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警察特权的思考

2022-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警察特权的思考

关于警察形象建设的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影响警察形象的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就必须双管齐下,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警察形象,沟通警民感情,改善警民关系,最终形成警民共治的良好局面。本文拟就警察形象问题作一探讨。

关键词:警察形象;建设;思考

一、警察形象的含义及影响警察形象的原因

何为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而警察形象则是指人民警察给予人的直观的、具体的、形象化的总看法、印象或感受,即社会公众对警察的总体评价。它是民警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政意识、服务作风、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警察形象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风貌,是民警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包括仪表形象、纪律形象、业务形象、服务形象和知识形象等。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管理理念,强调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教育”、推出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大使等一系列活动,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服务热情、工作规范、执法文明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树立。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第一,由于人事管理上进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社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2.日常执法工作不尽人意。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大众的需求产生较大的距离,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二是部分民警执法不够规范,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等“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三是公安宣传工作不力,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

1.期望过高,失望越大。相当一部分群众把民警当作“神”而不是当作“人”来看,他们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然而,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进而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

2.认识偏颇,混淆视听。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甚至鄙夷而形成对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由对一些民警工作绩效的不满意导致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

3.认知有限,造成误解。由于部分群众法律知识有限,对刑法等实体法有所了解,而对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罚的执行等有关规定不够了解,以致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误解。例如取保候审、保外就医、假释、监外执行等正常法律措施,常因人犯“复出”而被群众误解为徇私舞弊的司法腐败行为,由此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

三、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目标

(一)内强素质

警察形象中的仪表形象、社会形象是外在的,而服务形象、执法形象是内在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在形象决定和制约外在形象,而内在形象又是由素质决定的。因此,要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最重要的是练好“内功”,在提高素质上花气力,着重提高警察自身素质和管好警察自己。

1.提高民警思想认识,不断增强五个意识。一是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入世之后,政府的职能已由“管理”向“服务”转化。对于公安机关来说,“服务”决不是警务工作份外的负担,而是一种法定的、必须履行的职责,是应该提倡的职业精神和美德。因此,新时期的公安机关是集专政、打击、管理、服务于一身的多元职能的公安机关。民警只有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中,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让群众满意。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警务活动和民警管理。良好的形象,要靠制度规范和制约。只有通过对公安机关的工作、行为、装备进行规范,有效提高队伍的工作效能,重塑“文明之师、威武之师”,才能有效改善警民关系,实现警民共治。

(二)外树形象

外树形象,简单地说,就是运用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展示现代人民警察新形象,即提高警察组织自身的影响力,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争取更大更多的公众支持,获得最佳的组织效益和社会效益。

1.加强与外部的沟通联系,争取各种组织、团体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协助。一是要与人大、政协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安机关聘请的党风警风监督员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听取他们对公安工作的意见;

2.利用新闻媒介,增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新闻媒介主要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工具。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报纸、刊物等传播工具,宣传公安工作。一是要向社会宣传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社会环境。

总之,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抓好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才能永葆警察形象的正义性、纯洁性、公正性。公安机关必须高度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转变警察形象的长效机制,适时进行警察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把警察队伍真正建设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队伍。

作者:李凯星

第2篇:关于卧底警察权益保障问题的思考

摘要:随着有组织化、复杂化的重大犯罪案件日益猖獗,运用卧底警察进行侦查的策略在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相比较于其他世界发达国家,我国在卧底侦查方面的立法及制度建设还存在极大的滞后性,因此通过完善卧底侦查制度从而保障卧底警察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的。这既是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更是满足刑事侦查的切实需要。

关键词:卧底警察;立法;保障

随着有组织化、复杂化的重大犯罪案件不断出现,普通的侦查手段已经显得有些乏力,在实践中卧底侦查则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卧底侦查作为一种秘密侦查手段,是指国家侦查人员或者受国家追诉机关委派的其他人员所实施的卧底行为,目的在于打入侦查对象内部以查明犯罪事实、收集相关证据。因此卧底侦查的主体既包括具有侦查权限的国家侦查人员,如卧底警察,又包括受国家追诉机关委派的潜伏于犯罪组织内部的其他人员,如侦查机关因工作需要而发展的“线人”等。本文的研究对象仅为狭义的卧底侦查主体即卧底警察。

一、我国卧底警察权益保障现状分析

卧底警察为了侦破犯罪、维护社会秩序而深入犯罪环境,他们隐藏身份、长期埋伏于犯罪组织中,这种特殊侦查方式决定了卧底警察必须承受高压、高风险的生活。因此在对卧底警察进行必要控制,防止其侵犯人权、异化为犯罪分子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依法对其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卧底警察的运用作为一种颇为有效的特殊侦查方式,在我国依然处于法律的边缘。至少在目前,卧底侦查在我国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其实施基本属于脱法状态。无论是《人民警察法》,还是《刑事诉讼法》,都没有关于此项内容的规定。根据强制侦查法定原则,卧底侦查的实施必须有法律明确的授权,而法律的缺位导致卧底侦查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由于侦查方式的特殊性,卧底警察必然会一定程度地使用许多不正当手段,侵害当事人或无辜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而这些不正当行为在形式要件上与犯罪行为无异,所以该如何认定卧底警察免责性行为与可罚性行为?卧底侦查是一项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卧底警察长期潜伏于犯罪组织内部,随时存在生命危险,即使卧底警察在破案之后恢复身份,也极有可能遭到犯罪分子的报复,那么又该如何对卧底警察的人身和其他权益进行有效的保障?卧底警察的权益保障依赖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而上述问题的解决则依赖于法律的完善。如果法律不对诸如行为免责、身份保障、安全保障、卧底补偿等制度作出明确规定,那么卧底警察的人权可以说处于毫无保障的境地,这对于出生入死的卧底警察无疑是极不公平的,同时这更是一个法治国家所不能承受的。因此,通过立法完善卧底警察权益保障机制从而切实加强对卧底警察的权益保障在我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

二、关于建构卧底警察权益保障机制的探讨

完善卧底警察权益保障机制,重在立法。通过法律对卧底警察行为模式、身份保障、安全保障以及补偿等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使得卧底侦查行为有法可依,从而切实保障卧底警察的合法权益。

(一)通过立法的方式构建我国的卧底侦查制度

卧底侦查立法是保障卧底警察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目前这种以行政命令方式依据行政机关内部规定所实施的卧底侦查很难真正保障卧底警察的合法权益,而以立法的方式对卧底警察的保护进行详细的规定是保障其合法权利的必然要求。

首先,应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卧底侦查的适用范围,以符合“授权明确性”的法治原则。在发达国家,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都通过了一系列完善的“卧底立法”的规定。而我国目前正缺乏这样的法规,因此,填补法律空白,明确授权卧底侦查的合法性,才是当务之急。其次,通过立法对卧底侦查行为进行授权,将所授权的行为作为依法律的职务行为,不予处罚,以此规范卧底警察违法行为的免责范围和标准。再次,通过立法对卧底侦查的审批机关进行相应的授权。经过审批作为依命令的行为,不予处罚。卧底侦查在一般情况下应当实行严格的书面命令,而不能仅有侦查长官以口头方式做出。这样才可以免除卧底警察将来举证时的困扰,卧底警察的权益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组织的保障。紧急情形下,侦查人员可以先行实施,事后应当立即向主管机关报告,请求追加审批。最后,应当通过立法在诉讼中增设一道卧底警察权益救济程序。卧底侦查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和突变性,任何精心设计的制度都不可能涵盖卧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紧急情形。对于事后未获得主管机关追认的行为,应由卧底警察向法官进行申诉,由法官对相关的法益作出具体的权衡,以最终确定该行为是否作为违法行为处理,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卧底侦查的权益。

(二)完善卧底警察选拔机制

卧底警察是一个危险系数极高的职业,并非任何警察都可以胜任这种高风险的职业,因此建立严格的卧底警察选拔机制,不仅是顺利完成卧底侦查任务的内在要求,更是保障卧底警察人身权益的必然要求。若警察自身并不满足卧底警察的标准而被命令去执行卧底侦查的任务,那样,不仅影响任务的完成,同时,卧底警察的人身危险系数也会更大。

在卧底警察的选拔上,应着重考察如下条件:出于自由意愿;值得信任;意志坚定;具有较强的承受压力能力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接触能力;具备较强业务素质和相关犯罪侦查经验等。自愿性是充分发挥侦查员潜能、调动其积极性的前提。卧底侦查的高度风险性,也决定了必须尊重候选人的意志才符合人道主义的要求,因此应该避免违背侦查员意愿的强制性分配任务。

除此之外,卧底警察还应具备以下专业技能:(1)要有良好的侦查技能,卧底侦查除了秘密性特征之外,也是一项技能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具备专门的侦查技能才能胜任这一工作。如化装侦查的技能、秘密监听技能、秘密拍照、秘密取样等取证技能。(2)应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卧底警察为了博取犯罪分子的信任,经常需要做一些轻微的违法行为,只有掌握过硬的法律知识,准确把握罪与非罪的界限,才能避免沦为犯罪的共犯。同时,只有具有相当专业的法律基础,才能利用来之不易的秘密侦查取证的机会获取对案件的侦查审判有证据价值的材料,这样才能避免辛苦获取的材料被判为非法取证,避免其丧失证据资格。

(三)完善卧底警察身份保密机制

首先,应规范卧底警察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卧底警察与外界联系应秘密进行,且单线联系。电话联络应尽量使用公共电话;直接接头的联络则应不定期地转变接头地点;书面和网络的联络方式则最好不要使用。采用通信、电话等通讯手段联系时,应尽可能使用事先约定的暗语,并注意对通讯地址等的保密。其次,为保障侦查任务的顺利进行,应允许卧底警察使用化名及假身份证件。同时对卧底警察的身份保密不应限于执行任务当时,对于卧底侦查任务结束后,公开其身份仍有可能给侦查人员及其家人的安全造成威胁的,应当允许其以虚假的身份继续生活,继续对其身份保密,以保证本人和亲人的安全。再次,对卧底侦查的信息应当严格保密,在侦查机关内部也应当控制在尽量小的范围内,对于泄漏卧底侦查信息的人员,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有需要,应对卧底警察近亲属的信息进行保密,确保其近亲属的安全,解除卧底警察的后顾之忧。最后,在卧底侦查任务顺利完成之后采取卧底警察安全撤离策略。妥善地安排卧底警察安全撤离,不引起侦查对象的怀疑,不仅是保护卧底警察自身安全的手段,更是长远发挥卧底警察作用的重要方式。

(四)建立卧底警察出庭作证豁免制度

出庭作证,接受控辩双方质证是法庭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卧底警察有出庭作证的必要。但如果一律要求卧底警察出庭作证,则很可能会暴露其身份,不仅会对其以后的侦查工作带来不便,甚至很可能对其本人、家属及近亲属的生命财产遭受威胁。因此有限适用卧底警察出庭作证豁免制度具有必要性。

对于卧底警察出庭作证豁免制度,可以参考我国台湾地区卧底侦查法草案中关于卧底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豁免的申请权的有关规定。如果卧底警察出庭作证会导致卧底警察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或自由遭到威胁,那么卧底警察可以出具书面申请拒绝出庭作证。对于卧底警察出庭作证豁免的申请是否准许,应由法官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如果申请遭到驳回而被要求出庭作证,那么必须对出庭作证的卧底警察进行必要的保护。同时,如果卧底警察出庭作证会给后续的卧底侦查带来威胁并会产生严重危害后果时,法官可以要求卧底警察不出庭作证。

除非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应不得要求卧底警察出庭作证,发现真相的司法利益应让位于人的生命健康权利和继续担任卧底所保障的国家利益。如确实需要出庭作证可以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处理使其秘密作证,从而尽量避免暴露卧底警察的真实身份以保证卧底警察的人身安全,同时也必须加强对卧底警察作证后的事后保护措施,如转移住所等。

(五)完善卧底警察的身份恢复程序和补偿策略

在卧底侦查结束后,及时恢复卧底警察的身份也是卧底警察权益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详细地规定卧底警察的身份恢复程序是非常必要的,它既能够打消卧底警察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卧底工作,保证卧底任务的顺利实现;同时在任务结束后也能使其尽快摆脱卧底环境的影响,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此外,卧底警察于卧底期间或恢复公务身份之前死亡的,主管机关应当按照一定程序恢复其身份,并发放抚恤金。

三、结语

卧底警察的运用已为当今世界侦破重大犯罪案件广泛需要,相比较于执行其他任务的警察,卧底警察承受了更高的压力、更多的风险,他们的生命甚至其家人的安全随时都受到威胁。因此,加强对卧底警察的权益保障不仅是必须的,更是十分急迫的。通过法律对卧底警察的权益进行有力保障,这既是法治国家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解决卧底警察的后顾之忧,使其可以放心、专心投入到卧底侦查工作中从而使得卧底侦查任务顺利完成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2]林辛建.卧底侦查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3]陈国峰.论卧底侦查[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7.

[4]叶歆.卧底侦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5]冯莉莉,许蔓莉.卧底侦查行为法律定性与警察权益保护[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

[6]叶琦.论卧底警察的保护与规制[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5).

Thoughts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ground Police

XU Luan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ee academy Graduate two teams,Langfang 065000,China)

Key words: underground police;legislation;protection

作者:徐 峦

第3篇:关于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摘 要】分析公安院校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提出公安院校大学生应培育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探索理论灌输、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制度管理、实践养成“六位一体”的培育途径。

【关键词】公安院校 大学生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培育

0078-03

公安院校作为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担负着为公安机关培养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的重任。公安院校大学生是公安机关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公安事业的希望和未来。公安院校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公安院校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习惯,积极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这对培养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反映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特点,对广大公安民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意志、价值行为具有引领作用。公安院校大学生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培育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重要工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安系统的生动实践。公安院校是宣传、建设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面对人民警察价值观建设的挑战和考验,公安院校应从公安队伍建设的源头和关键环节抓起,大力弘扬、培育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突出人民警察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显示公安文化的灵魂,抓住公安机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只有创新载体形式,体现公安特色,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民警察的使命责任与公安院校的实际结合和培养目标起来,使之具体化方能取得成效。因此,公安机关应明确提炼和提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和培育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现实目标、鲜明特征和行业要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题和主线,为公安院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和目标。公安院校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是切实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培育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公安院校大学生的铸魂工程,而且也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公安院校以培育大学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既是新世纪新阶段公安工作对公安专门人才素质的理性诉求,也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逻辑。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公安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忠诚教育、宗旨教育、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着力培养大学生政权意识、法治意识、警察意识、群众意识和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标准,引领他们从警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价值追求,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三)培养高素质公安人才的需要。公安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坚持忠诚的政治本色、能否贡献,很大程度要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制约,因为核心价值观就是他们总的行为导向、准则和动力。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从当代人民警察的职业要求出发,提出了公安民警应该具有的精神境界、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表明了当代人民警察的敬业意识、献身精神、责任心、使命感。公安院校应大力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奉献”的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合作、果敢、机智、顽强”的优良品格,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健康、负责的行为方式,塑造雷厉风行的精神作风和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夯实公安队伍建设的主体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院校应大力培育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抓住公安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以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四)提升公安院校软实力的需要。公安院校软实力是公安院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传播与生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时,通过教育理念、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大学精神、发展战略、学术声誉、精神风貌、文化氛围、社会形象等要素综合表现出来的精神性力量,是一种特殊的大学文化,并以占地建设面积、教学实验楼、体育馆、图书馆、仪器设备、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后勤保障、财政收入等要素为主的硬实力共同构成大学综合实力。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人民警察在长期的警务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警察职业特色的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理念,是警察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灵魂,也是警察文化的核心。公安院校大力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其办学特色、增强队伍凝聚力、形象传播力和吸引力,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安院校可持续发展。

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公安院校大学生应培育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具体如下:

(一)忠诚。忠诚是指道德主体在对道德客体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归属对象稳定的情感态度和持久的责任行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伦理规范。这种忠诚是以认同作为理性基础,以服从作为实现条件,以奉献为价值取向的道德规范。公安机关的政治使命和人民警察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忠诚是人民警察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也是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灵魂。根据忠诚对象来说,人民警察忠诚的更高价值主体是对党、国家、人民和法律的忠诚。忠诚于党是人民警察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忠诚于祖国是人民警察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忠诚于人民是人民警察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忠诚于法律是人民警察最根本的履职要求。忠诚作为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不仅仅是行为上对所在组织和上级领导的服从和尽责,更是精神上对党、国家、人民和法律的一种尊重、崇敬乃至信念。

(二)为民。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要时刻牢记并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这是由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必须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公共安全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把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作为衡量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维护社会稳定与服务人民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挥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优势,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强化自身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自觉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做到各项工作便民利民惠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公安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不断巩固和扩大了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

(三)公正。公正是指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在处理社会公务、判断人间是非、决定功过赏罚、分配权利义务等活动中,忠实履行公务、严格按照有关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办事、不偏不倚、不徇私情。公安机关是国家重要的刑事司法和治安行政执法力量,公安民警是执法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公安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要求和价值所在。因此,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不仅要追求警察制度本身的正义,更要追求警察制度在实践过程中的正义。这要求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在执法时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把警察制度的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结合起来,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有机结合起来,把强制管理与柔性关怀结合起来,把毫不手软地打击严重违法犯罪与更新思想观念、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与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主动听取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意见、建议,做到办事公道,不徇私情,平等对待不同身份、民族、性别和不同宗教信仰的相对一方当事人,使执法过程和结果遵循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地执法,提高执法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

(四)廉洁。廉洁是指党和国家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各项公务活动中,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秉公尽职,艰苦奋斗,不以权谋私,不贪污受贿,不损害公共利益。廉洁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是公安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公安民警的立身之本和职业道德底线,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深切关注和殷切期待。公安民警要始终牢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誓言,牢固树立反腐倡廉思想, 做到“慎独”、“慎行”、“慎初”,执法工作中不越线、不越位、不越权,本着对组织和自己负责的态度,克己奉公,清白做人,廉洁从警,坚守核心价值观的追求,拒腐防变,铸就警魂,自觉抵制不良的歪风邪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三、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公安院校应紧扣时代发展,结合公安职业的特点,针对大学生接受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理论灌输、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制度管理、实践养成“六位一体”的具有公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一)注重理论灌输。理论灌输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进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逐步树立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论讲授、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培训和理论研讨等具体形式。理论灌输是公安院校培育大学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公安院校要把培育大学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纳入公安院校教学目标体系和素质评价体系,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基本教育固定下来,作为每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区分层次、逐级深化,形成2到3学期为一个教育周期,保证所有学生在校间至少接受一次系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基本教育固定下来,作为每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分层次、逐级深化,形成教育周期。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有效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自觉加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政治觉悟。

(二)注重舆论引导。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公安院校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公安院校要把大学生在认知核心价值观方面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梳理出来,作出正面的回答,既保持教育的引导力,又做到在包容、碰撞、吸纳中达成共识,实现用警察核心价值观引领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价值观。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的需要、构成、心理、行为等特点,考虑受众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创新传播体制、传播手段,整合校园传媒资源,搭建舆论引导立体平台,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科学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特别以手机短信、BBS论坛、网络视频、电子公告、个人博客、微博、网上投票、网上辩论、网上座谈、网上对话等形式激活大学生的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模式,注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做到理论宣传形象化、理论话语生活化,理论旨趣现实化,切实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使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真正为广大大学生所感知、认同、接受。

(三)注重文化熏陶。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培育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校园文化,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全面促进公安大学生的素质提高,既是公安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公安院校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公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公安院校要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以塑造提校园文化为关键,以特色创新和比较优势为借鉴,以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目标,组织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发展熔铸忠诚的政治文化、无私奉献的廉政文化、从严治校的管理文化、形式规范的礼仪文化、崇尚先进的荣誉文化、贴近实战的实践文化,在学习科学文化、弘扬公安文化、引导网络文化、构建廉政文化、营造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公安特色、职业特性的公安校园文化,营造适合公安人才素质养成的浓郁警营文化氛围和警察育人环境,以系统的文化知识培养人,以丰富的文化生活陶冶人,以先进的文化产品引导人,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注重典型示范。选树先进典型,是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公安院校要完善发现典型、确定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的工作机制,以先进典型的可亲性感召大学生增进价值认同,以先进典型的可敬性激励他们增进价值认同,以先进典型的可信性吸引他们增进价值认同,以先进典型的可学性带动他们增进价值认同,并通过多种方式、采用多种手段,体现时代要求、反映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全面展示先进典型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风采,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在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中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形成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五)注重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法规,依据其工作任务和管理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而形成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规章制度既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又是公安院校的价值导向。它对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实现培养目标起着保障作用。公安院校要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方针,根据《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认真执行内务管理制度、落实一日生活制度、警容风纪制度、警务训练制度、教学管理制度、食堂就餐制度、荣誉制度等,做到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纪律。要在警容风纪、举止礼仪、值班执勤、内务卫生、训练演练、请假销假等方面强化养成教育,使学生做到警容严整、举止端庄、动作标准、行为规范、纪律严明。在日常管理中,要根据警察职业特点,始终把培养政治意识、忠诚意识、警察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等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员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价值观和英勇顽强、勇于献身的精神,塑造与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警察精神风貌。

(六)注重实践养成。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社会实践是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公安院校促进大学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的中介和关键。社会实践是公安院校培育大学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他们了解国情,体察民情,认识社情,熟悉警情,增长才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围绕培养目标,把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警察意识、提升职业能力形成具体目标,分解到每位学生、每个年度、每门课程,丰富价值实现的体验形式。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创新大学生“三下乡”、红色旅游、社会调查、专业实习、顶岗锻炼、安全保卫、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载体,让他们在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体验美感、在获得成绩中享受荣誉,从而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增强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道德观念,促进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认同、内化、追求、践行。

【参考文献】

[1]尹彦.浅谈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2]张兆端.警察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3]龚正荣.构建当代中国警察核心价值观论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尹彦.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4)

[5]刘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作者简介】马翠凤(1981- ),女,陕西大荔人,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讲师。

(责编 黎 原)

作者:马翠凤

第4篇: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探究与思考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探究与思考 作者: 杜晓坤

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个问题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一个重大课题,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与党的宗旨格格不入,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内涵、表现和危害

(一)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内涵

探究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特权。单独理解特权的内涵应该是很丰富的,古今中外都会有不同的释义。从总书记关于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阐述来理解,特权应该是相对于普通权力而言的,它既包含正当的职权和基于正义的特殊权利(比如军队司法等强制权、给弱势群体的特殊保障权等),也包含不正当的法外特权等现象。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应该是指党员和领导干部、各级党政机关获取和实现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的私利和不正当权力而产生的思想和行为。具体包涵以下几个方面属性:

1 一是权势性。产生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首先必须拥有权力或势力,因此多发生在权力职位、特殊行业等;

二是特殊性。超越法律政策规定和工作职权,突破规范和规则,搞特殊化。就是不守纪律、不守规则;

三是排他性。自己可以超越突破、不受限制,别人不允许,坚持双重标准;

四是局限性。特权也有一定适用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自己说了算的地域、一亩三分地),或针对一定的对象(对其有影响、起作用的人群)发挥效力;

五是传染性。特权具有示范性和传染性,上行下效,扩散、蔓延速度快,影响性和破坏性较大。

(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

一是以言代法,搞“一言堂”、办事潜规则,说情找关系、违规开“绿灯”、乱办事等;

二是以权压法,一些执法部门权不畏法,执法犯法、随意执法,一些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严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三是徇私枉法,利用手中的权力谋财、谋事、谋官、谋色,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等。具体体现:奖赏权,如表彰奖励、提职提级不按程序,不符规定、标准,奖赏不分;惩罚权,对批评、惩罚、降职、降级等混淆视听、标准界线不清;享用权,利用手中的权力,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等个人享受、消费、受益;豁免权,以“刑

2 不上大夫、成就例外、下不为例”等为由,使一些有特权的人不受惩罚、不被追究;干与权,存在上级对下级打招呼、说情、暗示、施压现象,不同程度上干扰和影响了公正决策。实现形式:不知不觉被特权、心安理得享特权、约定俗成有特权、假装糊涂用特权、肆无忌惮耍特权。

(三)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危害。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滋生腐败、诱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践踏了法律的神圣性和制度的严肃性,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败坏了社会道德,腐蚀了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更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利益,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就是特权统治的历史。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官员衣服、帽子的区别,见面礼教,几抬大轿,家长、族长、老爷、奴才身分等级划分等等,都深深烙下特权的印记,以历代帝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无不前赴后继、赤裸裸地展示其强大的特权。历史绵延、根深蒂固,影响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受社会腐朽思想、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官本位等影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又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经济蓬勃发展,民主与法制相对滞后,使权力不受约束、失去制衡;上

3 级或组织睁只眼、闭只眼,放纵默认,上行下效;职权待遇的扩大化,不良影响不断蔓延;缺少有效的监督,处罚软弱无力;官升脾气涨、官大一级压死人、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等思想“深入人心”,这些都导致职权寻租和延伸去追求不正当的利益而形成特权。

三、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政策界定

严格界定特权的合理性。从特权的产生依据可以辨别其正当性和合理性,通过其附着的法律依据和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实际受惠群体分布等,来界定该特权的性质和目的。如果是出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为特殊群体服务来设定的“特权”,有利于保护主权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如军队、司法特权,为弱势群体设臵特权,对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人群等给予一定的特权是必要的,也是社会正义事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必需。我们要更加周到地考虑他们的需要,努力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救济、优抚安臵和社会互助等福利事业发展。

正确区分职权与特权。如果是人民出于更高的需要赋权给公职代表,那么该特权就是正当的职权。尤其是在责权利相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对于重大责任者赋予其履职所必须的一些特殊权力和权利,是必要的、神圣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必须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但要对职权履行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坚决制止职权滥用现象和特权泛滥,坚决取消法外特权和制度外特权。

四、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对策建议

一是必须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应该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入手,坚持教育的经常性,注重教育的针对性,突出教育的实效性,根除特权思想,做到教人从善。通过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和“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习贯彻 “八项规定”等多种形式教育,牢固树立“我们是群众中的一员,我们来自群众并走向群众,我们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意识;健全分层分岗施教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从政道德、廉政法规、岗位廉政教育,加强示范和警示教育。创新开展廉洁从业主题教育活动,突出行业和部门特点,切实增强廉洁从业意识,做到为政清廉守党员之本、秉公用权尽公仆之责。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铲除滋生特权的土壤和条件,形成倡廉肃贪的社会氛围。

二是必须加大惩处力度。特权往往与腐败结伴而行,有了特权,腐败往往随之而来。牢固树立查办案件、惩治腐败是党章赋予纪检监察组织基本职责的观念,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有特权必打。既要执行政策、宽严相济,避免“为办案而办案”,也要严肃纪律,严格惩处,避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对于严重违纪问题必须查办,对腐败分子必须严惩,切实做到惩恶扬善,增强惩处的威慑力,使干部不敢犯错误。严肃查办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5 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的特权案件,切实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增强查办案件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法纪效果。

三是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领导干部至关重要。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是公共权力的归属主体,所有公共权力的执行者都是人民的公仆,决不能把手中的权力私有化或小团体化,要真正把权力用在为民谋利上。作为身在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领导干部,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坚持领导一线指挥、干部一线服务、措施一线落实、问题一线解决,坚持以群众满意作为标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考虑群众的舒适度,不做群众反感的事;多彻底根除难题,不做“夹生饭”;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少做锦上添花的虚功。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上带下,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用严谨规范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履职用权形象。

四是必须强化监督保障。不受监督的权力,往往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因此,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促使党员干部正确使用权力,是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坚持关口前移、实行过程监控;探索加强和改进监督的新途径、新方法,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 6 整合资源、延伸监督线,扩大监督面,形成监督的合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是必须健全长效机制。反对特权思想、克服特权现象,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约束,坚持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地权力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风险防控,做到重大事项科学民主决策,规范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使其不能也不敢突破法律和政策规定的界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根本上铲除特权现象。要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督促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带头执行制度,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必须追究,不允许任何集体和个人凌驾于制度之上。(作者:中共哈尔滨市香坊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

第5篇:关于警察形象建设的思考

——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影响警察形象的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关键词】警察形象 建设 思考

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就必须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警察形象,沟通警民感情,改善警民关系,最终达成警民和谐。

一、影响警察形象的原因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强调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教育”、推出警察卡通形象、形象大使等活动。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第一,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影响了队伍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不正之风。

2、日常执法工作不尽人意。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二是部分民警执法不够规范,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的“三乱”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极坏影响;三是公安宣传工作不力,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一方面队伍中少数害群之马未能得到及时处置,不能使得后来者引以为戒;另一方面,无法约束民警的思想、行为,导致民警违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二)群众方面的因素

1、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相当一部分群众把民警当作“神”而不是当作“人”来看,他们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查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然而,一旦希望无法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进而转化为负面效应。

2、由于部分,否定整体。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否定,形成对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由对一些民警工作绩效的不满意,导致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

3、认知有限,造成误解。由于部分群众法律知识有限,只了解实体法,不懂程序法。特别是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罚的执行等有关规定不够了解,以致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误解。例如取保候审、保外就医、假释、监外执行等正常法律措施,常被群众误解为徇私舞弊的司法腐败行为,由此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

(三)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

1、行政干预,滥用警力。一是由于公安机关执法权限较大,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往往将公安机关当成万能钥匙,其他部门一遇上难办的事就让警察去管,无形中扩大了公安机关的对立面,从而损害警察形象;二是非警务活动过多,损害警民关系,影响民警的执法形象。

2、鱼目混珠,损害形象。在老百姓眼里公安机关就是“大盖帽”,代表的是政府形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类行政执法人员不断增多,工商、交通、财税、城管、卫生及联防保安等各式“大盖帽”满天飞,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假冒警察招摇撞骗,严重影响了“大盖帽”在群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和威望,也使公安机关的形象受到损害。

3、保障不力,经费不足。首先,因公安经费保障不足,使正常工作无法开展,“以罚代刑”、“以罚代拘”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警察的文明执法形象。其次,警力不足,任务繁重,超负荷工作,而经济利益却得不到保障,挫伤了民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影响了民警的执法服务形象。

二、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公安民警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形象。因此,建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意义重大。

第一,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第二,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深入贯彻和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

第三,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第四,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树立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的需要。

三、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目标

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改善警民关系,就必须与时俱进,深入群众,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多策并举,多管齐下,使人民警察高大形象在群众中不断得到升华。

(一)内强素质。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斜”。说到底,警察形象的好坏不是由别人吹捧或批评所决定的,而是警察自己掌握着形象毁誉的“切换键”。因为,警察形象中的仪表形象、社会形象是外在的,而服务形象、执法形象是内在的,而内在形象又是由素质决定的。因此,要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最重要的是练好“内功”,在提高素质上花气力,着重提高警察自身素质和管好警察自己。

1、提高民警思想认识,不断增强五个意识。一是服务意识。新时期的公安机关是集专政、打击、管理、服务于一身的多元职能的公安机关。二是宗旨意识。只有增强宗旨意识,认真思考和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完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树立起人民警察诚心为民的公仆形象。三是“诚信”意识。公安机关既要做社会信用体系的管理者、维护者,更要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示范者、实践者。四是法律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尊重法律、保障人权”是现代警察所必须树立的执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执法为民,实现司法公正,在群众心中树立人民警察严格、公正执法的文明形象。五是形象意识。“树立公安民警的良好社会形象”,这既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公安机关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公安大讨论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警务活动和民警管理。良好的形象,要靠制度规范和制约。只有通过对公安机关的工作、行为、装备进行规范,有效提高队伍的工作效能,重塑“文明之师、威武之师”,才能有效改善警民关系,实现警民共治。一要继续贯彻落实“五条禁令”、《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加强警容风纪形象建设。二要健全业务培训机制,落实业务知识培训制度。三要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使民警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队伍纯洁。

3、解决经费保障,改善警察形象。解决经费保障,让警察不再有后顾之忧,势必极大的调动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积极性,确保社会安定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治安环境的进一步好转,有利于改善警察形象,密切警民关系,意义重大。

4、提高公安工作绩效,努力创造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公安机关必须牢固树立稳定第一的思想,把维护稳定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依法严格治安管理,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这是树立人民警察社会形象的基本要求。

5、落实警务公开制度,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促进形象转变。实施警务公开,提高公安工作的透明度,减少公众和警察合作的盲目性,增加了公众对警察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警察加强服务意识和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形象建设。

(二)外树形象。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要树立起良好的警察形象,除了警察自身表现要好外,更要借助外力,提高警察的影响力。外树形象,简单地说,就是运用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展示现代人民警察新形象,即提高警察组织自身的影响力,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争取更大更多的公众支持,获得最佳的组织效益和社会效益。

1、加强与外部的沟通联系,争取各种组织、团体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协助。一是要与人大、政协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安机关聘请的党风警风监督员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听取他们对公安工作的意见;二是要经常与纪委、监察、信访等部门保持联系,与基层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征询意见;三是要加强与民间社团的联系,邀请他们前来参观、座谈,获取他们的支持;四是要深入社区、农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2、利用新闻媒介,增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一是要向社会宣传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二是要大力宣传公安机关在履行职能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既宣传工作,也反映疾苦,以唤起群众对民警的理解,加深警民感情交流。三是要大力宣传公安队伍的模范典型,挖掘题材,创作精品,教育感染群众,让群众真正了解公安民警、信赖公安民警。四是要向群众公开和宣传公安机关的办事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五是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减少公开曝光,防止产生负面效应。六是要开设与民沟通的渠道。如设立警民论坛,征集交流话题,搭建警民心与心沟通的桥梁,组织开展亲民活动,实现警察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加强沟通,促进理解,树立形象。

3、要建立形象危机处理机制。指定专人,保持与各种宣传部门的密切联系,及时跟踪和分析媒体大众关于公安机关的舆情动态,发现危机苗头立即采取措施。对于在公安负面报道,要及时沟通情况,尽快调查处理,消除负面影响,以正视听,更要防止负面炒作。

总之,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抓好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才能永葆警察形象的正义性、纯洁性、公正性。公安机关必须高度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转变警察形象的长效机制,适时进行创新,把警察队伍真正建设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队伍。

第6篇:关于维护警察心理健康的思考

目录

题目 内容提要 关键词

一、 论序

二、 本论

1、当今社会警察的心理状况

2、警察心理健康对警察队伍的重要性

3、警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诱因的深度剖析 3.1、社会因素 3.

2、心理因素

4、警察心理健康危机的发现来源 4.1、个人提出心理出现障碍 4.

2、领导谈话了解警察心理状态 4.3、工作方式、行为举止反常

4.4、定期对警察队伍进行体检的心理测试

5、改善警察心理健康的方法

5.1、个人心理辅导,减轻警察心理压力。

5.2、建立健全完并善警察队伍的应有保障、提高薪资待遇。 5.

3、加强警队个人素质,清除心理极度扭曲的个人 5.4、严查质变“黑警察”,防止其腐化、影响其他警员。 5.

5、建立内部权威心理咨询机构

三、结论

1、警察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关系

2、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趋势

3、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反思

1 摘要

在许多人心目中,警察长年累月与形形色色的罪犯打交道,个个都是响当当的铁血汉子。其实,警察也是普通人,只不过职业特殊。情感困扰、人际关系迷茫等问题警察也会遇到;当今社会,矛盾凸显,警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警察要面对一般人想象不到的紧张和焦虑。警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警察队伍建设的一个焦点。关注和维护警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今警队建设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警察心理健康的维护已成为培养出一支优秀的警察队伍的关键环节,本文就当今社会形势,结合心理压力、心理危机等问题深入剖析探讨警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警察;心理学;心理健康;病态心理 一 当今社会警察的心理状态

当今社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困境。随着不断地加强各方面的发展,今已颇有成效,动荡时局的结束,标志着我国已逐渐国富民强。民生、治安问题必须放在首要位置,民富则国富、民安则国安,因此警察这个职业与军队并称我国的安保双峰。在普通人眼中警察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铁血汉子,有困难找警察已经成为人们潜移默化当中的一个口头禅,警察给了人民百姓以安全可靠的信念。但由于警察常年从事着高危职业,与形形色色的罪犯打交道,像刑警、武警、缉毒警察等等都冲锋在第一线的作战部队,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长期的高压、高强度工作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各种各样的压力,再没有合适的开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病态甚至变态的心理,这对个人、对警队、对社会安全都是一个严重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某市公安分局曾对所管辖的某派出所的25名民警做过一次心理测评。测评结果发现,90%的民警抑郁和强迫症状明显,比如“感到精力下降”、“感到难于完成任务”、“感到烦躁苦闷”等。80%的民警还有不同程度的敌意和躯体化症状,比如“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有想打人或者伤害他人的冲动”等,还有的民警经常感到“头痛”、“胃口不好”。更有极端个例,以虐待犯人、严刑逼供来获得快感与满足。据《特殊职业心理学》描述,警察的病态、变态心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焦虑症

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作战在一线的基层警员所接触的是这个社会最阴暗的一面,长期置身于这种工作环境当中,很容易患上焦虑症。症状特点集中于焦虑、忧愁、易怒、

2 失眠、暴躁。有些警员急于完成上级所交代的任务,面对顽固、抵触、耍赖的犯罪分子,易出现情绪暴躁,严刑逼供,殴打犯人等违法行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渐渐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二) 孤独症

有些警员每天面对着看守监狱、深入原始森林等等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长期不与外界、家人接触,在内又无人谈心,伴随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独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闭症。症状特点表现于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同事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言行木讷、易怒,常伴随着自残、自虐等行为。长此以往就会由病态心理转为变态心理,成为威胁国家、个人的危险分子。

(三) 自卑症

警察长期工作在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和谐稳定的最前线,比起其他行业来说,相对危险,由于当前财政关系,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有些警员勤劳肯干,辛辛苦苦几十年想熬个一官半职,但到头来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员,对比其他同学、朋友或许已成某局长、某处长、某大款,自己无论在社会地位还是财政收入上都相形见绌,便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具体症状表现于不喜参与各种聚会、应酬;工作没有干劲;抱怨自己收入微薄;强烈抗议自己与某某作比较。长期如此,便会转变成仇视社会、怨世道不公,进而做出及其过激的行为来为自己的心里不平衡发泄,成为危险的犯罪分子或“黑警察”。

二 警察心理健康对警察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由于公安民警承担着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高应激的特殊工作,其心理压力指数在所有职业中无可争议地高居首位。有研究表明,警察仅在任职头三年耳闻目睹的丑恶面,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的还要多。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警察成为与各种阴暗面打交道最多的群体。警察已经成为一个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警察对维护社会稳定负有重要责任,如果警察的心理有缺陷,对公民、对国家都意味着潜在的危机。如果一个警察个体长期处于阴暗、高压的工作环境却不能有效的疏导,他们会借助一些自我毁灭的应对策略,比如酗酒、吸毒、赌博,不但身体每况愈下,而且负债累累,进而作出违法犯罪活动或自杀等等一系列过激行为。这样的个体一旦走上犯罪道路,其反侦察能力较强,其危害远远大于普通的犯罪分子。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这个群体的社会影响力要比普通人大得多,这个群体一旦失控,我们的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会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警察的心理健康对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关系。如何调整警察队伍的心理健康

3 已经成为当前警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源入手,这样才可以彻底根除一系列的隐患。

三 警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诱因的深度剖析

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源入手,这样才可以彻底根除一系列的隐患。下面我们来深入分析警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诱因,这样可以更好地从根源来找出解决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因素 1 职业特征

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首先就是警察的职业特征,这个群体长期从事着高强度、高压力、高危险的工作。特别是战斗在队伍第一线的刑警、民警,他们所接触的经常是凶杀现场、死伤群体现场、打架斗殴现场、寻衅闹事现场等等一系列社会最阴暗最丑恶的一面。并且随时都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威胁。长期在这种高度紧张、高度戒备的精神状态下生存,其心理所承受的压力可以想象,若不堪重负,整个人的心理全线就会崩溃。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表明,一个人想象中的危险比他实际面临的危险更可怕。对个体的身心伤害更大,当他们回忆往事所产生的“后怕”心理,随时准备着应付突发状况的高度戒备状态也对他们的身心有极大的损害。 2 家庭压力

警察的工作性特殊,不但随时伴随着危险并且没有固定的节假日。特别是刑警、特警等高危警种,2011年某社会媒体对某省会刑警支队、特警支队的40名警员家属进行采访,有38户对其亲属从事此工作感到排斥,占总数的95%。记者走访发现这些家庭都觉得自己的亲属从事刑警、特警工作太过危险,工资又不高又没有固定的节假日。陪伴父母、妻子、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2012年某社会媒体对另一省会的五个区公安分局及其下属各派出所的100名普通民警家属进行采访。其中75%的家属认为自己亲人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太累而且没有固定的休息日,不如从事其他行业。更有甚者因警察工作的弹性时间而影响夫妻感情、家庭和谐导致离婚的警察家庭比比皆是。既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又因为职业性质而无法解决一系列的家庭矛盾对警察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 3 社会舆论

首先警察做了大量的辛苦、枯燥的工作,然而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却不高,社会上对警察的评价也不高。甚至许多普通人认为警察不过是一群拿着工资吃闲饭混日子的人。而警

4 队当中还有一些害群之马做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更加给警察队伍抹黑,在一些好事的媒体无限放大下,使群众对警察的评价越来越低,更加的不信任。其次在群众的眼里,警察的职责就是抓坏人,维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当社会出现违法犯罪的人之后,群众总觉得警察应该第一时间破案,第一时间抓到犯人,若是没有抓到就是警察无能,拿着纳税人的钱不出力,不办事。却不了解很多刑事案件案情错综复杂又没有确凿的证据,再加上犯罪分子很狡猾,形成了难以破获或不能破获的疑难案件。一旦没能破获某些大案、要案,警察就成为社会各个群体纷纷指责和发泄不满的对象。当群众的期望值越高或对警察进行语言侮辱乃至人身攻击时,警察心理上就会受到极大的冲击,自身的压力就越大。 (二) 心理因素

警察这个职业不但警种繁多,而且人数也很多,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抗压能力都各不相同。从事压力同样大的工作,有的人可以承受住压力,而有些人就会被这些无形的压力压垮。某心理学家曾问分析过过:“一个人的心理抗压能力与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对自身职业所要调整的角色、行为、职务、能力的认知;自身的人格品质有极大的关联。”对于警察这种每天从事着枯燥、复杂、危险的工作,那些自身抗压能力弱,不能很好对自己职业深刻的认知,不能处理家里对自身工作的抵触情绪,不能很好地调整自身心态的人,慢慢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疾病。

四 警察心理健康危机的发现来源

(一) 个人提出心理出现障碍

有些警察自身抗压能力不强,但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与危机感,当自身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压力时,能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能及时对领导或他人提出自身存在问题。 (二) 领导谈话了解警察心理状态

这类警察的抗压能力比上一种稍强,但没有自控能力与危机感,并不知晓自身心理存在问题,但与领导之间的谈话之中却在不经意之间说出一些不正常或偏激的语言。

(三) 工作方式、行为举止反常

有些警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与同事领导之间沟通不多,其心理问题不容易被发现,但可以通过观察其工作方式是否与平时有所不同,行为举止是否和平时相比有些反常来发现。比如一个平时工作态度积极向上,对自身要求认真严谨的人,突然态度转变,对工作不上心,对自身要求不严格或者经常莫名其妙的发脾气。

(四)定期对警察队伍进行体检的心理测试

5 警察队伍每年或每半年会对警察进行一次全方位系统的身体、心理的体检。通过权威的心理测试或提问来判断警察个体的心理状态,看其心理是否出现问题或心理疾病。

五 改善警察心理健康的方法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警察内心存在心理问题的方法,既然发现就要解决,接下来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改善并解决其心理健康状态。

(一) 个人心理辅导,减轻警察心理压力。

对于那些心理出现问题的警察个体,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使其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意识到这些问题会对其工作、生活带来的困扰与危害。为其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生活、对工作的美好憧憬,来减轻其自身的心理压力。

(二) 建立健全完并善警察队伍的应有保障、提高薪资待遇。

首先警察每天都从事着大量辛苦、枯燥的工作,但收入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偏低,切对其生活的保障力度不强。其次领导又过于刻板,对于某些工作抓得太严认死理。其三,警察经常从事着一些与自身职务无关的非警务工作。比如某省会城市,常年让民警、刑警去从事交警的工作,一个警员身兼数职,又要负责本职工作,还要指挥交通,这会严重的影响其工作的质量。在这种大环境下工作的警队人员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其工作。因此我们要完善警察队伍应有的保障,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领导作风要改变,要做到从优待警,公正严明,在警队的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2 尽量减少警员的非本职工作,努力提高警察的各种待遇。 3 要提高警队会议的质量,尽量言简意赅的表达会议的目的。 4 做好警察家属的工作,使其可以免去后顾之忧。

5 尽量不要占用警察的非工作时间,使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跟家人相处、沟通。

(三) 加强警队个人素质,清除心理极度扭曲的个人

警察的个人素质不强不但影响其个体更会影响警队这个团体。对于老警员要不断加强其个人素质,在招录新警员时要进行心理选拔,让真正心理素质高的成员进入警队。对于那些极个别的心理极度扭曲的警员必须清出警队,防止其影响其他警员。

(四) 严查质变“黑警察”,防止其腐化、影响其他警员。

“黑警察”这个词语对于警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因为自身的某种原因,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一系列的违法犯罪活动,或贪污腐败、或成为黑势力的保护伞,这类“黑警察”不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害,更是群众对警察队伍不满的首要因素。

6 有些警员心智不坚或本身就存在着心理隐患,很容易就被其腐化或影响。对于这类披着警察外衣的恶魔要严查、狠查,重拳出击,发现一个严惩一个。

(五) 建立内部权威心理咨询机构

警局应建立警队内部的权威心理咨询机构,对于警队建设来说有以下好处:

1 随时随地了解所属警员的心理状态,对于心理健康有问题的警员,让他们有人倾诉与沟通。

2 对于心理负担及压力过重的警员可以尽早的为其减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 不定期对所属警员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隐患检查。 4 定期对所属警员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培训。

结论

一 警察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关系

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公安民警工作失误、自杀、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情况屡见不鲜并逐年增多,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警察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削弱了警察队伍的战斗力。警察不是铁人,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经常面对各种社会阴暗面,以及社会的高期望值都极易使公安民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正视警察队伍的心理健康问题,探寻解决之道,对增强公安民警的职业认同感,促进公安民警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及其重要意义。只有警察队伍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彻底根除警队内部一系列问题,才能在捍卫国家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 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趋势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作为警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他们本应具备比常人更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但是警察因为长期接触社会阴暗面,缺少与同事、亲人之间的沟通等等一系列问题,其心理素质与抗压性与常人相比并不突出,而青年警员的心理素质与老警员相比更低,与常人相比也不高。如任由此趋势发展下去,则整个警队的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通过上述表达,我们可以看出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什么会呈现在这种状态,值得我们去反思。社会经济增长过快,人均收入两极分化等等一些列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影响社会的各个群体,包括我们的人民警察。我们不能改变社会的发

7 展趋势,也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改善警察的心理健康。

三 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反思

对于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对警察队伍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艰难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根治,我们只能从一点一滴做起,争取早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我们每一名同志都成为全方面优秀的警察个体,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做出重大贡献,成为领导放心,群众爱戴的人民警察。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政治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振声,警察心理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朱起清,警察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4]杨晓华,公安民警MMPI测查结果[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期03版 [5]赵忠诚,当前基层民警心理健康分析[J],广角视野,2009 [6]李江梅,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期08版 [7]郑友军,警察心理健康维护[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8]王淑波,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心理健康维护[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版

[9]舒莹著,试论心理学在社会转型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公安研究,2002年04版

[10]包晓波,包延桥,怎样进行警察心理健康干预[J],人民公安,2002年24版

第7篇:关于加强监狱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依法治国、依法治监的不断深入,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对监狱工作的关注度日益增强,对监狱工作的发展和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狱工作理念正在经历着历史的大嬗变,公正、文明、法律至上、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权利、义务等理念要素,成为监狱工作理念的最基本和最核心构成要素。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切实提高监狱工作水平,就必须从监狱工作的最根本、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警察队伍建设着手。而警察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配臵是否科学,将直接决定了警察队伍的素质建设和整体职能的履行,进而影响监狱改造功能的实现。因此,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目标定位应当是建设一支职业特点突出、职能分工明确、专业结构合理、业务技能和政治理论素质较高、能适应现代监狱行刑和教育改造罪犯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下面,本文就监狱警察队伍专业化配臵及建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监狱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涵

监狱警察专业化是维护监狱安全稳定、提高行刑效率和改造质量、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保障,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监狱法治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监狱警察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大家都知道并不是随便什么人穿起白大褂就可以当医生,穿起律师服就可以当律师,这就表明了医生和律师的专业性。监狱警察不仅是罪犯管理者,还是心灵火花的点燃者,这也并非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同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司法部《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指出:“专业化是指监狱劳教人民警察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教育意识、改造意识,具有较高的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成为胜任监狱工作的专业人才。”这段话大体揭示了“专业化”的基本含义:专业化应是监狱警察队伍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较高的专业素质,职业特色突出、职能分工明确、专业结构合理、专业特长明显,能适应教育改造罪犯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监狱警察专业化的概念可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来分析。从前者说,监狱警察专业化主要是指监狱警察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后者看,监狱警察专业化是警察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警察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的发展结果。因此,监狱警察专业化,是指警察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完全胜任监管改造工作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

监狱警察专业化建设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监狱警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通用知识、监狱警察人际关系的培养、沟通能力的训练、创造与批判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监狱警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是监狱警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监狱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法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犯罪学、伦理学等等。专业能力是指监狱警察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监管改造、生产经营及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技术和能力。

三是专业品质。监狱警察并非“看大门的”,他做的是重塑罪犯人生的工作。所谓“言教不如身教”,起作用的就是警察的专业品质。专业品质比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更抽象,很难定义,但它是警察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常常表现为警察对管理教育、对罪犯、对自身发展的基本态度。

二、当前监狱警察队伍专业化配臵现状及问题

当前,监狱警察队伍构成中主体包括监狱各级管理人员和基层管教人员,此外还有少数医务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 从当前监狱警察的配臵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监狱警察队伍的基本素质不能适应监狱工作发展的需要。当前,罪犯的罪错五花八门,违法犯罪原因多种多样,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心态扭曲程度不一,这就不仅需要广大警察拓宽自身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等基本素质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更要建立相应的专业化队伍,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建立监狱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监狱职能多元化,专业分工无法进行。行刑本质上讲是属于国家专门机关体现公共意志的活动,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对监管人员的要求侧重于身体素质和法律知识方面。而改造是社会主流文化对犯罪亚文化的冲击和转化,具有自愿性、主体地位平等性等特点,要求改造人员具有相当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可见,两职能对警察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监狱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领域都需要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但任何人都难以做到样样精通,面面俱到。目前由于基层警察没有进行科学分类,工作上便要求基层警察全面发展,监狱警察往往扮演着“多面手”的角色,什么事情都得管,每天忙碌于监管、教育与生产之间,根本没有精力去专心开展某方面工作,看上去事事都懂,都能处理,但往往都不是“专家”,他们肩负不起也不可能肩负得起这么多的职责。心理学理论认为,当个体面临多重职责需要同时履行时,个体往往倾向于选择承担最容易实现、最富有实效的职责。这正好说明为什么当前监狱警察对监狱生产与教育改造厚此薄彼的原因。

(三)警察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的配备不足。不少人普遍认为, 对罪犯的管理教育要靠“经验”、靠“权威”,不需要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在警察教育培训上, 也只是重视提高政治素质、综合素质, 而忽视专业素质的提高。在执法水平上,只满足于“管得住”、“跑不了”一般化标准上,没能体现出改造工作专业的发展要求。监狱管教人员中的专业人员,诸如文化教员、职业技术培训人员、心理学专家、精神病学专家、医学工作者等均配备不够,专业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这种人才结构已不适应监狱工作的需要,很难适应目前依法治监的形势要求。

(四)工学矛盾突出,专业学习、培训机会不多,警察专业技能不强。由于监狱的封闭性,将监狱人民警察与社会先进文化群体相隔绝,进一步加剧了监狱人民警察观念形态的相对滞后、知识结构的相对陈旧、能力水平的相对落后和专业素质的相对贫乏。加之,受体制、机制、观念以及经费的制约,基层监狱人民警察非常缺乏专业学习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机会和条件,造成了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与监企分离后监狱职能纯化对监狱人民警察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的不相适应。加之基层警力紧张,监狱组织的培训主要以短时间培训为主,很难开展系统的培训;部分基层单位还因工作任务繁重,使一些重要岗位急需培训的人员不能参加相应的培训;而且大部分培训内容是普及化的知识,针对性系统性不强。这些情况严重延缓了队伍专业化建设进程,影响了队伍专业化建设质量,使警察所学知识与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五)目前监狱警察职业还没有成为公众仰望的一种职业。尽管目前报考监狱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但大多是冲着公务员的招牌而来,而不是从心底喜欢监狱工作。特别是目前基层一线存在管理、教育不分,生产改造一体的现状,所有的警察不加区分地从事监管安全工作,大量具有律师、心理咨询师、中等教师资格的警察没有被配臵于对应的岗位上,荒废专业使他们找不到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和发展方向,从而失去进一步学习、进取的动力。这是当前警察队伍中,特别是年轻警察中产生诸多问题的最为深层次的原因。

(六)激励机制不健全,相应待遇未能体现。目前,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仍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人才引进、学习培训、使用管理、政治待遇上,没有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例如,目前监狱相关法律法规并未规定监狱民警应该具备什么任职资格、享受什么待遇,以至不管是什么学历、出生何处、是否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在职务晋升上都一律按行政发展模式,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同时一些矫正和管理专家不能在一线生成和聚集,许多有工作经验的、作出一定成绩的警察先后被调到机关工作,而一线的警察面对工作压力大、辛苦程度高,待遇上没有激励的情况下,不少人谋求调离监区,这一状况使得一线更加缺乏高素质警察队伍。领导职数的限制,政治待遇上的难以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的进取心,影响了他们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技能的主动性,进而导致监狱警察职业倦怠状态比较普遍,无疑给监狱执法、监管带来极大的挑战。

四、监狱警察队伍专业化配臵及建设的探讨

由于监狱警察的政治属性,过去我们习惯于强调监狱警察工作的政治重要性,相对忽视了这一职业自身固有的规律性、职业对专业技术的要求。因此导致监狱工作的科学性不足,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不高。监狱警察必须要讲政治,但不能因为政治而忽视专业技术,而应当是从讲政治的高度去追求监狱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促进监狱工作更快发展。

传统的监狱工作模式,按照其主要特点可以称之为准行政管理模式,对于实现单纯的强制惩罚与威慑主义行刑是足够有效的。但它对于实现教育刑或多元主义行刑目的却显得力不所胜,缺乏效率。因此,必须予以变革,实行新的专业化管理模式。

(一)加快监狱管理体制改革,纯化监狱职能。必须将监狱现有的服务职能社会化,使监狱真正从纷繁复杂的经济运行和“办社会”的羁绊中解脱出来,打破“监狱企合一”和“单位办社会”的传统体制,打破传统的队伍建设上的培养“万金油”干部的理念,突出职业特点,实行专业化分工,从创新方法和途径上,促进监狱警察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实现监狱警察队伍专业化的显著标志,就是职责划分清晰、专业分工明确、职业特点突出。

当前,按照监狱工作的实际,警察岗位设臵在实践中大致分为五类,即管教员类、管理教育类、生产劳动管理类、行政后勤类、政治工作类, 但这种分类过于粗糙,尤其是管教员岗位缺少具体、细致的岗位分类,岗位界线模糊,每个岗位都能干,每个岗位都不精。因此,我们要逐步理顺警察的职位分类,对管教员岗位行细化,这也是监狱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根本所在。管教警察的岗位职责可以细分为以下8个方面:(1)看守职责。主要负责监狱的门卫、监房等 内看守;(2)狱政管理职责。主要从事罪犯的刑罚执行、考核管理及监狱的警戒设施等具体、直接的工作;(3)狱内侦查职责。着重是掌握狱情动态,对监狱内部的安全工作作出有效评估,及时侦查各类狱内案件;(4)思想教育职责。主要是对罪犯进行法律、政策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耐心、细致、深入的谈心、交心、攻心工作,促使罪犯更好地弃恶扬善;(5)文化教育 职责。对罪犯、主要是文旨和文化程度低的罪犯进行必要的文化教育;(6)心理矫治职责。主要对罪犯服刑期间进行心理诊 断、疏导、矫治,消除其心理障碍或疾病,提高改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7)信息管理职责。主要负责罪犯相关信息的采集、分类、归档等工作;(8)其他方面的职责。由此可见,相对监狱警察专业化而言,管教工作是一个更微观的领域,是监狱警察专业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必须通过职位分类,充分发挥警察的特长,提高警察的工作积极性,强化监狱的刑罚执行职能和教育挽救职能,才能充分推动监狱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进程。

(二)要在充实一线警力的基础上,分类配臵监狱警察,分化警察的行刑和改造职能,分设罪犯管理和矫正改造不同职位的工作人员。针对目前监狱警察组织多序列、多职务、多专业和综合结构的现状,按照“因事设职”的原则,实行职位分类与专业分类的双重管理,根据监狱机关机构设臵、警察编制、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来配臵,明确各级各类警察的职务岗位与专业岗位,对不同职位与专业的警察,确定相应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只有对岗位进行科学的专业分工,明确岗位的具体职责,并根据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选择和培训具有该项岗位职责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才能全面推动监狱警察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这也是社会化大分工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三)合理使用人才,发挥个人专长。要真正提高警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承认不同个体的不同能力和贡献,根据警察的个性特点合理安排岗位。因此,我们要建立一支门类齐全、层次合理、结构协调的专业队伍,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岗位设臵不同的工作标准,根据警察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和个人爱好配臵岗位,进行不同的培养,实现按能配岗、能岗匹配。对新招录警察,根据专业特点用其所长;对既有人员要根据其岗位能力变化以及专业技能提升进行适当的轮岗调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同时,以工作业绩为考核重点,制定各类别警察不同的考核量化标准,逐步实行分类量化考核,并加强对考核结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警察能力建设的发展方向,为合理使用人才创造条件。

(四)建立和完善监狱警察队伍教育培训体系。专业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对警察的培养、使用,促使警察尽快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切实抓好队伍专业化教育培训,是监狱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主要途径。要按照学以致用、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紧密围绕监狱工作实际,继续完善分级分类培训机制,根据具体不同的职位类别,制定具体的培训项目,开设有针对性的培训班,突出岗位技能的培训。进一步加强案例处臵培训,多进行与实战现场相类似的逼真模拟训练,努力提高参训人员的现场应变能力和实战观念。鼓励警察参加专业培训,考取专业资格证书,例如,继续推动心理咨询师培训、考证工作,培训专门的狱内侦察人员,鼓励警察通过参加计算机软件工程师、注册会计师、执业医师、国家司法考试等渠道获得相应专业资格等。以创建数字化监狱为契机,括宽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实现监狱警察工作学习信息化、智能化、自主化和个性化;依托院校的优势,建立定向培训、轮训制度,为培养造就监狱专门人才和“改造专家”创造有利条件, 不断提高监狱警察的学历层次、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五)完善激励制度,激发警察潜能。监狱警察专业化是警察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体现,专业技术职称是衡量一个人专业知识多少、技能高低的尺度之一。因此,在加强监狱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时,有必要完善职称体系,通过职称评定,尝试专家津贴制度,并在政治待遇、非领导职务晋升等方面向突出的专业人员适当倾斜,营造“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的良好氛围,促进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

(六)在监狱分类专业化上要有新的拓展。监狱的专业化,或专业化监狱,实质上是监狱分类进一步细密化发展趋势的产物。监狱的专业化,不仅具有关押对象———罪犯的特定性,而且由于这种特定性决定着监狱在行刑方式、警戒设施、监管改造、矫正教育以及专业人员配备上的特定性。这不仅对于监狱节约行刑成本、合理利用改造资源、优化警力配臵和管理等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意义,而且对于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建设性实践意义。一是要构建宏观性一级分流机制。以建立新收犯分流中心为基点和突破口,按科学分类的标准,对新收押罪犯进行宏观性的一级分流。把不同类别的罪犯分类收押于相对类别集中的监狱进行改造。二是要实施微观性二级分类制度措施。考虑到我国的监狱一般规模都有比较大,分类关押不可能由宏观性一级分流一步达到分类纯度的现实状况,应在监狱内部实施微观性二级分类措施,以监区或分监区为关押点,实行监狱内部分类关押,逐步提高分类的纯度,达到分类标准。从而,为监狱开展分级、分类管理和教育改造罪犯提供基础和保障。三是要完善专业化分级管理体系。逐步推行监狱“三级管理”机制,即中央直辖监狱(或部属监狱)、省级辖管监狱和市级辖管监狱;规划实施“三级戒备”监狱体系,即建立高度戒备监狱、中度戒备监狱、低度戒备监狱;调整监狱布局和行刑模式,建立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放式“三种”监狱行刑模式,实现监狱分类、分级的专业化。监狱分类、分级专业化的发展,必将推动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质的突破与飞跃。

二、监狱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对监狱警察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在监狱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作为监狱警察个体而言,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学习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才能实现从新手成为专家,从陌生变为熟悉,从害怕监狱和罪犯变为热爱监狱改造这份工作。结合监狱工作实际,笔者认为,监狱警察必须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强:

(一)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高素质的警察不仅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监狱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与时俱进,对监狱的发展有深入理解。我国监狱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监狱工作应以不断提高罪犯改中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积极矫正罪犯价值观、稳步促进罪犯行为方式转换,把过去危害社会秩序的罪犯铸造成建设社会的积极公民的工作上来。现代监狱的制度设计应充分体现法治社会所追求的人道、人权、公正、民主、自由、平等、效率等基本价值理念,合理地控制罪犯权利,体现刑罚的罪刑法定原则。对此,我们必须有深入的理解。如果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将个人定位于“看门人”的角色,对罪犯的改造满足于“管得住,跑不了”,是无法适应监狱工作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的。

(三)较好履行职业道德。这要求监狱警察具有较强的职业使命感,把监狱管理工作看成是一份事业。在工作中能真正履行监狱警察的职责,培养自身的政治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和改造意识,能够公正、公平执法,能够了解、理解和关心罪犯,能够维护罪犯的合法权益。如果做到了这种程度,我们也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监狱警察的最主要表现。同时,如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能大大促进职业精神,而且也将进一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四)必须在工作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批判性反思。“实践”和“反思”,前一个是用科学的方法去做,后一个是对做过的事情重新思考。“智慧是不能言传的,它只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的智慧”。我们只有坚持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批判性反思,才能对自身的思想、能力、绩效进行客观的总结,针对自身的不足,通过学习先进事迹、补充知识、互帮互助、借鉴创新等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得好: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警察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工作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第8篇:关于加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梁东波 钟鹏

近年来,岑溪市法院严格按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和《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内务条令》的规定,坚持“依法治警,从严治警”方针,认真落实“双重领导、编队管理”体制,加大对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力度,促进了司法警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我们无法回避当前我院司法警察队伍整体水平与司法警察职业化要求尚有差距的现实。通过对该院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回顾和总结,在深入分析司法警察各项工作特点的基础上,谈几点关于加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想法,以期能对该院司法警察职业化进程有所裨益。

一、该院司法警察队伍的发展现状

岑溪法院司法警察大队成立于1996年,现有司法警察19人,其中女警2人。警队下设三个中队,配正副大队长各1人,正副教导员各1人,中队长3人。警队本科以上学历为9人,大专以上学历8人,高中以上学历2人。近三年来,司法警察大队参与押解刑事被告人、值庭800多次,直接参与各类执行案件500多件,协助执行案件100多件,参与处置重大突发事件25件,参与市委、市政府分配的警务活动30多次,均做到了及时准确,万无一失,没有发生一起事故,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曾获得了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授予“人民满意的法警队”称号和荣获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集体三等功”等荣誉。

在物质装备方面,配置了手铐、电警棍、盾牌、网枪、防暴枪、防弹衣、防刺衣、对讲机等警械具;购买了散打护具和跑步机等各种训练和健身器材设立了法警训练室,现在法警大队的装备达到了广西法院司法警察警用装备配备标准。设有专门的羁押室12间,其中有两间为软层羁押间,能满足审判工作的特殊需要;在审判庭、羁押室、枪库等关键部位安装监控设施,按规定配备了安检门、手持探测器等安检设施;给全院每辆警车都安装了GIS卫星定位监控系统,确保了行车安全,从物质装备方面切实为司法警察工作和司法警察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极大地提高了司法警察队伍的战斗能力。同时还增设了荣誉室、会议学习室、专用警械室、备勤室、体能训练室和人民法庭司法警察警务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配置警务指挥车一辆、囚车两辆,大大改善了司法警察大队的办公、训练和学习条件。同时在人民法庭设立了司法警务室,每个法庭派驻了一名法警。法庭警务室做到统一装修布局,并统一配备了警棍、盾牌、警绳、喊话器、手铐等装备,并将所有的规章制度上墙。

二、该院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几年以来,岑溪法院抓法警工作注重从“三个高度”理念开展立警、治警、建警工作,一是从树立国家法制权威高度,做好值庭押解及执行工作;二是从树立国家机构内卫意识高度,做好法院机关、派出法庭及人员的安全保卫工作;三是从树立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武装维稳力量的高度,做好为大局服务的中心工作。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司法警察工作常抓不懈。院一把手经常深入到警队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与法警谈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院党组更是将法警队的建设,着力于从维护国家法律、树立法庭威严形象,加强机关内卫和作为一支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的高度来抓。注重学习其他法院法警队警务建设的先进经验,每年都组织法警队的领导到先进法院去学习取经;在法警大队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上,着眼选好“班长”,任用政治思想坚定、精通本职业务的同志担任大队领导,并且领导配置完备,明确了专人分管警务、警政工作;司法警察队伍人员得到了不断充实,近几年来,我院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通过公务员考试招录了6名司法警察,利用市政府增加的事业编制,招录了6名司法警察,使法警大队人数达到19人,法警人员编制占了全院干警的17%,高于全区12%的水平,法警平均年龄仅为32岁,不断增强了法警队伍的战斗力和活力,为审判执行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抓好基础建设,提升队伍战斗能力。一是大力改善物质装备,使法警大队装备达到了广西法院司法警察警用装备配备标准。二是改善司法警察大队的办公条件,增添办公用品和办公设备。三是在政治经济待遇方面向司法警察倾斜,从优待警,落实了警衔津贴和值勤津贴,优先解决司法警察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原定的6名合同警也争取得了市政府落实为事业编制,并且落实了每月的值勤补贴。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抓落实促发展。在司法警察队伍建设上,我院本着“科学管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治事”的原则,以规章立制入手,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抓制度促管理 ,抓制度促发展,抓制度促成效。近两年来,我院依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内务条令》、《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司法警察执法行为规范》等规定,结合司法警察大队的实际情况,先后制订了《司法警察职责》、《大队领导及中队领导职责》、《业务学习与训练制度》、《严格执行五条禁令的规定》等多项制度并上墙,设有警务公开栏,自觉接受监督,随时起到警示作用。自建队以来,司法警察大队都没有发生一起被告人脱逃事故。这些制度的建立,不仅规范和约束了司法警察的执法行为,而且有效促进了司法警察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照章办事,依法履职已经成为每个法警的自觉行为。

四是加强教育训练,提升司法警察整体素质。每月至少进行一至两次的理论知识培训学习,由分管副院长和大队领导组织学习,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内务条令》、《四个规则》以及相关法律知识,让每个法警都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功底,对上级法院的文件精神每次都及时传达到每个司法警察,认真学习,并做好每次学习的笔记,大队不定时进行抽查。坚持不懈的进行军事业务技能训练。每周利用半天时间进行队列、擒敌技术等军事技能的训练,每月进行一至两次的体能训练。今年还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军事技能集训活动,成立了集训队,骋请了市武警中队的教官进行训练,并在武警中队的场地进行。通过经常性的苦练加巧练,每个司法警察都练就了过硬的技能本领,在每次考核中个个都能达标,保障审判、执行工作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应对暴力执法能力不断增强。

五是狠抓思想作风建设,树立法院窗口形象。 设立了专门的法警学习室,认真开展了“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学习大讨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了贯彻落实《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内务条令》情况专项检查及作风纪律整顿活动,坚持参加全院每周五下午组织的政治业务学习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廉政建设制度,大队每年都签订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并经常性的组织学习和开展个别谈心、交换意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规范司法行为,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廉政之风常驻警队。现在法警队警容风纪良好,人人着装规范,举止端庄,精神振作,礼节周全。

三、加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改变观念,提高对司法警察工作的认识

首先,要认识到司法警察工作就是审判工作,是审判工作的一部分,比如说送达、提押、值庭还有执行生效裁判等等这些工作就是审判,就是诉讼上的事,就是审判工作的事,而不是保障或者是辅助性的事情,在这一定位上,一定要把司法警察工作作为审判工作来看,按照诉讼法、按照我们的审判纪律来严格要求。第二就是司法警察工作是审判工作的基础,没有司法警察工作,审判工作开展不了,要把它做为一个基础工作来抓好。第三就是司法警察工作是一个执法的工作,和法官一样享有执法权,就包括送达一份法律文书这都是执法行为,所以司法警察他就是一个执法上的事情,必须严格依法办案。

(二)加强司法警察的政治素质和规范管理的力度

一是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引导法警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遵纪守法,时时处处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运用典型案例对法警进行警示教育。真正触动干警思想,筑起思想道德及党纪国法的防线,使他们健康成长;二是建立健全法警管理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值庭、押解、看管、参与执行、执行死刑及警力派遣制度,明确法警的工作职责、行为举止和警力派遣制度,使法警在执行任务时有章可循;三是认真落实枪支、弹药、警械具使用管理,教育法警严格遵守警械具的使用规定,做到不违规使用枪支,不滥用、乱用警械;四是在执法过程中,要使用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告知词,文明执法,文明执勤。

(三)加大业务技能训练力度、努力提高司法警察执法水平

加强司法警察业务技能训练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司法警察队伍的根本保证。要结合岗位实际,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努力提高灵活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规范化执法能力,通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司法警察的个体素质和队伍整体工作能力,要坚持训练工作日常化、经常化、全面化,集中训练与岗位练兵的结合,注重实效,及时将训练成果转化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为法警队伍能够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审判执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研究,针对不同情况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应急方案,努力构建司法警察应急执法体系,切实维护法院稳定。一方面要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性演练,要通过有效途径真正实现警力联动,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另一方面法警队要加强与各业务部门的协调配合、增强交流、加强联系、密切沟通、时刻保持信息畅通,确保在出现突发事件特别是出现重大、跨区域突发事件时,能迅速集结并快速作出反应,保证法院领导决策的尽快实现。

(四)加强警务装备建设、落实好法警的职级待遇问题

司法警察从事的是急、难、险、重的工作,必须有一定的装备作保障。法院领导要在法警警务装备建设上、思想上应予以重视,物质上应予以保障。按照最高院关于司法警察警务装备建设的标准进行投入,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阶段地解决,彻底改变警务装备落后的状况。同时还建议在车辆装备上应倾斜法警队,在管理使用上力求专车专用,避免影响法警训练和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押解的安全性,影响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还要切实解决关系司法警察切身利益的职级、待遇等突出问题,把司法警察的职级数纳入全院干警职级系列,统筹考虑解决司法警察的职级问题。统一机构建制和领导职级配备。即基层法警大队职级应与地方公安同级,这项工作应有法院会同组织和编委以文件形势加以解决,落实法警岗位津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特殊专项补贴等,坚决抵制同工不同酬现象。从根本上解决司法警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充分调动司法警察的工作积极性。

(五)加强法警文化建设、推动司法警察职业化建设进程

一支成熟的职业化队伍都要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职业理论体系相支撑,司法警察队伍成立时间较晚,理论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司法警察特有的职业化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法警工作理论研究仍然是司法警察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境。要从推动法警职业化建设进程的角度出发,加强法警文化建设,深入探讨司法警察工作领域面临的种种问题,全体司法警察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理论研究总结经验,把握和运用法警工作规律,认真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探索新路子,以强大的理论武器为指引,开拓视野、改进工作、扩大宣传。促进司法警察职业化建设迈向深入。

第9篇:关于警察形象建设的思考——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就必须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警察形象,沟通警民感情,改善警民关系,最终形成警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一、警察形象的含义及影响警察形象的原因

何为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而警察形象则是指人民警察给予人的直观的、具体的、形象化的总看法、印象或感受,即社会公众对警察的总体评价。它是民警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政意识、服务作风、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警察形象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风貌,是民警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包括仪表形象、纪律形象、业务形象、服务形象和知识形象等。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管理理念,强调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教育”、推出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大使等一系列活动,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服务热情、工作规范、执法文明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树立。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第一,由于人事管理上进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社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2、日常执法工作不尽人意。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大众的需求产生较大的距离,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二是部分民警执法不够规范,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等“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三是公安宣传工作不力,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治警不严,惩处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不能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一方面队伍中少数害群之马未能得到及时处置,不能使得后来者引以为戒;另一方面,无法约束民警的思想、行为,导致民警违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二)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

1、期望过高,失望越大。相当一部分群众把民警当作“神”而不是当作“人”来看,他们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然而,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进而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

2、认识偏颇,混淆视听。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甚至鄙夷而形成对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由对一些民警工作绩效的不满意导致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

3、认知有限,造成误解。由于部分群众法律知识有限,对刑法等实体法有所了解,而对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罚的执行等有关规定不够了解,以致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误解。例如取保候审、保外就医、假释、监外执行等正常法律措施,常因人犯“复出”而被群众误解为徇私舞弊的司法腐败行为,由此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

(三)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

1、行政干预,滥用警力。一是由于公安机关执法权限较大,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往往将公安机关当成万能钥匙,其他部门一遇上难办的事就让警察去管,无形中扩大了公安机关的对立面,从而损害警察形象;二是非警务活动过多,损害警民关系,影响民警的执法形象。

2、鱼目混珠,损害形象。

六、七十年代,穿制服、戴大盖帽的行政执法者唯有公安一家,在老百姓眼里公安机关就是“大盖帽”,代表的是政府形象,有着绝对权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类行政执法人员不断增多,工商、交通、财税、城管、卫生及联防保安等各式“大盖帽”满天飞,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假冒警察招摇撞骗,严重影响了“大盖帽”在群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和威望,也使公安机关的形象受到损害。

上一篇:帮扶工作先进事迹下一篇: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