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区教育中心简介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社区教育中心简介(推荐8篇)

村社区教育中心简介 篇1

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社会居家养老体系,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努力把会宁辖区建设成为品味高雅的精神家园、关系融洽的温謦家园、舒适祥和的美丽家园。特制定××社区(村)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人本理念,立足社区(村),小型分散,方便实用和“关爱、真诚、沟通、服务”的为老服务原则,通过实施“一卡、一证、一档、一个网络、一支队伍、一个基地”的规范运作,整合社区(村)各类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组织机构

建立完善各个社区(村)、各社区(村)居委会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村)建立以书记、主任为组长、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各主要职能部门有关人员为成员的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村)建立以社区(村)主任为组长、各社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居家养老工作指导小组;各社区(村)成立以社区(村)书记为组长、分管老龄工作的专职社工为副组长、义工代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各社区依托星光老年之家原有的服务设施,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

心,组织成立服务社区的义工队伍,开展助老结对活动和组织文体活动等。

三、服务对象

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对象为60岁以上的辖区内老人。重点对象是孤老、空巢、五保、残废优抚老人、特困老人和独居老人、生活自理有困难等老年人(包括残疾人)。

四、服务队伍

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主要由社区(村)居家养老工作人员、社区专职工作者和社区义工等组成。

五、服务方式

1、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主要体现义工队伍和专职队伍服务相结合、长期结对与临时照顾相结合、集体活动与个体关爱相结合、上门服务与社区参与相结合、集中寄养与分散服务相结合、居家养老与居家养残相结合。

2、对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需要提供生活服务的孤寡老年人,通过行政拨款、社会赞助、本人自负的方式解决其生活困难;对其他类型的需要生活服务的纯老年人,按照“个人为主、市场让利、政府补贴”的原则。

六、服务内容

居家养老的服务既包括工具性的服务,又包括情感认知方面的服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生活照料服务。主要通过家政服务专职工作人员和

社区义工力量的结对帮助,以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为服务基地,开办集中寄养与分散服务等项目,向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

2、医疗康复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老年人医疗康复保健站。建立老年人医疗健康档案,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心理咨询,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医疗服务。

村社区教育中心简介 篇2

1. 政府主导。

英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社区教育,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先后开展广泛的调研, 1998年英国政府的《学习时代》绿皮书提出:“要建立学习化社会, 使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都能有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机会”, 认为英国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 要迎接这个时代的挑战, 必须发展一种新的学习文化, 这不仅要求打牢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基础, 同时还需要在人的一生中通过各种形式推进学习。1999年6月, 英国政府发布了《学习成功》白皮书, 继而于2000年7月实施《学习与技能法》。2002年11月颁布了《为了每个人的成功———继续教育与培训改革》;2006年英国政府教育与技能部发表《继续教育———提高技能并改善生活机会》白皮书, 提出继续教育是政府为每个人带来社会公平和经济繁荣的关键。这些政策有力地保证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2. 社区学习化。

社区教育的服务宗旨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教育服务, 不但要提高其技能和生活水平, 还要让居民因归属于社区而产生满足感。随着社区教育的发展及其内涵的丰富, 社区已演变成为学习化社区, 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主要场所。社区教育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 把学校或图书馆办成社区教育文化中心, 将教育资源的利用最大化。社区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 不仅包括各级各类学校资源, 还包括社区内各种人力资源 (如专业技术骨干、退休老教师等) 、社区内各种组织的内部设施如体育和文化设施等。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均向社区居民开放,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找到适合自身的教育活动。

3. 以人为本。

社区教育的目标是创造良好的环境, 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到学习中。社区教育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尽量满足社区成员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需要, 适应每个人的特点、习惯、爱好, 培养人们追求自我成长的能力。社区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 教育服务快捷周到。既采用正规的教育形式, 也采用非正规甚至是非正式的教育形式, 以满足社区全体成员的学习需要。总而言之, 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涵盖三个层面:一是满足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二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三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促进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发展是社区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基础。个人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增强其公民意识与社区的认同感, 从而使个人的发展与社区的发展结合起来, 而有意义的学习和教育经验也会转化为服务社区、促进社区发展的动力, 形成良好的互动。

4. 社区学习网络化。

社区内部的各级各类成人学校、非成人学校及具有各种教育功能的机构, 尽管各自独立, 性质任务亦不尽相同, 但通过社区学习网络, 就可以使它们的教育资源得以真正共享。社区学习网络具有多种功能, 包括:通过宣传、问卷调查、电话采访、咨询、评估等活动确认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和问题;为满足这些需求, 发展各类教育计划和项目;对社区的各类教育机构进行协调, 并开展与社区外教育机构的合作。这样不仅使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还能最大限度地吸纳社区外部资源。

5. 教育咨询服务个性化。

英国城市市区的教育活动中心或资源中心等都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教育信息和咨询服务。它们承担了教育机构或资源与个体学习者之间的中介功能, 通过向学习者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 实现学习者和教育机会的匹配。它们能够帮助个体学习者确定工作和生活目标;确立进一步接受教育和培训的目标;选择获得能力和证书的学习经验;获得适当的教育机会。另外, 社区还建有学习交流站, 为学习者提供学习交流服务。

村社区教育中心简介 篇3

对策和建议

鲁迅先生说过:人立尔后万事举。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不仅指向国家经济发展,同时指向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居民的文化素质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伟大构想中最不和谐的音符。发达国家如美国的社区工作者曾把工作重点放在为新居民提供服务,如救济贫困、助医、戒毒等。随着经验的积累,他们逐渐意识到,众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有赖于提高新居民的文化素质……因此如何提高新居民的文化素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社区教育是各国城市化进程中为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普遍采取的措施。

社区教育是在社区进行的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素质并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因此,社区教育具有全民性,它要求社区作为一个组织整体地有计划地进行。阿基里斯认为:组织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必须经历四个阶段。 “发现”阶段,即发现组织内部潜在的可能危及到组织未来发展的问题;“发明”阶段,即组织开始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执行”阶段,即新的解决方法得到贯彻实施;“推广”阶段,即解决方法传播到组织内所有相关区域。[2]具体到提高新居民的文化素质,可以这样考虑:

一、发现阶段:通过心理引导,让社区各阶层能够认识到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区有三个分析尺度,其中之一是心理尺度。只有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心理认识,才能有效发挥社区的心理凝聚功能。因此应当从心理上加强引导,使得社区居委会干部和新居民对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重要性产生共同认识。

1、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心理引导

如果社区居委会干部不能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化社会作为管理社区的理念,势必无法正确指导和教育新居民提高文化素质。因此,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心理引导,使其认识到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加强对新居民的心理引导

布鲁姆认为无论养成什么素质,除了认知目标之外,情感目标亦是成功要素之一。没有情感认可,不可能真正投入精力去实施,甚至会产生抵抗情绪。因此必须加强对新居民的心理引导,使其认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情感目标分为五个步骤,首先应让新居民“接受"(receiving),即新居民愿意注意和接受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然后是“反应”(responding),即新居民有兴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再次是“价值的评价”(valuing),即新居民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产生喜好的心理;接下来是“组织”(organization),即新居民在一系列活动中,把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看得比其他活动重要;最后是“性格化”(characterization by avalue or value complex),即新居民已经内化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行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行为成为持久影响其个人行为的个性特征。

二、发明阶段:探索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的措施

1、确定新居民提高文化素质的目标

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必须有明确目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上升,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成为很多国家人民学习的语言。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经济和宗教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永恒动力。语言的扩展亦是如此。其他国家人民学习汉语,获取经济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因。试想一个外国人,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普通话,来到中国却发现当地百姓在社交场合用他完全不能理解的方言进行交际,这对一个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困扰之大可想而知;另外,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即通过阅读获取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阅读习惯对个人成功的影响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居第一位。因此,把“说普通话、养成阅读习惯”作为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寻找“社区参与”的途径

联合国在世界范围推介社区发展,其中“社区参与”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如何实现社区参与?

①提高社区内单位的参与意识

以组织(单位)型参与带动非组织(个体)参与,是形成社区发展多主体共建的良好格局。一般来说,在社区建设之初居民参与意识较低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完善各种组织参与的载体,提高其参与程度,并带动非组织参与的开展。

因此社区内各组织(单位)是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支柱,可以为新居民提供经济资助、人力资助、物力资助和智力资助。而社区内的中小学校是社区中最贴近居民的文化组织(单位),它们的开放利用对于社区内其他组织(单位)的开放具有示范和推动作用。

②提高新居民的参与意识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政治学家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曾表示,居民的主动参与对解决社区目前面临问题和社区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要实现居民主动参与就必须有真切关怀社区居民的项目,这是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发展最深厚的基础。摒弃主观臆想,通过实地调查寻找真切关怀新居民的项目是提高新居民参与意识的重要工作态度。

3、积极利用社区精英

精英一般指出类拔萃,精明强干的人。有研究指出,“中国农村需要精英,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心理保守,对农村精英有一种神秘感和崇尚心理;农民接受新事物的最有效的方式是示范和模仿,农村精英的发展路子是农民模仿的主要对象。”新居民是否需要精英?从新居民的文化素质来看,他们并未脱离农民的内质,因此存在这种需要。有调查显示,新居民中“原来的村干部”正扮演着精英的形象。因此,积极利用社区精英在新居民中的影响力,通过提高精英说普通话水平、培养精英养成阅读习惯是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的一项积极措施。

4、吸引更多优秀的异质于新居民的人加入到社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

新居民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布迪厄曾说过,一个群体越是弱势而又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或应该)远离他们这个群体的特征,只有具有更少的本群体的特征,他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他们为了取得成功就必须尽量“忘记”他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为了提高新居民的文化素质,打散新居民高度的同质性,应当吸引更多优秀的异质于新居民的人加入到新居民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

本文重点在于探索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的措施,根据阿基里斯提出的“一个整体进行学习的第三、四阶段分别是执行阶段和推广阶段”,后续的研究中将执行本文提出的措施,并不断修缮之,逐步达到推广产生实效的目的。

村社区教育中心简介 篇4

示范基地简介

感恩村(原蒿坪村)地处马街镇东南方,距镇政府2公里,属半山干旱地区。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69户341人,党员12名。耕地面积226亩,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花椒产业和劳务输转。

“5.12”特大地震给感恩村群众财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灾情发生后,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无私帮助下,在区委、区政府、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村坚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打破户界,异地整村重建。农户住宅规划设计为砖混结构二层,采用前宅后院布置形式,配套厨房,每户占地129.6平方米。目前,69户群众已全部完成重建任务,并搬入新居,16间350平方米村级组织活动室已投入使用,硬化村内巷道7880平方米,硬化活动中心院面1750平方米,修建村内排水渠1210米,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和农网改造工程,新修并硬化公路2公里,新建便民桥一座。

三年来,感恩村紧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主题,挖掘潜力,积极创建,着力建设“五基并举”模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点;即以党校教育为基础,利用村级远程教育网络和教育书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教育。二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为基础。结合灾后居民住房重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对广大党员和群众进行爱我家乡、建设家乡,教育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三是以感恩教育为基础,以感恩文化为主题,通过弘扬感恩文化,践行感恩责任,培育感恩意识,建立长效机制,以保持感恩常态化,也因此在2008年11月该村广大群众自发向武都区民政局申请将村名改为“感恩村”,以表达永远铭记党和 1

政府的亲切关怀,世代牢记社会各界支援抗震救灾和帮助灾后重建的无限恩情,并在2010年8月8日舟曲县特大泥石流发生后,自发组织向灾区人民捐资,共捐款6500元,以全村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表达了感恩村人民感恩祖国、回馈社会的拳拳之心。四是以结合各项活动开展为基础,村党支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以及“创先争优”活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村上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认真开展“学先进、创五好”、“感恩奋发、富民强村、回馈社会”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并在各项基层党建活动中有步骤、分梯次的组织广大群众外出参观宕昌哈达铺革命教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春节期间组织筹办社火,并邀请老年大学书画界名人来村开展书画联谊活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为全区社会各界献上了一台文化大餐。五是以重点支柱产业发展为基础,采用“支部+协会”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并经常性的组织产业能手、能人大户特别是产业发展一线的青年参观马街下南山万亩花椒基地、马街花椒博物馆、武都区花椒节主展馆等产业基地及产业文化聚集点,让他们感受到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从而激发广大群众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村社区教育中心简介 篇5

为深入推进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真正把便民服务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按照省、市加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有关精神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以“把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行政服务延伸到基层,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整合基层资源,强化村级自治和服务功能,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效率,方便群众办事”为总体工作目标,全面加强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以“十个一”(一个场所、一块牌子、一套制度、一本台账、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个公示栏、一名以上代办员、一套办事须知、一张便民服务卡)要求作为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最低标准,在今年6月底前实现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区411个行政村和159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全覆盖,使基层群众得到更多便利的服务,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二、工作职责和服务项目

(一)主要职责:

1.负责法律、法规、政策及群众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咨询和解释等服务; 2.负责受理登记辖区居民的申请,实行报送代办服务;

3.负责有关政务、村务、服务信息公开公示工作,对辖区居民开具相关证明材料,并提供适宜办理的其他服务事项;

4.与相关部门做好工作衔接,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审批项目的现场踏勘工作; 5.按时报送统计报表和相关资料。

(二)服务内容:

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具体事项按照能进尽进原则,由各镇街结合实际确定,今年重点将以下事项纳入便民服务范围:

民政服务事项: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殡葬改革,养老服务和老年优待等。

劳动保障服务事项:劳动力资源登记管理,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指导与培训,困难家庭的就业援助;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等社会保险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录入、个帐查询、费用征收、领取资格认定和待遇支付;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劳动争议调解,协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及社会保险的其他管理服务,协助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等。

国土服务事项:农村宅基地审批受理和代办、设施农用地审批受理和代办、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受理和代办、建设用地相邻纠纷的调解与协调;

建设服务事项:村级建设规划审批受理和代办;农民建房政策法规和技术咨询等。农业服务事项:土地流转信息收集、审查、发布、上传;农产品买卖市场信息发布;有关生产技术、气候变化、抗灾防灾、支农惠农政策传达;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粮食直补资金落实服务;农资供应、育秧育苗、植保统防统治、机耕机收等生产作业性服务;农业技术培训等。

卫生服务事项:组织办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助开展农村居民新农合报销情况公示;组织居民参加健康教育和体检、预婚青年婚检;改厕技术指导等。人口计生服务事项:再生育审批的资格核对和代办公示;生殖健康服务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计生证件代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特别扶助金和公益金等利益导向政策的资格确认核对和公示;外来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计划生育政策宣传;优生“两免”服务告知书发放;病残儿医学鉴定申请及初步核对等。残联服务事项:残疾人相关政策法规咨询,残疾人证办理相关服务事项。公安服务事项: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二代证发放及死亡人员户口注销等代办服务事项。

工商服务事项:代办个体工商户登记(设立、变更、注销)、代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分支机构登记(设立、变更、注销)、代办食品流通许可证等。综合服务事项:家电下乡补贴申报,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出具证明材料(加盖印章),动员农村居民参加健康教育,发布疾病防控、健康体检信息,有线数字电视安装、维修等申报受理,群众间纠纷的调解和协调等。

三、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

(一)健全工作制度。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要严格执行各项基本工作制度,并结合实际,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提升管理水平,优化服务质量。

1.建立干部轮值制度。村(社区)要通过实行轮流值班、定时约时办公等方式,确保便民服务中心有A、B岗代办员在岗工作,并定员定时到相关部门为群众代办有关事项。

2.建立台账登记制度。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受理代办的事项应及时、如实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申办人姓名及联系电话、受理人姓名、代办事项、代办形式、代办员姓名、办结时间、办结结果和群众评价等。3.建立工作汇报制度。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应定期向村民代表会议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并上报镇街,由镇街汇总后上报区民政局,由民政局梳理汇总后报送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和区纪委监察局。

4.建立检查考核制度。各镇街应建立健全对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检查考核制度。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走访村民等形式,定期对所属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抓好整改落实。区纪委监察局、区民政局将研究制定考核办法,对各镇街根据区有关考核办法,自行制定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考核细则,对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工作进行考核。

(二)规范工作流程。各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要坚持“便民、公开、依法、高效、自愿”的原则,根据申办人申办事项的类别不同,严格按照流程,开展代办服务工作,主要由申请、受理、办理、回复四个环节组成。

1.申请环节。由办事群众向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口头或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证件。对不属于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代办范围的,应当解释清楚,并告知申办人向有关单位申请办理。

2.受理环节。凡属于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代办的事项,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均应予以受理,并向申办人发放一次性告知清单,告知申办人相应的手续、需提供的资料、代办流程、承诺期限、应缴纳的税收规费等内容。对手续齐全的,应向申办人出具代办件通知书或初审上报件通知书,并做好受理登记。对手续不全的,口头或书面告知需补交的材料清单,待材料齐全后再重新受理。

3.办理环节。经过受理登记后,确定代办员,明确办理期限和承办责任。代办员应及时到相关部门办理,确保在承办时限内完成。

4.回复环节。办理完毕后,应及时将办事结果通知申办人,并归还有关证件,做好各项费用结算以及听取申办人的意见。

四、工作条件和办公保障

1.服务场所。各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地点应按照“场所固定、大小适宜、整洁明亮、方便群众”的要求,设在村委(社区)集中办公场所内或其他群众熟悉、办事方便的场所,已经建成的村(社区)服务中心,可增挂“xxx村或者xxx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正在建设的村(社区)服务中心,需同时增挂“xxx村或者xxx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牌子。

2.配套硬件。各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应配置电话、电脑、打印机以及其他必备的日常办公设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各项工作制度以及办事流程图应上墙公开,并设立专门的公示栏,公开代办员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当前去向等信息,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

五、有关工作要求

进一步深化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是一项便民、利民的系统工程,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纪委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群众广泛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彭祖园社区服务中心简介 篇6

彭祖园社区服务中心,是彭祖园社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完善社区体系的社区服务机构。以社区居委为依托,努力为社区搭建服务平台。规范社区服务,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服务中心占地15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分六室一小一场一厅[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社区警务室,残疾人康复室,民事调解室,计卫服务室,居民学校,居民室外活动场和一站式服务大厅。] 服务中心为方便居民生活设置了一些‘为民,便民,利民’服务机构,直接为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提供服务;配备了文化娱乐设施,为居民健身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电话,方便了社区居民中心始终把辖区单位和居民的需求作为工作动力,把为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服务宗旨‘依法办事,廉政高效,公开明’的服务准则,‘工作程序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制度化’的服务方式,‘为居民服务是我们的职责,让居民满意是我们追求’的服务理念。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天拓创新,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一流的服务,使成为社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谐社区建设的载体,现代文明社区的两的亮点。

村社区教育中心简介 篇7

1.1 背景

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对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 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 勾勒了“十三五”时期的绿色发展蓝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五年规划, 这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将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 人们对环境生态性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应运而生, 满足城市居民新的消费需求。

1.2 现状与主要问题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 对村居生态破坏重视程度不够和认识不足将加剧生态系统恶化

从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进展的情况来看, 在工作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 导致思想下达到村民信息不足。当前很多地区和部门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项目上, 放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上, 放在加大民生改善上, 将主要的资源和人财物都放在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 而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则认识不足, 缺少必要的重视。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 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也十分有限, 对美丽乡村建设缺少科学的规划, 领导干部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 没有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改善、服务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去, 没有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 更没有从美丽乡村的角度出发去认识这项工作, 造成了工作进展不顺利, 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

(2) 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明确的分工配合, 无法形成工作合力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单靠一个部门和地区的力量是无法有效完成的, 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互相协调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 促进工作开展。但是在工作过程中, 往往存在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楚的现象, 这就造成了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 甚至拖延工作的进度。一些地区和部门对有关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 但是由于缺少牵头部门牵头抓总, 造成各部门的工作都是推着干, 上面开会, 讲话强调一下就动一动, 否则就观望等待, 造成了工作上的延误。所以就存在很强的懈怠思想和消极思想, 对工作执行不积极, 更不愿意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 自然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在规划设计上投入的精力多, 在贯彻落实上不彻底

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具体实施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重视规划设计、轻贯彻落实的问题。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制定建设规划的过程中, 没有做到高起点, 高标准, 反而是随意性很强, 没有邀请一些规范的设计部门进行前提的论证, 使规划设计存在很多漏洞, 为执行起来设置障碍。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美丽乡村的规划一味要求高标准、高档次, 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 没有充分地跟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 没有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来进行调整, 造成制定的规划假大空, 缺乏可操作性。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的标准来完成, 上报的数据中水分较大, 虚报浮夸, 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4) 乡土文化气息不突出

目前东莞乡村的景观设施基本大同小异, 缺乏乡村特色的景观小品和旅游引导, 关键在于缺乏乡土文化, 盲目地追求城市文化, 而忽视了乡村自身的文化精髓, 更没有将传统的村落文化特色与景观设施合理地结合起来, 构成美丽乡村景观的组成部分。

2 美丽村居试点建设项目实施的方案

2.1 基本情况

2.1.1 美丽村居建设工作背景

根据《关于印发<2015年东莞市美丽村居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宜居各镇各村办[2015]8号) 的文件精神, 水濂社区作为南城区生态文化历史社区, 特向市宜居名镇名村办申请纳入美丽村居建设社区, 希望获得相关政策帮扶, 以加快“美丽村居”的建设进度。

2.1.2 水濂社区在建设“美丽村居”基础

水濂社区拥有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 社区现正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其中包括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都市农业示范区等。同时也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居住社区, 作为东江纵队宿营地之一的宋氏宗祠以及英雄革命纪念碑都有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 东江纵队先烈的后代每年组织到此缅怀先人, 这些一切优势资源都为为水濂社区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见图1) 。

2.1.3 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 经济模式较落后, 经济效益不理想

现时社区收入来源为厂房租金、土地租金、商铺租金、农业、旅游等的收入, 其中厂房、土地、商铺的租金收入为主要收入, 经济的效益比较低, 经济模式较为单一。

(2) 社区缺少运作资金, 经济压力较大

较之其他先进的社区相比, 水濂社区在配套设施、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保绿等方面缺乏上级资金支持, 使得原本经济效益低下的社区经济压力更显巨大。

(3) 社区民众消费情况

民众主要支出:医疗、建房、出行;社区主要商业:餐饮、零售。

2.2 具体实施方案

2.2.1 以上对水濂社区的现状分析, 总结出水濂社区需求

(1) 需要一个给村民文化活动的广场空间。

(2) 需要完善现有体育设施和建设健身径。

(3) 需要修缮、升级改造水濂社区大雁塘区域历史文化建筑、革命纪念碑。

(4) 需要用旅游产业提高社区收入。

(5) 需要加强社区居住基础设施, 如排水设施、整治河涌等提高村民生活环境质量。

2.2.2 指导思想及原则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国家、省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 深入落实《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 进一步提高我市村居发展水平, 提高城市城市品质, 积极稳妥推进2015年我市美丽村居建设工作,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 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 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历史旅游体系建设, 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挖掘文化历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 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 以人为本

围绕人的全面发展, 着力为广大村居民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提供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 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文明植根, 增强村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

(2) 绿色低碳

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村居建设, 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节约集约资源, 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提升村居民环保意识,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3) 科学规划

强化规划对美丽村居建设的统筹引领作用, 突出问题导向, 科学编制村居近中期发展的详细、可持续、可行的规划, 推动美丽村居项目落地实施。

(4) 因地制宜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 突出建设重点, 挖掘文化内涵, 展现地方特色。

2.2.3 定位目标与设计理念

(1) 项目定位

以生态社区, 文化水濂为宗旨, 围绕南城区“美丽之城、生态之城、文化之城”这一发展思路规划水濂社区, 使之适应东莞当前的城市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 开展美丽村居建设工作, 打造以“乡村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新型生态美丽旅游村居, 形成“游自然景→走生态路→吃绿色菜→品社区文化”的系列游览路线, 深入挖掘当地自然生态农业优势资源和客家文化、革命文化历史, 开发相关的旅游线路和产品, 形成水濂社区自然生态之路。从基础建设等方面入手, 统筹、整合周边资源, 提升社区的“造血功能”, 为推进产业联动提供支持, 建设美丽村居。

(2) 总体目标

根据南城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 综合考虑水濂社区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按照区“美丽之城、生态之城、文化之城”的发展思路, 确定水濂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社区有机田园基地和绿色生态游览路线, 将水濂社区打造成集现代都市农业、历史生态文化旅游业、低碳有机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特色“美丽村居”宜居社区。

(3) 分期实施目标

近期:绿色生态文化社区示范区;南城区美丽村居建设示范社区。

中期:东莞市综合效益典范社区;东莞市生态乡村主题示范社区。

远期:广东省最具引力的新型主题式生态社区;广东省乡村发展示范区。

(4) 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水濂社区美丽村居的打造。

以绿色自然生态作为支撑和亮点, 以旅游业为核心, 以客家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作为内涵。

绿色自然生态:水濂未来发展的支撑和亮点。

绿色自然生态是水濂建设美丽村居, 实现“自然生态文化示范社区”目标的支撑, 是水濂区别其他乡村的亮点, 也是水濂未来发展的特色品牌。

旅游业:水濂未来发展的核心。

乡村旅游业是水濂发展的核心。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业通过旅游产品、节庆活动以及旅游线路组织等多种形式, 能够对水濂花卉、盆景、果蔬产业、村自然景观、文化资源以及农家乐等资源进行最大的整合, 从而发挥整体的效益, 另一方面, 旅游业的发展又将直接促进水濂美丽乡村的建设。

文化 (客家文化、红色革命文化) :水濂未来发展的内涵。

水濂现有深厚的客家历史文化与红色革命历史资源, 红色历史文化与客家文化元素的提炼与体现将使水濂未来的发展独具特色。因此, 本次规划将对水濂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进行挖掘并将其融入设计之中, 如建筑立面的设计、村民居住环境的营造、旅游产品的设计等都将融入、体现文化元素。通过对客家文化的提炼与体现, 使水濂的发展以文化为根和内涵, 走出一条全面的发展之路。

2.2.4 总体规划设计

(1) 规划分区图

市民活动中心:水濂文化休闲广场 (文体广场) 、红色野战俱乐部、奥运村、拓展基地等。

天然生态氧吧:水濂山森林公园、户外生态探险路径。

客家民俗文化区:客家历史建筑文化展示、宋氏宗祠文化展示、客家饮食文化一条街。

生态体验教育基地:生态草莓基地、都市农业示范区、生态园、英雄纪念碑。

(2) 产品策划

未来围绕水濂美丽村居建设这一目标, 水濂社区在项目产品设计上应围绕“绿色生态文化乡村”这一核心予以展开, 重点打造“九大产品”:

生态农业产品:各苗场、花卉、果场、现代农业产品。

乡村休闲产品:生态休闲绿道、观光农业、红色客家特色产品。

乡村度假产品:农家乐度假酒店、主题旅社。

乡村商务产品:企业活动宣传、国内会议场所。

乡村文化体验产品:农耕文化、有机生活体验坊、客家美食街。

乡村养生康体产品:乡野SPA, 芳香疗养坊、道家养生堂。

历史文化产品:文艺表演、客家建筑、文化民俗馆、宋氏宗祠红色文化展示、英雄纪念碑广场。

红色拓展训练基地:红色野战俱乐部、青少年夏令营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业员工意志锻炼和团队合作培训营、自我挑战集中营。

专业体育场地:专业体育运动场地、专业汽车试驾越野场。

(3) 主要建设项目

水濂社区建设美丽村居项目库分近期项目和中期项目两个部分。近期项目主要有以下两大项:

(1) 特色项目:纪念碑广场升级改造工程。

(2) 基本项目:水濂休闲文化广场建设工程。

2.3 主要建设项目方案

2.3.1 特色项目:纪念碑广场升级改造工程

项目基本概况:

项目地块为现水濂纪念碑处, 位于社区北侧。项目规模约为1500m2, 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纪念景墙、英雄石像、广场铺装铺设等。

以纪念碑广场升级改造为线索, 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 结合美丽村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提升, 避免千村一律, 同时, 形成东莞村落文史底图, 为东莞市旅游等其他产业升级、城市形象提升作基础, 可以围绕水濂社区的历史革命老区这一特质, 宣传红色革命文化,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主要建设项目:纪念碑广场升级改造工程。

2.3.2 水濂休闲文化广场建设工程

项目基本概况:

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继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优化完善社区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配套设施等。社区现在缺少集表演、休憩、体育于一体的文体广场。拟建广场位于现水濂社区居委会外侧空地, 建设广场同时有助于提高水濂社区的文化面貌, 提高社区标识性。建设面积在约16000m2的文体广场其中包括200m2以上的灯光音响舞台。其他包括景观灯柱、运动球场、星光舞台、文化长廊等。

主要建设项目:水濂休闲文化广场建设工程。

3 结语

美丽村居建设若能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在整合、保护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基础上, 实施合理有效的设计规划, 多方面体现乡村地域的民族性、文化性特色。注重乡村自然景观的保护, 避免乡村旅游地的城镇化, 如依托红色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乡村红色旅游等。同时从景观设计角度, 一旦景观空间的建成, 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对生活的理解, 因此在以后的美丽村居的设计回归到乡村真实的生产与生活中, 给乡村带来健康, 持续的发展。

摘要:“十一五”规划以来, 东莞市“美丽乡村”的大力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但受多方面条件限制, 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源的盲目开发和利用现象, 乡土景观的同质化现象使乡村旅游资源丧失“乡土性”, 极大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特别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关注到绿色生态的内容, 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 美丽乡村将给我们带来新的设计机会, 但是中国的乡村何其的多。如何让美丽乡村建设更有商业性质, 改变乡村面貌, 改变农村生活环境同时, 吸引外来游客, 增加乡村活力, 用艺术让村庄重焕新生。本文以东莞水濂社区美丽村居建设为案例, 简述本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解, 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 探讨“美丽乡村”建设下的旅游要素聚集, 包括注重资源开发下的整体规划、乡土景观的合理营造、精品线路的合理构建、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关键词:美丽村居,生态文化,乡土景观,旅游

参考文献

[1]《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GB/T32000-2015) .

[2]骆敏, 李伟娟, 沈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 2012 (3) :11~13.

[3]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4]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J].世界农业, 1998 (1) :50~51.

[5]宋晓红.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意义[J].贵州农业科学, 2002, 30 (1) :59~61.

村社区教育中心简介 篇8

一、城中村商业运转模型

城中村商业活动主体主要包括村民、租户、经营者和村外消费者。(经营者也是一类的租户,因其特殊性在此分列出来。本文所提的经营者包括店铺老板和员工。)他们之间的相互经济往来关系构成了城中村特有的商业运转模式,其包括两个部分: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城中村营生的收入用于城中村的消费,它包括三个方面:物业出租是城中村经济的重要特征,村民将房屋租给租户,以及外来经营者,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在村内;租户大多在村外工作,租赁村民的住房居住,并向经营者购买商品;外来经营者一般也租赁村民的住房在城中村内居住,向村民支付租金,并向村民、租户提供一定的生活资料。村民与外来人口的商业往来使得城中村商业初具规模。

公转是指城中村与村外资源的交易及资源流通,主要涉及经营者与村外消费者之间的商业往来关系。城中村商业服务对象并不仅限于本区域的消费者,其所形成的商业街或一定规模的商业中心所聚集起来的规模效应,以及城中村内大大低于城市商业区的消费成本,吸引了部分城市中心消费求廉购买者。因此,城中村自转基础上形成的商业规模,在由公转带来的消费刺激下进一步扩大。在商业繁荣的城中村社区里,公转消费所带来的收入甚至超过了村内消费所带来的收入,成为城中村财富增长的新的切入点。

二、城中村商业特征

城中村作为另类社区,其商业具有一部分社区商业的特点,但也有独立于社区商业的自身特征。

1.物业出租的特色经济

房屋出租是村民的收入支柱,也是城中村最主要的经济形式,主宰这一经济形式运转的理所当然是“亚当斯密的幽灵:市场规则下的自发秩序”。村民为了补偿其土地收益低于竞争均衡价格的差价,最大化地利用可支配的面积和空间,具体办法就是使住宅向更高层发展,以更高层的空间收益置换目前空间收益,因此形成城中村内密集建筑的“怪物”。麓山村内“握手楼”、“亲嘴楼”等城中村风格建筑的分布让人惊叹。伴随着物业出租的产生和发育,物业出租逐步被纳入“霍布斯的幽灵:公共管理”的范围之内。麓山村村委会成立长沙腾麓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着手规范村内房屋出租、租金等的管理。高桥村在社区统一规划管理下,建立起村民安置小区。在高桥大市场的发展及商业市场的规范管理的惠及下,高桥村租金上涨,村民收入随之增加。

图 城中村商业运转模型图

2.低成本的生活消费

城中村居住人口中外来人口数远远大于村民人数,这些来城市打工的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决定了城中村成为城市低成本生活区。据调查麓山村内租户的个人月收入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经济较为繁荣的高桥村内,月支出1000~2000外来人口占总外来人口的四成左右。这样的收入与长沙市的人均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从经济角度来说,低成本生活区降低了城市的生产成本,为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实际上有助于控制城市的营商成本;从社会角度来说,它们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因此作为低成本生活区的城中村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

低成本的生活区特色在商业方面主要表现为廉价的生活消费型商业形态的繁荣。由调查可知,麓山村村内消费者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一日三餐、吃特色小吃、买衣裤鞋帽上面,其中一日三餐的消费人数占总人数的近八成。

3.商业公转的财富

城中村内的外来流动人口基数大、密度高、流动性强,使村内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商业形态,从而自发或规划形成商业街或者商业中心。麓山村自发形成麓山村商业文明街,商业服务业辐射整个大学城;高桥村规划建成批发特色的高桥大市场,商业辐射整个中南地区。在这样的城中村内,服务于村内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的店铺基本与普通的城市社区相当,而服务于村外消费者的公转商业却相当发达,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城市社区。据调查,36.5%村外消费者在麓山村的消费频率在每周1次左右。消费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依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吃一日三餐和特色小吃、买精品店内的小商品、买衣裤鞋帽、泡酒吧上网吧等娱乐消闲消费、美容美发等

城中村在通过公转获得财富增长的同时,某些硬伤也阻碍着商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据调查,麓山村消费障碍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薄弱、市场管理不规范、安保工作不完善等。而高桥村虽然经过规划安置,村内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已然较为完备,但流动人口的复杂性、密集性导致村内治安十分不理想,每年处理的治安案件达几百起。

4.业态齐全但规模普遍偏小

城中村商业事实上已涉及到商业中心、餐饮店、超市、便利店、维修店、美容美发店、书店音像店、家庭服务等几乎所有社区商业业态,基本形成了一个业态较完备、功能较齐全的城市社区。城中村内业态有以下特征:一是店铺面积不大,装修要求不高;二是商品和服务对象主要定位于生活消费品;三是经营成本较低,获利能力较大,经营风险小。由此可知,城中村与便利店、连锁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可以实现对接。麓山村面积仅400亩,位于一土一金的大学城内,本身并不具有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商业价值和可能,但它通过引入各类商业业态发展了社区商业,实现了自身财富的增长。高桥村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运用社会资本等多种手段,引入便利店、连锁店等业态,对“城中村”旧房屋和设施进行改造,使“城中村”彻底改变面貌。

但是,由于商业发展缺乏资金,城中村内店铺规模普遍较小,经营手段原始。而村内存在的内在保护机制又常常限制优势企业的进入,使得城中村商业发展遇到瓶颈。如果可以如高桥村引入企业集团进行开发、经营(如高桥大市场),城中村商业将出现新的局面。

三、城中村商业发展的对策讨论

各个城中村有其特殊性,因此改造措施应立足于村落特征,坚持“一村一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本研究认为对于适宜“加入商业成分”改造模式的城中村,需要通过发展特色社区商业实现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政府实现角色的转换

政府有必要实现一种角色的转换,即从直接参与干预转变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城中村商业发展的环境,具体措施有:①把城中村作为商业据点的方案纳入政府政策与计划,增加其经济价值;②引导市场改造城中村,鼓励主流民间组织与城中村建立企业间的活动;③整治治安的混乱与环境的脏乱差,加强对假冒伪劣商品和不规范的服务内容的管理与引导,营造一个安全清洁的市场环境。

2. 鼓励商业组织成为促进城中村商业发展的主体

鼓励企业做好探索城中村商业模式的先行者。企业应根据城中村特殊的消费需求、消费偏好以及城中村的具体特征来开发城中村的市场空白点,尤其是与社区商业对接的的零售业、连锁业等。做好践行城中村现代业态的实践者。企业应注意与城中村社区搞好公共关系,如雇佣本地员工、提倡文明消费理念等。同时应避免与传统小作坊、小工厂开展不正当的价格竞争,改变城中村商品消费货品化的消极趋势,生产或销售安全优质的名优产品,要注意自身的长远发展,使城中村作为企业进城下乡的市场中转站而不是终点站。

3.合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

社区组织的角色转型也是很有必要的,即将商业主导地位让位于外来企业,自身充当好协调、协助的角色。具体措施包括:培育好村落社区的市场观念,走出狭隘的地区保护主义思想;引导商业据点的改善与发展,协助政府的环境清理,改善商业环境,协助企业发展商业用地,引导商业中心或者商业街的形成;提高村民的就业意识,鼓励当地村民自主就业,并配合政府做好政府与村民、外来人口的利益关系协调;创造工作准备和推荐就业系统,鼓励村民就业和人口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P187.本模型部分参照谢志岿城中村地下经济模型图,有修改

[2]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M】.三联书店,2005,P315

[3]【美】迈克尔.波特 著.高等第、李明平 译.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01,P323

上一篇:校园法制教育知识讲座下一篇:沁园春长沙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