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精选8篇)

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篇1

党的十八大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强调,“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一个重大课题,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与党的宗旨格格不入,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总书记关于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阐述来理解,特权应该是相对于普通权力而言的,它既包含正当的职权和基于正义的特殊权利(比如军队司法等强制权、给弱势群体的特殊保障权等),也包含不正当的法外特权等现象。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应该是指党员和领导干部、各级党政机关获取和实现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的私利和不正当权力而产生的思想和行为。

其具体包涵以下几个方面属性:一是权势性。产生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首先必须拥有权力或势力,因此多发生在权力职位、特殊行业等;二是特殊性。超越法律政策规定和工作职权,突破规范和规则,搞特殊化。就是不守纪律、不守规则;三是排他性。自己可以超越突破、不受限制,别人不允许,坚持双重标准;四是局限

性。特权也有一定适用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自己说了算的地域、一亩三分地),或针对一定的对象(对其有影响、起作用的人群)发挥效力;五是传染性。特权具有示范性和传染性,上行下效,扩散、蔓延速度快,影响性和破坏性较大。

特权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言代法,搞“一言堂”、办事潜规则,说情找关系、违规开“绿灯”、乱办事等;二是以权压法,一些执法部门权不畏法,执法犯法、随意执法,一些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严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三是徇私枉法,利用手中的权力谋财、谋事、谋官、谋色,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等。

当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必将导致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严重腐蚀社会风气,严重干扰社会公平正义,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人民群众强烈不满,其危害后果极大,必须坚决反对、克服和治理。而造成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诱发因素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错位,缺乏自省自律,加之监督制度机制的缺位,因而使权力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任意“奔驰”。

而在系统内部加强和完善惩防体系建设是有效阻拦特权思想的屏障。因而,加强和完善惩治腐败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一是要构建警示教育长效机制。以抓好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为重点,引导大家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及群众观。通过专项、系统培训和党校学习等形式,按职级的不同分别组织领导干部定期接受

反腐倡廉专题教育,认真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抓住行政体制改革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努力寻找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和治理腐败的方法和途径。定时间、定内容、定效果,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联系制度,编发廉政警言,开辟廉政建设专栏,制做警示短信,真正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教育。

二是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突出重点问题,抓主要环节的督察;抓住案费证照、执法办案、窗口服务等环节及“吃拿卡要”问题进行重点督察,围绕国家局“禁令”以及上级局制定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的具体要求进行重点督察。突出重点岗位,狠抓勤政督察。抓住窗口单位及个别工作人员容易存在的服务态度差、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进行暗访督察。突出焦点问题,进行跟踪督察。把市场准入是否严格把关,案件处罚是否实行罚缴分离,收取规费是否实行收缴,分离等作为督察的重点。特别是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大额资金审批和使用等重大事项,都要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同时,要坚决落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相关规定,改进对领导干部公务活动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情况的监督,尽力减少领导干部不当行使权力的空间和条件。

三是要确保纪检监察的相对独立性。尽快推行纪检监察“双重领导”体制,对于同级党委的领导职责可以限定在“确立监督指导思想和原则”、“保证监督方向”“提出监督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检查监督工作”等层面上,使其无法对纪检监察的具体监督活动进行随意干涉,纪检监察员甚至可推行委派制,由上级委派作

风端正品德优良敢于较真的纪检监察员。上级纪检监察部门要明确限定在业务领导、党规党纪领导层面,指导下级纪委开展监督活动。要积极探索同级党委与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共同领导的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同时可实行委派工作组暗访等多种形式,防止“双重领导”流于形式。

四是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制度管人,程序管事”,大大加强了纪检监察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的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该局在执法程序上,成立案审委员会,严格把关,解决了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从源头上解决了办人情案情况发生。在管理方面,完善干部行为规范,做到人人有准则,事事有章法。在执法方面,实现“阳光执法”。在服务方面,完善岗位礼仪行为规范,打造广大人民群众放心的品牌。在形象方面,建立了定期请示汇报等沟通机制,让社会公众走近,认识,了解,提高部门的知名度和社会公信度。实施监察一月一巡查、一通报制,将系统内在编在岗行政执法人员纳入巡查对象,将执法活动和落实各级各项制度及社会圈、生活圈纳入巡查范围;实行了定期、专项、暗访、走访等巡查;从而形成“六化”即:职责具体化、工作程序化、管理制度化、服务标准化、政务公开化、设施规范化。

五是建立定向监督、反馈的奖惩机制。开展面对面执法监察和向社会发放征求意见函、聘请监督员等形式,监督人员的执法行为和社会行为。自觉增强反腐能力。只有从思想、制度、惩治上建立起全方位预防和打击腐败行为体系,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一种“不

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良好氛围。使每名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做到“不想”腐败,最关键的就是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其头脑,学会正确对待权与民、权与法、权与责之间的关系,清醒认识到权是为民所用,而不是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利益的;权力不能超越法律行使,超越法律行使是要承担责任。从制度上保证其“不能”腐败,关键是要从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和建设及时、有效的监督机制上下功夫。从惩治上威慑其“不敢”腐败,就是要借此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当前要加重对各种腐败行为的经济处罚,使腐败分子在加大违法犯罪行政、刑事成本的同时也加大经济成本,从而抑制腐败分子通过腐败行为获利的想法。

六是尽快构建惩防体系。建立惩防体系这是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目的是遏制与预防腐败,使之达到最低限度,当前面临大要案高发的严峻形势,这是治本之策。各地考虑制定符合机关的实际惩防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职责。用发展思路、改革办法防范目前存在某些不良不当行政执法行为、甚至腐败行为。当前要针对实际,在干部选拔任用、行政执法、行政审批、工程项目建设、政府采购五大领域必须采取严厉措施加以防范。以前易出问题的证照案费也已转化为案费证照,坚决查处党员领导干部中利用审批权、人事权、司法权等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腐败行为,做到党纪处分、行政处分、刑事处罚和经济处罚四管齐下,采取严厉措施加以解决上述问题。同时要以健全审批制度为突破口,大力改革审批制度,把规范审批权力的行使作为强化权力制约的重点,坚决取消

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审批事项;需要保留的行政审批权也要进行分解,完善审批方式,规范审批程序,加强后续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和监控机制,防患于未然。只要这样才能保持先进性,从而最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篇2

顾名思义, 所谓特权, 就是存在于法律和政策规定的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工作职权之外的特殊权力, 换言之, 特权是建立在权力或权利不平等基础之上的。

现阶段, 特权表现为各种以权为本、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谋私等现象, 以权谋私或权力寻租是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集中表现。

一是以权为本。一些握有公权者在思想意识、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上, 抛弃了以民为本、权为民所用的执政宗旨, “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封建腐朽思想严重, 唯官是图, 唯我独尊。思想感情疏离群众, 说话办事脱离群众, 习惯于对人民群众趾高气扬, 发号施令。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 为政冷血, 缺乏人性关怀, 总是站在强势利益集团一边, 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如草芥。

二是以权代法。一些握有公权者总是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 不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放在眼里, 擅长用手中权力搞一言堂和家长制, 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处理日常工作问题时, 喜欢利用职权以授意、指令等方式干扰和影响行政管理或司法活动。

三是以权压法。一些握有公权者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权力越位, 漠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说话办事不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经常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去挑战法律权威, 干预正常的行政和司法活动。

四是以权谋私。一些握有公权者违反各项制度规定, 或把权力商品化, 或非法介入市场经济活动, 利用手中的职权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 包括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公款娱乐;接受或索取与职权有关的单位或个人财物;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亲友经商谋利提供便利条件, 等等。

特权与权力寻租往往是结伴而行的。各种以权为本、以权代法或以权压法等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最终归宿必然是公共权力被物化并逐渐私有化、家族化, 成为谋取私利、维护既得利益的工具和筹码。

一是“一把手”权力寻租现象突出, 相关制度约束严重不足。现行体制下, 许多地方和部门的一把手拥有近乎绝对的权力, 在其管辖的一亩三分地上大权独揽, 一言堂、家长制现象比较普遍。而制度上对一把手往往是内部监督讲得多, 外部制约讲得少, 以致涉及“一把手”的腐败违纪案件比例不断增多。

二是实权岗位和要害部门权力寻租高发, 体制机制性腐败严重。在经济增长压倒一切的指挥棒下, 一些政府部门和经济行业的官员借机把手中职权与经济资源结合在一起, 催生严重的体制机制性腐败。

三是群体性、有组织的权力寻租多发, 特权腐败的利益同盟日渐增多。根据统计数据, 群体腐败涉案人数近年来占比明显提高, 往往一案涉及多人、多个部门, 案中有案, 串通作案, 组织作案, 形成特权贪腐的群体利益链条。

四是权力寻租广泛存在于干部队伍中, 特权腐败现象开始具有普遍性。从近年来被立案查处人员的岗位职级来看, 腐败违纪人员在各职级人员中都有所发生, 且其比例按职级从高到低、人员从少到多呈现均匀递增态势。有的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几乎全军覆没。

五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惩治权力寻租阻力大。相当多的干部群众价值观念混乱、廉洁意识淡薄, 对社会上的贪腐之风习以为常, 还经常扮演助虐者的角色, 如主动行贿;人民群众在反对特权腐败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基本权利还未得到充分尊重和落实;在反腐参与渠道、方法及对当事人的保护等方面, 还缺少完善的制度性保障。

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在转型阶段,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之所以表现得特别突出,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观念原因。一些握有公权者缺乏正确的权力观和地位观, 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严重, 喜欢讲面子, 耍权威, 摆官架, 热衷于特殊地位和特殊待遇。二是利益原因。市场经济规则还不够完善, 权力商品化比较普遍, 受利益驱动, 一些握有公权者忘记了人民公仆的身份, 私欲膨胀, 千方百计利用手中职权搞特殊, 用特殊化的权力侵占公共利益。三是体制原因。权力设置过分集中, 结构配置不合理, 权力对市场干预过多, 使一些掌握重要岗位的人控制了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分配, 公共权力变成了个人或小集团的谋利工具。四是监管原因。监督机制不完善, 监管措施不得力, 尤其是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监管不到位, 导致不受约束的权力不断越出制度边界, 造成公共权力失衡滥用。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如果不加治理, 任其蔓延, 会直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极大的破坏, 最终会动摇党和政府的执政地位。

首先,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毒害社会道德风气的祸首。一些握有公权者利用不受约束的权力作为资本, 肆无忌惮地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 特权腐败已经成为他们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这给社会其他群体提供了极坏的示范效应, 助长了权力崇拜, 催生了贪污腐败之风, 导致整个社会法制规范失效, 道德底线失守, 各种潜规则盛行, 严重腐蚀了社会的良好风气。

其次,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诱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一些握有公权者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谋私, 严重干扰了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行, 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加剧了社会不公和人民群众的不平等感受。而特权阶层严重的贪腐行为也往往会刺激社会的不满情绪, 不断积聚各种民怨和暴戾之气, 一旦超出一定的限度, 必然导致部分人心态失衡, 进而演化出激烈的社会冲突和动乱。

再次,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妨碍社会进步发展的阻力。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集中表现为权力寻租, 而权力寻租本身并不创造任何新的社会财富, 只是纯粹的财富转移活动, 在转移过程中, 用于寻租和反寻租所耗费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对社会发展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更严重的是, 这种财富转移活动通常伴随着强势利益集团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侵犯和掠夺, 从而加剧了阶层固化、利益固化的矛盾。而特权阶层为了维持原有既得利益格局, 会不惜代价阻止任何体制机制变革, 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发展。

三、行动路线:把权力关进牢笼, 让权利回归社会

(一) 以民主法治机制为根本, 规范党和政府的执政行为, 铲除权力寻租根源

一是规范党的执政行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自觉接受法律约束, 带头遵法守法, 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党要支持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 支持企业自主行使独立的生产权和经营权, 自觉消除长期以来党政、党企不分, 权力过分集中的陋习。

二是政府要依法行政。政府施政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进行, 任何影响民众、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和义务的决定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作依据。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平等对待所有管理对象, 不偏不倚。建立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行政决策机制, 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依法决策。

三是切实推进司法公正。要真正实现司法权的独立公正行使, 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要充分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法律精神。公安、检察、审判等机关应当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 公开职权范围、办案程序等事项, 规范执法行为, 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扩大和规范司法公开的事项和内容, 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 以公开透明机制为基础, 推动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关闭权力寻租空间

一是推进政务公开。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核心是决策公开, 要规范政府决策流程, 最大限度地公开决策内容、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公开听证制度、社会公示制度、民主咨询制度、新闻发布制度等, 提高政府网站、官方微博等信息新渠道的利用率, 将政务公开扩展到包括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办事指南、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财政预算及执行情况以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项等在内的社会普遍关注的内容上。

二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 缩小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范围, 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大政府放权力度, 积极向社会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 向基层政府下放审批权限, 强化行政审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三是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不断强化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等领域的市场机制建设, 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市场的根本性作用, 减少权力寻租机会。在土地使用权和矿产开发权出让、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以及各类公共工程承包经营权、城镇公用事业领域特许经营权等方面, 全面引入竞争机制。

(三) 以监督制衡机制为核心, 合理配置和有效制约权力, 把权力寻租关进制度笼子

一是建立科学的授权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领导干部产生方式, 在考察、培养、选拔、委任、晋升、处分等环节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 在更大范围和领域选贤任能。领导干部选任过程公开透明, 引入候选人竞争机制, 并更加注重民意反映。积极创造条件, 稳步推进和扩大领导干部民主选举范围和层次。

二是建立合理的分权机制。合理编制决策、执行、监督等权力的运行流程、使用权限和职权范围, 突出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制约机制。处理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关系, 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 努力形成相互制衡、分工负责、协调有序的权力结构。完善党委民主决策机制, 建立科学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保证权力主体在规则内活动。

三是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第一, 加强党内监督。不断增强纪检监察机关的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性, 建设一支精通业务的复合人才队伍。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 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大力发展党内民主, 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政治生态环境。第二, 强化人大监督。要督促政府依法行政, 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督促司法机关依法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方面的案件。落实人大对政府财政预决算的审议和监督职能, 强化人大对财政预算的审查权和最终批准权。第三, 支持审计监督。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支持和保证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开展监督。第四, 健全司法监督。加强公安、检察、审判机关的相互配合和监督, 加大惩治特权腐败犯罪案件力度。

四是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的制约监督。对行政审批、招标投标、土地出让、金融证券、财政资金、国企改制及公共服务项目、政府采购、干部人事、司法等容易产生滥用权力和腐败的领域和环节, 建立有针对性的工作流程、民主评议制度、社会监控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等。严格执行重点部门、重点岗位人员定期轮岗制度。

(四) 以问责惩治机制为关键, 约束权力主体职权行为, 给权力寻租戴上紧箍咒

一是强化“一把手”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一把手”任职期限和任职回避等制度。“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财、物等重要部门, 对涉及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建设、重要人事任免、重大事件处置及大额资金使用等问题, 一律提交集体研究决策, 杜绝“一言堂”现象。完善“一把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先审后任, 先审后离。完善“一把手”述廉考评制度, 鼓励干部、群众实名举报。落实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细化“一把手”家庭财产报告制度。

二是加快推进领导干部家庭财产公开。要正视社会呼声, 借鉴国际通行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做法, 加快制订和细化领导干部家庭财产公开的改革方案, 把住房、投资、收入来源、出国情况及配偶子女从业情况等列入报告内容, 并从内部申报逐步转向外部公示。加强领导干部家庭财产公开的技术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 对自报信息进行独立性核查并及时公布于众。

三是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规范, 领导干部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不得在本单位外的经济实体等组织中兼职和领取报酬;不得在涉及录用、调动、提任、奖惩等事项及涉及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协调、物资资金调配等事项时, 利用职权施加影响。领导干部的直系亲属不得在其管辖地区和业务范围内从事有利益冲突的经办商业、企业、中介服务等经济活动。

四是规范职务消费。健全职务消费管理制度, 细化支出项目, 强化财政和审计监督, 消除职务消费不透明现象。完善干部业绩考核体制, 探索把职务消费成本列入考核内容, 探索开展职务消费货币化、实名制、包干制。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职务消费社会化、市场化。监察机关对职务消费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发现, 严肃处理。

五是加大问责究罪力度。改革干部考核体制, 把群众廉政评价作为考核、问责干部的重要标准。建立重大特权腐败案件“一把手”问责制度, 凡发生重大特权腐败案件的部门主要领导要引咎辞职。对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不当利益, 损害群众利益的特权腐败案件, 要加快严肃查办, 特别是对高级领导干部的特权腐败行为要依法严惩, 不允许出现反腐禁区。

(五) 以多元共治机制为补充, 充分赋权于社会, 把权力寻租置于大众监督之下

一是增强民主党派监督能力。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 将人民政协的监督功能纳入制度化轨道。推广、扩大政协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公共事业等单位担任执法监督员、廉政监督员、行风监督员等做法, 发挥这些特约监督员在防止权力寻租中的作用。进一步畅通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途径, 增加民主党派在政府部门担任实职的机会, 增强其监督能力。

二是拓宽民间团体监督渠道。发挥各类社团组织、专业中介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 拓宽对政府施政行为的监督渠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 促进企业建立自律机制, 预防腐败和商业贿赂。有序发展非营利性的民间反腐组织、反腐网站等, 发挥社会力量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

三是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尖兵作用。赋予新闻舆论监督以合法性, 充分保障新闻媒体以合法手段调查特权腐败事实并公开报道的权利。鼓励新闻舆论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运用各种新闻舆论手段, 及时发现和揭露特权腐败行为。

四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切实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拓宽监督渠道, 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权利。完善群众投诉举报制度, 健全举报人保护制度和投诉结果回复制度, 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对滥用权力打击报复行为要从严惩处。不断改善网络反腐技术条件, 优化群众监督的制度环境, 建立和完善有关反腐信息公开制度。

(六) 以文化内化机制为支撑, 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让权力寻租无处容身

一是提升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水平。强化领导干部的宗旨观念, 重点加强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 从思想深处铲除特权思想。树立群众路线观点, 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和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通过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先进典型示范与反面典型警示相结合, 增进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二是培育民众廉洁理念。特权腐败现象与民众的廉洁道德观紧密相联, 民风和社会风气不正往往是特权腐败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基础。要从学生教育抓起, 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使廉洁、诚信、守法等道德意识从小在学生头脑中扎根, 并融入行动中。在经济活动中, 要提倡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廉洁经营。在社区建设中, 要把廉政文化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各项活动之中, 增强群众的廉洁、诚信、守法意识。在公共事务活动中, 要主动培育民众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公共活动, 破除权力崇拜心理。

特权现象的表现及其治理对策 篇3

【摘 要】在我国现阶段,特权是指在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领域内超越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或集团的权利或权力。在我国现阶段,过度职务消费、“形象工程”、公共权力私有化、权利特殊化等特权现象引起了社会公众强烈的不满。消除特权现象,必须多管齐下。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加大监督力度、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消除特权现象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特权 职务消费 公权私有化 权利特殊化一、特权的内涵和基本属性

特权现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政治现象,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表现形式。特权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如阶级特权、等级特权、种族特权、宗教特权、族权、夫权等。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决定了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权现象作为旧社会旧制度的残余还远没有消失,有时候还很严重。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权现象,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指出:“今天反对的特权,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他指出:“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中纪委十八届二中全会讲话时指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因此,根据我国领导人的表述,我国现阶段的特权主要是指在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领域内超越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或集团的权利或权力。

特权一般具有下面几种属性:一是权势性,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产生必须拥有一定的权力或者在社会中具有某种优势地位,因此多在拥有权力职位、特殊行业的群体中发生。第二是特殊性,就是超越法律政策规定和正当的工作职权之外,突破规范和规则,获得法外的权力或者权利。三是具有排他性,特权的行为仅限于某些人或者小圈子,圈子内部的人可以享受特权,而其他人则不能享受,违反社会公平的准则。第四是局限性,特权行为一般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针对一定的对象群体发生。此外,特权现象还具有不良的示范效应,上行下效,很容易扩散蔓延,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和破坏作用。

二、特权现象的表现与危害

特权现象形式多样,尤其是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特权现象,公众舆论反应非常强烈,尤其值得关注。

(一)凭借权力谋取生活享受,过度职务消费和“形象工程”是其集中体现

领导干部的职务消费本属于工作需要,但是有的领导干部抛弃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把过度职务消费视为理所当然,一味追求生活享受,造成极大的财富浪费,助长了社会奢靡之风。过度职务消费主要表现有:第一,超标准配备公车和公车私用;第二,公务接待超标准、扩大化等违规消费非常突出,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公务接待不执行或者无标准,住豪华酒店、喝高档酒、抽高档烟、吃天价宴席、进高档娱乐场所等高消费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一些个人消费也由公家买单,通过公务接待谋取个人私利。第三,公务送礼成风,公款送礼的理由冠冕堂皇,形式多样,礼物日趋高档,许多公务送礼已经演变为谋取单位、部门利益或者个人私利的重要手段。第四,公务娱乐日益普遍化和多样化。假借学习培训、招商引资、公务考察等名义进行公款境内外旅游,借机进行高档娱乐消费。此类行为虽经多次治理,仍不时见诸媒体报道。当前,在党中央决定大力整顿“四风”和反腐倡廉力度不断的背景之下,奢靡之风有了很大收敛,但是也有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心存侥幸,继续采用隐蔽的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奢靡消费,浪费公款。

有的地方以改善机关办公条件、展示地方经济实力和形象为由,一味追求政府办公建筑的豪华气派,把地方政府大楼建成当地最豪华、最高档的建筑。这些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投资动辄达到数千万或者上亿元人民币,为工作人员超标准装修,配置办公设备和办公场所。这些政府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极大地满足了地方领导炫耀的虚荣心,造成了干部群体高高在上的心理效果,却与社会公众拉开了距离。

(二)公共权力私有化,权力“抱团”,利益“拉帮”和干部“结网”现象

官员掌握的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该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但是公共权力私有化现象却将人民赋予的职权当做为本单位、部门和小集团谋取利益的工具。一些权力主体之间相互利用、相互交换、彼此关照,在征地拆迁、项目建设、房屋买卖、争资招商、人才招聘、国债分配、教育卫生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实等众多民生领域形成特殊利益的圈子,形成了“特权医疗”“特权教育”“特权人事”“特权帮扶”“特权采购”“特权低保”等情形。

(三)滥用权力破坏社会主义法制

有的领导干部处处表现出一种“我是领导我怕谁”的权力傲慢姿态,一些拥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不能文明执法,滥用暴力,造成了官民之间的严重对立。官员打人、骂人的事件不时见诸媒体报道,城管暴力执法殴打商贩酿成的群体事件层出不穷。此类官员欺压民众的现象经网络等媒体报道,非常容易吸引公众的眼球,导致社会的心理疏离甚至造成更大的群体对立。此类现象严重损害了领导干部群体的整体形象,极大破坏了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导致了“仇官”社会心态的泛滥。还有一些领导干部不能认真约束自己的亲人,放任子女胡作非为。当这些“衙内”违犯法纪之后,动辄以“我爸是某某”之类的狂言对抗执法,充分展示了“官二代”行为嚣张背后的特权观念。

(四)特权等级化与权利特殊化

当前,我国一些权利的特殊化和等级化现象有所增长。其中表现之一是“官二代”享有特权,有的地方招聘公务员,对官员子女、家属给予特殊照顾,还有一些“官二代”在干部任用选拔过程中,获得火箭般的快速提拔。从“官二代”到“二代官”,反映了公共权力的职权出现了某种世袭现象,其结果是导致权力阶层固化,堵塞了人才的上升途径。我们并不否定领导干部子女中的出类拔萃者,完全可以同其他人一样按照正常程序走向各级领导岗位。但是这种从“官二代”到“二代官”的现象频频发生,公众质疑声音不断,我们不得不思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一命题。此外,一些特权行为备受诟病。以交通特权为例,有些领导干部下去视察、调研时,接待方擅自提高警戒级别,动辄使用警车开道,封锁交通;某些特权部门和领导干部的车在没有执行紧急公务条件下,无视交通法规,随意违规行驶。这类做法不仅严重扰乱道路交通秩序,而且损害了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平,公众对此侧目而视,甚至怨声载道。

三、特权现象产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一)特权现象产生原因

人类历史中的特权现象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我国现阶段,特权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历史文化原因。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我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有长期的“人治”传统和浓厚的“官本位”观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特权,就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主义传统比较多,民主制传统很少。” 其次,我国制度建设的不足,邓小平同志指出:“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新滋长。”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也给特权现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二)治理特权现象的对策

第一,必须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思想教育的长期性和针对性。当前,通过扎实开展“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习贯彻“八项规定”等教育内容,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宣战,有助于克服领导干部的特权观念,从而遏制特权现象的滋生蔓延。因此,必须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经验和成绩保持下去,形成长效机制。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度。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尽快完善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法律制度并保证切实地实施。有关领导干部职级待遇的相关规定必须保证严格的执行,不得随意突破。同时,也必须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和社会公众的容忍度进行修改完善。要通过完善的法规把权力的老虎关进制度笼子里,对于违犯现行制度的特权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第三,反对特权,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是公共权力的归属主体,所有公共权力的执行者都是人民的公仆,决不能把手中的权力私有化或小团体化,要真正把权力用在为民谋利上。作为身在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领导干部,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党政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对于克服特权现象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反对特权现象,必须从领导干部抓起。

第四,必须强化监督管理。不受监督的权力,权力的膨胀就成为必然。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坚持关口前移、实行过程监控;探索加强和改进监督的新途径、新方法,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合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定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第五,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特权现象产生的土壤。特权现象与生产关系中的弊端密切相关,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实现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使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清除特权现象滋生和蔓延的经济土壤。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2]徐京跃,周英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www.xinhuanet.com. 2013-01-22.

公安反特权思想心得体会 篇4

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反特权思想教育和争创“无违纪所队”活动,是继“大讨论”之后公安机关新一轮执法理念变革的必然要求,是树立***同志提出的新时期武各方面良好警风的必然要求,是服务和保障“三基”工程建设,巩固和发展公安工作良好局面的必然要求。

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使我们每一位民警能够保

持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必将有力地促进民警队伍建设。开展反特权思想教育和争创“无违纪所队”活动,是我们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根本保证。通过学习,我有如下体会:

一、充分认识了开展反特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深刻领会了开展反特权思想教育的重大意义。人民警察党和国家事业的坚强柱石,其作风如何,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开展反特权思想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民警的执法能力、保持和发展人民警察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民警执法爱民素质的进一步转变和提高。作为民警,我们一定要按照锦涛总书记的指示去做,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历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把自己锻炼成为人民群众支持、爱戴的合格民警。

二、要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人民警察的宗旨。尽管当前经济转轨,竞争意识增强,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仍然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人民警察的宗旨。之所以有些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那是由于我们内部极个别人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心里装的不是群众,而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捞取好处,以权谋私,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严重地败坏了党的形象,败坏了人民警察的形象。因此,必须引起我们每一个民警,尤其是在领导岗位上的人民警察同志的深思和警觉。无论在什么时候,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永恒的。

三、抓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树诚信公安。公安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其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意识都直接影响到公安机关的形象。为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强化自身形象建设,视形象为生命。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和辖区的社会治安状况,落实了便民、利民、为民等措施,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新举措,我们不但要做好日常工作,打击违法犯罪,还要主动将国家法律法规送到老百姓手中,帮助老百姓提高法律素养,对老百姓的救助、来访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按照教育活动的要求找差距、找问题,切实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作为一名警察,我坚决不抖威风,不耍特权,认真按照公安部***部长提出的“人要精神,特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四句话精神,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制度和廉政制度,认真落实公安部“五条禁令”,不发生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

我相信: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一定会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坚决反对特权思想,树立良好警风,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新的工作成绩,为渭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再立新功,为警徽添光加彩!

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篇5

1、应用游戏的隐身:登录QQ空间进入“个人中心”=》点击“动态设置”=》专属特权,若您已经是豪华版黄钻用户,直接勾选“无影无踪”选项,开启后,您在游戏时将不会被好友看到;

注:若您还不是豪华版黄钻用户,请先升级为豪华版黄钻,

豪华版黄钻隐身特权QQ空间如何设置隐身特权

2、空间访客的隐身:

方法一:空间访客的隐身:登录QQ空间点击“更多”=》选择“好友”=》“隐藏访问设置”,输入您要隐藏访问好友QQ,确定即可;

吸烟时间特权演变 篇6

但是,出乎人力资源部的意外,吸烟的员工约定俗成似的,都选择在下午3点的时候跑到休息室,一边吸烟,一边聊天。孙红琳不断收到员工的投诉:由于过于集中,烟味无法及时排出休息室,办公区内不时会飘来呛人的烟味;吸烟员工谈笑声太大,影响到办公区内仍在继续工作的员工。尤其是女性员工,对此颇有怨言。

慢慢地,公司内的所有员工都把下午3点当成了公司规定的休息时间,即使非吸烟员工,也会在这个时间段放下手头的工作,串位闲聊。

“尽管我在一些场合也提出过警告:10分钟的时间并不是每个员工的休息权利,即使要休息一会,也不宜如此串座。”孙红琳非常苦恼,“但他们认为,既然吸烟的员工可以有这个特权,为何我们就不可以有?”

尴尬之中的孙红琳面临一个两难困境:取消这个10分钟的吸烟时间,一方面会引发员工的强烈反弹,另一方面也无法控制员工在休息室的逗留时间;如果不对此进行控制,约定俗成式的休息时间就成为公司全员的休息,对工作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

孙红琳该怎么办?

首要考虑公平性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吸烟员工利用所获得的10分钟吸烟时间的“特权”集中吸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员工的心理需求,即沟通的需要。最终使3点钟成为该公司约定俗成的休息时间则是由于“特权”导致了其他非吸烟员工产生不公平感所致,反映出的是员工群体的一种价值观念,即公平性原则。

解决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特权”本身,然后才是如何使用特权的问题。企业制度或约定的制订面向的应当是全体员工而非个别人,而面向部分人员所制订而产生“特权”现象则往往会在员工中产生不公平感,

这种不公平感最终导致了案例中发生的情况:大家都来享受“特权”,最后所谓的特权变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制度制订之前必须先考虑的问题。

其次,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制度所不能达到的层面往往是依托企业文化的引导来实现。企业文化能够对制度难以触及和约束的员工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在本案中,公司仅对员工吸烟区域与时间进行了约束,并未对员工是否应当同时在3点吸烟或者是集体吸烟、聊天进行约定,现实中这也不可能进行约束。

根据以上分析,孙红琳可采取的解决方案如下:

第一,以公司的名义明确规定下午3点至3点10分钟作为全公司的休息时间;

当一种行为已经在公司成为一种共同的习惯或约定俗成后,要改变这种行为习惯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强硬地取消10分钟的休息时间,必将引发公司员工的抵抗心理,同时还可能引起一些员工对公司有关制度的朝令夕改引发不信任态度。事实上,现在很多公司都有一个tea time或coffee time ,因此,孙红琳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需要取消10分钟的休息时间,而在于对待10分钟时间的态度,即如何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有效地发挥出10分钟休息时间的作用。

第二,以各种活动形式,丰富10分钟休息时间内容。比如简单的健身运动,缓解工作疲劳;开展简单的办公场所的小游戏,增加同事之间的交流,增强团队意识;组织一些简短的有关公司经营、管理或日常工作等的研讨活动,增加员工对公司的了解,并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建议,这种形式要比一些正式场合的效果要有效得多。

第三,注重对员工行为的引导、约束。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吸烟员工的行为对其他非吸烟员工的工作产生影响时,他们并未受到警告或指正,因此,可以认为他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了默许。如果员工的行为在一开始的时候得不到约束,必然会导致行为影响的放大,产生更多不良后果。因此,一定要注意防微杜渐,合理引导。

父亲招聘儿子渲染就业特权 篇7

在“一岗难求”的当下, 每一个就业岗位都充满残酷的竞争, 何况, 像电大这样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 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然而令人费解的是, 如此炙手可热的电大法学教师岗位不仅报名者寥寥, 而且三名报考者中两人缺考, 只剩下校长儿子一人参加笔试、面试。这不是给校长儿子量身定制工作岗位, 变着戏法搞权力世袭吗?

对此, 人事部门承认确有此事, 早已发现这个问题, 但是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根据《平阳县教育局公开考录职高专业课教师招聘启事》第五条第一款规定:“报考范围面向平阳县的招考岗位, 设开考比例即岗位录用数与报名人数之比须等于或超过1∶3, 否则取消该岗位录用计划。而平阳人事局工作人员说, 这个规定只说报名要符合1∶3, 并没有要求考试也按1∶3参加, 这种解释显然难以让人信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是不争的事实, 对外公开招考的事业单位法学专业岗位只有三个人报名本来已经很蹊跷, 三个报名者中竟有两人缺考, 莫不是虚构报名信息?如此招考乌龙阵, 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对照工作人员对招考规定的解释, 电大校长精确制导招聘儿子的用意不言而喻。

任何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出身。普通百姓本来因为出身普通, 已经输在起跑线上, 校长再变着法子招聘自己的儿子, 岂不是渲染身份世袭, 让普通百姓距竞争起跑线愈来愈远?

本该对外公开招考的公共就业岗位, 结果成了某些特权人物的自留地。这恐怕用“权力通吃”来解释比较合适。《圣经》的“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电大校长“一对一”招聘儿子, 正是对这种“损所不足而奉所有余”的“马太效应”赤裸裸的诠释。

电大属于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 不是家族企业, 更不是权力阶层的“一亩三分地”, 公众有权参与管理。电大新增工作岗位理应对社会公开招录, 不能由领导子女霸占。对此, 不仅电大校长有义务自证清白, 当地人事部门、教育部门也有义务作出正面回应, 不能以“符合规定”愚弄民意。但是从权力的韧性与监管的复杂性来看, 我们显然不能奢望权力阶层主动打破就业世袭潜规则, 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而需要有关部门介入调查, 用翔实的调查材料, 掀翻就业世袭潜规则。

特权公民“政府造”?  篇8

给予外来投资者适度的优惠政策,来带动招商引资未尝不可,但是“投资500万能当特权公民”已经跑调,其实就是对违法行为的纵容。试想,有钱人交通违规从轻处罚甚至不予处罚,在娱乐场所被查可“提供便利”,本该公正的执法还有公正可言吗,还能服众吗?

特权公民“政府造”,说起来半点也不奇怪。在我们抨击各种特权思想为何永远消灭不了的时候,正是我们的一些政府行为,助长了特权之风。一纸政府文件,就可以给人特权,就可以让交警徇私,就可以让去娱乐场所检查的公安枉法,你说,特权意识的根源不正是政府吗?每过一段时间,各级政府都会出台一些打击比如违法驾车之类消除特权思想的规定,让人纳闷的是,特权车为什么似乎永远“消灭”不了?因为诸如发“绿卡”之类的政府行为,鼓励了一些人耍特权,破坏了规矩。任何法规只有保证它一视同仁的平等性,才能受到民意的尊重。没有了这些规矩,你投资商可以不守法,当地大老板为了“面子”也要不守法,官们就更要耍耍特权威风了……你说,法治环境怎么能好起来?

上一篇:高中关心为题记叙文600字下一篇:最新建党96周年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