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学校简介

2022-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心学校简介

“让学生回到学校的中心”

【摘要】由于工业化逻辑的介入和对高考压力的担忧,高中学校始终未能很好地践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参与”的状况也令人担忧。不少人认为这个难题很难破解,然而,在对现有教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北京十一学校却进行了包括走班制等诸多举措在内的全面改革。这场改革向我们诠释了“学校是学生的”这个对于学校本质最为质朴的理解,也探索了一条“让学生回到学校中心”的学校改革之路。【关键词】学生参与学校改革因材施教作为校长,你能把校长办公室的钥匙给学校让他们随时来上自习吗?作为校长,你能脱掉西装穿着校服在学校里走来走去吗?作为校长,你能在参观团队络绎不绝时坐视教室的垃圾桶不那么整洁吗?作为校长,你能让学生在学校里开小卖部、书店、咖啡厅吗?作为校长,你能想进一切办法为特殊需要的孩子们提供私人订制课程吗?许多人都认为,没有学生的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根本无法进行。因此,“学生参与”应该是个不证自明的事情。然而,是否有学生在场就算得上学生参与?学生只带着耳朵没有带心地听课是否算得上学生参与?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所有被安排好的活动是否算得上学生参与?当诸如此类的问题被提出来时,不难发现,“学生参与”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和顺理成章。一所只有学生在场而并没有给学生创造各种参与机会的学校,抑或是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之中,都可能使得“学生参与”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反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参与”既意味着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的机会,也意味着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成长。学校教育中的儿童参与本应该是最为基础的事情,但为什么会成为近年来学界和教育一线关注的焦点话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方向性的问题,还是因为一些细节没有处理好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的效果?为什么有些人会认为给小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并无不妥,但在高中也让学生积极参与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学生参与”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教育理念?一所高中学校当真无法实现真正的“学生参与”吗?一、为何关注学校中的学生参与对学校中“学生参与”的关注,至少源自近年来对因材施教落实情况的反思。距今两千多年前,《论语·先进》中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问到“闻斯行诸”,孔子对两个弟子的回答却截然相反。第三个弟子公西华对此颇为困惑,孔子向他解释道:“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虽然因材施教被视为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历史非常悠久,然而,不少老师却不得不坦承这一传承几千年的教育原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并未被很好地践行。稍有教学经验的人都了解,在班级授课制的框架内,教师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从层次上说,对学得快的学生而言,课堂教学就是在浪费时间,因为老师不可能根据他们的水平设置教学进度;而对于基础弱的学生而言,即便是悬梁刺股也没有办法改变课堂教学节奏较快、难度较大的现实。从类型上说,有的学生代数很棒但几何学得一塌糊涂,有的学生立体几何不错但解析几何摸不着门路,还有的学生空间思维欠缺导致学习立体几何时总是搞不懂该如何做辅助线……面对类型迥异的学生,老师们往往非常困惑该如何在一堂课上同时顾及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如此一来,因材施教就成了停留在口头上的理念。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似乎孔子并没有遇到过这种窘迫。然而,近代社会以来,这种无法兼顾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作为教育近代化的重要举措,班级授课制在为教育的普及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也埋下了无法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隐患。毫无疑问,今天的学校受近代社会工业化逻辑的影响很深,规模效应和批量生产是学校教育难以抛弃的特征。在这种模式中,统一的时间安排、统一的招生、统一的培养过程、统一的标准……一切的“统一”都带有鲜明的流水线生产的特征。用更形象的比喻来说,不论高矮胖瘦、肤色气质、兴趣性格,学生就像待炸的鸡翅一样排着队被送上培养的流水线。在这条流水线上,学生是否希望成为炸鸡翅、希望成为哪种口味的炸鸡翅都不重要,因为学校并不关注他们的需求,所关注的只是生产的标准和出口的审核。只要是符合培养的标准,能够顺利通过出口的审核,那就是一次成功的培养过程。即便是有的学生希望成为炸鸡腿,但往往都会因为没有那条生产线而作罢。在这种批量化生产的学校体系中,显然没有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只有待炸的“鸡翅”而已。在批量生产中,“炸鸡翅”的教育极易扼杀学生的想法。既然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只是待加工的原材料,并没有参与课程设置与标准制定,因此,他们怎么想甚至想不想都不重要。 反正整个加工过程已经设计好了,有没有想法都会按照这个轨道前进,又何须劳心费力地去规划未来呢?没有责任又何需选择?不曾选择又何需想法?没有想法又何来参与?因此,“炸鸡翅”教育模式成就了批量生产的辉煌, 也注定了个性化发展的衰败。“炸鸡翅”教育模式的问题尚难以解决,现实中残酷的高考竞争又使得这一问题雪上加霜。不知何时,残酷的高考竞争似乎成为学校不敢放任学生自己探索的合理借口。让学生自己探索,万一高考失败了,谁负责?于是,不少老师便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主动为学生规划一切。学生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几点跑操,作文第一段写什么写几句,第二段写什么写几句,甚至连吃饭上厕所要用多少时间都被清晰地规定了。学生深知老师是为了自己能够考上大学,所以也就能够接受那些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规定和建议。但问题在于,帮助学生考上大学是不是必须要剥夺学生主动参与的权利?难道“被安排好”是考上理想大学的必要条件?主动参与必然意味着考不上大学吗?或许有人会说,从理论上讲,高中学校当然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学生参与”也的确可以破解“炸鸡翅”教育模式的困境。然而,那只是从理论上讲,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还是让“被安排好”说了算吧,因为它已经被过去几十年证明过,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如此一来,“学生参与”在自然失去高中学校阵地的同时,也沦为了远离高考的小学甚至学前教育的谈资。可是,“学生参与”真的与高中学校无缘吗?它真的与高考成绩的提升背道而驰吗?现实中的“学生参与”真的那么不切实际吗?正当大家围绕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愁眉不展之时,北京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所进行的转型性变革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为我们进一步思考高中学校的“学生参与”提供了宝贵的现实范例。十一学校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在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成立,聂荣臻元帅用共和国的生日为学校命名。在20世纪90年代,十一学校在“国有民办”体制改革中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0年和2011年,十一学校先后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改革实验学校和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自此拉开了十一学校作为课程改革名校的序幕。许多来参观的人坦承,十一学校进行了别的学校想做但又不敢做的改革。然而,围绕这场改革的争论在改革之初便不绝于耳。有人认为这场改革最大的功绩在于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孩子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选择空间,也有人担心孩子们会在改革中无法无天难以管理,还有很多人甚至担忧十一学校这么改很可能导致高考的失败。但2017年刚刚公布的高考成绩,不仅使得那些对十一学校因为这场改革而走上高考成绩下坡路的担心不攻自破,也为我们关注这所学校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理由。经过几年的改革,十一学校高考650分以上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一0一中学等名校,跃居名校林立的海淀区第二名。他们进行的选课走班等改革走在了高考改革的前面,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应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的经验来源。每天到校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还有更多的人希望到校参观却始终缘悭一面。可以说,十一学校的改革为破解“炸鸡翅”式的教育模式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也向我们证明了高中学校的“学生参与”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参与”与高考成绩之间也不是天然对立。那么,这样一所学生可以在校长室上自习的学校,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改革历程?他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呢?二、十一学校为什么改革尽管我们不愿意用高考成绩作为衡量高中学校的唯一标尺,谁也无法否认它在现实中的“权威性”。因此,高考成绩不好往往会成为许多学校全面改革最合理的理由。然而,如果说一所高中是在高考成绩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下决定进行一场颠覆式的改革,那么恐怕许多人都会对学校的“疯狂”选择表示怀疑。而十一学校的改革就有些“疯狂”的味道……2004年,学校刚刚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时,十一学校高考600分以上的只有60余人,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刚过30人,重点本科上线率仅约为80%。根据当时的高考成绩,十一学校在北京充其量只算得上是“还不错的学校”,很难跻身高中学校的第一集团。然而,经过了短短几年的努力,到2010年,十一学校高考600分以上的人数已经超过了220人,重点本科率接近了99%,在北大、清华整体控制在京招生人数的情况下依然有57人考上两校,还有30多人考上了国外和港台地区的知名高校。从高考指标来看,十一学校已然完成了从“不错的学校”向“知名高中”的华丽转身。正是在这个夏天,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却在悄然酝酿着。如此良好的发展势头,的确很难让人联想到在此时学校会突然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因此,即便改革已悄然酝酿,但许多老师对改革的到来依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然而,显而易见的进步和不容置疑的成绩并没有冲昏所有人的头脑,少数老师保持了难得的清醒。尤其是一些带竞赛的老师深知,在竞赛成绩同大学录取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时代,豪赌竞赛显然对学校高考成绩的蹿升贡献不菲。自从2006年、2007年竞赛成绩大幅度提升开始,此后几年间十一学校始终位列京城第一梯队,有的竞赛的场次十一学校竟然可以占据北京市的半壁江山。当所有的竞赛对手都被甩在身后的时候,一种空虚不期而至。特别是当国家逐渐明确了将竞赛同高考脱钩的政策导向之后,坚守竞赛的意义变得模糊起来。如果竞赛无法再为学校的高考增加荣誉,那么对竞赛的豪赌还有意义吗?学校高考成绩的提升又将寄托在谁的身上?“教育学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活动,它必须愿意对它所做的和所代表的随时质疑。”不知所措的空虚引发的正是对现有的、习以为常的教育的反思:十一学校正在为孩子们提供怎样的教育?早在2008年,十一学校就确立了“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的育人目标,少数参加竞赛的孩子能支撑起学校的培养目标吗?一个学校是不是有少数竞赛小能手或者高考达人就足以自我标榜了?现行的教育真的能够落实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吗?实际上,少数学生的成绩光环掩盖了教育理念的虚置,更掩盖了教育过程中的批量生产。总之,自认为对学生好的教育实际上眼中未必有学生!2009年,十一学校对即将进入该校高中的新生进行了关于数学、物理、化学三门课程难度适合情况的调查,三门学科都有三成左右的学生反映现行的难度并不适合自己学习。然而,他们明知不适合却也对此无可奈何。这只是学生没有想法的诸多表现的冰山一角。当我们每天慨叹学生不懂得规划未来、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这或许不是他们的错。没想法的他们也只是“炸鸡翅”教育模式的牺牲品而已。当整个学校体系变成了一个封闭的流水线,学生的选择权丧失殆尽,规划意识不曾觉醒,我们又怎么可能真正培养出勇于担当、善于规划的国家栋梁之材?如果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该如何实现因材施教,恐怕老师们想破脑袋也无法真正关照到如此多的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校的课程、教学、管理等各个维度,让学生回到学校的中心,才能真正改变现有的局面。对于现有教育的困惑逐渐诱发了老师们大胆的探索:物理秦老师发现不断的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无法真正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也许把物理课根据学生的程度分成物理Ⅰ、物理Ⅱ、物理Ⅲ三个层次会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数学老师们更是直接按照三个层次由三位老师开设课程;体育课开始划分成田径和球类,球类又分为篮球、羽毛球等不同的类别;语文课逐渐分出了现代文、文言文、记叙文、议论文等多个模块……积极的探索指向了高中最为复杂的课程改革。这个过程固然有争吵,有彷徨,有委屈,有孤寂,有兴奋,也有泪水,但诚如李希贵校长所言:“我们不做,谁来做?现在不做,何时做?”能否真正在课程领域大刀阔斧地改革,关键不在于前路是否布满荆棘,而在于是否真的希望改变“炸鸡翅”式的、眼中没有学生的教育。正是这份责任和担当,不仅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学校是学生的学校”这个最为浅显但又最为深刻的理念,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师投身到课程全面改革的进程之中,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成就了十一学校课程改革名校的社会声望。在这些积极的探索中,课程的选择性逐渐凸显出来,“炸鸡翅”的教育模式也随之瓦解。因此,如果要给十一学校这场略显疯狂的改革一个充足的理由的话,这个理由只有一个:学生!雅思贝尔斯曾说:“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明知高考成绩的提升掩盖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问题,遮蔽了“炸鸡翅”教育模式的弊端,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躺在高考成绩簿上沾沾自喜?我们有什么理由继续“炸鸡翅”呢?三、十一学校如何改革了解一个学校有许多角度,教室的桌椅板凳,校园的花花草草,路旁的宣传栏,操场的看台,甚至餐厅的垃圾桶、厕所的门窗都可以生动地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这些细节比单纯听学校的介绍还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学校的水平与品位。当然,有人担心单独通过这些角度看到的都是学校的片段,但是当这些片段拼接起来,一个整体性的学校便呈现在面前了。一个真正懂得落实理念的学校不会垃圾桶一塌糊涂却有着出类拔萃的课程体系,一个真正尊重学生的学校也不会挂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横幅却让学生吃不上热腾腾的饭菜。因此,多个片段的呈现是了解学校的重要方式。而多个片段拼接起来的十一学校,充分体现了改革之后的它是一所“不一样”的学校。1.学生“走起来”初见十一学校,人们很可能会觉得它与平日所见的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大家所熟悉的行政班的概念在这里变得有些模糊。全校充分地“走起来”是给人最为直观的印象:学生们并不是固定在自己的教室里等待不同学科的老师们来到教室上课,在走廊上也很难看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老师拿着大大小小的仪器设备在不同教室间赶场的场面。在这里,学生像大学生一样到不同的教室上不同的课程。不少到校参观的人都不禁要问:“为什么要改变长久以来已经普遍存在的学生不走老师走的状态?为什么非要让学生‘走起来’呢?”对于实验演示课堂的反思客观上促成了“学生不动教师动”状况的改变。原先十一学校实验室和许多教室都不在同一个楼,不仅那些沉重的设备无法搬离实验室,即便是携带那些轻便器材的老师也很难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完成楼与楼之间的大搬家。因此,很多时候老师们也就不带器材上课了,一些实验的演示就从“实物直观”变成了“语言直观”。尽管老师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实验过程也完全可以被说得幽默生动,但是学生只能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力想象着实验过程究竟会发生什么。不仅如此,在原来的教育情境下,行政班教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或许学生在听课的时候萌生了一些想法,但由于时间有限,他们根本无法马上到实验室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或者到图书资料室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当学生在教室里只能读教科书或者只能听老师讲时,教室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室,而学生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于是,教师成为课堂唯一的信息源,学生也慢慢放弃了主动探究的愿望。反正坐在那里听老师讲也可以考不错的分数,那又何必非得自己去探究呢?这样的状况引发了校长的思考:距离较远与搬运不易的现实困难是否真的不可克服?实际上,当思路始终在“老师该怎么走”的圈圈里打转的时候,我们的确很难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想老师该怎么走而不是学生该怎么走?为什么我们建设的时候总是让资源离学生那么远?为什么同一个学科的资源要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把所有化学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原料等都集中在一个教室里,如果我们让学生来到这间教室,那么教师可以少了搬运和赶场之苦,学生也可以随时使用这个学科所需的各种资源,资源的问题和搬运的问题不都迎刃而解了吗?从“教师走”转变为“学生走”,表明当看问题的思路发生了转换,问题解决的思路也随之改变。十一学校将这种特殊的教室称为“学科功能教室”,这种教室的出现使得学生离所需的资源更近了。可以说,学科功能教室的创建更好地满足了学生“走起来”的学习需求,当学生在教室里真的可以读书,可以实验,可以研讨,可以自学时,教室便不只是一个教育发生的空间,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空间;学生也不再是资源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资源的主动选择者。总之,整个教室更有教育的意蕴。当然,这种尝试在实现了学生离资源更近的目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要把一天所有的东西都带着然后不断辗转于不同的学科功能教室吗?如果不同的学科功能教室离得很远,如何确保学生可以在课间十分钟之内到达下一间教室?新问题的出现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也许可以在走廊里摆放一些柜子便于学生存放每天的书籍资料,这样他们就不用背着一天的东西辗转于不同的教学楼。柜子很快就到位了,然而,忙乱的现象似乎并没有多少改善。学生甲忘带了笔记本,学生乙落下了教科书,学生丙走错了教室,学生丁和学生戊在走廊里为了抢路撞在了一起……但是学校并没有因此就选择退回到原来的样子,因为老师们看到在这些忙乱的背后是学生开始主动规划自己一天的生活。即便当下的规划有些混乱,但这总是好的开始。“走起来”的学生逐渐体会到了走起来的意义,至少他们必须琢磨自己一天的安排,否则忙乱总是会与他们相伴。从这个意义上讲,“走”并不是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走”使资源离学生更近,并且为他们创造更多选择的机会。2.学生自选课程在走廊里的秩序逐渐恢复正常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课程才不会让自己用课间十分钟奔走于两楼之间。于是,学生的选择从拿什么书、带什么资料扩展到了在什么时间上什么课。这个跨越不只是选择的东西多了,而是从学校细枝末节的选择扩展到了学校核心领域的选择。这意味着十一学校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程需求,为每一位学生的课程选择搭建平台。学生想要选择自己的课程,就得有足够的课程提供给学生备选。如果将学校比作超市,课程无疑是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商品。如果一家超市只有少数几款商品,肯定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学校这所另类的超市是否真正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此,十一学校进行了大胆的课程改革,分层+分类+综合的课程超市构筑了真正意义上的“十一课程”。分层是增加课程选择性的一种重要思路。尤其是对于一些理科课程而言,根据需求和基础分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做法。由于三年制、四年制两种学制并存,生源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学生对未来的规划不同,因此,十一学校对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大都采用了分层设置的思路。通过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老师们逐渐总结出高中学生最为重要的四种发展方向:人文与社会方向、工程与经济学方向、数理方向和出国留学方向。四种基本方向的确定再加上对学制、自学能力、现有基础等方面的考虑,一种兼顾不同学科基础、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学习方式的分层课程体系逐渐被构建起来。与理科课程不同,以语文为代表的语言文学领域的课程有着另外的特点。人的语言交流围绕着听、说、读、写等不同的能力维度,而这些维度既相互关联,又可以自成体系,因此,十一学校在讨论如何设置此类课程时并没有简单照搬理科课程的设计逻辑,而是充分考虑到不同模块的设计,设置了以基础模块为根基的兼顾补弱或提升的设置思路。在这类课程中,无论基础是薄弱还是扎实,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块课程。除那些高考的科目外,不少学生在艺术上也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种需求并不只限于那些有着超然艺术天赋的学生,对于那些看上去在艺术上表现平平的学生而言,哪怕站到台前,他们也有追求自己艺术体验的权利。而以往分科设置艺术课程时教师过于注重技能培训,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因此,十一学校大胆尝试了艺术课程的综合化设置。在任何一个剧目的学习、排练和表演中,所涉及的艺术门类都是全面的。没有灯光道具的配合,主角就是苍白的;没有音乐的伴奏,舞蹈就是孤独的;没有美术的介入,舞台就很容易缺少了美的味道……即便自己并没有站在台前,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一部剧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台前台后都是一种选择,都是一种责任。与此同时,综合类艺术课程打破了年级之间的界限,允许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选择同一个剧目,这意味着学生们有了更大的空间来选择与谁合作。总之,舞台很大,如何选择都是一种历练。3.特殊需求学生的“私人订制课程”可以为大多数学生提供课程选择菜单已属不易,是否有可能为某一位学生单独设置课程呢?如果一位学生的大多数常规时间都要接受马术的训练,这位学生又被视为中国马术的希望之星,那学校能否为她单独设置课程?也许我们会很轻松地回答“这当然没有问题啊”。然而,当现行的体育课无法满足她单独增强下肢力量的需要,现行的英语课无法满足她同外籍马术教练口语交流的需要,现行的课程时间安排无法适应她训练和比赛的需要,我们是否还认为给她单独设置课程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是我们开始认为可以单独为一位学生设计课程的想法根本就难以实现?无论如何,学生的需求都是切实存在的,人数少并不应当成为拒绝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充足理由。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马术希望之星”的学习需求,十一学校单独为她开了小灶:体育老师专门设置了锻炼下肢力量的课程,外语老师特意关注了对她口语的训练,历史老师采用“聊天式”教学……在这种私人订制的课程体系中,那个柔弱的马术精灵完成了从担心自己文化课薄弱难以完成高中学业到坚信自己可以“带着马参加高考”的转变。那位爱写小说的学生得到了学校为他私人订制的一对一的作文课程;那位不适合剧烈运动的学生得到了学校为他私人订制的体育课程;那位对赛车着迷的学生得到了学校为他私人订制的“汽车课程”;那位喜欢历史的学生得到了学校为他私人订制的“历史原著”的课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十一学校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课程,这种私人订制的课程也成为十一学校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标签。十一学校给这种课程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称——枣林村书院。之所以选择“枣林村”这个名字,不仅因为学校最初就坐落于此,还因为枣树花小果大的特点。这个诗意的名字也预示着学校对于那些有着特殊需求的孩子们诗意的期待,期待他们也会像枣树结果一样有一个诗意的人生。4.让学校生长学生的想法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图书购置……这些学校中的重要工作如果都交给学生来做会是什么样子?也许许多人会认为这纯属天方夜谭,但是,我们为什么认为学生做不了这些事情?为什么认为必须由老师组织学生才能得到提升?这些看似天方夜谭的事情在十一学校都变成了现实。十一学校定期会向学生征集提案,有的学生还被请到校委会上亲自阐述自己的提案。学校还会定期公布“校园机会榜”,把学校许多活动的策划权、组织权还给学生。学生希望参与哪些活动,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提案。当然并不是所有想做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机会,有时为了争取某一个机会,学生们也需要相互竞争。他们要学着完成更为合理的策划案,寻找更为合理的搭档,接纳不同的声音。一些学生承担起选题、编辑、出版工作,学生出版社应运而生;一些喜欢广告设计的学生凑到一起自己跑客户接单,研究收入分配,学生广告公司应运而生;一些学生认准了学校里的图书资料中隐藏着商机,决定经营新旧图书和资料的书店,学生书店应运而生……诚如希贵校长所言:“当我们希望校园里能生长更多学生的想法时,一个生机勃勃的校园氛围就会诞生,创新精神自然也会在校园里蓬蓬勃勃。”当然,十一学校不仅看重学生想法的创新性,还希望引导他们向着更有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学校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的培养目标。而向着这个方向的努力已经看到了效果:一个喜欢咖啡的女孩子不仅开了一个咖啡厅,还用咖啡厅的盈利设置了“乐仁奖学金”,专门用来奖励从事公益性活动的学生。当学校里生长了学生的想法时,责任感也就随之产生了。5.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生不知道校长室在哪里,恐怕并不会令多少人感到奇怪。反正在一个学校生活了几年,学生路过校长室门口的机会也不多。即便那些知道校长室位置的同学,也未必真的想过要去找校长说些什么。恐怕有些学生也会心中疑惑,学生能找校长干什么呢?如果我们也有类似的看法,那么我们更该反思为何自己对于这种现象习以为常。问题是学生真的没有什么想要与校长说吗?这种学生对校长无话可说的状况是正常的吗?当教师充当了学生与校长之间传声筒的时候是否会存在信息的遗漏?难道真的是无比繁忙的校长少有机会同人数众多的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在十一学校,学生想要见到校长并不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每个中午学校都有一项特殊的活动:“校长有约,共进午餐。”这项活动并不是校长主动要求哪些学生来与自己共进午餐,而是要求每天中午都要有一位校级领导在校值班,等待学生的邀约。无论是学生在生涯规划上的迷茫困惑,或是学习中的酸甜苦辣,还是对社团或公司运行的奇思妙想,都可以通过事先的预约向“校长”诉说。由于不同领导分管的工作不同,因此每天共进午餐的主题也有所不同。在哪一天中午来参加“校长有约”本身就是一次选择的过程。而且由于名额有限,学生需要在网络系统中“争抢”名额,且学生需要自己支付餐费,因此,要不要抢这个名额是摆在学生面前又一次选择的机会。 一顿饭的时间有限,同时与校长吃饭的人都希望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给校长听,选择哪些最重要的话题、以什么样的方式讲给校长听,都成为学生必须做出的选择。于是,一顿平常的午饭吃出了选择的滋味。与学生连校长室在哪里都不知道的状况相比,这顿饭的意义绝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它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校长的同时,也搭建了校长近距离了解学生需求的平台。一所真正尊重学生的学校,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权和表达的机会。相对于抽象的表达权,表达的机会更为实际,后者是落实前者的关键所在。通过这顿饭,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这种角色的转换不仅使学校的管理更具针对性,而且也是对学校管理整体思路的改变——学生不只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人。短短的篇幅显然无法穷尽十一学校的方方面面,但是将这些片段拼接起来所看到的十一学校的确有些与众不同。当他们没有沉浸在高考成绩的喜悦之中,开始对标准化的“炸鸡翅”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时,他们便走在了正确的路上。或许不少人依旧慨叹于十一学校强大的经济实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或者巨大的校园面积,但我们是否意识到,十一学校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并不在于华丽的外观或者值钱的设备,而在于他们对于学校和教育的理解。他们在用心将学生带回学校的中心,因为那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学校。四、十一学校的改革何以可贵“什么是真正的学校?”也许是十一学校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思考。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并不容易回答。尽管所有的学校都以“学校”自居,但是并不见得都仔细思考过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学校。笔者曾到某所以整齐划一为最大特色的学校调研。这所学校不仅规定宿舍里所有的枕头摆放的位置必须统一, 所有的被子叠放的方式和尺寸必须统一,甚至规定所有暖壶的把手和所有牙刷的毛都必须朝向一致!在对这所学校的规定“震撼”之余,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何以认为这是一所“学校”?我们何以认为整齐划一就可以培养出人才?为什么我们总是对整齐划一有着格外的迷信?如前所述,数百年工业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学校的理解。为了适应工业化生产的基本逻辑,人们早已习惯了“把学生看作教育事业的原材料,把教学设施比作工厂,把校董事会和教职员工的关系比作资方与劳方的关系,把教学形式比作生产方法……”在这种理解下,标准化和批量生产的工厂逻辑替代了因材施教,成为学校最为重要的特征。整个学校像流水线一样运转,学生是等待学校加工的原材料。这个模式在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初级劳动力的同时也使得学校教育最为根本的育人功能窄化为劳动力的培训。人都被物化了,我们又怎么可能轻易认清学校的本质呢?也许许多人会说,在残酷的高考竞争面前,任何学校都不敢轻易改变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炸鸡翅”模式。但是“不敢”不意味着“正确”,更不意味着我们应当“坚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变?》中明确提出“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世界日新月异,对于人权和尊严的渴求正在日益凸显”。如果我们所谓的学校正在不断将学生视为原材料,视为待炸的“鸡翅”,那么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正在尊重人权和尊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十一学校的改革,更能体会到这场改革的意义与价值。至少,十一学校的改革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学校”是学生的,因而是“学”校,不是“教”校。既然学校是学生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然而,如何才算尊重学生?我们都知道,教育不只是面对少数尖子生的活动,但是教育也不是面对抽象的全体学生,这一点时常被我们所忽视。当“全体”扮演着每一个学生的替代者的角色不断出现的时候,每一个学生最为生动、具体的侧面也就被淹没在抽象的概念之中。教育变成了一种面向概念群体的活动,而不是面对活生生的学生的实践。因此,真正的学校当然是因材施教的,因为它面对的是每一个,既不是少数几个,也不是抽象的所有,就是那一个个天真的、活泼的、羞涩的、仗义的、蔫儿坏的、帅气逼人的、运动天赋极高的、经济头脑不凡的、喜欢蹲在角落里思考的孩子们。而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发展,学校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资源配置是否能够服务于学生,而不是怎么管理才方便,或者是外人来参观时怎么看上去更漂亮、更整齐。当我们把实验室的大门紧锁,把图书馆开放的时间限定在学生上课的时间,把牙刷毛的朝向都统一的时候,我们就离真正的学校越来越远了。反之,如果我们开始思考把走廊尽头的角落留给喜欢在角落思考的学生,为颇有经济头脑的孩子开一个学生银行,把校长室的会客区腾出来留给那个内秀的孩子让她可以在这里写写画画时,我们就走在了正确的路上。与此同时,现实中许多打着尊重学生旗号的做法实际上恰恰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就是一种常见的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曾经提到一个“给健康人喂汤”的比喻:看到躺在床上不能自理的病人由陪护人员喂汤喂饭,享受精心贴心的服务,倍感温馨。可是,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让健康的人也同样享受如此的照料,不仅看上去荒唐滑稽,而且被服务者也会感到无比别扭……给原本有着自主能力的学生不断地填鸭,不正与给健康人喂汤喂饭的样子一样吗?因此,真正的学校是会“把勺子给喝汤的人”,而不是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给他们“喂汤。另一种不尊重学生的做法是只考虑培养学生而从不考虑发现学生。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把培养当作学校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却回避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发现,那又谈何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长点,不能发现那个与众不同的他,我们又何以知道正在进行的教育是一种培养而非毁坏?我们何以判断自己是在因材施教还是在削足适履?我们又何以判断我们所认为的学生的缺点不是他们的特点?因此,真正的学校是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此外,还有一种不懂得尊重学生的做法是不允许学生犯错。当我们鼓励百分时,可曾想过从90分到100分孩子得到的只是分数,失去的却是兴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我们凭什么要求学生不犯错?当我们担心学生能力不足或者视野狭窄无法真正参与学校的管理时,我们可曾想过学生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如果我们把参与过程中的犯错视为一种教育,那么我们还会纠结于完美的标准与学生的错误之间的不协调吗?其实,真正的学校从不拒斥学生的错误。恰恰相反,创设选择的机会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犯错,因为只有犯了错误,经历了失败,他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成长的意义。学生的每一次选择都会有成功或失败两种可能,失败固然会付出代价,但是如果他们只习惯于成功,那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因为他们不曾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因此,真正的学校在意的是他们在学会成功的同时是否也学会了面对失败。五、未来学校中儿童参与何以可能也许有人会说,十一学校之所以可以如此大刀阔斧地改革是因为他们拥有人数众多且质量极高的教师队伍,正是这支队伍确保了诸如私人订制课程等改革举措最终能够落地。然而,我们在承认许多学校难以实现这么多门私人订制课程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对于相当多的学校而言,为一位学生或几位学生单独开设此类课程简直是痴人说梦。当我们在开设课程门数多寡的问题上斤斤计较时,实际上是在为我们的不作为寻找更为合理的借口而已。哪怕我们目前只有能力为一位学生提供特需的帮助,但我们也尽力去做了,那么我们也就走在正确的路上了。“学生奔跑到哪里,轨道就铺设到哪里”,哪怕只有一位学生在奔跑,他也并不孤独,因为学校总是会和他并肩前行。如果十一学校的改革并非只能在十一的校园内发生,那么,十一学校的改革举措是否代表了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实际上,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之前,十一学校就大胆开始了走班制等改革的探索。当时笔者在调研时同某些省份的高中校长进行过沟通,认为走班将在未来若干年内成为高中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绝大多数校长并不认同笔者的观点。他们以自己学校的规模庞大、师资不足等客观条件作为理由,认为走班并不适合自己的学校从而拒绝开始这种“不切实际”的改革。这表明许多校长只是从外在的形式上认识走班制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走班所代表的改革背后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无论校长是否认为自己的学校具有走班的条件,让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走起来”都将成为每一所高中学校无法回避的改革方向。在许多学校被动地忙乱背后,我们更应该思考如果十一学校的改革只是一种偶然的个例,又如何解释至关重要的高考改革同十一学校改革方向的内在一致性?这场改革首先考验的是我们的心态。我们是否真的希望如此去做,是否真的敢于放手给孩子们创造参与的空间?如果我们始终怀有一种“造物主心态”,认为“儿童在任何方面偏离了成人的方式就被当作一种罪恶,成人要迅速加以纠正”,那么我们很难放手去给孩子们创造真正的参与空间。不能把属于他们的选择还给他们,我们又凭什么要求他们敢于担当?不能正视他们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本应发挥的作用,我们又凭什么相信自己从事的是教育而非“炸鸡翅”式的培训?当然,所谓的“放权”不等同于“放任”,并不是让学生自生自灭,更不是推卸教育者本应当肩负的责任。放权不是故作姿态,也不是在无关痛痒的地方象征性地给学生留点空间。真正的放权基于教育者对于教育问题的反思和教育理念的追求,指向学生参与平台的搭建。十一学校之所以决定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国旗下讲话的机会,正是因为他们发现只有少数人发言的升旗仪式对于发言者而言是一种机会的浪费:当他们反复获得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时,这个机会的锻炼价值在无形中被大打折扣。因此,与其坐视机会的浪费,倒不如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难得的锻炼机会。校长之所以允许学生在学校里开书店并且在学生经费紧张的时候不肯直接把钱借给学生,并不是校长囊中羞涩没有多余的经费,而是他希望借此帮助他们明白经营之道。与校长共进午餐的活动不是校长无聊地想要找几个学生一起吃饭聊天, 而是学校在追求管理的扁平化,在追求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在追求学校的各项行动离学生更近一点。学校决定邀请学生参加校务会议, 并不只是希望给他们了解学校的机会,更是希望能够让他们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得到难得的锻炼……放权只是一种创设机会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通过机会的创设,学生有更多的可能从自己的选择出发切实参与到学校的生活中来。这种参与使得学校生活和学生成长有机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放权并不是某所学校的特权,也非某所学校的独创。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对于那些习惯于标准化甚至军事化管理的管理者而言,放权所带来的学校形态的改变有些自寻烦恼的味道。但是,“担心混乱”“学生没有能力”或者“学生不会选择”也许都是为管理的简单化思维和隐藏在背后的省事儿逻辑打掩护。“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在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十一学校的改革告诉我们,真正的学校也许很简单,它是学生的学校,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的学校,是把资源用于学生发展的学校,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权甚至错误的学校,是学生参与的学校,是把学生放在心中的学校。每一位学生都有寻求自主发展的权利,每一所学校都有机会成为一所真正的学校。“让学生回到学校的中心”,这是一条体现学生参与的改革之路。参考文献:[1]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马荣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1.[2]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卞娜娜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3]李建平.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04.[4]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51.[5]李希贵.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4.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普及化进程中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是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EHA140396)成果之一。

作者:段会冬

第2篇:结算中心如何强化学校财务分析工作

摘 要:在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的情况下,二级结算中心作为重要的财务管理运行机构,在提高学校资金有效利用率、规范会计人员工作行为、提高学校财务教育水平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二级结算中心进行学校财务分析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提出二级结算中心强化学校财务分析工作的策略,以有效提升二级中心的服务水平,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二级结算中心 学校 财务分析工作

根据二级结算中心的运行情况来看,高度重视财务分析工作,注重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对二级结算中心如何强化学校财务分析工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充分发挥二级结算中心的作用,最终实现学校各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一、二级结算中心进行学校财务分析的实施路径

在二级结算中心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一直有着提升财务分析能力的作用,通常是在原来的二级单位财务人员中进行招聘,并由学院财务直接管理,其中,人员设置是一名主任、一名或两名总出纳、三名核算会计、一名资产会计。目前,在进行学校财务分析时,二级结算中心的实施路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制度建设,加大财务分析运行机制完善力度

在有序开展学校财务分析工作的情况下,二级结算中心需要注重制度建设,如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稽核、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并加大财务分析运行机制的完善力度,才能真正提高学校财务分析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在实践过程中,将财务分析报告质量作为会计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严格实施“三权不变”、“集中管理”等原则,以在学校和报账会计积极配合二级结算中心相关工作的基础上,确保二级结算中心可以获得比较完整的参考资料,对于保障二级结算中心能够及时、高效的完成财务分析报告工作有着极大作用。与此同时,对学校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行考核,将其纳入报账会计的考核工作中,并在学校通报相应的考核结果,可以与报账会计的工资、职务保持直接联系,对于提高报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着极大影响,最终促进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有效提高。

(二)注重学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

随着学校财务分析工作的不断推进,注重工作方法、指标的合理选用,并注重学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才能对学校一段时期内的财务状况有比较准确、全面的了解,从而在全面对比、分析办学成果的情况下,使分析内容更加丰富,最终为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获得有行业特征的财务分析指标。目前,财务分析工作主要包括的指标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预算执行指标。一般是指支出预算完成率、收入预算完成率等;二是,收支结构执行指标。一般是指各种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各种支出在总支出中的占比等;三是,绩效评价指标。一般是指政策性指标;四是,财务效益指标。一般是指人力资源效益指标、财务资源使用效率指标等,等等。

(三)注重财务分析内容的不断完善,加强财务分析报表体系构建

在二级结算中心进行学校财务分析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出具收入支出、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表等专业性较强的表,但是学校管理人员懂得的财务知识比较少,从而无法全面、深入的了解这些表包含的内容。因此,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月度财务简报模板,可以让学校管理者及时、有效的了解到当期的财务状况。目前,月度财务简报模板需要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预算执行情况。通常将自筹收入、预算内收入、工会费、电费、培训费等纳入其中。二是,资金状况。通常将基本户、财政自筹收入、贷款户等纳入其中。三是,相关问题和建议。通常是将上述几个内容的分析结果表述出来,严禁使用比较客套、官方的语言,四是,补充资料。通常是指学生数、学校临时工数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与此同时,注重各基层学校年度财务报告模式的规范化和统一性,并制定专题性的分析报告,可以从学校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和财务需求上了解其财务情况、基本情况等,并制定有效改进建议、实施措施等,对于提高学校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固定资产管理效用等有着重要影响。

二、结算中心强化学校财务分析工作的策略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学校的财务状况进行科学评价,并加大财务管理力度、加强会计人员的工作考核等,才能真正发挥二级结算中心的推动作用。目前,二级结算中心强化学校财务分析工作的策略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加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提升力度

在学校财务分析工作有序开展的过程中,二级结算中心必须加大会计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提升力度,通过下基层、多层次培训、稽核等方式开展培训活动,有利于中心主办会计更快、更有效的了解代理学校当前的财务状况,对于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知识水平等有着极大作用。随着财务工作的不断开展,二级结算中心需要注重财务分析报告质量的有效提高,才能为学校领导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最终促进学校各种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工作,提高会计人员对财务分析的认同感,并增强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更好的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对于促进财务分析工作更加完善有着重要影响。

(二)促进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更加完善

在加强学校财务分析工作的情况下,想要促进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更加完善,需要高度重视分析指标的综合运用,以在有机结合横向指标、定量指标、定向指标、静态指标等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学校当期的财务分析工作情况。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还要注重财务分析报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才能在全面实行客观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提高学校财务分析工作评价的可靠性,对于降低学校的财务风险有着极大作用,是实现学校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二级结算中心想要更有效的开展学校财务分析工作,就必须增强会计人员的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才能在全面了解学校财务状况的基础上,促进学校财务分析工作更加完善,最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苍松.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微观措施探析——基于内部控制主流思想下的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4,03:80-84.

[2]孙洁.学校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4,22:125-126.

[3]张万茂.高校合并中有关财务合并管理问题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4,12:237-239.

(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广州市 510000)

作者:彭菁菁

第3篇: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简介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简称“公卫中心”)系复旦大学附属三级甲等医院,前身为上海市传染病医院,最早系1914年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建立的华人隔离医院。

1945年10月

更名为上海市市立第一传染病院(简称“一传”,图2)。同年,原上海市民医院改为上海市市立第二传染病院(简称“二传”,图3)。

1955年4月

一传、二传合并组建为上海市传染病院(图4)。

1968年2月

上海市传染病院分为上海市传染病总院、上海市传染病分院(图5)两个独立单位。

1978年12月

总、分两院合并为上海市传染病医院(简称“市传”),天通庵路院区为院部(图6),水电路院区为儿科(图7)。

1989年

院部、儿科合为一处,迁入水电路56号新院舍(图8)。

2004年8月

医院更名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第一冠名,简称“公卫中心”),并委托复旦大学运营管理,第二冠名为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中心。

2004年11月

医院总部迁往上海市金山区漕廊公路2901号。

2006年12月

成为上海市红十字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图9)。

2007年1月

医院第一、第二冠名同时更名,分别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2013年12月

经上级批准,成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院(第三冠名)。

目前,公卫中心拥有金山和虹口两个院区,医院总部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占地面积503亩,建筑面积115304.51平方米;

分部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26026平方米。(图10、11)

发展概况

从1914年至今,医院历经数次战乱的磨难、数十次重大疫情的考验,曾几度搬迁、几经撤并。由于收治传染病病种的特殊性,解放前,医院始终在艰难中挣扎。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医院迎来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

2004年,作为市政府“一号工程”,医院将总部从虹口区迁址金山区,在建设“一所以诊治感染性疾病为特色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目标引领下,历经沧桑、从小到大、由弱渐强,从一家收治传染病的隔离医院逐步成为一所具有一定综合救治能力,融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 新时代,公卫中心秉承“仁德、奉献、创新、卓越”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公益性办医为主导、以患者利益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社会效益为根本、以平战结合为原则,忠实履行重大传染病患者集中收治、公共卫生重要事件应急防控、重大传染病科学研究、维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等职能,在医疗服务、教学培训、科学研究、转化医学、应急防控、医院管理、精神文明等各项事业不断实现跨越发展。

(一)医疗服务

医院建立至上海解放前,主要收治猩红热、白喉、天花、鼠疫、霍乱、腮腺炎、麻疹等传染病者,主要功能为隔离传染病患者,对各种传染病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

1946年,医院在上海首先倡导为喉白喉患者施行气管切开手术,解决白喉患者的气道梗阻问题。

同年,率先在疫区试制无热原生理盐水抢救霍乱危重患者避免输液反应,提出预防天花必须普遍作婴儿牛痘初种及成人复种的观点和方法。

解放初,医院临床科室设置实为—个大的传染科,1953年建立儿科,1956年建立中医科。

医院曾为1951年上海率先在全国消灭天花作出成绩,为控制上海 1950、1951、1959、1960年的白喉流行,1956-1958年的脊髓灰质炎流行,1962-1963年、1974-1976年沿海局部地区急性胃肠炎流行,1952、1961、1971、1978年不同程度的伤寒流行,1958、1959、1 965年麻疹大流行,1965年的流脑、乙脑大流行等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图12)。

1951年,派出医护人员参加抗美援朝医疗救护(图13)。

1954年,派出医务人员参加长江流域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的抗洪医疗工作(图14),历时5个月。

1965年起,先后派出医务人员赴索马里、摩洛哥、柬埔寨等国为当地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图15)。

1976-1977年期间,医院先后派出医务人员共46人赴唐山开展大地震后的医疗救援(图16)。此外,医院还曾先后派出医疗队或专家赴云南、贵州、黑龙江、安徽、西藏、新疆、湖南、江苏、上海郊区等地开展医疗、防病及培训。

1978年起,临床科室、医疗特色逐步增加,建立肝病科、杂病科、孕肝科、感染科、综合科、家庭病床科等,医院的临床救治能力和应急能力不断加强。

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床位猛增至1518张,共收治甲肝病人4400多例。赢得”医生万岁”的荣誉(图17)。

1993年,建立上海市产科肝病监护中心(图18),解决妊娠肝炎就医难作出重要贡献,1994年,上海急性胃肠炎疫情流行,医院急性胃肠炎床位由原来的12张猛增至516张。

2003年,承担上海绝大多数SARS病例和疑似病例收治任务(图19),為上海非典防控工作交出合格答卷。

2004年,根据上海市政府的部署,医院总部迁至金山区。

后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护、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3年H7N9流感、2014年埃博拉、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2016年黄热病与ZIKA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等抗击疫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保障了上海市乃至全国的公共卫生安全。

尤其在2020年,公卫中心作为上海市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体公卫人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慎终如始,坚持以维护上海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为使命,是上海市捍卫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坚强战斗堡垒,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图20),李锋同志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同时公卫中心应急病房临时支部委员会、护理团队、应急临床诊断检测团队、驻公卫中心前方工作组及公卫中心应急管理团队4个团队荣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卢洪洲和沈银忠2名同志荣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共产党员,赵隽、刘莉等11名同志荣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先进个人(图21)。

截至目前,公卫中心已拥有核定床位860张,已开设临床、医技科室41个,包括感染與免疫科、感染科、血友病感染科、肝病科、肝胆内科、重症肝病科、综合内科、消化内科、结核科、呼吸内科、肿瘤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皮肤性病科、血液净化中心、肾内科(筹)、重症医学科(筹)、血液科(筹)、普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骨科、介入科、神经外科、疼痛科、麻醉科、妇产科、儿科(含新生儿室)、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内镜中心、急诊科、健康管理中心、超级细菌科(筹)、国际旅行医学部(筹)、功能重建医学中心(筹)、病理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检验医学科、药剂科、营养科、功能检查科。

已建立上海市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图22)、上海市艾滋病诊疗中心(图23)、肝病临床中心,围绕肝病、艾滋病、结核病、特殊感染外科,集“医联体”和“MDT”等优势于一体,建立“一站式”综合诊疗平台,逐步形成肝病、结核病、艾滋病等多学科诊疗学科群。拥有国家级重点学(专)科4项【传染病学、妇产科学、感染性疾病科、中医(传染病)科】。

诊疗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在进一步增强新发与再现新发传染病诊治、艾滋病、结核病、重症肝病、妊娠合并传染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传统特色专科的同时,积极推进骨科、肉瘤诊治、特殊感染外科等业务发展,疾病收治范围从传统的感染性疾病为主扩大至以感染性疾病收治为特色的综合综合诊疗,服务人群和受益范围逐步扩大。

各项业务持续稳步增长,其中门急诊和住院患者人次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和20%。

依托“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公共卫生临床综合化救治平台模式探索”项目建设,探索和应用艾滋病合并机会感染和肿瘤新型治疗技术、儿童结核病特色诊疗技术创新与应用,不断加强医护力量和抢救设施软硬件系统配置,特色医疗技术和效益合金量不断提高,顺利完成全国首例HIV重病患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罕见HIV合并多脏器原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比利时女孩实施高难度断指再植手术、“三条腿”多器官畸形男婴矫正手术等高技术高风险手术。

(二)教学培训

20世纪50年代起,上海市传染病总院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传染病学教学基地;

上海市传染病分院是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系传染病学教学基地;

中医科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组合作开展教学活动;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举办全国传染病医师进修班(图24)、20世纪60年代起,上海市传染病医院是上海铁道医学院(现同济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

1980年起,恢复举办“文革”后全国传染病医师进修班;恢复或建立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大学医学院、南通大学医学院等教学医院关系;

1986年倡导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传染病医院协作中心(2007年更名为:长江三角洲公共卫生临床协会,图25)。

2003年起,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委托每年举办艾滋病临床进修班。2005年开始,挂靠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上海医学院进行研究生招生。

2006年起,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为医学本科生先后开设《新发传染病》、《急诊医学》等专业选修课程。

参与复旦大学<影像医学》、《妇产科学》教学以及同济大学医学院本科生课程《传染病学》的教学工作。

2006年,首次参加遴选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建立沪滇卫生系统人才培训合作项目。

2009年,公卫中心成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独立培养单位,成功申请成为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2012年,与同济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共同建设《病原生物学与感染性疾病》课程。

2012年,有10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3个上海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获批。2012年10月起,开设云南省传染病高级医师研修班。

2013年,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为留学生开设《艾滋病临床与基础》(全英语)课程。医学教育工作在迈向一流大学教学医院目标征途中不断进步。

2015年,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建立教学合作关系。

2017年,获批WHO新发与再现传染病临床研究与培训中心(图26)。

“十三五”期间,接收各地各类进修生、实习生、规培生3957人次,累计接收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本科生游学见习55名,累计新增研究生导师7名(博导5名、硕导2名)、招收研究生96名(博士51名、硕士45名),举办(承办)超级细菌感染与噬菌体防治高峰论坛、亚洲肝病与艾滋病学术会议、“一带一路”真菌感染与艾滋病研究研讨会、结核病东方论坛、全国感染与传染病影像学新进展学术会议等品牌会议和各类学术交流会议40余次。

截至目前,公卫中心教学体系已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各阶段学历教育和医师规培、进修等多层次继续医学教学,是WHO新发与再现传染病临床研究与培训中心、全国传染病医师进修教育培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临床进修教育、上海市感染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临床教学等基地,并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医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等国内外40余家单位开展广泛的教学合作。

(三)科学研究

1956年,医院在流行性脑膜炎的诊治中形成特色写出总结,著成论文,发表于1957年1月儿科杂志首篇,在业内颇具影响。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最早发现上海地区腹泻病人中存在嗜盐菌(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1977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奖。对白喉气道下位阻塞摸索出一整套救治经验,以降低病死率。首先使用肝素治疗暴发性流脑并发DIC。

1965年,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脑水肿导致脑疝首次应用国产“甘露醇”、“山梨醇”等脱水剂抢救。抢救6例结核脑、化脓性脑膜炎合并脑水肿患者呼吸骤停的病人获成功,并对其发生的机理加以阐明,引起同行关注。应用“铁肺”并改进其使用方法,主要用于“流脑”、“乙脑”及“脊髓灰质炎”引起的呼吸肌麻痹而造成的呼吸衰竭。

1978年起,组织、开展院级及以上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先后获国家、省、市及区、局各级别临床科研成果奖30余项。

1978年,建立病毒免疫研究室,长期开展病毒传染病的病原学诊断,包括以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分离病毒及特异性血清免疫学诊断的研究,研制的检测核心抗体(抗HBc)酶免疫诊断试剂,填补当时国内空白。

肝炎诊断试剂质量得到卫生部认可并受到国内各有关科研院所、医疗、预防机构的好评,用户遍及各省、市、自治区和部队的500多个单位;

1987年,建立肝炎临床研究室,主要承担“六五”、“七五”和“八五”国家攻关相关课题,“慢性肝炎和重症肝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级或上海市科技成果奖6项。先后为全国40多家研究所、药厂和兄弟医院临床药物研发承担鸭肝动物模型实验的科研任务。

1995年,上海市产科肝病监护中心被列为上海市卫生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1999年,启动院人才培养计划。

2005年以来,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医学科研、学科人才建设获得跨越式发展。科研基地及科研共享平台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传染病实验诊断、基础医学研究、科研平台服务、人才培养一体化建设格局。完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2006年,加盟上海市研发共同服务平台。

2008年,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年,加盟全市12个平台之一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2012年,获科研平台先进集体(上海市10家之一)“上海市共享服务先进集体”。

2016年,上海市三甲专科医院科研竞争力-感染性疾病学排名第二。

2017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传染病学排名第六、“自然指数”百强榜第42。

2018年,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传染感染综合排行榜(2018年度)“科研标化值”排名第二、综合得分排名第十。2018年,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一一科研总经费全国第六、人均经费全国第一。2019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结核病学第三、传染病学第五。

“十三五”期间,公卫中心作为责任单位和参与单位共计立项课题20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3项;科研项目立项总经费逾3亿元(含临床试验项目),其中纵向课题累计立项经费22179.13万元;

共计发表论文709篇,其中SCI论文425篇(第一作者单位325篇),篇均影响因子5.41分,影响因子≥10分的SCI论文30篇,顶尖期刊论文7篇(Nature 3篇、Cell3篇、JAMA Internal Medicine 1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卢洪洲),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卢洪洲),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卢洪洲,图27),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卢水华),科技成果转化连续四年位列市级医院前列。

截至目前,公卫中心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项(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项(传染病学、中医(传染病)学)、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2项病学、中医(传染病学)、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2项(传染病科、结核病科)、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2项(传染病学、感染病学)、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1项(传染病学)、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1项(慢性重型肝炎专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传染病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中医传染病学)等。

拥有全国同行业内最大的Ⅰ期临床试验基地,被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库和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评为“一致性评价最受欢迎机构”。

先后成立院士工作站(徐建国、王福生)(图28)、艾滋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东病原体发现与研究中心、感染性疾病影像研究所,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复评审,有效促进基础和临床学科的结合,2019年挂牌成立“上海公卫医学科创园”,获批“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上海市肺科医院共同牵头建设),与复旦大学公共衛生学院共建“公共卫生融合创新平台”;

建立上海噬菌体与耐药研究所,成为国内唯一服务于临床的噬菌体临床科研和应用中心,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四)人才队伍

大力引进学科带头人,相继签约世界著名病毒学家张永振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士&澳大利亚国家科学院院士Edward Holmes教授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于文强、国家青年干人计划获得者黄竞荷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严大鹏教授等学科团队,有力提升整体科研团队实力,现已拥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图29)、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各级各类兼职教授15人、双聘教授9人、客座教授9人、外籍教授6人、特聘教授3人、汤飞凡学者1人。人才结构持续优化,职工总数达到1360人,其中医疗285人、护理526人,医技132人,科研114人,转化37人。

(五)医院管理 解放前,医院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医院管理基本为经验型管理。

1949年上海解放,医院逐步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管理制度。至“文革”期间,各项制度被取消或打乱。

1978年起,探索和推行医院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开展“四定”(即:定床位、定任务、定业务技术指标、定员定额)的管理制度改革。

1984年后,注意发挥传统优势,探索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建制改革,逐步打破原大传染科的格局,朝着科室有特色的目标迈进。实行分配制度与人事制度的改革。

1985年,建立职代会制度。1995年,提出把医院建成一所大型市级大专科、小综合的花园式医院。是年,医院被卫生部评为“三级甲等医院”(图30)。2001年,实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分流相当部分职工,使医院人员得到很大程度的精简。

2004年,市卫生局同意上海市传染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上海市传染病医院。

2005年,公卫中心引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2006年,开展医院组织文化测评。

2010年,检验科通过CNAS的ISO15189认可审核。不断实行改革,强化医院管理,尤其是强化基础管理,实践证明这是确保医院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满意”、“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等系列活动,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2012年,公卫中心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评审。按照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院长绩效考核的要求,逐步使各项管理工作向系统化、制度化、程序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解放以来,医院有多人获省、部级劳动模范或先进个人称号;在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各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集体与个人。

1985年起,医院先后获卫生部、上海市卫生系统等级别的文明单位荣誉称号30余项。

2017年获“全国文明单位”(第五届,图31)、2018年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图32),以及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七届,图33)、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文明单位(连续十三屆)等荣誉。

未来,公卫中心将以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救治疑难危重患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引领医学科学发展的医院使命,以建设成为一所具有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疑难危重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的上海堡垒、承载病原体诊断鉴定的重大科技设施基础的国家平台、符合国际标准和承载新发与再现传染病临床治疗、培训和研究的国际中心为功能定位,全面推进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国家艾滋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WHO新发与再现传染病临床管理、培训和研究合作中心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非人灵长类生物安全三级(ABSL-3)实验室、华东地区生物安全四级(BSL-4)实验室)建设。

通过进一步加强专科能力建设和完善诊疗服务科目,全面提升临床综合诊疗服务能力;通过进一步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和临床研究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能力;通过进一步加强加强医院党建工作和智慧医院建设,深化全国文明单位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医院管理能力。

最终将公卫中心打造成为具有超强的应急能力、超强的综合能力、超强的研究能力的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第4篇:中心学校简介

杉阳镇中心学校简介

永平县杉阳镇中心学校地处古南方丝绸之路博南段的左侧,学校创办于1914年,原称杉木和高等小学堂,建国以来,学校几经改制易名为杉阳教办、杉阳中心完小,于2003年3月更名为的杉阳镇中心学校。(电话:6788722)

新中国成立至今,学校在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1998年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1999年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1年报10月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镇各学校都以实现、巩固“两基”为契机,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杉阳镇中心完小、仁寿村完小被确定为国家贫义工程的项目学校,借“李嘉诚项目”及“国家贫义工程”的东风我镇12所完小,6所小学配备了远程教育“模式二”设备,1所九年制学校配备了远程教育“模式三”设备,所有校点均配备了远程教育“模式一”设备,现在学校的配套设施基本适应教学需要;二是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因地制宜地撤、集并了部分校点,学校由原来的61所减少到现在的37所,学校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最大化的发挥应有的效益;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全镇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使教师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狠抓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学历提高,力求打造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五是以优化育人环境建设为切入点,注重学校的绿化、美化工作。岩硐村完小、兴隆村完小获得州级育人环境建设优级学校称号。杉阳镇中心完小、兴隆村完小获得县级文明单位称号。杉阳镇中心完小还分别获得县级教育先进单位、“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目前,全镇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一所,村完小12所,有1所九年制学校,教学点23个,在校生小学3508人,初中476人,学校占地141863平方米,建筑面积31936平方米,核定编制299人,在岗教师281人,待课教师35人。 杉阳镇中心学校共有成员10人,校长:吴建张,副校长:马志祥、黄再荣、茶文字,教研员:赵正娇、杨润兰,教仪专干:赵龙、钏志睿,会计:洪文武,出纳:段先能。

一、根据我校工作的实际,确定各种岗位人员职责如下:

1、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设岗位5个) 中心学校校长岗位职责:

①、

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教育法令、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规定,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②、

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③、

遵循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注意教职工队伍建设,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并维护其合法权益。

④、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协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⑤、

承担一定量的教学工作。 ⑥、

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中心学校副校长岗位职责: ①、

协助校长工作。

②、

认真完成分管的德育、安全、学生巩固、成职教等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抓落实。 ③、

完成校长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④、

校长外出学习,主持学校日常工作。 ⑤、

承担一定量的教学工作。 中心学校教研员岗位职责:

①、

协助校长工作,在校长的领导下抓好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

②、

在中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指导下,拟定教研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年终搞好教研工作总结。 ③、

经常下村检查指导各村完小教导处工作;检查指导教师教学业务;听课、评课。 ④、

负责全镇小学的招生工作。

⑤、

负责共青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建设工作。 ⑥、

负责师训、继续教育工作。 ⑦、

完成各种临时性工作。 ⑧、

承担一定量的教学工作。 中心学校教仪专干岗位职责: ①、

协助校长工作。

②、

主抓全镇成职教工作。负责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正常运行,积极开展各层次的成人培训工作。 ③、

指导好各校图书、仪器的管理、使用工作。 ④、

指导各校管好用好远程教育设备,发挥其应有效益。 ⑤、

承担中心学校出纳工作。 ⑥、

承担一定量的教学工作。 ⑦、

完成各种临时性工作。 中心学校会计岗位职责: ①、

协助校长工作。

②、

认真做好校产登记保管工作,做到帐物相符。 ③、

管好学校的财务,合理使用学校的经费。 ④、

定期向校长报告学校的财经收支情况。 ⑤、

搞好学校的后勤工作,为师生服务。 ⑥、

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⑦、

承担一定量的教学工作。 杉阳镇中心学校教师量化考核条例 德: 每项1分,共10分。

1、依法执教

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言行。

2、爱岗敬业

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3、热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4、严谨治学

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5、团结协作

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6、尊重家长 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7、廉洁从教

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8、为人师表

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纪,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9、服从安排,以大局为重,积极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10、无“六害”行为。 能:每项4分,总分20分。

1、能承担小学一至六年级各科教学,近三年内有两年教毕业班得4分,连续教三年加1分。

2、担任班主任、少先队中队辅导员,近三年有两年担任班主任得4分,其余得3分。

3、担任教研组长,能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4、有组织协调校内外教育的能力。

5、各种资料(计划、总结、教案、作业批改计录)齐全,且有一定质量。 勤:20分 查看一年的出勤,满勤20分,事假一节课扣1分,病假一节课扣0.5分,学历进修不扣分。 绩:50分

查看近三年学生成绩:

一、二年级镇内前三名为满分、第四名为48分、依次递减2分;

三、四年级镇内前4名为满分、第五名为48分、依次递减2分;

五、六年级镇内前5名为满分、第六名为48分、依次递减2分。 附加分:

1、有政策规定的按文件执行。

2、有论文发表省、州、县分别加5分、3分、2分。

3、参加县级组织的教学活动者加2分,获

一、

二、三等奖分别加5分、4分、3分。

逝者如斯,前程似锦。中心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带领全体教职工努力工作,将本地的基础教育工作推向新台阶而奋斗。

杉阳镇中心学校

二00六年五月

杉阳镇各完小简介

杉阳镇杉阳中心完小简介

杉阳镇九年制学校简介

杉阳镇永和村完小简介

杉阳镇岩硐村完小简介

杉阳镇兴隆村完小简介

杉阳镇松坡村完小简介

杉阳镇仁寿村完小简介

杉阳镇普棚村完小简介

杉阳镇盘龙村学校简介

杉阳镇金河村完小简介

杉阳镇小寨村完小学校简介

杉阳镇抱龙村完小简介

杉阳镇阿海寨村完全小学简介

第5篇:中心学校简介样本

中心学校简介

中心校始建于1984年,占地50余亩,地处阜蒙河畔,教学环境优美。自2009年以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片片芳草萋萋,处处欣欣向荣,24个教学班的标准教学楼、标准化运动场、物理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已投入使用,能容纳400多人同时就餐的食堂已经建成,教师公寓楼已基本建好,标准化塑胶跑道正在建设中,综合楼正拟建中。学校现有教师48人,大学本科学历39人,市县级教学能手、优秀教师8人,高级职称教师7人,中级职称教师38人,2010年又新增一批年富力强的特岗教师,能完全胜任初中各科教学。我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并紧紧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行“以德治校、管理强校、科研兴校”方略,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校教职工将不负众望,把中疃中心学校办成“让人民满意的学校”。学校除正常教学外,还开设特长教育、礼仪教育、优秀传统教育,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在我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各项工作一定会再上新的台阶!

第6篇:青洛中心学校学校简介

一、基本情况

青洛中心学校隶属于定远县教育局管理,位于定远县西南约40公里处,占地面积53900平方米,全校有83名教职工,其中:在职58人,退休25人,代课教师6人。辖村小3所及教学点5个,共计41个班级,1850名在校就读学生。

二、特色办学

近年来,我校紧密围绕“创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可持续发展这一总体目标,坚持以“厚德至善,深邃求真”为办学理念,学校不但注重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及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还开展各项体育娱乐活动,特别是开设“乒乓球”课程,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及特长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件物品、每一个教室都成为学生作品、思想表达的窗口。

三、点滴成绩

“园丁勤耕耘,桃李满天下”。我们认真规范学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教学管理、体育等工作的有序发展。近年来,我校几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在县级毕业班质量检测中,我校成绩稳步提升;在县级举办的第28~29届教师节文艺汇演中,均获得二等奖;在“五好学校”评比中,我校荣获二等奖;我校选拔的教师及学生在县级乒乓球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教育局开展的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坛新星、满意课堂等教研活动中,我校的刘颖、柏家波、陈朝兴等人均获得

一、二等奖。

现在的青洛中心小学全体教师正以崭新的风貌和奋进的思想,带领全体学生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未来。

第7篇:渝北职教中心学校简介

学校简介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是一所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创办于1990年,是享誉全国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地处重庆市两江新区腹心地带,位于渝北回兴工业园区,区位优势明显,在籍学生上万名,专任教师467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占37%,“双师型”教师达到93%以上。开设有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土木水利六大类19个中职专业、4个“五年制”高职试点专业、4个“3+4”中本分段培养试点专业。现有国家中职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示范专业1个,重庆市级重点特色专业4个。学校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每年对外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上万人。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文化立校”的发展战略,传承和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建成了全国唯一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史陈列馆,确立了以“立业立人”为核心理念的双立教育办学思想,构建了学校文化CCBE(Concept-理念、Curriculum-课程、Behavior-行为、Environment-环境)四维育人体系,校园文化建设经验被遴选为首批国家中职示范校百佳案例和十佳特色案例。探索实施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基于岗位能力本位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成效。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填补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空白,被评为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一等奖。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第四届全国黄炎培优秀学校奖”“重庆市文明单位标兵”“重庆市首批人文校园示范学校”等国家级、市级荣誉。承担国家级、市级课题28项,编写出版职教教材145本,获得教研科研成果奖98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奖7项。近几年组织师生参加全国、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414项,国家级

一、二等奖31项,其中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项目获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单项总冠军。

学校现有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生产、研发多项功能为一体,管理科学规范,突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正在兴建的三峡移民职业教育龙兴校区建成后可容纳学历教育学生8000人,年培训学员2万人次。学校创新开展订单培养、股份合作、实训基地托管运营等校企合作模式,深化了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牵头组建重庆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开创了区域职业教育新篇章。学校重视国际交流,先后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10余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建成中德职业培训中心,对教师开展德国教育教学法培训。启动中澳合作项目,率先针对学生开展中澳汽车职场健康与安全培训。毕业生供不应求,专业对口率高,就业质量高,为地方经济发展储备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谋改革创新之策,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作为中华职业名校,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开拓创新、勤勉务实、勇于担当,努力发挥首批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引领作用,全力践行“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学校是“重庆市三峡移民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渝北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重庆市贫困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重庆市渝北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基地”、“重庆市特种作业上岗操作证培训基地”、“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基地”、“重庆市两江新区农转城技能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近几年,我校年均为社会培训各类人才9000余人,都受到了委托方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第8篇:安山乡中心学校简介

安山乡中心学校前身是1950年利用地主宅院改建的安山完小。1969年,招生初中生,正式定名为安山中学。2003年8月,撤销安山乡联校,取消安山中学名称,成立安山乡中心学校。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安山乡党委、政府为实现“两基”目标,举全乡之力,集八方之财,投入资金280多万元,新建、改建校舍5000多平方米,1998年10月顺利通过了“两基”省评估验收。

2008年,安山中心学校纳入2010年省为民办实事范围的400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项目校,投入资金260多万元,将安山中心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宜教宜学的省级合格初级中学。

我校目前办有初中三个年级,9个教学班,学生384人。在编在岗教职工45人。 办学条件好。学校总面积21600㎡;拥有一栋教学楼,一栋科教楼,一栋学生公寓,一栋教工宿舍,一栋办公楼,一座学生食堂,总建筑面积达6300㎡,设施齐全,功能齐备;拥有大小功能室26间,仪器设备1万多件,总价值16万元,图书近2万册,价值20多万元;运动场面积7000㎡,各种体育设施齐全;硬化地面6000㎡。植树木200多棵,到处绿树成荫,所有闲地都种上了花草,绿化面积达2700㎡,花开季节,香气四溢,沁人心脾。

师资水平高,现全校共有教职工45人,全部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其中有14人取得了本科学历,目前正在进修本科学历的有5人。中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29人。全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教学基本功大有提高,专业教师都获得相应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学校力倡勤学修身、科研兴校之风,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大力推进教研教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能教善教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校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成绩突出,先后有十几人获奖。近三年来,我校教师撰写的论文参加市县级论文评选,前后有近100人次获得各种奖励,其中获得市级一等奖的就有26人次。我校教师注重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文体活动,下午的篮球比赛活动,周末的舞会、卡拉OK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了教师的业余生活,提高了教师的生活品位。我校教职工参加县级各种文体比赛,均能获奖,2006年冬,我校教工排球队参加县教育系统男女混合排球赛,勇夺亚军。

学校管理科学、规范、有序。学校根据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师生有纪可依,有章可循,工作学习井井有条。有一支勤管善管的学校管理队伍,行政、班主任、教师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全校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真正做到了“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抓”。学生会参与学校管理是我校管理的一大特色,教师的出勤、上课、阅卷,学生说了算。活动促学,活动强校是我校的又一大特色。让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能力,在活动中养成习惯,在活动中形成品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生活。

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条件改善,学校管理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08年以来,我校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突出,学生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我校学生参加县级文艺、体育、学科竞赛,表现突出,先后有数十人获奖,2006年,我校男女学生排球队在全县中学生排球运动会中双双获得二等奖。

第9篇:余集镇中心小学学校简介

商城县余集镇第一完全小学学校简介

一、学校概况

商城县余集镇第一完全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始建于1981年,经历合班并校迁校,现有教学班11个,在校学生771名,教职工33名。学校占地面积17815平方米,建筑面积3270平方米。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先后于2013年9月投资100万元新建16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栋,投资56万元建起了标准的学生营养食堂,图书仪器配备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安装远程教育网,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网络平台。投资10余万元对学校进行了绿化、美化、硬化,使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成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花园式学校。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基本实现了绿化、美化、净化及路面硬化。

二、办学特色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办学精神更会成为一所学校的特色品牌。在传统中继承和突破,在反复思辨中,学校提出了 “品行端正、人格健全、思维活跃、发展协调、特长初露”的育人目标;形成了“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奠基,为孩子未来发展铺路”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宗旨,围绕“以德育人、以情育人、以美育人、以乐育人”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教育特色,努力构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积极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

三、教学教研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了让教师尽快适应现代化、信息化教育的需要,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目前90%以上的教师能熟练进行微机操作、课件制作,并经常应用于课堂教学。引导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学习《人民教育》等刊物上的优秀理论文章,促进教师前瞻远视,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教育科研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学校的学术氛围、教师的教研意识十分浓厚。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致力于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老师们清新活泼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孩子们的欢迎,课堂上,学生大胆提问、讨论,相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教学的质量反而提高了。几年来,在镇级组织的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师教案评比、说课、学生演讲比赛、班主任素质比赛、书画展等活动中,我校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艺术教育 硕果累累

学校确立了“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人才”的办学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建立了音乐、美术、体育、舞蹈等十几个兴趣小组,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学校的文艺节目多次在县文艺演出中获奖。其中,2011年4月在商城县第一届中小学合唱节中荣获一等奖,2011年11月和2014年1月在商城县第

一、二节艺术节中分别荣获

一、二等奖。2013年,我校张景怡同学荣获商城县“校园十佳歌手”荣誉称号。此外,我校在每年举办的中小学演讲比赛中均获得不同奖项。

五、办学成果

近年来,我校始终以 “以德立校 以法治校 质量强校 科研兴校”为办学思想,“争创五个一流的示范性学校(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教育科研、一流的办学水平)。”为办学目标,并形成了“勤学善思 严谨求实 团结进取 博爱敬业”的良好校风和“敬业 爱生、博学 善教、科学 严谨、启智 创新”的优秀教风,取得了辉煌的办学业绩。学校先后荣获“商城县教学先进单位”、“商城县文明校园”“余集镇教育教学管理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校师生正发扬“开拓、创新、拼搏、奉献”的商城精神,为争创规范化学校而努力。培养“勤奋、活泼、严谨、博学”的学生。构建和谐、民主、务实、高效的运行机制;我们坚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拼搏 ,我校一定会成为有特色的、家长满意的乡镇学校。

上一篇:畜禽监测工作总结下一篇:酒店前台领班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