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词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2-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思想开放的今天,演讲稿成为了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编写出逻辑合理、观点明确的演讲稿,可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支持,让更多人愿意深入了解我们的观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演讲词实用类文本阅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演讲词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山东潍坊市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正常状态下,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是留下创伤。人格越是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 -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掌握隔离防护操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选自2003年第7期《中国全科医学》文章《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作者:杨蕴萍)

材料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旭群教授。

记者 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 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这两天大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这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在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 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他们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 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选自2020年2月6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長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肌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要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多一些介绍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以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疫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选自2020年2月11日《光明日报》)

1.下列各项中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B.全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有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D.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对个體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2.已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是最需要心理支持的群体之一,下列各项中不能使其获取心理支持的一项是( )

A.通过听音乐、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向朋友倾诉,甚至是大哭一场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B.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积极想象、通过视频等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爱。

C.借助网络、电话疏导热线、自助咨询APP等向心理学界寻求心理援助,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D.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关注和疫情有关的报道,了解科学知识,学习应对方法。

3.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要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述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新冠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互影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公众紧张,使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4.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选自《光明日报》,并且都围绕心理防疫来谈,但是在行文思路和表述重点上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5.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如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

北京市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干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注]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法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对于懂得书法艺术的人来说,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会低于优秀的绘画。书法艺术魅力巨大,书法史上诸如墨池笔冢的故事,早巳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

(选自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材料二

“龙跃天衢,虎卧凤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强烈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和的韵味。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安静的人常常写安静的字,静也是一种效果。

比较起来,静态的书法更像一位娴静的淑女、一位参透沧桑的老者、一位心如秋空的隐者,眉眼安详,不动声色。此时,性急的欣赏者的身影一晃而过。只有细细品味、善于挖掘的欣赏者,才能够驻足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爬梳钩沉,静中得益。

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敦实、憨厚、古朴,流传至今,依然魅力不减。如《多友鼎铭》,在每一个字横平竖直的基础上结合了弯曲、圆弧,使平衡中略有小变通,同时以敛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当,听到了深沉的金属之声。南朝的虞和有言日:“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人之情。”

可见,前人就已经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冷落。把字写安静,对书法家来说也并非易事。唐代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是很典型的横平竖直,甚至没有太强的个性,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它告诉自唐代以后的欣赏者什么叫作斯文、文雅。

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在人格风范上的修炼。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见月。

[选自2011年第8期《老年教育(书画艺术)》文章《宛如见月》,作者:朱以撒]

材料三

书法作为一种汉字造型的艺术,在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书法线条有方笔、圆笔的不同,用笔方法则有中锋、侧锋的差别。钟鼎、石鼓,尤其是秦代小篆,多用中锋圆笔写成。中锋用笔产生的圆笔线条,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前人常以“折钗股”“锥画沙”来比喻,意思是线条要像折钗股那样富有弹性力量,像锥画沙般干脆劲利。隶书笔画多采用方笔,一般是橫画竖或竖画横起笔,笔画方劲古拙,如斩钉截铁,给人以锋芒外露、刚健雄劲之感。积点画以成字,将各种点画组成单个字形,称为“结体”“结字”,亦称“间架结构”。点画好比砖石椽柱,结构则是架屋建房。书法家在单字构造上无不匠心独运,各有其独特的结体方法。结体的首要之点在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但如一味平稳则失之呆板,所以又要“始于平稳之静,终于变化之动”。在结体中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使书法险中求稳或稳中寓险,富于变化。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布局谋篇上也十分讲究,即追求一种章法之美。书法作品前后相管领、相应接,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总之要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动静相宜、顾盼生姿。章法的好坏与运笔节奏、墨韵变化、结构气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布局的高度技巧,更重要的是书法家创造了书法美的意境。通过意境的创造,书法家引导着他的欣赏者去遐想,去回味,“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书法的意境往往随着书法家的修养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阔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大、重、拙”。唐代的颜真卿、近代的康有为都力求创造出一种雄伟、高深、博大、厚拙的风格意境。而宋代的苏、黄、米诸家,则极力创造出一种静远、空灵、幽深、雅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选自欧阳龙《历代书法作品赏析》,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6月版)

[注]分,即“八分”,书法字体的一种。正,“正书”“正楷”的简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书法借助点、线、形的变化、组合和结构来体现美。

B.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

C.书法家可以通过书法的点画形体,抒发特定的情感。

D.与书法艺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相对更为形象。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书法作品创作中的汉字造型没有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是( )

A.汉字特殊的书写工具

B.汉字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C.书法家不同的审美追求

D.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事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书法作品中关于“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

B.静的书法作品具有外表柔和、质朴的特点。

C.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书法因静而显雅。

D.静的书法作品能让人心绪安和、心境悠远。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鉴赏范畴包含书法中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

B.钟鼎、石鼓和秦代小篆,多是中锋用笔,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

C.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来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

D.为实现书法作品大、重、拙的意境,书法家应注重提高个人修养。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

山东德州市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说“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等。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1日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之分。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干山万水,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其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当然,李子柒的走红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频下,很多外国人留言,表达了惊诧之情,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的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选自2019年12月11日《北京日报》)

材料二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甲】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乙】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一个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丙】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多向性和多面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选自2019年12月9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的一种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行为,需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乡村生活和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她的视频能获得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已。

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的罪人。准确地说,这种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那么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

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说法,“其实《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并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很多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影像资料,极具历史价值。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作。从对有关《中国》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时还会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因。澄清争议,走出误区,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选自2019年12月7日新媒网)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子柒的作品在海外异常火爆,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

B.国内网友质疑李子柒的原因是认为其作品展示了中国落后的一面,而且不够真实。

C.作者认为李子柒的作品是不是文化输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文化输出的深层思考。

D.文章采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先反驳网友的观点,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2.下面一句话放回材料二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

楼宇烈先生曾指出,“與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A.【甲】 B.【乙】 C.【丙】 D.【丁】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认为李子渠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创业者,她的作品虽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但算不上真正的文化输出。

B.《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

C.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并不受欢迎,但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最终获得了广泛认同,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

D.材料三认为,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4.根据三则材料,概括李子柒的作品火爆的原因。

5.综观三则材料,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有怎样的启示?

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方言与地域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它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方言以其相对的独立性、长期的稳定性、唯一的地方性,书写着地方传奇,统一着地域文化。

方言体现了地域文化的部分核心价值,方言凝聚着同一地域人们的情感认同,是共同历史和文化生活的载体,具有彻底的地方性。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方言会造成不同的文化心态。方言是地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因素,成为区别不同文化区的重要标准。

(选自2013年第6期《发展》文章《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者:张玉霞)

材料二

现代汉语方言大致被划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和赣方言。在各方言中,北方方言又称为“官话”,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0-/0。

其次是吴方言,主要通行于浙江、江苏、上海、江西、福建等地,使用人口约八千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非官方语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制定了推广普通话的基本国策,在普通话得到大力推广的同时,方言的使用人数在持续减少,方言的话语权不断被削弱。但是,就全国来看,这种状况也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普通话使用者多,在农村及偏僻地区,方言使用者多;受教育程度高者,普通话使用较多,受教育程度低者,方言使用较多;老年人多说方言,青少年及儿童多说普通话。

目前,我国大部分方言的消失趋势已逐渐明显,这不仅仅是由于推广普通话,更多的是人们对待方言的态度导致了方言的使用率下降。例如有一些年轻人以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为荣,他们不了解甚至厌恶自己的方言,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外地,都很少使用方言。

普通话与方言各有其长处,也各有其局限性。方言保护与推广普通话工作可以并行不悖,应当鼓励人们说标准的方言和标准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使人们普遍具备普通话运用能力,并在必要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这是坚持主体化原则。但推广普通话不是歧视方言,更不是消灭方言,只是消除方言隔阂。

(选自2010年第2期《山东省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文章《论方言价值及其保护》,作者:赵菲)

材料三

为了加强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领导实施了一项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选自2015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在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一款智能翻译机逗乐了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无论是四川话、东北方言,还是吴侬软语,都被科大讯飞翻译机逐字逐句转换成汉语文本,再实时翻译成英文。

科大讯飞输入法业务部副总经理、“方言保护计划”发起人李强军介绍,方言语料的采集、记录和归纳是方言识别的基础,有必要建立分属不同方言的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地对方言文字、发音等进行整理。

开发“方言版”语音识别,还有助于设计出更贴合消费者需求的智能语音交互产品。独具中国特色的“方言版”语音识别产品还有助于中国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

(选自2019年8月29日新华网《人工智能助力保护“多彩乡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的方言,是地域文化部分核心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具有独立性、稳定性、地方性。

B.有八千万左右使用人口的吴方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非官方语言,仅次于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73%的北方方言。

C.我国汉语方言的使用人数在不断减少,方言的话语权不断被削弱,主要是推广普通话造成的。

D.在普通话得到大力推广的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普通话使用者的绝对数量多于农村及偏僻地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地方的人会因使用不同的方言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心态,方言是地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因素,因此成为区别不同文化区的重要标准。

B.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建立方言档案,其目的是做好方言的學术性抢救工作。

C.普通话与方言,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和谐共生,广大青少年应坚持主体化原则,具备一定的普通话运用能力。

D.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发展方言识别技术,既满足了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方言的整理和保护。

3.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保护方言的措施。

全国名校联盟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最近,显卡巨头英伟达公司推出了一种厉害的AI修图技术,一下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

经常使用Photoshop或者其他修图软件修图的人,一直以来可能有类似的感受:这些修图软件,平时修修脸加个滤镜什么的还行,然而一旦要“修补”照片,它们的不足一下就显示出来了,以往的修图软件只会从相邻的区域的像素,复制填补要修的部分,而这样出来的结果往往是没有灵魂的。

打个比方,如果一张人脸的照片里,眼睛的部分缺失了,如果用普通的修图软件,它们通常会在照片里眼睛附近抓取类似的像素填补,而这样操作出来的结果就是,眼睛原本缺失的部分被皮肤颜色填充,无法自动还原出入的眼睛。

而英伟达公司研究的这个AI技术厉害的地方在于,其具有先进的深度学习技术,可以预测图片原本缺失的内容,然后进行还原,比如人脸照片缺失了眼睛的部分,这个技术会填补上人的眼睛,即使结果出来不是很协调,也令人震撼。

(选自2019年4月9日《带你游遍英国》)

材料二

“你我当年”小程序中,利用AI技术对老照片的修复,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给黑白照片上色。

该部分的AI修复图像技术,大多是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学习技术实现的,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学习不同语义内容在不同灰度下对应的色彩信息分布,实现对老照片的内容进行自动、自然的色彩修复。

通俗地讲,就是先通过对黑白或褪色照片进行图像分割,让AI学习区分其中的标志性物体:人脸、衣服、天空、建筑物等。

通过用大量包含常见场景和人物的图片进行训练后,AI会自动学习和记忆这些关键元素的颜色,因此,它可以做到給黑白照片里的人物场景上色。

二是提高模糊图像的分辨率。

AI提高图像分辨率的方法也是如此,研究者们需要先给算法提供大量的低分辨率图像,然后输入这些图像的高分辨率原始照片,让算法从二者的比较中习得差异和提高分辨率的技巧后,就能做到不需要原始照片也能准确提升图像分辨率了。

(选自2019年6月10日《人工智能·行业资讯》)

材料三

AI修图技术与其他修图软件最大的区别在于修图的原理不同。其他修图软件的修图原理是从相邻的区域复制像素之后填充到空缺或模糊的区域,从而使图片完整或清晰。但是,由于这种修图方式只是一个机械的重复性过程,所以往往修复的区域和原有的区域之间的衔接会比较生硬,而且经常容易出现一些错误,需要人工进行反复多次的修改,费时费力。例如,一张图片中一朵粉色花的黄色花蕾部分缺失了一些,如果用普通的修图软件修复它,就可能会出现修复的花蕾也是粉色的情况,无法还原出真正的花蕾颜色。但AI修图技术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很大突破,它具有自我深度学习的技术,可以预测图片原本缺失的内容,然后进行还原。

但是,目前的AI修图技术也有不足。AI修图技术一部分根据识别图像中的人脸,另一部分根据识别结果生成类似于真实、自然的图像,两者相互协调最终生成图片,但人工智能只能根据已有数据修改,并不能主观思考,所以也会经常出现图像姿态、方向上的不匹配。

总体而言,AI修图技术的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效率高,在未来的使用中会越来越贴近生活。

(选自2019年7月9日《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1.下列不属于AI修图技术的技能的一项是( )

A.英伟达公司推出的AI修图技术可还原图片缺失内容。

B.AI修图技术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学习技术预测图片缺失内容。

C.AI修图技术可通过被分割黑白或褪色照片图像学习,区分标志性物体。

D.AI修图技术根据已有数据修改,是一个机械的重复性过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以照片中眼睛部分缺失为例,说明只会在照片里眼睛附近抓取类似的像素填补的普通修图软件,是没有灵魂的。

B.AI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学习不同语义内容在不同灰度下对应的色彩信息分布,可以填补上人的眼睛,令人震撼。

C.AI可以做到给黑白照片里的人物、场景上色,是因为它通过训练后,会自动学习和记忆这些关键元素的颜色。

D.这三则材料重点从修图效果、技术操作和修图原理角度向我们介绍了AI修图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肯定了其发展前景。

3.结合文本概括AI修图技术与其他修图技术相比有哪些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

山东潍坊市高考模拟题

1.A(应对的不仅仅有“困难和危险”.也不仅是“适应性”。)

2.D(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的如果是不实信息和不利信息,如果关注的报道对重症患者及其亲人的心理有不利影响,就很难获取心理支持。)

3.D(“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旨在避免挫败、内疚、抑郁等负面情绪。)

4.行文思路:材料二作为访谈录,以问答式行文,先谈疫情对个人心理有哪些影响、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再谈哪些人急需心理援助及如何获得心理支持;材料三作为新闻评论,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接着从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的原则、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如何引导民众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应建立怎样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层层推进,论述观点。

表述重点:材料二围绕疫情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给予心理支持来谈:材料三更强调疫情来临时对社会心理的干预和引导。

s.①提醒媒体及时发布明确信息,确保公众知情,多刊发相关科学知识、充满正能量的报道。②限制公众出行,减少社交,但要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感染的重症患者及时施救.对他们及其亲人提供心理支持。③给一线医护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和心理支持。④让有关部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协调各部门和组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⑤结合疫情防控,以预防为主,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

北京市高考模拟题

1.B(书体有两大类,一类书体宜于表现静态之美,一类书体宜于表现动态之美。相应地,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自然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和动态事物。)

2.D(墨池笔冢的故事表现的是书法家勤学苦练书法,与书法作品创作中的汉字造型没有直接关系。)

3.A(于文无据。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有着不同的艺术价值,不能说哪种作品艺术价值更高。)

4.C(“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是为了追求变化,避免书法一味平稳而失之呆板。)

5.①从书体风格角度看,篆书、正楷等表现静态之美,行书、草书等表现动态之美。②从字形、章法角度看,书法作品的字形、结构等,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书法结体“稳中寓险”,书法结构“动静相宜”。③欣赏者需要修炼心境,提高修养,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静与动,尤其是静态之美。

山东德州市高考模拟题

1.A(“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错误,原文只是说“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

2.D(注意下文中的“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3.A(B项,《功夫熊猫》的例子,是在说“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C项,二者经历并不相似。D项,“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拔高了文意。)

4.①创造了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画卷,具有浓浓的中国风。②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的好奇。③能够给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带来慰藉。

5.①文化输出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②不一定是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③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④在输出方式上首先要做到“动人”,要能引发不同国家的人们的共鸣。⑤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更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⑥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

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考模拟题

1.A(B项,“约占总人口73%”错误,应为“约占汉族总人口73%”。C项,“主要是推广普通话造成的”错误,原文为“更多的是人们对待方言的态度导致了方言的使用率下降”。D项,错在“绝对数量”,由原文“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普通话使用者多,在农村及偏僻地区,方言使用者多”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2.B(根据原文,目的是“加强对方言的保護与传承”。)

3.①国家政府层面:将方言的保护工作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如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等。②民间层面:多举办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如汉语方言大赛;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利用互联网建立方言社群;等等。③技术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助力保护乡音,发展语音识别技术,支持方言语音输入,为方言的使用提供条件。

全国名校联盟高考模拟题

1.D(原文说“其他修图软件的修图原理是从相邻的区域复制像素之后填充到空缺或模糊的区域,从而使图片完整或清晰。但是,由于这种修图方式只是一个机械的重复性过程”,可知“机械的重复性过程”说的是其他修图软件,而不是AI修图技术。)

2.A(偷换概念。根据原文,“以往的修图软件只会从相邻的区域的像素,复制填补要修的部分,而这样出来的结果往往是没有灵魂的”,可知“没有灵魂”的主语是“结果”,而不是“普通修图软件”。)

3.优势:AI修图技术具有自我深度学习的技术,可以预测图片原本缺失的内容,实现对照片的内容进行自动、自然的色彩修复,使图片更完整、清晰,并且省时省力。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

问题:AI修图技术只能根据已有数据修改,并不能主观思考,所以修图中也会经常出现图像姿态、方向上的不匹配。

第2篇: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教案

高二语文组:徐新 5月6日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传记中传主的精神品质;

2、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3、探讨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掌握实用类文本传记中“筛选整合及概括要点”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导 语: 阅读传记,可以追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可以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可以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你的阅历,陶冶你的情操,提升你的识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高考试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阅读和答题方法。

一、 传记的文体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二、 传记的阅读要求: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

三、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 、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解题原则:

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1)信息筛选:“还原”原则,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点,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但需注意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

第3篇: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概念: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

2.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此外,还具有概括性和通俗性。

3、传记的分类: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和他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4)从创作方法分: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二、考纲要求: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3)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阅读指导

(一)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

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

(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1

3、这个人怎么样?

(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4、什么样的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5、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这两项内容虽然现在的高考命题很少涉及,但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二)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四、考点解析(看分答题、分点答题、力求全面)

考点一: 筛选整合信息要点(概括传主生平主要事迹)

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 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②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③文中的概括句;④文中的过渡句。

选择题:常见的迷惑项采用的转换方式有:①意项增加或减少;②表述对象变化;③角度转换;④语境转换;⑤正面和反面转换;⑥限定、修饰语变化等;⑥不成因果。

问答题:找准位置,认真理解,抓住特点,分点概括。

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

传记的重要内容包括:①传主及作品陈述的事实;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具备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2 换、延伸等能力。应该在阅读时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在总体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地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贴近。

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考点二: 鉴赏分析形象

要明确传记的第一主角是传主。任何伟大的人物或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为了塑造传主形象而存在的。

方法: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

2、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入手。

3、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4、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考点三: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一) 分析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具体指:

1、语言表达的风格

2品味其写人、叙事、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技巧运用,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3、揣摩其遣词造句的特点

4、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题型:

1、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从以上4点入手

重要句子:主旨句、文眼句、总起句、概括句、过渡句、总结句、哲理句、含义深刻的语句等。分析时注意句子所在的文段、前后文。分析可能包括基本含义和深层含义表里两层(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

具体方法有:

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还原法: 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 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语境法: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A、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B、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

(一)位于文章的开头

3

1、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4、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二)位于文章的中间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衬托作用。

3、渲染,烘托气氛。

4、点明主旨。

(三)位于文章末尾

1、总结上文

2、呼应上文。

3、卒章显志。 C、从分析表达的感情入手

3、分析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

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在结构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什么情感。

4、标题的含义作用

① 解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② 线索的作用(小说、散文适用) ③ 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传记、小说、散文)

④ 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了读者(与读者的关系) ⑤ 表现了传主的什么精神或品质(与传主的关系)

⑥ 点明了主旨,承载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与主题和情感的关系)

⑦ 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⑧ 修辞上:双关、反复,比喻,拟人

(二)把握文章结构。

就是要看清传记文本的材料选用和组织安排的特点。结构是思路的具体表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阅读传记文本,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衔接转换、判断叙事的详略、抓住过渡句、关联词语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意演进的脉络。

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依据传记的文体特征,深思传记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传记,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领会把握结构安排 :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4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首段的作用:

(1)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

(3)从效果上来看:

①、符合作用体效果的要求

②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末段的作用:

(1)内容:①表层:写了什么(可能会涉及结尾段的段意,或者结尾段中某一句话或景物的内涵) ②深层主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有可能是暗示主题),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结构:卒章显志、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3)效果: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吸引读者,增加读者阅读兴趣;真实可信;手法的效果

(4)备用术语: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等。

中间段的作用

(1)符合作用题统一的思路,但是在结构上主要就是承上启下

(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 应前文。

(三)概括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

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③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考点四: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1、人称

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5 感。 ②第三人称(他传):是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

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顺序

⑴顺叙: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⑵倒叙:先写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后写事件经过。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⑶插叙:叙述主要事件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

作用: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

3、描写

(1)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作用:①渲染气氛,烘托传主心情; ②展示传主性格;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传主的心情;③寄托传主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

(3)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 作用:刻画传主的形象,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再现传主所处的典型环境和所表现的典型性格,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展现传主的精神品质,增强传记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二)修辞手法

1、排比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2、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给人以6 深刻的印象。

4、引用

【传记中引用的作用】: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答题切入口: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的作用(四方面入手)

(三)章法结构

1、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2、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叙议结合

(四)表现手法

1、象征法: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2、对比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3、衬托法:事物与事物之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它可以突出强调表现的主体事物,表达强烈的感情和感受,在文中可以丰富文章的表现技法,深化文章的主题。

4、先抑后扬法:先抑后扬的手法,使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考点题型五:鉴赏评价题

(一)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的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把握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 件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的描写,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 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这几点:

1、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7 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

2、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二)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传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 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 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考点六:“探究题”的探究

(一)考查角度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从不同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

反面的角度,当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 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 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解答这类探究题,要分析归纳出文本中所写人物的人生观,探讨其人生价值,揭示他们的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组织答案时应联系当代社会现实将意义分点列述,力求每个点体现一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对传主的精神内涵的认识兼及对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

神之于当代社会意义的探究。探讨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可从下列角度出发:(1)从社会需要角度考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道主义精神(当今社会依然有些人利欲熏心,为个人利益而牺牲大众利益,不利社会和谐);(2)从关心人群生存状态考虑:弱势群体需要人道主义关怀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

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 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一般访谈对象应该是 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

8 解答这类探究题,应对文本内容作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形成比较合理的观点。组织答案是一般宜用总分总的逻辑思路,先明确概述观点,然后联系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小结重申。

(二)命题的设问方式与角度

1、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选材角度)

2、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结构角度)

3、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社会影响角度)

4、对标题成败的探究

5、探究文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答题要领

这个考点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

1、有明确的观点。

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

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一)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二)“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答题技巧之一:答题的第一句话亮出自己的观点。(得1分)

9 探究性试题观点从何而来?老师的回答是:从题干来。探究性试题的题干会给我们暗示,一般说来,题干会暗示我们,观点有四种类型:

其一,唯一型。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其二,选一型。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其三,融合型。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其四,自创型。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10

第4篇: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一、考纲变化:2007年《考试大纲说明》提到“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类论文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008年表述为“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二、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三、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四、传记的阅读要求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 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 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 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 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因此,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

五、传记类文本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蔡元培

傅斯年

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但少人知道,蔡先 - 1 -

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

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自洁,不要老追究他过去的事,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

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北伐胜利之后,我们的兴致很高。有一天在先生家中吃饭,有几个同学都喝醉了酒,蔡先生喝得更多,不记得如何说起,说到后来我便肆口乱说了。我说:“我们国家整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彝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蔡先生听到这里,不耐烦了,说:“这除非你做大将。”

此外如此类者尚多,或牵连他人,或言之太长,姑不提。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1929年

(选自《傅斯年全集》。有删改。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教育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求学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发祥地。)

1.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作用。(4分)

2.文中“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彻悟”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3.结合文章所记述的三件事,探究一下蔡先生责人是如何做到“词近而旨远”的?(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丁磊(有修改)

2003年丁磊成为中国首富,而且此后每年都在中国十大富豪之列,被人称为“中国最抢眼的钻石王老五”。

不少人认为,丁磊的成功还是包含着幸运的成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当然不会想到,当年微波通信专业里那个毫不起眼的丁磊,有一天会成为成都电子科技大的骄傲。

其实,仔细审视丁磊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丁磊的成功有着必然性。丁磊从小就喜欢呆在家里摆弄他的小玩意:一些电子管件、半导体之类的东西。少时的丁磊曾组装过一台六管收音机,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在那时,这已经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收音机了。而他也认为自己将来最骄傲的职业就是成为一个电子或者电气工程师。向往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30万册的电子专业藏书,丁磊从江南宁波来到了天府之国的成都。在学习微波通信专业的同时,他又选修了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之后,丁磊被分配到宁波电信局。不安于国企一成不变的他,坚决辞职,南下广州。丁磊身上的果敢与对自己命运的主动把握,让他具备了创业者的基本潜质。

在网易成立之初的1997年前后,中文网站还很少,服务费用也很昂贵,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上网都是件可望不可及的事。而丁磊之所以取名网易,“网”是指互联网公司;“易”在《易经》中的解释是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穷尽一切变化,另一个寓意则是期盼未来人们上网会变得非常容易轻松。

个人创业之路,是一条充满着艰辛、挑战的道路。而丁磊在刚刚创业的时候,虽然坐在老板的位置上,却一无存款,二无汽车,与职工合租房子。他经常是客户一个电话,不管自己在天涯海角哪个地方,都会买最早的飞机票飞过去,与客户谈生意。当有人愿出9位数的价钱购买他所拥有的公司并给他保留一定股份时,却被他断然拒绝。他相信网易一定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9年来,他领导的网易创造了互联网的数个第一:第一家中文全文检索、第一个大容量免费个人主页基地、第一个免费邮箱、第一个免费电子贺卡站、第一个网上虚拟社区、第一个网上拍卖平台„„。

网易走过的历程和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一样,随着网络经济的潮起潮落起伏。可不同的是,丁磊凭着敏感的网络经济意识,稳健、务实的作风,一次次把网易力挽狂澜于既倒。网易已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免费邮箱、虚拟社区等服务,丁磊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中国的互联网变得容易起来。在开发基于web的电子邮箱系统时,丁磊一边考虑技术上的问题,一边想着域名。因为他认定,免费电子邮箱要成功,一定要有一个朗

朗上口并且容易记忆的域名才行。一天凌晨两点,丁磊从梦中醒来,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数字表示域名”?于是,、、等一批短数字域名诞生了。多年来,163免费邮箱一直坚持超大、速度、安全三大特点,现在已经拥有了9000万用户,成为中国使用量最大的免费邮箱。

2000年,网易继新浪之后登陆纳斯达克,18个月时间融得1.15亿美元巨资。丁磊直言自己当时“作为公司的领导很困惑,不知道那么多钱怎么用。”可是,2000年末,网络经济泡沫迅速破灭,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这场寒流。网易也不例外。丁磊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当时网易员工也没有信心,不知道公司该往哪里走。父亲的一句话让丁磊如梦初醒:人生哪能不遇到挫折,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大不了从头再来,你还年轻,有点失败的经验未必是坏事。

2001年,丁磊率先发现短信的商机,带领网易走上盈利增长之路,彻底改变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轨迹。丁磊发现,一毛钱一条短信成本只要5分5厘。他开始非常积极地与移动合作。2002年是中国短信“爆炸”的一年,而在遍布中国的网吧里,年轻人正尖叫着大把花钱。2002年8月之后,网易变成了暴利企业,网易股价连续暴涨。同年12月,网易推出第一款网络游戏,随后将其成功运作为网易的战略重心,成为网易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虽然身价过亿,这位阳光富豪却有着阳光般的生活情趣。丁磊擅长弹奏古筝,喜欢钓鱼,闲下来的时候也做几道拿手的上海菜犒劳自己。他爱看电影《阿甘正传》。丁磊认为,成长的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跌倒,但是跌倒后千万不要放弃,只要自己认定这条路是对的,就要坚持走下去。这一点与电影中的阿甘不谋而合。他对年轻人的忠告是:虽然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别,但作为一个年轻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标。无论工作单位怎么变动,重要的是要怀抱理想,而且决不放弃努力。

4、文中的第三段写到:“其实,仔细审视丁磊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丁磊的成功有着必然性。” 丁磊的成功有什么必然性?(4分)

5、丁磊为什么把他的互联网公司取名为“网易”?一个企业的名称往往体现其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结合网易的发展历程说说它有没有体现“网易”精神?(5分)

6、文中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当然不会想到,当年微波通信专业里那个毫不起眼的丁磊,有一天会成为成都电子科技大的骄傲”;现在也有学者提出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多赫赫的成功者当初都是毫不起眼的中等生。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

传记类文本阅读练习参考答案

(一)1.本文第一段总体介绍蔡先生的为人是宽以容众,不严责人,也不滥奖人,有时也很严词责人。(2分)其作用是领起全文。(2分)

2.一是要“正心”“诚意”“不欺暗室”来处理问题,选择正当渠道待人待事。(2分)二是做事决不推卸责任,决不匿名,要正大光明。(2分)

3.第一件事,蔡先生批评匿名揭帖者时说:“必是品性沉沦之端”,意在表现此事不合做人道理,要有责任意识(2分)第二件事,蔡先生批评拒绝同学来访时引用《论语》中的名言,其深意是告诫弟子们要以圣言引领行动,心口一致,宽以待人。(2分)第三件事,蔡先生批评“我”说大话时用了“这除非你做大将”一句,其深意是要面对现实,不要言过其实,想入非非。(2分)总之,蔡先生责人确实是“词近而旨远”。

(二)

4、(1)有创造精神。(2)有理想有追求。(3)能积极拓展知识领域。(4)果敢,对自己命运的主动把握。(每点1分,共4分)

5、(1)“网”是指互联网公司;“易”在《易经》中的解释是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穷尽一切变化,另一个寓意则是期盼未来人们上网会变得非常容易轻松。 (2分)

(2)有。9年来,他领导的网易创造了互联网的数个第一,一次次把网易力挽狂澜于既倒,体现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变化。(2分)

网易已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免费邮箱、虚拟社区等服务,丁磊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中国的互联网变得容易起来。(1分)

6、提示:答案不唯一。可以说后来的成功与当初的毫不起眼有必然的联系,也可以说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评分标准:观点2分,理由4分,能自圆其说即可。)

第5篇:新闻新闻实用类文本阅读 ----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学习目标】

1.整理新闻的基本知识,能够陈述考点要求和解题技巧 2.通过练习,能够说明题型特点

3.依据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格式 4.通过强化练习,能运用解题技巧并做到规范答题

考题规律

新闻阅读属于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角度,尤其是探究题的命题,还在摸索之中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高考选文要求 1200 字左右,通讯和特写的篇幅比较适合,所以应重点关注 。

根据考纲的能力要求,新闻阅读主要考查:

①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概括其主要内容; ②把握文章结构,分析语言特色;

③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④评价新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基本倾向; ⑤对新闻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作出评判; ⑥对新闻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文本的深层意蕴,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 ⑧探究新闻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复习指导】

一、新闻的含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狭义的新闻篇幅短小,可能会在语言运用和表达中有所考查,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的新闻是指广义的新闻,重点研究其中 的通讯、特写两种体裁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

二、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新闻的真实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1.准确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必须完全准确真实;对事件的情节描写、数字运用、人物语言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感情起伏的介绍也必须准确真实 2.全面对客观事物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全面看问题,不能主观片面 3.深刻新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为假象所迷惑 (二)时效性

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适时消息的时 效性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写最弱 (三)语言简明 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是新闻的语言特征

三、新闻的分类 (一)消息

1.概念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文体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

2.基本特征(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 3.要素要素又称“五个 W”,即:“何时”(When)、“何地 ”(Where) 、“

何 人 ”(Who) 、“

何 事 ”(What) 、 “ 何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 4.结构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消息的结构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结合、自由式等

(1)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形式有三种,即单行标题、双行标题、三行标题

完整的消息标题有三行:引题、正题和副题引题放在正题前,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消息的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是标题的核心;副题放在正题后,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题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 两行标题的形式有:“正题+副题”、“引题+正题”

拟标题时,标题要注意虚实结合——“实”是指包含有具体新闻事实内容;“虚”是指描绘气氛、揭示意义或点明意图

一般来说,单行标题必须是实题,双行标题中,必须有一个实题,而“正题+副题”的标题,副题必须是虚题

(2)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通常要包含五个 :何时 、何地、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常见导语类型有:叙述式、描写式、对比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

(3)主体:紧接在导语之后,它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实事求是地写出导语所概述的内容

(4)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一般来说,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消息背景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5)结尾:即结语它紧扣主题进行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语言较为精练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 (二)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通讯对新闻事实作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且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5)议论色彩较浓

一般通讯可分为四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 概貌通讯等

1.人物通讯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 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以人物为报道对象,着重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人物资料,并以其人物精神面貌感动、教育读者

2.事件通讯即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事件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

3.工作通讯即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用以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 4.概貌通讯概貌通讯又称风貌通讯,它是以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概貌通讯与事件通讯不同,它不是围绕一个人物或一个中心事件来写,也不要求写一件事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围绕主题集中各方面的风貌和特色 (三)访谈

访谈是基于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它以记录、传达被采访对象的观点、言论为主,既可以使用问答实录的形式,也可使用被采访者自述的形式,比较灵活而访谈札记、访谈随笔、访谈手记等,则偏重于记者或主持人个人在见闻、调查基础上所发感想的记叙访谈的主题要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访谈的基本结构为:开头、主体、结尾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

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涵的价值结尾:适当的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并记录访谈对象个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电话号码等 访谈文体的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 (四)特写

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细节,作形象性的再现与放大的新闻体裁特写借用电影拍摄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生活的片段,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新闻特写兼具有消息和通讯的某些特征,比如:在报道的具体、细致方面,与通讯比较接近,却比通讯更集中、精练;而在报道的及时、迅速方面则与消息相同,却比消息更形象、生动从特写的题材角度出发,可分为四种:(1)人物特写以人物为中心,但既不是人物消息,也不是人物通讯,而有些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素描(2)事件特写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写,为了写出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一般截取事件的一两个精彩片段或精选一两个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3)景物特写景物特写跟风貌通讯有些相似,但侧重于对场面的描写(4)专题特写写一个问题或一种社会现象 。

【阅读指导】

一、整体阅读指导

我们在复习时按照如下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基本上就能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要点、方法: 第一,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第二,抓住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第四,辨析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辨析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 第五,挖掘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 D 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 F 层级的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目的是针对考纲当

二、题型分类指导

以下是根据《考纲》要求,按照考查的不同考点和题型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 (一)分析综合类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型解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两个方面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 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 处理在考试中,信息的整合能力将集中考查以下三个方面:

将隐含信息明示出来的概括化的能力;将初始信息加以转化的 能力;重组初始信息推断新结论的能力

【方法指导】第一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理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新闻要点;提取各方观点并加以整合,基本了解作者的倾向性 第二步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在原文中找准信息范围 第三步组织答案一种是直接从原文中摘出信息语句;另一种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删去细节,或将分散、重复表述的内容整合概括为简洁的语句,信息内容较多时要注意进行分层作答整合的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从材料是否不同的角度思考,从材料联系是否层进的角度思考,从能否开阔读者视野的角度思考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题型解说】对新闻的语言特色考查集中在客观、简练、准确、通俗四点,能就具体语词和句子说出其体现的新闻语言特点;少数需分析作者具体的行文风格,包括一些新闻手法的运用或具体的描写方法新闻结构有着较为固定的程式,比较简单,考查频率也较少,但需注意考查标题的拟制和结尾的效果

【方法指导】分析语言特色,抓住客观、简练、准确、通俗四点,从表述方式、语气、语词和说明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加以辨析把握新闻结构,注意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详略、功能、行文要求等,例如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导语的概述作用,主体的叙述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组织结构等,快速梳理文章的脉络 依据新闻文体特点概括中心意思,如标题(特别是正题)、导语、结语是主要的快速把握文章中心的依据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题型解说】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包括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新闻标题的艺术性,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考查表现手法包括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人物特点的作用,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对吸引读者的作用,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方法指导】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这与其他文体一致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应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具体而言包括: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二)评价类

【题型解说】评价类题型一般考查以下几个角度: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新闻注重事实,崇尚客观,力避作者主观倾向的介入但新闻事件的确定、被访对象的选定都离不开作者独到的眼光,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因此,新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作者的观点及好恶等,也包括文本中人物的观点及感情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实用类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包括政治价值、历史价值、人生价值等方面对于新闻类作品来说,要能够理解新闻作品的现实针对性、社会意义及其产生的影响,对新闻作品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方法指导】阅读新闻,要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关材料,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观点评价要力求公允,有可能还要参照文章中已有的观点,吸取各方意见,达成一个比较妥当的看法,表述上应讲究条理,分层叙述

新闻价值是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新闻能否传播的客观 标准新闻中的社会性是新闻价值的决定因素,评价新闻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也就是看文章要传达的信息被读者接受的有效性;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读者的观念,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此,应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来分析,在表述上应做到有理有节 (三)探究类

【题型解说】探究类题型一般考查以下几个角度:从不同 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方法指导】1.认真审题,把握命题角度新闻报道的事件、人物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对报道对象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角度考查;考查的层面也可以从表面的语句到深层的普适性的意义因此答题之前先要审清题目要求我们探究的范围和角度 2.紧扣原文,寻找答案探究类题型虽然有很强的主观性,但考生应该谨记问题是出自文章,是与文章紧密相关的不可天马行空,纵意而论要善于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特征性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3.概述相关事实,分析阐发人物精神包括品质、素质,所受启发可以与文章相同、相反新闻的好恶褒贬一般比较显豁,从文章的报道对象和记者的措辞、行文方式就可推测出来,因此考生发掘探究的落脚点也应从此出发,合理联系社会现象、学科知识,对新闻报道的对象作出恰当的评价,对所揭示的问

题提出独到成理的看法新闻写作背景一定要和该新闻产生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对当下的社会热点予以关注,可以结合社会通常的褒贬爱憎、普遍性的道德行为评价作出判断,不要进行夸大的分析与评价 【合作探究】 新闻的结构

7000余人连续40多小时 全力搜救武警福州某部遭受山洪袭击失踪人员(引标题) 找到50遇难者遗体 仍有36人下落不明(正标题)

(电头)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在解放军总部机关、武警总部工作组和福建省有关领导的现场组织指挥下,经7000多官兵、公安民警和当地干部群众连续40多个小时的全力搜救,截至4日17时,共找到遇难者遗体50具,还有36人下落不明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主 体)

(背 景) 受19号台风影响,福州地区突降特大暴雨,2日傍晚造成山洪爆发,武警福州指挥学校训练基地突然受到山洪袭击,部队驻用的两幢民房被冲毁,部分学员被山洪冲走 《广州日报》2005年10月5日 注:在继续进行中的短新闻中,一般省去导语和结尾 新闻的眼睛——标题

要求:醒目、吸引人,第一时间传达出最重要的信息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消息背景、说明原因、 烘托气氛、引出正题

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是标题的核心

副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题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技巧:虚实结合,所谓“虚”是指描绘气氛、揭示意义或点明意图 一般,只有正题时必须“实”,多题时必须有虚有实如:

珠 峰 “ 矮 ” 了 3 .7 米

国家测绘局昨宣布: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 《广州日报》2005年10月10日 四.筛选、整合信息:提炼大、小标题

1.例4.我曾经主张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要提高门票价格,作为抬高文化遗产身价、回归这类私家园林的文化价值和加强遗产保护的措施之一但听到西藏布达拉宫门票涨价的消息后,我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与我当初对苏州园林的主张完全是两回事

——《南方都市报》2007年7月10日节选 (1)问:请为这则新闻评论拟一个标题 【参考答案】:布达拉宫门票涨价毫无道理

【方法小结】先分清新闻的类别本文是一则新闻评论,要在标题里体现要评论的事实(布达拉宫门票涨价),以及作者的态度(毫无道理)

如果是消息或者通讯,则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根据新闻的五个“W”——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来进行合乎题干要求的概括整合

五、了解新闻导语的作用

2、

1、提问方向:导语的特色、作用

2、导语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点: (1)概括新闻要点,揭示新闻主题 (2)定下感情基调,营造氛围 (3)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

1、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

2、分析新闻思想内容

3、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4、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

5、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精讲点拨】 【当堂检测】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端午节

( 2008年6月4日14:30,著名学者纪连海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就如何传承端午节习俗等问题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 主持人:(以下简称“主”) 中国自古就是个尚“礼”的国家,各种典礼和仪式都是组成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部分,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可能通过提倡重新举办大规模的典礼来宣传传统节日,但没有了先人最朴素的崇拜感和庄严感,传统节日就很容易变淡、变味了 您怎么看“过节的概念已经很淡化了”这样的现象? 纪连海:(以下简称“纪”)我觉得是这样,过节的概念淡化了,是因为他不了解我们的节日,如果他了解了我们的端午节,那么他一定不会淡化比如说中华民族这么多的节日,除了给神和鬼过的以外,给人过的其实就是端午节当然这个端午节真的就是给屈原过的吗?历史不是这么简单,我们中华民族的端午节真正的起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起源于吴越,今天的江苏和浙江地区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龙,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那么我们如何和自己的祖先进行交流呢?这样就有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 我们现在都会说我们是龙的子孙,那么你的纪念和你的仪式在哪里呢?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划龙舟,划龙舟代表我们是龙的子孙现在包粽子是给人吃的,过去是给蛟龙吃的,是我们祭祀祖先的一个方式过去过端午节的时候南方比较普遍过去南方过端午节的时候都缠五色丝,因为龙有龙纹,过去花和尚鲁智深就是因为他身上纹着花才得名后来这个纹身比较痛苦, 就衍变成为系五色丝以代表我们是龙的传人的后代过这种端午节本身就有回味祖先的意思

主:传统文化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像端午节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节日,您是如何看待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纪:端午节有两个源头,最后这两个源头落脚点是在屈原这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了很多人,有的人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荆楚地区的人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等到了宋朝的时候却把这个节日划定成为我们的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为什么呢?从宋朝到现在一千年,屈原的诗,屈原的《离骚》在我们印象里比较深

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屈原呢?中国的老百姓说要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屈原投江自杀,而是他那种精神,面对着国家、民族的灾难,我要起身抗争,我要保持一种民族的气节,我要保持一种清白那么屈原说的话,不是像我们老百姓这么容易理解,那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屈原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维护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要把一个端午节,人为地和屈原联系起来其实我们中国人过端午节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比屈原早多了吴越划龙舟划了3000多年,中原像我说的挂艾蒿这种东西也有3000年了,都比屈原要早上1000年 主: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越是封闭落后的地区的传统文化保存的越是完整,内容和形式也越丰富;相反,越是发达和现代化的地区的传统文化越单薄和冷淡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纪:这种现象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

一、这个现象在过去应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越落后、 越封闭的地区传统的文化保护得更好,而越开放、越发达的地区这种民族节假日的味越淡,越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没有时间过节第

二、随着我们中西交流的增加,很多人会去过西方的一些节日,所以看起来传统节日的味道就淡一些第

三、由于我们前面诸多的原因,再加上我们近一百年来对这种节日的宣传和了解比较少端午节原来从中医药的角度来讲是一个防病治病的,这样的话,你还会不过吗?这两年,每当中华民族节日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网友在网上纪念,你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所有节日都有一批人在推广,他们是义务的,他们就是在推广中国人要过中国节

这就是因为当一个民族足够强大的时候,一定会问三个问题:第

一、我是谁?第

二、我从哪里来?第

三、我去向何方?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龙的传人,我要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改变、影响整个世界,所以不要说我们的发达会让我们的文化消失恰恰相反,在发达地区,我们传统的文化之所以淡化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发达还不够发达,如果我们再发达一点,我们都会说: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会更加有意思

主:您觉得有给其他人物设立纪念日节日的必要吗?

纪:我觉得这个人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屈原就是独一无二的,屈原之后有千千万万的屈原,但是屈原之前没有我们可以看到有哪一个人是官吏?是伟大的诗人?既是文人又是官吏,为国忧国忧民,最后又在国破家亡之际投江自杀呢?如果我们真的能讨论出来有这样的人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这个人一定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比如说我们讲屈原,我们讲中华民族周围的很多的国家都是要过端午节的,如果我们找出一个人也能有这么广泛的认知度我是赞成的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人们的传统节日意识之所以淡化,是因为传统节日都是为鬼神过的,端午也不例外 B.历史真是不简单,人们为和祖先交流就产生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真的是为纪念屈原 C.人们在端午节纹身,后改为系五色丝以示自己是龙的传人,都有回味祖先的意味

D.这篇访谈有一个亮点就是:主持人巧妙的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过传统节日的话题联系起来 E.被访谈者认为:屈原的独一无二是因为他独特的身份,历史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诗人兼官吏

(2).以“端午节”为话题,主持人提了四个问题,请概括这四个问题的要点,并归纳概括访谈的主题(6分)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我们传统的文化之所以淡化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发达还不够发达,如果我们再发达一点,我们都会说: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会更加有意思”,这句话的理解(6分) (4).纪连海先生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端午节是为屈原设立的,而且也只有屈原才有资格达到这样一个被以节日的形式来纪念的高度,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以这样的形式来纪念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探究(8分) 答案:(1). CD (2)①过传统节日的意识淡化(1分)

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有机结合(1分) ③发展经济与传承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1分) ④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1分)

⑤这四个问题的核心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2分) (3) ①一个民族真在正强大的时候,势必会用他们优秀的文化去影响、改变世界的(2分) ②一个真正发达的民族,应该是最具凝聚力的民族,民族的凝聚力必将来自于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展示这种文化的传统节日 (2分) ③当一个民族真正发达的时候,民族意识才会强烈,展示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才会在现代文明社会异彩纷呈(2分)

(4)纪连海先生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只有端午节是为屈原设立的,而且也只有屈原才有资格达到这样一个被以节日的形式来纪念的高度,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以这样的形式来纪念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探究 观点一:

赞同:屈原是独一无二的,他是我们这个民族面对灾难保持民族气节的精神化身(2分) 理由:①屈原有诗人兼官吏的身份,他有别于众多的民族英雄,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融合的一座高峰(2分)

②屈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楷模,影响深远(2分) ③屈原以他独特的行为方式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2分)

观点二不赞同:民族精神应是一个集合体,它是千百年来中国千千万万的民族精英们的精神的积淀,像孔子就应该以设置节日方式来纪念(2分) 理由:

①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仅成为中国文化与精神的源头,而且还形成了亚州文化圈,今天,在世界各地有涌现了一大批孔子学院,足见其影响之深远(2分)

②儒家文化中的“治国齐家兼天下” 的思想应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2分)③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新儒学所以为孔子设立节日来纪念,也是有必要的(2分)

第6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反思

廷锴纪念中学

梁婷

在最近的教学工作中,我给学生复习高考选做题当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感触良多。

高考设置选做题的确是一个相对人性化的做法,它的出现,使很多有时代特征的文章得以进入我们考生的视线,而且考题也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开放性题型的设计,让学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老师给的答案背熟了就能上场,而是必须要了解社会热点,了解时事,了解国家政策,更要学会把这些知识综合地运用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

但出题者这样的设想,在目前的阶段里,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就遇到了一些让我感到困惑的问题。

第一,许多学生不喜欢读实用类文本。

在选做题中,许多学生都比较喜欢读文学类文本,如散文和小说,因为这些文章文字优美,富有意蕴,乍看上去,似乎很容易作答。但实际上,在2007年的高考里,全省有38万多的学生选择了实用类文本阅读,平均分是7.57分;有11万多的学生选择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平均分是7.08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悬殊的对比呢?因为实用类文本虽然不好读,却条理清晰,观点鲜明,答题时不容易答非所问。而文学类文本却需要多角度思考,而且主旨不明显,答题时容易跑题。

那么如何才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实用类文本?

我觉得在教学当中,必须做到三点:①强调条理分明,给时间学生去找主干,理清层次,明确要点,例如调查报告,明确阅读的要点就是调查的对象,这个对象的特点,调查者总结的结论(含原因和结果),读者

1 对这个事件或调查者观点的评价(“怎样做”或“怎么看”)。②结合其它相关知识,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③让学生站到主人公的立场去模拟解决问题,肯定学生提出来的想法,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上的闪光点,同时对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加以补充,增强实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了学生对实用类文本的兴趣,把解题方法融合到阅读教学当中去,我想会比老师在课堂上自己讲,或者单纯让学生练这样做的效果要好得多。

我在进行《口头环保遭遇塑料袋》这篇练习时,设置了几个问题: 1、深圳与香港在减少使用塑料袋这件事情上各有什么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4分)

2、如何理解“一个塑料袋,一场暗战。台面下涌动的,是嘴巴与行动的博弈”这句话的含义?(6分)

3、你对口头环保人士有什么看法?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应该如何进行环保工作?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在阅读时,强调训练学生几个步骤:①养成划出重点句子、难懂句子的习惯;②善于找到细节描写,并寻找它的作用;③理解作者的观点看法,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强调实践性。

第二,设计小标题失分严重。在实用类文本的题型中,设计小标题的考点常常出现,但在多次的模拟考中可以看出,这类题却是学生失分的重点所在。许多学生在做这种题目的时候,往往会直接把文段分层然后概括内容就作答了,事实上这只是概括段落大意,而不是标题。标题的特点是简洁、态度鲜明、重点突出,这样的题型除了考察概括能力,还考察语言的运用能力。另外,小标题往往有鲜明的观点倾向性,这也是答题时的注意事项。

第三,理清脉络是阅读实用文本的关键。实用类文本的特点是条理清

2 晰,实用性强,语言平实。所以在阅读教学和练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划分层次,而且不同的文体层次布局也不一样。例如人物访谈,因为是问答式,所以问题就成为关键,首先是访谈围绕着一个怎样的中心进行,然后是问题分为哪几个方面,一般是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又例如调查报告,一般的层次都是现象及其表现——分析原因——现阶段的困境——解决办法。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刀切,需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来指导学生把握其层次。

第四,关心时事,了解社会热点,是做好实用类文本的一个诀窍。实用类文本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密切,尤其是新闻类的文章,如果对时事一点都不关心,不仅仅没有阅读的背景基础,更会在观点的理解和实践应用上出现缺失,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山东卷)中的《梦碎雅典》一文,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人口学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如果以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那么答题肯定没有方向,因为奥蒂是一个失败者,其实“奥林匹克精神”核心之一是“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所以强调了奥蒂虽然在比赛中失败了,却又同时成功了,因为她的坚持,她的努力,她的精神。

最后,特别强调一下学会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而且人物传记类文章特别注意细节的描写,例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宁夏卷)中的《叶圣陶在四川》一文,“‘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这个语言表现出叶圣陶对子女教育上的细致、开放、认真。人物访谈类文本的细节描写也很重要,因为人物访谈的文字相对可能会多一点,所以这些细节描写往往最能表达被访者的心情与性格,例如《孙海平:刘翔成功背后的男人》这篇人物访谈中,孙海平多次细致地讲述了他与刘

3 翔之间如父子般的深厚情感,这些情感就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如“在平时,他突然会叫我爸爸,就是说他实际上把我和他爸爸有时候就混在一起了,有时候他叫他爸爸做师傅”。

在2008年的广东高考中,选考内容中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应该会比2007年要有所增加,因为从考察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方面,实用类文本阅读有着文学类文本阅读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复习也是高三复习的重点之一,希望在教学的反思中,我对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能够掌握得更熟练,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更大的进步。

第7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

教学设想:

2007年选考内容的“实用类作品阅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类文等实用类的文本。其中新闻和传记应该是重点。本堂课预备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来实现新闻类文本的几个考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

1、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对文本的特色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教学准备:

1、让学生自行搜集到一两篇新闻(提示学生可以在报纸、杂志、电视或者网络的媒体上面找到),让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文本来总结回顾其基本特征。

2、提前印发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阅读题《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新闻有了一定的了解。它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其中消息、新闻点评将会在语言运用中考查,其它形式将会在2007年考纲增设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考纲要求。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考试大纲》,实现在做题之前“胸中有考纲”的目标。 《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的要求: 1.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师生一起分析考纲明确新闻类文本阅读得要注意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讨文本(通讯) 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每当我思绪万千,想起这场龙卷风给我们城市及其居民带来的灾难时,我就会从现在起哭上一百年。

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体会到:现在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我的存在,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孩子的生命,我的妻子的生命。

我们今天都会死去,就像许多悲惨的生命一样。但是,我们活下来了,我们会重返家园并且继续活下去,包括我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和你们的城市。 这真是一场可怕的景象。将来某个时候,当我们回想起今天的一切,就不寒而栗。 昨天,就在龙卷风刮起之前,我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这一奇怪的念头驱使我打电话给妻子,关照他就在我们唯一的能挡风的地方睡觉。我们家就在阿罗里德街,距离沃纳中学只有75码。

就在我挂过电话不到十分钟之后,就在电话里听到了行政司法官代表的尖叫:“龙卷风穿过公路,已经到达第42街!”不知什么时候,我和兰迪、布莱卡比抓起照相机就冲到第42街他的汽车房——刚才我们还在相互说我们不会这么干的。

我们认为龙卷风就在城边,天哪,我们大错特错了!在交叉道口,我走下汽车,猛然发现几乎直立起来的龙卷风就在我的眼前,靠近教堂。风柱的四周盘旋着一些死去的飞鸟和乱七八糟的碎片,就像一些被魔鬼弄死并撕碎的东西一样,这个魔鬼是等待了两千年了,为了几天的淫威。

我们赶紧上了汽车,狂风在周围咆哮着。我们设法躲避龙卷风。但想到作为新闻记者,要尽快弄清楚所发生的一切,想逃又不甘心。

当我们快到辛欣那提大街时,我明白了,我们的家已经毁了,在劫难逃。我们的车在公路上徘徊,想找一条回家的路,但是不可能了。后来遇到一个小男孩,他是我们报社副主编的孩子,他向我们指了一条捷径,就在沃纳中学后面。

汽车拐弯时,我想:“上帝!不要再朝前走了,不要看到眼前的一切。”

房子被毁了。只有几堵墙还立在那里,其余的都塌了下去。看来,没有人能够活下来。可是,就像一线阳光突然钻出云层,出现在城市恐怖的上空,我突然听到了妻子的呻吟,她和我一个半月的儿子,五岁的女儿,居然无恙。我这时才感到我从未感到过的——我是多么深深地爱着他们。

我们家唯一损失的是一条德国种的短毛猎狗。它很温和,名叫巴伦。我想他仅仅是逃走了而已,但愿能活着回来。

我赶忙把妻子和孩子送到威尔明顿我父母那里,又回来同成千上百的人一道,通宵达旦的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以下是一些自我牺牲,动人心弦的实例:

——人们不顾个人安危,竭尽全力将倒塌下来的木头搬开,以便抢救那些压在下面的可能还有一口气的人;

——市长在全市有一半毁坏的情况下,指挥了一次大规模的抢救和清理,直到第二天早晨,他还不知道全家人的生死如何;

——吉恩敞开店门向需要的人供应热咖啡和面包;

当太阳升起时,这场龙卷风带来的灾难在人们眼前一一呈现出来。我憎恨这一切,但是我还活着。虽然我们无家可归,但是都想从自家的废墟里挖出一点东西,哪怕是一本相册或纪念品。

我们要挖!我们要活着!该死的龙卷风!

(一) 整体阅读

限定时间,学生阅读文本并画出文中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

(二)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 问题一:这篇新闻稿是用再现现场的方法写成,试概括作者再现了哪些场景?(3分) 抓住筛选整合信息考点设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干,抓住题干中的提示点来帮助答题并判定考点。

学生交流答题技巧和答案,在学生的分析讨论和老师的点拨中逐步总结答题技巧。 技巧一

审清题干,抓住题干中的提示点;

回归考点,判定答题方向;(文中关键词,筛选区间,精炼概括)

参考赋分,分条答题。

问题二:对于同一事件有许多不同的关注点或报道角度,作者为什么要选取以上场景,他想告诉我们什么?(4分)

抓住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考点设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干,抓住题干中的提示点来帮助答题并判定考点。

学生交流答题技巧和答案,在学生的分析讨论和老师的点拨中逐步总结答题技巧。(注意前面技巧的使用)

技巧二

审清题干,抓住题干中的提示点;

回归考点,判定答题方向;

参考赋分,分条答题。 根据新闻第一段的总结性及新闻的特征答题。

关注新闻的关注点和报道角度。

问题三:就这篇新闻稿来说,文章有很多语言充满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这是否削弱了新闻传播信息的功能?请你对这个问题谈谈看法。(6分)

抓住新闻的文体基本特征、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2个考点设定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干,抓住题干中的提示点来帮助答题并判定考点。

学生交流答题技巧和答案,在学生的分析讨论和老师的点拨中逐步总结答题技巧。(注意前面技巧的使用)

技巧三

审清题干,抓住题干中的提示点;

回归考点,判定答题方向;

参考赋分,分条答题。

关注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特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2、 总结答题技巧

(三) 实战演练

前面设一通讯题,下面设一人物特写题。

1、限时15分钟答题。 (新闻特写):

20年固守白宫门外 ,这个女人要干什么?

2001-03-20 20年来,白宫的主人已更换数任。而在白宫外,一位名叫康塞普西翁• 皮乔托的中年妇人却多年如一日地固守在那里,向路人宣扬她拥护和平、反对使用核武器的主张。

皮乔托出生于西班牙,曾拥有体面的职业和丰厚的收入。她曾在西班牙驻美国使馆工作,后来在联合国担任过翻译。1981年6月,经历了一场不幸婚姻的皮乔托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从那时起,皮乔托就和一群立志为和平而战的朋友们一起。无论在雪天、霜天或是烈日炎炎的暑天,整日整夜地固守在白宫外的马路上,向行人宣传反对使用核武器的主张。

在寒风呼啸的冬日,皮乔托身着破旧的粗呢大衣,向每一个过往的行人展示手中色彩鲜艳的张贴画,希望自己捍卫和平的观点被认同。那件旧大衣显然不足以抵御寒风的侵袭,皮乔托在风中不住瑟瑟发抖,但她仍然呆在原地。皮乔托还经常和到白宫参观的游客倾心交谈,也有好心的游客会主动付给她钱。每当这时,皮乔托都会坚决地表示,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是乞讨。皮乔托平时靠绘画维持生计。她经常在石块上勾勒出小鸟的形状,那是她心中的“和平鸽”。 在里根执政的日子里,皮乔托和同伴们常年累月地在白宫的栅栏外进行宣传和平的活动。警察说他们影响了市容,曾将他们撵进马路对面的拉斐特公园。一次,面对警察的责难,皮乔托固执地表示自己不会轻易离开:“如果政府不最终消灭核武器,我宁愿一直守在这儿,直到生命的终结。”皮乔托一边说,一边用手帕小心地擦去清晨滴落在手中照片上的露珠。这些海报大小的照片是皮乔托费了好大的功夫收集来的,照片上记录了二战中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后受难者的严重伤势。这些照片的画面惨不忍睹,让人不由对原子弹的使用者感到愤怒。

由于长期生活在户外,皮乔托的身上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岁月的印迹。她的双颊已不再红润,那曾经喂养过松鼠和鸽子的细嫩的双手也变得愈发粗糙起来。深夜,皮乔托经常无法入睡,因为警察会走来走去,并不时地掀起她身上的塑料布。即使在睡觉时,皮乔托也紧搂着她那条破旧的毯子和那个装满剪报和张贴画的鞋箱。她害怕一不留神,这些宝贝家当就会被警察没收。更为不幸的是,皮乔托好几次都被一些不明真相的路人扭送到警察局,遭到无端殴打。

皮乔托偶尔也会在朋友或是同伴的家中呆上一些时候。这时,她常常忙着更新自己网站的内容或是回复从世界各地寄来的电子邮件。这段时间也是一些主张维护和平的学生、失业者和她的支持者拜访她的时候。

很多人对皮乔托的做法感到不解。按她的说法,23岁那年不幸的婚姻迫使她走上街头,当时是为了争取对养女的监护权。那个时候,皮乔托为自己争取公正,而现在,她在为整个世界呼唤和平。

①试分析用“20年固守白宫门外 这个女人要干什么”为题的好处。(4分)

(考点:

)

②特写,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它多用描写的表现手法,用画面和行动讲话,极少议论。 文中划线句子是怎样体现这一点的?(4分)(考点:

)

③ 新闻讲求时效性,这篇文章却选取了20年间的事件,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考点:

)

2、同桌交换评卷,根据答案和分值合理评分。

3、 成立学习小组,选出优秀卷全班范围内交流。

(四) 学习反思

(五) 作业巩固

请结合这两篇文本,根据考点自设一题,给出相应答案。同学相互交流 ,评选出最佳设题人。

上一篇:旅行社管理知识点下一篇:三主五步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