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初三化学实验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篇:初三化学实验论文

初三化学基本实验教学的策略

初中化学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科学学习方式的养成奠基。初三化学为学生敞开了化学殿堂的大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之旅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基本实验操作的教学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规范操作、科学表达的引导和训练。学生在学习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之前,已经参与过不少实验,见过或使用过一些仪器,他们喜欢看到神奇的实验现象更渴望亲手实验、自主探究,这为学生化学实验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基础。但因为学习要求的不同,可能使学生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操作习惯。为此,初三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学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特殊性和目的性的认识,强化实验的安全意识和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在操作技能的训练中,应将语言指导、正确操作示范和纠正错误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引导学生科学地表达正确的操作以及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

一、了解常見的化学实验仪器

对于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要求:能认识常见化学实验仪器,并能正确书写仪器的名称;能说出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1)反应容器。常见的反应容器有: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烧杯、锥形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仪器的形状、材质入手进而推断仪器的主要作用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2)加热仪器。常见的加热仪器有:酒精灯、酒精喷灯。通过对比这两种仪器学生会发现,酒精灯和酒精喷灯的构造不同,火焰可达到的温度也不同,进而决定了这两种仪器的使用条件。酒精喷灯用于加热需较高温度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而这些化学反应的条件一般都是高温。酒精灯则用于反应条件为加热的化学反应。明确了酒精灯和酒精喷灯的这一区别,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验装置所提供的加热仪器推测出化学反应的条件。

(3)计量仪器。常见的计量仪器有:托盘天平、电子秤、量筒、温度计。在托盘天平的使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不能正确读出游码所示的质量 ;当称量物与砝码放反位置时所计算称物质的质量容易出错。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托盘天平的构造。特别是标尺的零刻度线在天平的左端,游码所示读数要以左边缘为准,学生就不难理解明确托盘天平的计算准则,上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4)经过磨砂处理的仪器。“磨砂”是增加玻璃仪器密封性的一种处理工艺。明确这一目的,加上仔细的观察,学生不难发现经过磨砂处理的仪器有:玻璃瓶塞、试剂瓶(广口瓶、细口瓶、滴瓶)口内侧、集气瓶口上侧、分液漏斗上端口内侧、酒精灯的灯壶口内侧。

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基础和保证。为了确保操作技能学习的效果,一定要遵循技能学习的规律。首先学生要明确操作任务和要求,便于形成动作定向,然后教师进行正确规范的示范,并用简明扼要的操作要领指导,使学生整体感知操作全过程。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解、模拟训练,并在注意事项要求及教师具体指导下,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矫正,使操作更规范、准确、熟练。同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意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正确操作的原因,并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正确操作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大部分的正确实验操作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基本的常识就能够顺利解决。对于一些实验操作如果思考不到位,就很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不规范的问题。

(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先将试管预热,加热过程中要不断地上下稍稍移动试管。分析这么做的原因时,学生能准确回答出为了防止试管因为受热不均而炸裂,所以要先将试管预热;加热过程中试管已经预热充分,因此加热过程中要不断地上下稍稍移动试管的原因肯定不是防止试管因为受热不均而炸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考如果在加热过程中试管固定会导致试管内的液体局部受热,液体喷出伤人。所以加热过程中要不断地上下稍稍移动试管是防止试管内的液体局部受热,液体喷出伤人,而不是防止试管因为受热不均而炸裂。

(2)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分析原因时如果学生能想到固体药品在一般的储存环境下,尽管盖着试剂瓶塞,试剂中也会有少量的水分。因此,加热固体时很可能会产生冷凝水,如果试管口向上,冷凝水倒流就会使灼热的试管底部骤冷而炸裂。所以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的原因就是:防止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3)在过滤操作的教学中,学生比较重视对过滤操作要领的记忆“一贴、二低、三靠”,但对于过滤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却较少。如:分析过滤过程中发现过滤速度太慢的原因、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若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滤纸与漏斗内壁之间就会留有空气,构成空气的粒子会运动到滤纸的孔隙中,导致过滤速度减慢;若加入的被过滤液体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被过滤的液体就会不经过滤纸直接流入滤液中使滤液浑浊。学生经过主动思考会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在解决问题时自然能够灵活应用。

化学实验不仅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王冬冬

第二篇:优化初三化学实验教学“三引领”

摘 要: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点。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要走出传统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的误区,学生是开展化学实验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实验开展的引领者。基于此背景,对教师示范引领,规范实验技能;细化环节引领,推进实验探究;注重课外引领,培养发散思维的优化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此做法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初三化学;实验教学;引领

[

伴随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我国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工作已经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和完善,既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保障了高效的学习效率。然而,就当前的化学教学实践来看,因为受制于课堂教学工作以及实验操作环节,再加上课程改革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影响要素,致使当前的化学实验课程始终未能得到显著改善,阻碍了其健康发展之路。

在初中阶段,不管是学习难度,还是学习方式,都已经明显区别于小学阶段。在步入初三之后所开设的化学学科,学生之前并未涉及,所以,学习起来难度相对较高。对于化学课程而言,应全面加强实验课程的有效性,这是当前必须要给予充分关注的工作。本文重点探讨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同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展开分析和阐释,期望有助于提升当前的教学水平。

一、教师示范引领,规范实验技能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确保规范化的基本实验操作,这样既能够基于此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同时也有助于學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时,所有的基本操作毫无基础可言,教师应关注基础,稳扎稳打,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根基。在演示实验过程中,首先应确保良好的示范作用,既要使学生能够认真观察实验试剂以及实验仪器,掌握操作的用法,同时也要确保每一个操作方法以及操作环节的正确性。

例如,在“过滤”实验这一基本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提炼为“一贴二低三靠”。而学生必然会对这些操作要点心存疑惑,此时教师应一边操作一边解释,使学生能够基于实践充分体会到“一贴”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祛除滤纸和漏斗壁之间的空气。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但难以记忆,甚至还有可能阻碍化学学习热情的激发。

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所掌握了的前馈信息,紧扣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部分,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示范,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对于实践操作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让他们走上讲台向大家进行示范,这样的做法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实践操作的印象。在实验中,偶尔也可以加入一些充满趣味性的小游戏,比如“大家来找茬”,先由学生进行示范操作,之后再由其他的同学一起找其中是否存在操作失误。这样学生必然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高效地掌握知识、掌握实验技能。

二、细化环节引领,推进实验探究

对于探究实验而言,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步骤,其中既包括提出问题,也包括提出猜想和假设,同时还包括计划的制订以及具体的实验过程等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环节的教学必须紧扣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利用。

(一)引导实验质疑

爱因斯坦指出,对于提出问题而言,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具重要性。“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新课改所提出的重要理念,既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也要使学生能够立足于生活现象提炼出化学问题,能够将所学习的化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中。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火灾事故频频发生,学生便可由此提出: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能燃烧?物质的燃烧是否需要什么条件?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以及仪器,自主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从中总结出有助于促进燃烧的办法。除此之外,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如果你身处于火灾现场,你能够想到哪些有效的救火方法?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动手实验,总结出有效的灭火办法。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基于生活展开学科知识探究,并将探究结论应用于社会。

(二)引导实验猜想

牛顿曾说,如果没有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就不可能生成伟大的发现。很多学生都不敢展开大胆的猜想,这会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会一定的阻碍。教师应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立足于提问,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猜想。

例如,当二氧化碳通过紫色石蕊试液之后,液体变成了红色,教师可以基于此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究竟是怎样的物质,才有可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学生们猜想:有可能是水,也有可能是二氧化碳,甚至有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生成物。就此,教师可继续追问:如何验证你的猜想?于是引发了学生的探讨,结合教师的指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三)引导设计方案

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其中的关键核心所在,方案设计的优劣会对科学探究的成败产生极为关键的直接影响。所谓实验方案,实际上就是立足于探究目的所制订的详细的计划,其中既包括原理的确定,也包括相关实验器材、药品的选择,还包括具体实验步骤的策划与确定、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事项等等。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在教材中只涉及相对普遍的制取方法,也就是通过大理石和稀盐酸之间的反应。那么,究竟实验室为什么会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是否可以使用碳酸钠代替这一物质?是否可以用稀硫酸或者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基于这些疑惑点,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展开研究,并且对于实验计划进行如下调整:结合制取氧气的三种办法以及气体发生装置的主要决定因素,为学生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引导,全面燃起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

三、注重课外引领,培养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很多人认为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核心所在,就是能够立足于多方位、多因素以及多变量对问题展开全面考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课内实验而言,大都具有固定的程式以及通用的材料和实验用具,而且需要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实际上这一方式并不会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有效的促进。对于课本中所涉及的相关实验,可以选择课外实验的方式,这样才能够在时间以及空间上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才能够使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其中既包括实验设计,也包括器材的安装,还包括具体的实验过程等等,这样才能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可以为学生布置制作实验器材的任务,充分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完成家庭小实验。有的学生用盛装中西药的小玻璃瓶替代实验过程中的试剂瓶,利用大口罐头瓶代替集气瓶,甚至还可以用废弃的灯泡代替烧瓶等等。搜集药品时,可以将废电池进行拆解,拔下其中的锌片,只需要经过清洗之后裁剪成适当大小即可;在牙膏皮以及青霉素瓶盖儿上可以获取到铝;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醋酸可以选择食用白醋替代,纯碱可以使用鸡蛋壳或者水垢替代等等。

这样的设计过程既充分地考虑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也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为了全面提升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结合多元的策略,全面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高效掌握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所以,笔者期望通过本文研究,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乐趣,能够为日后的深入学习以及生活运用打下良好的根基,与此同时,这也是值得所有一线教师展开深入研究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冀转过.激发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2]侯明辉.初三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8).

作者:闻亚

第三篇:对初三化学实验教学的再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觉得教师必须以人为本,从“传授式教学”到“互助探索式教学”;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而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认为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创设学习化学的情景是再好不过的了。它可以将“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改成小组讨论型的验证实验,也可以将“学生实验和选做实验”改成真正的探究性实验,通过學生对实验的认识、设计、思考、实验、再探索等过程,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从而提高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从教学过程看,如此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学生可自由发挥想象,自由完成应知、应会的实验,也可以自由探索未知的,这也恰恰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特别强调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即合作学习的作用。从学习过程看,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因为他们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在,我想这也是每个教师想看到的教与学的效果,这其实也是我们多年想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

因此,从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搞好实验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古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虽说它的说法不是很科学,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位“德才兼备、学识渊博、胸怀韬略”的教师,对于学生有莫大的示范和模仿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新理念,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体悟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在实验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的能力;设计方案、探究实践的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等。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合作探究

教育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新课程的实施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有赖于老师观念的转变,手段的更新,教师应提供学生实验的舞台,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按照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自主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

三、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学习乐趣

学生接触化学,会对化学实验感兴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呢?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学生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

四、增加实验机会,拓展学习领域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的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动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化学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

以上是我的一些点滴随想及做法,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调查、实践、论证和反思。总之,随着新课程的稳定推进,我们教师应在学生实验中大胆尝试,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第三中学

作者:王以亮

第四篇:初三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一些探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当然离不开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而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和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因此,化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大体可分两部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在此,我仅把十几年来在演示实验中的一点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演示实验是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的教学手段,它能产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记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效果。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演示实验的直观性和操作的规范性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参与并做实验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完之后,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初中化学课本中,多数演示实验的操作都不太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可让学生自己去做。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由于学生已具备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分析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我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并做个别必要指导。这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只观看效果要好得多。

另外,对一些较难操作或有危险性的演示实验,如浓硫酸稀释的实验,由于浓硫酸有强腐蚀性,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出现危险。这种实验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操作或不让学生进行这些操作。但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我们就要创设条件将实验改进然后让学生去做。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不仅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知识应“让学生自己找出来”。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

二、排除干扰演示好实验

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教学时,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与所学反应不相符合的现象,就容易使学生感到困惑,不利于学生进行分析。然而,我们的实验仪器不一定潔净,药品有时不一定是纯净物,干扰现象时常会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资料,积极钻研探索,努力排除实验中的干扰因素。例如,我在准备铁丝与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时,将打磨后的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后,铁丝表面竟出现了暗红色或变黑了!如果让学生做出这种实验现象,就会对他们的思维产生严重的干扰。面对这种情况,是直接告诉学生为什么吗?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产生这一干扰因素的原因。

三、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世纪的人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注重创新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实验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完氢气的可燃性后,我引导学生设计出不需验纯就可以直接点燃氢气且不会引起爆炸的装置。在学生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点拨,能够抛砖引玉,使装置及操作方法在学生的大脑中逐渐明晰,课后让学生拿出设计方案,学生自己相互比较并选择最佳方案,然后教师按学生的方案进行组装装置和演示操作等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学有所用,而且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老师按学生设计的方法去做,使学生有一种“做了一次设计大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学习和创造的欲望更加强烈。此外,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能正确地进行引导,学生新的发明创造将会是源源不断的。

四、合理使用投影进行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可见范围较小,为弥补其不足,演示完毕后,教师的做法通常是在教室巡回让学生观察,但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同时也浪费了课堂时间。我在教学中,除将有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外,还适时使用投影以增加可见度、直观性,提高实验效果。如浓硫酸的吸水性实验,做法如下:投影仪上放一只培养皿,内盛浓硫酸,用一玻璃板两面各滴一滴浓硫酸,盖在培养皿上观察,几分钟后,玻璃板下面的水已消失,而上面一滴水仍在。使用投影进行演示实验时,屏幕上的图影跟真实的实验并不完全一致,如气泡图像为小黑点,颜色较深的溶液为黑色图条等,所以使用投影进行实验时,应合理、恰当。

五、鼓励和提倡做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是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和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从而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我们要大力鼓励和提倡。课本中有许多为学生准备的家庭小实验,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或指导学生去做。这样,不仅让学生验证了所学的知识,细心的学生往往又从中发现了新的知识。例如,学生在做碳酸钠与食醋反应使杯中蜡烛熄灭的实验时,发现该反应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慢得多,通过查找食醋的成分找到了答案。有的同学发现自己配制的碳酸钠浓溶液,放置几天后,溶液中竟出现了无色透明的晶体,通过查阅结晶水合物的知识也找到了答案,并对结晶有了初步感性认识。

以上几点,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有机结合,不可偏废。本文恐有失偏颇,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外国语中学

作者:徐成宝

第五篇:加强初三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一、领会课标精神,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別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内容。新课标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并将“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其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新课标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做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13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化学晚会列为专项内容之一。在晚会上表演节目(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的都是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丰富多彩的节目把学生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他们都急切地想知道“是什么变化”,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渴求化学知识的欲望。

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引导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为什么?”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通过加强实验教学,还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科学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阜余初级中学)

作者:崇庆红

上一篇:畜牧兽医职称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研究论文