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警察刑事自由裁量权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警察刑事自由裁量权(推荐7篇)

论警察刑事自由裁量权 篇1

《论刑事诉讼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一文选题具有现实针对性,能为司法实践中法官审理刑事案件运用自由裁量权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全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法官在行使刑事自由裁量权时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分析了影响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因素和确立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必要性,最后重点探讨了关于法官在行使刑事自由裁量权时存在问题的完善。论文结构安排基本合理,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论警察刑事自由裁量权 篇2

1、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的概念

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法律授予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 在正义、公平、正确、公平、合理的价值目标指引下, 依法对案件适用实体与程序法律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自主作出裁决的权力。

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 作为一种司法权力存在, 之所以长存不息, 是因为其存在着特定的社会价值与目的, 符合社会的需要与要求。法官在任何一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都处于主导地位, 指挥者诉讼活动的进程。赋予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 法官便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 对案件进行较为灵活的裁判, 使案件裁判符合法律规定的公平正义, 从而得出公正的裁判结果。因此, 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对社会有很大的价值。

2、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的价值

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对社会有如下价值:第一, 促进司法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法官行使审判权, 就是为了实现法律所规定与追求的公平与正义目标的实现, 赋予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 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平与正义。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同, 自然法制程度也不一样。赋予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 使法官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裁决, 综合考量各个案件, 而不是硬性死板的规定, 这样才有利于真正实现公平与正义, 同时也可以促进各个地区法治的发展。第二, 维护法律的稳定与发展。法律规则本身具有不完善性与滞后性, 法律一经制定必将落后于现实。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可以弥补法律规范中的不足, 促进法律的发展。第三, 有利于法官职业化的形成。我国虽然没有采用对法官的高薪养廉制度, 也没有专门的大法官。但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 自主决定什么情况下运用裁量权, 及如何适用, 有利于具备独特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形成。

二、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存在的问题

1、我国刑法颁布施行以前, 法官判案主要依据政策, 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刑法颁布施行以后, 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 此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但目前我国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广泛的使用空间。在我国, 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法官滥用刑事自由裁量权。

2、法官错误行使刑事自由裁量权。

(二) 导致自由裁量权出现问题的原因

出现上诉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1、我国的刑事法律中有些立法和司法解释规定比较模糊和概括。

我国不同于英美法系国家, 法官在判案时可以遵循先例,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我国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只能在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范围内行使。但是由于在刑事立法与司法解释上存在大量的自由裁量空间, 使得在具体运用时出现混乱, 为法官滥用刑事自由裁量权提供了依据。因为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自由裁量空间, 所以产生了滥用刑事自由裁量权的现象。一些法官假公济私, 并不以法律授予的权限及刑罚出发, 滥用刑事自由裁量权。

2、部分法官素质不高

法官的个人素质会对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有直接影响。法官的理论素质, 包括对法律的理解、对立法意图的把握、对法律术语的含义理解的差异都会影响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另外, 法官的经验、生活环境、个人情感都会影响其行使自由裁量权。我国的法官自身素质偏低, 所以导致滥用刑事自由裁量权的现象发生。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缺乏有效的监督

自由裁量权有很大的空间和灵活性。我国刑事审判中自由裁量权的最大不足就是在授权的同时没有建立起相应有效地控权机制。且现有的控权机制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作用。所以导致自由裁量权的运作出现问题。没有有效的控权机制, 法官却有自由裁量权的随意, 同时刑罚的法定性不够均衡协调, 幅度宽泛。所以极其容易法官滥用刑事自由裁量权和法官错误的行使刑事自由裁量权。

三、完善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建议

从以上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从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行使的问题及原因反推, 我们便可得出规范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条件。

1科学设定法官行使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运行边界

任何权利都应该有其运行的边界, 都应该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否则就将起到反作用。当然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也不例外。一方面, 我们要承认法官应该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已实现案件处理上的个别公正;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警惕自由裁量权被滥用, 防止司法不公的发生。孟德斯鸠曾指出, 任何拥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都受到边界时才停止。没有边界, 权力便是一种无休止的任意性权力, 必然避害无穷, 因此任何权力都要设定其边界。所以我国在赋予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同时也应该给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设定合理的边界。进一步加强对行使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监督。

2、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事立法

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本质上是一种量刑权, 所以, 进一步完善我国量刑情节的有关立法, 是保障法官在刑事审判中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前提。针对我国刑法中有关量刑情节的立法缺陷,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 将酌定情节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化。虽然我们承认酌定情节具有合法性, 但应进一步明确酌定情节, 同时确定酌定情节与法定刑。第二, 对法定情节影响量刑幅度进一步明确。例如, 法律要明确规定犯某罪的加重情节, 存在一个法定加重情节怎样量刑;存在两个法定加重情节又怎样量刑。第三, 减少那些不明确的规定。比如, 去掉那些“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具体的写明到底什么样的情形, 而不是采用这些兜底条款。真正做到“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进一步提高我国法官的整体素质

“任何一项法律制度, 当处于其中的人是最好的时候, 它才可能是好的。”否则即使法律制度科学合理, 操作性强, 也可能的素质不高而无法将法律的功能发挥到及至。所以, 我国法官的素质仍需要提高。

浅谈我国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篇3

关键词:法官 自由裁量 运用 把握

随着社会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民众要求司法公正的呼声愈来愈高,如何有效地规范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设立科学的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运行机制,切实防止形式合法,实体不公的裁判,探索设计一套完善合理的监督制度将成为本文思考的重点。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但凡是规则,就无法面面俱到。法律的抽象性使其不可能针对审判实践中所有复杂多变的情况一一做出明确规定,所以作为连接法律与案件的纽带,法官如何正确、合理地行使刑事自由裁量权,对保障审判公正与效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我国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一)、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含义刑事自由裁量权,是指刑事审判中,法官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对案件自由地做出主观的判断。刑事自由裁定权既是自由的,但有不是无限制的,它是一种在"合理范围"内行使的权力。这种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大小,取决于各国刑事法律的规定。其合理性则关键在于如何对行使自由裁量权加以限制。

(二)、我国刑事自由裁量权的适用范围我国刑事自由裁量权主要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内容,其中包括案件级别管辖的确定、审理案件所适用的程序、对违反法庭秩序人员的处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所规定的内容,包括原则性规定下、概括性规定下、选择性规定下的自由裁量权适用以及刑罚执行方式的适用。

二、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意义及价值

(一)、现实国情决定了刑事案件判决的多样性

地区和经济发展差异。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分布不匀,由此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普遍。不同的消费水平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观。如果不加以区分,难免造成量刑不合理。 如果一概而论地对不同经济发展区域、不同民族和文化区域、不同年代的刑事案件统一量刑,则必然有显失公平现象的发生。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刑事自由裁量权,才能保证量刑的相对公平。

(二)、刑法典的局限性和个案的多样性,使得刑事自由裁量权成为对刑法典的有益补充和灵活运用。作为国家的基本法之一,刑法典的普遍性、明确性和稳定性决定了它的威严不可撼动,却也限制了它时刻跟随社会发展而迅速完善的周延性。也就是说,刑法典只可能是一个模糊的、缺乏发展性的基本规则,而刑事自由裁量权则弥补了这一点。作为刑法典的补充和灵活运用方法,刑事自由裁量权可以辨证地对待问题,并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极大完善了刑法典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功能。

(三)、刑事自由裁量权可以针对法律条文的局限性进行有益拓展。某英国著名学者曾说过:"法律对于犯罪行为只有一种理解形式,犯罪行为对法律却有无数种规避方式。"也就是说法律明文规定的条例远远不能满足审判实践的需要,同一种犯罪行为,可以有很多种外在形式,如果一味照本宣科、按图索骥就必然会遭受蒙蔽!当我们面对隐藏了其真实目的的犯罪行为,通过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可以剥离其虚假的伪装,直击犯罪行为的本质。

(四)、刑事自由裁量权为法官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发挥空间。法官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冷酷的,原因是法律带给人的不可撼动感以及法律条文的硬性规定带来的唯一性。但法理不外乎人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除了依据法律的规定,还必须参考一些其他特定因素。

三、我国刑事自由裁量权行使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法官滥用刑事自由裁量权造成的量刑不当问题。在行使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个别法官认证方式单一,判决草率,没有遵循刑法精神和社会实际,仅凭个人臆断或者个人善恶观,胡乱定罪量刑,造成刑罚不公正现象。 法官缺乏专业素质造成的错判、误判问题。该问题多见于偏僻地区某些基层法院中,个别法官执法素质低下、办事马虎,甚至于有连初中文化都没有学全的人也顶着法官的头衔草菅人命,滥用刑事自由裁量权造成错判、误判。

(二)、法院内部因素。如合议庭制度名存实亡,合议制运行中承办法官制度导致"合而不议";未完全吸纳人民陪审制度,人民陪审员实际作用发挥微弱;法院管理及运行体制行政化,法院及法官行政级别格式化、上下级法院关系行政化、法院内部审判业务运行行政化及法官人事管理行政化等及审委会、内部汇报等制度影响法官合理合法行使自由裁量权。

(三)、外部因素:1、行政干预司法。由于法院的人事、财政都受制于地方政府,现实中,政府官员干涉法院审判的例子比比皆是,法院很难独立行使审判权;2、新闻媒体的影响。新闻媒体不适当的介入,带有倾向性的案件报道或评论可能给社会大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使法官基于媒体的影响和社会大众舆论的压力,作出有失公正的判决;3、其他法外因素。如有的领导和机关根据一方当事人的反映提出倾向性意见,甚至要求法院按其意见办理,否则将对法院的工作设置种种障碍,或出面说情或通过法院领导过问等。

三、法官自由裁量权合理把握的基本思路

(一)、确立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原则

法官自由裁量的主观性决定了裁量者的出身、阅历、性情、经济状况和学术素养等个性特征都将给裁量带来重要的影响,克服裁量时非理性因素,保持裁量的客观性,防范态意裁判,避免裁量的失真或疏离,必须确立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一般性原则。

1、合法性原则。法官对案件的决断,关键在于法官用逻辑的方法,以法律来演绎现实生活,以体现法律正义、秩序,更好地运用规则、解释规则。

2、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原则。"自由裁量的正当与否,应接受法律规范的目的与判决的社会效果的检验" [1]。这里的社会效果的检验主要就是裁判的合理性的反映,体现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原则。包含社会基础的价值观、社会公众利益、社会公共政策、社会道德规范、社会风俗习惯等要素。

(二)立法上确立自由裁量权制度

自由裁量权是审判权的范围,审判权的程序性要求,具有独立的价值。因此,自由裁量权运行的程序必须在立法上得到确认,否则,自由裁量权就不符合审判权的要求。

(三)完善审判公开制度

审判公开是法院审理案件的基本原则,也是保证司法公信力能得到有效提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对自由裁量权而言,不但结果要公开,而且过程也要公开。

(四)重视裁判文书的说理力度

裁判文书作为审判程序的载体, 展示的是程序公正,作为审判结果的载体, 展示的是裁判理性。而合理的程序设置及完善的说理机制, 又恰恰可以保证法官运用自己的法律智慧和法律知识公正无私地处理纠纷, 宣示自己的责任、良知与水平, 从而让司法赢得公众的信任与信赖。"只是通过技术性或者逻辑性地分析法律规定,而将待决案件在其中对号入座,司法不具有能动性和适应性。"[2]适用自由裁量权的裁判文书的说理,其灵魂在于展示其自由裁量的过程,这样的裁判文书往往闪烁着法官智慧的光芒。

结论

只要人类选择了法律这种规范形式,就无法彻底消除法官的自由裁量,无法排除法官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主观价值判断。实际上,人类也没有必要去彻底消除自由裁量权,毕竟自由裁量权有其正面的价值。问题的关键是不是去消除自由裁量权,而是如何去运用与把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使得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能够合理行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赋予了法官选择的自由,但是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并不意味着法官可以恣意判决,率性而为。正如有的法学家所说的那样,"法是理与力的结合。"法官必须理性地行使自由裁量权,才可以彰显法的公平与正义,符合社会公众对法的合理期待,提升司法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孔祥俊:《裁判中的法律、政策与政治》[J].人民司法,2008,(13)。

[2]梁彗星:《民法解释学》[M].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论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 篇4

自由裁量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这些自由裁量权是从法学意义上说的,而不是从政治学意义上说的。它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由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

根据现行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可将自由裁量权归纳为以下几种:

1、在行政处罚幅度内的自由裁量权:即行政机关在对行政管理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时,可在法定的处罚幅度内自由选择。它包括在同一处罚种类幅度的自由选择和不同处罚种类的自由选择。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4第规定了违反本条规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也就是说,既可以在拘留、罚款、警告这三种处罚中选择一种,也可以就拘留或罚款选择天数或数额。

2、选择行为方式的自由裁量权:即行政机关在选择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上,有自由裁量的权力,它包括作为与不作为。例如,《海关法》第21条第3款规定:“前两款所列货物不宜长期保存的,海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处理。”也就是说,海关在处理方式上(如变价、冰冻等),有选择的余地,“可以”的语义包涵了允许海关作为或不作为。

3、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限的自由裁量权:有相当数量的行政法律、法规均未规定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时限,这说明行政机关在何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上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4、对事实性质认定的自由裁量权:即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为性质或者被管理事项的性质的认定有自由裁量的权力。例如,《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21条第(3)项规定:“在渔港内的航道、港池、锚地和停泊区从事有碍海上交通安全的捕捞、养殖等生产活动的”可给予警告式或罚款。这里的生产活动对海上交通安全是否“有碍”,缺乏客观衡量标准,行政机关对“有碍”性质的认定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5、对情节轻重认定的自由裁量权:我国的行政法律、法规不少都有“情节较轻的”、“情节较重的”“情节严重的”这样语义模糊的词,又没有规定认定情节轻重的法定条件,这样行政机关对情节轻重的认定就有自由裁量权。

6、决定是否执行的自由裁量权:即对具体执行力的行政决定,法律、法规大都规定由行政机关决定是否执行。例如,《行政诉讼法》

第6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这里的“可以”就表明了行政机关可以自由裁量。

二、不正确行自由量权表现形式

从以上的分类可以自看出,行政机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几乎渗透到行政执法的全过程。但是,所谓“自由”是相对的,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正如英国十六世纪某大法官所说:“自由裁量权意味着,根据合理和公正的原则做某事,而不是根据个人意见做某事„„,根据法律做某事,而不是根据个人好恶做某事,自由裁量权不应是专制的,含糊不清的,捉摸不定的权力,而应是法定的、有一定之规的权力。”(注1)自由裁量权“是一种明辩真与假、对与错的艺术和判断力,„„而不以他们的个人意愿和私人感情为转移。”(注2)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不正确地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滥用职权。它是不正确地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最典型表现,其导致的法律后果──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无效。滥用职权是一种目的违法,其特点是: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不符合法律授予这种权力的目的。它主要表现为行政执法人员假公济私、公报私仇、以权谋私,以实现种种不廉洁的动机。人民法院对滥用职权的审查有两方面:首先是确定所适用的法律、法规的目的(包括被适用文条的目的);其次是确实具体行政行的目的,然后将二者相对照,以便确定是否滥用职权。由于滥用职权是一种目的违法、人民法院在确定法律目的和具体行政行为目的方面,难度较大,特别是对行使职权的目的难以取证。

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从行政执法的全过程、与案件有关的各种情节、因素和行政执法的社会效果等方面来推定具体行政行为的目的是否违法,对此要充分尊重合议庭审判人员一致作出的认定意见。

2、行政处罚显折合公正。凡法律、法规规定了法律责任的,其立法的一条重要原则便是合理和公正的原则。这里的合理和公正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理和公正,而是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合理和公正,即注入了国家意志的、成为法定的合理和公正。如果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就是违背了国家意志,即不符合立法本意,这实质上是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又一表现形式。人民法院对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可依据公正原则予以变更。

3、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由于有不少法律、法规未规定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期限,因而何时履行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便可以自由裁量。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效率原则,如果违反这一原则,或者出于某种不廉洁动机,而拖延履行法定职责,也是不正确地行使了自由裁量权,人民法院便可依法判决行政机关限期履行法定职责。

三、关于衡量行政执法行为的标准

现在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不产生是否违法的问题,只有是否适当的问题。这实质上是关系到衡量行政执法行为的标准问题。

前已述及,自由裁量权是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机关的一种权力,因此,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必定是行政执法行为。我国法律体系是以成文法为本位,《宪法》第5条规定了法治原则,即强调依法办事。

因此,衡量某项行政执法行为的标准,只能看其是否合法,不合法即违法,这是符合逻辑学中的二分法的。如果评价某项行政执法行为抛开是否合法不谈,只讲是否适当,必然增加了执法活动的主观随意性、独断专横,甚至导致以适当为由堂而皇之地为目的违法而辩护,从而丧失执法的公正尺度,以致行政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受到动摇,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依法行政丧失信心。可见,这种衡量标准的多元化是不可取的。只有在那些无法可依的情况下,作出的行政行为(非行政执法行为,与自由裁量权无关),才有是否适当的问题。

笔者认为,合法的行政执法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2)符合立法本意。那种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就是“合法”的观点。是对“合法”的曲解。如果不符合立法本意,即不符合法律、法规授予这种权力的目的。即便在法律、法规范围内,也是不合法的,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应当撤销或变更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法》将滥用职权和拖延履行法定职责都视为违法行为,正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将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实质上是滥用职权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又视为合法性的一种例外情况予以规定,又反映了立法时的矛盾。笔者对此问题的论述,意在对自由裁量权应加以限制,并非要否认自由裁量权存在的价值。

四、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客观依据及利弊

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家,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都是存在的,区别在范围不同和监督方式不同而已。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考察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存在的客观依据及其利弊是非常必要的,这对完善行政执法,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有着重要意义。

1、保证行政效率是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决定因素。依法行政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这就要求行政机关所拥有的行政权必须适应纷繁复杂,发展变化的各种具体情况。为了使行政机关能够审时度势、权衡轻重,不至于在复杂多变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错过时机,法律、法规必须赋予行政机关在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行使自由裁量权,从而灵活果断地解决问题,提高行政效率。在现代社会中,必然要加强行政管理,讲效率,因而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也会越来越大,这对行政机关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提高行政效率是有利的,但也容易产生弊端──滥用职权。为了防止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假公济私、武断专横,导致“人治”,就必须对自由裁量权予以一定的限制。

2、立法的普遍性与事件的个别性之矛盾是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又一决定因素。由于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差别,法律、法规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对各种情况也不可能概括完善、罗列穷尽。因此,从立法技术来看,立法机关无法作出细致的规定,往往只能规定一些原则,规定一些有弹性的条文,可供选择的措施,可供上下活动的幅度,使得行政机关有灵活机动的余地,从而有利于行政机关因时因地因人卓有成效地进行行政管理。但是,法律条文的“弹性”与执法的“可操作性”却容易产生矛盾。如果“弹性”到不便于“操作”,那么法律实施的效益就要大打折扣。(注3)这也是有些行政执法人员钻法律的空子以权谋私的重要根源。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资产阶级国家的行政法学者认为,昔日消极的“依法行政”,在今天应有新的解释,即所谓“依法行政”并不是指行政机关的任何活动都需要有法律的规定,而是指在不违反法律的范围内,允许行政机关有自由裁量权,即具有因时因事因地制宜的权力。也就是说,行政机关的活动并不限于现有法律明定范围,只要不违反法律仍被视为符合法治,这不仅不予“法治”相矛盾,而且是对它的发展和补充。因为,原来讲法治,主要从消极方面考虑问题,即主要是防患行政机关滥用职权。其实,法治也有积极的方面,即保障行政机关有效地行使职权,以维护法律和秩序。这种理论在资产阶级法学界正日益得势。(注4)

五、人民法院对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

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说:“权力有腐败的趋势,绝对的权力绝对地腐败,”(注5)自由裁量权亦复如是。自由裁量权的授予,绝不是允许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把它作为独断专横的庇护伞,相反应当实行有效的控制,正如詹姆士。密尔在《政府论文集》中所说的:

“凡主张授予政权的一切理由亦即主张设立保障以防止滥用政权的理由。”(注6)法律、法规赋予人民法院对一部分具体行政行为行使司法审查权,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王汉斌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至于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适当,原则上应由行政复议处理,”也就是说,人民法院通过行政诉讼依法对被诉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行使司法审查权,审查的主要内容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是不适当性。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法院对自由裁量权就无法进行司法监督了。

如前所述,行政机关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渗透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各个阶段,由于不正确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滥用职权、拖延履行法定职责、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等,所导致的法律后果是人民法院有权依法撤销,限制履行或者变更具体行政行为。

然而,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表明了人民法院的有限司法审查权。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强调为政清廉,人民法院应当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在这方面要有所作为。一方面要严格依法办案,既要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又要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克服畏难思想和无原则的迁就行政机关。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权,对那些确实以权谋私者,或者其他违法违纪者,人民法院无法通过行政诉讼予以纠正的,应当以司法建议的形式向有关部门提出,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六、控制自由裁量权的对策

为了防止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把自由裁量权变成一种专断的权力,笔者认为应当采取如下对策:

1、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监督主体不仅有党、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还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层群众组织和公民。对已有的法定监督方式还应当根据形势的需要,继续补充、完善;对没有法定监督方式的,要通过立法或制定规章,以保证卓有成效的监督。同时,要有对滥用职权的人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还要有对监督有功人员的奖励和保护。

2、在立法方面,要处理好法律条文的“弹性”和执法的“可操作性”的关系,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减少“弹性”,尤其是对涉及到公民合法权益的条款,更应如此。同时,要切实贯彻执行国务院1987年4月21日批准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第17条的规定:

“行政法规规定由主管部门制定实施细则的,实施细则应当在行政法规发布的同时或稍后即行发布,其施行日期应当与行政法规的施行日期相同。”以保证行政法律、法规实施的效益。要抓紧制定与《行政诉讼法》相配套的有关法律、法规,如行政机关组织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复议法等等。

3、要强调行政机关说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理由。在行政诉讼中,对滥用职权的证明,原告负有举证责任,但由于这种举证比较困难,借鉴国外的某些作法,应当强调行政机关说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理由,以便确定其行政目的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授予这种权力的目的。对说不出理由、理由阐述不充分或者不符合立法本意的,应认定为滥用职权。

自由裁量权总结 篇5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情况总结

根据开县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有关材料的通知》精神要求,大队现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

一、加强培训

为了提高执法人员对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大队组织了专题培训和讨论。一是对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条款认真组织学习研究;二是针对路政执法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并做好归纳总结、推广应用工作。通过不断的培训和讨论,增强了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服务群众的意识,促进执法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执法过错,依照《交通行政执法监督规定》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过错责任:

1、因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当,造成行政处罚案件被复议机关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的;

2、因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当,造成行政处罚案件被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的;

3、行政处罚案件在执法检查中被确认为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的:

4、因执法行为不当或执法程序不到位,引起当事人举报、投诉,造成不良社会运行的;

5、不执行已经规范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相关规定的;

三、具体做法

1、执法监督:大队成立了执法工作监督小组,每月不定时对各中队,超限检测站执法开展情况、执法程序流程、执法风纪等进行一次突击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问题严重的按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处理。

2、案件监督:中队、超限检测站必须按规范的执法程序做到一案一卷,案件结案时由分管领导签署同意后,方可结案。每月30日前把当月完整的案件卷宗上报法规科,法规科对每个卷宗进行认真检查后封存,并按要求把卷宗内容录入重庆市路政信息系统。

3、文书监督:为更加规范法律文书使用,杜绝随意性执法、应付性执法,人情性执法等问题的发生,增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大队根据谁领取谁返还,谁领取谁负责的原则制定了法律文书领还登记制度并建立完整领取返还台帐。

4、推行透明:大队按照《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规范了透明内容(执法程序、操作流程、文书使用、许可事项),确保透明内容准确、程序到位、文书合法,使路政管理相对人一目了然,方便快捷。禁止路政人员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的行为,最大限度地缩小钱权交易的空间,保障了路政处罚、许可行为的科学规范。

四、取得的成绩

通过一年多对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工作认真开展实施,大队无乱罚款、乱收费现象发生;执法人员无违法违纪事情发生;无一起群众上访、举报和投诉事件发生;切实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有效的控制和减少路政行政处罚的随意行。

自由裁量权调研报告 篇6

市局路政科:

根据省局文件要求和市局工作部署,我站结合实际,对车辆超限超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进行了调研,现将车辆超限超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执行现况

1.短途运输车辆超限超载处罚1000元以上难度较大;

2.车辆超限超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不够细化,处罚幅度过大,现场执法人员处罚权力过大;

二、存在的问题

1.短途运输车辆超限超载行政处罚1000元以上,本地司机现实困难较多,经常是讨价还价;

2.年度车辆超限超载行政处罚标准底线过高、高线又过底,现实操作不够合理;

3.超限1倍以上的货运车辆越来越多,处罚标准尺度难控制;

三、建议和意见

1.超限在1吨以下的(10%以下),不予处罚,要加强教育,当事人写书面检讨书,并在行驶证上注明超限数量,加盖公章,3次有过超限1吨以下的,应处罚500元罚款;

2.超限在10%-15%,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以处300元至500元罚款;

3.超限在15%-20%,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以处500元至1000元罚款;

4.超限在20%-25%,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以处1000元至2000元罚款;以此类推,对处罚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

5.超限在1倍以上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以处1万元至3万元罚款,这1倍以上也要进行细化。

6.超限超载车辆处罚应坚持卸货为主、教育为辅的原则,对驾车强行冲卡和抗拒检查甚至暴力抗法的,按照《公路法》规定的上限,从重处罚,并交公安机关进行治安处理,同时进行媒体曝光;对恶意超限超载车辆的当事人应上限处罚。

新余市分宜山塘下超限超载车辆检查站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部监督 篇7

实践中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途径主要有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和民主监督。内部监督是行政系统内部通过一系列机制对自由裁量行为的控制。理论研究中对外部监督途径特别是司法监督给予了特别关注, 认为其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最后防线。而对行政内部监督关注甚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内部监督主体和客体同一, 所以效果不佳”的观念。事实上, 在中国目前政治分化不足的情况下, 政治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的联系较多, 外部和内部只是相对的概念。自由裁量行为是行政人员做出的, 行政系统内其他人员、机构对其进行监督, 也是一种相对的外部监督。而且行政内部监督较外部监督而言, 还有其优越性。

一、内部监督的优越性

从理论上说与外部监督特别是司法监督相比, 行政内部监督有着以下优越性。

1.专业性。

行政机关长期进行行政管理活动, 对行政工作的程序、内容比较熟悉, 对法律范围内如何正确实施行政行为最有经验, 因此更容易判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适当与否, 以此为依据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进行监督。相比之下, 由于行政权涉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和行政管理的专业性、技术性的不断增强, 行政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外部监督机关对行政管理活动并不熟悉, 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否适当行使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

2.便民性。

通过司法监督与内部监督各自的主要途径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比较可知:第一, 行政复议较行政诉讼程序简单且耗时短。行政诉讼要严格按照诉讼程序进行, 从起诉、受理到一审, 有可能还要经历二审、再审。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七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做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 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 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第六十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 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两个月内做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 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 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就算不考虑再审和经批准的延长期限, 走完一个程序至少得5个月。而依据《行政复议法》第三十一条“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做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 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 可以适当延长, 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行政复议审查期限最多也不过90日。第二, 行政复议较行政诉讼费用少。行政复议是不收费的, 而行政诉讼根据案件性质不同, 征收5到上万元不等的诉讼费和其他诉讼费用 (包括鉴定费、翻译费、公告费、勘验费, 证人、鉴定人或翻译人的误工补贴和车旅费, 执行判决、裁定或调解协议实际应支出的费用, 采取诉讼保全措施的申请费和实际支出的费用, 以及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当事人支付的其他费用)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74条:行政诉讼费用原则上由败诉方承担, 双方都有责任的, 由双方分担。也就是说如果败诉的话, 行政相对人要支付这笔费用,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全面性。

行政复议作为一种规范化的行政内部监督形式, 与行政诉讼相比, 监督范围更广泛。《行政诉讼法》第五条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第十二条“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一) 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二) 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三) 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四) 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范围只限于部分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排除了国家行为、行政机关内部行为和行政仲裁行为等具体行政行为。而依据《行政复议法》 第三条第三款 “行政复议机关审查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 拟订行政复议决定”;第六条、第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 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 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一) 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二)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三) 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 行政复议的审查范围不仅包括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合理性审查, 而且可以对部分抽象行政行为进行附带性审查。

4.灵活性。

立法监督主要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加以限制, 而我国的法律是大陆法系, 是成文法, 这就决定了立法监督缺少灵活性, 不能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不同情况加以灵活控制。在我国司法权并不是与立法权并列的国家权力, 而是来自立法的授予, 只能亦步亦趋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 不得越雷池半步。因此, 司法审查在立法的严格限制下往往过分自抑, 处于一种应该审查而难以审查, 想审查而无权审查、无力审查的境地。

5.自主性。

司法审查遵循“不诉不理”原则, 也就是说在行政自由裁量权被不当行使, 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情况下, 只要行政相对人不起诉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就不会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加以监督。而现实中, 我国的司法机构与行政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司法机关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行政机关, 在强大而倨傲的行政权面前, 行政相对人惧于上诉, 司法审查步履维艰。而行政内部监督则是自主监督, 是“关起门来清理家务”, 该管的管, 该撤的撤, 不用担心会影响行政机关的形象和行政权的权威。

二、内部监督途径及存在问题

当前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部监督途径主要有:

1.一般监督。按照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的, 上级行政机关监督下级行政机关适当行使自由裁量权, 改变或撤销下级行政机关的不适当行政行为。上级机关既可以直接纠正或责令下级机关纠正不当的违法的行政自由裁量行为, 也能根据检查结果, 直接追究做出不当或违法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行政人员的行政法律责任。此外, 通过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一般监督, 能发现行政系统内部的一般性问题, 及时改正, 或反映给立法机关, 这对于行政系统内部的整治及行政法治的实现都是至关重要的。

2.行政监察。“行政监察是专门的国家行政监察机关按照依法拥有的行政权力, 对有关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行使职权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政策以及行政法律实施监督的制度。”行政监察的特点是有常设机关、专职监察人员, 以及必要的权力和手段 (主要权限有调整权、检查权、建议权和一定的行政处分权) , 程序法定且监督内容广泛。行政监察的上述特点有利于全面、持久、经常的开展监察工作, 并且具有很大程度的独立性及权威性, 是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有效手段。

3.行政复议监督。行政复议既是行政内部监督的有效途经, 同时也是行政相对人重要的救济途径。行政相对人对在行政复议范围内的不当具体行政行为, 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行政复议机关通过审理, 对明显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决定撤销、变更, 也可以责令被申请人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是一种特殊的行政监督, 具有行政补救作用, 并且复议程序“准司法”, 对监督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行政复议不仅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同时也审查其合理性, 所以监督范围比较广泛;其次, 行政复议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行政一般监督的软弱, 增强了监督的力度;再次, 行政复议的免费特征为一般市民特别是弱势群体运用复议手段维护合法权益提供了可能。随着人民法制观念、维权意识的加强, “小市民”在强势的政府面前不再忍气吞声, 行政复议手段在监督行政自由裁量权方面将会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部监督制度设计比较完备, 然而这样一套严密、完整的监督体系在运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有学者将原因归结为制度本身不完善。比如学者对行政监察制度指责最多的莫过于监察部门人、财、物来自于同级政府, 使之丧失了独立性。诚然, 内部监督制度有不完善的地方, 但笔者认为问题不止在于制度本身。事实上, 这套表面完善的制度体系, 缺乏有效的动力机制, 监督主体很少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 使内部监督体系处于尚未完全运作的状态, 其主要表现为:

监督无序。一般监督、行政复议、行政监察构成行政自由裁量权内部监督的网络。各部分只有明确分工、密切配合, 才能增强其整体功能和监督合力, 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优越性。但我国法律对于一般监督只是笼统的规定“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对下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负有监督的责任和义务;下级行政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可以进行检举等”, 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监察机关行政监察的职责以及《行政复议法》第二条、第三条规定的行政复议的职责, 三种监督方式并没有严格的职能分工, 使监督主体之间存在相互推诿心理, 导致其缺乏积极行使监督权的动力。

监督乏力。总体来说行政系统内部一般监督比较薄弱。由于我国的行政系统实行垂直领导体制, 下级行政机关受上级行政机关的领导, 许多行政行为是在上级的指导下直接做出的, 下级行政机关好比是上级行政机关的“儿子”, 所以上级对下级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缺少关注, 只是对下级的报告资料进行查阅, 很难发现问题;行政人员工作绩效主要由上级行政领导考评, 下级行政机关面临着上级和绩效的压力, 致使下级对上级的监督相当薄弱;至于同级之间, 由于同处一个行政系统, 同事关系也使行政人员碍于情面而放松对自由裁量行为的监督。

监督失衡。从监督时间上看, 事后监督多, 事前、事中监督少。根据监督主体对监督客体监督的不同阶段, 行政内部监督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个阶段, 内部监督应在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进行, 做到三者有机结合。然而我国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部监督基本上都是事后监督, 忽略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 导致滥用自由裁量权行为不断, 行政内部机关陷入被动状态。从监督对象上看, 监督下级较多, 监督上级较少;监督一般干部较多, 监督领导干部较少。监督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监督对象的均衡性基础之上。我国政府内部监督对象失衡, 严重影响到我国政府内部监督的效果和权威。

监督意识淡薄。监督意识包括监督者积极参与监督的意识和被监督者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目前, 无论是作为监督主体的行政机关, 还是被监督的行政自由裁量行为做出者, 都缺乏必要的监督意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处于一个金字塔的权力结构中, 彼此之间存在诸多的利益联系, 往往对滥用裁量权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被监督者对监督有反感和厌恶情绪, 有的还利用手中权力对监督主体进行打击报复。另外行政相对人的监督意识也很薄弱。由于行政相对人存在的一些传统的想法, 比如“民不与官斗”、“官官相护”等想法, 导致其对政府信任感的缺失, 使其不敢申诉或不想申诉。

三、强化动力机制 完善内部监督

为有效解决我国行政内部监督动力不足的问题, 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 笔者认为以下措施可供借鉴:

1.整合监督机构。考虑到目前监察机关与纪检委合署办公的问题, 虽然大多数行政人员都是党员,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在监督行政机关正当行使自由裁量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行政人员中毕竟还有部分非党员, 而且对违法行政人员给予党纪处分而不给予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 处罚力度不够大。所以应区分党的监督体系与国家行政监督体系, 将行政监察部门从纪检委中分离出来, 专司行政人员的监督, 涉及到党员行政人员时, 可以与纪检委合作。考虑到行政监察部门的职能与行政复议部分重合, 应将这两个部门合并, 更名为监察复议部, 对原来属于两个部门的监督职能进行整合。变双重领导体系为垂直领导体系, 监察复议部直接受国务院领导。该部人员从行政系统中选拔道德品质高, 声望高的专业人员担任。给予该部完全的监督权力。物资供应上, 由中央财政统一拨款。考核激励上, 在原来上级领导为主的考核体系中加入行政相对人的满意度, 并以监督成果为考核标准。该部的职责主要有:1, 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进行日常监督;2, 受理公民不满自由裁量行为的申诉案件。

2.完善监督启动程序。公民申诉是监督体制的强大动力, 因为对于内部监督主体的行政机关而言, 滥用行政裁量权行为侵犯的仅仅是公众利益, 而对于行政相对人来说, 侵犯的却是其切身利益, 所以没有谁会比行政相对人更有监督的动力。考虑到目前行政相对人不敢或不想申诉的现实, 在加强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意识, 重塑政府形象, 使行政相对人对政府增强信心之余, 最重要的莫过于完善公民申诉的启动程序。程序性权利不仅是通向实体性权利的途径, 也是实现实体性权利的保障。对于监督行政法制而言, 仅有各种监督方式并不足以确保对行政权行使的有效监督, 还必须保证有方便的、快捷的程序达到这些监督方式, 启动各种法定监督。通过完善内部监督的启动程序, 使公民的权利遭受不当行政裁量侵犯时, 有一条畅通的途径引起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就可以变监督行政自由裁量的外部动力为内部动力。

3.加强行政道德建设。行政道德是公共行政的灵魂, 其基础价值观对一切行政价值、行政活动、行政行为的评判、选择起决定和向导作用。加强监督者行政道德, 目的在于培育其正义感和公仆心, 强化正确的权力意识、服务意识及守法观念, 培育监督者内在的行为价值导向, 促使其积极主动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监督。

建立公务员行政道德制度, 首先应建立一套科学的道德准则, 作为公务员录用、培训、考核的标准。在公务员的选拔、任免和升降等工作中引用道德准则, 赏善罚恶, 对那些道德模范者, 给予宣传和重视, 对那些品行不端道德不良者, 不予提拔, 形成用人机制的道德赏罚导向;在公务员培训中, 要以道德准则为中心, 采用多种教育形式, 将道德准则内化为公务员的内在道德;在年度考核、任职考察、晋升考察以及组织鉴定等方面以道德准则为标准对公务员职业道德进行评价。第二, 建立相应的道德管理组织。建立相应的道德组织, 进行制度管理, 己成为西方各国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趋势。如美国政府道德办公室、英国的公共生活准则委员会都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专门化和职业化的典型代表。这些机构的共同之处, 都是专职从事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国家应建立专门的政府道德管理机构, 设置专职的管理人员来承担道德规范的落实工作。

4.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 是保障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积极行使内部监督权, 严格履行法定职责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对监督不力机关和执法者的责任追究, 可以促使其更好、更科学合理地使用监督权。行政执法责任制应当体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 遵循权力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行政责任制必须确立行政公示、行政评议考核、行政责任追究等制度。行政公示制度的目的在于把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办事标准、处理时限等一系列直接涉及当事人权益的执法内容, 向社会全面公开, 便于社会的监督。将行政自由裁量机关和内部监督机关的职责权限、工作内容等加以公示, 可以使行政相对人了解裁量机关是否侵犯自己的权利, 应该向哪一机关提出监督要求等, 方便行政相对人启动监督程序。评议考核制度作为行政责任制度的核心制度和关键环节, 对于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推行和实施, 意义重大。对行政内部监督机关监督成果进行科学量化, 并与其工资、升迁等切身利益相关, 对于激发内部监督人员的监督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是建立健全行政责任制的必然要求和最终体现。对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 不仅要追究裁量行为做出者的责任, 还要追究负有监督责任的监督人员和机关的责任, 以对监督机关施加压力, 促使其积极监督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摘要: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部监督就制度设计而言体系完备且具有专业性、便民性、全面性、灵活性、自主性等优点, 但是在实际运作中, 却存在监督无序、监督乏力、监督失衡、监督意识弱等问题。内部监督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动力机制, 为此要完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部监督, 必须强化动力机制。整合监督机构、完善启动程序、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建立责任制度等做法可供借鉴。

关键词:行政,自由裁量权,内部监督,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奇星.行政监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2].赵晓华.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监督[J].河北法学, 2003 (9)

[3].尹友中.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J].行政与法, 2002 (2)

[4].郑殿雨.WTO中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J].当代法学, 2002 (12)

[5].曾坚.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与救济[J].行政与法, 2001 (6)

[6].西北大学依法行政与反腐倡廉课题组.完善政府内部监督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程[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11)

[7].杜魁.论行政复议对自由裁量权的控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8].刘淑波.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控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上一篇:物业公司成立流程下一篇:我所反思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