后花大量的时间, 查阅专业资料和典型课例, 结合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尽量以一线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设计专题讲座方案。她总是全情投入, 使每一项工作都做到细微且优质。

有人说, 你一辈子遇到什么样的人, 往往能丈量出你能走多远, 而遇到什么样的人, 本身就是一种偶然。在每一届的名师工作室学员的汇报课中, 陈老师所关注的是教师的情感体验, 能力锻炼和理念提升。在工作室的每一次展示活动中, 陈老师总以会意的笑容、鼓舞的话语给老师以信心和力量。在她的指导下, 工作室学员的课越来越回归教学的本真, 真实而自然。在平时的观课、议课、磨课中, 面对种种喧闹和浮华, 面对一些司空见惯的做法总能一眼看穿, 对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一针见血地明确提出, 让执教老师醍醐灌顶, 激起大家的深思。陈老师以教育专家的宽阔视野思考当今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留下一连串思考的足迹和风景。这些年, 她一直带领一届又一届的省、市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学员更深入地研究课堂和教育教学方法, 走专家型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她把一个又一个前沿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我们眼前, 图式理论、整体教学观、绘本辅助教学、“导———学———做”整体创新课程开发等, 并手把手地教我们转化为教学实践。这些新颖而实用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大开眼界, 任由思想流淌, 传播给老师, 与大家分享。老师们也始终用积极的向上的心态和行动去完善自己, 不断学习, 不断反思, 在学习和反思过程中, 求得教育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朱永新教授提出:专业发展共同体, 是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作为省、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陈老师始终把“成就他人, 成长自我”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多年来, 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培养青年教师。为了保证进入工作室接受培训的学员达到自己期待的效果, 总是想尽办法搭建各种成长的平台, 让他们在各种场合展现自我, 锻炼自我, 提升自我。从培训内容的规划到学员成长手册的编写, 从聘请专家顾问到工作室成员的确定, 从教学理念的讲授到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等均亲力亲为, 每一次的培训学习都细心关注, 力求每个细节都尽善尽美, 让他们少走弯路。工作室的学员在陈老师的带领下, 在交流和探究中, 在合作和分享的过程中, 悄悄改变学员的专业成长方式, 一位位教师在教学上迅速成长起来, 纷纷打开自己的课堂, 教学有了新的突破。工作室里大家彼此温暖, 分享智慧, 彼此促进, 学员们被唤醒, 被激活, 到那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可以说, 学员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陈老师的真诚帮助。在陈老师的名师工作室里, 带过不少学员, 有不少人在工作中崭露头角。几年来, 多位学员在国家、省、市基本功大赛中获奖。吴楚智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现今已成长为市学科带头人, 还多次到全国各地进行教材教法培训。许许多多的教师早已“学出成师”, 还带上了徒弟, 让优秀的教学理念得以传承陈老师在帮助一线教师成长的同时壮大了自己, 丰富了自我。

从她身上, 我们看到了一个尽职尽责、潜心于教育的特级教师的形象, 充满着对教育本真的执着追求和对职业的享受。作为一名特级教师、省、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在教研任务如此重的情况下, 陈老师依然坚守一线, 一直担任3、4 个班的英语教学。平时, 陈老师在认真完成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及常规工作以外, 还不辞劳累, 亲自上各种类型的示范课, 大家都盛赞她是“小学英语界课堂教学艺术的领军人物”, 只要见识过她的课堂的人们就能感受到她那精湛的教学艺术。

陈老师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多维化为导向, 以提升孩子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 十几年来坚持“导——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在课堂实践中探究“自主学习”的高效学习策略, 真正实现“少教多学”的快乐课堂。“导———学———做”合一的课堂将重点放在对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让孩子全情参与在“导———学———做”的每一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导——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最大化地体现在对孩子的学习引导、组织调控及评价激励等活动当中, 真正成为促进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助学者”。在平时教学中科学地选用图式理论应用策略、先学后教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分层实践探究策略、Phonics教学法应用策略、绘本辅助教学策略、文本重构应用策略及多元评价策略等, 提高孩子自主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提升孩子的英语思维能力及情感参与, 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陈老师是一个敢于率先垂范的人。2012 年3 月, 陈凤葵老师被省教育厅选派参加“名师之光”全国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与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全国名师同台作示范课展示。她上的一节四年级的“The Weather”词汇与语篇整体教学课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听课教师与专家教授, 她以精彩的课堂互动和精湛的教学设计赢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与笑声, 再一次为广东省争得了荣誉。2014 年12 月, 又被省教育厅选派为“南粤名师大讲堂”活动的主讲教师, 作全省公开示范课及讲座展示, 培训效果突出, 受到多家电视台及媒体的报道与关注。她的课, 充满了英语思维教学, 充满了智力挑战, 孩子们学得是紧张、刺激, 但眼神里又是充满了愉悦, 个个神采飞扬。她非常懂得张弛有度, 懂得相信学生, 懂得拆除对学生的各种约束, 鼓励学生如何运用英语思维和创新精神, 这是她的底气所在———陈老师对教学规律了然于胸, 对孩子的心理洞若观火, 更有深厚的学识和修养。她认为,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 要把课真正上到学生心里去, 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 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她在上课中全情投入, 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下足了功夫, 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 交替使用着多样教学方式, 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和兴趣, 引导学生走入她为学生们设计的英语世界里, 常常给学生们带来惊喜无限。她的课, 从不花哨, 能充分立足于小学生, 孩子们在课堂上是实实在在地在生长。只要为孩子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 课程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学以致用, 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能力就水到渠成。“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每一次的示范引领, 总能给人对课堂现象和教学问题有一个深层的思考。陈老师的观点让老师们深受启发, 她的思想引领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

三、对教育科研的执着探寻

所谓教研相长, 厚积薄发, 作为一名省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陈老师身上有一股探索的劲头, 一直致力于课堂研究, 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她敢于尝试, 勇于创新, 追求突破, 注重从教学中寻找科学研究的灵感, 以科研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且成果颇丰。构建了“少教多学、快乐高效”的自主学习型课堂, 课堂中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教育科研扎根于教学实践, 致力于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研究, 在优化学习策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她介绍, 2002 年至2014 年, 她做了近30万字的研课描述, 为自己和他人提供最原生态的研究资料。每个学期, 她都会在工作室的教学研讨活动中, 展示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 从图式理论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到提升小学生学习力的研究, 再到建构“导———学———做”整体课程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 每一种研究, 她都能以独到的教材处理、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让我们感觉到她教学研究的前瞻性、实用性。陈老师获得的科研荣誉奖项不胜枚举, 这都见证着她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幸福。

陈凤葵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以专项课题“基于少教多学策略提升小学生英语学习力的实践研究”为突破口, 从“导学做合一”的整体课程教学理念出发,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活动, 总结出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并研究出小学英语少教多学的有效策略:图式理论应用策略、先学后教策略、Phonics辅助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学困生转化策略、英语绘本辅助教学策略、多元评价策略等。工作室运用以上有效策略, 定期开展“名师大讲堂”研讨展示活动, 把她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心得与学员坦诚交流, 促使他们尽快成为一线骨干教师。陈凤葵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在教育教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经常活跃于全国的教育研究前沿, 在全国名师之光的展示课上、在专题讲座与学科研讨大会上, 一次次地展示着东莞名师的风采, 迎来了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累累硕果。

四、对教研成果的诚心分享

陈凤葵老师是学科教学的实践者、是学科教研的引领者, 更是教师培养的热心人。陈凤葵老师立足于课堂教学第一线, 坚持把教育科研扎根于教学实践, 致力于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研究, 在培养学生学习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她乐于“传、帮、带”, 热心指导一线青年教师成长。陈老师的个人经历丰富, 到过全国各地讲学, 多种角色的尝试, 让她有了更多的教育情怀。陈凤葵老师作为省、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大力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作用, 积极承担省、市教师培训工作, 积极推广教学新理念。分别对来自深圳、广州、中山、惠州、潮州、梅州、肇庆、汕尾、顺德、清远、韶关等多个地区的省骨干学员以及全市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名师大讲堂、教学研究、课例展示等活动, 充分展示了陈老师的实力和教研水平, 让市内外教师收获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同时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与此同时, 陈凤葵老师带领名师工作室团队扎根课堂, 深入一线, 积极承担省、市“名师大讲堂”、广东省教育厅的“南粤名师大讲堂”及“省骨干教师入室跟岗培训”等活动, 并与江苏、上海和广东各地名师工作室结成研究同盟, 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培训者”、“全省优秀指导教师”及“市优秀主讲教师”等光荣称号。并定期受邀到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及广东省外语职业艺术学院等高校作专题交流讲座, 是多所高校及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外聘讲师, 为省、市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于2011 年加入“广东省特级教师教学支援总队”, 积极参与落后地区的教育支援活动, 在教育界具有良好声望, 2014 年被省教育厅推荐编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蓝皮书。

陈老师对待工作兢兢业业, 对待教学一丝不苟, 对待生活积极乐观, 潜心钻研于全国教育研究前沿, 获得了《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及各地媒体的多次采访报导, 赢得社会的高度赞誉。

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 也许会坎坷而行, 也许要披荆斩棘, 但是只要你坚持, 梦想终会给你一个漂亮的答案。感谢陈老师, 我们教育生涯中多了这样一位优秀的同行者。我们是如此幸运, 在最好的时光里和最好的人相遇。感谢陈老师, 在当今浮躁的教育中, 有这样一位安静的耕耘者, 她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引领者。像陈老师这样的人, 在内心的正能量, 会持续温暖着每一个人, 温暖着我们工作室的每一个人。

教育生态学理论下的名师成长 篇3

在名师成长研究中借鉴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首先要树立一种整体的“生命发展观”意识,要明确我们的研究目标是立足于生命的和谐与丰富发展的,事实上,一切教育研究的终极目的,都应该是为了人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其次,名师成长研究还借鉴了教育生态学的环境理论。依据教育生态学的环境理论,世界是一张相互关联的网,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人、教育、环境是彼此关联的,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我们发现在名师成长过程中,名师总是那些积极向外部环境寻求信息,不断向别人请教学习的人,他们总是有很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总是不断地改变和提高自我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且能积极地改善周围环境,为周围同事的发展创造和谐向上的团队精神,无论是在老式的“传帮带”环境,还是在新式的“教学研”环境,名师总是那些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物。名师的成长,实际上是发展主体不断适应环境又不断创造环境的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三,名师成长研究还借鉴生态位理论来阐释名师专业成长的高峰期。生态位理论提醒我们,在每个名师的成长过程中,总是有一段时间,有一个环境是最适合他(她)的发展,在这个环境中,他(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脱颖而出,使自身的专业成长跃上了一个崭新而快速发展的平台。同时,生态位理论也提醒我们,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名师发展的环境,要给名师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当然,我们在研究名师成长的过程中,同时还要更多地借鉴与生态教育理念相关的差异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来解读名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因为名师的成长,更多地体现在其教学行动之中。

——摘编自:汤振纲、金礼久《论名师成长研究的原则及方法》,《教育导刊》2011年第1期

名师成长的七个步骤 篇4

第一步 学会调查调查是什么?就是了解学生。我刚当老师不久的时候曾经走过一段弯路,于是我发现要调查。我给学生作无记名的调查问卷,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你希望老师怎么样给你们讲课?任老师身上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最大的缺点是什么?需要改进的是什么?你提什么样的建议?任老师怎么开主题班会?怎么家访?怎么找你谈话你最欢迎?等等,调查完之后,我把它收上来,这就是第一步。

第二步 学会反思调查之后你要把你了解的情况做一个反思,你的工作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学生反感的问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问题?第三步 学会改变 你要有所改变,不好的东西不能再坚持了.第四步学会创新创新就是填补你那改变过的东西。比如说我不请家长了,但是我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怎么联系?我给每个孩子做了一个家庭、学校联系本.每周都和家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联系过程中我就注意观察,捕捉家长某一点上教育孩子成功的经验,家长会的时候我再也不批评、不唱独角戏。我的家长会有家长讲、有学生讲、有科任老师讲。比如最近春季多发性的流行性感冒,我请一个家长来讲怎么预防流行性感冒等等,家长会深受大家的欢迎。在你调查、反思、改进、创新之后,你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因为你确实做得很优秀了。

第五步 学会总结总结就是积累写作,把你所干的变成文字。有些老师为什么不会写呢?当你把所干的东西变成文字的时候你发现缺少理论的支撑。没有理论支撑的文字不是论文,既不能刊登也不能获奖,只能是一个故事而已。第六步 学会读书教书的不读书永远不能进取。所以我提倡一个教师应该终生以书为伴,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那我们精力有限,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对我们有意义的书呢?你就要学会选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法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卢梭写的《爱弥尔》;美国著名教育家詹姆斯·多伯森写的《施爱与管教的艺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阿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陶行知全集》1――10卷或《陶行知教育文集》都是很好的书。当你读到一定量的时候你就会有质的飞跃。那个时候什么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就心领神会了。

名师教会我成长 篇5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2009年7月1日学校给每位新进的教师发了两本关于魏书生老师的书,当我翻开《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部语言朴实的著作慢慢品味时,心中感慨颇多。书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但它言词恳切、入情入理,读来浅显易懂、令人心悦诚服。

魏书生老师在书中阐述了自己教书18年来,当了17年班主任的经验。他认为自己因工作原因不能倾全部心力于班级工作,就支付给班级管理的时间而言,他是一个不合格的班主任。事实上他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这样的教学成就令我们年轻一辈的教师感到非常钦佩,看来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是教学成功的前提。粗读完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多启发,书中有很多实用的方法是值得我去认真学习与实践的。

例如在书中第一章,他谈到作为班主任“要多改变自我,少埋怨环境”。不管是班主任还是课任老师都应该尽心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去提升学生的信心。魏老师在书中提到:“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多从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找方法,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读完魏老师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后,作为新老师,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自己的学生,而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我们。只有我们熟悉、适应学生,才能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快乐成长,学有所成。

魏老师长时间在外出差,所带的两个班级班风、学习成绩等各项成绩都好。他管理班级,靠的就是民主,科学和引导学生强身健体。民主是管理班级的基本指导思想,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不抛弃,不放弃,为每一个孩子创设平等参与的机制,充分的信赖,大胆的放手,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科学则是管理班集体的法宝:一起制定详尽而切实可行的“班规”;自愿而明确的“责任到人”;简单而富有深意的“错误说明书”。让规则看守一切,在这样的班级环境里,每个孩子都会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尺度,明白违反规则的后果,奖罚分明,落实到人,为每一个孩子创设了一个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设计的班级氛围。

魏老师在激励、鼓励后进生方面,也可谓是“高人一筹”,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后进生,原来只考8分,他一步一步鼓励他,给他自信,引导他,使他一步步提高。当他得八分时,魏书

生鼓励他:“你课听不明白,作业也不做,还竟能考到8分,不说明你有点儿天赋吗?”接着魏书生又对他说,“这张卷,除了会的8分,还有哪个不服气啊?有没有不服气的题?”学生就说:“卷子中拼音我能行。”于是学生就狠做拼音的题目。就这样,经过学生的努力,老师的鼓励,分数渐渐地提高了。后来学生竟然考到了及格,真是质的飞跃。在我看来,对于差生来说,其实他也不愿意考这些分数,他的智力本来就差,如果教师一味地责怪他,他会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成绩更会一落千丈,教师要正视现实,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智力超群,只能引导鼓励他努力学习,激发他学习的兴趣,使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这些良苦用心的背后,隐藏着的其实是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

名师引领 促我成长 篇6

——“中原名师小学数学共同体研讨活动”有感

兰考县兰阳第一小学 吴凤玲

迎着凛冽的寒风,2017年12月2日--3日,万众期待的河南省中原名师小学数学共同体研讨活动,如期在邓州市范仲淹公学和城区四小北校区举行。虽然天气寒冷,但是也阻止不了我们学习的步伐。通过这次研讨活动,让我收获颇多,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专家的教育理念阐述和名师授课这一环节,带给我更多的先进数学理念。在学习中碰撞思想,在互助中寻求策略,在反思中引发感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在分享中引领成长。

短短两天的学习时间,让我们因忙碌而变得浮躁的内心渐渐安定下来,使我们的思想在专家的引领下再一次沉淀升华。名师专家的无痕教育理念和课例、名师工作室成员精彩的课堂,让我在领略着课堂魅力同时,又一次领悟了“学,然后知不足”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中原名师小学数学共同体”是引领辐射带动更多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平台。活动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徐斌教授的无痕教育理念,徐教授阐述了无痕教育的内涵、数学教育中实施无痕教育的可能、数学教育中实施无痕教育的价值及实施无痕教育的策略。徐老师的报告深入浅出,让听众如沐春风。他结合自己的教学课例,生动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把“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引导学生在无痕中学习数学,发展能力,获得丰富的情智体验。报告结束后,徐斌老师与大家进行了精彩的现场互动,气氛热烈,点赞无数。他给与会老师分享的他对无痕教育的研究,使我知道学生喜欢无痕的教育,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句叮咛、一个拥抱、一句安慰,只要有爱,别人无理由拒绝,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影响。让我们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爱、心中有梦,让我真正领略了 “大家”的风范,使我耳目一新。

在交流会期间,部分名师工作室也推出了一些精彩的课堂。名师们巧妙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想、人格魅力,无不让参会者受益匪浅,同时感悟着名师良好的专业内涵。就像名师刘忠伟所说:“数学老师必须要跳出数学看数学,数学老师必须要跳出数学教数学。”

关于中职名师成长若干问题的探讨 篇7

关键词:中职名师,成长,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师资严重不足和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逐渐突显。因此, 尽快建立一支名师队伍, 发挥名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带动、引领、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中职名师成长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什么是中职名师

中职名师,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在中职教育领域中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学者、教师。他们不仅学识渊博、技能突出, 还在指导学生做人处世方面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他们应该是各学科的建设者和领军人物, 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楷模、教育专家和科研能手。

2 培养中职名师的必要性

2.1 社会呼吁名师, 中职需要名师

教育作为公共事业,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国家对中职教育放宽了政策, 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 在改建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中职学校在迎来职业教育春天的同时, 也遇到了择校之风以及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提高, 上学要上名校, 入职校要读热门专业等问题。中职学校生源大大减少, 学生质量明显下降, 除与高校的扩招、国家人口结构的调整等诸多因素有关外, 还与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有关。因此, 中职学校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不仅要宣传学生的就业优势、职教的人才特色, 还要提升学校品牌。要提升中职学校品牌, 除完善各类硬件设施、校园环境, 打造自己的特色和重点专业外, 还要改变职教风气, 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常言道:“名校出名师, 名师兴名校。”中职名师的稀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制约了学校品牌的树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何锡光在广西区中职师资培养论坛上说:“师资队伍仍然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 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可见, 建立一支名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2.2 发展职业教育, 改变职业教育风气, 需要名师的感染和熏陶

目前, 国内中职学校不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对相关企业和单位了解少, 只会纸上谈兵, 理论和实践脱节, 跟不上科技的发展步伐。这种教育教学状况势必制约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提升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及教学质量,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需要名师发挥传、帮、带作用, 以其独具特色的教育艺术和极具魅力的人格, 潜移默化地对中职生产生深远影响。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一流的学生不是教师在课堂里面教出来的, 而是一流大师所创造的学术氛围熏陶出来的。”可见, 中职教育需要名师, 需要名师的感染力和学术氛围的熏陶。因此, 培养一支精通理论、熟悉技能的“双师型”中职名师队伍, 让他们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以点带面, 引领和推进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和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3 怎样才能成长为中职名师

虽然许多人认为只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教师, 但实际上还需要具备专业技能。要成为中职名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应从以下几方面逐渐培养。

3.1 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 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职业教育的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 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是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因此, 作为中职名师, 要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 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 爱岗敬业, 热爱学生, 严谨治学, 团结协作, 尊重家长, 廉洁从教, 为人师表”;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 热爱职教事业, 只有热爱职教事业, 才能激发教师强大的工作动力和无限潜能。

3.2 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中职名师应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 主动到相关企业和单位顶岗实践, 缩短教学和实践的距离, 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升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要善于从他人身上借鉴和学习, 并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完善和总结,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最终提炼、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3.3 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能包容、接纳学生, 德育工作做得得心应手

德育是中职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和思维方式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 性格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如依赖性强、缺乏坚韧意志等。另外, 中职生学习基础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 学习目的不明确, 对自己缺乏信心, 学习懒散等。作为中职名师, 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教学魅力熏陶和感染学生,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对学生富于理性的爱, 包容、接纳学生, 走近、了解学生, 发现他们的个体差异, 深刻地剖析现象, 找到新颖又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树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

3.4 主持或参与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工作, 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

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课程改革, 需要教师做“研究者”。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正在全面展开。中职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名师更应积极参与此次课程改革, 构建以能力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促进以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 探索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中职教学模式。教师积极参与科研, 掌握研究程序和方法, 对教学实践进行梳理、思考和研究, 提高研究能力, 养成研究习惯;学会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对调查和研究结果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勤于笔耕, 从总结经验到撰写论文, 再到撰写研究报告和著作, 交流和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1]。在研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研究, 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 由“知识传授型”教师逐渐向“专家型、导师型”转变, 并在专业教学领域中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

3.5 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渊博的知识

中职名师要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就必须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渊博的知识。要用优秀的教学业绩、扎实的教学功底、过硬的教学素质、精湛的教学艺术感染和影响周边的人, 引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 中职名师要找准自己的立足点, 确定发展方向, 明确奋斗目标, 珍惜各种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 多与导师和培训学员交流、探讨教育教学经验, 在导师的引导下不断给自己“充电”, 勤于反思和实践,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 中职名师的成长之路, 是对一个个台阶的自我跨越, 是充满艰辛和奋斗的道路。中职教师从初登讲台到成为合格的中职教师, 成长为中职骨干教师, 再升华为中职名师, 乃至职业教育专家, 决不是高不可攀的, 只要认准方向, 确定目标, 付出努力, 勤于钻研, 积累经验, 勇于实践和反思, 就有“破茧成蝶”的一天。

参考文献

名师成长的关键在“自我” 篇8

名师是有层次的。一个“经师”是可以成为名师的,但我希望名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再成长为“大师”。

名师是有境界的。崇高师德是名师的基本条件,德能并重是稍高的要求,名师还应有教育智慧,进而走向师魂之境界。师德师能师智师魂乃名师成长的四个台阶。

名师要走“学习—实践—研究”之路。不读论语,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成不了名师的,名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名师还要深入实践,因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名师还要善于研究,要走进教育科研,“只有踏踏实实地沉下去,才能潇潇洒洒地浮起来”。教育科研是名师的发展之本。

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名师成长的关键在“自我”。

一、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基础

《道德经》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高明,合起来就是明智。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如何认识和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呢?

你可以先列出下表:

你在相应的空格处填上内容,这样一填,你的长处与不足就明晰起来。你的明智之举就是努力让长处再凸显,努力将不足早改进。长处更长,“短板”不短,你的名师之路从此启程。

二、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关键

完善自我,就是按较高的标准、较严的要求对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达到完善的程度。人生之中最大的敌人也许就是自己,战胜自我才是人生最大的胜利,我常对教师们说:“谁能战胜自我,谁就天宽地阔。”

说到战胜自我,有人这样说:战胜自我,是除去心理的卑怯;战胜自我,是抛弃心理的折磨;战胜自我,是思想的升华;战胜自我,是心理障碍的超越;战胜自我,是潜意识的觉醒和复活;战胜自我,是一轮朝阳的图腾与喷薄;战胜自我,你便趟过了人生泥泞的沼泽,你的眼前便是坦途和开阔。

说得真好!

要完善自我、战胜自我,就要克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消极心理;克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人哲学;克服“知足常乐,宽恕懒惰”的处世态度。

至于如何完善自我,许多教师有自己的见解。

有人认为,教师应该“储备”足够的知识;教师应该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教师应注重教育情感的培养;教师应注重教科研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注重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有人认为,教师应在“内涵”的丰富中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包括提升思想修养,扩展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业务能力;教师应在竞争与合作中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包括在教育科研中的竞争与合作,在教学改革中的竞争与合作,在基本功训练中的竞争与合作;教师应在进取与创新中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包括学会自我省察、培养责任感,学会自我创新、体现自身价值,学会自我管理、推进自我发展。

我从小一直到师专毕业,都是不善言辞的。到中学教书时,才发现这是我的最大缺项。于是,我苦练语言技巧,还订阅《演讲与口才》学习,购买了《能言善辩50法》学习,尤其注重数学教学语言的训练,上课时尽量选用趣味数学题,课堂教学尽量引趣和引深,结果我的数学课深受学生欢迎。

师专毕业几年后,同学们见到我都惊叹:几年不见,你小子还挺会说的!

三、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成为名师的目标

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标准是相对的。实现自我,就是基本上实现了近期的目标,超越了昨天的自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是中层次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名师的成功是一个高层次人才的成就感的实现。

一个高层次名师的价值的实现,不能停留在某一阶段上、某一层次上。当今时代,“慢进则退,不进则亡”,所以,走向名师的你还应该不停地超越自我。

超越自我的要求更高,有句广告词说得好:“超越梦想,不是梦想!”

超越自我不是梦!

虽曰难能,心向往之。

最后,写下一段话,与教师们共勉:

成为名师,是梦想吗?

不是,有梦的教育更精彩。

成为名师,靠自然吗?

不好,自觉也许更好些!

追梦吧,只要我们还有梦,

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

自觉吧,只要我们能自觉,

我们就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愿梦想成真,愿自觉成功!

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本栏目责任编辑:黄常棋)

上一篇:快消品活动策划下一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书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